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汉族的风俗
汉族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古老民族,由于其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所以风土人情多姿多
彩,丰富异常。
1. 尚农务本
汉族是一个古老的农业民族,自古以来农业人口一直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八九十以上,尚农风俗源远流长。从远古起,汉族就视农业为本业。早在战国时期韩非就提出了“以农业为本”的主张。他说:“仓禀之所以实者,耕农之本务也。”《韩非子·诡使篇》。在尚农思想的影响下,汉族社会形成了“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商君书·画策篇》。“男耕女织”可说是一幅典型的汉族社会风土人情画。只是到了现代,特别是解放后才有了较大的变化。
二十四节气是汉族农历特有的重要部分,它的形成和创立与汉族古代劳动人民的农业生产习俗密切相关。随着一年四季气候的变换,农事和农活的内容也随着变化。二十四节气名称本身的含义,都明显地反映了这一点。至今汉族农民仍习惯按节气进行农事,安排农活。
与尚农风俗相关的是汉族对土地神的崇拜。《白虎通义》云:“地载万物者,释地所以得神之由也。”土地神崇拜的形式是“社祀”,土地神称为社神或社主,祭土地神的地方称社。《礼记·郊特牲》云:“壮、祭土,而主阴气也……壮,所以神地之道也。”发展到后来,汉族社会层层都有社祭。民间对土地神的信仰十分广泛,解放前土地庙几乎到处可见。
2. 尊祖敬老
尊祖敬老是汉族的千古遗风。尊祖即是对祖先的崇拜。商代时即信上帝与祖先合一的一元神,周代则信上帝与祖先分开的二元神,而崇拜祖先神是更为重要的传统。汉族的祖先崇拜主要是祭有功绩的远祖和血缘关系密切的近祖。
崇祖习俗直到近、现代。民间尊祖的祭祀活动仍十分隆重,有时祭、堂祭、节祭、岁祭、房祭、祠祭等,逢年过节有的还要瞻仰历代祖宗遗容面像,以表不忘祖宗,并与祖宗共享喜庆或求祖宗赐福保佑。汉族供奉祖先的地方叫祖庙或宗庙,祖庙、宗祠遍布各地。
与尊祖习俗相关,在封建宗法制的长期影响下,汉族喜聚族而居,定期纂修宗谱。由于聚族而居,汉族自古多三世同堂,及至五世同堂,有的累世同居长达几百年,真是“长幼济济,风礼著闻”。这种世代同居共财的宗族,俗称“义居”或“义门”。明代时浙江省浦江县郑氏甚至九世同居,明太祖就曾诏旨特敕建造郑义门给予旌表。如今家庭形式虽趋向小型,但三代同堂的家庭乃较普遍。
从尊祖延伸而来的敬老习俗在汉族中根深蒂固。《诗经·大雅·既醉》云:“孝不匮,永赐尔类。”意即孝子敬老的孝意无穷无尽,势必经常感化影响整个家庭,乃至整个民族。汉族民间敬老习俗,相沿至今,是值得发扬光大的优良传统。
3.姓氏及名字
最初,汉族的姓、氏是有区别的。原始的姓是母系氏族公社的族号。“姓”字就是由“女”和“生”字合成。许多古姓都有“女”旁,如姜、姚、姬等。氏是姓的分支。由于子孙繁衍,一族分成若干支,散居各地,每一支都有一个特殊的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后来,姓和氏就没有多少差别了。
4.建筑形式
汉族由于分布地区广大,其传统住房因地区不同而有不同的样式。居住在华北平原的汉族,其传统住住房多为砖木结构的平房,院落多为四合院式,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居住在东北的汉族,其传统住房与华北基本相似,区别在墙壁和屋顶,那里的住房一般都很厚实,主要是为了保暖;居住在陕北的汉族,则根据黄土高原土层厚实、地下水位低的特点挖窑洞为住房,窑洞不仅冬暖夏凉,而且不占耕地面积;居住在南方的汉族,其传统住房以木建房为主,讲究飞檐重阁和律卯结构。由于南方各地习俗和自然条件不同,在住房建筑布局上也有差异。如丘陵山地的楼房依山而建,江浙水乡则注重前街后河,福建的土楼庞大而美观,苏州的楼阁小巧而秀丽。
无论南方还是北方的汉族,其传统民居的共同特点都是坐北朝南,注重室内采光;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
5.文化艺术
汉族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无论政治、军事、哲学、经济、史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都拥有众多具有深远影响的代表人物和作品。西周时期,就形成了完善的文化成就,这就是礼乐文化,周礼非常繁缛,据《周礼》有吉、凶、军、宾、嘉五礼,乐在西周很重视,有专门职官管理,金文中也记有乐官。周代乐舞如《大武》为周武王克商所作。周代的已有比较完善教育制度,如“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就是周代贵族的文化教育内容,中国最早的经典如《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乐经》(已佚)、《春秋》都产生这个时期,以及春秋时期的诸子学说等。
在春秋战国时期,华夏各诸侯国出现过百家争鸣的生动活泼的局面,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大体同时的古希腊文明东西辉映。至汉武帝时(前141~
前87在位)推行“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政策,于是以孔子、孟子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统治汉族古代思想与文化近2000年,同时,程度不同地影响着其他少数民族,甚至影响到中国相邻的国家。在古代军事理论方面,早在春秋末就有军事名著《孙子兵法》问世。西汉初年整理出182家兵法,特别是宋朝以来一直作为武学必读的《武经七书》,集中了古代军事著作的精华。注重史学也是汉族文化史的一个突出的特点。自司马迁撰《史记》,历代都有纪传体史书,至清代已形成著名的《二十四史》;编年体以《春秋》、《左传》、《资治通鉴》为代表;其他各种纪事本末体史书及古史、 杂史、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等官私撰述,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古代历史文献最丰富的国家,其中绝大多数出于汉族学者的手笔。在自然科学方面,天文学与数学的成就,一向为世人所瞩目, 其中如张衡(78~139)、祖冲之(429~500)、一行(俗名张遂,683~727)、郭守敬(1231~1316)等已被举世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古代农学往往包括古代科学技术的多方面成就,据不完全统计,2000多年间,包括已经散佚与流传至今的农书达370余种,其中如《汜胜之书》、《齐民要术》、《王祯农书》、《农政全书》,是古代农学著作的代表作。
在古代汉文文学发展中,诗歌的发展占显著地位,如诗经、楚辞、乐府、唐诗、宋词等都有许多艺术成就极高的作家与作品,而屈原(约前340~前278)、李白(701~762)、杜甫(712~770)、柳永(约987~约1053)、 苏轼(1037~1101)、 陆游(1125~1210)、辛弃疾(1140~1207)等人的名字与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大放异彩,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公认的名家。散文有著名的秦汉古文,至唐中晚叶,由韩愈(768~824)、柳宗元(773~819)等倡导恢复秦汉古文运动,到欧阳修(1007~1072)、苏洵(1009~1066)、 曾巩(1019~1083)、王安石(1021~1086)、苏轼、苏辙(1039~1112)时,古文运动大获全胜,号为“唐宋八大家”。小说创作,到明清时获得很大发展,长篇巨著如:《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儒林外史》;短篇集如:《聊斋志异》均素负盛名。还有不少少数民族作家也运用汉语进行创作,产生了许多名家与名著,而《红楼梦》,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作。 其他在绘画、书法、工艺美术、音乐、 舞蹈、戏剧、曲艺等方面,都有不少蜚声中外的名家,他们获得了令人赞叹的艺术成就。在这些艺术的发展中,尤其表现了汉族人民善于学习和吸收其他各民族之长,以发展其艺术,形成了特有的风格。在一些类书巨著的编纂方面,也是由来已久。唐、宋时的《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等,特别是明清的《永乐大典》、《图书集成》可称世界上著名的古老的百科全书。
6.汉族音乐
汉族是有音乐传统的民族,汉族音乐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创造。秦以前,汉族先民已创造了乐器和乐曲,发明了乐律。汉唐盛世,汉族音乐以歌舞音乐见长;宋元以后,则以戏曲音乐为主。当今世界公认的音乐律制,如五度相生律(汉
族称三分损益律)、纯律及平均律,汉族皆独立发明,其成果如车条之辐辏,汇入世界音乐理论之轴心。
7.饮食习惯
1). 主食
汉族主食以稻米、小麦为主,辅以蔬菜、肉食和豆制品,茶和酒是汉族的传统饮料。稻米的吃法以米饭为主,另有粥、米粉、米糕、汤圆、粽子、年糕等各种不同的食品;小麦则有馒头、面条、花卷、包子、饺子、馄饨、油条、春卷、炸糕、煎饼等吃法。汉族讲究并善于烹任,不同地区的汉族以炒、烧、煎、煮、蒸、烤和凉拌等烹饪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味。汉族菜一般被分为的川、粤、闽、皖、鲁、湘、浙、苏等八大菜系。
2). 饮茶
酒和茶是汉族主要的两大饮料。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中国也是世界上发明酿造技术最早的国家之一。酒文化和茶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数千年来,构成汉族饮食习俗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世界上也发生了广泛影响。
汉族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现在,中国汉族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汉族对茶的配制是多种多样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苏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盐茶、成都的盖碗茶、台湾的冻顶茶、杭州的龙井茶、福建的乌龙茶等等。
汉族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以各种动物食品、蔬菜作为副食的基本饮食结构。这与西方诸民族和中国藏、蒙等民族的饮食结构形成了鲜明的差别。此外,在长期的民族发展中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饮食惯制。一日三餐中主食、菜肴、饮料的搭配方式,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气候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生活条件等原因,形成一系列的具体特点。
中国是茶的故乡,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名品荟萃,主要品种有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黄茶。中国茶艺在世界享有盛誉,在唐代就传入日本,形成日本茶道。
汉族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当有客来访,可争求意见,选用最合来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时,对茶叶适当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在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和点心之功效。
茶文化在汉族的生活中,非常重要。 武王伐纣,茶叶已作为贡品。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茶叶已有一定规模。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 又如在汉朝 ,茶叶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 。隋朝,全民普遍饮茶。 唐朝,茶业昌盛,茶叶成为“人家不可
一日 无”,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等等。
