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画山绣水》教案
教学内容
本文描绘了桂林山水如诗如画的美,表现了作者珍惜现在,创造未来的人生理想。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品味文章诗意美。
2.领略和鉴赏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
3.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
4.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来反映时代侧影的努力。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诵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2.在反复吟诵中体会文章的诗意美。
3.通过对课文中景色描写的欣赏提升学生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 品味文章诗意美。
2,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品鉴文章的诗意美。
难点
1.学习和尝试运用间接材料:来丰富作品内容表现事物的方法。
2. 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来反映时代侧影的努力。
教学突破
1.指导学生诵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2.在反复吟诵中体会文章的诗意美。
3.通过对课文中景色描写的欣赏提升学生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1.’导入新课。 1.进入新课学习。2.整体感知。 2.朗读感知课文。3.归纳小结。 3.归纳小结。
一、导入新课(约 ’分钟)
1.导入新课:人们常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这是对桂林山水的赞美。有人说桂林山水的美是难以用语言来描述的,但有一位作家却用优美的语言把桂林山水描绘得绘声绘色。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
(学生齐声回答:杨朔。?)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对,这位作家就是杨朔。哪位同学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的情况?
学生介绍:杨朔,原名杨毓晋,山东蓬莱人,现代散文家。代表作有中篇小说《红石山》《三千里江山》。
3.讲解:接下来就让我们来学习杨朔的散文《画山绣水》。板书课题,并引起学生注意。
4.讲解:这篇课文的题目是“画山绣水”,同学们知道这四个字的意思吗?
指出,题目揭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
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思考并大胆发言。
让学生能回答:画出来的山和绣出来的水。
教师指导,这是用了互文,“画”和“绣”都是形容山水的美丽。
5.字词教学,出示板书:
恍惚,圩子
褒贬():评论好坏。
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扬。
玲珑剔()透
精髓():比喻精华。
恬()静:安静,宁静。
怠()慢:冷淡。
嶙峋():借人消瘦露骨形容山石突兀、重叠。
积攒():一点一点地聚集。
瞭()望:登高远望。
攒()聚:紧紧地聚拢在一起。
黑黝黝():没有光亮;黑暗。
黝()黑
点名让两三位学生注音或解释。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约 分钟)
1.提示: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我们何 不一起来朗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 色呢?
指导学生带着感情自由朗读。
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文中所饱含的思想感情。有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或提出疑问。
2.巡视课堂,等学生渎完课文后,提 问:大家读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感 想呢?
学生谈各自的体会。文中语言优美,把桂林山水描绘得绘声绘色;文中讲的故事很吸引人等等。
3.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同学们都回答得很好,我们接下来看 看作者的写作思路。课文开头引用了唐人赞美桂林的诗句,一下子就 把我们带到文章中去了。作者带着我们一路欣赏桂林的山山水水,娓娓道来,文章过渡相当自然。
4.按照作者的写作思路,课文可以分 为三个部分。请大家仔细阅读课 文,给文章划分层次。
5.巡视课堂,不时给以指导。
并提示: 游记散文一般都是按照游人的行踪来写的,本文也不例外。
6.鼓励学生:大家做得很好。最后归纳出:
第一部分(第1—3段),总写 桂林山水的特点;
第二部分(第4—15段),写桂林到阳朔江上的景色和 山的来历的种种传说;
第三部分(第16一17)段,面对极美的江山,牢记过去,畅想未来。
7.引导学生明确第二部分的两个层次。课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这部分是分两个层次来写的。
让学生思考后回答:
第一层(第4—5段),写江山如诗如画的景色;
第二层(第6?一15段),写关于山岩的名称和有关传说。
并指出这篇课文结构的严密。
8.引导学生对课文语言的体会。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结合课后第二个思考题,体会课文语言特点。
三、朗读小结(约 分钟)
1.这篇课文语言十分优美,让我们来朗读课文,比比看谁读得好。点名 让几位学生朗读,每位学生读l一2 段。
2.读完后作比较评价。然后小结:杨朔散文的语言使用很考究,对景物 总是极力描绘,写得很细致。优美的语言让文章产生诗一般的意境。
3.引导学生思考课后第一题。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诵读课文进入本课。 1.诵读课文。
2.组织讨论交流。 2.讨论交流。
3.总结全文。 3.总结全文。
一、诵读课文.进入新课(约 分钟)
1.让学生齐声朗读课文,并要求读出感情。
2.表扬学生:同学们读得非常好。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对课文进行讨论。同学们在读课文的时候有没有发现问题呢?
