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真菌性角膜溃疡
KKME---专业医学搜索引擎http://www.kkme.net/
真菌性角膜溃疡
拼音zhēnjun1xìngjiǎomókuìyáng
概述 真菌性角膜溃疡于1878年首先由Leber报导。以往由于发病率不高,文献上较少提及。50年代以后,国面值外报导逐渐增加。近10年来,本病在我国亦有明显的增多趋势。事实上,在那些用抗生素治疗无效的所谓“匐行性角膜溃疡”病例中,有些就可能是真菌性的,值得重视。
诊断真菌性角膜溃疡的诊断比较困难,一般应从下列三方面着手。1.病史 有以下情况之一者,应进一步作病原体检查。?农村患者,起病前有稻谷等农业外伤史,或角膜炎史,或挑除异物史。?较长时间滴用或球结膜下注射多种抗生素而溃疡未能控制者。
2.症状及体征 ?常伴有前方积脓的白色、黄白色或灰白色溃疡,其发展程度与病程对比,相对为慢性者。?眼部刺激症状与溃疡大小对比,相对为轻微者。
3.病原 ?溃疡坏死组织进行刮片检查,可找到真菌菌丝;将刮片接种于真菌培养基上,可有真菌生长。?细胞培养一般阴性,或仅有杂菌生长。
真菌的检查方法:取溃疡面坏死组织进行涂片检查,如能找到真菌菌丝,或取坏死组织进行培养,而有真菌生长,是最可靠的诊断依据。采取标本方法是先滴表面麻醉剂,然后用尖头小刀片在浸润致密处刮取直径0.5毫米溃疡部坏死组织一小块,作为标本。一般先做氢
KKME---专业医学搜索引擎http://www.kkme.net/
氮氧化钾涂片检查,如果尚有标本可取,可同时作真菌培养。有时,一次以兔过多损伤瞳孔区角膜,切勿在溃疡深处采取标本,以防溃疡穿孔。
刮取标本时,有时已能在真菌性与细菌性之间作出初步鉴别。一般说来,真菌性溃疡面的坏死组织呈“苔垢”或“牙膏”样,质地疏松,缺少粘性;而细菌性溃疡面的坏死组织呈“胶冻”样,富于粘性。
?真菌涂片法 取溃疡面坏死组织一小块置于玻片上,滴5%氢氧化钾溶液一小滴于其上,覆以盖玻片,略加轻压。用高倍显微镜检查,即可检得真菌菌丝。多者常满布视野,但少量菌丝则需仔细检查才能发现。涂片阳性,一般即可确定诊断。标本需当时检查,不能保存。
?真菌培养法 取坏死组织一小块,置于固体土豆或沙氏培养基斜面上。如能同时接种在几个培养基上,则有助于提高培养阳性率。放在摄氏37度温箱内,每日观察。接种次日起即有真菌生物可能。如果一周后尚未见生长,即为阳性。培养法可以观察真菌菌落的形态、色泽,在显微镜下检查菌丝、孢子等,以鉴别菌咱,保存菌种以及作药物敏感度试验。培养的阳性率一般涂片为低。
治疗措施治疗必须从速。溃疡阶段,真菌高度生长繁殖,应首选对真菌敏感的药物。由于真菌常潜伏于角膜组织内,十分顽固,要求药物与溃疡面保持连续性的接触,使药物在深部组织达到足够浓度,才能消灭或抑制真菌的活动。到目前为止,用来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药物尚不够理想。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病例,尚须进行手术。
常用的抗真菌药物有以下几种。
KKME---专业医学搜索引擎http://www.kkme.net/
1.两性霉素B(amphotericinB)是目前国内外常用的抗真菌药物。近年来上海等地已有国产供应。配制眼药水浓度为0.2%,眼膏为1%。我院治疗40余例,治愈率为50,60%。
2.汞剂 0.1%柳硫汞(merthiotate,thimerosal)或0.01%硝基本苯汞(phenylmercuricnitrate)有一定效果。我院治疗过20例早期轻型病例,治愈率为70%左右。
3.大蒜(alliumsalivum) 对真菌亦有一定疗效。我们用0.1%眼药水,治疗数例,获得治愈,但对眼部刺激性大,患者往往不愿接受治疗。
其它药物尚有30%磺胺醋酰钠药水(sulfacetamide),1,2%碘化钾药水(potarsimuiodide)、50,000单位/毫升制霉菌素药水(mystatin,mycostatin)。
近年来,报导了一些新的抗真菌药物。如曲古霉素(tricomycin)、匹马霉素(pimaricin)、克霉唑(clotrimazole)等等,但由于致病菌种和治疗方法的不同,对以上药物临床效果的评价颇不一致。
1973年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发现了一种新的抗真菌抗生素,定名为金褐霉素(aureofuscin)。经体外试验及动脉实验证明,具有广谱抗真菌作用。配制眼药水浓度为0.1%,每半小时一次;眼膏浓度为1%,每2小时一次。经我院长期临床试用,治疗300余例,治愈率为75,80%,有效率可达90%以上,为目前比较有效的抗真菌药物,可能推广使用。
本病常伴有严重的虹膜炎反应,必须用阿托品充分扩大瞳孔。皮
KKME---专业医学搜索引擎http://www.kkme.net/
质激素类药物对溃疡有扩散作用,无论局部与全身皆不宜使用。
溃疡穿孔或后弹力层膨出病例,结膜囊置入金褐毒素眼膏或二性霉素B眼膏后,应用绷带加压包扎,以促进溃疡愈合。
