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理想国》中的“理想国”
【摘 要】《理想国》是一本哲学思想与政治理想交织的煌煌巨著,是通过柏拉图之笔,苏格拉底之语,阐述了“理想国”。本文对柏拉图的《理想国》进行解读。
【关键词】柏拉图;《理想国》
拿到书,快速地翻阅着书,闻着新书墨汁淡淡的香味。于是我怀着欣喜读这本著作,可是我每读一页,我的心就像从山峰开始一步一步地走向山谷。我有点灰心了,文章句词有点难懂,但我遇到不懂的地方重新阅读。半年的时间,我只读到了第三卷。但是,当我读到第三卷的末尾、第四卷开篇的时候,我渐渐地懂了。重复阅读的次数越来越少,渐渐地理解很多。
1、柏拉图与《理想国》
《理想国》是一本哲学思想与政治理想交织的煌煌巨著,是通过柏拉图之笔,苏格拉底之语,阐述了“理想国”。我在想,《理想国》中的“理想国”是柏拉图的还是苏格拉底的?于是我就带着这个疑问去阅读这本书,似乎里面没有任何痕迹,那我姑且认为这是他们共同的“理想国”。想要更好地理解一本书,那么就得了解作者。柏拉图我们都非常地熟悉,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老师。他出身于雅典一个大奴隶主家庭,柏拉图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数学、文学、音乐的基础尤其厚实。柏拉图20岁时,就学于苏格拉底,接受了苏格拉底的伦理哲学及其概念辩证法。苏格拉底死后,他游历四方,从事政治活动,企图实现他的贵族政治理想。柏拉图生活在雅典奴隶制城邦日趋没落与衰亡的时期。乱世出英雄,面对当时“礼崩乐坏”、动荡混乱的社会现实,柏拉图借着苏格拉底之语描绘了重振雅典雄风的理想蓝图。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一个理想王国的构架,设计了一套理想的社会制度,并指出该社会的统治者和护卫者必须通过教育培养才能具备相应的才能和品质,从而论述了教育在“理想国”构造中的重要作用,体现出了其丰富而深刻的教育思想。
2、什么是正义
整本书一开始就讨论“什么是正义?”。让我纠结最多的也是“正义”。本想只写教育思想的,但是书中大篇幅的讲述了“什么是正义”,所以就先讲讲正义吧!在柏拉图看来,苏格拉底是最正义的人的典范。可是,即使是这样正义的人也免不了现实社会对他的排除和抹杀。为此,柏拉图提出了著名的“哲人王”统治的理想城邦的蓝图。在不同人的心里,对“正义”的理解是不同的,在第一卷里,苏格拉底与克法洛斯、玻勒马霍斯等智者就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苏格拉底对他们的回答进行一一驳斥。文章并没有仅仅在关于个人正义的讨论上,在第二卷中,柏拉图着眼于城邦的正义。他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并将这条正义原则归结为“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个人是缩小的城邦,城邦是扩大的个人。既然个人与城邦只是扩大与缩小的关系,那么,城邦的制度也必然与个人的灵魂存在着同构关系。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由于在进入肉体之前“观照”真实世界的时间小同,从而产生了素质上的优劣。那么,虽然人的灵魂都拥有理智、激情、欲望的冲动,但是,各人的冲动有所侧重,各不相同。苏格拉底最终并没有给正义一个真正的概念。留给人们无限的思考空间。
3、《理想国》中的教育思想
柏拉图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更是一名教育家。他的哲学思想我可能读不懂,但是他的教育思想一直影响着现代很多人的教育观点。卢梭就把《理想国》看成是论教育的专著。在《理想国》中,柏拉图用对话的形式,苏格拉底的说话方式,描绘了自己的理想国。在“理想国”中,教育是培养不同人才的手段,没有教育,理想国也就难以存在。
书中讲述了很多关于“理想国”中的教育思想。以下是一些摘抄与感触。
(1)“一个儿童从小受了好的教育,节奏与和谐浸入了他的心灵深处,在那里牢牢的生了根,他就会变得温文有礼;如果受了坏的教育,结果就会相反。”“一个受过适当教育的儿童,对于人工作品或自然物的缺点也最为敏感,因而对丑恶的东西会非常反感,对优美的东两会非常赞赏,感受其鼓舞,并从中吸收营养,使自己的心灵成长得既美且善。……因为他所受的教养,使他同气相求,这是很自然的。”教育想要有好的成果就必须得从小的时候开始教育。当我们还小的时候,对身边的事物都比较好奇,也容易接受身边的事物以及想法。所以说,在这个时候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就像柏拉图所说的一样,节奏与和谐浸入了他的心灵深处,就会在那里牢牢地生了根,他就会变得温文有礼。
