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静女、氓字词检测题+答案
《<诗经>两首》实词考察
字词 意思 例句 字词 意思 例句 1. 姝 美丽 静女其姝 2. 若 然,……的样子 其叶沃若 3. 俟 等待,等候 俟我于城隅 4. 耽 迷恋,沉溺 无不士耽 5. 隅 角落 俟我于城隅 6. 陨 堕落,掉下 其黄而陨
心里迟疑,要走不7. 踟蹰 搔首踟蹰 8. 徂 往,到 自我徂尔 走的样子
9. 娈 美好 静女其娈 10. 汤汤 水盛貌 淇水汤汤 11. 贻 赠送 贻我彤管/美人之贻 12. 渐 渍,浸湿 渐车帷裳 13. 炜 鲜明有光亮 彤管有炜 14. 爽 差错 女也不爽 15. 洵 的确,实在 洵美丏异 16. 贰 不与一 士贰其行 17. 贸 买,交易,交换 抱布贸丝。 18. 罔 无,没有 士也罔极 19. 即 走近,靠近 来即我谋 20. 极 准则 士也罔极 21. 子 你 送子涉淇/子无良媒 22. 夙 早 夙兴夜寐
过失,过错。,延23. 愆 匪我愆期 24. 靡 没有 靡有朝矣 误,
25. 将 请,愿 将子无怒 26. 咥 笑的样子 咥其笑矣 27. 乘 登上 乘彼垝垣 28. 遂 称心如意,成功 言既遂矣 29. 垝 倒下,坍,tān, 塌 乘彼垝垣 30. 躬 自身 躬自悼矣 31. 涕 眼泪 泣涕涟涟 32. 悼 伤心 躬自悼矣 33. 既 已经 既见复关 34. 及 到,等到 及尔偕老
又,丏;一边…一35. 载 载笑载言 36. 偕 一同,一起 及尔偕老 边
37. 尔 你 尔卜尔筮/以尔车来 38. 宴 欢乐 总角之宴 39. 咎 不吉利 体无咎言 40. 晏晏 欢乐、和悦的样子 言笑晏晏 41. 贿 财物 以我贿迁 42. 旦旦 诚恳的样子 信誓旦旦
《<诗经>两首》通假字考察
【爱而不见】爱,通“薆”,àī,,隐藏,隐蔽。 见,通“现”,出现。
【说怿女美】说,通“悦”,喜悦,喜爱。 女,通“汝”,你。
【自牧归荑】归,通“馈”,赠送。
【匪女之为美】匪,通“非”,不是。
【犹可说也】说,通“脱”,解脱。
【隰则有泮】泮,通“畔”,边、岸。
《<诗经>两首》虚词考察
【其】静女其姝,多么,形容词词头,表示程度深。,
【以为】秋以为期,以之为,“把……作为……, 【以】以望复关,而,戒不译,表示承接关系。,
以尔车来,拿,用,凭着,介词,表示工具。,
【之 】
匪女之为美,助词,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氓之嗤嗤 ,助词,放在倒置的定语不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丏】
洵美丏异,而丏,并丏,
《<诗经>两首》实词考察
字词 意思 例句 字词 意思 例句 1. 姝 静女其姝 1. 若 其叶沃若 2. 俟 俟我于城隅 2. 耽 无不士耽 3. 隅 俟我于城隅 3. 陨 其黄而陨 4. 踟蹰 搔首踟蹰 4. 徂 自我徂尔 5. 娈 静女其娈 5. 汤汤 淇水汤汤 6. 贻 贻我彤管/美人之贻 6. 渐 渐车帷裳 7. 炜 彤管有炜 7. 爽 女也不爽 8. 洵 洵美丏异 8. 贰 士贰其行 9. 贸 抱布贸丝。 9. 罔 士也罔极 10. 即 来即我谋 10. 极 士也罔极 11. 子 送子涉淇/子无良媒 11. 夙 夙兴夜寐 12. 愆 匪我愆期 12. 靡 靡有朝矣 13. 将 将子无怒 13. 咥 咥其笑矣 14. 乘 乘彼垝垣 14. 遂 言既遂矣 15. 垝 乘彼垝垣 15. 躬 躬自悼矣
16. 涕 泣涕涟涟 16. 悼 躬自悼矣 17. 既 既见复关 17. 及 及尔偕老 18. 载 载笑载言 18. 偕 及尔偕老 19. 尔 尔卜尔筮/以尔车来 19. 宴 总角之宴 20. 咎 体无咎言 20. 晏晏 言笑晏晏 21. 贿 以我贿迁 21. 旦旦 信誓旦旦
《<诗经>两首》通假字考察
【爱而不见】爱,通“薆”,àī,,隐藏,隐蔽。 见,通“现”,出现。
【说怿女美】说,通“悦”,喜悦,喜爱。 女,通“汝”,你。
【自牧归荑】归,通“馈”,赠送。
【匪女之为美】匪,通“非”,不是。
【犹可说也】说,通“脱”,解脱。
【隰则有泮】泮,通“畔”,边、岸。
虚词考察 《<诗经>两首》
【其】静女其姝,多么,副词,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
【以为】秋以为期,以为,,
【以】以望复关,而,戒不译,表示承接关系。,
以尔车来,拿,用,凭着,介词,表示工具。,
【之 】
匪女之为美,助词,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氓之嗤嗤 ,助词,放在倒置的定语不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丏】
洵美丏异,而丏,并丏,
范文二:氓 课后扩展
《诗经 邶 bèi 风 谷风》
习习谷风,以阴以雨。黾[mǐn]勉 同心 ,不宜有怒。
采葑[fēng]采菲,无以下体。德音莫违,及尔同死。
行道迟迟,中心有违。不远伊迩,薄送我畿[jī]。
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宴尔新昏,如兄如弟。
泾以渭浊,湜湜[shí]其沚。宴尔新昏,不 我屑以。
毋逝我梁,毋发我笱[gǒu]。我躬不阅,遑恤我后。
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
何有何亡,黾勉求之。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不我能慉[xù],反以我为雠。既阻我德,贾用不售。
昔育恐育鞫,及尔颠覆。既生既育,比予于毒。
我有旨蓄,亦以御冬。宴尔新昏,以我御穷。
有洸有溃,既诒[yí] 我肄。不念昔者,伊余来墍[jì]。
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 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 垝垣 ,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 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 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 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 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 ,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 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本愿与你共白头,如今怨恨却深重。淇水虽宽犹有堤,沼泽虽阔有边涯。回 顾少年未婚时,想你言笑多温雅。海誓山盟犹在耳,谁料翻脸成冤家。违背誓言 你不顾,那就从此罢了吧!
范文三:《氓》课后反思
《氓》课后反思
每次公开课,都是一次煎熬,既担心自己的课堂设计不够好,又担心学生的课堂反映不理想,上课之前,总算理把思路理了出来,就上第二课时。第一步,要检查,毕竟是文言文,知识点是一定要落实的;第二步分析女主人公形象;第三步,在以上基础上,探究女主人公的悲剧原因和对中学生的启示。
一堂课下来,我觉得还差强人意。其中较满意的有以下几点:
1、 坚持教师主导性、学生主体性原则。其中具有主体地位的始终是学生,全部的语文教学活动都必须落实到学生的?学?上,所以学生活动较热烈
2、 比较注意情境的设置。整堂课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下,在设计问题的时候,我有意用一些时下较流行的语言,比如:让学生?‘穿越’到春秋时期的卫国来到女主人公的身边,作为她的‘闺蜜’想对她说些什么。这样一来,一下缩短了历史的距离,使学生与文中主人公的心灵一下子就贴近了,他们畅所欲言,使这一课堂环节得到很好的效果。
3、 对学生的评价较及时。课堂的及时评价(鼓励性评价)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是非常重要的。老师要对学生评价,而且是要做到准确地评价、肯定地评价、艺术地评价。前两点勉强做到了,要想做到?艺术地评价?,我觉得同志仍需努力。
4、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落实的较好。相信这节课后,会对一些同学的爱情观产生一定的影响,把《致橡树》《简爱》两部作品推荐给学生后,学生阅读兴趣浓厚。
不足的地方也很多。
1、老师语言还是不够凝炼、鲜明、生动。比如最后一个问题?想对女主人公说些什么?同学发言完毕后,我应该及时加上一段鲜明、准确的评价,比如?你几经沉浮,终于战胜自我,重新上岸,完成心灵之河的一次胜利穿越,你的勇敢让人赞叹!??一个女人在感情中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自强、自立、自尊,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控自己的生命,才能拥有长久的、幸福的爱情。?这些话的加入,可能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加深学生对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
2、诵读上存在的问题。诵读是诗歌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授课过程中,因为时间关系,学生读得少,背诵也没能及时检查。
3、在情与理的处理上,应该做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自己感觉是略偏重了?理?。
范文四:马基课后题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后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
绪 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答: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给出不同的回答:
从创造者讲,它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而由其继承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学说。
从阶级属性讲,它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答:马克思主义诞生在欧洲,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以《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标志。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社会背景和阶级基础。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欧洲的一些主要国家已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开始激化,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1825年,英国发生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的经济危机。从此以后,这种危机便周期性地爆发。这一事实不仅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而且进一步表明,私有制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已经到了极端。这样蒙在社会关系上的面纱已被揭去,经济关系决定一切社会关系的事实也暴露在人们面前,社会发展的唯物辩证性质就比以前更加明显地揭示出来了。这就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已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1831-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的武装起义,1836年英国的宪章运动,1844年的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但都失败了。无产阶级迫切需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马克思主义因此应运而生。
3、马克思主义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
答: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150 多年来,马克思主义不断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世的时候就从来没有停止对自己理论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逝世以后,他们的后继者把马克思主义提升到了新的水平。
列宁通过对帝 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和俄国社会矛盾问题的分析,提出了“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论”,领导了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变成了现实,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发展到列宁主义阶段。
**科学地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必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提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产生和形成了**思想。
**坚持解放思想、实 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了**理论的新阶段。
以**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以**同志为**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进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创造性的理论成果。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答: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再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最后,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有史以来最美好、最进步的社会。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5、结合自身实际,谈谈该如何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答:首先,要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为此,我们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用它来武装我们的头脑;同时,还要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其次,要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第一,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第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培养、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第三,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
第一章
6、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答:马克思主义继承和发扬了以往唯物主义的传统,在概括总结科学发展特别是19世纪以来的自然科学的重大成就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物质观。
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的物质定义言简意赅,内涵丰富,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列宁的物质定义指出了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本原则,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列宁的物质定义指出了物质的可知性,坚持了反映论和可知论的原则,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列宁的物质定义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从而把哲学的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及其概念区别开来,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它以“客观实在”作为物质的唯一特性,这就建立了统一地说明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的唯物主义原则,实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实现了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飞跃,为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奠定了坚
实的基础。
7、如何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答:关于世界统一性的问题包括两个方面:①世界上多种多样的事物有没有统一性。②如果世界万物存在着统一性,它们统一于什么?
