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散文的纪实性与虚构问题.doc
散文的纪实性与虚构问题
作者 东安县和谐实验学校 龙建荣
【摘 要】长期以来,散文以其“纪实性”,即“真实的生活”“真挚的感情”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并在读者和作者之间达成默契。当代散文中存在的太“实”过“虚”问题引人思考。如何纠正这两类不好的倾向,两者向各自所缺方向发展,做到按散文的内在规律写字行文,“虚”中有物,“实”中有情,和谐统一,在写“实”的层面上记写真实,不虚伪滥造,在写“虚”的层面上同情真诚,体现出纯净。
关键词】散文 纪实性 虚构 【
长期以来,散文以其“纪实性”,即“真实的生活”“真挚的感情”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并在读者和作者之间达成默契。当代散文中存在的太“实”过“虚”问题引人思考。散文应是一种“实”“虚”的结合,因“实”出“虚”的艺术。在散文里,真实而独特的写作“主体”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散文容不得做假、摆架子,它要求吐真情、说“掏心窝子”话。下面,笔者想从三个方面说说散文的纪实性与虚构问题。
一、 从散文的体裁定位看散文的“实”与“虚”
散文是“集诸美于一身”的文学体裁,以美为前提,宗旨也是“美 ”,给人以美的享受。 我们可以这样说,散文的总体定位,大致框架就是“美文”。秦牧曾经说过:“精辟警辟的,谈笑风生的,亲切感人的,玲珑剔透的,使你读时入了神,读后印象久久不会消失??一篇
1
好的散文,应该通过各种各样的内容给人以思想的启发、美的感受,情操的熏陶。”[1]有人说,散文有些字伤感有些字快乐,还有些字令人心疼。其实原因就是他们写得入了读者的心。这也是一种美,悲剧美。而在写字行文的表现手法和分层上,常规要求,把散文的归宿,定位成“和谐美”和“性灵美”。人们在认知自然、开拓表现生活的创作中形成一种对散文的审美习惯和审美心理,并以此来显示作者内心生活体验和情感的韵致美,充分展现情致的丰富性、多样性,这是独立及个人私有的。当然,“和谐美”并不是散文所独有的。而散文的“性灵美”大致体现在语言的华丽清朗美、意境的亲切柔和美、理想的真挚纯诚美三个方面,在文学方面与诗、小说相渗相融后,再展示出潇洒、自由的个性风采。
和谐美和性灵美,是文学的要求。因了“人”是文学(各种文体)表现的核心内容,所 以,我们可以把散文的内涵,定义为“个人的发现”。 如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里就曾做过这样四点概括:“现代的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
现代散文的第二个特征,是在它的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
范围的扩大(宇宙万有,无一不可以取来作题材)”;“现代散文的第三个特征,是人性,社会性,与大自然的调和”;“最后要说到近来才浓厚起来的那种散文上的幽默味了,这当然也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而且又是极重要的一点。”[2]郁先生的概括强调了散文的“抒情性”和题材的“广泛性”、内容的“真实性”以及语言的“隽美”。
当然,个人情感的流露,绝不是无病呻吟,漫天花雨,更不是无所不包的大杂烩。在河南新县由《散文选刊》召开的全国第三届散文研讨会上,与会作家对当前散文“泛化”的现象表示严重关切、不满,认为应大力强调散文的“文学性”,突出其高雅的“艺术”品位。我们以为这很正确,是当代散文界开始出现的一个极其可喜的现象~散文容不得做假、摆架子,它要求吐真情、说“掏心窝子”话。[3]因此,“纪实性”正是“散文精神”之所在。
2
二、从散文写法形式的发展来看散文的“实”与“虚”
随着人类社会逐渐进步,散文的表现深度也相随发展到新的层面。根据我们所了解的散文写法,大略可解析为三个阶段。
<一> “实际生活”阶段:现实生活中的几个基本要素“人、事、物、景”,构成了“实际生活”的主要内容。散文在表现手法上,如实记写,真实反映,摒弃虚构,取信后世。在这个阶段,作者所做的记录,类似于历史学家。
<二> “心灵情感”阶段:我们常说的“情感”,指的是“我”在现实生活中受到触动,引起“生理——心理”感情的起伏。按照马斯洛的“人生分层需要理论”,[4]体现为各方面的需要,“喜”“怒”“哀”“乐”“爱”“恶”“欲”等等“欲”超越了“实际生活” 的需要,“喜”“怒”“哀”“乐”“爱”“恶”“欲”等等“欲”超越了“实际生活” 阶段而进入了“精神”领域。这个阶段,作者着重表现的是个人直接直观的情感。
<三> “生命性灵”阶段:“性灵”作为表现自我存在的标志,比第二阶段的“情感”要复杂得多,在经历种种复杂后,返璞归真,写出“自己”的神情、气韵,一直保持着或是回归到“本色”。这个阶段的文字里以“个我”独特而深刻的“生命体验”为内涵,表现出隽永而浓郁的个人命运刻痕,人生探索的意义,属于散文中最高境界。这样的文章,字字有灵魂,读来扣人心弦,却“可遇而不可求”。
而这三个阶段,在行文方面,看似泾渭分明,实际上却有内在“递进”关系。在第一个“实际生活”阶段,重心是写“实”的,“真实”是绝对的要求。文章里要有姓名,叙事说明因果,乱七八糟的罗织、虚构、造假、伪饰等等,都不允许。第二个阶段进入了“精神”层面,所谓心灵情感,是超“物质”的,可以理解为写“虚”。站在这个基调上来看,散文真正的神韵,不在写“实”而在写“虚”上。“实”是做铺垫的基础,“虚”的情感探索才是精神的家园。如果一个作家只会写“实”,不懂得如何表现心灵,肯定会成为作文者的一种
3
遗憾。
从以上看来,散文应是“虚”“实”结合的文学艺术。有“实”无“虚”,“薄情寡义”,味同嚼蜡,难以动人;有“虚”无“实”,会“粉饰太平”,让人雾里看花,不知所云。只有“事”“情”兼顾,“形而下”与“形而上”态相结合,才算得上是“声、香、味”俱全的好文章。
当代散文中,太“实”过“虚”两种倾向屡见不鲜。一定要把两者相比较,过“实”现象相对突出,包括一些著名的老作家,如孙犁、汪曾琪等,都有所反映,值得认真引起关注。以虚喻真,自然本质是真的,但如果缺乏驾驭文字的足够功力,在表达手法上,到底会阐述出一个什么东西来,就难说了。过“虚”的毛病,只在近十多年来才开始频繁出现,主要表现在一些年轻人身上,如刘烨园、赵玫等作家也不能避免。也许是物质繁华、现世浮躁更促使了人的心灵呼唤回归吧。
如何纠正这两类不好的倾向呢,也许两者各自向所缺方向发展,做到按散文的内在规律写字行文,才能使“虚”中有物,“实”中有情,真正达到和谐统一吧。
那么,散文是否可以虚构呢,散文的“纪实性”,是这类文体长期以来在读者和作者之间达成的一项默契:即人们在读“散文”时,从不必去怀疑记写的真实性。如果真的主张散文也可以“虚构”,就会打乱了约定俗成的共识和秩序,添乱而已。
笔者以为,散文在写“实”的层面上,要求记写真实,不允许虚伪滥造;在写“虚”的层面上,要求同情真诚,体现出纯净的人格魅力。而无论哪一层面,在实际生活中作假,是骗不了大家的眼睛的;在情感心灵等领域里“作假”,别人也许难以追究,无从考证,可自己总骗不了自己的心。
“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最高境界。这样的文章才能够称得上真正的“美文”。《周礼?考工记》中“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5]这里把“文章”二字定义为有“文
4
采”(文理、华彩)的意思。表现为语言(文字)的有色彩,讲修饰,求音韵。粗浅归纳为:形美(直觉形象美)、音美(吟读声音美)、意美(感悟会意美)。发轫于先秦诸子的散文,经历《史记》的传统,直到清代桐城派方苞等人,尊崇文以载道的理想,文字雅驯,内容简练,具有道德归属的价值体系,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中唐时期,韩愈、柳宗元的散文是其突出的标志,尤其是柳宗元的文学散文。到明代的小品散文,起源于《世说新语》这一类隽永简短的散文,内容更多在于抒发性情,从对外界的关照,转而走向自身,走向对性情的审视与发掘。
“五四”后,鲁迅、周作人、朱自清、冰心、郁达夫等人提出了“白话美文”的概念。因为这些人当时都学贯中西、学究古今,古文和外语的功底俱是第一流的,因此他们写起散文来,情感淙淙、文笔灼灼,气脉上一气呵成。当下散文家,也许整体水平比前辈逊色,但在对“言之有文“的观点上,还是有不少名家达成共识的。如曹靖华在散文集《花》的《跋》中写道:“不但诗讲节奏,散文也应该注意这些,注意音调的和谐。应该下字如珠落玉盘,流转自如,令人听来悦耳,读来顺口。”[6]这都是散文的个中三味了。
也有人说,在保持题材上大体的纪实性质的前提下,某些细节的虚构,甚至某个次要人物的虚构,不但在创作实践上是成功的,被允许的,而且有时甚至是很必要的。
笔者以为,金圣叹曾在批《西厢》时说的一段话能对我们回答这个问题有所启发。其大意是:古今文学作品,从表达手法上来看,没有“实”写的,只有“虚”写的,否则缺失艺术性;但表达的内容都是“真”的,不应该过分虚构。这就类似国画艺术特色:工笔注重线条,笔笔是实的;写意却以传神为目的,墨色渲染出来的。工笔取了写意的色,写意取了工笔的构图。当工笔和写意到一定火候时,都不单限于构图,可以在画中立主体,再配搭造其它图案。也可以随心所至,中心起个主导作用,着意表现的反而是
5
周边,也是个“画外音”的意思。这些,都可以是“以小衬大,虚中见实”。
三、从散文的意境演变看散文的“实”与“虚”
散文的美也不在于文字的华丽,而在于意境,“虚”表达着实在的感情,“实”衬托着“虚”的浮华,就像太极有阴就有阳有虚就有实的对立统一。对散文意境的探究,一般有下面三个层次的发展历程。
第一层,“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这个层面上所谓认知事物,只是一个“以实就实”的道理。如果用在写文字上解释,那么只要结构通顺,文字浅显易懂,看的人轻松就可以了。
当一个人做事或写文章,在第一层境界上停留过一段时间后,必然会要求突破的,因为对于自身的不满足,会去追究技术上的完美和创新,于是到了第二层境界,即所谓“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以文字来比,就是说,他(她)会沿袭或用心营造一个新的情景,学习使用华丽的文字,多变的技巧、甚至另类而新颖,来引人注意。于是,第一层路上经历过来的山水,到这时眼中,便有了掩饰和修缮。
当第二层再前进,时间和经历过去,会慢慢厌倦这些华丽和喧哗,又会想突破了。也就是很多人孜孜不倦所追求的所谓艺术的“破缺”。这时,就会练习着浮华褪尽,要“破”,要有“缺”。而事实上,这个“缺”却是为了另一种精湛技术。这时眼中所见到的山水,却一定不是你起点时看到的山水。因为山水纵然还是山水,但是当你我回来时,已经厚土高天历尽。无欲者无所求般心怀坦荡,只凭性灵驾驭文字,但因了他(她)的性灵,已非常人,所以看上去那样自然的文字,实在已如一口深井。就是说,他(她)写出的很平淡的一句话,你看去也浅明易懂,实际上,不同层面的人看到的都会是不同层面的东西。就如一朵花开放,农家如我爸爸,他会想到的是春天来了,好播种了;而换做我,可能会伤感时光易逝,又一年了,我什么成绩都没有;哲学家看到,却会在积
