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奥斯托洛夫斯基名言
? 人的一生可能 燃烧也可能腐 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 来! ? 友谊,以互相尊重为 基础的崇高美 好的友谊,深切的同情,对别人的成就 决不恶意嫉妒 ,对自己培养一 种集体利益高 于一切的意识 。
? 应当赶紧地,充分地生活,因为意外的疾 病或悲惨的事 故随时都可以 突然结束他的 生命。
? 对时间的慷慨 ,就等于慢性自 杀。
? 人应该支配习 惯,而决不能让习 惯支配人,一 个人不能去掉 他的坏习惯,那简直一文不 值。
? 不管一个人多 么有才能,但是集体常常 比他更聪明和 更有力。 ? 人的巨大的力 量就在这里——觉得自己是在 友好的集体里 面。 ? 幸福是多方面 的。我也是很幸福 的。创作产生了无 比惊人的快乐 ,而且我感觉出 自己的手也在 为我们大家共 同建造的美丽 楼房——砌着砖块,这样,我个人的悲痛 便被排除了。
? 人生最美好的 ,就是在你停止 生存时,也还能以你所 创造的一切为 人民服务。 ? 真正的朋友应 该说真话,不管话多么尖 锐。
? 所谓友谊,首先是诚恳,是批评同志的 错误。
? 医治一切病痛 最好的最宝贵 的药品,就是劳动。
? 不停留在已得 的成绩上,而是英勇地劳 动者,努力要把劳动 的锦标长久握 在自己手里。
? 利己的人最先 灭亡。他自己活着,并且为自己而 生活。如果他的这个 “我”被损坏了,那他就无法生 存了。
? 钢是在烈火和 急剧冷却里锻 炼出来的,所以才能坚硬 和什么也不怕 。我们的一代也 是这样的在斗 争中和可怕的 考验中锻炼出 来的,学习了不在生 活面前屈服。 ? 人支配习惯,而不是习惯支 配人。
? 爱国心再和对 敌人的仇恨用 乘法乘起来,只有这样的爱 国心才能导向 胜利。 ? 幸福,就在于创造新 的生活,就在于改造和 重新教育那个 已经成了国家 主人的、社会主义时代 的伟大的智慧 的人而奋斗。
? 对于我,做一个战士是 最大的幸福……一切个人问题 都不如社会主 义事业那样永 久。
? 我在自己的一 生里也曾经历 过被遗弃和背 叛的痛苦。可是有一种东 西却救了我:我的生活永远 是有目的、有意义的,这就是为社会 主义而奋斗。 ? 光明给我们经 验,读书给我们知 识。 ——奥斯特洛夫斯 基名言 ? 没有不好的学 生,只有不好的老 师。
? 人应该支配习 惯,而决不能让习 惯支配人,一个人不能去 掉他的坏习惯 ,那简直一文不 值。
? 所谓友谊,这首先是诚恳 ,是批评同志的 错误。
? 真正的朋友应 该说真话,不管那话多么 尖锐……
? 要永远觉得祖 国的土地是稳 固地在你脚下 ,要与集体一起 生活,要记住,是集体教育了 你。那一天你若和 集体脱离,那便是末路的 开始。
? 谁若与集体脱 离,谁的命运就要 悲哀。
? 在人生的任何 场合都要站在 第一线战士的 行列里。
? 不停留在已得 的成绩上,而是英勇地劳 动着,努力要把劳动 的锦标长久握 在自己手里。
? 我只相信一条 :灵感是在劳动 时候产生的。……劳动,这是一切钝感 的最好的医生 。
? 共同的事业;共同的斗争,可以使人们产 生忍受一切的 力量。 ? 谁若认为自己 是圣人,是埋没了的天 才,谁若与集体脱 离,谁的命运就要 悲哀。集体什麽时候 都能提高你,并且使你两脚 站得稳。
? 爱国心再和敌 人的仇恨用乘 法乘起来-只有这样的爱 国心才能导向 胜利。 ? 共同的事业,共同的斗争,可以使人们产 生忍受一切的 力量。 ? 人的一生可能 燃烧也可能腐 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 来~ ? 谦逊可以使一 个战士更美丽 。
, 光阴给我们经?验,读书给我们知?识。
, 人最宝贵的是 生命.生命对于我们 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 应当这样度过 : 当
他回首往事 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 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 为而羞愧-这样,在
临死的时候 ,他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 和全部的精力 ,都已献给世界 上最壮丽
的事 业-为人类的解放 而奋斗."
