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思想品德优质课活动
思想品德优质课活动
年级科目:七年级
课 题:第五课《小康家园》授课教师:姚玉亮
教学设计
(下册) 思想品德 (人民版)
1 框《触摸小康》
第
教材分析:
《触摸小康》是七年级思想品德课下册(人民版)第二单元“感受现代生活”第五课《小康家园》第1框知识内容。本框知识内容主要包括4方面:一是我们住房的变化;二是问候语的变化;三是休闲新时尚,四是恩格尔系数。通过这四部分知识让学生感觉到小康生活就在我们身边。
知识目标:
1、 了解2020年我国居民住房标准; 2、 知道恩格尔系数的涵义; 3、 了解一些当下人们休闲新的方式。 4、 人们问候语的变化。
能力目标:掌握“运用恩格尔系数的计算公式”运算,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感悟社会生活变化,加深对小康社会生活水平的理解,增强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重点:
1、2020年我国居民住房目标 。 2、当下休闲新时尚的表现。 教学难点: 恩格尔系数。
教学方法:事例法;归纳法;创设情境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图片、并播放《越来越好》视频。
教师:同学们听一听,这是什么歌?歌曲反应了我国的什么状况?
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我国人民经过六十多年的努力奋斗,终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美满。就让老师带领大家走进小康家园吧!
讲授新课:
第一环节: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 观看图片:图片展示房屋变化 思考
1. 你家的住房是什么样的?面积大概有多少? 2.你家现在的住房情况和以前相比有什么变化?
师总结:2020我国小康住房标准:
到2020年,住房从满足生存需要向舒适型转变,基本做到“户均一套房,人均一间房,功能配套,设备齐全。”
第二环节:吃了吗?
出示问候语随时间不同而变化的图 1980年代初: 吃了没有? 1980年代中期: 晚上有什么节目? 1990年代中期: 你搬到哪里去了? 21世纪初: 你上网了么?
现在: 最近去哪里旅游?
师总结:说明了改革开放以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由生存型消费向享受型消费转变。
第三环节:休闲新时尚
观看多媒体8: 学生思考:
1、现在人们休闲方式有哪些?休闲范围有什么变化? 2、说说你家最近几年的春节是怎么过的?和以前相比有哪些变化?
师总结:说明人们生活水平的变化 第四环节:恩格尔系数.
先让学生阅读教材54页有关知识内容。 强调并指出各百分比的意义。 高于60% 贫困 60% ~ 50% 温饱 50% ~ 40% 小康 40% 以下 富裕
? 学生思考:1、一月内,估计一下,你用于食品消费约多少元? ? 2、一年内,估计一下,你的生活消费总开支多少元? 结论:你的生活水平处于( ) 阶段。 总结:
1、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 2、吃了吗?
3、休闲新时尚。 4、恩格尔系数。 巩固练习
1、小康,亿万中国人已经切切实实地感受到它的暖意,下列体现小康内涵的是 ( ) ①住房由满足生存需要向舒适型转变 ②服饰求时尚、潮流
③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越来越低 ④文化体育休闲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④
2、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用恩格尔系数来判定生活水平的发展阶段:恩格尔系数在 之间为小康 ( )
A 、60%以上 B 、50%-60% C 、40%- 50% D 、40%以下 板书设计:
第一环节: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 二、第二环节:吃了吗? 第三环节:休闲新时尚。 第四环节:恩格尔系数。 教学反思:
范文二:思想品德优质课教案
优质课教案
“感受小康”“解读小康”主题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了解人民群众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了解我国政府经济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初步了解我国政府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目标,了解“总体小康”“全面小康”的概念。
能力目标:学习搜集和整理资料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注社会发展的情感,懂得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
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第四课是本单元“财富论坛”的引子,相对于其他课来说,不是教学的重点。因此,本课的两个框题可以合并在一节课上。“感受小康”“解读小康”两个框题相比较,第二框题“解读小康”是重点。因此,本节课应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了解“小康”一词的含义、小康的实现在我国经济发展目标中的地位、“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的含义。 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从本备课系统中查找有关的资料;有条件的教师可以自行制作课件。阅读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以及本教学设计。有条件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设想对教学设计作适当的修改。 学生查找反映我国人民小康生活的照片或其他文字资料;思考并写出自己对小康生活和小康社会的看法,以及课堂上进行交流。
教学过程
课后反思:
范文三:思想品德优质课评课
思想品德优质课评课
(根据录音整理)
各位老师:早上好!
