范文一:研究方法文献综述
1.决策影响因素(庞 湃,2008)
1.1个人特征影响
餐饮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也受个人特征的影响,其中比较重要的是个人的经济收入、年龄、生活方式和职业等。经济收入是影响宾馆餐饮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正常情况下,一个人的经济状况取决于他的职业、文化水平,家庭负担等等因素,这些因素在决定一个人属于高收入还是低收入群体时,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经济因素直接影响到宾馆餐饮消费需要的心理、兴趣和表露于外的个人行为而价值观念和职业阶层,也是影响人们消费结构的重要因素。
1.2心理因素影响
一个人的购买选择受到四种主要心理因素的影响,即动机、知觉、学习以及信念和态度。动机是一种需要,它能够及时引导人们去探求满足需要的目标。而知觉取决于物质刺激物的特征,同时也依赖于刺激物同周围环境关系以及个人所处的状况。人们通过行为和学习,获得自己的信念和态度。而消费者的信念和态度反过来又会影响其购买行为。综上所述,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因素很多。一个人的选择是文化、社会、个人和心理因素之间共同影响和作用的结果。其中很多因素是无法改变的。但是,这些因素在识别哪些消费者对餐馆和食品有兴趣,他们的购买动机和购买习惯等方面很有用处。其他因素则受到营销人员的影响,并提示餐馆如何开发菜肴,制定价格、创造适宜的用餐环境,以便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1.3社会因素
消费者的宾馆餐饮消费行为同样也受到一系列社会因素影响,主要是相关群体、家庭和社会角色与地位。相关群体是指那些对消费者行为准则有参考价值的群体,这些群体或多或少地对消费者的宾馆餐饮消费行为具有一定的影响。相关群体往往能使消费者的行为规范化和强化。相关群体对消费者作用有两种:一是能为消费者提供规范化的行为准则;二是为消费者提供比较参照物。
2. 消费者消费心理(徐宏图,金声琅)
2.1 餐饮业消费者消费心理的共性
2.1.1 求卫生的心理需要
(1)环境卫生(2)食品卫生(3)餐具卫生
2.1.2 求美的心理需要
(1)餐厅的形象美(2)餐厅工作人员的形象美(3)食品的形象美(4)食器的形象美
2.1.3 求尊重心理需要
(1)领座恰当(2)微笑常展(3)尊重习俗(4)语言亲切
2.1.4 求知心理需要
(1)介绍食品名称、营养价值、典故等知识(2)对名菜的优美造型拍照留念
2.1.5 求快心理需要
(1)常备快餐(2)可先上安客茶(3)简便手续(4)及时结帐
2.2 餐饮业消费者消费心理的区别
2.2.1 年龄差异
2.2.2 性别差异
2.2.3 宗教禁忌
2.2.4 饮食习俗
2.2.5 身份职业和旅游目的
2.2.6 消费水平
3、国外相关研究
3.1 Parasuraman, Zeithaml, and Berry(1985;1988)
他们研究了餐饮客户满意的要素,提出了服务质量「绩效与期望差距模式」,将影响顾客满意的主要因素归纳为5个类型:
3.1.1「有形性(灯光、装潢、音乐、座椅)」、
3.1.2「可靠性(取用食物动线、上菜路线、如入口路线、柜台位置、餐具清洁度)」、
3.1.3「反应力(食物种类、菜色口味、食物温度、食物新鲜度、食物递补速度)」、
3.1.4「保证性(服务效率、服务态度、服务生服装、地板清洁度、出纳态度、盥
洗室清洁)」、
3.1.5「同理心(停车位数量、停车便利性、优待券优惠条件、用餐价格)」
3.2 Bitner, Booms, and Tetreault(1990)
Bitner等在文中服务消费事件中的服务失误进行了分类。他们将服务失误分为构成四大类。:
3.2.1「员工对于服务传送系统或产品失误的反应(无法提供服务、不合理延迟时
间、其他核心服务失误)」、
3.2.2「员工对于顾客需求和要求的反应(顾客特殊需求、顾客特别偏好、顾客自
承错误、干扰其他顾客)」
3.2.3「员工自发行为(对顾客的关照、不寻常的员工行为、文化规范下的员工行
为、整体的经验、处于逆境下的反应)」
3.2.4「问题顾客(酒醉、言词挑衅或身体的碰撞、违反公司规定及政府法规、不
合作的顾客)」
3.3 Hoffman, Kelley, and Rotalsky(1995)
他们提出了服务不久的框架,提出的框架包括以下措施:
「食物免费」、
「折扣」、
「优待券」、
「管理者出面解决」、
「替换」、
「更正」
「不做任何处理」、
「道歉」
4、餐饮业顾客满意、服务失误、服务补救与行为倾向之研究(郭德宾 ,2003)
此文作者分别分析了顾客满意、服务失误和服务补救三者合行为倾向之间的关系。研究首先探讨影响复合式餐厅顾客满意/不满意的相关因素,建立「顾客满意」与「服务失误」分类架构。其次,将服务失误分为「没有补救」与「服务补救」二大类,探讨服务失误发生时,餐厅所采用的服务补救方法,建立「服务补救」分类架构。最后,比较不同的顾客满意、服务失误、服务补救类型,对「整体满意度」、「再度惠顾倾向」与「口碑宣传意愿」的影响效果。四维度关系如下:
顾客满意度和行为倾向关系:在顾客满意的三大类型中,以「员工自发行为」最
多占44.8﹪,然后依序是「服务传递系统或产品良好」占35.2﹪,「员工对于顾客需求和要求的反应」占20.3﹪。其中,以「服务传递系统或产品良好」的整体满意度、再度惠顾倾向、口碑宣传意愿最高。
服务失误和行为倾向的关系:在服务失误的四大类型中,以「员工对于服务传送系统或产品失误的反应」最多占46.1﹪,然后依序是「员工自发行为」占32.8﹪,「员工对于顾客需求和要求的反应」占17.2﹪,「问题顾客」占3.9﹪。其中,以「员工对于顾客需求和要求的反应」的整体满意度、再度惠顾倾向最低,「员工对于服务传送系统或产品失误的反应」次之,「员工自发行为」与「问题顾客」稍高,但是四者的口碑宣传意愿都相当高。
服务补救和行为倾向的关系:
服务失误没有补救类型与行为倾向
在服务失误之后如果没有补救,整体而言,不论在整体满意度(1.9)与再度惠顾倾向(2.0)都相当低,口碑宣传意愿却相当高(3.9)。由此可知,顾客没有抱怨并不代表顾客满意。
服务补救后顾客不满意类型与行为倾向
在服务补救后顾客不满意的四大类型中,以「主管出面解决」最多占63.0﹪,然后依序是「服务传送系统或产品失误之补救」占18.5﹪,「员工自发行为之补救」占14.8﹪,「提供额外服务」占3.7﹪。其中,以「主管出面解决」的整体满意度与再度惠顾倾向较高,「提供额外服务」次之,「服务传送系统或产品失误之补救」较低,「员工自发行为之补救」最低。
参考文献:
[1] 徐宏图 金声琅.中国餐饮业消费者的心理探析.中国食品,1、2008,10;
[2] 庞 湃.宾馆餐饮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探析。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8.06;
[3] Bitner, M. J., B. H. Booms, and M. S. Tetreault,“The Service Encounter: Diagnosing Favorable and Unfavorable Incident. Journal of Marketing. 1990,01;
[4] Hoffman, K. D., S. W. Kelley, and H. M. Rotalsky. Tracking Service Failures and Employee Recovery Efforts. Journal of Service Marketing. 1995.09(2);
[5] Flanagan, J. C. The Critical Incident Technique. Psychological Bulletin.1954.04.
