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传播学的符号理论
传播学的符号理论
参考文献:
?1、《传播学与符号学散论》陈道德,《湖北大学学报》1997(2)
?2、《传播学的"前结构"——符号活动的社会根源和基础》周军,《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4.1
?3、《符号学的历史》D.S.克拉克; 孙伟平《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5(1) ?4、《符号学视域中的身势语》李凤琴《外语学刊》2005(2)
?5、《符号与意义——巴特符号学与现代语言学的比较研究 》吴晓峰《学术研究》2004(3)
?6、《传播与符号:罗兰·2000(3) ?7、《从符号学原理解读广告》彭璐《装饰》2004(11)
?8、2005(6)
?9、《符号学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运用 》陈武《装饰》2006(4) ?10、《从<实话实说>看非语言因素在谈话节目中的重要性》柳红 ?11、《人类传播理论》《符号和语言理论》(第四章)《话语理论》(第五章)
?传播本质上为信息的流通,那么信息是怎么流通的呢? ?这就涉及到传播活动最基本的要素——符号,因为信息正是凭借符号才能流通。事实上,信息首先就表现为符号,或者说一种信息的外在形式就是某种符号。世界上没有离开符号而单独存在的信息,正如没有不包含信息的符号。
?符号总是负载着某种信息,信息总是表现为某种符号。
?符号是信息传播的最重要的工具。
?符号化的思维和符号化的行为是人类生活中最富
于代表性的特征,并且人类文化的全部发展都依赖于这些条件。
?在现代社会中,符号是最重要和最现实的需要。
?李特·约翰:符号及语言理论是传播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 ?“一般都认为符号是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人类传播理论》P68)
?“有关语言和符号的研究是传播理论的核心,对于传播学研究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类传播理论》P85)
第一节 符号
一、符号的定义
(一)定义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表现为有意义的代码及代码系统,如声音、图形、姿态、表情等。
?《韦氏大字典》:一种代表思想的通用的记号或标志 。
?《辞海》:信息的携带者。
?《现代汉语词典》:记号;标记;佩带在身上表明职别身份等的标志。
?从人类传播活动的角度来考察符号:
?美国的伦德伯格认为“传播可以定义为通过符号的中介而传达意义”(沙莲香,1990)。
?日本学者永井成男认为,只要在事物X和事物Y之间存在着某种指代或表述关系,“X能够指代或表述Y”,那么事物X便是事物Y的符号,Y便是X指代的事物或表述的意义(永井成男,1989)。
?1、能指与所指
?任何一种符号系统都具有两个部分,一是它的外在形式,一是它的内在含义。
?索绪尔:能指和所指。
?能指即语言的声音形式,所指即语言的意义内容。
?索绪尔说:“我们把概念和音响形象的结合叫做符号……符号这个词表示整体,用所指和能指分别代表概念和音响形象。”
?能指是形式,所指是意义,符号是形式和意义的结合体。
?符号由能指与所指互相联接而成。
?2、任意性与约定性
?索绪尔认为,符号的能指与所指的关系是任意约定的,毫无“根据”。
?符号和自己所代表的事物完全是两回事情。符号和事物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在社会生活中,符号中的形式和意义的结合完全是由社会约定俗成的。
?所谓约定俗成,就是社会成员协调行为的社会契约。
?符号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的、文化的过程。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虽然在形成时期是任意的,但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进行能指和所指的关联。符号的任意性只是相对能指与所指的关系而言的,对任何人而言,它不仅仅不是任意的,恰恰相反,任何人不得随心所欲地改变它。在这个意义上,不是人在说“话”,而是“话”在制约着说话的人。
?符号的能指和所指的关系一旦形成,就成了约定俗成的东西而具有了规
定性,从而保证符号在传播活动中的有效。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能指与所指的关系绝非墨守成规、泥古不化,而是在逐渐变化。
(二)学界的分歧
需要注意的是,对二者的翻译名称还有待确定。
有学者认为,“信号(Signal)和符号(Symbol)常合译为“符号”,而记号或征象(Sign)则常常译为?信号?”(吴文虎,1988)。 而也有学者认为,“符号是sign,包括信号(signal)和象征符(Symbol)两大类”(郭庆光,1999)。
二、信号与象征符
信号与象征符号的划分是根据能指和所指发生关系的机制。
(皮尔斯提出三种可能性:标示或征候index;图像icon;象征symbol) 卡西尔:“信号具有物理性质,而象征符则具有语义性质。”
(一)信号
信号具有以下特点(教材P44):
1、信号与其表示的对象事物之间只有自然的因果性
2、信号与其表示的事物之间通常具有一对一的固定对应关系。
(二)象征符
象征符的特点:
1、象征符必须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
2、象征符不仅能够表示具体的事物,而且能够表达观念、思想等抽象的事物;
3、象征符不是遗传的,而是通过后天习得而继承的;
4、象征符是可以自由创造的,这就是说象征符在与其指代的对象事物之间不需要有必然的联系,它们的关系具有随意性。
语言就是一种典型的象征符体系。
象征符具有自由性和随意性,还在于一种对象事物可以用多种象征符表示,而一种象征符也可以表达多种事物。
象征符和信号有某种共同点,即“指说性”。简而言之,就是信号也好,象征符也好,都是指出某事物,而不是事物本身。
三、符号的功能
符号是人类传播的介质,人类只有通过符号才能相互沟通信息。概括起来说,符号的基本功能有三个方面:表述和理解功能;传达功能;思考功能。
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活动首先表现为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即斯图亚特霍尔所说的“编码encoding/解码decoding”。
第二节 语言与传播
?人类拥有最完整的符号体系。人类的符号体系既包括信号,也包括象征符。由于语言(包括文字)是人类最基本的符号体系,因此,传播学一般将人类使用的符号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大类。
语言符号系统
语言在社会中产生,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变革。语言符号包括语言与文字两种类型,即所谓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
在所有的符号中,人们日常的口头语言是最基本、最主要的。正是由于口头语言的存在,其他的符号才成其为符号,才成其为具有意义的代码。假如没有口头语言,其他符号也就变得无法言说。 文字表面上看像一套独立自主的符号体系,其实它无非是语言的代表,或者叫符号的符号。
?萨皮尔:“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做出这样的结论:除了正常言语之外,其他一切自主的传达观念的方式,总是从口到耳的典型语言符号的直接或间接的转移,或至少也要用真正的语言符号做媒介。”
?教材P28:“人类以语言为核心的信息传播系统的形成,也是一个体内信息功能体外化和社会化的过程。”
?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P45:“谈到传播技术,有两种变革的催化剂最显突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者都巨大地延伸了人类传播系统,并在文明的进化和传播中起到中心作用。”
一、语言符号的特性 1.随意性
语言符号的最大特点是它的音与义的结合是任意的,是社会约定俗成的。音义结合的任意性是形成人类语言的重要因素。
2.线条性
语言符号只能一个接一个的依次出现,在时间的线条上延续,而不能在空间的面上随意展开。符号的线条性使符号能够一个接一个地进行组合,构成不同的结构。
3.组合性
语言符号是一个开放系统。运用有限的语言符号可以创造出若干个各不相同的短语和句子。
4.传播性
人的语言能力是先天具备的,但掌握什么语言则是后天学会的。没有现实的语言环境就无法学会一种语言。简而言之,语言可以代代相传。
5.形式与内容非对称性
在逻辑上,语言的形式与内容是相互依存的,但同时我们应当看到,在人们的心理上,在人们的实际使用中,语言的形式和内容又常常是非对称性的,语言的形式常有多种暗示的内容。
6.跳跃性
语言的使用不受时空限制,可以描述远古时代人类生活形态,可以再现别国的生活风貌;可以表达深远的哲理。运用语言的跳跃性,人类可以在理想的王国里纵横驰骋,可以在现实世界中表达喜怒哀乐。
7.社会性
作为一定社会成员信息交流的工具,语言的社会性表现得最为显著。
附:几种语言学理论
(一)结构主义理论(L·布卢姆菲尔德 )
(二)行为主义理论(斯金纳 )
(三)乔姆斯基语言结构理论
二、语言与传播
语言在人类传播中最重要的功能是传递信息。
语言产生于人们相互交流的动机,而文字的创立一开始并非由于迫切的传播愿望所致。
在没有文字的条件下,信息的传播往往得当面进行,传播各方往往处于同一时空之中。而文字的发明则把传播从这种口耳相传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置于时间的绵延之中。
对所表达的事物而言,语言是直接符号,文字则是间接符号,或者说是代表符号的符号。
对传播研究来说.符号问题的焦点在于所指,即在于符号的内容层面、意义层面。具体到语言符号,传播学主要关心的是研究所指的语义学,而不是研究能指的语音学。
三、语义与传播
普通语义学
普通语义学是一种强调语言影响决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哲学理论。1933年,美籍波兰人柯日布斯基发表了《科学与精神健全:非亚里士多德体系与普通语义学概论》一书。1938年,普通语义学研究所成立,柯日布斯基任所长。虽然普通语义学思想较为复杂,甚至有荒唐之处,但战后的美国许多大学仍开设了普通语义学课程,许多人接受普通语义学的训练。普通语义学甚至成为很有影响的学派。
温德尔·约翰逊《困惑中的人:个人调节语义学》
早川一荣《行动中的语言》
柯日布斯基的主要理论是:
世界没有完全相同的东西
世界处在变动之中
事物的特征是无限的事实不属于推断,推断不等于价值判断;
语言与符号不等于客观世界本身,就如同地图不等于领土一样。
普通语义学家们在论述语言的特性时认为,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是人用语言进行演绎的过程,意义是演绎后的结论。
(一)语言特点(《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运用》P88):
1、语言是静态的,而真实是动态的;
2、语言是有限的,而真实是无限的;
3、语言是抽象的,而真实是具体的;
4、语言中有假定。
(二)、语言的误用:
1、固定层次抽象法
错误的抽象,将事物看成一个层次的或者高层次抽象,或者低层次抽象,即“死线上的抽绎” 。
2、指认不当
把“同类”误为“同一”,把个别现象当作普遍现象,以偏概全,忽视事物的差异性。
3、二元价值评判
评价极端化。非此即被,没有中间层次。
4、自我投射
自我表现,不自觉的倾向性,以自己的见解代替客观事实。
第三节 非语言传播
(Noverbal communication)
福尔摩斯经常与华生医生说:“通过一个男人的手指甲,通过他的衣袖、靴子、裤子膝盖处,食指和拇指的老茧、衬衣袖口——通过每样东西,你就能很清楚地知道这是一个什么人。而面面俱到往往反而最不能给调查者以启发。”
弗洛伊德:“只要一个人有眼睛去看,有耳朵去听,就没法保守秘密。即使他嘴唇不动,也可能会下意识地与他的指尖聊天;每一
个小细节都出卖了他。”
?一、非语言符号系统
?非语言符号是指除语言之外的其他所有传播信息的符号,一般包括鼓声、烽火、标志、图像、手势、表情、姿态、病症、口哨、气味等。
?李彬《传播学引论》P118:
?非语言符号大致可分为三类:
?体语
?视觉性非语言符号
?听觉性非语言符号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P45
非语言符号:
1、体态符号。
2、语言符号的伴生符,也称类语言。
3、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
?戴元光《传播学原理》P286:
?非语言(符号)传播分成三种不同的类型:
? 动态无声类——点头、姿态、摇摆、笑、皱眉等。这一类可能是非语言传播中最重要的一点,许多人称这类为手势行动。抚摸、拥抱、接吻以及其他触摸行为均在此列。
? 静态无声类——人静的时候也在进行传播。站、坐、倚、蹲的姿势是一种方式;保持某种距离也是一种方式,这是利用空间距离来传播某种信息;呼吸、身体气味、体格、甚至发式也在“说话”;面具、口红、眼睛、服饰和使用镶金的琥珀烟嘴及衣服的清洁与否、戴钻石戒指等也是传播。
? 有声类——这—类非语言传播也称类语言,包括有声的,但非言语性的各种动作,如语调、喷嚏、打嗝、叹气、呻吟等。
? (一)体语
?体语是以身体的动作表示“意义”,是指通过人的举止、表情和装束来表情在达意、传递信息的非语言符号,又称“身体语言”或“行为语言”。
?1、体语的分类
?体语有三种类型:一是动态的动作,二是静态的姿势,三是有声无义的“类语言”(paralanguage)。
?2、体语和语言。
?体语与语言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体语,语言的表达就大为逊色。 体语丰富了语言的意味,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体语的含义需由语言赋予和界定。 ?语言侧重于传播明确的思想、认识与观念,而体语侧重于显示模糊的情感、印象与情绪。 ?语言是理智的表现,同意识相连。而体语多为本能的表现,同潜意识相通。 ?语言表达明确的信息,体语流露含混的情绪;语言是有意的传播,体语是无意的显示。
? (二)视觉性非语言符号
? 视觉性非语言符号中有象征和实义两种。
?(三)听觉性非语言符号
? 凡是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的非语言符号,都可视为听觉性非语言符号,如鼓声、口哨、汽笛、乐声等。
? 作用于听觉的非语言符号,同作用于视觉的非语言符号一样古老悠久,源远流长。
?(四)近体
? 近体就是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在沟通时的空间距离。我国传播学者通常称此为人际距离,即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
? 美国学者爱德华·蒂·霍尔最早提出近体理论,建立了“近体学”。
? (五)时间
? 时间也可以被列入非语言符号范围。传播信息的时间差也是在传播信息。 ?(六)服饰
? 穿着也是一种语言。通过穿着,可以了解一个人,也可以让别人了解自己。 ? (七)艺术
? 艺术性的非语言手段主要指舞蹈语言和音乐语言,是通过各种“动姿”和“旋律”来传播信息,实现人际沟通的。
二、非语言传播
?1.非语言传播的功能
?非语言传播在传播信息的功能方面逊于语言传播手段,但在情绪沟通和调节沟通方面可能优于语言传播手段,非语言传播具有三种功能。
?(1)传播态度与情绪。
?(2)辅助语言传播。
?(3)代替语言。
?2.两种传播手段的不同特点
?语言传播手段和非语言传播手段,尽管互为补充,互为交叉,又互为依赖,但却不能互相代替。
?同非语言传播手段相比,语言传播手段主要特点在于其阶段性,非语言传播是连续进行的。
?语言传播手段只通过一个通道(媒介),即语言,而非语言传播手段则是多通道的。
? 非语言传播手段比语言传播手段简单明了。用非语言传播手段信息比语言传播手段更准确可靠,语言往往有虚假的成分。
第四节 传播中的意义
?一、什么是意义
?意义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在不同的学科领域有不同的定义,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多种多样的理解。为了避免繁琐,我们在这里从社会传播的角度对意义做出如下界定:
?所谓意义,就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相交流的精神内容。
?这是一个极为广义的概念,在这里,人类在传播活动中交流的一切精神内容,包括意向、意思、意图、认识、知识、价值、观念等等,都包括在意义的范畴之中。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意义是普遍存在的。 ?从本质上讲,“意义体现了人与社会、自然、他人、自己的种种复杂交错的文化关系、历史关系、心理关系和实践关系。”(张汝伦《意义的探究》)
?从符号的角度看,意义是符号不可或缺的所指,符号是意义的物质载体,二者密不可分。
?就传播而言,意义就是人们对事物符号化过程中赋予的精神内容,通过符号的中介使人们的交流得以进行。
?有关意义的探讨,更多地集中在语言符号的意义领域。 ?索绪尔视符号为一个系统性结构,强调部分与整体的意义关联:“语言是由相互依赖的诸要素组成的系统,其中每一个要素的价值完全是由于另外的要素的同时存在而获致的。”不能纳入某种符号系统的东西没有意义。
?利用符号意义生成的系统特征,可以使传播更加准确和深刻。
二、符号意义的分类(《传播学教程》P48):
1.明示性意义(denotation)与暗示性意义(connotation)。
2.外延意义(denotation)与内涵意义(connotation)。
3.指示性意义(referential meaning)和区别性意义(deferential meaning)。
语言符号的模糊性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语言符号本身意义的模糊。 “客观世界的事物是无穷无尽的,语言必须尽量用最少的单位来表达最大限度的信息量,否则语言就会非常累赘,语言打破客观事物或概念的界限用同一个词表达各种不同的感觉,就可以大大节省语言单位。这是语言模糊性质存在的内在因素。”
2.语言符号的多义性。
三、传播过程中的意义(P49-50)
(一)传播者的意义
在传播行为中,传播者通风符号来传达他所要表达的意义,然
而,传播者的意义并不总是能够得到正确传达的。在这里,符号本体的意义与传播者的意义未必是一回事,这是很明显的。
?(二)受传者的意义
?对同一个或同一组符号构成的讯息,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同一时代的不同个人也会有不同的理解或解释,这说明符号本身的意义与受传者接收到的意义同样也未必是一回事。
?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一是符号本身的意义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产生变化;二是由于每个受传者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经历等社会背景来理解和解释符号的意义的,这些因素不同,每个人从同一符号或讯息中得到的意义也会存在差异。
?(三)情境意义。
?罗曼·雅各布森:语言符号不提供也不可能提供活动的全部意义,交流的所得,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语境。
?所谓语境,在传播学中叫做传播情境。传播情境指的是对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外部事物、条件或因素的总称。它包括具体的传播活动进行的场景;在广义上,传播情境也包括传播行为的参与人所处的群体、组织、制度、规范、语言、文化等较大的环境。
?在很多情况下,传播情境会形成符号本身所不具有的新意义,并对符号本身的意义产生制约。
?总之,符号本身是具有意义的,但意义并不仅仅存在于符号本身,而是存在于人类传播的全部过程和环节当中。
?这里需要解决的一个思维矛盾是,我们在前面讲到符号和意义是有机的统一体,意义不能脱离符号而存在,那么在这里为什么又说符号本身之外还有意义呢?
