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让市场规律与宏观调控双赢(快评)
让市场规律与宏观调控双赢(快评)
文 宇
《 人民日报 》( 2013年07月29日 06 版)
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一个行业的相对产能过剩似乎都不可避免。近几年大量出现的电视歌唱类选拔节目也难免陷入此种局面。
歌唱类选拔节目的大量涌现和之间的激烈竞争,不仅丰富了老百姓的文化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整体制作水平。但是,同类栏目总量过多、同质化程度过高等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这种现象在造成人财物资源和频道资源严重浪费的同时,也挤占
了其他形式的优秀电视节目播出的空间和可能性。电视台是社会公共资源,在电视节目的制作和播出过程中,为老百姓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节目选择,进而促进社会文化生态的健康发展,无疑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此次调控意在总量控制、适度调节,着力于“限”,而不是“禁”,兼顾市场规律和宏观调控,既有原则性,也有灵活性。相信这些调控措施的效果将在未来一段时间的电视节目和社会文化生态中有所体现,相信科学的电视节
目结构将对我国文化的健康发展发
挥重要作用。
范文二:【word】 研究市场规律 完善宏观调控
研究市场规律 完善宏观调控
篷壁垒氅’?警’
近段时间,业内及社会上对房地产宏观调控的成
效及其得失的评论不绝于耳,可谓是见仁见智.笔者
认为,在促进中国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中,当前特别
需要深入研究市场规律,完善宏观调控.
一
,宏观调控的系统性
宏观调控是国家从经济运行的全局出发,按预定
目标通过经济,行政等各种手段对市场经济的运行在
总量和结构上进行的调节.同时,因为市场经济本身
的广泛性,使得对它的调节和控制必然是一项系统工
程.
房地产是一个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也是
一
个特殊的资源型行业,其上游涉及到建筑材料,工
程施工等一系列生产和服务性行业,其下游则涉及到
消费者的权利,物业管理等敏感问题.所以,如果房地
产宏观调控政策缺乏系统性方案,就很可能会顾此失
彼,各项政策之间产生相互抵消的效应.
事实上,从覆盖面上讲,经过几年的宏观调控,我
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综合性和系统性己得到进
一
步加强:政策的内容涉及信贷,税收,利率,外资,套
型结构,市场信息,土地出让与督察制度,土地收益分
配管理等领域,涵盖了房地产市场的各个环节;针对
调控对象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综合运用行政手段,
法律手段和税收,信贷等经济手段的政策体系,使调
控政策在总体上更趋系统化.但一些政策的效果似乎
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就值得去深入研究.
从历史的角度看,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时间不
长,许多规律和问题还未有效认识和把握,对房地产
市场在我国的运行和特点尚缺乏深入的研究分析.再
加上目前房地产领域各种数据的来源和统计口径不
统一,信息不完整,对外不完全公开,也给研究及政策
制定造成了一定的困难.这就使得某些调控政策的出
台有可能缺乏科学系统的测算,对政策的结果效用也
缺乏量化的分析或目标指向.
与此同时,还应该看到的是调控政策的执行力.
宏观调控的根本在于调节利益关系,政策执行力打折
扣,问题往往出在利益博弈上.如果在政策制定时,充
分考虑到各方的利益和可能的博弈结果,也就是一个
政策的出台要建立在利益主体充分博弈的基础上,就
能最大程度地减少政策实施的阻力,并有效提升其执
行力.
二,宏观调控的适度性
所谓适度,首先是调控力度适当.之所以要强调
力度,是因为我国宏观调控的体制基础发生了变化,
宏观调控的对象市场化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
的扩张与收缩主要取决于中央政府自身的行为,从中
央政府到地方政府,到企业,大家”齐步走”,经济增长
率在控速降温的宏观调控中很快就会降下来.而现
在,宏观调控的体制基础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宏观调
控的对象,即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其投资和经
营行为已市场化,自主化了.企业对政府的宏观调控
政策要有一个认识,理解,消化,吸收的过程.此外,我
国目前的经济运行仍带有计划经济体制的一些特点,
如一些地方政府的盲目扩张冲动,一些投资实际上只
负盈不负亏的软预算约束等;同时还带有不成熟市场
经济的一些特点,如企业行为的非法制化,非理性化
等.在这种情况下,与经济增长”高温’下降很慢相对
照的是,经济在”升温”时却升得很快.这表明,不是一
次性比较集中的宏观调控就能万事大吉,而要紧密跟
踪经济形势,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问题,适时,适
度地多次进行调控.
因此,对房地产业的调控要特别谨慎,既不能力
度太大使其一蹶不振,也不能力度不足使其盲目扩
2..7.8期32.期
张.特别是对住房这种特殊商品,我们的调控经验还
比较欠缺,需要一系列法律法规和管理规则的不断完
善,也需要制度上的创新设计.这也决定了对房地产
业的调控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而要有节奏地进行.
