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6的分解组成公开课教案
6的分解组成公开课教案
篇一:6的分解与组合
数学教案:6的分解与组合
一、活动目标:
1、认识数字6,理解6所代表的意义。
2、掌握6的分解和组合。
3、喜欢做与数字有关的游戏,尝试用符号表征数字。
二、活动准备:
1、两个盘子、六个用布制作的胡萝卜、一个兔子头饰、两套1至5的阿拉伯数字卡片,每个幼儿6朵纸剪的花。
2、小朋友每人一张画有给小猫分家的作业纸。
三、活动过程:
1、手指操:小青蛙
呱呱呱,呱呱呱;我是骄傲的小青蛙;大眼睛,宽嘴巴;背上绣的是绿的花;你要问我是哪一个;呱呱呱,呱呱呱;我是骄傲的小青蛙。
2、了解6的分解与组合:
(1)引导语:“小朋友们今天表现真棒,幼儿园里的老师们也夸我们蒙大大二班的小朋友不仅表现好,而且聪明,小兔妈妈也特别
喜欢我们班的小朋友,但是它今天遇到了一道难题,那我们班的小朋友愿不愿意帮助它解决一下这道难题呢,兔妈妈到底遇到了什么难题呢,(请一个小朋友扮兔妈妈):我有六个萝卜,想把这些萝卜分给两个兔宝宝吃,但是我不知道该怎么分,哪个小朋友有好办法请举起小手告诉兔妈妈。”
(2)老师依次请五个小朋友用不同的分法示范,老师在黑板上作记录。
3、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可以分成几组,(幼儿答)师:噢,原来,可以分成五对好朋友,,和,是好朋友,,和,是好朋友??。那我们现在一起来做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好不好,下面我把游戏规则告诉大家:请十名幼儿到活动室中间,老师拿出1——5的数字卡片各两张,发给这十名幼儿每人一张,请他们看清楚是几,想想和什么合起来是6。大家拍手唱《找朋友》,十名幼儿手持数字卡片,自由走动,歌唱完后,幼儿赶紧去找拿着可以和自己凑成6的数字卡片的小朋友,找到后两人手拉手,举起卡片,其他幼儿评判找的对不对,找错了就演一个节目,然后换人,重新开始。
(,)十个小朋友全都找对了,用律动夸(棒棒棒,你真棒;给你头上放个大鞭炮;嘭??????嗙)
(,)有没找对的小朋友,我们大家一起找,然后让他们表演节目。
(,)师根据幼儿找到的好朋友,在黑板上写组合式
。(师:原来,是有五种不同的组合方式)
(4)师让幼儿根据黑板上的分解式自己练习6的分解与组合。
四、延伸活动
我们班的小朋友果然很棒,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学会了,的分解和组成,现在老师给小朋友们每人发一张作业纸,自己给小猫找找家。
篇二:大班6的分解:拯救小小鸭公开课教案
2013—2014年度下期天河小学“教学1+1,和雅星搭档”公开课教案 青年教师:张兰
星搭档:谢玲
活动名称:拯救小小鸭(大班数学:6的分解)
活动设计意图: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数学教育必须要让幼儿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教师要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的某些问题。”由此可见,生活化、游戏化已经成为构建幼儿数学课程的最基本原则。分解和组成是幼儿学习加减法的基础,在学习时往往显得很枯燥。本活动为了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本着直观性、参与性的原则,从动手操作、情感需要和快乐学习三个方面进行了设计。以神秘的魔法袋引入,以“拯救小小鸭”为活动情境主线,让幼儿从一开始就进入活动情境,在紧张、有趣的游戏情境中学习6的分解,
进一步加深幼儿对数概念的认识,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参加数学活动的兴趣,体验在游戏中学数学的快乐;
2、知道6的各组分法;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知识准备:幼儿已掌握5以内数的分解和组成,已认识数字“6”
并对“6”的数量有了较好的掌握
材料准备:“拯救小小鸭”课件鸭妈妈及大灰狼卡片(大)每桌一张记录单、一支铅笔、6张小鸭子卡片 游戏场地(场地上有四组红绿圈)游戏音乐 教师用记录单 课桌上事先贴好大灰狼和鸭子轮廓图案
活动过程:
一、情境一:小鸭子快乐游戏(教师引导幼儿复习巩固对“6”的数字和数量的认识)。
1、教师:“今天除了很多老师客人来到我们班,还来了一群小客人,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他们是谁,”(鸭子)“究竟来了多少位小客人,”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出示PPT图片),数完后在黑板上记录。“原来池塘里有6只小鸭子在快乐的游泳。”
2、播放PPT视频《数鸭子》,幼儿与一起快乐舞蹈。 教师:“我们和小鸭子一起跳一支快乐的舞蹈吧~”
二、情境二:小鸭子遇到危险,小朋友齐心协力拯救小鸭子(学习6的分解组成)。
1、(突然中断《数鸭子》视频,播放大灰狼的录音)教师:“不好啦~不好啦~6只小鸭子全部被大灰狼抓走了~我们赶快想办法救救小鸭子~”“赶快,我们一起朝着大灰狼喊:打跑大灰狼~打跑大灰狼~”
2、(出示PPT图片:救回1只鸭子)教师:“小朋友真能干,帮
鸭妈妈救回了一只小鸭子看看还有几只鸭子没被救回来,”(5只)教师引导幼儿一起数数,并在黑板上将救回的小鸭和没救回的小鸭分别用数字表示出来,形成6的分解式:6可以分成1和5。
3、按照上面的方法依次拯救小鸭子,直到将6的分解式完全展现。
4、引导幼儿回顾拯救小鸭子的过程,再一次熟悉6的分解式。
三、情境三:回顾危险经历(幼儿动手操作,巩固对6的分解组成的掌握)
1、教师:“刚才的经历真是危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我们是怎么样把小鸭子从大灰狼那里救出来的,”幼儿四人一桌为一组,每组幼儿协作一人分卡片、一人记录,另外两人负责数数的同时监督分科和记录的幼儿。
