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论语中的管理学
《论语》中的管理学
以德报怨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三年前我在一篇文章《囚徒困境与仁者无敌》中,曾介绍RobertAlexlrod《合作的进化》一书,在重复的囚徒困境博弈中收益最大化的一报还一报战略的四大特征:善良(不首先背叛),
宽容(如果对方背叛,只惩罚对方一次),不嫉妒(每次博弈不比对方多),但也公正(以合
作回报对方的合作,以背叛回报对方上次的背叛)。用孔子的话说,这个一报还一报战略应
该是以直报怨吧。
以德报怨属宗教性私德、高调道德,目的在于律己;以直报怨作为阿嚏性公德、底线道德,
用于律人,两者其实是可以并行不悖的。
蒙牛乳业的创业人牛根生,当年创业的过程九死一生,大多数困难还是竞争对手人为制造出
来的,因此在采取什么竞争哲学这个问题上,牛根生应该是很有发言权的。他在阐述“小胜
凭智,大胜靠德”的座右铭时,讲了一段非常精彩的话:“其实就是‘与自己较劲’!发生任
何问题,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因为改变自己容易,改变别人难。假使矛盾双方的责任各占
50%,那么,你先从改变自己开始。当你主动改变后,你会发现,对方也会跟着改变,而且
这种改变不是同比例的,往往你改变10%后,他会改变30%,真所谓‘你敬他一尺,他敬你一丈’。”
牛根生这个说法,其实是对以直报怨乃至以德报怨战略的最好注解。
从吾所好
《论语》中有关人生信念、价值观的叙述,有一种令人着迷的沉静与安详。例如,关于原则
与利益之间的选择,《论语?述而》中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孔子说,有很多情况下,富而可求,利益与原则并不一定就是对立的。
而在利益与原则发生直接对立的时候,孔夫子的建议是安贫乐道:"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
当矛盾激化,选择的对象不是一般的富贵,而是生命的时候,孔夫子平和地指出:“志士仁
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原则与利益出现矛盾的时候,选择原则,这一点儒家和世界上大多数宗教的教诲是一样的。
但事实上,人生道德选择的真正困境却往往在于,此原则与彼原则之间的选择。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三国演义》中关羽假公济私,为了报答曹操的厚待,在华容道擅自
放走了曹操。在大集体和小集体之间,关羽选择的是小集体,也就是放弃了大的原则。
而对此,日本的文化则是通过死来兼顾情义和忠的义务,例如武士的切腹自杀。本来是“从
吾所好”的个体道德选择,在日本文化那里变成了一种符号式、仪式化、宗教性的行为,这
与关羽的务实和油滑甚至虚伪形成了尖锐的对比。同为儒家文化的中国与日本,对于两难处
境却选择了如此迥然不同的两种解决办法,其中含义,发人深省。日本人藉由这种“认死理”
的集体主义传统,形成了日本企业的高度组织性。而我们的表面上宣扬大集体利益,私下里
推崇的却是重私人情义的关羽式人物,给我们的企业带来更多的是小集体利益主导下组织的
分崩离析。
易事难悦
《论语?子路》载:“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
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孔子说,君子容易共事,但很难讨得他的欢喜。用不合正道的方法去讨好他,他不会高兴。
到了用人的时候,他根据这个人的才能来用。小人很难共事却容易讨好。用不合正道的方法
去讨好他,他也高兴。到了用人的时候,他就求全责备,什么事情都得依他的意思来做。我
觉得这是《论语》中讨论管理问题最直接也最有深度的一章。
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行事风格和管理方式,现代管理中,前者叫做对事负责制,后者叫做对
人负责制。对事负责制其实就是科层制,其核心包括清晰的分工和岗位职责,事先设计的工
作流程、理性的业绩评估等;而对人负责制就是我们中国企业最容易陷入的私人化、个人化、
家长制的管理方式。多少阿嚏败在"说之虽不以道,说也"这八个字上?
