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新成就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新成就
作者: 来源:《荣誉杂志》2012 年第 05 期
【本刊综合报道】北京时间 6 月 29 日 10 时许,神舟九号飞船返回舱成功降落在位於内蒙 古中部的主着陆场预定区域,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平安回家,3 名航天员身体状况良 好。本次神舟九号发射升空,3 名航天员在太空停留了 13 天,创神舟系列飞船停留时间最长 记录。 精 彩 回 顾 6 月 16 日傍晚 18 时 37 分许,中国“长征二号 F”遥九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 天发射场点火起飞,将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我国首位女宇航员搭载飞船进入太空,这 也是我国首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 6 月 18 日 14 时 07 分,在完成捕获、缓冲、拉近和锁紧程序後,神舟九号与天宫在距地球 343 公里的太空首次自动对接,再次成为了世界的焦点。神九与天宫的紧紧相拥,这标誌着中 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取得成功。17 时 22 分,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依次从神九“飞”进了 天宫。 24 日中午,神九乘组三名航天员迎来了此次“神九飞天”的最核心任务:实现神九与天宫的 手控交会对接。这意味着中国完整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具备了建设空间站的基本能力。 28 日早晨 6 点,神九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告别工作、生活了 10 天的天宫一号,陆 续回到神九,做好组合体分离前的各项準备工作。6 点 37 分,指令长景海鹏最後一个离开天 宫。挥手作别後,他回到神九轨道舱,关闭了天宫一号实验舱舱门。那一刻起,这道门将等待 着神舟十号的航天员再次开启。9 点 22 分,航天员刘旺手动控制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 器分离。这也是航天员第一次在组合体分离环节实施手动。此前,他们已经把空间科学实验中 採集的样本和数据从天宫一号转移至飞船返回舱,並通过重新设置将天宫一号恢复到与神舟九 号对接前的状态。 29 日上午,在完成餘下的在轨空间技术试验之後,航天员踏上回家之路。与飞船成功分 离的天宫一号正在从交会对接轨道进入自主运行轨道,转入长期运行管理状态,等待与下一艘 飞船交会对接。作为我国目前最大的载人航天器,天宫一号的设计寿命为两年,其间计划进行 6 次交会对接。自 2011 年 9 月 29 日发射升空以来,天宫一号已在轨飞行 272 天,与神八、神 九飞船共计进行了 4 次交会对接。飞船系统总指挥何宇表示,从目前运行情况来看,天宫一号 的实际寿命很可能不止两年。
范文二:我国的航天事业
本文由弦北爱宁南贡献
ppt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演讲者:靳朋朋
中国航天步伐
1970年 14日, 1970年7月14日, “东方红一号” 东方红一号” 发射后不久,科 学家就上报了关 于发展载人航天 的报告。1971年 的报告。1971年4 月,代号为“ 月,代号为“714 工程” 工程”的中国载 人航天工程全面 启动。
当时的人们,给 中国规划中的宇 宙飞船命名为 “曙光一号”。 曙光一号” 遗憾的是,由于 种种因素,1972 种种因素,1972 年,“714工程” 年,“714工程” 被迫暂停。
863计划 863计划
1986年 1986年3月3日,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 王大珩四位科学家联名向中央呈报了一份 《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 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技术发展》 议。中央很快就批准了这个建议,这就是 后来著名的“863计划” 后来著名的“863计划”。 航天技术是“863计划” 航天技术是“863计划”七大领域中的 第二领域。“863计划” 第二领域。“863计划”对中国载人航天工 程起到了催生的作用。
长二捆
1990年夏天,中国 1990年夏天,中国 第一枚大推力捆绑 式火箭——长征二 式火箭——长征二 号E即“长二捆” 长二捆” 火箭顺利升空。 “长二捆”就是承 长二捆” 担载人飞船发射任 务的长征二号F 务的长征二号F型火 箭的前身。
921工程 921工程
1992年 21日, 1992年9月21日, 中国航天史上 一个值得永远 记住的日子— 记住的日子— —这一天,中 央正式批复载 人航天工程可 行性论证报告。 中国载人航天 工程正式立项, 代号为“921工 代号为“921工 程”。
航天员选拔
1995年10月,我国决定从空军歼、强击机飞行员 1995年10月,我国决定从空军歼、强击机飞行员 中选拔首批预备航天员。 不久,12名预备航天员从数千名候选者中脱 不久,12名预备航天员从数千名候选者中脱 颖而出,连同2 颖而出,连同2名航天员教练员,组成中国首批航 天员的队伍。 1997年底,经中央军委批准,由14名预备航 1997年底,经中央军委批准,由14名预备航 天员组成的世界上第三支航天员大队成立。1998 天员组成的世界上第三支航天员大队成立。1998 年1月5日,14人到齐。这一天从此成为中国人民 日,14人到齐。这一天从此成为中国人民 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的生日。
神舟一号
1999年11月20日 30分,神舟一号飞船在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神舟一号飞船在 酒泉卫星发射基地顺利升空,经过21小时的 酒泉卫星发射基地顺利升空,经过21小时的 飞行后顺利返回地面。 鲜为人知的是,这枚载人航天工程的 “先锋官”,竟是由地面试验用的电性能 先锋官” 测试飞船临时改装而成的。将初样产品直 接当成正样产品使用,在中国航天史上史 无前例。
神舟二号
2001年 10日凌晨,神舟二号飞船发射成 2001年1月10日凌晨,神舟二号飞船发射成 功。飞船在轨飞行近7 功。飞船在轨飞行近7天后返回地面。 神舟二号是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技 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它的发射完 全是按照载人飞船的环境和条件进行的, 凡是与航天员生命保障有关的设备,基本 上都采用了真实件。
神舟三号
1
2002年 25日,神舟三号飞船发射升空,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飞船发射升空, 于4月1日返回地面。 神舟三号飞船搭载了人体代谢模拟装 置、拟人生理信号设备以及形体假人,能 够定量模拟航天员呼吸和血液循环等重要 生理活动参数。飞船工作正常,预定试验 目标全部达到,试验获得圆满成功。
神舟四号
2002年12月,神舟四号在经受了零下29摄氏度低 2002年12月,神舟四号在经受了零下29摄氏度低 温的考验后,于30日 30分成功发射,突破了我 温的考验后,于30日0时30分成功发射,突破了我 国低温发射的历史纪录。2003年 国低温发射的历史纪录。2003年1月5日,飞船安 全返回并完成所有预定试验内容。 神舟四号除没有载人外,技术状态与载人飞 船完全一致。飞行中,飞船相继完成了对地观测、 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实验和空间天文和空间环境 探测等任务。
神舟五号
2003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 2003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 五号成功发射。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成 为浩瀚太空的第一位中国访客。 神舟五号21小时23分钟的太空行程,标 神舟五号21小时23分钟的太空行程,标 志着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继俄罗斯和美国之 后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 家。
神舟六号
2005年10月12日,我国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 2005年10月12日,我国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 六号成功发射,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被 顺利送上太空。17日凌晨,在经过115小时 顺利送上太空。17日凌晨,在经过115小时 32分钟的太空飞行后,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 32分钟的太空飞行后,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 神舟六号进行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 首次多人多天飞行试验,完成了我国真正 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
神舟七号
2008年 25日,我国第三艘载人飞船神舟七号成功发射, 2008年9月25日,我国第三艘载人飞船神舟七号成功发射, 三名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顺利升空。 27日,翟志刚身着我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 27日,翟志刚身着我国研制的“飞天” 在身着俄罗斯“海鹰” 在身着俄罗斯“海鹰”舱外航天服的刘伯明的辅助下,进 行了19分35秒的出舱活动。中国随之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 行了19分35秒的出舱活动。中国随之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 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 2008年 28日傍晚时分,神舟七号飞船在顺利完成 2008年9月28日傍晚时分,神舟七号飞船在顺利完成 空间出舱活动和一系列空间科学试验任务后,成功降落在 内蒙古中部阿木古朗草原上。
嫦娥一号
嫦娥二号卫星
对中国航天事业的感想和看法
50年来,中国航天事业在党中央、国务院、 50年来,中国航天事业在党中央、国务院、 中央军委的统一领导下,制订了一系列规 划,并适时地做出了开展多项重大航天科 技工程的决策,正是由于这些航天重大科 技工程研制工作的开展和完成,才使我国 航天成为自主创新的先进行业之一,为国 民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 进步提供了良好的服务,产生了巨大的经 济、社会和军事效益。
谢谢收听~ 谢谢收听~
再见
1本文由cj2cc1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2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航天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 到强,从仿制进程导弹到应用完成的地地、地空、海防导弹 武器系统,从研制探空火箭到具备研制发射各种卫星和载人 飞船的能力,航天技术从一片空白到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 为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 做出了巨大贡献。绕月探测工程若能成功实施,将成为继人 造地球卫星、 载人航天之后, 中国航天事业的又一个里程碑。
第一个里程碑: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是指核弹(原子弹、氢弹)、导弹和人造卫星。刚刚诞生的新中国就笼罩在核威胁的阴影下。共 和国第一代领导人深深地意识到,中国不能没有自己的核武器。“两弹一星”工程为中国奠定了尖端科技基 础,使中国真正获得了世界大国的地位。
第二个里程碑:载人航天
2003 年 10 月 15 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21 个小时 23 分钟的太空行程,中国成为 世界上继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两年后, 中国载人航天史上, 实现了一到多的变化,从一人到两人,从一天到多天,航天员活动范围从返回舱进入到轨道舱??
