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中职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中职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2012-3-16 9:44:18
中职学生,是指正在接受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生,其年龄一般在15、16至17、18岁之间。从大多数的心理学观点来看,他们属于青年初期,是学生身心发展最迅速、最旺盛、最关键的时期,也是各年龄发展阶段的最佳时期,又称为人生的黄金时代。
由于中职阶段心理发展的优势和各种矛盾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了中职生的心理特点:
在智能方面,中职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很迅速。主要表现在推理能力已达到成熟水平,但辨证推理尚未完全成熟。由于经验不足,他们往往变为有成见与不客观的思考者,喜欢与人作不成熟的辩论,对各种抽象的原则如公平、正义、牺牲、忠心等常做出不成熟的批判。 在自我意识方面,水平有多方面提高。如自我评价水平,开始愈来愈多地从具体评价转向抽象评价。初中时能注意到自己的躯体发育状况或某些行为特点,到中职阶段更多的寻找自己的个性特征。有些学生不仅不断改善自己的身体素质,还注意自己心理素质的完善。 在情绪方面,明显不同于儿童期的外露、易变、冲动、肤浅这些特点。常处于一种无名的烦恼中,情绪常激动着,不能理智的控制。由各种不适应造成的内在紧张状态,引起各不相同的行为。此时女学生常爱哭泣,男学生常表示忧郁的沉默、冷淡、顶牛、暴怒,故意损毁东西,歇斯底里的哭泣、沮丧等。 此时的中职生的行为都伴有情绪色彩,他们自己的思想、文字和行动都有一种情绪的基础,并以为别人的态度或行动也有情绪的意义。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赞许和亲热,他们实在很希望受人注意,但却表示着躲避或憎恨别人的注意,似乎不屑一顾,故意装出对别人的注意漠不关心的样子,因为他们害怕所期望的注意不能实现。
在精神需求方面,中职生开始向高层次发展,各项课外兴趣爱好很少单纯地做为游戏、闲玩,而是有目的地追求,由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过渡。如阅读方面,对科技书、哲理书、修养书则有了兴趣,他们也意识到自己对家庭、社会今后负有的责任,能理解和领会一些学习活动本身的社会价值。
在社会行为方面,亲子关系逐渐松懈。其所接触的社会,由家庭发展到较大的社会方面去,此时他们对家庭生活渐感单调,父母的约束也失去效力,在价值观上与父辈出现不同的认识(代沟);中职生们常常愿意参加一二个兴趣相投的团体,如择友得当,可养成各种社会品格,反之就非常危险。有些过度受保护的学生,他们渴望独立自主,有时急于谋求独立自主,甚至对忠告公然反抗,或采取极端的行为。中职生对同性朋友,能互诉衷肠,毫不保留,这些忠信的交换、友情的安慰非常有益;对于异性交往发生兴趣,也是正常的。在此时期,女学生特别注意自己的外貌与形态,并表示温柔、懦弱、胆怯,变得特别女性化;男学生则呈现男性化,表示着他们的勇敢、有力与刚毅。男女双方对浪漫的谈话、文学电影特别感兴趣,他们都设法去追求异性朋友,并做着未来家庭生活的美梦。
除上述的共同特点之外,中职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青年群体,还具有以下几个独特的心理特点。
(1)中职学生的智力发展通常比较好,不存在智力低的问题。吴福元用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WAIS-RC)对中职学生进行了一项智力调查,结果发现中职学生的平均智商为116.08,属于中上智力或高智力水平。已故心理学家朱智贤主持的一项国家重点研究课题“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的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
(2)考试焦虑是影响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普遍性问题。所谓考试焦虑,是指与入学考试、智能测验、学业测验等相关的焦虑,它是一种急性焦虑。考试焦虑在中职学生中普遍存在,并时常危害着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
(3)中职学生的价值准则倾向于理想化。根据笔者的研究,中职学生的价值准则类型以接受式为主,即价值准则的经验内容主要由间接经验支持,而较少直接经验。这种价值准则具有明显的离散特征,当他们被个体调用来进行社会行为判断时,当事者会表现出明显的苛求现象或理想化倾向。这一观点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说是一致的,并得到了一些实验研究结果的支持。
