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滕代远的“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诫子书》
翻阅着滕代远给儿子们的几十封亲笔家书,不禁使人联想到三国蜀汉政治家诸葛亮的《诫子书》。是啊,从古至今,凡是父母,都怀揣着“望子成龙”的梦想,对子孙言传身教,谆谆嘱咐,声声告诫。滕代远和天下的父母一样,他那一封封力透纸背的家书,字字句句彰显出这位开国元勋的深深舔犊情和拳拳报国心。
滕代远有五个儿子,长子滕久翔,次子滕久光,三子滕久明,四子滕久耕,五子滕久昕。
长子滕久翔要求在北京安排工作,滕代远婉言拒绝,并告诫:不要打着我的牌子,给国家增添麻烦
久翔儿:你十一月二十三日来信收悉。得知你祖母身体还好,非常高兴。你要切记离京时我对你说的话,不要打扰地方政府,安安心心在家工作,切不可“人在曹营心在汉”。我正准备召开全国铁路局长会,不多写了。内有邮票,望你注意!
父字
一九五○年十二月二十日
这是共和国首任铁道部长滕代远于1950年12月20日写给长子滕久翔的一封信。
滕代远17岁时,由父母包办,和比自己大四岁的农村妇女谭红玉结婚,次年生下长子滕久翔。从1923年外出求学、参加革命开始,直至全国解放,他从未回过故乡――湖南省麻阳县下玳瑁坡村。
1950年9月的一天,警卫员杨万聚接到铁道部办公厅的一个电话,说从湖南麻阳县来了一个青年,自称是滕部长的大儿子,请示如何处理。杨万聚立即向滕代远作了汇报。
滕代远对儿子千里来京寻父,颇感意外,他对杨万聚说:“我在湖南麻阳老家确实有一个儿子,算起来已经28岁了。我参加革命离开家时,他才一周岁。整整27年啦,我从来就没有回过老家,见了面也不认识。”他思考一番后又说:“全国刚解放,社会情况很复杂。咱们慎重一点,我先不见他的面。你把他领回来安顿到值班室,叫杨静波秘书代我先问问情况。”
于是,一场“认子考试”在值班室开始了。杨秘书手里拿着滕部长亲手写的“考题”,询问了出生时间、亲人姓名、家里的门是朝东还是朝西、门口有几个岩擂钵、石阶有几级。久翔对答如流,一点不差。“是久翔!”滕代远确认来人就是自己的亲生儿子,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认下了自己的长子。
滕代远留久翔在北京住了半个月。头几天,警卫员杨万聚陪着久翔游览了天安门、故宫和北海。滕代远也尽量抽时间和久翔聊天谈心,还带他参加一些活动。
“十一”国庆节那天,滕代远领着和林一结婚后生的三个儿子,陪着久翔到颐和园游玩了一天。父子五人还在颐和园的昆明湖畔一起合影留念。照相完毕,滕代远交代儿子:“过几天回老家,把这张照片带回去,给奶奶看看。”久翔一听父亲要他过几天回老家,便央求说:“爸爸,我在麻阳搞农会工作,没得啥子意思。您现在是中央的铁道部长,给我在北京找个工作吧!”滕代远想了想,耐心地对儿子说:“按父子情分,我应该在北京给你找个事情做,但我是共产党的干部,只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绝没有以自己的权力谋取私利的权利,即便我当部长也不能例外啊。”久翔一听,赧然低头,沉默不语。“伢子,你上有奶奶,下有儿子,还有堂客,不能把这副担子扔给当地政府和人民呀!你应该回去,安心在老家,替爸爸给奶奶尽孝。”
父亲的一番话,在久翔的脑海里翻腾了好几天,最后终于想通了,决定回老家。
久翔临走时,父亲反复告诫:“家里有困难,自己克服,或者写信告我。不要打我的牌子,给国家增添麻烦。在农会工作要老老实实,不要脱离群众。”父亲还送给他一个大布包,里面装着一些旧衣服,并对他说:“里面有一根皮带,是我在井冈山打仗时用过的。现在送给你,希望你像我当年那样,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
1955年,久翔的家乡建立了初级社。一家八口,老的老,小的小,因为没有劳力挣不到工分,基本口粮都吃不上,加上奶奶年事已高、疾病缠身,生活穷困到了极点。无奈之下,久翔再次将家里的困难写信告诉了父亲。