我国的基础课程改革改革以来,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政治学术专业委员会举办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全国思想品德思想政治优质课评选活动的授课部分已于昨天下午全部展示完毕。 下面,我代表初中学科组对参赛的32节思想品德课予以评析并向大家进行汇报。评析汇报的内容包括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本届优质课总体水平高于往届,思品课改成效斐然,硕果累累。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即四个进一步:
1.以学生为本,使每位学生获得发展等课改理念,得到了进一步贯彻。
以学生为本,即以学生的发展为最高追求,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的理念是本次课改的核心理念,从思品课的角度剖析,它要求“千教万教教人做人”是根本,帮助学生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关注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环境意识等等,这些理念在本次参评可中得到了进一步贯彻,其具体表现是:第一,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主体地位,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师生共建生机勃勃的课堂。第二,研究的教学内容着力与学生的生活、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相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欣赏学生的闪光点,弥补学生的薄弱点,满足学生的需求点,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关注社会进步,关注自身成长。第三,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实施教学;使用的教学方法,采用的教学手段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为出发点,例如宁夏银川24中的孟杰老师在讲解“网络的人际关系”时围绕“朋友”一词,采用“点兵点将123”的方式引出“网友”,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第四,努力将传播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走向的学习,使教书育人落实到实处。
2.以学生的生活逻辑为教学主线,开展生活化教学的态势得到了进一步扩展。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他的《生活教育论》中指出: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到处是生活,到处是教育。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与本次课改倡导的德育要回归生活,要以学生的生活逻辑为教学主线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本次参评课表明:许多教师注重在教学中注入生活的内容和时代的“活水”,注重运用生活中丰富的教学资源构成生活化的思品课教学。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三贴近”原则得到了进一步凸显,用生活来教育的态势得到了进一步拓展。思品课教学生活化具体表现在:新课导入的生活化,情境创设的生活化,问题设置的生活化等等各个环节。例如厦门双十中学的闫晓老师选用自己学校的学生的资源讲解平等尊重的做法,浙江江城中学的查李老师在讲诚信是金的问题时将双十中学的校训:“勤毅信实”作为教学元素纳入教学过程中,都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呈现出更加明显的变化,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和师生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彰显。
从本届参赛课中不难发现,教师的角色地位与以往相比发生了新的变化,教师已不再是教学的主宰者与知识的灌输者,而成为教学的参与者、合作者、引导者。作为教学活动重要成员
的教师与学生一道共同感悟,共同探索,共同理解,共同建构。与此同时,教师更加关注学生乐学、会学、善学,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由于教师的教学方式的改变,带来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学习、相互交流、主动探究,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我们共同看到,学生自编自演的小品,针锋相对的激烈辩论,多次听到发自内心的阵阵笑声和情不自禁的热烈的掌声,对于呈现出的这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和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难道我们不感到由衷的欣慰,不感到由衷的喜悦吗?这就是我们期盼的充满活力生机的共同成长的思品课堂。
4.锐意改革、开拓进取、勇于实践的创新精神得到了进一步发扬。在参赛课中的各位选手中,锐意改革,勇于创新,使创新精神得到了进一步发扬,具体表现在教学设计创新、情境设置创新、板书设计创新、课件制作和使用创新等各个环节。例如:天津九中的张然老师在讲解《对不良诱惑说不》这一课中的教学设计中,将全班分成6个组,每个小组分别领取一份任务卡,每组一卡,共闯六关的方式,十分新颖,体现了教学设计的创新。四川的老师在讲解《感悟青春》这一框题时采用了蝴蝶型的板书进行了课堂小结,记录下了青春的美丽以及教师对学生放飞青春的殷切希望。这是板书创新的一种尝试。而课件的制作和创新可以概括为构思新颖、内涵丰富、使用有效这三句话。
第二部分
符合有魂、有神、有序、有生、有色、有效六项标准的思品课,堪称真正意义上的优质思品课。
1.有魂是指,情感态度价值观导向正确,切实较具体务实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置于三维目标之首,并真正予以落实。
老师们,从课堂功能的角度去审视我们的思品课,它具有知识的传播、能力的培养和价值的引领三种功能,前两种功能是不可或缺的,第三种功能是最重要的功能,是三维目标中的主导目标。我举个例子,比如有很多选手都上《感悟青春》一课,这一课的魂不在于青春期的特点,而在于使学生通过感悟青春,要感悟到青春对于人的珍贵。青春在生理角度,它是短暂的,但它对于人的一生的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最后要学生迈好青春第一步。我们在教学时要暂时抛开生理的特征,青春是既短暂的,又是永存的,这是我们这节课的“魂”哪!我们有的老师能够抓住这个“魂”,课上讲的富有生机和活力,但遗憾的是,也有的老师对这个“魂”把握得不够到位,因此我说一句话:这样的课只是围绕教材进行了表面的推移。所以,我们要审视一节课到底有没有“魂”,这是核心的标准。为什么要把这个作为标准?这是由我们思品课的性质决定的,也是由我们人性养育的需求决定的。
2.有神,就是课堂特别有“精、气、神”,不是特别不沉闷。如果用语言来表述的话,那就是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教学氛围民主和谐。
有神是有两个方面来构成的,我们首先来谈教师。
教师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能够充满激情、满怀深情地与学生进行感情交流,开展生命与生命的对话。西藏的这位老师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在讲《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时,他用情来感动学生,这节课的效果特别好,激发了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激发了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感,激发了学生传承中华文化的义务感。我们如果把它进一步提升的话,我们不仅要热爱中华文化,更要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老师们,我们在备课时,一定要在情感上充分去备好课,这样我们的课才有实效性。千万注意我们课的性质,这是万万不能离开一个宗旨。
