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心理学考研名词解释之知觉的含义
考研屋 www.kaoyanwu.com
提供各大机构考研、公务员、四六级辅导视频课程
知觉的含义 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与感觉的关系:知觉与感觉一样,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产生的,同属于对现实的感性反映形式;知觉以感觉作基础,但比个别感觉的简单相加要复杂得多。这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它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总和; 其次,我们对客观事物的知觉,并非只是对客观事实的客观反应,知觉中带有相当的主观成分。这是我在博仁官网上方向的一篇文章,分享一下。心理学考研咨询qq:1979107906
www.kaoyanwu.com :提供各大机构考研、公务员、四六级辅导视频课程 考研屋
专业提供提供各大机构考研、公务员、四六级辅导视频课
范文二:心理学的名词解释
心理学的名词解释
1.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
2. 感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3. 知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4. 错觉: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不正确的、歪曲的知觉。
5. 观察:是有目的的、有计划、有思维参加得比较持久的知觉。
6.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7. 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8. 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的目的,必要时还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9. 记忆:是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10. 表象:是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在脑海中重现该事物的形象。
11. 识记:是把所需要信息输入到人脑的过程。
12. 保持:是识记过的事物在头脑中贮存和巩固的过程。
13. 遗忘:是对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回忆,或者是错误的回忆。
14. 回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提取过程。
15思维:是人脑对客光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16.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17. 幻想:是与个人愿望相联系并指向与未来事物的想象。
18.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
19. 移情:是指人们在察觉他人情感时自己也体验到的与之相同的情感。
20. 意志:是人在行动中自觉的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的的心理过程。
21. 个性:是个体在物质和交往活动过程中具有社会意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系统。
22. 需要:当个体或群体因缺乏某种刺激时会呈现一种不平衡状态,对这种不平衡状态以及要求达到新的 平衡的体验表现为需要。
23. 自我意识:使人对自身以及自己同客观世界关系的意识。
24.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并使活动的任务能够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25. 气质:是心理活动动力方面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26. 性格:是指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27. 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个体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28. 动机:是指直接引起、维持并推动个体活动已达到一定目标的内在心理动力。
29. 学习定势: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是由先前学习引起的对后继学习活动能产生影响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30.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31.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因素或内部动力。
32. 知识: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33. 动作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一系列动作方式系统。
34. 智力技能:是指借助于内部语言在头脑中进行的智力活动方式。
35. 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36. 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个人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1
37. 定势:是指由先前的活动所形成的并影响当前问题解决的一种心理准备 状态。
38. 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征。
