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测量计算公式
直线及圆曲线程序
直线: 备注:
X=C+(P-Q)*cosB Z =0时,进入直线程序: Y=D+(P-Q)*sinB C、D 为起点坐标(X ,Y )
M=X+S*cos(B+90J) P 为所求点桩号,Q 为起点桩号 N=Y+S*sin(B+90J) B 为方位角,S 为边桩距离
J为左右边桩,求左边桩时J 为 “-1”,右边桩J 为“+1”。
圆曲线: Z =1时,进入圆曲线程序: G=90°*abs (P-Q )/∏/R
=abs(P-Q)/2/R R为半径,E 为起始点方位
角
X=C+2R*sinG *cos (E+IG) I为线形左右偏,左偏1, Y=D+2R*sinG*sin(E+IG) 右偏为“+1”。
M=X+S*cos(E+2IG+90J)
N=Y+S*sin(E+2IG+90J)
缓和曲线程序
L=abs(P-Q )
F=180L^2/(2∏A^2)=L^2/(2*A^2)
U=L-L^5/(40A^4)+L^9/(3456A^8)
V=L^3/(6A^2)-L^7/(336A^6)+L^11/(42240A^10)
X=C+U*cosE+V*cos(E+90I) 备注:
Y=D+U*sinE+V*sin(E+90I) P 为所求点桩号
M=X+W*cos(E+IF+90K) Q 为缓和曲线起点桩号
N=Y+W*sin(E+IF-90K) A 为缓和曲线参数:A^2=LR
C、D 为直缓点坐标 W为边桩距离
I为线形左右偏,左为“-
1”,右为“+1”。
K 为左右边桩,左为“-
1”,右为“+1”。
求第二缓和曲线时,方位
角E+180°,左右偏、左
右边桩也要颠倒。
求斜交边桩时,M 、N 为:
M=X+W*cos(E+IF-90-K) E为起点方位角 N=Y+W*sin(E+IF-90-K) I为线形左右偏
求圆曲线上任意点方位角:
O=E+180°I(P-Q )/∏/R wps表格 0=E+I(P-Q)/R 求缓和曲线上任意点方位角:
O=E+I(P-Q )^2/2/A^2*180°/∏
当算直线段中带角度边桩(求斜交边桩)时,将M 、N 改为:
M=X+S*cos(B-90-J )
N=Y+S*sin(B-90-J )
当算圆曲线斜交边桩时,M 、N 为:
M=X+S*cos(E+2IG-90-J)
N=Y+S*sin(E+2IG-90-J)
备注:
其中求左边桩时,S 取“+”,求右边桩时,S 取“-”,J
为所成角度。
高程变坡公式
凹曲线:
前曲线高程=变坡点高程+(所求点桩号-变坡点桩号)*纵坡+(所求点桩号-起点桩号)^2/2/R
后曲线高程=变坡点高程+(所求点桩号-变坡点桩号)*纵坡+(终点桩号-所求点桩号)^2/2/R
凸曲线:
前曲线高程=变坡点高程-(变坡点桩号-所求点桩号)*纵坡-(所求点桩号-起点桩号)^2/2/R
后曲线高程=变坡点高程-(所求点桩号-变坡点桩号)*纵坡-(终点桩号-所求点桩号)^2/2/R
(注:当后接曲线和前一曲线情况相同并且高程仍呈递增
或递减时,此公式并不适用。)
范文二:测量计算公式
1. 已知Ha=55m, 后视a=1.5m, 前视b=1.0m 。问A 、B 两点高差是多少?B 点比A 点高还是低?B 点高程是多少?并画图说明。
1. 解:已知H A =55m a=1.5m, b=1.0m
h AB =a-b=1.5—1.0=0.5m
H B =HA + hAB =55.00m+0.5m=55.500m
答:B 点的高程为55.500米
B 点比A 点高
高差为0.5m
2. 用钢尺丈量一条直线,往测丈量的长度为217.30m ,返测为217.38m ,今规定其相对误差不应大于1/2000,试问:此测量成果是否满足精度要求?
