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校园生态环境
杭 州 师 范 大 学
城市生态验报告
课程名称: 城市生态学
学 院: 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专 业: 环境科学
年 级: 2011级
老 师: 陈波
姓 名: 黄会鹏 李浩然
时 间: 2013年12月
校园生态环境
环科111 黄会鹏 李浩然
大学作为知识和文明的传播者,校园环境是师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校园环境的规划与建设应树立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特别是校园生态环境的建设。使校园的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和谐协调,实现校园的生态平衡,维持校园的可持续发展,营造满足教学、科研和师生要求的校园生态环境。学习了《城市生态学》之后,对杭州师范大学下沙校区,进行了一个简单的生态环境的认识。校园生态作为一个城市的子系统,有其类似的环境结构。 1、 校园生态评价
1.1校园结构
1.1.1校园人口结构
我校下沙校区的人口数大概在1.2万左右,占地面积是782666.7平方米,平均每人占地面积是65平方米左右,平均每人的占地面积还是比较多的,但在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运动场地,教学用地,绿化用地等,使得我校人口密度还是很大,实际人均占用量很少。 1.1.2校园基础设施
在教学区中,我校有9座实验楼,5座教学楼,行政楼、信息楼和图书馆各1座;一个球类场地,两个运动场地,体育馆两座,主入口设在南面。东、西、北边各设一个次出入口。 道路实行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流。机动车沿双矩型咬合结构外周行驶。教学科研轴与生态绿化景观轴均为非机动车道。结合广场及生态绿化带还设有完整的休闲步道系统。
我校所有设施中,由于人口数量众多,人均占有量还是很少,只能满足多数人的需求。我校生活区所在道路能够充分满足其需求。我校的基础设施水平还是比较高的,基本能满足全部人数的需求。
1.1.3校园环境
校园内植被比较丰富,东西分布不均。科研、实验等对水的污染严重,回收利用率很低,对污水没有处理而排放;空气污染主要有机动车量的污染,校园外污染而飘移到校园空气,对大气质量并未监测;校园噪声除机动车外,一般没有其他噪声,是一个安静的环境。
总体而言,我校环境除受外界空气质量的影响外,还是一个很好的校园环境。 1.1.4校园绿化
我校在教学区的教学楼周围以及人行道旁都种植了植物,有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等,并进行了植物的季节搭配、颜色搭配、乔木和灌木的搭配、道路特色搭配等;情人坡的建设,灌木、乔木和草本植物,还有油菜花。校园的绿化主要是人工绿化,按照一定的搭配进行绿化,但在一些死角,植物修剪和搭配是混乱的,像自然生长般。绿化面积比较大,人均占有量多。
1.2校园功能
校园的功能,根据它的用途的不同,划分也不尽相同。用于学习和科研的地方分为教学区;用于学习处理行政事务的地方为行政区;供学生生活和日常吃饭活动的地方为生活区;供学生体育锻炼的地方为辅助教学区。总体而言,整个学校是一个综合性功能区域。 1.3 校园协调度
我们校园整个环境地形是一个类似梯形的地方,其建设是以图书馆为中心的圆来建设,生活区分到了另外一块,教学楼和实验楼都是围绕图书馆而建,以东西门为整个教学区的中轴线。教学区与辅助教学区各自集中,并不相互影响其正常运作,生活区到两教学区的距离相距不是太远,用利于学生的学习。西林广场和情人坡的建设,又是以图书馆为中心,在一条对角线上,有利于对校园环境的清洁。
整体而言,我校的环境协调还是比较好,相互协调的紧密,有利于整个校园其功能的充分运作,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2、 校园规划
2.1规划目的
满足城市规划的要求。遵循局部服从总体的原则,使新校区溶入整个大学城的规划之中,与相邻学校融洽相处,相得益彰,体现现代开放教学的趋势。
合理的内部功能分区。确保教学科研区的中心地位,而各功能区块又具有良好的自身运作条件和相互协作关系。
塑造良好的环境。大学校区规划的终极目标是确保师生具有优良的科研、学习环境。满足他们不断提高的各种工作学习要求。因此南北向教学科研轴、东西向生态绿化景观轴、大面积绿地及教学、科研楼群等室内外空间都是我们刻意设计的重点
2.2校园功能区规划
在遵循原规划格局的前提下,全校园分为主要教学区,辅助教学区,行政区,学生生活区,绿化植物园区,图书馆前广场及湖。
教学、科研核心区:将该区块置于双矩型咬合结构内部,突显中心地位。建筑物通过相互垂直的两条轴线组织。南北向为最窄处宽100m的教学科研轴,南以校主大门入口为起点,接入口广场,中为中心广场,北以图书馆为该轴终点。教学科研轴以水面、绿地、硬地为主形态。东西向为宽约55m的生态绿化景观轴,以绿地间以曲线小水面为主形态。两者主次、形态分明。
行政在有序中强调一种亲和气氛,避免过于严肃和呆板的氛围。既有利于行政工作的展开和协调人际关系,同时也有利于缓解久居室内的行政工作者单调和乏味。铺装设计体现一种在统一中的变化。植物景观增加地被和林下花卉灌木。
动静分区:教学科研区为静区。位于校园中心,与生活区、运动区均有一定距离,并以垂直林带分隔。运动区为动区,集中布置,置于校区西侧,并且与教学科研核心区保持一定的距离。最近处不少于35m,以绿化进行屏蔽。辅助用房(后勤用房),仓库、动物饲养房等分别设在双矩形咬合结构外侧,既方便使用,又不影响核心区。各功能区之间均以绿地和树木分隔。
预留用地:预留的二级学院用地68.7亩,靠东边,呈梯形状,长边靠滨江大道。用地相对独立,便于今后使用。预留的教学用房,在双矩形咬合结构内,功能与教学科研区溶合在一起。绿化植物区既是学校的教研小基地,是学生寓教于乐的场所,更是学校的后花园。丰富的草本,藤本,和一些木本植物本身就是良好的景观。为了保证植物生长所需的湿度和增强景观效果设计了喷雾设备。
2.3道路设计
我们校园的道路建设分不同层次的道路系统,因此设计中的景观也会不同。如步行的小道,要有曲径通幽的效果。但是所有的道路景观廊道,都既要考虑可达性,又考虑到景观的破碎度和植物搭配的观赏效果。并且还注重保护校园生态系统。另外,校园的道路景观植物是有一定的观赏效果和季节特色,并且符合校园环境的生长,这样的道路设计可以给人一定安全感,增加舒适度。
2.4 环境规划
环境一般有大气、水合噪声三方面,学校并不产生废弃和噪声,对其不做规划。对于学校用水,做了详细的规划。
(1) 给水工程
?水源及水压
给水水源取自城市自来水。市政自来水压不小于0.15MPa。 9.3.2
?用水量标准
教师:60L/d.人,小时变化系数K,2.0;学生:60L/d.人,小时变化系数K,2.0;浇洒道路、绿地用水量按1.5L/m2.次计(2次/天);不可预见水量按生活总用水量的10%计。
?最大日用水量:1200m3
?给水系统
室外给水系统 室外给水为生活、消防合一的低压制。给水分别从市政给水管引入两根DN250的给水管,在学校布置成环网,引入管上装水表计量,并根据消防规范设室外消火栓。
,2层利用市政供水压力直接供水。3层以上采用变频调速给水设备集中室内给水系统1
加压供水。
(2)排水工程
?室外排水
雨水采用有组织排水,设计重现为一年,雨水经室外雨水管汇集后,排入市政雨水管。室外生活污水及粪便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雨水暴雨强度公式
?室内排水
室内雨水与污水分流排水,生活污水和粪便污水合流,雨水采用有组织排水,雨水立管沿柱子或埋柱设置,安装后进行建筑伪装。 生活污水排水量:700m3/d,室内排水管设升顶通气立管。
(3)水体生态设计
水体景观是校园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校也有水体景观,比如喷泉和惠凤湖。湖边柳树的种植,给校园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湖边有可供人们休息的地方,水中鱼儿游玩,天鹅在湖中嬉戏,有增添另一道别有风味的画面。喷泉如注,感受到空气中丝丝的水汽,给人以清新的感觉。校园水体的设计,不仅满足景观的需要,还有水质本身的保护。 2.5绿地系统规划
1)树种选择原则
(1)适地适树,树木不仅要与周围环境协调,景色优美,还要能适应所在地段的封及小气候等自然条件。
(2)季相变化,植物造景注重季相变化,考虑到四季枝叶的变化,最忌枝叶光秃,根据植物的性状,以丰富的植物种类,形成春花烂漫、夏荫浓郁、秋色绚丽、冬景苍翠的四季景观。
(3)比例恰当,树木配置比例恰当,创造植物景观不仅绿意盎然,而且色彩丰富,较多运用花灌木,既能绿化,又能美化、彩化和香化。
(4)垂直绿化,充分利用攀援植物进行垂直绿化,进一步提高校园绿视率,创造绿色环绕、花团锦簇的宜人环境。
2)树种造景注意事项
植物的季相变化是植物对气候的一种特殊反应,是生物适应环境的一种表现。如大多数的植物会在春季开花,发新叶;秋季植物结实,而叶子也会由绿变黄或其它颜色。杨柳会早于其它的植物发芽,预示春天的到来;梧桐早凋,一叶知秋。植物的季相变化成为园林景观中最为直观和动人的景色。
3)绿地与景观采用自由的手法来组织设计。在平面形态上作为理性的规划结构图底。景观设计的目标在于创造宽松、舒适的环境,并使各景观要素和空间之间取得联系。
本校区的景观设计有三种形态:
?形式、礼仪化的景观:如入口广场、图书馆前的中心广场。
?功能性的景观:如休闲公园、楼间庭园。主要功能为休闲、学习功能,也具形式功能。
?两者兼顾的景观:如生态绿化带景观轴,既有交往、休闲、学习功能,也具形式功能。
整个校区景观系统具有多种景观要素。如点状、块状、带状、线状,分布均匀,能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学习、休闲、活动环境。
情人坡的植被健身,在可以改换的地方,每次改种不同植物,不同的季节用不同的植物来绿化。根据地貌地形来设计别具风格的景观画面,时常给人以新鲜感,使师生的心情得以转换。
总体而言:生态景观河绿地建设首先要认识到季相的主体是植物,应对植物有明晰的了解。其次是对植物在不同地域的物候习性及生态特点有充分的认识。最后,按照美学的原理合理配置,充分利用植物的形体、色泽、质地等外部特征,发挥其干茎、叶色、花色等在各时期的最佳观赏效果,尽可能做到一年四季有景可赏,而且充分体现季节的特色。总之,利用植物的季节特征,合理布置,创造变化着的七彩空间,让人们充分享受生命的美好和意义。 2.6综合规划
对于我校总体规划而言,没有太大的问题,植被的种植,分布不均衡,一些可以改良空气的植物,应种植在其相应的有污染的地方。一些死角的植被搭配有些零乱,使其影响规划合理的植被搭配;校园水体保护没有严格的措施,造成水体污染严重, 建议加强水体的保
护措施和清洁措施,缩短换水周期或建成循环水,另放养小型鱼类、浮游生物,种植水生植物以帮助改善水质,保持水的活性。对于这些地方可根据现在的景观状况重新规划和建设,使我校更具有生态、人文气息。
3、规划原则
1)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校园绿化首先是要为人服务,让人在繁杂的学习(
间隙享受到宜人的景观环境,身心得到休养;能过利用现状地形、配植色块及色叶植物,达到良好的视觉效果和环境效果,营造人性化的空间,体现“以人为本”的景观设计思想。
2)适地适树,因地制宜原则;植物是生命体,每种植物都是进化的结果,它在长期(
的系统发育中形成了适应各自环境的特性,这种特性是很难改变的。我们应尊重客观规律,在适地适树、因地制宜的原则下,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种间竞争,避免种植不适应本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应以本地树种为主,适当选用经过多年引种和驯化的外来植物品种。
(3)统一规划,合理安排原则;统一规划校园内绿地,无论本绿化区域,还是整个图书馆周边,都是整个校园内绿化计划的一个部分,营造生态风景时要根据校园总体绿化的具体情况来安排布局。
(4)渗透文化,追求艺术;水域孕育了环境和文化,成为园林发展的重要因素,自古以来,环境因水而发展,商贸因水而繁荣,建筑因水而灵秀,园林因水而旷幽。因此我们借用了中国古典山水画的特色,在设计时追求意境,讲究品位,注重人文景观的开发。 3、规划结构分析
在学院图书馆周边绿化环境改造及布局的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的指导下,充分利用规划区域周围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建立一个布局均衡、功能完善的校园绿地系统。校园环境可以为城市环境增色。近几年,许多城市对学校周边的围墙提出“透空化”的要求,即是借重校园环境为城市服务。而一些学校进而提出的“城在绿中,绿在校园”,也充分展现了校园在城市环境中的重要地位。以图书馆为中心,在向外的景观设计中,建立合理的景观规划。在坡面的的景观处理上,通过环境景观元素的组织,既达到丰富校内景观,又改善周边生态。
(一)、植物配置
本地段在结构上可分为四块,按植物的生长习性,运用生态种植手法,将乔灌木,常绿色叶植物有机的搭配种植,层次分明,以常绿为主,落叶为辅,四季常青。力求达到有花有草有果,鸟语花香的意境:
1.我校东边的情人坡,由于这一绿化地段在校园边上,在围墙外,相邻于钱塘江边,而环境相对比较安静,面积较广,相对教室有一段距离,因此是本绿化地段的视点。设计以开
花植物为主,我校用油菜、草地、冬青、柳树、桃树等植物以及小湖的建设构成情人坡的生态景观效应。还有一些石头的放置,小羊的饲养,为情人坡增添一些别具一格的风味,这样的景观设计充分的满足师生在课余时间的休息与调节心情的地方。
2. 西广场的草地建设和一部分乔木的建设,又增添了另类的校园生态环境,鸽子的饲养,与相邻运动场相得益彰,在春夏季节闻到青草的芳香,以及运动带来的那种酣畅淋漓的身心舒畅。有些不足的是在运动场的一些死角没有栽种一些树,在夏天就不会显得特别热。还可以有一定的绿化空气的作用。
在教学楼周围植被的栽种基本都具有合理搭配的景观效应和周围环境合理融合的视3.
觉特点,乔木与灌木的合理搭配,死水河道的挖掘,与周围环境形成认为的生态效应。在河流不同的地方具有各自的特色,夏天河流中丰茂的水草,秋天萧瑟的景象,冬天的荒凉,春天的蛙声与绿色生命的显现,使教学楼周围不是那么的死寂。
4.湖边曲折小道与其景色的相互搭配,天鹅的饲养、水中小鱼的游动,给人另种别样的环境,使其有了另一种心境。金鱼与喷泉的设计,湖边柳树的种植,当人走在湖边小道上时会有另一种心情,坐在湖边看着天鹅在湖里嬉戏,并争抢事物时,可以减轻学习的压力。 4、规划布局特征
4.1塑造校园文化气氛
高等院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而图书馆则是高等院校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一块重要场所。随着现代化教育的发展,培养具有综合性技能的开拓性人才已成为教学的根本目的。校园环境,作为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对师生的健康品质的塑造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图书馆是校园内人员较为集中的场所,其周边景观规划一个功能复杂的综合体,不仅仅只注重解决功能问题。图书馆周边环境不仅要为学习及学术活动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更重要的是为塑造高水准、高标准图书馆提供一定的场所背景。
4.2 营造一个生态景观化校园环境
生态景观化校园是指:为满足知识经济的时代要求,在校园的规划设计中,以环境品质的提升为目标,以人本主义为立足,实现校园环境、功能、经济、技术的优化,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校园环境。
生态景观化校园可缓解师生心理疲劳,释放工作和学习压力。通过环境的景观化处理使校园在满足感官愉悦的同时,可为校内师生提供娱乐、交流、休闲的场所,达到削减压力、疏松心理的作用,具有人文韵味的景观还寓教于乐,这是校园的一种文化潜力,亦即穆尔所提之校园“场所精神”。正是人创造环境,环境又培育人。
一个具有良好环境景观的校园是校园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校园的环境景观除了其物质功用外,还有为教职员工提供休闲、娱乐、学习、交往空间的作用,亦即“场所精神”。而学校图书馆所拥有的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的功能更是校园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因此,我们可将校园景观上升到校园精神文明高度。图书馆周边绿化改造后的景观,作为校园景观的一部分,作用也是犹为重要。
4.3营造多层次的交往、学习、游憩空间
时下,建立一种开放、多层次、教学互动的教育模式是我国高等学校改革的目标。校园环境逐步走向社会化并体现出更多的公共性,使我们有必要运用“连续”的概念创造渗透、开放、融合的校园空间环境。连续、整体、符合人的使用与感知的大学校园环境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大学校园作为青年人学习、生活、成长的地方,不仅具有使用功能,而且作为物质存在的实物教材对学生还能起到重要的精神层面上的作用。正如美国斯坦福大学第一任校长约旦(Jordan)在他的曾经在开学献辞中说到的:“长长的连廊和庄重的列柱也将是对学生教育的一部分。四方院中每块石头都能教导人们要知道体面和诚实”。 5、结束语
一个生态景观设计的完整过程,首先是进行场地分析,对土地上的水、风、生物、植被进行整体分析,其次考虑人如何在这块土地上活动。要分析、评价土地的适宜性,这是规划和设计之前的工作,然后再进行总体研究并提出设计途径,这是一个典型的景观设计的过程。
生态景观是一本书,是一本关于人类社会和自然交流的书;是一个故事,讲述着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爱和恨、战争与和平的历史与经验;是一首诗,用精美而简洁的语言表达人类最深层的情感;是一幅画,展示自然与人类社会精彩的瞬间。因此,生态景观需要人们去读、去品味、去体验,正如读一首诗,品一幅画,体验过去与现在的生活。更因此,景观需要人们去关爱、去呵护,就象关爱自己和爱人。当然,景观也需要人们去设计、改造和管理,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范文二:校园生态环境
师 范 大 学 杭 州
课程名称:
学 院:
专 业:
年 级:
老 师:
姓 名:
时 间: 城市生态验报告 城市生态学