家中有难,父亲心焦。滕代远和林一慨然允诺,每月从两人的工资中挤出30元,寄给年迈的老母和战乱中离散的前妻。从1955年到1961年,月月按时邮寄,一分不少。
从此,父子感情越来越深。每隔几年,久翔都要去探望父亲,每次都要带上父亲最爱吃的腊猪肉、腊狗肉和腌制好的红辣椒。三年困难时期,久翔得知父亲和弟弟们每天吃黑窝窝头,一点肉都吃不上,就把自己家养的猪杀了,腌制成腊猪肉,邮寄到北京。几个弟弟见了,高兴得直拍手,夸赞:“老家的肉好吃,大哥真好。”
滕久翔牢记父亲的教诲,自始至终生活在麻阳县。他先后在县农会当干事、县文教科任副科长、县水电站任站长、县木材公司任副经理兼党支部书记,直至退休,曾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员、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
二儿滕久光在八一小学读书,滕代远令其改名转学,告诫:一定要走出高干子弟的小圈子
滕久光,1943年1月13日出生在山西左权县麻田村,是滕代远和林一婚后生的第一个儿子,排行老二。那时,烽烟四起,遍地兵燹,抗日战争正处在最艰苦的时期。滕代远时任八路军前方总部参谋长,林一在八路军前总情报处派遣科任科长。两人都顾不上照管孩子,怎么办?实在无法,只好把久光寄养到当地老百姓的家里。
1949年2月20日,中央军委铁道部奉命从石家庄迁至北平。滕代远部长和全家跟随进京。进城不久,滕代远夫妇就把六岁的久光和四岁的久明送进了刚刚迁到北平的荣臻小学幼儿部学习(后改名“八一小学”,现为北京八一中学)。
警卫秘书卜占稳负责接送两个孩子上学,星期六下午从学校接回来,星期一早上再送回学校。一天,他带着小车去八一小学接人,正碰上**总司令的警卫员也来接朱总司令的孙女。“老卜,你们的车上再坐两个人行吗?”“行。”卜占稳感到奇怪,反问:“你们为什么不来车?”“朱总司令不允许用公车接孩子,怕影响不好。”小车快驶近中南海时,朱老总的警卫员连忙叫停住车 ,一边下车,一边说:“你们不能送我们到家,让总司令知道了,非挨训不可。一会儿,我骑个自行车来把她带回去。”
卜占稳接孩子时,还碰到一件事。在八一小学的院子里有三个学生在吵架。第一个是某局长的孩子,他说:“我爸爸是局长,有专车。”第二个是某部长的孩子,一听,很不服气,“你爸爸是个局长算老几?我爸爸是部长,坐‘吉姆’车,管着你爸爸,你爸爸得听我爸爸的”。 第三个是某副总理的孩子,听后更不服气,“你爸爸是部长算什么?我爸爸是副总理,坐大‘吉斯’车,你们俩的爸爸都归我爸爸管”。
卜占稳把这两件事告诉了滕代远。滕代远听后悚然心惊。看来,两个孩子长期生活在高干子女的小圈子中,对成长将会产生负面影响。他和林一商量,作出了两条决定,一是立即停止用公车接送孩子,改用自行车或坐公共汽车。按照国务院的规定,把公车私用的汽油费全部交清;二是把孩子们转到附近的普通小学,让他们脱离高干子女的小圈子。滕代远说:“还是让他们到普通学校去读书,和老百姓的孩子在一起好。把他们的名字改了,不能暴露是我滕代远的儿子。今后,孩子们无论干什么,家庭出身只能填写‘职员’,不准填写‘革命干部’。”
很快,滕久明改名换姓叫“林小明”,转到东城区新开路小学读书了。
至于滕久光怎么办?滕代远和林一商量了几次,作出一个惊人的决定,叫他离开北京,离开父母,送到卜占稳秘书的老家河北唐县的一个山区去锻炼。
就这样,滕久光改名“刘小林”,到农村去了。后来,因为上学不方便,就让孩子带着户口转到黑龙江依兰县的姥姥家,一边上学,一边劳动。这期间,滕代远虽然工作十分繁忙,总要抽出时间亲自给孩子写信,鼓励他一定要坚持下去,好好学习,参加劳动。
滕代远在一封信中写道:“一定要去掉干部子弟的优越感,要和工农子弟打成一片。”“要走出干部子弟的小圈子,把自己变成工农兵的普通一员。”
整整过了三年,滕久光才被接回北京,转学到北京25中读书。
三儿滕久明报考哈军工,求父亲写信,滕代远却说:读书、上大学,要靠自己努力
1965年6月的一个傍晚,北戴河的海滩格外宁静。滕代远和林一、卜秘书,沐浴着凉爽的海风,在柔软的沙滩上边走边聊。