[6] 郭德宾,餐饮业顾客满意、服务失误、服务补救与行为倾向之研究。观光
休闲暨餐旅产业永续经营学术研讨会,2003,台北。
范文二:教育研究方法文献综述
0引言
通过对国内外与教学环境有关的文献检索,对我国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学环境进行研究。研究主要集中于教学环境的概念、影响英语课堂教学环境的因素、英语课堂教学环境存在的问题以及课堂教学环境改善的策略等几个方面。以引起人们对农村英语教学的充分关注,使农村英语教学这一普遍性的社会课题得到有关部门和专家的重视,制定出切实有效的办法和措施,进而促进农村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
1 教学环境和英语教学环境的概念
关于教学环境研究的理论思想可以追溯到勒温 (Lewin) 的场理论和莫里(Murray)的需要-压力理论(Need-Press theory)。勒温认为:“凡属科学的心理学都必须讨论整个情景,即人和环境的状态。人的行为是由个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决定的, 即 B = f (P ,E) ,其中 B 代表行为,P 代表人,E 代表环境。这里的环境并非客观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而是指
[1]一个人的“心理环境”,它包括了对个体行为有影响的一切事实”。莫瑞的需要-压力理论也强调行为是个体与其所处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但与勒温不同的是,莫瑞把个体因素( P) 称为需要,把环境因素( E) 称为压力。莫瑞的理论认为,需要是指为个体行为提供方向和动力的组织倾向,压力是支持或阻碍个体表达或满足需要的外部环境。需要与压力是两个相互补充但不一定是相互支持的概念,它们之间可以说是一种同型关系,比如一个人有合群的需要,他就会最大程度的利用能建立亲密友好关系的机会,而合作的环境本身又会优化这些机会。但是并不能认为有高合群需要的人在任何环境下都会表现出同样的行为,同样也不能认为高合群压力的环境会使每一个人表现出合群行为。在莫瑞的理论的基础上,斯腾(Stern) 在 1920 年提出了个人与环境的适合理论(person-environment congruence theory) ,认为个人需要与环境压力的积极作用一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张正东、杜培俸指出:“外语立体教学法的环境是能稳定教学结构、制约教学运作、促[2]进个体发展的教育条件和环境因素”“环境就是外语教学赖以进行的实际”。曾葡初教授
[3]把外语教学环境框化为宏观调控环境、中观制约环境和微观教学环境。黄泰铨教授提出了
[4]外语教学环境的四个方面:社会环境、物质环境、人力资源环境和心理环境。而成正凯认为:“外语学习的环境因素可划分为宏观环境因素和微观环境因素两种:前者包括国家语言
[5]政策和社会态度等;后者则指具体的外语学习环境,如课堂、学校、家庭等。刘范美认为学校教学环境可分为课堂硬环境和课堂软环境。课堂硬环境指课堂中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及其摆设。这些物品的摆设构成课堂内的交流权利空间,影响着教学效果、教学氛围及师生交流等。课堂软环境指课堂中客观存在的、主要由教师控制和把握的、经常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实际影响的条件。它主要是在师生关系的影响下形成起来的一种教
[6]学心理气氛。王守仁则将外语学习环境简括为课堂内的情感环境、整个学校的风气和社会[7]文化环境。任怡霖认为课堂环境是指学生或教师对所处班级或课堂的知觉或感受,是决定
[8]学生发展的潜在因素,是任何一位希望提高学校质量的教育者都不能忽视的因素。 2 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农村英语教学成为国内学者关注的热点,农村英语教学存在问题的分析更成为研究的重点。朱永强指出:“目前农村英语教学师资紧缺和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均衡配置成为[9]阻碍农村英语教学的主要原因”。桑同艳指出:“目前在农村中学英语教学中,部分教师以教教材知识为重点,加上教学评价目标和评价方法单一,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利用现代
[10]化教育技术手段,致使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逐渐下降,教学效果较差。束定芳说到,在师资力量方面,目前小学英语教师的师资力量相当薄弱。教师学历参差不齐,专业多种多样,有许多教师的最后学历是中师毕业,英语专业毕业的小学英语教师就是少之又少,小学英语教师的学历普遍较低。在小学英语教师中有许多教师是转岗教师,许多教师是兼职英语教师,
小学英语教师队伍较为复杂。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中小学英语整体师资水平并不尽如人意。
[11]束定芳等人的调查显示上海合格的小学英语教师严重短缺,优秀的英语教师更是稀缺。 陈跃娟说,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学历层次也是非常低,缺乏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更加缺乏英语专业的英语专任教师。英语教师缺乏正规英语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接受的是形式化的培训,许多教师缺乏最基本的教学能力,英语基本功差,语音、语调不准确,书写不规范等问题都很突出,对学生英语的学习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几乎所有的英语调查中都反应了相同的问题。陈跃娟在调查中发现:农村小学中92%的英语教师是通过各种类型的成人教育获得了专科学位或本科学位,而这其中拥有英语专业学历的教师仅为2%,多数英语教师本来是教其他科目的,是通过到进修校进行授课前的培训或寒假和暑假的短期进修获得英语知
[12]识进行教学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英语的学习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张柏华提到,在其调查中,教师除了课时多以外,绝大多数教师进行跨年级教学,有的跨两个年级,有的
[13]跨三个年级,还有跨四个年级教学的。这在无形中也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
付习涛总结到,教学辅助设施的配备普遍十分匾乏有待进一步加强。大部分学校缺乏必要的教学设备和设施,只有极少数的学校有语音室,而且即便是有语音设备,在正常的教学中,教师也很少使用。有的学校语音设备名不副实,很多设备已经老化或落后,无法使用。其他如放像机、幻灯机、VCD、电视机等电教设备也严重缺乏,只有个别有条件的学校能拥有这些全套设备。即便是拥有上述设备,但录像带、幻灯片、影碟等配套资源也不齐备。
[14]其他相应的教具、实物、配套挂图、卡片等,学校也极其缺乏。陆巧林提到,在农村小学,小学英语教学的配套设备也是普遍很差,教学设施滞后,学校中与教学活动相配套的各项设施都还很不完备,急待更新。这是目前我国小学英语教学中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部分落后地区的乡镇一级的小学连一台录音机也没有。部分学校没有录音机及试听设备以及相应的硬件资料。有些学校有录音机和幻灯机,但是质量差,而且己老化,基本没配备幻灯片。大多数农村小学电脑都是已经被淘汰了的型号,甚至不能开机,多数都不能使用,有的教学设备不过成了一种摆设。语言实验室也没有。学校中与教学活动相配套的各项设施都还很不
[15]完备。大部分学校英语教学所用的辅助手段就是与教科书相配套的磁带和几张挂图。崔晓明说到,农村与城市的差距很大。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英语学习不够重视,对英语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明确,认为学习英语是初中的事。家长对孩子学习英语缺乏精神上的鼓励和物质上的支持。家长对学生英语学习所需要的录音机、磁带等学习用品投资很少。学生课外英[16]语学习材料匮乏。
3 课堂教学环境改善的策略
国内一些学者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证研究,提出了改善英语教学环境的策略。牟晓青指出了在农村英语课堂教学资源开发的内涵和意义。并提出了农村中学英语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建议:“区域化课程资源建设,如以大空间思维家里层级课程资源库、建立长效的合作交流机制、建立长效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学校课程资源建设,如学校积极提倡和鼓励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学校要积极进行人力和物理资源建设;教师课程资源建设和学生课程资
[17]源建设”。陈玉华,慕彦瑾从教育管理的角度出发,研究了如何合体配置农村中学英语教学资源,并提出了改进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现状的建议:“合理配置农村英语教育资源;不断提高农村英语教师基本素质;努力克服农村英语教育资源浪费现象;合理优化农村英语课[18]程设置与语言环境”。周翎提出了创设与优化英语教学环境的策略:“加强英语教师教育、优化英语教学过程,完善评价体系、营造良好的校园信息环境,丰富扩大课程资源、构
[19]建和谐师生关系,优化课堂心理环境”。刘维鸿从关注英语教师专业成长环境的角度出
[20]发,提出了优化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
可以看出,现有的国内外研究大多指出了课堂环境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通过分析发现,目前研究仍有不足之处。国外分别从二语习得、应用语言
学、学习生态学和教育心理学的角度,为外语教学环境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但对于在实际教学中教学资源的开发,教学环境的创设等关注很少。国内研究大多致力于国外理论的引介、解释和验证,虽有与教学实践的融合,但未作深层探讨。对于农村中学的英语教育关注很少,尤其是缺乏对于如何发挥农村英语教师的环境作用以及优化课堂教学环境途径的研究。国内部分关于城市的英语教学环境的研究,并不能适应农村地区发展的需求。本研究从农村地区英语教学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出发,试图寻找一条适合农村地区特色的英语课堂教学环境优化的途径。
参考文献
[1]Kurt Lewin, 1951.Field Theory in Social Science [M].New York: Harper & Brother Publishers, 1951. pages45,
11,25, 150.
