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除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反思
《除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反思
灵宝市第一小学 任建超
除法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又是学习除法的基础中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开始学习除法的启蒙阶段。因此让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深入领会和对除除法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又是学习除法的基础中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开始学习除法的启蒙阶段。因此让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深入领会和对除法的兴趣等等方面又都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单元的的教学内容显得极其重要。而真正让学生明白并理解、熟练地运用“平均分”那也是不容易的,所以说这部分的教学内容在整个除法的教学中就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是马虎不得的。
而我们大家都明白并且也都知道,学生在原有知识结构中压根就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因此,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就应该更加的具体化,直观化,明了化,实实在在的尽最大程度上让每位学生都能感受到,体会到,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通过学生自己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深入体会平均分从而也能在最大程度上更清楚、更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比如三人一组分铅笔又或者是分学生自己带的练习本、又或者是用数学教具里的不同颜色的木棍
来分,当然自己也可以大方一点,买点糖果来让学生分,分这个东西是更能激发学生的激情与兴趣的,我是在其中的一个班里试了,我发现通过分吃的东西比分其他的那些实物效果要好的多,可能爱吃,都是小孩子们的天性。只有通过这样的实际操作,就更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比起老师自己滔滔不绝的长篇大论那要强得多。
我自己的设计教学思路是非常紧密的,一步紧扣一环,从而就导致了我是一直牵着他们的思路走的,也就丧失了让学生自己去深入思考,使许多的地方都是我代替了他们去做去思考,这样就让学生显得很被动,被动的接受知识,而不是他们自己主动的,不利于学生的思维的展开,因为除法的学习是个新的内容,应该让学生自己的参与,自己去探讨,让他们自己成为首次打开除法大门的这把金钥匙,这样的话就会更加的好,教学效果就会更好。虽然我的教学思路都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立足于课本知识,但我还是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扼杀”了学生天真的想象力。比如我在开始导入的环节里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有哪两位同学愿意上来当老师的小助手,
师:现在我手里有8颗糖,要分给老师的这两个小助手,应该怎样分,有几种分发呢,
生:一个同学分3颗,一个同学分5颗
师问:那分到3颗糖的同学你有没有意见呢, 师:我也觉得这样分不公平,那应该怎样分呢,
生:每人分4颗
师问:那为什么这样分才公平呢,
生:因为他们都是一样多啊~ 师:对,一样多 ,要想分的公平,就要保证每个人分的一样多,也就是说要保证每份分的一样多,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新知识----------《平均分》(板书课题) 生: 读课题《平均分》
因为在这个环节中,我根本就没有留下时间让学生自己相互去交流、思考,这样只能是让一少部分学生参与到了课堂教学当中来,甚至是还有一部分学生还没有充分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时就匆忙的提出了主题,没有注意到应该采用举一反三逐步渗透后再提出来,这点从教学上来说有点失败。虽通过平均分,实际操作进行直观的学习,那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只是机械性的学习,缺乏主动性,灵活性,生动性。所以在另外一个班里我就把它改成了兔子分萝卜的故事,那感觉就是好多了啊~学生们也学得有意思,也能自主地去发现这个问题。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老师面向的是全体学生,而不是单纯的一个,两个学生,也更不要去怀疑孩子们的能力,也不要不放心或者不敢放手把问题交给孩子们去发现,去解决。因此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在2(5)班上的有点失败,因为我没有让时间去学生一起去体验为什么不能平均
分,也失去了让学生在演示操作的过程中让他们思考怎样才叫平均分,相反在2(1)班就完全不一样了,我已经把在(5)班的不足都进行了充分的补充,也就取得很成功。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也并不是说我在重一个班轻一个班,我都很重视的,只是刚好那天(5)班的课在(1)班的课前面,其实有很多东西并不是你事先都能预见到的,只有在亲身的实践中才会发现这里不太完美,那里不太充分,一点点的修改,一点点的接近完美。如果从2(1)班上来,那整堂课完成得很顺利,很成功的~学生都对实践操作很感兴趣,通过实践加也深了对“平均分”的理解,也对今后的除法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三次的实际操作中,第一次是让学生重视分的结果,体会感受“平均分”的含义;第二次是重视分法,建立了平均分的概念;第三次通过份数变化,观察分的结果会“平均分”,为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知识并为学生营造探索的思维空间;另外我也修改了原先的几个层次的教学,都是在其中一个班上了之后才发现这些有待进一步改进之处的。
我以后也会秉承这种新的教学理念,还给孩子们一片新的天空。
范文二:曹素萍:除法的初步认识 案例反思
除法的初步认识 案例反思
曹素平
一)(教材第12—14页例1、例2,练习三的第1—3题) 教学内容:平均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平均分”的含义,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
(2)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在动手操作中体会“平均分”
教学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准备春游食品情景图;学生准备10张正方形卡片,15张圆
形卡片、20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
多媒体CAI课件出示教材第12页情景图,让学观察画面,并请学生说说了
解到的情景。
问:你知道二(1)班小朋友在干什么吗?