39. 品德:是指依据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准则采取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40. 过错行为:小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产生的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
41. 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彼此间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一种心理上和社会上的联系。
42. 班级人际关系:是指班级成员之间有交往而形成的心理上的关系,它反映了班级成员需要得到满足与否的心理状态。
2
范文三:心理学的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一、
1、统觉:赫尔巴特的术语,指意识观念由无意识中选择那些能通过融合或复合而与自身合为一体的观念的同化过程。
2、统觉团:赫尔巴特的术语,指一个观念的统觉不仅使这个观念成为意识的,且使它被意识观
念的整体所同化。该整体就被称为统觉团。
3、四段教学法:赫尔巴特根据其统觉思想,把教学过程分成四个阶段,即四段教学法:1、明了——给学生明确地讲授新知识;2、联想——新知识要与旧知识建立联系;3、系统——作出概括和结论;4、方法——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习题解答、书面作业等)。同这四个阶段相应的学生的心理状态是:注意、期待、探究和行动。
4、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二、
5、学习:由经验引起的能力或倾向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6、智慧技能:加涅划分的学习结果类型之一,指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的能力。 、情境性问题解决:指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结构不良问题。 7
8、认知策略:指运用有关人们如何学习、记忆、思维的规则支配人的学习、记忆或认知行为,并提高其学习、记忆或认知效率的能力。
9、言语信息:指能用言语(或语言)表达的知识。
10、动作技能:指通过练习获得的、按一定规则协调自身肌肉运动的能力。 11、态度:指习得的对人、对事、对物、对己的反应倾向。
三、
12、学习的顿悟说:格式塔学派对学习的解释,认为学习是突然领悟到的知觉经验的重新组织。 13、图式:这里指巴特利特的术语,是个体头脑中原有的观念,对个体的记忆和提取新信息会产生重要影响。
14、经典条件反射:巴甫洛夫描述的一种条件作用形式,指原先的中性刺激通过与无条件刺激重复匹配呈现,获得了由无条件刺激所引起的反应。
15、操作条件反应:斯金纳描述的条件作用形式,指机体自发的反应因有强化或无强化的伴随而相应增加或降低重复出现的概率。
16、桑代克三大学习定律:指桑代克在实验基础上提出的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练习律指联结的应用会增强这个联结的力量,联结的失用(不练习)会导致联结的减弱或遗忘;效果律指导致满意后果的行为被加强,带来烦恼的行为则被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the special rectification work. 2, enhance political concentration. To strengthe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always adhere to the correct political line, political stand, political orientation, political road, and constantly enhance political acumen and political discernment, firm road confidence, theoretical confidence And confidence in the system. To further strengthen the theory of
削弱或淘汰。
17、强化:任何有助于机体反应概率增加的事件。凡施加某种影响并有助于反应概率增加的事件叫正强化;凡移去某种不利的影响并有助于反应概率增加的事件叫负强化。 四、
18、知识:主体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储存于个体内,即为个体的知识,
储存于个体外,即为人类的知识。
陈述性知识:指个人具有有意识提取线索,能直接陈述的知识,是用来回答“世界是什么问题”的知识。
19、命题网络:陈述性知识表征的一种形式,是由具有共同成分的两个命题彼此联系起来形成的。
20、程序性知识:指个人不具有有意识提取线索,但可以通过其作业表现间接推测出来的知识,是用来回答“怎么办问题”的知识。
21、脚本:一种知识表征的形式,指表征反复出现的事件的图式。 22、双编码理论:一种知识表征理论,认为陈述知识以言语和意象两种方式表征,双编码是有
效和高效思维的重要方面。
23、同化论:奥苏伯尔在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中提出的、用以解释概念或命题意义获得的心理机制的学说,强调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涉及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三种形式;强调概念和命题的不断分化和综合贯通;强调原有知识的巩固及教材由一般到个别的循序组织。 五、
24、技能:在练习基础上形成的按某些规则或操作程序顺利完成某种智慧任务或身体协调任务的能力。
25、产生式:表征程序性知识的最小单位,是条件—行动(condition-action)的规则。 反省认知(元认知):个人对自己的思维过程的意识与监控。
26、产生式系统:程序性知识的表征形式。是由控制流联系起来的若干产生式。 27、认知策略:认知心理学中指智慧技能的一个用于对内调控的亚类,是受意识控制的一类特殊的程序性知识。
六、
28、问题:给定信息和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29、问题解决:问题解决是学习者将原有的概念和规则加以综合,在新情境中应用并得到新的认知成果的过程。