失言失人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
语?卫灵公》)
这是《论语》中最像后世的《菜根谭》式的警句的一句话,简洁,对称,容易理解又耐琢磨。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认为,高投入人力资源政策中,雇主和员工都一致认为信息分享是高投入
组织最重要的特征。强调的是公司的普通员工分享公司管理大政的信息的权利。如果管理者
认为员工无权了解公司管理大政的信息,让员工了解这些信息是“失言”,管理者便是“失
人”,员工也会认为向这样的管理者“进言”是“失言”。正式渠道不畅通的结果是组织内各
种非正式的信息渠道大行其道。这些非正式的信息渠道对事实的夸张和歪曲带来的负面影响
是一方面,更严重的是与这些小道消息密切联系的各种非正式的利益集团、小圈子、小集团
的形成,像寄生藤一样开始缠绕在公司的正式组织框架上,把养分一点点地吸走,直到大树
轰然倒下。
范文二:论语中的管理学
論語中的管理學
以德報怨屬宗教性私德、高調道德,目的在於律己;以直報怨作為社會性公德、底線道德,用於律人,兩者其實是可以並行不悖的。
九、以德報怨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三年前我在一篇文章《囚徒困境與仁者無敵》中,曾介紹Robert Alexlrod《合作的進化》一書,在重複的囚徒困境博弈中收益最大化的一報還一報戰略的四大特徵:善良:不首先背叛:,寬容:如果對方背叛,只懲罰對方一次:,不嫉妒:每次博弈不比對方多:,但也公正:以合作回報對方的合作,以背叛回報對方上次的背叛:。用孔子的話說,這個一報還一報戰略應該是以直報怨吧。
以德報怨屬宗教性私德、高調道德,目的在於律己;以直報怨作為社會性公德、底線道德,用於律人,兩者其實是可以並行不悖的。
蒙牛乳業的創業人牛根生,當年創業的過程九死一生,大多數困難還是競爭對手人為製造出來的,因此在採取什麼競爭哲學這個問題上,牛根生應該是很有發言權的。他在闡述?小勝憑智,大勝靠德?的座右銘時,講了一段非常精彩的話:?其實就是‘與自己較勁’,發生任何問題,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因為改變自己容易,改變別人難。假使矛盾雙方的責任各占50%,那麼,你先從改變自己開始。當你主動改變後,你會發現,對方也會跟著改變,而且這種改變不是同比例的,往往你改變10%後,他會改變30%,真所謂‘你敬他一尺,他敬你一丈’。?
牛根生這個說法,其實是對以直報怨乃至以德報怨戰略的最好注解。
一一、從吾所好
《論語》中有關人生信念、價值觀的敍述,有一種令人著迷的沉靜與安詳。例如,關於原則與利益之間的選擇,《論語?述而》中說:?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孔子說,有很多情況下,富而可求,利益與原則並不一定就是對立的。
而在利益與原則發生直接對立的時候,孔夫子的建議是安貧樂道:?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貴,於我如浮雲。?