二是调控手段适当,主要应运用发展和改革的办
法,既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又要考虑和谐社会建设
的需要.房地产市场涉及到许多方面的利益,许多方
面的工作,单一的行政手段难以长期担当重任.在房
地产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行政调控手段只
能用以弥补市场的失效和不足.否则,不仅难以达到
预期目标,可能还会带来政策性风险,使市场强行”硬
着陆”.所以,应加快完善有关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法律
法规,通过完善行政法规和地方法规,使房地产市场
调控具备制度性保证,以避免有关政策的随意性,保
持政策的连续性,可操作性和较强的执行力,保持各
部门政策的配套协调,真正发挥调控政策在维护市场
健康发展中的作用.这是长效调控机制的根本保障.
三是调控对象适当,要区别对待.房地产产品的
不可流动性和差异性,资本的投机性和市场的区域性
等特点,决定了房地产具有区域性的特点.因此,对房
地产进行宏观调控,应当结合地区特征进行有针对性
的政策调控.这样才能既保证整个行业的健康稳步发
展,又可以防止区域性问题造成对整个宏观经济的系
统性影响.
三,宏观调控的实效性
目前房地产宏观调控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有
些政策虽然目的很好,但缺乏实效性.因此,宏观调控
中经常强调”适时适度”,即有关政策措施有没有需
要,其实施的条件是否成熟,收效如何?
市场经济是动态的经济,调控的实效性需要一系
列的支撑体系作保障.
首先是需要一定的基础性和前提条件.如个人联
合征信体系,其完善对如何界定多套住房,界定中低
收入群体,控制房地产投资,抑制投机具有实效,而且
对防范个人住房信贷风险具有积极作用.透明诚信的
市场信息及其发布机制的完善,可以使社会各界对房
地产市场走势具有可靠判断依据,正确引导舆论,引
导市场发展,引导房地产投资和消费.
其次,要有长效的宏观调控机制,宏观调控方式
应该从相机性向稳态性转变.加快建立稳态的调控规
则或制度,增强社会对调控政策的预见性,有助于产
业稳健地持续发展.这就需要建立房地产宏观调控的
指标监测机制及考核标准,强化房地产宏观调控的法
.重
制性,积极探索规律性的措施,增加调控的科学性.
再次,对调控政策进行科学系统的测算,对政策
效用加强量化分析.宏观调控是一个系统工程,面对
市场失灵的复杂局面,应该把调控政策作为一个大的
项目,针对经济政策的特点,从统计调查搜集数据,建
立模型进行分析,到市场细分,确定政策的执行目标,
执行环境,执行主体,执行机制及政策传导机制,可操
作性,执行效应,反馈评价,以及调控可能涉及到的各
个层面的反应等方面,都应该进行详细的定性和量化
实证分析,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及其实效性.
最后,统一各部门对经济形势和宏观调控的认
识.对经济形势与房地产业的认识不一致,往往导致
政策出台的时机有快有慢,力度有强有弱,不能给市
场及企业发出清晰的信号.而地方对宏观调控认识的
不一致,也必然影响到调控的实效性.在当前我国的
经济体制下,资源配置的主导权在很大程度上向地方
政府分散,资源配置行政化的特点非常突出.在这一
背景下,如果不能有效合理地调整完善中央与地方政
府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资源配置权利,必然在一
定程度上影响调控效果的发挥.
总之,房地产宏观调控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而
将贯穿全社会妥善解决住房问题的全过程.房地产宏
观调控的根本在于调节利益关系,其实施会引起各方
面关系的调整.调控的艺术,其实也是取舍的艺术.因
此,我们要积极总结近年来宏观调控的经验,加强对
市场规律的研究,以进一步提高宏观决策的针对性,
科学性和有效性.与此同时,要不断改进宏观调控措
施,努力构建宏观调控的市场基础,从而实现宏观调
控的目标,促进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为我国国民经
济的发展及和谐社会的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责任编辑/马志刚
2007蹦5潞32.期
?
黪??