[2]张正东,杜培俸.外语立体化教学法的原理与模式[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5. [3]曾葡初.英语教学环境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黄泰铨.论外语教学环境[J].基础外语研究, 2001 .
[5]成正凯.浅谈外语学习的环境因素[J].焦作大学学报,2001(4).5
[6]刘范美.论创新教育环境[J].湖北大学学报,2001.
[7]王守仁,赵文书.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育[J].外语研究, 2002(5).
[8]任怡霖.关于大学英语课堂环境的几点思考[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03(4). [9]朱永强.农村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素质教育论坛下半月, 2009(6). [10]桑同艳.农村中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09.
上海市小学英语教学情况的调查与思考[G].上海:外语界,2003,(3):54 [11]束定芳,励哲蔚,张逸岗.
[12]陈跃娟.绥化市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G].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20):46 [13]张柏华,荆玉求,王孺红.吉林省小学英语教学及师资情况调查报告[G].吉林:吉林省教育学报学院,2006,(2):76
[14]付习涛,杨小燕.一项小学英语教学现状的调查[G].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06,(4):30
[15]陆巧林.广西小学英语教学状况的调查与思考[G].广西:广西社会科学,2001,(1):153 [16]崔晓明.安康市小学英语教学状况调查[G].陕西:安康师专学报,2003,(15):85 [17]牟晓青.农村中学英语课程资源现状与开发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 [18]陈玉华,慕彦瑾.简述农村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09.7 [19]周翎.论中学教学环境的创设和优化[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20]刘维鸿.论教师成长的环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3(9).8
范文三:教育研究方法文献综述
教育研究中“定量研究方法”的文献综述
摘要:教育研究的科学性直接取决于其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加强对教育研究方法的研究,是提高教育研究质量与水平的基础。定量研究方法是教育研究中的主要研究范式之一。因此,加强对定量研究法自身的研究,对于建立和完善教育研究方法论体系,提高教育研究效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教育研究;定量研究
教育研究就是用科学的理性精神来考察教育现象,并且尝试改变现有教育活动中所存在的问题,以满足主体教育价值需求的一种创造性的认识过程。二十世纪末期,教育研究方法日新月异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教育研究的繁荣与兴盛。在教育研究中应用定量研究方法时,应明确其适用范围;在处理、使用数据时,应实事求是,注意数据的有效性;应客观看待其局限,注意与其他研究方法尤其是定性研究方法的整合使用。
一、 定量的研究的理论基础
定量研究从理论上讲起源于实证主义哲学。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及其方法论、纽拉特和卡尔纳普等的逻辑实证主义以及美国的实用实证主义的发展,使定量研究应运而生,并在20世纪中后期发展成熟。
“定量研究”的理论基石是实证主义。实证主义源于经验主义哲学,它的主要观点是:主体和客体是相互孤立的实体,社会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不受主观价值因素的影响;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必然存在逻辑因果关系,定量研究就是要找到和确定、验证这些关系。实证主义在方法论上要求教育研究追随自然科学研究的模式。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及其方法论思想。在英国经验主义的影响下,孔德反对任何神学的、形而上学的和绝对的观念,拒绝研究本体论。他认为哲学的任务是对科学的本质进行探索,因为科学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手段。科学的方法必须遵循自然科学家在实践中所运用的方法,不论它研究的是自然世界还是人类世界,也是“定量研究”的基础。再次起决定作用的是逻辑实证主义。逻辑实证主义是在批判现象主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现象主义推崇个人的、主观的,认为知识的唯一来源是经验,一种来自于人类感官获取信息的经验,因此具有很大的主观性,遭到了众多人的反对。逻辑实证主义为了克服现象主义的主观性,提出物理主义,物理主义不是凭主观感觉去证实,所信奉的准则是科学语言应以物理语言为基础,物理语言基本属性不是个人经验所得和由个人而产生的,而是有“物理东西”作为证实的参照物。总之,从现象主义到物理主义的转变,虽然没有在本体论上归入客观物质,但是认识论上它改变了现象主义的唯我主义,以至于从本体论迈进了实在主义。这就为“定量研究”的客观性提供了理论基础。最后起决定作用的是美国的实用实证主义。与美国特有的传统文化有关,众多的社会科学理论家、方法论学家都致力于将孔德的实证主义和逻
辑实证主义中出现的关于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理论要素运用与实践。在此基础上,“定量研究”应运而生,后期迅速发展,几乎达到了顶峰。
二、 定量研究的概念
广东肇庆教育学院的曾君认为所谓的定量研究就是对事物的量的方面的分析和研究。事物的量就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速度、程度以及构成事物的共同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嘎日达的观点定量研究,就是指从量的方面认识事物的研究方法,即侧重对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范围和空间结构的测量、计算和分析,以精确地认识事物的方法。
广西师范大学的伍红梅认为定量研究是对事物的量的分析和研究,是通过结构观察、调查、实验、测验等方法搜集数据,并结合已有的量化资料对事物进行客观研究,以揭示事物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通俗地讲,定量研究(即量化研究)就是对事物的量的分析和研究。也就是通过解决“有多少”“是多少”等的数量问题来对事物进行研究;定量研究主要是侧重于用数字来描述、阐述所研究的事物,同时揭示其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定量研究的本质就是运用统计模型来测试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存在的相关性,从而检验研究者自己对该事物的某些理论假设是否正确以及以此来推断事物间的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定量研究的应用遍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如:社会科学领域,环境生态和水资源问题,能源问题,农业问题,交通运输问题,科技教育与工程项目管理等等。
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的芮小兰、宋晓认为教育研究方法中量的研究指通过实验、调查、测验、结构观察以及已有的数量化资料,对教育现象进行客观研究,并将所得结果作相应的统计推断,使研究结果具有普遍适应性的一种活动。量的研究代表着以客观、精确为原则的研究方式和思维模式,其理论基础是建立在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基础上。量的研究倾向于在开始的时候明确的陈述假设,倾向于在研究开始的时候明确的陈述定义,将数据简化为数量化分数,注重评价和提高使用工具所得的分数的信度,通过一系列统计指数来评价效度,倾向于用随即技术来获得有意义的样本,倾向于对过程进行明确的描述,倾向于使用设计或统计方法来控制无关变量,倾向于将复杂的想象划分为具体的部分来进行分析。
三、 教育科学研究中量的研究应该注意的问题
1. 注意教育科学研究中量的研究的局限性。
任何研究方式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定量分析虽然有许多优点,能够对教育科学研究作出许多贡献,但其自身也存在有不少的局限性。第一,量的研究将研究对象看作是独立存在的客观事实,在研究中要求避免研究者本人主观意识的涉入。这在自然科学研究中是切实可行的。但运用于教育科学研究是不妥的。第二,量的研究首先要建立一套可以量化的指标体系。但是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并非所有方面的所有影响因素都能量化,例如一些思维、情绪、性格方面的变量,因此量的
研究只能考虑有限的可量化的一些变量。第三,在量的研究数据处理方面,教育科学研究数据来源是主观性的,本质上不同于物理测量的数据,不能直接套用相应于物理数据的方法。在量的研究验证假设方面,将教育实践中的随机现象作为确定性现象进行研究,不管所用方法的前提条件是否满足,概率意义上的统计结果被解释为确定性结论也是不恰当的。
2. 开展对教育科学研究中量的研究的合理评价,寻求适用的应用范围。
