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简述小地老虎的生活史与主要习性。
无滞育现象,条件适宜时可终年繁殖。在我国1年发生1~7代,年发生代数和发生期因地而异。成虫昼伏夜出,白天潜伏于土缝、杂草丛、屋檐下或其它隐蔽处,夜晚活动、取食、交配和产卵。成虫对黑光灯有强烈的趋光性。多数地老虎成虫羽化后需要取食补充营养,对糖、蜜、发酵物、萎蔫的杨树枝把等具有明显的趋化性。卵散产,产卵场所因不同季节或地貌而异。初孵幼虫有吞噬卵壳的习性。幼虫具假死性,受惊或被触动立即卷缩呈“C”型。1~2龄幼虫对光不敏感,栖息在表土、寄主的叶背或心叶里,昼夜活动;3龄后发生变化,4~6龄表现出明显的负趋光性,白天潜入土中,晚上出来活动取食。幼虫对泡桐叶或花有一定的趋性。在饥饿时间稍长或种群密度过大时,常出现自相残杀现象。幼虫老熟后,常迁移到田埂、田边、杂草根际等干燥的地方,入土6~10cm筑土室化蛹。蛹有一定的耐淹能力。
范文二:蝴蝶的生活史
蝴蝶的生活史
蝴蝶的一生分為卵、幼蟲、蛹、成蟲(蝴蝶)四種生長階段,我們稱之為完全變態。蝴蝶生活史中每一時期各負責不同任務。
紅紋鳳蝶的一生
卵 幼蟲
蛹 成蟲(紅紋鳳蝶)
一. 卵:蝴蝶的卵非常的小,隨種類的不同形狀變化很大,更圓球
形、橢圓形、紡錘型、砲彈型〃〃〃等。顏色也更淡黃色、白
色、綠色、紅色〃〃〃等,更的光滑、更的具條紋突起,真是
變化萬千,
二、幼蟲:剛破殼而出的幼虫會先吃掉卵殼,再開始吃樹葉,這時稱為一齡幼蟲,幼蟲負責攝食,儲存足夠的養分以供給發育,所以幼蟲幾乎是不停的吃。每生長到某一種程度就必須脫一次皮,每脫一次皮就增加一齡,長大成為終齡幼蟲,然後停止覓食,再尋找隱蔽的地方準備化蛹。
三.蛹:蝴蝶的蛹大致分為垂蛹型及帶蛹型,。如鳳蝶類、粉蝶類等
尾端以絲團固定於樹枝、葉片上,蛹體則以吐絲固定而頭部朝上
者稱為「帶蛹」。斑蝶類、蛺蝶類、蛇目蝶類等則是直接以絲團
固定於枝幹,而頭部朝下,稱為「垂蛹」。由於蛹無移動或防禦
的能力,因此大部分都更極佳的保護色或警戒色,這些蛹約十五
天即可羽化成蝶。同樣的,越冬型蛹需渡過冬天,等待第二年天
氣溫暖時才羽化。
四.羽化:蛹期約2-3星期後,當蛹殼變成透明,蛹內蝴蝶翅膀的花紋和色彩都清晰可見時,就即將羽化。在春、夏天通常會在夜間或清晨羽化,( 冬天因為氣溫較低,所以羽化的時間比較晚 )。開始羽化時,蛹會動幾下把頭蓋掙裂開,蝴蝶用腳推開頭蓋,伸出腳抓在枝葉上,再拉出身體,剛羽化的蝴蝶,翅膀又皺又小,但腹部很大,此時蝴蝶利用腹部的脹縮,將體液灌進翅脈,翅膀便慢慢的伸張開來,約兩小時等翅脈變硬後,蝴蝶就可以展翅飛翔了。(夏天陽光照射下約一小時;冬季冷氣團來襲,氣溫攝氏15度,樺斑蝶羽化後停留一整天才飛走。 )成蝶是蝴蝶的一生當中最燦爛耀眼的階段,無論是訪花吸蜜、飛行甚至求偶、交尾,都是非常吸引人的,
蝴蝶用腳推開頭蓋 蛹殼變成透明
翅膀慢慢的伸張開來 腳抓在蛹殼上
翅膀伸張的,大了 翅膀完全伸張開來
蝴蝶的身體構造
一、 頭部:更一對很大的半球形複眼,複眼由上萬個六角形的小眼所構
成,是接受外面世界的地方,在複眼中間更一對棍棒狀而分更多節的觸
角,是感覺味覺最更用的工具,頭部下方更細長的口器,平常像捲曲的
彈簧一樣捲在頭部下方,等到進食時才伸出來吸食花蜜或液體。
二、 胸部:在軀體的中央,更三節。每一節都更一對腳,第2、3節各
更一對翅膀,翅膀上布滿鱗片,是蝴蝶色彩斑瀾的最重要地方。
紅紋鳳蝶
三、 腹部: 腹部一共更十節,每節兩側更一對氣門,是呼吸的器官,