范文三:研究市场规律完善宏观调控
华东师范大学东方房地产学院院长 张永岳 ?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院长
近段时间,业内及社会上对房地产宏观调控的成台有可能缺乏科学系统的测算,对政策的结果效用也效及其得失的评论不绝于耳,可谓是见仁见智。笔者 缺乏量化的分析或目标指向。 与此同时,还应该看认为,在促进中国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中,当前特别 到的是调控政策的执行力。 需要深入研究市场规律,完善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的根本在于调节利益关系,政策执行力打折
扣,问题往往出在利益博弈上。如果在政策制定时,充 一、宏观调控的系统性
分考虑到各方的利益和可能的博弈结果,也就是一个 宏观调控是国家从经济运行的全局出发, 按预定
目标通过经济、行政等各种手段对市场经济的运行在 政策的出台要建立在利益主体充分博弈的基础上,就 总量和结构上进行的调节。同时, 因为市场经济本身 能最大程度地减少政策实施的阻力,并有效提升其执 的广泛性, 使得对它的调节和控制必然是一项系统工 行力。
程。 二、宏观调控的适度性
房地产是一个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也是 所谓适度, 首先是调控力度适当。之所以要强调 一个特殊的资源型行业,其上游涉及到建筑材料、工 力度,是因为我国宏观调控的体制基础发生了变化, 程施工等一系列生产和服务性行业,其下游则涉及到 宏观调控的对象市场化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 消费者的权利、物业管理等敏感问题。所以,如果房地 的扩张与收缩主要取决于中央政府自身的行为,从中 产宏观调控政策缺乏系统性方案,就很可能会顾此失 央政府到地方政府、到企业,大家“齐步走”,经济增长 彼,各项政策之间产生相互抵消的效应。 率在控速降温的宏观调控中很快就会降下来。而现
事实上,从覆盖面上讲,经过几年的宏观调控,我 在,宏观调控的体制基础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宏观调 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综合性和系统性已得到进 控的对象,即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其投资和经 一步加强:政策的内容涉及信贷、税收、利率、外资、套 营行为已市场化、自主化了。企业对政府的宏观调控 型结构、市场信息、土地出让与督察制度、土地收益分 政策要有一个认识、理解、消化、吸收的过程。此外,我 配管理等领域,涵盖了房地产市场的各个环节;针对 国目前的经济运行仍带有计划经济体制的一些特点, 调控对象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综合运用行政手段、 如一些地方政府的盲目扩张冲动,一些投资实际上只 法律手段和税收、信贷等经济手段的政策体系,使调 负盈不负亏的软预算约束等;同时还带有不成熟市场 控政策在总体上更趋系统化。但一些政策的效果似乎 经济的一些特点,如企业行为的非法制化、非理性化 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就值得去深入研究。 等。在这种情况下,与经济增长“高温”下降很慢相对
从历史的角度看,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时间不 照的是,经济在“升温”时却升得很快。这表明,不是一 长,许多规律和问题还未有效认识和把握,对房地产 次性比较集中的宏观调控就能万事大吉,而要紧密跟 市场在我国的运行和特点尚缺乏深入的研究分析。再 踪经济形势,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问题,适时、适 加上目前房地产领域各种数据的来源和统计口径不 度地多次进行调控。
统一、信息不完整、对外不完全公开,也给研究及政策 因此,对房地产业的调控要特别谨慎,既不能力 制定造成了一定的困难。这就使得某些调控政策的出 度太大使其一蹶不振,也不能力度不足使其盲目扩
期 总第 期2007.8 320 4
张永岳专栏
张。特别是对住房这种特殊商品,我们的调控经验还制性,积极探索规律性的措施,增加调控的科学性。 再次,对调控政策进行科学系统的测算,对政策 比较欠缺,需要一系列法律法规和管理规则的不断完
效用加强量化分析。宏观调控是一个系统工程,面对 善,也需要制度上的创新设计。这也决定了对房地产
业的调控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而要有节奏地进行。 市场失灵的复杂局面,应该把调控政策作为一个大的
项目,针对经济政策的特点,从统计调查搜集数据,建 二是调控手段适当, 主要应运用发展和改革的办
立模型进行分析,到市场细分,确定政策的执行目标、 法, 既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又要考虑和谐社会建设
执行环境、执行主体、执行机制及政策传导机制、可操 的需要。房地产市场涉及到许多方面的利益、许多方 作性、执行效应、反馈评价,以及调控可能涉及到的各 面的工作,单一的行政手段难以长期担当重任。在房 个层面的反应等方面,都应该进行详细的定性和量化 地产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行政调控手段只 实证分析,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及其实效性。 能用以弥补市场的失效和不足。否则,不仅难以达到 最后,统一各部门对经济形势和宏观调控的认 预期目标,可能还会带来政策性风险,使市场强行“硬 识。对经济形势与房地产业的认识不一致,往往导致
政策出台的时机有快有慢,力度有强有弱,不能给市 着陆”。所以,应加快完善有关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法律
场及企业发出清晰的信号。而地方对宏观调控认识的 法规,通过完善行政法规和地方法规,使房地产市场
不一致,也必然影响到调控的实效性。在当前我国的 调控具备制度性保证,以避免有关政策的随意性,保
经济体制下,资源配置的主导权在很大程度上向地方 持政策的连续性、可操作性和较强的执行力,保持各 政府分散,资源配置行政化的特点非常突出。在这一 部门政策的配套协调,真正发挥调控政策在维护市场 背景下,如果不能有效合理地调整完善中央与地方政 健康发展中的作用。这是长效调控机制的根本保障。 府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资源配置权利,必然在一 三是调控对象适当, 要区别对待。房地产产品的 不可定程度上影响调控效果的发挥。 流动性和差异性、资本的投机性和市场的区域性 等特总之,房地产宏观调控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而
将贯穿全社会妥善解决住房问题的全过程。房地产宏 点, 决定了房地产具有区域性的特点。因此,对房 地产
观调控的根本在于调节利益关系,其实施会引起各方 进行宏观调控, 应当结合地区特征进行有针对性