6
极思考生命的意义。而我们三个人看这朵花开,无疑都没有觉得有难以理解的地方。至此,身体和灵魂已拥有了独立、清澈和宁静,一切无可无不可。山水可以是山水,只管远观近赏走进去,与我无妨,透过山水我还是我;山水也可以不是山水,是或不是之间来去自由。
总之,散文是“集诸美于一身”的文学体裁,以“美”为前提,宗旨也是“美”,给人以“美”的享受。散文的“美”在表现手法和分层上可表达为“和谐美”和“性灵美”。长期以来,散文以其“纪实性”,即“真实的生活”“真挚的感情”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并在读者和作者之间达成默契。当代散文中存在的太“实”过“虚”问题引人思考。如何纠正这两类不好的倾向,两者向各自所缺方向发展,做到按散文的内在规律写字行文,“虚”中有物,“实”中有情,和谐统一,在写“实”的层面上记写真实,不虚伪滥造,在写“虚”的层面上同情真诚,体现出纯净。
参考文献:秦牧?海阔天空的散文领域[A]?花城[C]?北京:作家出版社,1961;
贾平凹?美文?发刊词[J]?美文,1992,创刊号;
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M]?上海:上海良友图书发行公司,1935;
曹靖华?说散文[A]?花[C]?北京:作家出版社,1962.
7
范文二:陈烁散文代表作
陈烁散文代表作
陶然亭祭事
知道陶然亭这个地方,是十八年前,在挚友伶雁的引荐下,买了一本柯兴的著作《风流才女——石评梅传》,作家详尽的叙述,将二十世纪初一个凄美绝伦的爱情故事展现在我的面前,也将“陶然亭”三个字,深深地印刻在我的心间。
石评梅,山西省平定人,十七岁时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担任北京师大附中女子部主任。从教之余,致力于文学创作,收获甚丰,成为“五四”新文化开创时期的著名女作家。
高君宇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英语系,1919年参加了著名的“五四”运动;在李大钊指导下,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为1920年秋成立的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成员。同年11月,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为首任书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时,为第一批党员。1922年1月赴苏联参加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5月,在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一大”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7月,出席党的“二大”,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8月,出席中共中央杭州特别会议,参与了实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决策。1923年2月,参与领导了著名的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同年6月,党的“三大”后任中共北京区执行委员会委员、宣传部主任。曾任《向导》、《政治生活》编辑。建党前后曾领导创建山西省团组织和党组织。1924年国民党“一大”后,受党的派遣,任国民党北京市党部总务股主任。同年10月,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平定广州“商团”叛乱的斗争。高君宇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著名革命活动家,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党的创建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工作,对第一次国共合作,都作出了重要贡献。曾担任孙中山的秘书。
就是这样两个才华横溢、声名显赫的青年,在战火纷飞中相遇相识。然而,石评梅由于初恋受挫,在她的心上留下了太深重的创伤,以及她对人生惨痛的疑虑,致使她无法坦然地来接受高君宇的爱情。直到高君宇情郁于中又加上为革命
1
奔波劳累,积劳成疾,年仅二十九岁病逝,石评梅才后悔莫及。在高君宇故后,石评梅才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了高君宇。一方面,她读了高君宇遗留下的日记和他发表在革命报刊上的文章,并参与了一些社会实践,比如女师大的学潮和“三.一八”惨案,开扩了她的视野,李大钊、邵飘萍、刘和珍等先烈们的血孕育了她对革命、对时代的新认识,从而加深了她对高君宇的理解与爱。另一方面,不能否认石评梅对高君宇的夭折有一种负疚与忏悔的情绪。她并不是没有意识到自己独身自守以伴九泉之下的高君宇,是自己折磨自己,然而,她又逃脱不了情丝的捆缚,“我虽未杀伯仁,伯仁终不免因我而死”,也许是她陷入自责自悔之中而无力自拔的原因。这两点,前者是历史的、实践的,后者是心灵的、情感的,纠缠在石评梅的内心深处,让她深彻地感悟到:高君宇是一个伟大而多情的英雄,只有他才是她忠诚的情人,才是她生命的盾牌,才是她灵魂的保护者~这种情愫,致使她以真心相许,并决心走君宇的路来纪念他。于是,石评梅每个星期天和清明节,都要到陶然亭畔高君宇的墓前,挥泪祭洒,悼亡追悔,并立下“生前未能相依共处,愿死后得并葬荒丘”的誓言。这样过了三年多,石评梅终因悲伤过度,于二十八岁的秋天病逝。她终于实现了她的诺言,与爱她和她爱的人相拥长眠在京都西南、永定河畔的陶然亭——他们生前常常携手游历的山水之阁。我对陶然亭的向往源发于此。
历史的烟云已然消散,只留给我们一些字词造就的断章片垣,而陶然亭却是真的存留下来了,历经岁月的浩劫和尘寰的洗涤,静默在京城一隅,固守着高石合墓,使我的向往痴然而热切。而一九九五年和二零零六年两次去京,我都与梦寐向往的陶然亭失之交臂,实为憾事。今年盛夏,应一朋友相邀赴京办事之后,朋友邀请我在京好好玩几天,转转京城的旅游胜地。我告诉朋友,这一次只想去陶然亭。
盛夏的一个早晨,北京军区安排一辆车,让司机小梁送我和朋友去陶然亭。一路上,只顾倾听朋友和小梁聊天,当我们从陶然亭公园东门进入,才猛然想起祭奠高君宇和石评梅的鲜花忘记买了。朋友建议我在树荫下歇息,让小梁出去帮我买,我说这束花应该由我亲自买,还是你们在树荫下等我吧。于是,我只身折出东门,门外宽敞的太平街两旁是林立的高楼,哪有花店的影子,我询问售票处的一个女孩,她告诉我,公园西门外有一花卉市场。我谢过女孩,转身重新进东
2
门,朝西行进。只要公园附近有卖鲜花的地方,我就不怕路途遥远,因为在高石合墓前面敬献一束鲜花,是最能表达我对高君宇和石评梅这对革命情侣敬佩之情的唯一方式。
八月的骄阳热情似火,并将火力尽情倾洒在微微荡漾的晨风里,即便置身在风的怀抱中,裸露的双臂和脸庞上也是一种轻微的火辣辣的撕裂感觉。
直接对穿过公园是通向西门最直接的路程,但是公园里满布湖水楼台,必须走很多绕路方能到达,我只好从偏北的方向绕行。好在每走到一个三岔路口,行道旁边的草地上就会出现一块指示牌,将各个路口所通向的景点详尽告知。即便这样,我还是不时向沿途的游人发出询问,以免走错路,因为朋友和小梁还在东门处等我,我“归队”的时间拖延一分钟,他们的担心就要深重一些。
经过一个又一个指示牌,穿过一个游乐场,又翻过一座小假山,沿湖行进很长一段路途,终于到了西门,门外果然就是一个花卉市场,鲜花店比比皆是。我在靠近西门的一家店挑了一把**、两支玫瑰、一支百合,卖花的女孩笑容恬淡,或许是看我要的花搭配奇特,就问我作何用途,我说是敬献给“高石合墓”的,于是,她欣喜地要帮我免费包扎,我想,在她的心中,应该多少知道一些高君宇和石评梅的故事,这个故事同样给她制造了一些罗曼蒂克的情丝。淡紫色的包装纸映衬着金黄的菊、紫红的玫瑰、纯白的百合,再用一根粉红色的丝带在花柄处扎出一朵蝴蝶结,整把花立时鲜动起来,凄艳起来。
我怀抱鲜花沿湖而返,心底的满足和欣悦,将如雨的汗和燥热的身体感受忽略不计,开始有意趣浏览起陶然亭公园的美景来。华夏名亭园的亭台楼阁应和着烟波画船,虽近在咫尺,我却不敢驻足稍事停步观阅,因担心朋友和小梁还在等待我的焦虑中翘首,我只好任它们从我的眼际匆匆掠过。这时,接到朋友的来电,告知他们已经到达“高石合墓”,在墓园前的西湖边等我。我拿出门票,对照着查验了一下自己所处的位置,随即转身朝南行走,走不多远再往东,踏上连接中央岛的小桥,过桥即是有名的“古刹慈悲禅林”,即慈悲庵,这是一座宫殿式样的四合院建筑,东西南北诸殿各有三间,南殿为前殿。殿门内檐垂挂着康熙年间,充当窑厂监督的工部郎中江藻亲手书写的“陶然亭”三个大字。当年江藻在慈悲庵正殿西跨院内建了三间西厅,供他休息,他从白居易的“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诗中,取其“陶然”二字,将此西厅命名为“陶然亭”。
3
在慈悲庵的厅堂里匆匆走了一圈,我就顺着横贯中央岛的小径朝东北方向穿行。这里没有颐和园的开阔,没有香山的奇丽,也没有天坛的古雅,却自有它独特的风光景致,岛上绿荫深浓,眼底湖水涟漪。解放前,这里只是残垣古庙,断碑荒坟;也留下了许多文人骚客的吟唱和革命先烈、志士仁人的足迹。解放后,经过设山拓水,广植花木,景象大大迥异于往昔。
穿过小岛再往西折回几步,在沿湖的柳荫里,朋友和小梁席石而坐。他们的身后是一片开阔之地,当两座汉白玉石碑从山林碧影里隐现出来,将碑座的坐标位置标注在开阔之地上的时候,我再也按捺不住喷涌而出的喜悦,竟然顾不及与朋友和小梁打声招呼,就急急迈步前往,每向前行进一步,心底的激动就深重一分。当走到墓碑前面的时候,我已经意识不出脸上往下急速滑落的是汗水还是泪水了。
在墓前静默了好久,我的心才渐渐归于平静,终于意识到自己是真真切切站在“高石合墓”前面,与这对侠骨柔情的英雄面对面。我开始细细打量起他们的“居所”来。墓园最前面是一块又大又矮的四方墓碑,正面“高君宇烈士之墓,北京市人民政府,一九八七年九月立”的黄色字样异常清晰,石碑背面是高君宇烈士的生平,我将怀中的鲜花敬献在墓碑前面;这块墓碑的后面,并排耸立着两块高而坚挺的柱状石碑,高君宇那块墓碑的碑座西侧,是石评梅手刻的高君宇的诗句,另一块是石评梅的;合墓前面用大理石修围出一片开阔空地,东边是高君宇和石评梅并肩而立的石像,西边是连绵的绿荫,北边直接与西湖相连。整个墓园整洁而静谧,庄严而雅致。