2、教师引导幼儿操作。第一次救回1只小鸭子,小朋友就从桌面上大灰狼轮廓图形中拿出1张卡片放在另一边鸭子轮廓图形中,数一数还剩下几只小鸭子,在记录卡上做好记录。第二次又
救回1只小鸭子,再从原来卡片中拿出一张放在另一边,数一数,一共救了几只小鸭子,2只。还剩几只没有救回来,4只。请负责记录的小朋友作好记录。
3、按照同样的方法,依次分卡片,直到将6的分解式完整记录。
4、引导幼儿一起阅读记录结果,再一次巩固对6的分解式的掌握。
四、游戏:你来说,我来猜。
1、教师:“小朋友们救回了所有的小鸭子,真高兴~我们一起玩一个好玩的游戏庆祝一下吧~”将幼儿分成6人一组,排成一列“火车”随音乐在场地围着红绿圈行走,音乐停后幼儿注意听教师的口令,如:“6可以分成1和5”、“6可以分成2和几,”等,听到口令后小朋友按要求分别站到红绿两个圈内,并回答老师提问,教师边游戏边检验,重复游戏,并变口令内容。
2、游戏结束,小朋友休息。
延伸活动:在下一次数学活动中指导小朋友按正确的格式书写6的分解式。
篇三:幼儿园数学6的分解教案
幼儿园数学---6以内数的分解和组成教案
一、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自主探索动手操作,感知6的分解组成,掌握6的5种分法。
2、在感知数的分解组成的基础上,掌握数组成的递增、递减规
律、互相交换的规律。
3、发展幼儿观察力、分析力,记录能力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二、活动重点
感知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学习并记录6的5种分法。
三、活动难点
总结归纳6以内数的分解和组成规律。
四、活动准备
教具:黑板上画上两座房子、房子两边各有一个画有空格的6的分解式、6只熊猫卡片、
五、活动过程
复习5的分解组合、
对对碰
教师:我说五、
幼儿:我对五、
教师:5可以分成1和几,
幼儿:5可以分成1和4。
【......】
教师:5可以分成4和几,
幼儿:5可以分成4和1。
(一)、开始部分
1、导入:
师:秋天来了,大树妈妈写信忙,写给这写给那,红叶黄叶都
写光。
许多小动物都收到了树妈妈的信、你们猜树妈妈的信上写了些什么呀,(告诉小动物们要准备过冬)
师:小动物们收到了树妈妈的信,盖了许多新房子,准备在新房子里暖暖和和的度过冬天。
师:熊猫家分到了两座房子,熊猫家一共有几只熊猫(和幼儿一同点数共六只)出示“6”的数字卡。
师:6只熊猫两座房子怎样分,熊猫们犯了愁,不知该怎样分,有几种分发。请小朋友们说一说。
(二)、基本部分
1、请幼儿帮助小熊猫来分房子。
(1)幼儿观察小熊猫,将6只小熊猫分在两座房子里,请幼儿说一说自己分的结果,教师将每分一次的结果记录下来。
2、教师归纳幼儿的分法,总结出“6”的5种分法。
3、观察幼儿无序的分法,引导学习有序进行“6”的分解组成。
(1)、教师演示给6只熊猫分房子,一边分一边和幼儿点数两座房子里小动物的数量,并记录?a href=“http://www.bdfqy.com/lu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路值慕峁 ?”可以分成1和5、2和4、3和 3、4和2、5和1.
(2)、幼儿观察“6”的分解式,初步掌握有序的进行“6”的分解组成,了解数组成的递增、递减规律、互相交换的规律。6
/ \
(1) (5) 1+5=6
(2) (4) 2+4=6
(3) (3) 3+3=6
(4) (2) 4+2=6
(5) (1) 5+1=6
(3)、请幼儿读黑板上的分解式:如:6可以分成2和4,2和
4组成6,2加4等于6。
(4)作业,先写一个分和式: 6
/ \
(1) (5)
61+5=6 / \ (5) (1) 5+1=6;
范文二:大班6的分解公开课教案
大班6的分解公开课教案
篇一:幼儿园数学6的分解教案
幼儿园数学---6以内数的分解和组成教案
一、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自主探索动手操作,感知6的分解组成,掌握6的5种分法。
2、在感知数的分解组成的基础上,掌握数组成的递增、递减规律、互相交换的规律。
3、发展幼儿观察力、分析力,记录能力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二、活动重点
感知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学习并记录6的5种分法。
三、活动难点
总结归纳6以内数的分解和组成规律。
四、活动准备
教具:黑板上画上两座房子、房子两边各有一个画有空格的6的分解式、6只熊猫卡片、
五、活动过程
复习5的分解组合、
对对碰
教师:我说五、
幼儿:我对五、
教师:5可以分成1和几,
幼儿:5可以分成1和4。
【......】
教师:5可以分成4和几,
幼儿:5可以分成4和1。
(一)、开始部分
1、导入:
师:秋天来了,大树妈妈写信忙,写给这写给那,红叶黄叶都写光。
许多小动物都收到了树妈妈的信、你们猜树妈妈的信上写了些什么呀,(告诉小动物们要准备过冬)
师:小动物们收到了树妈妈的信,盖了许多新房子,准备在新房子里暖暖和和的度过冬天。
师:熊猫家分到了两座房子,熊猫家一共有几只熊猫(和幼儿一同点数共六只)出示“6”的数字卡。
师:6只熊猫两座房子怎样分,熊猫们犯了愁,不知该怎样分,有几种分发。请小朋友们说一说。
(二)、基本部分
1、请幼儿帮助小熊猫来分房子。
(1)幼儿观察小熊猫,将6只小熊猫分在两座房子里,请幼儿说一说自己分的结果,教师将每分一次的结果记录下来。
2、教师归纳幼儿的分法,总结出“6”的5种分法。
3、观察幼儿无序的分法,引导学习有序进行“6”的分解组成。
(1)、教师演示给6只熊猫分房子,一边分一边和幼儿点数两座房子里小动物的数量,并记录下分的结果,“6”可以分成1和5、2和4、3和 3、4和2、5和1.
