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木兰诗(木兰辞)
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织布声一声连着一声,木兰对着门在织布。织机停下来机杼不再作响,只听见姑娘在叹息。问问姑娘你这样叹息 是在思念什么呢,(木兰回答道)姑娘我并没有思念什么。昨夜我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王在大量征募兵士,那么多卷征兵文书,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 有长大成人的儿子,我木兰没有兄长,我愿意去买来马鞍和马匹,从现在起替代父亲去应征。 在东市上买来骏马,西市上买来马鞍和鞍下的垫子,南市上买来马嚼子和缰绳,北市上买来长马鞭。早上辞别父 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哗哗声。早上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 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行军万里奔赴战场作战,翻越关隘和山岭就象飞过去那样迅速。北方的寒风中传来刁斗声,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铁甲战袍。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十年之后才得胜而归。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上殿堂(论功行赏)。记功授爵木兰是最高一等,得到的赏赐千百金以上。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不愿做尚书郎这样的官,希望骑上一匹千里马,借助它的脚力送我回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 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打开我闺房东面的门,坐在我闺房西面的床上,脱去我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我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当着窗子整理象乌云一样柔 美的鬓发,对着镜子在额上贴好花黄。出门去见同去出征的伙伴,伙伴们都很吃惊都说我们同行十二年之久,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女孩子。
雄兔的脚喜欢乱搔乱扑腾,雌兔的两眼老是眯缝着,当它们挨着一起在地上跑的时候,又怎能分辨得出谁雄谁雌呢,
【评述】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开头两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诗以“唧唧复唧唧”的织机声开篇,展现“木兰当户织”的情景。然后写木兰停机叹息,无心织布,不禁令人奇怪,引出一问一答,道出木兰的心事。木兰之所以“叹息”,是因为天子征兵,父亲在被征之列,父亲既已年老,家中又无长男,于是决定代父从军。
第三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东市买骏马……”四句排比,写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旦辞爷娘去……”八句以重复的句式,写木兰踏上征途,马不停蹄,日行夜宿,离家越远思亲越切。这里写木兰从家中出发经黄河到达战地,只用了两天就走完了,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其中写“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之声,还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
第四段,概写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概括上文“旦辞……”八句的内容,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在夜晚,凛冽的朔风传送着刁斗的打更声,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将军百战死,壮
”,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们十年征战,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士十年归
有的战死,有的归来。而英勇善战的木兰,则是有幸生存、胜利归来的将士中的一个。
第五段,写木兰还朝辞官。先写木兰朝见天子,然后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
莘莘学子必备的交流网站----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再说到木兰辞官不就,愿意回到自己的故乡。“木兰不用尚书郎”而愿“还故乡”,固然是她对家园生活的眷念,但也自有秘密在,即她是女儿身。天子不知底里,木兰不便明言,颇有戏剧意味。
第六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先以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别、年龄的举动,描写家中的欢乐气氛;再以木兰一连串的行动,写她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和对女儿妆的喜爱,一副天然的女儿情态,表现她归来后情不自禁的喜悦;最后作为故事的结局和全诗的高潮,是恢复女儿装束的木兰与伙伴相见的喜剧场面。
第七段,用比喻作结。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二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
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一千多年来,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
这首诗具有浓郁的民歌特色。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繁简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诗中以人物问答来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以众多的铺陈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以风趣的比喻来收束全诗,令人回味。这就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问题研究】
1、“唧唧复唧唧”究竟是什么声音,
对此历来说法不一。大致有三种:织机声、叹息声、虫鸣声。
?织机声。如果理解为织机声,将有如下情境。诗歌一开始,就出现不停不息的织机声,人未出场声先闻。然后才交代这是木兰正在对门而织,一个勤劳的姑娘形象跃然纸上。但织着织着,有节奏的织机声听不到了,传来的是一阵阵长吁短叹。这究竟是为什么,木兰啊,木兰,是什么事儿让你如此发愁呢,于是转入后面的情节。这样的理解当然是合情合理的。
?叹息声。有学者对此做如下解读:“当户而织,说明木兰是一个劳动女性,而不是侯门小姐。本应该听到她的织布的声音,但听到的却是‘唧唧复唧唧’的叹息声。一个‘唧唧’就已经说明是在叹息了,又重之以‘复唧唧’,作者还觉得意犹未足,最后又‘惟闻女叹息’,作者这样反复强调,是要告诉我们木兰的忧思之深,木兰是停机长叹,而不是边织边叹。作者没有写木兰的愁容,也没有写木兰停机长叹的举动,作者只是绘声,通过接连不断的声声叹息,刻画出一个充满忧愁苦闷的木兰女的形象。”(张燕瑾《繁而有味,简能传神——读〈木兰辞〉》,《汉魏六朝诗歌鉴赏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虫鸣声。如果将“唧唧”理解为虫声,在我们眼前就会出现这样一幅画面——夜深人静,四下阒无人声,只有虫儿在夜幕中“唧唧”鸣唱。接着再写木兰姑娘正对门坐在织机旁织布,可是她为什么手握织机不织布,却坐在那儿长吁短叹呢,四野的虫声与木兰的叹息声交相应和,渲染出一个女孩儿将要做出一个重大决定之前的心境和气氛。总之,诗无达诂,合乎情理合乎文意即可。
- - - - - - - - - -
2、“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的问话人是谁,
一说是父母在问,认为只是父亲在问或只是母亲在问的,也属此说。的确,父母如果听到女儿的叹息,一定会发出这样关切的询问。一说是叙事人在问,因为《木兰诗》是口头
莘莘学子必备的交流网站----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集体创作的民歌,而民歌是可以配乐歌唱的,歌唱者能以叙事人的身份进行拟问。这两种说法其实并不矛盾。在民间讲唱文学中,演唱者往往有叙事人和故事人物的双重身份,叙事人的语言与故事人物的语言有时是相融合一的。因此,这首诗中的“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以及“女亦无所思……从此替爷征”可视为父母与女儿的问答,也可视为叙事人的拟问拟答。此外,这首诗中常以第一人称来叙事,既可以看做木兰的自述,也可以看做叙事人的转述。
- - - - - - - - - -
3、“雄兔脚扑朔”等四句该如何理解,
第一,应该先明确这是一个生动的比喻。前两句写兔子在静卧时外在行为举止区别很大,一眼就可以判别出雄雌;而当兔子一起奔跑时,就难以分辨出性别了。以此比喻在日常生活中男女性别特征明显,而在战场厮杀时,要分出男女就十分困难了。
第二,应该进一步思考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比喻句结束全诗。首先,这个比喻十分形象地解释了“火伴”们的惊讶,同时也是对读者必然产生的疑问做出一个合情合理的解答。其次,可以将这四句话看做是木兰对“火伴”的回答。从这四句俏皮风趣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到木兰富有机趣智慧而又充满自豪的神态表情,还有什么能比这四句话更有趣巧妙呢,真是个锦心绣口的木兰姑娘~再次,用雄兔雌兔来比喻人之男女,恰是民歌语言运用的特点。这一机巧的比喻,使全诗为之增色,锦上添花。