第9-10節為生殖器,用來交配繁衍下一付。
沖繩小灰蝶 無尾鳳蝶
范文三:蚕的生活史
蚕的生活史
桑蚕(也叫家蚕)属完全变态昆虫。一个世代中要经历卵、幼虫(蚕)、蛹、成虫(蚕蛾)四个不同的发育阶段。
卵 → 幼虫 → 蛹 → 成虫 → 卵
一、蚕卵
卵是胚胎发生、发育形成幼虫的阶段,有滞育卵(俗称黑种)和非滞育卵(俗称生种)之分。蚕蛾交配后产下的受精卵,初时多呈淡黄色,经过7天左右,当胚胎发育到一定程度时变成赤豆色,再变成固有色,这种蚕卵称为滞育卵(黑种)。蚕卵进入滞育期后,即使在适宜的条件下也不能孵化,必须经过一定的低温或人工浸酸处理,使滞育解除后才能孵化。非滞育卵则不同,蚕蛾产下卵后直至孵化前都不变成赤豆色,在适宜的温湿条件下,经过10天左右便可孵化出蚁蚕。
一、 幼虫
蚁蚕就是刚孵化的幼虫,身体呈黑褐色,形似蚂蚁,所以称为蚁蚕。蚁蚕摄食桑叶后开始不断生长发育,体色渐由黑褐色变成青白色,几天后便不吃不动,这种现象称为眠蚕。蚕人眠后体内长出新皮,蜕去旧皮,刚蜕去皮的蚕叫起蚕,起蚕后第一次喂桑叶叫饷食。蚕从孵化到结茧通常经过4次就眠蜕皮,每两次就眠蜕皮经过的时间称为龄期。龄期有长有短,最长的为5龄,需6~8天,最短的为2龄,为2~3天。不吃不动的就眠期问称为眠期,眠期长短也不同,1.3眠相近,都约为12小时;4眠(也叫大眠)较长,约为24小时。蚕一般要经过4眠5龄,1~3龄蚕叫小蚕或稚蚕,4~5龄蚕称为大蚕。在温度适宜和饲料充足的条件下,一般l龄蚕经过3~4天,2龄蚕经
过3天左右,3龄蚕经过3~4天,4龄蚕经过4~5天,5龄蚕经过7~9天;从收蚁到蚕盛熟叫全龄期,二化性蚕的全龄期通常为20~26天。也有少数品种的蚕偶尔发生3眠4龄或5眠6龄熟蚕结茧的现象。 蚕到5龄末期,蚕体开始收缩,第五至第六节腹面透明,食叶减少,排出软粪和蚕尿,体呈蜡黄色半透明状,开始吐丝,此时的蚕称为熟蚕,熟蚕即可上蔟吐丝结茧。桑蚕多数品种吐丝结成的茧为白色,也有吐丝结成红色、黄色、粉红色、蓝色等彩色茧的品种。
三、蛹
蚕吐完丝后2~3天便在茧内化成蛹。
四、成虫
蛹经过13~15天后羽化为成虫(即蚕蛾),随即交配产卵,完成一个世代。
范文四:昆虫的生活史
1 生活史(Life history) 是指昆虫在一定阶段的发育史。生活史常以一年或一代时间为单位,昆虫在一年中的发育史称年生活史或生活年史(annual life history),而昆虫在一个世代中的发育史称代生活史或生活代史(generational life history)。昆虫的生活史可用图或表格来表达。现介绍一种常用的表格形式。表 花椒潜叶甲Podagricomela shirahatai (Ch?j)在甘肃省周曲县的生活史(仿杜品等)
世 代
月 份
1~3
4
5
6
7
8
9
10
11~12
越冬代
(+++)
(+++)
+++
+
第一代
··
···
---
-
△△
△△△
+++
++
第二代
··
···
-
---
-
△△
△△△
+
+++
+++
++(+)
(+++)
各虫态的表示方法有符号与字母两种。卵常用符号"·"或字母E(egg)表示;幼体常用符号"-"或字母L(larva)与N(nymph)表示;蛹常用符号"△",或"⊙",或"〇"与字母P(pupa)表示;成虫常用符号"+"或字母A(adult)表示;越冬虫态用括号"()"将代表符号或字母括起来。
2 昆虫生活史的多样性 昆虫生活史的多样性包括昆虫的化性、世代重叠、局部世代、世代交替和休眠与滞育。