(4)自卑感强。由于初中阶段学业上的反复失败,备受歧视,自卑感强,对学校、对社会充满冷漠、仇视。
范文二: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1.生理特点
第一,身体外形剧变。中学阶段是生理发育的第二个高峰,身体迅速长高,体重迅速增加,出现第二性征。身体外形的变化使中学生产生成人感,并带来许多青春期心理问题。
第二,生理机能的变化。在青春期,心脏、肺、肌肉力量等生理机能正在成熟,特别是脑和神经的发育达到成人的指标,基本成熟,奠定了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别是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物质基础。
第三,性器官与性功能的逐渐成熟。由于性激素的作用,寂静已久的生殖器官开始迅速发育,并完成了性器官与性功能的成熟,如女性出现月经初潮,男性出现了遗精。性成熟在中学生心理形成与发展上起很大的作用,要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性知识教育。
2.认知特点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处于皮亚杰的形式运算思维阶段,可以在头脑中把形式和内容分开,可以离开具体事物,根据假设来进行逻辑推演。
第一,思维发展特点。在整个中学阶段,青少年思维能力迅速得到发展,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处于优势地位。初中阶段属于经验型,即他们的逻辑思维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高中阶段属于理论型,即能够用理论作指导来分析综合各种材料。初二年级是中学阶段思维发展的关键期,高一至高二年级是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趋于“初步定型”或成熟的时期。
第二,思维品质。中学阶段的思维品质呈矛盾表现,独立性和批判性获得了显著发展,但他们看问题还常常是只顾部分、忽视整体,只顾现象、忽视本质,容易片面化和表面化。
第三,智力发展的性别差异。青少年智力的性别差异主要表现为总体上的平衡性和发展特色上的不平衡性的统一。
3.社会性特点
第一,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涉及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方面。独立的自我评价是青少年有“主见”的表现,由具体评价向抽象评价发展,且以后者占优势。随着年级的升高,中学生自我评价的稳定性越来越好。在中学生自我体验的发展中,成人感、自尊感、闭锁感和自卑感都具有现实意义。初中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是初步的,而开始较稳定、持久地控制自己是高中生自我意识的一个重要特点。
第二,价值观的发展。青少年阶段是价值观确立的时期。中学生的价值观兼顾个人,显示出更强的自我肯定、自我扩张的倾向。其道德价值以善良、正直、进取、勤劳、宽容、谦虚、无私、认真依次定位;其择业动机以发挥特长领先;在政治价值观方面,中学生以社会安全、经济实力强、生活水平高为标准。
第三,品德的发展。在整个中学阶段,青少年的品德迅速发展,他们处于伦理道德形成的时期。初中生的伦理道德已开始出现,但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两极分化的特点。高中生的伦理道德带有很大程度的成熟性,他们可以比较自觉地运用一定的道德观念、原则、信念来调节自己的行为。少年期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是动荡性,而青年初期(约初二到高中毕业)是品德趋向成熟的开始,其中初中二年级是转折期。
4.情绪特点
第一,情绪的两极性。中学生情绪的两极性表现明显:表现在外部情绪上,强烈、狂暴性和温和、细腻性共存,可变性和固执性共存,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表现在内心活动中,坦白性和秘密性共存,真实性和虚伪性共存;表现在意志上,积极性和消极性共存,认真和马虎共存,努力和懒惰共存等;表现在人际关系上,对父母正反两面的矛盾情绪共存,朋友关系中的友情和孤独、亲切和冷漠共存等。
第二,情绪的矛盾性。中学生在青春期渡过的是一段半幼稚、半成熟,独立性和依赖性共存,充满矛盾的时期。他们不知道如何处理与父母的关系,如何保持自己在同伴中的地位,于是出现了许多矛盾心态,如反抗性和依赖性的矛盾、闭锁性和开放性的矛盾、勇敢和怯懦的矛盾等。
第三,情绪的冲动性。中学生有热情与冲动,他们要求参加成人的活动,也希望他人以
成人来对待他们,但是由于中学生的经验不足,没有稳定的世界观作指导,他们的热情往往
不能持久,遇到困难时很容易泄气。
范文三:高年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