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环境科学
2011级 陈波 黄会鹏 李浩然 2013年12月
校园生态环境
环科111 黄会鹏 李浩然 大学作为知识和文明的传播者,校园环境是师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校园环境的规划与建设应树立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特别是校园生态环境的建设。使校园的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和谐协调,实现校园的生态平衡,维持校园的可持续发展,营造满足教学、科研和师生要求的校园生态环境。学习了《城市生态学》之后,对杭州师范大学下沙校区,进行了一个简单的生态环境的认识。校园生态作为一个城市的子系统,有其类似的环境结构。
1、 校园生态评价
1.1校园结构
1.1.1校园人口结构
我校下沙校区的人口数大概在1.2万左右,占地面积是782666.7平方米,平均每人占地面积是65平方米左右,平均每人的占地面积还是比较多的,但在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运动场地,教学用地,绿化用地等,使得我校人口密度还是很大,实际人均占用量很少。
1.1.2校园基础设施
在教学区中,我校有9座实验楼,5座教学楼,行政楼、信息楼和图书馆各1座;一个球类场地,两个运动场地,体育馆两座,主入口设在南面。东、西、北边各设一个次出入口。 道路实行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流。机动车沿双矩型咬合
结构外周行驶。教学科研轴与生态绿化景观轴均为非机动车道。结合广场及生态绿化带还设有完整的休闲步道系统。
我校所有设施中,由于人口数量众多,人均占有量还是很少,只能满足多数人的需求。我校生活区所在道路能够充分满足其需求。我校的基础设施水平还是比较高的,基本能满足全部人数的需求。
1.1.3校园环境
校园内植被比较丰富,东西分布不均。科研、实验等对水的污染严重,回收利用率很低,对污水没有处理而排放;空气污染主要有机动车量的污染,校园外污染而飘移到校园空气,对大气质量并未监测;校园噪声除机动车外,一般没有其他噪声,是一个安静的环境。 总体而言,我校环境除受外界空气质量的影响外,还是一个很好的校园环境。
1.1.4校园绿化
我校在教学区的教学楼周围以及人行道旁都种植了植物,有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等,并进行了植物的季节搭配、颜色搭配、乔木和灌木的搭配、道路特色搭配等;情人坡的建设,灌木、乔木和草本植物,还有油菜花。校园的绿化主要是人工绿化,按照一定的搭配进行绿化,但在一些死角,植物修剪和搭配是混乱的,像自然生长般。绿化面积比较大,人均占有量多。
1.2校园功能
校园的功能,根据它的用途的不同,划分也不尽相同。用于学习和科研的地方分为教学区;用于学习处理行政事务的地方为行政区;供学生生活和日常吃饭活动的地方为生活区;供学生体育锻炼的地方为辅助教学区。总体而言,整个学校是一个综合性功能区域。
1.3 校园协调度
我们校园整个环境地形是一个类似梯形的地方,其建设是以图书馆为中心的圆来建设,生活区分到了另外一块,教学楼和实验楼都是围绕图书馆而建,以东西门为整个教学区的中轴线。教学区与辅助教学区各自集中,并不相互影响其正常运作,生活区到两教学区的距离相距不是太远,用利于学生的学习。西林广场和情人坡的建设,又是以图书馆为中心,在一条对角线上,有利于对校园环境的清洁。
整体而言,我校的环境协调还是比较好,相互协调的紧密,有利于整个校园其功能的充分运作,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2、 校园规划
2.1规划目的
满足城市规划的要求。遵循局部服从总体的原则,使新校区溶入整个大学城的规划之中,与相邻学校融洽相处,相得益彰,体现现代开放教学的趋势。
合理的内部功能分区。确保教学科研区的中心地位,而各功能区块又具有良好的自身运作条件和相互协作关系。
塑造良好的环境。大学校区规划的终极目标是确保师生具有优良的科研、学习环境。满足他们不断提高的各种工作学习要求。因此南北向教学科研轴、东西向生态绿化景观轴、大面积绿地及教学、科研楼群等室内外空间都是我们刻意设计的重点
2.2校园功能区规划
在遵循原规划格局的前提下,全校园分为主要教学区,辅助教学区,行政区,
学生生活区,绿化植物园区,图书馆前广场及湖。
教学、科研核心区:将该区块置于双矩型咬合结构内部,突显中心地位。建筑物通过相互垂直的两条轴线组织。南北向为最窄处宽100m的教学科研轴,南以校主大门入口为起点,接入口广场,中为中心广场,北以图书馆为该轴终点。教学科研轴以水面、绿地、硬地为主形态。东西向为宽约55m的生态绿化景观轴,以绿地间以曲线小水面为主形态。两者主次、形态分明。
行政在有序中强调一种亲和气氛,避免过于严肃和呆板的氛围。既有利于行政工作的展开和协调人际关系,同时也有利于缓解久居室内的行政工作者单调和乏味。铺装设计体现一种在统一中的变化。植物景观增加地被和林下花卉灌木。
动静分区:教学科研区为静区。位于校园中心,与生活区、运动区均有一定距离,并以垂直林带分隔。运动区为动区,集中布置,置于校区西侧,并且与教学科研核心区保持一定的距离。最近处不少于35m,以绿化进行屏蔽。辅助用房(后勤用房),仓库、动物饲养房等分别设在双矩形咬合结构外侧,既方便使用,又不影响核心区。各功能区之间均以绿地和树木分隔。
预留用地:预留的二级学院用地68.7亩,靠东边,呈梯形状,长边靠滨江大道。用地相对独立,便于今后使用。预留的教学用房,在双矩形咬合结构内,功能与教学科研区溶合在一起。绿化植物区既是学校的教研小基地,是学生寓教于乐的场所,更是学校的后花园。丰富的草本,藤本,和一些木本植物本身就是良好的景观。为了保证植物生长所需的湿度和增强景观效果设计了喷雾设备。
2.3道路设计
我们校园的道路建设分不同层次的道路系统,因此设计中的景观也会不同。如步行的小道,要有曲径通幽的效果。但是所有的道路景观廊道,都既要考虑可达性,又考虑到景观的破碎度和植物搭配的观赏效果。并且还注重保护校园生态系统。另外,校园的道路景观植物是有一定的观赏效果和季节特色,并且符合校园环境的生长,这样的道路设计可以给人一定安全感,增加舒适度。
2.4 环境规划
环境一般有大气、水合噪声三方面,学校并不产生废弃和噪声,对其不做规划。对于学校用水,做了详细的规划。
(1) 给水工程
?水源及水压
给水水源取自城市自来水。市政自来水压不小于0.15MPa。 9.3.2
?用水量标准
教师:60L/d.人,小时变化系数K,2.0;学生:60L/d.人,小时变化系数K,2.0;浇洒道路、绿地用水量按1.5L/m2.次计(2次/天);不可预见水量按生活总用水量的10%计。
?最大日用水量:1200m3
?给水系统
室外给水系统 室外给水为生活、消防合一的低压制。给水分别从市政给水管引入两根DN250的给水管,在学校布置成环网,引入管上装水表计量,并根据消防规范设室外消火栓。
室内给水系统1,2层利用市政供水压力直接供水。3层以上采用变频调速给水设备集中加压供水。
(2)排水工程
?室外排水
雨水采用有组织排水,设计重现为一年,雨水经室外雨水管汇集后,排入市政雨水管。室外生活污水及粪便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雨水暴雨强度公式
?室内排水
室内雨水与污水分流排水,生活污水和粪便污水合流,雨水采用有组织排水,雨水立管沿柱子或埋柱设置,安装后进行建筑伪装。 生活污水排水量:700m3/d,室内排水管设升顶通气立管。
(3)水体生态设计
水体景观是校园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校也有水体景观,比如喷泉和惠凤湖。湖边柳树的种植,给校园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湖边有可供人们休息的地方,水中鱼儿游玩,天鹅在湖中嬉戏,有增添另一道别有风味的画面。喷泉如注,感受到空气中丝丝的水汽,给人以清新的感觉。校园水体的设计,不仅满足景观的需要,还有水质本身的保护。
2.5绿地系统规划
1)树种选择原则
(1)适地适树,树木不仅要与周围环境协调,景色优美,还要能适应所在地段的封及小气候等自然条件。
(2)季相变化,植物造景注重季相变化,考虑到四季枝叶的变化,最忌枝叶光秃,根据植物的性状,以丰富的植物种类,形成春花烂漫、夏荫浓郁、秋色绚丽、冬景苍翠的四季景观。
(3)比例恰当,树木配置比例恰当,创造植物景观不仅绿意盎然,而且色彩丰富,较多运用花灌木,既能绿化,又能美化、彩化和香化。
(4)垂直绿化,充分利用攀援植物进行垂直绿化,进一步提高校园绿视率,创造绿色环绕、花团锦簇的宜人环境。
2)树种造景注意事项
植物的季相变化是植物对气候的一种特殊反应,是生物适应环境的一种表现。如大多数的植物会在春季开花,发新叶;秋季植物结实,而叶子也会由绿变黄或其它颜色。杨柳会早于其它的植物发芽,预示春天的到来;梧桐早凋,一叶知秋。植物的季相变化成为园林景观中最为直观和动人的景色。
3)绿地与景观采用自由的手法来组织设计。在平面形态上作为理性的规划结构图底。景观设计的目标在于创造宽松、舒适的环境,并使各景观要素和空间之间取得联系。
本校区的景观设计有三种形态:
?形式、礼仪化的景观:如入口广场、图书馆前的中心广场。
?功能性的景观:如休闲公园、楼间庭园。主要功能为休闲、学习功能,也具形式功能。 ?两者兼顾的景观:如生态绿化带景观轴,既有交往、休闲、学习功能,也具形式功能。 整个校区景观系统具有多种景观要素。如点状、块状、带状、线状,分布均匀,能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学习、休闲、活动环境。