2.1 昆虫的化性(Voltinism) 是指昆虫,特别是具有滞育特性的昆虫在一年内发生的世代数。一年发生一代的称一化性(univoltine),如大地老虎与大豆食心虫;一年发生两代的称二化性(bivoltine),如东亚飞蝗与二化螟;一年发生三代或以上的称多化性(polyvoltine),如棉蚜;而两年才完成一代的称半化性(semivoltine),如大黑鳃金龟;两年以上才完成一代的称部化性(partial voltine),如华北蝼蛄和十七年蝉。
一化性昆虫,其年生活史与世代的含义相同;多化性昆虫,其年生活史就包括多个世代;部化性昆虫,其年生活史只包括部分虫态的生长发育过程。
昆虫的化性是由种的遗传性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多化性昆虫一年发生的世代数与环境因素特别是温度有很大关系,如亚洲玉米螟在黑龙江省一年发生一代,在山东省一年发生2~3代,在江西省一年发生4代,在广东和广西一年发生5~6代。
2.2 世代重叠(Generation overlap) 二化性和多化性昆虫常由于成虫发生期和产卵期长,或越冬虫态出蛰期不集中,造成前一世代与后一世代明显重叠的现象称世代重叠。如小菜蛾在杭州9月份可有8个世代混合出现。在这种情况下,世代划分就很困难。
2.3 局部世代(Partial generation) 同种昆虫在同一地区出现不同化性的现象称局部世代。如棉铃虫在河北和河南等地一年发生四代,以蛹越冬;但有部分第四代的蛹羽化为成虫并产卵发育为第五代幼虫,然而由于气温降低而死亡,形成不完整的第五代。
2.4 世代交替 一些多化性昆虫在年生活史中出现两性生殖世代与孤雌生殖世代交替的现象称世代交替或异态交替。这种现象在蚜虫、瘿蜂和瘿蚊中较常见,尤其是蚜虫常表现出多型和不同世代间生活习性的明显差异。
2.5 休眠与滞育 在昆虫生活史的某一阶段,当遇到不利环境条件时,生命活动会出现停滞现象以安全度过不利环境阶段,这一现象常与盛夏的高温干旱及隆冬的低温缺食相关,即所谓的越夏、夏眠或夏蛰(aestivation)和越冬、冬眠或冬蛰(hibernation)。根据引起和解除滞育的条件,可将生命停滞现象分为休眠与滞育两类。
休眠(Dormancy) 又称蛰伏,是由不利环境条件直接引起的暂时性生长发育停滞的现象,当不利环境条件消除时能立即恢复生长发育。引起休眠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如温带或寒带地区秋冬季节的气温下降、食物枯竭,或热带地区的高温干旱,都可以引起一些昆虫的休眠。有些昆虫需要在一定的虫态休眠,如东亚飞蝗都是以卵休眠的;有的则任何虫态都可休眠,如小地老虎在江淮流域以南以成虫、蛹和幼虫均可休眠。
滞育(Diapause) 是昆虫在光同期和温度变化等外界因子的诱导下,通过体内生理编码过程控制的发育停滞现象叫滞育。滞育是种的一种遗传性,也可以说是由环境条件引起的,但通常不是由不利环境条件直接引起的,滞育常出现于不利环境条件出现前,而且昆虫一旦进入滞育,即使给予最适宜的环境条件,也不会马上恢复生长发育。凡具有滞育特性的昆虫,都有固定的滞育虫态。
滞育一般可以分为专性滞育(obligatory diapause)和兼性滞育(facultative diapause)两种类型。专性滞育又叫绝对滞育,是昆虫在同一世代的固定虫态出现滞育,这类滞育常为一化性昆虫所具有,如舞毒蛾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产卵,此时尽管环境条件适宜,但不再进行生长发育,以卵越冬。兼性滞育是指昆虫在不同世代的固定虫态出现滞育的现象,这类滞育常为多化性昆虫所具有,如玉米螟在各地都以老熟幼虫越冬。