你知道他们是怎样分的吗?
学生汇报小朋友在分矿泉水,面包,橘子,糖果.
矿泉水分成了5组,每组2瓶等.
二、活动探究
1(例1,引入“平均分”。
师:你认为二(1)班小朋友准备好的春游食品分配合理吗?为什么?
突出每种食品应该每份同样多。
2.用学具代替食品动手分一分。
学生动手分香蕉,火腿肠.
分好后,请各组选派代表展示分配结果。
师说明: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3.巩固“平均分”。
(1)学生把6根小棒平均分.
学生汇报分的方法:
6根小棒平均分成3组,每组2根.
6根小棒平均分成2组,每组3根.
6根小棒平均分成6组,每组1根.
(2)教科书第13页“做一做”。
请学生看题,并说一说题意,思考“平均分成5份”是什么意思?
让学生用10张正方形卡片代替面包,分一分。
分好后,同桌检查一下:是不是分成了5份,每份是不是同样多,然后,按
分的结果填空。
4(教学例2,尝试平均分物品。
(1)出示情景图,提出要求: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
(2)请各组用实物图卡片(或圆卡片)分一分。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分的结果如何。
(4)师归纳平均分的方法: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可以每次每份分一个或几个。最后,要使每份分得同样多。
4(独立进行平均分。
(1)让学生用小棒代替矿泉水,独立完成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的任务。
(2)同桌互相说一说,怎样分的。
三、反馈练习
1(练习三的第1题
(1)指名读题,明确题意。
(2)让学生用小棒代替花,动手往3个花瓶里插花。
(3)请小组内互相展示自己的插花方案,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4)选出每瓶插同样多枝花的插花方案。师强调说明:这几种插花方案,都是把花平均插进3个花瓶里。
2(练习三的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3(练习三的第3题。
(1)让学生根据题意准备学具,然后分一分。
(2)交流,指名说一说分的过程和结果。
四、课后总结
1(这节课学了什么知识?