药物治疗失败的病例,可进行结膜瓣遮盖术或穿透角膜移植术。在角膜穿透性移植时,溃疡及其临近的不健康组织必须全部清除,如果留有感染的角膜,反而可使炎症加速扩展。
病因学本病系真菌直接侵入角膜感染所致。在感染角膜的溃疡面上刮取坏死组织进行涂片检查,常可找到真菌菌丝。将坏死组织接种于真菌培养基上,可有真菌生长。对人类角膜有致病的真菌达数十种。有资料分析有21属及25种。主要为曲霉菌,其次为镰刀菌。1964,1976年某医院从318例真菌性角膜溃疡的临床病例中,培养得到的204株真菌,经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鉴定。
1957,1965年国内文献报导13例,菌种有白色念珠菌、曲霉菌、镰刀菌、酵母菌以及头孢霉菌等。
国外文献以曲霉菌、镰刀菌、白色念珠菌、头孢霉菌等为主。
多半病例起病时有诱因史。发病大多与农业劳动时受植物性小叶伤有密切关系。我院的病例,诱因中以脱粒时被稻谷弹伤最多,其次为植物枝叶擦伤及尘土等异物入眼,亦可见于长期患者其它性质的角膜炎时继发感染真菌者。国外有人认为与眼部滥用抗生素或皮质类固醇有关。
角膜外伤造成上皮破损。致伤物如稻谷、植物枝叶或尘土等处常有真菌存在。当角膜上皮破损的同时,真菌即可接种于角膜,引起发
KKME---专业医学搜索引擎http://www.kkme.net/
病。潜伏期通常为1,4天,平均为2.4天。
临床表现开始时仅有眼部划物敏感或刺激感,伴有视力模糊。有外伤史者,在受伤后数天内出现溃疡,发展较缓,和外伤后迅速发展的绿脓杆菌性角膜溃疡有所不同。早期眼睑红肿及畏光流泪等刺激症状轻重不等,严重阶段刺激症状大多反见较轻。充血常很严重,主要为混合性,部分病例可有少量灰白色分泌物。
由于真菌菌株的不同,感染时间的久暂以及个体情况的差异,临床上所见到的溃疡形态很不一致。典型的早期溃疡呈灰白或乳白色,常为不规则形。表面粗糙,致密,略高出平面。溃疡和浸润的密度分布不均匀,溃疡与健区角膜分界大多清楚,溃疡边缘常不整齐。
较大的溃疡常为黄白色,多数为不规则圆形,表面似干燥粗略,呈“苔垢”或“牙膏”样。基质浸润致密,溃疡边缘稍有隆起。病变如发展,溃疡周围可见结节状或树根样基质浸润。
有人对于真菌性角膜炎常用以下名称描述。
菌丝苔波:是附着在溃疡表面的菌丝和坏死组织。色白不透明,微隆起,与健区角膜分界清楚。可刮除,刮除后的溃疡面较透明。
菌丝灶:是真菌菌丝长入角膜基质的病灶。表面微隆起干燥粗糙。混浊区的浸润密度浓淡不一致。质地较硬,用刀刮时,刀尖上附着的刮物很疏松。刮过后的溃疡仍混浊不透明。
菌丝灶边缘:有些溃疡边缘毛糙不齐。有时伸出树根浸润,称为“伪足”;或在溃疡周围出现孤立的结节状圆形浸润点,称为“卫星灶”。
KKME---专业医学搜索引擎http://www.kkme.net/
反应环:在菌丝灶的周围有一圈炎性细菌浸润,一般不太宽,约1,2毫米,是机体对菌丝的防卫反应。有人称做“免疫环”。
分界沟:位于菌丝灶和反应环中间。此处炎症细胞浸润最多,是浅层组织坏死,轻度低陷而成的浅沟。
真菌性角膜溃疡的裂隙灯检查,溃疡的发展由浅层到深层。早期溃疡为浅表性,角膜厚度几乎无甚改变。溃疡底部为浓密的基质浸润,可达角膜全层的0.2、0.4、0.6不等。基质水肿虽轻,但常为全层性。正对菌丝灶后面的内皮,常有水肿粗糙及增厚,同时伴有皱褶,有人称做“内皮斑块”。有时整个角膜出现弥漫性雾状水肿,提示溃疡在发展中。
溃疡的发展过程,常先在周围或底部出现浸润,继而形成脓疡,脓疡坏死而成溃疡,溃疡面坏死组织不断融解脱落,使角膜逐渐变薄,最后导致穿孔。
穿孔一般较缓慢,位置、大小及形态不定。穿孔处经常微隆起,每有虹膜显露,中央穿孔时角膜略呈圆锥形。穿孔发生率约10%左右。
有时坏死组织虽未脱落,角膜即已出现“漏水”现象,以至前房在不知不觉中消失。又有时在坏死的角膜组织中,显露少许虹膜组织,亦是溃疡穿孔的另一种跡象。
溃疡一旦穿孔,炎症渐见减轻,但较在面积的穿孔,前房多数很难再度形成。溃疡坏死组织不断脱落,可使透明的后弹力层完全暴露,虹膜清晰可见,由于抵挡不住正常的眼内压,进而发展成角膜局部或全部葡萄肿。
KKME---专业医学搜索引擎http://www.kkme.net/
当溃疡趋向愈合时,眼痛减轻,刺激症状改善,粘性分泌物消失,溃疡色泽由黄白转变为灰白色,溃疡表面清洁,周围上皮向内生长,荧光素着色范围缩小。前房积脓和丁道尔现象以及角膜后沉着物减少。溃疡愈合后,角膜基质仍有浸润及水肿,常需历时数月才能吸收。
溃疡愈合过程中可有新生血管伸入。细长单枝者少见,密集粗短的每见于菌丝灶周围,颇似角膜变小,角膜缘内移。
严重的虹膜睫状炎反应,是真菌性角膜溃疡特征之一。约50%病例可有前房积脓,自1毫米或2,3毫米,少数病例积脓可达前房一半以上,甚至充满整个前房。积肥脓呈乳白或淡黄色,前者为溃疡早期现象,而后者常代表炎症发展至严重阶段。脓液粘稠,不易移动。溃疡、脓疡以及前房积脓三者时在形态上融为一体,易于混淆,需裂隙灯切面检查,才能区别。
角膜后沉淀物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棕灰色的粉末状或细颗粒状,每见于溃疡早期,面积较小的病例,前房大多无脓或少量积脓。另一类是淡黄色浆糊样片状,或者是灰白色斑块状,附着于粗糙的角膜内皮面上,通常伴有前房积脓。前房积脓如果未能吸收,最后在前房角、虹膜、晶体表面形成机化膜。