?理解如下:
?1、不能以明确的符号形式表达出来的意义不是清晰的意义,只能说是模糊地意义或意义的胚芽。
?2、符号与意义的关系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形式具有相对稳定性,而与丰富的社会社会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意义具有多变性。
?3、人类整体驾驭符号表述意义的能力是无限的,而作为个人这种能力是有限的,因此我们在日常传播中往往会出现“辞不达意”的情况。
?4、至于情境意义,也可以说由一系列情境符号及其相互组合所形成的意义。 ?因此,意义并不仅仅存在于符号本身这个观点,不仅与符号和意义的有机统一这个命题不矛盾,相反,它正说明了人类的符号和意义活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第五节 象征性社会互动
人类传播是一个以信息为媒介的社会互动过程。社会信息是由符号和意义构成的,而人类区别于动物信息活动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人类能够使用象征符来传达象征意义,因此,人类的信息传播活动也可以作为象征性社会互动活动来把握。考察人类的象征性社会互动,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人类传播的特质。
?一、人类的象征行为
? 象征能力是人类独有的能力。
? 象征行为,指的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
? 象征行为,是通过使用象征符来传达象征意义实现的。
? 象征符是具有双层意义的符号,第一层是符号的字面意义,第二层则是符号的类比或联想意义。象征行为的特点,就是使象征符的第一层意义向第二层意义发生转化,这种转化取决于两者之间的类比关系,即它们之间必须要有某种类似性。这种类似性并不是直接的和绝对的,而是基于社会生活的联想或想象。
?
?象征能力是人类特有的基本能力,通过这种能力,人类能够发现宇宙和社会万事万物间的象征关系,并从个别事物和眼前事物从森罗万象的具体性和千变万化的多样性的束缚中把自己解放出来,进入了一个自由的传播境界。人类创造出了最完整的象征符体系,利用这种体系,人类能够保存和传达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协调和控制社会行为,创造和继承社会文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象征活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化、发展和变革的重要机制。
?象征性互动理论(symbolic interaction theory)
?G.H.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精神、社会与自我》)(1934年)对这一理论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60年代以后,美国学者H.G.布鲁默、T.西布塔尼、R.H.特纳等学者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
?象征性互动理论把人看作是具有象征行为的社会动物,把人类的象征活动看作是一个积极的、创造性的过程,是人类创造出广泛的文化的一种活力,认为研究象征行为不仅对揭示人的本质,而且对理解现实的社会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布鲁默:象征性互动理论的核心问题是考察以象征符(尤其是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它有三个基本前提:(1)人是根据“意义”(关于对象事物的认识)来从事行动的;(2)意义是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的;(3)意义是由人来“解释”的。因此,意义、社会互动、解释,是象征性互动理论的三个主概念。同样,这三个概念对于考察社会传播和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重要)
?象征性社会互动,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由于象征符与意义是一个统一体,所以有的学者将象征性社会互动称为符号互动,也有的学者称为意义互动,这两者说的都是一回事。象征性互动是揭示传播这一社会过程的一个基本概念。
?象征性社会互动,首先是一个互动双方通过象征符来交流或交换意义的活动。 ?意义的交换有一个前提,即交换的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信息传递的“共同经验”说 )
信息传递的"共同经验"说
传播过程的确立离不开意义的交换,而意义如果不用来交换的话,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是,意义交换的前提是,交换的双方必须完全或在一定程度上对所传递的讯息有着共通或较为相似的理解
和解释,即所谓?°共通的意义空间?±,也称?°共同经验?±。共同的意义空间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对传播中所使用的语言、文字等符号含义的共通的理解,二是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A、B不可能完全重合,双方的意义交换只能通过AB进行;随着意义交换的持续进行,AB则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因此我们说,作为社会互动过程的传播,其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扩大传播双方共通的意义空间,加深双方的了解和相互理解。
意义交换作为互动性传播活动,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米德的“主我与客我”模式中,主我与客我通过“有意义的象征符”进行信息交流。自我意识对人的行为决策有重要影响,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是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它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另一方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与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
人的自我意识就是在“主我”和“客我”的辩证互动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变化的。内省与符号互动:内省?米德将其看作“自我”与“本我”相互交流的一个过程,而内省省察的结果是要给出一个意见(判断)——两个“潜在”意见冲突的结果。
布鲁默“符号互动论”
布鲁默:在人们思考即人内传播过程中,个人会沿着自己的立场或行为方向对他人期待的意义进行能动的理解、解释、选择、修改、加工,并在此基础上重新加以组合。这个过程是通过人将自己视作认识的对象来完成的。
符号互动论认为符号是人们在相互沟通的过程中用来代替某一对象的社会课题,具有社会性,而“精神”是一种运用符号的活动,是和自我的符号互动——个人运用符号与自我沟通。
符号互动论还认为,人们能够在自我交流过程中“扮演他者”,即在想象中将自己置于他人的地位,通过扮演他人角色而从他人的角度看待事件并据此指导自我。所以,形象地说,通过符号互动的过程,个人塑造了一些社会性的他者来和自己进行交流,产生意见交换——自我的意见传播得以发生和完成。
三、象征性文化与现代社会
克利福德·格尔兹:所谓文化,即“人类为了传达关于生活的知识和态度,使之得到传承和发展而使用的、以象征符形式来表现的继承性的观念体系”。这个定义,强调的是文化的符号性和象征性。 人类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中自由地创造出了以语言为代表的象征符体系,从而摆脱了自然和生物学意义上的束缚。然而,这些象征符体系一旦形成,也会具有相对独立性,作为能动的力量作用于社会。换句话说,由于象征符体系是作为“继承性的观念体系”来确立的,它通过形成文化秩序也会反过来制约社会生活和人的行为。
? 另一方而,正如文化本身不间断地发展到今天一样,作为文化的表现形式的象征符体系也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 在传统的社会里,由于人们绝大部分的体力和精力必须用于物质生产,所以对文化的符号性和象征性的感触并不是那么明显,但是在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我们的生活环境中到处充满了象征符,包括街头的、路边的、建筑物上的,报刊、广播、电视以及互联网络中的等等,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会处于这些视觉的、听觉的甚至触觉的符号的包围之中。现代人正在把各种各样的事物作为符号加以利用,为其赋予某种象征意义,与他人交换这种意义,并通过意义的交换来实现自己的目的。我们的生活空间正在成为一个符号空间或意义空间。
? 以消费文化为例,正如美国学者J.伯德利亚尔指出的,现代社会的消费实际上已经超出实际需求的满足,变成了符号化的物品、符号化的服务中所蕴含的“意义”的消费。说得通俗一些,即由物质的消费变成了精神的消费,人们购买某种商品或服务主要不是为了它的实用价值,而是为了寻找某种“感觉”,体验某种“意境”,追求某种“意义”。伯德利亚尔认为,由于消费的符号化和象征化,现代社会的消费传播正在越来越体现出“差异化”的特点,即追求个性和与众不同,所谓“风格传播”的特点越来越突出。在这种消费结构下,商品和服务的流行性越来越强,而流行周期则越来越短。
消费的符号化和象征化的确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一大特色。
? 文化的象征化并不仅局限于消费领域,现代社会的政治领域、经济领域以及生活与娱乐领域也都充满了新的象征符以及新的象征意义。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去寻找。
?第一,追求新事物、新意义是人类的一种基本价值:“新”意味着“创造性”、“时代性”和“个性化”,而这些永远是人们追求的价值和目标。
?第二,现代传播媒介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为众多的人参与象征符创造和传播提供了条件和手段。在传统社会里,社会的精神生产主体只是少数特权群体,而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几乎所有的合法群体和个人都有了从事这种生产和传播的能力与机会,其结果必然会带来象征符创造活动的活跃化、象征体系的多元化和多样化。
?象征符的不断创造和更新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与活力,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认识,象征符过滥提供和过频变动也会造成意义、价值和规范的流动化和无序化,使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和行动产生混乱。日本传播学者林进认为,象征体系的改造以渐进的方式为宜,过激的变动或完全的更新会导致“传播过程的断裂”,引起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这个观点是值得现代人深思的。
范文二:服饰符号的传播学阐释
服饰符号的传播学阐释
本文在介绍符号概念的基础上阐释了在消费社会里,服饰符号的基本功能已不再是御寒遮羞,而是社会分类。随后介绍了服饰符号的高级功能是作为传播情景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影响信息传播效果。
一、什么是符号?
人不仅是政治动物、社会动物和工具动物,在德国哲学家卡西尔看来,人更是“符号动物”,因为符号化的思维和符号化的行为才是人类生活最富有代表性的特征。
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符号学把人类带进了一个崭新的哲学世界里:人生活在符号的海洋里;“一切事物都潜在地是符号,一切事物的意义都可以用符号来表达”。人不能不从符号的视角看世界,也不能不用符号的态度对待世界。那么,什么是符号呢?