此外,这四句诗被认为是吟唱者即叙事人对木兰的赞词,这种说法与将其视为木兰对“火伴”的回答的看法并不矛盾。
- - - - - - - - - -
4、如何理解《木兰诗》中的繁简处理,
必须明确以下三点:《木兰诗》中何处繁,何处简,这样的繁简处理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作者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处理,
?繁笔的运用:木兰当户织时的心事重重,木兰准备行装时的活动,木兰奔赴战场时的心态,木兰回家后家人的欢乐,木兰重着“女儿装”时的欣喜等内容,都写得不厌其繁,细致入微。
例如,木兰采买鞍马一事,就通过东西南北的排比铺写,渲染了战前准备的紧张和忙碌,读者似乎可以看到木兰的奔波和繁忙,也可以想见一身戎装的木兰是何等的英姿飒爽~
又如,写木兰奔赴战场时反复提及“不闻爷娘唤女声”,其实正是木兰此时心态的真实写照:当夕阳西下,暮色沉沉时,木兰独自露宿在黄河之畔时,耳听黄河流水哗哗作响,心中却时时回响着父母的声声呼唤,渐行渐远,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早已听不见了,但这声音却时时回荡在女儿的耳畔心头~征程漫漫,何时能再听到那温暖女儿内心的爷娘亲切的呼唤呢,
再如,末段写木兰将回家乡时爷娘姐弟等人的不同行动,通过同样的句调作三次反复重叠,生动表现了亲人们十年离别后终于得到团聚时的喜悦心情和欢乐气氛。
而对木兰重入闺房,再着“女儿妆”的一段描写,更是淋漓尽致地渲染了木兰的热爱生活、美丽可爱的女儿情态。
?简笔的运用。至于简笔,主要是对战斗过程的描写力求其简,十年生活,只用了几句话就交代完了。
为什么要如此安排呢,作者不惜笔墨描绘的往往都是他所要着力突出的。这首诗所要突出的正是对木兰的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的颂扬,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够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则不惜笔墨。另外,这种繁简安排似乎还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
莘莘学子必备的交流网站----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一个女孩儿在战场上拼杀了十年之久,立下了赫赫战功——“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其勇武强悍可知。但是作者和广大读者喜爱的并不是一个没有女性特点的女超人,所以,战场上的厮杀作者几笔带过,而把“木兰是女郎”作为构思的核心,所以,着力写木兰作为女孩儿对父母的牵挂,写她的入闺房、巧梳妆,写她打扮得娉娉袅袅光彩照人的风姿神韵。人们向来不稀罕赳赳武夫式的“顾大嫂”之流,中国也不乏娇滴滴莺声燕语般的“崔莺莺”这样标准的美人,但既有女儿的娇美又有男子的刚健的女性,在中国文学史上,却只有木兰这独特的一个~这样的繁简安排就起到了突出人物特征、表现作者倾向的作用。
【赏析】
《木兰诗》北朝长篇叙事民歌。它的产生年代及作者,从宋代起,就有不同记载和争议。始见于《文苑英华》,题为《木兰歌》,以为唐代韦元甫所作。《古文苑》题为《木兰诗》,以为“唐人诗”。
宋代程大昌《演繁露》据诗中“可汗大点兵”语,认为木兰“生世非隋即唐”;而南宋严羽《沧浪诗话》则认为“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之类,“已似
太白,必非汉魏人诗”。
此后,历代都有人持“隋、唐人作”之说,但宋代黄庭坚已指出此诗并非韦元甫所作,而是韦“得于民间”(《题乐府〈木兰诗〉后》)。《乐府诗集》列入《梁鼓角横吹曲》,亦题《木兰诗》,云是“古辞”,并引陈释智匠《古今乐录》说:“木兰,不知名。”按《旧唐书?韦元甫传》载,韦曾任浙西观察使、淮南节度使等职(黄庭坚谓韦任朔方节度使,误)。又据《旧唐书?音乐志》所载,可知梁代和北朝乐府歌曲中都存有“燕、魏之际鲜卑歌”,且多“可汗之辞”。因此,《木兰诗》原先也可能是一首鲜卑歌。流传江南,译为汉语,曾入梁代乐府,后又散落民间,而到唐代为韦元甫重新发现,并拟作《木兰歌》一首(《文苑英华》)。至于“朔气”二句这样的对偶诗句,齐、梁诗中已经习见,自是文人加工痕迹。所以现代学者大多认为《木兰诗》产生于北魏,创作于民间。
《木兰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做官,但求回家团聚的故事。诗中热情赞扬了这位奇女子勤劳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英勇战斗的精神,以及端庄从容的风姿。它不仅反映出北方游牧民族普遍的尚武风气,更主要的是表现了北方人民憎恶长期割据战乱,渴望过和平、安定生活的意愿。它对木兰的讴歌,显然也冲击了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偏见。它“事奇诗奇”(沈德潜《古诗源》),富有浪漫色彩,风格也比较刚健古朴,基本上保持了民歌特色。诗中用拟问作答来刻画心理活动,细致深刻;用铺张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而运用精练的口语,不仅道出一个女子口吻,也增强了叙事的气氛,更显民歌的本色。它代表了北朝乐府民歌杰出的成就。
《木兰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对后世都有深远影响。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载,黄州黄冈县(今湖北黄冈)有木兰山、木兰乡、木兰庙,并引杜牧《木兰庙》为证。其后,据地方志所载,在今安徽亳州、河南商丘、河北完县等地,都曾立庙奉祀木兰,反映出《木兰诗》的深刻影响。直到今天,舞台银幕上的木兰形象仍然激励人们的爱国情操。同时,早在韦元甫拟作之前,杜甫《草堂》诗抒写迁居草堂的欢欣情景,已明显汲取了《木兰诗》描述全家欢迎木兰归来的表现手法。至于元稹《估客乐》“出门求火伴,入户辞父兄”,以及白居易《戏题木兰花》“怪得独饶脂粉态,木兰曾作女郎来”,都可见出《木兰诗》在中唐已脍炙人口。
- - - - - - - - - -
《木兰诗》的思想倾向
《木兰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它以浓挚的感情和铺叙、对
莘莘学子必备的交流网站----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照、渲染的表现手法,集中地描绘了一个平凡的女子??木兰代父从军和她解甲还乡的不平凡的经历。木兰不一定实有其人,可是,女扮男装却实有其事。木兰不过是这些女子中的一个代表而已。木兰的悲欢离合,是富有戏剧性的。因此,千百年来,她的感人的事迹在群众中流传不息。《木兰诗》究竟表现了一种什么思想倾向呢,
这首诗一开头,它就把读者吸引到它所描写的场面中了。木兰平日织布时发出的“机杼声”,已经被她的声声叹息所代替。原因是可汗“沙场秋点兵”,老父名在军籍,家中没有长男,怎能不使木兰焦虑、愁闷,但她终于做出“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的勇敢的抉择。
木兰从军,是迫不得已的,也是不合法的。当她一旦做出“从军”的抉择,她的态度则是积极的,这从她四处购置行装的繁忙情景就形象地表现出她的主动性和坚决性。木兰初次远离家园,异乡的山山水水,都会触动她的思亲之情。诗中对此的描写是真挚的,也是非常感人的。从军,使木兰得到同男子一样可以施展智慧和才能的良机,十年的战火考验,使她从一个善良、热情、能干的闺中少女,成为一名建立战功的“壮士”,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变化啊~
战争,赢得了胜利,也赢得了和平。环境变了,木兰何去何从,她有不可明言的苦衷,在论功行赏的大典礼中,由于她是一个女子,不配得到自己应有的荣誉。她只有辞受封爵,走上解甲还乡的惟一道路。无名氏作者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所以用欢快的笔调描写木兰骨肉团聚的欢乐,让她在“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之后,以女子的面目出现在同伴的面前。作者可贵的是,最后用兔子跑在一起,难辨雌雄的隐喻,说明女子如果有施展抱负的机会,她们的智慧、胆略和才能并不比男子逊色。
这样描写木兰的从军与还乡,表现了作者的进步的思想倾向。问题在于我们如何正确地去分析作者所反映出来的这种社会现象。有人认为,木兰还乡是她不慕功名富贵,是反映了劳动人民热爱劳动的本色。我认为,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女子作男儿”,除了木兰,还有一个黄崇嘏。谢枋得在《碧湖杂记》中把她俩的事迹当做奇闻逸事加以记叙。木兰是在战场上杀出来的女英雄,她“不受封爵而归”;黄崇嘏是五代时期蜀国的女子,她女扮男装,在蜀相周庠的府中做掾属。因她“吏事明敏,胥吏畏服”,而被周庠看中,“欲妻以女”。弄得黄崇嘏啼笑皆非,只好讲明自己是个女子,一走了之。
女扮男装,在封建制度下被人视为反常的现象。“男治乎外,女治乎内”是封建礼法的一条戒律。木兰可以在非常时期秘密代父从军,并发挥出她那潜在的智谋和才能。然而,她却不能随着战争转入和平,继续留在朝廷为治理国政而做出新的贡献。不然的话,所谓“牝鸡司晨”的恶名就会落在她的身上。木兰和《木兰诗》的作者都无法改变这种命运。
封建礼法加在妇女身上的镣铐是难以解脱的。清代的女词人王筠在《鹧鸪天》中痛感自己不能像木兰、崇嘏那样一显身手(“木兰崇嘏事无缘”),只好在她的弹词《繁华梦》里让女主人公登上艺术舞台(“好将心事付梦诠”),来抒发她那埋藏在胸中的人生理想。
由此可见,木兰的还乡,决非什么不慕功名富贵的问题,也不是什么热爱劳动的问题,而是封建社会压迫、歧视妇女的必然结局。
《木兰诗》的作者不可能明确地认识到这一点。但是,他从木兰所走过的和平??战争??和平的曲折的生活道路,不自觉地反映了木兰在特殊条件下所创造的奇迹,并热情地歌颂了它。这正是作者忠于现实生活的表现,也是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相通的。
《木兰诗》的思想倾向是什么,用一句话来表述,就是它对于普通女子所禀赋的智慧和才能表示了肯定和赞赏的态度。而且也要看到,这种态度是寓于烘托(“火伴皆惊忙”)、隐喻(“双兔傍地走”)等描写中自然流露的。直到明朝末年,人们才能用“海内灵秀或不钟
莘莘学子必备的交流网站----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男子而钟女人”这类明确的语言把它说出来。但是,在《木兰诗》中,却没有明朝人那种明显的尊女卑男、矫枉过正的倾向。而明朝人对于妇女潜在的智慧、才能和力量做出那样大胆的估计,除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条件外,从历史思想源流来看,《木兰诗》是有启蒙作用的。