30、问题空间:问题解决者对问题客观陈述的理解,通常由问题的给定条件、目标和允许的认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the special rectification work. 2, enhance political concentration. To strengthe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always adhere to the correct political line, political stand, political orientation, political road, and constantly enhance political acumen and political discernment, firm road confidence, theoretical confidence And confidence in the system. To further strengthen the theory of
知操作三种成分构成。
31、功能固着:指个人在解决问题时所表现的思考僵化现象。
32、问题表征:问题解决的步骤之一,指形成问题空间,包括明确问题的给定条件、目标和允许的操作。
33、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学习是指教师或其他成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的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作为一种课程形态,研究学习课程是为研究性学习的充分展开所提供的独立的、有 计划的学习机会。研究性学习的心理学实质是问题解决。
七、
34、动作:人体的一种空间造型以及驱动这种空间造型的内部冲动。 35、动作技能:动作技能是人类一种习得的能力,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地利用身体动作去完成一项任务的能力。
36、心理练习:仅在头脑内思考或想象身体运动而不进行实际的肌肉运动的一种练习形式,与身体练习相对。
八、
37、态度:个体对自己和对外部世界的客体、人、情境或任何其他抽象观念或政策等的喜爱或讨厌的评价性反应。
38、认知失调:指个体的观点或信念出现的不一致或不协调。认知失调是态度发生变化的先决条件。
39、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行为规范的总和。
40、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反映,是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特征。
41、品德的构成:品德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种成分构成。 42、替代强化:观察到榜样人物的行为受到奖励或赞扬而使观察者间接受到的强化。 43、道德价值观念:是对各种涉及他人利益的行为的价值的概括化。 九、
44、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45、纵向迁移:加涅区分的一种迁移类型,指已掌握的概念和原理在新的、需要产生新概念或原理的情境中的运用。
46、侧向迁移:加涅区分的一种迁移类型,指已习得的概念和原理在新的、但不需要产生新概念或新原理的情境中的运用。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the special rectification work. 2, enhance political concentration. To strengthe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always adhere to the correct political line, political stand, political orientation, political road, and constantly enhance political acumen and political discernment, firm road confidence, theoretical confidence And confidence in the system. To further strengthen the theory of
47、相同要素说:桑代克提出的一种迁移理论,指只有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测验情境存在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到另一种学习,即产生迁移,所谓共同的成分是指刺激与反应的联结。
形式训练说:基于官能心理学的一种迁移理论,认为迁移是通过对组成心的各种官能的训练,以提高各种能力如注意力、记忆力、推理力、想象力等而实现的。而且,迁移的产生将是自动的。
48、学习定势:哈洛提出的一个概念,用以解释格式塔心理学家所描述的“顿悟”现象。哈洛认为,顿悟并不是由于知觉的突然改组而出现的,而是在学会如何学习的基础上或在学习一般规则的基础上出现的。学习定势不是突然闪现的,依赖大量的练习和经验。 49、概括说:贾德提出的迁移理论,认为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的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 50、关系转换说:格式塔心理学家提出的一种迁移理论,认为认为学习者必须发现两个事件之间的关系,迁移才能产生。
十、
、认知发展:认知发展为心理发展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一般指与大脑生长和知识技能有51
关的发展方面。具体地说,它涉及人在知觉、记忆、思维、语言、智力等方面种种功能的发展变化。
52、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把儿童不能独立完成但在他人的帮助指导下能完成的任务范围叫做最近发展区。
53、认知风格:也称认知方式,指个体偏爱的加工信息方式,表现在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
十一、
54、动机:指驱动人或动物产生各种行为的原因。
55、学习动机:寻求学习活动的意义并努力从这些活动中获得益处的倾向。 56、成就动机:指个体追求成功、获得成就的需要。