真菌性角膜溃疡已经愈合,上皮生长,荧光素完全不染色时,在短期内仍有复发可能,这是同细菌性溃疡不同之处。
鉴别诊断有些溃疡形态很象细菌性,必须依靠仔细的临床检查和病原体诊断,以便和细菌性角膜溃疡鉴别(表10-4)。表10-4 细菌性角膜溃疡与真菌性角膜溃疡的鉴别
KKME---专业医学搜索引擎http://www.kkme.net/
细菌性角膜溃疡真菌性角膜溃疡溃疡形成溃疡常为圆形,浸润密度均匀一致。浸润在溃疡中心区比较浓密溃疡大多为不规则形,浸润密度浓淡不一溃疡表面表面光滑湿润,呈弧形,有光泽感。坏死组织有粘性,不易刮下表面粗糙,均匀隆起,光泽差,干燥感。有“苔垢”或“牙膏”样坏死组织,无粘性,易刮下溃疡性质溃疡“软性”灰白或灰黄色,周围角膜基质混浊以水肿为主,浸润次之,角膜增厚明显溃疡“硬性”,白、黄白或灰白色。基质混浊以浸润为主,水肿次之。角膜增厚不明显溃疡边缘溃疡边缘整齐,与健区角膜分界模糊,呈云雾状。溃疡从边缘向外发展溃疡边缘不规则,与健区角膜分界清楚。溃疡扩大时可先有孤立的结节状浸润点或伸出树根样基质浸润分枝
大头医生http://www.datouyisheng.com/
范文二:真菌性角膜溃疡
健康百汇网(http://www.jiankan.org)
【概述】
真菌性角膜溃疡于1878年首先由Leber报导。以往由于发病率不高,文献上较少提及。50年代以后,国面值外报导逐渐增加。近10年来,本病在我国亦有明显的增多趋势。事实上,在那些用抗生素治疗无效的所谓“匐行性角膜溃疡”病例中,有些就可能是真菌性的,值得重视。
【诊断】
真菌性角膜溃疡的诊断比较困难,一般应从下列三方面着手。 1.病史 有以下情况之一者,应进一步作病原体检查。?农村患者,起病前有稻谷等外伤史,或角膜炎史,或挑除异物史。?较长时间滴用或球结膜下注射多种抗生素而溃疡未能控制者。
2.症状及体征 ?常伴有前方积脓的白色、黄白色或灰白色溃疡,其发展程度与病程对比,相对为慢性者。?眼部刺激症状与溃疡大小对比,相对为轻微者。 3.病原 ?溃疡坏死组织进行刮片检查,可找到真菌菌丝;将刮片接种于真菌培养基上,可有真菌生长。?细胞培养一般阴性,或仅有杂菌生长。 真菌的检查方法:取溃疡面坏死组织进行涂片检查,如能找到真菌菌丝,或取坏死组织进行培养,而有真菌生长,是最可靠的诊断依据。采取标本方法是先滴表面麻醉剂,然后用尖头小刀片在浸润致密处刮取直径0.5毫米溃疡部坏死组织一小块,作为标本。一般先做氢氮氧化钾涂片检查,如果尚有标本可取,可同时作真菌培养。有时,一次以兔过多损伤瞳孔区角膜,切勿在溃疡深处采取标本,以防溃疡穿孔。
刮取标本时,有时已能在真菌性与细菌性之间作出初步鉴别。一般说来,真菌性溃疡面的坏死组织呈“苔垢”或“牙膏”样,质地疏松,缺少粘性;而细菌性溃疡面的坏死组织呈“胶冻”样,富于粘性。
?真菌涂片法 取溃疡面坏死组织一小块置于玻片上,滴5%氢氧化钾溶液一小滴于其上,覆以盖玻片,略加轻压。用高倍显微镜检查,即可检得真菌菌丝。多者常满布视野,但少量菌丝则需仔细检查才能发现。涂片阳性,一般即可确定诊断。标本需当时检查,不能保存。
?真菌培养法 取坏死组织一小块,置于固体土豆或沙氏培养基斜面上。如能同时接种在几个培养基上,则有助于提高培养阳性率。放在摄氏37度温箱内,每日观察。接种次日起即有真菌生物可能。如果一周后尚未见生长,即为阳性。
培养法可以观察真菌菌落的形态、色泽,在显微镜下检查菌丝、孢子等,以鉴别菌咱,保存菌种以及作药物敏感度试验。培养的阳性率一般涂片为低。 【治疗措施】
治疗必须从速。溃疡阶段,真菌高度生长繁殖,应首选对真菌敏感的药物。由于真菌常潜伏于角膜组织内,十分顽固,要求药物与溃疡面保持连续性的接触,使药物在深部组织达到足够浓度,才能消灭或抑制真菌的活动。到目前为止,用来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药物尚不够理想。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病例,尚须进行手术。
常用的抗真菌药物有以下几种。
1.霉素B(amphotericin B)是目前国内外常用的抗真菌药物。近年来上海等地已有国产供应。配制眼药水浓度为0.2%,眼膏为1%。我院治疗40余例,治
,60%。 愈率为50
2.汞剂 0.1%柳硫汞(merthiotate,thimerosal)或0.01%硝基本苯汞(phenyl mercuric nitrate)有一定效果。我院治疗过20例早期轻型病例,治愈率为70%左右。
3.大蒜(allium salivum) 对真菌亦有一定疗效。我们用0.1%眼药水,治疗数例,获得治愈,但对眼部刺激性大,患者往往不愿接受治疗。 其它药物尚有30%磺胺醋酰钠药水(sulfacetamide),1,2%碘化钾药水(potarsimu iodide)、50,000单位/毫升制霉菌素药水
(mystatin,mycostatin)。
近年来,报导了一些新的抗真菌药物。如曲古霉素(tricomycin)、匹马霉素(pimaricin)、克霉唑(clotrimazole)等等,但由于致病菌种和治疗方法的不同,对以上药物临床效果的评价颇不一致。