学生大胆发言,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同学们做得很好,大家读书的时候 都非常用心
3.我们接下来就对其中的一些问题来讨论交流。 学生边听边思考大家提出的问题。
二、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约 分钟)
1.选几个重点问题指导学生讨论。这篇课文除了语言很有特点,在选材 上也是别具特色的。课文写桂林山水,选了哪些景点来写的?
学生迅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的景点。
回答:主要写了从桂林到阳朔180里漓江水上所见到的景色和传说。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鼓励。然后指出:在作者所见到的景色中,也有重 点,如水色只写了不多的几句,山石重点写,但是也只挑选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来写。
3.讲解:从材料的选择上就可以看出,杨朔的散文工于构思。他在动笔写散文时,“总是要像写诗那样,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文字,然后写成文章”。请大家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理解。
4.我们领会到了杨朔散文在构思上的特点。接下来请大家思考:本文写了船家讲述的旧时代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的,作者为什么要在令人赏心悦目的风景中插入这样的故事呢?
学生的回答可能是:
作者是不是要告诉我们不要忘记过去的苦难生活呢?
本文的写作意图是什么呢?
难道不仅仅是赞美漓江优美的山水?
5.对学生的发言给予鼓励。引导学生思考两者是怎样结合起来的。提示:这些故事和传说,是借船家指点江山叙述出来的,边欣赏边听故事,景与故事两相比附。
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明白:
在旧时代里人们过着“艰难苦恨的生活”,于是就把这种生活状况投影到自然山水上去,构成了许多传说和故事。我们在欣赏山水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联想起这些故事来。
6.指出本文的写作意图:作者这样写 就是要人们在观赏美丽的自然风景 时不要忘记阶级压迫,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学生听教师讲解。通过教师提示明确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加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三、总结全文(约 分钟)
1.小结:杨朔真是一位很有特点的作家。他写的文章,语言优美,构思精 巧,而且还很有深意。同学们通过 本文的学习,一定收获不少吧1
2.让学生交流学习感想,
四、本课总结
本文是一篇描写桂林山水的优美散文。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领略到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到了_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通过反复的诵读练习,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并有所感悟。
板书设计
第4课画山绣水
第一部分(第1—3段):总写——清奇峭拔
第二部分(第4—15段):沿途景色和传说——诗情画意
第三部分(第16一17段):牢记过去,畅想未来——人生理想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攒聚峭拔恍惚贮藏崭新恬静黑黝黝玲珑剔透
2.解释下列词语。,
精髓怠慢恍惚攒聚玲珑剔透
3.填空。
(1)本文作者________,原名杨毓晋,山东蓬莱人。他的代表作有中篇小说________,________等。
(2)本文题目“画山绣水”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它的意思是________,揭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
4.吟哦讽诵课文第二段文字,力求达到背诵。
答案与提示:略
个性练习设计
1.课文中讲述了“父子岩…‘寡妇桥…‘望夫石…‘媳妇娘岩”等四个传说,请问这些传说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范文二:画山绣水教案
画山绣水 杨朔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章诗意美。
2、领略和鉴赏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
3、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来反映时代侧影。
教学难点:
⒈学习和尝试用间接材料来丰富作品内容表现事物的方法。
⒉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来反映时代侧影。
教学思路:
⒈指导学生诵读课文,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章的诗意美。