面关系的调整。调控的艺术,其实也是取舍的艺术。因 的政策调控。这样才能既保证整个行业的健康稳步发 此,我们要积极总结近年来宏观调控的经验,加强对 展, 又可以防止区域性问题造成对整个宏观经济的系 市场规律的研究,以进一步提高宏观决策的针对性、 统性影响。 科学性和有效性。与此同时,要不断改进宏观调控措 三、宏观调控的实效性施,努力构建宏观调控的市场基础,从而实现宏观调 目前房地产宏观调控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有 控的目标,促进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为我国国民经 些政策虽然目的很好,但缺乏实效性。因此,宏观调控 济的发展及和谐社会的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中经常强调“适时适度”,即有关政策措施有没有需 责任编辑/ 马志刚 要,其实施的条件是否成熟,收效如何,
市场经济是动态的经济,调控的实效性需要一系
列的支撑体系作保障。
首先是需要一定的基础性和前提条件。如个人联
合征信体系,其完善对如何界定多套住房、界定中低
收入群体、控制房地产投资、抑制投机具有实效,而且
对防范个人住房信贷风险具有积极作用。透明诚信的
市场信息及其发布机制的完善,可以使社会各界对房
地产市场走势具有可靠判断依据,正确引导舆论、引
导市场发展、引导房地产投资和消费。
其次,要有长效的宏观调控机制,宏观调控方式
应该从相机性向稳态性转变。加快建立稳态的调控规
则或制度,增强社会对调控政策的预见性,有助于产
业稳健地持续发展。这就需要建立房地产宏观调控的
指标监测机制及考核标准,强化房地产宏观调控的法
期 总第 期2007.8 320 5
范文四:.新常态下的宏观调控应更多遵循市场规律
——访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车伟
?“中国经济运行新常态”系列访谈(,)?本报记者 周子勋
支撑中国经济的基本因素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
中国经济时报:现在,新常态已经成为一个热词。你怎么看“中国经济运行新常态”这个提法,
张车伟:新常态现在更多的是指经济增长,因为我国经济经过,,多年的高速增长以后,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换挡期,在这个时候,中国经济增长可能出现一些变化,比如从经济增长方式到经济构成都会发生一些变化,是有别于过去的增长方式和增长模式。新常态的这个“新”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不是一两年就变了,过去的增长方式持续了三十年,新常态虽不能持续三十年,但也是相当长的时间。
中国经济时报:当前稳增长面临什么难题,
张车伟:我个人判断,当前稳增长面临的问题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条件和支撑中国经济的基本因素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刺激经济增长的阻碍因素更多的是和分配方式甚至结构变化、结构转型有一定关系。不可否认,如果我们继续保持过去那种增长模式的话,经济速度可能会更高一点,但是过去那种增长模式很难持续,而且效率不是特别高。现在,经济增长速度稍微“放一下”、结构“注意一下”、增长效率和质量“改善一下”,这是我们经济放缓的一种收益。
新常态下面临三大挑战
中国经济时报:我国经济在新常态下面临哪些挑战,
张车伟:新常态下面临的挑战很多,但我觉得重点有三个:
第一个挑战是,经济增长方式要实现根本性转变。可以看到,所谓的新常态就是跟过去的增长方式有所不同。我们把过去的增长方式定义为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粗
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而现在,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应该有所改变。首先,要追求更高效率的增长,要以最少的投入实现最高的增长。其次,过去的增长方式中依赖外需程度较高,经济自身动力不强,那么在新常态下,显然要改变过去那种过度依赖外需的局面,着重从经济内需方面挖掘增长潜力,加大消费需求,尤其是居民的消费需求,因为我们的投资需求已经很旺盛了。当然这两年投资需求有所下降,但是我们要一方面保持旺盛的投资需求,同时还要挖潜居民消费需求。如此这样,经济增长才能不过多依赖外部需求,而是让内需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最后,这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靠经济本身的创新来驱动。我认为只有更多地创新,国民经济增长质量才会更高,才会真正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第二个挑战是,要实现公平分配。目前,我们的分配方式还不是很合理,现在政府、企业、居民之间的分配比例不是很合适,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呈下降趋势,总体水平比较低。此外,劳动报酬占,,,的份额比较低,需要通过经济方式转变和调结构来改变这种不合理的分配格局。此外,这种收入分配的不合理还有很多制度性因素需要改变,比如公有财产的收益分配,国有企业改革,矿产、自然资源收益的分配,以及土地制度改革,甚至其他的涉及到公共产品收益的一些改革,这都需要通过制定更好的制度规则来实现更公平的分配。
第三个挑战是,继续培育劳动力市场,投资人力资本。我们过去的增长在某种程度上说也得益于过去一直对人力资本的重视,虽然大学生比例有很大提高,但是人力资本的供给和需求之间并不是很匹配,大学生就业困难,并不是因为大学生多了,而是因为大学生的这种结构和劳动力市场需求之间不匹配,今后我们在加强人力资源投资的时候,要更多地让人力资本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相吻合,比如我们要培养更多的掌握技能的具有大学水平的毕业生,日前有消息称,教育部正酝酿启动高校转型改革,,,,,所国家普通高等院校,将有,,,多所转向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校比例将大幅上升,我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探索。
同时,在已有的高校里要继续投资高等教育,培养高端的人力资源,除此之外,还可以建立更多的技能型高等院校,把技能型院校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当中去,让他们享受到和现有本科生一样的待遇,不要再像过去那样上技工学校就等于矮人一等,而且在晋升时没法改变自己的身份。比如上了技工学校永远当工人,这是影响人力资本投资的重大因素。所以,我认为,人力资本的投资要继续加大,要更好地实现它跟供给、需求之间的配合,这是保持经济增长持续动力的一个根本性措施。
第三产业将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主要部门
中国经济时报:如何适应和应对新常态,
张车伟:首先,我们要从心理上摆正位置,弄清楚经济增长的目的是什么。过去我们追
