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1)证明R是等价关系
13、解:[a]=[b]={a,b},[c]=[d]={c,d}
14、证明:
(1)证明R 是等价关系,即证明R 是A 上的自反、对称、传递关系,要证R 是自反、对称、传递,采用按定义证明法证明。
① 自反性:对? 反关系。 ② 对称性:对?, c +d =a +b ,所以 ③ 传递性:对?, 则a +b =c +d , c +d =e +f ,即a +b =e +f 。所以R 由①,②,③知R 是A 上的等价关系。 (2) 首先求出A =S ×S 的全部元素,然后找出所有元素所对应的等价类即可。 因A =S ×S ={<1,1>,<1,2>,<1,3>,<1,4>,<2,1>,<2,2>,<2,3>,<2,4>,<3,1>,<3,2>,<3,3>, <3,4>,<4,1>,<4,2>,<4,3>,<4,4>}。 [<1,1>]R ={<1,1>} [<1, 2="">]R ={<1, 2="">, <2,1>}=[<2,1>]R [<1,3>]R ={<1,3>, <3,1>, <2, 2="">}=[<3,1>]R =[<2, 2="">]R [<1, 4="">]R ={<1, 4="">, <4,1>, <3, 2="">, <2,3>}=[<4,1>]R =[<3, 2="">]R =[<2,3>]R [<2, 4="">]R ={<2, 4="">, <4, 2="">, <3,3>}=[<4, 2="">]R =[<3,3>]R [<3, 4="">]R ={<3, 4="">, <4,3>}=[<4,3>]R [<4, 4="">]R ={<4, 4="">} 所以A /R ={[ {[<1,1>]R ,[<1, 2="">]R ,[<1,3>]R ,[<1, 4="">]R ,[<2, 4="">]R ,[<3, 4="">]R ,[<4, 4="">]R } 16、证明: ① 对任意x ∈A ,由R 是自反的,即有 T 是自反的。 ② 对?x , y ∈A , ?( 所以T 是对称的。 ③ 对?x , y , z ,( ?( 所以T 是传递的。 由①,②,③知,T 是等价关系。 33、证明:(用反证法) 假设R 是传递的,因为R 是集合A 上的对称关系。若 35、证明: 由于对?a ∈A ,都有∈R ,R 是对称的,可得∈R ,R 是传递的,可得∈R ,所以R 是自反的,而题中已给出R 是对称和传递的,所以R 是一个等价关系。 数学分析中两个重要式子的等价关系及其证明 魏立明 ()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数学系 , 广西 贺州 542800 n ? 1 1 [ 摘 要 ]指出数学分析中两个重要式子 lim〔1 + 〕= e 与 ? = e 的等价关系并予以证明 。n ?? n n = 0 n ! [ 关键词 ]数学分析 ;等价关系 ;证明 () [ 中图分类号 O17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8 - 8377 200503 - 0090 - 02 1. 引言 n 1 式子 lim〔1 + 〕= e 是数学分析中相当重要的一个公式 ,通过它可以推导出有名的第二个重要极限 limx ?? n ?? x x ? 1 1 〔1 + 〕= e ,从而解决此类极限的求法问题 。而 ? = e 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式子 ,运用它可以解决某些x n = 0 n ! n 1 级数的求和问题 。但上述两个式子的真正价值是体现在理论研究上 ,比如从 lim〔1 + 〕= e 可以知道有理 n ?? x 数列的极限不一定是有理数 ,它可以是一个无理数 ,这就是为什么极限理论必须建立在实数基础上的原因 ;而 ? 1 利用式子 ? = e 则可以证明 e 是一个无理数 。其实这两个重要式子是等价的 ,下面给出其具体的证明 。n = 0 n ! 首先给出两个引理 ,由于它们都是《数学分析》教材中的结论 ,故只简要说明其证明方法 。 1 n () 2. 