在众多的定义中,笔者认为美国哲学家、符号学家皮尔斯的观点最符合传播学的需要。他说:符号是在某些方面或某种能力上相对于某人而代表某物的东西。
首先,这个定义涉及到了传播过程中承载信息的符号的两个层面:索绪尔所谓的“能指”和“所指”,也就是罗曼雅各森布所说的“指符”和“被指”。与此同时,其他某些“符号”定义则只是简单强调了符号的形式和内容之间的关系,如美国符号学家莫里斯说:一个符号代表它以外的某个事物;日本符号学家池上嘉彦说:当某事物作为另一事物的替代而代表另一事物时,它的功能被称为“符号功能”,承担这种功能的事物被称为“符号”。古罗马哲学家奥古斯丁和意大利符号学家艾柯的观点也基本属于此类。
笔者认为,皮尔斯的定义更可贵之处在于,它不仅揭示出符号过程的主要元素:符号、符号的使用者即解释者(包括“编码者”和“解码者”)和符号的指示物,它还隐约意识到符号与符号情景的关系。用王铭玉的话说:“真正的符号被理解为具体的、起符号作用的因素,符号本身并不存在,它是符号情景的一部分。符号情景具有心理特性,而符号的功能作用就是它的物质化,使它更接近于事物,更接近于物质现实,符号是指认识主体的行为模式行为的直观形象方面的信息。”皮尔斯已经认识到,符号只存活于特定的传播情景中,只有当使用符号的双方具有一定的语言和文化共核,符号的意义生成才成为可能。正如前苏联语言符号学家齐诺维耶夫所指出的,符号是处于特殊关系中的事物,其中没有而且也不可能有任何思想的东西??。符号的意义因而并不表现在它本身上,而是在符号之外。
皮尔斯的定义虽然十分简短,却清晰勾勒出了符号的本质以及符号过程的全景,大致描绘出了符号关系中语用、语义和语形的关系(如下图):
解释者(主体)
表达 表达
语形
符号 符号
语用
语义 语义
被指示对象 被指示对象
二、服饰符号的基本功能
不仅符号的界定存有争议,符号的分类迄今为止也无定论。从传播学的需要出发,我们认为山东大学李延福教授于1994年提出的以符号的主、客观性质关系为依据的分类法颇值得探究。他提出从客观的逻辑层面、主观的美学视角和兼有主客观性质的社会标准对符号进行分类。在综合型的社会分类中,他把符号分为两大类:
1.标记性符号 该类符号又分为身份标记符号和礼貌礼节符号:前者包括臂章、校徽、服 饰、发式、图腾、装潢、纹身、诨名、招牌、商标等,后者则包括握手、脱帽、接吻、拥抱、鞠躬、敬礼、婚葬礼仪等。事实上,前者主要是静态符号,而后者多为动态符号。就服饰符号而言,前者是指服饰的存在形式,后者是指服饰的穿着习惯。
2.代码型符号 又分礼宾、礼仪、时尚和游戏四类。代码型符号的使用是非个人的集体行为。就服饰符号而言,它强调符号在社会环境中的运行特点和规律,这对于研究服饰的社会功能,探讨服饰的流行趋势是便利的分析工具。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一直在创造性地使用各种符号传达信息。首先,人们利用的是自身器官的符号功用,如眼神、摇头、挥手;之后,人们开始对身体的某些部位进行加工改造以传达更为复杂的信息,如海南黎族妇女的纹身;再往后,随着人类对大自然认识的逐步增加,人们开始利用身外之外装饰自身身体,现代意义上的服饰于是就应运而生。
今天,世界各地的人们已逐步迈进消费时代,服饰原始的御寒遮羞的功能已退居次位,而其被赋予的各种新功能已成为今天人们穿着服饰的核动力。恰如法国学者让鲍德里亚所言,现代社会中的消费者实际上是对商品所内含的意义(及意义的差异),而不是对具体的物的功用或使用价值有所需求。他认为,在“消费社会”里,产品除了它的使用价值外,还具有某种对消费者的社会地位进行界定或对对消费者进行分类的意义。
约翰费斯克曾精辟地阐释了服饰品牌价值建构的意义:品牌服饰通过媒体文本/广告的意向叙述,向受众传达了价值的区分和文化行为。穿名牌服饰“是一种区隔行为,是一种
在社会层面可以定位的口音,言说着一种共同的语言。它是在社会层面向高消费阶层的一种位移,是转向都市极其复杂状态,是趋向时髦与社会特殊性”。简言之,服饰形象广告的目标就是让消费者购买一种生活方式,首先是在心理、情绪或渴望的层次上,然后才是产品层次上。赋予服饰产品更多的社会文化价值,是使高档服饰价格合法化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手段。
概括起来,在当今时代,服饰在遮羞御寒之外,更多地是发挥着下述社会分类功能: 行业/职业标志:如军队、邮政、税务制服
身份/角色标志:如新郎和新娘服饰、战俘服、囚服
等级标志:如不同军阶的军服、我国封建帝王时代不同官阶的官服
财富标志:如价值几十万人民币的高档时装
信念标志:如僧侣服装
民族标志:如穆斯林服饰、日本和服
时代标志:如我国元朝服饰、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服饰
年龄标志:如童装
性格标志:如乞丐服、休闲西服、露脐装
集团标志:如校服、厂服
性别标志:男装、女装、中性(unisex )装
场景标志:如隔离衣、网球服、睡衣、泳装、作战服等
态度/意愿标志:如参加上海APEC 会议的各国政府首脑所穿的唐装
那么,服饰符号是如何表述其系统特性、如何进行社会分类的呢?我们可以用索绪尔的语言/言语二分法加以剖析。
服饰系统的“语言”由服饰的“细节”、样式和关系规则(身体各部位的比例关系)组成,而服饰系统的“言语”即个人的穿戴方式(尺码、搭配、个人 习惯等)。
“语言”是一种社会体制,也是一套价值系统,而“言语”则是个人的符号实践,“语言”和“言语”的有机结合就构成了完整的服饰话语陈述方式。
三、服饰符号的高级功能
要正确运用和解读服饰符号,我们还需要进一步解构相关的符号过程——某个事物起着符号作用的过程。
皮尔斯曾提出了符号过程的三元关系:一是起符号作用的那个事物,二是符号所涉及的那个事物,三是某个解释者对它的解释。后来,莫里斯将其发展成五元关系:V 、W 、X 、
Y 和Z ,其中V 是在某种条件Z 下,在W 中造成以某种方式X 对某种对象Y (那时并未做出一种刺激进行活动)做出反应的倾向。通俗地说,V 就是“符号”,W 是“解释者”,X 是“解释”,Y 是“意谓”,Z 是符号在其中出现的“周围条件”。
但事实上,符号发生作用的过程比上述两位美国学者的描述还要复杂。我国学者刘奎林、杨春鼎提出,符号的产生基本上依赖于三个场:
思维场:主体在记忆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形成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从而创造了思维的外在形式,解放了人的思维。用公式表示就是:主体→思维场→符号。
文化场:只有在特定的文化场中,主体才能够建立起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
心理场:只有经过长期的心理积淀和集体无意识,主体才能在客体形式和心理内容之间建立起必然的联系,从而建构起稳定的符号系统。
皮尔斯、莫里斯和刘奎林-杨春鼎的学说为我们理解符号过程提供了理论工具,但笔者认为,这些理论还不能精确解释在具体的传播情景中特定符号意义的获得;要想更细致地分析包括服饰符号在内的传播情景对文本解读和传播效果的影响,我们还必须借助于美国语言学家William J. Baker制作的语言作用评定图表(如下图):
信息交流情景
说话人当时的心理状态
一般知识和特定环境的知识
动因和愿望
可用的语言技巧和手段
意欲表达的信息(m)
信息结构{Ic[Is(Ir(Id))]}
说话的语言结构(x)
肌动计划和发出
话语 实际环境(Y)
基本感觉和知觉
感知到的语言结构(x’)
推断出的信息结构{Ic’[Is’(Ir’(Id’))]}
理解到的信息(m’)
对理解到的信息所做的评定(m’’)
听话人当时的心理状态
一般知识和特定环境的知识
动因和注意
可用的语言技巧和手段
符号学认为,语境赋予符号以具体的意义,而传播学认为,传播情景足以影响信息传播的效果。William 指出,在传播过程中,传者想要传达的信息(intended message,简称m )、受者所理解到的信息(m’) 和其对所理解的信息的评定(m’’) 很难做到完全等同。事实上,传者想要传达的信息和他/她事实上传出的信息也并非总是等量。这其中的差异主要是由传受双方的符号能力造成的。
在某些传播过程中,包括服饰在内的非语言符号(系统)完全可以作为独立的话语体系来传达信息。但是在更多情况下,非语言符号是作为传播情景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补充、替代、强调、否定、重复和调节语言符号的意义。美国口语传播学者雷蒙德罗斯甚至认为,在人际传播中,人们获取的信息总量中,只有35%是语言符号传播的,而其余的65%的信息是非语言符号传播的。如果把整合营销传播(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的概念引入符号学研究,那么,无论是单一符号文本还是复合符号文本,各种符号系统——服饰符号系统、身势符号系统、语言符号系统——都必须符合统一的编码规则、服务于统一的传播目标,否则传播工具就会蜕变为干扰因素。英国华威城堡的工作人员身着中世纪服装进行解说,就是成功运用服饰符号提升传播效果的典型个案。
罗兰巴特曾说:“时装是系统,这个系统通过变化服装,赋予细节以意义,以及建立在服装的某些方面和尘世的活动之间的纽带而创造出意义。”罗兰巴特率先把作为元科学的符号学引入了服装领域,但我们相信,如果从传播学的角度切入服饰符号学研究,莫里斯所划
1不仅研究服饰符号之间的分的符号关系学、语义学和语用学将更具实践意义:符号关系学○
2则剖析服饰符关系,还关注服饰符号与传播情景中其它符号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语义学○
3研究符号与人(编码者和解码者)之间的关系。显然,只号与所指物之间的关系,语用学○
有把服饰符号作为一个子系统纳入一个更复杂的动态系统中,才能够真正揭示出服饰符号(系统)在现代人类传播活动中的地位、功能及运行规律,才能够更有效地指导人类的社会传播实践。
范文三:服饰符号的传播学阐..
服饰符号的传播学阐释
杨 洁
(海南大学 艺术学院,海南 海口 570228)
[摘 要 ]本文在介绍符号概念的基础上阐释了在消费社会里,服饰符号的基本功能已不再是御寒遮羞,而是社会 分类。文章随后介绍了服饰符号的高级功能是作为传播情景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影响信息传播效果。
[关键词 ]服饰符号;非语言符号;符号过程;传播情景;社会分类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一、 什么是符号?
人不仅是政治动物、社会动物和工具动物,在德国哲学家卡西尔(E. Cassirer)看来,人更是 “符号动物” ,因为符号化的思维和符号化的行为才是人类生活最富有代表性的特征。
诞生于 20世纪 60年代的符号学把人类带进了一个崭新的哲学世界里:人生活在符号的海洋 里; “一切事物都潜在地是符号,一切事物的意义都可以用符号来表达” 1。人不能不从符号的视 角看世界,也不能不用符号的态度对待世界。那么,什么是符号呢?
在众多的定义中, 笔者认为美国哲学家、 符号学家皮尔斯 (Charles S. Peirce)的观点最符合传播 学的需要。他说:符号是在某些方面或某种能力上相对于某人而代表某物的东西。
首先,这个定义涉及到了传播过程中承载信息的符号的两个层面:索绪尔(F. Saussure)所谓 的“能指” (signifier)和“所指” (signified),也就是罗曼?雅各森布(R. Jakobson)所说的“指符” (signans )和“被指” (signatum ) 。与此同时,其他某些“符号”定义则只是简单强调了符号的 形式和内容之间的关系,如美国符号学家莫里斯 (Charles Morris) 说:一个符号代表它以外的某个 事物;日本符号学家池上嘉彦 (Y. Ikegami)说:当某事物作为另一事物的替代而代表另一事物时, 它的功能被称为“符号功能” ,承担这种功能的事物被称为“符号” 。古罗马哲学家奥古斯丁 (S. Augustine) 和意大利符号学家艾柯 (U. Eco)的观点也基本属于此类。
笔者认为,皮尔斯的定义更可贵之处在于,它不仅揭示出符号过程的主要元素:符号、符号 的使用者即解释者(包括“编码者”和“解码者” )和符号的指示物,它还隐约意识到符号与符号 情景的关系。用王铭玉 2的话说:“真正的符号被理解为具体的、起符号作用的因素,符号本身并 不存在,它是符号情景的一部分。符号情景具有心理特性,而符号的功能作用就是它的物质化, 使它更接近于事物,更接近于物质现实,符号是指认识主体的行为模式行为的直观形象方面的信 息。 ” 皮尔斯已经认识到, 符号只存活于特定的传播情景中, 只有当使用符号的双方具有一定的语 言和文化共核,符号的意义生成才成为可能。正如前苏联语言符号学家齐诺维耶夫所指出的,符 号是处于特殊关系中的事物,其中没有而且也不可能有任何思想的东西??。符号的意义因而并
[作者简介 ] 杨洁(1974- ) ,女,四川达州人,海南大学艺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服装设计和时装品牌 推广。
1王铭玉 . 语言符号学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4.5
2同上 . 13
不表现在它本身上,而是在符号之外。
皮尔斯的定义虽然十分简短,却清晰勾勒出了符号的本质以及符号过程的全景,大致描绘出 了符号关系中语用、语义和语形的关系(如下图) :
解释者(主体)
语形
符号
语用
语义 语义
被指示对象 被指示对象
二、 服饰符号的基本功能
不仅符号的界定存有争议,符号的分类迄今为止也无定论。从传播学的需要出发,我们认为 山东大学李延福教授于 1994年提出的以符号的主、客观性质关系为依据的分类法 3颇值得探究。 他提出从客观的逻辑层面、主观的美学视角和兼有主客观性质的社会标准对符号进行分类。在综 合型的社会分类中,他把符号分为两大类:
1. 标记性符号 该类符号又分为身份标记符号和礼貌礼节符号:前者包括臂章、校徽、服 饰、发式、图腾、装潢、纹身、诨名、招牌、商标等,后者则包括握手、脱帽、接吻、拥抱、鞠 躬、敬礼、婚葬礼仪等。事实上,前者主要是静态符号,而后者多为动态符号。就服饰符号而言, 前者是指服饰的存在形式,后者是指服饰的穿着习惯。
2. 代码型符号 又分礼宾(protocal ) 、礼仪(ritual ) 、时尚(fashion )和游戏(games )四 类。代码型符号的使用是非个人的集体行为。就服饰符号而言,它强调符号在社会环境中的运行 特点和规律,这对于研究服饰的社会功能,探讨服饰的流行趋势是便利的分析工具。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一直在创造性地使用各种符号传达信息。首先,人们利用的是自 身器官的符号功用,如眼神、摇头、挥手;之后,人们开始对身体的某些部位进行加工改造以传 达更为复杂的信息,如海南黎族妇女的纹身;再往后,随着人类对大自然认识的逐步增加,人们 开始利用身外之外装饰自身身体,现代意义上的服饰于是就应运而生。
今天,世界各地的人们已逐步迈进消费时代,服饰原始的御寒遮羞的功能已退居次位,而其 被赋予的各种新功能已成为今天人们穿着服饰的核动力。 恰如法国学者让?鲍德里亚所言, 现代社 会中的消费者实际上是对商品所内含的意义 (及意义的差异) , 而不是对具体的物的功用或使用价 值有所需求 4。他认为,在“消费社会”里,产品除了它的使用价值外,还具有某种对消费者的社 会地位进行界定或对对消费者进行分类的意义。
3同上 . 17-20
4王蕾、代小琳 . 霓裳神话:媒体服饰话语研究 [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 2004.12.