2. 解:据题意
,
,此丈量结果能满足要求的精度。
3. 一水平角度的正镜后视读数a 1=48o25′15", 前视读数 b1=158o48′30" ,倒镜后视读数a 2=228o25′00" ,前视读数 b2=338 o48′
45" 。求β角。
3. β左= b1—a 1=158 o48′30" —48o25′15"=110 o 23 ′15"
β右= b2—a 2=338 o 48 ′45" —228 o25′00"=110 o 23 ′45"
β=(β左+β右 )=( 110 o 23 ′15"+ 110 o 23 ′45" )= 110 o
23 ′30"
答:该角为110 o 23 ′30"
1212
4. 如图所示直线AB 的坐标方位角αAB =245 36'28'',角度β=129 58'54'',求直线CB 的坐标方位角αCB 。
4. 解:
αBC =αAB +β-180 =245 36'45''+129 58'54''-180 =195 35'39''; αCB =αBC -180 =15 35'39''
答:直线CB 的坐标方位角αCB 为15 35'39''
5. 某一直线的方向用象限角表示为SW57°28′54″,试计算该直线的坐标方位角,并画图表示。
5. α=180 +57 28'54''=237 28'54''
8. 已知A 、B 两点的坐标?
方法计算出D AB , αAB 。
8. 解:
D AB =(x B -x A ) 2+(y B -y A ) 2
=(363. 485-263. 485) 2+(245. 176-345. 176) 2
=141. 4m ?x A =263. 485?x B =363. 485,?,用坐标反算的y =345. 176y =245. 176?A ?B
由于x B -x A >0, y B -y A <0,αab>0,αab>
αAB =360 +y B -y A -100=360 +=315 x B -x A 100
答:直线AB 的长度为141.4m ,坐标方位角为315°。
范文三:测量计算公式
测量计算公式
一、 方位角的计算公式
二、 平曲线转角点偏角计算公式
三、 平曲线直缓、缓直点的坐标计算公式
四、 平曲线上任意点的坐标计算公式
五、 竖曲线上点的高程计算公式
六、 超高计算公式
七、 地基承载力计算公式
八、 标准差计算公式
一、 方位角的计算公式
1. 字母所代表的意义:
x 1:QD 的X 坐标
y 1:QD 的Y 坐标
x 2:ZD 的X 坐标
y 2:ZD 的Y 坐标
S :QD ~ZD 的距离
α:QD ~ZD 的方位角
2. 计算公式:
1)当y 2- y1>0,x 2- x1>0时:
2)当y 2- y1<0,x 2-="" x1="">0时:
3)当x 2- x1<>
二、 平曲线转角点偏角计算公式
1. 字母所代表的意义:
α1:QD ~JD 的方位角
α2:JD ~ZD 的方位角
β:JD 处的偏角
2. 计算公式:
β=α2-α1(负值为左偏、正值为右偏)
三、 平曲线直缓、缓直点的坐标计算公式
1. 字母所代表的意义:
U :JD 的X 坐标
V :JD 的Y 坐标
A :方位角(ZH ~JD )
T :曲线的切线长,
D :JD 偏角,左偏为-、右偏为+
2. 计算公式:
直缓(直圆)点的国家坐标:X ′=U+Tcos(A+180°)
Y ′=V+Tsin(A+180°)
缓直(圆直)点的国家坐标:X ″=U+Tcos(A+D)
Y ″=V+Tsin(A+D)
四、 平曲线上任意点的坐标计算公式
1. 字母所代表的意义:
P :所求点的桩号
B :所求边桩~中桩距离,左-、右+
M :左偏-1,右偏+1
C :JD 桩号
D :JD 偏角
L s :缓和曲线长
A :方位角(ZH ~JD )
U :JD 的X 坐标
V :JD 的Y 坐标
T :曲线的切线长,
I=C-T :直缓桩号
J=I+L:缓圆桩号
:圆缓桩号
K=H+L:缓直桩号
2. 计算公式:
1)当P<>
中桩坐标:X m =U+(C-P)cos(A+180°)
Ym =V+(C-P)sin(A+180°)
边桩坐标:X b =Xm +Bcos(A+90°)
Yb =Ym +Bsin(A+90°)
2)当I<><>