第三个里程碑:绕月工程
目前绕月探测工程完成了“嫦娥一号”卫星和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产品研制,通过了各项试验考核验证,完 成了发射场、测试、地面应用系统的建设,“嫦娥一号”卫星已通过了出厂评审;经绕月探测工程已转入发 射实施阶段。绕月探测工程若能成功实施,将成为继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之后,中国航天事业的又一 个里程碑。
启示:
中国人民有志气、有信心、有能力不断攀登科技高峰。 承载了多少人的辛勤努力和默默奉献~ 中国改革开放 30 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的长足 进步。
1
面向 21 世纪的中国航天科技工业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中, 科学技术始终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科学技术的发 展,人类活动疆域的扩展,都会对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重大影响。航天技术的出现和发展, 使人类突破了地球引力的束缚, 进入了广阔无垠的宇宙空间, 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 变化。 21 世纪,世界将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作为高新技术之一的航天技术,其应用范围将进一 步扩大。在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信息、教育、交通、环境、资源等问题,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 续发展中,航天技术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中国航天的发展概况
中国的航天事业创建于 1956 年。40 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有 关行业和各族人民的支持下,中国航天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地研 制并发射了自己的火箭、卫星和导弹,建立起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航天事业,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 有了一席之地,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从 1970 年 4 月 24 日成功发射第一枚长征一号运载火箭以来, 中国已经研制成功了长征一号、 长征二号、长征二号丙(包括长征二号丙改)、长征二号丁、长征二号捆、长征三号、长征三号甲、 长征三号乙、长征四号、长征四号乙等 10 种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以及风暴一号运载火箭。 目前,长征火箭能够将不同质量、各种用途的卫星送入近地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和地球同步转移 轨道,近地轨道的最大运载能力为 9200 千克,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最大运载能力达 5000 千克。 截止 1998 年年底,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经进行了 57 次发射,成功率为 89.5%,接近世界名牌火 箭同期的先进水平。 从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升空以来的 29 年间,中国自行研制并发射成功了包括通信卫星、 气象
3
卫星、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等在内的 40 颗人造地球卫星,在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 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信卫星的使用使中国的邮电通信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 利用通信卫星和地面 系统,开辟教育电视节目,使许多边远地区的教师得到了培训;气象卫星的应用使中国的天气预 报准确率有了很大提高,从此没有漏报过一次在中国登陆的台风;返回式卫星提供的遥感照片, 不仅用于资源勘探,而且还为城市规划、铁路选线等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作用。利用航天技术进行 空间育种、卫星减灾和改造国民经济传统产业的航天效益工程,是一项有中国特色的航天工程, 充分体现了中国航天重视扩大航天技术的应用范围, 为国民经济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目标。 这项 工程也已经开始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中国在发展航天事业的过程中, 非常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 与世界许多航天国家和公司保持 着良好的合作关系。随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的逐步成熟,1985 年中国政府宣布长征火箭投放国 际商业发射服务市场,承揽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截止目前,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先后成 功地为瑞典、澳大利亚、巴基斯坦、美国、菲律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发射了 20 多颗卫星,赢 得了较好的国际声誉,为和平利用航天技术、造福人类作出了贡献。
2
二、中国航天发展的主要特点
中国航天在 40 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虽然同世界航天发达国家 相比,我们还存在较大差距,但是,作为一个经济技术基础都相当薄弱的发展中国家,能够在航 天这样的高技术领域有所作为,确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1.坚持自力更生,独立研制 坚持自力更生, 坚持自力更生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基本方针。中国航天事业在发展过程中, 也始终坚持了这一方针。50 年代,中国航天创建初期,虽然也曾得到了前苏联的一部分援助, 但是,中国航天人始终是把它当作自力更生的辅助手段。因此,到 60 年代,苏联专家撤走以后, 中国并没有措手不及,相反促使了中国尽快从仿制走向独立研制,并迅速取得了成功。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有人指责中国通过商业发射服务获取了别国的所谓“敏感技术”,这纯粹 是无稽之谈。其实,早在 1985 年中国政府宣布长征火箭进入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市场时,中国就 已经具备了发射高、低、中三种轨道各类卫星的能力,并成功地掌握了一箭多星技术、卫星回收 技术、静止轨道卫星定点、发射和测控技术等先进技术。在进入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市场后的这十 几年间, 中国严格遵守国际惯例和有关协议, 从未也无意通过商业发射服务获取他国的所谓先进 技术。一些人制造这种损害中国航天的谣言,纯粹是别有用心。
2.选择有限目标,突出重点 选择有限目标, 选择有限目标
航天技术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航天工程属于复杂的大系统工程, 发展航天需要国家有很强的 经济技术基础。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技术基础相对薄弱,发展航天必须要有所为,有所 不为,根据自己的技术水平和能力,选择有限目标,突出重点,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 在中国航天事业创业初期,由于技术薄弱,主要是以仿制为主,通过仿制带动研制基础的建 设和人才的培养,最终达到自行研制的目的。在仿制成功以后,60 年代中期,又制定了以“先解 决有无”与“从近到远发展,形成系列”的发展战略。在中国航天科研生产体系初步形成以后,70 年代中期,中国航天又制定了“三抓”(即洲际运载火箭、潜地运载火箭和试验通信卫星)任务为重 点的发展目标,通过这个目标的实现,使中国航天开始进入世界先进行列。80 年代以后,利用 国内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 通过进入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 带动了中国航天科技工业的发 展。
3.开展全国大协作 开展全国大协作
航天工程是复杂的大系统工程,需要有关行业的配合和协同。集中各方面的力量,调动有限 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组织全国大协作,在局部形成相对的优势,进行重点突破,以
4
较少的投入, 获得迅速的发展,集中力量办大事,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也是中国航天得以迅速发展的又一个 重要因素。中国航天发展过程中,始终得到了中国政府各部门、全国有关行业、高等院校、有关 省、市和地区以及军队的协作,先后形成了科研协作网、生产协作网、物资器材协作网等。这是 中国航天迅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4.坚持低投入,高产出 坚持低投入, 坚持低投入
中国航天具有低投入,高产出的特点。由于中国经济还比较落后,国家不可能在航天上有更 大的投入。与世界其他航天国家相比,中国在航天上的投入是相当少的。但是中国航天人依靠艰 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在缺少先进设备的情况下,因陋就简,土法上马,研制出了先进的航 天产品。在研制人造卫星的初期,就是在没有良好空调和防尘的总装车间,装配调试出一个正样 卫星的。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 中国航天之所以能够做到少花钱,多办事,主要的一个就是坚持了质量第一的方针,提高了 发射成功率,减少了发射次数。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坚持试验和应用相结合,缩短了试验到应 用的距离,减少了试车和发射的次数,用尽量少的试验和发射次数,取得了尽可能多的社会经济
3