这座“高石合墓”记载着两个年轻人的爱情和痛苦,也记载着他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艰难历程。特别是石评梅为高君宇手刻的碑文,更让我深深地感动:“我是宝剑,我是火花。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人生长短,本来就没有多大关系,但是在于我,无意义的长寿是无趣味的,至于虽然短促一些,然而有意义,也倒并不可惜。
时值酷暑正午,园内的游人原本稀少,到墓前瞻仰的更是寥寥。屈指可数的几个游人,静静地从我身旁走过去,我想着天涯漂泊者的凄清,寂默地站在高君宇和石评梅的肖像前,默无一语,然而,我的心跳着,在这样死寂的时刻,我的心不知为什么,反而激荡地跳着,
4
我凝望着石像,千言万语在心底激荡。君宇,评梅,你们应该认识并熟悉我的,因为在梦中,我已经来看望过你们千百次了。今天,当我的心真的来到你们面前,在这过往的游人里,也只有我,是用心的眼在注视着你们,这一片心意,此刻是停留在我眼的绿荫处和我心跳的最深处。
我伫立在这荒郊丛林之中的“高石合墓”前,久久的,不愿离去。那曾经的英雄侠骨,豪情壮举,儿女绮情,欢声笑语,如今全部化作了野冢衰草、古道斜阳;化作了天上的流云,地上的烟雨;化作了抒不尽凄艳的悲剧,听不完哀婉的悲歌。留在冷酷的现实中的,不过是身后萧条,只落个千古遗恨。石评梅带着她清妙绮丽的文采、傲然高洁的性格;带着她高尚贞洁的爱情、超然冷艳的生活,过早地结束了清幽凄然的悲剧式的一生。对于中国文坛,这无疑是一笔极大的损失,而对于她生命的价值来说,却是得到了更高更深更贵的升华。虽然之前,我查遍了当时几部现代文学史著,都没能从中找到石评梅的名字。浩劫年代造成的缺失,给我的心灵带来道道阴影,而“高石之墓”惨遭的不幸便是其中之一。况且,石评梅生活的是一个大起大落、波翻浪涌的时代,从“五四”涌来的风暴到退潮;从北伐大革命的高潮到白色恐怖的革命低潮,在这先后两道巅峰与峡谷之中,中国知识界在剧烈地动荡和分化着。走上政治与文学舞台的知识女性,既有金戈铁马、叱咤风云的社会革命活动家与革命文学家,也有落荒、退隐、沉沦以至滑向与历史背道而驰的人物。石评梅则属于另一世界的女性。现代的革命史与文学史,将大量的篇幅给予了站在时代的两个极端的人物,而像石评梅这一类型的则难得一席之地了。
石评梅的二十八个春秋年华尽管太短促、太匆忙,然而,她的身世、诗才、悲剧的爱情与坎坷的命运,都带有凄婉、圣洁以至奇异的色彩,是人生旅程的历史不多见的现象。她的女高师同学、挚友庐隐说:“石评梅的一生,是一部催人泪下的凄艳的长诗,是一部恸人魂魄的哀婉的悲剧。”是的,石评梅以其爱神、诗神、女神融然一体的人生,用她的生命火花蘸着泪水所写下的悲剧的长诗和长诗的悲剧,不仅仅属于“五四”时代,对于今天的时代读者仍然具有“心向往之”的吸引力和启迪心扉的价值。
生前,她始终生活在她已逝的梦境里;在高君宇逝后,她又跳到社会里面,努力想要消耗一切于刹那的遗忘。然而,她的情仍旧是她的,她的愧疚仍旧潜在
5
着,她终于不能毁灭以往的自己??石评梅的情感几乎高尚到神圣的程度,即使她自己不吟不唱,以她一生的不幸而论,已经足够后人去感慨歌咏。
朋友和小梁不知什么时候站到我身后,他们不知晓高君宇和石评梅的故事,但是他们同样被墓园的肃穆和我的沉寂感染,对“高石合墓”表现出一副毕恭毕敬的样子来。我转过身,看到他们脸上接踵而下的汗珠,终于意识到在我的陶然亭祭奠里,他们两个相陪的情意,此生无以为报,唯一能做的就是早一点结束骄阳对他们的炙烤。
于是,我借着炽烈强光下微眯的眼光,再扭头看一眼肃穆的汉白玉墓碑,对着高君宇和石评梅的石像深深地鞠了三个躬,转身离开了墓园。
高君宇和石评梅生前常到陶然亭来游历,在淡淡雾霭、晚霞夕照之中;在凄凄芳草、古道荒园之上;在萧萧芦荡、枫叶秋林之旁;在累累荒冢、城郊冬雪之间??都留下了他们并肩齐行的身影。现在,我走了,这陶然亭畔的雨丝风片、朝飞暮卷、皑皑白雪、飒飒凄风、潺潺泉声、新水浅绿,还有这荒郊静夜的神秘和夜空的明月,都归君宇和评梅去共享吧~
我寻着人们遗失了的,在我必然来临的路上;然而,我却丢失了自己恪守的,在那些偶然经过的途中。
6
范文三:陶渊明代表作散文
陶渊明代表作散文
篇一:陶渊明田园诗代表作
陶渊明田园诗代表作: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 导言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著名诗人和散文家,特别是他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巧妙地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描述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描写细腻,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这首诗充满了逃离樊笼、获得自由的欣喜之情。他终于从“尘网”中解脱,就象鸟归山林,鱼回深池一样快活地长嘘了一口气。在他眼中,故园附近的景物都倍感亲切,就象阔别多年的老友再
次相逢,不由得脱口而出地一一数其名字,以发泄无法遏制的激情。方宅、草屋、榆柳、桃李似乎都张开双臂欢迎他,有了生命,而狗吠、鸡鸣都充满了诗意。这与官场的令人室息、仕途的坎坷陷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长期的田居生活和参加生产劳动,陶渊明
1
已经与农民有了共通的语言,这对一个士大夫知识分子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农事歌咏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占据了极大的篇幅。作为一个农业劳动的参与者,以怡然自得的心情,把农村生活如实地大量写入诗中,这是陶渊明在我国诗歌史上的创举。除了反映农作的诗篇外,他还以喜悦的心情写下了许多优美的农村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如前所引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完美的生活情趣和民俗特征。
陶渊明的田园诗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田园生活经历,更广阔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的生活状况,既是诗,又是史。
2、 田园诗反映的思想矛盾
作品不仅是作家真实的外在生活的反映,更是作家精神生活的镜子。陶渊明早年寄身仕途,亲尝了宦海浮沉之苦,中年以后躬耕垄亩,饱经风霜雨露,渐进晚年,更目睹了王朝换代的巨变。不容否认,他的田园诗有“颖脱不羁,任真自得”的反映封建士
大夫闲适自得的个人情趣的“超然静穆”的一面,但是由于他早年政治上极度苦闷,晚年生活上极度贫困,感发出来的诗篇就不仅是超然世外、飘飘欲仙式的。从他的田园诗,我们还可以看出他的心灵深处的痛苦与矛盾。
首先是儒家的“用世”思想与道家的“避世”思想的矛盾。陶渊明自幼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自然懂得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更明白儒家标榜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显然,陶渊明年轻时也有过远大报负,梦想建功立业,展翅高飞。但是,他的理想并未成为现实。曾经也有过功业未竞的焦虑。尽管他后来极力遮掩这一点,声称出仕只是为了糊口养家,但我们可以明白他的初志并非如此。只是经历了仕途挫折后,他才归隐田园,并不是真的忘怀了现实,生来就要作隐士。
归隐田园,是对黑暗现实的另一种抗议。
儒家主张“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主张“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隐士出现的本身,就已证明了当时的现实是“天下无道”。
陶渊明的田园诗,既体现了道家崇尚自然的意识,又表现了心理上闲适自得的一面,特别是庄子顺应自然的宇宙观,对他有深刻的影响,但他并没有忘却世事,精神深处常常进行着“独善”与“兼济”、“出仕”与“归隐”的激烈斗争。表明“仕”与“隐”的思想互相在斗争,他怕某一天改变心意出去作官,而辜负了现在的志向。
其次是苦难的社会现实与乌托邦理想的矛盾。这深刻反映在《桃花源记并诗》之中。桃花源的理想显然有孔子“大同”思想与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痕迹。但它的产生,不仅仅是对孔子、老子思想的简单复制,而具有时代特征。天堂的影子在人间,“桃花源”的设计正表明了当时广大人民摆脱苦难,建立一个“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的理想社会的愿望。东晋末年,士族地主大量兼并土地,失去土地的人民背井离乡,逃避山林。陶渊明长期生活在农村,与农村各层人民长期相处,休戚与共,有着密切的交往和真挚的感情,对他们的痛苦生活、美好愿望十分熟悉和了解。诗人在这基础上,设计出了“桃花源”这样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理想社会。但是,桃源理想在当时是根本无法实现的乌托邦,这一点陶渊明也有自知之明,通往桃花源的路径再也找不到了。即使如此,桃花源的理想在封建社会的漫漫长夜里点燃了一支火炬,通过桃花源,人们可以对照自己生活的这个不公平的世界,从而激励人们奋起反抗。正因为《桃花源诗》闪烁着人道主义的光辉,所以代表了诗人思想发展和艺术实践的最高成就。
田园诗反映陶渊明的思想是多方面的,而他思想中的矛盾也不仅仅表现在上述两个方面。文学本身就是苦闷的象征,陶渊明的田园诗也一样。我们从他的飘逸洒脱中,依稀可以发觉他心灵上的创痛。“流泪抱中叹,倾耳听司
2
晨”,“理也可奈何,且为陶一觞”,表明他对世
事并没有冷淡和忘却。消极归隐,借酒浇愁,都无法消除他思想中的矛盾。今天我们读陶诗,不仅要欣赏他清丽自然的诗句,还要理解这些诗句后面的深刻意蕴。
3、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陶渊明的田园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它开创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流派,在艺术上取得了重大成就。特别是在描写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上,别开生面,以其强烈的艺术魅力,给读者以美的享受。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是多方面的。在他的笔下,田园、劳动第一次具有真正的审美意义。他开创的诗歌传统,被后代许多诗人继承和发扬。如唐代的王维、孟浩然、储光羲、韦应物、柳宗元等人,都是他的这一传统的继承者。而李白、白居易、辛弃疾、苏轼等大诗人,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陶渊明的影响,由此可见陶诗的艺术影响。