1973年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发现了一种新的抗真菌抗生素,定名为金褐霉素(aureofuscin)。经体外试验及动脉实验证明,具有广谱抗真菌作用。配制眼药水浓度为0.1%,每半小时一次;眼膏浓度为1%,每2小时一次。经我院长期临床试用,治疗300余例,治愈率为75,80%,有效率可达90%以上,为目前比较有效的抗真菌药物,可能推广使用。
本病常伴有严重的虹膜炎反应,必须用阿托品充分扩大瞳孔。皮质激素类药物对溃疡有扩散作用,无论局部与全身皆不宜使用。
溃疡穿孔或后弹力层膨出病例,结膜囊置入金褐毒素眼膏或二性霉素B眼膏后,应用绷带加压包扎,以促进溃疡愈合。
药物治疗失败的病例,可进行结膜瓣遮盖术或穿透角膜移植术。在角膜穿透性移植时,溃疡及其临近的不健康组织必须全部清除,如果留有感染的角膜,反而可使炎症加速扩展。
【病因学】
本病系真菌直接侵入角膜感染所致。在感染角膜的溃疡面上刮取坏死组织进行涂片检查,常可找到真菌菌丝。将坏死组织接种于真菌培养基上,可有真菌生长。对人类角膜有致病的真菌达数十种。有资料分析有21属及25种。主要为曲霉菌,其次为镰刀菌。
1964,1976年某医院从318例真菌性角膜溃疡的临床病例中,培养得到的204株真菌,经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鉴定。
1957,1965年国内文献报导13例,菌种有白色念珠菌、曲霉菌、镰刀菌、酵母菌以及头孢霉菌等。
国外文献以曲霉菌、镰刀菌、白色念珠菌、头孢霉菌等为主。 多半病例起病时有诱因史。发病大多与劳动时受植物性小叶伤有密切关系。我院的病例,诱因中以脱粒时被稻谷弹伤最多,其次为植物枝叶擦伤及尘土等异物入眼,亦可见于长期患者其它性质的角膜炎时继发感染真菌者。国外有人认为与眼部滥用抗生素或皮质类固醇有关。
角膜外伤造成上皮破损。致伤物如稻谷、植物枝叶或尘土等处常有真菌存在。当角膜上皮破损的同时,真菌即可接种于角膜,引起发病。潜伏期通常为1,4天,平均为2.4天。
【临床表现】
开始时仅有眼部划物敏感或刺激感,伴有视力模糊。有外伤史者,在受伤后数天内出现溃疡,发展较缓,和外伤后迅速发展的绿脓杆菌性角膜溃疡有所不同。 早期眼睑红肿及畏光流泪等刺激症状轻重不等,严重阶段刺激症状大多反见较轻。充血常很严重,主要为混合性,部分病例可有少量灰白色分泌物。 由于真菌菌株的不同,感染时间的久暂以及个体情况的差异,临床上所见到的溃疡形态很不一致。典型的早期溃疡呈灰白或乳白色,常为不规则形。表面粗糙,致密,略高出平面。溃疡和浸润的密度分布不均匀,溃疡与健区角膜分界大多清楚,溃疡边缘常不整齐。
较大的溃疡常为黄白色,多数为不规则圆形,表面似干燥粗略,呈“苔垢”或“牙膏”样。基质浸润致密,溃疡边缘稍有隆起。病变如发展,溃疡周围可见结节状或树根样基质浸润。
有人对于真菌性角膜炎常用以下名称描述。
菌丝苔波:是附着在溃疡表面的菌丝和坏死组织。色白不透明,微隆起,与健区角膜分界清楚。可刮除,刮除后的溃疡面较透明。
菌丝灶:是真菌菌丝长入角膜基质的病灶。表面微隆起干燥粗糙。混浊区的浸润密度浓淡不一致。质地较硬,用刀刮时,刀尖上附着的刮物很疏松。刮过后的溃疡仍混浊不透明。
菌丝灶边缘:有些溃疡边缘毛糙不齐。有时伸出树根浸润,称为“伪足”;或在溃疡周围出现孤立的结节状圆形浸润点,称为“卫星灶”。 反应环:在菌丝灶的周围有一圈炎性细菌浸润,一般不太宽,约1,2毫米,是机体对菌丝的防卫反应。有人称做“免疫环”。
分界沟:位于菌丝灶和反应环中间。此处炎症细胞浸润最多,是浅层组织坏死,轻度低陷而成的浅沟。
真菌性角膜溃疡的裂隙灯检查,溃疡的发展由浅层到深层。早期溃疡为浅表性,角膜厚度几乎无甚改变。溃疡底部为浓密的基质浸润,可达角膜全层的0.2、0.4、0.6不等。基质水肿虽轻,但常为全层性。正对菌丝灶后面的内皮,常有水肿粗糙及增厚,同时伴有皱褶,有人称做“内皮斑块”。有时整个角膜出现弥漫性雾状水肿,提示溃疡在发展中。
溃疡的发展过程,常先在周围或底部出现浸润,继而形成脓疡,脓疡坏死而成溃疡,溃疡面坏死组织不断融解脱落,使角膜逐渐变薄,最后导致穿孔。 穿孔一般较缓慢,位置、大小及形态不定。穿孔处经常微隆起,每有虹膜显露,中央穿孔时角膜略呈圆锥形。穿孔发生率约10%左右。
有时坏死组织虽未脱落,角膜即已出现“漏水”现象,以至前房在不知不觉中消失。又有时在坏死的角膜组织中,显露少许虹膜组织,亦是溃疡穿孔的另一种跡象。
溃疡一旦穿孔,炎症渐见减轻,但较在面积的穿孔,前房多数很难再度形成。溃疡坏死组织不断脱落,可使透明的后弹力层完全暴露,虹膜清晰可见,由于抵挡不住正常的眼内压,进而发展成角膜局部或全部葡萄肿。 当溃疡趋向愈合时,眼痛减轻,刺激症状改善,粘性分泌物消失,溃疡色泽由黄白转变为灰白色,溃疡表面清洁,周围上皮向内生长,荧光素着色范围缩小。前房积脓和丁道尔现象以及角膜后沉着物减少。溃疡愈合后,角膜基质仍有浸润及水肿,常需历时数月才能吸收。
溃疡愈合过程中可有新生血管伸入。细长单枝者少见,密集粗短的每见于菌丝灶周围,颇似角膜变小,角膜缘内移。
严重的虹膜睫状炎反应,是真菌性角膜溃疡特征之一。约50%病例可有前房积脓,自1毫米或2,3毫米,少数病例积脓可达前房一半以上,甚至充满整个前
房。积肥脓呈乳白或淡黄色,前者为溃疡早期现象,而后者常代表炎症发展至严重阶段。脓液粘稠,不易移动。溃疡、脓疡以及前房积脓三者时在形态上融为一体,易于混淆,需裂隙灯切面检查,才能区别。