效益。
三、中国航天发展未来的展望
在冷战时期,航天技术主要用于军事领域,是超级大国显示政治、军事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手 段。冷战结束以后,和平利用航天技术为国民经济和社会进步服务,成为时代的主流。21 世纪, 世界将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 知识经济是以高科技为支柱的经济, 作为当代高新技术产业的先导, 航天技术必将在知识经济的 21 世纪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航天科技工业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 已经形成了门类齐全、 完整配套的科研生产体系, 建成了设备先进的发射和测控网络, 造就了一支技术水平和思想素质都很高的科研生产队伍, 在 成功研制运载火箭、 应用卫星和战略战术导弹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在航天技 术的许多领域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为 21 世纪的发展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中国航天科技工业应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在航天技术的若干领域中重点发展, 力争有所突破, 巩固和发展在世界航天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的 地位,逐步缩小与航天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中国航天科技工业应该也能够在面向 21 世纪的发 展过程中,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和国防现代化建设,解决社会发展中的环境、资源等问题,推动国 家“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并对世界航天技术的发展, 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为迎接新世纪的来临,根据国家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在面向 21 世纪的发展过程 中,我们将努力发展包括通信卫星、资源卫星、气象卫星、减灾卫星在内的卫星及其应用技术, 建立以应用卫星为主要平台的天地一体化的天基信息系统, 重点解决国家在信息高速公路、 电视 教育、环境污染、交通导航等方面急需解决的难点和热点问题;进一步提高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 可靠性和适应性,逐步实现运载火箭的分系统、零部件的系列化、通用化、模块化,不断提高火 箭质量和发射的成功率, 为国内外用户提供更加满意的发射服务; 努力提高导弹武器的研制水平, 为国防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好的武器装备; 扩大航天技术的应用范围, 利用航天技术解决经济发展 中出现的人口、粮食、资源、环境等当今世界的大问题,为实现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事业做出应有 的贡献;跟踪世界航天高技术发展前沿,开展载人航天技术研究,力争在下世纪初突破载人航天 技术。
4
航天产业发展带来哪些经济效益和经济发展,
中国航天产业化从未停步 中国近年来的 1100 多种新材料中, 八成是在空间技术的牵引下研制完成的, 1800 多项空间技 有 术成果已应用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有 3000 多家
5
民用企业参与到载人航天的生产、研制中。中 国航天技术对未来本国 GDP 究竟将发挥多大作用,还取决于相关产业民用化程度 10 月 12 日上午 9 时,在全世界的瞩目下,中国神州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一时间,群情沸腾。 颇为敏感的股市也旋即作出回应,当天,持续低迷的沪、深股市场均已上涨报收,其中航天板块 涨幅超过大盘的涨幅。 航天产业收入可观 据测算,航天产业的直接投入产出为 1:2,而相关产业的带动辐射在 1:8-1:14 之间,也就是说, 在航天领域每投入 1 元钱将会产生 8-14 元的回报。 航空航天业最为发达的美国,其空间计划已经为美国增值 2 万亿美元。 统计数据显示,2000-2001 年度,英国空间工业总收入有 29 亿英镑,法国大约有 200 亿欧元, 俄罗斯有 9 亿美元。 根据国际航天商业委员会 8 月发布的《2005 年航天产业现状》调研报告统计:2004 年全球航天 产业来自商业服务和政府计划的总收入达到 1030 亿美元, 预测到 2010 年将会超过 1580 亿美元。 更有专家预测,到 2010 年,全球商业航天活动的收入预计将达到 5000 亿-6000 亿美元。 而已跨入“航天精英俱乐部”里的中国,未来能在其中切多大一块蛋糕,自然值得期待。 高投入带来高回报 航天产业的投入非常惊人,一架航天飞机仅研制费用就高达 100 多亿美元。这也难怪当年美国 阿波罗号航天飞机升空之后,一份美国报纸的标题是:巨大的钻石成功升空。 但航天业的回报同样不容小觑,其中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但这需要一个过程,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焦维新认为, “就像 1957 年苏联发射 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时,谁也没有想到几十年后,卫星会带来如此巨大的经济效益。 ”
5
正如焦教授所说,目前全球仅商业卫星产业每年就创造超过 800 亿美元的收益。而自 1970 年中 国成功研制并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以来,至今中国已成功研制并发射 60 多颗人造地球卫星,包括资源卫星、气象卫星、通信广播卫星、导航定位卫星、科学与技术试验 卫星等。 在中国,卫星遥感应用技术已在气象、地矿、测绘、农林、水利、城市建设等方面广泛使用,建 成了国际卫星通信站和国内卫星公众通信网,海陆空交通、地震监测、森林防火灭火等领域也因 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而受益无穷。 中国研制的卫星费用低、质量好、水平高,在世界上排位处于前 3-5 名。其中,返回式卫星、导 航卫星名列第三,火箭发射、气象卫星、资源卫星名列第四,通信卫星名列第五。 2003 年“神五”的成功发射,更为中国卫星出口扩大了市场。 中国航天产业化进程 美国宇航局专家统计,美国有 30000 多种民用产品得益于研制航天飞机发展出的技术,如 GPS 卫星导航定位仪、 “太空食品”和“太空药品” 、卫星电视、电话等。 而中国航天技术对未来中国 GDP 究竟将发挥多大作用,还取决于相关产业民用化程度。运载火 箭系列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龙乐豪向《财经时报》介绍, “中国从‘神一’到‘神六’都 在研究民用技术,带动了诸如电子、计算机、化工、冶金、材料、机械、特种工艺、低温与真空 技术、测试、控制、测控、气象、船舶、生物、农业等领域技术的发展。 ” “中国已经有 3000 多家民用企业参与到载人航天的生产、研制中,包括电子行业、元器件、原 材料、飞船材料等很多方面。 ”航天科技集团空间研究院研究员刘济生说: “目前有些载人航天的 研究成果已经反馈到了民用技术中,如热控、遥控、遥测、航天服技术等,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 展。 目前还很难测算出具体的经济效益, 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经离不开航天技术。 从长远看, 前景无可限量。 ” 中国在航天工业产业化进程中一刻也没有停步。 统计表明,中国近年来的 1100 多种新材料中,八成是在空间技术的牵引下研制完成的,有 1800 多项空间技术成果已应用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 “太空的微重力、超洁净、高真空、微辐射的特殊环境,使它成为人类最理想的尖端工业和药品 的生产场所,可为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医学、新材料学与新工艺学的研究及综合研究提供多 种特殊的环境条件。 ” 刘济生研究员说, “在微重力条件下可以研制和生产高纯度大单晶、超纯度金属、超导合金和特 种生物制品
6
等,对于许多产业部门都具有广泛适用性。 ”
6
可以说, “神六”的成功发射不仅标志着中国航天技术又迈出了重大一步,也预示着中国航天产 业的蓬勃发展。
中国航天史 青铜时代:中国的火箭是逼出来的
〖关键词〗人造卫星、返回式技术
新中国建立后, 领袖层明显地感觉到外来威胁地存在。 因此国防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重 要的议题。新中国的航天史始于 1956 年。那一年 2 月,钱学森先生向中央提出了《建立中 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3 月,国务院制订《1956 年至 1967 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 要(草案)》,其中提出要在 12 年内使中国喷气和火箭技术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1956 年 4 月,航天工业委员会成立。1956 年 5 月 10 日,聂荣臻副总理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导弹研 究工作的初步意见》。5 月 26 日,**总理主持中央军委会议讨论同意,并责成航委负 责组织导弹管理机构和研究机构。 1956 年 10 月 8 日, 钱学森又受命组建了我国第一个火箭、 导弹研究——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即现在的运载火箭研究院)。
1957 年 12 月 24 日,一辆从莫斯科出发的专列抵达北京。车上除 102 名苏联火箭技术 人员外,还有一份苏联“还给”中国的厚礼--两发 P-1 近程地地导弹。在史书上记载着 200 年前,火箭故乡的中国康熙皇帝曾送给俄国沙皇两箱古代火箭;200 年后苏联“老大哥”又 将两枚现代火箭送给了中国这位“小弟弟”。1958 年 4 月,开始兴建中国第一个运载火箭 发射场。
1958 年 5 月 17 日, **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 掀起中国航天事业的第一个高潮。10 月 20 日,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在酒泉建立了中国第 一个卫星发射场。到了 1960 年,正当中国仿制 P-2 导弹的工作进入最后阶段时,中苏之间 关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大论战开始了, 被惹恼的赫鲁晓夫下令全部停止根据先前的协议正在进 行的对中国的援助。
