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农村产业结构
第四章 农村产业结构
内容包括:
(1)农村产业结构的含义;
(2)农业生产结构调整;
(3)农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结构调整。
重点掌握:
一、农村产业结构的概念
农村产业结构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农村各产业部门之间及各产业内部的组合形式和比例关系。记住什么是产业、什么是结构。
二、我国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方向
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方向可以概括为:稳粮、增畜、扩林、优质、高效。
1.在确保粮食总产量稳定增长,提高单产和改善品质的同时,积极发展林业、畜牧业和其它各业。增加林业、牧业的比重。在种植业中应逐步扩大饲料绿肥种植面积,促进畜牧业发展。
2.在区域布局上,积极发展牧区畜牧业的同时,加快发展农区畜牧业。畜牧业结构的发展,在稳定生猪生产的同时,突出发展草食型、节粮型畜禽业。增加羊、牛的比重。改良品种。
3.经济作物的发展要提高质量,合理调整区域布局。
4.加快发展水产养殖业,稳定近海捕捞,扩大远洋捕捞。
5.“菜篮子”产品生产要推广优新品种,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实现均衡供给。
范文二:从产业结构看农村经济
内蒙古财经学院 统计与数学学院学年论文
从产业结构看农村经济
专 业: 风险管理 班 级:09风险管理 作 者:凌欣雨 指导教师:郭亚凡
二○一二年六月
内容摘要
本文从我国产业结构入手,通过各产业结构增加值与GDP的比值、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与全国总人口的比值与第一产业增加值,简单的分析了我国产业结构与农村经济的关系,并阐述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产业结构、农村经济、多元回归
2008年金融风暴使国际市场一片狼藉,我国农业出口企业受到了严重创伤,在这种背景下,政府做出了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决定。十七大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发展乡镇企业,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的概念
我国产业结构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一产业指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供应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是指服务业,如邮政业、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住宿餐饮等等。
产业结构,就是“各产业在其经济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技术经济联系,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一些比例关系”。其中,“技术经济联系”是指各产业之间的组合关系,是各产业经济活动的内在规律所决定的;而“比例关系”则从量的方面反映了各产业在整个产业结构系统中的地位,是各产业经济活动的外在表象。
二、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及问题
(一)各产业结构趋势
第一产业的比重呈不断下降的趋势。在改革开放初期,第一产业占全国GDP的比重约30%,但是到2010年第末,这个比值已经下降到了10.18%,降幅非常明显。
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从总体上看,没有发生大幅度的变化。在GDP结构中,第二产业的比重从2001年的51.15%上升到2005年的53.02%,到2010年,再次下降到46.86%。
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自改革开放到20世纪80年代前期,第三产业在GDP结构中所占比重一直没有发生变化,而在1983年以后,第三产业的比重迅速上升,在1985年超过了第一产业。到2010年,第三产业比重打到42.97%。
(二)就业结构变动
三次产业吸纳劳动力的数量变动,和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是基本一致的。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自改革开放以后就不断下降,从1978年超过70%下降到2005年不足50%;与之相对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员有所增加,分别从1978年的17.3%和
12.2%提升到2005年的23.8%和31.4%。
三、回归分析
为了分析产业结构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选择代表农村经济的指标“第一产业增加值”为被解释变量(用Y表示),选择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值(X1)、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值(X2)、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值(X3)、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总人口的比值(X4)为解释变量。数据如下:
表2:2001-2010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全国总人口的比值
《统计年鉴2010》
我们可以得到Y与X1 X2 X3 X4的线性图
图1:Y与X1 X2 X3 X4的线性图《Eviews3.1》
由图我们可以发现Y与X1 X2 X3 X4都有比较明显的线性关系,从而建立数学模型:
Yt??1??21X1t??3X2t??4X3t??5X4t?μ ①
(一)模型参数估计
利用Eviews3.1对全体解释变量作OLS估计的结果为:
表3:关于X1 X2 X3 X4的最小二乘估计结果
Dependent Variable: LY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06/13/12 Time: 12:54 Sample: 2001 2010
Included observations: 10
Variable
CoefficienStd. Error t-Statistic
t
C X1 X2 X3 X4
R-squared
Adjusted R-squared S.E. of regression Sum squared resid Log likelihood Durbin-Watson stat
-507.1567 5.055460 5.217245 5.188646 -0.020945
807.8624 8.062560 8.080915 8.073759 0.007814
-0.627776 0.627029 0.645626 0.642655 -2.680346
0.5577 0.5582 0.5470 0.5488 0.0438 10.08300 0.363823 -1.880586 -1.729293 44.08450 0.000433 Prob.
0.972427 Mean dependent var 0.950369 S.D. dependent var 0.081053 Akaike info
criterion
0.032848 Schwarz criterion 14.40293 F-statistic 1.404979 Prob(F-statistic)
《Eviews3.1》
C X1 X2 X3这4个解释变量的系数T检验p值大于0.05,没有通过检验,所以进行以下改良:
(二)模型的检验
1. 多重共线检验: 相关系数矩阵为:
表4:相关系数矩阵
《
Eviews3.1》
不难看出,X1,X2,X3,X4之间存在高度的多重共线性。 利用逐步回归法进行修正:
《Eviews3.1》
按R的大小排序为: X4, X3, X1, X2. 以为基础X4,顺次加入其他变量逐步回归。
2
《》
经比较,新加入X1的方程R=0.966650,改进最大,而且各参数的t检验显著,选择保
2
留X3,再加入其他新变量逐步回归,结果如表:
《加入X2,X3 后,其参数的t检验P值均大于0.05,不显著。
所以,我们剔除X2和X3,留下X1,X4进行回归,得到:
表8:关于X1 X4的最小二乘估计结果
Dependent Variable: LY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06/13/12 Time: 13:27 Sample: 2001 2010
Included observations: 10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12.91312 0.215240 59.99411
0.0000
X4 -0.025597 0.005636 -4.541850 0.0027 X1 -0.093087 0.021599
-4.309755 0.0035
R-squared
0.966650 Mean dependent var
10.08300 Adjusted R-squared 0.957122 S.D. dependent var 0.363823 S.E. of regression 0.075337 Akaike info criterion -2.090372
Sum squared resid 0.039729 Schwarz criterion -1.999596 Log likelihood
13.45186 F-statistic
101.4489 Durbin-Watson stat 1.412400 Prob(F-statistic)
0.000007
《Eviews3.1》
修正后的模型为lnYt??1??2X1t??3X4t?μ 我们选择white 检验方式。 利用Eviews3.1我们可以得到
表9:white 检验结果
White Heteroskedasticity Test: F-statistic 0.266464 Probability 0.910273 Obs*R-squared
2.498572 Probability 0.776710
②
Test Equation:
Dependent Variable: RESID^2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06/13/12 Time: 13:29 Sample: 2001 2010
Variable
CoefficienStd. Error t-Statistic
t
C X4 X4^2 X4*X1 X1 X1^2
R-squared
Adjusted R-squared S.E. of regression Sum squared resid Log likelihood Durbin-Watson stat
-0.262275 -0.003508 -3.75E-05 0.000557 0.061800 -0.003628
0.277718 0.010408 0.000129 0.000701 0.071348 0.003285
-0.944395 -0.337035 -0.291269 0.795533 0.866180 -1.104521
0.3984 0.7530 0.7853 0.4708 0.4353 0.3313 0.003973 0.003909 -7.443688 -7.262137 0.266464 0.910273 Prob.
