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细菌抗酸染色法
细菌抗酸染色法
关键词: 细菌 抗酸 染色
1、原理与应用
结核分枝杆菌对苯胺染料一般不易着色,若加温或延长染色时间使其着色后,再用3%盐酸酒精处理也不易脱色,经此染色后,结核分枝杆菌及其他分枝杆菌呈红色,而非抗酸菌和细胞杂质等呈蓝色。
2、材料
(1)结核病人痰
(2)抗酸染色液
(3)玻片、片夹、滤纸片、竹签、空平皿、污物盆。
3、方法
(1)取洁净的竹签沾取痰中血丝或脓性痰,在清洁无油脂玻片上涂开。涂抹区约拇指盖大。用过的竹签放到空平皿内待高压灭菌。
(2)涂片自然干燥后,用片夹挟住玻片一端,通过火焰固定。
(3)涂抹面用滤纸片盖上,然后往滤纸片上滴加石炭酸复红染液,使滤纸片完全被染液浸湿,持玻片在小火上加温片刻然后离开火焰,此时可见到玻片上冒出蒸气。待蒸气消失后再加温,
如此反复3,4次,约5min,加温时随时添加染液勿使纸片干涸。 (4)玻片冷却后,用接种环挑去滤纸扔到污物盆内,流水冲洗玻片。 (5)滴加3%盐酸酒精脱色,至涂抹均匀部位基本没有红色再脱下为止,水洗。 (6)滴加吕氏美蓝染液30sec,水洗。
(7)吸干、镜检。
4、溶液配制
萋,尼(Zichl-Neelsen)抗酸染色液
(1)石炭酸复红液:硷性复红4g,溶于95%酒精100ml,作成饱和溶液,再取该饱和液10ml与5%石炭酸溶液90ml混匀即成。
(2)3%盐酸酒精液。
浓盐酸3ml加入95%酒精97ml中即成。
(3)吕(Loeffer)氏美蓝染色液
美蓝2g,溶于95%酒精100ml中,作成饱和液。再取该饱和液30ml与0.01%氢氧化钾水溶液100ml混合均匀即可。
范文二:革兰氏染色法的意义就在于鉴别细菌
革兰氏染色法的意义就在于鉴别细菌,把众多的细菌分为两大类,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大多数化脓性球菌都属于革兰氏氏阳性菌,它们能产生外毒素使人致病,而大多数肠道菌多属于革兰氏阴性菌,它们产生内毒素,靠内毒素使人致病。
基本概念
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病菌,如何将这些病菌加以鉴别、分类 ,并选择有效药物进行治疗这是很重要的问题。革兰氏染色法,能够把细菌分为两大类:采用这种染色方法,是先用龙胆紫(亦称结晶紫)来染细菌,所有细菌都染成了紫色,然后再涂以革兰氏碘液,来加强染料与菌体的结合,再用95%的酒精来脱色20,30秒钟,有些细菌不被脱色,仍保留紫色,有些细菌被脱色变成无色,最后再用番红或沙黄复染1分钟,结果已被脱色的细菌被染成红色,未脱色的细菌仍然保持紫色,不再着色,这样,凡被染成紫色的细菌称为革兰氏阳性菌(G+菌);染成红色的称为革兰氏阴性菌(G-菌)。
实际意义
常见的革兰氏阳性菌有: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链球菌(Streptococcus)、肺炎双球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等;常见的革兰氏阴性菌有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百日咳杆菌及霍乱弧菌等。
在治疗上,大多数革兰氏阳性菌都对青霉素敏感(结核杆菌对青霉素不敏感);而革兰氏阴性菌则对青霉素不敏感(但奈瑟氏菌中的流行性脑膜炎双球菌和淋病双球菌对青霉素敏感),而对链霉素、氯霉素等敏感。所以首先区分病原菌是革兰氏阳性菌还是阴性菌,在选择抗生素方面意义重大。
结构特点
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较厚,约20,80nm。肽聚糖含量丰富,有15,50层,每层厚度1nm,约占细胞干重的50,80%。此外,尚有大量特殊组份磷壁酸(teichoic acid)。磷壁酸是由核糖醇(ribitol)或甘油(glyocerol)残基经由磷酸二键互相连接而成的多聚物。磷壁酸分壁磷壁酸(wall teichoic acid)和膜磷壁酸(membrane teichoic acid)两种,前者和细胞壁中肽聚糖的n-乙酰胞壁酸连结,膜磷壁酸又称脂磷壁酸(l ipteichoic acid)和细胞膜连结,另一端均游离于细胞壁外。磷壁酸抗原性很强,是革兰氏阳性菌的重要表面抗原;在调节离子通过粘肽层中起作用;也可能与某些酶的活性有关;某些细菌的磷壁酸,能粘附在人类细胞表面,其作用类似菌毛,可能与致病性有关。此外,某些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表面还有一些特殊的表面蛋白,如a蛋白等,都与致病有关。