陶渊明的田园诗的艺术特色,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A、清新的笔法。这与当时诗坛上流行的形象模糊、晦涩难解、淡而寡味的玄言诗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陶渊明刻划田园山水,绝不追求华丽的语言与表面的形似,而是随意点染,清新自然,而有无尽的神韵。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之五)。这幅在南山衬映下的薄暮美景,在诗人的会心感受下呈现在眼前。在这首诗中,“见”字体现了全诗的神韵。“见”字之妙在于表示是南山自然地反映入眼中,是诗人采
菊时偶然的视线触及,也是心境悠然才能得到的。如果改用“望”字,就是刻意追求,意味索然,而且与“悠然”不相应了。这首诗典型地体现了陶渊明清新自然的笔法。这类笔法在陶诗中不胜枚举。如“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归园田居》之一),随意拈来,即成佳句,耐人寻味。
B、细腻的描写。陶渊明的田园诗植根于田园生活,他对田园生活的切身感受,融化在
诗歌之中,最平常的方宅草屋,绿树繁花,远村近烟,鸡鸣狗吠,在他的细腻描写下,都显示出无限的生机,构成一幅幅美丽的乡村图画。
C、质朴的语言。陶渊明的田园诗能够千古流传,与它语言的质朴关系很大。陶渊明独特的生活经历,朴素的农村生活和平淡的田园景色,要求尽可能采用近似“田家语”的朴素的语言和白描手法,从而形成田园诗平淡自然的风格,达到“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的艺术效果。陶源明的田园诗,农家生活气息浓厚,又体现了“贫士”诗人自己的性格。我们以他的《移居》第二首诗为例: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诗酒相和,欢聚言笑,经纪衣食,不忘力耕,平淡、枯燥的乡间生活,在他的笔下,却如此富有诗意。他并没有雕词琢句、裁
云绣月,用的只是朴素的口语化句子,如实写来,他的诗篇看来古朴无华,读起来却琅琅上口。又如“平畴交远风,良苦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用朴素精练的语言,逼真地描绘了自然景物。吟读此诗,仿佛眼前展现了一片广阔的田野,清风徐来,绿油油的庄稼碧波荡漾,生意盎然。象这样朴素明朗、生动自然的语言,理所当然地获得了历史上更多读者的喜欢。
D、情、景、理交融的艺术境界。
诗歌创作中,情、景、理三者交融是至关重要的,而情又是最为重要的。离开情的景就没有了生气,离开情的理更是“淡乎寡味”的空理。景和理如果没有浓厚的感情渗透,便失去了作品的生命力。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飞禽走兽、花卉草木和山山水水都饱含了强烈的思想感情;同时,诗人又善于寓情于理,把自己对人生、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形象化,把诗情与哲理、与景物紧密结合起来,因而给人以清新自然、毫不枯燥的感觉。如《归鸟》诗,全
3
篇寓意明显,这只倦飞的归鸟,正是作者人格的象征。归鸟的一举一动,都体现着诗人的思想和性格,诗中的每一项景物,无不带上陶渊明的感情色彩。又如《饮酒诗》第五首:“结庐在人境”一章,无法说是田园诗还是咏怀诗、哲理诗,因为诗中景、情、理水乳交融,互相渗透,互相衬托,无论你从哪个角度去欣赏,都能领略到不同的奇趣,享受到无尽的美。这种深厚醇美的艺术
境界,决定了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无法替代的地位。
4、 结束语
陶渊明的文学成就,特别是他的田园诗,千百年来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他的田园诗,有其赖以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也反映了他的出仕与归隐,希望与失望,痛苦与欢乐的思想矛盾。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生逢乱世、怀才不遇的封建知识分子复杂的思想感情,即使退隐以后,也并未忘情政治,心情并未真正平静下来。他的诗文,平易朴实,清峻自然,淳厚有味,语言真切,朴素,简洁,明确,通俗而精练,深入浅出,在当时崇尚雕琢,追求形式,骈俪盛行的时代,他异军突起,独树一帜,创作出的那些质朴优美,生动活泼并富有情韵的作品,具有非常进步的意义。他开创的田园诗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篇二:陶渊明田园诗代表作
陶渊明田园诗代表作: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 导言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著名诗人和散文家,特别是他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巧妙地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描述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描写细腻,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这首诗充满了逃离樊笼、获得自由的欣喜之情。他终于从“尘网”中解脱,就象鸟归山林,鱼回深池一样快活地长嘘了一口气。在他眼中,故园附近的景物都倍感亲切,就象阔别多年的老友再次相逢,不由得脱口而出地一一数其名字,以发泄无法遏制的激情。方宅、草屋、榆柳、桃李似乎都张开双臂欢迎他,有了生命,而狗吠、鸡鸣都充满了诗意。这与官场的令人室息、仕途的坎坷陷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长期的田居生活和参加生产劳动,陶渊明
1
已经与农民有了共通的语言,这对一个士大夫知识分子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农事歌咏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占据了极大的篇幅。作为一个农业劳动的参与者,以怡然自得的心情,把农村生活如实地大量写入诗中,这是陶渊明在我国诗歌史上的创举。除了反映农作的诗篇外,他还以喜悦的心情写下了许多优美的农村自然图景和生活
图景。如前所引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完美的生活情趣和民俗特征。
陶渊明的田园诗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田园生活经历,更广阔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的生活状况,既是诗,又是史。
2、 田园诗反映的思想矛盾
作品不仅是作家真实的外在生活的反映,更是作家精神生活的镜子。陶渊明早年寄身仕途,亲尝了宦海浮沉之苦,中年以后躬耕垄亩,饱经风霜雨露,渐进晚年,更目睹了王朝换代的巨变。不容否认,他的田园诗有“颖脱不羁,任真自得”的反映封建士大夫闲适自得的个人情趣的“超然静穆”的一面,但是由于他早年政治上极度苦闷,晚年生活上极度贫困,感发出来的诗篇就不仅是超然世外、飘飘欲仙式的。从他的田园诗,我们还可以看出他的心灵深处的痛苦与矛盾。
首先是儒家的“用世”思想与道家的“避世”思想的矛盾。陶渊明自幼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自然懂得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更明白儒家标榜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显然,陶渊明年轻时也有过远大报负,梦想建功立业,展翅高飞。但是,他的理想并未成为现实。曾经也有过功业未竞的焦虑。尽管他后来极力遮掩这一点,声称出仕只是为了糊口养家,但我们可以明白他的初志并非如此。只是经历了仕途挫折后,他才归隐田园,并不是真的忘怀了现实,生来就要作隐士。
归隐田园,是对黑暗现实的另一种抗议。
儒家主张“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主张“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隐士出现的本身,就已证明了当时的现实是“天下无道”。
陶渊明的田园诗,既体现了道家崇尚自然的意识,又表现了心理上闲适自得的一面,特别是庄子顺应自然的宇宙观,对他有深刻的影响,但他并没有忘却世事,精神深处常常进行着“独善”与“兼济”、“出仕”与“归隐”的激烈斗争。表明“仕”与“隐”的思想互相在斗争,他怕某一天改变心意出去作官,而辜负了现在的志向。
其次是苦难的社会现实与乌托邦理想的矛盾。这深刻反映在《桃花源记并诗》之中。桃花源的理想显然有孔子“大同”思想与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痕迹。但它的产生,不仅仅是对孔子、老子思想的简单复制,而具有时代特征。天堂的影子在人间,“桃花源”的设计正表明了当时广大人民摆脱苦难,建立一个“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的理想社会的愿望。东晋末年,士族地主大量兼并土地,失去土地的人民背井离乡,逃避山林。陶渊明长期生活在农村,与农村各层人民长期相处,休戚与共,有着密切的交往和真挚的感情,对他们的痛苦生活、美好愿望十分熟悉和了解。诗人在这基础上,设计出了“桃花源”这样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理想社会。但是,桃源理想在当时是根本无法实现的乌托邦,这一点陶渊明也有自知之明,通往桃花源的路径再也找
不到了。即使如此,桃花源的理想在封建社会的漫漫长夜里点燃了一支火炬,通过桃花源,人们可以对照自己生活的这个不公平的世界,从而激励人们奋起反抗。正因为《桃花源诗》闪烁着人道主义的光辉,所以代表了诗人思想发展和艺术实践的最高成就。
田园诗反映陶渊明的思想是多方面的,而他思想中的矛盾也不仅仅表现在上述两个方面。文学本身就是苦闷的象征,陶渊明的田园诗也一样。我们从他的飘逸洒脱中,依稀可以发觉他心灵上的创痛。“流泪抱中叹,倾耳听司
2
晨”,“理也可奈何,且为陶一觞”,表明他对世
事并没有冷淡和忘却。消极归隐,借酒浇愁,都无法消除他思想中的矛盾。今天我们读陶诗,不仅要欣赏他清丽自然的诗句,还要理解这些诗句后面的深刻意蕴。