目前,对教育科学研究中量的研究方法存在着两种倾向:一是“泛化”倾向,认为量的研究方法可以推广到一切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二是“完全排斥”倾向,认为教育研究不可能用量的研究方法,就算勉强使用,所得结论也是形式化、简单化,无法解释本质。很明显这两种倾向都是片面、极端、不科学的评价,它不利于研究方法的改造和创新。而这两种倾向产生的原因都是欠缺从教育科学研究的角度去考虑量的研究所适用的合理范围。陈向明认为定量研究适合在宏观层面大面积地对社会现象进行统计调查;可以通过一定的研究工具和手段对研究者事先设定的理论假设进行检验;可以使用实验干预的手段对控制组和实验组进行对比研究;通过随机抽样可以获得有代表性的数据和研究结果;研究工具和资料收集标准化,研究的效度和信度可以进行相对准确的测量;适合对事情的因果关系以及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3. 加强教育科学研究中量的研究者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教育科学研究中量的研究所具有的特点,决定了量的研究者不仅需要社会科学领域的理论基础,而且需要自然科学研究中的演绎逻辑思维方式和统计研究方法。对于许多中小学教师的研究者来说,两方面能力的综合培养一方面需要学校的跨学科知识的指导,使研究者们跳出自己小的专业课程领域,另一方面通过在教育科学研究中不断地反思自己的研究方法、锻炼自己的研究能力和提升自己的人格素养。
4. 积极整合教育科学研究中量的研究和质的研究。
教育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一方面,教育活动是实践主体(包括教师和学生等)不断地进行价值选择和实现的过程。另一方面,教育活动又以客观事实的形式展现出来,如时间、空间、物质设备、资金投入、学生的身心发展等。这是教育活动赖以顺利进行的必备条件,它们不是在教育过程之外,而是在教育过程之中,这两方面构成了完整的教育实践,是教育实践的一体两面。所以,如果单用一种方法,就只能获得部分信息,从而忽视遗漏许多其他有用信息,这样很难作出全面的、准确的结论。对于这两种研究来说,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证实量的研究和质的研究整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并且尝试提出了两者整合的各种范式。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作为事物的两种不同规定性,质和量构成了科学究的两个取向,或两个侧重点。一般认为,质的研究是量的研究的基本前提,量的研究是质的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所以,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我们一方面根据研究问题、研究的条件和研究者的能力等方面权衡考虑两种方法的选择
使用,另一方面注意两种研究方法的优势互补,有机整合。
四、 我国教育科学研究定量研究的现状
在我国教育科学研究中,定量分析起步较晚,虽有一定的进展,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相比之下,不用说教育科学定量化是不可能的,即使可能,我国目前的教育科学研究现状与定量化的要求也是相去甚远的。
一般来说,教育科学的全部定量化至少应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是能像数学那样精确地观察、分析、描述、测试教育现象,二是教育科学本身应该形成一种基本数学方法,但又是不同于数学方法的特殊的逻辑推演和预测方法,以保证用于定量分析的原始数据是准确可靠的,而就目前我国教育研究现状来看,显然是不具备的。首先,教育理论抽象程度较低,定性分析尚不完善。我国不少教育理论研究至今仍停留在经验积累阶段,就整个理论来讲,抽象程度还不高,对一些教育基本问题的定性分析尚未完成。因此,以定性分析为基础的定量分析就失去了深入的前提,只能在教育问题的细枝末节上作文章,呈现出较低的研究层次。因为如果要对教育基本问题作定量分析,就首先要求把多因素、多变量的教育系统简约化,抽象出其基本要求、基本关系和基本结构,当前的教育理论水平距此还有相当一段距离。我们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是模糊的,时而表述为生产力,时而表述为上层建筑,或二者兼而有之,我们企求教育科学理论体系的科学化、规范化,但对其起始范畴一一逻辑起点,对质的认识仍处于不确定性阶段,在这一阶段应用定量化是没有基础、不切实际的。即使搞出一些定量分析的模型,也只能是对已有认识的定量表述,即将描述性的词语转换成符号、公式而已,它却不能给我们更多更新的知识,也不能发现什么新理论,扩大我们对教育现象本质的认识。其次,不完全具备与定量分析相适应的方法论基础。定量分析作为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才教育科学领域的渗透,决不仅仅是简单的“移植”“嫁接”过程,必须以教育学科独特的研究方法或借鉴其它学科的研究方法作为中介、桥梁才能完成。而教育科学的方法论基础是相当薄弱的。再次,教育科学并未形成一套比较成熟的独特的研究方法。历史法、观察法、调查法和实验法等研究方法都是从外部输入的,教育科学从来没有自己独自发明的研究方法,更谈不上向外部扩张和渗透。在应用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过程中,长期以来的“单打一”局面,对新思想、新方法反应迟钝,导致至今仍没有建立起多元的、多层次的方法论体系。很显然在这样的方法论基础上,嫁接定量分析的方法,前景是不容乐观的,而改变这种状况又决非朝夕之事。因此,就目前我国教育研究的现状来讲,虽然我们不能否认,完全定量化也许是教育科学未来的发展趋势,但至少在目前尚不具备这样的条件,甚至说这种追求是行不通的。
关于方法,没有一个绝对好的标准,只有适合与不适合的问题。教育科学研究中每一种研究都是从一定的视角、侧面、层次和阶段对复杂变化的教育现象进
行描述、说明、解释和预测。作为起源、发展、成熟于西方的量的研究,我们需要带着正确的观念和清醒的认识,将它和我国的社会背景、教育环境、科学研究的特点等多方面综合起来考虑,不断尝试、反复更新,使量的研究为我国教育科学研究做出更多的贡献。总之,定量研究是教育研究中一种必不可少的研究范式,只要正确认识了它的本质及其特征,并且能够认真对待它,我国的教育量化研究就一定能够健康顺利地开展起来,从而真正提高我国教育研究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 单琳琳.浅析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J].消费导刊,2008(7)
[2] 杨丽珠.教育科学研究方法.[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3] 曾军.教育研究中定量与定性研究法的比较[J].广西教育学院,2000(3)
[4] 伍红梅.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比较及结合[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
报,2009(3)
[5] 芮小兰,宋晓.教育研究方法中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的关系浅析[J].中国
科技信息,2010(2)
[6] 嘎日达.论科学研究中质与量的两种取向和方法[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2004,41(1)
[7] 胡中锋,蒋毅欢.教育科学研究中量的研究之反思[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8(6)
[8] 胡中锋,黎雪琼.论教育研究中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的整合[J].华南师范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6)
[9] 胡中锋,蒋毅欢.教育科学研究中量的研究之反思[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8(6)
[10]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
社,2000:67.
[11] 栗玉香,冯国有.教育科学研究不宜苛求定量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
[12] 付瑛,周谊.教育研究方法中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比较[J].医学教育探
索,2004(2)
[13] 陈静.关于教育定量研究的三个问题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1(17)
[14] 吴争程.定量方法在我国社会研究中的应用现状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
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6(1):12-13
[15] 杨跃.试论教育研究中定量与定性研究的结合[J].南京晓庄学院学
报,2003(2)
范文四:教育研究方法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报告结构
1、引言:简要描述研究问题的性质,并进一步陈述研究问题(为什么研究)
2、综述的主体:简要报告其他人的发现与观点。通常将相关的研究放在一起讨论,并用小标题进行分类;详细介绍主要的研究工作,略提相对次要的研究
策略:时间、流派、代表人物
3、总结:给出已有知识与观点的全貌
4、结论:
5、参考文献:引用过的文献、其他索引(格式
引言
家庭是知识、价值观、态度、角色和习惯代代相传主要的传播体。通过与家庭系
统的互动, 子女形成自己的人格、思维模型和行为方即、家庭是人生最初始和最荃础的教育环境。有研究表明, 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学业成绩有着重要影响。
那么到底家庭中的哪些因素对子女的学业成绩产生影响,家庭因素又是如何影
响子女的学业成就的呢?一系列的研究表明:家庭因素中对子女学业成就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如家庭环境、父母文化教育程度、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结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等等。
1, 与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相联系的各种客观因素,如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破
裂、家长的文化程度及职业类别等;(柳敏峰,徐长江,王黎华. 家庭因素对中学生学业成绩影响的调查研究,[J]. 教育测量与评价, 1674- 1536( 2010)03- 0043- 04.)