高年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小学生进入高年级后,由于生理上的变化和抽象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自我意识随之迅速发展起来,进入了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上升期。这是一个获得社会自我的时期,是一个受家庭、同伴和社会文化的影响,进一步建立社会角色意识,逐步习得社会角色的重要时期。
一、小学高年级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
1、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有意注意已经基本上占据主导地位,他们逐步了解了自己的学习责任,也逐步 理解了学校和社会的行为规范,因此他们开始自觉地调节自己的有意注意,在注意的深度和持续性上都有了明显的进步。
2、观察力的发展
小学高年级学生在观察的分辨力、判断力和系统化能力方面较之中年级有了明显提高,但在观察的精确性、目的性和顺序性等方面与中年级学生无显著差异。
3、记忆力的发展
小学高年级学生除了继续在意义记忆方面有所发展之外,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从具体形象的记忆发展到对词的抽象记忆,这一特点是与他们的思维发展过程直接相联系的。同时,他们比中年级学生更善于运用记忆的策略,基本上可以自发地应用对刺激的归类来提高 记忆的效果,这说明他们的记忆监控能力已逐步得到发展。
4、想象力的发展
由于想象决定于已有表象材料的数量和质量以及言语发展水平,所以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想象力已明显趋于丰富,创造性的成分也日益增多。他们对童话和神话的爱好已逐步降低,而代之心更富有现实意义的想象丰富的文艺作品。高年级小学生仍富有幻想,但这种幻想正逐步走向合乎现实规律的发展道路。当他们依据事物发展趋势来想象未来时,就成了一种理想。当然,这种理想还是比较朦胧的,不稳定的。
5、思维的发展
在整个小学时期,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水平在不断提高,思维中的具体形象成分和抽象成分的关系在不断发生变化,这是发展的一般趋势。具体来说,在经历了四年级这个辩证思维发展的转折期后,小学高年级学生进入了辩证思维发展的时期。由于这个年龄的小学生在知识经验的积累、智力活动的锻炼和大脑功能的发展等方面都有了进步,他们已能对事物的本质性性和内部联系附加条件初步的抽象概括,但对那些与他们生活距离太远的科学规律进行抽象概括仍然是非常困难的。
6、语言能力的发展
小学高年级学生无论在口头言语、书面言语或内部言语的发展上都有了十分显著的提高,捰能力基本形成,尤其是默读中的“动嘴现象”已经逐步消失,阅读的速度和识字量都忆大大超过了教学要求规定的范围,而且在个体之间也出现了明显的差异。此外,他们的口头语言中还越来越多地包含了局面语言的成分。但总的看来,他们言语方面发展的潜力很大。
二、小学高年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1、情感的发展
小学生高年级学生因为与日益复杂的学习活动、人际交往及学校其他生活相联系,情感内容不断丰富。学业的成败,个人在集体中的地位,与同伴之间,父母之间的关系,以及部分学生与异性同学的关系,都使他们产生与以往不同的各种上情下达一,体验。而且,这种情感体验的深刻性和稳定性也在不断增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能意识到自己的情感表现可能产生的后果。因此他们的情感逐渐出现内化,控制和调节自己情绪的能
力也逐步加强。但总体看来高年级小学生尚未面临重大的社会,心理压力,因此基本的情绪状态一般说来依然是平静而愉快的。
2、在意志的自觉性方面,他们仍处于较低水平。同时,因为他们逐步进入了少年期,心理发展中的独立性与幼稚性的矛盾日益突出,所以他们在意志的决断水平有所提高的另一侧面,则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容易固执己见,盲目地拒绝他人的劝告和建议。因此,在意志的果断性品质方面也就难免带有片面,冲动,草率和情绪化的特点。随年级升高,学生抵制内外诱因干扰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在意志的坚持性品质上也有一定发展。
3、自我意识的发展
他们不仅已经摆脱了对外部评价的信赖,逐渐依靠内化了的行为准则来监督,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而且开始从对自己表面行为的认识评价转向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更深入的评价,喜欢尝试着从个性品质,人际关系,自我评价等方面的特点来描述自我形象,这种自我评价的独立性和稳定性都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步加强。