角膜后沉淀物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棕灰色的粉末状或细颗粒状,每见于溃疡早期,面积较小的病例,前房大多无脓或少量积脓。另一类是淡黄色浆糊样片状,或者是灰白色斑块状,附着于粗糙的角膜内皮面上,通常伴有前房积脓。前房积脓如果未能吸收,最后在前房角、虹膜、晶体表面形成机化膜。 真菌性角膜溃疡已经愈合,上皮生长,荧光素完全不染色时,在短期内仍有复发可能,这是同细菌性溃疡不同之处。
【鉴别诊断】
有些溃疡形态很象细菌性,必须依靠仔细的临床检查和病原体诊断,以便和细
4)。 菌性角膜溃疡鉴别(表10-
表10-4 细菌性角膜溃疡与真菌性角膜溃疡的鉴别
范文三:真菌性角膜溃疡治疗方法
真菌性角膜溃疡治疗方法
(作者 :___________单位 : ___________邮编 : ___________)
【摘要】 目的 探讨真菌性角膜溃疡临床治疗方法。 方法 采用以氟康唑针剂滴眼加克霉唑粉剂为主的联合用药,辅以搔 刮、散瞳、加压包扎等综合方法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 11例(11眼) 。 结果 11例患者(11眼)中, 10眼角膜溃疡愈合,视力不同程度地 提高, 1眼角膜溃疡感染穿孔。结论 氟康唑针剂加克霉唑粉剂的联 合用药、综合治疗方法有较好的效果,同时费用不高,副作用小。 【关键词】 真菌;角膜溃疡;氟康唑;克霉唑
真菌性角膜溃疡的发病率在我国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这与广谱 抗生素及皮质类固醇的广泛应用, 以及对溃疡的认识和诊断水平的提 高有关,由于目前眼科界尚缺乏高效、低毒广谱的抗真菌理想药物, 使该病在临床上治疗起来比较棘手,病程长、费用高、疗效不满意。 近两年来我科收治的角膜溃疡中, 真菌性角膜溃疡有一定比例。 我们 采取的综合治疗、 联合用药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取得较好效果, 现将 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一般情况
本组患者 11例(11眼) ,其中男 8例,女 3例,年龄 20~64岁, 除 2例无明显诱因外, 其余 9例均有外伤史 (植物枝及泥土碰伤) 。 1.2 眼部情况
本组患者均有眼红、畏光、流泪、眼痛症状相对较轻,视力仅 有光感或手动。 角膜均呈典型的真菌性角膜溃疡的形态改变, 溃疡范 围 4~6mm 不等, 深浅不一, 2例接近穿孔, 10例均有前房积脓 (占 前房 1/3~2/3) 。
1.3 微生物学检查
角膜溃疡表面刮片镜检, 9例镜检均见菌丝或孢子,其中 3例 反复刮片镜检 2~3次才找到菌丝,另 1例镜检阳性,但发病初期在 外院角膜刮片镜检见真菌菌丝,并已行抗真菌治疗 20天。
1.4 治疗过程
6例来院就诊时,均有 10~20天病史,除 1例在外院行抗真 菌治疗外, 其余均在当地医院予抗生素全身及眼局部治疗。 来我科后 做微生物学和临床诊断真菌性角膜溃疡后, 即在表麻下刮除角膜面分 泌物及菌苔,每周 2次, 5%碘酊烧灼溃疡面,生理盐水冲洗。所有 病例以 1%阿托品扩瞳,氟康唑装入眼水瓶中,白天频繁滴眼,克霉 唑一片碾成细粉分 10包左右,紫外线消毒封好,每晚睡之前撒于角 膜溃疡面上,包眼。对于角膜菲薄近穿孔的给予绷带加压包扎,适当 口服降眼压药物,同时口服氟康唑 100mg ,每天 1次,连用 2周, 加服复合维生素 B ,定期复查肝功能。
2 结果
本组 11例(11眼)患者经 15~30天治疗,前房积脓均可吸收, 1眼角膜溃疡穿孔, 未愈转上级医院手术, 其余 10例 10眼溃疡面均 愈合。病变区留下不同程度的斑翳和白斑,视力均不同程度提高,最 高者达 0.3。
3 讨论
真菌性角膜溃疡常见的致病菌有镰刀菌、 念珠菌、 曲霉菌、 酵母菌、 头孢霉菌[1]。目前,进口药有 5% Natacyn滴眼液,据介绍有较好 的抗真菌作用,但价格昂贵,国内暂缺乏较有效的抗真菌药物,临床 上多数抗真菌药物主要用于内科及皮肤科[2]。
根据药敏实验结果, 氟康唑对白念珠菌、 球孢子菌均敏感[3]。因 此,我们采取联合用药的方法,以扩大药物的抗菌谱,另外,采取夜 间克霉唑粉剂撒入结膜囊内, 延长药物作用时间, 在角膜实质层内聚 积达到有效浓度。 在用药的同时 3天一次在表麻下刮除, 烧灼角膜表 面坏死组织及菌苔, 目的是除去它们的屏障作用, 使药物与角膜刮面 接触,更易渗入角膜组织内,提高药物的有效浓度。本组 11例患者 中均口服氟康唑 100mg ,每天 1次,连服 2周,复查肝功能正常。
我们采用这种方法较简单,费用不高,全身副作用小,因 此适合于基层医院,但粉剂粗糙,刚撒入眼内有一定的异物感,因此 粉剂碾磨得越细越好。 本组病例中, 大多数病人对这种药物异物感不 明显,这可能与溃疡面积较大,上面附有菌苔,加之又是晚上使用有
关,故病人反应轻。
【参考文献】
[1]杨钧 . 现代眼科手册[M ].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3:341.
