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板蓝根中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
板蓝根中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
0414***** XXX
一、选材
板蓝根(常用别名:靛青根、蓝靛根、大青根)是一种中药材。中国各地均产。板蓝根分为北板蓝根和南板蓝根,北板蓝根来源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Isatis tinctoria L.)和草大青(I. indigotica Fort.)的根;南板蓝根为爵床科植物马蓝(Baphicacanthus cusia (Nees) Brem.)的根茎及根。秋季采挖,除去泥沙,晒干。呈圆柱形,稍扭曲,长10~20cm ,直径0.5~1cm. 表面淡灰黄色或淡棕黄色,有纵皱纹及支根痕,皮孔横长。根头略膨大,可见暗绿色或暗棕色轮状排列的叶柄残基和密集的疣状突起。体实,质略软,断面皮部黄白色,木部黄色。气微,味微甜后苦涩。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利咽之功效。
二、主要化学成分、结构与性质
菘蓝根含靛蓝(indigotin ,indigo ),靛玉红(indirubin ),蒽醌类、β-谷甾醇(β-sitosterol ),γ-谷甾醇(γ-sitosterol )以及多种氨基酸:精氨酸(arginine ),谷氨酸(glutamic acid),酪氨酸(tyrosine ),脯氨酸(proline ),缬氨酸(valine ),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还含黑芥子甙(sinigrin ),靛甙
(indoxyl-β-hlucoside ),色胺酮(trptanthrin ),表告伊春(epigoitrin ),1-硫氰酸-2-羟基丁-3-烯(l-thiocyano-2-hydroxy-3-butene ),腺甙(adenosine ),棕榈酸(palmitic acid),蔗糖(sucrose )和含有12%氨基酸的蛋白多糖。还含有抗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的抑菌物质及动力精。
主要有效成分氨基酸多是无色晶体,熔点极高,一般在200℃以上。不同的氨基酸其味不同,有的无味,有的味甜,有的味苦,谷氨酸的单钠盐有鲜味,是味精的主要成分。各种氨基酸在水中的溶解度差别很大,并能溶解于稀酸或稀碱中,但不能溶于有机溶剂。通常酒精能把氨基酸从其溶液中沉淀析出。
板蓝根中的主要化合物的结构
Arginine (Arg ,R ) Leucine (Leu ,L ) Tyrosine (Tyr ,Y )
1. 精氨酸(arginine;Arg 符号R ):学名:2-氨基-5-胍基-戊酸。一种脂肪族的碱性的含有胍基的极性α氨基酸,在生理条件下带正电荷。L-精氨酸是蛋白质合成中的编码氨基酸,哺乳动物必需氨基酸和生糖氨基酸。分子式:C6H14N4O2;分子量:174.20;熔点244℃(分解). 经水重结晶后,于105℃失去结晶水. 其水溶性呈强碱性,可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溶于水(15%,21℃), 不溶于乙醚,微溶于乙醇。白色斜方晶系(二水物)晶体或白色结晶性粉末。溶于水(15%,21℃),不溶于乙醚,微溶于乙醇。
2. 亮氨酸(leucine;Leu 符号L ):学名:2-氨基-4-甲基戊酸。一种含有6个碳原子的脂肪族支链非极性的α氨基酸。L-亮氨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常见20种氨基酸之一,是哺乳动物的必需氨基酸和生酮生糖氨基酸。化学式:C6H13NO2;分子量:131.18;熔点:332℃(消旋体),293~295℃(左旋体);酸碱性:pH 约为为5.5 ~6.5;在甲酸中易溶,在水中略溶,在乙醇或乙醚中极微溶解。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味微苦。
3. 酪氨酸(tyrosine;Tyr 符号Y ):学名:2-氨基-3-对羟苯基丙酸。一种含有酚羟基的芳香族极性α氨基酸。L-酪氨酸是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中的一种,是哺乳动物的必需氨基酸,又是生酮和生糖氨基酸。分子式:C9H11NO3;分子量:181.20;熔点:342~344℃(分解);白色结晶体或结晶粉末,无味,易溶于甲酸,难溶于水,不溶于乙醇和乙醚。
三、主要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
1. 提取分离流程图
煎液 药渣
减压浓缩到1:1
乙醇,放置24h ,过滤
沉淀 滤液
(多糖、蛋白质等) 减压浓缩至无醇味,加水成0.5g 药材/mL的溶液 溶液
通过Zerolie225强酸型离心交换树脂
1.7~2N 氨水洗脱,分段收集,
L-精氨酸结晶 L-亮氨酸结晶
L-酪氨酸结晶
2. 提取分离原理与方法
溶剂提取法:
根据中草药中各种成分在溶剂中的溶解性,选用对活性成分溶解度大、对不需要溶出成分溶解度小的溶剂,而将有效成分从药材组织内溶解出来的方法叫溶剂提取法。常见溶剂的亲脂性的强弱顺序为(亲水性则相反):石油醚>苯>氯仿>乙醚>乙酸乙酯>丙酮>乙醇>甲醇。针对本品采用的是溶剂提取法中的煎煮法:
将药用植物饮片或粗粉置适当容器(避免铁器)中,加水浸过液面,加
热煮沸1小时左右,并不断搅拌,避免焦糊。一般煎煮2~3次,第二、三次,可酌情缩短时间。本法简便易行,属热浸法,提取效率比冷浸渍法高。药用植物中大部分成分可被不同程度地提出,但含挥发性成分及有效成分遇热易破坏的药材,不宜用此法。
参考文献
[1] 李伯廷. 药物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M]. 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3;396.
[2] 林启寿. 中草药成分化学[M]. 科学出版社,1977.
[3] 江苏新医学院. 中药大辞典[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3]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 中药志[M]. 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
[3] 叶橘泉. 现代实用中药[M]. 上海科技出版社,1956.