4、性格的发展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既有强烈的情绪体验,对人对事都极为敏感,又很缺乏自我分析,自我调节和宽慰的能力,因此他们的性格发展处于一种非常矛盾,变化无常和严重失衡的状态之中,往往令一些家长感到不可思议甚至忧心忡忡。如果这个时期能给他们心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就能促进他们的性格朝着积极的方向健康发展;否则,就可能使他们进入青春期后,在人格的形成方面蒙上一些阴影。
5、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
这一时期中小学生的友谊有了一定的稳定性和强烈的排他性,独占性,择优标准也相对严格起来。同时学生的同伴团体也大大发展,团体成员的团体意识加强了,学生在团体中的交往活动大多都能注意遵守团体的规范,否则便会受到集体舆论的谴责。
——摘自《小学生心理辅导》孙义农 主编 豆丁致力于构建全球领先的文档发布与销售平台,面向世界范围提供便捷、安全、专业、有效的文档营销服务。包括中国、日本、韩国、北美、欧洲等在内的豆丁全球分站,将面向全球各地的文档拥有者和代理商提供服务,帮助他们把文档发行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豆丁正在全球各地建立便捷、安全、高效的支付与兑换渠道,为每一位用户提供优质的文档交易和账务服务。
范文四: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一、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与教育
? 小学阶段的时间跨度约六年之久,儿童的具体成长过程在不同的年级及年龄阶段具有明显的差异,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是三个具有相对独立特征的阶段。
? 刚入学的儿童虽然已经步入学校,却不可避免地延续着幼儿时期的一些心理发展特征,他们依然很喜欢游戏,同伴交往、社会性发展都在游戏中继续发展着。此时的儿童对是非、善恶的判断还处在以成人标准为标准的阶段,对成人的依赖开始从对父母的同一转向对教师的同一,明显地表现为对老师权威的服从,最典型的特色就是“打小报告”。教师要根据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这些心理特点加以引导,给孩子一个适应的过程,做好幼小衔接的入学教育工作。
? 低年级的儿童还保留着幼儿期“口语时代”自我中心的特征,他们在倾听或与别人对话时,总会拼命地讲自己想说的话,却不大关心对方所讲的内容。他们的思维有时显得很散,回答问题常会答非所问,或者说许多不相关的话,课堂上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大约二年级时起,儿童自我中心言语在逐渐减少、弱化。刚入学的儿童正经历着由口头言语向书面言语的转化,最初在进行书写训练时常费劲而又没有把握,因此学龄之初的孩子会有一段“橡皮时代”。如果教育者能深刻地理解儿童的这些内心世界,就不会觉得孩子的这些行为令人费解、“无聊”和“徒劳”了。
? 小学中年级的儿童已经完全脱离了幼儿时期的发展特点,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校集体生活中,他们一边继续服从着教师的权威,一边开始重视伙伴之间的真诚与法则,伙伴规则时代悄然而至。
? 这一时期的儿童对成人的意见或命令不再那么唯命是从,而是试图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家里他们总是试图摆脱父母的管束,开始讨厌保护和命令,喜欢独立,进入了“不听话时代”、“歪理时代”。其实这正是儿童“见解形成期”的典型特征,这种“见解”并不像青春期那样完全独立,而主要是情感方面的独立。对这一时期儿童的教育指导,要关注他们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而不能简单地滥用权威;应允许儿童适当地坚持自己合理性的“见解”,当然也不能让不合理的“见解”肆意扩张,毕竟此阶段孩子的“见解”还不够成熟。
? 小学中年级儿童正处在对成人的认同向对朋友的认同的转化期,进入了伙伴规则时代,他们内心渴望与同龄伙伴交往,开始形成小团体,团体内的人际关系既凝聚又排他,在某些情况下同伙的规则比父母和教师更有控制力。在此阶段,学校应不断增加集体生活,鼓励同伴之间的交往,不断增强团体气氛,为儿童今后社会化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 高年级小学生从发展的总体上看还处于儿童期,但其中一些年龄偏高的儿童已处于儿童向少年的过渡期。这一时期的儿童有了向更高层次学习的认识基础,有些孩子生理发育开始趋于成熟,尤其性成熟,使他们开始关注男女之间的差异,社会化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的状态。