情人坡的植被健身,在可以改换的地方,每次改种不同植物,不同的季节用不同的植物来绿化。根据地貌地形来设计别具风格的景观画面,时常给人以新鲜感,使师生的心情得以转换。
总体而言:生态景观河绿地建设首先要认识到季相的主体是植物,应对植物有明晰的了解。其次是对植物在不同地域的物候习性及生态特点有充分的认识。最后,按照美学的原理合理配置,充分利用植物的形体、色泽、质地等外部特征,发挥其干茎、叶色、花色等在各时期的最佳观赏效果,尽可能做到一年四季有景可赏,而且充分体现季节的特色。总之,利用植物的季节特征,合理布置,创造变化着的七彩空间,让人们充分享受生命的美好和意义。
2.6综合规划
对于我校总体规划而言,没有太大的问题,植被的种植,分布不均衡,一些可以改良空气的植物,应种植在其相应的有污染的地方。一些死角的植被搭配有些零乱,使其影响规划合理的植被搭配;校园水体保护没有严格的措施,造成水体污染严重, 建议加强水体的保
护措施和清洁措施,缩短换水周期或建成循环水,另放养小型鱼类、浮游生物,种植水生植物以帮助改善水质,保持水的活性。对于这些地方可根据现在的景观状况重新规划和建设,使我校更具有生态、人文气息。
3、规划原则
(1)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校园绿化首先是要为人服务,让人在繁杂的学习间隙享受到宜人的景观环境,身心得到休养;能过利用现状地形、配植色块及色叶植物,达到良好的视觉效果和环境效果,营造人性化的空间,体现“以人为本”的景观设计思想。
(2)适地适树,因地制宜原则;植物是生命体,每种植物都是进化的结果,它在长期的系统发育中形成了适应各自环境的特性,这种特性是很难改变的。我们应尊重客观规律,在适地适树、因地制宜的原则下,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种间竞争,避免种植不适应本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应以本地树种为主,适当选用经过多年引种和驯化的外来植物品种。
(3)统一规划,合理安排原则;统一规划校园内绿地,无论本绿化区域,还是整个图书馆周边,都是整个校园内绿化计划的一个部分,营造生态风景时要根据校园总体绿化的具体情况来安排布局。
(4)渗透文化,追求艺术;水域孕育了环境和文化,成为园林发展的重要因素,自古以来,环境因水而发展,商贸因水而繁荣,建筑因水而灵秀,园林因水而旷幽。因此我们借用了中国古典山水画的特色,在设计时追求意境,讲究品位,注重人文景观的开发。
3、规划结构分析
在学院图书馆周边绿化环境改造及布局的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的指导下,充分利用规划区域周围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建立一个布局均衡、功能完善的校园绿地系统。校园环境可以为城市环境增色。近几年,许多城市对学校周边的围墙提出“透空化”的要求,即是借重校园环境为城市服务。而一些学校进而提出的“城在绿中,绿在校园”,也充分展现了校园在城市环境中的重要地位。以图书馆为中心,在向外的景观设计中,建立合理的景观规划。在坡面的的景观处理上,通过环境景观元素的组织,既达到丰富校内景观,又改善周边生态。
(一)、植物配置
本地段在结构上可分为四块,按植物的生长习性,运用生态种植手法,将乔灌木,常绿色叶植物有机的搭配种植,层次分明,以常绿为主,落叶为辅,四季常青。力求达到有花有草有果,鸟语花香的意境:
1.我校东边的情人坡,由于这一绿化地段在校园边上,在围墙外,相邻于钱塘江边,而环境相对比较安静,面积较广,相对教室有一段距离,因此是本绿化地段的视点。设计以开
花植物为主,我校用油菜、草地、冬青、柳树、桃树等植物以及小湖的建设构成情人坡的生态景观效应。还有一些石头的放置,小羊的饲养,为情人坡增添一些别具一格的风味,这样的景观设计充分的满足师生在课余时间的休息与调节心情的地方。
2. 西广场的草地建设和一部分乔木的建设,又增添了另类的校园生态环境,鸽子的饲养,与相邻运动场相得益彰,在春夏季节闻到青草的芳香,以及运动带来的那种酣畅淋漓的身心舒畅。有些不足的是在运动场的一些死角没有栽种一些树,在夏天就不会显得特别热。还可以有一定的绿化空气的作用。
3. 在教学楼周围植被的栽种基本都具有合理搭配的景观效应和周围环境合理融合的视觉特点,乔木与灌木的合理搭配,死水河道的挖掘,与周围环境形成认为的生态效应。在河流不同的地方具有各自的特色,夏天河流中丰茂的水草,秋天萧瑟的景象,冬天的荒凉,春天的蛙声与绿色生命的显现,使教学楼周围不是那么的死寂。
4.湖边曲折小道与其景色的相互搭配,天鹅的饲养、水中小鱼的游动,给人另种别样的环境,使其有了另一种心境。金鱼与喷泉的设计,湖边柳树的种植,当人走在湖边小道上时会有另一种心情,坐在湖边看着天鹅在湖里嬉戏,并争抢事物时,可以减轻学习的压力。
4、规划布局特征
4.1塑造校园文化气氛
高等院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而图书馆则是高等院校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一块重要场所。随着现代化教育的发展,培养具有综合性技能的开拓性人才已成为教学的根本目的。校园环境,作为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对师生的健康品质的塑造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图书馆是校园内人员较为集中的场所,其周边景观规划一个功能复杂的综合体,不仅仅只注重解决功能问题。图书馆周边环境不仅要为学习及学术活动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更重要的是为塑造高水准、高标准图书馆提供一定的场所背景。
4.2 营造一个生态景观化校园环境
生态景观化校园是指:为满足知识经济的时代要求,在校园的规划设计中,以环境品质的提升为目标,以人本主义为立足,实现校园环境、功能、经济、技术的优化,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校园环境。
生态景观化校园可缓解师生心理疲劳,释放工作和学习压力。通过环境的景观化处理使校园在满足感官愉悦的同时,可为校内师生提供娱乐、交流、休闲的场所,达到削减压力、疏松心理的作用,具有人文韵味的景观还寓教于乐,这是校园的一种文化潜力,亦即穆尔所提之校园“场所精神”。正是人创造环境,环境又培育人。
一个具有良好环境景观的校园是校园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校园的环境景观除了其物质功用外,还有为教职员工提供休闲、娱乐、学习、交往空间的作用,亦即“场所精神”。而学校图书馆所拥有的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的功能更是校园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因此,我们可将校园景观上升到校园精神文明高度。图书馆周
边绿化改造后的景观,作为校园景观的一部分,作用也是犹为重要。
4.3营造多层次的交往、学习、游憩空间
时下,建立一种开放、多层次、教学互动的教育模式是我国高等学校改革的目标。校园环境逐步走向社会化并体现出更多的公共性,使我们有必要运用“连续”的概念创造渗透、开放、融合的校园空间环境。连续、整体、符合人的使用与感知的大学校园环境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大学校园作为青年人学习、生活、成长的地方,不仅具有使用功能,而且作为物质存在的实物教材对学生还能起到重要的精神层面上的作用。正如美国斯坦福大学第一任校长约旦(Jordan)在他的曾经在开学献辞中说到的:“长长的连廊和庄重的列柱也将是对学生教育的一部分。四方院中每块石头都能教导人们要知道体面和诚实”。
5、结束语
一个生态景观设计的完整过程,首先是进行场地分析,对土地上的水、风、生物、植被进行整体分析,其次考虑人如何在这块土地上活动。要分析、评价土地的适宜性,这是规划和设计之前的工作,然后再进行总体研究并提出设计途径,这是一个典型的景观设计的过程。
生态景观是一本书,是一本关于人类社会和自然交流的书;是一个故事,讲述着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爱和恨、战争与和平的历史与经验;是一首诗,用精美而简洁的语言表达人类最深层的情感;是一幅画,展示自然与人类社会精彩的瞬间。因此,生态景观需要人们去读、去品味、去体验,正如读一首诗,品一幅画,体验过去与现在的生活。更因此,景观需要人们去关爱、去呵护,就象关爱自己和爱人。当然,景观也需要人们去设计、改造和管理,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范文三:校园生态环境建设综合实践活动案例
校园生态环境建设综合实践活动案例
一、活动目标
1. 学生通过活动,掌握一些管理小花圃的知识和花卉的养护方法。
2. 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 热爱劳动的好品质。 3. 学生体会到美是人类劳动创造出来的,教育学生用自己的双手通过辛勤的劳
动美化环境,美化生活;激发学生热爱校园、热爱自然的情感。