7
中国的火箭,的的确确是逼出来的。
就在苏联撤走专家 17 天后的 1960 年 9 月 10 日,中国第一次在自己的国土上,用苏联 专家认为会爆炸的中国自己生产的国产燃料,成功地发射了一枚苏制 P-2 导弹。
而这时中国人按照苏联提供的图纸仿制出来的导弹, 也开始进入最后的组装。 人们把新 中国航天人自己制造出来的第一枚导弹命名为“东风一号”。
1960 年 11 月 5 日上午 9 时,中国第一枚仿制的火箭“东风一号”点火了。第一次引进 弹发射成功,第一发仿制弹也发射成功,“东风一号”成为压倒西风的前锋。
头脑热起来的火箭人异想天开地为一步登天把 V-2 的图纸放大了一倍, 制造出的“东风 2 号”成为一次让所有科技人员记忆犹新的发射。
1962 年 3 月 21 日上午 9 时 5 分 53 秒,东风二号在众望所归中点火升空。但是发射失 败。1964 年 6 月 29 日,“东风二号”又开始发射试验。这次“东风二号”连续三发都取得 了成功。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拥有了可以远程打击的导弹盾牌。
有人说, 当初年轻的共和国在一片废墟上迅速挺立, 靠的是两根支柱: 一根是大庆油田, 一根就是“两弹一星”。**说:“如果 60 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 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 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1964 年,中国的科学家们起草了《关于人造卫星方案的报告》。4 月 29 日,国防科向 中央报告,设想在 1970 年或 1971 年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同年 6 月 29 日中国自行研 制的中近程火箭再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7 月 19 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生物火
7
箭。1966 年 10 月 27 日,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成功。弹头精确命中目标,实现核爆炸。同年年 11 月, “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开始研制。12 月 26 日,中国研制的中程 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1970 年 4 月 24 日 21 时 31 分,中国自行研制的“东方红”一
8
号人造地球卫星飞向太空。 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 研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这是我国航天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
1968 年 2 月 20 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宣告成立,首任院长钱学森。
1971 年 3 月 3 日,中国发射了科学实验卫星“实践一号”。卫星在预定轨道上工作了 八年。9 月 10 日,洲际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
1974 年 11 月 5 日,“长征二号”首次发射时由于火箭上一根控制信号导线在巨大的震 动中折断,火箭在起飞 20 秒以后姿态失稳。当看到自己创造的似乎有生命的心血结晶在一 瞬间变为烈火中纷纷坠落的残骸时, 许多人几乎不相信眼前的现实, 航天人流下了从不轻易 流的眼泪。距第一次“长征二号”空中爆炸近一年后的 1975 年 10 月 16 日,第二枚“长征 二号”和卫星送达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当 11 月 26 日 11 时 27 分 52 秒,火箭再次喷出火焰 时,这次火箭卫星不负众望。卫星发射三天后的 11 月 29 日 10 时 53 分,返回舱像一个听话 的孩子按照原计划与星体分离。这是我国航天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同时,还创造了一个世 界航天史的奇迹: 首次发射返回式卫星即回收成功。 苏联是在秘而不宣地发射了几颗卫星后 才掌握了回收技术;美国虽是大大方方,却是发射到第 13 颗卫星时才掌握该项技术。美国 宇航局局长 1979 年来华访问时,参观了当年研制卫星的部分实验室和工厂。参观结束,他 问那些带他参观的中国人:“你们领我看的这些东西是真的吗,”
中国在发射了第一颗卫星之后不久,开始正式策划卫星通信工程。后来称为“331”工 程。
这时人们发现手中现有的火箭派不上用场,必须研制新型能飞得更高更远的运载工具。 1977 年 12 月 28 日,七机部下发了《关于改变“三三一工程”运载火箭名称的通知》,将 火箭的名称正式确定为“长征三号”。
9
“东方红二号”通信卫星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货。与 14 年前上天的“东方红一 号”相比,用途已从政治转为实用,它可以传送电视、电话、广播、数据等多种信息,作用 可以覆盖中国全部领土领海。与它同时诞生的还有大量的地面试验设备。
1983 年一切准备就绪。一个庞大的试验队护送新的火箭和新的卫星来到新的发射场。 经过 3 个多月的测试准备,1984 年 1 月 29 日,新的“长征三号”火箭托举着东方红二号卫 星开始发射。
火箭起飞一切正常,顺利飞到四百多公里的高空。但意外出现了。
故障原因很快被找到并对方案进行了修改。就在这个时候,接到了上级领导的指示,整 个发射队伍不撤回,尽快发射第二发。这是中国航天史第一次也是惟一的一次大胆的决定。
4 月 8 日,第二枚长三火箭点火升空,顺利将卫星送入预定的椭圆轨道。但卫星进入椭 圆轨道仅是成功了第一步,还要利用星上的 发动机把卫星一步一步推到距地球近 36000 公 里的静止轨道上。 1984 年 4 月 16 日 18 时 27 分 57 秒,卫星定点在 125 度的赤道上空,所有仪器工作正 常。中国人在地球之外 36000 千米的高空放上了自己的第一颗通信卫星。
1986 年 2 月 1 日,中国再次发射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20 日,卫星定点成功。这标 志着中国已全面掌握运载火箭技术,卫星通信由试验阶段进入实用阶段。
白银时代: 白银时代:中国进入与国际太空发展同步的时代
8
〖关键词〗长征系列、“下海”
10
80 年代,基于卫星回收技术上的空间试验成为各国热点。太空越来越成为一个巨大的 市场。1985 年 10 月,中国政府宣布,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将投入国际市场,承揽国内外用户 的商业发射任务。 中国的航天事业从此进入了一个参与国际航天市场竞争, 与国际太空发展 同步的时代。
1988 年底到 1990 年 1 月间,在国际市场上 13 个招标的卫星发射服务中,美国中标 3 颗,阿里亚娜中标 9 颗,而中国仅中标 1 颗。
机遇有时会不期而至。1986 年,被称作世界航天史上的黑色灾难年。继 1 月 28 日发生 了震惊世界的美国挑战者号 航天飞机机毁人亡事件后。紧接着一系列的事故让世界火箭发 射市场几乎瘫痪。一时间,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卫星厂家和用户都着急起来。天上运行的卫星 寿命将尽,地上准备好的卫星排成长队等待发射,而阿里安火箭发射的日期尚不能确定。卫 星的制造商们想起了一年前曾被他们冷遇的中国火箭。 其实在此之前,中国的对外发射服务已经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
这一年的 3 至 4 月期间, 航天工业部代表团在美国进行了大规模的长征系列火箭的推销 活动。在十几天旋风般日程安排中,先后与十几家宇航公司进行了接触,连续进行了多达 24 场的中国火箭宣讲。
1986 年,在美国的著名的麦道公司的谈判室里,两名中方专家在舌战 13 名美国技术专 家后, 终于让美国人认识到中国人手中有真家伙, 从此美方对中方的态度发生了 180 度的大 转变,认真和尊敬起来。
1987 年 8 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的第九颗返回式卫星,为法国马特拉公司搭载 了两个微重力试验装置。卫星成功回收后,该公司的相关试验取得圆满成功,这是中国航天 界打入世界航天市场的第一次尝试。1990 年 4 月 7 日,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 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把美国制造的亚洲 1 号通信卫星送入预定的轨道, 首次为国外用 户发射卫星取得圆满成功。 1990 年 7 月 16 日 9 时 40 分, 中国新研制的大推力运载火箭“长
11
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将模拟卫星送入了预定轨道。 这枚 火箭是由中国新建的大型航天发射设施发射升空的, 同时还为巴基斯坦搭载发射了一颗小型 科学试验卫星。1991 年 1 月 22 日下午 18 时 23 分,中国第一枚 120 公里高空低纬度探空火 箭“织女三号”在中国科学院海南探空发射场发射试验成功。1992 年 10 月 6 日,发射瑞典 科学卫星, 以“一箭双星”的形式将瑞典“弗利亚”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圆满履行了中国发 射外星的第一个合同。1994 年 2 月 22 日,中国第一座海事卫星地面站通过验收。它的建成 填补了中国高科技的一项空白。
1998 年 5 月 2 日,中国自行研制生产的“长二丙”改进型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 心发射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具有参与国际中低轨道商业发射市场竞争力。
迄今为止,长征系列火箭已成功把多种试验卫星、科学卫星、地球观测卫星、气象卫星 和通讯卫星等送入太空,为香港、巴基斯坦、瑞典、菲律宾、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提供商 业发射服务。世界上最大的商业卫星供应商美国休斯公司已与中国 长城工业总公司签订了 长期合作协议。
黄金时代: 黄金时代:神舟五号划开中国崭新的航天时代
〖关键词〗载人航天、神舟
火箭可以运载并发射卫星上天, 而卫星又可以安全返回, 这两项成果的取得为载人航天 打下了技术基础。除了显而易见的经济效益,载人航天的研制涉及到天文、医学、空气
9
动力 学等数十个学科领域。 它的成熟将体现一个国家的综合科技水平, 关乎一个国家在太空时代 的生死存亡。