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结构显著不同,导致这两类细菌在染色性、抗原性、毒性、对某些药物的敏感性等方面的很大差异。
革兰氏染色的结果取决于细菌细胞壁的结构即革兰氏染色原理为: G,菌:细胞壁厚,肽聚糖网状分子形成一种透性障,当乙醇脱色时,肽聚糖脱水而孔障缩小,故保留结晶紫-碘复合物在细胞膜上。呈紫色。
Gˉ菌:肽聚糖层薄,交联松散,乙醇脱色不能使其结构收缩,其脂含量高,乙醇将脂溶解,缝隙加大,结晶紫-碘复合物溶出细胞壁,沙黄
复染后呈红色。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厚约20-80nm,有15-50层肽聚糖片层,含20-40%的磷壁酸。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厚约10nm,仅2-3层肽聚糖,另外还有脂多糖、细菌外膜和脂蛋白。
放线菌(Actinomycete)是另一大类革兰氏阳性菌,根据DNA中鸟嘌呤(G)和胞嘧啶(C)的含量,放线菌被称为高G+C革兰氏阳性菌,而厚壁菌被称为低G+C革兰氏阳性菌。如果细胞的第二层膜是衍生特征,这两类革兰氏阳性菌可能是细菌基部的分支,否则它们可能组成关系相对较近的单系群。它们被认为可能是古细菌和真核生物的祖先,因为它们都缺乏第二层
膜,并且具有一些生化上的相似性,比如含有固醇类。此外,尽管恐球菌-栖热菌(Deinococcus-Thermus)类细菌结构上类似革兰氏阴性菌,但也可被染成革兰氏阳性 原理学说
革兰氏染色原理目前有三种观点:等电点学说、化学学说和渗透学说。 等电点学说
革兰氏阳性菌的等电点在pH2-3,比阴性菌(pH4-5)低,加之碘为弱氧化剂,可降低革兰氏阳性菌的等电点,致使两类菌的等电点差异扩大,因此阳性菌和碱性染料的结合力比阴性菌更强。
化学学说
碘液在菌体内与结晶紫结合后又和菌体内核糖核酸镁盐-蛋白质复合物结合,此结合物不易被丙酮酒精脱掉,呈革兰氏染色阳性。因革兰氏阴性菌缺乏核糖核酸镁盐,故对碘与结晶紫结合物摄取少,且不牢固,易被丙酮酒精脱色而呈革兰氏染色阴性。 渗透学说
乙醇使阳性菌所含粘肽多糖脱水而致细胞壁间隙缩小,通透性降低,在菌体内保留了染料-碘复合物,呈紫色。阴性菌含粘肽少,细胞壁变化不大,通透性不受影响,菌体内的染料-碘复合物较易透出,失去紫色,被复染成为红色。
范文三:细菌染色标本检查方法之抗酸染色法—萋-尼抗酸染色法
细菌染色标本检查方法之抗酸染色法—萋-尼抗酸染色法
(1)实验材料
?染色液。石炭酸复红液、碱性美蓝溶液、3%盐酸酒精。
?菌种。含结核分枝杆菌的痰标本。
?其他。普通玻片、酒精灯、接种环及显微镜等。
(2)实验方法
?涂片
a、直接涂片和厚膜涂片。用接种环挑取约0.01ml脓性或呈干酪样部分痰液,制成10mm*10mm大小的均匀薄涂片,或取上述标本约0.1ml,制成20mm*15mm大小的厚膜涂片。自然干燥,火焰固定后,行抗酸染色或金胺“0”荧光染色,镜检。
b、集菌涂片。?、沉淀集菌法。取痰液2—3ml,40g/lNaOH1—2倍量混匀。经103.43Pa高压灭菌20—25min(或煮30min),3000r/min离心30min,弃上清液,取沉淀物涂片做抗酸染色或金胺“0”荧光染色镜检;П、漂浮集菌法。取晨痰2—3ml放入100ml三角瓶内,加1—2倍量40g/lNaOH溶液,经103.43Pa高压灭菌20—25min(或煮30min)。冷却后滴加汽油0.3ml,瓶口盖玻璃纸加塞,塞紧瓶口,置振荡器或手摇振荡10min,再加蒸馏水至满瓶口而又不外溢,静置10—15min,将已编号的洁净载玻片盖在瓶口上,静置15—20min,取下载玻片并迅速将载玻片翻转至浸膜向上,或用接种环取瓶口液面物涂于载玻片上,自然干燥,火焰固定后做抗酸染色或金胺“0”荧光染色,镜检。