(2)、幼儿观察“6”的分解式,初步掌握有序的进行“6”的分解组成,了解数组成的递增、递减规律、互相交换的规律。6
/ \
(1) (5) 1+5=6
(2) (4) 2+4=6
(3) (3) 3+3=6
(4) (2) 4+2=6
(5) (1) 5+1=6
(3)、请幼儿读黑板上的分解式:如:6可以分成2和4,2和4组成6,2加4等于6。
(4)作业,先写一个分和式: 6
/ \
(1) (5)
61+5=6 / \ (5) (1) 5+1=6;
篇二:学前班数学教案:6的分解与组合
学前班数学教案:6的分解与组合
百手整理 起驾为您 一、活动目标:
1、认识数字6,理解6所代表的意义。
2、掌握6的分解和组合。
3、喜欢做与数字有关的游戏,尝试用符号表征数字。
二、活动准备:
1、每个小朋友两个纸折的篮子、六个用硬纸片制作的胡萝卜、一张纸、一套1至6的阿拉伯数字卡片。
2、一些可以表示6的图片,比如画有6件衣服、6个小朋友、6只小白兔的图片。
3、胶棒或胶水。
4、贴绒板。
三、活动过程:
1、认识6的意义:老师出示图片,让小朋友看看图片上都有什么。让小朋友认识到6可以是6个小朋友、6件衣服、6只小白兔。
2、了解6的分解与组合:
(1)引导语:”一只小白兔买了6个胡萝卜。它有两只小篮子。小白兔想把萝卜放
到这两个篮子里,小朋友想一想,如果你是这只小白兔,你有几种办法,一会儿每个小朋友都要帮小白兔想办法。”
(2)老师先做示范:“如果老师在这个小篮子里只放一个萝卜,另外的小篮子需要放多少个萝卜,”和小朋友一起点数。最后,老师在贴绒板上作记录,贴上1和5。“老师想到一个办法,一个放1个萝卜,一个放5个萝卜。一会儿小朋友想到办法也要像老
师一样在老师发给你的纸上作记录。”
(3)让小组长帮助老师给每个小朋友发六个萝卜,两个小篮子,一张纸,一套1至6的阿拉伯数字卡片,每组小朋友一根胶棒或一瓶胶水。
3、老师帮助孩子总结,询问小朋友都有几种办法。
(1)如果时间充裕,孩子还有兴趣可以和孩子一起进行分解组合。
(2)如果时间不充裕,逐个出示图片:一张是一个篮子放1个萝卜,另一个篮子放5个萝卜;一张是一个篮子放2个萝卜,另一篮子放4个萝卜;一张是两个篮子都是放3个萝卜,让孩子说出篮子里有几个萝卜,分别在贴绒板上作数字标记。
四、延伸活动:
1、引导孩子发现生活中存在的“6”。
2、回去试试如果是3个篮子,小白兔的6个萝卜可以怎么放。
3、在以上活动的基础上,可以换个游戏方式继续进行认识数字7、8、9的活动。
篇三:6的组成分解教学反思
学前班《6的组成和分解》教学反思
在6的分解和组成这一教学内容中,我注意创设有意义的活动情境,给孩子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允许孩子用自己不同的方法去学习,使不同的孩子在数学的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因材施教的过程。
1、创设情景,在活泼气氛中引发兴趣。
《纲要》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孩子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而且“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节课,我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孩子的个性特点,大胆地创造、使用教材,以“分磁钉”这一游戏情景出发引入课题,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使孩子一开始就处于积极状态中,激发孩子的思维,激起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
2、动手操作,在合作交流中感受快乐。
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孩子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如今,孩子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学中孩子唱“主角”,教师只是一个“配角”,把时间和空间都留给孩子进行思考、探究、交流,关注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本文来自:www.bdFqY.cOM 千 叶帆文 摘:大班6的分解公开课教案)态度、思维等方面。本此活动的内容“6的组成和分解”,因为孩子们已有一定的分解组合知识经验,于是我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去探索。在这个探索、交流的过程中,孩子印象必然较深,同时增强了自信心,激发了成功、愉悦感。
在教学中,还存在不足之处:
1、数学课的教学,应处于不断学习和摸索中,对于课堂时间的把握要恰当准 确。
2、教学方法单一,没有让课堂活起来。学前班学生不是记数字,
背数字,而 是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发现,在活动中发展。在教学设计时形式单一,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应多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意图,从而真正把握住教材的重点、难点,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4、教学经验不足,应多向同行和有经验的老师学习。
5、课堂组织教学有待于加强。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环节,不断地激发孩子学习的乐趣和欲望,不断地使孩子得到鼓励,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培养孩子积极的情感。
范文三:10的分解公开课教案
10的分解公开课教案
篇一:10的认识公开课教学设计
《10的认识》教学设计
太平小学 王玲玲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64—65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全面认识和掌握10的数数,认、读数10,比较相邻两个数的大小,10的组成以及10的写法。
能力目标:通过摆一摆,看一看,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小组合作交流意识。
情感目标:结合主题图,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的意识;感受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10的组成。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计数器
?学具准备:小棒10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师:同学们,今天天气这么好,老师想带大家到数学乐园里游玩,你们想去吗,(想),可是乐园的大门却关闭着,怎么打开呢,
老师悄悄地告诉你们,只要背出《一去二三里》这首诗,大门就能打开了~
(预设:学生齐背: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2.师:同学们背得真流畅,声音非常响亮~这首诗里面有哪些数字是我们数学课上学过了的,
3.师:同学们反应真快~对,1,2,3,4,5,6,7,8,9已经是我们的老朋友了。那谁留意到刚才背的诗中有哪个数我们还没有学呢,(10)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到数学乐园里去认识这个新的数字朋友“10”。(板书课题:10的认识)请同学齐读课题。
二、观察比较,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数10,认10,说10。
1.师:数字“10”听说有这么多人要和她做朋友,害羞得躲到一个很漂亮的广场上去了。(课件出示主题图)看我们小朋友能不能找到她~我们先看看广场上有什么呢,
(预设:学生回答鸽子、小朋友、老师、草地、楼等。)
2.师:对,看广场上干干净净的,还有绿油油的草地,小朋友们和老师正喂鸽子呢,看来他们都很爱护动物,那我们也要像他们一样做一个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好孩子。你们能做到吗,(能)现在你们能找到藏在广场上的“10”吗,和你的同桌一起找一找,说一说。
(预设:生交流后汇报:10只鸽子;10个人)
师:想一想数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什么,按一定顺序数,这样不容易重复或者遗漏~是不是10呢,请大家跟老师一起数一数。
3.师:大家看9个小朋友,添上1个老师,是多少个人,(10个人)
4.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对就是10,学生读10。
5.那我们在计数器上再认识一下10,根本老师一起数,学生数到9,教师再拨1个珠子,学生说10。
师:9个珠子,添上1个珠子,是几个珠子,
6.师:我们已经在广场上找到了10,知道了9添上1就是10。10看到同学们这么喜欢她,很高兴,说要考考大家,看大家能不能在你身上,、在你桌子上、在更多的地方找到更多的10。
(预设:学生回答可能有:我有10,根手指、我有10本书、尺子上有数字10??)