⒉通过对文章中景色描写的欣赏,提高学生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及仿写的能力。
1、在吟哦讽诵中品味杨朔散文诗化的语言。
2、通过对课文中景色描写的欣赏提升自己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及仿写的能力。
3、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主题,并能有自己合乎理性的评析。
一、导课激趣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谁 能告诉 老师这是我们小学时学过的哪篇课文(《桂林山水》),短短几句话,就勾起了我们对桂林山水的美好记忆。今天我们就随着现代著名散文家杨朔一起去游一番桂林的山水。
1、图片欣赏
2、走进桂林
桂林,位于广西东北部,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和历史文化名城。星罗棋布的突兀石峰,瑰丽的溶洞和碧澄的小湖,汇成了桂林“山清、 水奇、洞奇、石美”的美丽景色。桂林山奇水秀,风景秀丽,一向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称。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诗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就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它的特点。
3、板书课题 理解题目意思
画出来和绣出来的山和水。题目一下子揭示出了桂林山水的特色。
4、作者介绍
杨朔(1913-1968),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杨毓晋,山东蓬莱人。曾担任过新华社特派记者,到过抗美援朝前线,写过不少通讯,中短篇小说,并著有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代表作还有《雪浪花》、《樱花雨》 、《海市》 、《茶花赋》等,均收在《杨朔散文选》里。1968年,杨朔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5、快速浏览课文,引导学生理清课文层次
根据题目可以知道,本文描绘的是桂林山水的美景,请同学们分别找出文中单纯写水的段落和写山的段落。
(4----5)写江上如诗如画的景色。
(6---15)在船家的指点下,了解这一带山岩的名称和有关传说。
1—3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总写桂林山水,揭示它有异于其它名胜的地方。
16—17段在文中又有什么作用?点明作者写作意图。
课文层次归纳:
第一部分(1~3段):总写桂林山水,揭示它有异于其他名胜的地方。
第二部分(4~15段):写桂林到阳朔江上的景色和船家口述的种种传说。
一层 (4----5)写江上如诗如画的景色。
二层 (6---15)在船家的指点下,了解这一带山岩的名称和有关传说。
第三部分(16~17段):启示人们面对极美的江山,牢记过去,畅想未来。
第二课时
一、 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精髓( ) 嶙峋( ) 攒聚( )
贮藏( )香醇( )褒贬( )
二、 逐层理解课文内容
读第一部分思考问题
1、桂林山水有别于其他地方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清奇峭拔,堪称画山绣水。
2、分别找出第二段中写桂林山水的句子,并进行赏析。
第2段第二句用比喻的修辞,写出了漓水的清纯碧绿,真实可感。
第三句用比喻的方法,描绘桂林山石的千姿百态,生动形象。
第三句用了反问的方法,突出了桂林山水的天然美妙。
3、在自然风光背后所深蕴的作者感受最深的一点又是什么?
凝结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泛滥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的想像。
4、第3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第三段是个过渡段,一方面,是由对桂林山水的一般描述转为这次漓江之游的具体描写;另一方面,是由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转为写自然风光背后所深蕴的作者感受最深的那一点:山水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感情和想像。
读第二部分思考问题
1、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如诗如画的江上景色,他精心描绘了哪两幅画面?
一幅是静态的漓江水色图,一幅是动态的鱼鹰捕鱼图。
2、两幅画面结合给你怎样的感受?
前者静,而后者动,动静结合,富于变化,给人以美的享受。
3、课文第6~15段中,船家讲述的四个传说分别是什么?作者写这些传说的目的是什么? 四个传说分别是:父子岩、寡妇桥、望父石和媳妇娘岩。写这些传说,既体现了桂林山水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感情和想像之意,同时,也是为了表达作者希望人们不要忘记旧社会的苦难,珍惜现代的美好生活的写作意图。
读第三部分思考问题