——小小园艺师
二、活动准备
准备一些花卉小工具。
三、活动设计
(一) 组织参观
1、 同学们,我们周围的小花圃都有什么作用?
小花圃的管理主要包括哪三个内容?(浇水、施肥、整枝) 2、参观前讨论——学做小记者:
(1)以自愿为原则,组成采访小组(6-8人) 小组讨论:你们想向园艺师了解些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可整理出以下问题:
a.浇水有什么注意点? b.浇花木适宜用什么水? c.什么时候浇水最适宜? d.浇水的原则是什么?
e.怎样施肥?要注意些什么? f.整枝时间在什么时候最适宜? g.哪些枝条需要剪去?
(2)教师组织学生参观,学生带着以上问题参观花圃,采访园艺师,并做好记录。
(二) 交流汇报
1、参观后组织学生分组整理记录内容; 2、汇报采访记录;
3、以小组为单位出一期以花圃管理知识为中心的小报,进行评比,评出优秀小报。
(三) 实践活动
1、通过参观活动,学生初步了解浇水、施肥、整枝的知识,现在以小组为单位,请大家推选出小组长,以花名命名组名。各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写下本组活动计划(教师指导制订活动计划:一人负责浇水、一人负责施肥、一人负
责整枝、其余几人负责做好观察记录)。
2、学生实践——学做小小园艺师
(1)各小组根据自己的活动计划,在两个月内进行花圃管理的实践,并做
(2)针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访问、上网查询解决方法。 (3)评比:各小组选出一至二名同学组成评委团评选哪组花生长得最好,在花圃边插上一面小旗以资鼓励。
3、整理汇报。
(1)组织学生讨论并整理出管理小花圃的经验,并派代表进行交流汇报。 (2)谈谈管理中的体会。
(3)将在实践活动中的经验体会记录下来,写一个小片段。
(4)将学生作品编成作品集,从中选出优秀文章在班级的板报、学习角、校园网上刊登。
(5)引导学生向学校、社区发出爱护花草树木,保护环境的倡议。
四、活动建议
1、参观前教师要做好安全教育。
2、学生实践、讨论时教师要随时给予指导,提供详细资料。 3、活动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4、如校园资源的限制,可让学生带来盆花在班级中设置生物角进行实践。 5、为了效果的明显,建议活动时间可用10—12课时,跨度可大一点。
五、参考资料
1、养花小知识
要管理好小花圃,必须学会浇水、施肥和整枝。浇水要讲究水质、水温和水量。浇花木宜用雨水或河水,自来水也可以(最好放置2天)。浇水的时间早晚比较适宜。夏季的中午,烈日高温下不能浇水。
浇水的量要根据花木的具体需要来定。一般是草本的多浇。木本的少浇;叶大质软的多浇,蜡质小叶的少浇;孕蕾的时候多浇,开花的时候少浇;天热干旱时多浇,天冷天阴时少浇。在阴雨连绵的天气里,盆花还需搬到廊下避雨。
施肥,要做到薄肥勤施。所谓“薄肥”,是指肥的浓度要低。“勤施”,是指施肥的时间间隔不宜过长,以每星期施肥一次较好。施肥的量也应根据花木的长势来确定。一般是发芽前应施足基肥,蓓蕾时和花后宜多施肥。施肥时,土若干燥板结,应先松土后施肥,注意肥水沿根周围送下,不沾茎叶。
要使花木长得茂盛,还必须学会整枝。整枝主要是减去密生枝、细弱枝、交叉重叠枝、下垂枝和病枯枝。只有修剪去老枝,才能让花木长得茂盛,多发新枝,多开花。
为了保持小花圃的整洁美观,应注意及时清除杂草和扫去落叶。遇到下雨天,应及时检查有无积水,适当进行松土和打扫。
范文四:生态环境建设
生态环境建设,是我国提出的、旨在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主要通过开展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荒漠化,建设生态农业等方式,建设祖国秀美山川。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大力开展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荒漠化,建设生态农业,经过一代一代人长期地、持续地奋斗,建设祖国秀美山川,是把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重大战略部署。
基本原则
我国生态环境建设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分步实施,优先抓好对全国有广泛影响的重点区域和重点工程,力争在短时期内有所突破;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讲求实效,采取生物措施、工程措施与农艺措施相结合,各种治理措施科v学配置,发挥综合治理效益;坚持依法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建设进程,建立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和科技支撑体系,使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法制化,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管理科学化;坚持以预防为主,治理与保护、建设与管理并重,除害和兴利并举,实行“边建设、边保护”,使各项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发挥长期效益;坚持把生态环境建设与产业开发、农民脱贫致富、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坚持依靠亿万群众,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多渠道筹集生态环境建设资金。 总体目标
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总体目标是:用大约50年左右的时间,动员和组织全国人民,依靠科学技术,加强对现有天然林及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大力开展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荒漠化,建设生态农业,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加强综合治理力度,完成一批对改善全国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的工程,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力争到下个世纪中叶,使全国适宜治理的水土流失地区基本得到整治,适宜绿化的土地植树种草,“三化”草地基本得到恢复,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生态环境预防监测和保护体系,大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基本实现中华大地山川秀美。
三个结合
搞好生态环境建设要抓好三个结合:
一是小流域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相结合,生态修复和小流域综合治理都是水土保持工作的重大举措,在水土流失重点区,除了实施综合治理外,在地广人稀、降水条件适宜、水土流失轻微的地区,应实施以封育保护为主的生态自我修复工程。通过综合治理与自然修复相结合,加快水土流失防治的步伐,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是梯田建设与径流控制相结合。梯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工程。在有条件的地方,除发展小型水利工程外,要充分发挥径流调控体系的作用,科学的修建水窖、涝池、蓄水池、古坊、塘坝等水土保持工程。就近拦蓄利用降水产生的径流,为梯田林果等提供生态用水,通过梯田工程与径流利用工程有机结合,实现基本农田的集约化经营。
三是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依据自然规律,实行山坡沟水路田统一规划,综合治理,优先建设坡面径流聚集工程,鱼鳞坑整地以及沟道拦蓄工程,为林草提供生长环境,达到以工程保生物,以生物护工程,通过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实现退耕还林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范文五:生态环境建设
生态环境建设 (保护生态环境 再造秀美山川)
于洪波
甘肃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前 言
1997年姜春云副总理在陕北考察后,写了《关于陕北地区治理水
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的调查报告》。****阅后批示:
“历史遗留下来的这种恶劣的生态环境,要靠我们发挥社会主
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齐心协力地大抓植树造林、绿化荒漠、建设生态农业去加以根本的改观,经过一代一代人长期地、持续地奋斗,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应该是可以实现的。”