1 引理 1 数列 1 + 是收敛的. n 1 n )(证明 :设 a= 1 + ,则 : n n 1 1 1 n n + 1 n () (() ())1利用二项式定理将 a= 1 + 与 a= 1 + 展开对比即可得出数列{ 1 + }是严格增n n + 1 n + 1n n 加的 。 1 1 1 1 1 1 1 1 n () ΛΛ()2a= 1 + < 2="" +="" +="" ++="">< 2="" +="" +="" ++="3" -="">< 3n="" 2="" n="" +="" 1="" n="" -="" 1="" 2="" !="" 3="" !="" n="" !="" 2="" n=""> 1 n () 即数列{ 1 + }有上界 3.n 1 n () () () 由 12根据实数连续性公理知数列{ 1 + }收敛 。 n ? 1 2. 2 引理 2 级数 ? 是收敛的.n = 0 n ! ? 1 证明 :因级数 ? 是正项级数 ,故只需证明其部分和数列{ S }有上界 。由于n n = 0 n ! n 1 1 1 1 1 1 ΛS= ? = 1 + + + ++ < 3="" -="">< 3="" n="" n="" -="" 1="" k="0" k="" !="" 1="" !="" 2="" !="" 3="" !="" n="" !=""> [ 收稿日期 2005 - 07 - 17 () [ 作者简介 ] 魏立明1966 —,男 ,广西贺州市人 ,现为广西梧州师专数学系讲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函数论。 90 第 21 卷第 3 期 广 西 梧 州 师 范 高 等 专 科 学 校 学 报2005 年 9 月 Vol121 No13 JOURNAL OF WUZHOU TEACHERS COLL EGE OF GUANGXI Sept12005 ? 1 故级数 ? 收敛 。n = 0 n ! ? 1 1 n 2. 3 定理 lim 〔1 + 〕= e Ζ ? = en ?? x n = 0 n ! ? 1 1 n () 证明 : 1先证必要性 ,即 lim〔1 + 〕= e Ζ ? = en ?? x n = 0 n ! ? ? 1 1 1 n 〕= e ,由引理 2 知故级数 ? 收敛 ,设 ? = A , 下证 A = e . 因 n ??,不妨设 n Ε 2. 由于 lim〔1 +n = 0 n ! n = 0 n ! n ?? n 故 : ? n 1 1 1 1 1 1 1 1 1 n 0 1 2 n () ( Λ ) ( A - e = ? - lim 1 + = lim ? - lim C+ C?+ C++ C?= lim 1 ++ + n n n n 2 n n = 0 n ! n ?? x n ??k = 0 k ! n ?? n n ?? 1 ! 2 ! 3 ! nn 1 1 1 1 1 1 2 1 1 2 n - 11ΛΛ Λ() ) () () ( ) () () ++ - lim〔1 + + 1 - + 1 - 1 -++ 1 - 1 - 1 - 〕= lim { n ! n ?? 1 ! 2 ! n 3 ! n n n ! n n n n ?? 2 ! 1 1 1 2 1 1 2 n - 1() () () ΛΛ() () ()1 - 1 - + 1 - 1 - 1 - + + 1 -1 - 1 - 1 - }n 3 ! n n n ! n n n 因此 ,须证上述极限为 0. 1 1 1 1 2 1 1 2 n - 1 ΛΛ() () () () () ()+ 1 -1 - 1 - 1 - }设 b= { 1 - 1 - + 1 - 1 - 1 - +n n ! n n 2 ! n 3 ! n n n 下面用两边夹证明 lim b= 0. 显然 b> 0 ,且 n n n ?? 1 1 1 1 2 1 1 2 n - 1 () b= { 1 - 1 - + () () ΛΛ() () ()n 1 - 1 - 1 - + + 1 - 1 - 1 - 1 - } 2 ! n 3 ! n n n ! n n n 1 1 1 2 1 n - 12 n - 1 () ) Λ () < 1="" -1="" -="" +="" 1="" -(++="" 1="" -1="" -="" ]1="" -="" 2="" !="" n="" 3="" !="" n="" n="" !