人类载人航天已有 42 年历史(1961 前苏联实现世界首次载人航天),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在 1992 年正式启动后仅用 7 年时间就突破了航天最高技术。
12
1999 年 11 月 20 日 6 时 30 分 7 秒,我国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首发成功,中国 成为继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在完成了 21 个小时的空间科学 试验后,于 21 日 3 时 41 分成功着陆。“神舟”号试验飞船的成功发射和回收,成为我国航 天史上的又一里程碑。成功的日期 1999 年 11 月 21 日,离这一年结束的日子只有一个月零 9 天。在 7 年时间里每天数着 日历倒计时过日子的航天人中,许多人只想好好地睡上一觉。 但就是这样简单的愿望对很多人来讲,也是一个难以实现的奢望。在新的战鼓声中,“神舟 二号”又开始起步了。 正在驾驶隆隆天车挺进太空的中国航天人, 必须为一个民族的理想去 争分夺秒~ 不久,第二艘飞船“神舟二号”被制造出来,它的性能比“神舟一号”更加先进,保证 安全与维持生命系统的设备安装的也更加充分。
2001 年 1 月 10 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飞行 7 天后成功返回地面。这是我国 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飞船上进行了微重力环境下的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空间天文和 物理等领域的实验,各种仪器设备性能稳定,工作正常,取得了大量数据。与“神舟”一号 飞船相比,“神舟”二号飞船的系统结构有了新的扩展,技术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飞船技术 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
紧接着神舟三号飞船于 2002 年 3 月 25 日发射。 飞船搭载了人体代谢模拟装置、 拟人生 理信号设备以及形体假人, 能够定量模拟航天员呼吸和血液循环的重要生理活动参数。 “神 舟”三号轨道舱在太空留轨运行 180 多天,成功进行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
2002 年 12 月 30 日,“神舟”四号飞船的升空,是中国载人航天的最后一次预演,是 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以来技术要求最高、参试系统最全、难度最大的一次飞行试验,还面临载 人航天发射以来最为严峻的考验:发射场有史以来罕见的严寒,最低气温接近-30?,超过 低温发射条件近 10?,且飞船发射已进入不可逆状态。“神舟”四号飞船最后的成功发射, 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经受住了无人状态下最全面的飞行试验考验, 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 低温发射的新纪录,也创造了世界航天史上 火箭低温发射的奇迹。我国航天专家梁思礼院
13
士表示, 虽然“神舟”飞船的研制、 发射比美、 俄晚一些, 但我国研制飞船的起点更高。 “神 舟”飞船的轨道舱既能进行留轨对地观测, 又能作为未来空间交会对接的一个飞行器, 是今 后天地往返运输的优良工具。 10 月 6 日,美联社向全世界发布消息:在即将发射载人飞船前,中国宣布最快在 3 年 内把探月卫星送入月球轨道。 代号为“嫦娥工程”的中国探月计划今年 3 月开始启动, 目前 进展顺利。另悉,若一切顺利,10 年后,月球上将可能出现中国人的身影。
公元 2003 年 10 月 15 日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9 时整,杨利伟乘坐的“神舟”五号飞 船在震天撼地的轰鸣中腾空而起。全世界的人们在这一天都看到中国人杨利伟在太空中飞 翔。从这一天起,在浩渺的宇宙间飘动的旗帜中开始有了中国的五星红旗。那艘承载全民族 希望的“神奇之舟”划开了中国一个崭新的航天时代。
公元 2003 年 10 月 16 日清晨 6 时 23 分,中国的“神舟五号”飞船在起飞 21 小时后, 顺利降落在内蒙古空旷的草原上。太空中没有中国人足迹的历史到此结束。
飞天已从敦煌壁画中走了出来。 (完)
中国是火箭的故乡——火箭的历史 中国是火箭的故乡——火箭的历史 ——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我们不会永远停留在摇篮里。为了追求光明和探索空间, 地球是
10
人类的摇篮,我们不会永远停留在摇篮里。为了追求光明和探索空间,开始要小心 翼翼地飞出大气层,然后再征服太阳周围的整个空间。 翼翼地飞出大气层,然后再征服太阳周围的整个空间。
——齐奥尔科夫斯基 ——齐奥尔科夫斯基
人们在射击时会感觉到当子弹射出枪口时枪身会向后坐, 也就是说枪身向后移动。 这个力 量很大,有时会把人打一个跟头。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牛顿第三定律的体现,即“两个物体
14
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火箭的发射就是 利用这个原理。
火箭内储存大量的燃料和氧化剂,燃料和氧化剂起反应,也就是说燃烧的时候,会产生高压 气体, 火箭就是利用这些高压气体喷出后产生的反作用力飞起来的。 火箭与飞机都储存有大 量的燃料,但是火箭与飞机的
发动机有很大的不同,飞机发动机要吸入空气,利用空气中的氧气燃烧,但火箭不同。火箭 所需的氧化剂并非来自空气,而是来自火箭的内部。这是火箭与飞机飞行时很重要的区别。
因此,飞机不能在没有空气的地方飞行,而火箭在没有空气的地方也能飞行。
火箭是中国古代的重大发明之一。公元 969 年,中国已经发明了火药(火药是在唐朝发 明的)。北宋军官岳义方、冯继升造出了世界上第一个以火药为动力的飞行兵器--火箭。这 种火箭由箭身和药筒组成。药筒用竹、厚纸制成,内充火药,前端封死,后端引出导火绳, 点燃后, 火药燃烧产生的气体向后喷出, 以气体的反作用力把火箭推向前, 飞行中杀伤敌兵。 一种最早的原始火箭在工作原理上与现代火箭没有什么不同。公元 12 世纪中叶,原始的火 箭经过改进后, 广泛地用于战争。 如公元 1161 年宋军与金兵的“采石之战”中所使用的“霹 雳炮”, 其实就是一种火箭兵器。 当时在中国民间广为流行的能高飞的“火流星”(亦称“起 火”),实际就是世界上第一种观赏性火箭。
元、明之后,即公元 13 世纪以后,中国的火箭兵器在战争中有了很大发展,并发明了 许多与现代火箭类型相近的火箭形式。
15
中国是火箭诞生的故乡。 在中国科学技术馆的“中国古代传统技术”展厅里, 就展出着 “火龙出水”、 “神火飞鸦”和“一窝蜂”等中国古代火箭的复原模型, 它们充分展现了古 代中国人民的杰出智慧和卓越才能。
中国古代还曾有过火箭载人飞行的尝试。据史书记载,14 世纪末,明朝一勇敢者万户 坐在装有 47 个当时最大的火箭的椅子上,双手各持一大风筝,试图借助火箭的推力和风筝 的升力实现飞行的梦想。 尽管这次试验是一次失败的悲剧, 但万户被公认是尝试利用火箭飞 行的世界第一人。为了纪念万户,月球上的一个环形山以万户的名字命名。
13 世纪中叶,蒙古人入侵中亚、西亚和欧洲,阿拉伯人侵略西班牙,他们把中国的火 箭技术传入了欧洲及世界其它地区。 到了这时, 德意志的艾伯特斯?麦格诺才在欧洲首次记 述了关于制作火箭的技术。欧洲人最早使用火箭兵器,是在 1379 年
意大利的帕多亚战争和 1380 年的威尼斯之战中。
近代将火箭用于战争开始于英国人康格列夫。1807 年英军围攻丹麦的哥本哈根,发射 了康格列夫制造的火箭,烧毁了城内的大部分建筑,使城市一半化为平地。据说在滑铁卢与 拿破仑大战中英军也使用了这种火箭。
使用火箭进行宇宙航行, 俄国的齐奥尔科夫是理论上的奠基人。 他首次说明了火箭推进 的理论,奠定了日后研制远程火箭的基础。
11
1957 年 10 月 4 日,前苏联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史普尼克"。几个月后,1958 年 1 月 31 日,美国也成功的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探险者"1 号。1961 年 4 月 12 日,苏联成 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个载人宇宙飞船,加加林成为世界上第一名宇航员。此后,美国人格 伦也乘飞船完成了绕地球轨道的飞行。这些重大的宇宙飞行都是以火箭技术的发展为前提 的。
16
火箭就是人类走向太空的桥梁。
17
1
12
范文三:中国航天事业的成就
中国航天事业的成就
一九五六年二月,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向中央提出《建
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
一九五六年三月制订《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七年
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其中提出要
在十二年内使中国喷气和火箭技术走上独立发展的
道路。
一九五六年四月,成立共和国航空工业委员会,
统一领导中国的航空和火箭事业。
一九五六年五月十日,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导弹
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见》。五月二十六日,成航委负责
组织导弹管理机构和研究机构。
一九五六年十月十五日,就发展中国导弹事业向
中央报告,提出对导弹的研究采取“自力更生为主,
力争外援和利用外国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十七
日,中央批准了这个报告。
一九五八年一月,国防部制订喷气与火箭技术十
年(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七年)发展规划纲要。
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之后,中国一些著
名科学家建议开展中国卫星工程的研究工作。一些高
等院校也开始进行有关学术活动。中国科学院由钱学
森、赵九章等科学家负责拟订发展人造卫星的规划草
案,代号为“五八一”任务,成立了“五八一小组”,议
定建立三个设计院落。八月,第一设计院成立。十一
月,迁往上海,改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机电设计院。
一九五八年四月,开始兴建中国第一个运载火箭
发射场。
一九五八年五月十七日,**主席在中共八大
二次会议上指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一九六?年二月十九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
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九月,探空火
箭发射成功。
一九六?年十一月五日,中国仿制的苏联“P—2”