1) 家长的文化程度、
文化程度越高,采用情感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越多,采用拒绝、否认
的教养方式则相对较少。从而使孩子增强了信心,培养了学习的兴趣,
从而促进了学业成绩的提高。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以及《家
庭教育状况调查表》对德州三中学生进行了关于家长教养方式的调查和
统计显示家长的文化程度差别较大且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有显著的影响。
(【2】刘新宇德州三中学生学业成绩与家庭教育状况的相关性研究【J】
2)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 2009) 家长的职业
职业为专业技术人员和企事业干部的家长,其子女学业成绩优秀的较多,
而工人和个体劳动者的子女相对学业成绩优秀的较少。经分析,专业技
术人员和企事业干部一般都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有属于自己的比较理
想的事业和职业,对个人的发展也看得很重,他们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
现个人的价值,他们有自己的生活目标、兴趣爱好,关注自身的情绪体
验。他们多采取民主的教养方式,在精神层面会把自己和孩子视为相
互独立的两个主体,尊重孩子的感受和发展。身为工人和个体劳动者的
学生父母一般从事体力甚至重体力劳动,还有的为了生计外出打工,一
般无自己满意的事业,很难实现个人的理想和愿望。他们把毕生希望完
全寄托在孩子的身上,盼望着孩子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出人有的甚至
放弃了自身的发展,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孩子身上。但当孩子不听话
或学习成绩不尽如人意时,他们迫于工作、家庭的双重压力,会表现
为急躁不安、心灰意冷、痛不欲生,对孩子大喊大叫,导致孩子不知所
措。(【2】刘新宇德州三中学生学业成绩与家庭教育状况的相关性研究
【J】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 2009)
3)家庭环境的资本维度
家庭的人力资本和经济资本指的是家庭成员的个体的特征和物质的占
有,比如父母的教育和家庭的收入或财产。家庭文化资本反映了家庭环
境质量和父母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家庭社会资本涉及到个体之间的关
系特征,指的是一种有利于孩子认知发展的亲子关系以及社区组织之问
的关系。(Vong)对 1984 年捷克斯洛伐克全国15 岁及 15 岁以上的人
口调查资料进行了分析,发现家庭社会资本用共产党员身份来测量,对
孩子教育在统计上的显著的影响。党员的孩子更有可能获得中等和高等
教育的文凭,而非党员的孩子则很有可能得不到小学或职业中等教育的
文凭。共产党员往往比非党员能为他们的孩了获得更多的支持和资源。
因此,家庭可以运用所获得的资源来影响教育的选择和分配。考尔曼认
为,个体置身于紧密而有限制的社会网络更有可能积累社会资本。当父
母是一名具有紧密社会联系和共同价值的社区成员时,他们就不仅能够
依靠他人的支持和帮助,而且还①McNeal.. The impact of financi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on educational attainment in the
Netherlands(M).Sociology ofEducation, 1986, 59: 237- 246.可以支配更多
的社会资本。当社区具有共同的养育理念时,孩了就更有可能取得通常
意义上的成功:毕业或避免麻烦等。[6] 张新劳.家庭因素对学生学业成
就影响的调查研究.[J]2008 苏州大学硕士论文(文献综述的国外部分)
2,主观性因素主要指家庭教育中与家长本人的观念、意志、行为等相关的因素,如家长
的教育期望、教养方式、家庭文化氛围、家庭成员间的相互关系等。参考瑞典临床心理学家Calo.Perris等人编制的父母教养方式的评价量表( EMBU),[7]包括6 个维度: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高期望予以研究。优秀生和后进生在“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和“高期望”这四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在“情感温暖理解”和“高期望”这两个维度上,优秀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后进生;在“过分干涉”和“过度保护”这两个维度上,后进生的得分显著高于优秀生;两个群体在家庭因素主观因素的其他维度上没有表现出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差异。研究表明诸如家长教养方式、教育期望和家庭文化氛围等相对可以改变的主观性变量,则很可能会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产生直接的、重要的影响。这些发现为我们学校和教师通过指导家庭教育、改善家长的教养方式等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1) 家长的教养方式
对山东省德州市三中 296 名学生家长的受教育程度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家长
的文化程度差别较大且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有显著的影响。家长不同的教养方式
对孩子学习成绩影响效果不尽相同。采用民主型教养方式的父母一是能够尊重
理解孩子的兴趣和要求,提出明确合理的学习目标,以正确的方法帮助孩子树
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学习观;能够积极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
习习惯。采取专制型教养方式的父母无视孩子的兴趣和要求,不顾孩子的性格、
爱好、特长和实际情况一味按照自己的意志和想法为孩子制定目标和要求,用
个人的意志主宰孩子的一切,使孩子成为一个没有独立意识和行为自由的工具,
成为学习的机器。这类父母不理解孩子的需要,有事不与孩子商量,独断专行,
常用命令和指责强迫孩子服从。平常过多地采用批评、惩罚、压服的方法,使
孩子感到恐惧和压抑。(【2】刘新宇德州三中学生学业成绩与家庭教育状况的相
关性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 2009)
通过运用父母的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学习成绩的关系量表(EMBU) , 对253 名16~
17 岁的青少年进行测查, 对学习成绩优良和学习成绩不良学生父母的教养方式
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学生父亲教养方式中因子é( 情感温暖、理解) , 因子
ê( 惩罚、严厉) , 因?( 过分干涉) , 因子í 拒绝、否认) 4 项得分差异有极显著性
( t= 2. 35~20. 37, P < 0.="" 01)="" ;="" 母亲教养方式中因子é(="" 情感温暖、理解)="" ,="">
( 过分干涉、过分保护) , 因子?( 拒绝、否认) , 因子ì( 惩罚、严厉) 4 项得分组
间差异有显著性( t = 0. 75~13. 63,P< 0.="" 05,="" 0.="" 01)="" 。?结论="">
少年学习成绩密切相关。[10]李丰’李夏’付莉.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学习成绩的
关系,方法 应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J].齐鲁医学杂志,1008-0341( 2000)
01-0027-0
2) 家长对学生的管教控制方面
通过对澳门两个中学中学两班级学生作为试查样本,以派发问卷、自行
成答形式进行。共发问卷65份,剔除没有与父母同住的2入,有效问卷共63
份。使用的工具「父母管教模式与学习压力问卷」分为四大部分,分别为「父
母管教模式量表」、「控制观量表」、「学习压力量表」、「个人基本资料」。显
示父母采取「民主型」管教模式,中学生的学习成绩越高;「放任型」管教
模式,则中学生的学习成绩越低。虽然两种管教模式都有r高回应」的特征,
即父母愿意跟子女分享、沟通,并作出回应。【3 卢华杰澳门中学生的父母
管教模式、控制观、学习压力与学习成绩的研究【J】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
文 2009
3.父母个人目标、父母卷人与学生成就目标的程度
以289名初中生及其家长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考察父母个人工作目标、父母目 标与学生成就目标定向之间的关系;编制父母卷入问卷,探讨父母卷入问卷维度的划分及各维度与学生成就目标定向五个维度之间的关系。关于父母个人工作目标、父母目标和学生成就目标的关系模型表明,父母目标是父母个人工作目标预测学生成就目标定向的中介变量。以学生成就目标为自变量、父母卷入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数据表明,父母卷入的不同维度能够预测学生成就目标定向的不同维度。研究结果表明1.父母目标知觉可以预测学生成就目标定向;2.家长报告的父母目标可以预测学生成就目标定向:3.父母个人工作目标通过父母目标的中介作用预测学生成就目标定向;4.父母卷入的总体数量不能预测学生成就目标定向;5.父母卷入不同维度可以预测学生成就目标定向不同维度。【4刘文星.父母目标、父母卷入与学生成就目标定向的关系研究【J】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
4.家长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归因