师:同学们真厉害,从你们的生活中,找到了那么多10,和更多的10成了好朋友~
(二)学习10以内数的顺序,比较相邻两个数的大小。
1.师:看老师也在尺子上找到了一个10,下面请同学们从0开始读一读尺子上的数。
2.师:真好听~现在再请同学们看看,9和10谁在前面,谁在后面,
师:谁能把这两句话说清楚,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
(预设:学生回答:9在10的前面,9比10小。10在9的后面,10比9大。)
师:9听见你们说它比10小,它很不服气,非要和10再比一比
那我们来看一看点子图~教师出示
学生填空(板书??,??)
9这回知道自己错了,也跟10 成了好朋友~那谁能说说9比10 小几,(1)
3.师:老师再考考大家:?10,大家想一想,?里可以填几,
师:对,从0-9,都小于10。
4.看老师这里有1根小棒,可以说成几个几,老师又拿来一堆小棒,来我们数一数有多少,是几个几呢,(10个一),现在老师要把这些小棒捆起来这回呢,是一个十,小棒的数量变了吗,(没有)那也就是说10个一就是1个十,1个十就是10个一。来再读一遍~
(三)学习10的组成。
1.师:我们的新朋友数字10遇到了一个问题,想请同学们帮帮忙。让我们看一看它遇到了什么问题,哦,它想把10个苹果放到两个框里,可以怎么分呢,谁想来试试,(找一个同学分一次)教师问:还有其它分法吗,请同学们和你的同桌一起,数出10根小棒,摆一摆,分一分,看看10可以分成几和几。分之前想想怎样能做到不遗漏、不重复呢,请一个同学摆小棒,另一个同学填
写我们的报告单。
2.学生动手数出10根小棒。教师走到学生中进行指导。大部分学生完成报告单后,请学生到前面分小棒,并大声说出10可以分成几和几。老师在白板上打出,打到10可以分成(本文来自:Www.bdfqY.cOm 千 叶帆文 摘:10的分解公开课教案)5和5后,让学生观察每组数字,想到什么。
(预设:根据之前学习6、7、8、9的分成的经验,学生应该能注意左右两边数字交换位置的分法。若学生不能发现,教师可有意识引导学生归纳分法。)
师:你们的方法真好,想出了不同的分法。现在请大家大声地把我们的分法说出来,告诉数字10,可以吗,
3.师:现在请同学们把小棒和报告单收到抽屉里,然后把小手放桌上,身体坐正。
师:同学们动作真迅速~
4.师生互动:记忆“凑十”歌
为了更好的记住10 的分成,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凑十歌,跟老师一起读一读~(下面老师来检查一下你们记得怎么样了,我们一起做个对口令的游戏吧~我说一个数字,你说一个,两个数字必须能够组成10 ,开始~)
(四)学习10的写法
1.师:我们已经会数、会读10,也知道了10的组成了,那10怎么写呢,请同学们看看10,它与我们以前写过的数字一样吗,
(不一样,它有两个数字组成,应该占两个日字格)
2.教师在黑板上上示范10的写法,边写边讲解:写10要占两个“日”字格,先在左边格子里写“l”,然后在右边格子里写“0”;两个数字不能离得太远。学生在课本上描红练习写10,教师巡视指导,发现学生有写错的及时纠正。
三、应用新知,巩固练习
1.师:数字10听说咱们班级里很多小朋友长大后的梦想是当一名宇航员,它决定带带大家去看看火箭,你们想去吗,(想)不过得闯过下面两关才可以去~你们有信心吗,(有)那我们赶快做好,来挑战第一关:填一填
2.恭喜同学们通过了第一关,我们来看看第二关:找朋友
3.同学们真了不起,顺利通过了数字10 的考验,我们赶快出发吧~看,火箭马上就要升空了,火箭发射指挥员说要奖励一下同学们,请同学们帮他发布发射命令。原来命令里也藏着问题,大家赶快想一想,怎么填,
师:谁能勇敢地举起手,来给大家说一说你的想法。
4.师:同学们数得很对,火箭发射成功了~看指挥员叔叔还给我们传来一些外太空的照片,太空怎么样,那你
们可一定要好好学习这样就有机会去
太空探索更多的奥秘了。
四、课堂小结
师: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快
乐的40分钟里你有哪些收获呢,谁
祥说一说,师:请同学们把这节课所
学的知识告诉你的好朋友和爸爸、妈妈,再在你的周围找一找10,和更多的10做朋友, 好吗,今天的作业是课本第62页第1-3
小题~
篇二:10的认识公开课教案
《10的认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认识、感受10的过程、初步建立数感;全面认识和掌握10的数数;认、读数10;比较大小和组成以及10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增强小组合作交流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全面掌握10的组成,体验数学在身边。
三、教学方法:直观教学的方法,动手操作方法。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0——9的卡片;小棒。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发现新知
多媒体课件演示动画故事引入:这些数字宝宝决定成立一个数字队。9最大,当上了队长。9当上队长后很得意,有一天,9对0说:“你呀,没头没脑地,表示一个也没有,和我比起来,你实在是太小了,真没用。”0听到9这么一说,伤心地哭起来,1在旁听见了,就很有礼貌地对9说:“如果我和0站在一起,比你还要大呢~”。9一听,觉得非常吃惊,小朋友,数字1说得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看看,1和0站在一起,就组成数字几呀,师出示1和0两个数字
卡片。10是不是比9大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10”这个数字宝宝。课题板书:《10的认识》。
师:10和以前学的0---9的数字有什么不同,
(二)自主探索,求异创新
1、课件出示主题图。师:请小朋友们认真观察图,看这幅图上画了什么,让学生利用数数的经验来上台现场数数,其他同学评价。学生争先恐后。这时师适当点拔:“谁能有不同的数数方法,”请生数出图上的小朋友、老师、鸽子的个数。并告诉学生10个人、10只鸽子都可以用数字10表示。
2、师手拿一捆小棒,师摆一根生跟着数。老师共有多少根小棒,师把这10根小棒扎成一捆,这一捆就是1个十,所以我们说10个1是十。
3、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会碰到很多与10有关的事物,都可以用数字10来表示。师让生找一找,身体上哪一部分的个数可以用
数字10表示。(10个手指、10个脚趾)
4、用10说一句话(同桌互说,再汇报)。
5、教学数序
(1)“10”数字宝宝也想参加到数字队里去,它来到数字队看,0,9这几个数字宝宝已经按从小—〉大的顺序排好队了,(出示尺子图)10来了,它应该排在哪儿呢,
(2)请计数器来帮忙。师先拔8颗,再添一颗是几颗,(使生能直观感觉到9比8多1)9颗再添上一颗是几颗,10颗再去掉一颗是几颗,(使生感觉到10比9多1)10应该排在哪儿,回到尺子图,让生猜猜9的后面是几,
(3)请生分别按从小—大、从大—小的顺序读0,10这几个数字。
6、比大小
听到小朋友们都说10比9大,9可不服气了,就把10单独找来比大小。师板书10?9、9?10,10和9的大小关系可以分别用什么符号表示。生齐读式子。
7、教学10的组成。