导弹首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一九六二年三月二十一日,中国独立研制的第一
枚中近程火箭发射试验失败。一九六三年一月,中国
科学院成立星际航行委员会,由竺可桢、裴丽生、钱
学森、赵九章等领导,研究制订星际航行长远规划。
年四月二十九日,国防科委向中央报告,设想在
一九七?年或一九七一年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一九六四年六月二十九日,中国自行研制的中近
程火箭再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一九六四年七月十九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生
物火箭。
一九六五年,中央专门委员会批准第七机械工业
部制订的一九六五至一九七二年运载火箭发展规划。
中央专委责成中国科学院负责拟订卫星系列发
展规划。
一九六五年十月,中国科学院受国防科学技术委
员会的委托,召开第一颗人造卫星方案论证会。
一九六六年六月三十日,总理视察酒泉运载火箭
发射基地,观看中近程火箭发射试验,祝贺发射成功。
一九六六年十月二十七日,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
成功。弹头精确命中目标,实现核爆炸。
一九六六年十一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东
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开始研制。
一九六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中国研制的中程火
箭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
一九六七年,“和平二号”固体燃料气象火箭试射
成功。
一九六八年二月二十日,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
一九七?年一月三十日,中远程火箭飞行试验首
次成功。
一九七?年四月二十四日,“东方红一号”人造卫
星发射成功。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主席
等领导人于“五?一”节在天安门城楼接见了卫星和运
载火箭研制人员代表。
一九七一年三月三日,中国发射了科学实验卫星
“实践一号”。卫星在预定轨道上工作了八年。
一九七一年九月十日,洲际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基
本成功。
一九七五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中国发射了一颗返
回式人造卫星。卫星按预定计划于二十九日返回地
面。
一九七九年一月七日,远程火箭试验一种新的发
射方式,获得成功。
一九八?年五月十八日,中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
成功地发射了远程运载火箭。中共中央、国务院、中
央军委发电致贺。六月十日,在大会堂举行庆祝大会
一九八一年九月二十日,中国用一枚运载火箭发
射了三颗科学实验卫星。
一九八二年十月十二日,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
获得成功,回收舱准确地溅落在预定海域。中共中央
军委发电致贺。
一九八四年四月八日,中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
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十六日,卫星成功地定点于
东经一百二十五度赤道上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
央军委发电致贺。三十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庆
祝大会。
一九八四年四月八日,中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
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十六日,卫星成功地定点于
东经一百二十五度赤道上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
央军委发电致贺。三十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庆
祝大会。
一九八六年二月一日,中国发射一颗实用通信广
播卫星。二十日,卫星定点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已全
面掌握运载火箭技术,卫星通信由试验阶段进入实用
阶段。
一九八八年九月七日,中国发射一颗试验性气象
卫星“风云一号”。这是中国自行研制和发射的第一颗
极地轨道气象卫星。
一九八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中国科学院海南探
空火箭发射场成功地发射了一枚“织女一号”火箭,至
此,中国低纬度区第一次火箭探空试验圆满结束。这
次为期两周的试验共发射了四枚火箭。
一九九?年四月七日,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
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把美国制造的亚
洲1 号通信卫星送入预定的轨道,首次取得了为国外
用户发射卫星的圆满成功。
一九九?年七月十六日九时四十分,中国新研制
的大推力运载火箭??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在西
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将模拟卫星送入了预定轨
道。这枚火箭是由中国新建的大型航天发射设施发射
升空的,同时还为巴基斯坦搭载发射了一颗小型科学
试验卫星。
一九九一年一月二十二日下午十八时二十三分,
中国第一枚一百二十公里高空低纬度探空火箭??“织
女三号”在中国科学院海南探空发射场发射试验成
功。一九九四年二月二十二日,中国第一座海事卫星
地面站通过验收。它的建成填补了中国高科技的一项
空白。
一九九八年五月二日,中国自行研制生产的“长
二丙”改进型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
功。这标志着中国具有参与国际中低轨道商业发射市
场竞争力 。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为中国航天史创下九项第一。
这九项第一包括:
一九六零年九月,中国第一枚近程导弹发射成
功。
一九六零年十一月,成功发射了中国第一枚中程
导弹。
一九六六年十月,中国第一次导弹携带核弹头的
“两弹结合”发射成功。
一九七零年四月,成功发射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
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一九七五年十一月,成功发射中国第一颗返回式
卫星。
一九八零年五月,成功发射中国第一枚洲际导
弹。
一九八一年九月,在中国首次以“一箭多星”方
式,用一枚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三颗卫星。
一九八七年八月,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第一
次为国外卫星提供卫星搭载服务。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在这里进
行第一次飞行试验,成功发射中国第一艘试验飞船
“神舟”一号。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于一九九二年启动实施,短短
四年时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建成中国第一个现代化
的载人航天发射场。该中心地处起源于祁连山的弱水
河畔,平均海拔一千一百米,地势平坦,多属戈壁和
沙漠。自然环境恶劣: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年最低
气温摄氏零下三十四度,最高气温四十二点八度。
范文四:[精彩]中国航天事业的成就
中国航天事业的成就
一九五六年二月,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
一九五六年三月制订《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其中提出要在十二年内使中国喷气和火箭技术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一九五六年四月,成立共和国航空工业委员会,统一领导中国的航空和火箭事业。
一九五六年五月十日,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导弹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见》。五月二十六日,成航委负责组织导弹管理机构和研究机构。
一九五六年十月十五日,就发展中国导弹事业向中央报告,提出对导弹的研究采取“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外国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十七日,中央批准了这个报告。
一九五八年一月,国防部制订喷气与火箭技术十年(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七年)发展规划纲要。
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之后,中国一些著名科学家建议开展中国卫星工程的研究工作。一些高等院校也开始进行有关学术活动。中国科学院由钱学森、赵九章等科学家负责拟订发展人造卫星的规划草案,代号为“五八一”任务,成立了“五八一小组”,议定建立三个设计院落。八月,第一设计院成立。十一月,迁往上海,改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机电设计院。
一九五八年四月,开始兴建中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
一九五八年五月十七日,**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指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一九六?年二月十九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九月,探空火箭发射成功。
一九六?年十一月五日,中国仿制的苏联“P—2”导弹首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一九六二年三月二十一日,中国独立研制的第一枚中近程火箭发射试验失败。一九六三年一月,中国科学院成立星际航行委员会,由竺可桢、裴丽生、钱学森、赵九章等领导,研究制订星际航行长远规划。