辩证唯物主义总结了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成果,以各门科学提供的材料为基础,对世界统一性问题作出了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科学回答。①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明确地提出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命题,并与这个问题上的错误观点或含混不清的提法划清了界限。②辩证唯物主义不是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理解为机械的、死板的同一,而是理解为无限多样的事物和现象的统一;多样性的事物和现象统一的基础也不是特殊的“原初”物质或不变的粒子,而是统一于一切具体物质形态所共同具有的客观实在性即物质性。③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统一的物质世界是无限发展的,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因此对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科学证明和哲学论证也是不断提高和发展的。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每前进一步,科学的发展每出现一次重大的突破,都将使人们对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哲学论证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8、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因为:第一,实践是社会主体存在的基础。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而满足人生存需要的根本条件是劳动。作为社会的主体,人以其持有的活动作为自己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人通过实践同周围环境发生联系,进行物质交换,获取自己必需的生活资料,维持自己的生存;人自身生产的社会结构,即婚姻形式也是在实践中形成,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变化的。
第二,实践是人类社会关系的发源地。实践内在地包含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意识的关系。这些关系又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关系,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物质生产是实践的首要形式和根本内容。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有三种基本形式:变革自然的生产实践、处理人与人关系即改造社会的实践以及科学实验。这三种形式的实践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即社会经济生活、社会政治生活和社会文化生活。
第四,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发展主要是社会关系的变化以及社会结构的变迁。社会发展的动力不在社会外部,而在于社会的内部矛盾性。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社会基本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都是在人类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展开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9、新事物为什么是不可战胜的?
答:因为:第一,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丧失其存在的必然性。因此新事物能够迅速成长壮大,最终战胜旧事物。第二,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新事物是在旧事物母腹中产生的,它克服了旧事物中一切消极、的、腐朽的东西,吸收了旧事物中一切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此,新事物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第三,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所以它必然战胜旧事物。新事物不断战胜旧事物的过程,就是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前进的过程。
10、如何理解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答: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性,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第二,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矛盾双方都从对方吸取和利用有利于自身的因素,促进自身的发展,从而推动整个事物的发展。第三,矛盾的同一性规定了事物向着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也是很重要的:第一,在事物量变的过程中,斗争推动着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为质变做准备。在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的过程中,双方的力量此消彼长,造成矛盾双方发展的不平衡,使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从而使事物发生量变,为质变创造条件。第二,在事物质变过程中,斗争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使旧的矛盾统一体分解,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才有事物的质变。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起作用,但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只有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成为事物发展的动力。
11、试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及其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种事物的矛盾都各有其特点或个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具体说它们之间的关系包括:①两者是相互联系的,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是共性的表现;②两者是相互区别的,共性只是概括了个性中的共同本质,而不是包括个性的全部内容;③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一定场合为共性的东西,另一场合就可能是个性的东西,反之亦然。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要以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方向;同时又要从我国特殊的国情出发,去探索有自己特色的建设和发展道路。在这里,社会主义是普遍性、共性,中国特色是特殊性、个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把个性与共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
12、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答: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唯物辩证法是对整个物质世界的本质属性的高度概括,它要解决的问题是世界怎么样;
第二,唯物辩证法认为,万事万无都处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中,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条件性,孤立和静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要求我们要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题;
第三,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世界是一个矛盾是世界,万事万物都包含着矛盾,不包含着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认识矛盾就是
发现问题,解决矛盾就是处理问题。要求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敢于承认矛盾,发现矛盾和处理矛盾。这样,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第四,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世界总体上都是有低级向高级不断的发展,它的发展是由量的不断积累,超出度的范围,达到质的飞跃。这要求我们在学习和生和中要重视量的积累,以便突破质的飞跃;
第五,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我们在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时,要以唯物辩证法作思想导。
13、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答: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在实践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能动地认识世界,是指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一个透过现象达到事物本质的过程,所谓能动地改造世界,是指人通过实践按照自己的尺度去安排原来的客观世界。客观规律性是事物内部所固有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它的存在和作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⑴遵循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为了达到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成功地改造世界的目的,人的活动就必须合乎客观规律,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否则,就不能实现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的目的。⑵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只有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成功地改造世界。总之,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地遵循客观规律。
第二章
14、何以见得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答: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人们要改造世界就必须首先认识世界,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特定需要服务的,科学研究的任务也总是围绕着社会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确定的。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人类实践活动提出的问题归根结底只能依靠和通过实践来解决。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人的认识能够不断发展。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使对象的真实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得到充分的暴露;也只有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感觉器官直接地同对象相接触,才能使对象的各种现象反映到头脑中来,形成一定的感觉经验,并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是实践在认识中基础地位的又一重要表现。
15、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以往认识论有什么不同?
答:唯物主义哲学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唯心主义哲学颠倒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作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
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类似于照镜子那样的活动。所以,又称为直观、消极被动的反映论。它有两个严重的缺陷: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二是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本性,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不把认识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这种直观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是不科学的。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在继承了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的合理前提的同时,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首先,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其次,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多方面的对立统一。
16、如何看待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相互关系?
答: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统一关系。首先,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离开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坚持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就在认识论上坚持了唯物论。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所反映的只是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透过现象深入本质,获得关于事物的规律性的认识,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坚持这一点就在认识论上坚持了辩证法。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既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17、认识为何一定要回到实践?