- - - - - - - - - -
《木兰诗》的语言特点
《木兰诗》具有乐府民歌的独特风格。开篇采用的一问一答,是民歌中常见的。《木兰诗》语言生动质朴,极少雕饰斧凿:“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流传千百年来,至今仍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口语;除了“万里赴戎机”六句文字比较典雅外,其余都保留着民歌的形式和风格,连锁、问答、排比、重叠等形式的运用,都与民歌大致相同。而且语言丰富多彩,有朴素自然的口语,有姿致谐适的排比,也有新奇幽默的比喻,这都是当时文人的拟作中所没有的。……既然《木兰诗》是北方民歌,篇幅颇长,又多长短句,是否被乐府机关被之管弦,在我看来,此歌是能够入乐演唱的。单就原韵来说,篇幅较长的乐府诗歌大都是隔几句换一个韵,很少一韵到底,这样才能使演唱的歌曲音节复杂而有变化。《木兰诗》一共换了七个韵,也可以说是七种曲子:“唧唧复唧唧……女亦无所忆”;“西市买鞍鞯……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暮宿黑山头……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壮士十年归”;“天子坐明堂……不知木兰是女郎”;“雌兔眼迷离……安能辨我是雄雌,”这就相当于一个题下七首曲子。所不同者,这里则是一个完整的歌子。好多民歌每韵的句数比较整齐,而《木兰诗》的句数却比较参差。正因为它曾为乐人所演唱,所以古往今来都被收入乐府歌中,而且直到现在,仍有评弹艺人在演唱《木兰诗》。
- - - - - - - - - -
《木兰诗》的语言繁简
文学作品的语言要繁简得当,既不可贪多务得,也不能一味求简。我们细读《木兰诗》,便可以悟出这个道理。
《木兰诗》紧紧围绕着木兰的形象着墨。它有时“惜墨似金”,写得极简;有时又“泼墨如水”,尽力铺排。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只六句三十字,便概括了木兰十几年出生入死、保家卫国的战斗生涯,显得何等简练~其中两句写朔风凛冽,刁斗声声;月光映雪,木兰未眠。它通过环境、景物、氛围的描写,渲染出木兰思家的复杂心情和严守岗位的战士气质。尽管边地生活是艰苦的,周围寂静得只听见忽断忽续的刁斗声,木兰和伙伴们却仍然穿着甲胄,随时准备为保卫祖国而战。此情此景,写得有声(北风声、刁斗声)、有色(月色、雪色和铁的反光),多么耐人寻味!真可谓字字千金,一字减它不得。而“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四句凡二十字,仅复述了上文“市鞍马”三字的内容,骤看觉得何等呆板和累赘!但仔细品味一番,又觉得它十分灵活和简洁。因为这么一渲染,木兰及其一家紧张而又周密地准备戎装的气氛便完全烘托出来。正如刘大白在《旧诗新话》中所说:“整整的四排句,看去是很板的,其实其间层次分明。因为有骏马而无鞍鞯,不可以骑坐,所以还得买鞍鞯;有鞍鞯而无辔头,不可以控御,所以还得买辔头;有辔头而无长鞭,不可以驱策,所以还得买长鞭。”这种东、西、南、北循序铺排的手法,在民歌中固属常见,但是《木兰诗》中用得尤多且活。如“旦辞爷娘去”以下八句,“爷娘闻女来”以下六句,“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两句,或依时间(旦、暮),或依辈分(父母、姊、弟),或依性别(雄、雌),都采用循序铺排的方式。正是在这种很容易流于程式化的铺叙中,《木兰诗》却写得风趣横生,兴味淋漓,使情事如见,景物若画。从这方面说,它又像是“泼墨如水”了。
全诗着力写木兰出征前、征途中和回家后的心理活动,而很少写她在战斗中的英雄业
莘莘学子必备的交流网站----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绩。从表面上看,似乎刻画儿女之情多,而描绘英雄之气少。但从实际效果看,诗中所刻画的种种儿女情状,正多方面地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这一形象有血有肉,真实动人。如“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一幅少女思亲图,真是呼之欲出。木兰以一女儿身,在多年艰苦的征战生活中,能乔扮男装而不被察觉,已显得异常聪明和机警;在万里关山的殊死争夺中,又能屡建战功而奏凯归来,更显出无比英勇和豪健。在这里,儿女情与英雄气不是相得益彰了吗,
- - - - - - - - - -
《木兰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木兰诗》是一首长篇叙事诗歌,代表了北朝乐府民歌杰出的成就。它的产生年代及作者不详,一般认为,它产生于北魏,创作于民间。
《木兰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但求回家团聚的故事。诗中热情赞扬了这位奇女子勤劳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英勇战斗的精神,以及端庄从容的风姿。它不仅反映出北方游牧民族普遍的尚武风气,更主要的是表现了北方人民憎恶长期割据战乱,渴望过和平、安定生活的意愿。它对木兰的讴歌,也冲击了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偏见。它“事奇诗奇”(沈德潜语),富有浪漫色彩,风格也比较刚健古朴,基本上保持了民歌特色。
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方面,《木兰诗》很有特点,对后世也有深远影响。诗中用拟问作答来刻画心理活动,细致深刻;用铺张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而运用精练的口语,不仅道出一个女子口吻,也增强了叙事的气氛,更显民歌的本色。唐代大诗人杜甫《草堂》诗抒写迁居草堂的欢欣情景,明显汲取了《木兰诗》描述全家欢迎木兰归来的表现手法。至于元稹《估客乐》“出门求火伴,入户辞父兄”,以及白居易《戏题木兰花》“怪得独饶脂粉态,木兰曾作女郎来”,可以看出《木兰诗》在中唐已经脍炙人口。
木兰的故事深入人心,广为传颂。据《太平寰宇记》载,黄州黄冈县(今湖北黄冈)有木兰山、木兰乡、木兰庙。据地方志所载,在今安徽亳县、河南商丘、河北完县等地,都曾立庙奉祀木兰。直到今天,舞台银幕上的木兰形象仍然激励人们的爱国情操。
【注释】
[1]选自宋代郭茂情编的《乐府诗集》(《四部丛刊》本)卷二五。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2]唧唧:织布机的声音。
[3]当户织:对着门织布。
[4]机杼(zhù)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杼,织布梭子。
[5]惟:只。
[6]何所思:想什么。
[7]忆:思念。
[8]军帖:军中的文告。
kě)汗(hàn)大点兵:皇上大规模地征兵。可汗,我国古代一些少数民族最高统 [9]可(
治者的称号。
[10]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军书,征兵的名册。十二,表示多数,不是确指。下文的“十年”“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
[11]爷:和下文的“阿爷”同,都指父亲。
[12]愿为市鞍马: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为,为此。市,买。鞍马,泛指马和马具。
[13]鞯:马鞍下的垫子。
莘莘学子必备的交流网站----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14]辔(pèi)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
[15]旦:早晨。
[16]溅溅(jiānjiān)水流声。
[17]黑山:和下文的燕(yān)山,都是当时北方的山名。
[18]胡骑(jì):胡人的战马。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19]啾啾(jiūjiū):马叫的声音。
[20]万里赴戎机:不远万里,奔赴战场。戎机,战争。
[21]关山度若飞: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度,过。
[22]朔(shuò)气传金柝(tuò):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朔,北方。金柝,古时军中守夜打更用的器具。
[23]铁衣:铠甲,古代军人穿的护身服装。
[24]天子:指上文的“可汗”。
[25]明堂:古代帝王举行大典的朝堂。
[26]策勋十二转:记得大的功。策勋,记功。转,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
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学习路上必备的交流学习网站
莘莘学子必备的交流网站----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范文二:木兰诗 木兰辞
木兰诗 / 木兰辞
(12737人评分) 8.1
朝代:南北朝
作者:佚名
原文: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惟闻 通: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一作:愿借明驼千里足)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
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贴 通:帖;惊忙 一作:
惶)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范文三:木兰诗木兰
[科目] 语文
[年级] 初一
[文件] chja25.doc
[标题] 木兰诗
[关键词] 文言文/教案
[内容]
【抛砖引玉】
?通过阅读,读懂诗意,并学习木兰为国家英勇作战的无畏勇敢的精神。
?通过研读,体会本诗详略得当的安排材料,情节设置曲折富于戏剧性,人物刻画真实感人等写作特点。
?学会生字词,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体会本诗中重要的文言词语的意思,能用白话文讲花木兰的故事。 【课文赏析】
?注音释义:
注音:机杼(zhù) 可汗(ka hán) 鞍鞯(jiān) 辔头(pai) 燕山(yān) 胡骑(jì) 戎机(róng) 朔气(shuò) 金柝(tuò) 红妆(zhuāng) 著我旧时裳(zhuó) 傍地走(bàng) 溅溅(jiān jiān) 啾啾(jiū)