汉族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现在,中国汉族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汉族对茶的配制是多种多样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苏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盐茶、成都的盖碗茶、台湾的冻顶茶、杭州的龙井茶、福建的乌龙茶等等。
汉族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以各种动物食品、蔬菜作为副食的基本饮食结构。这与西方诸民族和中国藏、蒙等民族的饮食结构形成了鲜明的差别。此外,在长期的民族发展中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饮食惯制。一日三餐中主食、菜肴、饮料的搭配方式,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气候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生活条件等原因,形成一系列的具体特点。
3). 酒
米酒,又叫酒酿,甜酒。旧时叫“醴”。用糯米酿制,是汉族传统的特产酒。 酒不仅是能满足提神、解除疲劳、医用等生理需要的饮品,而且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媒体,它在汉族长期的饮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封建社会,它是祭祀神灵和祖先的不可缺少的重要供品,在这种仪式中它起着沟通人神的媒体作用。在汉族的重要节日中,酒是不可或缺的必备品。汉族有句俗话,无酒不成宴。酒可以助兴,可以增加欢乐的气氛,至今还在不少地区流行的饮酒时的“猜拳”、酒令”、“酒曲”等活动,既是一种饮酒习俗,又是一种民族游艺和民间智慧,它具有活跃气氛,消除酒力,显示和锻炼智力等多种功能。有些饮酒活动形成独特的文化习俗,例如汉族中广泛流传的除夕饮屠苏酒,端午节饮雄黄酒,重阳节饮菊花酒等等,蕴含着汉族人民深厚的自然天道和人文观念,至今仍为人们称道。酒是汉族在日常生活和各种社会活动中传达感情,增强联系的一种媒介。在汉族许多地区,姑娘出嫁临行前要饮别亲酒,新郎新娘入洞房要饮交杯酒等等。所有这些饮酒习俗,都是汉族过去和现在饮食和生活习俗的有机组成部分。
4). 节日食品
节日食品是丰富多彩的。它常常将丰富的营养成分,赏心悦目的艺术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巧妙地结合起来,成为比较典型的节日饮食文化。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是用作祭祀的供品。在旧时代的宫廷、官府、宗族、家庭的特殊祭祀、庆典等仪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当代汉族的多数地区,这种现象早已结束,只在少数偏远地区或某些特定场合,还残存着一些象征性的活动。
二是供人们在节日食用的特定的食物制品。这是节日食品和食俗的主流。例如春节除夕,北方家家户户都有包饺子的习惯,而江南各地则盛行打年糕、吃年糕的习俗,另外,汉族许多地区过年的家宴中往往少不了鱼,象征“年年有余”。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千百年来传承不衰。中秋节的月饼,寓含了对人间亲族团圆和人事和谐的祝福。其他诸如开春时食用的春饼、春卷,正月十五的元宵,农历十二月初八吃腊八粥、寒食节的冷食,农历二月二日吃猪头、咬蚕豆、尝新节吃新谷,结婚喜庆中喝交杯酒,祝寿宴的寿桃、寿桃、寿糕等,都是节日习俗中的特殊的食品和具有特殊内涵的食俗。
5).饮食中的信仰、禁忌
汉族多在正月初一、二、三日忌生,即年节食物多于旧历年前煮熟,过节三天只需回锅。以为熟则顺,生则逆,因而有的地方在年前将一切准备齐备,过节三天间有不动刀剪之说。再如,河南某些地区以正月初三为谷子生日,这天忌食米饭,否则会导致谷子减产;过去在妇女生育期间的各种饮食禁忌较多。如汉族不少地区妇女怀孕期间忌食兔肉,认为吃了兔肉生的孩子会生兔唇;还有的地方禁食鲜姜,因为鲜姜外形多指,唯恐孩子手脚长出六指。过去汉族未生育的妇女,多忌食狗肉,认为狗肉不洁,而且食后容易招致难产等。
8.汉族服饰
汉民族有自己悠久华美的服饰,即汉服。
汉服是世界上历史最古老的民族服饰之一,从传说中的黄帝一直延续到甲申之难(1644年)。1644年清军入关后,建立了以满族为核心的高度集权政府。满清统治者下令全国剃发易服,引起全国性的愤怒、不满及武装抵抗,随后满清王朝进行武力血腥镇压与屠杀,汉服逐渐消亡。
1683年,清军入台湾,灭郑成功余部,从此汉服从华夏民族的日常生活中彻底消亡。在经历满清两百多年的统治后,今日的汉族逐渐忘记了自己曾经拥有的华美衣裳,成了世界上惟一没有自己民族服装的古老民族。今天人们看到的“唐装”和旗袍、长衫马褂都不是汉族的民族服饰,而是满族的民族服饰或改良。值得欣慰的是,今天,越来越多的汉族人民又自豪的穿起了自己的美丽服饰,这场民间自发兴起的复兴汉民族服饰的运动,通常被称为“汉服运动”。
9.汉族民系
一般而言,而言,同一个民系的人生活在相同或相近的区域,有着相同的区域认同。区域认同往往成为民系的名字,典型的例子如潮州民系。
在汉族诸民系中,客家民系是唯一不以地域命名的汉族民系。
对汉族人而言,炎黄认同是民族的精神传统的标志物和代表物之一。类似的,对于民族之下的民系而言,在同一个民系里的人,往往对某一特定的事物有着强烈的认同感,认为这一事物代表了自己所属民系的某些特性和精神传统。
范文二:汉族的风俗作文
汉族的风俗作文(一)
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日,古称履端、元旦,今谓春节,福州人叫“做年”,是一年中最隆重、假期最长的民间节日。黎明时分,各家敞开大门,焚香鸣炮,喜迎新年。这个节俗传统禁忌甚多,说第一句话,做第一件事,都讲究好彩头,以冀一年之平安。新年伊始,逢人第一句都要说“恭喜”、“发财”、“平安”等吉利话,对方也报以相应的好话。当日不扫地、不打水、不挑担、不劈柴、不洗衣、不洗澡、不理发、不说不吉利的话。全家起床后,便穿新衣服,或穿质地最好的衣着。早餐,有的吃太平面(线面、鸡肉、鸭蛋),以祝太平、长寿;有的吃年糕(红糖粿),以祝年年高升;有的老人吃素,祈求合家子孙一年平安。初一,小辈要向长辈拜年,长辈则给以压岁钱或糖果、桔子。
初一不出远门,初二、初三人们可以访亲拜友,互贺新年。正如清人吴继筠在《福州岁时竹枝词》中说的:“族新衣服趋人前,礼数谦谦喜连连;路上相逢共作揖,发财恭喜贺新年。”这便是古时福州新正的景观。有出嫁女儿的人家,要办春酒,邀女儿、女婿及外孙回娘家饮宴团聚。水上船家(?民)的妇女,头戴红花,蓝衫青裤,布底青鞋,结伴登岸,挨家串门,用福州话唱诗贺年:“姑嫂双双贺新年,红红伞灯挂厅前;好?好粿送奴去,金字牌板企(站立之意)门前。”“旧年过了又新年,生意兴隆赚大钱;恭喜发财平安过,送奴?粿过门前。”这叫“讨?诗”,又是贺年词,贺年讨?以示吉祥。春节期间,福州大街小巷,张灯结彩,火树银花,欢声笑语,到处呈现一派节日气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级党政领导在节前或节日期间,持礼物到军烈属、离退休干部及老劳模等府第拜年。各有关部门组织春节游园、各界联欢会、文艺晚会等活动。那些有迷信色彩的旧俗逐渐消失。九十年代初,大多数居家都安装电话,一般亲戚好友用电话互拜新年,减少节日交通拥挤。
初四清晨,家家户户,焚香“接神”,迎接灶君回銮视事。各行各业开假,放鞭炮,商店开门营业,工厂开工,机关开始上班。九十年代后,作习时间进行调整,现在是初八上班。一些服务行业,则春节仍在营业。
汉族的风俗作文(二)
汉族主食以稻米、小麦为主,辅以蔬菜、肉食和豆制品,茶和酒是汉族的传统饮料。稻米的吃法以米饭为主,另有粥、米粉、米糕、汤圆、粽子、年糕等各种不同的食品;小麦则有馒头、面条、花卷、包子、饺子、馄饨、油条、春卷、炸糕、煎饼等吃法。汉族讲究并善于烹任,不同地区的汉族以炒、烧、煎、煮、蒸、烤和凉拌等烹饪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味。汉族菜一般被分为的川、粤、闽、皖、鲁、湘、浙、苏等八大菜系。
饮茶
酒和茶是汉族主要的两大饮料。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中国也是世界上发明酿造技术最早的国家之一。酒文化和茶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数千年来,构成汉族饮食习俗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世界上也发生了广泛影响。
汉族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现在,中国汉族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汉族对茶的配制是多种多样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苏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盐茶、成都的盖碗茶、台湾的冻顶茶、杭州的龙井茶、福建的乌龙茶等等。
汉族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以各种动物食品、蔬菜作为副食的基本饮食结构。这与西方诸民族和中国藏、蒙等民族的饮食结构形成了鲜明的差别。此外,在长期的民族发展中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饮食惯制。一日三餐中主食、菜肴、饮料的搭配方式,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气候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生活条件等原因,形成一系列的具体特点。
中国是茶的故乡,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名品荟萃,主要品种有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黄茶。中国茶艺在世界享有盛誉,在唐代就传入日本,形成日本茶道。
汉族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当有客来访,可争求意见,选用最合来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时,对茶叶适当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m.lz13.cn)在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和点心之功效。
茶文化在汉族的生活中,非常重要。武王伐纣,茶叶已作为贡品。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茶叶已有一定规模。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又如在汉朝,茶叶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隋朝,全民普遍饮茶。唐朝,茶业昌盛,茶叶成为“人家不可一日无”,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等等。
汉族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现在,中国汉族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汉族对茶的配制是多种多样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苏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盐茶、成都的盖碗茶、台湾的冻顶茶、杭州的龙井茶、福建的乌龙茶等等。
汉族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以各种动物食品、蔬菜作为副食的基本饮食结构。这与西方诸民族和中国藏、蒙等民族的饮食结构形成了鲜明的差别。此外,在长期的民族发展中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饮食惯制。一日三餐中主食、菜肴、饮料的搭配方式,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气候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生活条件等原因,形成一系列的具体特点。
* 汉族的风俗习惯作文
* 苗族风俗作文
* 傣族风俗作文
范文三:汉族的风俗习惯
? ? ? ?汉族的风俗?习惯
汉族?的风俗习惯? 文化信仰? 汉民族传?统中信仰儒?家思想、道?教、佛教,?在儒家文化?的社会基础?中对道家、?佛家诸说多?有崇敬!然?而遗憾的是?,近现代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人?们的功利主?义思想逐渐?占据主流形?态,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宗教却逐渐?式微,民众?有许多信仰?基-督教、?天主教等西?方宗教。 ?