年四月二十九日,国防科委向中央报告,设想在一九七?年或一九七一年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一九六四年六月二十九日,中国自行研制的中近程火箭再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一九六四年七月十九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生物火箭。
一九六五年,中央专门委员会批准第七机械工业部制订的一九六五至一九七二年运载火箭发展规划。
中央专委责成中国科学院负责拟订卫星系列发展规划。
一九六五年十月,中国科学院受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委托,召开第一颗人造卫星方案论证会。
一九六六年六月三十日,总理视察酒泉运载火箭发射基地,观看中近程火箭发射试验,祝贺发射成功。
一九六六年十月二十七日,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成功。弹头精确命中目标,实现核爆炸。
一九六六年十一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开始研制。
一九六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中国研制的中程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
一九六七年,“和平二号”固体燃料气象火箭试射成功。
一九六八年二月二十日,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
一九七?年一月三十日,中远程火箭飞行试验首次成功。
一九七?年四月二十四日,“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主席等领导人于“五?一”节在天安门城楼接见了卫星和运载火箭研制人员代表。
一九七一年三月三日,中国发射了科学实验卫星“实践一号”。卫星在预定轨道上工作了八年。
一九七一年九月十日,洲际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
一九七五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中国发射了一颗返回式人造卫星。卫星按预定计划于二十九日返回地面。
一九七九年一月七日,远程火箭试验一种新的发射方式,获得成功。
一九八?年五月十八日,中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成功地发射了远程运载火箭。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电致贺。六月十日,在大会堂举行庆祝大会
一九八一年九月二十日,中国用一枚运载火箭发射了三颗科学实验卫星。
一九八二年十月十二日,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获得成功,回收舱准确地溅落在预定海域。中共中央军委发电致贺。
一九八四年四月八日,中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十六日,卫星成功地定点于东经一百二十五度赤道上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电致贺。三十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庆祝大会。
一九八四年四月八日,中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十六日,卫星成功地定点于东经一百二十五度赤道上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电致贺。三十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庆祝大会。
一九八六年二月一日,中国发射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二十日,卫星定点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已全面掌握运载火箭技术,卫星通信由试验阶段进入实用阶段。
一九八八年九月七日,中国发射一颗试验性气象卫星“风云一号”。这是中国自行研制和发射的第一颗极地轨道气象卫星。
一九八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中国科学院海南探空火箭发射场成功地发射了一枚“织女一号”火箭,至此,中国低纬度区第一次火箭探空试验圆满结束。这次为期两周的试验共发射了四枚火箭。
一九九?年四月七日,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把美国制造的亚
洲1号通信卫星送入预定的轨道,首次取得了为国外用户发射卫星的圆满成功。
一九九?年七月十六日九时四十分,中国新研制的大推力运载火箭??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将模拟卫星送入了预定轨道。这枚火箭是由中国新建的大型航天发射设施发射升空的,同时还为巴基斯坦搭载发射了一颗小型科学试验卫星。
一九九一年一月二十二日下午十八时二十三分,中国第一枚一百二十公里高空低纬度探空火箭??“织女三号”在中国科学院海南探空发射场发射试验成功。一九九四年二月二十二日,中国第一座海事卫星地面站通过验收。它的建成填补了中国高科技的一项空白。
一九九八年五月二日,中国自行研制生产的“长二丙”改进型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具有参与国际中低轨道商业发射市场竞争力 。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为中国航天史创下九项第一。
这九项第一包括:
一九六零年九月,中国第一枚近程导弹发射成功。
一九六零年十一月,成功发射了中国第一枚中程导弹。
一九六六年十月,中国第一次导弹携带核弹头的“两弹结合”发射成功。
一九七零年四月,成功发射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一九七五年十一月,成功发射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
一九八零年五月,成功发射中国第一枚洲际导弹。
一九八一年九月,在中国首次以“一箭多星”方式,用一枚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三颗卫星。
一九八七年八月,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第一次为国外卫星提供卫星搭载服务。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在这里进行第一次飞行试验,成功发射中国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一号。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于一九九二年启动实施,短短四年时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建成中国第一个现代化的载人航天发射场。该中心地处起源于祁连山的弱水河畔,平均海拔一千一百米,地势平坦,多属戈壁和沙漠。自然环境恶劣: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年最低气温摄氏零下三十四度,最高气温四十二点八度。
范文五:我国航天事业的辉煌发展
“嫦娥奔月”、“大闹天宫”的古代神话故事表达了人类翱翔太空的梦想。在航天技术日益成熟的今天,人类征服太空已不再是神话和梦想。2016年9月15日22时04分09秒,我国“天宫二号”空间实验站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上天,打造中国第一个太空实验室,用以为中国最终建立基本型空间站作进一步探索和实验。 一、国际航天探索与中国航天发展 (一)国际航天探索 1、航天探索始自二战后期 1944年美国政府邀请著名的空气动力学专家冯?卡曼博士为首的科学家小组进行未来50年航空领域的研究规划。次年这个科学家小组就编撰出了一部名为《走向新的地平线》9卷本巨著,在这份发展规划中首次提出了航天技术应用的一些设想。 在纳粹德国覆亡之际,美苏两国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抢夺火箭专家、技术资料和设备。这场“分遗产”活动中美国收获最大,抢走了包括冯?布劳恩在内的大批德国火箭技术专家和可以组装成100枚火箭的零部件,稍后抵达的英国则拿到了数枚火箭成品与半成品。苏联到达盟国协定中属苏联占领区后发现,大部分的零件与火箭资料已经被美、英两国取走,对此十分不满,抗议未果,只好将工厂内剩下的生产线以及附近与生产和研发火箭有关的德国家庭全数运往国内。 1946年美国用缴获的德国V-2火箭发射了一个果蝇上天,虽微不足道但这是人类太空探索史上第一次将生物送上太空。在美国获得德国航天科学家冯?布劳恩之际,苏联将屡遭毒打的杰出飞机设计师科罗廖夫从政治犯行列解放出来,并将之前抢到的德国专家与资料迅速汇集到科罗廖夫旗下,1957年10月4日苏联使用由洲际导弹改进的“卫星号”运载火箭率先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将人类航天的幻想变为了现实。这颗卫星被赋予了太多个第一的含义,标志着人类的活动区域从此由陆地、海洋和大气层迈向了太空。同时标志着美苏的太空争霸也由此展开。 科罗廖夫的成功让冯?布劳恩坐卧不宁。美国的科技自信与国家威望都受到严重打击,更重要的是这颗人造卫星背后是苏联拥有射程可达7000公里的导弹能力,美国本土不再安全了。冯?布劳恩嘴上不服输,但直到第二年才费尽波折地将一颗卫星送上天。而苏联则在发射第一颗卫星之后仅仅一个月,又于1957年11月3日将一条名“莱卡”的生物狗送入预定轨道,不仅让美国的果蝇无地自容,而且真正证明了生命在太空也能存活。在此后的几年内苏联始终走在美国前面。 2、美苏争霸太空 1960年8月18日美国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名为“发现者”13号的照相侦察卫星送入太空。这颗卫星的成功发射并顺利回收标志着卫星在军事上的应用拉开了序幕。 1961年4月12日苏联用“东方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艘载人飞船“东方1号”,尤里?加加林乘坐飞船升空飞行了1小时48分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进入太空的航天员。 从1961年开始美国重点瞄准登月工程,在经历了几年无人探月的探索之后于1969年7月20日使用“阿波罗11号”飞船的登月舱降落在月球上,阿姆斯特?O和奥尔德林登上了月球,阿姆斯特?O说出了一句广为流传的名言:“这对一个人来说,只不过是小小的一步,可是对人类来讲,却是巨大的一步。” 从1961年到1972年12月第6次登月成功结束,阿波罗计划历时11年,从事了一系列载人登月飞行任务,总共有12名航天员登上月球。 1972年3月2日美国发射“先驱者10号”探测器,经过14年的漫长太空旅行,于1986年越过太阳系边缘,实现了飞向太阳系外宇宙空间的目标。 