當矛盾激化,選擇的物件不是一般的富貴,而是生命的時候,孔夫子平和地指出:?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原則與利益出現矛盾的時候,選擇原則,這一點儒家和世界上大多數宗教的教誨是一樣的。但事實上,人生道德選擇的真正困境卻往往在於,此原則與彼原則之間的選擇。
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三國演義》中關羽假公濟私,為了報答曹操的厚待,在華容道擅自放走了曹操。在大集體和小集體之間,關羽選擇的是小集體,也就是放棄了大的原則。
而對此,日本的文化則是通過死來兼顧情義和忠的義務,例如武士的切腹自殺。本來是?從吾所好?的個體道德選擇,在日本文化那裏變成了一種符號式、儀式化、宗教性的行為,這與關羽的務實和油滑甚至虛偽形成了尖銳的對比。同為儒家文化的中國與日本,對於兩難處境卻選擇了如此迥然不同的兩種解決辦法,其中含義,
- 1 -
發人深省。日本人藉由這種?認死理?的集體主義傳統,形成了日本企業的高度組織性。而我們的表面上宣揚大集體利益,私下裏推崇的卻是重私人情義的關羽式人物,給我們的企業帶來更多的是小集體利益主導下組織的分崩離析。
三0、易事難悅
《論語?子路》載:?子曰:‘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
孔子說,君子容易共事,但很難討得他的歡喜。用不合正道的方法去討好他,他不會高興。到了用人的時候,他根據這個人的才能來用。小人很難共事卻容易討好。用不合正道的方法去討好他,他也高興。到了用人的時候,他就求全責備,什麼事情都得依他的意思來做。我覺得這是《論語》中討論管理問題最直接也最有深度的一章。
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行事風格和管理方式,現代管理中,前者叫做對事負責制,後者叫做對人負責制。對事負責制其實就是科層制,其核心包括清晰的分工和崗位職責,事先設計的工作流程、理性的業績評估等;而對人負責制就是我們中國企業最容易陷入的私人化、個人化、家長制的管理方式。多少領導人敗在?說之雖不以道,說也?這八個字上,
三二、失言失人
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論語?衛靈公》:
這是《論語》中最像後世的《菜根譚》式的警句的一句話,簡潔,對稱,容易理解又耐琢磨。
現代人力資源管理認為,高投入人力資源政策中,雇主和員工都一致認為信息分享是高投入組織最重要的特徵。強調的是公司的普通員工分享公司管理大政的資訊的權利。如果管理者認為員工無權瞭解公司管理大政的資訊,讓員工瞭解這些資訊是?失言?,管理者便是?失人?,員工也會認為向這樣的管理者?進言?是 ?失言?。正式管道不暢通的結果是組織內各種非正式的資訊管道大行其道。這些非正式的資訊管道對事實的誇張和歪曲帶來的負面影響是一方面,更嚴重的是與這些小道消息密切聯繫的各種非正式的利益集團、小圈子、小集團的形成,像寄生藤一樣開始纏繞在公司的正式組織框架上,把養分一點點地吸走,直到大樹轟然倒下。
摘自《論語筆記:傳統中的基業之道》
- 2 -
范文三:论语中的管理学
论语中的管理学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众所周知的《论语》开篇文字,文字之浅显在《论语》中也不多见,尤其前两句广为传诵。然而,这段语意浅近的文字却道出了一个经理人面对不同境遇所应该持有的心态。
从字面上看,孔子首先说:“学到了经营管理的专业知识又时常得到实践,不是很愉快吗,”诚然,一个经理人,满腹才能而且能够得到企业任用,得到施展发挥的机会,自然是件值得高兴的事情——这是一种际遇;接着,孔子又说出另一种情况,就是即便没有被任用,而能够“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来和我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因为,至少这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自身的潜在价值;第三种情况就是“人不知”,即“我的才能不被别人认可或了解”,那么,孔子说也要做到“不怨恨”,要继续保持自信。
这段话不仅说明了一个经理人在不同境遇下应该保持的良好心态,我们还可以看到作为一个经理人,必须始终把“学习”作为一个首要的目标。在不被人们了解的时候,不怨天尤人,而仍要学习;在被任用之前,要多接触社会,多接触同行、专家,把学习和交流作为乐趣;“学而时习之”当然是策划人的理想追求了,同时也说明了“学”的重要性:被任用的前提是“学”,“学”的目的是被任用。
——在普遍追求实际利益的今天,能够像这样把学习放在首要位置并时刻学习的精神是非常可贵的。