汉?族,在东南?亚被称为华?族,又称华?人或唐人,?是中国的主?要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目前,?汉族人口约?为13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9%?,分布于世?界各地。除?两岸四地外?,汉族在东?南亚和北美?洲也有较多?分布。
? 汉族?形成历史 ?从约公元前?5000年?起,当今汉?族的主体华?夏族在黄河?流域起源并?开始逐渐发?展,进入了?新石器时期?,并先后经?历了母系和?父系氏族公?社阶段.公?元前270?0年,活动?于陕西中部?地区的一个?姬姓部落,?首领是黄帝?,其南面还?有一个以炎?帝为首的姜?姓部落,双?方经常发生?摩擦.两大?部落终于爆?发了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之后两个部?落结为联盟?,并攻占了?周边各个部?落,华夏族?的前身由此?产生. 汉?族的先民据?先秦文献记?载的传说与?夏、商、周?立都范围,?汉族的远古?先民大体以?西起陇山、?东至泰山的?黄河中、下?游为活动地?区;主要分?布在这一地?区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这两个类?型的新石器?文化,一般?认为即汉族?远古先民的?文化遗存。?
?远古传说,?还描述了汉?族先民曾经?历漫长的原?始公社制时?代。在黄帝?以前,经过?“知母不知?父”的母系?氏族部落(?见母系氏族?制)的阶段?;关于黄帝?的传说,则?标志着由母?系氏族部落?转化为父系?氏族部落(?见父系氏族?制),并已?进入部落联?盟阶段。传?说在黄帝
被认?为是黄帝的?子孙 公元?前之?后相继以禅?让方式为大?部落联盟首?领的尧、舜?、禹,
21世纪?,中原地区?的原始公社?制时代走到?了历史的尽?头,阶级社?会已经出现?在黄河中、?下游平原的?土地上。从?公元前21?世纪以后,?相继出现了?夏(约公元?前21世纪?~前16世?纪)、商(?约前16世?纪~前11?世纪)、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年)?几个王朝。?首先在黄河?及其支流渭?、汾、伊、?洛下至河济?之间以及淮?河支流汝、?颍上游;继?而发展至淮?河、泗水、?长江、汉水?的广大地区?。西周时,?已出现华、?夏单称或华?夏连称的族?名, 以与?蛮、夷、戎?、 狄相区?别。但是,?这时华夷之?辨尚不甚严?。
? 春秋(前?770~前?476)时?,华夷贵贱?尊卑的观念?已很强烈,?当时区分华?夏与蛮夷的?标准,族类?与文化都被?重视,文化?尤为首要因?素。华夷因?礼俗、服饰?等因素而往?往可以互相?易位。秦、?楚不仅与齐?、燕、韩、?赵、魏同称?诸夏,而且?是两个最强?大的华夏诸?侯。七雄合?纵、连横、?兼并、争战?,但族体相?同,形成诸?夏统一趋势?;于是华夏?成为稳定的?族体,分布?区域也已达?东北辽河中?下游,西北?洮河流域,?西南巴蜀黔?中,东南湖?湘吴越等广?大地区。 ?
秦?始皇统一中?国并建立了?秦朝,随后?汉朝建立,?并统治中国?400馀年?,该时期中?国版图空前?扩大,此时?汉族人口分?布仍集中与?黄河、淮河?流域,从西?晋末年起,?五胡乱华,?汉族人口逐?渐向长江、?珠江及中国?东南部大规?模迁徙,而?从西晋到隋?代的建立这?一段期间,?汉族进入中?亚和云南。?到明,清时?,南方汉族?人口便超过?了北方,后?满人禁止汉?人出关进入?东北,清朝?后期为充实?边疆,准许?汉族进入中?国东北,在?张作霖统治?东北时期,?大量引入山?东汉族.自?明朝起汉族?开始零星向?东南亚移民?,从19世?纪起又有汉?族向欧洲,?北美等地移?民。
? 语言文?字 汉族的?语言为汉语?,使用汉字?书写。汉语?属汉藏语系?,按学术界?较常见的划?分方法,可?分北方方言?(官话方言?)、吴语、?湘语、赣语?、客家话、?闽语、粤语?七大
方言(?有许多不同?的划分方法?,参见汉语?方言词条)?。近几年来?不少学者认?为广西的平?话、山西的?晋语应与其?他七大方言?并列。对汉?语标准语的?规定,汉族?所在的不同?地区各有不?同,中国大?陆、台湾、?新加坡定为?标准官话(?以官话区的?北京话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语言,其?称谓因所在?地的不同而?分别称为普?通话、国语?、华语),?香港定位标?准粤语(广?州话)。汉?字的书写方?式分别有正?体字和简化?字。
? 此外,?有的学者还?将闽方言分?为闽南话和?闽北话。这?些方言有各?自的分布通?行地域,每?个方言内部?又可再分区?划片,从而?构成了汉语?方言复杂,?南北互不相?通的语言状?态。尽管如?此,由于汉?字的高度统?一,对汉族?具有强大的?内聚作用,?所以,我们?似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汉字?,就没有汉?族。
? 经济发?展 汉族历?来以勤劳俭?朴、富于创?造精神着称?。经济以农?业为主,兼?营家庭副业?,这种“男?耕女织”式?的自然经济?,在中国古?代始终占绝?对优势。农?业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主?要物质基础?,农业生产?在历史上素?称发达,尤?其以发达的?水利灌溉与?精耕细作着?称于世。历?代都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其中有?些一直造福?至于现在。?比如公元前?3世纪中叶?,秦蜀郡守?李冰领导兴?修的都江堰?,不仅在古?代使成都平?原成为全国?着名的粮仓?,享有“天?府之国”的?美名,一直?到现在,仍?使成都平原?受益无穷。?都江堰可算?是古代水利?灌溉工程的?典型代表。?在耕作技术?方面,汉族?及其祖先,?自古以来一?贯注重农时?、改良土壤?、轮休耕地?,以及施肥?、保墒、选?种、培养新?品种、改良?农具,同时?也不断从国?内各民族中?甚至从国外?吸收新的作?物品种和学?习耕作技术?。因而不仅?创造了在古?代堪称水平?很高的产量?,而且作物?品种之丰富?,也是世所?罕有。手工?业也有相当?高的发展水?平。在高度?发达的农业?与手工业生?产的基础上?,古代科学?技术如天文?、数学、农?学、医药学?、冶炼术、?建筑学等都?在世界文明?发达史上大?放异彩,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火药用于作?战,指南针?用于航海,?以及养蚕、?织造丝绸、?制瓷、制茶?等技术,对?世界文化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商业在古?代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中国除以?汉族为代表?的农耕民族?区之外,还?有广大的游?牧区、狩猎?区和渔猎区?各民族,这?两大类民族?之间农业、?手工业产品?与畜牧狩猎?产品及其他?土特产品的?交换,不仅?是生活的需?要,而且促?进了各族人?民的生产发?展。唐宋以?来形成的“?茶马互市”?是汉族与各?兄弟民族经?济上互相补?充、交流关?系的主要形?式。商业的?发达,反过?来有利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至?明代(13?68~16?44)中晚?期,已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尤其?在江南地区?一些城镇的?手工业工场?与商业中,?资本主义萌?芽已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从19?世纪中后叶?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近代工?业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同样主?要是在沿海?及交通较发?达的内地大?中城市汉族?聚居的地区?。
? 建筑形式? 汉族由于?分布地区广?大,其传统?住房因地区?不同而有不?同的样式。?居住在华北?平原的汉族?,其传统住?住房多为砖?木结构的平?房,院落多?为四合院式?,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居住在东?北的汉族,?其传统住房?与华北基本?相似,区别?在墙壁和屋?顶,那里的?住房一般都?很厚实,主?要是为了保?暖;居住在?陕北的汉族?,则根据黄?土高原土层?厚实、地下?水位低的特?点挖窑洞为?住房,窑洞?不仅冬暖夏?凉,而且不?占耕地面积?;居住在南?方的汉族,?其传统住房?以木建房为?主,讲究飞?檐重阁和律?卯结构。由?于南方各地?习俗和自然?条件不同,?在住房建筑?布局上也有?差异。如丘?陵山地的楼?房依山而建?,江浙水乡?则注重前街?后河,福建?的土楼庞大?而美观,苏?州的楼阁小?巧而秀丽。?
?无论南方还?是北方的汉?族,其传统?民居的共同?特点都是坐?北朝南,注?重室内采光?;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
?文化艺术 ?汉族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无论政治、?军事、哲学?、经济、史?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都拥?有众多具有?深远影响的?代表人物和?作品。西周?时期,就形?成了完善的?文化成就,?这就是礼乐?文化,周礼?非常繁缛,?据《周礼》?有吉、凶、?军、宾、嘉?五礼,乐在?西周很重视?,有专门职?官管理,金?文中也记有?乐官。周代?乐舞如《大?武》为周武?王克商所作?。周代的已?有比较完善?教育制度,?如“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就是周代?贵族的文化?教育内容,?中国最早的?经典如《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乐?经》(已佚?)、《春秋?》都产生这?个时期,以?及春秋时期?的诸子学说?等。
? 在春秋?战国时期,?华夏各诸侯?国出现过百?家争鸣的生?动活泼的局?面,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大体同时的?古希腊文明?东西辉映。?至汉武帝时?(前141?~前87在?位)推行“?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政策,?于是以孔子?、孟子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统治汉?族古代思想?与文化近2?017年,?同时,程度?不同地影响?着其他少数?民族,甚至?影响到中国?相邻的国家?。在古代军?事理论方面?,早在春秋?末就有军事?名着《孙子?兵法》问世?。西汉初年?整理出18?2家兵法,?特别是宋朝?以来一直作?为武学必读?的《武经七?书》,集中?了古代军事?着作的精华?。注重史学?也是汉族文?化史的一个?突出的特点?。自司马迁?撰《史记》?,历代都有?纪传体史书?,至清代已?形成着名的?《二十四史?》;编年体?以《春秋》?、《左传》?、《资治通?鉴》为代表?;其他各种?纪事本末体?史书及古史?、 杂史、?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等官私撰述?,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古?代历史文献?最丰
其中绝?大多数出于?汉族学者的?手笔。在自?然科学方面?,天文学与?数学的成富的国?家,
就?,一向为世?人所瞩目,? 其中如张?衡(78~?139)、?祖冲之(4?29~50?0)、一行?(俗名张遂?,683~?727)、?郭守敬(1?231~1?316)等?已被举世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古?代农学往往?包括古代科?学技术的多?方面成就,?据不完全统?计,201?7多年间,?包括已经散?佚与流传至?今的农书达?370余种?,其中如《?汜胜之书》?、《齐民要?术》、《王?祯农书》、?《农政全书?》,是古代?农学着作的?代表作。 ?