卜秘书发现,滕部长自从党中央批准离职养病以来,今天的心情最好,不由得想起滕久明最近从北京给他的来信。久明在信中说,他正在迎战高考,填报的志愿是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怕万一考不好,想请父亲给院长刘居英少将写封信,走走后门。
卜秘书趁机说:“首长,小明给我说过,他想上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怕万一考不好,想求您给学院的刘居英院长写封信。”
林一心里清楚,刘居英将军是滕代远的老部下,他俩曾在一起工作多年,只要写封信,刘居英不会不照顾。孰料,滕代远淡然说道,“居英同志是我的老部下,但这种信我不能写。读书、上大学,要靠自己的努力!不能靠父母的地位和私人关系。大学能考上更好,考不上也没有什么。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多得很,做工、种田、当兵都可以。”
对于求父亲写信之事,久明原先也没抱太大希望,现在遭到父亲拒绝,只好背水一战!
久明经过自己的刻苦努力,终于考上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
滕代远在北戴河听到这个喜讯,于1965年8月21日给久明写了一封信,并抄录了陈毅元帅1961年7月送儿子上大学时写的诗《示丹淮,并告昊苏、小鲁、小姗》,并一再叮嘱:“这是我们对你的希望。你是咱们家第一个进大学的,一定要好好学习。”“要珍惜这个学习机会,在大学期间不准谈恋爱、找对象。”
1969年3月,我国东北乌苏里江的珍宝岛爆发武装冲突,把中苏两国的关系推到了战争的边缘。为了应对战争,沈阳军区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招收了一批在校大学生学员,从事情报工作。滕久明通过了专业考试,走上了情报工作的岗位。
睽隔一方,没有自由。天天面对无线电报文,密码破译犹如大海捞针。滕久明感到在隐蔽战线搞情报工作,复杂多变,枯燥无味。他把自己的心情写信告诉了父母。
1969年12月4日,滕代远给儿子复信鼓励:“你的工作我是知道重要的,党和**是很重视的,是很感兴趣的。1931年元月,粉碎敌人第一次‘围剿’,缴获电台和报务人员后,由**亲自工作,建立了红军的电台和对空的工作,在延安才扩大到对国际方面,首先对日寇方面的天空侦察工作。望你坚持天天读**著作和指示,天天熟读外文,专心研究技术,要大大增加工作的兴趣,这是为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的贡献!要当一辈子的革命战士!当一辈子的无名英雄!也就是一辈子为人民服务。”
1970年3月15日,久明利用出差的机会,到广东从化看望父母。当谈到在部队的情况时,滕代远问儿子:“你在部队做什么工作呢?”“当参谋。”儿子十分得意地回答。
滕代远一听,并没有为儿子的这种“进步”而高兴,反而批评说:“你这个大学生,连兵都没有当过,能当好参谋吗?我看你应该到连队去当兵。不要想靠父辈的余荫达到步步高升的目的。”
久明接受了父亲的意见,回到部队就给组织上写申请报告,要求去连队锻炼。部队首长批准了他的请求。他在下连当兵期间,参加了部队的野营拉练、夜训和冬训,自觉磨炼,吃苦耐劳,培养了顽强刚毅的军人素质。他在军旅生涯中,种过水稻,收过麦子,刨过大粪,烧过砖,盖过营房,修过铁路路基,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还荣立了三等功。
四儿滕久耕在西北大漠深处当兵,滕代远教育他:做普普通通的人干实实在在的事
1968年2月,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大漠深处,茫茫戈壁,飞沙走石,遮天蔽日,只有驼驼刺在寒风中摇曳。
二十岁的滕久耕怀抱一腔热血参军来到这里,可是,一踏上这片荒芜土地,心就像灌进寒风一样凉了半截。他甚至想,在这个鬼地方翻开军旅生活的首页,是不是太残酷了?