?染色
a、初染,在已固定的结核分枝杆菌痰标本涂片上放一小块滤纸片,之后滴加数滴石炭酸复红液后,将标本片放在火焰高处徐徐加温,当涂片上液体出现蒸汽时离开火焰(切不可煮沸),待玻片稍冷却后补充染液(以防干燥或玻片断裂 ),如此维持染色3—5min,待玻片冷却后用水冲洗,甩干。
b、脱色,在涂片上滴加数滴3%盐酸酒精,轻轻晃动玻片,直至无红色液体流下为止,一般作用1—3min,水洗,甩干。
c、复染,滴加数滴碱性美蓝液于涂片上,作用1min后,水洗,甩干。用吸水纸印干标本片或 自然干燥后油镜检查。
(3)结果判断和报告
结核分枝杆菌染成红色,菌体细长,有时微弯,呈分枝状排列,有时着色不均匀,呈颗粒状。非抗酸菌及标本中其他细胞均染成蓝色。
?直接涂片和厚膜涂片结果
—:仔细观察至少300视野未发现抗酸菌;
士:300个视野内发现1—2个抗酸菌(全部涂膜镜检3遍);
+:100个视野内发现1—9个抗酸菌(全部涂膜镜检1遍);
2+:10个视野内发现1—9个抗酸菌;
3+:每个视野内发现1—9个抗酸菌;
4+:每个视野内发现9个以上的抗酸菌。
?集菌涂片结果。按“发现抗酸染色 阳性细菌”或“未发现抗酸染色阳性细菌 ”报告。 (4)注意事项
?每张载玻片只允许涂1份标本,不得涂2份或2份以上标本,以免染色过程中菌体脱落而导
致阴阳结果混淆。使用过的玻片要彻底清洗干净后才能再次使用,以防抗酸菌遗留在玻片上。 ?抗酸染色时切勿使用染色缸。用于吸水的滤纸只能1片1张,不可重复使用。镜检时每检查 1份标本后,均需揩拭油镜头。滴加香柏油的玻璃棒或竹签不得触及玻片。 ?抗酸染色时,脱色剂脱色时间宁长勿短,结核分枝杆菌脱色时间长至10—20min而不被脱色;而非抗酸菌则易脱色,故延长脱色时间有一定的鉴别作用。
?为了防止实验室感染,可先将待检的结核分枝杆菌标本高压灭菌后,涂片染色。这样既安全又不影响实验结果(此法仅用于大规模实验)。
范文四: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法
实验二 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法
一、实验目的
学习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原理
单染色法:只能观察微生物的大小、形状、和细胞排列状况,但不能鉴别微生物以及它的特殊构造等。
复染色法: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染色液进行染色,有协助鉴别微生物的作用,故也称鉴别染色法。常用的有:革兰氏染色法、抗酸染色法、芽孢染色法、鞭毛染色法等。
革兰氏染色机制:由于G-肽聚糖层较薄,交联度低,含较多脂质,故用乙醇等有机溶剂脱色时融解了类脂质,增加了细胞的通透性,使初染的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易于渗出,经沙黄复染呈红色。而G+细胞壁结构致密,用脱色剂处理后,肽聚糖层孔径缩小,通透性降低,故细菌仍保留初染时的紫色。
三、实验材料
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24h培养物)、革兰氏染色液一套
四、实验步骤
1. 涂片
2. 固定
3. 初染:在做好的涂面上滴加草酸铵结晶紫染液,染1分钟,倾去染液,流水冲洗至无紫色。
4. 媒染:先用新配的路哥氏碘液冲去残水,而后用其覆盖涂面1分钟,后水洗。
5. 脱色:除去残水后,滴加95%酒精进行脱色约15-20秒,后立即用流水冲洗。
6. 复染:滴加番红染色液,染3-5分钟,水洗后用吸水纸吸干。
7. 镜检:观察染色结果并绘图。
五、实验结果
记录所观察到的两种菌革兰氏染色颜色的差别,并绘图。
如图所示,被染为紫色的部分即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红色部分即为大肠杆菌。
六、问题与讨论
要得到正确的革兰氏染色结果必须注意哪些操作?哪一步是关键?Why?
