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鲁迅曾用笔名有哪些
鲁迅曾用笔名有哪些?
周树人(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4月2日为《新青年》写稿(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鲁迅笔名之多,堪称我国著名作家之最,在世界伟大作家中也是极少见的。 最新收集到的鲁迅笔名共计181个:
一字笔名有16个:
卂 飞 树 俟 独 洛 干 豫 L 干 敖 隼 旁 迅 直 庚
二字笔名有116个:
翁隼 唐俟 旅隼 朔尔 家干 苇索 杜斐 何干 一尊 余铭 译者 张沛 阿二 阿法 苗挺 直入 明瑟 罗怃 佩韦 周树 周悼 庚辰 庚言 孟弧 封余 荀继 茹莼 树人 候堂 飞斐 冬华 乐文 洛文 乐贲 乐雯 品音 记者 家斡 宴教 冥昭 焉于 黄棘 梦文 雪之 常庚 曼雪 崇巽 符灵 康郁 隋文 越丁 越山 越侨 越容 楮冠 鲁迅 尊古 游光 遐观 编者 虞明 豫才 燕客 霍冲 孺牛LS 丁珰 丁萌 士繇 EL 及锋 之达 子明 丰瑜 元艮 元期 不堂 中头 中拉 长庚 公汗 风声 巴人 龙刚 尤刚 且介 且文 史赉 史癖 白舌 白道 令飞 自树 许遐 许霞 鲁行 迅行 独立 姜珂 洛丈 神飞 敖者 莫朕 桃椎 索士 索子 晓角 动轩 仲度 华圉 阿张 豫山 樟寿 豫亭 符买 俟堂
三字笔名有37个:
华约瑟 齐物论 唐丰瑜 唐元期 黄凯音 戛剑生 康伯(白)度 隋洛文 葛何德 董季荷 敬一尊 朝花社 编辑者 编纂者 纂述者 杜德机 何家干 何家斡 即鲁迅 张承禄 张禄如 周玉才 周动轩 小孩子 丰之余(瑜) 韦士繇 邓当世 白在宣 周树人 周樟寿 周豫才 宓子章 赵令仪 某生者 倪朔尔 栾廷石 孺子牛
四字笔名有5个:
宴之教者 宴之敖者 ELEF 旅沪记者 楮冠病叟
五字笔名有7个:
朝花社同人 中国教育社 奔流社同人 诸夏怀霜社 译文社同人 铁木艺术社 旅沪一记者
六字笔名有1个:上海三闲书屋
仔细推敲鲁迅笔名,大致可分为三个类型:
其一,精心构思,确有深意的,如孺牛、索士、晓角等。“孺牛”,取“俯首甘为孺子牛”之意,表达了鲁迅对人民无比热爱的高贵品质。“索士”,探索之士也。鲁迅十分喜爱屈原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并把它题在《彷徨》的扉页上。鲁迅一生都在追求真理,探索一条救国救民之路,他自称“索士”是当之无愧的。“晓角”,可理解为“破晓时的战斗号角”。
其二,根据文章内容的需要,信手拈来,意在通俗,以期掩过“检查诸公”的耳目,如何家干、阿二、子明、余铭等。这类笔名所占数量很大。鲁迅在1934年致黄源信中说:〖KG-1mm〗“因为检查诸公,虽若‘并无成见’,其实是靠不住的,与其以一个署名,引起他们的注意,??以致挑剔,使办事棘手,不如现在小心点的好。”这段话道出了鲁迅的本意。
其三,用反语和戏语作笔名,以讽刺敌人的诽谤和攻击,如封余、丰之余、隋洛文、洛文等。“封余”、“丰之余”是针对有人攻击鲁迅是“封建余孽”而起的。
“隋洛文”、“洛文”则是由于1930年国民党浙江省党部呈请通缉“堕落文人鲁迅”一事而起的笔名。鲁迅的笔名还有出自典故的、用谐音和外文译音的。这些笔名有的经常签署,有的偶一用之,但都发挥极有力的战斗作用。
范文二:外国作家的笔名
杨建民
最近见到一篇谈中国文人笔名的文章,读来颇觉有趣。不料作者在文章结尾,却大发感慨,认为笔名是中国文人的“专利”,“外国人不通此道。”即外国人没有笔名。这说法实在有些自大,且对西方文化较为陌生。这误会引发笔者兴趣,遂披阅资料,拈出几位外国文人的笔名,于此试作简要介绍。
司汤达:本名亨利·贝尔(Henri Beyle)。在长期的写作过程中,他曾用过许多化名。司汤达(Stendhal)是他1817年出版游记《罗马、那不勒斯和佛罗伦萨》使用的笔名。后来,他选定司汤达为唯一笔名。连先前发表的著作上也一律改用这个名字。“司汤达”(Stendhal)本是德国著名美学家文克尔曼的诞生地,是普鲁士的一个小村庄。因为作家司汤达后来的名声,连带使这个小村庄也闻名于世。