[2]张文华 . 应重视感染性角膜病的综合治疗[J ]. 中华 眼科杂志, 1998,34(1):5-7.
[3]郑勤和 . 眼科临床理论与实践[M ]. 北京:北京出版 社, 1998:42.
范文四:真菌性角膜溃疡(县医院适用)
真菌性角膜溃疡临床路径
(2017年县医院适用版 )
一、真菌性角膜溃疡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真菌性角膜溃疡(ICD10码 H16.808) 行角膜清创术或联合结膜覆盖术(ICD9-CM3编码 10.44) (二)诊断依据。
1. 症状:眼红、磨痛、流泪、视力下降等症状,角膜外 伤史;
2. 角膜溃疡病灶特征:可见菌丝苔被,伪足,卫星灶, 免疫环,内皮斑,前房积脓等;
3. 相关眼部检查:视力、眼压、裂隙灯、角膜刮片、真 菌培养、真菌药敏试验、共聚焦显微镜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1. 非手术治疗:全身静脉注射氟康唑氯化钠注射液,局 部应用抗真菌眼药水频繁点眼,如有前房积脓需全身联合使 用抗菌药物治疗;
2. 手术治疗:溃疡灶无缩小或继续加重者,溃疡或感染 的深度小于 1/2角膜厚度, 可行角膜清创或联合结膜覆盖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 7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
1. 第 一 诊 断 必 须 符 合 真 菌 性 角 膜 溃 疡 疾 病 编 码
(H16.808) ;
2. 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 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 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 2天。
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 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
(3)心电图;
(4)检查视力、眼压、裂隙灯、共聚焦显微镜(根据 医院条件可选) 、角膜染色、眼前段照相、角膜刮片、真菌 培养、真菌药敏试验。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 按照《 2015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执行,根 据患者病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2. 选用抗菌药物滴眼液,根据病情调整用量;
3. 病情严重者全身应用抗生素。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 3天。
1. 麻醉方式:局麻(病人不能配合手术时可进行全麻)
2. 术中用耗品:缝线、一次性角膜刀
3. 术中用药:无
4. 输血:无
(九)术后住院恢复 4天。
1. 必需复查的检查项目:视力、裂隙灯、眼前节照相。
2. 术后用药:
1)局部应用抗真菌药物。严重者(如有前房积脓)需 全身联合使用抗菌药物治疗;
2)局部非甾体消炎药物;
3)出现继发青光眼时局部或全身降眼压药物;
4)抗菌药物:按照《 2015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 则》执行,结合患者病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十)出院标准。
1. 病灶缩小,炎症浸润减轻,病情稳定;
2. 角膜溃疡愈合;
3. 切口愈合好,结膜瓣及缝线在位;
4. 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 /或合并症。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 合并眼内积脓(化脓性眼内炎)者不进入路径;
2. 病情严重有穿孔可能需施行角膜移植者不进入路径;
3. 结膜瓣掩盖术后仍有穿孔可能,需二次手术者;
4. 病情恢复慢,需延长住院观察时间;
5. 病情严重,为避免交感性眼炎的发生,需摘除眼球或 进行眼内容剜除;
6. 术前化验检查异常,需要复查相关检查,导致住院时 间延长。
二、真菌性角膜溃疡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 真菌性角膜溃疡(ICD10码 H16.808)
行 角膜清创术或联合结膜覆盖术 (ICD9-CM3编码 10.44)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微机号:住院号:
范文五:外伤后真菌性角膜溃疡导致真菌性眼内炎一例