课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点明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中心归纳:这篇散文从漓江上观赏山水自然风景出发,去发掘由于奋斗而取得美好生活的内涵,表现出珍惜现在、创造未来的人生理想。
四、重点句子理解
1、没见过一座山,这样凝结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没见过一条水,这样泛滥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的想象。
[ 这两句话读起来很工整对称,很有诗意。 “泛滥”一词用得特别好,如是改用“表现、洋溢、充满”都没有那么恰当。“泛滥”一词虽然也有“表现、洋溢、充满”的意思,但表现的程度更深。它的意思是多得向四处漫流,这与写水非常贴切,突出劳动人民的充满智慧的想象就像这漓江的水,是无穷无尽的。
3、“天气晴朗,水面平得像玻璃,漓江就会画着一片一片淡黑色的山影,晕糊糊的,使人恍惚沉进最恬静的梦境里去。”“这种梦境往往要被顽皮的鱼鹰搅破。”
[ 这两句使4、5段衔接非常自然。漓江美得、静得使人浑浑欲睡。文章于云遮雾障之间突
然又峰回路转,梦境被鱼鹰打破,使结构显得缜密精巧,引人入胜。]
4、不管是谁,心胸里都贮藏着迷人的故事,好似地下的一股暗水,只要戳个小洞,就要喷溅出来。
[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夸张句,突出船家心中故事多得一触即发,说明了劳动人民是漓江的主人,漓江确确实实凝结着他们的生活感情。漓江山水全在他们心中,他们也仿佛成了漓江山水的不可分割的部分。]
五、质疑问难,分析主题
思考:为什么要把神奇美丽的桂林山水与旧时代劳动人民的苦难结合起来描写?请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明确:在旧时代里人们过着“艰难苦恨的生活”,于是就把这种生活状况投影到自然山水上去,构成了许多传说和故事。作者要人们在观赏美丽的自然风景时,不要忘记旧社会的苦难,珍惜现代的美好生活。
师补充:(在特定的历史年代里,杨朔的散文被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杨朔是一位努力以自己的体验表现时代精神的作家,本文的这种写法带着时代的印记。)
六、小试牛刀
美读文中描写桂林山水的两句并仿照其中的一句描写另一处景物。
1、瞧瞧那漓水,碧绿碧绿的,绿得像最醇的青梅名酒,看一眼也叫人心醉。
仿写:瞧瞧那满地堆积的棉花,洁白洁白的,白得像冬天覆盖大地的积雪,叫人实在不忍心玷污它。
2、瞧瞧那沿江攒聚的怪石奇峰,峰峰都是瘦骨嶙峋的,却又那样玲珑剔透,千奇百怪,有
的像大象在江边饮水,有的像天马腾空欲飞,随着你的想象,可以变幻成各种神奇的物件。
范文三:画山绣水教案
画山绣水(苏教版)
河南省安阳县北郭乡第一初级中学 刘国海
教学目标:
1.领略和鉴赏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提升学生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
2.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品鉴文章的诗意美。
重点:
1.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反映时代侧影的热情和努力,引导学生对本文提出合乎理性的评析。
2.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品鉴文章的诗意美。
3.学习和尝试运用间接材料来丰富作品内容,表现事物的方法。
难点:
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题。
利用“秦时明月汉时关”中的互文手法导入到本课题目中的互文手法。
“画山绣水”,这个题目用的是互文的手法,意思是画出来的和绣出来的山和水。“画”用来形容诗文或景物,在中国传统文艺中是指其蕴涵的诗意,绣活是工细纤巧的,用“绣”来形容诗文或景物,一般是指其工巧,有华采。题目一下子揭示出桂林山水的景色特点。
二、整体感知,学生自读课文,思考:
1、自行圈画出重要词语,组内成员成员交流,
攒聚cuán 嶙峋lín xún 剔透tī 恬静tián 咕嘟gūdū 怠慢dài 贮藏zhù 乍一看zhà 瞭望liáo 崭新zh?n
2、桂林山水涉及到的景点相当多,作者只选了从桂林到阳朔160里漓江水程中所见到的“画山绣水”,但是,这如长幅画卷的景色也难一一细描,那么作者在文中主要为我们描写了哪些景色呢?在书上将关键词语标出。
三、深入探究,默读课文,思考
1、读完文章后划分文章层次,小组内成员交流,教师引导。
一(1 — 3):总写桂林山水,揭示它有异于其他胜景的地方。
二(4 —15):写桂林至阳朔江上的景色和船家口述的种种传说。
三(16—17):启示人们面对极美的江山,牢记过去,畅想未来。
(1)请就以上分层分别说说理由。
第一部分是课文的前三段,因为第1、2段都是一些铺垫的话,只是为切入中心作准备的,第三段才点明写作的缘由,揭示文章的中心。
第二部分是在漓江上见到的自然风光和听到的关于山岩的传说,是文章的主体。
第三部分是最后两段,是和读者对话的,属于理念性的,从结构上看,它是和第一部分相呼应,深化作品的内容,为全文作结的。
(2)请同学们思考:第二部分从段意上看可分为几层?为什么?
可分为两层①(4——5)
②(6——15)。
此处的语言敏感度为“传说”的点起应从第六段“不管是谁,心中都贮藏着无数迷人的故事,好似地下的一股暗水,只要戳个小洞,就要喷溅出来。”
(3)进一步思考4、5两节描写,景物有何不同?