那么,从学生的角度来谈,就是“全员参与”。全体学生都能积极、热情地参与教学活动,情绪饱满,思维活跃,发言踊跃。
3.有序是指,能够采用板块方式进行教学,板块之间的过渡紧凑、自然。教学思路清晰,结构建构合理。
我举个例子,河北的王静老师就具有这个特色。她在讲解中华文化时,设置了三个非常清晰的板块:第一个板块,品赏中华文化,体味文化的魅力,名字起得非常富有柔情,富有吸引力。第二个板块,探寻中华文化,感受文化的力量。学生认识到了我们的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是源远流长的。了解了这些之后,同学们就感受到文化的力量,在文化丰富的内容中,就把孔夫子收进来了,联系到我们现今,把课收在“和”字上,用“和”字来体现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对我们治国理念的影响,对世界进步的推移,因此,我们自然就想到了人和人之间要和睦相处,我们要构建和谐社会;国与国之间要和平共处,我们要建立和谐世界。这节课放得开,收得拢。虽然他讲的是文化,却体现了党和国家的治国理念。第三板块,弘扬中华文化,传承中华美德,进一步把文化问题和学生紧密的衔接起来。板块的设计很好,每一板块有其内在的逻辑联系,思路清晰,结构建构合理;而有的老师的设计思路很乱,一会儿再这里放了一个课件,让学生回答,也不知道要回答到什么样的深度,过一会又换了另一个课件,换了一个新问题,零敲碎打,非常繁琐,自己把自己的教学的顺序给搅乱了。学生听起来也很费劲,我们也摸不着脉,只有你自己清楚。说实话,有句话叫“旁观者清”,但现在是连旁观者也糊涂了!为什么啊?这就是在“有序”上出了问题。
设计的活动精而适量。老师们,我们看到这次参赛的老师的确很辛苦,设计了很多活动,但有的形式冲淡了内容,冲淡了学生的思维,这是需要我们注意的。
设计的情景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富有吸引力、感染力,特别是情境的感染力是非常重要的。有三句话是永不会过时的真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王静老师的课面对初三的学生,在探究第三个问题时用了一个感人的事例,使学生悟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初三的大小伙子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我当时也流泪了。在此基础上再去渗透,去晓之以理,再导之以行,我们的课就会有很高的实效性。所以,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许多材料的使用我们要认真筛选,王静老师在使用素材时经过了认真的筛选才选择了这个内容,她说只有让自己先感动,然后才能有把握去感动学生;如果连自己都无法被感动,何来感动学生?情境设计得离我们的情感太远,就无法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学生就会无动于衷,我们一定要明确我们课程的性质。“千教万教教人做人”,这是我们思品课的根本,我们课的魂。
设计的问题思维含量高,利于启迪、开拓学生的思维。整个教学过程优化顺畅。我们的问题要有思维含量,有利于开拓学生的积极思维。有的老师的课让我们听得着急,他形成了“满堂问”的局面,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如果不是满堂问,他的课就没法推移了。但是他的“满堂问”的问题非常肤浅,而且是一对一的对话,而且有时老师问了什么,麦克效果再不好,学生又听不清,老师问的问题没有思维含量,又没有留下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一下,往往是问题刚提出来就马上要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完了,老师不管内容如何,就直接说:“好,请坐!”“真好!”好吗?其实,我觉得不好,现在“好”、“你真好”、“好极了”,成
了一种通病式的评价。要改!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我们要注意提升,比如有个老师在讲解尊重环境时,有个学生说:“我以后再也不乱扔垃圾了”。如果还是说:“很好,请坐”,此时就很不合适了。好在这位老师提升了,“,对,我们以后一定要增强环保意识”,从具体的不丢垃圾到增强环保意识,过渡了,也提升了,提升的非常自然、非常融洽。我们思品课虽然强调魂,但不是穿鞋带帽那么随便,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不是零星的教育,而是人的心灵的教育。这种教育不能硬性灌输,也是不能独立进行的,必须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予以熏陶,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渗透,“润物无声”。
4.有生是指,有生成。预设与生成融为一体,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遗憾的是,这次我们的初中思品课评选活动中,生成的成分很少。老师们一定要注意,预设与生成是我们思品课的根本属性。互动就必然产生生成,如果互动不产生生成,那么互动就是形式。生成该生成什么呢?固然,我们希望生成一些有利于教学的资源,但也可能生成出一些糊涂的东西,这也是一种生成的资源,我们应在课堂上予以及时澄清。生成的外延,不仅是知识的生成,还包括情感生成。一旦学生动情,就很容易润物无声了,学生就会和老师互动配合,产生新的情感。如有次我听了一节昆明的老师上的初三“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课,这节课本来是很难上的课,干巴巴的,没什么能吸引住学生的,但这位老师用了很多图文资源,生动地讲解了公有制经济、国有经济等经济成分,并在讲到维护公有财产时用一个感人的录像予以升华,学生们纷纷为之动容。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父母都是国家干部,我回家后一定会告诉他们:千万不要贪污国家的财产!”老师们,我在听到此处很是感动!这种话说的何等的好!这种课体现了我们思品课的生命力,这就是一种宝贵的生成啊!因为它生成了最难得的情感。所以,有人把预设与生成比作“鸟之两翼,车之双轮”。所以我们思品课既要考虑预设,又要考虑生成。预设为生成起铺垫作用,为生成创造条件。如果我们对教材还理解不清的时候,光是从表面推移教材的话,课的实效性就大大降低,所以我今天要大声疾呼:一定要高度重视生成。
5.有色是指,有比较鲜明的教学特色。我们现在不强调什么模式,要强调每一节好课都是一种创造,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遵循。他的成功模式,对你来讲就不一定成功。所以我们强调每一节课都是一种创造,这种创造既有内容的创造,也有艺术上的创新。
教师彰显个人魅力和教学风采,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比如语言、姿态、声音、幽默感,每个教师都是独立的、活灵活现的个体,个体与个体之间要进行生命的对话,要产生自己的特性。
在坚持科学性的前提下,富有艺术性和创造性。教师要彰显个人的魅力和教学风采。我们这一次为什么要设立风采奖,就是要提供一种方向,我们还要制作光盘,供大家观摩。面对好课,你可以吸纳他的魂,吸纳它的设计理念,有一些做法是可以学习的,但有一些做法是不能模仿的。所以,教师要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举两个例子。比如说B组的朱翠华老师,她的教学风格是十分亲和、亲切,一点一点地引导学生进入到知识和情感的殿堂。而东北师大的李忠强老师,他的风格是非常潇洒,非常自信。我们看到,讲课教师各有各的风格,女教师的亲切亲和,男教师的潇洒自信,各有各的特色。老师们要结合自己的情况,有自己的教学风格。
6.有效是指,教学效率高、效果好,即三维目标达成,学生学有收获。而有的老师的课上的特别累,一个劲的满堂问,一个劲的在那里卖力地讲,听课的老师和学生也很乏味,一个劲的看手表,“啊,还有5分钟,再坚持5分钟吧!”“该下课了”??可想而知,我们都有这样的心态,学生呢?这样的课就丝毫没有吸引人的特色了,更谈不上什么艺术风格。而好课往往让人觉得时间过得真快,下课了还听得意犹未尽,方兴未艾。
具体地说,知识、方法获得有效,学习能力提高有效,情感道德得到提升。从长远上看,有效是指通过一段或较长时间的思品课教学,学生不仅丰富了知识、增长了终身学习的能力,而且加快了良好的品德和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的思想品德课的这块阵地其实在与社会上的阴暗面和各种负面的东西在博弈,我们是博弈的主攻手啊!我们不能放弃这块阵地、这块净土啊!