求经济快速发展无疑是正确的【重庆股票开户】chongqing.zhixuan.com,因为当时我们的财富比较贫乏,但是如今,在新常态的情况下,基本的需求已经得到了满足,这时候的经济增长速度本身没有过去那么重要,要改正经济增长速度和效益之间的关系,要追求让老百姓真正受益的一些增长,而不是为了增长而增长。换句话说,我们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我们的生存环境没有恶化,能够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粮食,我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另外,财富已经累积到一定阶段,经济增长应该着眼的目的,除了要使我们的生存环境不会受到破坏,还应该让我们的物质财富增长能够更好地获益到每一个人,而不是只有少数人获益。经济增长应该让大多数老百姓、广大的农民得到改善,而不仅仅是少数富人和大的企业从中得利。这些方面都是我们在新常态下所应该追求的适应的一个状态。
中国经济时报:新常态下,结构调整会出现哪些新的变化,
张车伟:现在正在进行的结构性调整不仅是主动的调整,而且经济结构也在转型。从就业的角度来看,第三产业已经开始成为最大的就业吸纳部门,而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已经开始出现负增长,这是发生的一个全新现象,是在“十二五”期间发现的一个转折性变化。现在经济的增长、就业的吸纳,主要靠第三产业。第三产业主要是服务业,可以预期,今后我们的经济结构会向着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会继续减少,第二产业已经到了饱和状态,不可能再进一步吸纳劳动力,而第三产业将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主要部门。
从,,,的结构来看,实际上也是第三产业的作用越来越大。回顾过去三十年可以看到,经济增长主要是第二产业拉动。在新常态的情况下,我认为,服务业会快速发展,进而拉动经济增长,这意味着我国今后的财富增长更多体现在无形的产品当中,而不是有形的产品,所以我们已经为全世界提供了廉价的商品,今后我们再为全世界提供更好的服务,这些服务有些可以贸易,有些不能贸易,我觉得对一个国家发展来讲,第三产业中服务业的发展是最终进入发达国家的一个标志,只有第三产业中服务业真正发展了,那么国家才能真正实现发展,也能够成为内需驱动的经济大国。
今后的宏观调控应更多遵循市场规律
中国经济时报:未来宏观政策的走向如何,
张车伟:从现在来看,我们的宏观调控跟过去相比可能更加慎重,决策层希望经济领域的事情让市场更多地发挥作用,而不是政府发挥更多作用,这是一个正确的决策。如果宏观调控过多干预市场,就会使得经济增长发生扭曲,在某种程度上造成效率的损失。我认为,今后的宏观调控应该更多遵循市场规律,尽量少地采取政府行政手段来干预经济,而让经济本身来发挥作用。
宏观调控的手段有两个:一个是金融手段,另一个是财政手段。从金融手段来讲,应该保持“两率”的稳定,一是保持利率相对稳定,利率应该向市场化方向发展,而不是政府过多控制,逐渐让金融垄断现象减轻;二是保持汇率相对稳定,不应该屈从于国外压力,做出牺牲我国的事情,这是我们在金融方面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从财政手段来讲,过去我国财政支出,政府多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今后我们的财政手段可以更多地向民生领域倾斜一些,比如加大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支出,让我们的财政手段不要太多去干预经济领域,这应该是一个方向。同时,我认为,基础设施的投资还要继续加强,这些可能是宏观调控的方向。
总之,我认为,尽量少调控、少干预,如果调控干预的话,财政手段要更多关注民生,不应该从实体经济方面做更多投资,因为政府毕竟不是市场的主体。投资的领域、投资的项目,应该交给更多的企业去做。这也意味着政府应该提供好的市场环境,让市场运转得更完善。
范文五:大学非学历继续教育市场规律:应然、误区与路径
大学非学历继续教育市场规律:应然、误区与对策
王福胜 刘路喜1
(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上海市,200030)
【摘要】由于非学历继续教育具有较强的市场属性,大学在开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的过程中也必须遵循市场规律,主要体现在项目设计、项目运行过程和队伍的薪酬体系上。但是在实践中却存在着一些误区:遵循市场规律就必须市场化;大学品牌可以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单纯盲目追求经济效益;用全日制学生管理模式取代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学员管理。大学非学历继续教育要遵循市场规律,要转变观念,建立面向市场的体制和运作机制;注重项目设计,在细分市场上形成特色,塑造品牌;加强教学管理,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加强团队建设,打造一支面向市场的高效队伍;完善制度建设,加强规范管理,防范市场风险。
【关键词】非学历继续教育,市场规律,应然,误区,路径
Market Rules of Non-academic continuing education in university: necessity,
misunderstandings and Paths
Wang Fu-sheng
(School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Shanghai,200030)
Abstract :It is necessary that obeying the market rules of non-academic continuing education in university including program design, operation and salary system. But there are so many misunderstandings such as following the market rules equals to the marketization, the university brand means the economic benefit,seeking excessively economic benefits and error students management in the practice of non-academic continuing education. There will be obey the market rules to transfer the attitude, build the market system and mechanism, design the better program in order to brand, improve the internal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a high performance team and construct the system to perfect against market risks.