57、叶克斯—多德森定律:人的情绪唤醒水平与学习成就有关,情绪唤醒水平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学习,唯中等唤醒水平,学习效果最好。这一现象是由叶克斯和多德森发现的,被称为叶克斯—多德森定律。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the special rectification work. 2, enhance political concentration. To strengthe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always adhere to the correct political line, political stand, political orientation, political road, and constantly enhance political acumen and political discernment, firm road confidence, theoretical confidence And confidence in the system. To further strengthen the theory of
范文四:发展心理学的名词解释
一、年龄段的划分
婴儿期:0-3岁
幼儿期:3-6岁
童年期:7-12岁
青春期:11、12-15、16岁
青年期(成年初期):17、18-35岁
中年期(成年中期):35、40-60、65岁
老年期(成年晚期):60之后
二、皮亚杰心理发展阶段说
婴儿期:感知运动阶段:凭借感知和运动之间的关系获得运动经验,形成一些低级的行为图示,已具有“客体永久性”,只限于对当前直接感知的环境施以动作。
幼儿期:前运算阶段:把感知运动图式内化为表象系统,具有符号功能,开始用语言和符号表达。具体表象(泛灵论;自我中心;思维不可逆性;未掌握守恒)。
童年期:具体运算阶段:获得守恒概念,思维具有可逆性,可进行逻辑运算,但需要具体事物支持,认知处于依靠具体经验支持的逻辑思维水平。
青春期:形式运算阶段:思维摆脱了具体内容,形式从内容中解脱,提出假设,凭借演绎推理等形式解决抽象问题。认知达到抽象逻辑思维水平。
青年期(成年初期):
中年期(成年中期):
老年期(成年晚期):
三、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
婴儿期:
幼儿期:前道德判断阶段:4-5岁不能判断,直接接受行为的结果。
童年期:他律道德判断阶段:4、5岁-8、9岁以他律为主要特征,即受他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支配。道德实在论:判断的依据是行为的物质后果,不考虑动机。
青春期:自律道德判断阶段:8、9岁以后受他自己的价值标准所支配。
青年期(成年初期):
中年期(成年中期):
老年期(成年晚期):
四、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论
婴儿期:婴儿前期(0-2岁)主要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良好人格调整是希望品质婴儿后期:2-4岁主要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良好人格是意志品质。
幼儿期:幼儿期(4-7岁)主要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良好人格是目标品质。
童年期:童年期(7-12岁)主要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良好人格是能力品质。
青春期:青少年期(12-18岁)主要任务是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良好人格是诚实品质。
青年期(成年初期):成年早期(18-25岁)主要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良好人格是爱的品质。
中年期(成年中期):成年中期(25-50岁)主要任务是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良好人格是关心品质。
老年期(成年晚期):成年后期(50岁以后)主要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恶感,良好人格是智慧、贤明品质。
五、主要特点
婴儿期:婴儿期的动作发展
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意义:是源泉或前提;是外部表现;促进了空间认知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规律性:从整体动作向分化动作发展;从不随意动作向随意动作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头尾原则;近远原则;大小原则)。
主要动作的发展:手的抓住动作(五指分化和手眼协调);独立行走(身体移动被动转主动;扩大认知范围;增加交往机会)。
幼儿期:幼儿的游戏
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幼儿的认知、学习、社会化过程多半是通过游戏进行的,游戏是教育儿童的重要手段。
游戏的发展:遵行一定规律(婴儿游戏-被动、实物、模仿《独自游戏》;幼儿游戏-替代物、目的性、过程、想像、概括性《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游戏》;童年游戏-规则性。
游戏的意义: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参与社会生活的特殊形式;实现自我价值,体现创造力;培养健全的人格;增强体质。
童年期:童年期的学习
学习的任务:通过学校教学系统地掌握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学会学习。
学生学习一般特点: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和强制性。
学习兴趣的发展:外部活动-内容;兴趣不分化-分化为对不同学科和内容;游戏因素对低年级儿童的学习兴趣起一定作用。
青春期:生理与心理发展的矛盾
生理发育高峰:身心发展不平衡、成人感和半成熟现状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矛盾及这些矛盾所带来的心理和行为的特殊变化.