3、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陶渊明的田园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它开创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流派,在艺术上取得了重大成就。特别是在描写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上,别开生面,以其强烈的艺术魅力,给读者以美的享受。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是多方面的。在他的笔下,田园、劳动第一次具有真正的审美意义。他开创的诗歌传统,被后代许多诗人继承和发扬。如唐代的王维、孟浩然、储光羲、韦应物、柳宗元等人,都是他的这一传统的继承者。而李白、白居
易、辛弃疾、苏轼等大诗人,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陶渊明的影响,由此可见陶诗的艺术影响。
陶渊明的田园诗的艺术特色,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A、清新的笔法。这与当时诗坛上流行的形象模糊、晦涩难解、淡而寡味的玄言诗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陶渊明刻划田园山水,绝不追求华丽的语言与表面的形似,而是随意点染,清新自然,而有无尽的神韵。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之五)。这幅在南山衬映下的薄暮美景,在诗人的会心感受下呈现在眼前。在这首诗中,“见”字体现了全诗的神韵。“见”字之妙在于表示是南山自然地反映入眼中,是诗人采菊时偶然的视线触及,也是心境悠然才能得到的。如果改用“望”字,就是刻意追求,意味索然,而且与“悠然”不相应了。这首诗典型地体现了陶渊明清新自然的笔法。这类笔法在陶诗中不胜枚举。如“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归园田居》之一),随意拈来,即成佳句,耐人寻味。
B、细腻的描写。陶渊明的田园诗植根于田园生活,他对田园生活的切身感受,融化在
诗歌之中,最平常的方宅草屋,绿树繁花,远村近烟,鸡鸣狗吠,在他的细腻描写下,都显示出无限的生机,构成一幅幅美丽的乡村图画。
C、质朴的语言。陶渊明的田园诗能够千古流传,与它语言的质朴关系很大。陶渊明独特的生活经历,朴素的农村生活和平淡的
田园景色,要求尽可能采用近似“田家语”的朴素的语言和白描手法,从而形成田园诗平淡自然的风格,达到“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的艺术效果。陶源明的田园诗,农家生活气息浓厚,又体现了“贫士”诗人自己的性格。我们以他的《移居》第二首诗为例: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诗酒相和,欢聚言笑,经纪衣食,不忘力耕,平淡、枯燥的乡间生活,在他的笔下,却如此富有诗意。他并没有雕词琢句、裁云绣月,用的只是朴素的口语化句子,如实写来,他的诗篇看来古朴无华,读起来却琅琅上口。又如“平畴交远风,良苦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用朴素精练的语言,逼真地描绘了自然景物。吟读此诗,仿佛眼前展现了一片广阔的田野,清风徐来,绿(原文来自:wWW.hnboxu.Com 博旭 范文网:陶渊明代表作散文)油油的庄稼碧波荡漾,生意盎然。象这样朴素明朗、生动自然的语言,理所当然地获得了历史上更多读者的喜欢。
D、情、景、理交融的艺术境界。
诗歌创作中,情、景、理三者交融是至关重要的,而情又是最为重要的。离开情的景就没有了生气,离开情的理更是“淡乎寡味”的空理。景和理如果没有浓厚的感情渗透,便失去了作品的生命力。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飞禽走兽、花卉草木和山山水水
都饱含了强烈的思想感情;同时,诗人又善于寓情于理,把自己对人生、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形象化,把诗情与哲理、与景物紧密结合起来,因而给人以清新自然、毫不枯燥的感觉。如《归鸟》诗,全
3
篇寓意明显,这只倦飞的归鸟,正是作者人格的象征。归鸟的一举一动,都体现着诗人的思想和性格,诗中的每一项景物,无不带上陶渊明的感情色彩。又如《饮酒诗》第五首:“结庐在人境”一章,无法说是田园诗还是咏怀诗、哲理诗,因为诗中景、情、理水乳交融,互相渗透,互相衬托,无论你从哪个角度去欣赏,都能领略到不同的奇趣,享受到无尽的美。这种深厚醇美的艺术境界,决定了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无法替代的地位。
4、 结束语
陶渊明的文学成就,特别是他的田园诗,千百年来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他的田园诗,有其赖以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也反映了他的出仕与归隐,希望与失望,痛苦与欢乐的思想矛盾。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生逢乱世、怀才不遇的封建知识分子复杂的思想感情,即使退隐以后,也并未忘情政治,心情并未真正平静下来。他的诗文,平易朴实,清峻自然,淳厚有味,语言真切,朴素,简洁,明确,通俗而精练,深入浅出,在当时崇尚雕琢,追求形式,骈俪盛行的时代,他异军突起,独树一帜,创作出的那些质朴优美,生动活泼并富有情韵的作品,
具有非常进步的意义。他开创的田园诗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篇三:世人评价陶渊明美文
各界名人对陶渊明的评价有哪些,鲁迅先生说,“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梁启超说,“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
林语堂说,“陶渊明是整个中国文学传统上最和谐最完美的人物,他的生活方式和风格是简朴的,令人敬畏,使那些聪明与谙于世故的人自惭形秽“。
这是名人对他的评价,陶渊明是大隐士,而我在陶渊明的归隐中看到了诗化的归隐,归隐如诗般有意境和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在整个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大背景下,仕隐情结一直是很多古代文人难解并深为之扰的一个情结。作为他们中的一员,陶渊明自不例外,且体现在他身上的这种独特、鲜明又执着的仕隐观是后代文人所不可企及的。据说他最后一次从官场辞职时已经四十二岁了。这就是那一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著名行为。从此,他就彻底回到田园之中了。但陶渊明并没有从现实中抽身退出,从而成为一个虚无主义的隐士,相反,他更加真实的热爱着具体的生活,这也是千百年来人们一直没有遗忘他的一个深层次的原因。陶渊明只是从仕途中退出,而不是从生活中退出,或者说,他从仕途之中退出,转身回到了自己更加个人化的生活之中。也正如木斋先生说的“出世但不离世”。这样,陶
渊明才成为了陶渊明。只有我们置身于一种真实的生活状态之中时,我们才有可能成为我们自己。
陶渊明归隐后在他的诗上赋予了鲜活的自然气息,陶在自然与哲理之间打开了一条通道,在生活的困苦与自然的旨趣之间达到了一种和解。连最平凡的农村生活景象在他的笔下也显示出了一种无穷的意味深长的美。仿佛在告诉世界他的归隐像他的诗一般素雅而义无反顾。
也许说陶渊明是寂寞的,但寂寞也是一种美。他隐中恋仕,仕中恋隐,归依于隐。这也标志着他仕隐观的成熟。“真”可以说是陶渊明哲学思想的全部,没有矫饰,没有虚伪,没有违心。自然本真、生活本真、人性本真本来就是美。因为独具慧眼,对生活进行哲学思考,认识到真就是美,陶渊明才能将平凡生活艺术和美化。也正是“真”的显现。
陶渊明活在诗意里。作为一种生存方式,诗意成为一种人生哲学。陶渊明陶然期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他实践着一种审美意义上的人生,这种美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是审美的至境,所以才会"欲辨已忘言"。
而除去陶渊明本人的品格操守不谈,除去陶诗的哲学佛理不谈,单单是他词句间独特的语言美,就让我钦慕不已。很难想像陶渊明是属于东晋那个朝代的人,当时的东晋文坛雕砌浮华之风盛行,而陶渊明的诗文风格完全与之相反,甚至比后世唐宋田园诗歌更
为朴实自然。东晋时期产生的那些作品,早已经不住历史的考验而消声匿迹,唯有陶渊明,在千年的文学长河里闪烁着耀人的光辉。他的诗歌辞赋早已超越时代的束缚,由他的思想驭驾着自由驰骋。
再读陶渊明,领悟着他让千百年来人们称颂的情操与文采,自己好像成了林语堂语中“自惭形秽”的人般自嘲。陶渊明在归隐的诗上施上了丰厚的肥料,长出了茂密的意境。他的归隐如诗,诗显归隐让他成为了独一无二的隐士,也让我们千年传颂。
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在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中,把陶渊明引为知己。在《水龙吟》词中说:“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辛弃疾留下的词作626首,其中吟咏、提及、明引、暗引陶诗陶文的有60首,几乎每10首词中就有一首与陶渊明有关。辛弃疾在《念奴娇》中称:“须信采菊东篱,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给予了陶渊明千古一人的最高评价。
喜欢他所创造的那种意境,五柳树下,八仙桌前,与无怀氏与葛天氏对饮,任酒杯中飘出一朵朵纯朴的菊花,高吟:“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然后则醉卧于菊花丛中,吟诗一曲,却给后世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飘然而至。各界名人对陶渊明的评价有哪些,鲁迅先生说,“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范文四:冯骥才的散文代表作
冯骥才的散文代表作
对于人~物质是灵魂的一种载体。下面是学优网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冯骥才的散文代表作~希望您喜欢!