约翰?费斯克曾精辟地阐释了服饰品牌价值建构的意义:品牌服饰通过媒体文本 /广告的意向 叙述,向受众传达了价值的区分和文化行为。穿名牌服饰“是一种区隔行为,是一种在社会层面 可以定位的口音,言说着一种共同的语言。它是在社会层面向高消费阶层的一种位移,是转向都 市极其复杂状态,是趋向时髦与社会特殊性” 5。简言之,服饰形象广告的目标就是让消费者购买 一种生活方式,首先是在心理、情绪或渴望的层次上,然后才是产品层次上。赋予服饰产品更多 的社会 -文化价值,是使高档服饰价格合法化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手段。
概括起来,在当今时代,服饰在遮羞御寒之外,更多地是发挥着下述社会分类功能:
行业 /职业标志:如军队、邮政、税务制服
身份 /角色标志:如新郎和新娘服饰、战俘服、囚服
等级标志:如不同军阶的军服、我国封建帝王时代不同官阶的官服
财富标志:如价值几十万人民币的高档时装
信念标志:如僧侣服装
民族标志:如穆斯林服饰、日本和服
时代标志:如我国元朝服饰、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服饰
年龄标志:如童装
性格标志:如乞丐服、休闲西服、露脐装
集团标志:如校服、厂服
性别标志:男装、女装、中性(unisex )装
场景标志:如隔离衣、网球服、睡衣、泳装、作战服等
态度 /意愿标志:如参加上海 APEC 会议的各国政府首脑所穿的唐装
那么, 服饰符号是如何表述其系统特性、 如何进行社会分类的呢?我们可以用索绪尔的语言 /言语二分法加以剖析。服饰系统的“语言”由服饰的“细节” 、样式和关系规则(身体各部位的比 例关系)组成,而服饰系统的“言语”即个人的穿戴方式(尺码、搭配、个人习惯等) 。 “语言” 是一种社会体制,也是一套价值系统,而“言语”则是个人的符号实践, “语言”和“言语”的有 机结合就构成了完整的服饰话语陈述方式。
三、 服饰符号的高级功能
要正确运用和解读服饰符号,我们还需要进一步解构相关的符号过程——某个事物起着符号 作用的过程。
皮尔斯曾提出了符号过程的三元关系:一是起符号作用的那个事物,二是符号所涉及的那个 事物,三是某个解释者对它的解释。后来,莫里斯将其发展成五元关系:V 、 W 、 X 、 Y 和 Z ,其 中 V 是在某种条件 Z 下,在 W 中造成以某种方式 X 对某种对象 Y (那时并未做出一种刺激进行 活动)做出反应的倾向。通俗地说, V 就是“符号” , W 是“解释者” , X 是“解释” , Y 是“意谓” (significations ) , Z 是符号在其中出现的“周围条件” 。
但事实上,符号发生作用的过程比上述两位美国学者的描述还要复杂。我国学者刘奎林、杨 春鼎提出,符号的产生基本上依赖于三个场 6:
5同上 . 47
6转引自王铭玉 . 《语言符号学》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4.22-23
思维场:主体在记忆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形成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从而创造了思维的外在形式, 解放了人的思维。用公式表示就是:主体→思维场→符号。
文化场:只有在特定的文化场中,主体才能够建立起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
心理场:只有经过长期的心理积淀和集体无意识,主体才能在客体形式和心理内容之间建立 起必然的联系,从而建构起稳定的符号系统。
皮尔斯、莫里斯和刘奎林 -杨春鼎的学说为我们理解符号过程提供了理论工具,但笔者认为, 这些理论还不能精确解释在具体的传播情景中特定符号意义的获得;要想更细致地分析包括服饰 符号在内的传播情景对文本解读和传播效果的影响,我们还必须借助于美国语言学家 William J. Baker 制作的语言作用评定图表 7(如下图) :
符号学认为,语境赋予符号以具体的意义,而传播学认为,传播情景足以影响信息传播的效 果。 William 指出,在传播过程中,传者想要传达的信息(intended message,简称 m ) 、受者所理 解到的信息 (m’) 和其对所理解的信息的评定 (m’’) 很难做到完全等同。事实上,传者想要传达的信 息和他 /她事实上传出的信息也并非总是等量。这其中的差异主要是由传受双方的符号能力造成 的。
7转引自齐沪扬 . 传播语言学 [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0.44
在某些传播过程中,包括服饰在内的非语言符号(系统)完全可以作为独立的话语体系来传 达信息。但是在更多情况下,非语言符号是作为传播情景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补充、替代、强调、 否定、重复和调节语言符号的意义。美国口语传播学者雷蒙德?罗斯甚至认为,在人际传播中,人 们获取的信息总量中, 只有 35%是语言符号传播的, 而其余的 65%的信息是非语言符号传播的。 如 果把整合营销传播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的概念引入符号学研究,那么,无论是单 一符号文本还是复合符号文本,各种符号系统——服饰符号系统、身势符号系统、语言符号系统 ——都必须符合统一的编码规则、服务于统一的传播目标,否则传播工具就会蜕变为干扰因素。 英国华威城堡 (Warwick Castle)的工作人员身着中世纪服装进行解说,就是成功运用服饰符号提升 传播效果的典型个案。
罗兰?巴特曾说:“时装是系统,这个系统通过变化服装,赋予细节以意义,以及建立在服装 的某些方面和尘世的活动之间的纽带而创造出意义 8。 ” 罗兰?巴特率先把作为元科学的符号学引入 了服装领域,但我们相信,如果从传播学的角度切入服饰符号学研究,莫里斯 (Charles Morris) 所 划分的符号关系学 (syntactics)、语义学 (semantics)和语用学 (pragmatics)将更具实践意义:符号关系 学不仅研究服饰符号之间的关系,还关注服饰符号与传播情景中其它符号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 语义学则剖析服饰符号与所指物之间的关系,而语用学研究符号与人(编码者和解码者)之间的 关系。显然,只有把服饰符号作为一个子系统纳入一个更复杂的动态系统中,才能够真正揭示出 服饰符号(系统)在现代人类传播活动中的地位、功能及运行规律,才能够更有效地指导人类的 社会传播实践。
[参考书目 ]
1. 戴元光、金冠军 . 传播学通论 [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2000年 8月
2. 蒋原伦 . 媒体文化与消费时代 [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 2004年 1月
3. 李苓 . 传播学理论与实务 [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2年 9月
4. 刘涛 . 服饰广告的奥妙 [M]. 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 2004年 1月
5. 李幼蒸 . 历史符号学 [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 5月
6. 罗兰?巴特 . 符号学原理 [A]. 马宁译 . 赵毅衡 符号学文学论文集 [C].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4年 5月
7. 齐沪扬 . 传播语言学 [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0年 1月
8. 邵培仁 . 传播学导论 .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1997年 1月
9.王蕾、代小琳 . 霓裳神话:媒体服饰话语研究 [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 2004年 2月
10.王铭玉 . 语言符号学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4年 5月
11.周永秀、毕研韬 . 符号科学与翻译理论 [J].《岱宗学刊》 (哲社版) , 2002年第 1期
12. 庄晓东 . 文化传播:历史、理论与现实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年 4月
Interpretation of Costume Symbols in Light of Communication Studies
YANG Jie
School of Art, Hainan University, Haikou 570228, China;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on theories, this essay first explores the definition of symbols and signs, and then it justifies the basic function of costume symbols is social classification,
8www.cqzg.cn/bbs/archiver/tid-109188.html
rather than protection against the cold. Lastly, the authors suggest that the more important function of costume symbols is to define the contents of communication.
Key Words: costume symbols; nonverbal symbols; process of symbolization; contents of communication; social classification
范文四:米德的符号互动论思想以及对美国传播学研究的影响和贡献
米德的符号互动论思想以及
对美国传播学研究的影响和贡献
?柯 泽
【摘 要 】米 德 的 符 号 互 动 学 说 涉 及 思 想 意 识 的 来 源 、自 我 概 念 的 产 生 、社 会 协 调 的
实
现 ,符 号 价 值 功 能 是 米 德 符 号 互 动 学 说 的 核 心 ,通 过 对 这 些 关 键 概 念 的 辨 析 ,米 德 建 立
了
具 有 创 新 意 义 的 符 号 互 动 学 说 ,这 一 学 说 不 但 对 社 会 心 理 学 产 生 了 重 大 影 响 ,而 且 对 传
播
学的发 展也产生了 深远影响 。 年迪根,,编辑出版米德生前的一组文章 ,2001 Deegan 【关键词 】米德 ,符号互动论 ,传播 学 一、米德职业经历和学术成就的文献梳理 以《社会心理学文选 》为名出版 。根据作者介 绍 ,过去
普遍认为这组文章已经于 1910年 出 版 ,但 迪 根 考 证
米德的生平无论是对于英文世 界的读者还是对 的 结 论 是 ,事实上它们从未出版 ,新 出 版 的 文 选 附 有
迪根撰写的有关米德生平和思想的 综 述 长 文 。1 980 于中文世界的读者来说都还比较模糊 。关 于 米 德 的
生 平 ,零星的记载见于有关米德研究的一般著作 ,或 年 刘 易 斯 ,Lewis,和 史 密 斯 ,Smith,出 版 《美 国 社 会 学 者见于其作品集的前言中 ,这些有关生平的 文 字 介 和 实 用 主 义 》 ,American Sociology and Pragm- a
。 tis m , 一 书 , 该 书 共 10 章 , 除 了 第 1 章 为 总 论 , 第 绍多出自他过去带过的研究生的个人回忆迄今为
止,在英语世界中尚未见到有专门的米德传记出版 。 2
有关米德生平的重要研究包括米勒的 《乔 治赫 章 、第 3 章 、第 4 章 分 别 介 绍 皮 尔 斯 、詹 姆 斯 以 及 ?
[1]杜 伯 特?米 德 ,自 我 、语 言 和 世 界 》1973, 年 ,,在 这 部 米
德思想研究专著中附有米德生平和思想发展的 长 篇 威 外 ,另 外 6 章内容全部用来介绍米德 的 思 想 和 生 介 绍 文 章 ,尤其是对涉及米德生平的一些细 节 问 题 平 ,这部著作是迄今为止英文世界中研 究 米 德 思 想
[4]及其生平的最为详尽的著作 。 以下根据上述研究简 做了非常详细的注释 。米勒是芝加哥大学的研究 生 ,
并曾受教于米德 ,他的有关回忆应该是比较可靠的 。 要概述一下米德的职业经历和学术成就 。 米 德 于 1863年 2 月 27 日出生于马萨诸塞州 年米勒编辑出版另外一本米德的作品集 《个 人 1982 的 南 哈 德 利 ,South Hadley , ,他的家族来自新英格 与 社 会 自 我 ,米 德未曾出版的作品 》 该, 书 前 页 的 长 兰 , 父 亲 是 一 位 牧 师 ,母亲是一名教 师 。米 德 于 篇导读主要是关于米德思想的发展 ,而 没 有 涉 及 其 1876年进入奥柏林 预 备 部 学 习 ,Oberlin Preparatory
Department ,1,979 年成为奥柏林学院的新生 。Gary 生平 。1 980 年 德国学者 HansJoas出版米德研究专著 A.Cook在 《 乔 治赫 伯 特米 德 , 实用主义社会学的 ??《米德思想的当代审视 》1,985 年该书由雷蒙 德迈 耶 ?创 立 者 》 一 书 中 介 绍 说 , 关 于 米 德早期生活经历的 [2]信 息 非 常 少 , 所幸的是米德的家人 保 存 了 年,Raymon d Meye,r翻 译 成 英 文 出 版,该 书 专 门 辟 有 1883
至 年间米德写给他的好友 亨 利?卡 斯 特 ,1895 Hen- 一 章 “邀进民主思想的发 展 , 乔 治?赫 伯 特?米 德
1863-1931”专门介绍米德思想的发展 ,附 带 介 绍 了 ry Northrop Castle ,的 95 封 信 件 ,以及同一期间卡斯 米 德 的 生 平 ,尤其详细介绍了米德在德国留 学 的 那 特 写 给 米 德 和卡斯特家族的大量信件 ,这 些 信 件 至 段生活经历 。1 993 年 库 克 ,Gary A.Coo,k出 版 《乔 治? 今 保 存 在 芝 加哥大学图书馆 , 大部分从未出 版 ,通 赫伯特米德,实用主义社会学的创立者》George, Her- ?过 这 些 信 件 ,人们可以了解米德早期的人生轨迹和
[3]思 想 发 展 。 bert Mea,dThe Making of a Social Pragmatis,,在t 这 部
1883年米德从奥柏 林 学 院 毕 业 ,在 毕 业 后 的 4 著 作 中 , 作 者 利 用 米 德 与 亨 利?卡 斯 特 ,Henry
年中他在学校教过书 ,干过铁路建筑 工 ,做 过 测 量 Northrop Castle,家族的大量通信 ,追溯并还原了米德
的 早 期 生 活 ,尤其是他与亨 利卡斯特家族的关系及 ?员 ,也做过家庭教师 ,但没有一样工作能够让他 感 到 其 发 展 ,这 些 信 件至今保存在芝加哥大学图书馆 。 满意 。 1887年夏天米德借了一笔 钱 ,离开明尼阿波利 34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410, XINWENAIHAOZHE ?