答:第一,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认识本身不能直接改造世界,只有回到实践中去,化为群众的行动,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第二,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从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是否正确,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第一次飞跃中,并没有得到解决。只有将已经获得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正确的理论才能得到证实,错误的理论才能得以纠正,并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使理论得到丰富和发展。
18、为什么说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答:第一,任何真理都是相对和绝对的统一,二者相互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没有脱离相对真理的绝对真理,反之亦然,它们同时存在于每一个具体的真理之中。第二,二者互相渗透、互相包含,相对真理中包含绝对真理的颗粒,而绝对真理又是由无数相对真理所构成的。第三,相对真理不断向绝对真理转化,真理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由相对走向绝对的过程。坚持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既要反对绝对主义,也要反对相对主义。
19、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答:第一,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它形式上是主观的,内容上客观的。所以,检验真理不能在纯意识的范围内进行。唯心主义否认真理的客观内容,认为真理可以在纯粹意识范围内进行,这是错误的。旧唯物主义又看不到真理的主观形式,看不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把客观事物本身当作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错误的,要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只能是一个连接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第二,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它就是连接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实践有能动性,即主观性;实践又有客观性。所以,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0、如何理解真理与价值、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
答: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并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结果。
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精神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文精神要求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看作是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发展要求出发,把美好的追求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重要目标。
21、如何理解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答: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是求得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过程。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是指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实践是具体的,在实践中产生的理论也必然是具体的。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历史的,是指实践总是发展的,认识要同不断发展变化的实践相符合。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求人们,当实践的具体过程已经向前推移的时候,理论就应当随之而转变,否则就会犯思想落后于实际的错误;当实践的具体过程尚未结束,向另一具体过程推移转变的条件还不具备的时候,如果人们硬要强制推移,把将来才能做的事情勉强拿到现在来做,企图超越历史阶段,就会犯冒险主义的错误。
22、当代大学生面向未来应当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答: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倡导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社会政治理想、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社会主义的荣辱观、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科学观、集体主义的道德观、真善美相统一的积极健康的审美观等。树立这样的价值观,不仅对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而且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下,我们的亿万莘莘学子,才能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受住磨练和考验,为祖国和人民作出卓越的贡献。
第三章
23、如何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社会意识同语言一样,是在生产中由于交往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人类最初的意识,是“纯粹动物式的意识”,是“被意识到了的本能”。经过漫长的生产和交往的发展,伴随着脑、体劳动的分工,产生了人类最初形式的思想家、僧侣。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总之,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这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但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
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进步的社会意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见、推断未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落后于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则阻碍社会的发展。另外,历史上也有这样的情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社会意识形式的发展水平未必都是最高的;某些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其社会意识的 某些方面却领先于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
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各具有其历史的继承性。社会生活的内在联系及其统一性,决定了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也必然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同时,社会意识诸形式均有自成系统、前后相继的历史链条,因而具有历史继承性,有其发展的特殊规律。
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任何社会意识都不会凭空出现,只能是适应一定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要求而产生的,因而它必然具有满足这些需求的功能和价值,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物质力量并作用于社会存在、影响历史的发展。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
24、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
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两个矛盾着的方面。在这对矛盾中,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它的状况规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它的发展变化,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同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它能促进或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它们之间的这种辩证关系表明,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体制属于生产关系范畴。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矛盾运动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僵化的经济体制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从客观规律的角度看,这种僵化的经济体制迟早会被生产力的发展所冲破;从主观的角度看,正是我们进行的改革开放,才有我国 20 多年来生产力的大发展。
25、如何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两重性?
答: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有两重性,一方面有认识功能、生产功能、经济功能、文化教育功能、社会政治功能,另一方面又像一把双刃剑,既为人类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也在一定程度上由于科技被广泛应用于自然而又失去控制引发了危机地球生命的“全球问题”。
26、结合我国社会存在着的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做到以人为本。
答: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不同于参与者,因为历史的创造者指的是社会发展的推动者及总趋势的决定者。**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强调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他尊重群众,热爱人民,总是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从而为我们树立了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光辉典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要代表最广
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主张以人为本,都进一步坚持和发展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我们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自觉地依*人民群众,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摆在首位,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谋群众之所求,解群众之所忧,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第四章
27、如何理解“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答: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就是资本剥削劳动、列强掠夺弱国的历史,这种剥夺的历史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在自由竞争时代,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在世界范围开辟殖民地,贩卖奴隶,贩卖鸦片,依靠殖民战争和殖民地贸易进行资本积累和扩张。发展到垄断阶段后,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市场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逐步形成,资本家垄断同盟为瓜分世界而引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巨大浩劫。二战后,由于社会主义的胜利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西方列强被迫放弃了旧的殖民主义政策,转而利用赢得独立和解放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大规模工业化的机会,扩大资本的世界市场,深化资本的国际大循环,通过不平等交换、资本输出、技术垄断以及债务盘剥等,更加巧妙地剥削和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和财富。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它们控制的国际经济、金融等组织,通过它们制定的国际“游戏规则”,推行以所谓新自由主义为旗号的经济全球化战略,继续主导国际经济秩序,保持和发展它们在经济结构和贸易、科技、金融等领域的全球优势地位,攫取着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好处。资本惟利是图的本性、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还造成日益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威胁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生存。我们今天看到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繁荣稳定,是依靠不平等、不合理的国际分工和交换体系,依靠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广大市场、廉价资源和廉价劳动力,通过向发展中国家转嫁经济社会危机和难题、转移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等方式实现的。资本主义没有也不可能给世界带来普遍繁荣和共同富裕。
28、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
答:商品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抽象劳动反映的则是社会生产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商品生产者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生产商品的劳动既是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又是抽象劳动形成价值的过程。具体劳动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一般属性;抽象劳动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各种具体劳动在性质上是不同的,在量上是无法比较的;抽象劳动在性质上是没有差别的,在量上可以相互比较。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着商品的二重性,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体现着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对立统一。
29、试述价值规律的作用
答:(1)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商品的价格因供求关系变化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引起价格高于价值,获利较多,就会扩大生产,从而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流入这个部门,反之退出这个部门。
(2)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3)导致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
30、试述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两种基本方法。
答:(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绝对剩余价值即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即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3)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作为提高剥削程度的两种基本方法,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表现在:①从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来看,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②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③ 二者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上所起的作用也不同。
31、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资本的前提?
答:(1)资本即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因此,一般的货币并不是资本,只有当它能带来剩余价值时才成为资本。那么,货币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带来剩余价值呢?(2)剩余价值的产生,关键在于资本家用手中的货币购买并使用了一种特殊商品——劳动力。(3) 劳动力要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劳动者有人身自由; ②劳动者除了自身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4)作为商品的劳动力,与一般商品相比,具有自己的特殊性:从价值方面看,其特点有二:①价值构成与一般商品不同。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三部分生活资料的价值,即劳动者维持自身生存所需的生活资料价值、劳动者繁衍后代所需的生活资料价值、劳动者的教育训练费用。②价值决定要包括历史和道德的因素从使用价值方面看,其特殊性在于劳动力的使用价值的源泉,而且是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的源泉。这是劳动力商品最重要的特点。(5) 正是由于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方面的这种特殊性,使得劳动力在进入生产过程后,不仅重新创造出自身价值,而且还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剩余价值,从而使资本家的货币得到了增殖,这样一来,这个货币也就不是一般的货币了,而成了能够带来剩余价值——资本。所以,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32、为什么说产业资本循环是三个循环形式的统一?
答:资本循环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从这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来看,产业资本在其循环过程中同时存在着三种循环形式:(1) 货币资本的循环(G-W?P?W’-G')。在这里,终点的货币G’大于起点的货币G,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价值的增殖。但在这里由于生产阶段只是两个流通阶段的媒介,造成了剩余价值似乎是从流通过程中产生的假象,从而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2) 生产资本的循环(P?W’-G’-W?P)。在这里,起点终点都是生产,流通过程只是两个生产阶段的中间环节。这样就揭示了剩余价值是来源于直接生产过程,但也因此而造成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再生产的假象。(3) 商品资本的循环(W’-G’-W?P?W’)。商品资本的循环表明了生产与消费的内在联系,但也造成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的假象。由上述可见,三种循环形式的共同特点都是以价值增殖为目的,但每一种循环形式了又都具有一
定片面性。
第五章
33、垄断是怎样产生的?
答:(1 )自由竞争引起生产和资本的集中。资本主义企业在自由竞争中,会不断通过资本积聚和集中来扩大生产规模,从而引起生产和资本的不断集中。而资本主义社会中信用制度的发展,股份公司和联合制企业的出现,以及在经济危机中企业破产和两极分化的加剧,都进一步促进了生产和资本的集中。
(2 )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产生垄断。当一个部门的大部分生产或流通为一个或几个大企业所控制时,小企业很难与其竞争。少数大企业之间势均力敌,继续竞争可能会导致两败俱伤,不如放弃竞争,通过协商达成协议,形成垄断,并可坐享囚垄断而带来的高额利润。这样,垄断就出现了。当经济生活中垄断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时,资本主义就会由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
34、垄断为什么不能消除竞争?
答:首先,竞争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核心机制和内在规律,有商品经济就必然存在竞争。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竞争当然不会消失。其次,从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中现实的经济主体来看,虽然在某些部门存在着垄断组织,但也还存在未形成垄断的部门及大量的非垄断企业,这些主体之间必然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即使是已形成垄断的部门,也绝大部分是几个垄断企业并存,它们之间本质上仍然是相互竞争的关系。因此,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不但存在竞争,而且竞争的主体、形式、内容和激烈程度都有新的发展。
35、金融资本是如何形成的?金融寡头如何实现其在经济和政治上的统治?
答:(1)金融资本是指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融合或混合成长而形成的一种新型资本。②金融资本形成的途径是,在垄断的基础上,银行通过信贷关系控制工业企业、银行和工业企业的资本互相渗透、银行和工业企业的人事交流等途径,使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逐步融合起来。(2)①金融寡头就是掌握金融资本,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和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最大的垄断资本家和垄断资本家集团。它们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实际统治者。②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参与制”是金融寡头通过掌握股票控制额的办法实现对其他企业的控制。金融寡头控制母公司,通过母公司控制子公司,子公司控制孙子公司这种层层控制,金融寡头得以支配比自己资本大几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资本,以实现对国民经济的控制。③金融寡头在政治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个人联合”的方式实现的。资本主义的政治生活和竞选活动是以金钱为工具和经济实力为基础的,金融寡头可以直接出马或者把自己的代理人送进政府和议会,通过掌握政权利用政治力量为其垄断统治服务;或者把政府的高官拉过来,让他们为金融寡头的利益服务。④金融寡头还可以通过建立政策研究咨询机构等方式来对政府的政策施加影响,并通过掌握舆论工具新闻媒介来对社会生活施加影响,从而实现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统治。
3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如何产生的?