第4节是写静态的(漓江水色图),第5节是动态的(渔家捕渔图),主要体现在动词的运用等及一动一静所产生的作用。
(4)请学生默读课文并找出文中具体介绍的传说,准备复述。
①先找出文中四个传说:父子岩、寡妇桥、望夫石、媳妇娘桥。
②请学生分别复述这四个传说并稍加评论。
③思考这几个传说可分几类?引导学生结合本文中心考虑分类。
一类是写劳动人民的自我牺牲,乐于助人的,一类写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
④思考:为什么本文要把神奇而美丽的桂林山水与表现“旧时代劳动人民艰难苦恨的生活”的传说结合起来写?(结全思考练习(一))是怎样结合的?请你说说对这两个问题的看法。
写作背景: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杨朔是一位努力以自己的体验表现时代精神的作家,总是注意融入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本文的这种写法带有时代的印记。
明确:旧时代劳动人民过着艰难苦恨的生活,于是就把这种生活状况投影到自然山水上去构成了许多传说和故事,作者要人们在观赏美丽的自然风景时,不要忘记旧社会的苦难,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2、品味语言,背诵佳句。
请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认为精彩的语句并加以赏析。同时结合课后思考练习
二、三。
点拨:品味语言可以从:语言整齐类、修辞类、描写类、抒情类入手。
明确:重点讲书后习题中语句,并在不断的诵读中尝试背诵。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重要内容:(1)重点字词(2)分段时的语言敏感度
(3)写景的动静结合(4)依据主题理解材料(5)按照规律去寻找语言并作赏析。
五、布置作业:
积累优美词句。
板书设计:
画山绣水 一.总写桂林山水 二.景色和传说 三.牢记过去,畅想未来
范文四:画山绣水
画 山 绣 水
巢湖市黄麓镇中心学校 夏琳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1.品味文章诗意美。
2.领略和鉴赏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
3.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
4.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来反映时代侧影的努力。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诵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2.在反复吟诵中体会文章的诗意美。
3.通过对课文中景色描写的欣赏提升学生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略和鉴赏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提升学生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
2.欣赏祖国山河的优美、懂得珍惜现代的美好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 品味文章诗意美。
2.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品鉴文章的诗意美。
难点
1.学习和尝试运用间接材料:来丰富作品内容表现事物的方法。
2. 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来反映时代侧影的努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教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出示一组有关桂林山水的图片。)
同学们,你能从图片上看出这是什么地方的风景吗?(学生答。)
你还能不能说出和这个地方有关的一些风景名胜或者相关的故事传说?(肯定学生回答. )
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篇有关桂林山水的文章,这就是当代著名散文家杨朔的《画山绣水》。(板书)
二、展示预习成果。
1. 学生介绍作者。
2.展示积累的词语: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嶙峋(lín xún) 精髓(su ǐ) 钝(d ùn ) 泛滥(l àn ) ......
怠慢(d ài ) 恬静(ti án ) 贮藏(zh ù) 积攒(z ǎn ) ....
醇(chún) 攒(cuán)聚 玲珑剔透(tī) 黑黝黝 (yǒu ) ....
3.同学们知道题目的含义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引导学生析题。)
题目揭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即画出来和绣出来的山和水。这里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画”和“绣”都是形容山水的美丽。
三、美读课文, 欣赏景色美(读懂内容) 。
1.课文中堪称“画山绣水”的景有哪些?
桂林山水(第2段) 漓江水色图(第4段) 鱼鹰捕鱼图(第5段)
2. 学生自由朗读, 体会桂林的景色美。
3.展示朗读:用“桂林真美啊! 你看,??。好一幅??图啊!”这样的句式选读课文。
4.学生评价。
四、品读课文, 体会语言美(读出味道, 读出感受)
1.这样如诗如画的美丽山水,让人流连忘返。作者是如何用他的巧手来画山绣水的?请同学们结合文中描写山水的文句说一说。
学生活动:找句——赏析——朗读
2.交流。
可以用“??一句, 它用了??的写法, 写出了??”的句式加以赏析。
3.师生评价.
4.指名配乐朗读, 学生欣赏画面, 感受桂林美景。
五、悟读课文, 领会感情美(读出感受)
1.大家读了这篇课文后觉得它与我们学过的前三篇写山水的文章有什么不同?
(课文除了描绘桂林优美的山水风光,还记叙了与山水有关的传说,以写桂林的传说来带动对山水的描写。)
2. 全文介绍了有关漓江的哪四个神话传说故事?分别说明了什么? (“父子岩”的故事表现了劳动人民不畏强暴、宁死不屈的精神。
“寡妇桥”的故事表现了劳动人民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品德。
“望夫石”“媳妇娘岩”的故事表现了劳动人民的不幸命运。)
3. 有人说这些传说太凄惨了,与桂林美丽的山水风光不和谐, 你赞成吗?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呢?
不赞成。在旧时代里人们过着艰难的生活,于是就把这种生活状况投影到自然山水上去,构成了许多传说和故事。我们在欣赏山水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联想起这些故事。
作者这样写就是要人们在观赏美丽的自然风景时不要忘记阶级压迫,不要忘记过去的苦难生活,要珍惜现在幸福美好的生活。
六、拓展延伸:
1. 如果让你写桂林山水,你从哪里着笔,才能写出新意?