身体外型的变化(身高、体重、头面部); 生理机能的变化(肌肉与脂肪的变化、脑与神经系统走向成熟、心血管系统加速发展);性的发育和成熟(性器官发育、第二性征的出现、性机能的成熟)。
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成人感和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 心理断乳和精神依赖之间的矛盾; 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 成就感与挫折感的交替。
青年期(成年初期):青年期的一般特征
斯普兰格将青年期形容成“第二次诞生”,第一次为生存而诞生,第二次为生活而诞生。
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达到成熟水平:身体生理机能达到最佳状态,心理发展日趋完善,开始形成稳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入成人社会,承担社会义务;生活空间扩大;开始恋爱、结婚。
中年期(成年中期):中年期的生理变化
身体变化:表现在外表和各种感觉器官以及功能都在发生变化。
更年期:女性更年期、男性更年期。
老年期(成年晚期):老年期心理变化观
老年丧失期观:认为老年是一生获得的丧失期,包括:心身健康、经济基础、社会角色、生活价值。 毕生发展观:心理发展贯穿人的一生;不同的心理机能发展的形态和变化速率也有差异;心理发展总是由生长和衰退两个方面结合而成;心理发展有很大的个体可塑性;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多种(成熟、社会历史文化、非规范事件)。
六、认知发展(变化)
婴儿期:感知觉发展:婴儿感知觉的发展是主动的、有选择性的心理过程。研究方法的突破(习惯化范式、优先注视范式);视觉的发展(视觉集中、视觉追踪、颜色视觉、对光的察觉、视敏度);听觉的发展(听觉辨别能力、语音感知、音乐感知、视听协调能力)。味觉、嗅觉和肤觉的发展(味觉:甜、酸、苦、咸;嗅觉:习惯化和嗅觉适应;肤觉:温觉、痛觉)。空间知觉的发展:(形状知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记忆的发展:12月后表象记忆和再现能力初步成熟。思维的发展:感知运动阶段,其特征是直觉行动思维(直观性和行动性、间接性和概括性、缺乏预见性和计划性、狭隘性、思维和语言开始联系出现形象性特点)言语的发展:语言这一符号系统是以语音为载体、以词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建构规则而组织起来的符号系统。言语发展理论(后天学习理论、先天成熟理论、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理论)。婴儿言语的发展;语音的发展(单音、多音节、有意义语音三个阶段,三岁掌握母语全部发音)、词汇的发展(三岁1000个词汇)、句法的发展(三岁使用完整句)。
幼儿期:言语的发展:语言是人交流的工具,幼儿期言语发展迅速。词汇的发展:词汇量增加;内容的丰富和词义的深化;词类的扩展。语法结构的发展:简单句-复合句;陈述句-多种形式句子;无修饰句-修饰句;短句-长句(词的多少)。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对话句-独白句;情景语-连贯语。记忆的发展:记忆容量的发展(趋势先快后慢);记忆特点的发展趋势:(无意识记忆与有意识记忆;机械记忆与意义记忆;形象记忆与词语记忆);记忆策略形成:(记忆策略的发展;幼儿能运用的记忆策略:视觉复述策略;特征定
位策略;复述策略。思维的发展:幼儿的思维处于前运算阶段,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具体形象性-感知行动内化为表象;不清晰性和易变性;具体符号功能;一定的计划和预见性。抽象概括性初步发展:提问类型的变化(是什么-为什么);概括能力的发展(开始按事物本质特征掌握概念)。
童年期:记忆的发展:记忆容量(广度)的增加-接近成人水平(7+2信息单位);记忆发展的主要特点(有意识记超过无意识记;意义记忆超过机械记忆;抽象记忆的发展超过形象记忆);记忆策略的发展特点(复述-即背诵不断指向输入信息、不断重复记忆的过程;组织-归类;系列化);元记忆的特点-元记忆是关于记忆过程的知识或认知活动,分为三个方面(有关自我的知识;关于记忆任务的知识;关于记忆策略的知识);记忆监控。思维的发展:处于具体运算阶段,思维基本特点:形象思维-形象逻辑思维,质的变化;不能摆脱形象的逻辑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转折期。思维形式的发展特点:概括能力的发展(直观形象水平;形象抽象水平;初步的本质抽象水平);推理能力的发展(演绎推理能力的发展;归纳推理能力的发展;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新的思维结构的形成(掌握守恒;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关系认知;逻辑推理规则的掌握-类比体系化;序列化)。
青春期:记忆的发展:记忆容量的发展-(11.04+0.4)超出成人的短时记忆容量;记忆的主要特点(自觉运用意义记忆、有效运用机械记忆;记忆效果达到个体记忆最佳时期《形象记忆量初中最高;抽象记忆高百分比;抽象记忆发展量高于形象记忆》;有效运用各种记忆策略。思维的发展:处于形式运算阶段,脱离具体事物和情景用符号进行抽象思维。建立假设和检验假设的能力;思维形式与思维内容分离。