欧·亨利:本名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am Sydney Porter),出生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一个医师家庭。15岁时在药房当过学徒,后来做过会计员、土地局办事员及银行出纳员等。1896年,银行短缺了一笔现金,波特为避免受审,流浪到洪都拉斯。妻子病重时,他回国探望时被捕。在狱中,他认真写作,希望以稿酬补贴狱外女儿的生活费用。1899年,他在当时颇有影响的《麦克卢尔》杂志上发表了第一个短篇小说,并署了这个后来十分著名的笔名欧·亨利(O·Henry)。
这个笔名,有一种说法认为是他在监狱当药剂师时,用的一部法国药典作者的名字;另一种看法以为是狱中某个看守的名字。不论哪一种情况,作家(O·Henry)使这个名字最为响亮。
勃朗特姊妹:勃朗特一家三姊妹都出版有小说,但有两位的作品极为著名。这就是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e)的《简·爱》(“Jane Eyre”);艾米莉·勃朗特(Emily Bronte)的《呼啸山庄》(“Wuthering Heights”)。
她们的家庭并不富裕,父亲是英国约克郡的一位牧师。勃朗特姊妹都很喜爱文学,她们曾经共同出版过一本诗集,但并不成功。大姐夏洛蒂·勃朗特还为人做过家庭女教师,这些经历后来在她的名著《简·爱》中真切地表现出来。
她们姊妹虽然都写小说,但当时英国还相当保守,女子写作还颇为稀有,所以,作品出版时,她们都未署真名,而各自以一个笔名发表。《简·爱》出版时,夏洛蒂用的笔名是“柯勒·贝尔”(Currer Bell);《呼啸山庄》出版,艾米莉用的是“艾里斯·贝尔”(Ellis Bell)。
《简·爱》寄出时,作者并没有很大信心。夏洛蒂甚至连一个序言也没有写。1847年10月,小说出版,两个月后,小说再版,作者才有机会写一篇序言,但是,署名却一直用“柯勒·贝尔”。
三姊妹的作品问世之后,引起读者们很大兴趣。但对于作者,人们却有种种猜测。不知作者是男是女,究竟有何背景,先前写过哪些作品?这个谜底后来还是作者自己揭开,夏洛蒂与妹妹安去了伦敦。《简·爱》的出版家史密斯大吃一惊,“柯勒·贝尔”(Currer Bell)原来是一位年轻女子。
乔治·桑:本名奥罗尔·杜班(Aurore Dupin)。从小由祖母抚养,在农村长大。她开始读书时,便特别喜爱卢梭的作品,由此也养成了她的反叛精神。1831年,她带着子女离开丈夫来到巴黎。为谋求生计,她开始尝试创作。平素里,她身着男装,抽着雪茄,一时引起社交界的关注。她最初与桑多(Sandeau)合作,不久便给自己起了一个男性的名字“乔治·桑”(George Sand),开始独立发表作品。
她一生中曾与多位艺术家交往。1833年,她与法国诗人缪塞(Musset)结识,引发了一场热烈却不安的情恋。缪塞后来的诗歌和小说深受这次情恋的影响。1836年,乔治·桑结识了波兰天才音乐家肖邦,在与其交往的过程中,激发了肖邦的创作激情。恩格斯曾把乔治·桑看作当时出现的反映下层人民的新文学流派的代表之一;她的作品至今在世界上有着一定影响。
伏尔泰(1694-1778年):本名弗朗索瓦·阿鲁埃(Francois Arouet)。他后来从事写作,为自己用了一个笔名“伏尔泰”(Voltaire)。这个笔名,有人说是“阿鲁埃”家某处产业的名字;有人干脆猜测是“阿鲁埃”的化名,当然,这一切都无关乎“伏尔泰”作为一位伟大作家的存在。
高尔基:苏联文学的优秀代表。他的本名阿列可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柯夫。他很小就走向“人间”。当过鞋店学徒、洗碗小伙计等。1892年,24岁的高尔基,在梯弗里斯的《高加索日报》上,发表了第一个短篇小说《马加尔·楚德拉》。这篇作品,是赞颂自由、激励反抗的战斗檄文。高尔基自己谦虚地将这篇小说称为自己迈上文学道路“信心不足的第一步”。就在这篇小说上,他第一次署上了这个以后享有广泛声誉的笔名“高尔基”。