按照操作顺序来看
1、首先,必须强调的是实验过程中全程的无菌操作:玻片的消毒、接种环的杀菌以及实验所用材料试管的无菌使用;
2、其次,是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大肠杆菌的刮取过程中,它们的量一定要适中,以免过多影响后期观察结果;
3、再者,涂片操作结束后,通过酒精灯的烘烤将细菌固定,要注意控制烘干的程度,防止细菌全被烧死;
4、接下来的染色过程中,注意各染色剂染色的时间长度,尤其是95%乙醇脱色的时长,18秒为适宜时长;
5、最后,就是吸干水分,注意油镜的使用,先在低倍镜下找视野,再转成高倍镜、油镜。
关键步骤:我认为是95%乙醇脱色的这一步。因为如果脱色过度,会使革兰氏阳性菌呈假阴性,以致观察时整个视野都是红色;如果脱色不够,会使革兰氏阴性菌呈假阳性,以致观察时整个视野都是紫色,影响观察结果,干扰实验。
七、实验小结
这次实验让我真真正正感受到了做实验的乐趣。每一个操作步骤都必须精准地完成,少有偏差,就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很大影响,就比如我第一次试验就是脱色时间较长,用了20秒,以致油镜观察时,视野全是红色;第二次试验则是脱色时间较短,只能依稀看到一点被染成
红色的大肠杆菌;第三次则吸取教训,把握每一步,最后看到了紫红相间的视野。期待下一次实验课。
范文五:细菌的荚膜染色法
细菌的荚膜染色
1 实验目的
? 掌握细菌的荚膜染色法(固氮球菌)
? 熟炼显微镜使用
2 实验原理
? 由于荚膜与染料间的亲和力弱,不易着色,通常采用负染色法染荚膜,即设法使菌体和背景着色而荚
膜不着色,从而使荚膜在菌体周围呈一透明圈。由于荚膜的含水量在90%以上,故染色时一般不加热
固定,以免荚膜皱缩变形。
? 负染色法
3 实验器材
? 涂片染色用的细菌培养物
– 荚膜染色(钾细菌)24h的斜面培养物。
? 用滤纸过滤后的墨汁、复红染色液。
? 显微镜、镜头油、擦镜纸、吸水纸等。
4实验步骤
? (1)制片:取洁净的载玻片一块,加蒸馏水一滴,取少量菌体放入水滴中混匀并涂布。
? (2)干燥:将涂片放在空气中晾干或用电吹风冷风吹干。
? (3)染色:在涂面上加复红染色液染色3—5min。
? (4)水洗:用水洗去复红染液。
? (5)干燥:将染色片放空气中晾干。
? (6)涂黑素:在染色涂面左边加一小滴墨汁,用一边缘光滑的载玻片轻轻接触墨汁,使墨汁沿玻片后
缘散开(夹角30度),然后推向另一侧,使黑素在染色涂面上成为一薄层,并迅速风干。
? (7)镜检:先低倍镜,再高倍镜油镜观察。
? 观察:背景、菌体、荚膜、细菌形态等,并绘图。
5 实验记录(绘图)
6 思考题
? 荚膜负染法为什么不用热固定,
? 为什么包在荚膜内的菌体着色,而荚膜不着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