他在入伍后给父母的第一封信中,流露出一肚子的委屈和埋怨。
滕代远接到四儿的这封信,立刻就写了回信。
耕儿:你的来信收到,我们很高兴。古人说,“金张掖,银酒泉”,形容它出产大米,很富足。我于一九五四年为修建兰新铁路事,路过张掖。想迄今铁路通车了,各种建设必定增多了,人民生活较前更好了。就是靠近沙漠地区,气候变化不定,棉衣不能离身,望注意,不要感冒、生病。当兵首先要服从命令,守纪律,兵爱兵,兵爱官,官爱兵,兵爱人民群众,读**的书,听**的话,按**的指示办事,做**的好战士。尤其要好好准备吃大苦,耐大劳,夜间演习,紧急集合,长途行军,(要有)马上参加战斗,同敌人拼刺刀,英勇的(地)杀敌人的思想(准备),养成战斗作风。向贫下中农出身的战士学习,交知心朋友。把我布衬领送你二条……愿你锻炼成钢,身体健康!
父字
一九六八年三月二日
久耕被父亲的苦口婆心感动了,他开始认真阅读应征入伍时父亲送给他的《雷锋日记》。
久耕在荒芜人烟的西北,一干就是十五年,留下了十五张立功受奖登记表。群众都称赞他是“活雷锋”。1978年他被国防科工委授予“学雷锋先进干部标兵”,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此时改名滕耕耕)。
五儿滕久昕请同学吃西餐,滕代远严厉批评,告诫他:万不能挪用公款、贪污浪费
1970年,五儿子滕久昕应征入伍,当上了一名铁道兵战士。
次年9月,部队首长派他到北京出差。当他欢天喜地跑回家时,父母都外出离开北京了。几位在京工作的老同学听说他回来了,都跑来叙旧,为他接风洗尘。为了感谢同学们盛情款待,久昕临走时,在莫斯科餐厅请大家吃了一顿西餐,花了六七十元钱,这在当时来说,相当于一个连级军官一个月的工资。
得知此事,滕代远心中一震。他想:一个刚入伍的战士,一个月的津贴费才六元,哪来的六七十元积蓄?既然是因公出差,有可能挪用了公家的出差费。如果真是如此,问题就严重了。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滕代远决定抓住这个典型,举一反三,教育几个儿子。他立即采取了几条措施:一是给儿子寄去60元;二是给久昕部队的领导写信,主动承担教育失职之责,并请部队领导对其儿子严肃批评教育;三是给几个儿子写信,通报此事,引起全家人的警惕,并要求他们一起帮助教育弟弟。
滕代远在给久昕的亲笔信中写道:“干部子弟应养成艰苦朴素的作风、吃苦耐劳的习惯。这不是一般生活作风问题,而是思想觉悟问题,甚至是政治水平高低的问题。”同时,他还严厉要求小儿子写出检讨,认识不到位,检讨不深刻,决不让过关。
1971年10月11日在给二儿子的信中说:“久昕因事到北京住了几天,到苏联饭馆(莫斯科餐厅)吃西餐,到全聚德吃烤鸭。我要他今后注意,不要被糖衣炮弹打中了不知道。好像借公款二百元,用了六十元,我已送他六十元归还公家。万不能挪用公款、贪污浪费。”
滕久昕接到父亲的来信,思想一时想不通,特别是对信中写的“挪用公款”、“贪污浪费”、“被糖衣炮弹打中了还不知道”等一些说法接受不了。他认为父亲是“小题大作”、“上纲上线”。
紧接着,几个哥哥都来信帮助他认识这个问题,部队首长也和他谈心。与此同时,他反复读《雷锋日记》,逐渐对自己的错误言行有了认识,并把这件事发生前后的思想状况,如实写了一份思想汇报,寄给了在广州从化的父母亲。
滕代远看了以后平静而泰然,在他的思想汇报上用毛笔批了一个很大的“好!”字。
(责任编辑?汪文庆)
范文二:诫子书的教学设计
《诫子书》教学设计
主备人:信
波 审核人:门群燕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掌握重点词句,理解文章内容。(重点)
2、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难点)
3、熟读成诵,感悟先哲情怀,立志修身笃学。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杜甫诗云: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王湾诗云: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同学们这两句诗里面的“书”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信——《诫子书》。
明确学习目标:(白板显示)
关于作者的一些文学(白板显示以下内容)
诸葛亮字( ),是我国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在八 年级我们学过他的一篇文章——《 》南宋诗人陆游曾在诗歌《书愤》中这样赞颂
他: , 。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自由朗读,注意字音、停顿。
(师提问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听读,指出优缺点)
2、师明确读音及停顿。
夫(fú) 澹泊(dàn)(bó) 淫(yín)慢 遂(suì) 庐(lú)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3、白板显示《诫子书》楷书书法,学生看书法原文大声朗读。
(书法作品无句读,既能考查学生的停顿及朗读水平,又能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书法)
4、利用课下注解及工具书,疏通文意。
(学生自主翻译课文,找出疑难问题,并力求在小范围内合作解决。学生学习时,教师巡回,及时给予指导。)
(质疑问难。这一环节,由学生自由提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学生能自己解决的,放手给他们。解决不了的,教师给予点拨。注意结合具体问题,对学生进行学习古文方法的指导。)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学生再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是一篇言简意赅,字字美玉、句句珠玑的议论文,请同学们思考一下那句话是中心论点?