这个笔名,原义是“苦命”。他以后发表作品,尤其文学作品,绝大多数都以此署名,表明了他乐于坚守的平民立场。
马克·吐温:本名萨缪尔·兰亨·克里曼斯(Samuel Langhorne Clemens)。后来在《事业报》和旧金山《晨报》当记者时,开始写通讯报道和幽默小品,他便采用“马克·吐温”(Mark Twain)这个笔名。
说起这个笔名,还有一段故事:萨缪尔(Samuel)在密西西比河上当轮船领航员时,同行中有位老前辈艾赛亚·赛勒斯深为大家敬重。这位70多岁的老水手除去领航专业十分精通,为年轻人佩服外,还经常为报纸写一些介绍密西西比河沿革及现状的文章。这些文章的署名便是“马克·吐温”(Mark Twain)。“Mark Twain”是当时密西西比河上的水手术语,意即“两x”,表示水深“十二英尺”,轮船可以安全通过。
萨缪尔当时是个颇不安分分子。他当了领航员不久,见到老前辈艾赛亚·赛勒斯爱写知识小品,便卖弄文采,写出一篇讽刺小品给领航员们传阅,内容针对的是这位老前辈。领航员们颇为欣赏这篇东西,便将它投给《新奥尔良三角洲实况》杂志。文章发表后,赛勒斯船长读到了这篇模仿他笔调、跟他开玩笑的作品,颇为伤心。从此,他再也没有写过文章,没有使用那个出名的笔名“马克·吐温”了。这件事使萨缪尔极为内疚。他没想到自己的游戏举动竟对老人造成这么深的伤害。
4年之后,报纸上报道了赛勒斯老人逝世的消息。已经当上记者的萨缪尔很是哀伤。他用一种特别的方式,纪念着这位老人,也弥补自己的过失——沿续采用“马克·吐温”这个笔名。他以自己的才情和努力,使这个名字更加响亮,为更多人广泛传颂。
范文三:源于诗词的作家笔名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流传下大量的优美诗篇,言简意赅、含义深邃的名句比比皆是。一些知名作家择其妙意撷其精华而起笔名,既体现了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也显得含蓄隽永,意味深长。
現代小说家张恨水,原名张心远,一生写了约3000万字的作品,代表作有《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姻缘》和《八十一梦》等小说。据张恨水说,“恨水”一名是他17岁那年,在苏州第一次投稿时取的笔名,是从南唐后主李煜《相见欢》词“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东去”中截取出来的。张恨水幼年酷爱词章,读了李后主这首词,想到人生有限,不能让光阴如流水一样白白流逝,就取了这个笔名,按他自己说是“也好随时听人称呼,随时看到‘恨水’两字,时刻自勉,珍惜时光”。
现代散文家朱自清,原名朱自华,代表作有《荷塘月色》《绿》《威尼斯》等散文。朱自清以名节高亢、刚直不阿著称,在1948年病重逝世前,还嘱咐家里人,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救济面粉”,**曾赞扬他有不食“嗟来之食”的气节。据朱自清之子朱乔森在《朱自清生平著作编年简表》所述,1917年,20岁的朱自清“感于家庭经济情况不好,为了惕励自己不随流俗合污,改名自清。“自清”两字出自《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意思是廉洁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朱自清以屈原的话为名而自勉,确实做到了一生清白。
现代诗人戴望舒,原名戴朝宗,是30年代“现代派”诗歌的代表诗人。戴望舒的爱情诗以风格感伤凄清、朦胧婉曲,多用象征手法,能含蓄而深度地触及抒情主人公内心的忧思为特色,《雨巷》诗就是这种风格的典型代表,他也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笔名“望舒”取自屈原《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望舒即神话中驱月驾车的神,后来成为月的代称。月在古诗词中可作为爱情的象征,月光的朦胧与戴望舒诗歌的朦胧婉曲是相合的,笔名暗示了诗人的诗歌内容和诗风。