答:(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归根到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结果。一般垄断的产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却大大促进了生产社会化的发展。社会化大生产本质上要求按照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全社会范围内组织、计划、协调各种社会经济活动。而私人垄断资本仍然是从其私利的角度作出决策,进行经济活动,这就必然会与社会化大生产的本质要求不断发生越来越激烈的冲突。这种条件下必须由国家出面,利用政权的力量来协调各方面的关系,维持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运行,于是就出现了国家政权与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为维护资产阶级特别是垄断资产阶级的利润服务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具有资本势力雄厚、社会化程度高、调节社会经济能力强等特点,使它在某些方面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和私人垄断资本不相适应的矛盾。这样,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政权的结合日益紧密,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各个领域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各国广泛、高度地发展起来。
3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战后以来获得巨大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答:(1)仅靠私人垄断资本的力量,无法满足大规模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巨额资金,必须依靠国家的力量来筹集大规模建设所需的巨额资本。(2)在一些大规模公共设施的建设上,私人垄断资本是无能为力或不愿进行投资的,只有通过国家的力量来建设。(3)一些大型、基础性、前导性的科学研究项目也是私人垄断资本不愿涉足的领域,因此发达资本主义各国都把科研列为重要的社会经济发展项目,给予高度重视,由国家投资支持。(4)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之间的矛盾。私人垄断资本对此也是无能为力的,要求国家出面对市场进行干预和调节,靠国家的力量开拓国内国际市场。(5)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资本主义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因此,必须借助国家的力量,靠政府的干预来调节生产,克服经济波动和危机的影响。
(6)在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方面,国家的再分配功能也越来越重要。无论从加强垄断资本的统治还是从缓和社会各阶级阶层之间矛盾的角度说,都要求资本主义国家介入国民收入再分配领域,进行私人垄断资本所不可能承担的利益再分配的调节活动。
38、资本输出的实质是什么?它对资本输出国和输入国各有什么作用?
(1)资本输出的实质,是金融资本掠夺、剥削和奴役其他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手段,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确立和巩固金融资本对世界统治的重要工具,是国际垄断的基础。(2)对输出国的影响。①为过剩资本找到了出路,并由此获得了大量来自海外的高额利润和利息。②资本输出是输出国控制输人国的重要手段。无论采取何种形式,资本输出多带有一系列附加条件,从而形成和加强金融资本对输入国的统治。③资本输出是输出国扩大商品出口的重要手段。这主要是通过贷款及其附加条件实现的。此外,资本输出也会给输出国带来许多严重的后果。①巨额的海外收入使得输出国变成食利国,这又是引起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⑦资本输出还会造成资本主义国家间激烈的争夺有利的海外投资场所的斗争,加深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3)对输入国的影响。具有两重作用:①外来资本和生产方式的进入,促进了这些国家自然经
济的瓦解以及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生长和发展,建设了一些近现代的工商企业和发展经济所必须的基础设施,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这些国家民族经济的发展和整个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②国外资本主义势力的侵入,也给这些国家带来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输出完全从自身利益出发决定资本的投向和投资条件,这就必然造成输入国经济的片面、畸形发展,及其对垄断资本主义国家资金技术等的依赖,乃至最终在政治上也不能不从属于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使输入国成为输出国的附庸。
39、经济全球化的原因有哪些?
导致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因素主要有:
第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速度加快。在此过程中,国际分工与协作的发展进程加速。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资本无限增殖的本性。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动机是获取剩余价值。当国内市场不能满足资本增殖的需要时,资本必然向全球扩张。资本无限增殖的本性是经济全球化的动因。
第三,交通运输和通讯技术的发展。随着各国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各国的交通运输和通讯产业迅速发展起来。交通运输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客观上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第四,跨国公司的发展。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加速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由此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第五,各国经济体制的改革。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都逐步减弱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的作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其成员国对本国市场的控制也大大放松,这都有利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40、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
答:(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资本主义私有制经历了从私人资本所有制到私人股份资本所有制,再到私人垄断资本所有制,直到现在的资本主义国家所有制。
(二)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其一,实行所谓“民主管理”。其二,终身雇用制。其三,职工持股。其四,实施社会福利政策。
(三)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战后,资产阶级阶层结构的一个显著变化,是随着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的进一步分离,资产阶级中的食利者阶层大为膨胀,同时也形成了一个经营者阶层。此外,,工人阶级的内部构成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工人阶级总的文化教育水平和技术熟练程度也在提高。
(四)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市场机制不再是唯一的经济调节机制了,资产阶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断加强。在经济调节机制变化的同时,经济危机也呈现出一些新特点。
(五)政治制度的变化。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权利的配置与行使的法制化得到加强。
41、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
答:首先,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客观上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其次,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形成了有利于社会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
再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最后,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
42、简述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答: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的客观必然性,正像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一样,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资本主义初期;其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因而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生产社会化程度得到很大的提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就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虽然资产阶级也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自身范围内调整这种生产关系,这种调整对生产力的发展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然而终究不能解决社会化的生产力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对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作用,必然要求以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
范文五:课后题答案
七年级历史(上)课后题答案