在?古代汉文文?学发展中,?诗歌的发展?占显着地位?,如诗经、?楚辞、乐府?、唐诗、宋?词等都有许?多艺术成就?极高的作家?与作品,而?屈原(约前?340~前?278)、?李白(70?1~762?)、杜甫(?712~7?70)、柳?永(约98?7~约10?53)、苏?轼(103?7~110?1)、 陆?游(112?5~121?0)、辛弃?疾(114?0~120?7)等人的?名字与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大放异彩,?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公?认的名家。?散文有着名?的秦汉古文?,至唐中晚?叶,由韩愈?(768~?824)、?柳宗元(7?73~81?9)等倡导?恢复秦汉古?文运动,到?欧阳修(1?007~1?072)、?苏洵(10?09~10?66)、 ?曾巩(10?19~10?83)、王?安石(10?21~10?86)、苏?轼、苏辙(?1039~?1112)?时,古文运?动大获全胜?,号为“唐?宋八大家”?。小说创作?,到明清时?获得很大发?展,长篇巨?着如:《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儒林?外史》;短?篇集如:《?聊斋志异》?均素负盛名?。还有不少?少数民族作?家也运用汉?语进行创作?,产生了许?多名家与名?着,而《红?楼梦》,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作。?
?其他在绘画?、书法、工?艺美术、音?乐、 舞蹈?、戏剧、曲?艺等方面,?都有不少蜚?声中外的名?家,他们获?得了令人赞?叹的艺术成?就。在这些?艺术的发展?中,尤其表?现了汉族人?民善于学习?和吸收其他?各民族之长?,以发展其?艺术,形成?了特有的风?格。在一些?类书巨着的?编纂方面,?也是由来已?久。唐、宋?时的《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等?,特别是明?清的《永乐?大典》、《?图书集成》?可称
世界上?着名的古老?的百科全书?,不仅显示?了以汉族文?化为主体的?中国古代文?化的光辉成?就,也显示?了古代汉族?学者与少数?民族学者合?作与互相学?习的精神。?
?汉族音乐 ?汉族是有音?乐传统的民?族,汉族音?乐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创造。秦?以前,汉族?先民已创造?了乐器和乐?曲,发明了?乐律。汉唐?盛世,汉族?音乐以歌舞?音乐见长;?宋元以后,?则以戏曲音?乐为主。当?今世界公认?的音乐律制?,如五度相?生律(汉族?称三分损益?律)、纯律?及平均律,?汉族皆独立?发明,其成?果如车条之?辐辏,汇入?世界音乐理?论之轴心。?? 汉族音?乐 饮食习?惯&n 汉?族的风俗习?惯bsp;? 主食 汉?族主食以稻?米、小麦为?主,辅以蔬?菜、肉食和?豆制品,茶?和酒是汉族?的传统饮料?。稻米的吃?法以米饭为?主,另有粥?、米粉、米?糕、汤圆、?粽子、年糕?等各种不同?的食品;小?麦则有馒头?、面条、花?卷、包子、?饺子、馄饨?、油条、春?卷、炸糕、?煎饼等吃法?。汉族讲究?并善于烹任?,不同地区?的汉族以炒?、烧、煎、?煮、蒸、烤?和凉拌等烹?饪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味。?汉族菜一般?被分为的川?、粤、闽、?皖、鲁、湘?、浙、苏等?八大菜系。?
?饮茶 酒和?茶是汉族主?要的两大饮?料。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中国也是?世界上发明?酿造技术最?早的国家之?一。酒文化?和茶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数千年?来,构成汉?族饮食习俗?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世?界上也发生?了广泛影响?。
? 汉族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现在,中国?汉族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汉族对茶的?配制是多种?多样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苏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盐茶?、成都的盖?碗茶、台湾?的冻顶茶、?杭州的龙井?茶、福建的?乌龙
茶等等?。
? 汉族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以各种?动物食品、?蔬菜作为副?食的基本饮?食结构。这?与西方诸民?族和中国藏?、蒙等民族?的饮食结构?形成了鲜明?的差别。此?外,在长期?的民族发展?中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饮?食惯制。一?日三餐中主?食、菜肴、?饮料的搭配?方式,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气候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生?活条件等原?因,形成一?系列的具体?特点。
? 中国?是茶的故乡?,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名?品荟萃,主?要品种有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黄茶。中国?茶艺在世界?享有盛誉,?在唐代就传?入日本,形?成日本茶道?。
? 汉族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当有客?来访,可争?求意见,选?用最合来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时?,对茶叶适?当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在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和点?心之功效。?
?茶文化在汉?族的生活中?,非常重要?。
? 武王伐纣?,茶叶已作?为贡品。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茶叶已有?一定规模。?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 ?
又?如在汉朝 ?,茶叶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 。隋朝,?全民普遍饮?茶。
? 唐朝,?茶业昌盛,?茶叶成为“?人家不可一?日 无”,?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等等。 ?
汉?族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现在?,中国汉族?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汉族?对茶的配制?是多种多样?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苏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盐茶、成?都的盖碗茶?、台湾的冻?顶茶、杭州?的龙井茶、?福建的乌龙?茶等等。 ?
汉?族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以各种动物?食品、蔬菜?作为副食的?基本饮食结?构。这与西?方诸民族和?中国藏、蒙?等民族的饮?食结构形成?了鲜明的差?别。此外,?在长期的民?族发展中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饮食惯?制。一日三?餐中主食、?菜肴、饮料?的搭配方式?,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气候?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生活条?件等原因,?形成一系列?的具体特点?。
? 酒 米酒?,又叫酒酿?,甜酒。旧?时叫“醴”?。用糯米酿?制,是汉族?传统的特产?酒。
? 酒不仅?是能满足提?神、解除疲?劳、医用等?生理需要的?饮品,而且?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媒体?,它在汉族?长期的饮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封建社?会,它是祭?祀神灵和祖?先的不可缺?少的重要供?品,在这种?仪式中它起?着沟通人神?的媒体作用?。在汉族的?重要节日中?,酒是不可?或缺的必备?品。汉族有?句俗话,无?酒不成宴。?酒可以助兴?,可以增加?欢乐的气氛?,至今还在?不少地区流?行的饮酒时?的“猜拳”?、酒令”、?“酒曲”等?活动,既是?一种饮酒习?俗,又是一?种民族游艺?和民间智慧?,它具有活?跃气氛,消?除酒力,显?示和锻炼智?力等多种功?能。有些饮?酒活动形成?独特的文化?习俗,例如?汉族中广泛?流传的除夕?饮屠苏酒,?端午节饮雄?黄酒,重阳?节饮菊花酒?等等,蕴含?着汉族人民?深厚的自然?天道和人文?观念,至今?仍为人们称?道。酒是汉?族在日常生?活和各种社?会活动中传?达感情,
,姑娘出?嫁临行前要?饮别亲酒,?新郎新娘入?洞增?强联系的一?种媒介。在?汉族许多地?区
房要饮交?杯酒等等。?所有这些饮?酒习俗,都?是汉族过去?和现在饮食?和生活习俗?的有机组成?部分。
? 节日?食品 节日?食品是丰富?多彩的。它?常常将丰富?的营养成分?,赏心悦目?的艺术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巧妙?地结合起来?,成为比较?典型的节日?饮食文化。?大致可分为?三类:
? 一是用?作祭祀的供?品。在旧时?代的宫廷、?官府、宗族?、家庭的特?殊祭祀、庆?典等仪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当?代汉族的多?数地区,这?种现象早已?结束,只在?少数偏远地?区或某些特?定场合,还?残存着一些?象征性的活?动。
?
?二是供人们?在节日食用?的特定的食?物制品。这?是节日食品?和食俗的主?流。例如春?节除夕,北?方家家户户?都有包饺子?的习惯,而?江南各地则?盛行打年糕?、吃年糕的?习俗,另外?,汉族许多?地区过年的?家宴中往往?少不了鱼,?象征“年年?有余”。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千百年来传承??不衰。中秋?节的月饼,?寓含了对人?间亲族团圆?和人事和-?谐的祝福。?其他诸如开?春时食用的?春饼、春卷?,正月十五?的元宵,农?历十二月初?八吃腊八粥?、寒食节的?冷食,农历?二月二日吃?猪头、咬蚕?豆、尝新节?吃新谷,结?婚喜庆中喝?交杯酒,祝?寿宴的寿桃?、寿桃、寿?糕等,都是?节日习俗中?的特殊的食?品和具有特?殊内涵的食?俗。
? 饮食中?的信仰、禁?忌 汉族多?在正月初
? 一、
? 二、三?日忌生,即?年节食物多?于旧历年前?煮熟,过节?三天只需回?锅。以为熟?则顺,生则?逆,因而有?的地方在年?前将一切准?备齐备,过?节三天间有?不动刀剪之?说。再如,?河南
某些地?区以正月初?三为谷子生?日,这天忌?食米饭,否?则会导致谷?子减产;过?去在妇女生?育期间的各?种饮食禁忌?较多。如汉?族不少地区?妇女怀孕期?间忌食兔肉?,认为吃了?兔肉生的孩?子会生兔唇?;还有的地?方禁食鲜姜?,因为鲜姜?外形多指,?唯恐孩子手?脚长出六指?。过去汉族?未生育的妇?女,多忌食?狗肉,认为?狗肉不洁,?而且食后容?易招致难产?等。
? 汉族服?饰 汉民族?有自己悠久?华美的服饰?,即汉服。?
?汉服是世界?上历史最古?老的民族服?饰之一,从?传说中的黄?帝一直延续?到甲申之难?(1644?年)。16?44年清军?入关后,建?立了以满族?为核心的高?度集权政府?。满清统治?者下令全国?剃发易服,?引起全国性?的愤怒、不?满及武装抵?抗,随后满?清王朝进行?武力血腥镇?-压与屠杀?,汉服逐渐?消亡。
? 16?83年,清?军入台湾,?灭郑成功余?部,从此汉?服从华夏民?族的日常生?活中彻底消?亡。在经历?满清两百多?年的统治后?,今日的汉?族逐渐忘记?了自己曾经?拥有的华美?衣裳,成了?世界上惟一?没有自己民?族服装的古?老民族。今?天人们看到?的“唐装”?和旗袍、长?衫马褂都不?是汉族的民?族服饰,而?是满族的民?族服饰或改?良。值得欣?慰的是,今?天,越来越?多的汉族人?民又自豪的?穿起了自己?的美丽服饰?,这场民间?自发兴起的?复兴汉民族?服饰的运动?,通常被称?为“汉服运?动”。
? 民族?图腾 一只?龙与一只凤?组成,意思?代表阴阳,?也就是男女?,由于汉族?人口众多,?占据了中国?历史发展大?部分,所以?延续了中国?最古老的动?物龙,作为?自己民族的?标志。龙飞?凤舞,是中?原地区与南?方地区的民?族标志。 ?