范文二:板蓝根的有效成分研究开题
板蓝根的有效成分抗内毒素作用研究开题
报告
摘 要
板蓝根为临床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味苦,性寒,有清热解毒,凉血利咽功能。用于温毒发斑、舌绛紫暗、疼腮、烂喉丹疹、大头瘟疫、丹毒、痈肿等症。目前所用的板蓝根分为两种:一种为十宇花科植物落蓝Isatis indigrotica Fort. 的根,全国多数地区,特别北方地区广泛使用,习称“北板蓝”。另一种为爵科植物马蓝Strobilanthes curia ( Nees ) . Ktze.的根,华南地区及西南大部分地区习惯应用,习称“南板蓝”。两者在中医临床上均有应用,《中国药典》(2000版) 规定板蓝根为十字花植物藕蓝Isatis uufigotica Fort.的干燥根,是板蓝根的主要来源。现今板蓝根在临床上常用于病毒性疾病及细菌感染疾病,尤其在抗病毒方面疗效确切。众多文献报道板蓝根对于病毒引起的流感、乙型肝炎、单纯疤疹、病毒性心肌炎、肾病综合征、出血热等多种疾病均有较好的治疗或预防作用,可以认为板蓝根是较为广谱的天然抗病毒药物。为进一步研究板蓝根抗病毒的成分,现将目前板蓝根化学成分和抗病毒药理作用的研究情况作以综述。
关键词:板蓝根;动态浊度法;苯甲酸;杭内毒素
板蓝根的有效成分抗内毒素作用的
研究
一、 研究背景及本选题意义
细菌内毒素(endotoxin)是迄今发现的生物活性最为广泛的物质之一。在众多多发常见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它可刺激机体防御系统过渡释放炎性因 子,引起发热、脓毒性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 (MODS ), 以至死亡内毒素拮抗剂的研究已成为生命科学的热门课题。中药材清热解毒之功效主要集中于其抗细菌内毒素和抗病原微生物作用。板蓝根是传统的清热解毒中药,为十字花科植物藕蓝Isatis tinctoria L.的根,其化学成分复杂。作为清热解毒中药的典型代表,板蓝根以治疗温热病等感染性炎症疾病见长,研究
表明,抗内毒素是中药板蓝根的主要作用,也是其清热解毒的主要机制,说明该作用可作为板蓝根的临床疗效的指针。自发现其抗内毒素作用以来,已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川板蓝根中所分得的四种有机酸:苯甲酸、丁香酸、邻氨基苯甲酸、水杨酸具有较强的抗内毒素活性,其中苯甲酸和水杨酸的作用最强,丁香酸作用最弱,邻氨基苯甲酸居中。所以苯甲酸等4种有机酸可以考虑作为其抗内毒素作用指标成分。
对于抗内毒素作用的研究,有传统的家兔热原法和鳖试剂法。家兔热原法由于操作复杂,影响因素多,准确性差,不能标准化,对试验结果影响很大。本课题采用动态浊度法对板蓝根样品的抗内毒素活性进行定量研究,希望能摸索出一套适合中药板蓝根的抗内毒素检测方法。
二、国内外发展状况:
基于热原反应导致的严重后果,人们开始了这一领域的研究1923年Seibert 提出了用家兔检测热原的方法在1942年美国药典首先将家兔热原检查项收人药典成为法定方法,中国药典1953年版开始收载该方法,随后的世界各国药典都以动物热原检查法作为药品质量监测的方法之一。内毒素被认为是药品热原的本质,细菌内毒素存在于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中,革兰氏阴性菌死亡后从细胞壁释放出来。静脉、鞘内注射后在人体内能引起一系列生理反应,导致发热,肝脏直接或间接受损,甚至死亡。为提高药品质量和用药安全,人们对细菌内毒素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内毒素检查源于生物学家Dr levin 和Bang 发现了内毒素与堂血细胞溶解物的反应,并于1968年提出内毒素凝胶法。目前国外在实际检测中7000以上运用的是定量法,我国也在200。版药典中正式列入了细菌内毒素定量检测法应用指导原则,使定量法在我国得到肯定、应用和推广。近几年我国对定量鳖试剂、内毒素标准品的研制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增加了检测结果的可靠性。
从最早的家兔法检测热原的方法到细菌内毒素检测的经典方法凝胶法,再到目前国内外广泛研究和逐步采用的细菌内毒素定量检测法,人们对细菌内毒素的认识在提高,检测的方法也不断优化。
目前,常用的细菌内毒素定量法主要有终点浊度法、终点显色法、动态浊度法、动态显色法以及基于内毒素抗原抗体结合的火箭电泳免疫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等。这些方法中,以动态浊度法更为省时、经济、准确、抗干扰能力强,成为定量检测细菌内毒素的首选方法。动态浊度法通过鳖试剂与细菌内毒素的反应物的OD 值(光密度Optical density)变化检测细菌内毒素浓度,内毒素浓度越高成胶时间就越短,即内毒素浓度和成胶时间为负相关我们选用的BET- 32B 型仪器取OD 值上升到0.02的点的时间作为反应时间,该点在反应曲线上的位置为浊度开始快速变化的时期,该取值能够快速、稳定的获得反应时间,使检测速度大大提
高,一般可在半小时内检测到。0.1Eu/ml以下的内毒素BET-32M 检测波长可选择为450nm 或660nm ,一般产品用450nm 的检测波长,黄色物质对检测光的吸收小,应采用 660nm 的检测波长。
三、研究内容
采用动态浊度法测定板蓝根中有效成分的抗内毒素作用,通过薄层色谱、醇浸出物测定等方法对所购板蓝根药材进行质量鉴定; 同时以0.25%苯甲酸水溶液为样品,采用动态浊度法检测其杭内毒素作用。
四、技术路线
1. 板蓝根药材的真实性研究: 薄层鉴定(板蓝根药材标准品,精氨酸标准品,
浸出物测定
板蓝根水煎液荧光鉴定
2. 板蓝根抗内毒作用研究 :板蓝根提取液的制备细菌内毒素试验准曲线的制备甲酸抗内毒素作用定量检测结果
五、研究方法及手段
1、检索CNKI 等数据库,收集有关板蓝根的有效成分的文献资料,全面了解相关验证方法和手段。
2、查阅药典及有关受控文件,分析研究板蓝根的有效成分的检测方法和条件。
3、了解动态浊度法的检测方法。
4、对设计的论文进行试验研究。
六、本课题特点
1、采用动态浊度法测定板蓝根中有效成分的抗内毒素作用,通过薄层色谱、醇浸出物测定等方法对所购板蓝根药材进行质量鉴定; 同时以0.25%苯甲酸水溶液为样品,采用动态浊度法检测其杭内毒素作用。
2、试验条件相对温和,常温下均可进行。
七、可能出现的技术问题及解决办法
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如环境因素、人为操作误差及仪器误差。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充分的考虑,并对这些存在的因素剔除可行性建议,为实验的顺利实施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八、工作基础及条件
1、本实习单位在一定范围内给我提供了相关的数据信息。
2、通过互联网获取相关信息。
3、实习单位提供必要的试验仪器及试剂的条件支持。
4、指导老师是单位化学室的主任,可以提供关于动态浊度法测定板蓝根中有效成分的抗内毒素作用的相关建议和意见。
九、参考文献
[1]刘云海,力建川,上文洁板蓝根抗内毒素下舌性物质筛选[期刊论文]一中南药学2011 (06)
[2]卫川,郑江细菌内毒素定贵检测的影啊囚素分析及对策[期刊论文]一局解手术学杂志2011 (03)
[3]李敬,江一, 陈竟,刘云海板蓝根中苯甲酸的抗内毒素作用[期刊论文]一中南药学2010(03)
[4]刘云海,刘彦斌小同地产板蓝根抗内毒素作用比较2009 (02)
[5]刘云海,刘进民,中正义色基质法测定板蓝根氛仿捉取物的抗内毒素作用2010 (05)
采用动态浊度法测定板蓝根中有效成分的抗内毒素作用,通过薄层色谱、醇浸出物测定等方法对所购板蓝根药材进行质量鉴定; 同时以0.25%苯甲酸水溶液为样品,采用动态浊度法检测其杭内毒素作用。
参考文献
[1] 何文斌, 何作民, 潘志文.RP-HPLC 法测定凉茶中非法添加对乙酰氨基酚和咖啡因的含量[J].中国药事,2011,25(2):126-128.
[2] 王兰, 张晓文, 赵广才等. 中草药茶饮料凉茶的功效及安全性研究评述[J].中医学报,2010,25(150):914-916.
[3] 饶金华. 高效液相色谱法在检测“非法添加化学药”中的应用[J].首都医
药,2008,1:47-48.
[4] 欧志葵, 牛思远, 赵兵辉. 广东凉茶销量今年增长30%. http://www.foods1.com/content/1917600/. 2012-12-12.
[5]
史晓菲. 灌装饮料 凉茶超可乐. http://www.xfrb.com.cn/newsf/2012/12/13/1355363878.htm.2012-12-15.