青年期(成年初期):智力的发展:卡特尔把智力构成分为流体智力(是随神经系统的成熟而提高的,包括:知觉速度、机械记忆、识别图型关系等,不受教育和文化影响),人的流体智力25岁左右达到顶峰,随后开始缓慢下降;晶体智力(是指通过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智力,如:词汇概念、言语理解、常识等以记忆存储的信息为基础的能力)。晶体智力一直保持相对稳定。思维的发展:美国帕瑞发现青年期的思维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二元论阶段-对问题的看法非此即彼,没有“灰色区”;相对性阶段-通过比较不同的理论、方法,进而找到有效的理论和方法;约定性阶段-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结合实际情况具体分析,认识两个相反观点都有可能是正确的,因出发点不同。勃拉维维夫:“实用性思维”思维出现“变通性”。
中年期(成年中期):感知觉变化:出现最早,衰退最早,40岁后视敏度和视觉感受性逐渐下降听觉阈限也随年龄增长逐渐提高。记忆的发展变化:记忆的侧重点或结构的变化,对表面细节记忆力下降,而对意义或主题的记忆并没有下降。创造力的发展:不同专业领域,创造力的最佳年龄段不同。
老年期(成年晚期):感知觉的退行性变化明显:发展最早,衰退最早。视觉退化-器官功能下降,视力明显降低(老花眼);听力下降;味觉、嗅觉、皮肤觉逐渐迟钝。记忆的年老变化:记忆力下降表现为记忆广度、机械识记、再认和回忆等的下降。两种观点:记忆加工过程的速度变慢是老年期记忆下降的根本原因;记忆容量变小是老年期记忆下降的根本原因。思维的年老变化:个体差异大,随着知识和人生阅历的积累,老年人比青年人表现出更多的智慧(不同寻常的洞察力)。
七、社会性发展(变化)
婴儿期:情绪的发展:笑、哭、恐惧基本情绪是先天的遗传本能(笑:是与人交往吸引成人照料;哭:是不愉快的消极反应《五种原因:饥饿、瞌睡、身体不佳、心理不适、感觉无聊》;恐惧:是消极的情绪,引起紧张、逃避和退缩,长期会导致怯懦的人格特征《本能恐惧、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怕生、预测性》)。气质:按适应性、生活节律、情绪状态、趋避性等表现分为(容易性-易于适应环境、生活习惯规律、情绪愉快、喜欢探索、主动交往,容易得到关怀和喜爱,占40%;困难性-占10%;迟缓性-占15%;其余为混
合型)社会性依恋:与抚养着的社会性联接,是社会化的重要标志。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映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映阶段、特殊情感联接阶段);婴儿依恋的类型(安全型、回避型、反抗型)自我意识的发展:主体我对自己以及自己和他人关系的认识,是自然人转化社会人的标志。两个阶段(主体我的发展-能将自己和他人分开;客体我的发展-用人称代词称呼自己和他人)。
幼儿期: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特点:依从成人评价-独立的评价;外部行为表现-内在品质;简单、笼统-较为具体;主观情绪-初步客观。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四个活动区:运动抑制;情绪抑制;认知活动抑制;延迟满足。道德行为的发展: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习得道德准则,并指导行为的发展过程,包括:道德认知发展、道德情绪发展和道德行为发展。道德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亲社会行为和攻击行为。性别角色社会化:个体形成自我概念过程中,就必须知道自己的性别和社会对不同性别的期望。同伴关系的发展:同伴关系是儿童在交往中建立和发展的人际关系。在人格和社会性发展起着独特作用(包括:促进儿童社会认知、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的形成;满足归属感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培养良好的人格。第一反抗期:自我意识发展,自主欲求提高,希望?我自己做?,对帮助、指示、阻止要用“不”来反抗。经过反抗期的幼儿,成人后自主性强。
童年期: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的概念-个人心中自己的形象,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身体、能力、性格、兴趣、思想等方面的认识;自我评价的特点(独立性日益增长;批判性有一定提高;内容逐渐扩大和深化;稳定性越来越高)亲子关系的发展:首先时间减少;问题类型变化;控制力量变化。同伴关系的发展:人气特点(受欢迎的;不受欢迎的;受忽视的);伙伴集团的形成(依从性集合关系期;平行性集合关系期;整合性集合关系期)。友谊的发展:友谊是建立在相互依恋基础上的个体间持久的亲密关系。儿童对友谊认识的发展:3-5岁短期游戏伙伴关系;6-9岁单向帮助关系;9-12双向帮助关系;亲密又相对持久的共享关系。影响儿童选择朋友的因素:相互接近;行为、品质、学习成绩和兴趣相近;人格尊重并相互敬慕;人际交往中的协同关系。欺负与被欺负:中小学生之间一种特殊类型的攻击性行为,多种理论-竞争假设;外部特异性假设;心理理论。