2、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教师提问。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很多学生认为“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中心论点,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是中心论点,只有极少数的学生认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是中心论点。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两句话。)如果学生回答“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学生,“淡泊”这个词语在本文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如果让你用本文的一个字来概括,那个字是什么?(学生回答)“宁静”在本文中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可以用本文中的那一个字来替换一下?(学生回答)教师继续提问,“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属于什么句式?师明确:双重否定句式一般不能作为中心论点。如果学生回答“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教师就引导学生思考,“淫慢”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不能“淫慢”就是让我们要怎样呢?“险躁”的含义是什么?不能“险躁”就是让我们要怎样呢?引导学生分析出本文就是围绕“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来展开论述的。
3、学生再读原文,并思考下面的问题。
中国人历来重视、崇尚家教,本文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家教”的? (学生思考,教师提问)
师明确:“学习”和“做人”
(白板显示下面的问题)
无论学习,还是做人,作者强调的是一个“ ”字。修身须要“ ”,学习须要“ ”。把失败归结为一个 “ ”字,把“ ”与“ ” 加以 ,极大地增强了论述效果。
四、诵读经典,进一步体会慈父的殷殷情怀,智者的谆谆教诲。
学生大声诵读课文,然后再找出最喜欢的句子,谈一谈自己的理解。让学生畅所欲言 如,(1)时光飞逝,我们要珍惜时光,不能等到自己变老,和世界脱节,才悲叹蹉跎的岁月,那将于事无补。(或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小确立大志,否则人生就没有了方向。**在12岁的时候就发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这一崇高的志向激励着他一生都在为中华之崛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补充与本文相关的一些名言警句,激励学生励志、修身、笃学。
白板出示:立志: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寄沧海(李白);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惜时: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淡泊: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
学生齐读成诵。
五、拓展提高
诸葛亮不仅在“修身”“齐家”方面为人所称道,在“治国”“平天下”方面也是千古留名,他为蜀汉事业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或者成语,说出来给大家听一听。
六、布置作业:
1、必做题:背诵并默写《诫子书》原文
2、选做题:课后阅读《傅雷家书》并与《诫子书》进行比较,在积累本上写出在言辞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
七、板书设计
诫子书
诸葛亮
中心论点: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治学 修身
范文三:诸葛亮的《诫子书》
诸葛亮的《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 本文选自《诸葛亮集》。题目是后人加的。
Ⅰ原文及译文,注释,鉴赏提示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德才兼备人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追求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 注释:
淫慢:过度的享乐与怠惰。
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物。
励精:奋发向上。
险躁:浮躁。
冶性:陶冶性情。
鉴赏提示:
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篇。文章短小精悍,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
Ⅰ文章思想
《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
Ⅰ关于“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在这里诸葛亮用的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用现代话来说:“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的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运用了《逻辑学》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来强调他要表达的“淡泊以明志,宁静而志远”。这是一句富含哲理的话。这同“要想取之,必先与之”,“欲
达目的,需先迂回曲折”的道理一样,现在的“淡泊”、“宁静”求清净,不是不想有什么作为,而是要通过学习“明志”,树立远大的志向,待时机成熟就可以“致远”,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 “淡泊”是一种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后世一直继承赞赏这种“心神恬适”的意境,如白居易在《问秋光》一诗中,“身心转恬泰,烟景弥淡泊”。他反映了作者心无杂念,凝神安适,不限于眼前得失的那种长远而宽阔的境界。
Ⅰ诸葛亮给儿子书信中的告诫
让我们来看看大名鼎鼎的诸葛孔明,是怎么给儿子上课的:
第一课:宁静的力量 “静以修身 非宁静无以致远 须学静也”
诸葛亮忠告孩子,宁静才能够修养身心,静思反省。不能够静下来,则无法有效的计划未来。而且学习的首要条件,就是有安宁的环境。现代人多数终日忙碌,您是否应在忙乱中静下来,反思一下人生的方向?