, 只有像我这样 发疯地爱生活 、爱斗争、爱那新的更美 好的世界的建 设的人,
只有我们这些 看透了认识了 生活的全部意 义的人,才不会随便死 去,哪怕只
有一点 机会就不能放 弃生活。
范文二:高尔基、贝多芬、奥斯托洛夫斯基
高尔基(1868.3.28―1936.6.18),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列宁说他是?“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苏联文学的?创始人。 他的父亲是?木匠。早年丧父,寄居在经营?小染坊的外?祖父家。11岁开始?独立谋生,其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旧社会的底?层度过的。高尔基早年?的不平凡的?经历在他著?名的自传体?三部曲中作?了生动的记?述。人间的苦难?,生活的辛酸?,磨练了他的?斗志;他在繁重劳?动之余,勤奋自学不?息。对社会底层?人民痛苦生?活的体验和?深切了解成?为他创作中?永不枯竭的?源泉。
名言: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
书籍是青年?人不可以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
读书愈多,精神就愈健?壮而勇敢。
天才出于勤?奋。
青春是有限?的,智慧是无穷?的,趁短短的青?春,去学无穷的?智慧。
世界上没有?一匹这样的?马,它可以驮着?你逃开你自?己
贝多芬事例?
1、贝多芬一生?中,贫困、疾病、失意、孤独等种种?磨难折磨着?他,其中最大的?灾难是耳聋?给他带来的?痛苦。他28岁时?,由于疾病,听觉就开始?减退,到了48岁?,再优美的歌?声他也听不?见了。他只能用书?写的方式来?和别人交流?。即使这样贝?多芬仍进行?着创作。他在这种
困?境中曾大声?疾呼:“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不能使我?完全屈服~”为了艺术,他牺牲了平?庸的私欲,战胜了一切?不幸。他说:“牺牲,永远把一切?人生的愚昧?为你的艺术?去牺牲~艺术,这是高于一?切的上帝。”
2、一次,贝多芬去一?家饭馆吃饭?,刚坐下来就?像弹琴一样?用手指在桌?面上敲打起?来。店里的人都?感到奇怪,纷纷围过来?看。过了好一会?儿,贝多芬才觉?察到人们在?注视着他,但还是没明?白是怎么回?事,只是说:“算账吧,我该付多少?钱,”周围的人听?了都哈哈大?笑,因为他根本?就没有吃什?么东西,只顾自己去?敲打了。
3、1824年?的一天,贝多芬又去?指挥他的《第九交响乐?》,博得全场一?致喝彩,共响起了五?次热烈的掌?声,然而,他却丝毫没?有听到,直到一个女?歌唱家把他?拉到前台时?,他才看见全?场纷纷起立?,有的挥舞着?帽子,有的热烈鼓?掌。这种狂热的?场面,令贝多芬激?动不已。 名言: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 生活这样美?好,活它一辈子?吧~---贝多芬(德国)
苦难是人生?的老师,通过苦难,走向欢乐。
卓越的人一?大优点: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
奥斯托洛夫?斯基
在一次车祸?中,他的右膝受?到重撞,被迫离开工?作岗位。1926年?7月与女工?拉?波?马秋克结婚?。由于他长期?参加艰苦斗?争,身体健康受?到严重损害?,到1927?年,健康情况急?剧恶化,但他毫不屈?服,以惊
人的毅?力同病魔作?斗争。1927底,奥斯特洛夫年??斯基在与病?魔做斗争的?同时,创作了一篇?关于科托夫?骑兵旅成长?壮大以及英?勇征战的中?篇小说。不幸的是,唯一一份手?稿在寄给朋?友们审读时?被邮局弄丢?了。这一残酷的?打击并没有?挫败他的坚?强意志,反而使他更?加顽强地同?疾病作斗争?。即使他全身?瘫痪,双目失明,仍然用以顽?强的意志开?始创作出以?自己的战斗?经历为素材?的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名言:1、“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这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2、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人应该支配?习惯,而决不能让?习惯支配人?,一个人不能?去掉他的坏?习惯,那简直一文?不值。