引起昆虫滞育的外界因子主要有光周期、温度和食物,内在因子则是激素。
外界因子中以光周期(photoperiod)最稳定,是引起昆虫滞育的主要因子。光周期是指一昼夜中光照时数与黑暗时数变化的节律,一般用光照时数表示。在生态学中,将引起昆虫种群中50%的个体进入滞育的光周期定为临界光周期(critical photoperiod)。不同种或同种不同地理种群的昆虫,其临界光周期不同,如亚洲玉米螟南京种群的临界光周期是13小时30分;三化螟南京种群为13小时45分,广州种群为12小时。对光同期敏感的虫态称为临界光照虫态,该虫态往往是滞育虫态的前一虫态,如家蚕以卵滞育,其临界光照虫态是上一代成虫。处于临界光照虫态的昆虫对光的反应极为敏感,一般只需170 lux或更少的照度就能起作用。根据昆虫滞育对光周期的反应,可将昆虫分为:长日照昆虫(long-day insect),其特点是在长光照下不发生滞育的昆虫,一般冬季滞育昆虫如三化螟、亚洲玉米螟等属于此类型;短日照昆虫(short-day insect),在长光照下发生滞育,而在短光照和低温下不发生滞育的昆虫,一些夏季滞育昆虫如大地老虎、小麦吸浆虫等属于此类型;中间型,其特点是光周期过短或过长均引起滞育,只有在较窄的光周期范围内才不滞育,如桃小食心虫在25℃、光照短于13小时老熟幼虫全部滞育,光照长于17小时也有半数以上幼虫滞育,而光照为15小时即大部分不滞育;无光周期反应型,其特点是光周期变化对滞育没有影响,如舞毒蛾等。
在自然界中,温度的变化总是同光周期相关联,大致温度每升高或降低5℃,临界光周期将缩短或延长1~1.5小时。所以,同种昆虫的低纬度种群比高纬度种群滞育偏晚。同样,在自然情况下,光周期也影响着食料植物的变化,从而影响着滞育。秋季到来时,光周期缩短,温度下降,寄主植物逐渐枯竭老化、含水量下降,昆虫滞育的比例逐渐变大,如七星瓢虫成虫在食物不足时,雌虫卵巢停止发育或退化,进入滞育。
以上是引起滞育的外界因子,它们必须通过激素的作用才能实现对滞育的调控。以卵滞育的昆虫是否产滞育卵决定于成虫。当成虫的感觉器官接受了外界刺激(如光周期的变化)传到脑,脑分泌细胞产生促前胸腺激素,通过围咽神经索传递到咽下神经节,活化了其中的神经分泌细胞,促使其产生卵滞育激素,通过血液的传送而作用于卵。以幼虫或蛹滞育的昆虫,则是由于脑分泌细胞停止活动,不产生活化前胸腺的促前胸腺激素,使前胸腺的分泌活动受到抑制而不分泌蜕皮激素,幼虫或蛹便处于滞育状态。如果将在滞育中的幼虫或蛹经过冷冻刺激,活化了脑分泌细胞,再将这些经活化的脑分泌细胞移植到正处于滞育状态的幼虫或蛹,就可以结束滞育,进行变态蜕皮。以成虫期滞育的昆虫,主要是成虫缺少咽侧体分泌的保幼激素。在正常发育的昆虫中,保幼激素在末龄幼虫和蛹期是很少分泌的,到了成虫期则又恢复分泌保幼激素,起着促进性器官成熟和卵的发生的作用。
昆虫临近滞育时,体内脂肪和糖原等物质的含量逐渐增加,总含水量逐渐降低,而结合水的比例却逐步提高。处于滞育状态的昆虫,新陈代谢作用降到最低,呼吸作用减慢,抗逆能力增强。
进入滞育的昆虫需经过一段时期的滞育代谢后,才能解除滞育,恢复活动。光周期、温度和湿度是解除滞育的重要因子。如多数冬季滞育的昆虫若经过一定的低温处理能解除滞育,亚洲玉米螟、三化螟等的滞育幼虫需补充一定的水分才能解除滞育,一些蟋蟀和一些脉翅目昆虫当春天光照时数超过临界光周期时才能解除滞育。