2. 你游玩过哪些风景名胜区,你的家乡应该也有许多美丽的传说,能不能给我们讲一讲与景点有关的优美的传说或诗句呢?
七、作业:
介绍家乡某个景点, 用本文学到的写法对它作细致的景物描写, 并在写景的同时介绍相关的传说. 题目自拟。
范文五:画山绣水
四、画山绣水
(杨朔)问寻品评
主备人:邓州市城区四初中 骆志成
【教学目标】 :
1、对应生活学习理解生字生词和含义丰富的重要语句。
2、阅读课文,感悟生活,认识作者乘船游览漓江的情景,认识作者一边游览漓江山水,一 边听船家讲述怪山的来历和神话传说的情景, 认识桂林山水的奇丽, 提升学生对自然风景的 鉴赏能力。
3、 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 学习课文运用直接见闻和间接材料自然结合的方法反映生活, 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4、品味生活,品味语言,学习文章诗意浓厚的语言,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
【教学重点与难点】 :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章诗意美。
2.领略和鉴赏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
3.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
4.欣赏祖国山河的优美、懂得珍惜现代的美好生活。
教学重点
1、品味文章诗意美。
2、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品鉴文章的诗意美。
教学难点
1、学习和尝试运用间接材料:来丰富作品内容表现事物的方法。
2、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来反映时代侧影的努力。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入:人们常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这是对桂林山水的赞美。有人说桂林山水的美是难 以用语言来描述的, 但有一位作家却用优美的语言把桂林山水描绘得绘声绘色。 同学们知道 他是谁吗 ?
2.哪位同学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的情况 ?
3.让我们来学习杨朔的散文《画山绣水》 。板书课题。
4.这篇课文的题目是“画山绣水” ,同学们知道这四个字的意思吗 ? 指出,题目揭示了桂林 山水的特点。
5.出示板书:褒贬,攒聚,玲珑剔透,恍惚,圩子,袅袅,黑黝黝。
点名让两三位学生注音或解释。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示: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我们何不一起来朗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色呢 ? 指导学生带 着感情自由朗读。
2.巡视课堂,等学生渎完课文后,提问:大家读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感想呢 ?
3.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思考。讨论作者的写作思路。
课文开头引用了唐人赞美桂林的诗句, 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文章中去了。 作者带着我们一路 欣赏桂林的山山水水,娓娓道来,文章过渡相当自然。
4.按照作者的写作思路, 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给文章划分层次。
5.巡视课堂,不时给以指导。并提示:游记散文一般都是按照游人的行踪来写的,本文也 不例外。
6.最后归纳出:
第一部分 (第 1— 3段 ) ,总写桂林山水的特点;
第二部分 (第 4— 15段 ) ,写桂林到阳朔江上的景色和山的来历的种种传说;
第三部分 (第 16一 17) 段,面对极美的江山,牢记过去,畅想未来。
7.引导学生明确第二部分的两个层次。课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这部分是分两 个层次来写的。让学生一齐回答,并指出这篇课文结构的严密。
8.引导学生对课文语言的体会。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结合课后第二个思考题,体会课 文语言特点。
三、朗读小结
1.这篇课文语言十分优美,让我们来朗读课文,比比看谁读得好。点名让几位学生朗读, 每位学生读 l 一 2段。
2.读完后作比较评价。然后小结:杨朔散文的语言使用很考究,对景物总是极力描绘,写 得很细致。优美的语言让文章产生诗一般的意境。
3.引导学生思考课后第一题。
四.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四 画山绣水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章诗意美。
2.领略和鉴赏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
3.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
4.欣赏祖国山河的优美、懂得珍惜现代的美好生活。
教学重点
1.品味文章诗意美。
2,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品鉴文章的诗意美。
教学难点
1.学习和尝试运用间接材料:来丰富作品内容表现事物的方法。
2.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来反映时代侧影的努力。
教学过程
一、诵读课文.进入新课
让学生齐声朗读课文,并要求读出感情。
二、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1. 选几个重点问题指导学生讨论。 这篇课文除了语言很有特点, 在选材上也是别具特色的。 课文写桂林山水,选了哪些景点来写的 ?
2.在作者所见到的景色中,也有重点,如水色只写了不多的几句,山石重点写,但是也只 挑选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来写。
3.从材料的选择上就可以看出, 杨朔的散文工于构思。他在动笔写散文时, “总是要像写诗 那样,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文字,然后写成文章” 。请大家结合课文,谈谈你的 理解。
4. 思考:本文写了船家讲述的传说, 这些传说大多都是讲述旧时代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的, 作者为什么要在令人赏心悦目的风景中插入这样的故事呢 ?