3、要永远觉得?祖国的土地?是稳固地在?你脚下,要与集体一?起生活,要记住,是集体教育?了你。
4、生活赋予我?们一种巨大?的和无限高?贵的礼品,这就是青春?:充满着力量?,充满着期待?、志愿,充满着求知?和斗争的志?向,充满着希望?、信心的青春?。
5、钢是在烈火?和急剧冷却?里锻炼出来?的。所以才能坚?硬和什么也?不怕。我们的一代?也是这样在?斗争中和可?怕的考验中?锻炼出来的?,学习了不在?生活面前屈?服。
范文三:困在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城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困在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城
作者:叶蕾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4年第03期
摘要: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是一座迷城,他的城是住在心里的道德围城。正如钱钟书所说,进的去,就出不来了。本文在对电影《十诫》评析的基础上探讨一些有关电影文化艺术的文学理论。
关键词:生命伦理 救赎 信任
1 无常与珍惜
电影一开场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不谙人事的小男孩,他看到一只死去的动物,他用稚嫩的声音询问他的父亲:“Dad,what is death?”关于死亡,活着的人怎么能够诠释它呢?关乎冰冷,关乎恐惧,离我们很远又离我们很近,触手可及。电脑屏幕上的“I am ready.”像针一样扎进父亲的眼里,也许注定的要离开是为了更好的永生,也许他的离开能让生者更能顿悟生的真谛,活着是一件弥足珍贵的事情,死者已矣,活着只为了生命的意义。身为一个科学家的父亲穷尽一生为探寻真理、为造福人类,却对儿子的死亡束手无措,无助感顿生,又像是一种讽刺,人永远不可能知道上天下一秒将会做什么,只能默默承受,所谓的人定胜天在这时候显得多么的苍白无力,科学家最终打翻了供奉神灵的桌台,该是怎样的绝望啊!理性并没有什么不好,但是它忘记了生命的无常,忽视了生命里的不可预知,有些东西稍纵即逝,当代价已经付出,为什么不感性些,珍惜些,毕竟一些人一些事,可能一下子就失去,一下子就离开,不再出现。这世上,每一分钟都有人出生,都会有人离开,不曾经历过这些的笔者,怀着恐惧、害怕心理面临这一切,所以一直战战兢兢,小心翼翼。
2 爱情与生命
爱情本没有对错,但一旦关乎生命就显得异常沉重。爱情不是选择题,生命也不是轻易能够割舍的部分。当导演将这样一个双重选择题放在我们面前时,我们不禁两难,当生命和爱情放在同一天枰上,我们又将如何倾斜呢?医生最后帮助女主角留下了两个生命,对于这个新生的生命,是奇迹,也是希望,无关爱情。只要活着,爱与不爱还有存活的可能,而生命一旦逝去,留下的又有什么呢?上帝送来的生命,是考验也是礼物,它承载着人的所有情感。 3 爱与被爱
爱情常常被颂扬,大约是因为它使人感到被尊重,使人暂时忘却并远离残酷无情的现实生活,同时也可以消除孤独感。笔者以为人之所以需要爱情,并不是渴望爱情本身,而是为了消除自己处在这个世界上强烈的孤独感,因为孤独,所以萌生爱情,由爱情萌生生的希望。最后的镜头非常别致,雅努什回到家,趴在等了他一夜的妻子身旁,她识破了丈夫的谎言,然而原
范文四:高尔基、贝多芬、奥斯托洛夫斯基.doc