第二课:节俭的力量 “俭以养德”
他告知孩子要节俭,以培养自己的德行。审慎理财,量入为出,不但可以摆脱负债的困扰,更可以过着纪律的俭朴生活,不会成为物质的奴隶。在鼓励消费的文明社会,您有否想过节俭的好处呢?
第三课:计划的力量 “非澹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告诉孩子要计划人生,不要事事讲求名利,才能够了解自己的志向。要静下来,才能够把将来细心计划妥当。面对未来,您有理想吗?您有使命感吗?您有自己的价值观吗? 第四课:学习的力量 “夫学须静也 才须学也”
告诉孩子宁静的环境对学习大有助益,当然配合专注的平静心境,就更加事半功倍。诸葛亮不是天才论的信徒,他相信才能是学习的结果。您有否全心全力的学习?您是否相信努力才有成就?
第五课:增值的力量 “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
他忠告孩子,人生的投资要想增值先要立志,不愿意努力学习,就不能够增加自己的才干。但学习的过程中,决心和毅力非常重要,因为缺乏了意志力,就会半途而废。您是否想过,一鼓作气人多,坚持到底人少的道理?
第六课:速度的力量 “怠慢则不能励精”
他警告孩子凡事拖延就不能够快速的掌握要点。电脑的普及代表速度时代的来临,想不到一千八百多年前的智能,也一样与今天不谋而合。快人一步,不但容易达到理想,而且有更多的时间去修正与改善!
第七课:性格的力量 “险躁则不能冶性”
诸葛亮忠告孩子,太过急躁就不能够陶冶性情。心理学家说:“思想影响行为,行为影响习惯,习惯影响性格,性格影响命运。”诸葛亮明白生命中要做出种种平衡取舍,要“励精”,也要“冶性”。您要提升自己性格的品质吗?
第八课:时间的力量 “年与时驰 意与岁去”
他警告孩子时光飞逝如梭,意志力又会被时间消磨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时间管理”是个现代人的观念,细心想一想,时间无法被管理,每天二十四小时,不多也不少,唯有管理自己,善用每分每秒才是最佳方式。请您想一想,您有蹉跎岁月吗?
第九课:想像的力量 “遂成枯落 多不接世 悲守穷卢 将复何及”
告诉孩子时光飞逝,当自己变得和世界脱节,才悲叹蹉跎岁月也于事无补。要懂得居安思危,才能够临危不乱。想像力比知识更有力量。您有没有从大处着想,小处着手,脚踏实地的规划过人生呢?