冯骥才的散文代表作一:永恒的震撼
这是一部非常的画集。在它出版之前~除去画家的几位至爱亲朋~极少有人见过这些画作;但它一经问世~我深信无论何人~只要瞧上一眼~都会即刻被这浩荡的才情、酷烈的气息~以及水墨的狂涛激浪卷入其中!
更为非常的是~不管现在这些画作怎样震撼世人~画家本人却不会得知--不久腿前~这位才华横溢并尚且年轻的画家李伯许安~在他寂寞终生的艺术之道上走到尽头螽~了无声息地离开了人间。
他是累死坠在画前的!但去世后~亦无消息~因为他挪太无名气。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竟然给驷一位天才留下如此巨大的空白~这是对自戳诩为神通广大的媒体的一种讽刺~还是表 明媒体的无能与浅薄?
我却亲眼看到戌他在世时的冷落与寂寥--
1 / 18
1995 年我因参加一项文学活动而奔赴中州。最鐾初几天~我被一种错觉搞得很是迷惘~总?觉得这块历史中心早已迁徙而去的土地~卓文化气息异常地荒芜与沉滞。因而~当画宄家乙丙说要给我介绍一位"非凡的人物"耆时~我并不以为然冯骥才的散文代表作。 叭
初见李伯安~他可完全不像那种矮壮惟敦实的河南人。他拿着一叠放大的画作照婊片站在那里~清瘦、白晰、谦和、平静~纛绝没有京城一带年轻艺术家那么咄咄逼人伉和看上去莫测高深。可是他一打开画作~谵忽如一阵电闪雷鸣~夹风卷雨~带着巨大 的轰响~瞬息间就把我整个身子和全部心耽灵占有了。我看画从来十分苛刻和挑剔~ 然而此刻却只有被征服、被震撼、被惊呆胰的感觉。这种感觉真是无法描述冯骥才的 散文代表作。更无法与眼前这位嬴弱的书 生般的画家李伯安连在一起。但我很清楚腐~我遇到一位罕世和绝代的画家!
这脱画作便是他当时正投入其中的巨制《走出谂巴颜喀拉》。他已经画了数年~他说他还苇要再画数年。单是这种"十年磨一画"的跆方式~在当下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已是不淡可思议。他叫我想起了中世纪的清教徒~涂还有那位面壁十年的达摩然而在挤满了名伺人的画坛上~李伯安还是个"无名之辈"咙冯骥才的
2 / 18
散文代表作。
我激动地对他免说~等到你这幅画完成~我们帮你在中国 美术馆办展览庆祝~让天下人见识见识你佾李伯安。至今我清楚地记得他脸上出现一 种带着腼腆的感激之情--这感激叫我承楷受不起。应该接受感激的只有画家本人。 何况我还丝毫无助于他。
12345 6
自此我等了他三年。由乙丙那里我爽得知他画得很苦。然而艺术一如炼丹;我 从这"苦"中感觉到那幅巨作肯定被锻造湘得日益精纯。同时~我也更牢记自己慨然 做过的承诺--让天下人见识见识李伯安 。我明白~报偿一位真正的艺术家的不是畸金山银山~而是更多的知音。
在这三琦年~一种莫解的感觉始终保存在我心中~洹便是李伯安曾给我的那种震撼~以及震撼?之后一种畅美的感受。我很奇怪~到底是黻一种什么力量~竟震撼得如此持久~如此苔的磅礴、强烈、独异与神奇?
现在~邮打开这部画集~凝神面对着这幅以黄河文漤明为命题的
3 / 18
百米巨作《走出巴颜喀拉》时 ~我们会发现~画面上没有描绘这大地洪怡流的自然风光~而是全景式展开了黄河两蜉岸各民族壮阔而缤纷的生活图景。人物画矛要比风景山水画更直接和更有力地体现精啤神实质。这便叫我们一下子触摸到中华民 族在数千年时间长河中生生不息的那个精铛灵;一部浩瀚又多难的历史大书中那个奋,斗不已的魂魄;还有~黄河流域无处不在 的那种浓烈醉人的人文气息。纵观全幅作尝品~它似乎不去刻意于一个个生命个体~鹏而是超时空地从整个中华民族升华出一种徨生命精神与生命美。于是这百米长卷就像 万里黄河那样浩然展开。黄河文明的形象 必然像黄河本身那样:它西发高原~东倾 沧海~翻腾咆哮~汪洋恣肆~千曲百转~坤奔涌不回~或滥肆而狂放~或迂结而艰涩痘~或冲决而喷射~或漫泻而悠远……这一 切一切充满了象征与意象~然而最终又还嗬原到一个个黄河儿女具体又深入的刻画中樵。每一个人物都是这条母亲河的一个闪光 的细节~都是对整体的强化与意蕴的深化弥~同时又是中国当代人物画廊中一个个崭?新形象的诞生。
我们进一步注目画中锐水墨技术的运用~还会惊讶于画家非凡的拦写实才华冯骥才的散文代表作。他把水墨厮皴擦与素描法则融为一体~把雕塑的量感昃和写意的挥洒混合无间。水墨因之变得充?满可能性和魅力无穷。在他之前~谁能单询凭水墨构成如此浩瀚无涯又厚重坚实的景伺象!中国画的前途--只在庸人
4 / 18
之间才辩舶论不休~在天才的笔下却是一马平川~纵朵横捭阖~四望无垠。
当然~最强烈的终震撼感受~还是臵身在这百米巨作的面前砉。从历代画史到近世画坛~不曾见过如此?的画作--它浩瀚又豪迈的整体感~它回 荡其间的元气与雄风~它匪夷所思的构想 ~它满纸通透的灵性~以及对中华民族灵 魂深刻的呈现。在这里--精神的博大~擦文明的久远~生活的斑斓~历史的厚重~尿这一切我们都能有血有肉、充沛有力的感阍受到。它既有放乎千里的横向气势~又有 入地三尺的纵向深度;它本真、纯朴、神困秘、庄重……尤其一种虔诚感--那种对遁黄天厚土深切执著的情感--让我们的心该灵得到净化~感到飞升。我想~正是当代‘人~背靠着几千年的历史变迁又经历了近坞几十年的社会动荡~对自己民族的本质才馕能有此透彻的领悟。然而~这样的连长篇硪史诗都难以放得下的庞大的内容~怎么会瘿被一幅画全部呈现了出来?
现在我才缸找到伯安早逝的原故冯骥才的散文代表作 。原来他把自己的精神血肉全部搬进这幅斌画中了!