(2)“孩子必须参加符台法律精神的正当游戏。因为,如果游戏是不符合法律的游戏,孩子们也会成为违犯法律的孩了,他们就不可能成为品行端正的守法公民了。”“孩子们从一开始就能借助于音乐养成遵守法律的精神,而这种守法精神又反过来反对不法的娱乐,那么这种守法精神就会处处支配孩了们的行为,使他们健康成长。”从这里可以看到,其实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是非常好的。现在中国的孩子只能在家做做作业、上上补习班、学个兴趣班,这些都完全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天性,直接灌输着大人们的思想与做法。孩子的天性就是玩,他们会在玩的过程中学到很多东西。像柏拉图所说的一样,给予孩子们正当的游戏,孩子们就能学到好的东西,就能够健康的成长。所以说,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他们不会泯灭孩子们的天性,这样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
(3)“生下来的孩子将由管理这些事情的官员带去抚养。这些官员或男或女,或男女都有。因为这些官职对女人男人同样开放。”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是非常伟大的,但是对于教育孩子的方式,我不是很赞同。孩子都放在一起教育,会存在弊端的。孩子应该要和父母在一起,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孩子孝顺等道德观念。但这也是柏拉图“理想国”中的一种教育方式,并未到得真正的实践。也许这种教育方式会成功,但也许会失败。
……
在《理想国》中还有很多很多关于教育的想法,这些只是我自己的一点点的想法,书中还有许多优美的、令人深思的句子,我不能一一列举出来。细细的读这本书,好好的理解这本书,会让自己有很多收获的。
4、所思所想
曾经有位老师问到,你将来当老师的时候能不能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你的教学观念是什么?那个时候我就在想自己以后会怎样教书。同时也会想到以前的老师是如何教书,哪些老师是教得好的。思考的同时,我发现自己更愿意做一件事情――就是想如何让学生喜欢上你的课、如何让学生对这门课感兴趣。有人会说,在中国这样的教育背景之下是很难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的。其实不然,在大背之下我们是很难做到,但是在一个以学校为背景下,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条件的。这时就不得不说到我的初中语文老师一样,她真得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她的语文课不会采用古板的教学方法,可以说是由她和我们学生一起上的。简单的语文课,老师会直接让想上课的学生来当老师进行上课。就这样,我们学生就站上讲台讲课了,老师就成了学生。上完课,先由我们学生进行点评与补充,然后老师再进行总的点评。只要我们想站在讲台上,比较难的课文,老师也会让我们去上课的。所以,我的第一次站在讲台上不是现在,不是高中,而是在初中的时候。这位老师就以学生为主,训练了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与老师之间也经常互相交流,促进了我们各方面的能力。
《理想国》,从前是不喜欢读这类书的,尤其是带有哲学思想的。但是,这本让我以后的教育生活,甚至是以后的人生充满了书香气息。在形成自己的教学观念之前,多多少少会受到以前及现在任课教师、书本的影响。但是在形成之后,自己所接触的人群、所看的书都不断发生变化,自己的教学观念也会发生很多变化的。《理想国》对自己教学观念的形成确实有很大的帮助,是一本很好的书,值得自己花一生的时间去细细品读,反复研读。
范文二:我的理想国
我的理想国
综合现代各国民主制度理论和实践结合中国历史现实,中国不能完全照搬美国的政治制度及治理结构设计,但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还是要虚心学习才是。我理想中的政治制度设计如下。
第一, 三权分立,司法、行政与立法三权分立,相互监督,相互制约。
第二, 司法独立,建立宪法法院。
第三, 议会财政,议会政治,议会民主决策。
第四, 军队国家化
第五, 新闻自由
第六, 地方自治
第七, 教育独立自由。