青春期:自我意识的发展:发展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体征;深切重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十分关心自己的人格特征和情绪特征。情绪变化特点:不能自我控制的情绪波动(疾风暴雨);青春期躁动。第二反抗期:主要表现形式(硬抵抗、软抵抗、反抗的迁移);形成的原因(生理方面-成人感和半成人现状之间的矛盾;心理方面-心理能力明显滞后于自我意识;社会因素-当自主性被忽视或受到阻碍,人格伸展受阻时)。人际关系的发展:同伴关系(标准:志趣相同、烦恼相似、性格相近、互相理解);与父母关系的变化特点-父母的榜样状态消失,能够从人的整体人格对父母的优缺点进行全面评价;与教师关系的变化特点(具备:热情和蔼、关心学生、知识渊博、讲课风趣)。
青年期(成年初期):自我意识的发展:开始将注意力集中到发现自我、关心自我的存在上来,并且不断进行修正, 主要依据一是生活积累的经验, 特别是成功和失败的经验; 二是来自他人的评价。表现为自我接纳和自我否定. 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发展特点-青春期萌芽、高中期发展、大学期走向成熟; 影响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其一受个体成熟因素的制约(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水平,辩证逻辑思维开始发展; 自我意识的发展和成熟,与自我同一性确立过程相互制约; 社会性需要和社会化达到趋于成熟的水平); 其二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 其三与个人命运有关的突发事件, 个人的经历和生活经验等. 亲密感的建立:恋爱和结婚; 朋友关系的友谊. 社会关系的变化:安托露丝将三重关系成为“人生护航舰”(伴侣关系、家庭成员关系、朋友关系). 职业的适应:影响择业的四个因素(家庭原因、教育和智力水平、性别、人格)人格的变化:人格表现越来越成熟。
中年期(成年中期):自我意识的发展:中年人对自我的看法表现出更加积极的、满意的变化。人格的
变化:内省日趋明显;性别角色日趋整合,男性“女性化”,女性“男性化”(这种男女同化的人格被认为是一种完美人格);心理防御机制日趋完善;为人处世日趋圆通。职业的发展:工作的满意度(人生最高峰);工作绩效(依靠体力、反应,绩效下降;依靠认知技能,绩效保持稳定)人际关系的变化:与同事和领导的关系(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与父母的关系(赡养和照顾);与子女的关系(易产生失落感和寂寞感);与朋友的关系(交情越来越深)。
老年期(成年晚期):退休前后的生活变化:期待期、退休期、适应期、稳定期,逐渐建立新的生活秩序,形成一套与退休角色相适应的生活模式。人际关系的变化:夫妻关系(呆在一起的时间越长,快乐程度约高);与子女的关系(长于子女沟通,却能给老人带来快乐,但与时间长短和次数关系不大);与朋友的关系人格的变化:不安全感(身体健康和经济保障);孤独感;适应性差;拘泥刻板性,速度减退;趋于保守;回忆往事死亡来临:解决如何面对死亡的的问题,库伯勒-罗丝提出死亡过程五阶段(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抑郁;接受。
八、心理卫生
婴儿期:保证充足的营养和睡眠;关注情感的需要,建立安全型母婴依恋;针对不同类型的气质特点,积极对待婴儿;促进婴儿的认知活动。
幼儿期:组织多种形式的游戏;鼓励孩子与同伴交往;培养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培养其独立性。
童年期:学会学习: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品行: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养成的行为习惯。
青春期:进行青春期性教育,提前做好知识和心理准备;尊重他们的独立意识,帮助他们顺利度过反抗期;教给青春期的少年儿童情绪调控的方法,消除不良情绪。
青年期(成年初期):树立正确的择偶观,正确对待爱情中的挫折;增强择业意识的自主性,促进职业生涯的顺利发展;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积极适应社会变化。
中年期(成年中期):劳逸结合,避免心理疲劳(凡事有所为、有所不为;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培养豁达的人生观,战胜中年危机(其一认识挫折和不幸的普遍性;其二淡泊名利,做到“得之不足喜,失之不足忧”;其三风物长宜放眼量)正确处理家庭和工作的关系。
老年期(成年晚期):提前做好退休后的生活准备(发挥余热、培养爱好);生命不息,活动不止(体育锻炼;脑力活动);保持良好人际关系;坦然面对死亡(顺应自然,为所当为)。
范文五:心理学自考中的名词解释
心理学自考中的名词解释
1(催眠
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恍惚状态。这是在一种特殊情境下,由催眠师诱导形成的。 2(首因效应