当代作家刘白羽,原名刘玉瓒,与杨朔、秦牧、魏巍并称当代散文四大家,代表作有《政治委员》《无敌三勇士》《火光在前》等。“白羽”的笔名出自唐代卢纶《塞下曲》诗:“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这首诗描述的是《史记·李将军列传》中记载的李广射虎的传说,“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诗中的“白羽”不是柔软的鹅毛,而是箭镞之羽,这个笔名寄寓了作家以历史名将为楷模,征战疆场,报效祖国的鸿鹄之志。后来,刘白羽还用“石棱中”为笔名发表杂文,也源出于此。
当代作家琼瑶,原名陈喆,是台湾著名的言情女作家,她创作的一系列经典言情小说在两岸产生了巨大影响,大都改编成了电视剧,代表作有《婉君》《烟雨蒙蒙》《月满西楼》《几度夕阳红》《还珠格格》等。笔名琼瑶出自《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这是一首甜美的爱情诗,笔名正是琼瑶言情作家身份的绝好体现。
范文四:作家笔名的背后故事
尽管笔名并没有给罗琳带来直接的商业利益,但是至少向他们证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文学的交易往往会屈从于盛名。
“罗伯特·加尔布雷斯出生于1968年,已婚并育有两子。在皇家宪兵队服役多年后,2003年他离开军队为私人安保公司工作。罗伯特·加尔布雷斯是一个笔名。”侦探小说《布谷鸟的呼唤》的内页如是介绍作者罗伯特·加尔布雷斯,一个对于文学界十分陌生的名字。
自今年4月出版后,这部“新人处女作”小说虽赢得不少好评,却并未获得商业上的巨大成功——这一命运和许多普通的小说并无不同。三个月后,它的命运却发生了戏剧性的改变。伦敦的《星期日泰晤士报》披露《布谷鸟的呼唤》作者的身份并不是退伍的英国军官,也不是男性,而是世界上最畅销、最知名的作家之一J.K.罗琳。这本书是她继《哈利·波特》系列和去年的成人小说《偶发空缺》之后的第九部长篇小说。消息披露后,在罗琳的“盛名”之下,该书也从原本的廉价出售一跃成为畅销书榜的第一位。
为了有利于作品的出版,很多作家都像罗琳那样为自己取一个笔名:自视甚高的作家想要验证作品或是转变风格,文学新秀们则为笼络读者耍起小心机,假扮男人写作的女人,或是为着各种各样的抗争……每一个笔名的背后都有一段自己的故事,有些甚至比小说本身还要引人入胜。
“盛名”的胜利
“我本希望能把这个秘密留得久一些,因为作为罗伯特·加尔布雷斯是这样一段没有束缚的经历。”当《布谷鸟的呼唤》作者的真实身份被曝光后,罗琳在一份声明中称,“在没有炒作或期待的情况下出版一部作品,这感觉太美妙了,以一个不同的名字得到反馈,也是一种纯粹的快乐。”
这不是罗琳第一次使用笔名。1996年《哈利·波特》完稿后被12家出版社拒绝,等到将要出版时又被编辑要求用一个偏男性化的名字“J.K.”,因为如果作者被认为是一个女人的话,小说很可能被限定在童书市场,后来“J.K.罗琳”这一笔名替代了她的本名一直沿用至今。而七部《哈利·波特》最终还是为罗琳贴上了“童书”的标签——这也是她一直所困扰的。
早在去年出版《偶发空缺》时罗琳就有了匿名的想法,希望它能够“像一本普通的书一样出版”,她想“勇敢地”看看读者对她新书的真实反映,毕竟这是她在告别“哈利·波特时代”之后首次创作成人小说。只是后来还是署上了真名,因为她觉得,署名并让人们对她的作品说三道四才是“更勇敢”的行为。
她的这份勇敢使得《偶发空缺》很快登入了畅销榜,但是反响并不都是赞美——《纽约时报》曾评论称,“这部小说没给人留下勇气、毅力、忠诚和责任的印象,反而是留下了人类弱点、自私和八卦愚蠢这样令人沮丧的感觉……”英国《卫报》也认为“它缺乏《哈利·波特》书中所拥有的温暖和魅力”。
鉴于第一部成人小说所遭遇的境况,1年后罗琳用笔名写作《布谷鸟的呼唤》就一点也不奇怪了。幸运的是,这本书赢得了极高的评价。曾有书评评价《布谷鸟在呼唤》是部“才华横溢的处女作”,盛赞这名男性作者能如此精湛地描述女性的服装,还有人指出“作为第一本小说,这本书看上去几乎有点太自信、太老练”。