中桩坐标:X m =U+Tcos(A+180°)+GcosO
Y m =V+Tsin(A+180°)+GsinO
边桩坐标:X b =Xm +Bcos(A+MW+90°)
Yb =Ym +Bsin(A+MW+90°)
3)当J<><>
中桩坐标:
边桩坐标:X b =Xm +Bcos(O+MW+90°)
Yb =Ym +Bsin(O+MW+90°)
4)当H<><>
中桩坐标:X m =U+Tcos(A+MD)+GcosO
Y m =V+Tsin(A+MD)+GsinO
边桩坐标:X b =Xm +Bcos(A+MD-MW+90°)
Yb =Ym +Bsin(A+MD-MW+90°)
5)当P>K时
中桩坐标:X m =U+(T+P-K)cos(A+MD)
Y m =V+(T+P-K)sin(A+MD)
边桩坐标:X b =Xm +Bcos(A+MD+90°)
Yb =Ym +Bsin(A+MD+90°)
注:计算公式中距离、长度、桩号单位:“米”;角度测量单位:“度”;
若要以“弧度”为角度测量单位,请将公式中带°的数字换算为弧度。
五、 竖曲线上点的高程计算公式
1. 字母所代表的意义:
R :曲线半径
i 1:ZY ~JD 方向的坡度
i 2:JD ~YZ 方向的坡度
T :曲线的切线长
E :外失距
x :竖曲线上的点到直圆或圆直的距离
y :竖曲线上点的高程修正值
2. 计算公式:
六、 超高计算公式
1. 字母所代表的意义:
i 0:路拱坡度
i b :超高坡度
L s :缓和曲线长
b 1:所求点~路中线距离
x 0:从直缓开始,到路左右坡度一致的距离,即图中x :所求点~直缓或缓直的距离 h b :超高值
2. 计算公式(公式1):(绕中线旋转)
1)当x ≤x 0时
行车道外侧边缘:
行车道内侧边缘:
2)当x ≥x0时
行车道外侧边缘:
行车道内侧边缘:
3. 计算公式(公式2):
行车道外侧边缘:
行车道内侧边缘:
七、 地基承载力计算公式
1. 字母所代表的意义:
N :锤击数
M :地基承载力
2. 计算公式(公式1):(绕中线旋转) C---C
注:贯入深度为30cm ,单位为MPa
八、 标准差计算公式
1. 字母所代表的意义:
:样本平均值
S :样本标准差
2. 计算公式:
基于整个样本总体的标准差: 基于样本估算标准差:
同一点(如A) 的坐标:旧坐标系xo,yo ; 新坐标系x1,y1 同一条边的方位:旧坐标系ao 新坐标系a1 任意点坐标旧坐标系x',y' 新坐标系x,y 平移旋转公式(旧坐标到新坐标系) :
x=x1+(x'-xo)×cos(a1-ao)-(y'-yo)×sin(a1-ao) y=y1+(x'-xo)×sin(a1-ao)+(y'-yo)×cos(a1-ao)
范文四:测量计算公式
、缓和曲线上的点坐标计算
已知:①缓和曲线上任一点离ZH 点的长度:l
②圆曲线的半径:R
③缓和曲线的长度:l0
④转向角系数:K(1或-1)
⑤过ZH 点的切线方位角:α
⑥点ZH 的坐标:xZ ,yZ
计算过程:
说明:当曲线为左转向时,K=1,为右转向时,K=-1,
公式中n 的取值如下:
当计算第二缓和曲线上的点坐标时,则:
l 为到点HZ 的长度
α为过点HZ 的切线方位角再加上180°
K 值与计算第一缓和曲线时相反
xZ ,yZ 为点HZ 的坐标
切线角计算公式:
二、圆曲线上的点坐标计算
已知:①圆曲线上任一点离ZH 点的长度:l
②圆曲线的半径:R
③缓和曲线的长度:l0
④转向角系数:K(1或-1)
⑤过ZH 点的切线方位角:α
⑥点ZH 的坐标:xZ ,yZ
计算过程:
说明:当曲线为左转向时,K=1,为右转向时,K=-1,
公式中n 的取值如下:
当只知道HZ 点的坐标时,则:
l 为到点HZ 的长度
α为过点HZ 的切线方位角再加上180°
K 值与知道ZH 点坐标时相反
xZ ,yZ 为点HZ 的坐标
三、曲线要素计算公式
公式中各符号说明:
l ——任意点到起点的曲线长度(或缓曲上任意点到缓曲起点的长度)
l1——第一缓和曲线长度
l2——第二缓和曲线长度
l0——对应的缓和曲线长度
R ——圆曲线半径
R1——曲线起点处的半径
R2——曲线终点处的半径
P1——曲线起点处的曲率
P2——曲线终点处的曲率
α——曲线转角值