2(师总结1: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平均分,还学会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要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可以每次每份放一个,也可以每次每份放两个??最后,每份分得同样多。
教学反思: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本节课是除法概念的第一课时。学生在原有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因此,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从平均分的过程中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 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这节课的教学,我从学生要去春游为情境,让学生观察同学们在分东西:
学生观察到在分矿泉水,每组2瓶分成5组,分面包每组2个分成5组,
橘子分每组3个分成5组,糖分每组6颗分5组,,接着我问学生:“你
们认为他们分的公平吗,为什么,”学生通过讨论,知道了每组同样多,
很公平。最后,我让学生帮忙分香蕉、苹果、火腿肠,学生都体会到分
成5组,每组同样多,因为是分得很公平,学生认为自己主持了公道,
所以兴趣较高。
(二) 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本节课的动手操作较多,学生体会了平均分后,第一次动手操作是把6
根小棒进行平均分,学生分出了三种方法,第二次是书中的“做一做”
把10个面包圈一圈,平均分成5份,每份有2个面包,第三次是把15
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这一次是让学生讨论后再分,学生知道可以一个
一个地分,在学生操作的同时,教师让学生汇报,并完整地述说把几平
均分成几份。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 在体会平均分和包含分时学生有误区
有的学生在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时,直接是每份3个,分成了5份,而没有先分一个,分5份,在往每份里加几个,这与把15个橘子分成了5份产生了混淆,所以学生在口述时是平均分成几份还是每几个一份,总是出现错误
范文三:《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平均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它是比较难理解、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平均分”。因此本节教学的“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根据要求把一些具体物品平均分,并知道每份是多少。除法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因此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本课教学,有以下几点体会。
1、在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
注重学生对平均分的感受和体验。课的开始,从学生熟悉的去老师家做客—分苹果入手,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引出三种分苹果的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分苹果的多样化,在分的过程中感知“同样多”与“不同样多”。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比较喜欢的分法,并说明自己喜欢的原因。二年级的小学生,喜欢动手是他们的天性,具体形象思维是他们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得出平均分。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数学活动中的操作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体验、理解数学的知识。这样做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在操作中探索规律,建立概念,这样将兴趣激发,思维训练,能力培养融为一体,使知识充满内在活力,充分为学生提供体验经历探索的过程,并敢于把自己想法、做法展现给大
家。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在课的始终,让学生利用圆形纸片、小棒等学具,摆一摆、分一分、看一看、说一说中,再次感受平均分的含义及平均分的方法,同时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汇报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2、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这节课的教学,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展示给大家10个又红又大的苹果,分给两个小朋友,问有几种分法,然后又提出:要使两个小朋友分得同样多,应怎样分?用小棒来代替苹果分一分吧!学生们很愿意动手来分,这样做,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问题的能力,从学数学的角度,注意了数学知识的特点。
总之,这节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们在操作的基础上,充分理解了平均分。为学生后面学习认识除法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整节课显得过于平淡,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的这方面的能力培养,多多采用激励性的语言,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范文四:《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数学活动中的操作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体验、理解数学的知识。比如通过学生分桃子来理解“平均分”,这样做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在操作中探索规律,,使知识充满内在活力,充分为学生提供体验经历探索的过程,并敢于把自己想法、做法展现给大家。
我安排是由任意分引出平均分,由一般现象引出特殊现象。选两位同学分给他们苹果,其中一人给1个,另一人给3个。请下面的同学发表看法,有的学生说不公平,我追问:怎么才能做到公平?一位学生跑上去从3个苹果的学生手中拿出1个给另一位同学。这说明学生对平均分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其知识基础已高出了教材设计。因此为我下一步由平均分这一特殊现象在实际中的应用入手,借助同样多,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再通过大量的判断练习来加深对平均分的认识。得出平均分的概念。
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过程,直观的理解" 平均分" 的含义在这个环节主要研究按份数平均分,这里提倡多种分法。这样的好处是更加接近日常分东西的实际情况,而且给孩子一定的自由选择的权利,尤其鼓励学生的直觉判断。目的是突出除法的本质属性:把一个数分成相等的若干份就是平均分,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在把握教材时抓住除法的本质属性, 淡化其非本质属性。
范文五: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第一课时,所以除法的认识我就从“分一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第一层次的“分”是在新授的一开始;提出分的要求:要全部分完,你们小组想怎么分就怎么分?结果有的小组分成每份的个数相同(如每4个一份,;每2个一份等等;)还有的小组分成每份的个数都不相同。在这里我就肯定他们的每种分发都是正确的。再让他们仔细看看黑板上的三种分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们立刻发现其中两种分发有相同的地方就是每份的朵数相等。此刻我就顺势往下,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种分发。
第二层次的“分”是在学生已了解了一个数可以按照几个为一份,就能分成多少份的基础进行的。我设计的花朵个数是12个,就可以让学生充分去分一分,最后得出共有六种分法。
整节课我感到还可以让每个学生们动一动,但由于时间、学具等因素的制约,所以有个别学生其实一直在一边观望,不知所以然。今后在教学中将调动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除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