范文三:板蓝根水提取物的化学成分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板蓝根水提取物的化学成分研究
作者:王晓良, 陈明华, 王芳, 卜鹏滨, 林生, 朱承根, 李玉环, 蒋建东, 石建功
来源:《中国中药杂志》2013年第08期
[摘要] 采用大孔树脂、MCI 树脂、正相硅胶、Sephadex LH-20、制备薄层色谱和反相HPLC 等多种色谱技术和方法,从板蓝根的水煎煮提取物中分离得到33 个化合物,借助理化性质和波谱学数据分析,鉴定其结构为:(+)-去氢催吐罗芙木醇(1 ),(S )-(+)-脱落酸(2 ),(R )-4-羟基-4-[(R ,E )-3-羟基丁-1-烯基]-5,5-二甲基环己烷-2-烯酮(3 ),环(L-苯丙-L-亮)二肽(4 ),环(L-苯丙-L-酪)二肽(5 ),环(L-酪-L-亮)二肽(6 ),环(L-脯-L-酪)二肽(7 ),(+)-3-羟基-1,2-二(4-羟基-3-甲氧基苯基)-1-丙酮(8 ),(+)-丁香树脂醇(9 ),(-)-(7R ,7′R,8S ,8′S)-4,4′-二羟基-3-甲氧基-7,9′;9,7′-双环氧木脂素(10 ),(-)-皮树脂醇(11 ),(+)-(7R ,7′R,8S ,8′S)-新橄榄树脂素(12 ),(-)-5-甲氧基异落叶松树脂酚(13 ),1,3-二氢-2H-吲哚-2-酮(14 ),4-甲氧基-2,3-吲哚二酮(15 ),N-甲氧基二氢抗坏血酸原(16 ),尿蓝母(17 ),(-)-(S )-腈甲基-3-羟基氧吲哚(18 ),4′-羟基-7-甲氧基异黄酮(19 ),毛蕊异黄酮(20 ),豆甾-5-烯-3β-醇-7-酮(21 ),香草乙酮(22 ), 4-羟基-3,5-二甲氧基苯乙酮(23 ),二氢松柏醇
(24 ),3-甲氧基-4-羟基苯丙酸(25 ),3-羟基-1-(4-羟基苯基)丙-1-酮(26 ),3-羟基-1-(3-甲氧基-4-羟基苯基)丙-1-酮(27 ),对氨基苯甲酸(28 ),3-(4-羟基苯基)丙-1-醇(29 ),4-(2-羟乙基)苯酚(30 ),2-甲氧基-4-乙烯基苯酚(31 ),邻苯二酚(32 ) 和4-戊烯酰胺(33 )。这些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板蓝根中分离得到。在初步体外抗病毒活性筛选中,异黄酮类化合物19 对流感病毒A/汉防/359/95(H3N2)、单纯性疱疹病毒1型(HSV-1)和柯萨奇病毒B3型(Cox-B3)病毒株均显示有一定抑制活性,IC50分别为2.06,6.84,8.70 μmol·L-1;在1.0 × 10-5 mol·L-1下,其他化合物均未表现出活性。
[关键词] 板蓝根;水提物;倍半萜;环二肽;木脂素;生物碱;黄酮;甾体
[稿件编号] 20130117002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825044,20932007);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2012ZX09301002-002)
[通信作者] *石建功,Tel :(010)83154789,Fax :(010)63017757,E-mail :shijg@imm.ac.cn; *林生,Tel :(010)60212110,Fax :(010)63017757,E-mail :lsznn@imm.ac.cn
板蓝根为十字花科菘蓝属植物菘蓝Isatis indigotica Fort.的干燥根,为我国传统常用中药,全国各地均有栽培,主产于长江以北的华北平原和黄河流域。本品味苦性寒,归心、肝、胃经。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利咽之功效,临床上多用于治疗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乙型肝炎、单疱病毒性角膜炎、咽炎、扁平疣、红眼病、泪囊炎、水痘、麻疹等[1]。从20世
范文四:南板蓝根有效成分的研究进展
南板蓝根有效成分的研究进展
摘 要 :该文对南板蓝根的研究进展作了综述。从南板蓝根中分离出的主要化学成分 有 :生物碱、 黄酮、 有机酸、 苷类、 甾醇类、 五环三萜类、 蒽醌类、 氨基酸、 糖类 化合物。有效成分有靛蓝、靛玉红、有机酸、多糖、氨基酸等。
关键词 :南板蓝根 ; 化学成分 ; 有效成分
前言
南板蓝根为南板蓝根是爵床科植物马蓝 Baphicacanthuscusia (Nees) Bremek.的干燥 根茎及根, 《中国药典》 1995年版除收载秘蓝的根为板蓝根外 ,还把南板蓝根作为新增品 种收载 [1]。 在我国西南、 华南地区广泛应用 ,该药材为华南地区常用药材 : 具有清热解毒 、 凉血等功效 ,是板蓝根根药材及制剂的主要来源之一。 其性寒、 味苦 ,归心、 胃经 ,具有 清热解毒、 凉血的功效 ,用于温病发斑、丹毒、流感、流脑等 [2]。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南 板蓝根具有抗肿瘤、抗菌、抗病毒、抗炎等药理作用,其中靛蓝、靛玉红、有机酸、多糖、 氨基酸等为其中主要的有效成分 [3]。南板蓝根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复方制剂中 ,复方南板 蓝根冲剂在抗病毒、 消炎散清等方面的疗效尤为突出。 本文就南板蓝根的化学成分、 有效成 分的研究进展作以综述。
1 化学成分
化学成分是中药药理活性的物质基础 . 南板蓝根中含有多种化学成分 ,到目前为止已经 分离出的化合物主要有生物碱、 黄酮、 有机酸、 苷类、 甾醇类、 五环三萜类、 蒽醌类、 氨基酸、糖类化合物 .
生物碱类化合物:含有吲哚类生物碱、 喹唑酮类生物碱及其他类型生物碱 . 吲哚类生物 碱有:靛玉红 [4 ]、 靛蓝 [4 ]、 1H2吲哚 232羧酸 [5 ]、 32(2′ 2甲基丁酸甲酯 )21H2吲哚 [5 ]. 喹唑酮类生物碱有 :色胺酮 [4 ]、 4 (3H)2喹唑酮 [6 ]、 2 ,4 , (1H ,3H)2喹唑 二酮 [6 ]。 其他类型生物碱有 :苯并二氢 唑 222酮 [7]、 22羟基 21 ,42苯并 [7 ]、 (2R) 22O2 β 2D2吡喃葡萄糖基 21 ,42苯并 嗪 232酮 [8 ]、 (2R) 222O2 β 2D2吡喃葡萄糖 基 242羟基 21 ,42苯并 嗪 232酮 [8 ]
黄酮类化合物:5 ,7 ,4′ 2三羟基 262甲氧基黄酮 [5 ]、 3′ ,4′ ,5 ,72四羟基二 氢黄酮醇 [5 ].
有机酸类化合物:香草酸 [7 ]、 月桂酸 [9 ]、 11 ,122二羟基 27 ,92二烯 2十八烷 酸 [9 ].