="" n=""> 1 11 2 2 1 3 3 3 1 n - 1 n - 1 2 () () () Λ ( ) ( = ?+ { 1 + 1 - } + { 1 + 1 - + 1 - } + +{ 1 +1 - + 1 -2 ! n 3 ! n n 4 ! n n n n ! n n n - 1 n - 12 n - 2 ) Λ() ++ 1 - }n n 1 11 2 3 n - 11 1 Λ( ) < 2="" +="" 3="" ++="" n="" -="" 12="" !="" n="" 3="" !="" n="" 4="" !="" n="" n="" !="" n=""> 1 1 1 1 1 2 1 1 31 ( ) 1 1 1 1 n - 1 1 1 < +="" +="">< [+λ+="" +="" +="" +λ+="" ]="" (="" )="" (="" )="" 0="" !="" n="" 2="" 1="" !="" n="" 3="" 2="" !="" n="" 4="" 1="" !="" 2="" !="" n="" -="" 2!="" n="" n="" n="" 2="" n="" -="" 2!=""> 1 1 - n - 2 1 111 11 1 12 5 1 ( ( ) Λ+ +< +="" 1="" +="" +="" +="=" -+="" 2="" 3="" n="" -="" 3="" n="" -="" 3n="" 2="" 2="" n="" 2="" 1="" 2n="" 222="" n?21="" -="" 2=""> 5 1 ( )即 0 <>< -="" n="" ε="" 2n="" n="" -="" 3="" 2n=""> 5 1 由于 lim -= 0 ,故由两边夹法则有 lim b = 0. n n - 3n ?? n ??2n n?2 ? 1 于是 A - e = 0 ,从而 A = e . 即 ? = e .n = 0 n ! ? 1 1 n () 2再证充分性 ,即 ? = e ] lim〔1 + 〕= en = 0 n ! n ?? x 1 1 n n 由引理 1 知数列{〔1 + 〕}收敛 ,设 lim〔1 + 〕= B ,下证 B = e .n ?? n n ()下转第 97 页 91 第 21 卷第 3 期 广 西 梧 州 师 范 高 等 专 科 学 校 学 报2005 年 9 月 Vol121 No13 JOURNAL OF WUZHOU TEACHERS COLL EGE OF GUANGXI Sept12005 由于温度对吸附的影响相差不大 , 所以本实验一般 采用在 30 ?下进行振荡吸附 。 2. 6 吸附等温曲线 在 30 ?条件下 , 称取若干份改性焦碳 , 每份 1. 000g ,各加入不同浓度的亚甲基蓝溶液 100. 00ml ,振 荡吸附 24h ,静置 4h 至平衡 , 取样离心分离 , 测定离 心液的吸光度 ,计算吸附量 Q ,作吸附等温曲线如图 3 。由图 3 中可知 : 吸附剂的吸附性能较好 , 吸附量 - 1 可达到 32. 08mg?g 。 图 4 吸附等温曲线 3 结论 焦碳通过改性后对亚甲基蓝染料废水具有较好 的吸附性能 ,适当的条件下脱色率达 81. 65 % ,吸附 - 1 量超过 32. 08mg ? g 。此方法可以大大降低了处理 成本 ,因此对寻求一种经济有效的染料废水脱色方 法具有一定意义 。 图 3 温度对吸附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 1 隋智慧. 粉煤灰基混凝剂处理印染废水J . 印染. 2004 , 20. 11 - 13 . () 2 柳荣展 ,李志国 ,刘绪利 ,石宝龙. 纺织染整工业废水污染物回收与废水处理J . 针织工业. 2004 , 5. 115 - 120 . 3 杨书铭 ,黄长盾. 纺织印染工业废水治理技术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2 ,166 - 171 . () 4 梁志荣. 染料废水物理化学处理技术的现状与进展J . 四川环境. 2003 ,22 6. 25 - 29 . () 5 李桂芳 ,孟范平. 污水污泥对染料废水的吸附脱色性能研究J .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2005 ,35 1:91 - 94 . ? ? 