四、竖曲线上高程计算
已知:①第一坡度:i1(上坡为“+”,下坡为“-”)
②第二坡度:i2(上坡为“+”,下坡为“-”)
③变坡点桩号:SZ
④变坡点高程:HZ
⑤竖曲线的切线长度:T
⑥待求点桩号:S
计算过程:
五、超高缓和过渡段的横坡计算
已知:如图,
第一横坡:i1
第二横坡:i2
过渡段长度:L
待求处离第二横坡点(过渡段终点)的距离:x
求:待求处的横坡:i
解:d=x/L
i=(i2-i1)(1-3d2+2d3)+i1
六、匝道坐标计算
已知:①待求点桩号:K
②曲线起点桩号:K0
③曲线终点桩号:K1
④曲线起点坐标:x0,y0
⑤曲线起点切线方位角:α0
⑥曲线起点处曲率:P0(左转为“-”,右转为“+”)
⑦曲线终点处曲率:P1(左转为“-”,右转为“+”)
求:①线路匝道上点的坐标:xy
②待求点的切线方位角:αT
计算过程:
注:sgn(x)函数是取符号函数,当x0时sgn(x)=1,当x=0时sgn(x)=0。在计算器中若无此函数可编一个小子程序代替。
范文五:测量计算公式
坐标换算
已知P 点的建筑坐标为(x p ' , y p ' ),城市坐标系中的坐标(x 0, y 0),可按下式换算为城市坐标(x p , y p ):
x p =x 0+x p ' cos α-y p ' sin α y p =y 0+y p ' sin α+x p ' cos α
已知P 点的城市坐标(x p , y p ),则可按下式换算为建筑坐标(x p ' , y p ' ):
x p ' =(x p -x 0) cos α+(y p -y 0) sin α y p ' =-(x p -x 0) sin α+(y p -y 0) cos α
高差
h AB =H B -H A =H B ' -H A '
确定地面店平面位置方法
坐标增量?x , ?y
?x AB =x B -x A ?
?
?yA B =y B -y A ?
坐标正算
已知两点间的坐标方位角α和水平距离D ,求坐标增量(?x , ?y ):
?x AB =D A B ?cos αAB ?y AB =D A B ?sin αAB
坐标反算
已知两点间的坐标增量(?x , ?y ),计算两点间的坐标方位角α和水平距离D :
αAB =?y AB y -y A
=B ?x AB x B -x A
2
2
DAB =?x AB +?y AB =(x B -x A ) 2+(y B -y A ) 2
极坐标法定点位
αAC =αAB +β
x C =x A +?x AC =x A +D AC ?cos εαAC ?
?
y C =y A +?y AC =yA +D AC ?sin αAC ?
ρ=
180
π
=57. 2957795≈57. 3
ρ'=
180
π
180
?60=3437. 74677'≈3438'
ρ''=
π
?360=206264. 806''≈206265''
水准测量
a 为后视,b 为前视 h AB =∑(a i -b i )
i =1n
闭合水准路线 附合水准路线 支水准路线
∑h
理
=0 f h =∑h 测
∑h
理
=H 终-H 始 f h =∑h 测-(H 终-H 始)
返
∑h +∑h
往=0 f h =∑h 往+∑h 返
允
(mm )注释: 普通水准测量允许的高差闭合差 f h =±40L ; 山地或丘陵地区,当每公
里水准路线中安置水准仪的测站数超过16站时,允许的高差闭合差可改用下式
f h 允=±12h (mm )
理
∑h
=H B -H A =49. 579-45. 286=+4. 293mm
f h =∑h -(H B -H A ) =+4. 330-4. 293=+0. 037m =+37mm
f h 允=±40L =±40. 4=±109mm
每公里路线高改正值=
f h L
=
-37
=-5(mm/km) 7. 4
水平角观测
(一) 测回法:β左=α左-c 左 β右=α右-c 右 β=
(二)方向观测法:
1
(
β左+β右)
两倍视准差2C =R 左-(R 右±180o )
盘左、右水平方向值的平均值R =
1
R 左+R 右±180 [()]
0,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