字词:机杼 叹息 军贴 骏马 长鞭 鸣溅溅 鸣啾啾 戎机 度若飞
金柝 铁衣 策勋 赏赐 云鬃 扑朔 迷离 雄雌
释义:?当户织:对着门织布。?何所思:想的是什么。?忆:思念。?万里赴戎机:不远万里,奔赴战场。戎机:军机,军事。?朔气传金柝: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朔:北方。金柝,古时军中守夜打更用的器具。?策勋十二转:记功很多次。策勋,记功。转,次的意思。?赏赐百千强:赏赐很多很多的财富。强,有余。?愿驰千里足:希望骑上千里马。
?内容主旨。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
此诗原题是《木兰诗二首》,这是其中的一首。选自宋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25卷《横吹曲辞五》,横吹曲是当时北方民族在马上演奏的一种军乐。
《木兰诗》又名《木兰辞》、《木兰歌》,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民歌,大致产生在北魏后期。当时的北方,战争频繁,好勇尚武,此时就反映了这一特定的社会风貌。再从诗中提到的黑山、黄河、燕山等线索看,故事可能是以北魏鲜卑族与柔然族的战争为背景的。
文章的结构层次
全诗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1,3):叙述木兰代父从军,踏上征途。 第二部分(4):概括地写木兰十年征战的生活。
第三部分(5,6):叙述木兰还朝辞官,回乡与亲人团聚。 第四部分(7):表达了人们对木兰的赞美之情。
中心意思:
本诗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征,英勇杀敌到最后荣归的动人故事,赞美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勇敢、坚强的品质和爱国精神。
?写作特点
《木兰诗》在艺术上十分成熟,在文学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明朝胡应麟曾说:“五言之赡,极于焦仲卿妻;杂言之赡,极于木兰。”
?花木兰这一女英雄形象的刻画
本诗从三方面刻画木兰的光辉形象。首先:木兰是一个勤劳织布的普通劳动女子,国难当头,家父年迈应征而又无兄长可替代的情况下,她勇敢的承担起了国与家的两副重担,果断的作出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异常举动;从军后,她强忍离别之苦,顽强的去适应由女子变作男儿,由深闺走向沙场这双重的生活突变,勇敢经受了长期艰难困苦军旅生活的洗礼,并屡立战功,英勇坚强不亚于男儿,可谓“壮士”;最后,战争结束时,诱人的荣华富贵就在面前,但木兰丝毫不为所动,只求立即赶回故乡,与家人团聚,侍奉双亲。重过她劳动女子的生活,可谓是一个纯洁无比的“君子”,这样一个集勤劳、忠义、勇敢、坚毅、机智于一身的光辉妇女形象,倾注了劳动人民的无限深情。 ?本诗充分体现了民间文学的特色
首先故事情节生动曲折,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富有传奇色彩。木兰一个女孩子,隐瞒自己的身份度过十几年的军旅生活,这本身就有许多夸张的成分和理想主义的色彩。但在矛盾的发展中又是十分合理、自然的,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愿望和智慧。其次,结构完整,充满喜剧色彩,以大团圆结尾,符合中国人传统的审美心理习惯。木兰从一个闺阁少女,在战争来临之时不得不女扮男装,过着男人的艰苦流血生活,事实本身说明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苦难,隐含着木兰无数辛酸的血泪,但作品回避或淡化了这些内容,着力写她战功卓著,得见天子,赏赐无数,前程似锦的欢欣场面,而结尾皆大欢喜的大团聚又使读者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语言上体现了民歌朴素无华、节奏鲜明、句式自由、手法多样等特点。
全诗用口语写成,生活气息极浓,如“唧唧”“溅溅”“啾啾”“霍霍”这些拟声词的运用;“十二”“百千”这些夸张的数字;“阿爷”“阿姊”“可汗”这些新词,都是俗文学的特色,不事雕刻而自然流畅。第二如开头四句自问自答的诗句也是民歌常用的手法。为了渲染欢快热闹的气氛,运用了铺叙、排比、对偶、反复等手法详写场面,将故事推向高潮增强感染力。
【测试题】
一、下列各组词语字音和字形全对的一组是( )
机杼(zhù) 可汗(kě hàn) 燕山(yān) 红妆(zhuāng)
B. 胡骑(jì) 戎机(róng) 朔气(shuò) 金柝(tuò)
C. 辔头(pài) 傍地走(bàng) 鞍鞯(jiān) 啾啾(jiū)
D. 军贴(tiě) 溅溅(jiàn ) 策勋(xūn) 赏赐(cì)
二、解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含义:
?问女何所忆:___________________
?万里赴戎机:___________________
?朔气传金柝:___________________
?策勋十二转:___________________
?出郭相扶将:___________________
?但闻黄河之水鸣溅溅:___________________
?惟闻女叹息:___________________
?当户理红妆: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判断下列诗句哪句子运用了对偶,是对偶句在( )内划“,”,不是划“×”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
四、将下列诗句按原文的顺序,重新排列,将序号填入空格内。
?旦辞爷娘去 ?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狼唤女声 ?旦辞黄河去 ?暮宿黄河边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测试题答案】
一、B
二、?思念 ?军机 军事 ?北方 ?次 ?外城 ?只 ?只,唯一 ?古称女子的装饰
三、?, ?, ?× ?, ?, ?× ?× ?,
四、1 5 3 6 4 2 7
范文四:木兰诗
《木兰诗》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积累文言语句。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3)赏析木兰形象,感受木兰的人格魅力。
(4)反复朗读,训练背诵。
(5)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口语表达的能力、初步欣赏诗歌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女英雄的故事。
(2)课堂注重引导与点拨。
(3)质疑法、讨论法、问答法、演示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木兰的勤劳朴实、 勇敢机智的性格以及她深明大义、 不慕名利的品德, 讲述巾帼英雄的 故事,感受英雄人物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赏析木兰形象,品味语言,熟练背诵。
三、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
(1)筛选相关资料。
(2)准备豫剧《花木兰》 -------《谁说女子不如男》片断和卡通片《花木兰》 。
2. 学生准备
(1)了解花木兰的故事。 (观看卡通片《花木兰》 )
(2)预习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了解“乐府诗” 。
(3)搜集巾帼英雄的故事。
四、教学时数:2课时
1. 第一课时
朗读课文,校正字音;整体感知,复述故事;合作学习,自主翻译;概括情节,理清结构。 2. 第二课时
理清内容,赏析形象,品味语言,熟练背诵。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自古以来, 人类就厌恶战争,但战争往往又不可避免。打仗是男人的事情,可在中国的 历史上出现了一位女扮男装、 代父从军的女英雄, 她就是花木兰。 你能说说木兰的故事吗? 学生依据搜集的资料及对课文的预习,积极作答,由学生回答导入课文。
师:乐府民歌《木兰诗》写了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 一看为什么千百年来人们一直深深喜爱的这位巾帼英雄。
2. 揭示题意,理解作品
《木兰诗》又叫《木兰歌》 《木兰辞》 ,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这是南北朝时北 方的一首民歌。它和《孔雀东南飞》一起,并称为乐府诗中的“双璧” 。
3. 朗读课文,感悟诗意
俗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古诗词更是如此。诵读训练步骤:
(1)读正确:听范读录音,同学再习读,直到读正确为止。达标要求:发音准确,吐字清 晰,声音响亮,不错字、不漏字、不添字等。
(2)读流畅。达标要求:结合范读标准和自己体会反复试读,读得通顺、连贯,不破读、 不改读、不重复等。
(3)读出感情。达标要求:感情真切,富有感染力;语言轻重适度,语调亲切自然;准确 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主张。
(4)让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担任 “评委” , 让她们指出朗读中的不足和成功之处, 并共同制 订改进方案。
(5)引导学生对复述进行点评。
4. 自主翻译。合作学习
(1)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弄懂每句话、每个词的意思,以个译为主,合作学习。
(2)组织学生质疑,把不懂的字、词、句找出来让大家一起探索疑难问题,教师作适当点 拨。
重点点拨:
①对诗中数字的理解
“同行十二年” 、 “壮士十年归”中的数字“十二” “十”都是极言其多,不能作为确实的数 字。
②互文的翻译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意思是:将士们(“将军” “壮士” )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 (“百战死” ) ,有的多年后重返故乡(“十年归” )
5. 理清思路,掌握结构
问题设置:
(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安排故事情节的?