人是灵魂的~也是物质的。釉对于人~物质是灵魂的一种载体。但是这墙物质的载体要渐渐消损。那么灵魂的出路钲只有两条:
5 / 18
要不随着物质躯壳的老化破废块而魂飞魄散~要不另寻一个载体。艺术家畔是幸运的。因为艺术是灵魂一个最好的载桀体??当然这仅对那些真正的艺术家而言,。当艺术家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一个崭新ㄆ而独特的艺术生命后~艺术家的生命便得术以长存。就像李伯安和他的《走出巴颜喀忡拉》。
然而~这生命的转化又谈何易廨事!此中~才华仅仅是一种必备的资质而磲已。它更需要艺术家心甘情愿撇下人间的盒享乐~饿其体肤和劳其筋骨~将血肉之躯蚀一点点熔铸到作品中去~直把自己消耗得疑弹尽粮绝。在这充满享乐主义的时代~哪 里还能见到这种视艺术为宗教的苦行僧?蹀可是~艺术的环境虽然变了~艺术的本质磐却依然故我。拜金主义将无数有才气的艺佝术家泯灭~却丝毫没有使李伯安受到诱惑啬。于是~在20世纪即将终结之时~中国山画诞生了一幅前所未有的巨作冯骥才的散燔文代表作。在中国的人物画令人肃然起敬炕的高度上~站着一个巨人。
今天的人痢会更多认定他的艺术成就~而将来的人一嵫定会更加看重他的历史功绩因为只有后世淋之人~才能感受到这种深远而永恒的震撼烈。
冯骥才的散文代表作二:秋天的音?乐
6 / 18
你每次上路出远门千万别忘记带上 音乐~只要耳朵里有音乐~你一路上对景瀵物的感受就全然变了。它不再是远远呆在蠲那里、无动于衷的样子~在音乐撩拨你心ヤ灵的同时~也把窗外的景物调弄得易感而藏动情。你被种种旋律和音响唤起的丰富的蝮内心情绪~这些景物也全部神会地感应到η了~它还随着你的情绪奇妙地进行自我再 造~你振作它雄浑~你宁静它温存~你伤铈感它忧患~也许同时还给你加上一点人生镀甜蜜的慰藉~这是真正知友心神相融的交灵谈……它河湾、山脚、烟光、云影、一草 一木~所有细节都浓浓浸透你随同音乐而竹流动的情感~甚至它一切都在为你变形~拮一幅幅不断变换地呈现出你心灵深处的画獭面。它使你一下子看到了久藏心底那些不但具体、不成形、蒙 模糊或被时间湮没了翦的影像。于是你更深深坠入被感动的漩涡龌里~享受这画面、音乐和自己灵魂三者融氰为一体的特殊感受……
123456 吸
秋天十月~我松松垮垮套上一件粗线镙毛衣~背个大挎包~去往东北最北部的大怨兴安岭。赶往火车站的路上~忽然发觉只酿带了录音机~却把音乐磁带忘记在家~恰吻巧路过一个朋友的住处~他是音乐迷~便 跑去向他借。他给我一盘说是新翻录
7 / 18
的~匝都是"背景音乐"。我问他这是什么曲子喽~他怔了怔~看我一眼说:
"秋天的 音乐。"
他多半随意一说~搪塞我。 这曲名~也许是他看到我被秋风吹得松散羌飘扬的头发~灵机一动得来的。
火车蘧一出山海关~我便戴上耳机听起这秋天的 音乐。开端的旋律似乎熟悉~没等我怀疑唛它是不是真正的描述秋天~下巴发懒地一骇蹭粗软的毛衣领口~两只手搓一搓~让干 燥的凉手背给湿润的热手心舒服地磨擦磨д擦~整个身心就进入秋天才有的一种异样蔻温暖甜醉的感受里了。
我把脸颊贴在萝窗玻璃上~挺凉~带着享受的渴望往车窗 外望去~秋天的大自然展开一片辉煌灿烂瑁的景象冯骥才的散文代表作。阳光像钢琴遂明亮的音色洒在这收割过的田野上~整个葸大地像生过婴儿的母亲~幸福地舒展在开朊阔的晴空下~躺着~丰满而柔韧的躯体!封从麦茬里裸露出浓厚的红褐色是大地母亲忐健壮的肤色;所有树林都在炎夏的竞争中惺把自己的精力膨胀到头~此刻自在自如地观伸展它优美的枝条;所有金色的叶子都是滕它的果实~一任秋风翻动~煌煌夸耀着秋?天的富有。
8 / 18
真正的富有感~是属于创造者 的;真正的创造者~才有这种潇洒而悠然茳的风度……一只鸟儿随着一个轻扬的小提愠琴旋律腾空飞起~它把我引向无穷纯净的 天空。任何情绪一入天空便化作一片博大『的安寂。这愈看愈大的天空有如伟大哲人ま恢宏的头颅~白云是他的思想。有时风云禅交汇~会闪出一道智慧的灵光~响起一句忽警示世人的哲理。此时~哲人也累了~沉?浸在秋天的松弛里冯骥才的散文代表作。锖它高远~平和~神秘无限。大大小小、松罄松散散的云彩是他思想的片断~而片断才っ是最美的~无论思想还是情感……这千形 万状精美的片断伴同空灵的音响~在我眼 前流过~还在阳光里洁白耀眼。那乘着小阙提琴旋律的鸟儿一直钻向云天~愈高愈小晡~最后变成一个极小的黑点儿~忽然"噗饼"地扎入一个巨大、蓬松、发亮的云团…怆…
我陡然想起一句话:
"我一扑缘向你~就感到无限温柔啊。"
我还想雄起我的一句话:
9 / 18
"我睡在你的梦硬里。"
那是一个清明的早晨~在实实鬃在在酣睡一夜醒来时~正好看见枕旁你蒙揖 的、散发着香气的脸说的。你笑了~就 像荷塘里、雨里、雾里悄然张开的一朵淡咨淡的花。
接下去的温情和弦~带来一瀛片疏淡的田园风景。秋天消解了大地的绿黉~用它中性的调子~把一切色泽调匀冯骥阿才的散文代表作。和谐又高贵~平稳又舒蛱畅~只有收获过了的秋天才能这样静谧安筢详。几座闪闪发光的麦秸垛~一缕银蓝色渠半透明的炊烟~这儿一棵那儿一棵怡然自角得站在平原上的树~这儿一只那儿一只慢 吞吞吃草的杂色的牛。在弦乐的烘托中~嘟我心底渐渐浮起一张又静又美的脸。我曾拦经用吻像画家用笔那样勾勒过这张脸:轮笃廓、眉毛、眼睛、嘴唇……这样的勾画异叉常奇妙~无形却深刻地记住。你嘴角的小踌涡、颤动的睫毛、鼓脑门和尖俏下巴上那彝极小而光洁的平面……近景从眼前疾掠而爻过~远景跟着我缓缓向前~大地像唱片慢軎慢旋转~耳朵里不绝地响着这曲人间牧歌沱。
123456
一株垂死的老树 一点点走进这巨大唱片的中间来。它的根箕像
10 / 18
唱针~在大自然深处划出一支忧伤的曲朦调。心中的光线和风景的光线一同转暗~倨即使一湾河水强烈的反光~也清冷~也刺瘁目~也凄凉。一切阴影都化为行将垂暮秋亭天的愁绪;萧疏的万物失去往日共荣的激坦情~各自挽着生命的孤单;篱笆后一朵迟灿开的小葵花~像你告别时在人群中伸出的瓷最后一次招手~跟着被轰隆隆前奔的列车跑甩到后边……春的萌动、颤栗、骚乱~夏捅的喧闹、蓬勃、繁华~全都消匿而去~无故可挽回。不管它曾经怎样辉煌~怎样骄傲眦~怎样光芒四射~怎样自豪地挥霍自己的货精力与才华~毕竟过往不复。人生是一次果性的;生命以时间为载体~这就决定人类橼以死亡为结局的必然悲剧。谁能把昨天和…前天追回来~哪怕再经受一次痛苦的诀别 也是幸福~还有那做过许多傻事的童年~后年轻的母亲和初恋的梦~都与这老了的秋ń天去之遥远了冯骥才的散文代表作。一种戳浓重的忧伤混同音乐漫无边际地散开~渲铬染着满目风光。我忽然想喊~想叫这列车萜停住~倒回去!
突然~一条大道纵向 冲出去~黄昏中它闪闪发光~如同一支号梅角嘹亮吹响~声音唤来一大片拔地而起的髂森林~像一支金灿灿的铜管乐队~奏着庄 严的乐曲走进视野。来不及分清这是音乐艾还是画面变换的原故~心境陡然一变~刚响刚的忧愁一扫而光。当浓林深处一棵棵依冷然葱绿的幼树晃过~我忽然醒悟~秋天的 凋谢全是假相!
11 / 18
它不过在寒飙来临之封前把生命掩藏起来~把绿意埋在地下~在谷冬日的雪被下积蓄与浓缩~等待下一个春邝天里~再一次加倍地挥洒与铺张!远远山绦坡上~坟茔~在夕照里像一堆火~神奇又襦神秘~它那里是埋葬的一具尸体或一个孤 魂?既然每个生命都在创造了另一个生命?后离去~什么叫做死亡?死亡~不仅仅是?一种生命的转换~旋律的变化~画面的更 迭吗?那么世间还有什么比死亡更庄严、供更神圣、更迷人!为了再生而奉献自己的躯伟大的死亡啊……
秋天的音乐已如圣蹶殿的声音;这壮美崇高的轰响~把我全部 身心都裹住、都净化了冯骥才的散文代表褡作。我惊奇地感觉自己像玻璃一样透明。
这时~忽见对面坐着两位老人~正在亲绚密交谈。残阳把他俩的脸晒得好红~条条架皱纹都像画上去的那么清楚。人生的秋天砗!他们把自己的青春年华、所有精力为这抟世界付出~连同头发里的色素也将耗尽~碇那满头银丝不是人间最值得珍惜的吗?我馕瞧着他俩相互凑近、轻轻谈话的样子~不婿觉生出满心的爱来~真想对他俩说些美好茭的话。我摘下耳机~未及开口~却听他们艚正议论关于单位里上级和下级的事~哪个捩连着哪个~哪个与哪个明争暗斗~哪个可瘴靠和哪个更不可靠~哪个是后
12 / 18
患而必须…牮…我惊呆了~以致再不能听下去~赶快重 新戴上耳机~打开音乐~再听~再放眼窗,外的景物~奇怪!这一次~秋天的音乐~店那些感觉~全没了
"艺术原本是欺骗楣人生的冯骥才的散文代表作。"
在我诒返回家~把这盘录音带送还给我那朋友时指~把这话告他。
他不知道我为何得到颡这样的结论~我也不知道他为何对我说:
"艺术其实是安慰人生的。"
冯ヱ骥才的散文代表作三:无书的日子
你 出外旅行~在某个僻远的小镇住进一家小】店~赶上天阴落雨~这该死的连绵的雨把 你闷在屋里。你拉开提包锁链~呀~糟糕蹲之极!竟然把该带在身边的一本书忘在家矧中--这是每一个出外的人经常会碰到的翼遗憾。你怎么办?身在他乡~陌生无友~浙手中无书~面对雨窗孤坐~那是何等滋味×?我吗~嘿~我自有我的办法!