一些基本原则,一,禁止任何政党存在,只允许公民社团存在。取消国内所有党组织,放弃任何政治性意识形态。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群而不党,小人党而不群。二,任何权力都要分散公开,受到监督和制约。三,财产私有。四,非垄断的竞争的市场经济。五,人人是平等的;人权是至上的。六,一切公务除了得到法定报酬,不得获取任何其他利益。即所谓不能靠当官发财,想发财的就不要当官。
各级人大代表必须是真正地民主普选出来的,真正能代表人民利益的专职专任的公民代表(议员)。各级人大选举各级行政长官和司法总长。县区市级行政长官由公民普选产生;省长由各市人大代表从各市市长中选出,国家主席由各省人大代表从所有省长中选出。新选出的国家主席组建新一届中央政府。
从此,这个国家只追求真理、自由、公义、爱与幸福! 2014-10-17
动之于内,发之于外。
基因的螺旋结构让藤蔓植物螺旋状攀爬。树叶的的纹理与整棵树的外形是十分相似的。 一个人缺乏各种营养元素是无法健康成长的。一个国家缺少了民主、自由、人权、法治、信仰、公义也是如此。
一切领域的垄断都会带来腐朽衰败直至死亡,这是神的设计和旨意。近亲不能繁殖,市场垄断会导致技术和服务无法改进,社会最终无法进步。政治领域也是如此,买官卖官,任人唯亲,会导致整个国家的全面腐烂和溃败,最终只能走向灭亡。所谓的肥水不流外人田,都是十分错误和有害的。所有的自私自利最终都要让位给利他和互利。人的智慧和能力都是上帝所赋予的,也都是有限的。我们只能顺应上帝的安排,不断追求真理公义和爱。
范文三:爱情的理想国
爱情的理想国
——对“柏拉图式爱情”的个人理解
一提到“柏拉图”这个名字,首先出现在我脑海里的是这样几个词: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理想国、柏拉图式爱情。这位古希腊的先哲,无论是在政治哲学方面,还是文艺教育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但我,对他的爱情观特别感兴趣。 “柏拉图式爱情”,即一种精神恋爱,追求心灵沟通,排斥肉欲,是理性的精神上的纯洁恋爱。柏拉图认为:“当心灵摒绝肉体而向往着真理的时候,这时的思想才是最好的。而当灵魂被肉体的罪恶所感染时,人们追求真理的愿望就不会得到满足。当人类没有对肉欲的强烈需求时,心境是平和的,肉欲是人性中兽性的表现,是每个生物体的本性,人之所以是所谓的高等动物,是因为人的本性中,人性强于兽性,精神交流是美好的、是道德的。”
在今天的人们看来,柏拉图的爱情观让人不可思议。但我觉得这充满罗曼蒂克气息的“柏拉图式爱情”,是爱情的最高境界。它超越生与死的界限,摆脱身体和物质的束缚,最终达到精神与思想天衣无缝的契合。在几千年前的古希腊,柏拉图的爱情观就已经超越时空的限制,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怎能不令人佩服呢?
阅读王太庆译著的《柏拉图对话集》,在其中一篇比较重要的对话《会饮篇》中,它描写在一次宴会上,参加者每人致一篇对爱神的颂辞。柏拉图就提出肉体的爱不如精神上对智慧和美德的爱,这样的爱就是至善,并描述了认识美的过程。从这些
谈话中,可以看出柏拉图的爱情思想带有美学的色彩。“美的相”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绝对的、单一的,所以柏拉图眼中的爱也是持之以恒的、超凡脱俗的、纯真纯洁的。
柏拉图对爱情的阐释应该也受到他的老师苏格拉底的启发。曾经有一天,柏拉图问苏格拉底:什麽是爱情?苏格拉底说:我请你穿越这片稻田,去摘一株最大最金黄的麦穗回来,但是有个规则:你不能走回头路,而且你只能摘一次。于是柏拉图去做了。许久之后,他却空著双手回来了。苏格拉底问他怎麽空手回来了?柏拉图说道:当我走在田间的时候,曾看到过几株特别大特别灿烂的麦穗,可是,我总想著前面也许会有更大更好的,于是就没有摘;但是,我继续走的时候,看到的麦穗,总觉得还不如先前看到的好,所以我最后什麽都没有摘到〃〃〃〃〃〃苏格拉底意味深长地说:这,就是爱情。这个简单的故事告诉我们要珍惜爱情,否则到头来一无所有,终了一生。既然柏拉图明白这个道理,但为什么他却终身未娶妻呢?难道真像叔本华说的那样,“只有哲学家的婚姻才可能幸福,而真正的哲学家是不需要结婚的”?还是柏拉图认为爱情只要存在于心里,而不需要用婚姻的形式加以证明?还是他向往的爱情在现实世界中不可得到?不管是什么原因,柏拉图仍用他的智慧为我们建构了“柏拉图式爱情”的不朽奇迹。
柏拉图在《理想国》里描述了他心中至善的乌托邦,在爱情的境域里他同样也设想了最美丽的爱情!想想当下的爱情,掺杂些许物质、些许功利的爱情,更让我们对那理想的爱情神往。在爱情的理想国里,
柏拉图以一种睿智的眼光看向未来,谱写出雅典卫城里最动人的旋律。让我们对这位坚持纯洁之爱的先哲致以最高的敬意!