中?国人都以自?己是?龙的?传人〃而骄?傲。那么您?知道“龙的?传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人”出于?何处吗? ?闻一多先生?在他的三篇?作品《伏羲?考》、《龙?凤》、《端?午考》中指?出,中国人?被称为“龙?的传人”来?源于黄帝时?代的传说。?相传,黄帝?在统一中原?之前,以“?熊”为标志?性图案。战?败蚩尤统一?中原后,它?的标志兼取?并融合了被?吞并的其它?氏族、部落?的标志性图?案。如鸟的?标志图案、?马的标志图?案、鹿的标?志图案、蛇?的标志图案?、牛的标志?图案、鱼的?标志图案等?。最后拼合?成中华民族?共同崇拜的?形象“龙”?,一种虚拟?的综合性神?灵。这一奇?特的形象蕴?涵着中华民?族发展、各?民族相互融?合、团结,?成为中华民?族始祖的标?志性图案。?后来,“龙?”的形象开?始出现于各?种图案之中?,并逐渐成?了帝王的符?瑞。相传炎?帝是一位叫?登的女子感?天上的“神?龙”而生,?黄帝是附宝?感“北斗”?而生,尧帝?是庆都感“?赤龙”而生?,始祖是龙?繁衍的后代?,因此,中?华民族的子?孙便是“龙?的传人”了?。
? 龙之精神?:是万物一?体,相容并?蓄的精神境?界; 是追?求和-谐、?群体本位的?人生态度;? 是中华大?一统的情结?。
? 凤之品德?:凤凰涅盘?求光明,象?征新生与中?华民族的觉?醒; 凤是?集民众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于一身?的忧患意识?; 凤是自?强不息,舍?身弘道的理?想主义; ?凤是勤劳俭?朴、艰苦奋?斗的谋生态?度。
? 文化习?俗 汉族的?文化丰富多?彩,在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开放虚怀?、兼收并蓄?,形成了齐?鲁、中原、?燕赵、关中?、巴蜀、荆?楚、吴越、?岭南、滇黔?、闽台、松?辽、徽赣等?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反映了汉族?文化的多元?性和多彩性?。
? 汉族自古?对各种宗教?信仰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乐天知?命(命自我?立,福自己?求),和尊?敬祖先(而?不是祖先崇?拜)是汉族?的主要传统?观念。历史?上汉族人一?部分信仰道?教和佛教;?后来天主教?、基-督教?传入中国,?又有一些人?开始信仰这?些宗教。几?千年来,
提?倡以仁为中?心,重视伦?理教育,由?孔子、孟子?思想体系形?成的儒家学?说对汉族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 汉族?民系 一般?而言,同一?个民系的人?生活在相同?或相近的区?域,有着相?同的区域认?同。区域认?同往往成为?民系的名字?,典型的例?子如潮州民?系。
? 在汉族?诸民系中,?客家民系是?唯一不以地?域命名的汉?族民系。 ?
对?汉族人而言?,炎黄认同?是民族的精?神传统的标?志物和代表?物之一。类?似的,对于?
民族之下的?民系而言,?在同一个民?系里的人,?往往对某一?特定的事物?有着强烈的?认同感,认?为这一事物?代表了自己?所属民系的?某些特性和?精神传统。?
?老槐树认同?: 中原认?同:南方诸?民系(客家?、福佬、潮?州、广府等?)普遍存在?的认同。 ?
石?壁祖地认同?:客家民系? 南雄珠玑?巷认同:广?府民系 麻?城孝感乡认?同:四川西?南官话民系? 莆田城认?同: 苏州?闾门认同:? 传统节日? 节日名称? 日期 说?明 过大年?/春节 阴?历正月初一? 俗称过年?,传统上从?岁末除夕、?新年正月初?一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年时?,除夕要守?夜,初一要?拜年。) ?清明节 阳?历四月五日?—四月六日? 祭祖、扫?墓 端午节? 阴历五月?初五 又称?端阳节,主?题:吃粽子? 七夕节 ?阴历七月初?七 又称乞?巧节,当日?女子拜织女?,以求自己?心灵手巧,?嫁得如意郎?君; 男子?拜魁星,以?求金榜提名?,事业有成? 中元节 ?阴历七月十?五 又称盂?兰节,俗称?七月半、鬼?节,有祭祀?灵魂等民间?习俗 中秋?节 阴历八?月十五 举?家团圆节,?主题:赏月?、吃月饼 ?重阳节 阴?历九月初九? 敬老节 ?腊八节
喝腊八粥? 小年 阴?历腊月廿三? 汉族传统?节日中西历?对照表 腊?月 ---?----阴?历腊月初八?
-?-----?-- 初七?:驱傩日 ?初八:腊八?节 十六:?尾牙节 立?春节(于立?春日) 廿?三:祭灶日?(小年) ?除夕: 除?夕夜普遍有?阖家团聚吃?团圆饭、喝?守岁酒的习?俗,许多地?区家宴中都?要安排鱼肴?,寓意“年?年有鱼”。?
?北方地区各?家各户都要?包饺子,江?南各地盛行?打年糕、吃?年糕,分别?寓意团聚安?康与步步登?高。
? ?正月? ----?-----?-----?- 初一:?春节(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正旦?、正朔) ?初七:人日?节 初八:?谷日节 初?九:天日节? 初十:地?日节 十五?:元宵节(?上元节、灯?节) 二十?:天穿节 ?廿五:填仓?节 春分节?(于春分日?) 晦日:?无 ?二月? ----?-----?-----?- 初一:?中和[3]?下一页 汉?族的风俗习?惯节(太阳?生日) 初?二:春龙节?(龙抬头、?龙头节、社?日) 十五?:花朝节(?花神节、百?花之神生日?) 寒食节?(冬至日后?一百零五日?,清明前一?二日) 清?明节(于清?明日) 十?九:观音诞? ?三月 ?-----?-----?-----? 初三:上?巳节(女儿?节) ?四?月 ---?-----?-----?-- 立夏?节(于立夏?日) 初八?:浴佛节(?释迦牟尼诞?辰) 十八?:碧霞元君?节 ?五月? ----?-----?-----?- 初五:?端午节(端?节、端
? 五、端阳?、重午、蒲?节、天中节?) 夏至节?(朝节,于?夏至日) ?十三:雨节?(关公磨刀?日) 二十?:分龙节 ??六月 -?-----?-----?---- ?初六:天贶?节(六月
? 六、晒?虫节、虫王?节、回娘家?节) 十九?:观音会 ?廿四:观莲?节(莲花生?日) ?七?月 ---?-----?-----?-- 初七?:七夕节(?乞巧节) ?十四:秋日?拔禊 十五?:中元节(?盂兰盆节、?鬼节、瓜节?) 廿九:?地葬节 ??八月 --?-----?-----?--- 初?一:天灸日?(天医节)? 十五:中?秋节 ?九?月 ---?-----?-----?-- 初九?:重阳节 ?十九:观音?会 ?十月? ----?-----?-----?- 初一:?寒衣节(授?衣节、冥阴?节) 十五?:下元节(?下元水官节?) ?十一?月 ---?-----?-----?-- 冬至?节(于冬至?日[3]
?
范文四:汉族的风俗习惯
--------------------------------------------精品文档 Word可编辑 值得收藏------------------------------------------------
汉族的风俗习惯 /h1 --
--
本站首页
免费课件
免费试题
整册教案
教育资讯
计划总结
英语角
幼儿教育
文书写作
海量教案
免费论文
1 ----------------------------------------------------精品文档 值得收藏-----------------------------------------------------------
--------------------------------------------精品文档 Word可编辑 值得收藏------------------------------------------------
网站地图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语文科
数学科
英语科
政治科
物理科
化学科
地理科
历史科
生物科
中考备战
高考备战
高考试题
中考试题
教学论文
作文园地
2 ----------------------------------------------------精品文档 值得收藏-----------------------------------------------------------
--------------------------------------------精品文档 Word可编辑 值得收藏------------------------------------------------
作文园地
求职简历
党团工会
演讲致辞
领导讲话
总结报告
文秘知识
合同范本
法律文书
节日庆典
中考作文
高考作文
个人简历
入团申请
入党申请
您现在的位置:3edu教育网文书写作节日庆典其他庆典正文3edu教育网,百万资源,完全免
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
3 ----------------------------------------------------精品文档 值得收藏-----------------------------------------------------------
--------------------------------------------精品文档 Word可编辑 值得收藏------------------------------------------------
汉族的风俗习惯
文化信仰 汉民族传统中信仰儒家思想、道教、佛教,在儒家文化的社会基础中对道家、佛家诸说多有崇敬!然而遗憾的是,近现代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人们的功利主义思想逐渐占据主流形态,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宗教却逐渐式微,民众有许多信仰基-督教、天主教等西方宗教。 汉族,在东南亚被称为华族,又称华人或唐人,是中国的主要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目前,汉族人口约为13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9%,分布于世界各地。除两岸四地外,汉族在东南亚和北美洲也有较多分布。 汉族形成历史 从约公元前5000年起,当今汉族的主体华夏族在黄河流域起源并开始逐渐发展,进入了新石器时期,并先后经历了母系和父系氏族公社阶段.公元前2700年,活动于陕西中部地区的一个姬姓部落,首领是黄帝,其南面还有一个以炎帝为首的姜姓部落,双方经常发生摩擦.两大部落终于爆发了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之后两个部落结为联盟,并攻占了周边各个部落,华夏族的前身由此产生. 汉族的先民据先秦文献记载的传说与夏、商、周立都范围,汉族的远古先民大体以西起陇山、东至泰山的黄河中、下游为活动地区;主要分布在这一地区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这两个类型的新石器文化,一般认为即汉族远古先民的文化遗存。 远古传说,还描述了汉族先民曾经历漫长的原始公社制时代。在黄帝以前,经过“知母不知父”的母系氏族部落(见母系氏族制)的阶段;关于黄帝的传说,则标志着由母系氏族部落转化为父系氏族部落(见父系氏族制),并已进入部落联盟阶段。传说在黄帝之后相继以禅让方式为大部落联盟首领的尧、舜、禹,被认为是黄帝的子孙 公元前21世纪,中原地区的原始公社制时代走到了历史的尽头,阶级社会已经出现在黄河中、下游平原的土地上。从公元前21世纪以后,相继出现了夏(约公元前21世纪~前16世纪)、商(约前16世纪~前11世纪)、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年)几个王朝。首先在黄河及其支流渭、汾、伊、洛下至河济之间以及淮河支流汝、颍上游;继而发展至淮河、泗水、长江、汉水的广大地区。
4 ----------------------------------------------------精品文档 值得收藏-----------------------------------------------------------
--------------------------------------------精品文档 Word可编辑 值得收藏------------------------------------------------