5.引导学生思考两者是怎样结合起来的。提示:这些故事和传说,是借船家指点江山叙述 出来的,边欣赏边听故事,景与故事两相比附。
6.指出本文的写作意图:作者这样写就是要人们在观赏美丽的自然风景时不要忘记阶级压 迫,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三、总结全文
1.小结:杨朔真是一位很有特点的作家。他写的文章,语言优美,构思精巧,而且还很有 深意。同学们通过本文的学习,一定收获不少吧!
2.让学生交流学习感想。
本课总结 本文是一篇描写桂林山水的优美散文。 通过本文的学习, 学生领略到了桂林山水 独特的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到了 _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通过反复的诵 读练习,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并有所感悟。
【教学方法】 :
“四读”导学法
【教学用具】 :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
一、导入新课:
自古道:“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 ”桂林的水,漫江碧透逶迤萦回。举世知名的 漓江流经桂林、阳朔,在梧州汇入西江。自桂林至阳朔 83公里的水程之间,奇峰重叠,山 水相依。茂林修竹,田园似锦,一江流水千幅画,好似人间仙境。
桂林的山,平地奇峰,拔起峭峻,山色青黛,宛如碧玉。唐代著名作家韩愈曾写下千古 名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
作者杨朔以“画山绣水”为题目想告诉我们什么 ?
明确:桂林的山水美如画 , 美如绣。 “画山绣水”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意思是画出来和 绣出来的山水。
多媒体揭示本课目标,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1分钟)
多媒体放出一组桂林山水画,让学生观赏一遍。师:这就是画,这就是桂林的山水。 世人公认它美。美在哪呢?美在奇峰重叠,山水相依。桂林的山,平地奇峰,清奇峭拔,茂 林修竹,田园似锦,一江流水千幅画,好似人间仙境。关于它的美,自古有“桂林山水甲天 下”的说法,而作者却标新立异说成“画山绣水” 。你们看如何?
我记得小时候母亲常说“真美!就像画上画的! ” 。可见作者说桂林山水美如画,美如绣 是再恰当不过了。 “画山绣水”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意思是画出来和绣出来的山水。 作者简介:(让学生看看,不必讲解) :
杨朔(1913~1968) ,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杨毓晋,山东蓬莱人。曾担任过新华社特 派记者,到过抗美援朝前线,写过不少通讯、中短篇小说,并著有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 , 代表作还有《雪浪花》 、 《樱花雨》 、 《海市》 、 《茶花赋》等,均收在《杨朔散文选》里, 1968年,杨朔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二、自学提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生活,注意节奏和停顿。
2、多媒体展示生字生词,自学自读 2分钟,对应生活再现词语反映的生活情景,对照解释 换一种方式表达词语反映的生活情景,理解生词。
3、阅读课文,感悟生活,自主探究“课文反映什么生活”的问题,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课 文反映的生活,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准备交流。
4、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自主探究“课文怎样反映生活”的问题,理解课文写作。
5、品味课文语言,品出课文语言的诗意。
学生自读、 自主感悟生活, 老师巡视、 督促, 鼓励学生多问, 培养学生勤学多问的习惯。 (10分钟)
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自读课文、自读注释、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感悟生活、质疑提问,老师 指导答疑,准备对话交流,但关于作者和写作背景就不交流了,提供材料(材料附后)让学 生自读一下就行,不要不放心学生。
三、展示交流与合作探究:
1、检查朗读,学习朗读。先品听朗读录音,后指名学生朗读指定段落,并点评指导。
2、交流学习生字生词,对应生活理解生字生词。
1)多媒体显示下列生字,指名学生读准生字,并纠正错误读音。
褒贬 bi ǎn 醇 ch ún 攒 cu án 聚 嶙峋 l ín xún 玲珑剔 t ī透 精髓 su ǐ
恍惚 hu ǎng hū恬静 ti án 迟钝 d ùn 怠慢 d ài 两鬓 b ìn 花白 贮 zh ù藏