斯,,来到哈佛成为一名研究生 。 一年后米用主义》一书中详列了 年至 年米德为该校Minneapolis 1894 1931
[4]26-1285德 却 离 开 哈 佛 ,当时在哈佛执教的著名实 用 主 义 哲 学 生所讲授的全部课程 ,这些课程主要集中在 学 家 詹 姆 斯 ,William Jame,推荐米德前往德国莱s比 哲学和心理学领域 。
, 米德生前发表过大量学术论文根据比较完整锡大学跟随冯特学习心理学博士课程 。 [5]1888年米德来到德 国 ,1888 年 至 1889年 的 的统计 , 109 。 , 冬他生前发表的论文总数为篇但是作季 ,他在冯特指导下学习 。总 体 而 言 ,米 德 对 莱 比 锡 为一名重要的思想家 ,米德生前并未出版 过 一 本 属 大学的课程并不满意 ,但是冯特有关民族 心 理 以 及 于 自 己 的 著 作 ,我们今天读到的米德的著 作 都 是 在 个人与集体互动 心理的研究对米德产生了很大影 他去世后由他的学生收集 、编 辑 并 出 版 的 。迄 今 为 响 ,受 冯 特 的 启 发 ,米德后来在密歇根大学执教后 也 止 ,由他人编辑出版的米德的著作至少有十几部 ,尚 建立了一个冯特式的心理学实验室 。 1889年 3 月,也 有大量文章至今未结集出版 。 就是一个学期后 ,米德转到柏林大学 ,他 的 博 士 指 导
导师是狄尔泰 ,Dilthey,主要研究方向是儿,童 早 期 道 米德的著作正像他在 芝加哥大学执教 38 年 所 德发展 。 授 课 程 一 样 ,涉及十分广泛的领域 ,并 对 后 来 不 同 学 1891年 秋 天 ,米德获得了密歇根大学的教职 ,有 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米 勒 在 《自 我 、语 言 和 世 可能在杜威主持的哲学系工作 。他 原 本 打 算 结 束 他
在柏林的博士学业后再去阿安伯 ,他 在 早 些 时 候 也 界 》一 书 中 评 论 道 ,“米德发展了一套思想学说 ,他 揭 曾得到过密歇根大学校 长 安 吉 尔 ,James Burrill 示了社会心理学或者社会行为主义与无所不 包 的 宇 Ange,l的 承 诺 ,但 是 到 10 月 底 的 时 候情况似乎发生 , 宙学说和形而上学学说的关系他的这类研究建立了 变 化 ,米德不太可能继续留在柏林完成 博 士 学 位
同时又保留在密歇根大学的职位 ,他 不 得 不 放 弃 前 在 数 学 、宇 宙 学 、物 理 学 、生 物 学 、生理心理学以及神 者 。他在柏林发给 亨 利?卡斯特的最后一封信中说 , 经学等基本理论的基础之上 。同 时 ,他也是一位坚守 “无法拿到学位回去 ,我 感 到 羞 愧 ,如果我明天就能 实用主义传统的哲学家 ,他探讨了包括认识论 、形 而 够参加考试和论文答辩那该多好 ,我 多 年 来 的 苦 读 [3]26 。 ” 、 、 、 就是为了拿到博士学位不过米德未拿到博士学上学科学哲学意识哲学伦理学以及价值理论在位对他日后在密歇根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的 学 术 生 涯
并未产生严重的影响 。 [1]内的所有传统哲学问题 。 ”
米德的主要著作包括 ,
1,《心灵、自我与社会 》(Edite and with anIntrodu -c
tion by Charles W.Morris:Min,Seld,fand Society:From
the Standpoint of a SocialBehavioris ,Thet Universityof
ChicagoPres ,sChicago and London,193g4), 最 早 出 版
米 德 于 年秋来到密歇根大学 ,他 对 自 己 于 年 ,由 根据不同版本的学 生 笔 记 整 理1891 1934 Morris 获得的这个职位 非 常 满 意 ,在一封写给他妻子父母 而 成 ,主要内容取自他为学生讲授的社会 心 理 学 课 的 信 件 中 ,米 德 说 ,“海 伦与我非常幸运能够待在这 程。
里 ,世 界 上 再 也没有其他地方比这儿更适合思考和 2,《乔治赫伯特米德的社会心理 学 》The, Social ??
研 究 了 。 这儿的杜威先生思想深刻 ,具 有 创 新 精 神 , Psychology of George Herbert Mead,Universit y of 他是我见到过 的最让我折服的思想家 ,我 从 他 那 里 Chicago,1934,1936,1938,1956and 1964,1972, 年 获 得 的 东 西 比我过去从任何人那里获得的都要 改 [3]32 多 。 ”名 为 《 乔 治赫 伯 特米德论社会心理学 》出 版 。 ??在 密 歇 根 大 学 ,米 德 教 授 的 课程包括心理学概 ,Anselm Straus,Georges Herbert Meadon SocialPs -y 生理心理学和高级心理学 ,并 指 导 一 些 实 验 项 论 、 cholog,ySelecte dPaper,197s2,. 在密歇根大学的那些日子 ,米 德 与 杜 威 都 在 其
目 。 3, 《 十九世纪的思想运动 》 ,Edited by MerrittH. 中 ,米德的孩子出生于 年 ,杜 威 也 有 个 孩 子 ,1893 3 Moore:Movementof Thoughtin the Nineteenth Centur, y米德和杜威都非常重视观察和研究孩子 。 University of ChicagePres ,s1936),1936 年 由 芝 加 哥 大 1894年杜威应邀出任芝加哥大学哲学系主 任 , 学出版 ,主要内容取自他为学生讲授的同名课程 。 杜 威 强 烈 建议校方同时聘请米德 ,1894 年 米 德 以 助 4, 《 动 作 哲 学 》 ,Edited by Charles W.MorrisW ith 教身份受聘于芝加哥大学 ,从此开始了他 在 这 所 大
学长达 37 年的职业学术生涯 ,1894—1931, 。 在芝加 JohnM.Brewste ,Arlbert M.Dunhamand David Miller, 哥大学的数十年时间中 ,米德承担了大量 本 科 生 和 University of ChicagoPres ,sChicag,o1938, 研究生的课程 。刘易斯和史密斯 在 《美国社会学和实 5, 《 个人与社会自我 》 ,Davide L.Miler:Individual
and Social Self:Unpublished Work of George Herbert
Mead,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 ,sChicago and
35
新闻与传播研究
XINWENAIHAOZHE ,201410, ?
,,,年 由 编 辑 并 出London19821982 DavideL.Miller 本 前 提 ,“第一个前提是人类的行为建立在对意义 正
确的理解基础上 ,这些意义包含在身心世 界 的 万 事 版。
6,《 游戏学说与社会学 》(Edited by Mary JoDe e- 万 物 之 中 ,人类以符号为万事万物命名 ,第 二 个 前 提 gan:Play School and Societ,P.Langy,eNew York,1999,) 是事物的意义源于人们之间的互动 ,第 三 个 前 提 是 1999年 由 Deegan编辑出 版 。 这些意义通过 人们具体的互动过程而不断修正 ,并 [6]27,《社会心理学文集》Mary, Jo Deega,Essysinn So- 被人们用来应付日 常 事 物 ”。 米 德 认 为 ,“语 言 过 程 cial Psycholog,yTransactio nPublisher,sNew Brunswick 对于自我的发展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自 我 具 有 一 种
与生理有机体本身的特征不同的特征 。自 我 是 某 种 and New Jerse,200y1,200,1 年由 Deegan编辑出版 。
8,《自我 、战 争 以 及 社 会 ,乔 治?赫 伯 特?米 德 的 微 不断发展的东西 ,它不是与生俱来的东西 ,而 是 在 社 观 社 会 学 》 Self,,War&Society:George HerbertMead's 会经验过程和社会活 动过程中出现的 ——也 就 是 Macrosociolog,Transactioy nPublisher,sNew Brunswick 说 ,它在既定的个体那里是作为他与这种 作 为 整 体
的 过 程 ,以及与这种过程所包含的其他个 体 的 关 系 and New Jerse,200y8,200,8 年由 Deegan编辑出 版 。 [7]164的结果而发展的 ”。 从具体可见的人与人 、人 与 社
二、米德符号互动论及其社会心理学意义 会的互动去研究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 ,而 不 是 从 形
而 上 学 的 玄 念 、理念去研究这些东西 ,这 种 思 路 显 然
米德是符号互动学说的重要创 立 者 ,尽 管 在 米 比理性主义更接近于现实本身 。因 此 符 号 互 动 论 在 德之前或者与米德同时代 , 皮 尔 斯 、詹 姆 斯 、杜 威 和 人类自我理解领域成为一个新的里程碑 。
其 次 , 符号互动论是当时美 国日益盛行的实用 库利等人已经介入到符号互动研究 ,但 是 米 德 无 疑
。 是符号互动研究的集大成者主义和进化论 思想在人类行为研究中的具体运用 。
来 源 、 , 米德的符号互动学说涉及思想意识的自米德的哲学思想深受实用主义影响他本人也是詹我 概 念 的 产 生 、社会协调的实现以及这些关键概念 , 姆斯 、杜威等实用主义哲学大师的信徒 。实用主义 哲 符号价值功能是米德符号互动学说的核心 ,通 过 对 学最为关注的是效果和效率问题 ,认 为 观 念 和 意 义 这些关键概念的辨析 ,米德建立了具有创 新 意 义 的 的真实取决于其效果 ,而不承认绝对静止的理念 。实 符 号 互 动 学 说 ,这一学说不但对社会心理 学 产 生 了 用主义哲学将生活理解为人对环境的探寻 、求 证 、试 重大影响 ,而且对传播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 错 ,以求得对环境的适应 ,世界并不是静静地躺在 那
建立符号互动论的根本目的 是要揭示个人与群 里等待人们偶然发现的领域 ,人 们 应 该 积 极 主 动 地
去探索新的领域 。这些观念导致符号互动 论 把 人 看 体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揭示人类社会生活的真实 面
貌 。符号互动论中的一些关键概 念 ,如 表 意 符 号 、有 作具体环境的产物 ,个人和社会的一切活 动 都 是 以 意 义 的 姿 态 、自 我 、对 象 、动 作 、过 程 、角 色 、普 遍 化 适应环境为目的 。与此相 关 ,符号互动论把意识看作
具体环境的产物 ,它们来自人与环境的具 体 互 动 而 他
人等都是为这一理论目的服务的 。符 号 互 动 论 关 于 不是来自真实 。人类的种种独特能 力 ,如人类使用语 个人生活和社会 过程的看法突破了传统的认识框 言 的 能 力 、人类运用理性的能力 ,以及人类自身视 为
特定对象的能力等 ,都源于人对环境的适应 。同 样 , 架,是一种具有革命性的思想 。
首 先 ,符号互动论从人与人互动 、人 与 环 境 互 动 意识 、自我乃是人适应社会的产物 。 的角度去研究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 ,在 具 体 、持 续 的 符号互动论的出现是对西方 思想史上占据统治 互动过程中去研究意识意义以及自我的产生 ,颠 覆 地位的理性主义的挑战 。理性主义倾向于 将 观 念 视 了西方思想史上 理性主义者对人类世界的本质看 为 静 止 的 存 在 ,但是实用主义不承认世界 上 存 在 这 法。 理性主义认为理念 、观念 、价值 、意义等并非实践 样 静 止 的 东 西 。实用主义认为意 义 、价 值 、知 识 都 是 的 产 物 ,而是外在于人独立存在的东西 ,它 们 是 绝 对 因为人与对象发生某种联系而产生 ,它 们 的 存 在 离 静止的 。符号互动论的看法与之完全相 反 ,符号互动 不开具体的环境和条件 ,而且由于具体环 境 和 条 件 论 认 为 心 灵 、意 识 、意 义 、自我产生于具体的社会互 的 不 同 ,人们从自身与对象联系中所感受到的意义 、
体会到的价值 、获取到的知识也有所不同 。实用 主义 动 之 中 ,因 为 人 与 人 、人 与环境的互动总是具体的 、
变化的 。因此不存在静止不变的意义和自 我 ,个人生 理论认为观念或事实是否为真实取决于它们 是 否 能 活和社会生活 的性质应该从互动这个角度去解释 。 够满足人们的需要 ,人们应该致力于获取 那 些 对 人 符号互动论对意义和自我的产生过程给予了 高 度 的 们 有 用 的 观 念 、知 识 和 事 实 ,为了有效地获取这些 东 关注 。布鲁默认 为 ,所有的符号互动论都具有三个基
36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410, XINWENAIHAOZHE ?