曾经有许多年轻学生问我怎么提高管理技能和经营知识,我一般都要建议他先放下好高务远的想法,去企业打工,在接触企业实际的情况下,有所感悟。这其实也是孔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实践不是学习的唯一渠道,但如果缺乏实践的学习,将没有任何意义;同时,也只有在实践中才可能知道自己到底应该先学什么、怎么去学——这就是我常说的“以用促学、学以致用”。
当然,孔子讲这句话的时候大概是在他40岁之后,那时候他已经感觉到自己的学说缺乏实际的政治环境,政治抱负得不到实现的好机会,“人不知,而不愠”也有自我开脱的意思,这可不是一个职业经理人愿意看到的情况啊~
《论语》开篇,没有讲述什么人生大道理,而是开门见山讲做人的心态,不知是《论语》编纂者的良苦用心,还是仅仅是巧合。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有子是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30多岁。据说和孔子长得很相似,所以在孔子去世后,有弟子提出让有子做“掌门”。其实,与其说两个人模样相似,倒不如说有子的思想更接近孔子,尤其在对待“孝弟”的态度上。这段话里,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司,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进一步说,不冒犯上司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所以推论“孝弟”是为人之本。
中国古代社会讲究孝道对社会稳定肯定有好处,因为本来就是“家天下”嘛,统治阶层肯定喜欢这样的主张。从政治角度看,这自然是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但从人文角度来说,孝顺自然是美德——把孝顺作为一种文化而在整个社会推广并得到认同,大概也只有中国做得最到位。
我们不去评判政治家的想法,单从有子这一思想里,我们可以看到企业管理的一些方法和启示。
首先,企业管理的触角要伸向企业基层,从每个职员、每个部门抓起,所谓“管理无小事”,不要怕事情烦琐,也不要迷信一招一势能够奏效。有子的看法是,社会基本组成单位是家庭,如果家庭稳定,社会基础就稳定;社会基础稳定,整个社会才和谐。企业也是这样,假如企业每个部门都做得好,每个部门里的职员都做得好,那企业不是好管理了吗,
第二,是说企业管理要抓根本问题,根本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所以企业管理者应该“务本”。这里所说的“本”,就是企业的基础管理。现在很多企业讲究一把手亲自抓销售,或者亲自抓技术,显示一下企业对某项具体工作的重视,或者作为特殊时期的特殊手段是完全可以的,但这些工作毕竟的副总要做的事情,一把手还是要回到自己的岗位上来,做企业最根本、最基础的管理。
第三,企业管理的手段中,制度固然重要,但思想培养尤其起着决定性作用。这和西方管理学略有不同。中国古代也一直有“法制”和“德制”的争论,在中国现代企业里,这两者都要兼顾。我们可以把企业的“德制”叫做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的核心其实还是思想、理念,还是企业价值观和个人价值观的统一。价值观形成后,才达到企业管理的理想状态。
我很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句话而震撼:根本问题解决了,企业自然会走上正轨,而管理者的任务就仅仅在于“务本”,即致力于研究和解决企业的根本性问题。
范文四:论语中的管理学
、IINDSET,INNOXMION
的 论 理 语 管 中
掌氐
秽?
习z,不亦 或了韶”,那么,孔予说也要做到 在不被人们了解的时候(不 不办乐平’ “不怨恨“,要继续保持自信。 怨天尤人,而仍要学习(在被任用 『子平々’这 这段话不仅说明了一个结理 之前要多接触社会,多接触同 开篇文字( ^在不同境遇下应该保持的良好心 行、专家,把学习和交流作为乐
)中也不多 态(我们还可以看到作为一个经理 趣 “学而时习z。当然是策
1诵。然而, 人,必须始终把‘学习”作为一个 人的理想追求了,同时也说明了划 】遘出了一个 首要的目标。 “学1的重要性被任用的前提是 r应该持有的 。学”,“学”的目的是被任用。 在普追追求实际利益的今天(能够 子首先说 像这样把学习放在首要位置并时刻
业知识又时 学习的精神是非常可贵的。
f快吗'”诚 曾经育许多年轻学生问怎么 。才能币『且能 提高管理技能和经营知识,建议他 到施展发挥 们先放下好高骛远的想法,去企业 得高兴的事 打工,在接触企业实际的情况下,
接着(孔子 有所感懵。这其实也是孔子所说的
是即便没有 “学而时习z。(实践不是学习的 同道合的朋 唯一渠道,但如果敏乏实践的学
嚷和我讨论 习,将没有任何意义-同时,也只 田,因为,至 有在实践中才可能知道自己到底应 日#
,了自身的潜 该先学什么、怎么去学——这就是 早?