第十课:精简的力量
以上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信,只用了短短八十六字,精简的传递了讯息。我相信精简的表达源于清晰的思想,长篇大论的内容,容易令人生厌,精简沟通更有效果。
范文四:教育:曾国藩的《诫子书》
曾国藩(1811—1872年),字伯函,号涤生。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从湖南双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书生入京赴考,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因历尽艰辛为清王朝镇压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太平天国运动,而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
曾国藩一直被誉为成功教子名人。他认为持家教子主要应注意以下十事:一、勤理家事,严明家规。二、尽孝悌,除骄逸。三、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四、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五、联姻“不必定富室名门”。六、家事忌奢华,尚俭。七、治家八字:考、宝、早、扫、书、疏、鱼、猪。八、亲戚交往宜重情轻物。九、不可厌倦家常琐事。十、择良师以求教。
此篇是曾国藩临终前为儿子纪泽写下的遗训,亦被后人称为《诫子书》。译文如下:
第一、一个人独处时思想、言语、行为谨慎就能在处世时做到心安理得,心平气和。修身养性做人做学问的道理,最难的就是养心,养心中最难的,就是做到在一个人独处时思想、言语、行为谨慎。能够做到在一个人独处时思想、言语、行为谨慎,就可以问心无愧,就可以对得起天地良心和鬼神的质问。如果一个人在独处时没有做过一件问心有愧的事,那么他就会觉得十分安稳,自己的心情也常常会快乐满足宽慰平安,(做到在一个人独处时思想、言语、行为谨慎)是人生中最好的自强不息的道路和寻找快乐的方法,也是做到守身如玉的基础。
第二、主观上对人对事对物态度恭敬就能使身心强健。内心专一宁静浑然一体,外表衣着整齐态度严谨,这是对人对事对物态度恭敬的方法;一出门就像要去拜访一个尊贵的客人,就像普通老百姓在祭祀祖先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恭敬的样子,这是对人对事对物态度恭敬的气氛。想要凭借自己掌握的知识来安抚老百姓,必须做到一丝不苟,这样,老百姓才会信服,这是对人对事对物态度恭敬的效果。聪明的人和机智的人,因为他们都能够做到对人对事对物态度恭敬,所以总能够给别人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主观上对人对事对物态度庄重严谨恭敬,就会一天比一天壮大自己,主观上对人对事对物态度傲慢无礼肆意妄为,就会一天比一天消亡自己。如果能做到无论对一个人还是一群人、无论对小事还是大事都态度恭敬,不敢有一丝一毫松懈怠慢的意思,那么自己身体和内心的强健,还用值得怀疑吗?
第三、讲究仁爱就能使人心悦诚服。天底下人的生命,都是得到了天和地的机理才成就自我性格的,都是得到了天和地的气息才成就自我形象的,我和普通老百姓相比,对于生命生生不息的意义其实都是相同的。假如我只知道自私自利而不知道对老百姓讲究仁爱对事物加倍爱惜,那么就是违背甚至抛弃了生命生生不息的意义。至于那些享有丰厚俸禄的高官,高高地位于众人之上,就应该承担起拯救老百姓于溺水之时和饥饿之中的责任。读古书学古人的思想,大概知道了古书中的意思,就应该有大力推行古书中自己已经领悟到的古人正确思想的责任。孔子的儒家学派教育子弟,大都要求子弟要讲究仁爱,而讲究仁爱最根本的,就是要想成就自己首先就要成就他人,要想富贵自己首先就要富贵他人。能够成就他人富贵他人的人,人们哪会有不心悦诚服地归顺于他的呢?
第四、努力工作、辛勤劳动就能得到神明的钦佩。一个人每一天所穿的衣服、所吃的食物,能做到与他白天所做的事情所用的力气相匹配的,就会得到身边人的认可和鬼神的赞许,这是因为他是在靠自己的本事吃饭。假如普通人家男耕女织,一年到头地辛劳,才有了几担谷和几匹布的收入,而富贵人家的老爷少爷却一年到头安逸淫乐,不做一件事情,而吃的都是山珍海味,穿的都是锦罗绸缎。喝醉了酒以后就像猪一样呼呼大睡,醒来后他一叫唤就有下人们对他唯唯喏喏,这是天底下最不公平的事情,连鬼神看见了都不会允许他(富贵人家)这样胡作非为,难道富贵人家就可以长期这样安逸淫乐享福吗?
古代圣明的帝王和贤良的大臣,没有一个无时无刻不是把勤奋工作作为座右铭来激励自己的。如果从个人安身立命的角度来说,就应该努力操练和学习技术本领,积极煅练自己的体魄,感觉到自己知识太少时就加倍努力去学习,时时刻刻做到居安思危,这样才能够做到通过增长自己的学识来增长自己的才干。而从为天底下老百姓着想的角度来说,就应该做到让普天下的百姓都吃饱饭、穿暖衣,不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让他们都接受教育,不再像水边的蒿草一样没有自己的主见,这些都是我们应该背负的责任。大禹、墨子大都提倡对于个人生活应该非常节俭,而对于工作应该非常努力,辛勤劳动以使自己丰衣足食。勤苦劳动的人长寿,安逸享受的人短寿,勤劳的人因为经常参加社会劳动,学有才干而能够派上用场,安逸享受的人因为从不参加社会劳动,毫无才干而被社会淘汰,一个人努力工作辛勤劳动就能为社会创造财富给别人带来好处从而得到神明对他行为的钦佩与敬仰,一个人贪图安逸享乐就不能为社会创造财富不能给别人带来好处从而受到鬼神对他行为的厌恶。
范文五:诸葛亮的诫子书
诸葛亮《诫子书》全文及翻译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薄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版本一】
德才兼备人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追求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自家的狭小天地里,悲伤叹息,还有什么用呢?