西,人们必须适应环境 。 互动并非仅仅局限于个体与个体互动 ,事 实 上 还 有
符号互动论究其实质是一种实用主 义 理 论 , 米 另外一种重要形式的互动 ,即个体与集体的互动 ,即 德的符号互动论就是上述实用主义哲学思想 在 他 关 个人大脑中作为个体的主我与作为集体的宾 我 之 间 于人类行为心理分析中的具体运用 。但 是 ,米德所创 的 互 动 。例 如 ,在 现 实 生 活 中 ,当个体面对一个具 有 立的符号互动论也具有自身的局限 。 相似特征的群体 、团体或组织的时候 ,个 体 想 象 中 的
对象就不是个体 ,而是这个具有个体相似性的集体 。 其一,符号互动论未能覆盖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
的 所 有 问 题 ,这一理论可以解释部分个人生活 、社 会 同 时 ,所谓互动还包括个体对他人与他人 之 间 互 动 生活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但是它仍然是 一 种 不 充 的 回 忆 、猜 测 、判 断 与 反 应 ,所有这些都会影响到个
体 自 我 、意 识 的 形 成 ,也使个体与他人结成不同的 心 分的理论 。在心理学史 上 ,麦独孤试图从本能的角度
去解释社会生活 ,弗洛伊德试图从性意识 的 角 度 去 理关系和社会关系 。事实 上 ,个体生活与社会生活的 解 释 社 会 生 活 ,华生试图从刺激反应的角 度 去 解 释 无穷复杂性决定了人们永远无法凭借任何一 种 单 一 社 会 生 活 ,由此分别形成了本能心理学 、精 神 分 析 心 理论去加以解释和概括 。
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等心理学思潮和流派 。米 德
三、米德符号互动论中所包含的传播学思想 等符号互动论者试图从人与人 、人 与 环 境 的 互 动 角
, 度去解释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这一理论的覆盖范
围显然比上述几种主流心理学理论更广 ,也 更 切 合 迄 今 为 止 , 极少看到有专门 的著作或者论文研 人们经验世界中的事实 。但 是 ,符号互动论的局限也 究芝加哥社会学派成员的传播学思想以及他 们 对 传 是 非 常 明 显 的 ,因为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 的 事 实 并 播学发展的贡献 ,在英文世界中少量与此 相 关 的 研 非完全来自互动 ,决定个人生活和社会生 活 的 更 为 究文献基本局限于对杜威 、帕克以及库利 等 几 个 人
、 。 , 有力的东西是政治制度经济环境和经济条件以及的零星研究至于米德笔者在英文世界中遍寻资
料 ,却找不到一篇有关米德传播学思想的研究论著 , 历史文化与传统等等 ,仅仅只考虑现实中人与人 、人
与 环 境 的 互 动 ,而 完 全 排 斥 政 治 、经 济 、文 化 与 传 这实在是对米德的不公 。在笔者看 来 ,在芝加哥社会 统 学派主要成员中 ,米德的研究中包含的传 播 学 思 想 对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完 全 否 定 个 人 生 活 最 为 丰 富 ,也 最 成 体 系 ,他以符号互动论为中心的 社 和社会生活的其他内容来源 ,这 显 然 是 一 种 片 面 的 会心理学研究实 际上开辟了传播学研究的重要领 理解 。 域 ,米德应该是美国早期传播学发展最为 核 心 的 人
其二,符号互动论提供了一种解释个人心理与社 物。
会心理的理论角度 ,提供了一种理解人类 心 理 关 系 米德的符号互动学说研究对 美国传播学发展的 的 技 术 手 段 ,但它在解释社会心理本质等 方 面 基 本 影响和贡献是多方面的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上 是 失 败 的 。米德等人开创的符号互动论 不 能 真 正 其一,米德可能是早期社会心理学家中第一个全 解释个人心理与社会心理的本质 ,而 只 能 解 释 个 人 面论述符号及其意义的学者 。米 德 在 其 著 作 中 提 出 心理与社会心理的角度和技术手段 。如上所 述 ,真正 了 “有 意 义 的 符 号 ”,significan symbot,l也 翻 译 为 “ 表 决定个人心理和社会心理的东西是政治 、经 济 、文 化 意 符 号 ”,这 个 重 要 概 念 ,第一次从理论上确立了符
号在人类理解和社会协调中的独特价值 。符 号 其 实 以 及 历 史 、习 俗 和 传 统 ,在 经 验 世 界 中 ,我 们 更 多
看 是一切传播活动的最基础条件 ,米 德 的 符 号 研 究 为
后来传播学研究中的各类传播模式研究提供 了 一 个 到的是人们因为宗教信仰 、经 济 活 动 、传 统 习 俗 而 群
居 或 离 散 、亲 近 或 疏 离 、交 往 或 疏 远 。仅 仅 从 互 动 基点 。
米德所创立的符号互动学说 中包含许多核心概 的
角度无法完全解 释上述人类的个人心理和社会心 念 ,如 意 义 、自 我 、心 灵 等 ,但 是 其 中 最 基 础 、最 重 要 理 ,所谓互动最多只是一种分析人类心理 关 系 的 理 的 概 念 是 符 号 ,米德最伟大的发现在于他 全 面 论 述 论视角 、一种分析人们交往事实的技术手段 。 了符号在人类意识来源 、人类自我概念形 成 以 及 人
其 三 ,符号互动论的有关论述过于粗 略 ,未 能 充 类理解和社会协调中的功能和作用 。布鲁默 在 《符号 分意识到人类生活的异常复杂 ,未 能 就 人 类 互 动 的 互 动 论 ,前 景 与 方 法 》一 书中这样评价米德的贡献 , 复杂情况区别更多不同的互动类型 。事实 上 ,人与人 “我 们 感 谢 乔 治赫 伯 特米德对于社会互动最具洞 ??
之 间 、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类型是极其多样化的 ,由 见的分析 ,他的分析恰如其分 。米德阐述了人类社会 此而引发的人类思考方式也是极其多样化的 ,既 有
37 对未来互动的猜想准备 ,也有对过去互动 的 回 忆 反
思 ,还有对当前互动的判断和应对 。与 此 同 时 ,所 谓
新闻与传播研究
XINWENAIHAOZHE ,201410, ?
中 发生在两种不同层面的社会互动 ,一 种 是 ‘姿 态 的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 中 ,这些符号已 于人际传播之中
会 话 ’,另 一 种 是 ‘表意符号的使用 ’。 我 将 这 两 类 互 经广泛出现在书籍出版 、报 纸 杂 志 、广 播 电 视 以 及 互 动 分 别 称 为 ‘非 符 号 互 动 ’和 ‘符 号 互 动 ’。 非 符 号 联网等大众传播中 。在社会生活日益复杂的今 天 ,所 互 谓社会互动已经远非局限于人际互动 ,而 是 迅 速 向 动是指某人对某一动作做出直接反应 ,但 这 一 反 应 群 体 互 动 、族 群 互 动 、党 派 互 动 、国际互动等更为宽 [6]8。 这一动作的解释 ”广 的 领 域 拓 展 ,而在大众传播时代 ,个 体 与 媒 介 的 互 并不涉及对动作的理解和解释 ,符 号 互 动 则 涉 及 对
创立符号互动论的目的是为 了研究群体生活和 动发展成为一种全新的互动模式 ,这 一 互 动 模 式 对 社 会 行 为 ,布鲁默认为对这一理论研究做 出 贡 献 的 符号的依赖性远远高于其他种类的互动模式 ,因 为
在这类新型互动模式中 ,媒介内容完全由 符 号 系 统 学 者 很 多 ,他列举的名字包括杜威 、托 马 斯 、帕 克 、詹
姆 斯 、 库 利 、 兹 纳 涅 茨 基 ,Znanieck,i 、鲍 尔 温 ,Bald -支撑 ,人与媒介的互动完全通过高级符号来完成 。回 win,罗、 伯 特雷 德 菲 尔 德 ,RobertRedfiel,以d 及 路 易 顾近百年传播学研究的发展 ,除 了 英 尼 斯 、麦 克 卢 汉 ?
等少数传播学者外 ,我们很难找到其他更 多 的 学 者 斯?沃 斯 ,Louis Wirth, 但是布鲁默认为排在首位,的
应该是米德 。 能够超越米德关于符号功能的敏锐洞见 。
在 《心 灵 、自 我 与 社 会 》一 书 中 ,米 德 非 常 细 致 地 当 然 ,符号互动论一直在不断发展 ,社 会 学 以 及
。 , 。 剖析了符号的功能一般低等动物只能对简单符号社会心理学界对符号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化休伊特主要是指各种简单的信号做出反应 ,如 日 落 意 味 着 ,Hewit,t 在 2007年 出 版 的 第 10 版 《个 人 与 社 会 , 符 黑 夜 即 将 来 临 ,烟雾意味着附近可能有火源 ,丛 林 中 号互动主义社会心理学 》中总结了自米德 、杜 威 、皮
尔 斯 、詹姆斯以来重要学者对符号互动论 的 研 究 成 的足迹意味着可能有野兽出没 。但 是 只 有 人 类 能 够
创造并使用语言和文学等高等符号 ,米 德 认 为 人 类 果 ,从三方面概括了符号对于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他 区别于一般动物的重要特征 ,是 人 类 创 造 并 学 会 使 的概括或许使人们对传播符号的理解达到了一个新
[8] 用各种符号 。作为高度智能的生 物 ,人类不仅仅能够 。 的高度
休伊特认为符号对人类的关 键影响体现在符号 对 简 单 符 号 ,即姿态或称作非语言符号做出反应 ,还
改变了人类生活其中的环境的性质 ,符 号 的 出 现 使 能够对语言和文字这类高级符号做出反应 。人 类 获
得能够运用符号的能力意义非常重大 ,因 为 高 级 符 得将个体的行为姿态 ,behavioral disposition,s 或 者 号具有意义表达 、意 义 共 享 、名 称 指 代 、信 息 储 存 等 态 度 直 观 ,be reproduce,d给 其他人成为可能 ,符 号 功 能 ,高级符号的出现改变了人与环境的关系 ,使 人 使得个体有可能成为环境的一部分 ,人 们 可 以 对 这 类适应环境的能力大大增强 ,更 为 重 要 的 是 ,高 级 符 类由符号所指代的有关他或她所组成的环境 进 行 反 [8] 应。 号的出现影响和改变了人们之间的互动关系 。 高 级
低等动物或者人类发明符号 之前只能对在场环 符号的名称指代功能 、意 义 表 达 功 能 、信 息 储 存 功 能
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的记忆思维领域 ,提 高 了 人 类 的 境做出相应反应 ,它们对超出视力 、听 力 和 其 他 感 觉 知 觉 判 断 能 力 ,由于这些符号的创造和使用 ,当 面 对 范围的事物无力做出反应 ,人们对环境的 反 应 受 到
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因此那时人类所面对 的 一 切 环 面 交 往 时 ,人们借助于这些符号可以对彼 此 交 流 中
境都是可以观察到的在现场环境 。但 是 语 言 、文 字 、 提及的一切具体的和抽象的东西 、在 场 的 和 不 在 场
的东西做出反应 ,这对人类彼此间的沟通 理 解 乃 至 图像等符号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局限 ,一 方 面 ,借 助 于 整个社会的组织协调发挥了巨大作用 。米 德 对 于 符 这 类 符 号 ,人们可以对符号所记录和呈现 的 一 切 环
境 做 出 反 应 ,无论这些环境中所包含的事 实 是 发 生 号互动学说贡献最大的地方在于 ,他 正 确 指 出 了 人
类的互动必须借助于符号 ,尤其是借助于 高 级 符 号 在 过 去 、现 在 还 是 将 来 ,也无论它们发生在眼前还 是 这一事实 。 发生在多么遥远的地方 。另一方 面 ,符号具有指代功
不 可 否 认 , 米德创立互动学 说主要是为了研究 能 ,人类用符号对一切将定事物命名 ,这 使 得 人 类 可
以把一切外在 于人的东西带入到大脑中进行处理 。 人 类 行 为 ,或者更具体地说是想在心理学 的 水 平 上
实 际 上 ,借助于高级符号 ,人类获得了将外在事实 环 解释人们如何通过互动转变成社会化的人 。米 德 对
符号功能的解释主要局限在人际互动层面 ,但 是 米 境转化成为虚拟指代环境的能力 ,这 极 大 地 降 低 了
人与环境互动的劳力消费和成本 。 德确实于无形中开启了传播学的基础 研 究 领 域 ——
符号还改变了环境的性质 ,人类生存的现实 环 传 播 符 号 研 究 。毫 无 疑 问 ,一旦人类创造 了 语 言 图
境主要由可见的事物组成 , 如 山 川 、河 流 、原 始 动 植 像 、文字等高级符号系统 ,这些符号就不会永远局 限
38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410, XINWENAIHAOZHE ?
象。 物 ,原始人类当然可以对这些可见物做出反应 ,但 是
只有当符号被创造并使用之后 ,人 类 才 能 够 对 抽 象 大众传播对各类传播 符号的运用已经炉火纯 物做出必要的反应 ,这 些 抽象物包括观念 、概 念 、态 青 ,传播者各种公开的或隐 含 的 思 想 、观 点 、立 场 都 度、情感等 ,比如责任 、义务 、爱、思念等 。这一事实 意 可以通过高级符号予以有效传播和表达 ,受 众 完 全
味着符号的创造和运用客观为人类创造了另外一类可以明白和理解各类新闻报道或新闻评论中 心 的 态
度 和 立 场 ,因为高级符号天然具有表达行 为 姿 态 和 环 境 ,人们生活于其中并对之反应的环境 性 质 也 因
此而发生改变 ,传统的环境范围获得极大的拓展 。 态度的功能 。值得一提的 是 ,由于高级符号能够超越
毫 无 疑 问 ,符号互动论对 于 上述符号功能的理 时空传递意义和态度 ,人类有可能利用符 号 这 种 功
能进行欺骗和欺诈 ,各类虚假新闻正是利 用 符 号 的 解已经非常接 近于李普曼对于拟态环境的描述 ,也
这种特点炮制出来的 。 与数十年后麦克卢汉对于媒介形式变化引起 人 们 感
知方式变化的论述如出一辙 。所不同的 是 ,在米德等 符号的第三项魔力是借助于符 号 ,人 类 不 仅 仅 社会学家的论述中 ,他们诉诸的概念是环境 ,他 们 关 可以为外部环境命名 ,也可以为自己命名 ,从 而 把 自 注的重点是人与人 、人与环境之间借助符 号 而 发 生 己变成环境的一部分 。
其 一 ,在 自 然 界 ,动物与环境的关系非常单一 , 的 互 动 和 反 应 ,因为米德及其同仁要求证 的 是 人 与
社会的关系 。 , , 动物就是动物环境就是环境动物不可能成为外部
符号的第二项魔力是 能够在群体之间分享意 环境的一部分 。但 是 ,高级符号的出现明显地改变了 义 ,从而在群体成员中传递和再现个体所 持 有 的 行 人与环境的这种相对关系 ,高级符号不但 能 够 为 人 为姿态以及态度 。 低等动物诚然能够对简单信号 类外部环境中的万事万物命名 ,而 且 可 以 为 个 体 自 ,signs, 产 生 反 应 ,但是简单信号的 传递功能一般仅 己 命 名 ,这样被符号所指代的个体成为环 境 的 一 部 仅局限于个体与对象之间 ,它天然具有私密性 。单 个 分。 人们能够对人名之类的东西进行反应 ,这意味着 , 的动物可能会因为听到或看到某种简单信号从而
对这一信号做出反应 ,但是由于这类信号 仅 仅 与 它 个体自己也成了环境的一部分 ,个 体 在 这 样 一 个 整 所指向的事物相关联 ,因此这类信号与它 所 指 向 的 体环境中能够对自我产生反应 ,这 是 自 我 意 识 产 生 对象之间的关系 仅仅局限于个体动物的经验范围 的必要条件 。同 时 ,由于个体自我能够意识到自己是 内 。例 如 ,当一只狼对另外一只野兽发起 进 攻 的 时
候 ,前者所持有的行为姿态和态度仅仅为 前 者 所 持 世 界 的 一 部 分 ,个体自我因此获得了自我 控 制 的 能 有 ,最多会影响到在场的其他动物 ,超 出 了 这 一 现 场 力。 范 围 ,前者所持有的行为姿态和态度便成 为 无 迹 可 其 二 ,米 德 关 于 心 灵 、自 我 、主 我 、宾 我 等 理 论 寻 之 物 ,但是如果类似的情景发生于能够 运 用 高 级
符号的人类 ,则完全不同 。 开 辟了人内传播的基础理论研究领域 。米 德 对 有 关
高级符号具有公开性的特点 ,它 不 受 时 空 限 制 , 心 它所承载的意义可以非常方便地被群体中的 成 员 所 灵 、自 我 、主 我 、宾我等概念的阐释大多非常含糊 ,逻 共享 。尤其是高级符号可以唤醒人的意 志 ,即使符号
所表现的东西不在场 ,符号使用者仍然可 以 将 自 己 辑也不是很严密 ,人们很难准确捉摸这些概念 。这 种 对特定对象的行 为姿态和态度传递给群体中的成 状况是可以理解的 ,因为我们今天所能读 到 的 作 品 员。 正如米德指出的 ,因为在场的人可以对这些符号 并非米德亲自撰写 ,而是其他人根据他生 前 讲 课 的 做 出 反 应 ,符号起到了传递他人行为姿态 和 态 度 的
中 介 桥 梁 作 用 ,特定对象完全不必在场 。事 实 上 ,通 笔 记 整 理 而 成 ,因此我们不必苛求米德本人 。但 是 , 过这样的转换过程 ,符号使用者个体的行 为 姿 态 和 米德著作中的基本思想依然清晰可见 、深邃灵动 。如 态度被再造出来 ,这就是高级符号的又一神奇力量 。 果我们不去逐字解读米德的原话 ,而 是 取 其 作 品 中 行 文 至 此 ,我们自然联想 到 大众传播何以能够
如此有力地改变受众的态度和行为 ,传 者 的 态 度 如 的 精 华 ,或许我们反而能够更准确地理解 米 德 的 真 何能够通过文字 、声 音 、图像等高级符号 传 递 给 受 意 ,同时领悟到他的这些论说其实已经深 深 切 入 到 众 ,看来这一秘诀早已被符号互动论者所破解 ,米 德 人内传播的基础理论领域 。 所创立的符号互 动学说无疑可以解释许多传播现 米德所言及的自我其实始终 包含两个不同的部
分 ,即 主 我 和 宾 我 ,所谓自我应该是主我和宾我的 统
一。 主我就是代表真实意愿的我 ,它有点类似于弗洛
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中的本我 ,但 操 纵 或 者 说 驱 动 主
我的并非完全 本能冲动之类的 “快 乐 原 则 ”, 它 们 应
该 还 包 括 信 仰 、信念之类的更高动机 ,主 我 代 表 个 体
最 真 实 的 意 愿 ,在个体的思考过程中始终 伴 随 着 主
我 ,主我依据自己的立场 、观点和原则与宾我进行 对
39
新闻与传播研究
XINWENAIHAOZHE ,201410, ?