在这里师创设动手时间、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环境。首先创设故事情景:小红去旅游,顺便从家里带10个苹果去和小朋友一起吃,它把苹果要装到两个袋子里, 小红可能会怎样装这10个苹果呢,然后,小组合作交流:请你拿出10个苹果学具,摆一摆,分一分,看看你有多少种方法,并把你想到的方法填在
书上65页根据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10 10 10 10 10
, , , ,, , , , , ,
9 l8 27 36 4 55
19 2837 46
问:观察板书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可以交换位置,看到一组分成能联想到另一组分成。 为了巩固10的组成师适当穿插了“儿歌手指操”具体内容是“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真亲密,四六四六一起走,五五凑成一双手”。
8、写10比赛
师设计写10的比赛。师先让学生观察10的写法,师在小方格里范写然后请学生当小老师上台板演,学生在比赛中明白了10的书写方法,提高了写字兴趣。
(三)巩固练习,拓展新知
做书本练习九第1、2、3小题,第2题是火箭发射前倒数时数数的情景。
最后设计了“找朋友”的游戏,师拿出5张数字卡片任意发给下面的小朋友,再请5名小朋友上台,也发了5张。下面的卡片要和台上的卡片合起来是10就是好朋友。生1:“我是1,谁是我的好朋友,”生2回答:“我是9,我是你的也朋友。”全班说:“对对对,1就是9的好朋友~”让学生带上卡片找朋友,学生的兴趣
高昂,课堂教学也生动有趣,轻松愉快。
(四)总结评价:
小朋友说一说这节课你们认识了谁,你学到了什么本领,谁表现的最棒,
六、板书设计
10的认识
9?10 10?9
10 1010 10 10
, ,, ,, ,, , , ,
9 l8 2 7 36 4 55
篇三:一年级数学上册《10的加减法》公开课教案
一年级数学
10的加减法
一(教学目标。
1.探索10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写出10的加减法算式。
2.加深对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的理解,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自主探究以及交流合作,使学生学会10的加减法。 2难点:理解相应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
三. 教学方法:
讲授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实践法。
四. 教具与学具;
1.教具:本课相关幻灯片。
2.学具:10根小棒(铅笔)。
五(课型:
新授课。
六.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幻灯片出示“口算我最棒”,让学生抢答出每道题的答案。对积极回答的学生予以表扬。
(二)、讲授新知:
1.讲解例一:
(1)出示实物。让学生观察,你看到了些什么,你又想到了些什么呢,
(2)引导学生用“有几支铅笔,有几支铅笔,合起来一共是几支铅笔”来表述提议。
(3)启发学生列出“1+9=10”这一算式后,提问:你还能写出其它的加法算式吗,还能不能写出减法算式呢,
(4)当学生说出算式后,师幻灯片出示4道加减法算式。
(5)老师指导学生读这4个算式。
2.讲解例二:
(1)请同学们拿出10根小棒或者10支铅笔,放在桌子上。
(2)分一分:除了我们刚刚把10分成了1和9或者9和1这
样的分法,你能再用小棒分一分,看看还有其它的分法吗,
(3)学生自行分小棒,分完后,老师指名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分法。注意引导学生用“或者”二字来表述。你能根据自己分法写列出加减法算式吗,
(4)引导学生写出并说出4道不同的算式后,老师分别展示在幻灯片上。
3.巩固练习:
(1)幻灯片出示题目,请学生思考并回答。
师幻灯片展示题目,对此进行讲解。并对做正确的同学予以表扬。
4.拓展
摘苹果:
幻灯片出示苹果树,讲话:秋天到了,果实成熟了,苹果树上结了好多果子。老师想要去摘苹果,可是每一颗苹果上都有一道算式,篮子上有一个数字10,所以我们只能摘算出来等于10的那一颗苹果,你能帮帮老师吗,根据学生所念出来的算式,进行“摘苹果”的游戏。
5(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10的加减法,知道了10可以分成哪些数字,而且我们还可以把这些数字写成不同的加减法算式。
下课,同学们再见~
范文四:力的分解--公开课
第二单元 力的合成与分解
课标要求与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通过实验,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知道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区分矢量与标
量,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教材分析:“力的合成与分解”是必修Ⅰ第三章第二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三
种常见的力”之后而编排的。由于合成法和分解法是处理力的运算的手段和方法,它为位
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的合成与分解及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并且新教材对
矢量运算普遍遵从的规律“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作了编排,以进一步完善对矢
量及其运算法则的认识。所以说本单元内容是高中物理的基石,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重要
作用。
学情分析
作为老师,我们可能觉得这单元课比较简单,实验能省则省,光讲就行,其实我们要
注意,学生真正接触力的作用效果是第一次,若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和亲身体会,他们很
难理解如何根据实际需要来合成或分解力。那么,如果学生这一单元学不好的话,将会直
接影响到后面动力学知识的学习。所以,我设计这一单元课时,每个环节都安排了实验,
要求学生通过观察(亲身体验)、分析、得出结论。
教学目标:
(1)能从力作用的等效性理解合力与分力的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我设计如下的三维目标:
(1)学生通过对具体实例的分析,初步掌握按力的作用效果对力进行分解,强化“等
效替代”的物理思想,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分力。
(2)知道平行四边形定则和三角形定则都是矢量运算法则.
(3)通过对实验的演示和分析,训练学生的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和物理思维能力.