以 219 名低学业成就中小学生的父母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法收集父母对子女低学业成就的归因、情感及行为反应信息,通过结构方程建构父母归因模式。研究二进一步探讨父母的家庭教育成就目标与父母归因模式的关系。最后通过访谈法深入了解父母是如何应对子女的低学业成就,并对访谈结果进行质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当父母把子女低学业成就原因归于学生自身时,会有失望、担忧、难过和生气情感的出现,生气的情感会引发父
母责打或者帮助的行为。当父母把原因归于家庭这样的外部原因时,父母对子女成绩提高的信心极大,对子女会有鼓励、帮助行为。由部位这一原因维度引发的多种他人指向情感行为反应的因果序列得到证实。在家庭教育中持有成绩回避目标的父母面对子女的低学业成就表现出失望的情感。【5】于潮杰.父母对子女低学业成就的归因及其与家庭目标的关系【J】.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
5.父母的关系、亲子关系
父母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家庭气氛的形成,对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都会发生最为直接的影响。未成年人置身于愉悦、轻松、关爱的家庭中,其性格会开朗、活泼,情绪稳定,行为健康;而每天生活在沉重、压抑、冷漠的家庭里,其性格会日渐孤僻、内向、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做出不良行为。
通过分别对父子、母子关系的测量,与父亲的关系很好或者比较好的时候,学生成绩的优良率达到了 30 甚至 40,而认为与母亲的关系一般或者不大好甚至很不好时,学生的优良率明显下降,降到了 20 甚至是0,与此同时,成绩很差的比例却明显上升。也就是说,学生与母亲关系越好,在学习成绩上的表现也越好,与母亲关系越差,在学习成绩上的表现也越差。在研究中发现,当学生认为与父亲或母亲的关系不大好时候,他们的成绩收到的影响最大,而认为很不好时对他们的影响反而不是最大,这与我们平常所认为的孩子与父母的关系越差,对学生成绩的应越大不大一致,可能是两方面的原因,一个是数据问题,因为认为和父亲或者母亲的关系非常不好的学生很少,这就使得成绩优良的学生人数即使很少,其所占的比例也不较大,第二个是当学生认为和父母的关系不大好时,已经很不好了,再说这时候学生的心理波动是最大的,谈们的成绩也对容易受到影响。[6] 张新劳.家庭因素对学生学业成就影响的调查研究.[J]2008苏州大学硕士论文
6 家庭环境中的情感表达、独立性和控制性
以学生语文成绩为因变量,以中学生家庭环境各因子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中学生家庭环境中情感表达、独立性和控制性进入回归方程。说明中学生家庭环境中情感表达、独立性和控制性三个因子水平对中学生的语文成绩具有一定的影响,也可以根据中学生家庭环境的这三个因子情况对中学生的语文成绩进行预测分析。在一定程度可以用下列方程对中学生的语文水平进行预测。语文成绩=1.093*情感表达+1.421*独立性一0.710*控制性+64.96。表明这些因子对学生学业成绩影响巨大。[9].家庭环境影响学生创造力和学习成绩的调查研究,
[J].2005 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总结:
学业成绩家庭类型、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等家庭环境的客观因素方面;在家庭教养方式和家长期望等家庭环境的主观因素方面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有较大影响。客观性因素主要指与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相联系的各种因素,如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破裂、家长的文化程度及职业类别等;主观性因素主要指家庭教育中与家长本人的观念、意志、行为等相关的因素,如家长的教育期望、教养方式、家庭文化氛围、家庭成员间的相互关系等。
文化程度、从事职业、掌握的教育知识以及家长教养方式对中学生的学业成绩有很大的影响。表现为家长的文化程度越高,教育知识越丰富,采取民主教养方式越多,其子女的业成绩越
高;相反, 家长的文化程度越低,教育知识越贫乏,采取专制和放纵教养方式越多其子女的学业成绩越低。职业为专业技术人员和企事业干部的家长,其子女学习成绩优秀的多,而职工和个体劳动者的子女相对学业成绩优秀的较少。
父母管教模式为「民主型」;控制观人格特质为内控控制观;学习压力大,但是其中以「功课压力」最高;学习成绩方面个别差异很大。发现父母管教模式、控制观、学习压力和学习成就有相关存在,以「专制型」管教方式,则中学生较倾向于「外控」,学习压力也比较大;以「民主型」管教方式,则中学生较会倾向于「内控」;以「放任型」管教方式,则中学生的学习压力低;以「不干涉型」管教方式,则中学生的学习成绩低;外控制观的中学生,其学习压力越大;内控制观的中学生,其学习压力越小;父母对子女的回应越高,子女会越内控,压力也越小。
关于父母个人工作目标、父母目标和学生成就目标的关系模型表明,父母目标是父母个人工作目标预测学生成就目标定向的中介变量。以学生成就目标为自变量、父母卷入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数据表明,父母卷入的不同维度能够预测学生成就目标定向的不同维度。这些结果有助于我们揭示父母个人工作目标、父母目标和父母卷入对孩子的成就目标定向的影响及途径,研究结果如下:1.父母目标知觉可以预测学生成就目标定向;2.家长报告的父母目标可以预测学生成就目标定向:3.父母个人工作目标通过父母目标的中介作用预测学生成就目标定向;4.父母卷入的总体数量不能预测学生成就目标定向;5.父母卷入不同维度可以预测学生成就目标定向不同维度。
根据韦纳提出的认知情感行为反应的序列进行的研究。针对父母对子女低学业成就的归因分析,当把原因归于学生自身时,会有失望、担忧、难过和生气情感的出现,生气的情感会引发父母责打或者帮助的行为。当把原因归于家庭这样的外部原因时,父母对子女成绩提高的信心很大,会有对子女的鼓励、帮助行为。考察家庭教育成就目标与父母归因模式的关系发现,成绩回避目标与失望情感路径系数显著,与具体的原因、行为反应没有显著的关系存在。
家庭的组织性、知识性、道德宗教现、亲密度和独立性好, 学生学业成就水平的人格因素得分校高。家庭环境对子女的学业成绩有极大影响, 应管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在家庭管教一致性、家庭矛盾性、家庭亲密性方面均好于成绩差组, 在家庭知识性方面低于成绩有效期组。学习成绩与焦虑无直接相关性, 但焦虑状态高的学生与家庭教育功能状态不良有显著相关性。结论家庭教育功能状态良好促进学习成绩。家庭教育功能状态不良影响学生心理品质状态。焦虑与学习成绩的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
家庭环境中的知识性、独立性、娱乐性与创造性成正相关;控制性与学习成负相关:创造力与学业成绩无关,原因是学生成绩不反映创造力,即考试或者教育活动不涉及或者涉及很少的创造力培养。男女生家庭环境中的情感表达因子存在显著差异;家庭环境中的组织性、成功性、道德性等因子以及学习成绩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异;家庭环境中的矛盾性、知识性、情感表达、独立性、娱乐性、道德性、控制性等因子与学生成绩有显著的年纪差异,创造力与学习成绩都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
结论:
以学生成绩和家庭状况调查所收集的实证数据为基础,用统计方法实证考察了家庭环境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从父母素质来看,主要以父母的文化程度来测量,其对未成年人的学习行为也有重大影响,而且这些影响深入到未成年人学习行为的各个方面。由父母文化
程度造成的未成年人学习行为差异不仅是客观存在的,而且造成的差异也较大。从教养方式来看,它也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存在明显影响,尤其是以自主型教养方式为代表的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与其相反的放纵型教养方式则非常不利于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从父母关系来看,这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父母的关系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存在显著影响。父母关系越好对学生去的优良的成绩越有利,家庭应该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父母关系。从亲子关系来看,这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家庭环境因素,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会产生重要影响。学生与父母的关系越好,越有利于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这里要说明的是,对孩子的成绩影响最大是当孩子感觉与父母的关系不大好的时候,而不是感觉非常不好的时候。从家庭经济状况来看,它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行为有一定影响,家庭经济环境是未
成年人学习行为的物质基础,但只能使学生取得好成绩的充分非必要条件。综合来看,家庭组成和父母素质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最大,父母关系和教养方式的影响力也很大,亲子关系、家庭经济状况也存在一定影响。
因此,要想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我们提出余下建议:
1、建立和睦温馨的家庭人际关系
家庭关系就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如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兄弟姐妹关系、婆媳关系、她鲤关系、祖孙关系等。它表现了家庭分子间不同的联系方式和互动方式。家庭关系也叫家庭人际关系,夫妻关系是家庭人际关系的核心,是直接影响家庭环境和子女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
2、积极营造健康的家庭氛围
父母应当引导孩子多参加有益的家庭和社会文化娱乐活动,如下棋、欣赏音乐、歌咏比赛、学书法、旅游等,通过健康的文化活动来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父母要保持乐观、愉快的生活情趣,不要把工作、生活中的烦恼以及对社会的不满带到家里来发泄,因为这种消极的情绪会在家庭中蔓延开来,充斥进家庭生活的整个空间,对孩子产生巨大的情绪污染。所以父母应当以正面的情绪和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压力,为孩子展现出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促进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3、提高父母的人格修养,为孩子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
“近墨者黑,近朱者赤。”父母是孩子最直接、最经常的学习榜样,父母的一举
一动、一言一行都可能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特别是父母的人格修养,作为一种隐性 的教育内容,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又对孩子的人格形成具有非常重要 的示范作用。
4。提倡名主型的管教方式
父母不应该粗暴的对待学生的学业结果,而应该平等的态度对学生予以感化,培养他们的思考认知能力。多与他们沟通、分享,培养子女的价值观,加强心理质素,教导他们面对及处理问题,帮助他们养成内控制观,以致他们能够用自己的能力去面对压力及解决问题,这角色是别人不能代替的。有质素有内控人格对各方面都有益处,是一项内在价值观,当子女有这种质素,不论是面对学习、压力、感情及工作,他们都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处理;即使是超出他们的能力范围,也有愿意跟他们分享及作出回应的父母,教导、指引或提示他们去面对问题。
参考文献
[1]柳敏峰,徐长江,王黎华. 家庭因素对中学生学业成绩影响的调查研究,[J]. 教育测量与评价, 1674- 1536( 2010)03- 0043- 04.
[2]刘新宇德州三中学生学业成绩与家庭教育状况的相关性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 2009
[3]卢华杰澳门中学生的父母管教模式、控制观、学习压力与学习成绩的研究【J】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
[4]刘文星.父母目标、父母卷入与学生成就目标定向的关系研究【J】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
[5]于潮杰.父母对子女低学业成就的归因及其与家庭目标的关系【J】.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
[6] 张新劳.家庭因素对学生学业成就影响的调查研究.[J]2008 苏州大学硕士论文
[7]谭承红.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成就影响的相关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1671-1246(2007)21-0119-02
[8] 张磊,肖旭东,霍金芝,万娜.家庭教育功能对农村中学生情绪特征和学习成绩的影响, [ J].中国校医,1001- 7062( 2006) 02- 0135- 03.
[9].家庭环境影响学生创造力和学习成绩的调查研究,[J].2005 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10]李丰’李夏’付莉.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学习成绩的关系,[J].齐鲁医学杂志,1008-0341( 2000) 01-0027-02
范文五:管理研究方法文献综述
管理研究方法文献综述
1. 人群疏散研究
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和人群疏散的研究同等重要,一旦紧急事件发生,疏散不及时会造成大量人员伤亡。文章介绍了国内外人员疏散模型,分析比较了不同的疏散模型的优缺点,总结了微观仿真模型建立流程图,提出了疏散仿真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指出了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国外对于人群疏散的研究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早在上世纪的二战后,在英国对人群疏散方面的探究开始了。随着对人群疏散研究的越来越多的迫切要求,其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来自日本的kikuji Togawa[1]首先对人群疏散的时间的进行了研究,通过大量的数据研究和进行数据统计,提出了疏散时间的经验理论,直到现在也被许多的疏散模拟仿真中作为参考广泛的使用。另一关键的人物就是J.Fruin[2],其在1971年将行人的速度与密度进行关联研究,做了大量数据探索从而得出这两种因素之间的关系。随后,如Henderson[3]等人在不同的建筑、不同的因素等条件下,对这两个因素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人群疏散仿真研究更多考虑了人群流动的特性、行人行走的特性等更加符合现实的因素,发展出了宏观的人群疏散模型,发展出排队模型、博弈模型、路径选择模型等宏观模型[4]。
在微观模型中,考虑了行人的恐惧心理、从众心理、行人之间的作用关系、应急反应等人类与生俱来的特性,研究出Agent模型、社会力模型、元胞自动机模型、格子气模型、磁场力模型等更加接近现实的模型[5]。元胞自动机最早是由美国的von Neuman[6]提出的,随后被广泛的应用于各
个方面研究中,人群疏散也应用了元胞自动机,发展出元胞自动机模型。随后,国外许多研究者在此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研究拓展看法。Pablo Cristian Tissera[7]通过元胞自动机模型对在火灾的条件下的建筑模型和具有不同的条件出口的模型进行疏散研究,并且为了支持此模型,提出名字为EVAC的疏散系统,此系统可以设计、建造、执行和分析不同建筑物的不同的结构。Kazuhiro Yamamoto[8]提出实数编码的元胞自动机模型作为新的值模型用于行人的动态模型。Masakuni Muramatsu[9]提出利用具有偏随机行人的格子气模型在具有固定密度的开方边界条件的通道中模拟行人逆流。Yusuke Tajima[10]研究了在T形状的通道中人流状态,使用了格子气模型进行模拟,并且更新了格子气的规则,优化了在支通道中行人在什么情况转弯进入主通道之中。Dirk Helbing[11]提出社会力模型,相互作用的行人电脑人群模拟标明社会力是能够准确的模拟人群疏散系统的。
2.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对于这方面领域的研究较晚正在起步中,与国外的研究比还是有较大的差距的,我国在90年代才开始进行研究[12]。经过多年的研究与拓展开发,我国许多研究者也取得一定的成就。对楼房进行3D建模,进行仿真研究。通过3dmax软件建立楼房3D模型,将3D模型转化为2D网格模型,多人群疏散的过程进行详细的研究。分别在单层的楼房模型、双层的楼房模型的疏散时间进行总结,分析行人的移动规则与运动特性[13]。
刘金平[14]等人提出利用多智能体和元胞自动机研究人数疏散。Weiguo Song[15]等将社会力模型引入格子气模型之中设计一种新的格子模型,被称为多格子模型,人群疏散更加优化。R.Y.Guo[16]对多格子模型进
一步优化,提出MLG(动态格子气模型),解决了格子气模型沿着对角线移动是行走的距离与其他方
向所走的距离不一样的问题。Xi weiGuo[17]等在MLG模型的基础上提出HLG模型,此模型加入了行人受伤因素对行人疏散的影响。Xi wei Gu[18]
等在其所提的HLG的基础上又提出了E-HLG模型,由于不是每个国外对于人群疏散的研究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早在上世纪的二战后,在英国对人群疏散方面的探究开始了。随着对人群疏散研究的越来越多的迫切要求,其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来自日本的kikuji Togawa首先对人群疏散的时间的进行了研究,通过大量的数据研究和进行数据统计,提出了疏散时间的经验理论,直到现在也被许多的疏散模拟仿真中作为参考广泛的使用。另一关键的人物就是J.Fruin,其在1971年将行人的速度与密度进行关联研究,做了大量数据探索从而得出这两种因素之间的关系。随后,如Henderson等人在不同的建筑、不同的因素等条件下,对这两个因素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
袁建平[19]等将人群疏散动力学模型建立在对个体人员在周围人群影响下的全局运动分析,主要由前后行人的影响和行人的自主驱动力影响两个因素决定,最终有效的指导公共建筑及交通系统的人员疏散设计。谭惠丽[20]等利用偏向随机行走格子气模型中方向选择概率,以及元胞自动机模型中的碰撞规则,建立元胞自动机行人流模型,对房间内的逃生行人流进行了模拟和研究,最终结果得出了出口宽度与逃生时间的标度关系。陈锦昌[21]等在二维元胞自动机的基础上提出2.5维元胞自动机的新概念。陆卓谟[22]等为了指导火灾中的人群疏散,研究了一种新的人群疏散模型用