范文四:阅读的理想国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阅读的理想国
作者:
来源:《出版广角》2013年第12期
我国自古倡导“耕读传家”, 将阅读视为修身持家的必要途径,然而今天国人的阅读情况不容乐观——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十次国民阅读率调查显示,2012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4.9%,比2011年上升了1.0个百分点,数字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40.3%,比2011年上升了1.7个百分点,受报纸阅读率下降等影响,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为76.3%,比2011年下降了1.3个百分点。在此背景下,如何更好地推动“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一时成为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话题。
小到修身养性、大到齐家治国,人们都需要在阅读中静思、感悟、提升自我,因此,除了掀起轰轰烈烈的读书运动,有关管理部门更应注意营造良好的大众阅读氛围、渗透阅读的价值,引导人们在阅读中汲取营养。这便是润物于无声处了。每一个人都应该拥抱阅读的理想。倡导全民阅读,须将6亿多农民纳入其中,切实关心农民的阅读需求;倡导全民阅读,须从娃娃抓起,加强学龄前儿童的阅读能力培养,为孩子打好阅读基础。以此为方向,以国家之力倡导全民阅读,完善公共阅读服务设施,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无疑是全民之福。
范文五:理想国的货币
作为《冻结的欲望:质询金钱的意义》(Frozen Desire: An Inquirysintosthe Meaning of Money)一书的作者,英国经济学家詹姆斯?布坎(James Buchan)应该算得上货币问题上的一名专家。2002年元旦欧元即将正式“诞生”之际,布坎为《金融时报》撰写的一篇有关欧元的文章是以这样的文字开始:“于本周二降临地球的这种被命名为‘欧元’的硬币与钞票是迄今为止一直生活在理想国中的一种货币。每个人一生中都会偶尔一两次忽然想到以哲学的眼光看待‘金钱’这种与传说中的独角兽或其他怪物没有什么两样的、只存在于精神中的实 体;而眼下就是这种时刻。”接着布坎以亚里士多德为起点,用休漠、伏尔泰和另外几位几个世纪前的英国经济学家作过渡,最后引出了叔本华的话:“现代形式的金钱是一种抽象的快乐。” 按照布坎的解释,叔本华的意思是:金钱代表了所有能给我们带来快乐的东西,而同时又不使自己局限于其中某一种。但布坎相信欧元对于欧元区的居民的意义远不止于此:“欧元同时代表了抽象的欧洲。这是一个剥去了那些特殊化的、因国别而异的、无关重要甚或是有时使人尴尬的特征的欧洲;一个没有了英国的足球、意大利的电视、德国的议会辩论、法国的流行音乐以及荷兰的男装的欧洲。” 目前在欧洲大概也只有英国的经济学家有闲心叼着雪茄从哲学意义上研究欧元。真正住在欧元区里的人现在面临的是洗衣机、洗涤剂、牛肉之类比叔本华具体得多的问题。洗衣机的问题是:欧洲部分国家使用的洗衣机转速比其他国家洗衣机的转速要快。据欧洲电器零售连锁店Dixon的负责人介绍:“这主要是气候的原因。干燥、炎热的国家里使用的洗衣机转速远低于相对寒冷、潮湿的国家里的洗衣机转速,所以这些国家的洗衣机就便宜得多。在西班牙销售的洗衣机转速平均每分钟600转,而在后一类国家销售的洗衣机转速一般都在每分钟1200转左右。”从理论上讲,统一的货币应该使欧元区市场类似于美国这样地域广阔的国家;在更高的价格透明度影响下,厂家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而欧洲各地商品的价格也将逐渐趋于最低价的水平。然而现实中没有几个欧元区的经济学家指望这种情况会很快发生,理由就是诸如洗衣机这样的问题:在商品本身的性能就很难比较的情况下,欧洲的普通消费者如何分辨其中的价格差异? 