高尔基(1868.3.28―1936.6.18),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列宁说他是“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苏联文学的创始人。 他的父亲是木匠。早年丧父,寄居在经营小染坊的外祖父家。11岁开始独立谋生,其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旧社会的底层度过的。高尔基早年的不平凡的经历在他著名的自传体三部曲中作了生动的记述。人间的苦难,生活的辛酸,磨练了他的斗志;他在繁重劳动之余,勤奋自学不息。对社会底层人民痛苦生活的体验和深切了解成为他创作中永不枯竭的源泉。
名言: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
书籍是青年人不可以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
读书愈多,精神就愈健壮而勇敢。
天才出于勤奋。
青春是有限的,智慧是无穷的,趁短短的青春,去学无穷的智慧。
世界上没有一匹这样的马,它可以驮着你逃开你自己
贝多芬事例
1、贝多芬一生中,贫困、疾病、失意、孤独等种种磨难折磨着他,其中最大的灾难是耳聋给他带来的痛苦。他28岁时,由于疾病,听觉就开始减退,到了48岁,再优美的歌声他也听不见了。他只能用书写的方式来和别人交流。即使这样贝多芬仍进行着创作。他在这种
困境中曾大声疾呼:“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不能使我完全屈服~”为了艺术,他牺牲了平庸的私欲,战胜了一切不幸。他说:“牺牲,永远把一切人生的愚昧为你的艺术去牺牲~艺术,这是高于一切的上帝。”
2、一次,贝多芬去一家饭馆吃饭,刚坐下来就像弹琴一样用手指在桌面上敲打起来。店里的人都感到奇怪,纷纷围过来看。过了好一会儿,贝多芬才觉察到人们在注视着他,但还是没明白是怎么回事,只是说:“算账吧,我该付多少钱,”周围的人听了都哈哈大笑,因为他根本就没有吃什么东西,只顾自己去敲打了。
3、1824年的一天,贝多芬又去指挥他的《第九交响乐》,博得全场一致喝彩,共响起了五次热烈的掌声,然而,他却丝毫没有听到,直到一个女歌唱家把他拉到前台时,他才看见全场纷纷起立,有的挥舞着帽子,有的热烈鼓掌。这种狂热的场面,令贝多芬激动不已。 名言: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 生活这样美好,活它一辈子吧~---贝多芬(德国)
苦难是人生的老师,通过苦难,走向欢乐。
卓越的人一大优点: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
奥斯托洛夫斯基
在一次车祸中,他的右膝受到重撞,被迫离开工作岗位。1926年7月与女工拉?波?马秋克结婚。由于他长期参加艰苦斗争,身体健康受到严重损害,到1927年,健康情况急剧恶化,但他毫不屈服,以
惊人的毅力同病魔作斗争。1927年底,奥斯特洛夫斯基在与病魔做斗争的同时,创作了一篇关于科托夫骑兵旅成长壮大以及英勇征战的中篇小说。不幸的是,唯一一份手稿在寄给朋友们审读时被邮局弄丢了。这一残酷的打击并没有挫败他的坚强意志,反而使他更加顽强地同疾病作斗争。即使他全身瘫痪,双目失明,仍然用以顽强的意志开始创作出以自己的战斗经历为素材的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名言:1、“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这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2、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人应该支配习惯,而决不能让习惯支配人,一个人不能去掉他的坏习惯,那简直一文不值。
3、要永远觉得祖国的土地是稳固地在你脚下,要与集体一起生活,要记住,是集体教育了你。
4、生活赋予我们一种巨大的和无限高贵的礼品,这就是青春:充满着力量,充满着期待、志愿,充满着求知和斗争的志向,充满着希望、信心的青春。