来源多不在阴暗潮湿处 , 而是具有一定温度的环境中 , 如高炉前 , 高速旋转的车床 、 砂轮 、 抛光机上崩出的碎 铁屑以及电焊飞溅物等 , 异物携带霉菌机会相对较小 , 角膜异物引发霉菌感染的几率相对较低 。 本组大样本 未见感染也说明了这一点 。另外患者多为 20~30岁 的青年人 , 身体抵抗力强也有一定作用 。
角膜异物剔除后习惯的处理方法是结膜囊内涂抗 生素眼膏 , 然后将患眼遮盖 [5]。涂眼膏遮盖到次日 , 剔除异物后眼部刺激症状引起的分泌物难以排出 , 常 用的红霉素眼膏属窄谱抗生素 , 仅对革兰氏阳性菌有 效 [4], 药物敏感性低 [6], 涂眼膏遮盖不利于预防感染 。 同时角膜新陈代谢所需的氧 80%来自外界空气 , 缺氧 则易水肿 [7]。**福等 [8]报道遮盖后角膜上皮缺损 愈合速度无明显加快 , 并认为角膜异物治疗的最好方 法是异物剔除后仅用抗生素滴眼 , 而无需使用眼垫 。 角膜知觉极为敏锐 , 大多数患者伤后刺激症状明 显而及时就诊 , 异物表浅 , 有部分暴露的刺激症状重 , 而异物较深 , 暴露较少的刺激症状轻 。就诊较晚者多 为电焊工 , 刺激症状常误认为是电光性眼炎所致 , 天症状无改善才来诊 ,
滴眼液滴眼 , 1~2d [7
现者大部分为超过 24h 者 , 也有异物仅过了 3~4h 即 出现锈迹的 , 虽个别患者经过数天后异物周围组织软 化 , 异物极易剔出 , 且无锈迹 , 但多数患者角膜异物停 留时间愈长 , 棕色的锈环浸润愈重 , 故异物应在当日尽 早剔除 。
本组大样本角膜浅基质层铁屑异物治疗方法简 单 , 效果好 , 无感染发生 。但对于角膜多发异物 、 深层 异物 、 已感染病例采用结膜下注射抗生素 , 应用泰利必 妥 、 贝复舒等滴眼液 [9], 给予综合治疗为好 。
参考文献 :
[1] 陈祖基 . 实用眼科药理学 [M].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93: 4342437.
[2] 张玉惠 , 崔华 , 张丽娟 . 角膜异物 1024例临床分析 [J ].眼外伤职 业眼病杂志 , 2002, 24(1) :88.
[3] 马华峰 . 对角膜异物行不同术式的疗效分析 [J ].眼外伤职业眼病 杂志 , 1999, 21(4) :381.
[4] 李凤鸣 . 眼科全书 [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96:6332644. [5] 刘家琦 , 李凤鸣 . 实用眼科学 [M].第二版 .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 社 , 2003:865.
[6] 蒋慧容 , 褚云卓 , . [J ].中 (82491.
[7赵亮 . [M].北京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
[, 张彩霞 . 角膜异物取出后眼垫影响角膜愈合的观察 [J ].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 1999, 21(1) :55256.
[9] 李永波 , 王山红 , 何陈亮 , 等 . 贝复舒滴眼液对角膜浅基质层异物 剔除术后角膜创面愈合作用的临床观察 [J ].临床眼科杂志 , 2005, 13(4) :366.
收稿日期 :2008-10-06; 修回日期 :2008-11-21
作者简介 :边广庆 (1975-) , 男 , 山东单县人。 医学硕士 , 主治医师。 E 2mail:bianguangqing@163.com 病例报告
外伤后真菌性角膜溃疡导致真菌性眼内炎一例
边广庆 , 党光福 , 杨少远 , 马宝峰 , 段 练 , 曲 虹
(千佛山医院 眼科 , 山东 济南 250014)
关键词 :眼外伤 ; 眼内炎 , 真菌性
中图分类号 :R779. 12; R7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461(2010) 01-0079-02
真菌性眼内炎较少见 , 在国内外均属于难治性感 染性眼病 , 常导致视力丧失 , 多数患眼眼球不能保留 。 现将我院成功治疗的一例外伤后真菌性角膜溃疡导致 真菌性眼内炎报告如下 :
1 病例
患者男 , 49岁 。 于 2007年 9月 9日下午 2点被铁 钉击伤右眼 。 当时在当地医院诊断为“ 右眼眼球破裂 伤 ” , 行眼球裂伤缝合和前段玻璃体切除术 。并给予 皮质类固醇 、 抗生素治疗 7d 出院 。 出院后 5d 发现右 眼角膜变白 、 眼痛 、 逐渐加重 。 于 2007年 9月 21日收 入我院 。入院眼科检查 :视力 :右眼 :手动 /10CM , 左 眼 :1. 0。 右眼眼睑肿胀 、 混合充血 , 角膜鼻侧全层裂伤 达瞳孔中央 , 伤口已缝合 , 鼻侧 1/2角膜全层灰白色干 酪样 , 颞侧角膜散在点状灰白色卫星病灶 , 前房积脓 , 玻璃体浑浊 , 眼底红光反射消失 。眼科 B 超示右眼玻 璃体浑浊 。 左眼无明显异常 。入院诊断 :1. 右眼角膜 伤口溃疡 ; 2, 右眼感染性眼内炎 ; 3. 右眼球裂伤术后 。 入院后立即行结膜囊分泌物培养和涂片镜检 , 抗生素 ? 9 7?