0.249857 Mean dependent var -0.687821 S.D. dependent var 0.005079 Akaike info
criterion
0.000103 Schwarz criterion 43.21844 F-statistic 2.676110 Prob(F-statistic)
《Eviews3.1》
从此表可以看出,nR2=2.49857,有white检验知,在α=0.05下,查χ2分布表,的临界值为11.0705,比较χ2统计量与临界值得:模型不存在异方差。
3.自相关检验
运用DW检验 DW=1.412400 在给定的显著性水平α=0.05 n=10 k=2的情况下,
dL?0.697 dU?1.641 dL?d?dU 不能判定是否具有自相关性。
得到的最终结果为:
㏑Yt=12.91312 -0.093087X1t -0.025597X4t ③ t= (59.99411) (-4.541850) (-4.309755) R2=0.966650 R2`=0.957122 F=101.4489
这说明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当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值(X1)每减少1个百分点、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总人口数比值(X4)每减少一个百分点时,第一产业增加值(Yt)将分别增加0.093087%、0.025597%。
由此可以看出,第一产业增加值变化程度明显小于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变化速度。这是由于虽然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农业产业结构经过不断调整形成了较好的格局,但是,目前的农业产业结构仍存在不少的问题。
(一)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薄弱。供水、供电、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还很不完善,有些地区的矛盾还比较尖锐。
(二)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尚不优化,农产品优质率较低。
(三)农产品加工业尚处在初级阶段,保鲜、包装、贮运、销售体系发展滞后,初级产品与加工品比例不协调。
(四)农产品区域布局不合理,各地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地区比较优势,未能形成有鲜明特色的农产品区域布局结构。
三、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由于农业产业结构存在的缺陷而导致农村经济发展遇到相应的问题与困难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经济开发的基本物质保证,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目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落后。
1.道路交通的不完善
道路交通是打开农村对外开放大门的基本物质条件,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中之重。目前,我国农村广大地区道路建设十分落后,道路承载量低、质量低,宽度不够,无法承载大刑载重车辆,交通网络结构单一,乡村公路质量低,甚至有的地方还未实现乡村交通网。
2.水、电、通讯网络不健全
水、电、通讯网络是农村农民生活的物质保障之一,是获取信息的主要工具。目前我国大量农村自来水网络不健全,生活用水质量低,电力低无法进行大规模建设;通讯网络不健全,农民获取信息的手段单一。目前我国正逐步进入后工业时代,即以信息为支撑的信息经济时代,水、电、通讯网络的不健全降低了人们生活的质量,减少农民获取经济和社会信息的渠道,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发展。
(二)农村经济发展生产经营发展模式落后
农村经济发展缓慢最重要的原因是农村落后的生产经营模式,生产经营模式的落后。主要在农村生产力的落后,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的影响。
1.生产力的落后
生产力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形成科学合理的生产关系的保证。目前我国大量农村生产力水平低,存在“靠天吃饭”的现象,处于以牛、耕、锄为主要生产工具的原始农业时代,属于典型的自家经营、自主消费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生产技术含量低,劳动者素质低。
2.农业结构单一
我国农村土地作为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主要生产方式以种植业为主,结构单一。没有形成农、林、牧、副、渔业一体化农业,没有形成种植多样化、特色化农业生产结构,作物品种单一,质量低。
3.农村市场不规范
农村市场的健全繁荣程度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大量农村市场不健全,市场场所不健全,市场管理交易不规范,市场小。商品流通量低。农村市场网络化程度低,农产品流通市场量小。同时,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发展缓慢,市场仍不健全。
4.农村资源开发利用率低
作为我国资源的宝库,具有强大的潜在资源优势。目前我国广大农村资源开发力度低,资源开发利用率低,造成大量资源闲置、浪费,无法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实现资源的经济价值。如: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为农村基本人力资源,目前我国开发粒度仍不大。
5.乡镇企业发展缓慢
乡镇企业作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处于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农村乡镇企业发展十分缓慢,没有实现自身主力军的作用。经营管理及生产模式落后,科学含量低,从事简单的农产品加工、销售。无法带动农村形成产地—市场加工—销售一体化农产品市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力量低。
6.农村经济发展的对外开放程度低
农村经济发展对外开放程度低,是目前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的现象。对外开放程度低,导致外部资金无法进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才无法引入,内部市场无法与外界市场相接合和经济形式和市场动态的掌控和了解,阻碍农村资源开发、农村市场健全和农村经济发展。
(三)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度不健全
完善的农村经济发展政策制度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制度保障和政策前提。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经济发展政策尚不健全和完善,存在严重的政策制度缺陷。
1.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国农村的部分地区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力度低,医疗保障制度存在很大弊端。如:医疗保障制度中药品价格和质量问题,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门槛费”问题等。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加重农民的后顾之忧,无法调动农民自主投资生产积极性,阻碍农村经济发展。
2.基层干部管理机制不健全
基层干部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直接管理者,在农村经济建设过程中处于重要地位。目前我国干部管理呈现反金字塔形,呈头重脚轻之势,造成基层管理力度下降,基层干部素质降低,社会基层腐败现象严重。
3.农村经济发展中激励机制不健全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处于缓慢发展阶段,呈现疲惫状态,需要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运用于农村经济建设过程中。目前我国农村的部分地区激励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不健全,执行