苷类成分:尿苷 [8]、 松脂酚 242O2 β 2D2芹菜糖基 2(1 → 2)2 β 2D2吡喃葡萄糖甙 [8 ]、 ( + )2南烛木树脂酚 23 α 2O2 β 2呋喃芹菜糖基 2(1 → 2)2 β 2D2吡喃葡萄糖 苷 [10 ]、 [ 22(3 ,42二羟基苯乙基 ) ]232O2 α 2D2呋喃芹菜糖基 2(1 → 4)2(42O2咖啡 酰 )2 β 2D2吡喃葡萄糖苷 [10 ]、 [ 22(3 ,42二羟基苯乙基 ) ]232O2 β 2D2吡喃木糖基 2(1 → 3)2(42O2咖啡酰 )2 β 2D2吡喃葡萄糖苷 [8 ]、 ( + )25 ,5′ 2二甲氧基 292O2 β2D2吡喃葡萄糖基落叶松树脂醇 [10 ]、 ( + )292O2 β 2D2吡喃葡萄糖基南烛木树脂酚 [10 ]、 ( + )25 ,5′ 2二甲氧基 292O2 β 2D2吡喃葡萄糖基开环异落叶松树脂醇 [10 ]、
[ 2 (3 ,42二羟苯乙基 ) ]232O2 α 2L2鼠李糖基 2(1 → 4)2(42O2咖啡酰 )2 β 2D2吡喃 葡萄糖苷 [11 ]、 菠甾醇 232O2 β 2D2葡萄糖苷 [11 ]、 豆甾醇 232O2 β 2D葡萄糖苷 [11]、 腺苷 [11 ].
甾醇类化合物:γ- 谷甾醇 (γ- sitosterol)[12 ]、 豆甾醇 - 5 ,22 - 二烯 - 二烯 - 3 β,7 β- 二醇 [13 ]、 豆甾醇 - 5 ,22 - 二烯 -二烯 - 3 β,7 α- 二醇 [13 ]、 β- 谷甾醇 ( β- sitosterol)[14 ]。五环三萜类化合物:羽扇酮 (lupenone)[14 ]、 羽扇豆 醇 (lu2peol)[14 ]、 白 桦 脂 醇 (betulin)[14 ]。 喹 唑 酮 类 化 合 物 :色 胺 酮 (tryptanthrin)[15 ]、 4 (3H) - 喹唑酮 [16 ]、 2 ,4 , (1H ,3H) - 喹唑二酮 [16 ]。 蒽醌类:大黄酚 (Chrysophanol)[17 ]。
苯并恶嗪酮类:(2R) - 2 - O -β- D - 吡喃葡萄糖基 -1 ,4 - 苯并恶嗪 - 3 - 酮 [18 ]、 (2R) - 2 - O -β- D - 吡喃葡萄糖基 - 4 - 羟基 - 1 ,4 - 苯并恶嗪 - 3 - 酮 [18 ]。 木质素类 :松脂酚 - 4 - O -β- D - 芹菜糖基 - (1 → 2)-β- D - 吡喃葡萄糖甙 [18 ]。 氨基酸类化合物 [10~11 ]:甘氨酸、 丙氨酸、 丝氨酸、 脯氨酸、 缬氨酸、 苏氨酸、 半胱氨酸、 异亮氨酸、 亮氨酸、 天门冬氨酸、 酪氨酸、 色氨酸、 胱氨酸、 谷氨酸、 甲 硫氨酸 (蛋氨酸 ) 、 苯丙氨酸、 精氨酸、 赖氨酸、 组氨酸。其他 :尿苷 [18 ]。
糖类化合物:蔗糖 [19 ]、 多糖 [20]
2. 有效成分
南板蓝根所含成分复杂,有靛蓝、靛玉红、有机酸、氨基酸、多糖等。但到目前为止, 国内专家学者对板蓝根 (南北 ) 有效成分的认识存在很大的争议, 现就板蓝根的有效成分的研 究情况做一概述。
1. 以靛蓝、靛玉红作为有效成分的研究概况
靛蓝、靛玉红为为脂溶性成分,长期以来,一直被许多学者作为大青叶、南板蓝根、北 板蓝根中的活性成分。
目前,南板蓝根和北板蓝根都含有有靛蓝、靛玉红薄层鉴别项目。薄层扫描法 (TLC)和高效 液相色谱法(HPLC )是目前测定靛蓝、靛玉红含量的最主要方法。宾祖焕 [21 ]采用薄层色 谱法测得广西那坡南板蓝每 g 生药含靛玉红 360ug; 王邦林等应用 HPLC 法建立了南板蓝根中 靛玉红、靛蓝分析测定方法:流动相为甲醇:水 (90;10)色谱柱为 C18ODS 反相柱。
目前,南板蓝根制剂多采用水煎煮乙醇沉淀法提取及精制有效成分。张建军 [22 ]等通过薄 层扫描法对板蓝根的氯仿提取物、水煮物、水煮物残渣、 95%醇提物、 50%醇提取物中靛蓝、 靛玉红的含量进行了考察,发现醇提取法比水提取法中靛蓝、靛玉红的含量高, 95%乙醇提 取物中靛玉红的含量与 50%乙醇提取物中的含量相当;水提取法中,靛蓝、靛玉红的含量极 低, 几乎全部遗留在残渣中。 张建军等通过双波长扫描法追踪了水煮醇沉工艺中靛蓝、 靛玉 红的去向。 发现靛蓝、 靛玉红几乎全部存在于残渣中。 李影等同样发现水煮醇沉工艺中靛玉 红的损失率高达 92.4%。
(2).以多糖作为有效成分的研究概况
据文献报道, 板蓝根多糖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对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体液免疫 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因此, 板蓝根多糖也被作为板蓝根药材及颗粒质量控制的一个活性指 标。 郑水庆等采用苯酚浓硫酸反应后分光度法测定了板蓝根药材中多糖的含量。 俞中仁等通 过碘量法间接测定了板蓝根中还原糖的含量, 并以还原糖为指标, 讨论了板蓝根适宜的采收 期,认为在夏季播种,延长采收时间,可获得质量好、产量高的板蓝根原料。马心舫则通过 增加试剂量、温度控制在 30-35度、放置 15分钟的条件优化了还原糖测定的碘量法、改善 了滴定前褪色不完全、 有棕色物析出、 终点不明显的缺点、 并认为还原糖的含量可作为板蓝 根注射液的一项质控指标。
尽管板蓝根多糖具有以上功效, 且多糖的免疫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但把板蓝根 多糖作为板蓝根及其颗粒的一项主要质控指标仍然值得考虑, 因为在板蓝根颗粒的水煮醇沉 工艺下,绝大部分的多糖已被 60%的乙醇沉淀除去。
(3).以氨基酸、有机酸作为有效成分的研究概况
板蓝根药材及其制剂中含有大量的水溶性的氨基酸成分, 崔熙等认为氨基酸对于改善病 人的蛋白营养状况, 促进肝脏的修补和恢复, 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南板蓝根的研究发现南 板蓝根中游离氨基酸的含量极低(几乎检测不到) 。据文献报道:南板蓝根中无论是总氨基 酸还是精氨酸含量均较低,不易检出。崔熙等用高速氨基酸分析仪(日立 835-50)型测定 了南板蓝根中游离氨基酸和水解氨基酸, 测定结果为南板蓝根中游离氨基酸总量极低, 无法 列出:水解氨基酸的总量位为 2.689%,精氨酸的含量亦较低,仅为 0.114%。故采用游离氨 基酸作为南板蓝根及其制剂的质控指标不可取。
(4) . 其它成分的研究概况
刘训红等对四种大青叶中 4(3H )喹唑酮的含量进行测定。色谱柱为 C18ODS 反相柱, 流动相为甲醇一水(4:6) ;流速为 0.8ml/min;检测波长为 225nm 。测定表明,马蓝叶中 4 (3H )喹唑酮的含量为 7.2ug/g。李玲等采用 SFE-HPLC 法测定大青叶及板蓝根药材中 2,4 (1H,3H ) -喹唑二酮的含量, 色谱条件为 Nova-PakC18色谱柱, 流动相为甲醇一水 (20:80) ; 流速为 0.8ml/min; 检测波长为 230nm, 板蓝根中喹唑二酮的含量测定结果:菘蓝平均含量为 15.598ug/g;三倍体菘蓝平均含量为 17.752ug/g;四倍体菘蓝平均含量为 20.133ug/g李玲 等采用高效液相法直接测定马蓝中吲哚苷含量。色谱条件为 YWG-C18H37(10um ) (200mm乘 以 4.6mm) 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一水(30:70, v:v) ;流速为 1.5ml/min;紫外检测波长为: 230nm 。结果得到马蓝根茎中吲哚苷含量 0.070mg/g。
3. 结束语
南板蓝根的作用是通过多种化学成分、 多靶点、 多途径地作用于机体来发挥药效 ,目前我们研究还局限于单一化学成分的研究, 其药效的分子机制的研究更少。 因此 ,我们对 南板蓝根的研究还需深入探索药理活性以及发挥各药效的活性部位或有效成分 . 对南板蓝 根的化学成分及其活性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 为中药现代化研究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Reference)
[1] Chinese pharmacopeia committee. Chinese Pharmacopoeia 2005(subdivision) [S].Beijing: CHENMICAL INDUSTRY PRESS,2005, 170.