(2)故事发生的地点有哪些变化?
(3)《木兰诗》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请大家概括每个情节的内容。
学生讨论交流、概括叙述,在教师的提示下明确文章的结构,并板书下列内容:
木兰诗
代父从军 战前准备
踏上征途 十年征战
辞官还乡 凯旋团聚
讨论交流
作者在安排情节时,哪些地方轻描淡写,哪些地方浓笔重墨?为什么?
明确:详写木兰战前的准备和思乡之情及辞官还乡的喜悦, 略写战争残酷的场面。 因为这首 诗要突出的是木兰孝敬父母勇于担当大任的美好心灵, 是木兰光彩照人的丰富神韵, 而不是 表现战争的残酷、战场上的拼杀。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战争的冷漠和远离。
6. 齐读:领会全文内容
7. 布置作业: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1. 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乐府民歌《木兰诗》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首诗。
这节课的重点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品味语言,赏析木兰形象,感受木兰的人格魅力。 2. 复习检查
(1)以“接力式”形式背诵,谁背错谁停下,其他同学接着背。要求:声音洪亮,读音准
确,感情充沛。
(2)老师想知道同学们对诗中词语的掌握情况,请看屏幕 [出示幻灯片(一) ]同学们思考 后进行抢答,看谁回答得又快又好。
幻灯片(一) :
你知道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吗?
(1)惟 . 闻女叹息。 (2)万里赴戎机
.. 。
你能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一句中想到一个什么成语?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3. 品味语言,赏析形象,学生间对话,师生共同对话
教学片断
师:本文用诗歌语言塑造了一位巾帼英雄形象, 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或者词语?谈一谈 原因。你从这些句子或问语中可以看出木兰怎样的性格或品质?
学生思考后,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相互交流、辩论,教师适时点拨,归纳板书。
归纳板书如下:
深明大义 不贪名利
木 刚毅善战 勇敢顽强 忠
兰 勤劳善良 热爱生活 孝
机智聪明 朴实乐观 美
4. 教师对同学交流的内容进行小结
木兰十年征战保家卫国, 深明大义, 表现其忠; 代父从军, 辞官还乡, 表现其孝; 不贪名利, 勤劳善良,热爱生活,表现其美。
5. 课堂练笔,开拓思维
这首诗语言精练, 且留下许多空白, 有不少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情节, 请同学们通过合理 的想象, 补充或描述诗中所留下的空白情节。 通过描写来体现木兰的性格, 看谁写得生动形 象。 (任选其一)
(1)描写木兰的外貌。
(2)描写木兰奔赴战场的情形。
(3)描写木兰在战场上武艺超群、英勇杀敌的情形。
(4)描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的场面。
(5)描写伙伴发现木兰是女郎后的复杂心理活动。
指名同学读自己的作品,师生作适当评价。
6. 延伸拓展,链接生活
师:大家都能插上想象的翅膀, 形象地描写木兰的娇美可爱, 生动地展示木兰生活的各个场 面。其实,艺术家们也不例外,他们也依据《木兰诗》展开合理的想象,塑造木兰的英雄形 象。如美国迪斯尼公司制作的卡通片《花木兰》 、表演艺术家创作的豫剧《花木兰》等,都 让我们感受到了木兰人物的传奇性与性格的丰富性。下面,请同学们欣赏豫剧《花木兰》选 段 ------《谁说女子不如男》 (出示多媒体课件)
欣赏之后,设置问题:这段唱词的主题是什么?你最欣赏哪一句歌词?
(学生相互交流讨论)
师:大家刚刚看过了豫剧 《花木兰》 选段, 并在课前也看过了美国迪斯尼公司制作的卡通片 《花木兰》 ,这说明花木兰的形象不仅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也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足见 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所在。
出示幻灯片,读名家论谈,感动内心世界。
幻灯片(二) :
木兰的故事,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可以说是有口皆碑,耳熟能详。岂止是中国人,
就是日本、 朝鲜和东南亚,乃是欧美许多国家的人,对中国的木兰也不陌生,特别是那些身 居海外的华侨,更以有这样的非凡胆识、传奇经历的中国女英雄为荣。
--------苏丽湘《漫说“木兰” 》 花木兰,已不仅仅是一个女子的名字,更是一种英勇的象征, 是一种爱国的精神, 一种 不屈的气节。 成为中华民族魂魄中的一缕, 成为历代文人不能忘怀的一个永恒情结, 反复被 文人们所咏怀。
-------武方圆《致千年前的你 ------遥忆木兰》
7. 请同学们简要介绍你所了解的巾帼英雄的事迹,并谈一谈你将怎样做?
(同学们相互交流)
师:同学们,也许将来你可能会成为一颗参天大树,也许会成为一棵无名的小草, 但只要你 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 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那你 就是英雄,一位真正的英雄。
8. 词句积累,巩固内容
同学们根据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写出相应的句子 [出示幻灯片(三) ]。这是每组必答题, 第一组 1~2小题,其他三个组依此类推,每组讨论交流后,学生自主回答。
幻灯片(三)
根据你对文中内容的理解,写出相应的诗句。
(1)写木兰从军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木兰战前紧张准备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边疆夜景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战争持久而残酷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写军情紧急,将士疾速奔赴前线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写木兰还乡心切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写木兰回家后喜悦心情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齐背这首诗,再次感受木兰的英雄形象。
10. 布置作业
将《木兰诗》改写为《花木兰的故事》 ,要求想象合理,字数在 6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深明大义 不贪名利 忠
木 刚毅善战 勇敢顽强 孝
兰 勤劳善良 热爱生活 美
机智聪明 朴实乐观
范文五:木兰诗
《木兰诗》课堂教学实例
《木兰诗》课堂教学实例
【教学目的】
1.通过朗读感知诗歌的美。
2.了解木兰诗这一文学形象,培养学生口头语言表达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 【教学设想】
1.教学重难点
①通过朗读体味诗歌的语言美、人物美。 ②品味诗情,有感情地朗读。
2.课时安排:一课时(40分钟) 。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
导语(见“教学实录”): 二 把握情节
1.学生散读、概括主要内容。(明确:女扮男装,替父从军)
2.学生再读,理清情节结构。(明确:决定从军──踏上征程──沙场征战──荣归故里) 三 赏析诵读
1.教师范读,学生揣摩教师用了哪四种不同的感情朗读全诗。(明确:决定从军─—忧愁、苦闷、犹豫;沙场沙场征战──悲壮豪迈;荣归故里─—欢快喜悦)
2.学生揣摩体会,并阐述教师这样朗读的原因。 3.学生模仿、试读,互评。 四 选点品析
木兰荣归故里部分。 1.教师配乐范读。
2.学生揣摩如何读出欢快之情。(明确:语速稍快,音调稍高,表情宜喜)
3.学生试读。思考:作者如何表达欢快的气氛和情感?(明确:动词的连续使用和对偶、排比的修辞手法造成的语势)
4.师生共读。
五 创造性思维训练
1.诗歌讲究文字的简练,讲究读者的再创造,因而留下了空白处。 ①请想象木兰进屋换妆前后的不同神态变化。
②请想象伙伴们面对木兰进屋换妆前后的不同模样,他们复杂的心理活动。 2.学生想象,回答 教学实录
师:一提起花木兰这个人物,我们心中都有既亲切又遥远的感觉。因为对于木兰,我们中国人真的太熟悉了,年前,距我们今天这个时代又实在太遥远了一些。我们还是先来观看一段木兰的影片。(播放动画片《花木兰》)
师:这是外国人眼中的木兰形象。原汁原味的木兰诞生在一千多年前中国南北朝一首民歌《木兰诗》(板书) (播放木兰英姿的幻灯片)
师:在我国文学史上有民间叙事诗“双壁”的美誉,一首是汉代的《孔雀东南飞》,另一首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们都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同学们现在带着对木兰诗这个人物的理解和倾注的感情, 放声的、自由地读这首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学生自由读书)
师:现在请哪位同学用最简洁的语言概述《木兰诗》的主要内容。 生:这首诗讲了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
师:用替父从军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完整吗? 木兰是一位女性,她是怎样 完成替父从军的任务的? 生:女扮男装。
师:你从诗中何处知道木兰曾经女扮男装? 生: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师:对,《木兰诗》就是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板书) 现 在请同学再思考一个问题:围绕述了哪些情节? 也就是 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有哪些经历?(生速读,思考,纷纷举手)
生:木兰先是离开家,然后??