5、钢是在烈火和急剧冷却里锻炼出来的。所以才能坚硬和什么也不怕。我们的一代也是这样在斗争中和可怕的考验中锻炼出来的,学习了不在生活面前屈服。
范文五:被重新讲述的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
早在2003年,奥里维尔?菲利波纳(Olivier Philipponnat)和合作伙伴帕特里克?列尼哈特(Patrick Lienhardt)就完成了传记《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的一生》,书稿送到出版社后,搁放了将近4年。“当时,伊莱娜的遗作《法兰西组曲》尚未出版和获奖,她的写作和人生都不像现在这样为人所知,出版社对传记的销售量没把握。”菲利波纳跟我聊起这本传记曾受到的冷遇。不过,在该书获得法国《观点》杂志传记文学奖后,菲利波纳现在是法国最受追捧的传记作家之一。
此次受邀来中国,菲利波纳为读者讲述他所了解的伊莱娜。而菲利波纳跟我说,他对伊莱娜的研究其实完全出于偶然。他先前主要从事音乐评论,为《光盘》和《电影音乐》等刊物撰写专栏。因为要做一个关于二三十年代法国电影的研究,朋友建议他读些同时代的小说,书单中就有伊莱娜的《大卫?格德尔》和《舞会》。这次阅读经验让菲利波纳大感意外,以前他并不知道有这样一位犹太女作家,而她的作品居然如此独具气质。“那是伊莱娜最早的两部长篇,分别写于1929和1930年,出书时她刚满26岁。伊莱娜的叙述方式有强烈的电影特质,在那个时代这种写作实在超前。我查找资料后发现,两本小说确实都被电影制片人看中并买下改编权,当年就搬上了银幕。”菲利波纳说,《大卫?格德尔》1930年由朱利恩?杜维威尔(Julien Duvivier)执导,是这位法国大导演的第一部有声电影,票房不错;《舞会》的导演没什么名气,但13岁的女主角达尼埃尔?达里欧(Danielle Darrieux)后来成了法国最红的女明星,50年代她主演了《红与黑》、《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后,一直被奉为法国美女的经典代言,而《舞会》是达尼埃尔的第一部电影。
富家女,26岁写了两部小说,10年出版9部作品,当年曾在法国文学界和电影界轰轰烈烈,半个世纪后却几乎无人再多做谈论,菲利波纳由此对伊莱娜发生了探究的愿望,在他了解到伊莱娜最后死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悲剧命运后,更是如此。他找到合作伙伴帕特里克?列尼哈特,开始一起寻找关于伊莱娜的一切。从法国到俄罗斯,他们收集伊莱娜的工作笔记、私人书信以及一些从未公开发表过的文献和手稿,其掘地三尺似的严谨工作被描述为“对现存史料的发现直至无法再发掘”。
菲利波纳觉得,在个人气质上,伊莱娜其实和同样出身于巴黎大资产阶级家庭的萨冈有非常接近的地方:她们都毫无保留地属于各自的时代。“在二三十年代尚且保守的风气里,伊莱娜就是个喜欢飙车、跳舞和约会的女孩,有着非常自由的天性。我们曾找到一本她在成名后接受广播访谈的录音带,伊莱娜在里面大声说笑,和那个采访她的人彼此嘲弄。”这和我们所认为的那个沉重的伊莱娜是不同的。“《法兰西组曲》是一部托尔斯泰式的作品。但当我们回头读到伊莱娜的《大卫?格德尔》,又会发现那是一种完全不同的写作。她使用了很多不加修饰的语言,如同一些男性作家那样无所顾忌。在写作上她像一个俄罗斯套娃,总有新的意外留在里面。”
菲利波纳说,伊莱娜的作品并不那么容易被人接受。她小说中的犹太人总有让人难以接受的一面,她以冷酷无情的语句来描述自己的同族。而在她自己身上,同样有令人感到困惑的地方,比如她那个阶层的犹太人本来有机会逃离法国,而她似乎没有像其他人那样,竭尽全力去保全自己和家人的性命。