1 1 1 n () 上接第 91 页因 n ??不妨设 n Ε 2 。由于 ? = e ,故 e - B = ? - lim〔1 + 〕,由上述必要性的证n = 0 n ! n = 0 n ! n ?? n 明类似得到 : 1 1 1 1 2 1 1 2 n - 1() () () ΛΛ() () ()e - B = lim{ 1 - 1 - + 1 - 1 - 1 - + + 1 - 1 - 1 - 1 - } = 0n ?? 2 ! n 3 ! n n n ! n n n 1 n 故 B = e . 即 lim〔1 + 〕= en ?? n ? 1 1 n () () 于是 ,由 12知 ? = e ] lim〔1 + 〕= e .n = 0 n ! n ?? n [ 参考文献 ] ( ) 1 刘玉琏 ,傅沛仁. 数学分析?上册第四版M. 北京 :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 97 数学分析中两个重要式子的等价关系及其 证明 第21卷第3期 Vo1.21No.3 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OFWUZHOUTEACHERSGOLLEGEOFGUANGXI 2005年9月 Sept.2005 数学分析中两个重要式子的等价关系及其证明 魏立明 (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数学系,广西贺州542800) [摘要]指出数学分析中两个重要式子[1+]e与n ? =0 1e的等价关系并予以证明.1n?? [关键词]数学分析;等价关系;证明 [中图分类号]0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377(2005)03—0090—02 1.引百 式子lh-n[1+专]e是数学分析中相当重要的一个公式,通过它可以推导出有名的第二个重要极限 lh-n一[1+?]=e,从而解决此类极限的求法问题.而?=e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式子,运用它可以解决某r+ =0Il! 些级数的求和问题.但上述两个式子的真正价值是体现在理论研究上,比如从1im[1+]=e可以知道有 … 理数列的极限不一定是有理数,它可以是一个无理数,这就是为什么极限理论必须建立在实数基础上的原因; 而利用式子 . 善1e则可以证明e是一个无理数.其实这两个重要式子是等价的,下面给出其具体的证明. 首先给出两个引理,由于它们都是《数学分析》教材中的结论,故只简要说明其证明方法. 2.1[引理1]数列{(1+)”}是收敛的. 证明:设aflrH)”,则: (1)利用二项式定理将afl=(1+i1)与afl+=(1+1)”+展开对比即可得出数列{(1+)”}是严格 增加的. (2)afl=(1+)”<2+++A+1<2+1++A+=3一 <3 即数列{(1+)n}有上界3. 由(1)(2)根据实数连续性公理知数列{(1+1)n}收敛. 2.2[引理2]级数?是收敛的. n=0n: 证明:因级数 n ? =O 是正项级数,故只需证明其部分和数列{}有上界.由于 ==1+击+++A+可1<3—211?<3 【收稿日期]2005一O7—17 [作者简介]魏立明(1966一).男,广西贺州市人,现为广西梧州师专数学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函数论. 一 90— 第21卷第3期 Vo1.21No.3 广西梧州师范高营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OFWUZHOUTEACHERSCOLLEGEOFGUANGXI 2005年9月 Sept.2005 故级数量收敛. 2.3[定理]船[1十]”=e甘黑可1=e 证明:(1)先证必要性,即[1+]”=e筒曼可1=e 由引理2知故级数可1收敛, 设=A,下证A=e.因o.,不妨设n三三=2.由于[1十]”e, A一:一(1+{)n_蔷-可1一船(+?i1+?+A+C=:.)=lim..