Key Words :Market Rules, Non-academic continuing education, necessity, misunderstanding, Path
1 作者简介:王福胜( 1972- ),男,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继续教育、教育技术、高教管理等;刘路喜(1963-),女,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继续教育、语言教育、高教管理等。联系地址:上海市华山路1954号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邮编:200030。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转型,同时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信息传播渠道不断增多,对人才的需求更见迫切。传统的全日制教育往往在课程设置和社会的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和滞后。因此,继续教育特别是非学历继续教育以其针对性强、对社会需求反应迅速等特点而成为实现终身教育、推动学习型社会创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大学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的职能,因其学科门类齐全,拥有经验丰富的教师、先进的教学科研设施、丰富的图书资料和优美的校园环境等独特优势,在创建学习型社会中应该发挥主力军的作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大学对继续教育热情不高,重视不够,关心不足,导致目前大学继续教育在大学中处于可有可无的位置,难以发挥大学在创建学习型社会中的作用。而在开展继续教育的过程中,学历继续教育以其办学历史较长、管理部门政策明确、学历证书的含金量相对有保证等原因开展比较顺利,但是非学历继续教育由于起步较晚、办学经验不足,市场属性较强等问题导致目前发展不快、规模不大、层次不高等局面。反思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步伐缓慢,这与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市场属性相对较强有一定的关系,大学对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必须遵循的市场规律认识不充分,理解不深入,在实践中容易产生一些误区,不能很好的处理好市场规律和教育规律之间的关系,不能通过管理规律平衡好市场规律和教育规律之间的矛盾。
一、大学非学历继续教育遵循市场规律的应然
规律是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市场规律就是在市场上,商品进行等价交互时必须遵循的普遍联系。大学非学历继续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面对市场办学,必然会受到市场的影响,我们既不能固步自封、井底之蛙的紧箍办学的传统封地,也不能不讲条件地完全按照市场机制办事。但是这个度如何把握,需要继续教育办学者们在实践中摸索、在理论上思考,不断完善非学历办学的运作规律。从实践上,大学非学历继续教育遵循市场规律的应然则具体表现在项目设计、项目运行、市场人员的薪酬体系上要充分尊重和考虑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具体情况。
1. 非学历继续教育的项目设计必须得到市场的认可。得到市场的认可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长期的积累和延续,在社会上逐渐形成了一定的品牌和形象;一方面是项目设计、课程设置和师资等多方面或某一方面得到了受教育者的认可,引发了他们的就读意愿。无论是哪一方面,归根到底则是受教育者本身的因素,也就是项目的成功与否就在于受教育者是否愿意参与。而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对象为成人,从成人教育
[1]学理论建立的成人学习的五点假设来看:第一,成人自我意识比较强,个体成熟,自
我概念从一个依赖性转向了自我导向的人格。在项目设计中必须以学习者为本,充分注重学习者的主体性;第二,成人大多为在职从业人员,社会阅历和经验丰富、占有相对富裕的学习资源。在项目设计中要更多的考虑受教育者的零基础,同时还要兼顾受教育者的来源的多向性,设置的零基础不能过于高;第三,成人学习功利性倾向严重,与他们自身在社会角色的发展任务紧密相关。在项目设计中要进行细分市场,是针对高层管理人员,还是中层执行人员,还是基础实操人员,不同的角色设置的课程则有所区别,同时在聘请教师的过程中也要考虑这一点,做到有针对性、有的放矢。第四,成人学习更多地是以问题中心而不是学科中心的学习。在项目设计中必须强调实战和实用性,基于问题的视角来展开分析和探讨。如金融项目上,就要充分考虑在互联网时代,云计算、大数据对金融行业的影响。第五,成人学习自主性强、更多的是受到内在因素而非外在因素的驱动学习。项目设计必须要抓住受教育者的心理,多问几个为什么:他们到底缺少什么?他们在这个领域中到底关注哪些热点?他们渴望得到什么样的知识?他们来学习的目标是什么?只有让受教育者心动,他们才会产生意愿来参加学习,从而使得项目得以顺利进行。
2. 运行中必须使用市场手段。在运行过程中必须遵循市场规律主要体现在招生、成本控制和师资聘请三个方面。首先是招生。非学历继续教育既没有传统全日制教育招生“朝南坐”的优势,甚至也没有学历继续教育证书含金量高的长处,只能在市场运作中提升项目品牌的知名度来维系招生。但是品牌的知名度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有一个不断的积累过程,因此就需要运用市场手段来进行。例如项目形象的设计、推广就需要通