力度低,调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性程度低,没有取得较高的成就。
4.人力资源开发机制不健全
人力资源开发机制是政策引导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保证,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基层管理者管理能力、转变农村落后观念的保证。目前我国农村关大地区人力资源开发机制不健全,农民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没有得到合理开发和引导,造成农村劳动者素质低,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原毅军、董琨:产业结构的变动与优化:理论解释和定量分析[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8
[2]中国统计年鉴, 2006
[3]曾 贝: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存在问题及调整思路[J].内江科技, 2009,5
[4]史晋川、金祥荣、赵伟、罗卫东等:《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修订版。
[5]张树滨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003
9
范文三:论产业结构互利效应机制与我国农村产业结构优化
作者:肖万春
理论月刊 1998年02期
有的人提出,我国消灭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尤其是解决庞大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非农产业。当然,这种看法有其合理的方面,发展非农产业特别是发展与农业关联紧密的非农产业,形成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经营体系,为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实现城乡一体化,提供了现实的途径,但不是唯一的方式,解决我国农业、农民、农村问题的切入点应该是面对土地,从农业内部挖潜。本文在剖析产业结构互利效应机制的基础上,运用产业结构互利效应及其机制原理,探索我国农村产业结构优化的新路。
一、产业结构互利效应机制
所谓产业结构互利效应是指由于各产业部门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既相互耦合,又在生产增长速度和需求扩张、技术状况方面存在差异,使得各产业部门中生产要素的使用存在着收益差别。在一定时点上,通过各产业紧密耦合,初始生产要素和中间生产要素充分有效利用,提高资源静态经济效率的效应。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结构互利效应强调的是生产要素(包括初始生产要素和中间生产要素)既要按照各产业的技术状况,管理水平合理配置于各产业中,又要提高各产业中的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从而为全社会提供更多的物质财富和劳务。
现在的问题是,是什么机制使得各产业的差异状况发生变动(即原有的产业结构体系打破)以及用什么机制把要素合理配置于各产业之间,并能生产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出。这里实质上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供给结构是否适合需求结构,即供给结构接受需求结构变动的信号,也就是信号刺激;第二个问题是为了适应需求结构变化而要进行生产结构调整和重新配置资源,即供给结构作出相应的调整,也就是资源重组。信号刺激是前提,资源重组是结果。从时间连续的过程看,结构互利效应过程就是供给结构在不断的信号刺激下作出连续的资源重组反应的过程。因此,产业结构互利效应的实现机制,一是刺激信息传递,二是资源重组。刺激信号传递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以市场竞争为渠道的价格信号传递,即需求结构变动通过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相对价格的变动刺激供给结构;二是以行政计划为渠道的数量信号传递,即需求结构变动通过行政计划决定的产量指标的变动刺激供给结构。而资源配置机制也有两种基本方式:一是以市场竞争为基础的生产要素流动机制,即通过市场的买卖关系(竞争关系)实现生产要素重组;二是以行政计划为基础的生产要素配额机制,即通过行政计划的配给关系实现生产要素部门重组。纵观上面分析,产业结构互利效应实现机制归根结底有三种,即价格(利益)机制,竞争机制及行政计划机制。在市场经济社会中主要是竞争机制和价格(利益)机制。
二、我国农村产业结构互利效应现状
1978年以来,非农产业的发展提高了农村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尤其是吸收了农业中大量过剩劳动力,我国1995年有4.5亿个劳动力, 其中从事非农产业生产的劳动力约1.3亿,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约3.2亿〔1〕,劳动力要素的利用率得到提高, 产业结构的互利效应得到一定程度的强化。但由于政策上和经济体制上的原因,产业结构互利效应机制被扭曲,使得产业结构互利效应整体上还是比较差。主要体现在:
1、生产要素流动性差。 充分发挥价格(利益)机制和竞争机制的作用,促进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间自由有序地流动,是提高结构互利效应的关键。而我国计划体制下,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发展战略和单一的计划机制调节这把“钳子”的夹持,窒息了价格机制、竞争机制的活力,整个国民经济资源的配置都是在收集信息成本过大的情况下,凭人的主观意志制定计划,强制执行,从而使得整个国家产业结构呈现“工业化国家,农业社会”的畸形结构的现象,严重弱化了产业结构互利效应。而农村在这把“钳子”的夹持的基础上,国家又运用户籍制度和人民公社、统购统销这三道闸门,关死了资源配置和商品流通的市场化渠道,切断了农民与农村外部世界的联系,农民不仅失去了土地经营权和产品支配权,而且还丧失了流动权。改革开放后,人民公社制度已取消,统购统销制、户口管理和就业限制等制度开始松动,农民可以较自由进城经商务工,这是对农民的一次新解放,也是农村生产要素配置走向市场化的开端。但是,土地使用权凝固化、具有显示身份待遇差别等特殊功能的户籍制度以及国家征购农产品价格的行政性等深层次制度障碍没有根本触动,再加上体制转型期,旧体制余波尚未平息,而新体制模式又尚未建立,地方政府易受地方利益的驱动,人为地对本地区的市场发展凭借行政手段的惯性势力采取保护本地、歧视外地的非市场化行为,甚至不惜滥用权力垄断市场、垄断经营,形成地区封锁、部门分割的体制性障碍。从而造成农村生产要素不能融入国民经济大环境中自由组合,农业生产效率低下。
2、 农业生产要素闲置状况相当严重。 在劳动力资源方面, 我国1995年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达3.2亿人。在现有生产力条件下, 按照当年所从事的各种农业用工实际用工匡算, 从事农业的劳动需求不到2亿人,剩余劳动力达1亿多人, 这种隐蔽性失业是一种劳动力资源的浪费。在自然资源方面,我国1995年有耕地面积9497万公顷,其中2/3是中低产田;有荒地10800万公顷,其中宜农荒地3535万公顷; 林业用地面积26289万公顷,其中宜林荒山荒地6303万公顷,占24%;3亿多公顷草场资源利用率低,2/3急需改造利用;内陆淡水可养殖面积达675 万公顷,而已养殖面积只有467万公顷,利用率仅69%; 海水可养殖面积达260.01万公顷,已养殖面积71.6万公顷,利用率只有27.5%;浅海滩涂可养殖面积242万公顷,已养殖面积55.6万公顷,利用率只有23%〔2〕。在社会经济资源方面,首先资金利用率低。由于城乡利益差异,农民收入少,储蓄率低,本身资金积累就少,再加上农业比较利益低,农户的投资主要用于住宅等非农化倾向较严重,如1983年农村个人住宅投资和购买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为214.54亿元和61亿元,而1995年这两项指标分别为1349.85亿元和298.45亿元〔3〕。这说明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不仅增幅相对少,而且绝对额也大大低于住宅支出。而且农户有限的生产性投资中,偏重于短期投资,而忽视长期投资。主要表现在,农户对农业的投资,以维持简单再生产的补偿性支出为主,即支付当年生产所需要的物质消耗,诸如种子、农药、化肥、农膜及其小型农机具等方面的费用,而缺乏对农业长期发展的足够热情;其次,农村技术人才流失。由于农村条件差,收入低,国家培养的农村技术人员不安心从事服务农村的工作,想方设法转移到城市,使得农村急需的技术人才缺少。