(1+击+去+击 +A+)一[1++(1一)+(1一)(1一)十A+(1一)(1一)A(1一n-1_)3{ [1-(1一)]+[1一(1一)(1一)]十A+[1一(1一)(1一)A(1一)]} 设:{[1一(1一告)]+[1一(1一)(1一)]+A+[1一(1一)(1一)A(1一)]} 下面用两边夹证明 一 lim .. b~=0.显然bn>0,且 bn:{[1一(1一)]+刍[1一(1一)(1一)]十A十[1一(1一{)(1一)A(1一)]} <[1一(1一)]十[1一(1一n)]十A+[1一(1一n-1)] :.i1+1+(1一}+者1+(1一)+(1一詈)]}+A十可1n-1[1+(1一)+(1一 )z+A+(1一)nz]} nn <?{+??2+??3十A+.n-1.(n一-) <击..+击??吾十?{?寻+A十1.i1?<[吉+可1+1+A十孤] <{c+-+丢+++A十={c+},5一 即O<b<一(2) 由于一参了o,故由两边夹法则有lim..b.=0. 于是A—e:0,从而A:e.即黑1=e. (2)再证充分性,即量=船(1+]”e 由引理1知数列{[1+]”}收敛,~lim[1+{]”=B,Titq!Be. 一 91— 第21卷第3期 V01.21No.3 .r--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OFWUZHOUTEACHERSCOLLEGEOFGUANGXI 2005年9月 Sept.2005 但是由于温度对吸附的影响相差不大,所以本实验 一 般采用在30?下进行振荡吸附. 2.6吸附等温曲线 在30?条件下,称取若干份改性焦碳,每份1. 000g,各加入不同浓度的亚甲基蓝溶液100.O0ml,振 荡吸附24h.静置4h至平衡,取样离心分离,测定离 心液的吸光度,计算吸附量Q,作吸附等温曲线如图 3.由图3中可知:吸附剂的吸附性能较好,吸附量 可达到32.08mg?g,. ?蕾? 温童【C) 图3温度对吸附的影响 口111射 平衡浓度(nag/l 图4吸附等温曲线 3结论 焦碳通过改性后对亚甲基蓝染料废水具有较好 的吸附性能.适当的条件下脱色率达81.65%,吸附 量超过32.08mg?g,.此方法可以大大降低了处 理成本,因此对寻求一种经济有效的染料废水脱色 方法具有一定意义. [参考文献] f1]隋智慧.粉煤灰基混凝刺处理印染废水[J].印染.2004,(20).11—13, [2]柳荣展,李志国,刘绪利,石宝龙.纺织染整工业废水污染物回收与废水处理[J]针织工业.2004,(5),115—120 [3]杨书铭,黄长盾.纺织印染工业废水治理技术[M].北京:化学_r-.Ik出版社,2002,166—171. [4]梁志荣.染料废水物理化学处理技术的现状与进展[J].四川环境.2003,22(6).25—29. [5]李桂芳,孟范平.污水污泥对染料废水的吸附脱色性能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5,35(1):91—94, (上接第91页)因n—oo不妨设n三三=2.由于?=e,故e—B=?一lim[1+]”,由上述必要性的n:0n:n:0n!o.n 证明类似得到: e—B=lim{1 . [1一(1,)]+[1一(1一{)(1一)]+A+[1一(1一--1)(1一--2n)A(1一)]}= O 故B=e.即lim[1+]n_err—o.n o.11 于是,由(1)(2)知?:plim[1十]”=e,n:0n!rr—o.n [参考文献] [1]刘玉琏,傅沛仁.数学分析?上册(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 97?--—— :专竹5o 饕*一x】 等价关系和划分 1. 等价关系 定义:如果集合A 上的等价关系R 是自反的、对称的和传递的,则称R 是等价关系。 1)自反性:A 上的每一个芫荽都和自己等价; 2)对称性:如果a 等价于b ,则b 也等价于a ,在有向图中,如果有从a 到b 的弧,则也有从b 到a 的弧。 3)传递性:如果a 等价于b ,b 等价于c ,则a 等价于c. 在有向图中,如果a 到c 有一条路径,则a 到此有一条弧。 4)数中的相等关系、集合中的相等关系、命题演算中的?关系都是等价关系。 5)空集合中的二元关系时等价关系。 定理:设k 是一个正整数而a 、b ∈I . 如果对某整数m , a -b =m ?k ,则a 和b 是模k 等价,写成 a ≡b (mod k ) 整数k 叫做等价的模数。 