范文五:蝎子的生活史
1、 蝎子的生活史
一般地讲,东业钳蝎具有较强的适应生活环境的能力,其生命力也是非常顽强的。例如,野生蝎若在温、湿度等环境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即使缺食1年仍不至饿死。常温下,蝎子从仔蝎到成蝎需要3年左右的时间,蝎子的繁殖期为4~5年,每年产l胎,寿命高达7~8年,产仔期约5年。在自然条件下的人工养殖蟹与野生蟹的生活史基本相同,且由于家养蝎受到人为的保护和管理,因而其一般生长发育和繁殖都优于野生蝎。而创造恒温(26~38℃)条件,可以部分地改变蝎子的生活习性,且一年四季均能生长发育,各龄期的蜕皮间隔时间也明显缩短,从仔蝎到成蝎只需8~10个月,交配过的雌蝎3~4个月便可繁殖1次,全年能繁殖2~3次,养蝎的效益可明显增加。
蝎子具有变温动物的共同特性,即在1年的生长发育周期中,随着气候的变化而表现出不同的生活方式。在人工养蝎时充分了解和认识这一特点,在实际饲养过程中加以掌握,即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野生蝎在自然状态下,一年中可分为生长期、填充期、休眠期、复苏期4个阶段。
(1)生长期从“清明”到“白露,(150~160天),是蝎子全年营养生长和生长最好的阶段,故称为生长期。
每当“清明”前后,气温逐渐回升,气候逐渐转暖,昆虫开始复苏出蛰,野生蝎的天然适口食物随之逐渐增多,蝎子的消化能力也随着气温的升高而不断增强,活动范围和活动量也日渐加大。在此期间,以“夏至”至“处暑”活动最为活跃,取食量增大,新陈代谢最为旺盛,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高峰时期。蝎子的交配和产仔也大都是在此期间进行的。
(2)填充期从“秋分”至“霜降”期间(45~50天),是野生蝎积累和贮存营养,为进人冬眠进行生理准备的阶段,故称为填充期。
自“秋分”以后,气温开始逐渐下降,野生蝎在此期间食量大增,尽量饱食,并将摄取的营养转化为脂肪贮积起来,以便供给冬季休眠期和来年复苏期内所需的营养消耗。
(3)休眠期“立冬”至“雨水”期间(120~130天),野生蝎的生长发育完全停滞,新陈代谢降到最低水平,进人蜷伏休眠状态,以安全度过不良环境条件,故称为休眠期或蛰伏期。
秋末冬初,野生蝎即停止采食等活动,大多数个体转移潜伏于距地表30~80厘米深的窝穴内,缩拢起触肢与步足,尾部上卷,蛰伏越冬。
(4)复苏期从“惊蛰”至“清明”(30~50天),此时严冬已过,暖春将临,处于休眠状态的野生蝎开始苏醒出蛰,故称为复苏期。
“惊蛰”以后,气温开始上升,野生蝎便由静止状态逐渐转人活动状态,此过程即为复苏。但由于早春气温偏低且昼夜温差较大,这时蝎子的消化能力和代
谢水平还较低,其活动时间和范围也都不大,除白天晒暖时间逐渐有所增长外,夜间很少出窝活动。此时蝎子只能凭借躯体所具有的吸湿功能自环境中吸收少量的水分,利用填充期所贮积的营养物质和食人少量的风化土来维持生命。
恒温养殖可以大大缩短蝎子的生长期。在自然温度下,从仔蝎到成蝎约需1000天,而在温室条件下,10个月左右就可以长为成蝎,母蝎一年之中可以繁殖两次,基本上改变了蝎子的生长时间。
2、 蝎子的生活习性