3、农村产业结构不适应社会需求结构,造成生产资源的浪费。 随着人们收入增加,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原来的温饱型向追求生活质量型转变,尤其是在经济国际化的今天,还面临着国际市场的竞争。但是,我国农产品供给结构变化不大。主要体现在:一是农产品优质率低,“名、优、特”产品没有形成规模;二是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程度低,相当一部分地方“生猪卖头,木材卖方,竹子卖根,水果卖筐”这种以初级产品形式供应市场的局面没有改变。因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出现丰收卖粮难等现象就不足为怪。这种不适应需求结构的产出不仅不能使农户收入增加,而且还造成农业资源的巨大浪费。
综观上面分析,由于农村中农业和非农产业各部门中的生产要素没有充分耦合,结构互利效应差,从而造成农村中的自然资源、劳动力、资金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大量浪费,严重阻碍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强化结构互利效应,提高农村资源使用效率
1、建立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竞争、 价格(利益)机制在农村商品流通、存量转移、增量配置中的调节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农村产业结构优化的前提。只有坚持市场机制的根本原则,建立全国统一市场,打破地区封锁、部门分割的局面,充分运用竞争、价格(利益)机制在资源配置上的基础性调节作用,才能促进农村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提高农村资源的使用效率,强化结构互利效应;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的原则,坚持国家宏观上产业调控的作用,才能为市场机制的顺利运行、城乡产业融合、人民的共同富裕提供保障。因此尽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一个竞争、效率、公平、共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时代的重大课题,也是农村产业结构优化的保证和归宿。
2、充分挖掘农村现有资源潜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充分挖掘农村各产业部门中闲置或浪费的劳动力资源、自然资源及资金技术等社会经济资源的潜能,是我国当前农村产业结构优化的基本出发点。要充分利用农村现有资源,我认为,在我国现有生产力水平条件下,尤其是目前存在的滩涂、耕地、草地、劳动力大量闲置或利用率不高的状况下,既要重视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更要重视农业的综合开发。农业的综合开发可以通过耕地面积的扩大来进行,也可以通过劳动和资本的投入的增加来进行。增加活劳动的投入,特别是增加劳动力数量而不是提高劳动力强度的劳动密集型开发,主要指棉花、油料、糖料、畜产品、水产品及水果、花卉等农畜产品的开发是我国当前农业综合开发最有效的方式。因此,对农业综合开发,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农村资源利用,尤其是对我国当前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截流”有着重大意义。对此,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要走中国特色的转移方式,不能局限于“两眼向外”,即完全通过向非农产业转移。我国农业开发总的原则应是走“立体农业”、“精久农业”、“高效农业”的发展道路,增强农业后劲,提高农业产出和农产品附加值。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结合。在开发实践中,首先要立足于开发农村闲置的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土地产出率。其次,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实行立体农业耕作。发展立体农业,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是农业生产结构优化的方向,是转传统农业为现代农业,实现城乡融合的有效途径。
再次是适度地运用劳动替代资金的积累方式,对现有的农田水利设施进行维修和重建。目前,我国农村在农田水利建设中过于强调大机械化替代劳动的重要性,这种作法是片面的。我国农村面临的最大矛盾是:一方面农业存在着大量过剩劳动力,另一方面由于农业比较利益低,农民的收入水平整体看是比较低,缺乏生产资金。这就是我国的实际,我们办任何事情都应该从实际出发。在农村水利建设中(如冬修水利、修筑农村公路等项目),应该主要采用劳动替代资本方式,提高劳动力资源使用效率。最后是创新农业融资制度,增加农业投资,提高资源(含资金)的使用效率。当前,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水利设施老化,部分资源闲置是与对农业的投资不足密切相关的。农业资金的主要来源有三,即政府财政投资,来自于金融机构的借贷和农户自身投资。近年来,政府财政对农业的投资占整个财政支出的比例逐年下降,而承担发展农业生产贷款任务的农村信用合作社,由于储蓄来源单一,贷款资金有限,因此,对农业生产的投资主要依赖于农户的自身积累。如前所述,农户投资非农化倾向严重。由此可见,创新农业融资制度,加大农业投资力度至关重要。当前,既要求各级政府增加财政对农业投资,形成稳定而可靠的农业资金来源和建立健全农业金融体系,让农户通过规范的方式便利地获取农业贷款;更主要是要建立以价格为中心的利益保障机制,诱导农户、城市居民、企业以及外资增加农业投资。我们知道,确保投资农业的单位资本能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率下的利润,是增加农业投资的关键。然而单纯地靠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农业收益,只会使我国农业走上高价格、高成本、低效率、高自给、低商品率、低利润的恶性循环,走出恶性循环的突破口就是在改革土地使用权制度,实现适度规模经营的基础上,转变农产品价格和生产要素收益形成机制,建立起在政府宏观调控下的具有自我调节、抑制波动、实现稳定功能的要素价格市场形成机制,并在政策上鼓励城乡居民、企业、外资投资于农业,大力发展“招商农业”,从而形成“引资兴农”的良好局面。
3、大力发展非农产业,推进农业和非农产业一体化。 消灭城乡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从产业结构优化角度讲,最关键环节是实现农业和非农产业以及农村产业和城市产业、国际产业融合一体。我国农村目前迫切要求大力发展与农业有关的非农产业,铸宽加长农业产业链,实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三领域整体化,即通常所说的农工商、贸工农一体化。当前,农村应以利益机制联结农户为中心,发展非农产业,可以是流通企业带农户,可以是加工企业带农户,可以是中介服务组织带农户,可以是专业市场带农户,也可以是区域性的主导支柱产业带动组织农户。但无论采取哪种形式,重要的是形成风险共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这种经济利益共同体的形式一般是垂直一体化和合同生产。从我国农村经济条件看,在相当长时期内,主要采取合同生产为宜。而合同生产内部经营机制,必须实现跨区域(城乡)、跨部门、跨所有制,正确处理好利益(分配)关系,即明确三领域各环节及其主体之间的利润分配关系。在贯彻“共创共享”原则的同时,应优先考虑生产者的利益,工商企业要利用各种方式返还一部分利润给原料生产者。只有这样,农业和非农产业才能逐渐走向融合。
注释:
〔1〕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6)第87页有关资料整理计算。
〔2〕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6)第5页有关资料整理计算。
〔3〕《中国统计年鉴》(1996)第185页。
作者介绍:肖万春 中共中央党校理论部
范文四:【doc】国外农村产业结构的非农化趋势
国外农村产业结构的非农化趋势 国外农村产业结构的非农化趋势
?
贾生华?
农村产业结构叟功琏农村兰济发展的一个露要方面.在工业革命以前,农业是农树经济
的主要部门,乞与家挺业在农户内部结合起牺形成矗给性始传统农业体系.在:[业亿初
期,非农业向城市集结,农村家庭副业的地位希『怍用下降,农业向商品化方向发展.随者工
业化从城市向农村扩鼹,农村产业结构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非农化趋势,这是
国外农村产业结构变动的一个罄率特点.