[2 ]国家药典委员会 .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 (2005 年版 ) [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 社 ,2005 :170.
[3] Xian Yuan, Zhong Ming. The research progression of Rhizoma etRadix Baphicacanthis Cusiae in chemical constituent andpharmacologic actions [J].Henan tradic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06, 26 (8) : 78-80
[4 ] 杨秀贤 ,吕曙华 ,吴寿金 . 马蓝叶化学成分的研究 [J ] . 中草药 ,1995 ,26 (12) :622.
[5 ] 吴煜秋 . 南北板蓝根的药学基础研究 [D] . 昆明 :昆明医学院 ,2005.
[6 ] 李玲 ,梁华清 ,廖时萱 ,等 . 马蓝的化学成分研究 [J ] . 药学学报 ,1993 ,28 (3) :2382240.
[ 7 ] 高国清 ,何玉铃 ,何礼刚 ,等 . 马蓝根中含氮杂环 :苯并二氢 唑 222酮及 22羟
基 1 ,42苯并 [J ] . 中医药杂志 (台北 ) ,
2001 ,12 (1) :41249.
[8 ] 魏欢欢 ,吴萍 ,魏孝义 ,等 . 板蓝根中甙类成分的研究 [J ] .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 报 ,2005 ,13 (2) :1712174.
[9 ] 王 . 五种药用植物化学成分与资源的研究 [D] . 昆明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 所 ,2008.
[10 ] TOMONORI TANKA ,TSU YOSHI IKEDA ,MIHO KAKU ,et al . A New Lignan Glycoside and Phenylethanoid Glyco2
sides f rom Strobilanthes cusia Bremek[J ] . Chemical and Pharmaceutical Bulletin. 2004 ,52 (10) :124221245.
[10] 裴毅 . 菘蓝和马蓝药用部位的药学研究 [D] . 哈尔滨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7. [11]杨秀贤 , 吕曙华 , 吴寿金 . 马蓝叶化学成分的研究 [ J ] . 中草药 ,
1995 ,26 (12) :622.
[ 12 ]天然药物化学 [M] .第 2 版 .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2 :79.
[13 ]吴煜秋 , 钱斌 , 张荣平 , 等 . 南板蓝根的化学成分研究 [J ] .中草药 ,
2005 ,36 (7) :982 - 983.
[14 ]陈 . 南板蓝根化学成分研究 [J ] . 中草药 ,1987 ,18 (11) : 488 -
489.
[15 ]Honda G, Tabata M. Isolation of antifungal principle Tryptanthrin ,
f rom studies of St robilanthes Cusia[J ] . planta Med ,1979 ,36 (1) :85 - 86.
[16 ]李玲 , 梁华清 , 廖时萱 , 等 . 马蓝的化学成分研究 [J ] . 药学学报 ,
1993 ,28 (3) :280 - 240.
[17 ]陈 , 江山 . 南板蓝根中大黄酚的分离鉴定 [J ] .中药材 ,1990 ,13
(5) :29 - 30.
[18 ]魏欢欢 , 吴萍 , 魏孝义 , 等 . 板蓝根中甙类成分的研究 [J ] .热带亚
热带植物学报 ,2005 ,13 (2) :171 - 174.
[19 ] 裴毅 . 菘蓝和马蓝药用部位的药学研究 [D] . 哈尔滨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7. [20 ] 盛家荣 ,李欣 ,陈佳伟 ,等 . 均匀设计优选南板蓝根多糖的提取工艺 [J ] . 中药 材 ,2005 ,28 (12) :110521107.
[21 ]宾祖焕 , 等 板蓝根冲剂(二方 )生产中靛玉红的含量测定 1996,18(6):755-757 [22 ]张建军 ,等 板蓝根提取工艺探讨 中国中药杂志 ,1990,15(5) :31-33
范文五:板蓝根抗病毒有效部位中的化学成分
板蓝根抗病毒有效部位中的化学成分
板蓝根抗病毒有效部位中的化学成分
5
10
15
摘要目的研究板蓝根抗病毒有效部位中化学成分的结构和体外抗病毒活性方法板蓝
根水提物经大孔树脂吸附1050乙醇洗脱得抗病毒有效部位经硅胶柱色谱反相
硅胶色谱及 Sephadex LH-20 反复分离纯化得到单体测定所得化合物的理化常数和波谱数
据鉴定其化学结构MTT 法检测所得单体化合物体外对 HSV 病毒的抑制作用结果从
板蓝根水提抗病毒有效部位中分离得到 10 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丁香苷14-12
3-三羟基丙基-26-二甲氧基苯-1-O-β-D-葡萄糖苷2异落叶松脂醇3异落叶
松脂醇-4-O-β-D-葡萄糖苷4落叶松脂素-4-O-β-D-葡萄糖苷5落叶松脂素-44
-二-O-β-D-二葡萄糖苷62-羟基-14-苯二甲酸7D-甘露醇8吲哚-3-乙腈
-6-O-β-D-葡萄糖苷93-[2- 5-羟甲基 呋喃基]-1 2H -异喹啉酮-7-O-β-D-葡萄糖苷
10结论其中 1 个为新化合物7 个化合物为首次从板蓝根药材中分离得到化合物
10新化合物具有明显的抗 HSV-2 型病毒作用药物浓度为 0125mlgmL 时病
毒抑制率
为 5731半数有效量为IC50为 0093mgmL治疗指数TI为 7114 关键词中药化学板蓝根新化合物分离抗病毒
中图分类号R2842
20
Chemical Composition from Antivirus Active Parts of Radix
Isatidis
25
HE Liwei LI Xiang
School of Pharmacy Nan 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210023
Abstract Ten compounds were isolated from the active part of water extractthey were
respectively identified as syringin 1 4- 123-trihydroxypropyl - 26-dimethoxyphenyl-1-O-β-D-
glucopyranoside 2 isolariciresino 3 isolariciresinol4 -O-β-D-
glucopyranoside 4 lariciresinol
-4-O-β-D-glucopyranoside 5
lariciresinol-44-bis-O-β-D-glucopyranoside 6
30
2-hydroxy-14-benzenedi carboxylic acid 7 D-mannitol 8 Indole-3
-acetonitrile6-O-β-D-
glucopyranoside 9
3-[2- 5-hydroxymethyl furyl]-1 2H -isoquinoline-7-O-β-D-
glucopyranoside 10 Their structures were elucidated from spectral and chemical data One of
these compounds was a new compoundand seven were isolated from Radix Isatidis at the first