1、蝎子属于昼伏夜出的动物,喜潮怕湿,喜暗惧怕强光刺激。喜群居,好静不好动,并且有识窝和认群的习性,蝎子大多数在固定的窝穴内结伴定居。一般在大群蝎窝内大都有雌有雄,有大有小,和睦相处,很少发生相互残条现象。但若不是同窝蝎子,相遇后往往会相互残杀。
2、蝎子有冬眠习性,一般在4月中下旬,即惊蛰以后出蛰,11月上旬便开始慢慢入蛰冬眠,全年活动时间有6个月左右。在一天当中,蝎子多在日落后晚8时至11时出来活动,到翌日凌晨2~3点钟便回窝栖息。这种活动规律一般是在温暖无风、地面干燥的夜晚,而在有风天气则很少同来活动。
3、蝎了虽是变温动物,但它们还是比较耐寒和耐热。
外界环境的温度在40℃至零下5℃,蝎子均能够生存。蝎子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与温度有密切的关系。气温下降至10℃以下,蝎子就不太活动了,气温低于20℃,蝎子的活动也较少,它们生长发育最适宜的温度为25~39℃之间。气温在35~39℃,蝎子最为活跃,生长发育加快,产仔、交配也大都在此温度范围内进行。
温度超过41℃,蝎体内的水分被蒸发,若此时既不及时降温,又不及时补充水分,则蝎子极易出现脱水而死亡。温度超过43℃时,蝎子很快死亡。蝎子活动、生长发育和繁殖与温度密切相关,最佳温度35~38℃之间。因此,我们在人工养殖蝎子时,必须注意掌握。
4、蝎子的生长、繁殖与外界环境的湿度也有密切的关系。
在自然界野生的蝎子,如要久旱无雨,就会钻到地下约1米深的湿润处躲藏、隐蔽起来;当阴雨天气,地上有积水,它们会爬往高处躲避。因此,在养殖蝎子时要十分注意饲料的水分以及饲养场地和窝穴的湿度。
一般来说,蝎子的活动场所要偏湿些,而它们栖息的窝穴则要求稍干燥些,这样有利于蝎子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窝穴过湿,则易受到微生物的侵害,蝎子的蜕皮也十分困难;如果蝎子的活动场所过于干燥,而且投喂的饲料中水分又不足时,也会影响到蝎子的正常生长发育,甚至还会诱发相互残杀。
5、蝎子喜暗怕光,尤其害怕强光的刺激。
但它们也需要一定的光照度,以便吸收太阳的热量,提高消化能力,加快生长发育的速度,以及有利于胚胎在孕蝎体内孵化的进程。据报道和观察,蝎子对弱光有正趋势,对强光有负趋势,但它们最喜欢在较弱的绿色光下活动。
6、蝎子对各种强烈的气味敏感。
如油漆、汽油、煤油、沥青以及各种化学品、农药、化肥、生石灰等有强烈的回避性,可见它们的嗅觉十分灵敏,这些物质的刺激对蝎子是十分不利的,甚至会致死。蝎子对各种强烈的震动和声音也十分敏感,有时甚至会把它们吓跑,终止吃食、交尾繁殖、产仔等。
7、种内竞争
种内竞争是自然界优胜劣汰这一普遍规律的反应,对维护生态平衡,物种延续和进化都很有利。蝎的种内竞争,主要表现为蝎子与蝎子之间互相攻击:大攻击小、强攻击弱、未蜕皮的攻击正在蜕皮的或刚蜕皮但尚未恢复活动能力的。
蝎的种内竞争有其原因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严重缺食、缺水。
(2) 相互干扰严重。
(3) 温度、湿度等生态因素恶化。
(4) 争夺空间。
(5) 争夺配偶。
以上内容作为对蝎子基本情况的了解,只有在充分了解蝎子生态特性之后,才可根据它们的生活规律来建造饲养场地和选择养殖模式。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简述小地老虎的生活史与主要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