第 32卷 第 1期 2010年 1月
眼 外 伤 职 业 眼 病 杂 志
Chinese Journal of Ocular Trauma &Occupati onal Eye D isease
Vol 132No 11 Jan 12010
频繁滴眼及全身应用 , 行玻璃体腔注药 (头孢他啶加 万古霉素 ) 及玻璃体液微生物培养和涂片检菌 。 2次 涂片检查均未查见细菌或真菌 , 3d 后玻璃体液培养 报告为丝霉菌感染 , 补充诊断真菌性眼内炎 。给予两 性霉素 B (安浮特克 ) 全身缓慢静脉滴注 , 患者出现全 身不适 、 寒战 , 停用安浮特克全身治疗 。 在手术室给予 两性霉素 B (安浮特克 ) 10μg/0. 1mL 玻璃体腔注射 , 并用 10μg/5mL 两性霉素 B 稀释液冲洗前房共 4次 , 同时角膜溃疡用结膜瓣覆盖 , 氟康唑 、 伊曲康唑全身应 用 , 两性霉素 、 氟康唑频繁滴眼 , 给予散瞳 、 抗炎及全身 支持治疗 , 患者感染控制 , 治愈出院 。 出院检查 :视力 :右眼 :0. 02, 左眼 1. 0。 右眼眼压 Tn, 结膜充血轻 , 角膜 溃疡愈合 , 颞侧角膜透明 , 前房中深 , 房水清 , 虹膜新生 血管消退 , 瞳孔区见机化膜 , 眼底红光可见 。 左眼未见 明显异常 。 门诊复查未见复发 。
2 讨论
2. 1 病因
眼内炎。 , , 的广泛应用 , 发病呈升高趋势 ; 内源性多见于患有全身 疾病 (最多见于糖尿病 ) , 抵抗力低下或有免疫缺陷的患 者 , 滥用抗生素导致菌群失调 , 有远达病灶经血源途径 到达患眼发病。 本例为因穿孔性眼外伤行眼球裂伤缝 合和前段玻璃体切除术后 , 常规应用抗生素 , 皮质类固 醇 , 12d 发生真菌性角膜溃疡 , 继而导致真菌性眼内炎 , 应考虑创口真菌残留感染 , 形成真菌性角膜溃疡 , 真菌 进一步进入前房 , 形成真菌性眼内炎 , 与多数穿孔伤直 接将真菌带入眼内形成真菌性眼内炎比较有其特殊性。 2. 2 诊断 真菌性眼内炎发病潜伏期几天到几个月 , 多在伤
后 2~3周发病 [1]
。 患者初期自觉症状轻 , 中期表现为
玻璃体绒球状浑浊 , 前房积脓 , 晚期常毁坏眼球 [2]
。 真菌性眼内炎早期与其他无菌性眼内炎的症状难以鉴 别 , 临床上极易误诊 , 常局部或全身大量应用皮质类固 醇治疗 , 导致真菌在眼内扩散 , 加重病情 。 晚期与细菌 性眼内炎症状相似 。 因此真菌性眼内炎的鉴别诊断尤 为重要 。 病原菌培养可以明确诊断 , 但在抗炎治疗的 同时 , 对结膜囊及房水的病原菌培养阳性率较低 。因 此 , 对于高度怀疑真菌性眼内炎者 , 应该对玻璃体标本 进行病原菌培养 。 本例 2次结膜囊分泌物培养和涂片 检菌均未发现病菌 , 玻璃体液培养发现真菌明确诊断 。
但细菌培养阳性率与采集标本技术规范性 、 培养成功 率以及菌群种类等有关 , 临床上不可过分依赖化验结 果 , 延误治疗 。 2. 3 治疗
抗真菌药物以咪唑类为主 , 主要对丝状菌感染有 效 , 但由于丝状菌多向深部浸润 , 因此治疗效果差 , 疗 程长 。 两性霉素 B , 氟康唑等抗真菌药物对酵母菌如 白色念珠菌等较少向基质深层及眼内浸润的真菌有 效 。 但是由于血 — 眼屏障的作用 , 全身抗真菌药物很 难在玻璃体腔达到有效浓度 , 治疗效果较差 , 且多有全 身明显的副作用 ; 玻璃体切除联合注入抗真菌药物目 前被认为可能是治疗真菌性眼内炎的最有效方法 [3]
。 但就本例因同时合并角膜伤口真菌性溃疡 , 玻璃体切 除术中必然会角膜穿孔 , 在无角膜供体的情况下手术 无法进行 。 静脉给予静滴两性霉素 B , 患者出现全身 不良反应 。 , , 。两性霉素 B 对多 , 其注射安全剂量为 5~10μg, 玻璃体切除 术后药物易于扩散 , 应降低用药量 。玻璃体注射药物 对视网膜有毒性作用 , 并且注入药量有限 , 因而不主张 多次反复进行玻璃体注射 [4-7]
。 本例给予两性霉素 B (安浮特克 ) 10μg/0. 1mL 玻璃体反复注射共 4次 , 仍 保留有用视力 。
外伤后真菌性眼内炎多由直接带入眼内的真菌感 染 , 本例由外伤后真菌性角膜溃疡向眼内扩散导致。 真 菌性眼内炎目前多采用玻璃体切除联合注药取得良好的 治疗效果 , 本例给予单纯玻璃体注药取得较好的预后。 参考文献 :
[1] 梁克勤 , 从培芹 , 刘真 . 霉菌性眼内炎临床病理分析 [J ].实用眼科
杂志 , 1992, 12:761-763.
[2] 李凤鸣 . 眼科全书 [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96:2146. [3] 刘丽丹 , 余正星 . 玻璃体切除治疗真菌性眼内炎的临床分析 [J ].
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 2003, 25(9) :619-621.
[4] 王成业 . 眼手术并发症的原因及处理 [M].1998:551-555. [5] 南莉 , 汤欣 , 袁佳琴 . 眼球穿通伤后真菌性眼内炎一例 [J ].眼外伤
职业眼病杂志 , 2005, 27(7) :556-557.
[6] Cheng CK, Yang CH, H sueh PR, et al . V itrect omy with fluconazole
infusi on retinal t oxicity phar macokinetics and efficacy in the treat m ent of experi m ental candidal endophthal m itis[J ].Jocul Phar macol Ther, 2004, 20(5) :430-438.
[7] Hua G, Pennesi M , Shah K, et al . Safety of in travitreal voricon 2
az ole:Electr oretinographic and hist opathol ogic studies[J ].Trans Am Ophthal m ol Soc, 2003, 101(3) :183-189.
?
08? 第 32卷 眼 外 伤 职 业 眼 病 杂 志 第 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