过开办论坛、试听课程、网络营销等市场手段来进行。其次是成本。非学历继续教育在大学中处于相对边缘的地位,大学很少或根本不愿意在继续教育上面进行投入,同时也很少能得到政府部门的资助,因此要保证项目的长期发展就必须进行成本控制,通过财务预算的形式对招生成本、教学成本和管理成本进行控制。再次是师资聘请。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师资来源广泛,既有内部教师,也有大学外部的教师。但是无论何种形式聘请的教师都不是大学内的岗位所约定的教学工作量,也没有一套明确的制度来规定教师的课酬,因此目前教师的聘请主要是项目和教师之间的博弈和协商。教师薪酬的确定绝大部分取决于市场价值,有名气的教师大家争相聘请,价格自然高很多,甚至价格弹性空间很小;有经验的教师相对价格高点,因为在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市场得到了学员的认可;相对资历较浅、没有名头的教师则价格相对低些。
3. 市场人员的薪酬体系必须能够接受市场考验。传统意义上,大学一般没有所谓的市场人员,但是随着继续教育的发展和非学历继续教育竞争的加剧,这一新的角色在大学里得到一定程度的强化。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外部的竞争,大学非学历继续教育和校外的培训机构之间虽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但是从受教育者来看,更看中课程、师资和平台,外部的培训机构和大学相比较,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优势,比如机制相对灵活,更加看中业绩等。因此市场人员可以选择的空间较大,大学如果推动非学历继续教育项目的发展就需要提供能够接受市场考验的薪酬体系;另一方面,从大学内部讲,如果干多干少一个样,搞平均分配和大锅饭,缺少激励机制,市场人员的积极性就得不到调动,招生就乏力,项目就无以为继。所以大学除了提供相对宽松的环境氛围之外,还需要针对市场人员建立面向市场的薪酬体系。
二、大学非学历继续遵循教育市场规律的误区
总结实践中可能存在的对市场规律的认识中,存在着几个误区,主要表现在:
1. 非学历继续教育遵循市场规律的两种错误倾向。目前在非学历继续教育领域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就是非学历继续教育不能遵循市场规律,遵循了市场规律就是市场化。因为非学历继续教育属于教育范畴,而教育不能市场化;一种就是非学历继续教育必须市场化,只有市场化才能遵循市场规律。这两倾向都是错误的。遵循市场规律不能等同于市场化,因为市场规律在非学历继续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是在资源配置和传播领域中发生,如学习资源的配置、教师资源的配置、品牌形象的传播等,但是教育的主体是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必须遵循教育规律而不能遵循市场规律。非学历继续教育不能市场化就不能遵循市场规律则是一种僵化、教条的倾向,任何事务的发展都不是单一的,是有联系的。因此非学历继续教育不能市场化也可以在某些环节遵循市场规律。
2. 大学的金字招牌就能在非学历继续教育中产生经济效益。大学一般以其良好的办学条件、优秀的师资队伍、长期的办学传统等赢得了社会的认可。但是大学良好的金子招牌是否可以移植到非学历继续教育当中那?有人认为是可以的,只要打着大学的旗号就可以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实践中,大学的品牌是非学历继续教育开展的根基,非学历继续教育要维护大学良好的信誉与品牌,学员对学校有一种认同感。但是这实际上是大学的社会效益在非学历继续教育上的移植,而不是经济效益的移植。非学历继续教育必须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平衡,才能持续发展。
3. 单纯追求经济利益而忽略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公益性。非学历继续教育属于教育,教育的公益性是本质属性。教育的营利性也就是经济利益的产生是教育在特定的形式和
[2]范畴内派生的属性,两者不可以混淆和等同。但是在具体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实践中,
却出现了一些盲目扩大规模、不遵守承诺更换低层次教师、减少教学课时等问题出现,这些现象都是由于短期利益而追求经济利益的后果。这些后果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必将使得项目乃至学校的品牌丧失殆尽,反而会受到市场的惩罚,导致项目不能健康、可持续发展。
4. 用全日制学员管理模式服务教育非学历继续教育学员。大学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学员大多在某种行业或党政机关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这种社会地位在学校校园里仍然会得到一定程度的体现。从市场角度看,他们是顾客,要为他们做好服务;但是从教育角度看,他们是学员,应该接受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因此在实践中必须充分尊重学员的主
体地位,同时也要做好教育工作。学员管理必须注重顾客和受教育者的双重属性,既不能单纯把他们当作顾客而百般迁就,也不能像全日制学生管理一样要求整齐划一。从目前一些大学的现状来看,非学历继续教育的管理人员大都出身于学历教育,由于学历教育相对的严谨性和标准化,转到非学历继续教育进行管理时,总带有学历教育的痕迹,过多强调大学的教育职能而忽略了服务的职能,对待学员的个性化需求视而不见,从而引起学员的不满和流失。
三、大学非学历继续教育遵循市场规律的对策
大学非学历继续教育需要面对市场,遵循规律,不断探索发展路径,推进非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