13 / 18
12χ3456
道出这办法之前~先要说这熙办法的由来。
我家在"**"初被洗亻劫一空。藏书千余~听凭革命造反派们撕范之毁之~付之一炬。抄家过后~收拾破破畦烂烂的家具杂物时~把残书和哪怕是零零晚散散的书页都万分珍惜地敛起来~整理、蹯缝钉~破口处全用玻璃纸粘好;完整者寥妇寥~残篇散页却有一大包袱。逢到苦闷寂锯寞之时~便拿出来读。读书如听音乐~一漶进入即换一番天地。时入蛮荒远古~时入郦异国异俗~时入霞光夕照~时入人间百味噢。一时间~自身的烦扰困顿乃至四周的破港门败墙全都化为乌有~书中世界与心中世 界融为一体--人物的苦恼赶走自己的苦域恼~故事的紧张替代现实的紧张~即便忧瞎伤悒郁之情也换了一种。艺术把一切都审 美化~丑也是一种美~在艺术中审丑也是姊审美~也是享受。
但是~我从未把书瘐当做伴我消度时光的闲友~而把它们认定辛是充实和加深我的真正伙伴。你读书~尤腿其是那些名著~就是和人类历史上最杰出 的先贤智者相交!这些先贤智者著书或是傍为了寻求别人理解~或是为了探求人生的疑途径与处世的真理。不论他们的箴言沟通蘑于你的人生经验~他们聪慧的感受触发你 的悟性~还是他们天才的思想顿时把你蒙函昧混沌的
14 / 18
头颅透彻照亮--你的脑袋仿佛妩忽然变成一只通电发亮的灯--他们不是囿你最宝贵的精神朋友吗?
半本《约翰刿〃克利斯朵夫》几乎叫我看烂~散页的中撞外诗词全都烂熟于我心中冯骥才的散文代饕表作。然而~读这些无头无尾的残书倒别昊有一种体味~就像面对残断胳膊的维纳斯浓时~你不知不觉会用你自己最美的想象去销安装它。书中某一个人物的命运由于缺篇 少章不知后果~我并不觉得别扭~反而用靳自己的想象去发展它~完成它。我按照自讫己的意志为它们设想出必然的命运变化和陡结局。我感到自己就像命运之神那样安排满着一个个生命有意味的命运历程。当时~垤我的命运被别人掌握~我却掌握着另一些陶"人物"的命运;前者痛苦~后者幸福。
往往我给一个人物设计出几种结局冯骥马才的散文代表作。小说中人物的结局才是郯人物的完成。当然我不知道这些人物在原腭书中的结局是什么~我就把自己这些续篇г分别讲给不同朋友听。凡是某一种结局感惆动了朋友~我就认定原作一定是这样~好ば像我这才是真本~听故事的朋友们自然也,就深信不疑。
"**"后~书都重新茉出版了。常有朋友对我说:"你讲的那本眼书最近我读了~那人物根本没死~结尾也报不是你讲的那
15 / 18
样……"他们来找我算账;骟不过也有的朋友望着我笑而不答的脸说:沁"不过~你那样结束也不错……"
当各初~续编这些残书未了的故事~我干得挺 来劲儿~因为在续编中~我不知不觉使用畚了自己的人生经验~调动出我生活中最生,动、独特和珍贵的细节~发挥了我的艺术 想象。而享受自己的想象才是最醉心的~撤这是艺术创造者们所独有的一种感受。后涨来~又是不知不觉~我脱开别人的故事轨捋道~自己奔跑起来。世界上最可爱的是纸挤~偏偏纸多得无穷无尽~它们是文学挥洒稻的无边无际的天地。我开始把一张张洁白踬无瑕的纸铺在桌上~写下心中藏不住的、?惟我独有的故事。
写书比读书幸福得腈多了。
读书是欣赏别人~写书是挖掘食自己;读书是接受别人的沐浴~写作是一碛种自我净化。一个人的两只眼用来看别人惬~但还需要一只眼对向自己~时常审视深鹘藏自身中的灵魂~在你挑剔世界的同时还 要同样地挑剔自己冯骥才的散文代表作写莱作能使你愈来愈公正、愈严格、愈开阔、俩愈善良。你受益于文学首先是这样的自我汰更新和灵魂再造~否则你从哪里获得文学鳅所必需的真诚?
16 / 18
读书是享用别人的创削造成果~写书是自己创造出来供给它人享丨用。文学的本质是从无到有;文学毫不宽贫容地排斥仿造~人物、题材、形式、方法桴~哪怕别人甚至自己使用过的一个巧妙的 比喻也不容在你笔下再次出现。当它所有畋的细胞都是新生的~才能说你创造了一个缱新生命。于是你为这世界提供一个有认识,价值、并充满魅力的新人物~它不曾在人莫间真正活过一天~却有名有姓有血有肉~蹑并在许许多多读者心底深刻并形象地存在濉着;一些人从它身上发现身边的人~一些酩人从它个性中发现自己;人们从中印证自辕己~反省过失~寻求教训~发现生存价值伦和生活真谛……还有~世界上一切事物在馊你的创作中~都带着光泽、带着声音、带 着生命的气息和你的情感而再现~而这所,有一切又都是在你两三尺小小书桌上诞生澍的~写书是多么令人迷醉的事情啊!
皑在那无书的日子里~我是被迫却又心甘情阑愿地走到这条道路上去的~这便是写书。
123456
无书而写书。失而复睹得~生活总是叫你失掉的少~获得的多。
嘿嘿~这就是我要说的了--
17 / 18
每裨当旅行在外~手边无书~我就找几块纸铺 展在桌。哪怕一连下上它半个月的雨~我彪照旧充满活力、眼光发亮、有声有色地呆较在屋中。我可不是拿写书当做一种消遣。 我在做上帝做过的事:创造生命。
18 / 18
范文五:鲁迅的散文代表作
鲁迅的散文代表作
篇一:鲁迅的代表作品集有小说集
鲁迅的代表作品集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古诗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等。
出现在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上的有:
七年级上第四单元的《风筝》,它选自散文诗集《野草》,体裁是散文;
七年级下第一单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第四单元《社戏》,都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体裁是散文;
八年级上二单元《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体裁是散文;
八年级下第一单元《藤野先生》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体裁是散文,第二单元《雪》选自散文诗集《野草》,体裁是散文;
九年级上《故乡》,选自小说集《呐喊》,体裁小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自《且介亭杂文》,体裁议论文; 九年级下《孔乙己》,选自《呐喊》,体裁小说。
篇二:鲁迅先生的散文的特点
鲁迅先生的散文的特点
郁达夫曾对鲁迅和周作人的散文的风格作了比较:“鲁迅的文体
简练得象一把匕首,能以寸铁杀人,一刀见血。重要之点,抓住之后,只消三言两语就可以把主题道破??。与此相反,周作人的文体,又来得舒徐自在,信笔所至,初看似乎散漫支离,过于繁琐,但仔细一读,却觉得他的漫谈,句句含有分量,一篇之中,少一句就不对,一句之中,易一字也不可??。两人文章里的幽默味,也各有不同的色彩:鲁迅的辛辣干脆,全近讽刺,周作人的是湛然和蔼,出诸反语。”其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中说:“中国现代散文的成绩,以鲁迅和周作人两人的最丰富最伟大。”这些可以说明周作人的早期散文在当时的影响之大。
篇三:鲁迅的怀人散文主要有三类
鲁迅的怀人散文主要有三类: 一类是如《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怀念的是后辈或战友,这类文章是用泪水拌着墨水写成的,所以在痛惜与回忆交往中有着深挚的怀念之情,其中含有对反动势力的痛斥。 另一类是如《范爱农》,怀念的是同时期的旧文化人士,这类文章有着叹息其不悟的感情,对这些人迂腐的思想和行动进行含蓄的批判,在怀念的同时有些哀其不幸,怒其不醒的感慨。还有一类散文如《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 鲁迅的魅力与其说在于笔锋,不如说在于性格.鲁迅就其性格而论,可以概括为三点.
其一,保持人格独立.鲁迅没有智者虚张声势、打拱作捐之陈腐,没有文人衣冠楚楚、道貌岸然之虚伪,更不存在旧知识分子无病呻吟、顾影自怜之恶习.他,生就一副傲骨,秉承先哲才气,鹤立鸡群,
独往独行.
其二,真实的自我.鲁迅之所以独一无二(效仿之人多亦,但无人能比),关键是鲁迅的真实.鲁迅的真在于他敢于直言,公开说别人“不敢说,不想说,不愿说,不能说”的话.他是一名孤胆侠士,单枪匹马地向旧势力冲杀.他敢于戳穿伪道士的面纱,能为学生的惨死而呼号于天下.鲁迅虽然处在没有真言的时代,但他却用毕生精力去写他所看到的一切真实的存在.他的笔令论敌胆寒,让友人称快.他的真实在于血当汁墨笔当枪,而谱写的却是带有沧桑感的伟大人格.
其三,强烈的使命感.鲁迅之所以为鲁迅,是因为他不明哲保身,受到恐吓,他出门不带钥匙,以示不归之志.他不惜以其生命高扬理性,以其坚毅警示众生,因而使人望其项背终生敬仰. 鲁迅毕生信念是毫不留情地向旧势力宣战,他的夙愿是俯首甘为人民大众的“牛”.他的这一追求极苦、极累、极孤、极悲,正如先生所言: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然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盖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既属此类人,但又高于此类人.所谓属于,是他集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
身求法于一身;所谓不同,即是他的境界、水平、理想远远高于上述诸类人.他的伟岸在于激情不止;他的高远在于洞察真相;他的威力在于笔锋犀利;他的高远在于永远与人民为伍与旧势力为
敌.
鲁迅的杂文是有极强烈的战斗性的,这种战斗性借助于深刻的思想内(本文来自:Www.HnbOxu.coM 博 旭 范文 网:鲁迅的散文代表作)容和强烈的艺术魅力而表现出来,它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通过具体材料的和谐统一。
鲁迅的运用逻辑思维来揭露事物的矛盾时,经常通过艺术形象来表现。
鲁迅还经常运用书本或自己创造的故事来构成形象,表达思想。由于不是虚假的杜撰,从真实的生活感受出发,故事里渗透着个人深切的体验,所以莫不栩栩如生,发人深思。
鲁迅表达感情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并不限于形象和譬喻。他善于运用排比等修辞手法,反复咏叹,以宣泄一种不可抑止的感情。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散文的纪实性与虚构问题doc
三>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