就是’人不 常说的。以用促学、学以致用”。 蔓; 被别^认可 当然,孔子讲这句话的时候
万方数据
MI,DSET,I、、0、NllO、一 大概是在他40岁z后,那时候他 门抓起,所谓“管理无小事”, 要怕事情烦琐,也不要进信一不 已经臻觉到自己的学说缺乏实际的 势能够奏效。招一 政治环境,政治抱负得币到实现的 }几会,。人不知而不愠”也有自我有子的看法是,社会基本蛆 成单位是家庭,如果家庭稳定,社 开脱的意思,这可不是一个职业经 理人愿意看到的睛~兄。 会基础就稳定(社会基础稳定,整 (论语>开篇,没有讲述什 个计会才和谐。企韭也是这样,假 么人 如企业每个部门都做得好,每个部 生大遘理,而是开门见山讲做 ^的心态,不知仅仅是巧舍,还是 门里的职员都做得好(那余业不是 好管理7吗’ (论语)编纂者的良苦用心。 第二(是说企业管理要抓挨 有子日 ”其为人也孝弟,
本问题,根本问题解决了(其他问 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
题就会迎刃而解,所雌企业管理者 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奉,
应该‘务本’。 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
本与々“ 这早所说的。车‘(就是命
有子是孔子的弟子,比孔子 业的基础管理。现在很多企业讲究
一把手亲自抓铸售,或者亲自抓技 小30多岁。据说和孔子长得很相 术,显示一下金卅对某项具体工作 似(所斟在}L子去世后,有弟子提
的重视,或寰作为特殊时期的特殊 出让有子做“掌门“。其实(与其 手段是完全可雌的,但这些工作毕 说两个人模样相似,倒不如说有子 竟是副总要做的事情, 把手还的思想更接近孔子(尤其在对待 要回到自己的尚位上来,做企业最 是 ”孝弟”的态度上。这段话里(有 根本、最基础的管理工作。 触犯上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 第三(企业营理的手段司,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制度固然重要,但思想培养中( 进一步说,不冒犯上司而喜好造反 若决定性作用,这和西方管的^是没有的(所阱推论+孝弟”尤其起 有不同。 理学略 是为^主本。 中国古代社会讲究孝道对社 中国古代也一直有“法治 和“德制的争论(在中国现“ 会稳定肯定有好处。因为本来就是 代企
。家天下”,统治阶层肯定喜欢这 业里,这两者都要兼顾。我们可
以把企业的。撵制’叫做企业文化 样的主张。从政治角度看,遮自然
建设,企业文化的核心其实还是思 是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但从^文
想、理念(还是企业价值观和个人 角度来说,孝顺自然是美德一把 孝顺作为一种文化而在整个}土会推 价值观的统一。价值观形成后,才
达到企m管理的理想状态。 的最到广并得到认同,大概也只有中国做 位。 我很为“君子务本,本立而 霰们不去评判政治家的想 道生“这句话而震撼根本问翘解 决了,企业自然会走上正轨(而管 法,单从有子这一思想里,可以看 理者的任务就仅仅在于”务本’, 到企业管理的一些方法和启示。 第一,企业管理的触角要伸 即致力于研究和解决企业的根本性 问题。 向企业基层,从每个职员、每个部
面强疆; o;;o
万方数据
范文五:论语中的管理学
论语中的管理学
, 作者:夏淳 来源:日本新华侨报网 点击数:366 更新时间:2010-5-4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众所周知的《论语》开篇文字,文字之浅显在《论语》中也不多见,尤其前两句广为传诵。然而,这段语意浅近的文字却道出了一个经理人面对不同境遇所应该持有的心态。
从字面上看,孔子首先说:“学到了经营管理的专业知识又时常得到实践,不是很愉快吗,”诚然,一个经理人,满腹才能而且能够得到企业任用,得到施展发挥的机会,自然是件值得高兴的事情——这是一种际遇;接着,孔子又说出另一种情况,就是即便没有被任用,而能够“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来和我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因为,至少这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自身的潜在价值;第三种情况就是“人不知”,即“我的才能不被别人认可或了解”,那么,孔子说也要做到“不怨恨”,要继续保持自信。