一
,农村产盐姥构尊农化翦袁璎
1.农村人口非农化.随着城市:[业文?月向农村和农业的渗逢,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
高,农村非农产业取得巨大发展,农村人口中的非农人口不断增加,并大大超过农业人口
而占主导地位.以美国为例,19世纪以前的农业人口占绝对优势,1790年农业人口占总人口
的95.从l9世纪初开始,茭国进入了工业化发展阶段,但非农人口主要还是向城市集中.
进入20世纪以后,农村非农人Ll才明显增加,农,世人口直线下降从I920年的3,200万人减少
到1980年的500万人,与此相反,农村非农人口却从1,96oN人增加到了5490万人.非农^
口在农村总人口中的比重在1920年38%,19le年是46.%.1960年烃71.%,1980年达
91.7.在其它发达国家,农村非农人口增加的造势也十分明显.加拿大农村非农人口的比
例,在1951年是4S.4%,1Sg3年上升到了82.6.日本,苏联和西德农村非农人口的比重,
在1975年分别是4O.3%,48.8%和67.5%,到19g3年分别上升刊61.9%,.59.2%和77.2%.
2.农业劳动力兼业化.随着农村非农产,融的发展,即使留在农业中的人口和劳动力,
也参与非农经济活动,表现出强烈的兼业化倾向.在这方面号称"兼业王国"的日本是一
个煦型.据统计,日本昀专业农户在1910年是369.5万户,副1980年只剩下62.3万户.同期,
专业农户占总农户的比例从68.2下降到13.4%,兼业农户比重则由31.8上升到86.6%.
在兼业农户中,以农业为辅的"第二兼业农增长最快,总数在1950年是138.7万户,198Q
年为3O3.6万户,增加了1.3倍.兼业农户中"第二兼业农的比重从1950年的43.3,提高
到了1980年的75.2.在其它发达囤家,农民的兼业化倾向也十分普遍.据经济合作与发展
组织统计,7O年代初,兼,农户占总农户的比重:茭国是54.3%,西德是56.9%,意太利是
37.6,法同是22.6,加拿大是30.6.挪威是B5.6,奥地利为54.2%. 3.农村经济收入来源非袭化.由于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和农业劳动力兼业化,农村经
济收入中来自非农业的部分不断增加,农户对农业收入的依赖程度降低.在美国,单纯从事
农业的区域已经不复存在.在!o85年,农户收入中有6O来自非农业,农村总收入只有1O%是
农业收入.日本农户经济调查资料表明,非农收入在农户总收入中的比重,1921年为12.5,
1935年为19.5%,1955年为29.3%,1975年为6B.4,1979年达74.5%. 一
l0一
4.农业生产过程工监化.农,lZ现代化发聪过程中,发达国家的欲业逐步也L-rc业 化生产孵发展阶段.首先,农业生":的;业化社会化程度提高了,农业企业的资本有HL构
成接近甚至超过了工业,农业生产投入和产出部实现了高一耍商化.其次,农业生过程
的机械化程度不断提商,益采取土厂化的"IN方法摹I工艺.这齑禽生中表现得最为
明显.再次,过去许多由农业企业自身完成的活动和职能,越来越多地独芘出来,碴!为由非
农业公司提供服务.农业提供给社会的,也不再灶简单旧初级产品,而是经过多种加工和销
售服务后,再进入撮终消费过程.样,就在农业前和农业后形成了一个魔犬的生产服务体
系,对农业生产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从美围农品价,直构成来看,农,部门,农,?千?农业
后部门所占的比重,在_二次犬战前分剧是l1,34%和3j%,到0年代已变为2l%.】7柳
62.可见,当时农产品价值I83是出非农业部门创造的.到0年代,戎整个食纤 维系统"中,直接从事农业I'的劳动力只占12,其与:78%都在从事卢前-一的Rq-, 活动.
5.农业生产结构综合化.从农业内部结构来看,多数发达国家畜牧业的比重占到j0 左右.原来以种植业为主的国家增加了畜牧业的L}=重,_如加拿大从1928年的39.7%j增加j到
1978年的55.3,匈牙利从1960年的39.2%增加到1992年的49.7;原来畜牧业发达的国家
增加了种植业的比重,如澳大利亚从1950年的34.1增加到I975年的51.5,美国从1955年
的29.9增加到午39.2.在种植业内部,谷物面积减少,经济作物和园艺作物的面积增
批.在各物中,粮食的比墨F降,饲料张工业原料的比重提高可见,农业生产结构的各个
层救都表现了综合化发展的趋势,农村产牡结构{农化创造了条件. =,农村产业结构非农化的动园
国外农村产业结构变动所表现.?的发化趋势具订遍惑更,它是农村醍彳iI城乡系 渣坐的必然结果.
1.~t+Sk~k产水,F的提高,为农村非农产业发腱创造了必要条件.农村产业结{留的非农
化?意味着农业份额不断下降,但这与农业的萎缩两本质甄别,它以农.坦生产水平提高和农
业基础地位加强为前提.第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商,使每个农业劳动力所能供养的』,数
增加,为非农产业发展提供了劳动力资源.第二,土地生产率的提高,使粮食供给不断增
柚,满足丁人【]增长和生活水平提高对粮食的需求,为农业生产结构综合化提供了,地资
源,为各类非农产业提供了原料和市场.据统计,195O一一1978年间小麦位面积产嚣的F
均增长速度,日本是1.7,美国是2.3‰西德为2.4,法同达3.
7.J977年与1948—
1952年的平均数相比,按人口平均的谷物产帚,美国增长了1.3倍.日本增长了1.7倍,法国
增长T2.6倍,西德增艮了3.1倍.第三农,『k产水平的提高,是农业生产机械化,专业化
社会化的结果,农业生产专,化水平帕提高,商接促进丁为农业唯务的非农产业的发展外
大.
2?社会对我产品需求的变化,是诱导农村产业结向非农化的基本力量.随着12业化发
艟和收入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农声?的需求弹性不足.这是因为:第一,个几消费支中用
于食物的比重,将随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下降.需求层次理论进一步说明,个人消费中用
于农产品生活必需品的份额,将随收入和消费水平提高而降低;第二,在工业化过程中,社
会再生产中的个人消费比重降低,社会消费比重提高,社会消费的绝大部分用于投资和;积
累,卜要形成时农产ililii的求,这会随若赘,4仃l构菠竹提高J加挺现借更为蛆烈;第!,
ItIjI业技术曲进步+i"i多鲰求*.为IL,琢科的农--‰目受到蒜价上业皆代构竞争, :纺织,革,建筑譬f韭是现'j尤蔓-奠出;,随行人们j三活水平的鞋.农,. 曲消赞l【{从训域-转阳捌成食'Ii毵;皇食比照rii/t,裔r..