以上六条标准,是我们根据课程理念和一线教师在课改中总结的一些经验,我在这里把它提出来加以归纳,仅供大家参考。
第三部分
今后教学需要注意或值得探讨的几个问题。这是我们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分析的。
1.要全面准确的理解新课改理念,把握好思品课改的方向,把握好度,确保课程改革健康、深入地进行。理念是非常重要的,理念引导行动,如果我们对理念理解的不全面不准确,片面,那就导致认识和做法的片面性。我举几个例子,比如我们提倡自主学习,有的老师认为就是弱化教师的作用,就是学生“自己学习”,就是自学,还有的地方硬性规定,老师在课堂上讲课不能超过10分钟或12分钟,这是我们课改的一个尴尬。其实自主学习就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相互探讨,相互感悟的这么一个过程,他绝对不是自个儿学习;再比如说合作学习,我们有的老师的理解也是比较片面的,认为不就是课堂讨论嘛,讨论的场面越热闹合作的效果越好,不能说这种想法不对,但很不全面,而实际上合作学习应当是一个团体内有明确的分工,有事先的计划,还有合作后呈现的方式等等,课堂讨论仅仅是合作学习的一种形式,它不是全部;再比如,我们现在强调合作探究,现在出现了一种很滑稽的场面——教师成为局外人,老师不介入合作探究的过程。他提出问题后,他就请大家合作探究吧!然后老师就躲一边自己“凉快”去了,你们爱讨论就讨论,爱探究就探究,反正领导就是要求我只能讲10分钟的。凡是这样的课,绝对没有好效果。探究合作应该是包括教师在内的,是教师与学生一起合作探究,教师与学生共同分享彼此的知识,共同交流彼此的情感。我们思品课的合作探究就是师生相互交流、积极互动,共同成长的过程。所谓共同成长,就是促进师生各自完整生命的成长,完整的生命就是包括我们的知识、技能、情感、眼界。在互动中,学生每人都有一个头脑,相对于教师来讲,他是强者,你是弱者。我过去讲课的时候,我特怕电脑卡壳,他以卡壳,我的汗就下来了。后来我就采取了一个办法,让班里的管电脑的学生帮我使用电脑,人家干得比我好。没有知识的交流、感情的交流,探究是无效的。作为老师,课要上得好,感情的交流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所以,应当用自己的激情来激发学生的激情,用自己的知识来传播学生的知识。一节课,我们要欣赏学生的闪光点,要弥补他们的薄弱点。如我们为什么要讲网络上的人际关系?学生还年轻,经不起网络的诱惑,他们可能就会和陌生的网友接触,甚至受到人身伤害。这就是他们的薄弱点。我们不仅要弥补他们的薄弱点,还要满足他们的需求点。这三个点,请老师一定要记
牢,在课堂上我们该欣赏的要欣赏,该弥补的要弥补,该满足的要满足,这是我们的为师之道。度的问题很清楚,就是要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我们的方法要高效适量,不能出现满堂问、满堂看、满堂动的现象。这次参赛课中有的老师用的课件太多,一个知识点接着一个知识点,太多的课件容易打断教师正常的教学顺序和学生的思维。用课件,可用可不用的,不用;而且,一个课件,要反复的用,这样才能达到课件的作用。要关爱学生的视力啊!
2.要先钻研教材、了解学情,后进行教学设计,并做到既走进教材,弄清教材的本意、悟出教材的新意,重新整合教材,实现对教材的再创造;又走出教材,为构建教材贡献力量。如《网络的人际关系》,主语是人际关系,载体是网络,我们不少老师把过多的时间用于教学活动的设计、课件的制作上,非常忙碌,做了很多无用功,尽管老师设计的课件很漂亮,但大讲网络的功能,QQ在线,“跑偏”了,40分钟的课,30多分钟都在讲网络的功能,剩下时间草草收场,显然对教材的理解不到位,所以,我们首先要走进教材,本意、新意,然后整合教材,还要对教材进行再创造。比如王静老师,他就没有完全按照教材进行。他那教材就两个框,他对教材理解以后,加深了对魂的注入,形成三个板块,这课上的非常深刻。同时我们要求走出教材,对教材建设奉献力量。我们现在的教材功能变了,他不是教本,而是读本。一是教材提供的只是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教材提供的,二是教师自个的,三是互动中出现的新的“东东”。我们现在有三级教材,我们可以将国家、地方、校本的一些教材内容融合起来,加以丰富和发展。
3.要处理好形式与内容的关系,防止形式冲淡内容的现象发生。本届优质课活动这个问题解决的不好,过于注重形式,活动太繁杂,冲淡了内容。你设计这个活动要干么,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我们教学设计要有两个内容,一要精心设计情景,二要精心设计问题。情景和问题要有内在联系,情景不要多,问题要有四位含量。
4.要注意克服不同程度的四重四轻现象,不断增强思品课的品位和实效性。
四重四轻指的是,重知识传播、能力培养,轻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其主要表现为该目标的虚化;重预设,轻生成;重感性,轻理性,即重引导学生通过活动、体验获得感性认识,轻帮助学生将其内化和提升形成理性认识;重课堂教学,轻课下引导践行。我听了这么多课,还没有发现哪位老师真正布置一道实践作业去做的,有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作业,践行其实是巩固课内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也是积累良好的行为习惯,课改提倡实践性,课上与课下是一个整体,记得南京优质课时青海的罗玲老师在讲珍爱生命时布置了一项作业:请你认养一种小动物,或者植物,要精心呵护,认真观察,留意它的成长,然后去感悟珍爱生命。我们要关爱生命。所以,我们要善于创造这样的作业。
5.要调控好课堂的教学节奏,务必要用足够的教学时间解决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我们这次优质课发现,不少老师的教学节奏调节的不好,有的没有把珍贵的分分秒秒的时间有效利用好,放在刀刃上。我举个例子:导入,要做游戏啦,介绍游戏的规则,用了将近15分钟,同学们听清楚了没,我再说一遍,等等,40分钟的课,用了25分钟用在游戏和导入上,课显得非常浮躁;有的思品课上把体育活动搬上了,为了合作拔腿绑在一起,比赛争第一,合作的好,很热闹,你想想学生获得了什么呢?在重点难点上,有的课安排的不好,前松后紧,有的课提前下课5分钟,有的课延时5分钟、10分钟甚至还多。我们要学会在课的节奏调控上下功夫,设置活动要注意“细节决定一切”这句话,如果每个活动得不充分,又拖延时
间,那这节课的效果可能就达不到。预设是为生成服务的,预设也要有弹性,40分钟的课不能就预设为40分钟,而是要预设为30几分钟,一旦发现在互动中出现了有利于达到教学目的的因素,要及时吸纳过来,如果生成占时间多了,要掐掉一部分预设,如果有的生成要超出预设了,也有必要“踩刹车”,保证你的课堂不拖堂。这就是一种教学技能问题。
6.要深入、反复地研读《课程标准》,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完善自我,不辱使命,为搞好课改做出更大的贡献。课程标准是我们思品课的总章程,我们老师在课改时不能手里没有课程标准啊!我希望教育主管部门真正关心我们的一线教师,让他们好好研究课程标准。希望我们老师们在课改的路上不断学习、永不止步、永不停息,为思品课的改革再添新功!谢谢!