师:木兰是怎样离开家的? 生:木兰是叹息着??
师:很聪明。木兰是怀着复杂的、矛盾的心情,最后下定决心从军的。
生:然后,木兰勇敢地在战场打仗,胜利以后不愿做官,最后回到她的家里。
经典 教案
师:这位同学说得相当简洁,语言组织也好。木兰先是决定从军,然后登上征程,在沙场多年征战,最后荣归同学们现在看黑板上我写的这四段情节,有没有漏掉诗中的内容?
生:漏掉了最后一段。
师:请你为大家读一遍,好吗?
生:(朗读)“雄兔??雌雄。”
师:同学们知不知道这一段叫作什么? 古时候的民歌在结尾的时候,作者常常要写一段表示赞美的话,叫赞词一。同学们,对于诗歌,朗读是走进诗歌世界的捷径。只有认真去读,反复吟诵,我们才能把握像《木兰诗》这样会诗歌创造的意境,体味诗中包蕴的情感,理解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边讲边板书) 下面,我来朗读这首诗,同学地揣摩老师在朗读这四个部分的时候分别运用了怎样不同的感情?(教师有感情地范读)
师:(读毕,停顿片刻) 我觉得这首诗很美。现在请同学们发言说说你刚才 听出来老师运用的感情。 生:老师读木兰决定从军的时候用了一种很忧愁的感情。
师:你觉得用很忧愁的感情读木兰决定从军这一部分合适不合适?
生:我觉得是合适的。因为木兰很想帮助她的父亲,可她又是一个女孩子,所以她很为难。
师:这位同学体会得很准确。木兰在想啊,我到底替不替父亲去打仗呢? 她左思右想,所以很犹豫,很发愁。有呢?
生:去了。
师: 所以木兰下定决心的这两句“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应该读得坚决一些。你试着为大家读一遍,好师:读得有味道。请大家像刚才一样继续发言。
生①:我觉得第二部分“登程”老师读得很悲伤。 师:怎么会悲伤呢?
生①:因为木兰想念亲人。师:想念亲人就悲伤吗? 这个词用得准不准确?
生②:我觉得这一段有一种依依不舍的感情,因为木兰要走上战场,但又舍不得与亲人分开。
师:说得很细腻。木兰是英雄,但又是位年轻的姑娘,她的感受是多方面的,有豪情万丈,也有柔情万点。哪心中悬挂着家人,同学们一块儿朗读出来。
生齐:“不闻??鸣啾啾。”
师:这些诗句写得情感多么丰富啊! 我们要反复诵读,才能品味出来。这首诗还有两个部分,同学们刚才听老
生:老师读“征战”这一部分是很豪迈的感情,木兰荣归则很高兴。
师:这位同学回答得真准确。战争的场面我们从电影电视上见过一些,千军万马,气势磅礴。这一部分最适合齐朗读一遍。(生读)
师:我为大家描绘一个画面,大家闭着眼睛想象:木兰骑着战马驰骋边关,浴血奋战。北方的寒夜里传来更鼓披挂着冰冷的铠甲,枕戈待旦,木兰又经历一个不眠之夜。同学们想想这组画面,用我们的声音和情感将它们传递
师:很有进步。同学们,刚才大家各展其能。现在,我们将注意力投注到木兰荣归这一部分,刚才有个同学说我再读一遍。(师配乐配幻灯朗读)
师:这一部分的确是欢快的。同学们,老师是用什么节奏和语调表达欢快之情呢? 生:节奏较快,语调很尖。(众笑)
师:说得对。节奏明快,音调稍高,表情呢,也应该带着喜悦。同学们也这样试着读读。(生配乐朗读)
师:的确,我能够听出欢快之情。那么,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把这种喜悦欢快表达出来的呢? 我们先看看用词。生:有很多动词。
师:是啊,“开”、“坐”、“脱”、“著”、“理”、“帖”,一连串的动词,(板书) ,一气呵成,干脆利落
生:对偶、排比??
师:对。对偶、“排比(板书) 的修辞手法,都很整齐,有气势,所以我们读起来仿佛就有“不尽长江滚滚来”兰荣归故里的喜悦 欢快就表达出来了。我们一齐读一次。(师生共读)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体会了“木兰荣归”这一部分的感情,我们可以很明显听出有两句诗在朗读时,语调有是??
生齐:“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师:对。木兰是以一名壮士的身份回来的,当进屋换妆后,一个女郎却款款走到了同行多年的战友面前。这时奇,又是迷惑,他们想,同行这么多年,居然还不知道木兰是个女的,他们再一思索,当然还有不少难以言表的复留下了空白,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伙伴们的表情自然取决于木兰换妆前后截然不同的言谈举止、神情。
请同学们开动脑筋,设想木兰进屋前与出来后判若两人的样子,然后争取表演一下。(生讨论,气氛活跃)(男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感受是丰富的,但《木兰诗》还有很大的魅力等待大家去品味,希望我们进一步努力丰富我们的知识,然 后将从这首诗和无数首和《木兰诗》一样优美的诗篇中采撷更多的美。
(下课)
《木兰诗》课件教案
教学目的:
1、 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2、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教学重点:
1、 故事情节和木兰形象。
2、 记叙的详略处理
3、 对偶和排比
教学难点:
记叙的详略处理
教学设想:
1、这首诗以木兰代父从军为故事核心,在故事情节发展当中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方法描写人物,刻画出英雄形象。课本就诗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组织了课后练习。引导学生扣住故事情节的发展,分析诗篇对人物所作把此种练习统一于人物形象分析当中,深刻理解木兰这个人物形象。
2、这首诗叙述评略得当。对此单独进行分析,以免影响分析人物形象的集中。
3、这首诗的语言富有民歌特色,刚健明快,引导学生注意朗读和背诵。
教学课时:三课时
课前准备:
1、 反复朗读课文。
2、播放动画片《花木兰》。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花木兰》动画片片断:战场上骑兵千军万马,杀敌报国,喊声震天?? ——这是迪士尼公司特聘600多名动画大师历时四年才制作成功的动画巨片。 ——《花木兰》!由此可见《木兰诗》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并已蜚声海外了! 二、作品简介:
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刻画出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三、检查预习生字词情况。 机杼Zhù(织布梭子) 可汗ka hán
鞍鞯ān jiān(马鞍下的垫子) 辔头Pai(缰绳 ) 燕山:yān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选自南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属于叙事诗,叙述了古代女
乐府:最早见于汉初,西汉是指“音乐机关”,魏晋六朝将乐府所唱的诗,汉人原叫“歌诗”的也叫“乐府”。
胡骑jì(战马) 戎机róng(军事) 朔气Shuò(北方)
金柝tuò(打更用的梆子) 红妆zhuāng(装饰,打扮) 著我旧时裳Zhuó(穿)
傍地走bàng(临近,此处引申为贴着)
四、听课文录音,全班朗读课文。(第一遍听,第二遍跟读,第三遍齐读)
五、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诗篇,理解词义、句意、诗篇大意 。
六、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朗读,从对诗歌的诵读中体会本诗的思想感情。
(1)学生分步朗诵,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感情,互评得失优劣,并讨论归纳朗诵技巧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语调轻语速缓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体现忧心忡忡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问者急切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答者沉稳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语速语调逐渐加快加高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由沉思到下定决心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由轻缓到重快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由轻缓到重急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既紧张又有序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旦”“暮”“不闻”“但闻”重读
不闻爷娘唤女声, 读出对亲人的眷念之情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和悲壮豪迈的气氛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急促高亢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雄壮悲凉
学生分层模仿朗诵 师生讨论归纳朗诵注意点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赞赏功勋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从容辞官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渴望还乡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活泼欢快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前高后低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动词读得响亮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极力表现轻松欢快之情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惊叹与赞美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充满喜剧氛围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由轻到重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赞美自豪
(3)自由朗读,自己体会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全班配乐朗读。
七、作业:
(1) 抄写全诗。
(2)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诗歌。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2)再读欣赏:再听课文配乐朗诵,使学生在再次的比较欣赏中,体会录音中朗诵者高超的朗读技巧和本诗所表
复习导入。
(1)检查朗读诗歌的情况。(抽查: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
(2)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诗意,有感情地朗读了诗歌,在此基础上,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歌。 述故事。
——第一部分(1、2、3段)写出木兰代父从军、踏上征途。
二、引导学生划分这首诗的结构层次:依据(诗歌以时间为记叙顺序),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
第二部分(第4段),写出木兰经过长期激烈战斗胜利凯旋。
第三部分(5、6段),写出木兰,还朝辞官,功成身退,返回家乡,家人团聚。 第四部分(第7段),吟唱诗歌的人用比喻赞美木兰。 三、
学习第一部分。(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答出相关诗句,再分析人物形象、修辞手法)
1、朗读第一部分。
2、木兰原来的身份是什么?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 ——织女。“木兰当户织” 3、可是木兰在干什么呢? ——叹息。
4“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对偶。
5、第(1)段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为下文设置悬念。(木兰停机不织,只是连声叹息。为何呢?)