1971年4月19日苏联发射了第一个“礼炮号”空间站。1981年4月12日美国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试飞成功,实现了航天运输系统由地球表面到近地轨道间的部分往返重复使用。1986年2月20号前苏联发射“和平号”空间站,在轨运行15年后于2001年3月23日坠毁。 (二)中国航天探索的产生与发展 1956年春国务院总理**主持制定了国家“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根据这个规划开始了包括组建中国第1个火箭研究设计机构在内的一系列筹备工作。 60年代中期中国启动“651工程”,即设计、生产并发射我国第1颗人造地球卫星,以实现**主席早在1958年就发出的“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作为“651工程”的重要配套项目,我国第1种现代运载火箭的总体方案是在中远程地地导弹的基础上加上固体推进剂的第3级,这就是“长征-1”号运载火箭。 1970年4月我国使用“长征-1”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将我国第1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送上太空。1975年11月26日“长征-2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中国的第一颗返回式人造卫星,并于1975年11月29日按预定计划返回,标志着中国掌握了卫星的再入和回收技术。1981年9月20日用“风暴-1号”运载火箭将三颗科学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实现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 1984年4月8日“长征-3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试验通信卫星成功,标志着中国掌握了液氢/液氧低温推进技术和具有向地球静止轨道发射卫星的能力。1988年9月7日“长征-4号”将“风云-1号”气象卫星送入太阳同步轨道。1990年4月7日“长征-3号”成功发射“亚洲-1号”通信卫星,从而使中国的运载火箭进入了国际航天商业发射市场。1999年11月20日“神舟-1号”载人试验飞船发射和回收的成功,标志着中国已拥有进行载入航天技术的能力。 二、中国航天探索取得飞速发展 (一)各种应用卫星发展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的空间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具备了返回式卫星、气象卫星、资源卫星、通信卫星等各种应用卫星的研制和发射能力。特别是1975年中国成功地发射并回收了第一颗返回式卫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继美国和前苏联之后第三个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这为中国开展载人航天技术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与世界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共用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测速、授时服务,并兼具短报文通信能力,是重要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 第一步是2000年我国发射了两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建成了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 第二步是从2004年起启动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首次开始批量研制生产卫星和运载火箭,密集组网发射,到2012年年底已形成区域覆盖能力,正式向亚太大部分地区提供运行服务。 第三步是于2020年前建成独立自主、开放兼容、技术先进、稳定可靠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届时要完成约30颗北斗导航卫星的发射和组网任务。 (三)探月工程计划 中国月球探测分为三个阶段,即无人月球探测、载人登月探测和人类在月球短暂驻留的月球基地建设,目前正按计划分步实施。 另外,“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全面实施深地探测、深海探测、深空对地观测战略,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四)载人航天发展 1、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 早在1992年中国就确立了以建立空间站为目标的航天计划。这一计划分三步,第一步是载人飞船阶段,目标是能够把宇航员送到太空,正常运行若干天,并成功返回。 第二步是空间实验室阶段。在这个阶段要解决组装、交互对接、补给以及循环利用等四大技术。这些技术关系到空间站的组装、宇航员在空间站的生存等关键问题。天宫一号就是中国在第二步计划中为了解决交互对接问题而发射的一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二号将完成再生式循环系统、有效载荷和应用系统的实验以及其他一些科研项目。 经过空间实验室阶段,我国最终要建设的是一个基本型空间站。 2、神舟系列飞船 神舟无人飞船: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飞船在酒泉起飞,21小时后在内蒙古中部回收场成功着陆,圆满完成“处女之行”。从1999年到2003年,我国先后成功地发射了四艘无人飞船,突破了载人飞船再入升力控制、应急救生、软着陆、GNC故障诊断、舱段间分离、防热等13项关键技术。 神舟五号飞船:2003年10月15日9时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9时9分50秒“神舟”五号准确进入预定轨道。2003年10月16日6时28分返回,这是中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飞行。航天员杨利伟成为中国首位进入太空人。 神舟六号:2005年10月12日09时00分2005年10月17日4时32分将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送入太空。 神舟七号:2008年9月25日我国第三艘载人飞船神舟七号成功发射,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顺利升空。27日翟志刚身着我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在身着俄罗斯“海鹰”舱外航天服的刘伯明的辅助下进行了19分35秒的出舱活动。中国随之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 神舟八号: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10秒升空,2011年11月17日19时32分返回,搭载模拟人,为正式定型型号。 神舟九号:神舟九号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24秒升空,2012年6月29日10时03分返回,航天员为景海鹏、刘旺、刘洋(女)。这也是载人航天飞船首次在夏季发射。 神舟十号: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将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女)送入太空。 3、天宫建设(即太空站建设) 天宫一号:2011年9月29日“天宫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有了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和空间实验室,它由实验舱和资源舱构成。天宫一号实际上是空间实验室的实验版,采用两舱构型,分别为实验舱和资源舱。之后又成功发射了发射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神九、神十分别是两艘有人的神舟飞船,与天宫一号顺利完成了有人及无人自动对接试验。它的发射标志着中国迈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 天宫二号:2016年9月15日22时04分12秒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是继天宫一号后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二个空间实验室,用于进一步验证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及进行一系列空间试验。天宫二号主要开展地球观测和空间地球系统科学、空间应用新技术、空间技术和航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和试验。今年载人航天任务中,航天员将完成长达30天的在轨驻留,这个时间长度对于技术和人员来说,都具有较大的挑战,在国际上也是公认的门槛。 中国计划2020年中国将建成自己的太空家园,独立自主的中国空间站届时可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空间站。 (五)中国掌握一箭20星技术 2015年9月20日7时01分中国新型运载火箭长征六号在太原点火发射并取得成功,标志着中国长征系列家族再添新成员。长征6号一次性将20颗卫星送入距离地球524公里轨道,创亚洲之最。 2008年04月28日印度成功发射一枚自行研制的运载火箭,印度一箭十星的成功发射创造了当时世界航天史的新纪录。2013年11月19日美国轨道科学公司的“弥诺陶洛斯”火箭从东海岸外的瓦勒普斯岛美国航天局基地点火升空,创纪录地同时把29颗卫星送入地球轨道。两天后俄罗斯打破了该记录,11月21日俄罗斯用一枚“第聂伯”运载火箭顺利发射32颗卫星,成为迄今为止一箭多星的数量记录保持者。 此次长征六号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20颗微小卫星送入太空,对于完善我国运载火箭型谱,提升进入空间能力且加强国防建设都具有重大意义。 (六)我国航天发展存在差距 根据中国以往发展“两弹一星”的战略规划经验,中国太空事业将以15年为一个周期。目前中国正处在太空事业发展的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新周期的开端。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新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