范文四:小学思想品德
小学思想品德“活动.体验.内化”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下)
萧山区教育局教研室/韩永平
摘自:《萧山小学品德教研网》
2、知道毒品的危害,懂得要远离毒品的道理3、能做到珍爱生命,远离毒品二、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说明毒品危害的事实材料2、准备有关宣传禁毒的图片及文字材料并在教室中布置一个小型展览3、多媒体课件三、教学过程
1、收看录像,引出话题
①、谈话:大家一定听说过电影《林则徐》中“虎门销烟”的故事吧,下面我们一起来看其中的片断②、播放有关鸦片危害的录像片断③、小结:鸦片曾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多么深重的灾难啊,可如今,这一度曾在我国销声匿迹的毒品又卷土重来,令我们不寒而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关注这个话题2、观看展览,开展活动
①、过渡:在我们的教室里,老师已给大家布置了一个禁毒宣传图片展,请同学们先去看一看这个展览,在看的过程中,请特别关注一下毒品有哪些危害?我们青少年应该怎样对待这个问题?在观看的过程中如有疑问,请向老师提出②、学生观看展览,教师作适当的指导与讲解3、讨论交流,明白道理
①、通过刚才的观看,最让你触目惊心的是什么②、你在课前还了解到哪些毒品危害的惨痛事实③、结合学生介绍,老师利用课件出示萧山区内发生的有关说明吸毒危害极大的事例④、讨论并归纳A、毒品有哪些危害B、我们少年儿童应怎么做(随机出示答案)4、实践延伸,提出希望
①、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毒品不但严重损害了人的身心健康,破坏了家庭幸福,给家人带来了巨大的痛苦,而且还助长了违法犯罪的发生,影响了社会的安宁。可以说,毒品对个人、家庭、社会都带来了巨大的危害。我们要充分认识它的危害性,坚决不受利诱和欺骗,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珍爱生命,远离毒品②、示题③、提出行为要求:作为一个学生,作为一个小公民,我们不但自己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远离毒品,而且还应积极向家人和周围人宣传,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远离毒品、建设无毒社区的行动中来。④、课外延伸要求:向学生分发有关禁毒的宣传资料,要求学生回家向家人进行宣传,要珍爱生命,远离毒品上述二堂按“活动.体验.内化”教学模式执教的观摩课,(该模式的二种变式教案,因在“模式的变式”一节中已有举例,在此不作赘述)虽然活动的场地有所不同,但由于教师的精心设计和按要求认真操作,都获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得到听课教研员、老师的交口赞誉。第一堂课,学生身临其境,在李一强家中被李一强的事迹所深深感动;第二堂课,学生在教室中观看展览,也依然被其中的那些触目惊心的事例所震惊,学生在交流课前调查的材料时,也同样为身边那些因吸毒而惨遭毒品危害的人所深深痛惜,都达到了活动、体验的目的,有力地促进了学生道德认识的内化。
四、“活动.体验.内化”教学模式的成效与反思
几年来,我们在认真学习课程标准、不断更新自己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对“活动.体验.内化”教学模式作了认真的思考,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实践研究,多次开设了全市性的观摩课、研究课供大家观摩研究,倾听大家对这一教学模式的意见与建议并不断对此模式进行调整和完善。其可行性得到实践的验证:
1、“活动.体验.内化”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课堂德育模式,为思想品德课提供了新的教学思路
教学模式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范型。在思想品德课开设至今的二十余年中,虽然已出现了不少已经被大家在运用的教学模式,但纵观这些教学模式,绝大多数都是围绕于“传道、授业、解惑”这一目标层面,把思想品德课当作一门纯知识课对待,缺乏思想品德教育的个性特征。根据行为习惯的养成规律,经过科学的研究证明,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一般难以在说教中形成,更多的需要在较长的实践中逐步养成。因此,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当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受到冲击时,那些根植于这些传统教学组织形式之上的教学模式,也将随之发生动摇。尤其是当教师在课堂德育的背景下呼唤实践德育时,“活动.体验.内化”教学模式很自然地引起广大教师的关注。这一教学模式不但能把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形式可以由学校教室移向社会生活,方法由教师的说教移向学生的践行,内容由教材描述移向实例展示,让学生依据教学目标开展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内化,而且还体现了教学的重心由道德认知向道德实践的转移,并力求认知与践行的同步发展,能使学生直面科技发展、经济转型和道德价值观多元化的社会现实,拉近了教材内容与社会实际之间的距离,有效地克服了某些教材内容滞后于社会现状的弊端,较好地体现了教学的针对性,从而提高了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信度和实效。如城厢镇城西小学王银美老师结合第十册思想品德课《幸福不会从天降》的教学,打破了传统课堂德育那种教师讲、学生听模式,带领学生来到一学生家长承包的茶园里,结合课文内容,听这位家长介绍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的具体事例和深切感受,看他怎样全神贯注、一刻不停地采摘茶叶,并且还让学生亲手实践采摘茶叶,体验劳动的艰辛,并在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提出相关的问题,与这位家长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由于学生是在一个实际的劳动场地接受教育,直接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客观事实,因而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从而使学生对幸福不会从天降,幸福生活要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才能获得的道理的领悟也更加深刻,比传统的课堂德育模式显得更有实效。
裘江小学王建伟老师带领学生在敬老院里执教了《尊敬老人》一课后深有体会,他认为学生上课时的参与积极性与参与率比平时上课有明显提高,“学生在体验中的学习行为完全是发自内心的,是一种情感驱动下的自主学习。”在上课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还有一些学生在课余惦记着敬老院里那些老人们的生活,每逢学校组织学生去敬老院活动,学生们总很乐意参与,平时也经常看到一些学生利用休息日去敬老院看望老人……。他认为,“出现这些可喜的滞后效应与那节课的教学是不无关系的。”
2、“活动.体验.内化”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了自主学习的条件,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活动.体验.内化”教学模式不是通过教师的循循善诱来实现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而是在学生初步感知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把学生带入了一个特定的环境中,直接面对活生生的真实事例,接受相关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一种“零距离”教学方法。它的特点是使教学过程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从教师的“教中学”转向自己的“看中学、听中学和做中学”,并且在学的过程中,重视情感体验的作用,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自己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直接体验,不仅培养了学生有效参与的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道德思考和道德评价能力。正如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说:“凡是能影响个人行为的知识,是他发现和化为己有的知识”⑥。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的道德认知内化为道德信念,外化为道德行为,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且还被广大学生所喜欢。从教学观摩课中的情况来看,学生的提问比平时课堂教学中的提问,针对性更强,也更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被提问者的回答,因为都是用事实说话,也更能使学生相信,更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拉近了教育者、被教育者和教育载体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如前所述的《人要有毅力》一课的教学,当学生直面轮椅上病残的李一强介绍自己是怎样艰难地生活,怎样以顽强的毅力自学书画的本领,不少学生被感动得热泪盈眶,有的还流下了泪水,不少学生很激动地提出了“你为什么要这样做”等各自的问题;李一强朴素的回答,也赢得了学生的频频点头,使学生比较深刻地理解了“人要有毅力”的道理。