? 高年级的孩子对各种事物都怀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带着开放、探究的心态显示出他们广泛的爱好。在这种求知的心理状态下,他们的判断力开始理智地发展,对成人尤其是老师的批判精神开始萌生。与中年级充满反抗、逆反情绪的“见解”不同的是,他们相对显示出一些稳定与成熟,批判的目的更多是想弄清是非,或表明他们的公正。
? 对性别角色差异的认识,其实早在中年级就已经步入了快速的发展时期,如男生会时常对女生恶作剧,会在女生游戏时滋事扰乱,而女生则喜欢频频向老师告状,男女同桌时会画出分界线。到了高年级,由于青春期的开始,男女儿童对各自所属的性别意识在强化,有些儿童会出现疏远异性的现象,他们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心理发展正开始一个崭新的质的飞跃。这些情况会一直延续到青年初期。
二、小学儿童情绪与社会性的发展
(一)情绪的发生、发展
? 情绪是个体与外部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反映,是以个体的需要为中介的。在发展心理学研究中,情绪
与需要被看作是个体整个生命连续发展的核心动力。
? 任何一个发展正常的儿童都应有感受和表现情绪的能力。情绪的感受和表现,从出生时就会显露出来
了,理解儿童的情绪发生应从出生开始。
1.情绪的发生、发展阶段
儿童情绪的发生和发展可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 个体阶段(0-2岁),个体间阶段(2-7岁),相互作用阶段(7-11、12岁),自主阶段(12岁以后)。
2.学龄初期儿童的情绪发展
小学儿童情感的发展有这样一些特征:
? 情绪的丰富性。
? 情绪的稳定性。 ? 情绪的社会性。
? 情绪与评价相联系。
(二)童年期情绪的社会化与自我调节
? 情绪调节的发展被认为是儿童期社会情绪发展的核心成分,情绪调节不仅仅是一个简单地或被动地适
应社会情境的活动,还与个体对对情境的主观意义理解及应对能力有关,它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社会情
绪能力。
? 情绪调节基本上是在与照料者人际关系的情境中发展起来的, 艾森波格等人概括了父母影响儿童情
绪和社会能力发展的三个方面:
1.父母对儿童情绪的反应
? 父母对儿童的情绪反应方式如果是积极的,即对儿童情绪反应敏感的、热情的、能理解的,孩子会比
较敏感,他们的情绪调节也会是良好的。相比之下,对情绪表达过于严格的控制,会促使孩子隐藏而
不是调节情绪。
2.父母与孩子间关于情绪的谈话
? 桑姆朴森(1990) 就曾经提出假设,父母与儿童进行口头谈话可以促成情绪调节。有些研究也证实,父
母与孩子关于情绪的谈话与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存在关联。
3.父母对情绪的表达
? 父母常常会帮助儿童在情绪表达上接近文化和家庭规范,有时父母不仅说出表达的规则,而且还会提
出情绪调节的明确方法。
? 儿童的这种从依赖性的情绪调节到独立的自我情绪调节的发展,是儿童心理健康成长过程的必由之
路。
? 这方面的研究很多都是采用儿童自我报告的方法进行的。有研究表明,学龄前儿童似乎知道不少直接
或间接的改变悲伤和愤怒的方法。当儿童被问道,“沮丧时,你会做什么?”
? 4~11 岁的儿童大多数都会提到游戏的策略,或者是做些有趣的事使自己感觉好过些;比较少的儿童承
认采用回避策略、寻求安慰或帮助的策略。在类似的情境中询问儿童,当遇到消极事件时他们将会做
什么;或是在消极情境中别人应该做什么,学龄前儿童更多地把社会支持和寻求成人帮助作为情绪调节
的解决办法,而年长些的儿童则更多地提出直接的问题解决策略和认知策略。
(三)儿童情绪掩饰能力与社会化的发展
? 儿童情绪伪装的发展大致如下:
2岁时开始出现情绪的伪装;
4岁时是刻板的情绪伪装(一般是伪装负性情绪),难以理解他人的情绪伪装;
6、7岁时可以灵活地伪装情绪,解释或理解他人情绪伪装的能力提高,儿童除了伪装负性情绪,也伪装正性情绪;
9、10岁时儿童可以洞察情境并自发的情绪伪装,可以有选择的表现或伪装负性情绪,准确地解释自己或理解他人情绪的伪装;
12、13岁则是儿童情绪伪装发展基本成熟的阶段,此阶段的儿童不仅能较好地进行情绪伪装,还可以了解情绪伪装所蕴涵的信息,并依此信息知道自己或预测他人的反应。
10岁至13岁的儿童情绪伪装还与交流的对象有关,他们通常对成人掩饰自己的愤怒,对同伴则表达自己的愤怒。
? 影响儿童情绪伪装的主要因素有以下三方面:家庭、同伴、文化。家庭是儿童理解和获得情绪伪装能
力的重要渠道。父母与儿童的交往互动会帮助儿童获得有效的情绪调节技能。儿童和同伴之间的交往互动可以塑造儿童的情绪表现规则。……
? 儿童的情绪伪装离不开儿童所处的文化,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有关情绪的信念。西方文化鼓励儿童表
达自己的情绪和体验以使自己的需要最终能被满足,东方文化则强调情绪的心理自律和儿童的行为标准,东方儿童他们可能更善于理解他人的情绪,倾向于压制自己的情绪以便表现出和情境符合的情绪。此外儿童的言语能力、性别角色、气质表现度等内部因素也是影响儿童情绪伪装的重要因素。
三、小学儿童自我与社会认知的发展