定理:模k 等价是任何集合A ?I 等等价关系。 定义:设R 是集合A 上的等价关系,对每一个a ∈A ,a 关于R 的等价类是集合{x |xRa },记为[a ]R ,或者[a ];称a 是等价类[a ]的表示元素。如果等价类个数有限,则R 的不同等价类的个数叫做R 的秩;否则秩是无限的。 定理:设R 是非空集合A 上的等价关系,aRb 当且仅当[a ]=[b ]。 证明: 充分性: a ∈[a ]=[b ],∴a ∈[b ],∴aRb aR b , ?x ∈[a ],xRa , 又aRb , 又传递性可知, xRb . ∴x ∈[b ].必要性: ∴[a ]?[b ]。同理, [b ]?[a ].∴[a ]=[b ] 以上说明:一个等价类中的任意元素都可以作为此等价类的表示元素。因为对同一等价类中的任两个元素a 和b ,都有aRb 。 定理:设R 是集合A 上的等价关系,则对于所有a , b ∈A ,或者[a ]=[b ],或者[a ] [b ]=φ。 证明:[a ] [b ]≠φ, ?c ∈[a ]和c ∈[b ],则[a ]=[c ]=[b ]。又[a ],[b ]非空, [a ] [b ]≠φ和[a ]=[b ]不可兼得。 以上说明,不同的等价类是不相交的。 定义:给定非空集合A 和非空集合族π={A 1, A 2,... A m },如果A = A i ,则 i =1m 称集合族π是A 的覆盖。 定理:设R 是集合A 上的等价关系,则A = [x ]。 x ∈A A 上的等价关系R 的等价类集合是A 的覆盖。 定理:设R 1, R 2是集合A 上的等价关系,则R 1=R 2当且仅当{[a ]R 1|a ∈A }={[a ]R 1|a ∈A }。 证明:必要性: R 1=R 2, ?a ∈A , 有[a ]R 1={x |xR 1a }={x |xR 2a }=[a ]R 2 ∴{[a ]R 1|a ∈A }={[a ]R 2|a ∈A }。 充分性:{[a ]R 1|a ∈A }={[a ]R 1|a ∈A },∴[a ]R 1=[a ]R 2,所以,对任意x ∈A , xR 1a =xR 2a ,又a 是任意的,R 1=R 2。 定理 设R 是A 上的二元关系,设R '=tsr (R ) 是R 的自反对称传递闭包,则 A) R '是A 上的等价关系,叫做R 诱导的等价关系。 B) 如果R ''是一等价关系且R ''?R ,则R ''?R ,也就是说,R '是包含R 的最小等价关系。 2 划分 定义 给定非空集合A 和非空集合族π={A 1, A 2,..., A n },如果 (i )π是A 的覆盖,即A = A n ; i =1n (ii )则集合族π叫做集合A 的一个划分。 A i A j =φ或A i =A j (i , j =1, 2,..., n ) , 划分的元素A i 称为划分π的块,如果划分是有限集合,则不同块的个数叫划分的秩,若划分是无限集合,则它的秩是无限的。划分的秩就是划分的大小。 定理:设A 是非空集合,R 是A 上的等价关系。R 的等价集合{[a ]R |a ∈A }是A 的划分。 定义:设R 是非空集合A 上的等价关系,称划分{[a ]R |a ∈A }为商集A/R, 也叫A 模R 。 定理:设R 1, R 2是非空集合A 上的关系,则R 1=R 2当且仅当A /R 1=A /R 2 以上定理说明A 上的等价关系可以诱导出A 的划分,且是唯一的。反之,A 的划分也可诱导出A 上的等价关系。即划分与等价关系可相互诱导。 定理:设π是非空集合A 的一个划分,则A 上的二元关系:R = B ?B 或 B ∈π 写成aRb ??B [B ∈π∧a ∈B ∧b ∈B ]是A 上的等价关系。 定理:设π是非空集合A 上的划分,R 是A 上的等价关系,则π诱导出R 当且仅当R 诱导出π。 3 划分的积与和 定义:设π与π'是非空集合A 上的划分。如果π'的每一块都包含于π的一块中,那么说π'细分π,或说π'是π的细分。 定理:设π和π'是非空集合A 上的划分,并设R 和R '分别是由π和π'诱导的等价关系,则π'细分π当且仅当R '?R 。 定理:设F 是非空集合A 上划分的族,则关系细分是F 上的偏序。 定义:设π1和π2是非空集合A 的划分。π1和π2的积,表示为π1?π2,是A 的划分π,它使 (i )π细分π1和π2两者。 (ii )如果π'细分π1和π2,则π'细分π。 