6、背诵第(1)段。
7、木兰叹息的原因是什么?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帖”的夜传,“十二卷”(虚数)的夸张,表出战争气氛。“卷卷有爷名”表明名册上有父亲的名字。“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父老弟幼,揭示出尖锐的
父从军的缘由。
8、在这种情况下,木兰作出了怎样的决定?表现了她怎样的思想性格?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现出木兰基于家庭情况,经过停织叹息的考虑,毅然决定代父从军。表现了孝两全。
9、背诵第(2)段。
10、木兰作出了这样的决定后,接着她干了什么?这些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 ——排比。
——(虚写)铺陈地写出木兰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的情景,表现了木兰出征前紧张繁忙,周密有
11、这一部分还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旦辞黄河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运用了对偶修辞方法。“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和“旦辞爷娘两组对偶句之间,层层递进,表现出木兰出征的路线,征程的遥远,军情紧急,行军的神速。
12、“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写出了宿营地怎样的
征后的什么心情?
——点明了宿营地的荒凉。
——衬托了木兰出征后的思亲之情。
——间隔反复,紧相呼应,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
13、背诵第(3)段。
四、 多种形式朗读第一部分并背诵。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2、分组背诵第一部分。
二、 学习第二部分。 1、请一位学生朗读第二部分。
2、 这一部分前两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什么作用?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作用?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夸张。这两句诗,写出军务紧急遥,夸张地表现出木兰身跨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雄姿。
3、 后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作用?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两句对偶:凛冽的北风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将士们在军中宿营;寒冷的月光哨兵们在深夜值勤;(在艰苦环境的烘托中,表现出木兰在战场上的艰苦生活,从而烘托出木兰的勇敢坚强。——“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两句对偶,又是互文,互相渗透:将士们出征十年,经历过上百次激烈战斗的凯旋归来;写出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表明了木兰身经长期激战,英勇善战,凯旋归来。
4、背诵第(4)段。
三、 学习第三部分。 1、分组朗读。
2、开头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顶真。
3、木兰凯旋归来后得到了什么赏赐?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作用?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
——夸张,对偶,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
4、当可汗“问所欲”时,木兰怎样回答?表现了木兰怎样的性格品质?
——“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高贵品质。
5、背诵第(5)段。
6、木兰回到家园后,家中各人怎样迎接她?
——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7、这几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回到家园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作用?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运用排比修辞方法人因木兰归来而各自产生的符合年龄、身份、性别特征的行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表现出木兰胜利了一片欢乐。
8、木兰回家后做了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六个动词)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运用排比修辞方法,写感受和对女儿妆的喜爱。表现出木兰久征胜利归来,恢复女妆,欣喜兴奋的感情。
9、木兰恢复女妆后接着做什么?
——出门看伙伴。
10、伙伴们有何反应?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表现出伙伴看到“木兰是女郎”时的惊诧和赞期从军当中的谨慎和机警。
(木兰从军的故事也就在喜剧高潮中结束。)
11、背诵第(6)段。
四、 学习第四部分。
1、全班朗读。
2、这一部分是吟唱诗歌的人在诗篇故事结束以后的吟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体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比喻、对偶、反问。这一部分以双兔为喻,很有风趣;“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我”字,具有代现了对木兰十分亲切和非常喜爱的感情,赞美了木兰在从军多年来未被发现是女郎的谨慎和机警。
3、“扑朔迷离”这个成语就是出自这一段,其原句是是什么呢? 这一成语常用来比喻什么?
——常用来比喻事物错综复杂,难以分辨。
4、 背诵第(7)段。
五、 小结木兰形象。(概括法)
——木兰既是一个女孩子,更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她勤劳善良,纯朴孝顺,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尽忠效劳,表现出深明大义、勇敢坚毅,果断的英雄气概。从军十二年,她凭着自己的坚强毅力和机智谨慎,穿。在凯旋归来后,她不贪图富贵,甘愿过回简单安定的农家生活。她是我国古代北方优秀劳动妇女的象征。
六、 讨论概括:本诗主题
——歌颂了木兰的英雄形象,赞美了我国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表达了古代人民渴望和平安定生活的愿望
七、 分析这首诗详略叙述的恰当。这首诗详写什么?略写什么?诗人为什么这样处理?
——这首诗详写木兰的从军缘由、行前准备、征途思亲、凯旋辞官、返回家园。
略写战场生活、百战情况。
之所以这样详略地处理题材,原因在于这首诗不是重在表现木兰怎样作战胜利,而是重在表现木兰这个年父从军、性格纯真、品质高贵,而不是战场的情形。所以诗中扣住从军故事的始末,着重写她的内心世界,表现她了这个血肉丰满的年轻巾帼英雄形象。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这样根据人物特点、诗篇主题来详略地处理题材,非常恰当。
八、学生朗读全诗。要求缓急得当,读出气势感情。
九、讨论:生活在古代战乱时代的木兰忠孝两全(忠: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驰骋沙场,为国家尽忠效那么生活在和平时代的我们又应以哪些具体的行动来孝顺父母,报效祖国呢?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老师总结)
十、全班背诵全诗。
十一、布置作业:背诵并进一步品味这首诗。完成课后练习。
十二、板书设计
木兰诗
故事情节:一、代父从军、踏上征途。(详写)
二、奔赴前线,十年征战。(略写)
三、还朝辞官,家人团聚。(详写)
四、吟唱比喻,赞美木兰 (略写)
木兰形象: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情怀) (详写)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略写)
补充知识:
?对偶: 古代诗文里经常把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或基本相等)的两个短语、句子或句子成分,表达相似、相反和相关的意思,这种修辞方法叫对偶。
?互文: 《木兰诗》中有这么两句:“将军百战死,将军十年归。”按字面意思解释是:“将军经历了千百次壮士从军十年归来。”这就使人产生了疑惑,为什么经历了千百次残酷战斗死去的都是“将军”,而从军十年胜利那?其实,“将军”和“壮士”,“百战死”和“十年归”在这里相互渗透,相互说明,意义上是合指的、兼顾的的统一、音调的和谐才分开来写。这种修辞方法叫“互文”,就是上文里含有下文里要出现的词,下文里含有上文文意思互相交错、补充。
、《木兰诗》课堂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好!上课!老师播放《木兰从军》主题歌,让我们一起随着动听的歌声来吟诵北朝民歌《木兰诗》是一篇读来琅琅上口的美文,老师先为大家范读一遍,请同学们看课文。[范读。感知课文]。(师声情并茂地朗读扫除理解障碍]。
(学生朗读、点评) 注释细读课文,把课文读懂。注意同桌或前后同学互相监读,不读错字、漏字。[细读。重在读懂读通](生高声朗师:(播放录音磁带后) 请7位同学分别朗读文章的7个小段,比比谁读得好。全班同学一起监读,然后点评。
师:同学们读得都很好,通过朗读初步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本文选自宋代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木兰《木兰歌》,是南北朝时期的一首北方民歌,全文虽然只有短短的300个字,却刻画了木兰勤劳、勇敢、机智、爱的栩栩如生的形象,其思路清晰、情节自然。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快速默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目的不同,读
生:我认为全文可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1-2自然段,写木兰代父出征;第二部分为第3自然段,主要写为第4自然段,主要写十年征战;第四部分为第5自然段,主要写获胜辞归;第五部分为6-7自然段,主要写归家从军;第三部分为第4自然段,主要写木兰征战;第四部分为5-7自然段,主要写木兰还乡。
师:那么,同学们同意哪种分法?(作询问状)
生:??(辩论激烈,各抒已见)
师:以上两种观点都很有道理,主要看是依据什么标准来划分的? 生:我不同意他的分法。我认为应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自然段,主要写木兰纺织;第二部分为2-3
生:分别是按时间顺序和课本所附插图来分的。
师:同学们还有其他分法吗?(板书文章结构)
师:木兰为什么要代父从军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文中哪几句解说了这个问题。
生: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从此替爷征。
生: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师:很好。如果加上“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就更好了。那么木兰又是怎样做出征前的准备呢?你从文中
师:真棒!东西南北四句排比,写从军前的准备,紧张全面,承接了上文。那么“旦辞”八句又如何理解呢?情深和舍家卫国的英雄气概。
师:(赞许地) 那么木兰代父从军的战斗场景仅写了六句话,这是为什么呢? 生:两组“旦辞??暮宿(至) ??”写征程、军情;两组“不闻??但闻??”写景写情,写出从军之急和思
生:(热烈讨论) 这是因为诗的重点不在于讴歌主人公的克敌建功的英雄行为,而在于颂扬她勇于献身、不图荣
生:木兰辞官表现了她不图功名利禄的高尚品质。
生:木兰辞官是因为她怕天子早晚会知道她是女儿身??