如果不是罗琳代理律师事务所的律师克里斯,在一次私人谈话中将秘密告诉了自己老婆的朋友朱迪思,朱迪思随后在推特上将这个消息公布,那么就不会有其命运戏剧性的转变。
随着被附上罗琳的名字,其销量一下子从原来的1500册飙升5000倍一路升至亚马逊销售排行榜的榜首——成了近年来出版界最了不起的事件之一。尽管笔名并没有给罗琳带来直接的商业利益,但是至少向他们证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文学的交易往往会屈从于盛名。
命运的改变
久负盛名的人为名所累,而那些为本名所限不能自由创作或者尚未成名而苦苦挣扎的人,却不得不使用笔名来改变自己在文学舞台上的命运。
生活在19世纪上半叶的勃朗特三姐妹,在英国文学史上曾被称为“荒原上短暂的石楠花”。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里,女性的天空低矮狭小。为了能够顺利出版,三姐妹都使用笔名发表作品。1847年《简·爱》出版时,夏洛蒂用的笔名是“柯勒·贝尔”;同年《呼啸山庄》出版,艾米莉用的是“艾里斯·贝尔”。
这两部作品的出现一时之间引起了英国文学界的轰动,她们的笔名也多多少少勾起了读者们的兴趣和好奇心。人们开始猜测作者到底是男还是女,究竟有何背景,先前写过哪些作品?甚至有人认为柯勒、艾利斯和阿克顿是同一个人。直到有一天,夏洛蒂在安妮的陪伴下向出版商说出了秘密“我们是三姐妹”,而作为《简·爱》的出版家,史密斯也惊讶地叹道“‘柯勒·贝尔’原来是一位年轻女子!”
如果一开始三姐妹就用本名的话,估计出版商早已将她们拒之门外,人们也读不到那些经典的故事。
当然,笔名的强大力量远不止于此,它还被一些曾经名不见经传的作家用来培养、拉拢读者。
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惊悚小说家迪恩·孔茨至少用过11个笔名。当时,尚未成名的他在不同的小说类型如悬疑、惊悚、侦探、科幻等之间“跳来跳去”,出版的作品销量也不好。编辑告诫他如果署真名,势必成为“混合路线”的受害者,不仅会疏离既有的读者群,还无法获得更多新读者的认同。无奈的他只能不断地更换笔名,每一次都以新人作家的身份出现。
直到1980年小说《耳语》的出版令他声名鹊起。之后,他便进入创作巅峰期,先后有9本精装小说和13本平装小说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榜首,成为美国屈指可数的超级畅销书作家。随着迪恩·孔茨这个名字日渐显赫,已经没有必要通过换用笔名来避免“误解”,到2006年时,他的绝大多数曾用笔名创作的作品又都换上了真名重新出版。
抗争的姿态
中国作家周作人曾深入分析过作家喜欢用笔名的原因,他认为在言论不自由的时代,用真实姓名很可能立刻遭难,所以只好常换笔名,有如“化装逃难”。正是在那个“运交华盖”的黑暗年代,鲁迅化用150多个笔名而创下现代文人笔名之最的纪录。
鲁迅对笔名的态度是极其严肃的,他的每一个笔名都经过深思熟虑,“一个作者自取的笔名,自然可以窥见他的思想”。纵观这150多个笔名,个个如剑,向着旧社会、旧制度冲锋陷阵。1933年,他应友人之约为《申报》副刊《自由谈》撰文。由于“旧日的笔名有时不能用”,便新取了“何家干”和“干”为笔名。当年五月,连“何家干”也不能用了,他不得不继续更换笔名。最常用的笔名“鲁迅”,是1918年在《新青年》第4卷5月号上刊登《狂人日记》时第一次使用的。为什么要取名鲁迅呢?因为“母亲姓鲁”,又“承迅行而来”。这是他后来使用最多的笔名,以“鲁迅”落名、发表的译作有500篇以上。
与鲁迅和旧社会、旧制度抗争不同,日本作家、俄罗斯文学翻译家长谷川辰之助则用笔名“二叶亭四迷”与自己的父亲抗争。当年,他的父亲反对他搞文学,认为没出息且骂他“死去吧!”他便用日语“死去吧!”的谐音“二叶亭四迷”来做笔名,既带有自嘲的味道,也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愤慨。