全球面临的十大生态环境问题
全球变暖:全球平均温度升高0.3-0.6℃,其中11个最暖的年份
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
臭氧层破坏:人类社会活动释放的物质严重破坏了臭氧层,南极
大气中存在一个臭氧“黑洞”。
生物多样性减少:1988年,全世界有1200种动植物濒临灭绝。
2000年地球上10%-15%的动植物(50万种-100万种)已消失。物种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从地球上减少。
酸雨蔓延:酸雨是一场无声无息的危机,而且是有史以来冲击我
们最严重的环境威胁。
森林锐减:全球森林减少50%以上,80%的原始森林遭到破坏,30%
的森林变成农用地。
土地荒漠化:全球有20%的陆地正在受到荒漠化的威胁。
大气污染:工业废气、能源消耗(包括汽车尾气)、核爆炸等。
淡水资源枯竭与污染:随着人口增长,水资源短缺的问题越来越
严重,农业、工业、生活用水严重匮乏。工业污染、农药污染、生活垃圾对水资源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
海洋污染:污水、废渣、废油和各种化学物质源源不断流入大海,发达国家向海洋倾倒化学和放射性废物。
固体废弃物污染:全世界每年产生超过计划10亿吨的垃圾,造
成空气污染、病菌滋生、有害物资污染地表和地下水。这种现象若得不到遏制,人类将被自己生产的垃圾埋葬掉。
生态环境的状况
生态环境恶化的标志:一、水资源短缺;二、森林资源不足;三、荒漠化日趋严重;四、水土流失面积扩大;五、生物多样性减少;六、环境污染加剧。
生态破坏每年给西部地区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500亿元,间
接经济损失和生态恢复费用要比此数据高出数倍。
(国家环保总局调查数据)
一、水资源状况
全球水资源海洋占96.56%;冰川、积雪占1.74%;地下水占
1.69%;永冻层占0.022%;湖泊占0.013%;土壤水占0.002%;大气水占0.0002%;江河水占0.00002%。
我国淡水资源28124万亿m3,在世界153个国家中排121位;地
下水资源8288万亿m3;河川径流量27000万亿m3;可利用的水资源11000亿m3;目前已利用的5600亿m3;人均占有淡水资源2322m3,
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世界排第109位;亩均占有水资源1900m3,只有世界平均的4/5,按153个国家统计排121位。
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包括台湾)人口占总人口54%,水资源占
82.3%,耕地占36.3%。
北方及西北地区人口占总人口46%,水资源占17.7%,耕地占
63.7%。其中:黄河、淮河、海河流域地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30%,水资源占5%,耕地占37%。人均水量322m3/年,只有全国人均水量的11.7%,比世界著名的干旱国家肯尼亚(720m3/人/年)、阿曼(540m3/人/年)以色列(382m3 /人/年)还低,略高于沙特阿拉伯(254m3 /人/年)。
我国缺水日趋严重。据调查:全国668个建制城市中约有400个
属缺水城市,其中110个属严重缺水城市,日缺水约1600多万m3 ,年缺水60多亿m3 ;联合国已把上海列为全球饮水严重缺乏的六大城市之一;沈阳日供水量仅238 万m3 ,人均日生活用水量136L,日缺水高达49万m3 ;西北地区农村约5000万人,6300万牲畜饮水困难,其中甘肃黄土高原属缺水特别严重地区;水利部《21世纪中国水供求》报告认为,2010年后我国将进入严重缺水期。
黄河水量减少,断流严重。据《黄河志》记载,黄河花园口在1761
年(清乾隆26年)的流量为32000m3/s,1958年7月17日实测为22300m3/s,1997年7月17日实测为200m3/s,8月6日实测为500m3/s。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黄河下游旱季断流已成规律性的;从1972
年到1998年的26年间黄河下游有21年出现断流;1995年黄河断流
首次超过100天,从河南封丘县的夹江滩,到山东东营垦利县的入海口,断流长度达500km;1997年黄河断流226天,断流长度达700km;1998年我国南方长江、东北松花江、嫩江发生特大洪灾,而位居中间的黄河仍断流136天;1999年从1月2日就出现断流,成为断流时间最早的年份。1991~1996年黄河断流造成工业损失累计达120亿元 。
甘肃缺水日趋严重。甘肃注入黄河的水量由1949年的285亿m3
到1996年锐减为187亿m3。20世纪70年代祁连山年出山地表水总量80多亿m3,90年代出山地表水总量不到70m3;疏勒河径流量减少
4.5 m3/s;黑河径流量减少5.6 m3s;石羊河径流量减少8.5 m3/s;石羊河下游的民勤县,不合理的用水,使得民勤绿洲地下水位每年以0.5~1m的速度下降 。黑河下游为弱水,进入内蒙古额济纳旗,由于上游来水量减少、用水量增加,草场荒漠化的问题日趋严重,额济纳旗已成了我国沙尘暴天气粉尘的重要源区。
干旱、半干旱地区遍布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占全球陆地
面积的1/3;我国约有200万km2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约占我国陆地面积的52.5%;
甘肃中部地区18个县属受干旱严重影响的地区;自14世纪以来
每百年发生大旱12~15次;1950年前百年发生大旱71次,1950-2000年发生大旱30次,最高记录持续无降水时间达190天;2001年部分地区5~9月持续无降水最高达136天。
由于干旱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青海湖面积减少近1/2,新疆塔里
木湖萎缩200km2 。
二、森林状况
森林的作用: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防风固沙、保护
农田、为野生动植物提供繁衍生息的场所等。
世界森林: 人类文明初期森林面积76亿hm2,19世纪中期56
亿hm2,20世纪末锐减到34.4亿hm2。 全球森林减少约50%,剩下的森林中,80%的原始森林遭到破坏,30%的森林变成农用地。 仅20世纪90年代,全球森林面积减少9400万hm2 ,占全球森林总面积的
2.4%(森林自然增长与植树造林5200 hm2 ,森林砍伐面积高达14600hm2 );科学家断言:森林面积减少10%,物种将减少50%。假如森林消失,90%的生物将灭绝,90%的淡水将白白流入大海。
我国森林状况:全国森林面积15894.1万hm2;森林覆被率为
16.55%;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0.45个百分点。(其中:黄河流域
5.85%,海河流域8.14%,淮河流域8.30%)森林蓄积112.7亿m3;只有世界人均蓄积量72m3的1/8;人均林地仅0.128 hm2;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森林面积的1/5。
——(据我国第五次森林资源清查资料)
世界森林覆被率为27%;人均林地为0.6hm2;我国明显低于世界
水平,黄河流域尤甚。 20世纪50年代以来,50多年我国消耗森林资源100亿m3,相当于我国现有资源蓄积的88.73%。全国人工林保存面积7亿亩,占世界人工林面积的26%。“三北”地区人工林面积
3.31亿亩,按造林面积计算,保存率仅28.6%。过去50年,森林覆
被率从8.6%上升到16.55%,增加了8个百分点,每年增加0.16个百分点。“九五”末自然保护区909处,面积15亿亩,占国土面积的10.26%。
历史上森林状况:据史料记载:西周时期全国森林覆被率49%。黄土高原西周时期森林覆被率53%;南北朝时期为40%; 清朝初期26%;建国初期8%;目前仅剩6.1%(有资料统计仅为3%)。
甘肃森林状况:全省林业用地727.03万hm2 (为全国第15位);
有林地 194.86万hm2(第19位);疏林地0.10万hm2;灌木林地 171.80万hm2;活立木总蓄积1924.62万m2(第14位);森林覆被率
9.37%(第24位);有林地覆被4.80%;灌木林地覆被4.20%;四旁植树0.30%。
森林分布不均且毁林严重:甘南、陇南、天水三地(州、市)土
地面积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19%,而有林地面积占全省有林地面积的71.4 % ;黄土高原和河西地区地域辽阔,天然森林却很少,森林覆被率很低,黄土高原3%左右,酒泉仅为0.6%,嘉峪关为0.1%;1958年以后的20年间,全省共毁林30万hm2,仅子午岭林区毁林15万hm2 。
三、荒漠化问题
历史上已消失和正在消失的湖泊:汉武帝时期,内蒙额济纳旗的
古居延海为著名内陆湖,面积为726 km2,元末战争人工使弱水改道,致使居延湖干涸。新形成的天鹅湖、京斯图淖尔湖,目前两湖面积和在一起15 km2 ;罗布泊历史上曾是著名的绿洲,1900年时尚有老虎、