1tl"畦上升.在家,.尤
镬的减少,&甜就醛旧增多.这些变化套把农_l-需求I个断塔太的份灏史f,J冶ll:农北
部门.以1分析表明,厄}色从弛会求牛农ll均州对漪剐}求茸,还是从对农I求由内 容州方式米看,都旮一个目益啪亢竹份额支给嵌,Ikt{.41.1I;Jtit.ii'』.为适膻}f:全譬求绪目柏选
种变化,我I产业绪均必然向农化方向发iq.
3.氓乡一化发璇联制.>lkkL~}勾嚣文fkJ8激书保证.第一,随卉农村观代,E水的 捉商,农柑交通运旆和义}i=教1..J得到全筻嵌,』拙施H臻光膳,为农n三向非农I,肥壮傅
刨造条[丰.第一,欢村基地波抱的坟蓐,f比较亲价昀七地和劳动旋源,:搜1jl城I产 :,kI~IA{寸扩澈,使农村非农产)ll,I.L盘岛.第,敷,:E代fL进了农,l生.书lIIIk:E 干?l{业化,收村生_方式现ft亿改受r传统的消费荫fn结构,要求发艟各种凳一 业,键:.?ll;/.Di-ii,I,1JL农村生衍}翱环境质竹L女簿.发达球出观 j几口逆现象,X-.f,IAu比匠肝瑚升.城城Il,往农村昀人口要从事!b-A~,iklltri'l~#bif:
4.农业口身的技术特点,fj利于人们教出菲营一曲选择.多数农业生产项}l婴受fl 然索的影响,生产过程!'灯季i舟it:i,豉农>k:J7?力利?干u收入敷碍很不均衡,使
农民有必要羽l【1』靛茁奠闲1:-j从.戈酋功.A,Jkik~N.卜较低,特别是些小规模农户的
业牧入不足I持家庭生活,出硅欲fiit}~tE的一个重要:但是,农业经茸也彳J一雌 诱人的地方,使敷不一E伞放拜芝:从经济L行,农北地产所何不睫是一项fT效的生活保障
措施,而丑I价t涨i况i,iI补【lr铺为蠢-:项日.i:l本为例,从]9(;0年到 1975l?,;Kf蚓蛐农地价格t涨'JlI—li,|.月地班格上涨了1u—L4倍.地价上涨速 度姓消费价格指数增长迷度的2一lJI(I~,足嵌产品价格指数省长谜.如2.6倍.地价匕m增强
农船惜告心娅.从吐会心理尜肴,多城市比认为农村是儿髓教育J邋体:t柏删想 场所,闲而乐f经营小块地,洚为浏,,?钟方式.
三,农村产业结构嚣农化的模式
从外农村产业结非农化?历史瑚现状>b-~-,这一过程不仅在时间上表现出叫显的阶
段特征,而且由于自然,社会经济fi:的置J,在.d家所经历的道路和采取的方式岜 不一样,形成r一系列0的模式,每种模式都有自己的特殊地位椰作胡
1?从农村产业结访非农化由进程米厅,町以分为三个荆瑟.第一所段发生在1:Ik亿 期,农业人口干儿农村人口的比重FI;~-,但绝对数仍然是增加的,{农产业生要向城市集中,
农村li农化的迷度较慢.第二阶段发生在:】_=业化后姗,农业人口的相对比重_f绝对数量都急
捌F降,但农村人口(EM.77卜一个短暂旧磐滞(或略下降)后,绝对数值回升,tqx.~tic匮
魑j二稳定,农村产业结构非农化的速度加快.第三阶段发生难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的农,Ik
份额已经彳硅小,农村'难农产业占上譬地缸,且毯J:稳定.
以美国农村人口沟成的变化为浏,在l920年以前,~J,kX. M的绝对数是稳步增长的.在
1940年前,农村人口总数也是上升的.从40年代到7O时中期,美国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得
到了KAT,~a,农业人El干?劳动力迅速减少,但农村人口基本稳定,农业人口非农化速度加
一
12—
|快.1975年农业人口占农村人口的10.7,与1940年相比,平均每lO年下降l2.2个百分点.
此后,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稳定在26左右,农业人口占农村人口的比例也已下降到
lO以下,逐渐趋于稳定.
2.从农村产业结构非农化过程中农业发展的特点来看,可分为专业化模式和兼业亿横
式.专业化模式以美国为代表,欧美发达国家多属这种类型,农村非农产业是在农业生产高
度专业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美国,农业生产中的地区专业化,农场专业化和
作业专业
化程度都十分高,农业商品率接近100‰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推动着农村非农产
业的发展,农村非农产业以为现代化农业服务的产前产后部门为主要内容.在这种模式下,
当然也存在着许多兼业农和综合性农场,但它们在整个农业的投入产出中不占重要地位,没
有对农地流动和经营规模扩大造成不利影响,而且对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兼业
化模式日本为代表,包括亚洲其它国家和地区,农村非农产业发展伴随着小规模兼业农户
而发展.在这种模式下,兼业农户的比例高,作用大,是农产品供给的主要来源.到80年代
初,日本兼业农户的比重为86.6,台湾为9l,其中第二兼业农分别占到65.1和5.O%. 大量兼业农户的存在,对于充分利用各类土地资源,增加农户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
有积极作用,但也限制了农业规模的扩大,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和资本收益率的提高.
这两种模式的形成,与各国的农业发展条件密切相关.总的来看,欧美国家的农业资源
丰富,人地比例较低,租赁农场的比重较高,适宜大规模专业化农场的发展.这些国家的城
市密度较低,:[业分布集中,许多国家还采取了促进农场规模的政策,限制兼业农的发展.
同时,欧美国家消费结构中畜产品的比重较高,面现代畜牧业正是以大规模专业化经营为特
征的,这也有利于专业化农业的发展.日本等亚洲国家和地区,在上述诸方面的情况正好相
反,因而培育了发达的兼业化农业.如何促进兼业化农业生产经营效益的提高,是
这些国家
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目前,中国农村产业结构变动已经进入了加速非农化的阶段,我们应捩借鉴国外的竖验
教训,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非农化模式,促进农村经济的顺利发展. (作者是西北农业大学农经系博士研究生)
(上接26页)(3)划等定级,合理确定地租.在我国目前农产品价格俯低,农啦比较利 益不高的情况下,地租应视广大农户,个人的生产状况和承受能力,因地制宜地确定.(4)
运用有效的经济杠杆,对土地进行宏观上的管理.如实行土地投资补偿制度,用地养地奖
罚制度,建立种植业经济保险制度等.(5)实行土地使用权的有偿转让.土地承包,租赁
昏应当相对稳定,但在承包,租赁期内,也允许和鼓励土地转包,转租.转包,转租者,应
从接包,接租者手中取得补偿.对于已经从事第二,三产业且有较丰厚稳定收入,叉承包,
租赁了国家,集体土地的农户或个人,应劝其退包,退租.无论是转包,转租或退包,遐租
朐农户或个人,均应保留其土地承包,租赁权.(6)逐步放开农产销售价格,以市场机 制来协调农业与其它行业的利益,达到激发农户承包,租赁经营适键士地阿目的,使之为垒
社会提供数量多,质量好,品种繁荣,供适于求的农产品.