作家与笔名天然有着一种难以磨灭的联系。连很多作家都会为他们与自己的笔名之间存在的密切而又难以厘清的关系感到惊讶。
笔名之于作家,可以是避世的盾牌,也可以是作战的匕首,但对于大多数理性的读者而言,笔名的意义却要浅淡许多,就像是钱钟书的“母鸡论”,“假使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要认识那个下蛋的母鸡呢?”
(源自星岛环球网)
范文五:饶有情趣的作家笔名
饶有情趣的作家笔名
笔名即作者发表文章时所署的假名。现代作家继承古代文人取别号的传统,大都有笔名,有的还不止一个、十几个,甚至百余个,大多数笔名都饶有情趣,满含深意。
有的笔名饱含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眷恋之情。郭沫若原名郭开贞,他把故乡四川乐山境内两条河流的古名沫水(今大渡河)与若水(今稚砻江)合起来作笔名,以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无限深情。巴金原名李尧棠,他痛恨四川成都那个旧式的压抑人性的封建制家庭,但当远离巴蜀之地以后,故乡却总是梦牵魂萦,像金子一样永远闪着光芒,吸引着他,也可以说自己想念故乡、热爱故乡之心像金子一样永远闪闪发光。古代巴国、蜀同都在今四川省境内,所以,“巴”一字双关,既是姓,也指“巴”“蜀”之地。鲁迅为什么笔名鲁迅,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母亲姓鲁,这是对母亲的怀念。胡风原名张光人,“胡风”是笔名,“胡”取自他母亲的姓。而夏衍的笔名则与他父亲的名字有关。夏衍原名沈端先,其父名沈学诗,字雅肓。夏衍的笔名取自他父亲的表字“雅言”的谐音(当地方言,夏与雅同音),用以表达对抑郁一生、善良正直的父亲的深切同情与尊重。
有的笔名表达作者对反动势力的憎恨和献身革命争取自由的情怀。诗人艾青,原名蒋海澄,出于对**背叛革命的义愤,耻于与**同姓,便在“草”字头下面打了个“×”,恰好变成个“艾”字,于是以艾为姓。“海澄”好是青色,就取名为青。“艾青”的方音与“海澄”谐音,所以,“艾”不仅保持了方音,而且有姓氏和植物名的双重含义,“艾”“青”一语双关。现代散文家朱自清,原名朱自华,代表作有《荷塘月色》、《绿》等散文。1917年,20岁的朱自清“感于家庭经济情况不好,为了激励自己不随流俗合污,改名自清。“自清”两字出自《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意思是廉洁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朱自清以屈原的话为名而自勉,确实做到了一生清白,
有的笔名表达勉励自己刻苦努力积极向上的精神。现代小说家张恨水,原名张心远,代表作有《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和《啼笑姻缘》等小说。据张恨水说,“限水”一名是他17岁那年,在苏州第一次投稿时取的笔名,是从南唐后主李煜《相见欢》词“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中截
取出米的。张恨水幼年酷爱词章,读了李后主这首词,想到人生有限,光明可贵,恨自己生不逢时,但不能让光阴如流水一样白白流逝,就取了这个笔名,按他自己说是“也好随时听人称呼,随时看到“恨水’两字,时刻自勉,珍惜时光”。高士其原名高仕缄,是著名科普作家。1930年高仕缄自美国回国,见国家满目疮痍,他为此痛心疾首。改名高士其是为了表示自己的志向:“扔掉人旁不做官,扔掉金旁不要钱!”“高士其”后来成了他的正式用名。著名诗人未央,原名章开明。《诗经?小雅?庭燎》有这么一句:“夜如何其,夜未央。”未央即未尽的意思。诗人取笔名未央,表示自己的创作仅仅是开始。