timeThe new compound 10 had obvious effects against HSV-2 by MTT method
35
40
Key words TCM ChemistryRadix IsatidisNew compoundIsolation Antivirus
0 引言
临床研究和对板蓝根抗病毒活性部位的药理筛选结果表明板蓝根抗病毒成分集中在水
提取液等极性较大部位由于水提液化学成分的研究具有一定复杂性和困难性所以对其进
行化学成分系统研究的报道还未曾见到这可能是板蓝抗病毒化学成分一直没有得到阐明的
直接原因我们此前对板蓝根各化学部位的药理筛选研究结果表明水提取物经大孔树脂吸
附后1050乙醇洗脱部位有显著抗病毒活性是抗病毒的有效部位在这二个有效部
位中共分离得到 10 个化合物它们的化学类别相对比较集中主要以苯丙素类物质为主
-1-
现将各化合物报道如下
1 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45
1
化合物 1无色针状晶体 氯仿-甲醇 mp191-192?Molish 反应呈阳性
H-NMR CD3OD δ671 2HsH-35 653 1Hd 159HzH-1 648 1HmH-2 375 2HmH-3
375 6Hs26-OMe 330 1Hd116HzH-1 317-341 5HmH2-6 13C-NMR CD3OD δ1
359 C-1 1544 C-2 1055 C-3 1353 C-4 1055 C-5 1544 C-6 1301 C-1 1313 C-2 626
C-3 1054 C-1 758 C-2 783 C-3 714 C-4 779 C-5 636 C-6 571 26-OMe
50
1
H NMR 谱中有 δ671 2Hs δ648 1HmJ 159Hz δ653 1H d J 159Hz 的
吸收峰表明结构中可能有苯环和反式取代的烯基结构片断根据苯环上有两个磁等同质子
可推断苯环为对称的四取代此外δ375 6Hs 的吸收表明有两个磁等同的-OCH3 基团
13
的信号可以推测该化合物有 β-D 吡喃葡萄糖基即葡萄糖苷综合 13C-NMR1H-NMR 的位
55 60 65 70
移数据及 C-H COSY 谱中各质子的相连情况并与文献[1]对照波谱数据基本
一致该化合物
为丁香苷 syringin 是首次从板蓝根中分离的已知化合物
化合物 2白色粉末 MeOH mp184,1851H-NMR DMSO-d6 δ 666 1HsH-3
667 1HsH-5 466 1HdJ 37H-1 309 1HmH-2 420 1HmH-3α 383 1Hm3β
376 6Hs 26-OMe 487 1HdJ 669 H-1 302359 5HmH2-6 13C-NMR DMSO-d6
δ
1528 C-1 1339 C-2 1044 C-3 1373 C-4 1044 C-5 1339 C-6 853 C-1
538 C-2
715 C-3 566 C-26 OMe 1028 C-1 743 C-2 767 C-3 701 C-4 774 C-5
611 C-6
13
13
13
13
1
[2]
丙基-26-二甲氧基苯-1-O-β -D-葡萄糖苷4-123-trihydroxypropyl-2
6-dimethoxyphenyl-1-O-β -D-glucopyranoside该化合物为首次在板蓝
根药材中分离
化合物 3 白色针晶mp137-138 氯仿-甲醇 FeCI3 试剂显色阳性1H-NMR CD3OD
δ 657 1HsH-2 618 1HsH-5 275 1Hm H-7α 278 1HmH-7β 197
1HmH-8
338 1HmH-9α 369 1Hm H-9β 661 1HsH-2 667 1Hd J 82HzH-5 659 1Hd
75
J 82HzH-6 373 1Hd J 106Hz H-7 175
1HmH-8 328 1HmH-9α 340
1HmH-9 β
373 3Hs -OMe 371 3Hs -OMe 13C-NMR CD3OD 1290 C-1
1124 C-2 1472 C-3 1452 C-4 1174 C-5 1341 C-6 336 C-7 400 C-8 659 C-9
1386 C-1 1138 C-2 1490 C-3 1459 C-4 1159 C-5 1232 C-6 481 C-7
481 C-8 632 C-9 564 -OCH3 563 -OCH3
80
以上波谱数据与文献
[3]
中报道的 -isolariciresinol 相一致故鉴定为 -异落叶
松树脂醇
化合物 4 白色粉末甲醇mp210212?三氯化铁-铁氰化钾反应阳性示含酚
-2-
羟基IR3430 br 16071516ESI-MSmz 545[MNa]HR-MS 给出[MNa]分子量为
85
5452107计算值为 5451993结合核磁共振波谱确定该化合物分子式为
C26H34O11δ
668 1HsH-2 668 1HsH-5 273 2H brsH-7 185 1H mH-8 357 1Hbrdd H-9α
343
1Hm H-9β 668 1HbrsH-2 668 1HdJ 73H-5 651 1HbrdJ 82H-6 380
1HdJ 99H-7 170 1HmH-8 343 1Hbrd H-9α 317 1Hbrd H-9β
371 3Hs
-OMe 369 3Hs -OMe 455 1HdJ 73H-1 343-313 5H m H- 2-6 874 1Hs
90
4-OH 444 1Ht9-OH
430 1Ht9-OH
13
C-NMR DMSO-d6 δ1303 C-1 1123 C-2
1469 C-3 1443 C-4 1167 C-5
1328 C-6 324 C-7 382 C-8 637 C-9
1366 C-1 1134 C-2 1474 C-3 1449 C-4 1154 C-5 1216 C-6 461 C-7
455 C-8 595 C-9 559558 OCH3 1003 C-1 732 C-2 771 C-3 687 C-4
768 C-5 601 C-6
95
1
H-NMR 谱中显示 1 个糖端基质子 δ455 1Hd J 73 信号和两个甲氧基质子
信号
δ371 3Hs 369 3Hs 另外还有 1 个活泼氢信号δ874 1Hs 13C-NMR 谱中则有
对应的甲氧基δ559δ558和包括糖端基碳δ1003在内的 6 个糖基碳信号13C-NMR
中低场区有 δ112147 的 12 个不饱和碳信号结合不饱和度计算推测应有两个芳环结构的
100
105
存在高场区除去 6 个糖碳信号和 2 个甲氧基碳信号外还有 4 个脂碳δ324382461
455和 2 个连氧碳δ595601HMBC 谱中显示此 2 个连氧碳分别与醇羟基信号
δ430 1Ht δ444 1Ht 远程相关综合以上分析该化合物应为木脂素糖苷结构与文
献[4]对照波谱数据完全一致由此可判定该化合物为异落叶松树脂醇 4-O-β -D 葡萄糖苷
isolariciresinol4-O-β -D glucopyranoside该化合物为首次从板蓝根植物中分得
化合物 5白色结晶性粉末MeOHmp174,176?1H-NMR DMSO-d6 δ
689 1HdJ 15H-2 703 1HdJ 86H-5 679 1Hdd J 8615H-6
472 1Hd
J 65H-7 220 1H m H-8 347 1Hd J 80 H-9α 365 1Hd J 80 H-9β
679 1H d
J 15H-2 703 1H dd J 8615H-5 658 1Hdd J 65H-6 245 1HdJ 110 H-
α
282 1HddJ 11038 H-7 β 257 1HmH-8 357 1Ht J 70H- 9α
110
389 1Ht J 70H-9β 371 6Hs -MeOH×2 487 1Hd J 50H-1
344-316 5-HmH2-6 871 4-OH 13C-NMR DMSO-d6 δ 1379 C-1 1318 C-1
1102 C-2 1132 C-2 1490 C-3 1476 C-3 1457 C-4 1447 C-4 1152 C-5
1156 C-5 1180 C-6 1208 C-6 818 C-7 323 C-7 527 C-8
422 C-8 588 C-9