为了了解对这种教学模式的认同程度,我们对育才、裘江和湘师附小三所小学中曾经运用过这种模式教学的学
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喜欢用这种方法上思想品德课的占89%;通过座谈和个别交谈形式向开课教师和听课老师了解,极大多数教师对这一模式都予以充分肯定,认为只要选择好课文,落入好活动场所,按要求进行模式的运作,对学生的教学实效一定比传统教学方法要好。
3、“活动.体验.内化”教学模式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活动.体验.内化”教学模式,是一种实践性的教育、教学活动,教学内容是在活动的过程中完成,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只在活动中起点拨、引导的作用。当学生面对某个具体的道德问题时,教师并不马上给予明确、具体的答案,而是仅向学生提供独立的、有计划的训练机会----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去感悟、自己去寻找答案,这就促使学生自主参与活动,并通过自己的提问、分析、推理做出相应的判断,得出正确的结论。这一过程中,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运用各种知识来解决具体道德问题的能力及所必需的交往能力、表达能力,自主、自制能力等,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比如《浙东的刘胡兰----李敏》一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懂得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城厢镇育才小学的陈敏燕老师在执教这一课时,先是让学生自学课文,初知课文内容,但就如何认识我们萧山的解放也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她不是马上给予答案,而是把学生带入烈士陵园中的烈士事迹陈列室中,让学生看其中的照片、实物,听陵园中的讲解员介绍,并让学生与讲解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自己去获得相关的答案。这样的方法,不仅培养了学生解决具体道德问题的能力,而且还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能力有机结合起来,体现了学生学习、运用各种知识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活动中得到有效的提高。从观摩活动来看,烈士的感人事迹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位学生,人人的脸上荡漾着一种敬仰英雄的神情,特别是最后到烈士纪念碑下去宣誓和敬献花圈,声音深沉、整齐,动作稳重、规范,和以往少先队活动中的“清明扫墓”相比,更显得充满真情实感。
4、“活动.体验.内化”教学模式适用面广,并能够与学校的德育活动有机结合,较好地体现学校德育的整体性。 为了有效地开展学校的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不少学校根据德育的需要和本地的实际,确定了不少专题教育基地并经常性地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成为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一项常规工作。如城厢镇江寺小学,其每年的德育活动如下表所示[3] :
由于思想品德课中的不少教学内容同样都涉及到对学生的革命传统教育、热爱劳动教育、安全法制教育等,这与学校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学校确定的这些教育基地以及在基地中开展的这些活动,都可以和相关的思想品德课教学结合起来,使得“基地----活动----思想品德课教学”三者之间有机结合,达到思想品德
课教学中的“明理”与德育活动中的“实践体验”优势互补,有效地避免了目前有些学校中存在着的各种德育途径“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的不合作现象,较好地体现了学校德育的整体性,从而切实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而这种运用基地组织开展德育活动,并把德育活动与思想品德课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的方法,实质上就是思想品德课的“活动.体验.内化”教学模式。
“活动.体验.内化”模式的构建与运作,从理论上来说,它符合现代教学理念,符合教育、教学规律,也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规律,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从实践上来说,它具有比较广泛的适用性,能在较多的课文中应用,且在具体的使用中,教师易于操作,学生乐于参与,教学效果明显,具有较强的可行性。但是该模式的运用,也有它自身的一些局限,这种局限主要体现在它的运用需要有比其它教学模式更高的要求,这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教师使用的积极性。
1、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活动.体验.内化”教学模式的运作,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教学,只要有一个教案,人人都可在教室中操作尝试,它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力。如要使活动具有针对性和新颖性,需要对教学目标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和所要开展的活动的设计能力,使得活动不仅具有新意而且又能紧扣目标;要使活动能顺利、有序地开展,又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调控能力和参与能力,因为从管理和调控学生的角度来说,组织一个活动要比组织一堂课的难度要大得多。有的活动如果教师具有一定的素质能直接参与,将会收到更加明显的效果;为了能使活动得到方方面面的支持和配合,又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活动”能力和协调能力,因为有的活动涉及的面比较广,要取得圆满的成功,离不开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学校同行们甚至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仅仅靠组织者一人是力所不能及的。
2、客观条件的要求。活动能否有效地开展,决定的因素有许多,除了教师主观上的原因外,客观上的条件也不容忽视。由于要开展活动,就需要有学生能够去参加的、又有针对性的场所;学生要在活动中进行体验,又需要有能够有助于学生活动体验的具体载体,如果要请当事人现身说法,还涉及到当事人的语言表达能力,甚至教师还要帮助他拟好具体“说”的提纲;如果在教室中进行活动,教师又要课前做好许多准备,创设相关的活动情景,帮助学生有效地开展活动。另外如学生在活动中所涉及的安全问题、必要的经费支出等,也是需要教师认真考虑的。
虽然“活动.体验.内化”教学模式在操作上需要有比其它教学模式运用更高的要求,在一定的程度上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但由于它具有其它教学模式所无法取代的实效性和形式上的新颖性,因而还是引起了不少思想品德课教师的重视和实践的积极性。可以这样说,在学校德育基地建设、活动课程开设和新的教学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尤其是在集思想品德课教师、班主任和少先队中队辅导员于一人的情况下(省教育厅教研室有“由班主任兼任思想品德课教师”之要求),如果“活动.体验.内化”教学模式能真正被广大思想品德教师所认识和掌握,那么,就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方法来说,必将会出现一个更加生动活泼的局面,教学实效不高的现象也将得到根本的改观。
本课题在研究的过程中,得到了湘师附小、育才小学、裘江小学、临浦二小、北干小学及应东辉、项国庆、陈敏燕、王建伟、王银梅、孔玲环、瞿旭芸、华钢、张志强等老师的大力支持与直接参与,在此谨表谢意!