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P4 动脑筋①雷电使森林着火②制造工具时摩擦起火③某些易燃品自燃
P6动脑筋 说明山顶洞人已走得很远已到了海边。因三万多年前北京地貌同现在基本相同。 P6活动与探究1、①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②懂得人工取火③懂得爱美④活动范围更大
⑤按血缘关系组成氏族公社⑥体态更接近现代人
2、上部明显为手柄,下部左侧当锋利的刃,可以用于挖掘植物或钻洞打眼等工作。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P8 动脑筋①使用磨制石器②用耒耜耕地③种植水稻④定居住干栏式房子⑤挖掘水井,饮水
更方便⑥饲养家畜⑦能制作简单的陶器、玉器和乐器
P10动脑筋①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剩余产品②一些氏族首领利用手中特权将剩余产
品占为己有,产生了私有财产③人死后私有财产随葬,企图继续享受富足生活。
P10练一练 D
P10、11活动与探究1、蒸食物 2、是鱼和鹿的图案。说明半坡的原始居民还捕鱼打猎,以
补食用,食物种类大大丰富了 3、①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②很早就种植蔬
菜③房屋建筑技术和陶器制作水平,在当时有很高成就。
第3课 华夏之祖
P14 动脑筋 说黄帝时期已能建造宫室、制衣裳、挖井、制造舟车、发明文字、编出乐谱等
是可信的。因为黄帝时期出现了国家的雏形部落联盟,人们的智慧和创造力被
大大激发,因此出现了一些总结性的、提高性的发明成果。这不但在《史记》
中有记载,且已被考古中得到验证。但说这些是黄帝、嫘祖、仓颉或伶伦的发
明,就带有神话色彩了。实际上,在远古时代,任何一项发明,都不会是一两
个人的功劳,而是经过许多人长期探索实践的结果,因此,历史上的这些记载,
反映的应是黄帝那个时代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而黄帝是公认的华夏始祖,出
于对黄帝的尊敬,就把这些发明都归功于他了。
P14 动脑筋①尧:生活简朴,克己爱民②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③禹:率领人民治水,与
群众同甘共苦。
P15 练一练 D
P15活动与探究 1、①远古传说是指在文字发明以前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是先民对上古洪
荒时代历史的一种夸张的记述,里面有神话的成分,但其中也蕴涵着某些比较可
靠的历史资料,比如炎帝、黄帝时期的传说,不仅在《史记》中有记载,而且已
被考古发掘所证实。②历史事实是完全存在的客观事实。
第4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
P20 动脑筋 康熙—雍正—乾隆 秦始皇—秦二世
P23动脑筋 ①首先,夏桀、商纣的极端残暴统治激起了平民和奴隶的不满和反抗②其次,
商汤和周武王伐无道,除暴君,结束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深得人心。③最后,
商汤和周武王能够重用贤人,联合周边小国、部落,抓住时机一举取胜。
P24练一练 C
第5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
P28动脑筋 这是从不同角度对商代历史的认识。奴隶制固然残酷,但这是随着生产力发
展,私有制出现的必然。在奴隶社会中,奴隶主占有大量奴隶,就可以组织大规模的
生产进行简单协作和分工,提高生产效率;奴隶社会内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组织大
规模的生产过程,推动生产力发展。由于大批奴隶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提供大量剩
余产品,使另一部分人可以摆脱体力劳动,专门从事脑力劳动。综上所述,商代的文
明较全面地体现了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在诸多方面的进步,因此可称得上是“灿烂
文明”。当然这是建立在广大奴隶极其悲惨的命运基础上的“文明”。
第6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
P31动脑筋 春秋时期的霸业政治,是在以变求强的争霸过程中实现的。各大国为谋霸权而改
革,因改革而富强,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齐国和晋国都通过改革迅速强大,改
革都涉及内政、生产和军事等方面的内容。
P34 练一练 A
P34活动与探究 1、这一时期的成语—一鸣惊人 数祖忘典 朝秦暮楚 邯郸学步 卧薪尝胆
老马识途 管鲍之交 问鼎中原 退避三舍 纸上谈兵 围魏救赵
2、了解和研究历史靠史料,史料分为实物资料和文献资料两大类,文献资料是我们了解和研究历史的主要依据。文献资料的记载可能会有误,这可由史学家辩伪正误。我 们
对待文献资料,也应该采取科学和批判的态度。长平之战,赵国被围46天,已丧失
战斗力,四十多万人被坑杀是完全有可能的。这也反映了战国时期战争的残酷性。当
然,也不能完全排除史书记载有误或夸大其词的可能。但是,在没有充分证据证明史
书记载有误的情况下,只能采取认可的态度。
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
P37 动脑筋 ①铁农具与石制农具和青铜农具相比,具有硬度大、不易磨损等优点,显示了
以往农具无法比拟的优越性。②到战国时期,冶铁工业已相当发达,能够生产
大量的铁器,这为铁农具的较快推广提供了基础性的条件。
P39 动脑筋 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
目的是否达到。守旧贵族的反对,说明了守旧势力的猖狂和统治者的昏庸,但
商鞅虽死,变法还是获得了成功。因为经过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
的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P39、40活动与探究 1、开始出现铁农具;已经使用牛耕;修都江堰;一些土地由国家所有
变为私产;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各国掀起变法运动;商鞅变法;封建制度逐步
确立。
2、它说明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牛的特征和习性,为利用畜力进行生产
创造了条件;也反映了当时牛耕已经普遍的史实。
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P42 动脑筋 第一个字是人,第二个字是戈,用戈砍人头就是“伐”。“人”和“戈” 是象形
字,“伐”是会意字。
P43 动脑筋 说明①自然界发展是有其客观规律的②客观规律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并运用客观
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服务③古代日食的记载表明我国古代劳动人们创造的古文
化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P45 练一练 C
第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P47 动脑筋 ①对学过的知识要时常温习②要有老老实实和谦虚好学的态度才能学有所成③
要向别人学习好的学习方法。
P48 动脑筋 ①老子的意思是坚硬的东西未必结实,柔可以克刚,体现了他辨证看问题的思
想②他这种思想在现实社会中有用。他使人认识到:什么事都不是绝对的,都
是可以变化的,貌似强大的人可能会被弱者打败,看起来聪明的人可能一生无
所作为,平凡的人由于努力可能会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P49、50活动与探究 1、①孔子的“仁”的学说和孟子的“仁政”②孔子的关于教育的主张
③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面双方能相互转化④墨子的“兼爱”“非
攻”⑤孟子的保护资源⑥韩非的法治思想
2、女孩说得对。经历社会大变革的春秋战国,文化异常繁荣,哲学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其中主要有儒、道、墨、法等诸家。他们各持己见争论不休。其中儒、
墨两派实力最强,道家次之。
第10课 “秦王扫六合”
P57 动脑筋 ①秦王嬴政在用人上不以出身高低取人,不拘一格;能够礼贤下士,任人唯贤;
敢于向部下承认错误。②由于秦王嬴政善于发现人才并加以重用,所以这些人在
他的统一大业中能够各尽其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P59动脑筋①首先,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争霸割据混战的割据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
自秦统一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有的时期出现了割据状态,但统一始
终是历史的主流。②其次,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
封建国家,其专制集权统治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③再
次,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对我国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
有极为重要的作用。④最后,修筑了著名的万里长城和灵渠等古代工程。
P60 练一练 B
P61活动与探究 1、电视剧中的秦始皇是艺术形象,带有“戏说”甚至虚构的成分,
历史上的秦始皇是历史的真实,两者差别很大。
第11课 “伐无道,诛暴秦”
P65 动脑筋 当时项羽在兵力上处于绝对劣势,按常规战法,很难取得胜利。项羽采用这种
做法,破釜沉舟,激发了将士们的斗志,要么胜利前进,要么战死疆场,没有任
何退路。破釜沉舟并不违背兵法,兵书上就有“置于死地,而后生”的说法,项
羽在特殊情况下,运用这种方法,应该说是高明的。
P65 动脑筋 鸿门晏—“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P66 练一练 C
P66活动与探究1、破釜沉舟、指鹿为马、约法三章、霸王别姬、揭竿而起、四面楚歌。
2、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张楚
政权,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水浒英雄同样是农民起义的代表,涌现了一批可歌可泣的人物,他们将农民阶级的反抗精神演绎得淋漓尽致。但是无论陈胜、吴广起义还是水浒英雄最终都没能摆脱失败的命运,也证明农民阶级革命不彻底性,最终只能成为改朝换代的工具。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P68 动脑筋 不同之处:秦始皇的骊山陵墓规模巨大,里面犹如堂皇的地下宫殿;汉文帝欲修
陵墓要求从简,只用陶瓦装饰。通过对比,可以看到,秦实施的是暴政,刑罚残酷,激起反抗;汉文帝实施的是仁政,减轻刑罚,以德化民,反而促进了社会的安定。秦
始皇好大喜功,徭役兵役繁重,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汉文帝奖励农耕,减轻兵役
徭役,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P69 动脑筋 说明汉武帝对董仲舒的怀念和敬重。
P70 练一练 B
P71活动与探究 2、秦始皇和汉武帝在历史上都用功有过,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秦始皇:他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