721 C-9 558557 -MeOH×2 1003 C-1 734 C-2 772 C-3 699 C-4 772
C-5
115
609 C-6
NMR 数据与化合物 6 相似但其 1H-NMR 谱中仅有 δ487 1Hd 一个糖端基质子
信号且 13C-NMR 谱中也只有 δ1003 一个糖端基碳信号推测结构与为与化合物 6 母核
一致的单糖苷对照文献
[56]
波谱数据一致鉴定为 -落叶松树脂醇-4 -O-β -D-吡喃葡
萄糖苷 -lariciresinol-4 -O-β -D-glucopyranoside
120
125
化合物 6白色粉末 MeOH mp136138?FeCl3 反应阴性示不含酚氢基酸水解 后薄层检识 Rf 值与葡萄糖一致证明含有葡萄糖1H-NMR DMSO-d6 δ 688
1HdJ 15H-2 702 1HdJ 86H-5 677 1Hdd J 8615H-5 472 1Hd J 65H-7
220 1H m H-8 347 1Hd J 80 H-9α 365 1Hd J 80 H-9β 682 1H
d J 15H-2
697 1H dd J 8615H-5 668 1Hdd J 65H-6 246 1HdJ 110 H- α 284 1HddJ 11038 H-7 β 261 1HmH-8 356 1Ht J 70H- 9α
-3-
390 1Ht J 70H-9β 374 6Hs -MeOH×2 484 1Hd J 50H-1 486 1Hd
J 55H-1 344-316 10HmH2-6H2-6 13C-NMR DMSO-d6 δ 1378 C-1
1348 C-1 1102 C-2 1132 C-2 1490 C-33 1457 C-4 1450 C-4 1152 C-5
1155 C-5 1180 C-6 1205 C-6 818 C-7 324 C-7 527 C-8
420 C-8 588 C-9
130
721 C-9 558 -MeOH×2 1004 C-1 1003 C-1 734 C-22 771 C-33
699 C-44 772 C-55 609 C-66
1
H-NMR 谱中有 δ484 1Hd δ486 1Hd 两个糖端基质子信号13C-NMR 谱中
δ10041003 为糖端基碳信号结合 δ734772771699609推测结构中含有
135
140
145
双葡萄糖基1H-NMR 谱中还显示了两组 ABX 偶合系统的特征信号δ 688
1Hd
J 16Hz 702 1HdJ 86Hz 677 1HddJ 8616Hz δ 682 1HdJ 16Hz 697 1HdJ 100Hz 668 1Hdd J 10016Hz 表明有 134 取代芳香
13
甲氧基信号以外余下的 6 个碳信号δ 324420721818527588中有 3 个连氧碳信号3 个脂碳信号由 C-H cosy 谱中可知与除糖基和芳环外的其
余质子相连
[6]
8R8R- -落叶松树脂醇-44-bis-O-β -D-吡喃葡萄糖苷7S8R 8R- -lariciresinol-44-二-O-β -D-glucopyranoside 化合物 7白色粉末MeOHmp320,322?1H-NMR CD3OD δ854 1HdJ 21 810 1H dd J 8621 698 1HdJ 21 13C-NMR CD3OD δ1730 1689 1669 1376 1341 1228 1184 1139
1
H-NMR CD3OD δ854 1Hd 810 1Hdd 698 1Hd 为 ABX 偶合系统
提示苯环上 124 取代13C-NMR CD3OD δ173016891669137613411228
150
155
[7]
4 苯二甲酸2-bydroxy-14benzenedicarboxylic acid 13
1 [8] 与甘露醇标准品 Rf 值相同故鉴定为甘露醇mannitol
化合物 9棕黄色针状晶体 氯仿-甲醇 mp240-242Molish 反应呈阳性
1
H-NMR CD3OD δ712 1HsH-2 702 1HdJ 66H-4
676 1Hdd J 2166H-5
703 1Hd J 21H-7 417 2Hs H-3-CH2 506 1Hd J 75H-1 39-335HmH-2-6
160
1239 C-2 1214 C-3 1236 C-4 1049 C-5 C-6 1531 1074 C-7
1400 C-8
1053 C-9 1025 C-1 752 C-2 782 C-3 713 C-4 783 C-5 626 C-6 1184 -C?N
161 -CH2
1
HNMR 中 δ6761HddJ 6621δ702 1HdJ 66 δ703 1HdJ 21
165
13
显示在化学位移 1049 和 1531 之间有 8 个烯碳和 1 个腈基碳在 161 处有一仲碳在 1025
和 625 之间的 6 个碳为六碳糖上的碳信号推测该化合物的结构大致含有腈基的吲哚糖苷
-4-
13 1 [9]
乙腈-6-O-β -D-葡萄糖苷 indole-3-acetonitrile6-O-β
-D-glucopyranoside 此化合物
170 175 180 185
为首次在板蓝根中发现
化合物 10 橙红色片状结晶甲醇mp232233碘化铋钾反应阳性提示为含
氮化合物三氯化铁-铁氰化钾反应阴性示不含酚羟基酸水解2mg 溶于 05ml 2MTFA
中密封在 100水浴上加热 4h水解液经抽干后残留物经 TLC 鉴定邻苯二甲酸-苯胺
溶液显色Rf 与葡萄糖标准品一致
UV549361277215IR1682C OESI-MSmz 420[MH]442[MNa]
443[MHNa]458[MK] HR-MS 给出[MH]分子量为 4201296计算值为 4201289
结合核磁共振波谱确定该化合物分子式为 C20H21NO9
结合 1H-NMRδ489 1Hd 77 13C-NMRδ1022771765737699
609 可知结构中含有 β-D-葡萄糖取代基13C-NMRδ 1695IR1682示为羰基1H-NMR
谱中有δ 1043 的活泼氢信号因结构中不含酚羟基推测活泼氢应与氮原子相连以上分
析提示可能存在酰氨基团1H-NMRδ465 2Hd 56 13C-NMRδ564HMBC 谱
中与 δ5551Ht远程相关提示为羟甲基δ723 1Hd 32 664 1Hd 32
在 HSQC 谱中与δ 12211107 直接相关在 HMBC 谱中与连氧碳 δ15001605 都有远程
1
dd 8421 809 1Hd 21 AMX 偶合系 HSQC 谱 HMBC
谱中 确定了它们的归属及糖的连接位置在确定以上结构后还剩余-NH-C O
基团和
两个烯碳通过 HMBC 谱确定了它们和苯环连位置和连接顺序各组碳氢信号的 HMBC 的远程
相关情况如图 1 所示此化合物为自然界首次发现系统命名为3-[2- 5-羟甲基 呋
喃基]-1 2H -异喹啉酮-7-O-β -D-葡萄糖苷
190
Tab1
表 1 化合物 10 的 NMR 数据
NMR data for compound 10 DMSO-d6 No
1
δC
1695
HSQC
δH
HMBC
24-H
2
1043 1Hs
3
1220
24-H
4 5 6 7 8 9 10
2 3 4 5 6 6- OH
1 2 3 4
1198 1098 1192 1527 1146 1221 1378 1500 1221 1107 1605 564 1022 737 765 699
729 1Hs
677 1Hd 85 698 1Hdd 8421
809 1Hd 21 723 1Hd 32 664 1Hd 32 465 2Hd 56 555 1Ht
489 1Hd 77 322 1Hm
329 1Hm
316 1Ht
83 -H
8-H
6851 -H 6-H
8245-H 865-H 434 -H 4 -H
36 -H 346 -H 6-OH
6-OH
-5-
5
6
771
609
327 1Hm
364 1Hd 345 1Hm
H
809J 21
O
723 1Hd J 32
664 1Hd J 32
O
1146
H
H
O
1527
1696
1221
1043
NH
1107
H
489 1Hd J 77 H
698J 8421
1192
1098
1378
1198
1220
1500
1221
O
1
1605
CH2OH
564
H
677J 85
H
729 O
6
OH
O
O
7