西周时,已出现华、夏单称或华夏连称的族名, 以与蛮、夷、戎、 狄相区别。但是,这时华夷之辨尚不甚严。 春秋(前770~前476)时,华夷贵贱尊卑的观念已很强烈,当时区分华夏与蛮夷的标准,族类与文化都被重视,文化尤为首要因素。华夷因礼俗、服饰等因素而往往可以互相易位。秦、楚不仅与齐、燕、韩、赵、魏同称诸夏,而且是两个最强大的华夏诸侯。七雄合纵、连横、兼并、争战,但族体相同,形成诸夏统一趋势;于是华夏成为稳定的族体,分布区域也已达东北辽河中下游,西北洮河流域,西南巴蜀黔中,东南湖湘吴越等广大地区。 秦始皇统一中国并建立了秦朝,随后汉朝建立,并统治中国400馀年,该时期中国版图空前扩大,此时汉族人口分布仍集中与黄河、淮河流域,从西晋末年起,五胡乱华,汉族人口逐渐向长江、珠江及中国东南部大规模迁徙,而从西晋到隋代的建立这一段期间,汉族进入中亚和云南。到明,清时,南方汉族人口便超过了北方,后满人禁止汉人出关进入东北,清朝后期为充实边疆,准许汉族进入中国东北,在张作霖统治东北时期,大量引入山东汉族.自明朝起汉族开始零星向东南亚移民,从19世纪起又有汉族向欧洲,北美等地移民。 语言文字 汉族的语言为汉语,使用汉字书写。汉语属汉藏语系,按学术界较常见的划分方法,可分北方方言(官话方言)、吴语、湘语、赣语、客家话、闽语、粤语七大方言(有许多不同的划分方法,参见汉语方言词条)。近几年来不少学者认为广西的平话、山西的晋语应与其他七大方言并列。对汉语标准语的规定,汉族所在的不同地区各有不同,中国大陆、台湾、新加坡定为标准官话(以官话区的北京话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语言,其称谓因所在地的不同而分别称为普通话、国语、华语),香港定位标准粤语(广州话)。汉字的书写方式分别有正体字和简化字。 此外,有的学者还将闽方言分为闽南话和闽北话。这些方言有各自的分布通行地域,每个方言内部又可再分区划片,从而构成了汉语方言复杂,南北互不相通的语言状态。尽管如此,由于汉字的高度统一,对汉族具有强大的内聚作用,所以,我们似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汉字,就没有汉族。 经济发展 汉族历来以勤劳俭朴、富于创造精神着称。经济以农业为主,兼营家庭副业,这种“男耕女织”式的自然经济,在中
5 ----------------------------------------------------精品文档 值得收藏-----------------------------------------------------------
--------------------------------------------精品文档 Word可编辑 值得收藏------------------------------------------------
国古代始终占绝对优势。农业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主要物质基础,农业生产在历史上素称发达,尤其以发达的水利灌溉与精耕细作着称于世。历代都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其中有些一直造福至于现在。比如公元前3世纪中叶,秦蜀郡守李冰领导兴修的都江堰,不仅在古代使成都平原成为全国着名的粮仓,享有“天府之国”的美名,一直到现在,仍使成都平原受益无穷。都江堰可算是古代水利灌溉工程的典型代表。在耕作技术方面,汉族及其祖先,自古以来一贯注重农时、改良土壤、轮休耕地,以及施肥、保墒、选种、培养新品种、改良农具,同时也不断从国内各民族中甚至从国外吸收新的作物品种和学习耕作技术。因而不仅创造了在古代堪称水平很高的产量,而且作物品种之丰富,也是世所罕有。手工业也有相当高的发展水平。在高度发达的农业与手工业生产的基础上,古代科学技术如天文、数学、农学、医药学、冶炼术、建筑学等都在世界文明发达史上大放异彩,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火药用于作战,指南针用于航海,以及养蚕、织造丝绸、制瓷、制茶等技术,对世界文化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商业在古代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中国除以汉族为代表的农耕民族区之外,还有广大的游牧区、狩猎区和渔猎区各民族,这两大类民族之间农业、手工业产品与畜牧狩猎产品及其他土特产品的交换,不仅是生活的需要,而且促进了各族人民的生产发展。唐宋以来形成的“茶马互市”是汉族与各兄弟民族经济上互相补充、交流关系的主要形式。商业的发达,反过来有利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至明代(1368~1644)中晚期,已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尤其在江南地区一些城镇的手工业工场与商业中,资本主义萌芽已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从19世纪中后叶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近代工业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同样主要是在沿海及交通较发达的内地大中城市汉族聚居的地区。 建筑形式 汉族由于分布地区广大,其传统住房因地区不同而有不同的样式。居住在华北平原的汉族,其传统住住房多为砖木结构的平房,院落多为四合院式,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居住在东北的汉族,其传统住房与华北基本相似,区别在墙壁和屋顶,那里的住房一般都很厚实,主要是为了保暖;居住在陕北的汉族,则根据黄土高原土层厚实、
6 ----------------------------------------------------精品文档 值得收藏-----------------------------------------------------------
--------------------------------------------精品文档 Word可编辑 值得收藏------------------------------------------------
地下水位低的特点挖窑洞为住房,窑洞不仅冬暖夏凉,而且不占耕地面积;居住在南方的汉族,其传统住房以木建房为主,讲究飞檐重阁和律卯结构。由于南方各地习俗和自然条件不同,在住房建筑布局上也有差异。如丘陵山地的楼房依山而建,江浙水乡则注重前街后河,福建的土楼庞大而美观,苏州的楼阁小巧而秀丽。 无论南方还是北方的汉族,其传统民居的共同特点都是坐北朝南,注重室内采光;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 文化艺术 汉族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无论政治、军事、哲学、经济、史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都拥有众多具有深远影响的代表人物和作品。西周时期,就形成了完善的文化成就,这就是礼乐文化,周礼非常繁缛,据《周礼》有吉、凶、军、宾、嘉五礼,乐在西周很重视,有专门职官管理,金文中也记有乐官。周代乐舞如《大武》为周武王克商所作。周代的已有比较完善教育制度,如“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就是周代贵族的文化教育内容,中国最早的经典如《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乐经》(已佚)、《春秋》都产生这个时期,以及春秋时期的诸子学说等。 在春秋战国时期,华夏各诸侯国出现过百家争鸣的生动活泼的局面,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大体同时的古希腊文明东西辉映。至汉武帝时(前141~前87在位)推行“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政策,于是以孔子、孟子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统治汉族古代思想与文化近2000年,同时,程度不同地影响着其他少数民族,甚至影响到中国相邻的国家。在古代军事理论方面,早在春秋末就有军事名着《孙子兵法》问世。西汉初年整理出182家兵法,特别是宋朝以来一直作为武学必读的《武经七书》,集中了古代军事着作的精华。注重史学也是汉族文化史的一个突出的特点。自司马迁撰《史记》,历代都有纪传体史书,至清代已形成着名的《二十四史》;编年体以《春秋》、《左传》、《资治通鉴》为代表;其他各种纪事本末体史书及古史、 杂史、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等官私撰述,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古代历史文献最丰富的国家,其中绝大多数出于汉族学者的手笔。在自然科学方面,天文学与数学的成就,一向
7 ----------------------------------------------------精品文档 值得收藏-----------------------------------------------------------
--------------------------------------------精品文档 Word可编辑 值得收藏------------------------------------------------
为世人所瞩目, 其中如张衡(78~139)、祖冲之(429~500)、一行(俗名张遂,683~727)、郭守敬(1231~1316)等已被举世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古代农学往往包括古代科学技术的多方面成就,据不完全统计,2000多年间,包括已经散佚与流传至今的农书达370余种,其中如《汜胜之书》、《齐民要术》、《王祯农书》、《农政全书》,是古代农学着作的代表作。 在古代汉文文学发展中,诗歌的发展占显着地位,如诗经、楚辞、乐府、唐诗、宋词等都有许多艺术成就极高的作家与作品,而屈原(约前340~前278)、李白(701~762)、杜甫(712~770)、柳永(约987~约1053)、苏轼(1037~1101)、 陆游(1125~1210)、辛弃疾(1140~1207)等人的名字与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大放异彩,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公认的名家。散文有着名的秦汉古文,至唐中晚叶,由韩愈(768~824)、柳宗元(773~819)等倡导恢复秦汉古文运动,到欧阳修(1007~1072)、苏洵(1009~1066)、 曾巩(1019~1083)、王安石(1021~1086)、苏轼、苏辙(1039~1112)时,古文运动大获全胜,号为“唐宋八大家”。小说创作,到明清时获得很大发展,长篇巨着如:《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儒林外史》;短篇集如:《聊斋志异》均素负盛名。还有不少少数民族作家也运用汉语进行创作,产生了许多名家与名着,而《红楼梦》,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作。 其他在绘画、书法、工艺美术、音乐、 舞蹈、戏剧、曲艺等方面,都有不少蜚声中外的名家,他们获得了令人赞叹的艺术成就。在这些艺术的发展中,尤其表现了汉族人民善于学习和吸收其他各民族之长,以发展其艺术,形成了特有的风格。在一些类书巨着的编纂方面,也是由来已久。唐、宋时的《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等,特别是明清的《永乐大典》、《图书集成》可称世界上着名的古老的百科全书,不仅显示了以汉族文化为主体的中国古代文化的光辉成就,也显示了古代汉族学者与少数民族学者合作与互相学习的精神。 汉族音乐 汉族是有音乐传统的民族,汉族音乐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创造。秦以前,汉族先民已创造了乐器和乐曲,发明了乐律。汉唐盛世,汉族音乐以歌舞音乐见长;宋元以后,则以戏曲音乐为主。当今世界公认的音乐律制,如五度相生律(汉族称三分损益律)、纯律及平均律,
8 ----------------------------------------------------精品文档 值得收藏-----------------------------------------------------------
--------------------------------------------精品文档 Word可编辑 值得收藏------------------------------------------------
汉族皆独立发明,其成果如车条之辐辏,汇入世界音乐理论之轴心。? 汉族音乐 饮食习惯&n
/h1 --
--
本站首页
免费课件
免费试题
整册教案
教育资讯
计划总结
英语角
幼儿教育
文书写作
海量教案
免费论文
9 ----------------------------------------------------精品文档 值得收藏-----------------------------------------------------------
--------------------------------------------精品文档 Word可编辑 值得收藏------------------------------------------------
网站地图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语文科
数学科
英语科
政治科
物理科
化学科
地理科
历史科
生物科
中考备战
高考备战
高考试题
中考试题
教学论文
作文园地
10 ----------------------------------------------------精品文档 值得收藏-----------------------------------------------------------