封建国家,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统一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政治上建立了
一整套中央集权制度,在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在文化上统一文字;军事
上北伐匈奴,开发了边疆修建长城和灵渠,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秦始皇又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有名的暴君,焚书坑儒,沉重徭役、赋税,对农民进行残酷剥削。但从历史的角度看,秦始皇仍然是功大于过。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破格重用人才,进行改革。政治、经济、
思想、文化、军事方面出现了大一统的鼎盛局面。但汉武帝后期,连年征战国库空虚,迷信奢侈,重用酷吏,社会动荡,农民暴动但他及时颁布了“罪已诏”避免了一场严重的社会危机。他是继秦始皇之后,为进一步把我国发展成为多民族统一的国家而做出重大贡献的重要人物。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P72 动脑筋 田虫分是为了个人的私利不让治河的,因为他的天产在黄河北岸,河道南移,可
使他的田地免除水患;汉武帝有迷信思想,所以才会听田虫分的话。
P75 动脑筋 这些规定有些对,有些不对。如春夏不得掏鸟窝的卵、不得“弹射飞鸟”,城内
民宅必须种树等,都有利于环境保护;而市场贸易时间有一定限制,就不利于
商业的发展,体现了汉朝“重农抑商”的政策。
P75 练一练 B
P75、76活动与探究 1、汉代实行抑商政策,所以长安的东、西两市不设在城中心,而设在城
的边缘并用墙围起来,以便于官府的控制和管理。
2、提高生产效率的科技发明有犁壁、耧车、提花机、水排等。
3、说明早在东汉时,我国和日本的交往已很密切。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P78 动脑筋 ①匈奴族用勤劳的双手,开发了祖国的北疆②第一次实现了蒙古草原的统一,
为以后全国性的统一创造了条件③他们创造的匈奴文化丰富了祖国的文化宝库。 P79 动脑筋 ①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
②经济上:采取抑商政策,盐铁官营,统一铸五铢钱
③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④文化上: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办太学
⑤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边境获得安定。
⑥外交上: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西汉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P80 动脑筋 昭君和亲促进了汉族和匈奴族的友好相处,推动了汉匈的经济文化交流。 P80 练一练 D
P80、81活动与探究 1、说明匈奴没有自己的文字,采用汉字,同时也说明汉匈文化交流的密切
2、男孩说的对。汉武帝以前,对匈奴实行退让和亲的政策,到汉武帝时期对匈奴实行
大规模的武力反击。这种政策的变化自然和汉武帝的雄才大略有关,但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西汉国力的变化。因为国力的强盛与否,是取决战争胜负的物质基础。如果不是国力强盛,汉武帝不可能多次对匈奴大规模用兵,并取得战争的胜利。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P84 动脑筋 新疆是路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地处海上丝绸之路的
交通要道,从这些地方考古发掘出汉代的丝织品、钱币和陶器,不仅证实当时丝
绸之路的存在,而且说明当时我国的对外贸易已相当繁荣。
P85 练一练 B
P85、86活动与探究 1、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作
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在我国当今对外
经济文化交流中仍发挥着重大 ,我们应更好的加以利用。
2、中原原有的:水稻 丝绸 小麦 西域传入的:葡萄 石榴 核桃 苜蓿
第16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P88 动脑筋 书写 绘画 纸制的生活用品如纸杯,纸盒,包装等
P90 动脑筋 华佗没有说过这句话,因为,张仲景在205年才开始写《伤寒杂病论》,而且写
此书用了较长的时间,而华佗208年就被杀了。加之当时纸张使用并不普遍,更
没有印刷术,所以,华佗有生之年不可能看到此书。
P90 练一练 B
P90、91活动与探究 ①孔子和他的学生读的书不对,因为那时还没有纸。②图中的家具是
明代的,不是孔子时代的。③孔子的发髻不对。④图中的树是南方的,而孔子是
北方人,所以不对。⑤孔子不应坐在椅子上。
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P93 动脑筋 是电视剧的编导人员错了。尼姑庵是佛教的寺院,佛教是西汉末年才开始传入
中国的,秦汉之际不可能有尼姑庵。
P94 动脑筋 同意王充的观点。因为他用无神论的思想,批判了鬼神迷信的思想。他正确的
指出,人的精神是依附于肉体的,肉体消灭了,精神也就不存在了,从而也就否
定了鬼神的存在。
P95 练一练 D
P95 动脑筋 秦始皇兵马俑是秦始皇陵的地下军阵,象征着秦始皇统治下秦朝的赫赫军威和
秦国的强大国势。秦所灭的六国都在秦国的东方,兵马俑面向东方象征着秦王嬴
政灭六国统一天下的丰功伟绩,同时也象征着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和保证秦朝的统
治永存,随时准备镇压六国残余势力的叛乱,使其不敢谋反,破坏统一。
P95、96活动与探究
1、图一是将军俑容颜端庄,显得稳健风雅 图二是准备用弓弩发射箭矢的跪射兵马俑 图三是准备用弓弩发射箭矢的立射兵马俑 图四是跪坐着驾车马的御官俑
2、这是因为秦朝末年社会矛盾尖锐,秦始皇死后,秦末农民战争爆发,天下大乱,秦
朝无力建造未完工的地下军阵。
第18课 三国鼎立
P103 动脑筋 战争之前,袁绍拥兵十万,曹操却只有三四万,袁绍在兵力上占有绝对的优
势,但他却因此产生了骄傲轻敌的情绪,拒绝采纳谋士的正确建议。谋士许攸看出袁绍必败,投奔了曹操。曹操虽然在兵力上处于劣势,但他善于用人,不仅屈尊出迎许攸,而且采纳了许攸的计策,派兵袭击袁军的囤粮处,烧掉其全部粮草,袁军没了粮草,军心动摇。曹军乘机发动进攻,袁绍只能自食其果,败逃河北。
P104 动脑筋 画中的三个骑马者是刘备、关羽、张飞。后面还跟着挑担子的随从;他们是
去拜访隐居在隆中的诸葛亮,请他出山辅佐刘备。成语是“三顾茅庐”
P105 动脑筋 古人把孙刘联军战胜曹军归结为天意,那是一种迷信的说法。曹军自恃兵力雄
厚,骄傲轻敌,麻痹大意,加上曹军来自北方,又不附南方水土,很多人得了传染病,这就埋下了失败的祸根。至于赤壁之战当晚刮起东风,为孙刘联军火攻曹军提供了方便条件,对此有两种看法:一是诸葛亮周瑜等懂得天象知识,选择了刮东风的一晚去攻曹营;一是那晚刮东风有很大的偶然性。因此,曹军的失败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必然性占据主导地位,是导致曹军失败的主要原因。
P106活动与探究
1、图上所标“魏,曹操称帝,221年,长安”,错了,应改为“曹丕称帝,220年,洛阳”;“汉,诸葛亮称王,220年”,也错了,应改为“蜀,刘备称帝,221年”;“吴,孙权称帝,赤壁”也不对,应改为“孙权称王,建业”
2、魏国实力最强,蜀国实力最弱。
3、⑴从画像上看,诸葛亮的年龄大,而实际上周瑜比诸葛亮大六岁。
⑵由于诸葛亮是文臣,很有智慧,文艺作品就把他塑造成“老谋深算”的长者;而周瑜是武将,文艺作品就将他塑造成英气勃勃的年轻统帅,而不管他二人的实际年龄。文艺作品从表现主题、塑造人物性格的需要出发,可在大体上不违背历史真实的前提下进行虚构。因此,作品中的人物与历史的实际情况往往会不一样。
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P109 动脑筋 ①西晋的统治非常腐朽,奢侈腐化风气盛行,在位的晋惠帝智力低下(阶级矛
盾—最主要最根本)。②西晋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争夺皇位的内乱,彻底破坏了西
晋的统治秩序,也耗尽了西晋的国力(统治阶级内部矛盾)。③内迁的少数民族
之间存在着矛盾,少数民族的上层利用西晋内乱的机会起兵反晋,推翻了西晋的
统治(民族矛盾)。
P111动脑筋 ①从前秦方面看,前秦军队的民族成分复杂,当时民族融合的程度不深,其他
民族不满于建立前秦的氐族的统治,希望秦军失败以摆脱氐族贵族的控制,秦军
中的汉人更是希望自己的民族汉族能够打胜仗;此外,前秦军队指挥不当,战线
过长也是失败的原因。②从东晋方面看,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中原思想的
激励下,士气高昂;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也是取胜的重要条件。
P112 动脑筋 司马迁描写的江南,人烟稀少,耕作方式落后,商品交换很不发达,贫富分化
的程度也很低。《宋书》所描写的江南非常富饶,丰收年头,一年收获的粮食能
满足几个郡人口的需要,出产的丝绵布帛,可供天下穿用。这是因为汉代的江南
尚未开发,魏晋以来已逐渐得到开发。
P112 练一练 ①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②江
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③南迁的北方人给江南带去了劳动
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
P112活动与探究
1、 流动趋向: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迁往中原地区;中原的部分汉族人民迁往江南地区。 重要意义:⑴匈奴、鲜卑、羯、氐、羌五胡内迁有利于推动民族融合的发展进程,少数
民族人民和汉族人民共同生产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和汉族人民
的阶级斗争,沉重打击了汉族地主的腐朽统治,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⑵中原地区的劳动人民迁往江南地区,带去了大批的劳动力和生产工具,推
动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从都是以少胜多的战役来看,与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有些相似。战争的形式和手段虽
然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但战争的本质、规律和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要素不会变,因此用于指导战争的基本原则也就不会改变。所以,古代战争的经验、教训对于现代的战争仍有借鉴意义。如《孙子兵法》,至今仍为各国将帅所重视,成为他们经常学习的著作,就是一个突出的例证。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P116 动脑筋 因为自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后,北魏王朝注意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提倡
以孝治国,所以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
P116 练一练 C