(后记:在模式的研究过程中,本人撰写的《活动型思想品德课教学初探》在《小学德育》杂志2000年9月号上发表,《关于活动型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践研究》在《小学德育》杂志2002年1月号上发表(目录附后)。尤其是第二篇文章发表后,引起了兄弟县市同行们的关注,其中磐安县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思想品德教研员陈顺秀亲自带老师于4月24日专程来萧山观摩我区的教研活动,并于第二天在湘师附小就活动型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有关问题,再与我区的相关老师进行了专题研讨,还饶有兴致地对“李一强家庭文化室”进行了实地察看,对这一教学
方法及所取得的成效予以充分肯定。)
注释:
①、《**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2年第二版第276页。
②、高峡、康健等《活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上海科技出版社1998年4月版第67页
③、钟启泉、黄志成主编:《美国教学论流派》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242页
④、同上,第243页
⑤、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1年版第251页 ⑥、施良方:《学习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版第411页
范文五:小学思想品德
小学思想品德 “感悟----导行” 教学模式的探索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是每个人的内心感悟的过程。传统道德教育忽视或无视学生的经历、感受、情绪与体验,“灌多悟少,理多情少,知多行少 ”,这实质是忘却了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把学生当成“小摆设”、“小容器”,教师成了道德的权威者、真理的化身,这样做必然构成教育的失效、对人的发展也构成阻碍与制约。
基于以上的认识,对思想品德课教学进行改革。改革的切入点是:以现代教学理念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以学生生命世界为基点加强德育过程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在学生的生命世界中,首先表现为对道德认知的直接 “感悟”,它是一种体现过程,从感觉、感受、感动中产生顿悟、觉悟、体悟的内心体验历程,它有助于学生道德判断、道德选择、道德行为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我们的改革必须从关注触发学生感动的活动和寻找德育互动规律与学生人格发展的有效途径出发,根据有关现
代教学的原理,逐步构建小学思想品德“感悟----导行”的教学模式。
一、构建思想品德 “感悟----导行”教学模式的理论探索
(一)现代教学论、儿童心理学的启示
现代活动教学的理论认为:人的发展依赖于人的活动的发展。而活动的过程,必须体现个体知情合一的 “感悟”、体验过程。它的根本目的是试图对现行的认知本位、教师中心和以灌输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造、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全面、多样的主体实践活动,感受到生命的律动、生命的成长,促进他们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素质的
整体发展。
儿童心理学理论也十分强调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相互协同、相互转化和共同发展,特别强调知情结合过程的感性认知作用,如通过营造富有激情的学习情景或氛围,学生会感受到学习的迫切性,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和行为;通过展现情境、再现情境、感染情境、表演情境、描绘情境等,学生在强烈的感受中会产生 “触景
生情”、“融情入景”的感悟。
人本主义理论也十分强调学生人格的发展,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尤其通过 “感悟”的基本模式,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协同发展,更符合人本主义的精神。“感悟----导行”的过程十分强调从具体形象人手,创设具体情境引导学生“感悟”,这是符合儿童发展阶段理论中关于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要特征的认识规律的,这样教学更
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二)人格精神培养的目标导向新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强调:初步形成健全的人格。自信、自律、团结、合作,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具有积极健康的人格,思想品德课更有它特殊的使命。我们期望通过思想品德课程的教
学活动,在小学生的人格培养上达到这样的目标:使学生通过经常性的自我评价和目标选择活动,形成开朗乐观的个性,培养善良的情感和良好的交往能力;使学生在认识并且参与接触社会和自然的合作性活动中,形成对祖国、对集体的热爱和责任感,形成捕捉信息的能力和探索事物规律的兴趣,具有关心和保护人类环境的意
识和行为,初步形成健全的人格。
健康的人格是整合的。整合意味着个体内部各方面的融合,既表现在各方面活动的本质关联,又表现在内在需要和行为表现的一致,从人格结构角度看,即意识和潜意识活动的吻合,所谓意识和潜意识的吻合,正是体现在知、倩、意、行的一致性上。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主导的作用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提高道德认识,内化为道德情感,形成道德观念,进而把道德认识,道德观念转化为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的过程。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通过优化 “晓理、动情、炼意、导行”让学生进入理想的知、情、意、行融合的良好状态并逐步养成积
极健康的人格。
(三)思想品德课“体验性“的特征
思想品德课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的 “主动体验”。学习主体在学习中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感知、感染和体验,来领悟道德知识,认同道德观念。我们要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就必须引导学生实现道德的内化。所谓内化,就是把课堂上所传授的道理和所激发阶情感转变为学生自身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形成道德信念,让内心产生履行道德准则的自觉性,形成道德需求,通过学生自身的体验以至感悟,
就易于实现“内化”。
二、思想品德课 “感悟----导行”教学模式的实践
通过对思想品德课 “感悟----导行”教学模式的理论探索,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其构建的主要基础。在模式的实施中必须要从改革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师生
角色观、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以及评价等方面进行实验探索。
(一)改革教学目标