? 自我是整个人格的核心,人的心理是由自我建构的,每一个人的行为表现、身心健康、人际关系和发
展状况都受到自我的制约。
? 儿童时期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获得对自己的认识,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不同于别人的人。儿童是在人
际交往中渐进地完成这些认识的,自我意识逐步提升,自我调节的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历程
? 根据儿童的反应,将儿童的观点采择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分为以下5个阶段:
? 阶段0:(3-6岁)未分化的角色采择。
? 阶段1(大约6-8岁):社会信息的角色采择。
? 阶段2(大约8-10岁):自我反省的角色采择。儿童开始能够观察和评价自己的内在自我,意识到自
己比别人能够更为直接地监控自己的行为和思想。
? 阶段3(10-12岁):相互角色的采择。
? 阶段4(12-15岁以上):社会和习俗系统的角色采择。
(二)小学儿童自我意识与社会认知的发展
? 自我意识的发展在儿童社会化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当儿童具备了相互角色采择能力时,就会对他
人的感受和心态变得敏感起来,能够依据自己的经验猜测别人的需求和喜怒哀乐,儿童就能够产生同情与共鸣,能够设身处地去关注和体贴别人。
? 另一方面,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儿童随之形成了对自尊威胁的预感,面对这种威胁儿童最常用的自
我防卫的方式就是隐瞒和蒙骗。成人常会感觉到儿童的撒谎行为带有自欺欺人的味道。其实这种自欺欺人的行为糅合了两种自我防卫机制:一种是“否认”,一种是“反向”。由于儿童对他人反应理解的能力还比较欠缺,所以对他人反应的预感有点过于敏感和夸张,常会出现自我防卫过度的现象,有时还
会表现出“机关算尽”的味道,常令大人又好气又好笑。此阶段的欺骗行为在性质上与道德上所不容的欺骗行经是不同的,儿童的撒谎行为是对他们想象中可怕现实的回避和否认。
? 自我的本质是进行自我调节,而自我调节的内在动力则是个体的内部需要——自尊的需要。自尊的需
要在小学不同的成长阶段有不同的体验:小学低年级儿童以得到老师的需要为得意,在课堂上由于举手发言最容易得到老师的关注和表扬,他们会积极争取这样的机会,常会在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争着举手发言,被老师请到后,却不知说什么。
? 也有的小朋友一心专注于举手以赢得老师的关注,把本已想好的答案给忘了。对他们来说举手并不是
准备好发言的标志,而是为了取得老师的关注和嘉奖,是获得自尊需要满足的一种手段。随着年级的升高,一些学生即使能够回答问题,也不会轻易举手了,他们会根据不同的情况作出不同的反应:像学业成绩好的学生,对于容易的问题常会表现得不屑一顾,以免被别人认为能力平平。虽然低年级儿童和高年级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不同,但都体现了维护自我价值和满足自尊的需要。
? 正处在自我发展中的小学生,不可能所有的行为都 “坏透了”或一直“全优”,好学生不能或不会犯错误
与差生没有优点的观点,是既不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也不利于学生成长的。教师只有深刻地理解学生的这些发展特点,才能给予学生真正需要的支持和帮助,以促进孩子们更好地成长。
范文五:高年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高年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小学生进入高年级后,由于生理上的变化和抽象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自我意识随之迅速发展起来,进入了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上升期。这是一个获得社会自我的时期,是一个受家庭、同伴和社会文化的影响,进一步建立社会角色意识,逐步习得社会角色的重要时期。
一、小学高年级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
1、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有意注意已经基本上占据主导地位,他们逐步了解了自己的学习责任,也逐步 理解了学校和社会的行为规范,因此他们开始自觉地调节自己的有意注意,在注意的深度和持续性上都有了明显的进步。
2、观察力的发展
小学高年级学生在观察的分辨力、判断力和系统化能力方面较之中年级有了明显提高,但在观察的精确性、目的性和顺序性等方面与中年级学生无显著差异。
3、记忆力的发展