在1940年6月法国沦陷前,巴黎的犹太人已经意识到即将来临的厄运,很多有钱人和名人都想尽办法逃往中立国瑞士或者远离战争的美国,比如和伊莱娜同为俄裔犹太人的画家夏加尔,就是在那时候带妻子离开巴黎去了美国。伊莱娜出身于俄国最富有的银行家族,婚后也一直和丈夫米歇尔?爱泼斯坦生活在巴黎上流社会,找人帮助他们离开是有可能的,但她好像没有做这方面的努力。她只是在沦陷前半年将两个女儿送到了索恩-卢瓦尔省的伊西?勒维克村避居,而自己和丈夫仍留在巴黎,直到1941年6月后犹太人开始被清查和关押,他们才离开巴黎,去到托管女儿的村子。菲利波纳说,从找到的很多通信和笔记资料中他感觉,伊莱娜的选择最初是因为自信又抱有幻想:她是名人,在巴黎有很多地位不一般的法国朋友,米歇尔又熟谙德语,她以为自己和家人也许能够得到保护――她的朋友们似乎也抱有同样的想法,巴黎著名出版人阿尔班?米歇尔在1939年9月28日给米歇尔?爱泼斯坦的信中写道:“仅凭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这个名字,所有的大门都将为她打开。”而1942年后,当生存环境变得越来越恶劣,她又因为对时势的清醒认识而处在了另一种绝望中,不再准备以逃跑来寻求存活。菲利波纳认为,1942年6月,伊莱娜放弃了逃往瑞士的最后机会,正在写作中的《法兰西组曲》可能是其重要原因:作为一个愈来愈清醒的写作者,她感觉到那将是自己一生中最好的作品,她被内心强烈的愿望驱使着要和书中人物一起等待结局,看到谜底――“这是第一次,她将自己的写作放在了家庭之前。”就像她自己在创作笔记中写的:两种命运之间的斗争,每次混乱之时都会出现,这不是建立在逻辑之上,而是一种本能性的出现。
在法国的女作家里,无论是伊莱娜之前的乔治?桑,她同时代的尤瑟纳尔,还是在她身后成名的杜拉斯、萨冈,几乎每个人都被不容于道德形态的情感所困。但伊莱娜不同,虽然缺失母爱,成年后却有完美的家庭生活:她和米歇尔彼此敬爱,和两个女儿也母女情深。菲利波纳说,从伊莱娜的书信和笔记中看,她一直将家人放在写作之上,这个家也为她挡掉诸多烦恼。她在战争期间写了一本《契诃夫传》,米歇尔帮她搜集资料、打字,也做第一个审读者,米歇尔甚至会直言告诉她:这个地方这样写有点傻。那是1941到1942年,伊莱娜和丈夫已经被迫佩戴着表示犹太人身份的黄色星形标志,处在对于自身及种族命运最为焦灼和煎熬的阶段,绝望尚未完全降临。到最后,伊莱娜以一个写作者的宿命感决绝地跟从了命运而不做逃亡的反抗。“她没有设法改名换姓隐居起来。而她母亲在战争中因为更换了名字和证件,得以活到战后。”伊莱娜和母亲的关系,是她短暂生命中的情感“破洞”,到死后也未能缝补――在战后,她母亲曾将两个幸存的外孙女拒之门外。菲利波纳说,伊莱娜的母亲是个天性对孩子疏离的女人,因为要留住青春而憎恨孩子的长大。伊莱娜和母亲的关系一直冷淡,在她的小说中,母亲的形象都非常冷酷,而这种描写又让她的母亲很受伤害。
1942年7月13日,伊莱娜被法国宪兵从家中带走,16日关进卢瓦雷省的皮迪维埃集中营,17日被运往奥斯维辛――菲利波纳为伊莱娜写的传记就是从这一天开始的,那是走向命运的最后一程。一个月后,伊莱娜在奥斯维辛遇害。三个月后,她的丈夫米歇尔也被送进奥斯维辛,死于毒气室。而关于他们两个女儿的命运,已经有了很多报道:在托管人的帮助下,德尼丝和伊丽莎白躲过搜捕,带着装有母亲遗作的箱子四处逃藏,幸存到战后。几十年后,姐妹俩才有勇气面对心里的伤痛,开始清理和阅读母亲的遗稿。2004年,首部描写1940年6月大逃亡的文学巨著《法兰西组曲》终于公开出版,伊莱娜再次震动法国文坛。
1940年,伊莱娜在巴黎那个夏天的漫长恐惧中还写作了小说《狗与狼》。表面读来,这是一本爱情小说:底层犹太女孩亚达从小暗恋犹太上流社会的男孩哈里,身份悬殊而无望,最终在巴黎相遇、相爱又失去……但在本质上,这是一部深刻描述犹太人处境的作品。奇特的是,伊莱娜的小说和夏加尔的一幅画取了同样的标题。我问菲利波纳,“狗与狼”在犹太文化中是否有某种特别的意象?他说自己还没有答案。“夏加尔和伊莱娜都是俄裔犹太移民,但他们其实是完全不同的人。夏加尔从小生活在俄罗斯的犹太下层街区,流亡法国后一直和东欧犹太文化保持着紧密关系;而伊莱娜是犹太富人出身,在法国融入了资产阶级的上流社会后,她并不依恋犹太文化,甚至想要斩断它。在表面上她好像在不断地自觉否定犹太遗产,可这实际上又造成了内心的苦闷和复杂,因为她不仅是犹太人,还是外国人,一直没有获得法国国籍。我觉得,‘狗与狼’,也许代表了两个不同的犹太社会阶层,或者说他们各自的生存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