(作者单位t江西财院农经系)
范文五:临湘市农村产业结构现状及调整对策
临湘市农村产业结构现状及调整对策
临湘市农村产业结构现状及调整对策
摘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关键在提高农民收入。而农村产业结构是否协调,是影响农民收入的主要因素。本文重点分析了我市农村产业结构的现状,并就这一现状提出了调整优化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村产业结构有了长足的改善由传统的农业产业单一结构转变为一、二、三产业多业并举的体系结构,极大促进了农村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农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农民收入的跨越式提高。但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我市农村产业结构又显现出诸多不尽合理的地方,障碍了与经济全球化的同步和农民收入的进一步提高,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严重不相适应。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全面提升农村经济素质。
一、我市农村产业结构的现状
产业比例不协调。主要表现在三个层次上:
第一个层次是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不协调。尽管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体制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给我市农村经济带来了高速发展,但并
没有彻底改变农业作为农村经济中主要产业的性质。从农业产值占的比重来看,美国只有左右,日本不到,而我市××年这一指标为,不但与发达国家无法相比,与东部沿海地区也有较大差距,而且高出全省平均水平个百分点,高出岳阳六县(市)平均水平个百分点。而许多经验表明,农业产值占的比重越高,说明经济越落后。再从农民收入渠道角度分析,我市农民收入来源中,家庭经营收入仍占主导地位,特别是来自农业的收入,占到了总收入一半以上的份额,××年全市农民人均来自家庭经营的收入达元,占总收入的,其中农业收入达元,占家庭经营收入和总收入的份额分别达到了和。这种农村经济中二三产业比重过低,农村经济过份依赖农业产业的状况明显不符合农村经济发展的规律,也是障碍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因素。
第二个层次是农业内部各业之间的比例不协调。我市农业比重的过高,并没有带来农业的发展。相反,农业自身的发展也相对滞后,农业内部的结构矛盾十分突出,一直没有摆脱传统狭义农业即种植业的束缚,农(种植业)、林、牧、渔各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中,农业(种植业)达到了一半以上,占,而林业、牧业、渔业分别只达到了、、,种植业在农业中占有绝对的份额。而众所周知,农业本身就是一个弱质产业部门,特别是种植业,由于受资源、需求、价格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表现出双重弱质特性,即在本就弱质的农业中的弱质性。而我市的现实是这一双重弱质的产业在本就弱质的农业结构中还处于主导地位,从而构成了我市农业各产业之间比例失衡的畸形结构。
第三个层次是种、养殖业内部各业之间的比例不协调。在种植业中,虽然通过近几年的结构调整,出现了粮食作物连年递减,经济作物连年递增的良好态势,但到××年止,粮食作物在种植业中仍处在
支配性地位上,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超过了一半,达,经济作物的这一指标只有。而且在粮食作物中,又主要以水稻为主,其播种面积占到了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的。在养殖业中,畜牧业虽然新增了许多草食动物品类,还是没有摆脱生猪这一枝独秀的局面,××年,猪肉产量占全市肉类产品总产量的比重高达;渔业尽管网箱养鳝产生了较大规模,但也还是四大家鱼在当家。
资源配置不合理。首先,表现在人地资源配置的矛盾上。我市耕地面积连年减少,年尚有万亩,到××年末只有万亩了减少了万亩而同期农业人口却是增加的,由年的万人增加到了万人增加了万人农业人口人均占有的耕地面积相应由年的亩缩减到了亩这一指数不仅比世界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亩的水平要小得多而且还存在潜在的下降趋势。在这么一种人多地少的情况下,农民只有靠高投入才能获得高产出,但目前依靠耕地资源的种植业存在着地区性甚至全国性的结构雷同现象和大而而全、小而全的问题,农产品需求弹性难以扩张,加之国外农产品的大量涌入对国内农产品的冲击,必然导致国内农产品价格进一步下降,而我国已加入,从××年起,开始履行关于农业协议》中规定的义务,不得再对农产品实行保护价政策,今后依靠农产品提价和保护价来增加产出的空间越来越小,农产品价格最终得由市场供求来决定。这样一来,一般意义上的农业增产已不足以维持农民增收,甚至会增产不增收。
其次,表现在劳动力资源与自然资源的低效利用上。我市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虽然只有亩但人均占有的林地、水面却分别达到亩亩。当然这不是一个很高的比重,但在我市来说,却分别高于人均占有耕地指数的倍和接近这一指数。但在农业总产值中,依靠人均亩的耕地产出的种植业产值所占的比重却达到了,而依靠相当于耕地倍面
积的林地产出所占的比重只有,依靠接近耕地面积的水面的渔业产出所占的比重也只有。这种资源构成与资源产出状况一方面说明了耕地资源的超负荷利用,另一方面说明了林地和水面资源的利用不足,或者叫做资源浪费,既不利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农业的发展。再从我市××年的国民生产总值的产业构成与农村社会从业人员的产业分布上来分析,我市××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亿元中,第一产业亿元占第二产业亿元占第三产业亿元占。而农村社会从业人员万人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万人占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万人占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万人占。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我市占比重只有的第一产业农业却有农村社会的从业从人员滞留其中其产业份额与就业份额的偏差高达与发达国家如美国的农业产值占的比重为社会从业人员就业于农业的比重只有的水平根本无法相比。这从深层次上反映了三个问题:一是大量农村劳动力滞留农业,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保守估计只有发达国家的。二是农业从业人员高达万人而实际只需万人左右意味着有万农业劳动力剩余。三是占有国民生产总值的二三产业只容纳了的农村社会从业人员,显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结构严重失调,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率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
产业素质不高。农民收入的高低是衡量农村产业结构协调与否和农村经济素质强弱的重要标志。表面上看,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年增长了,××年又比年增长了,好象保持了一个较高的增长速度,但深入进行分析,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是下降的(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年比年下降了个个百分点。从收入绝对额来看,也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年只有元,与东部沿海地区近元的水平还有一个相当大的差距。这种差距集中体现在我市农村经济素质的差距上。具体到各产业来看:
首先,农业经济素质与市场化、效益型的发展目标很不协调,继续以其弱质特性占据农村主导产业地位。结构调整虽开展了几个轮次,但都停留在“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的适应性调整水平上,局限于此增彼减的数量上做文章,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不优,综合优质率不高,只有左右;农产品加工、保鲜、包装、贮运体系滞后,尚处于初级阶段,原料产品与加工产品比例不协调,农产品附加值低。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大都在以上,我市只有世界水产品的加工转化率达以上我市仅占左右;由于农业从业劳动力数量过大,农业劳动生产率极低,人均农业产出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左右。
其次,二、三产业发展迟缓。带来的后果就是不能为农村社会劳动力提供充分的就业场所,致使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滞留农业。特别是曾经一度支撑农村经济的乡镇企业,由于与城镇企业的高度同构,与城镇企业相比,在人才、技术、设备、管理和规模上具有明显的先天不足,加之在布局上的高度分散,造成农村工业化进程与城镇工业化进程的严重脱节,普遍表现四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产值滑坡,效益不佳。××年的乡镇企业产值是万元,与年相比下降了,企业亏损面进一步扩大,由年的扩大到;二是奖金缺乏,经营规模小的矛盾相当突出,设备更新、技术改造、产品升级等发展问题受到极大制约;三是管理混乱,市场竞争力弱。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处于传统的家庭作坊式的经营管理水平,生产资料严重浪费,开支失控,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四是资产关系模糊,要素组合无序,与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不相吻合,难以全面走向市场。乡镇企业的这种局面,导致对劳动力的需求弹性迅速下降,近两年来,吸纳的劳动力不是在增长而是在下降,农民在这一领域中的增收形势十分严峻。
二、我市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对策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目标是要以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能源的投入,取得最大的社会经济生态的综合效益。从我市的现实出发,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必须着重解决三大矛盾,即农村产业结构与资源结构的矛盾,农村产业结构与需求结构的矛盾,农村产业结构内存素质不强与经济增长的矛盾。为达到这一目标,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优化农业内部生产结构,全面提高农业经济素质