于提高人群疏散仿真的真实性。通过分析个体对火灾警报的不同响应时间,个体在疏散过程中采取的不同运动速度,个体间的组合运动方式,个体的出口选择等因素对人群疏散的影响,建立了个体行为特征与元胞自动机相结合的人群疏散模型。马骏驰[23]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基于可靠性的安全疏散优化控制方法。
封金煜[24]在其硕士论文中所做的研究是将multi-grid模型进行扩展。multi-grid模型是将社会力模型与格子气模型结合在一起,形成的一种新的模型。相互之间作用力包括排挤力、排斥力、摩擦力,其作为被动的因素用于人群疏散之中。在决策理论中,行人会根据自身的经验或者是社会规则选择最优的解决方法,本文中行人为获得良好的疏散行为,也就是尽快到达出口,会选择里门口近的方向并且人群密度较低的方向。本文将人群密度因素加入多网格模型之中,人群密度因素就成为了影响行人所选择的方向的一个因素。
3. 人群疏散未来研究方向
研究以補圆形情况下的启发式力学模型[25]的计算方法,考虑行人的形状随速度变化对仿真结果的影响,在描述三维运动时,结合机器人运动学的相关理论,解决仿真过程会出现行人接触和震荡等问题,并且得到更符合实际的三维运动行为。构建符合行人流的网络拓扑结构,探索估算行人疏散时间的计算方法,建立更精确的费用函数,以提高疏散仿真模型的精度[26]。研究非规则几何形状建筑物内的行人疏散仿真,提高仿真模型的适用范围。建立中观模型,考虑行人的流量变化受相邻区域密度和拥挤程度的影响,建立考虑行人动力学特性的流量传输模型以及随机条件下的
均衡分配模型,以提高大规模人群疏散仿真的计算效率。运用大数据对于
模型参数进行标定[27],对各类仿真模型以及仿真软件的结果进行综合的
对比。
参考文献
[1] Togawa K.4049)Escapes from a Large Area[J].日本建築学会論文報告
集.号外,学術講演要旨
集,1965.
[2] Fruin J,Marshall R.ACCELERATING MOVING WALKWAY SYSTEMS.EXECUTIVE
SUMMARY[J].Cost Effectiveness,1978.
[3] HENDERSON A.Is the maximum carbon number of long-chain n-alkanes an indicator of
grassland or forest?Evidence from surface soils and modern plants[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11(16):1714-1731.
[4] 董斌杰,李克平,廖明军,等.诱导信息下基于博弈论的路径选择模型
[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
学版,2007,8(1):88-91.
[5] 白乐乐.火灾时期地下矿人员逃逸可视化仿真方法研究[D].西安建
筑科技大学,2010:
[6] Neumann J V.Mathematische Grundlagen der Quantenmechanik[M].Dover
Publications,1943:463-730.
[7] Tissera P C,Printista M,Errecalde M L.Evacuation simulations using cellular automata.[J].April
2007;JCS&T,2007:7(1).
[8] Yamamoto K,Kokubo S,Nishinari K.Simulation for pedestrian dynamics by real-coded cellular
automata(RCA)[J].Physica A Statistical Mechanics&Its Applications,2007,379(2):654-660.
[9] Muramatsu M,Irie T,Nagatani T.Jamming transition in pedestrian counter flow[J].Physica A
Statistical Mechanics&Its Applications,1999,267(s 3–4):487-498.
[10] Tajima Y,Nagatani T.Clogging transition of pedestrian flow in T-shaped channel[J].Physica A
Statistical Mechanics&Its Applications,2002,303(1–2):239-250.
[11] Helbing D, Farkas I.J, Molnar P, et al. Simulation of pedestrian crowds in normal and evacuation
situations. Pedestrian and Evacuation Dynamics. pp. 21-58, 2002.
[12]Burstedde C, Klauck K, Schadschneider A, etal. Simulation of pedestrian dynamics using a
two-dimensional cellular automaton. Physica A, 2001, 295: 507~525.
[13]Jan Dijkstra, Joran Jessurun, and Harry Timmermans, A Multi-Agent Cellular Automata Model of
Pedestrian Movement, Dijkstra, J., A.J. Jessurun, and H.J.P. Timmermans.
2001.
[14]Victor J. Blue, and Jeffrey L. Adler, Cellular automata microsimulation for modeling bi-directional
pedestrian walkways,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B:Methodological Volume 35, Issue 3, March 2001, Pages 293-312
[15]Ewa Dudek–Dyduch and Jaros?aw W?s,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of Pedestrian Dynamics in
Crowd: Formalism of Cellular Automata,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Soft Computing – ICAISC 2006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2009 pedestrian dynamics[J].Physica A Statistical Mechanics&Its
Applications,2006,363(2):492-500.
[16] Guo R Y,Huang H J.A mobile lattice gas model for simulating pedestrian evacuation[J].Physica A
Statistical Mechanics&Its Applications,2008,387(2-3):580-586.
[17] Guo X,Chen J,Zheng Y,et al.A heterogeneous lattice gas model for simulating pedestrian
evacuation[J].Physica A Statistical Mechanics&Its
Applications,2012,391(3):582-592.
[18] Guo X,Chen J,You S,et al.Modeling of pedestrian evacuation under fire emergency based on an
extended heterogeneous lattice gas model[J].Physica A Statistical Mechanics&Its Applications,2013,392(9):1994-2006.
[19] 袁建平,方正,卢兆明,等.车站客流观测及其对人群疏散动力学模型的验证[J].西安建筑科技大
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1):108-113.
[20]朱诺.基于视频检测和元胞自动机的人群疏散机理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
[21]王兆其,毛天露,蒋浩,夏时洪.人群疏散虚拟现实模拟系统——Guarder[J].计算机研究与发
展,2010,06:969-978.
[22]刘全平,梁加红,李猛,付跃文.基于多智能体和元胞自动机人群疏散行为研究[J].计算机仿
真,2014,01:328-332.
[23]徐方,魏东,魏星.公众聚集场所人群疏散基础数据的分析[J].中国安全科学学
报,2008,04:137-145+2.
[24]屈云超.密集人群疏散行为建模与动态特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5.
[25]王理达.地铁车站人群疏散行为仿真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
[26]马骏驰,李杰,周锡元.考虑火场环境实时作用下的人群疏散仿真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
报,2007,07:20-25+180.
[27] 贾洪飞,杨丽丽,唐明.综合交通枢纽内部行人流特性分析及仿真模型参数标定[J].交通运输系
统工程与信息,2009,9(5):117-123.
[28]田玉敏.BuildingEXODUS在人群疏散时间预测中的应用[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5,04:464-466.
[29]杨超.采用多格子模型的火灾场景人群疏散仿真[D].导师:乔海燕.中山大学,2014.
[30]孙立,赵林度.基于群集动力学模型的密集场所人群疏散问题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