熊、鹿、羚羊等动物活动,在20世纪50年代面积为5006 km2 ,是我国第三大湖,60-70年代塔里木河、孔雀河等进行截流和灌溉用水加剧,1972年罗布泊湖干涸;现在生物灭绝,一片死寂;新疆准格尔盆地的艾比湖50年前有23条河流注入,面积1200 km2 ,目前缩为530 km2 ,近700 km2的湖底成为盐漠,成为中国西部巨大的沙尘暴策源地;湖北20世纪50年代有天然湖泊1052个,现在仅存83个;云南20世纪50年代面积5 km2以上的湖泊48个,目前面积1 km2以上的湖泊不足10个。
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2.2km2,占国土总面积的27.4%。主要分布西北、华北和东北的13个省(市、自治区),占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总面积的近80%;其中:风蚀荒漠化面积160.7万km2,水蚀荒漠化20.5万km2,冻融荒漠化面积36.3万km2,各类盐渍化土地23.3万km2,其他21.4km2;重度荒漠化占39.3%,中度占24.4%,轻度占36.3%;在风沙线上1400万hm2农田受荒漠化危害;全国有1500km铁路、3万km公路、5万km灌渠受风沙严重危害;近4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处于荒漠化威胁,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540亿元。荒漠化面积每年以2460km2 (有资料认为3634km2)的速度在扩展。
全国沙漠、沙漠化土地及风沙地总面积168.9万hm2,占国土总面积的17.6%,其中:沙漠面积 4832.17万hm2;戈壁面积 7107.30万hm2;风蚀残丘面积 319.76万hm2;沙漠化土地面积 4342.21万hm2;风沙化土地面积 540.33万hm2。
全国除上海和台湾省外,其他29个省(市、区)都有不同程度的荒漠化趋向;新疆土地166万km2,沙漠、荒原和严重荒漠化土地面积占40%,绿洲仅10万km2 ;半湿润气候带的河南东北部、河北唐山、北京和中国最大的两个淡水湖鄱阳湖、洞庭湖周围等出现荒漠化土地2350万亩;我国拥有的6594 hm2的湿地中,有40%受到中等或严重威胁,甚至完全丧失湿地的功能。
甘肃全省可能发生荒漠化面积28.3万km2,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62.3% ( 涉及酒泉、嘉峪关、张掖、武威、金昌、兰州、白银、甘南、临夏、定西、庆阳等11个地(州、市),38个县(区)) 。
沙质荒漠化土地14.3万km2;水蚀荒漠化土地12.6万km2;其他
1.4万km2;全省风沙线1600km,风沙口846处,威胁村庄619个;全省因流沙埋压和风沙危害严重而弃耕的农田300万亩;1000多万亩耕地、6000多万亩草场存在着沙漠化威胁;全省700多km的铁路、2800km的公路受风沙侵袭与沙埋;每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亿多元,间接经济损失16 - 46亿元。
甘肃省沙尘暴发生发展状况
在公元3世纪到15世纪,省境沙尘暴罕见;20世纪50年代每年发生强沙尘暴4次;60年代7次;70年代发生13次;80年代发生11次;90年代超过20多次;1993年5月5日,席卷甘肃河西走廊、内蒙古西南部和宁夏西北部的强沙尘暴,造成48人死亡或失踪,153人重伤600多亩农田受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4亿元。沙尘暴影响到江苏、上海、杭州,波及到日本、韩国。
草场退化、沙化和盐碱化的面积1.4亿hm2 ,占全国草原面积的1/3;可利用草场的90%都有不同程度的退化。其中:中等退化程度以上的1.3亿hm2,每年还以200万hm2的速度在递增;草原生产能力显著下降,产草量比20世纪60年代下降50%以上;单位面积的产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0%;单位面积的产值相当于澳大利亚的1/10、美国的1/20、荷兰的1/50;草地破坏是导致沙尘暴加剧的主要原因。
有研究指出:中国现有荒漠化土地成因乱砍滥伐,过度樵采林木占31.8%;过度开垦占25.4%;过度放牧占28.3%;水资源利用不当占8.3%;工矿、交通、城市建设破坏植被占0.7%。
古浪“八步沙”原先水草丰茂,牛羊成群。不到100年的时间,变成了5200多亩的茫茫沙地。民勤县中渠乡小坎村,20世纪50年代有人口200多,耕地1200多亩,现在仅剩20多人,40多亩耕地。
四、水土流失问题
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36.9%。其中:水蚀面积165万km2,风蚀面积191万km2 ,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1万km2每年流失土壤50亿吨(相当于全世界流失泥沙600亿吨的1/12),流失养分4000万吨;我国8大湖泊的面积比20世纪50年代减少33%,损失库容12亿m3;水输入3.43万亿m3, 支出2.95万亿m3 (入海、出境), 损失86%。
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45万km2,水土流失面积24.5万km2,占区域面积的78%;黄土高原每年输入黄河泥沙16亿吨,占整个黄河
输沙量的90%; 在世界九大河流中,黄河输沙量位居第一,河水泥
沙含量为37.5kg/m3。大量的泥沙使黄河下游的河床以每年10cm的速
度淤积抬高,使得黄河成为悬河,黄河河道高出两岸3~10m,河南
新乡河床高出市区达20m,开封河床高出市区为13m。每年水土流失
带走的N、P、K约4000万吨,相当于全国每年化肥的生产量,损失
价值约24亿元。
甘肃水土流失面积 37.94万km2,占土地总面积的83.49%。甘肃
黄土高原面积 11.3万hm2;水土流失面积 10.17万hm2;占全区域总
面积的 90.24 %;占全省水土流失面积的 59.29%;平均向黄河输沙
5.18亿吨;占全省流失泥沙的 90%;占输入黄河总输沙量的 32% 。
据考证,战国至东汉,陇东黄土高原的几个大塬相互连接,陕北
至陇东有“沃野千里”之说;隋唐时期的董志塬东西宽度32km,如
今已减为18km,最窄处仅0.5km,1300年时间,仅董志塬面积就减
少了588km2;黄土高原平均年侵蚀强度为4mm,造成土地自然肥力下
降,N、P、K大量流失。
五、生物多样性问题
生物多样性是所有生物种类、种内遗传变异和它们的生存环境的
总称,包括所有不同种类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
基因,它们与生存 环境所组成的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 统多样性三
个层次。生物多样性保护是自然保护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生物多样性
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1983年“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联盟”IUCN数据库资料显示,全
世界濒危植物14120种,其中:已灭绝的 326种;濒危的 2172种;
渐危的 2357种;稀有的 4606种;IUCN1986年数字显示濒危植物已
增加1.61万种;
世界物种保护联盟2000年9月28日公布“濒临灭绝物种红色名
单”,地球上有11046种动植物面临永久性从地球上消失的危险;其
中包括1/4的哺乳类、1/8的鸟类、1/4的爬行类、1/5的两栖类和
近1/3的鱼类。物种消失速度为每天一种,而且一个物种的消失常会
导致10-30个生物种的生存危机。在过去的2亿年中,自然灭绝速率
为平均每世纪约90余种脊椎动物、每27年一种高等植物灭绝。据美
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估计,从17世纪到19世纪的3百年间,全球
灭绝的鸟兽有75种,平均每4年灭绝一种,而进入20世纪以来灭绝
的速度激增为一年一种。有科学家指出,我们正面临物种第六次灭绝
时期。全球1/3哺乳动物、20%的淡水鱼、9%的树种濒临灭绝,50%
的珊瑚礁退化;近二千年来灭绝的200种鸟兽中,由于人类捕杀所造
成灭绝的占灭绝总数的3/4,在自然演化过程逐渐消失的的仅占1/4。
有研究指出,现在物种灭绝的速度已为自然灭绝速度的1000倍。
中国是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脊椎动物共有6374种,
占世界总数的13.9%,居世界第八位,在北半球居第一位。其中:兽
类500种,占世界总数的11.8%;鸟类1244种,占世界总数的13.7%;
爬行类376种,两栖类284种,鱼类3862种,占世界总数的20%。
拥有高等植物30000余种,占世界总数的10%,居第三位。其中裸
子植物250种,占世界29.4%,居首位。
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CITES)”中所列的640种
世界性濒危种中,中国就占156种,约为总数的1/4。属于脊椎动物
的种类数量列于附录Ⅰ的是79种,列为附录Ⅱ的39种。
中国已经灭绝的野生动物有新疆虎、蒙古野马、高鼻羚羊、犀牛、