(4)通过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力按照其作用效果进行分解的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
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用实验演示、师生讨论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实验探究,积极、主动
参与到学习中来,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动手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和发现成
功的喜悦。
实验器材
固定有长木板的台秤1个、重物1个、弹簧秤1个、细线、约1米长的尺子(每两位
同学1把)
教学流程
基于以上分析,为使本堂课围绕重点、突破难点,同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力得到
提高,我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演示:台秤实验(水平放置)
(1)、先用一斜向上的拉力F 拉重物,观察重物的运动状态以及台秤的示数;
(2)、用两个力F 1、F 2分别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同时拉重物,观察重物的运动状态
以及台秤示数。
(注意:先强调观察什么,再操作实验。可以重复两次,一次只观察重物的运动状态,
另一次只观察台秤示数的变化)
学生根据观察,可得出:两个力同时作用和一个力单独作用时产生了相同的作用效果。
设计意图:这个演示实验既复习了上节课中力的合成内容,又很直接引入
新课力的分解,主要是为了体现合力与分力“等效替代”的思想,同时减少复
习和引课所占用的时间,为后面的学生活动留下充足的时间。
(二)新课教学
1、力的分解
理论上说,一个力可以由无数个力来代替,我们仅讨论一个力分解成两个力的简单情
况。
这里给学生提出三个问题:
问题1: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力的分解是否也遵循什么定则?
问题2:对于同一条对角线,可以做多少个平行四边形?
问题3:现在有一个确定的合力F ,没有其他限制,请同学们画出它的分力。
然后让学生逐个思考、回答。最后发现同一个力F 可以分解为无数对大小、方向不同
的分力。
那么对于一个已知力,究竟应该怎样分解呢?
一般情况下,我们常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进行分解。
例1、前面的演示实验中,重物受到的斜向上的拉力为F ,让学生分析下面三个问题:
(1)拉力F 产生了哪两个作用效果? (2)按照力的作用效果,应将力F 怎样分解? (3)两分力大小与夹角α有什么关系?
先让学生交流,说出力F 的作用效果的依据是什么,
再分析,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 本例将问题分层次安排,降低了难度。而且教师要在
黑板上规范作图,提示学生如何用尺子作平行四边形,要强调板书的示
范作用。
实际应用1:人斜向上拉箱的力产生那些效果?
让学生进行分析。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利用物理知识去分析实际问题、解决问题,
同时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例2、把物体放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按力的作用效果,应该怎
样把重力进行分解?
仍然让学生按照例1三个步骤进行分析,学生会凭感觉得出
结论,但结论是否正确,需要实验去验证。
演示实验(实验装置如右图,由例1台秤实验装置改成):
将台秤倾斜放置,放上重物时,
(1)、观察弹簧的形变;
弹簧被拉长,说明重力有使物体沿斜面下滑的效果;
(2)、观察台秤示数变化;
台秤有示数,说明重力有使物体压紧斜面的效果。
根据实验结果,重力可分解为平行于斜面使物体 F1
下滑的分力F1和垂直于斜面使物体压紧斜面的分力
F2。最后学生根据分析做平行四边形确定两分力,并
进行计算。 F2 G
F1=sinθ
F2=Gcosθ
理论上可以看出,F1、F2的大小都于斜面的倾角有关系。斜面的倾角θ增大时,F1增大,F2减小。
实际应用2:为什么公园里的滑梯倾角较大而大桥要修很长的引桥来减小倾角?
学生思考与讨论,得出结论。但学生的结论更多是根据生活中的感性认识得出的,因为对三角函数认识的局限性,可能无法从理论上得出结论,所以还需要实验来验证。
演示实验验证:逐渐抬高木板的一端使木板与桌面的倾角增大,观察弹簧的形变量可看出F1增大,说明重力使物体沿斜面下滑的分力增大;观察台秤示数看出F2减小,说明重力使物体压紧斜面的分力减小。
设计意图:
两个例题都体现了一个思想,即:
提出具体的问题——实验探究——理论分析——得出结
论——实际应用
“体验一下”:
工具:长约1米的尺子、书包(可以用另一个同学来代替)
操作方法:用长尺子的一端顶住手腕处,另一端顶在腰部。
实验时,用手提书包(或者另一名同学用手竖直向下拉你的手),
体会一下,书包向下拉手的力有哪些作用效果?请你根据感觉画
出两个分力。
学生亲身体验: 根据体验分析,确定两分力的方向,做平行四边形,确定两分力大小。
设计意图:
1、前两个实验中,两分力之间的夹角都是90度,这就容易给学生造成误解,以为所有的力的两个分力都是相互垂直的。所以安排第三个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一下,从而认识到两分力之间的夹角可以是任意的。
2、通过学生自身对力的分解特点的“鲜活”感受,简单而有效地突破了力学中的一个难点;
3、实验设计使知识与认知主体融为一体,增强了学生学习的情趣性和主动性,符合新课标所倡导的“亲历性学习”的原则。
2、矢量相加的法则
由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力是一个矢量,力的运算不是简单地把两个力的大小直接相加
减,而要按照平行四边形定则来确定。
我们在前两章也学过矢量,例如“位移”,一个人从A 走
到B ,又从B 走到C ,整个运动过程中,这个人的合位移是多少?
学生作图,合位移为AC 。
问:这个三角形与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有无联系?
生:有,将BC 边平移,使它的始端B 与A 重合,则两个分
位移就构成了平行四边形的两个邻边,而合位移正是它们所夹
的对角线。
所以,位移矢量相加时,也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从另一个角度看,AB 、BC 、AC 构成一个闭合的三角形,像这样把两个矢量首尾相接,从而求合矢量的方法,叫做三角形定则。
问:平行四边形定则和三角形定则有没有本质的区别?