“知、情、意、行谙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转化,是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固有的特殊规律。”遵循这一规律构建思想品德课教学优化的标志:晓理、动情、炼意、导行。我们所构建的“感悟----导行”教学模式,首先突出学生学习目标的落实。即:自我定标、自我操作、自我调控、自我评价。“自我定标”,即教师所制定的教学目标要以人为本,要及时转化为学生的自我认同、自我要求的学习目标。“自我操作”,即教师的“导”是为了引导学生的“思”,学生的演练、应用与体验。“自我激励”,即课堂上教师创设多种互动式的学习情景,引发学生“触景生情”,“情景相生”,导致情感升华,并在动情中体会成功的喜悦,从中激励别人,也激励自己不断走向自我完善。“自我评价”,启发学生从评价别人的过程中找到差距,在评价自己的过程中找到动力,并得到及时的情绪调控,从中学会自我发展,逐步形成健康的人格。
(二)改革教学内容
根据思想品德课程人格培养的目标及思想品德课体验性的教学的特征,我们要让学生通过课堂与社会相沟通,让学生感受时代的脉搏,使思想品德课真正成为引导学生发展,培养学生人格的一门课程。因此,这门课程必须具有特定的实践指导性,必须与动态发展的社会紧密相关。固定的教学内容、不变的教学计划是与思想品德课程的目标与特征互不相容的。必须注意教学内容与生活内容的拓展。教学内容既重视继承性与针对性,又注意时代性与发展性。尤其注重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生
活的贴近与拓展。
(三)“感悟----导行”教学模式的操作
为了实践 “感悟----导行”教学模式的功效,我们对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结构进行了重新构建,形成了操作性较强的教学程序。这个程序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强调动情导行为主线,其教学环节既紧凑又层层递进,适宜低、中、高年级各类课
文的教学。
l.“感悟----导行”教学模式结构图
2.“感悟----导行”教学程序的操作环节
①“激情揭题,诱发兴趣”----创设新颖,富有感染力的情景,引发激情,揭示课题,
诱发求知兴趣,把教学目标巧妙地转化为学生自觉追求的学习目标。
② “自主学习,发现观点”----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课文中感知、理解、认同教学要点,让学生在个体与小组合作活动中,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发现观点,晓理、动情,使
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交融,明确行为要求。
③“拓展深化,感悟体验”----丰富教材内容,拓宽和加深学生对教学要点的理解,促进学生内心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在熏陶感染中不断升华,成为具有理性的情感,并
学会把自我内化的需求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④“互动探究,情感升华”----运用辨析题、多向选择题、导行检测----游戏及师生表演等师生互动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促进学生情感的升华,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指导学生学会选择,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思想和行为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⑤“实践创新,导行延伸”----让学生在合作性的创造活动中明确教学要点,具体地指导行为实践。并通过总结把活动延伸到学校、家庭、社区的相关活动中,使学生真
正达到知行统一。
3.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在 “感悟----导行”教学模式的实践中,我们深感现代教育技术介入可以更有效地达
到模式所设定的目标。
①应用丰富的音频、视频材料,可以更有效地“激情揭题,诱发兴趣。”例如原教材《爱心温暖着小明》一课教学中,把小明受伤前的活泼可爱形象、受伤过程等制成动画故事,通过多媒体计算机软件展示,学生观看,迅速达到激情揭题,诱发兴趣
的效果。
②把课文内容配音或制作成动画配音的帜I软件,让学生看软件,学课文,找出使自己最感动的情节汇报并说说为什么?通过人机互动,师生、生生互动,使学生感受到多重感官刺激,产生乐学的愿望,感受到教师的积极期望,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③应用CAI软件丰富课文内容的故事、法规、图文并茂或动画的辨析题、套餐式的多向选择题、导行游戏,更利于学生对观点的拓展深化,补充认识,使学生在人机互动中,在合作性的创造活动中体验情景,互动探究,实践创新,总结延伸。
4.重视培养学生敢于质疑、主动质疑、善于质疑的能力
原国家教委在《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 “要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创造的能力以及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打好基础。”为此,我们在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中,十分重视培养学生敢于质疑、主动质疑、善于
质疑的良好思维品质与能力。
(四)“感悟----导行”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与师生角色
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手段的总和。教学活动犹如表演活动,教师与学生在操作程序中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它体现了师生
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解决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协同的关键问题。
1.教师角色与教学策略
在思想品德课堂活动中,教师扮演着 “情景创设者”、“活动设计者”、“志同道合者”
的角色。因而,实施“感悟----导行”教学模式十分注重以下几个教学策略:
①导学策略
教学过程重在使学生的理智过程、情感过程乃至整个精神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与提升。因而,教师的导学过程十分重要,包括导情境,如:创设多种角色体验活动和游戏参与活动,在丰富开放的教学内容活动中拓展人格精神。在结构性的教学设计中塑造人格角色,在合作性的创造活动中建构人格;导思维,如:通过感悟,培
养学生的批判思维意识;导行,指出具体的行为方式方法等。
②情感贯穿策略
尤其是认知与情意的统一,它包涵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的有机渗透,体现人
格熏陶、以人为本精神。
③互动互促策略
强调师生主动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体验到一种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宽容与关爱。同时感受到激励、感化、指导和建议,形成
积极的、丰富的、发自内心的人生态度与体验。
2.学生角色与学习策略
在思想品德课堂活动中,学生是主体参与者、情感的陶冶者、情绪的 “被激动者”、
活动的主人。“感悟----导行”的学习策略也是丰富多彩的。其表现为:
①主动体验。积极、乐观的情感体验,主动晓理----培养道德认识。
②主动参与。乐于参与角色活动,加深体验,动情炼意,培养道德情感、意志品质。
③学会挑战。善于挑战教师和挑战自我,提出不同意见。培养敢于质疑、主动质疑、
善于质疑的良好思维品质与能力,敢讲真话,吐真言。
④乐于合作。积极、主动参与小组合作的创造性活动,使个体的自主性需求得到满足,独立活动能力与个性得到有效的培养。并根据不同的活动要求自由选择不同的
合作伙伴,灵活组合小组进行思想品德课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