对于集合S 中的关系,我们指的是S 集合本身。例如,对于全人类这一集合,“相关性”就是其集合上的关系(假设我们都配备了一个详尽的家谱)。让W 是一个关系,我们用xwy 来描述x 与y 之间存在的关系w ,例如(x,y )属于w, 那么,我们常用像~的符号来描述这一关系,因此,对于xwy 这一关系,就会写成x~y。 许多关系都存在一种或几种如下属性: E.1 对于每一个x ∈s,x~x(反射性) E.2 对于所有的x,y 属于s, 如果x~y,那么y~x(对称性) E.3 对于所有的x,y,z 属于s ,如果x~y且y~z ,那么x~z(传递性) 例如, 关系“x 是y 的父亲”( 在所有人类的集合中)没有这些属性。另一方面,“'X 和y 具有相同的父母”就有这三种属性。“X 是Y 的祖先”是传递性,“x 是y 的兄弟”则体现的是对称性,这些都是基于男性集合而言而不是所有人类。这一点说明,我们要明确所设定的集合。 集合s 的反射性、对称性和传递性叫做集合s 的等价性。这是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概念在某种程度上概括了平等的概念。对于等价关系而言(对于s 集合的关系A 是y 的反射)满足E.1-3. 集合s 的等价性把s 中的元素分成不同类,将某些方面相同的对象组合在一起。例如,集合“'X 和y 具有相同的父母”和兄弟组成的集合是等价的。同理,集合“x 和Y 除2后具有相同的余数”和所有偶数和奇数组成的自然数集是等价的。 我们来看看如何将这一性质普遍化。任一和s 等价的集合,对于任意x 属于s ,将所有和x 等价的元素组合成一个等价集合Sx, 并使 Sx={ y属于S/x~y }。 根据反射性,x 属于s ,我们认为任意两个分段Sx 和Sy 相交或重合。假设,SX 和SY 不相交,必须证明Sx=Sy并且要从展示x~y这一关系开始。因为Sx ∩Sy ≠空集,那么存在z ∈Sx ∩Sy ,定义这一关系意味着x~z并且y~z。由对称性,可得z~y,由传递性性可得,x~y。现令u ∈Sy, 那么y~u,故x~u(根据传递 性)且u ∈Sx ;由此可证Sx 包含于Sy 因而Sx=Sy得证。因此,不同的Sx 将集合S 分成不同的非空子集,任意两个非空子集是相交的。这就称作集合S 的分拆。 假设集合S 中的一种等价关系“~”,重新设一个新集合S/~,新集合中的每一个元素都是不同的分段Sx; 存在一个映射λ:S-S/~,该映射将每一个x ∈S 分配给Sx ;λ称作集合S 到S/~的自然映射。这是满射而不是单射,如果S 的等价集合和S 是相等的,那么S/~叫做商数集。 反之,能够发现,S 集合每一个分拆都以等价的方式出现。假设将S 分拆成不同的A,B, …。那么每一个x ∈Z 只属于一个分拆,也就是说x ∈A 。设存在关系x~y,如果x,y 在同一分拆中,那么这就是S 集合上的等价块A ,B … 之前提到的例子,集合“x 和Y 除2后具有相同的余数”将自然数N 分成了两块,偶数和奇数。类似的,在任意给定的一年中,“x 和y 落在的一周的同一天”这一关系一年的日子分成七块,对应于一个星期的七天。 任一映射f: S----T,通过规则:x~y当且仅当xf=yf时产生等价S 。读者应当证明这确实是一个等价。 练习: (1) 下列正整数之间的关系哪些具有反 射性,哪些有对称性,哪些有传递性?i)a ≠b,ii) a<b, iii) a比b 小2 iv 任何能整除a 的正整数也能整除b (2) 下列哪些是等价关系?i ),x 在见得到 y 的地方(指的是在地球表面的事物),ii) x 和y 在相同的纬度,iii) x 和y 有相同的数字(指的是十进制中的数字) (3) 设“~”是反射关系,证明“~”具有 对称性和传递性,当且仅当 a~b ,a~c推出b~c (4) 下列对于S 的关系是对称性、传递性 还是反射性的“检验”是错误的?对于任意a,b ∈S ,a~b说明b~a(根据对称性) 因而由传递性可得,a~a. 对该论断举一反例。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1)证明R是等价关系范文二:数学分析中两个重要式子的等价关系及其证明
范文三:数学分析中两个重要式子的等价关系及其证明
范文四:等价关系
范文五:等价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