有的笔名,表露自己内心思想矛盾与斗争,反映了作家对社会问题深沉的思考。茅盾原名沈雁冰,1927年向《小说月报》投稿《幻灭》时署笔名“矛盾”。其含义是,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矛盾,自己思想上有矛盾,还看到不少有着矛盾而自己却以为没有矛盾的人。叶圣陶审稿时觉得用“矛盾”做笔名太显眼,《百家姓》里没有姓“矛”的,容易引起麻烦,于是给“矛”加了草头,就变成“茅盾”。杨沫是《青春之歌》的作者,原名杨成业。杨沫自小喜爱茉莉花,她曾跟三妹白杨商量,两人按排行分别取名杨君茉、杨君莉。后据谐音写成“杨君默”,又舍“君”字写成“杨默”。但她总觉得“默”字和自己的爽朗性格不合,再据谐音改为“杨沫”,意思是愿做革命海洋中的细细飞沫。
有的笔名寄托着作者的人生追求。当代作家刘白羽,原名刘玉瓒,代表作有《政治委员》、《无敌三勇士》等。“白羽”的笔名出自唐代卢纶《塞下曲》诗:“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这首诗描述的是《史记?李将军列传》中记载的李广射虎的传说,“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诗中的“白羽”不是柔软的鹅毛。而是箭镞之羽,这个笔名寄寓了作家以历史名将为楷模,征战疆场,报效祖国的鸿鹄之志。后来,刘白羽还用“石棱中”为笔名发表杂文,也源出于此。秦牧以散文名世,《艺海拾贝》已成了经典作品。他本名林觉夫,1941年后始用“秦牧”发表文章。取“秦牧”为名,意在抨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推翻“秦”即国民党政权,建设田园牧歌式的和平生活。萧红原名张乃莹,笔名萧红,是一位很有个性、很有才华的女作家,深受鲁迅赏识。萧红和萧军是一对情侣,当时他们曾和鲁迅通信,并分别用了“萧红”和“萧军”作笔名。两个笔名连在一起是“小小红军”的意思,表现了他们对革命的向往。
有的笔名来自古典诗词名句,择其妙意撷其精华,显得含蓄隽永,意味深长。现代诗人戴望舒,原名戴朝宗,是上世纪30年代“现代派”诗歌的代表诗人。笔名“望舒”取自屈原《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望舒即神话中驱月驾车的神,后来成为月的代称。月光的朦胧与戴望舒诗歌的朦胧婉曲是相合的,这一笔名暗示了诗人的诗歌内容和
诗风。当代作家琼瑶,原名陈喆,是台湾著名的言情女作家,她创作的一系列经典言情小说在两岸产生了巨大影响,大都改编成了电视剧,代表作有《婉君》、《烟雨蒙蒙》、《几度夕阳红》、《还珠格格》等。笔名琼瑶出自《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这是一首甜美的爱情诗,笔名正是琼瑶言情作家身份的绝好体现。当代作家冰心,原名谢婉莹,旅居国外写作时,取唐代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诗“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一句之意,表达自己胸中恒存着一颗热爱祖国的“冰心”。
有的笔名用拆字法,也饶有情趣。曹禺原名万家宝,是中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一生共写过8部剧本,著有《雷雨》、《日出》、《原野》等著名作品。笔名曹禺取自本姓万的繁体“禺”,拆开便是草禺,草字不取,取曹,故名曹禺。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曾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笔名有“舍予”、“老舍”。舍予是“舒”字拆开两半,以后成了老舍,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原名查良镛,是新派武侠小说最杰出的代表作家,被誉为武侠小说史上前无古人后元来者的“绝代宗师”。金庸就是拆最后一个镛字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