--------------------------------------------精品文档 Word可编辑 值得收藏------------------------------------------------
作文园地
求职简历
党团工会
演讲致辞
领导讲话
总结报告
文秘知识
合同范本
法律文书
节日庆典
中考作文
高考作文
个人简历
入团申请
入党申请
您现在的位置:3edu教育网文书写作节日庆典其他庆典正文3edu教育网,百万资源,完全免
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
11 ----------------------------------------------------精品文档 值得收藏-----------------------------------------------------------
--------------------------------------------精品文档 Word可编辑 值得收藏------------------------------------------------
汉族的风俗习惯
bsp; 主食 汉族主食以稻米、小麦为主,辅以蔬菜、肉食和豆制品,茶和酒是汉族的传统饮料。稻米的吃法以米饭为主,另有粥、米粉、米糕、汤圆、粽子、年糕等各种不同的食品;小麦则有馒头、面条、花卷、包子、饺子、馄饨、油条、春卷、炸糕、煎饼等吃法。汉族讲究并善于烹任,不同地区的汉族以炒、烧、煎、煮、蒸、烤和凉拌等烹饪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味。汉族菜一般被分为的川、粤、闽、皖、鲁、湘、浙、苏等八大菜系。 饮茶 酒和茶是汉族主要的两大饮料。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中国也是世界上发明酿造技术最早的国家之一。酒文化和茶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数千年来,构成汉族饮食习俗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世界上也发生了广泛影响。 汉族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现在,中国汉族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汉族对茶的配制是多种多样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苏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盐茶、成都的盖碗茶、台湾的冻顶茶、杭州的龙井茶、福建的乌龙茶等等。 汉族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以各种动物食品、蔬菜作为副食的基本饮食结构。这与西方诸民族和中国藏、蒙等民族的饮食结构形成了鲜明的差别。此外,在长期的民族发展中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饮食惯制。一日三餐中主食、菜肴、饮料的搭配方式,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气候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生活条件等原因,形成一系列的具体特点。 中国是茶的故乡,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名品荟萃,主要品种有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黄茶。中国茶艺在世界享有盛誉,在唐代就传入日本,形成日本茶道。 汉族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当有客来访,可争求意见,选用最合来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时,对茶叶适当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在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
12 ----------------------------------------------------精品文档 值得收藏-----------------------------------------------------------
--------------------------------------------精品文档 Word可编辑 值得收藏------------------------------------------------
达到调节口味和点心之功效。 茶文化在汉族的生活中,非常重要。 武王伐纣,茶叶已作为贡品。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茶叶已有一定规模。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 又如在汉朝 ,茶叶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 。隋朝,全民普遍饮茶。 唐朝,茶业昌盛,茶叶成为“人家不可一日 无”,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等等。 汉族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现在,中国汉族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汉族对茶的配制是多种多样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苏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盐茶、成都的盖碗茶、台湾的冻顶茶、杭州的龙井茶、福建的乌龙茶等等。 汉族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以各种动物食品、蔬菜作为副食的基本饮食结构。这与西方诸民族和中国藏、蒙等民族的饮食结构形成了鲜明的差别。此外,在长期的民族发展中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饮食惯制。一日三餐中主食、菜肴、饮料的搭配方式,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气候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生活条件等原因,形成一系列的具体特点。 酒 米酒,又叫酒酿,甜酒。旧时叫“醴”。用糯米酿制,是汉族传统的特产酒。 酒不仅是能满足提神、解除疲劳、医用等生理需要的饮品,而且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媒体,它在汉族长期的饮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封建社会,它是祭祀神灵和祖先的不可缺少的重要供品,在这种仪式中它起着沟通人神的媒体作用。在汉族的重要节日中,酒是不可或缺的必备品。汉族有句俗话,无酒不成宴。酒可以助兴,可以增加欢乐的气氛,至今还在不少地区流行的饮酒时的“猜拳”、酒令”、“酒曲”等活动,既是一种饮酒习俗,又是一种民族游艺和民间智慧,它具有活跃气氛,消除酒力,显示和锻炼智力等多种功能。有些饮酒活动形成独特的文化习俗,例如汉族中广泛流传的除夕饮屠苏酒,端午节饮雄黄酒,重阳节饮菊花酒等等,蕴含着汉族人民深厚的自然天道和人文观念,至今仍为人们称道。酒是汉族在日常生活和各种社会活动中传达感情,增强联系的一种媒介。在汉族许多地区,姑娘出嫁临行前要饮别亲酒,新郎新娘入洞房要饮交杯酒等等。所有这些饮酒习俗,都是汉族过去和现在饮食和生活习俗的有机组
13 ----------------------------------------------------精品文档 值得收藏-----------------------------------------------------------
--------------------------------------------精品文档 Word可编辑 值得收藏------------------------------------------------
成部分。 节日食品 节日食品是丰富多彩的。它常常将丰富的营养成分,赏心悦目的艺术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巧妙地结合起来,成为比较典型的节日饮食文化。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是用作祭祀的供品。在旧时代的宫廷、官府、宗族、家庭的特殊祭祀、庆典等仪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当代汉族的多数地区,这种现象早已结束,只在少数偏远地区或某些特定场合,还残存着一些象征性的活动。 二是供人们在节日食用的特定的食物制品。这是节日食品和食俗的主流。例如春节除夕,北方家家户户都有包饺子的习惯,而江南各地则盛行打年糕、吃年糕的习俗,另外,汉族许多地区过年的家宴中往往少不了鱼,象征“年年有余”。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千百年来传承不衰。中秋节的月饼,寓含了对人间亲族团圆和人事和-谐的祝福。其他诸如开春时食用的春饼、春卷,正月十五的元宵,农历十二月初八吃腊八粥、寒食节的冷食,农历二月二日吃猪头、咬蚕豆、尝新节吃新谷,结婚喜庆中喝交杯酒,祝寿宴的寿桃、寿桃、寿糕等,都是节日习俗中的特殊的食品和具有特殊内涵的食俗。 饮食中的信仰、禁忌 汉族多在正月初一、二、三日忌生,即年节食物多于旧历年前煮熟,过节三天只需回锅。以为熟则顺,生则逆,因而有的地方在年前将一切准备齐备,过节三天间有不动刀剪之说。再如,河南某些地区以正月初三为谷子生日,这天忌食米饭,否则会导致谷子减产;过去在妇女生育期间的各种饮食禁忌较多。如汉族不少地区妇女怀孕期间忌食兔肉,认为吃了兔肉生的孩子会生兔唇;还有的地方禁食鲜姜,因为鲜姜外形多指,唯恐孩子手脚长出六指。过去汉族未生育的妇女,多忌食狗肉,认为狗肉不洁,而且食后容易招致难产等。 汉族服饰 汉民族有自己悠久华美的服饰,即汉服。 汉服是世界上历史最古老的民族服饰之一,从传说中的黄帝一直延续到甲申之难(1644年)。1644年清军入关后,建立了以满族为核心的高度集权政府。满清统治者下令全国剃发易服,引起全国性的愤怒、不满及武装抵抗,随后满清王朝进行武力血腥镇-压与屠杀,汉服逐渐消亡。 1683年,清军入台湾,灭郑成功余部,从此汉服从华夏民族的日常生活中彻底消亡。在经历满清两百多年的统治后,今日的汉族逐渐忘记了自己曾经拥有的华美衣裳,成了世界上惟一
14 ----------------------------------------------------精品文档 值得收藏-----------------------------------------------------------
--------------------------------------------精品文档 Word可编辑 值得收藏------------------------------------------------
没有自己民族服装的古老民族。今天人们看到的“唐装”和旗袍、长衫马褂都不是汉族的民族服饰,而是满族的民族服饰或改良。值得欣慰的是,今天,越来越多的汉族人民又自豪的穿起了自己的美丽服饰,这场民间自发兴起的复兴汉民族服饰的运动,通常被称为“汉服运动”。 民族图腾 一只龙与一只凤组成,意思代表阴阳,也就是男女,由于汉族人口众多,占据了中国历史发展大部分,所以延续了中国最古老的动物龙,作为自己民族的标志。龙飞凤舞,是中原地区与南方地区的民族标志。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人都以自己是?龙的传人〃而骄傲。那么您知道“龙的传人”出于何处吗? 闻一多先生在他的三篇作品《伏羲考》、《龙凤》、《端午考》中指出,中国人被称为“龙的传人”来源于黄帝时代的传说。相传,黄帝在统一中原之前,以“熊”为标志性图案。战败蚩尤统一中原后,它的标志兼取并融合了被吞并的其它氏族、部落的标志性图案。如鸟的标志图案、马的标志图案、鹿的标志图案、蛇的标志图案、牛的标志图案、鱼的标志图案等。最后拼合成中华民族共同崇拜的形象“龙”,一种虚拟的综合性神灵。这一奇特的形象蕴涵着中华民族发展、各民族相互融合、团结,成为中华民族始祖的标志性图案。后来,“龙”的形象开始出现于各种图案之中,并逐渐成了帝王的符瑞。相传炎帝是一位叫登的女子感天上的“神龙”而生,黄帝是附宝感“北斗”而生,尧帝是庆都感“赤龙”而生,始祖是龙繁衍的后代,因此,中华民族的子孙便是“龙的传人”了。 龙之精神:是万物一体,相容并蓄的精神境界; 是追求和-谐、群体本位的人生态度; 是中华大一统的情结。 凤之品德:凤凰涅盘求光明,象征新生与中华民族的觉醒; 凤是集民众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于一身的忧患意识; 凤是自强不息,舍身弘道的理想主义; 凤是勤劳俭朴、艰苦奋斗的谋生态度。 文化习俗 汉族的文化丰富多彩,在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开放虚怀、兼收并蓄,形成了齐鲁、中原、燕赵、关中、巴蜀、荆楚、吴越、岭南、滇黔、闽台、松辽、徽赣等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反映了汉族文化的多元性和多彩性。 汉族自古对各种宗教信仰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乐天知命(命自我立,福自己求),和尊敬祖先(而不是祖先崇拜)是汉族的主要传统观念。历史上汉族人一部分