1. 转变观念,建立面向市场的体制和运作机制。由于传统的教育观念的束缚,大学非学历继续教育体制相对保守,缺少市场敏感性,品牌意识不强。同时在相对保守的体制下,运行机制僵化,从业人员积极性不高,使得非学历继续教育处于发展的瓶颈和可有可无的地位。大学非学历继续教育要进一步发展,就必须转变观念,面向市场建立相对开放的体制和相对灵活的运作机制,加强对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项目的研究,设计有市场竞争力的项目和课程,同时加大市场营销的力度,提高项目的关注度、美誉度,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寻找合适的师资和提升对学员的服务意识,提高学员的满意度,整体塑造项目品牌。在内部运行机制上,设计面向市场的薪酬体系,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建立相对公平、公开和公正的运作体系。
2. 注重项目设计和课程设计,在细分市场上形成特色,塑造品牌。非学历继续教育特别是目前经管类的研修班课程,项目名称和课程设置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项目运行和师资队伍等核心要素可复制性比较强,缺少核心竞争力。大学要充分发挥本校的优势力量,整合大学内部资源和外部市场因素,在充分考虑自身特色的基础上,在细分市场上,针对学员的需求,加强项目设计和课程设置,挖掘和凝练特色,塑造自身的品牌和形象。第一是基于市场热点的项目设计。非学历继续教育必须面向市场进行项目设计,才可能有生存的空间。面向市场设计的项目主要包括三类:一是新兴起的行业或热点问题,如互联网+的兴起必须对传统的行业进行冲击甚至颠覆,把握住这以热点进行项目设计,引发市场的关注,具备一定的前瞻性,这是项目发展的先机,等到市场已经成熟的时候,竞争也相对激烈,会丧失了项目发展的先机;二是基于市场的问题导向。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下,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宏观环境下,企业发展战略路在何方?针对问题导向设计的课程容易引发学员的思考和反思,从而愿意投入到学习当中来。三是要注重顾客体验。无论是针对社会的公开课程,还是针对企事业党政机关的定制内训,抓住顾客的内心真实的体会和感受,这是设计项目的不二法门,要充分考虑到细分市场或定制单位的明确并且真实的意图,站在对方的角度来进行课程的设计和优化,或者对方的认可乃至认同,是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的基础和源泉。
3. 加强教学管理,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内部教学看似和市场无关,但实际上通过教学管理提高质量则是非学历继续教育品牌的根本所在。因此大学非学历继续教育要加强和规范教学管理,建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内部保证体系既不能照搬照抄全日制的,也不能脱离学校的整体体系而另起炉罩,而是要在借鉴和参考全日制教学质量保证的基础上,结合非学历继续教育的特点,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这个质量保证体系可以划分为三个环节:项目设计环节要考虑实施的可操作性;项目运作环节要保证规范性;项目反馈环节要注重前瞻性。
4. 加强团队建设,打造一支面向市场的高效队伍。在非学历继续发展的过程中,面向市场选择合适的人在合适的平台上发挥作用是关键和核心。在团队建设过程中,要建立一支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这种队伍包括高校教师、市场培训师、研究机构学者、政府相关部门领导等组成的结构合理、层次错位的授课队伍。在实践中,要对全体教师分类管理,建立“纺锤形”结构,对于高层次教师和需要挖掘潜力培养的教师占少部分,中间部分则为骨干教师,在项目运作过程中实行AB 角色替换制度,一则保证授课的准时性,二则可以抑制教授课酬上涨的空间。在运作团队上,要加强研发队伍、市场队伍和教学管理服务队伍,其中研发队伍要强调具有一定市场意识的、相关学科的高学历人员,可以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前瞻性提出项目和课程设置;市场团队要强调专业性,
除了能懂得市场运行机制之外,还要对所营销的项目有深刻的理解,能够对项目特色、课程设置和师资队伍等情况滚瓜乱熟,真正从学员角度出来,引导他们参加项目学习;教学管理服务团队要强调服务性,在规范管理的前提下,要对学员的个性化需求有所预期并合理引导和做好服务工作。
5. 完善制度建设,防范市场风险,加强规范管理。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面向市场,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风险,这些风险一方面作为隐患阻碍了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对学校的声誉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大学非学历继续教育办学的过程中,要防范风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风险的控制。一是逐步完善制度建设,形成文件化的制度体系。如在部门机构设立上,项目申请者和审核者要分离;建立相互制约的组织约束体系等;二是要在监管过程中全覆盖,不留管理死角和漏洞。从项目设计开始一直到校友服务都有相应的规则可以制约和规范;三是要加强关键点的监控。非学历继续教育项目的关键点主要包括招生、财务管理和教学计划执行。加强对这三个环节的重点监控,规范管理,防微杜渐,切实防控风险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美]雪伦·B ·梅里安,罗斯玛丽·S ·凯弗瑞拉, 著;黄健, 等译[M].成人学习的综合研究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2月第一版:249
[2]胡赤弟. 教育规律与经济规律相关关系探析. 高等教育研究[J].2002(5):12-15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让市场规律与宏观调控双赢(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