学生自由组合,分组扮演文中人物,教师把握好尺度) 。
生:请问老师,文章结尾用兔子作比喻有什么作用?
的主题是什么呢?
劳动生活的向往。
师:主题已初步明确,但这不一定是唯一的,允许我们有新的探究。你们认为木兰的形象高大吗? 生:高大。木兰勤劳、勇敢、机智、爱国、爱家,不暮权财的形象,令我们敬佩不已。
师:那么学完这篇文章,你觉得作者哪些写作技巧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呢?(试从文中句式着手)
生:“东市——西市——南市——北市”运用了排比,“旦辞”八句运用了对偶。
生:“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运用了夸张。
师:木兰辞官还家,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生:运用了夸张。
师:木兰与家人团聚,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排比。请问老师:“当窗”与“对镜”是什么修辞手法?
什么这样安排呢? 师:(掌声鼓励) 很好,大家的理解能力真棒!下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并剖析木兰辞官和归家团聚的语段,谈谈师:大家说得很不错。第2位同学的发言更有趣味??木兰归家团聚的喜庆情景,使故事更具有喜剧色彩,增强师:问得好,请同学们说说看!师小结:歌颂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年,未被发现的谨慎、机敏,突出了生:(热烈地讨论) 我来回答,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师:(赞赏地) 问得很好,这是一种互文的手法。(教师引导阅读课本后资料) 那么从全文看,这首诗在叙事的详
生:(热烈讨论) 详写从军缘由、出征想家、辞官还乡、与亲人团聚;略写十年战斗生涯和出征前的准备,因为郎”的性格特征展开情节安排详略,对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进行了详写。
师:学完这篇课文,大家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呢?谈谈你的认识。
师:现在请大家高声朗读课文,试着把这篇课文背下来(指名背,齐背)
三、教学反思
这节课堂教学,内容翔实,教法得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师:真棒。详略得当是这首诗的一个显著特点,文中修辞手法多样,请同学们细细揣摩,品味诗人精美的语言。(生:木兰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好男儿志在四方,在祖国需要的时候,我们理应挺身而出,为人类的和平多作贡献?[朗读、背诵,以读“始,以”“读”终,“读”贯始终](教师配上《木兰从军》主题歌的音乐,在齐声背诵
①有效的提问激发了学生积极思维,体现了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激发者,充分考虑学生的意愿,尽量以 是本教案教法上的最突出特点。在问题的提出,课堂讨论,关键内容的选定乃至师生交流时教师的语气等方面,都
②“读”贯穿始终。整节课,有范读、细读、快速默读、高声朗读等,侧重点不同,“读”的方式就不同。语文课语文教学的特色,特别是适时使用电教手段,既节省了时间,又增强了课堂的文化氛围,③本课设计多次学生互相留给学生思考交流的空间。“学而不思则罔”,语文学习,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思考、交流、从中理解、有冷场现象。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2.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 当然由于学生阅读面较窄,教师对有些问题的引导又不够深入放手过多,因而留给学生探索的问题显得有些“
1、千百年来,花木兰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可见,花木
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播放动画片《花木兰》片段,学生欣赏。
这个故事最早却来源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2、介绍作品。《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是
《“乐府诗”——继《诗经》《楚词》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木兰诗》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二.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配乐朗读),学生在听中提出应注意的字音。
2.小组疏通文意,说说情节:学生用自己语言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3、要求以“木兰_________”句式概括每节内容,横线上限填四个字。
(木兰停机叹息、代父从军、奔赴战场、征战沙场、还朝辞官、会见亲人、讴歌英雄)
女儿性情 英雄气概 女儿性情
三.赏析人物
1、学生再读课文,四人一组讨论:要求以“我从课文_____读到木兰是一个_____的人”句式来说。板书: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性情)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
教师小结:木兰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因为她既有女儿情怀,更具英雄气慨的古代杰出巾帼英雄形象,在代父从军中怀和渴望和平的心愿。
2.学生举例我国历史上的 巾帼英雄(如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
3、其实在地方戏曲中也有歌颂巾帼英雄的作品,学生欣赏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
四、拓展延伸
木兰代父从军是一种孝,在战场上拼杀是爱国。那么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又是怎么样来体现自己对家人的爱,对国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品味凝练语言。
2、欣赏动画片《花木兰》,比较中西方人物形象异同。
附板书: 木 兰诗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性情)
巾帼英雄 爱国、渴望和平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品味语言,并当堂背诵。
2、进行片断写作训练,提高想象和联想能力,进一步理解木兰形象。
3、培养学生怀疑精神与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发现文中的创新之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从上节课木兰形象导入本课内容。
2、学生提出不能翻译的重点词,教师给予解释。
(惟、愿、市、旦、度、策、强、将、著、贴、火、走、安)
二、品味语言
1、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例举:
①、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 并找出其它互文 (明确:a 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b 战事紧迫。c 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d 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互文。) ②.“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介绍对偶 ——(仅仅三十个字就写出了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从而表现了木兰十年艰苦的战字字千金。)
③.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 ④.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排比、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
2、运用多种描写手法,扩写第四段,并当堂交流。
三、体验反思
假如你是木兰的亲人,十几年没见面了,见到木兰会做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
四、探究发现
1、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除了老师讲的理解,你在与《木兰诗》进行心灵的碰撞时,你有什么创造性发现见解处)
如:①第一段中“唧唧复唧唧”声与“不闻机杼声”的矛盾。
(“唧唧”声有三种说法:织机声、叹息声、虫鸣声。)
②从《木兰诗》中“爷”的称呼看中国古代的称呼与地位。
(现在在西南地区还有这样称呼父亲的。“爷”也作“耶”)
③木兰去时是应“可汗”之征,而归来却受“天子”之赏,那不是前后矛盾了吗?
(“可汗”是古代西北民族对君主的称呼,“天子”是封建社会汉族对君主的称呼。可是在这首诗中“可汗”却成不能再按照《广韵》中所谓“蕃王称”的本义了。这只能看做在《木兰诗》时代汉语里已有了外来语的成分。——是北魏汉
④木兰不当官是不慕功名富贵吗?
(木兰的还乡,决非什么不慕功名富贵的问题,也不是什么热爱劳动的问题,而是封建社会压迫、歧视妇女的必然
A、古代女子的三从四德
B、从《木兰诗》中看中国女性的命运!
(可以与“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法国的女英雄贞德的故事等进行比较)
(无论是花木兰、梁红玉、穆桂英,还是“奥尔良姑娘”贞德,她们“幸运”地跃出历史地平线的机遇,无论是在能,仍是是父权、男权衰亡、崩塌之即。)
⑤从《木兰诗》中看中国古代女子的打扮。 传奇的虚构中,其背景都是烽烟四起、强敌犯境的父权衰微之秋。换言之,除却作为妲己一类的亡国妖女,女人以英雄的身
(“帖花黄”是北魏妇女的面饰。有两说:一说“元魏时禁民间妇女不得施粉黛;自非宫人,皆黄眉黑妆。故《木黄’之句。”(《谷山笔尘》)另一说,将金黄色的纸,剪成星、月、花、鸟等形状,贴在额上。)
五、布置作业
1、描写家人团聚场面,字数300字。
2、预习《最后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