我市是一个农业市,农业基础地位的性质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它的发展。但这种重视应该注重的是农业素质的提高,而不应是数量的扩张。
?加快养殖业的发展,带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物消费结构逐步由谷物类食品为主导转向以动物性食品为主导。大力发展养殖业,是这种食物消费结构转换的必然要求。养殖业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发达国家养殖业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达—,高的达以上,我市只有,发展养殖业,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都非常大。同时,养殖业向前延伸可推动粮食、饲料、牧草等种植业的发展,向后延伸可带动加工流通、生物制药等二三产业发展,关联度极高,产业链极长,竞争优势非常
明显。因此,大力发展养殖业,以此优化农业自然资源的配置,提高水、草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带动农业产业结构的全面升级,是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
?大力实施品改工程,全面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农产品质量不高,品类结构不合理已成为影响我市农产品销售、影响农民收入的突出问题,也成为影响农业生产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我们应该依靠科技进步,加大品种改良和良种推广力度,下决心淘汰劣质品种,大力开发优质品种,优化农产品品种和品质结构,全面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这应该是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首要目标。具体来说,种植业在粮食出现阶段性、结构性剩余的情况下,应适当减少不具竞争力的粮食生产,多生产有比较优势的如黄姜、苎麻、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品种,并辅之以品种的全面改良,品质的全面提高,以期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的统一;畜牧业要加大生猪的品改力度,多发展牛、羊、兔等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草食动物;渔业除继续扩大网箱养鳝规模外,要加大名、优、特水产的开发力度。
?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农业结构调整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延长产业链,实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的过程,即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产业化的实质是利用强大的工业或商业资本来带动小规模的农业资本,形成农、工、商的一体化经营,因而能够带动农民增收,提高农民对市场冲击的承受能力,有效克服小规模经营的缺陷,有利于保护农民利益。因此,我们要打破传统的产业生产观念,调整农业经营方式,把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与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与流通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并引导、鼓励加工企业以“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与农民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连结机制,使农民能够分享加工与流通
环节的利润,从而达到增收的目的
。
?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近几年来,我市农业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的生态利用取得了较大成效,退耕还湖、退耕还林等生态措施虽使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但资源的利用效率得到了较大提高。对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不适宜耕种的如湖区的湖滨低洼田、山丘区的高岸田等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的耕地资源,我们应该继续坚持退耕还湖、退耕还林,做到农业资源的生态利用,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带动农业劳动力的战略转移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农民收入。而农民的本职一直以来好象就是从事农业生产,如果的农村农业从人员依靠仅占国民生产总值只有的农业来增加收入,显而易见其收入增长潜力是十分有限的,所以一直以来,农民都是低收入群体,从事的农业生产根本不能取得社会的平均利润。因此,只有让大部分农民从农业中解脱出来,在非农领域谋取一份职业,即通过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部门的战略性转移,获取非农领域的对农业来讲比较偏高的收入,才是解决农民增收的根本出路。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加强农村非农产业质与量的扩张,提高其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为农民提供充分的就业机
会。
?扶持乡镇企业的发展,使之成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主力军。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农业和国民经济其它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已显著加强,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日趋紧密,所谓“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便概括了农村各产业之间的辩证关系。因此,我们调整农村产业结构,除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外,要努力探索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用“以工带农”的工业化理念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农村工业化主要体现在乡镇企业的发展上,鉴于我市乡镇企业的生产现状,我们应该在政策上予以资金、信贷扶持,帮助他们更新设备,提高工艺,升级产品;在发展方向上引导他们创新经营机制、管理体制,激活企业各生产要素,鼓励他们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加工业,使之继续成为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力军。
?加快小城镇建设,带动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无论是从世界,还是从国内的产业结构演变趋势看,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都是显得越来越重要,都显现出较高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和很强的吸收劳动力的特征,已经成为推动劳动力就业结构转变的主要动力。因此,我们也必须把发展农村第三产业作为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战略措施来抓。由于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是依附在小城镇建设基础之上的,所以我们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必须城乡统筹考虑,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一是要将城镇化的建设重点放在经济基础条件好、潜力大的建制镇,除了完善基础设施功能外,最根本的是要加快小城镇经济的发展,以此聚集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非农产业收入,发挥农村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二是要消除政策和体制上的障碍,加快城镇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为农民进城镇生活和就业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与环境,也可以此
来吸引民间资本、外商资本和工商业资本投资兴农、务工经商,从而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发展的良性互动,提高农民收入。
?加大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外出转移就业。我市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较低,初中或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到了,而占的高中或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基本上都是青年农民,他们大都跳出了“农”门,导致现在滞留农村的普遍都是年龄比较大、文化水平比较低的“本份”农民,除农业生产外普遍缺乏一技之长,影响了农村劳动力的进一步转移流动。因此,要进一步推动农民的就业转移增收,必须加强对他们的转业技能培训,重点应该突出两个方面:一是职业技术培训。区分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对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进行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的培训。二是政策、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帮助外出就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及时了解有关务工经商、投资创业等方面的政策和规定,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增强他们的遵纪守法意识的自身从来没有权益的保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