小学高年级学生除了继续在意义记忆方面有所发展之外,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从具体形象的记忆发展到对词的抽象记忆,这一特点是与他们的思维发展过程直接相联系的。同时,他们比中年级学生更善于运用记忆的策略,基本上可以自发地应用对刺激的归类来提高 记忆的效果,这说明他们的记忆监控能力已逐步得到发展。
4、想象力的发展
由于想象决定于已有表象材料的数量和质量以及言语发展水平,所以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想象力已明显趋于丰富,创造性的成分也日益增多。他们对童话和神话的爱好已逐步降低,而代之心更富有现实意义的想象丰富的文艺作品。高年级小学生仍富有幻想,但这种幻想正逐步走向合乎现实规律的发展道路。当他们依据事物发展趋势来想象未来时,就成了一种理想。当然,这种理想还是比较朦胧的,不稳定的。
5、思维的发展
在整个小学时期,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水平在不断提高,思维中的具体形象成分和抽象成分的关系在不断发生变化,这是发展的一般趋势。具体来说,在经历了四年级这个辩证思维发展的转折期后,小学高年级学生进入了辩证思维发展的时期。由于这个年龄的小学生在知识经验的积累、智力活动的锻炼和大脑功能的发展等方面都有了进步,他们已能对事物的本质性性和内部联系附加条件初步的抽象概括,但对那些与他们生活距离太远的科学规律进行抽象概括仍然是非常困难的。
6、语言能力的发展
小学高年级学生无论在口头言语、书面言语或内部言语的发展上都有了十分显著的提高,捰能力基本形成,尤其是默读中的“动嘴现象”已经逐步消失,阅读的速度和识字量都忆大大超过了教学要求规定的范围,而且在个体之间也出现了明显的差异。此外,他们的口头语言中还越来越多地包含了局面语言的成分。但总的看来,他们言语方面发展的潜力很大。
二、小学高年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1、情感的发展
小学生高年级学生因为与日益复杂的学习活动、人际交往及学校其他生活相联系,情感内容不断丰富。学业的成败,个人在集体中的地位,与同伴之间,父母之间的关系,以及部分学生与异性同学的关系,都使他们产生与以往不同的各种上情下达一,体验。而且,这种情感体验的深刻性和稳定性也在不断增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能意识到自己的情感表现可能产生的后果。因此他们的情感逐渐出现内化,控制和调节自己情绪的能力也逐步加强。但总体看来高年级小学生尚未面临重大的社会,心理压力,因此基本的情绪
状态一般说来依然是平静而愉快的。
2、在意志的自觉性方面,他们仍处于较低水平。同时,因为他们逐步进入了少年期,心理发展中的独立性与幼稚性的矛盾日益突出,所以他们在意志的决断水平有所提高的另一侧面,则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容易固执己见,盲目地拒绝他人的劝告和建议。因此,在意志的果断性品质方面也就难免带有片面,冲动,草率和情绪化的特点。随年级升高,学生抵制内外诱因干扰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在意志的坚持性品质上也有一定发展。
3、自我意识的发展
他们不仅已经摆脱了对外部评价的信赖,逐渐依靠内化了的行为准则来监督,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而且开始从对自己表面行为的认识评价转向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更深入的评价,喜欢尝试着从个性品质,人际关系,自我评价等方面的特点来描述自我形象,这种自我评价的独立性和稳定性都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步加强。
4、性格的发展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既有强烈的情绪体验,对人对事都极为敏感,又很缺乏自我分析,自我调节和宽慰的能力,因此他们的性格发展处于一种非常矛盾,变化无常和严重失衡的状态之中,往往令一些家长感到不可思议甚至忧心忡忡。如果这个时期能给他们心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就能促进他们的性格朝着积极的方向健康发展;否则,就可能使他们进入青春期后,在人格的形成方面蒙上一些阴影。
5、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
这一时期中小学生的友谊有了一定的稳定性和强烈的排他性,独占性,择优标准也相对严格起来。同时学生的同伴团体也大大发展,团体成员的团体意识加强了,学生在团体中的交往活动大多都能注意遵守团体的规范,否则便会受到集体舆论的谴责。
——摘自《小学生心理辅导》孙义农 主编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中职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