P117活动与探究 1、北魏孝文帝早年受到文明太后的教育,对于他积极推行改革,促进民
族融合无疑有重要影响。许多没有充分受到汉族文化影响的鲜卑贵族,反对迁都洛阳,反对学习汉族文化,就从反面证明了这一点。但是,孝文帝积极推行改革的更深刻的原因则是当时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发展趋势。自从北方地区进入十六国时期以来,少数民族大量进入中原地区,各族人民频繁接触相互影响,在生产技术上和生活习俗
上日益接近,各民族间的差距日益缩小,民族融合已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
第21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
P119 动脑筋 刻苦钻研和创新的精神,善于学习前人的研究成果,而且不拘泥于前人成就。 第22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
P125 练一练 D
P125活动与探究 1、图中的北魏帝后及大臣们所穿的长袍,全是汉族的服装,反映了孝文
帝改革后北魏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
七年级历史下册书上习题答案
第1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P4动脑筋 1、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促进经济迅速发展,出现
了繁荣的局面,这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
2、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了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
3、大运河是在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的基础上开凿的。
P5动脑筋 这句话的意思是:国家的水上粮食运输全靠大运河。这是因为中国古代在没有铁
路、汽车等交通工具的条件下,陆路运输粮食只能利用车、马,靠人力、畜力进行,运量小、速度慢、费用高。而水运粮食和路运相比,运量大,速度快,费用低。 P5练一练 主要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P5、6 活动与探究
1、①今天的运河不经过洛阳;②今天的运河北段已不通行,现正在逐步修通。 2、①总的来说是好事,但只用一个 “好”字或 “坏”字来评价大运河的作用太简单
化了。
②他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说的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都不够全面。不过,说“好”的
还是看到了问题的主要方面。③大运河开通后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也有利于国家统一。但当时为开凿大运河的确是过渡役使了民力,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徭役负担。
第2课 “贞观之治”
P8动脑筋 唐太宗和汉文帝都注意吸取历史经验教训,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
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
P10 练一练 B
第3课 “开元盛世”
P13动脑筋①他们都善于任用贤臣,重视地方吏治,重视农业生产,都注意“戒奢从简”。
②唐玄宗统治前期和唐太宗统治时期都出现了中国封建时代的著名的 “治世”
——“开元之治”和“贞观之治”。
P14动脑筋 说明唐朝丝织技术高超,丝绸质地很薄。
P15 练一练 D
P16 活动与探究 1.这句话的意思是:唐玄宗年少的时候在民间,亲身经历了一些不得志的
事和苦难,所以继位之初,深知人民的疾苦,能勤于政事。但是他后期没
有坚持下来,渐渐贪图享乐,宠爱杨贵妃,不理政事。任用奸臣,造成朝
政混乱。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P18动脑筋 它是封建统治者用儒家学说统治、禁锢人们思想的表现。这种试题题型,有利
于强化记忆,但不利于读书人发挥自己见解,它类似于今天的填空题。
P20动脑筋 唐朝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对于唐朝文学的繁荣和发展,诗歌艺术的普及与提高
事有利的。对于确立唐诗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P20 练一练 D
P20 活动与探究 1.李德裕反对科举制度,他的话是不妥的,因为熟悉朝廷事务、礼仪只是
有利于当官以后从形式上办好朝廷的事情,这不是当官的必要条件。而且
这是可以后天培养学习的。
P21 活动与探究 2.表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试制度,明确指出中国古代考
试选官制度与英国考试制度及现代各国考试制度之间的渊源。这说明中国
古代考试选官制度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第5课 “和同为一家”
P22动脑筋 他的话的意思是:过去的统治者只重视中原汉族,轻视边疆的少数民族,我与
他们不同,我对个民族一视同仁。这体现了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
P23动脑筋 生活在青藏高原;种植青稞和小麦等作物;饲养牦牛、马等牲畜;冶铁业和纺
织业水平高;能歌善舞。
P24动脑筋 可以传授内地的文化(历法、绘画等);可以传播内地的先进生产技术并带去优
良品种(生产技术如平整土地、种植蔬菜、养蚕缫丝、纺织刺绣、房屋建筑
等;优良品种如茶叶、谷物和蔬菜种子);可以帮松赞干布管理文书奏章。
P26练一练 B
第6课 对外友好往来
P30动脑筋 首先看它的外形、图案,日本的和同开宝,与唐朝的开元通宝都是圆形方孔钱,
大小相当,较宽的圆圈和中间方孔边缘的形状相似;钱币上的文字都为汉字。
然后比较两者出现的年代,唐朝开元通宝比日本和同开宝早88年。总之,和
同开宝是仿唐朝开 元通宝制造的。这说明唐文化对日本的巨大影响。日本出
土的“开元通宝”达几万枚,“和同开宝”在我国西安南郊何家村出土,这说
明唐朝时中日贸易的繁荣。
P32 练一练 C
P32 活动与探究 1.有东亚的新罗、日本,中亚的波斯、大食,巴尔干半岛和小亚细亚的拂
林,印度半岛的天竺以及东南亚各国等。
2.玄奘西游取经,经历了艰难险阻,最后取得成功,从这点上看是相同的。
至于小说中的孙悟空、猪八戒等一系列人物和一路上经历的具体情节,
则是虚构的。
第7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一)
P34动脑筋 他们说的都对。早在战国时期,印章便开始使用了。汉朝时印章的使用已经很
普遍。刻了一方印章,只要涂上印泥,可以无数次的使用,很方便。但印章一
般都很小,只能刻几个字。石头书的拓片是印刷术的另一个渊源。我国古代的
人们,把浸湿的薄纸贴在刻了字的石碑上,轻轻拍打。然后上墨,把纸揭下,
成立黑底白字的 “拓片”。隋唐时期,人们把印章和拓片技术结合起来,发明
了雕版印刷术。
P36动脑筋 李白:豪迈奔放,清新飘逸。 杜甫:气魄雄浑,沉郁悲怆。
白居易:直白如话,通俗易懂。
P36 练一练 B
P37 活动与探究 2.①北京颐和园玉带桥:造型优美,观赏性强;桥洞高,底下过桥方便;
但坡太陡,行人费劲。②江苏苏州保带桥:多拱桥,跨度大;桥面平
缓,利于车马人行走;但桥孔小,桥下船只通行不便。③云南丽江黑
龙潭桥:多拱桥,坡度较小,桥上行走方便。具有一定的观赏性。
第8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二)
P39动脑筋 都是方块字,且结构严瑾,平稳端庄,大小均衡等。
P41动脑筋 杨贵妃
P42 练一练 C
第9课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P51动脑筋 他们说的都对,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
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的沉重的负担。但是,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
展史看,澶渊之盟的订立有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
后的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P53动脑筋 是杀害岳飞的刽子手秦桧。反应了人民爱憎分明,用这种方式称颂历史上保护
人民利益的功臣,强烈谴责杀害功臣的罪臣。
P54 练一练 B
P55活动与探究 1.女真人头戴兽皮帽,身穿窄袖长袍,束腰带,穿长靴,腰挂箭筒,肩挂
长弓。从中可以看出女真人生活在寒冷地区,勤劳勇敢,擅长骑射的生活特点。
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P57动脑筋 这张图反映了农业生产中从耕种至收获的全过程,其主要包括:牛耕、插秧、
灌溉、收获、扬场、入仓等劳动场面。
P57动脑筋 南宋海船的密舱结构,具有较强的抗御风浪的能力,适宜在较深的水域中航行。 P58动脑筋 隋朝科举制度的规定表明官府对商人采取政治上的歧视政策,反映了官府对商
业活动的压制;宋朝放宽对商人参加科举考试的限制,表明官府在一定成都上改变了政治上歧视商人的政策,反映出商业活动的发展在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P94动脑筋 随着宋代商业活动的发展,金属货币因沉重不便携带,因此人们发明了便于携
带的纸币。纸币比金属货币携带方便,可以在较大的范围内使用,有利于商品的流通。今天的纸币又国家统一发行,具有更高的信用度,使用区域更为广泛,印刷更为精美,有防伪技术,不易伪造。
P59 练一练 B
P60 活动与探究
第一种观点看到了南方经济发展对社会进步带来的积极影响,但是忽略了
人类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第二种观点认识到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带来的破坏,但是否定了南方经济发展产生的积极作用。 两种观点都有其合理之处,但都过于片面,没有全面反映南方经济发展的影
响。对南方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应结合历史的发展情况进行全面而辩证的分析,才能得出客观而全面的结论。
第11课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P63动脑筋 相同:时间都是农历正月初一;打扫房屋;贴春联;守岁;燃放鞭炮;穿新衣;
拜年;
不同:名称不同;宋代要祭司祖先、迎神供佛、挂年画、贴“桃符”;今天要吃
年夜饭、给红包、看春节联欢晚会等(答案不固定,可自由发挥)
P64 练一练 B
第12课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P67动脑筋 这段记载形象的描述了当时蒙古诸部互相混战,社会动荡不安的情景,这种战争
给蒙古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他们渴望摆脱战争,结束分裂,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铁木真即后来的成吉思汗顺应了人民的愿望和历史发展的要求,以非凡的智慧,卓越的组织才能和坚强的性格,组织了一只强大的军队,经过多年战争实现了蒙古的统一.
P68动脑筋 文天祥,意思是自古以来,人都不免一死,但死要死的有价值,有意义,名垂千古. P70 练一练 B
P71 活动与探究 2.蒙古官员和汉族官员一样,都过着豪华的生活.他们饮酒作乐时,
都有许多仆人侍侯,仆人为主人把盅敬酒,并击鼓吹奏为之助兴.
3.隋朝大运河经过洛阳,呈大弯曲状.元朝都城在大都,运河不再经过洛阳,而
是截弯取直,抵达大都.