8
9
1
NH
2
3
4
4 OH
OH
OH
1
6
5
10
4
3
2
O
1
5
CH2OH
6
195 200 205 210 215
图 1 化合物 10 的 HMBC 相关及化学结构
Fig 1 chemcial constitution of compound 10
2 仪器与材料
核磁共振仪 AC-300 瑞士 BRUKER 公司生产显微熔点测定仪 X-4 型 由河南
豫华仪器有限公司生产D101 大孔吸附树脂为天津农药树脂有限公司产品柱层析硅胶
200-300 目 青岛海洋化工分厂生产Sephadex-LH20上海达瑞精细化学品有限公司ODS
反相硅胶日本 YMC 公司生产
板蓝根药材产地为江苏连云港经南京中医药大学鉴定教研室陈建伟教授鉴定为十字花
科植物菘蓝Isatis indigotica Fort的干燥根
3 提取分离
板蓝根干燥饮片 20kg分别用 8 倍量6 倍量的水提取 2h15h滤过合并两次提取
液并浓缩至 40kg滤过搅拌情况下于提取液中加入 95乙醇至乙醇终浓度为 70
静置过夜抽滤滤液回收乙醇浓缩至 20kg上述板蓝根水提取液反复通过 D101 大孔树
脂吸附 分别用不同浓度乙醇洗脱得到 10乙醇洗脱部分 120g 50乙醇洗脱部分 40g
将 1050乙醇洗脱部位以甲醇回流提取所得浸膏以硅胶200,300 目柱色谱
CHCl3-MeOH 梯度洗脱各流份经正反相硅胶柱色谱高速液滴逆流色谱Sephadex LH20
排阻色谱重结晶等方法反复分离纯化得到化合物 1,10
4 抗病毒活性
采用 MTT 法检测除甘露醇外的各化合物的体外抗 HSV-1 和 HSV-2 病毒活性结果表
明化合物 10 具有明显的抗 HSV-2 型病毒作用当药物浓度为 0125mlgmL 时病毒抑制率
-6-
为 5731半数有效量为IC50为 0093mgmL治疗指数TI为 7114病毒抑制率与
阳性对照药阿昔洛韦 ACV 接近另外化合物 56 表现出一定的抗 HSV-1 型病毒作用抑
制率分别为 46215044且对细胞毒性较低
220
表 2 化合物 1-10 体外抗 HSV 病毒活性
药
物
病毒
起始浓度
mgmL-1
1
不同给药浓度病毒抑制率
12 14 18 116
132
TC50
mgmL-1
IC50
mgmL-1
TI 1
2
3
4
5
6
7
9
10
HSV-? HSV-? HSV-? HSV-? HSV-? HSV-? HSV-? HSV-? HSV-? HSV-? HSV-? HSV-? HSV-? HSV-? HSV-? HSV-? HSV-? HSV-?
10 10 10 05 05 05 05 05 05
2956 -1389 496
-1734 -2508 -7355 2174 1417 1274 3951 977
1966 1277 323
-216 -1077 -293 -
3173 -767 1594 281 -213 -3829 1313 329 3419 2590 1426 2922 1173 132 738 -229 3111 3735
810
640
1195 356 -462 -2616 365 2696 4621 2237 5044 3255 527 1010 2166 1093 2750 5731
499
759
213
687
559
-2732
988
1919 2323 2018 4166 3362 385 166 3351 1533 1534 4014
423
866
-070 294 808 -2583 2757 1980 2344 2746 4243 4224 082 559 425 -161 347 4092
210
254
-120 120 174 -1271 1027 1901 771 1753 -936 3397 -259 368 511 250 326 4894
1750
2000
2000 0755 1273 0797 0948 0887 0662
- - - - - - - - - - 0063
- - - - - - 0093
-
-
-
-
-
-
-
-
-
-
1265
-
-
-
-
-
-
711
ACV
HSV-?
HSV-?
02
5514
6936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Wu L JShen YZheng Jet al(The NMR study of syringin[J] Chinese
Journal of Magnetic Resonance 波
225
230
235
谱学杂志 199915 5 465-467
[2] 李彬陈万生赵阳等四倍体板蓝根中的苯丙素类成分[J] 中草药
2005363326,328
[3] Fumiko ATatsuo YLignan glycosides from Parsonsia laevigata [J] Phytochemistry198928 6 1737-1741
[4] Zhi-Hong JiangTakashi Tanaka Masafumi Sakamotoet alStudies on a Medicinal Parasitic PlantLignans
from the Stems of Cynomorium songaricum[J]Chem Pharm Bull200149 8 1036-1038
[5] 刘海利吴立军吴斌板蓝根木脂素苷 A 的平面结构研究波谱学杂志
200219 3 315
[6] 张永文俞敏倩陈玉武等板蓝根中的木脂素双葡萄糖苷[J] 中国中药杂
志2005305395-397
[7] 李彬陈万生杨根金等四倍体板蓝根中的有机酸类成分[J] 第二军医大
学学报2000213
207-208
[8] Sadtler Research Laboratories Inc Sadtler Standard Infrared Grating Spectra[M]Vol21-22The United Stated
of AmericaSadter Research Laboratories Inc 197121021
[9] Li BChen WSZheng SQ et al Two new alkaloids isolated from tetraploidy Banlangen[J] 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200035 7 508-510
-7-
C-NMR 谱中 δ1054784779758714636 及 1H-NMR 谱中有 δ33 1Hd J 116Hz
δ 376 6Hs 结合 C-NMR 谱中的 δ 566推测结构中有两个甲氧基存在δ H487 1H
d J 669 与 δ C1028 为糖端基特征信号结合 C-NMR 中的 δ 774767 743701
611 信号表明该化合物为葡萄糖苷 C-NMR 谱中还有 δ 853715538都应为连氧
碳信号可能存在-CH OH - CH OH – CH2 OH 结构另外 C-NMR 低场区有 6 个不饱合碳
信号 H-NMR 谱低场中仅有 δ 666 2Hs 一个信号提示芳环上的对称四取代上述推断
与文献 报道的结构相似经波谱数据对照完全吻合证明给化合物为 4-123-三羟基
结构 C-NMR 谱中共给出了 32 个碳信号除了 12 个碳信号和 12 个不饱合碳信号以及 2 个
推测为四氢呋喃环氧结构综合以上分析与文献 的波谱对照完全一致鉴定化合物为 7S
11841139 提示有芳环和 3 个含氧烯碳对照文献 波谱数据一致故鉴定为 2-羟基-1
化合物 8白色结晶性粉末MeOHmp168,169 C-NMRD2Oδ 733718
658 H-NMRD2Oδ 368,387 8Hm 熔点波谱数据与文献 对照一致TLC 检识
示为 2 个邻位芳氢和 1 个间位芳氢另还有 δ7121Hs的不饱合碳氢信号 C-NMR 中
类 C-NMR H-NMR 和 C-H COSY 谱中各数据对照文献 基本一致确定该化合物为吲哚-3-
相关信号推测存在呋喃取代结构H-NMR 谱中的苯环质子δ 677 1Hd 85 698 1H
5
3 2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板蓝根中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