生:没有。它们的实质是一样的。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最后一段文字,回答矢量的定义及其与标量的区别。
结论:矢量相加的法则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
(三)、课堂练习与测试:
光滑的小球被垂直于斜面的挡板挡住而静止在斜面上。小球重为G,
斜面倾角为θ。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对重力进行分解,并计算分力的大
小。
若将上述挡板变成竖直方向,再对重力进行分解并计算分力大小。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的重点是将力按照作用效果进行分解,请同学们归纳一下力的分解的基本思路。 归纳为: 作平行四边形 实际问题定两分力方向用效果 解原则
应用数学知识 转化为边长的计算 计算分力大小
学生归纳:
1、按力的作用效果确定两分力的方向;
2
、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确定两分力的大小;
3、根据三角函数求分力的大小。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五)、板书设计:
五、力的分解
一个力 力的合成
(合力)
力的分解
平行四边形定则
(三角形定则)
设计意图:把整节课的重点内容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一目了然。
(六)课后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要使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既是力的合成规律也是力的分解规律,不同的是力的合成是唯一的,而力的分解不唯一,所以对力进行分解,要加上限制条件,通过例题教学来说明如何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对力进行分解。本节课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现象确定力的作用效果,以确定两分力的方向,最后的“体验一下”让学生真正用身体去感受力的作用效果,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符合新课标提倡的“亲历性学习”的原则。
范文五:公开课 力的分解
C .力的分解(二) 教学设计
东湖中学 蔡永芳 2012.10
【教材分析】
力的分解在学业水平考试中属于 B 级知识点。它基于学习了生活中常见的各种力和 力的合成之后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它要为学生解决物体的平衡问题提供一种方法。 只有学 好了力的合成与分解, 很好的进行受力分析, 才能更好地学习后面的牛顿定律, 甚至进而影 响到高中物理整个的学习过程, 可以说力的合成与分解是高中物理知识学习的基本功, 学生 只有架构好了这座桥梁, 才能顺利的学好高中物理。 本节课主要从实际需要即力的作用效果 分解物体受到的某个力。 “实际需要”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和归纳总结的能力,更好地为学习 服务,本节课教学过程中选择的实例均来自生活,这是我选择这个课题的主要原因。
【学生分析】
本次教学节,学校提出“尊重差异,优化设计,提升学力”的有效教学的目标。在近 两个月的教学中, 我发现我校学生的学习能力较薄弱, 主要表现在观察能力不够强, 动手能 力较薄弱, 数学处理问题的能力弱。 基于以上因素,我选择了力的分解的第二课时,选择了 生活中常见的实例进行教学, 从学生对生活情境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的学习, 选择的实例 由浅入深,学生自己动手体验和老师演示相结合,自主活动和 DIS 实验相结合,深刻体验 力分解的实际意义,从而达到理解力分解的目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巩固理解力分解的概念
(2)学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根据实际需要分解力
2.过程与方法:(1)会从力的作用的实际效果出发进行力的分解,掌握力分解的定解条 件
(2)通过对力分解的学习,进一步领悟合力与分力等效替代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自主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学生体会到在交 流中可以提高自己的实验操作能力、 观察能力、 归纳总结能力。 教学重点: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分解的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的方法
教学器材:
多媒体、塑料平面、木块、笔、橡皮筋等
教学流程图:
反思:本节课着重在对生活中实例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学习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 认识到物体受到的某个力的作用效果是确定了两个分力的方向, 在此基础上运用平行四边形 分解已知力的过程。 所以我决定把拖地的例子放在第一个, 把拖拉杆箱的例子作为学生巩固 练习。再者,我首先要教会学生根据力的实际需要运用平行四边形分解物体受到的某个力, 学生感悟到这一点后,再讨论分力和合力大小的关系,我觉得分这样两块学生容易接受。
学 生 工 作 单
【知识梳理】 力的分解
1、定义:把 分解成 的方法。
2、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 ______________,同样遵守 ____________定则。
3、同一个力,如果没有其它限制,可以分解为 _______________对大小、方向不同的 分力。 对一个实际问题, 要根据力的 ___ _____来分解。 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定分力的 。
【学习过程】
1、实例 1:人对拖把推力的分解:
图(a )中推力的作用效果: 巩固练习 1:在图(b )中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分解物体受到的斜向上的拉力 F 。 2、实例 2:斜面上物体重力的分解
物体的重力的作用效果:1 , 2 巩固练习 2:
(1)球被搁置在垂直斜面的挡板和斜面间静止。
(2)思考:公园里的滑梯倾角为什么比较大,而高大的立交桥要建很长的引桥呢?
物体的质量为 0.115kg
结论:α增大,分力 G1 ,分力 G2 3.实例 3:轻支架上拉力的分解 4.力分解的一般步骤:
图 a
图 b T
C .力的分解(二) 教学设计
东湖中学 蔡永芳 2012.10.24
【教材分析】
力的分解在学业水平考试中属于 B 级知识点。它基于学习了生活中常见的各种力和 力的合成之后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它要为学生解决物体的平衡问题提供一种方法。 只有学 好了力的合成与分解, 很好的进行受力分析, 才能更好地学习后面的牛顿定律, 甚至进而影 响到高中物理整个的学习过程, 可以说力的合成与分解是高中物理知识学习的基本功, 学生 只有架构好了这座桥梁, 才能顺利的学好高中物理。 本节课主要从实际需要即力的作用效果 分解物体受到的某个力。 “实际需要”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和归纳总结的能力,更好地为学习 服务,本节课教学过程中选择的实例均来自生活,这是我选择这个课题的主要原因。
【学生分析】
本次教学节,学校提出“尊重差异,优化设计,提升学力”的有效教学的目标。在近 两个月的教学中, 我发现我校学生的学习能力较薄弱, 主要表现在观察能力不够强, 动手能 力较薄弱, 数学处理问题的能力弱。 基于以上因素,我选择了力的分解的第二课时,选择了 生活中常见的实例进行教学, 从学生对生活情境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的学习, 选择的实例 由浅入深,学生自己动手体验和老师演示相结合,自主活动和 DIS 实验相结合,深刻体验 力分解的实际意义,从而达到理解力分解的目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巩固理解力分解的概念
(2)学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根据实际需要分解力
2.过程与方法:(1)会从力的作用的实际效果出发进行力的分解,掌握力分解的定解条 件
(2)通过对力分解的学习,进一步领悟合力与分力等效替代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自主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学生体会到在交 流中可以提高自己的实验操作能力、 观察能力、 归纳总结能力。 教学重点: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分解的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的方法
教学器材:
多媒体、塑料平面、重 200g 的钩码、木块、笔、橡皮筋等
学 生 工 作 单
【知识梳理】 力的分解
1、定义:把 分解成 的方法。
2、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 ______________,同样遵守 ____________定则。
3、同一个力,如果没有其它限制,可以分解为 _______________对大小、方向不同的 分力。
【学习过程】
1、实例 1:人对拖把推力的分解:
图中推力的作用效果: 2、实例 2:斜面上物体重力的分解
物体的重力的作用效果:1 , 2
练习 2:
思考:公园里的滑梯倾角为什么比较大,而高大的立交桥要建很长的引桥呢?
2
结论:α增大,分力 G1 ,分力 G2
3.实例 3:轻支架上拉力的分解
4.小结:对一个实际问题,要根据力的 来分解。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定分力 的 。
T
练习 1:小学生对书包的拉力产 生哪两个作用效果呢?