话。 所谓宾我 ,就是个体大脑中对现实中的他者以及 断 ,考官一定偏爱接受穿西服打领带的应试者时 ,他 对他者态度的想象以及反应 ,这 些 自 己 对 他 者 想 象 一定会穿上西服 、打上领带去应试 ,哪 怕 他 一 点 都 不 和反应的内容构成了另外一个角色 ,这 个 角 色 是 宾 喜欢这些 。那 么 ,面对即将到来或正在发生的面试这 我 。宾 我实际上就是社会性的我 ,the socialm,e操, 个 社 会 行 为 ,这个年轻人大脑中与考官等 人 在 想 象 作宾我的原则是现实原则或社会原则 ,于 是 在 个 体 中的各种对话和接触就构成了宾我 ,而 那 些 代 表 更 大 脑 中 “我 ”似 乎 分 裂 为 两 个 不 同 的 我 ,它 们 分 别 真实的想法和意愿的 “我”则是主我 。 代 主我与宾我之间的对话是一 种设身处地式的对 表着主我与宾我 ,主我与宾我之间时刻处 于 对 话 之 话 ,即代表自身真实利益的主我与代表他 人 利 益 的 中。 宾我在想象中进行无休止的对话 ,就 好 像 自 我 大 脑
米德经常说个体成为个体自身 的 对 象 ,或 自 我 中还潜伏着另外一个人 。一些只有两三岁 的 孩 子 会 成为自我的对象 。为了说明个体能够成为 自 己 的 对 对他们的父母说 ,自己觉得脑子里有两个我 ,一 个 我 象 ,米德列举了有关幽灵的故 事 ,他 说 ,“原 始 人 假 想 要 这 样 去 做 ,另外一个我想要那样去做 ,孩 子 当 然 定 ,灵 魂 是 存 在 的 ,它 大 致位于膈膜之中 ,在 人 们 不知道这其实就是主我与宾我的对话 ,当 孩 子 意 识 睡 到自己头脑中有两个不同的我时 ,这 表 明 社 会 原 则 眠时暂时离开肉体 ,在人死去时则完全离开肉体 。一 已经开始侵入孩子的大脑中 。刚 开 始 出 现 这 种 情 况
[7]152个人可以引诱它脱离故人的肉体,还可以杀死它。 ” 的 时 候 ,孩子往往不知该如何处理 ,他 们 会 觉 得 有 些 接着米德分析了自我产生的过程 ,他 说 ,“作 为 可 成 无 所 适 从 ,我 们 经 常 说 “思 想 斗 争 ”,说 的 大 致 也 是 为自己的对象的自我 ,自我从本质上说是 一 种 社 会 这
, 。 结构是从社会经验中产生的当一个自我产生以类情况 。
, 后它就从某种意义上为它自己提供了它的各种社 , 在个体体验和经历中主我和宾我无休止的对会 经 验 ,因 此 ,我们才能够设想一个绝对离群索居 的 话 最 终 导 致 “普 遍 化 的 他 人 ”的 出 现 。每 一 个 人 的 自我 。但 是 ,人们不可能设想自我是社会经验之外产 主
生的 。虽然我们可以在它已经产生的情况 下 ,设想一 我所面对的都是宾我 ,每个宾我所具有的 态 度 都 与 [7]152个人在有生之年都处于离群索居状态 ,但 即 使 这 样 , ”沟通那样 ,与自己对话和思考 。 我真正的利益和态度有所不同 ,我 们 在 生 活 中 必 须 这个人仍以他自己为伴 ,并且能够像他以 往 与 他 人 米德要说的其实就是个体大 脑中主我与宾我的 时 刻 捕 捉 、判断并应对宾我所代表的态度和利益 ,并 对话 ,因为所谓自我就是主我与宾我的合二为一 。但 对此作出反应和协调 ,这种情形被米德称之为 “人 生 是在大多数情况下 ,主我与宾我是相互冲突的 ,因 为 辛 苦 的 工 作 ”。 久 而 久 之 ,宾我所代表的原则 便 会 由 二者的驱动力不同 ,所代表的利益也不同 。主我代 表 个别的上升为集体的 ,由具体的上升为普 遍 的 。由 的是真正的自我 ,最符合自身的利益和愿望 ,而 宾 我 此 ,我所指向的他者也就由个别的 、具 体 的 上 升 为 集 是对他人及其态度的想象和反应 ,或 者 说 是 他 人 利 体 的 、普 遍 的 ,这 就 是 米 德 所 说 的 “普 遍 化 的 他 益和愿望在个体大脑中的想象重现以及自己 作 为 另 人 ”。“ 普 遍 化 的 他 人 ”反映的其实就是现实原则和社外一个我对它们的反应 ,主我与宾我作为 两 类 不 同 原 会
角色在大脑中不断地进行对话和预演 ,这 就 是 米 德 则 ,它是无数个体中的主我与宾我不断试错 、不 断 协 所说的自己 ,成为 “自己成为自己的对象 ”。 调从而最终确立的社会规则 ,“普遍化的他人 ”所代表
我们可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这 种 情 形 。 的原则一旦形成 ,就会影响和制约所有的社会个体 。 比 如 ,一个年轻人即将去参加一个求职面试 ,那 么 他 这 类 原 则 与 亚 当?斯 密 所 说 的 “看 不 见 的 手 ”或 “公 很自然地就会思考这样的问题 ,“我应该穿什么衣 服 正
的 旁 观 者 ”非 常 相 似 ,它 们 虽 然 看 不 见 ,但 对 每 个 去面试 ,我应该说些什 么 ,我的知 识 、学历 、阅历是否
足以说服考官并在竞争中胜出 ,考 官 是 个 什 么 样 的 人 的社会行为会产生影响 。
人, 他的偏好是什么 ,竞争对手都是些什么 人 ,” 总 米德关于主我与宾我 的发现显然也受到库利
“镜 中 我 ”理 论 的 启 发 ,在米德的自我理论中 ,主 我 对 而 言 之 ,这个年轻人一定会在大脑中反复 想 象 类 似
的 问 题 和 情 景 ,他也会在大脑中不停地预 演 自 己 应 宾我的想象以及主我对宾我态度的想象 ,这 些 想 象 对考官的提问 。在这种情境 中 ,他一般会按照他所猜 的内容正是库利所说的那面镜子 ,这 面 镜 子 照 见 了 想的考官的希望去回答或者做 ,甚 至 会 为 此 违 背 自 一 个 新 的 我 ,这个我就是米德所说的宾我 ,主 我 与 宾 己真实的意愿 。例 如 ,当他依据一般社会规则作出判 我进行不断对话协商 ,然后个人最终以一 种 符 合 社
会现实原则的方式去呈现自己 。 40 主我与宾我之间的对话体现 出来的就是人类对
自身以及外部事物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 ,人 类 的
知 识 积 累 、价 值 判 断 、反思批判等主要建立在这种 对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410, XINWENAIHAOZHE ?
话的基础上 。但 是 ,主我与宾我之间依靠什么来对话 对 人 的 社会化过程的研究始终没有脱离符号 互 动 呢 ,没有人能够听见或看见发生在有机体 大 脑 内 的 和人内传播的视 角 ,可以说米德是美国历史上最早 这种对话 。事实 上 ,人们依靠无声的语言来进行内心 从符号互动和人 内传播角度研究传播效果问题的 的 对 话 ,这种对话是说给自己 “听 ”的 ,也 唯 有 自 己 可 社 会 心 理 学 家 ,他最先开创了传播效果研究的基础 以“听”到。 关于这一点 ,米德已经说得很明确 ,他说 , 理 论 。
“我 们 所 谓 的 ‘沟 通 ’的 重要性通过下列事实表现出 米德的哲学是实践的哲学 , 也是实用主义的哲 来 , 即它提供了一种行为形 式 ——有机体或者说个 学 ,他反对西方理想主义将人解释为先天 的 理 性 存 体利用这种形式就可以变成他自己的对象 。我 们 所 在 ,也反对欧洲原子主义理论将人解释为 孤 立 的 原 一直讨论的正是这种沟 通——它不是母鸡对小鸡发 子 存 在 ,他更反对将人和历史看作某种决 定 论 的 东 出 的 “咯 咯 ”声 ,狼对狼群发出的嗥叫声 ,或 者 母 牛 发 西 。米德在哲学上有意摆脱西方历史上的理性主义 、 出 的 “哞 哞 ”声 这 种 意 义 上 的 沟 通 ,而是有意义的符 原子主义和机械决定论 ,他更愿意把人和 社 会 看 作 号意义上的沟通 ,这种沟通不仅针对其他人 ,而 且 也 是一种具体的社会过程和社会存在 ,他 在 人 与 自 我 、
[7]150 针对这个个体本人。 ”很难想象 ,在没有发明语言 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去寻找自我产生的 之 前 ,个体在大脑中如何进行这种对话 ,唯 一 的 推 断 依 据 和 价 值 ,米德的哲学因此被称作互动哲学 ,也 被
称 作 “关 系 ”的 哲 学 。 在 米 德 看 来 ,人和社会在本质 , 是根本不存在这类对话因为那时人类的意识处于
极为低级的阶段中 。 上 是 一 种 关 系 ,而 非 结 构 ,人的价值和意义因为关系
事 实 上 ,个体的任何一个动作 、任 何 一 个 决 定 或 和 互 动 而 产 生 ,人不是被某种先天的结构 而 决 定 的 任何一个念头都会引起个体大脑中主我和宾 我 之 间 东 西 。但非常清楚的是 ,米德认为一切关系和互动的 无穷无尽的对话 ,主我与宾我的对话过程 也 就 是 人 基 础 是人人借助于符号而发生的交往和交流, 米德未
, 的思维过程米德有关主我和宾我的概念直接切入能言明的是交往和交流的本质是信息的交换和交流 , 到了人类思维的本质领域 ,是心理学史上 的 天 才 发 自我是在个体内部、个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的信息
交换和交流中得以确立的。 米德实际上是从信息交换 现。 主我与宾我客观存在这一事实也表明 ,任何人都
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于他人之 外 ,自 我 、心 灵 、意 识 产 和交流的角度切入到了人的社会化过程的研究之中 , 生于与他人的联系以及对他人的反应过程中 ,米 德 他也正是因此而触及到了传播效果研究领域。 的雄心是要再造一种不同于个体心理学和本 能 心 理 ,本 文 为 教 育 部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研 究 规 划 基 金 项 学的新的心理学 ,他 通 过 对 自 我 、主 我 、宾 我 、心 灵 、 目 “传 播 学 研 究 的 社 会 心 理 学 传 统 ”的 阶 段 性 成 意识等核心概念的研究 ,创造了以人类互 动 为 基 础 果 ,
的社会心理学 。但未及所料的 是 ,米德在再造互动社 项目批准号 ,13YJA86001,3
参 考 文 献 , 会心理学的同时 ,也于无意间开启了人内 传 播 学 的 [1]David L.Mille,Georger Herbert Mea,Seldf,Languag,eand the World, 基 础 研 究 领 域 ,他 对 自 我 、主 我 、宾 我 、心 灵 、意 识 University Texasof Press,Austin and Londo,n1973 .等 [2]Raymond Meye,G.Hr.Mea,Ad contemporary Re.examinationhis of though,Thet Mit Press,Cambridg,1e985 .核心概念的研究实际上已经介入到有关人内 传 播 的 [3]Gary A.Coo,Georgek Herbert Mea,Thed Makingof a Social Pra g-机制 、路径 、方式等问题中 。 matis,tUniversit ofy Illinois Press,Urbana and Chicag,1o993. [4]J.David Lewis and Richerd L.Smith ,American Sociology and Pra g-其三,米德的符号互动论探讨了符号在人类互动 matism,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Chicago and Londo,1n980. 中 的 关 键 作 用 ,为后来的传播学者提出各 种 传 播 模 [5]http,//www.brocku.ca/MeadProject/Mead/mead_biblio2.html
[6]Herbert Blume,Sumbolir Interactionnisc,Perspectivme and Metho, d式提供了理论基点 ,他还揭示了主我与宾我的 “对 话 Prentice-Hall,Inc,EnglewoodCliff,News Jersey,1969,P2. 机 制 ”,开辟了独特的人内研究基础理论领域 。但 是 [7] 乔 治赫 伯 特米 德. 心 灵 、 自 我 与 社 会 [M] .北 京 , 华 夏 出 版 社 , ??应 该 看 到 ,自我的形成和发展是米德符号 互 动 论 更 1999. 重 要 的 方 面 ,米德有关自我形成和发展的 研 究 实 际 [8]John P.Hewit,Selft and Societ,yA Symbolic Interactionist Social Psychology,Universit ofy Massachusettsat Amherst ,Boston/Ne wYork/San 上是社会学中有 关人的社会化过程理论的早期版 Francisco,2007,p.41. 本。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 ,人的社会化过程主要是人 ,作 者 为 西 南 政 法 大 学 新 闻 传 播 学 院 教 授 、新 闻 的独特人格和独特社会行为的获得过程 ,其 获 得 途 学 博 士 、硕 士 生 导 师 ,南 京 大 学 社 会 学 博 士 后 ,加 径 包 括 家 庭 、学 校 、教 堂 以及各种社会组织机构 ,如 拿 果将人的社会化原因归结为大众传播 ,那 么 这 样 的 大渥太 华大学访 问学者, 研究视角就是米 德之后美国传播学研究的主流范 编校,郑 艳 式——传 播 效 果 研 究 。 米 德 对自我形成和发展以及
41
范文五:【word】 对叉叉嘴兔子米菲的符号学和传播学解析
对叉叉嘴兔子米菲的符号学和传播学解析
今传媒2011年第1期文化传播学研究
对叉又嘴兔子朱菲的符号学和传播学解析
林婧
(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重庆400067)
摘要:本文将来自荷兰的兔子米菲作为范本,从符号学和传播学的角度对其进行文本分析,从米菲符号的意义再生产,
受众心理分析和”拟态环境”的构建等方面分析了米菲绘本在全世界受欢迎的原因.