麋鹿、白臀叶猴等。新疆虎、蒙古野马、高鼻羚羊的灭绝只有几十年
的时间。野牦牛、野马、黄羊等也已从它们的栖息地上绝迹。有专家
预测,在本世纪,亚洲象、华南虎、长臂猿、双峰骆驼、黑颈鹤、河
豚等珍贵动物将从中国大陆上消失。各种观赏鸟类,如画眉、相思鸟、
太阳鸟、鹩哥等在个别地区被大量捕捉。高等植物中濒危物种达
4000-5000种,约占全国高等植物总数的15%-20%,并导致与之关
联的40000多种生物生存受到威胁。
2001年全国共查处非法盗猎、经营、倒卖、走私野生动物等各类
案件16000多起。
甘肃分布属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珍稀濒危动物有114种,其中:
一级保护的29种;二级保护的85种;大熊猫、金丝猴、雪豹、白唇
鹿、野骆驼、扭角羚、鹰科多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有
47种。其中:一级保护的2种;二级保护的16种;三级保护的29
种。
高鼻羚羊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新疆灭绝;我国现有大熊猫500
只;现存野生东北虎12-16只(全世界415-476只,主要在俄罗斯),
建国后的35年,我国有303只东北虎遭到捕杀(有资料认为1977年
以前的30年我国有3000头虎被捕杀),传统医药对虎骨的利用是导
致老虎濒危的主要原因;野生华南虎30-80头;2001年朱鹮种群数
量155只(1981年仅存7只);野生白鳍豚不足100头(1986年考察
为300头);野生扬子鳄的种群数量为145条,为20世纪80年代的
8.6%;1990年开始每年被捕杀的藏羚羊约为20000头。
六、环境污染问题
水质污染
70年代全国日排污量3000~4000万吨,1980年日排污量达7500
万吨,目前(1999年)日排污量已超过一亿 万吨,这些污水约80%
未经处理而排入江河水域。
我国七大江河流经的15个主要城市,有13个城市的河 段水质
污染严重。78%的城市河段水质超过5类标 准,50%以上城市地下
水遭到污染。
黄河为例:在青海龙羊峡上游是水质一类,到龙羊峡成了二类,
到刘家峡为三类,到兰州属四类,出了兰州就变成五类水质了。
黄河水质状况:1、2 类水(可饮用水)占监测段的 13.8%;3 类
水(农业用水)占监测段的 3.4%;4 类(轻污染水)占监测段面的
44.8%;5 类水(污染水)占监测段面的 10.3%;劣5类水(严重
污染水)占监测段面的 27.6%;干流悬浮物浓度最高达4851mg/L,
水体污染严重。
新、甘、青、宁、内69城市调查:1 类水0;2 类水10个,占 14.5%;
3 类水22个,占 31.9%;4、5 类水37个,占 53.6%。
大气污染
我国能源结构中主要以煤炭为主,占76%,水电只占5%,从而使
中国在世界排放CO2中名列前茅。(1950年中国排第六位);1997年
资料,我国烟尘排放量2346万吨,62%的城市大气中CO2日平均浓
度超过三级标准;北京、上海、广州、沈阳、西安诸大城市的大气总
悬浮微粒年平均浓度超过WHO卫生标准的3-5倍,SO2平均浓度超过
13倍,均属污染最严重的城市;有调查指出,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
10个城市,中国占了8个;由于SO2的大量排放,20世纪80年代末
已形成西南、南昌中心、福建和山东四个酸雨区,90年代进一步加
重,酸雨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40%,南方柳州、重庆、南昌以及华东
地区酸雨频率已超过90%;兰州是我国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在全
国47个重点城市中大气污染位居第二。据观测,2001年全市降尘量
28.75t/月/km2;城市四区(城关、七里河、西固、安宁)当年降尘
量为3.92万t;总悬浮颗粒物年均值为0.81mg/m3,远远超过国家三
级标准(0.3mg/m3)。
其他生态灾害
水灾:1998年长江洪水,伤亡2000多人,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几
千亿元。
火灾:1987年大兴安岭森林大火过火面积101万hm2,大于一个
葡萄牙、相当于1/3的意大利、十五个半新加坡,烧毁70万hm2森林,
受灾群众5万多人,死亡193人,直接经济损失5亿多元。
病虫鼠害危害:2001年全国草原鼠害、虫害危害面积7200万hm2,
其中鼠害严重危害面积2730万hm2,虫害严重危害面积hm1467万hm2,
仅牧草直接经济损失达20亿元;
有害生物入侵:我国现有外来入侵杂草107种,外来虫害32种,
外来病菌23种,每年对农林业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74亿元。明显
危害的有松材线虫、美国白蛾、美洲斑潜蝇、紫茎泽兰、大米草、水
葫芦等。例如20世纪80年代初传入我国的松材线虫,如今为害面积
8万hm2,累计致死树木3500万株,直接经济损失25亿元,间接经
济损失高达250亿元。80年代从美国传入我国的红脂大小蠹,1999
年在山西爆发,造成油松大面积死亡。
环境退化的原因
巨大的人口重负:如此庞大的人口群,给资源的承载能力和社会
经济负担能力都带来巨大的压力, 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生态环境的破
坏。
甘肃人口发展状况
秦(公元前221-206年)70万;西汉(公元前206-23年)179
万;三国(公元220-280年)40万;唐、天宝(公元741-745年)
104万;宋、崇宁(公元1102-1106年)94万;明、万历六年(公元
1579年)180万;顺治(公元1644年)100万;明末、清初(公元
1644年)500万;清、嘉庆25年(公元1820年) 1540万;建国初(公元1949年)968万;目前(1999年统计年鉴)
2519万 ;2000余年间,甘肃的人口增长了36倍多,建国50年人口
增长2.6倍。
资源并不丰富
中国国土面积960万km2;人均国土0.96hm2,只是世界人均值的
31.6%;耕地1.23亿hm2,人均耕地0.1hm2,为世界人均值的2.3%;淡
水资源人均占有2750m3/年,为世界人均值的5.5%;森林面积人均
0.12hm2,为世界人均值的13%;森林蓄积量人均9.5m3,为世界人均值
的33%。
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
滥砍滥伐森林、滥开垦农田、滥放牧、滥挖中草药、沙生植被、
滥用水资源。
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唤起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搞好现有生态环境建设工程、落实长
远的环境保护规划、增强科学技术的支撑作用、加强法制宣传和执法
力度。
生态环境建设的展望
国家六大林业重点工程:1.天然林保护工程;2.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建设工程;3.退耕还林还草工程;4.环北京地区防沙治沙工程;5.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6.重点地区以速生丰产林为主的林业产业基础建设。
力争2010年森林覆被率由现在的16.55%提高到19.4%.国家将用10年的时间,投入7000亿资金建设国家生态工程,工程涉及全国97%的县。
甘肃环境状况极为严酷,应成为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机遇和挑战共存。各级领导、有识之士,提出好项目,拿出好规划,争取国家的资金投入,搞好甘肃的生态环境建设,造福子孙后代。
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既满足于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我们共同的未来》
世界环境发展委员会 林业科研热点问题
建立稳定、高效生态系统,减少“绿色荒漠”;森林效益与价值评估,引进“绿量”概念;建立“碳库”,修复大气层空洞;防止和减少生物入侵,保证生态安全;重视乡土树种的繁育与应用。
林科所工作建议:建立稳定、高效的森林系统;效益监测;群落结构的优化;优良乡土树种繁育与造林;珍稀濒危树种的迁地保护和
繁育;林业科技开发;优质苗木的繁育;绿化树种的繁育(包括珍稀濒危树种);城市绿化工程的承包;林副产品的开发利用(包括菌类)。
结束语
改善生态环境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大计。
———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 为了在自然界里取得自由,人类必须利用知识在同自然合作的情况下建设一个较好的环境。为了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经成为人类一个紧迫的目标,这个目标将同争取和平、全世界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这两个既定的基本目标共同和协调地实现。
———《人类环境宣言》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