15 ----------------------------------------------------精品文档 值得收藏-----------------------------------------------------------
--------------------------------------------精品文档 Word可编辑 值得收藏------------------------------------------------
信仰道教和佛教;后来天主教、基-督教传入中国,又有一些人开始信仰这些宗教。几千年来,提倡以仁为中心,重视伦理教育,由孔子、孟子思想体系形成的儒家学说对汉族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汉族民系 一般而言,同一个民系的人生活在相同或相近的区域,有着相同的区域认同。区域认同往往成为民系的名字,典型的例子如潮州民系。 在汉族诸民系中,客家民系是唯一不以地域命名的汉族民系。 对汉族人而言,炎黄认同是民族的精神传统的标志物和代表物之一。类似的,对于民族之下的民系而言,在同一个民系里的人,往往对某一特定的事物有着强烈的认同感,认为这一事物代表了自己所属民系的某些特性和精神传统。 老槐树认同: 中原认同:南方诸民系(客家、福佬、潮州、广府等)普遍存在的认同。 石壁祖地认同:客家民系 南雄珠玑巷认同:广府民系 麻城孝感乡认同:四川西南官话民系 莆田城认同: 苏州闾门认同: 传统节日 节日名称 日期 说明 过大年/春节 阴历正月初一 俗称过年,传统上从岁末除夕、新年正月初一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年时,除夕要守夜,初一要拜年。) 清明节 阳历四月五日—四月六日 祭祖、扫墓 端午节 阴历五月初五 又称端阳节,主题:吃粽子 七夕节 阴历七月初七 又称乞巧节,当日女子拜织女,以求自己心灵手巧,嫁得如意郎君; 男子拜魁星,以求金榜提名,事业有成 中元节 阴历七月十五 又称盂兰节,俗称七月半、鬼节,有祭祀灵魂等民间习俗 中秋节 阴历八月十五 举家团圆节,主题:赏月、吃月饼 重阳节 阴历九月初九 敬老节 腊八节 阴历腊月初八 喝腊八粥 小年 阴历腊月廿三 汉族传统节日中西历对照表 腊月 --------------- 初七:驱傩日 初八:腊八节 十六:尾牙节 立春节(于立春日) 廿三:祭灶日(小年) 除夕: 除夕夜普遍有阖家团聚吃团圆饭、喝守岁酒的习俗,许多地区家宴中都要安排鱼肴,寓意“年年有鱼”。 北方地区各家各户都要包饺子,江南各地盛行打年糕、吃年糕,分别寓意团聚安康与步步登高。 ?正月 --------------- 初一:春节(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正旦、正朔) 初七:人日节 初八:谷日节 初九:天日节 初十:地日节 十五:元宵节(上元节、灯节) 二十:天穿节 廿五:填仓节 春分节(于春分日) 晦日:无 ?二月 --------------- 初一:中和
16 ----------------------------------------------------精品文档 值得收藏-----------------------------------------------------------
--------------------------------------------精品文档 Word可编辑 值得收藏------------------------------------------------
/h1 --
--
本站首页
免费课件
免费试题
整册教案
教育资讯
计划总结
英语角
幼儿教育
文书写作
海量教案
免费论文
网站地图
17 ----------------------------------------------------精品文档 值得收藏-----------------------------------------------------------
--------------------------------------------精品文档 Word可编辑 值得收藏------------------------------------------------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语文科
数学科
英语科
政治科
物理科
化学科
地理科
历史科
生物科
中考备战
高考备战
高考试题
中考试题
教学论文
作文园地
18 ----------------------------------------------------精品文档 值得收藏-----------------------------------------------------------
--------------------------------------------精品文档 Word可编辑 值得收藏------------------------------------------------
作文园地
求职简历
党团工会
演讲致辞
领导讲话
总结报告
文秘知识
合同范本
法律文书
节日庆典
中考作文
高考作文
个人简历
入团申请
入党申请
您现在的位置:3edu教育网文书写作节日庆典其他庆典正文3edu教育网,百万资源,完全免
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
汉族的风俗习惯
19 ----------------------------------------------------精品文档 值得收藏-----------------------------------------------------------
--------------------------------------------精品文档 Word可编辑 值得收藏------------------------------------------------
节(太阳生日) 初二:春龙节(龙抬头、龙头节、社日) 十五:花朝节(花神节、百花之神生日) 寒
食节(冬至日后一百零五日,清明前一二日) 清明节(于清明日) 十九:观音诞 ?三月
--------------- 初三:上巳节(女儿节) ?四月 --------------- 立夏节(于立夏日) 初八:浴佛节(释迦
牟尼诞辰) 十八:碧霞元君节 ?五月 --------------- 初五:端午节(端节、端五、端阳、重午、蒲
节、天中节) 夏至节(朝节,于夏至日) 十三:雨节(关公磨刀日) 二十:分龙节 ?六月
--------------- 初六:天贶节(六月六、晒虫节、虫王节、回娘家节) 十九:观音会 廿四:观莲节(莲
花生日) ?七月 --------------- 初七:七夕节(乞巧节) 十四:秋日拔禊 十五:中元节(盂兰盆节、鬼
节、瓜节) 廿九:地葬节 ?八月 --------------- 初一:天灸日(天医节) 十五:中秋节 ?九月
--------------- 初九:重阳节 十九:观音会 ?十月 --------------- 初一:寒衣节(授衣节、冥阴节)
十五:下元节(下元水官节) ?十一月 --------------- 冬至节(于冬至日
20 ----------------------------------------------------精品文档 值得收藏-----------------------------------------------------------
范文五:汉族的风俗习惯
汉族的风?俗习?惯?
汉族?的风?俗习?惯?
汉族?的风?俗习?惯文?化信?仰?
汉民?族传?统中?信仰?儒家?思想?、道?教、?佛教?,在?儒家?文化?的社?会基?础中??对道家、?佛家?诸说?多有?崇敬?!?然而遗?憾的?是,?近现?代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人?们的?功利?主义?思想?逐渐?占据?主流?形态?,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宗?教?却逐渐?式微?,民?众有??许多信仰?基?-督教?、天?主教?等西?方宗?教。? ?汉族,??在东南亚?被称?为华?族,?又称?华人?或唐?人,?是中?国的??主要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目前?,汉?族人?口约?为?13?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9?%?,分布?于世?界各?地。?除两?岸四?地外??,汉族在?东南?亚和?北美?洲也?有?较多分?布。? ?
汉族形?成历?史?
从约?公元?前?500?0?年起?,当今?汉族?的主??体华夏族?在黄?河流?域起??源并开?始逐渐?发展?,?进入了?新石?器时?期?,并先?后经?历了?母系?和父?系氏?族公?社?阶段?.公元?前?270?0?年,?活动于?陕西?中部??地区的一?个姬?姓部?落?,首领?是?黄帝?,其南?面还?有一?个以?炎帝?为首?的姜?姓部?落?,双方?经常?发生?摩擦?.?两?大部落终?于爆?发了?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之后两?个部?落结?为联??盟,并攻?占了?周边??各个部落?,?华夏族?的前?身由?此产?生?. ?汉族的?先民?据?先秦文??献记载的?传说?与夏?、商?、周?立都?范围?,汉?族的?远古?先民?大体?以?西起陇?山、?东至?泰山?的黄?河中?、下?游为?活动?地区?;?主要分?布在??这一地?区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这两??个类型的?新石?器文?化,?一般?认为?即汉?族?远古先?民的?文化?遗存?。? 远古?传说?,还?描述?了汉?族先?民曾?经历?漫长?的?原始公?社制?时代?。在?黄帝?以前??,经过“?知母??不知父”?的母?系氏??族部落?清明节? ?阳历四?月五?日—?四月?六日? ?祭祖、?扫墓? ?端?午节 ?阴历五??月初?五 又称?端阳?节,?主题?:吃?粽子? ?七夕节? ?阴历七?月初?七? 又称?乞巧?节,??当日女子?拜织?女?,以求?自己?心灵??手巧,?嫁得如?意郎?君?; ?男子拜?魁星?,?以?求金榜提?名?,事业?有成? ?中元节? ?阴历七?月十?五? 又称?盂兰?节,?俗称?七月??半、?鬼节,有?祭祀?灵魂?等民?间习?俗? 中秋?节? 阴历?八月?十五? ?举家团?圆?节,主?题:?赏月?、吃?月饼? ?重阳节? ?阴历九?月初?九? 敬老?节? 腊八?节? 阴?历腊月?初八? ?喝腊八?粥? 小年? ?阴历腊?月廿?三? 汉族?传统?节日?中西?历对??照表 ?腊月? --?--?--??----?--?--?- ?初七?:驱?傩日? ?初八:?腊八?节? 十六?:尾??
牙节 ?立春节?廿三?:祭?灶日?除夕?: ?除夕??夜普?遍有阖家?团聚??吃团圆饭?、?喝守岁?酒的??习俗,许?多地?区家?宴中?都要?安排?鱼肴?,寓?意“?年年?有鱼?”。? ?北方地?区各?家各?户都?要包?饺子?,江?南各?地盛?行打?年糕?、吃?年糕?,分??别寓意团?聚安?康与?步步?登高?。? ?正?月? --?--?--?--?--?--?--?- ?初一?:春?节初??七:人日?节? 初八?:谷?日节? ?初九:?天日?节? 初十?:地?日节?? 十五:?元宵??节二十:?天穿?节? 廿五?:填?仓节? ?春分节?晦日?:无? ??二月? ?---?--?--?--?--?--?--? ?初一:?中和?节初?二:?春龙?节十?五:?花朝?节寒?食节?清?明节十?九:?观音?诞? ?三?月? --?--?--??----?--?--?- ?初三?:上?巳节??四??月 --?--?--?--?--?--?--?- ?立夏?节初?八:?浴佛?节十?八:?碧霞?元君?节? ?五??月 --?--?--?--?--?--?--?- ?初五?:端?午节?夏至?节十?三:?雨节?二十?:分??龙节 ???六月 -?--?--?--?--?--??----? ?初六:?天贶?节十?九:?观音?会? 廿四?:观?莲节???七月? --?--?--??----?--?--?- ?初七?:七?夕节?十四?:秋?日拔?禊? 十五?:中?元节??廿九:地?葬节? ??八月? -?--?--?--?--?--?--?--? ?初一:?天灸?日十?五:?中秋?节? ??九月? --?--?--?--?--?--?--?- ?初九?:重?阳节? ?十九:?观音?会? ?十??月 --?--?--?--?--?--?--?- ??初一:寒?衣节?十五?:下?元节??十?一月? ?-?----?--?--?--?--?--? ?冬至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