关键词:米菲符号;米菲绘本;符号学;传播学
中图分类号:G2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1)O1—0101—02
米菲,一只来自荷兰的兔子,伴随着晨光文具的普及,
越来越频繁地进入了中国儿童和青少年的生活.这只绿豆眼,
叉叉嘴的兔子,曾在1996年为主人夺得”银画笔”奖:1997
年获荷兰ZilverenGriffel奖;1998年被印在日本邮票上;2001
年为主人夺得”荷兰公民二级爵士”的荣誉;2002年被搬上了
音乐舞台剧;2003年被制作成三维动画.此外,2006年米菲
兔博物馆在荷兰开幕.米菲的”主人”迪克?布鲁纳(Dick
Bruna),1927年出生于荷兰的乌得勒支市,是着名的图画书
作家,迄今为止共创作超过100本米菲系列图书,并为这些
书画了插图;他的书被翻译成了33种语言,并在世界范围内
销售了8亿多本.
不同于美国迪士尼里的动漫人物,每个都有自己的荧屏
形象,米菲只是一只用粗黑线条勾勒出的只有眼睛和叉叉嘴
的小兔子.布鲁纳将她放在绘本中,赐予她生命,把她带到
全世界儿童的身边.米菲,这样一种符号,是如何通过”编码
——
解码”来获得受众的,布鲁纳的米菲绘本为我们提供了一
个值得研究的范本.
米菲符号的意义再生产
语言学家索绪尔指出,任何语言符号都是由”能指”和”所
指”构成的.”能指”是指语言的声音形象,”所指”是指语言所
反映的事物的概念.符号具有任意性,也就是说,”所指”与”能
指”的联系是任意的,两者之间没有任何内在的,自然的联系.
罗兰?巴尔特对索绪尔的”能指/所指”作了进一步的阐释和延
伸,他指出:”能指”是我们通过自己的感官所把握的符号的
物质形式;”所指”是符号使用者对符号所涉及对象所形成的
心理概念.此外,巴尔特还说明了所指有两个层面:间接意
指层和含蓄意指层.间接意指层是指能指与所指间因为文化
而确立的相对固定的联系,是为受众广泛共享的;含蓄意指
层是指所指的不确定性,因此而产生了符号的多种歧义.罗
兰?巴尔特的这些观点为我们研究米菲绘本提供了理论根据.
能指,是我们的感官对兔子形象的直观反映,也就是说,
在我们的传统认知中,兔子是长耳朵,红眼睛,短尾巴这样
一
种外在形象.所指,则是指兔子这一形象所体现的意义,
即可爱,温顺,友好,无伤害.而绘本中的米菲不仅仅局限
于这样的能指和所指.布鲁纳画笔下的米菲被赋予了附加意
义:她同儿童一样,会胆小,会勇敢,会做好事,也会做错
事.这样一种拟人化的处理,对兔子符号注入了新的意义,
产生了特别的所指,从而使儿童觉得米菲就像是生活中的小
伙伴一样平凡.当然,为何布鲁纳选择一只兔子而不是小猫,
小狗等其它动物,除了与兔子符号的意义相关,也与她诞生
的原因密不可分.
米菲的诞生很偶然.1955年,28岁的布鲁纳带着1岁多
的儿子去海边度假.在海滩边,有一只小兔子吸引了布鲁纳
的目光.于是每晚哄儿子睡觉时,布鲁纳都会讲小兔子的故
事.后来他将这些故事画了下来,就有了米菲的第一本故事
集《小兔与海》.布鲁纳说,”米菲的很多故事部是孩子们在
日常生活中的大小事情,比如米菲有一条最喜欢的蓝底碎花
裙;米菲生病了,但总是很勇敢地去医院看病,直到病好为
止;米菲有,只最喜欢的小熊玩具,总是不离左右;米菲第
一
次坐飞机,上学,过生日等等.”
米菲绘本受众心理分析
如今,动漫产业发展势头凶猛,各种动漫形象充斥在不
同的媒介上.年龄的差异,性别的不同,都可能是儿童喜欢
不同动漫形象的原因.因此,动漫作品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
征,接受能力,欣赏习惯去创作,才能赢得这一特殊群体受
众.同样,只有分析儿童的心理活动规律,才能创作出更好
的动漫形象.
(一)儿童具有幻想的心理
根据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有关知识,15岁以下可以称为少
年儿童时期.他们对现实生活和自然界充满了想象和幻想,
对于他们不明白,不理解的事物,常常按照自己的幻想去解
释.因此,能够吸引他们的动漫形象必须具备幻想的特点.
童话故事中的夸张,幻想的成分正好满足了少年儿童的这一
特殊要求.
收稿日期:2010—1207
作者简介:林婧,女,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传播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影视传播与文化研究.
101
今传媒2011年第1期文化传播学研究
(二)儿童具有游戏心理
少年儿童在日常生活中总是喜欢追逐打闹,捉迷藏,搞
恶作剧,这些都是少年儿童的游戏心理.他们不喜欢一本正
经,不喜欢说教式,枯燥乏味的动漫形象,这与他们从小接
受的来自父母,老师的”正面教育”相关.因此,一些寓教于
乐的,轻松诙谐的动漫形象便会赢得少年儿童的喜爱.
儿童发展心理学将3,6岁称为幼儿期.这个阶段的儿童
身心都在发展,对周围世界兴趣无限,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有
限,不了解周围的世界.他们的思维特点带有明显的具体性
和直观性,逻辑思维刚刚萌芽,抽象概括思维还在发展阶段.
因此,这一时期儿童的幻想,游戏心理最为强烈.针对这一
时期设计的动漫形象,应该以动物为主角,运用拟人化手法,
篇幅要短小,情节要单纯,故事性要强,色彩要明快,语言
要简洁明白.
布鲁纳将米菲画入一个个故事中,简短且有一定的教育
意义,既满足了儿童的游戏心理,也满足了他们的幻想心理.
绘本中的米菲永远都不会长大,永远都只有0,6岁.布鲁纳
将米菲的年龄与故事情节衔接在一起.当米菲上学时,她5,
6岁;当她和小熊玩的时候,就只有2岁.布鲁纳如此定位
米菲的年龄,正是考虑了其受众群,”我的书是画给孩子看的,
可以给孩子留下许多思考和幻想的空间.我希望8个月以上
的孩子都能看懂我的书,并且没有语言障碍,让任何一个国
家的孩子也都能看懂.”
布鲁纳将米菲放在不同的场景中,譬如绘本《米菲在海
边》,《米菲在动物园》,《米菲的梦》等,将米菲符号安放在
儿童可能出现的各个场所,赋予米菲符号以各种儿童的举动,
表情,从而赢得了全世界儿童及其父母的喜爱.
三,米菲绘本中”拟态环境”的构建
美国着名新闻工作者李普曼在《舆论学》中对”拟态环境”
(pseudo.environment,又译”假环境”)作了经典的论述:
“
……
我们必须特别注意一个共同的要素,即人们和环境
之间的插入物——拟态环境.人们的行为是在对拟态环境作
出反应.但因为是行为,如果见诸行动,行为后果就不是出
现在刺激行为的拟态环境中,而是在行动发生的真实环境
中…….因为,在社会生活层面上,所谓人作出适应环境的
调整是以虚构为媒介来进行的.’由于真正的环境总体上太
大,太复杂,变化太快而无法直接去了解.我们没有条件去
对付那么多难以捉摸,那么多种类,那么多变换的综合体.
然而我们必须在哪种环境中行动,就必须先以一个简单得多
的模式来重构真正的环境,然后才能掌握它.”
从李普曼对”拟态环境”所作的论述中可以看出,拟态环
境是与现实社会环境相对的概念,两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拟态环境是从现实环境中抽取出来的一部分.现实环境是全
貌,拟态环境只是局部.现实环境是拟态环境的母本.然而,
现实环境是实实在在的物质环境,拟态环境是通过大众媒介
有选择性地”提示”现实环境中的客观变动而构建出一个符号
化的信息环境.人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这个符号化信息
环境的反应,而不是对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反应.但是,由
102
于这种加工,选择和传播活动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
媒介内部进行的,所以人们往往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
身看待.同时李普曼还指出”拟态环境”是插入人与现实环境
之间的环境,人对环境的调适是通过”虚拟”这一媒介进行的.
之前也提到,布鲁纳对于米菲绘本受众群的定位是全世
界刚刚具有阅读能力的儿童.儿童对社会,世界的认识和了
解,除了来自其父母的引导外,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接触的
媒介所构建的”拟态环境”传递出的信息.绘本就以图文并茂
的形式,向其阅读群展现了一个”米菲绘本社会”.
布鲁纳认为,儿童对这个世界同样具有知情权.他们在
成长过程中,渴望了解新奇的事物,希望有人能告诉他们这
是为什么.但有些时候,对于儿童的疑问,父母也没法给出
令他们满意的答案.这时候,具有教育意义的绘本就显得尤
为重要.譬如,死亡是件司空见惯的事,在每个家庭里都会
发生,布鲁纳则用最简单的方式,在他的绘本《亲爱的兔奶
奶》中,为小朋友构建了一个”拟态环境”,真实地告诉小朋
友们如何面对死亡.
《亲爱的兔奶奶》讲的是在米菲奶奶的葬礼上,米菲第
一
次看见爷爷哭泣.她不太明白为何爷爷会哭泣.葬礼结束
后,米菲去了兔奶奶的墓地.她从花园里摘了小小的红花带
去,因为那是兔奶奶生前最喜欢的植物.米菲还在墓地周围
建了个小花园,将带去的红花种下,想象着和兔奶奶在聊天.
布鲁纳说,他会收到一些家长的来信,他们很高兴自己的孩
子已经能很平静地接受死亡这件事了.小朋友们会说,”兔奶
奶睡着了,这很普通.”
当然,这种影响和教育仅仅适用于幼儿期的儿童.这个
阶段他们的抽象思维刚刚发展.而进入7,ll岁儿童期时,
他们的求知欲开始加强,已具备了接受系统知识的条件,抽
象思维逐步形成,能做简单的推理,开始对世界产生强烈的
兴趣.这一时期,诸如米菲绘本之类的动漫作品便不再能满
足他们的需求,即这样一种”拟态环境”的构建也存在着自身
的局限性.
在由所有大众媒介构建的拟态环境中,儿童是极度弱势
群体.动漫成人化也愈演愈烈.许多动漫把成人的语言和思
维强加给儿童,完全不顾及儿童受众的反应.这些也必将导
致儿童发展成人化,部分儿童过度依赖动漫所构建的虚拟世
界.米菲绘本恰好为适龄儿童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虚拟环境.
参考文献:
[1】殷俊,贺艳.美国动画片缘何在中国受欢迎?——对动画电影《功
夫熊猫》的符号学与传播学解读.装饰,2008(12).
[2]李涛.商业动画电影的符号学解读:改编与意义再生产们.当代电
影.2010(8).
【3】李涛.动画形象的符号生产与传播阴.西南民族大学(人文社
会科学版),2007(3).
[4】傅忠勇.卡通动漫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周星.”动漫”成人化:国际潮流冲击中国观念明.文汇报;2002(8).
[6】董酷,胡文,戴志辉.少儿电视卡通片的受众心理分析及创作趋势
[J].新闻前哨,20o4(8).
[7]于玺.动漫产业的象征符号——动漫形象【J】.艺术与设计(理
论),2008(12).
实话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