第13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一)
P73动脑筋 雕版印刷费时费工,一次印刷侯的雕版又无法再派上用场,很不经济.活字印刷术
突出两个“变”:变死字为活字,变死版为活版,既经济又省时。联系到今天,
印刷业已告别了“铅与火”的时代,进入到“光与电”的时代。
P74动脑筋 两个发射原理是一样的,都是利用燃料的燃烧产生的反作用力来推动火箭向前升空。
P75练一练 B
第14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二)
P78动脑筋 他们举动例子很好。楚汉之争中刘邦获胜的经验与项羽失败的教训中非常明显
的同类项就是:对人才的态度。当今的社会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发现人才并
大胆使用是成功的关键;嫉贤妒能最终失败。文帝,景帝“以德化民”促成“文
景之治”,这是统治者认识到百姓的生活稳定与否,决定着民心所向,决定着
统治能否长治久安,因此他们注重节俭,这在今天具有一定的借鉴性。
P79动脑筋 有。**的诗词,风格豪放,气魄宏伟。像他的《沁园春.雪》 《清平乐.蒋
桂战争》 《水调歌头.游戏》等,都是这种风格的作品。
P81 练一练 B
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
P89动脑筋 汉高祖刘邦 汉光武帝刘秀
P90动脑筋 双方各有道理。如果仅从考试制度来看,明朝用八股文考试的办法,是考试规
范化的结果。增大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对于以后的考试制度也有借鉴意义。
这的确是文官考试制度的进步。但是,由于各种规定过于僵硬死板,以文体束
缚了内容的发挥,加之命题内容的狭窄,也却有束缚思想的作用。尤其是儒生
们把考试做官作为自己学习的终级目的,只知道攻读“四书五经”钻研八股,
而不讲求实际学问,更背离了考试的初衷,败坏了学风。
P91练一练 C
P91 活动与探究 1·政治方面①中央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朝政;②地方废除行
中书省,设立三司;③设立厂卫等特务机构,对臣民进行监视;④迁都北
京,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⑤执行削藩政策。2·文化方面:科举考试
采取八股取士
2·女孩的看法似有一定道理,但是只看到了表面现象。男孩的观点抓住
了本质问题,因而也更加深刻。
3·明初都城在南京,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也死在南京,因此他的陵墓也在南京,
称为明孝陵。明成祖时迁都北京,他成为第一个埋葬在北京的明朝皇帝,而那
时的明朝经济发展,国力强盛,所有他的陵墓就建得非常宏伟,成为明十三陵
中最宏大的陵墓。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P94动脑筋 他们讲的各有道理,但都只讲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郑和远航能取得成功的原因
很多,首先是客观条件,包括当时经济师发展、造船水平的高超、航海技术的
掌握,指南针的应用,天文、地理知识的积累,等等。这些都是郑和下西洋能
够实现的科学技术条件。再就是主观因素,郑和本人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英
勇无畏对的气概,同时他还具有一定政治经验和组织才能;另外,郑和出生在
回族家庭,又皈依佛教,熟悉伊斯兰和佛教教义,西洋各国大都信仰佛教和伊
斯兰教,这也是远航成功的重要条件。当然,船队中其他成员也是功不可没的,
比如说各船的船长,舵手及全体船员的群策群力、通力合作等等。然而,更重
要的一点,他们二位并没有说出来,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是这个航海壮举得以
实现的物质前提,这才是最根本的原因,因为郑和的船队要远航,首先需要的
是大量的资金和优质的远航船只,如果没有当时农业和手工业的高度发展是办
不到的。
P96动脑筋 “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表达了戚继光决心将自己的一生和抗
倭事业结合起来,使自己处在时代激流的中心,为民族、为国家作出贡献的决
心。戚继光能字啊国家危难之时立下远大志向,挺身而出,时刻以国家和人民
的安危为己任的高尚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另外,“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
则更明确的表明戚继光为驱逐倭患、保卫海防、拯救百姓于水火,而并非追求
个人的功名的崇高品质。
P97练一练 C
P98 活动与探究2.两者航海的背景、目的、采用的手段(方式)及结果都不同。郑和
航海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而葡萄牙殖民者航海是通过
航海进行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以牟取暴利为目的;在手段和方式上,
郑和下西洋采取的是和平交易、友好交往的形式,因而深受各国人民花
影就是一个明证。葡萄牙殖民者伴随着航海活动而来的,是残败血腥的
殖民侵略活动。如材料中所说,他们窃据屯门岛,在那里建筑堡垒,杀
人抢船,掠卖良民,甚至连婴儿都不肯放过,犯下了野蛮残暴的罪行。
因此,他们所到之处,无不引起了当地人民的痛恨和反抗。这同郑和下
西洋,有着本质的区别。
第17课 君主集权的强化
P100动脑筋 宋元时期的少数民族首领是:耶律阿保机、完颜阿骨打、元昊和成吉思汗。
努尔哈赤和他们的共同之处有:统一本民族各部,建立本民族政权,推动本民族的发
展,影响力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P101动脑筋 两种说法都有道理,又都不全面。第一种说法,强调了军机处起到君主集中
大权、可以快速下达命令、避免大臣办事扯皮、拖拉的作风。第二种说法,强调了军
机大臣什么都得听皇帝的,自己没有任何权利,从而丧失政治责任感和创造精神。如
果将两种看法结合起来,就更全面、客观了。
P101动脑筋 这两句是写景的,本身没有任何问题。清朝统治者疑神疑鬼,捕风捉影,硬
是认为“明”暗指“明朝”,“清”影射“清朝”,暗指明朝重视人才,清朝不重
视人才,是怀念明朝,不满清朝,便把他处死了。
P102练一练 C
P102 活动与探究 清朝强化君主集权,起到巩固清朝专制统治的作用,但也严重地阻碍了
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第18课 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
P104动脑筋 早在三国时期,孙权就曾派将军卫温等帅万人多名兵官,乘船到达夷洲(今台
湾)。元朝政府又加强了对琉球(今台湾)的管辖。所以,郑成功说:“台湾一向
属于中国”。
P105动脑筋 他们俩说的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不全面。如果将两人的说法结合在一起,就
全面了。沙皇在其侵略军盘踞雅克萨后,向新派来的侵略军头目颁发城徽,其
本意固然认为雅克萨城已经属于俄国所有。但是,沙皇并不满足于占据雅克萨
城,而是想以此为据点,使用武力继续侵占中国更多的领土。颁发这枚城徽,
就是希望沙俄侵略军,像图案上的飞鹰一样,使用弓和箭也就是武力,飞向更
远的地方,占领中国更多的土地。
P106练一练 时间 事件 有关人或国家
1662
1684
1689年 中俄
明朝后期 收复台湾 清朝
P107 活动与探究2.右面旌旗飘扬,昂首挺胸的是清军将士;左面力竭势穷,乘车而逃的
是沙俄侵略军。雅克萨之战是中国军民为捍卫祖国的领土主权而进行的一
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战前,康熙帝周密部署,命令清军水陆并进,战争
中广大将士英勇作战,各族人民也给予积极的支持。而沙俄所进行的是一
场侵占别国领土的非正义战争,侵略军人数又相对较少。这就决定了中国
军队必然胜利,沙俄侵略军必然失败。
第19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P110动脑筋 说明了汉藏文化的融合,体现了民族团结。
P111动脑筋 清军取得胜利的原因是:大小和卓发动叛乱,是一种分裂行为,它违背历史
发展的趋势,是非正义的。清军的斗争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他们捍卫了祖
国统一,是正义的。他们说的不太全面,应把两者结合起来分析。原因是:
⑴大小和卓的分裂活动,残杀虐待维吾尔族人民,丧失民心,违背历史的发
展趋势,维吾尔族人民因此支持清军的斗争。⑵清政府的平叛策略正确,只
杀叛乱首领,不杀无辜民众,顺应民心。
P113练一练 D
P113 活动与探究 2.盛京将军;吉林将军;黑龙江将军;伊犁将军;乌里雅苏台将军;西
藏办事大臣;云南;广西。
第20课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P116动脑筋 小女孩说的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小男孩说的更准确,因为纺纱织布不仅要求
一定的温度,更重要的是要求一定的湿度。半地窑式的房屋既有利于保持一定
的湿度,也有利于维持常温,所以可以织出好棉布。
P119动脑筋 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引进外国作物,增加了粮食产量,促
进了工商业的发展;而清朝“闭关锁国”,则使中国在世界上迅速落伍了。
有关想法的大致思路如下:①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不可能与世界隔绝,应广泛
交往。否则,将被时代所淘汰;②在交往过程中应积极学习别国的长处,发展
自己;③我国目前的开放政策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有力保障。
P119练一练 A
P119 活动与探究
1.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应搞清楚几个词的含义:南都指南京;东西两洋指东洋和西洋;
西北两口指张家口和古北口。这些招牌,反映了当时南京经营货物的广泛性,是当
时商品经济繁荣的一个缩影。
2.闭关锁国政策的严重后果:①限制了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进而阻碍了资本
主义因素的成长;②限制中外文化交流,妨碍了中国掌握世界先进思想文化和科学
技术,使中国落伍了;③中国由于落后,最终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局面。
“想法”的思路大致是:①从“闭关锁国”政策中汲取教训;②坚定不移的走改革
开放之路。
第21课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
P122动脑筋 秦长城为土筑,明长城东段用条石和青砖砌筑。(如能用两张地图比较,从
而答出明长城的位置较秦长城靠南,中段用土心砖石砌筑更好)
P123动脑筋 救死扶伤的崇高医德,不盲从古训的创新勇气,刻苦钻研的坚强意志,广泛
实地考察的科学方法,亲尝曼陀罗的现身精神,不耻下问的谦虚态度,二十七
年成书的坚韧毅力。
P124动脑筋 宋应星的强调是对的。男孩说的对,女孩的话有合理的成分,但立论错误。
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人与自然不相协调,意味着人不能适应生存环境或破坏了生存环境,如果不能适应生存环境,人类甚至不会出现。如果人为地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则意味着破坏了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是无尽的,但科学技术是人类对自然规律的正确认识和对自然力的利用,这种认识和利用,不可能超越自然。
P124练一练 A
P125 活动与探究 2.用来排除矿井中的有毒气体(瓦斯)
第22课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二)
P127动脑筋 历史著作的要求是应准确的再现已经发生过的事实。历史小说是以历史题材
为基础,通过文学创作,构思出为作品思想主题服务的具体情节和人物形象。他要求本质地反映历史的真实面貌,在这个前提下允许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进行艺术加工和虚构,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因此其故事情节和人物事迹与历史事实并不完全一致。《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小说,不是历史著作。
P130练一练 B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静女、氓字词检测题+答案
诗经>诗经>诗经>诗经>诗经>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