这段话不仅说明了一个经理人在不同境遇下应该保持的良好心态,我们还可以看到作为一个经理人,必须始终把“学习”作为一个首要的目标。在不被人们了解的时候,不怨天尤人,而仍要学习;在被任用之前,要多接触社会,多接触同行、专家,把学习和交流作为乐趣;“学而时习之”当然是策划人的理想追求了,同时也说明了“学”的重要性:被任用的前提是“学”,“学”的目的是被任用。——在普遍追求实际利益的今天,能够像这样把学习放在首要位置并时刻学习的精神是非常可贵的。
曾经有许多年轻学生问我怎么提高管理技能和经营知识,我一般都要建议他先放下好高务远的想法,去企业打工,在接触企业实际的情况下,有所感悟。这其实也是孔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实践不是学习的唯一渠道,但如果缺乏实践的学习,将没有任何意义;同时,也只有在实践中才可能知道自己到底应该先学什么、怎么去学——这就是我常说的“以用促学、学以致用”。
当然,孔子讲这句话的时候大概是在他40岁之后,那时候他已经感觉到自己的学说缺乏实际的政治环境,政治抱负得不到实现的好机会,“人不知,而不愠”也有自我开脱的意思,这可不是一个职业经理人愿意看到的情况啊~
《论语》开篇,没有讲述什么人生大道理,而是开门见山讲做人的心态,不知是《论语》编纂者的良苦用心,还是仅仅是巧合。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有子是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30多岁。据说和孔子长得很相似,所以在孔子去世后,有弟子提出让有子做“掌门”。其实,与其说两个人模样相似,倒不如说有子的思想更接近孔子,尤其在对待“孝弟”的态度上。这段话里,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司,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进一步说,不冒犯上司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所以推论“孝弟”是为人之本。
中国古代社会讲究孝道对社会稳定肯定有好处,因为本来就是“家天下”嘛,统治阶层肯定喜欢这样的主张。从政治角度看,这自然是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但从人文角度来说,孝顺自然是美德——把孝顺作为一种文化而在整个社会推广并得到认同,大概也只有中国做得最到位。
我们不去评判政治家的想法,单从有子这一思想里,我们可以看到企业管理的一些方法和启示。
首先,企业管理的触角要伸向企业基层,从每个职员、每个部门抓起,所谓“管理无小事”,不要怕事情烦琐,也不要迷信一招一势能够奏效。有子的看法是,社会基本组成单位是家庭,如果家庭稳定,社会基础就稳定;社会基础稳定,整个社会才和谐。企业也是这样,
假如企业每个部门都做得好,每个部门里的职员都做得好,那企业不是好管理了吗,
第二,是说企业管理要抓根本问题,根本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所以企业管理者应该“务本”。这里所说的“本”,就是企业的基础管理。现在很多企业讲究一把手亲自抓销售,或者亲自抓技术,显示一下企业对某项具体工作的重视,或者作为特殊时期的特殊手段是完全可以的,但这些工作毕竟的副总要做的事情,一把手还是要回到自己的岗位上来,做企业最根本、最基础的管理。
第三,企业管理的手段中,制度固然重要,但思想培养尤其起着决定性作用。这和西方管理学略有不同。中国古代也一直有“法制”和“德制”的争论,在中国现代企业里,这两者都要兼顾。我们可以把企业的“德制”叫做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的核心其实还是思想、理念,还是企业价值观和个人价值观的统一。价值观形成后,才达到企业管理的理想状态。
我很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句话而震撼:根本问题解决了,企业自然会走上正轨,而管理者的任务就仅仅在于“务本”,即致力于研究和解决企业的根本性问题。
本文来源于孔子学院 http://www.kzx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