螺蛳 s ī山 袅袅 ni ǎo 心如刀绞 ji ǎo 黑黝 y ōu 黝 y ōu 崭 zh ǎn 新
2) 、 多媒体显示生词和解释, 让学生对照解释尽量用自己的语言, 配合动作表情说说生词反 映的生活情景,检查学生理解词语情况。
褒贬:评论好坏。 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扬。
精髓:比喻精华。 恬静:安静,宁静。
嶙峋:借人消瘦露骨形容山石突兀、重叠。怠慢:冷淡。
积攒:一点一点地聚集。 瞭望:登高远望。
攒聚:紧紧地聚拢在一起。 黑黝黝:没有光亮;黑暗。
3共同感悟生活,解决“课文反映什么生活”的问题,让学生说说课文反映的生活,说说自 己的认识和感悟,同时老师追问。师生对话思想交锋后,根据预设要点统一认识。
预设要点如下:(思想交锋后,多媒体显示内容要点)
课文反映作者随着船家一起游览桂林到阳朔段山水的情景,反映作者一边游览欣赏自然风 景, 一边听述怪石奇峰的神话传说的情景, 这样既反映了桂林的奇丽景色, 也反映了桂林人 民的智慧和生活感情, 这样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桂林山水和过去人民生活的情景, 反映劳动人 民不忘过去苦难生活,珍惜现在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为了促进学生思考,追问:桂林“四 绝”是什么?共同探究,大家发言略。
四、训练与提高:
共同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 发动学生说说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进行交流。 学生发言, 老 师追问,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预设要点如下:
1) 、 课文运用直接见闻和间接材料自然结合的方法反映生活。 本文不但反映风景区的自然风 光, 而且反映风景区的神话传说, 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和智慧。 这些神话传说是间接材 料,不是作者自己直接体验和搜集到的材料。 运用这些间接材料, 丰富了作品的内容, 增强 了文章的趣味, 给人较大的想象空间,也是旅游实际的反映, 因为旅游时, 导游都会介绍风 景,介绍传说的。有传说导游不会不介绍的, 因为介绍传说会增强旅游的兴趣,不会单调乏 味。神话传说令人神往, 令人回味无穷。 神话传说使风景大为增色。凄惨的故事也使风景增 色,使人永志难忘。
2)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巧妙交代游踪,段与段衔接自然,全文浑然一体。如“如果你不嫌 烦,且请闭上眼,随我从桂林到阳朔去神游一番,看个究竟” 。作者是这么说的也就是这么 做的, 带着读者游览了桂林山水。 文章景与景之间、 景与传说之间衔接自然紧密, 严丝合缝。
如 “你不妨这样问一问:‘这一带的山真绝啊, 都有名儿没有?’ 那船家准会说 ‘怎么没有? 每个名儿还都有来历呢。 ’ ” ,一段话自然引出下文重点介绍岩石的神话传说。再如“迎面来 了另一座怪山” ,一个“另”字自然引出父子岩景色和传说。再如“前面再走一段水路,下 几个险滩,快到寡妇桥了,也有个故事” 、 “前面那不就是寡妇桥?” 、 “船到这儿,渐渐接近 阳朔境界, 江上的景色越发奇丽。 ” 等语言不仅点明了游踪,交代了景点,引出了神话传说, 而且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3) 、文章运用第二人称作为反映生活的视角,好象面对面谈心一样,使人倍感亲切。如“你 耐心点,且听船家说吧。 ” 、 “船家轻轻摇着橹,会告诉你说” 、 “你看临江拱起一道石岩,下 头排着几个岩洞,乍一看,真像桥呢! ” 、 “说不定你忘记自己是在漓江上了呢! ”等。作者通 过设想你身临其境游览漓江的情景, 把桂林的奇丽景色反映得十分令人向往。 这反映作者构 思的巧妙,值得我们学习。
五、回归教材与反思再探:
品味语言, 品出文章语言的诗意,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 追问:课文诗意的语言体现在 哪些地方?师生交流发言思想交锋后, 统一认识。 统一认识的要点如下:首先体现在构思上。 文章用第二人称作为视角反映生活隽永生动, 意境甜美; 文章采用直接见闻和间接材料结合 的方式反映生活, 使文章内容丰富, 情趣盎然; 文章段与段衔接紧密, 严丝合缝, 结构精巧。 其次体现在内容上。作者刻画江上景色很细致,很有诗意。如漓江水色图、鱼鹰捕鱼图、阳 朔石乳图等充满了诗情画意。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熟读课文。
3、课外阅读杨朔作品一篇,做好笔记,准备交流。
七、板书设计:
四、画山绣水
杨朔
【教后反思与启示】 :
课文采用第二人称反映旅游情景的方法和直接见闻间接材料相结合反映旅游情景的方法都 是很有表现力的,我们写作游记类文章时,是可以信手拈来加以运用的。本次作文,你们可 以用第二人称反映家乡某处景物,将写景和故事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