C .力的分解(二) 教学设计
东湖中学 蔡永芳 2012.10
【教材分析】
力的分解在学业水平考试中属于 B 级知识点。它基于学习了生活中常见的各种力和 力的合成之后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它要为学生解决物体的平衡问题提供一种方法。 只有学 好了力的合成与分解, 很好的进行受力分析, 才能更好地学习后面的牛顿定律, 甚至进而影 响到高中物理整个的学习过程, 可以说力的合成与分解是高中物理知识学习的基本功, 学生 只有架构好了这座桥梁, 才能顺利的学好高中物理。 本节课主要从实际需要即力的作用效果 分解物体受到的某个力。 “实际需要”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和归纳总结的能力,更好地为学习 服务,本节课教学过程中选择的实例均来自生活,这是我选择这个课题的主要原因。
【学生分析】
本次教学节,学校提出“尊重差异,优化设计,提升学力”的有效教学的目标。在近 两个月的教学中, 我发现我校学生的学习能力较薄弱, 主要表现在观察能力不够强, 动手能 力较薄弱, 数学处理问题的能力弱。 基于以上因素,我选择了力的分解的第二课时,选择了 生活中常见的实例进行教学, 从学生对生活情境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的学习, 选择的实例 由浅入深,学生自己动手体验和老师演示相结合,自主活动和 DIS 实验相结合,深刻体验 力分解的实际意义,从而达到理解力分解的目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巩固理解力分解的概念
(2)学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根据实际需要分解力
2.过程与方法:(1)会从力的作用的实际效果出发进行力的分解,掌握力分解的定解条 件
(2)通过对力分解的学习,进一步领悟合力与分力等效替代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自主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学生体会到在交 流中可以提高自己的实验操作能力、 观察能力、 归纳总结能力。 教学重点: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分解的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的方法
教学器材:
多媒体、塑料平面、重 200g 的钩码、木块、笔、橡皮筋等
教学设计过程:(详案)
教师回顾上一节内容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力的分解的基本概念, 先请一位同学结合 上一节的内容,将学生工作单上(知识梳理)部分的内容跟大家交流一下。
生:将课前完成的内容大声朗读。
(教师对第 3题最后两空的正确答案先不发表意见,只说学习完今天的内容再做评价。 ) 师:力的分解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很普遍。我们先来看这样一个场景。 在家里或在学校,同 学们经常会动手拖地板。 在拖地板过程中, 人对拖把的推力产生了哪两个作用效果?同学们 可以利用桌面上的仪器模仿拖地的场景来观察一下推力的作用效果。
学生自主实验:塑料板作为水平面两端用木块垫起, 黑板擦作为拖把使用, 对黑板擦施加一 个斜向下的推力,观察实验现象。
生答:塑料板向下凹陷, 推力有向下压水平地面的效果, 黑板擦向前运动, 推力有使物体向 前运动的效果。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用彩色粉笔画出这两个方向,并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图。
师:当我们从高处往下卸货时,经常会借着斜面,那么在斜面上的物体受到的重力 G 的作 用效果是什么?我们该怎样分解这个重力呢?请同学们利用桌面上的器材模拟一个卸货的 场景来体会货物在斜面上时重力的效果。
学生自主实验:塑料板一端放在桌面上,另一端抬起,在斜面上放上一个重 200g 的钩码, 观察实验结果,填写学生工作单。
(一位学生在黑板上完成)
师:同学们在分解重力时, 首先要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分力的方向, 然后用平行四边形分 解这个力。 (教师在刚才那位学生完成的图上加以纠正或补充。 )
师:其实在斜面上的物体不仅仅是货物, 例如滑梯上的孩子, 在高架引桥上行驶的汽车都是 斜面上的物体,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公园里的滑梯倾角为什么比较大,而高大的立交桥要 建很长的引桥呢? (稍等片刻, 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其实上面我们只得到了两个分力的方向, 还可以求得分力的大小。若给定斜面的倾角为 α,物体的重力为 G , ;利用直角三角函数写 出重力分力的大小的表达式。
生:利用直角三角函数写出重力的两个分力的表达式。
师:下面我们先请同学完成学生工作单上斜面倾角增大时,求合力 G 、分力 G1和分力 G2的大小。然后老师用 DIS 实验来验证一下同学们得到的结论是否正确。
生:完成学生工作单上的表格部分,并与大家交流。
师:用 DIS 实验验证重力的分力。将斜面放置水平,观察力传感器与计算机平面上 F1、 F2数据的对应关系。斜面倾角从 0°、 30°、 45°、 60°、 90°变化做实验。
师:屏幕上得到的实验结果与大家通过函数计算得到的结果基本一致, 由此我们肯定, 当斜 面倾角增大时,分力 G1在增大,分力 G2在减小。现在我们能回答关于滑梯和引桥的疑问 了。倾角大,分力 G1大,对于滑梯上的小孩起到推动的作用,但是对于在引桥上向下行驶 的汽车却是安全隐患,而对于上引桥的汽车又是阻碍作用,因此引桥一定要长。
师:生活中这样的场景随处可见,我们再来看这个场景, 建筑工地上的塔吊,可以将货物送
到又高又远的地方。我们将塔吊构建成这个模型,那么,重物对点 C 的拉力产生了怎样的 作用效果?如何分解拉力 F 呢?请同学利用桌面上的仪器构建塔吊模型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生:疼的感觉,说明笔对手掌心有压的作用效果,橡皮筋伸长了说明拉力 F 对橡皮筋有拉 的效果。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确定分力的两个方向,用平行四边形分解拉力 F 。
师:现在家里有汽车的同学肯定为数不少, 千斤顶是汽车的必备品。 请个同学先来用千斤顶 顶起这箱书,并谈谈你使用千斤顶的感受。
生:我觉得将箱子升得越高越省力。
师:这是为什么呢?首先我们找到重物对千斤顶压力的作用效果。
生:OA 杆拉, OB 杆压的作用效果。
师:根据学生回答,展现在使用千斤顶升起重物时不同位置压力的分解,观察图,发现沿 OA 杆的分力越来越小,证实刚才同学的感觉是正确的。
师:小结, 今天我们例举了这么多生活中的例子, 学会了将物体受到的某个力根据作用效果, 即分力的方向进行分解。而力的作用效果还需要同学在生活多实践和感悟。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6的分解组成公开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