欧洲厂商的处境从洗涤剂的问题中可以更明显看出来。在美国,洗衣粉几乎是大红盒子包装的“Tide”一统天下,而欧洲有影响的洗衣粉品牌据说比欧洲的国家数目还多。在欧洲,即便是包装和商标一样的洗衣粉,包装盒里的产品也会因销售国家的不同而不同。以有英国与荷兰背景的日用化工品制造商Unilever为例,他们销往英国的Persil洗涤剂使用的原材料就比销往法国的同样产品高一个档次。对欧洲其他国家来说,情况甚至更复杂一些,因为在这些国家销售的Peril洗涤剂实际上是由一个完全不同的厂商:德国的Henkel公司生产的。Henkel公司的做法是:将洗涤剂的配方根据出售国国情进行调整。Henkel的负责人称:“欧洲南部国家的污渍与斯堪地那维亚半岛国家的污渍完全不同。因为他们吃的根本不是同一种食物。” 牛肉问题代表的实际上是使用欧元以前欧洲各国同类商品或服务价格不同的问题。法国《传播》杂志在2001年年底进行过一次调查,结果发现:一公斤牛肉在巴黎价值15欧元,在阿姆斯特丹价值21欧元,而在马德里只要9.90欧元。在都柏林或布鲁塞尔上一趟电影院需要8欧元,在雅典看同一部电影却只要5.90欧元。购买一剂阿司匹林在雅典是3.70欧元,但到了罗马或柏林就要花12.90欧元。欧元正式诞生后,各欧元国间物价差异的问题变得更加现实。现在已经有人统计出来:最便宜的麦当劳“巨无霸”是在希腊,只要2.11欧元,而一份同样的午餐到了布鲁塞尔就会升到2.95欧元。据麦当劳法国分部的负责人解释:麦当劳的汉堡包在海牙之类城市的售价会比在法国或意大利的一些城市贵得多是当地人饮食习惯造成的:因为北欧人向来不情愿在吃饭问题上多花钱,所以麦当劳必须把每餐必备的“头道菜”的价格定高一些。可以想象,与欧元有关的高层决策人物也不会情愿承认这一物价问题。欧洲中央银行的行长杜森伯格在欧元诞生的第四天对报界满意地表示:他到麦当劳买了一个“巨无霸”和一杯草莓奶昔,总共花了4.45欧元;这和他一周前用马克购买的价钱是完全一样的。不仅如此,杜森伯格还高兴地发现他以前要花7法郎购买的《费加罗报》现在的售价是1欧元,只相当于6.56法郎。不过,针对后一件事几乎马上就有人提出了不同意见:这是因为杜森伯格没有去看看《费加罗报》的死对头《解放报》。 布坎在他那篇几乎是洋洋万言的有关金钱的哲学思考的文章临近尾声时预言:“欧元钞票与硬币本身仍会继续回应呼吁统一的微弱呼声,但人们很快会对此置若罔闻,只记住欧元承载的和其他所有现代货币一样的价值信息:票面上的数字。”文章的结尾甚至更加暗淡,“在金钱的世界里,没有什么东西是独特的、与众不同的、恒久的、稳定的甚或是重要的;甚至连金钱本身也不是这样。欧元的降临给人们一个庆祝的理由,但正是由于前面这些原因,这种庆祝也多少显得有些陈腐乏味。” 说到“庆祝”其实没有什么,不过是在取款机前排排队,或者是从电视里看看那些记者如何用欧元和法郎换算的问题刁难议员。各种与欧元有关的大小天灾人祸倒是不少。“新桥”因为是巴黎最古老的桥梁而且正好有12个桥拱象征着欧元区的12个国家而被用作“欧元桥”,在2002年元旦前夕以代表欧洲的蓝色彩灯装饰一新。这套彩灯原本准备一直挂到2002年1月7日,却因塞纳河的突然涨水而只风光了一夜。2001年11月23日意大利罗马的一家银行里就有价值约25万美元的欧元被歹徒抢劫,新年过后又轮到了法国巴黎的中国银行,这次的数目是40万欧元。虽然以法国与意大利向来的犯罪数据来看这两次事件算不上特大案件,但毕竟是沾上了“欧元”。意大利对欧元的态度一直很让欧元区其他国家恼火,然而据说发第一笔欧元横财的就是意大利的皮具商:他们适时地推出了一大批适合数量多而且面值大的欧元硬币的新式钱包。不过,以布坎那样的忧患眼光来看,最终会因为欧元吃亏的也是意大利人。意大利里拉从来以数目大闻名。意大利的教育与科研部门一直认为,所谓的里拉的“后三位数”对于帮助中小学生熟悉高位数字以及开发他们的数学潜能大有益处。改用欧元以后,意大利人的这种“优势”将不复存在。但再一想想其实这也无所谓:估计理想国里也不需要数学家的。(驻巴黎记者/王星)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理想国》中的“理想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