【版本二】
有道德修养的人的品行,是依靠安静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是依靠节俭努力培养自己的品德。不寡欲就不能表明自己的志向,不宁静就不能到达高尚的思想境界。学习必须静下心来,才干必须学习才能增长,不学习就不能有广博的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成就学业。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冒险急噪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间流逝,意志随岁月消磨,于是就落魄,大多不能融入社会,等到悲凉地守着贫穷的小屋时,后悔又怎么来的及呢?
诸葛亮《诫子书》解读
【诸葛亮给儿子书信中的告诫】
让我们来看看大名鼎鼎的诸葛孔明,是怎么给儿子上课的:
第一课:宁静的力量 “静以修身 非宁静无以致远 须学静也”
诸葛亮忠告孩子,宁静才能够修养身心,静思反省。不能够静下来,则无法有效的计划未来。而且学习的首要条件,就是有安宁的环境。现代人多数终日忙碌,您是否应在忙乱中静下来,反思一下人生的方向?
第二课:节俭的力量 “俭以养德”
他告知孩子要节俭,以培养自己的德行。审慎理财,量入为出,不但可以摆脱负债的困扰,更可以过着纪律的俭朴生活,不会成为物质的奴隶。在鼓励消费的文明社会,您有否想过节俭的好处呢?
第三课:计划的力量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告诉孩子要计划人生,不要事事讲求名利,才能够了解自己的志向。要静下来,才能够把将来细心计划妥当。面对未来,您有理想吗?您有使命感吗?您有自己的价值观吗?
第四课:学习的力量 “夫学须静也 才须学也”
告诉孩子宁静的环境对学习大有助益,当然配合专注的平静心境,就更加事半功倍。诸葛亮不是天才论的信徒,他相信才能是学习的结果。您有否全心全力的学习?您是否相信努力才有成就?
第五课:增值的力量 “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
他忠告孩子,人生的投资要想增值先要立志,不愿意努力学习,就不能够增加自己的才干。但学习的过程中,决心和毅力非常重要,因为缺乏了意志力,就会半途而废。您是否想过,一鼓作气人多,坚持到底人少的道理?
第六课:速度的力量 “怠慢则不能励精”
他警告孩子凡事拖延就不能够快速的掌握要点。电脑的普及代表速度时代的来临,想不到一千八百多年前的智能,也一样与今天不谋而合。快人一步,不但容易达到理想,而且有更多的时间去修正与改善!
第七课:性格的力量 “险躁则不能冶性”
诸葛亮忠告孩子,太过急躁就不能够陶冶性情。心理学家说:“思想影响行为,行为影响习惯,习惯影响性格,性格影响命运。”诸葛亮明白生命中要做出种种平衡取舍,要“励精”,也要“冶性”。您要提升自己性格的品质吗?
第八课:时间的力量 “年与时驰 意与岁去”
他警告孩子时光飞逝如梭,意志力又会被时间消磨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时间管理”是个现代人的观念,细心想一想,时间无法被管理,每天二十四小时,不多也不少,唯有管理自己,善用每分每秒才是最佳方式。请您想一想,您有蹉跎岁月吗?
第九课:想像的力量 “遂成枯落 多不接世 悲守穷卢 将复何及”
告诉孩子时光飞逝,当自己变得和世界脱节,才悲叹蹉跎岁月也于事无补。要懂得居安思危,才能够临危不乱。想像力比知识更有力量。您有没有从大处着想,小处着手,脚踏实地的规划过人生呢?
第十课:精简的力量
以上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信,只用了短短八十六字,精简的传递了讯息。我相信精简的表达源于清晰的思想,长篇大论的内容,容易令人生厌,精简沟通更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