指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
现象。
3(匮乏动机
个体试图恢复自己生理和心理平衡状态的动机,在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便趋消失。 4(焦虑(焦虑障碍)
指受不合乎现实或不合乎理性的害怕所困扰的状态。
5(道德感
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标准,对人的认识、行为做出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6(实验法
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7(聚合思维
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件的思维方式。
8(关键期
个体在早期发展过程中,某一反应或一组反应在某一特定时期或阶段中最容易获得、最
容易形成,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阶段,就不容易再出现这样的“好时机”。 9(日节律
在人和动物身上存在,主要表现为睡与醒的周期性循环。此外,也还有一些生理方面的
节律变化,如血压、排尿、荷尔蒙分泌等。
10(社会知觉
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11(认知发展
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发展,包括感知觉、记忆、注意、思维等的发展。 12(心理健康(广义)
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
13(心理学
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
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14(感受性
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15(记忆
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就是人脑对外
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16(智力的二因素说
由英国的心理学家斯皮耳曼提出的关于智力的理论。他认为,在一切心理任务上,都包
括一个非常一般性的心理能力因素或称g因素和某个特殊因素或称s因素;g因素是人
的一切智力活动的基础,即是所说的智力,s因素只与特定的智力活动有关。 17(群体极化
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通过群体的作用而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
1
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水平的现象。
18(意识
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19(心理物理学
研究物理量和心理量之间的关系的科学。
20(学习
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
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
21(心理测验
在对心理进行测量时所使用的工具,有时也称心理量表。通常它是一由精心设计的测试
题目或项目组成,其作用在于抽取一组标准化的行为样本,通过对这组行为反应的观察
分析,测验者就可以对引起行为的心理活动做出推论和解释。
22(群体思维
高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决策时,成员的思维会高度倾向于一致,以致于使其它变通行
动路线的现实性评估受到压抑。这种群体决策时的倾向性思维方式叫做群体思维。 23(注意
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24(差别感觉阈限
那种则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
25(组织策略
根据知识经验之间的内在关系,对学习材料进行系统、有序的分类、整理和概括,使之
结构合理化。应用组织策略可以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入加工,进而促进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与记忆。
26(信度
即可靠性,是指多次测验结果的一致性程度。
27(情绪情感
人类在认识外界事物时,会产生喜与悲、乐与苦、爱与恨等主观体验,我们把人对客观
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称之为情绪情感。
28(生物节律
动物和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周期性变化,它们是有机体生理功能周期性变化的结果,
它们的存在表明有机体内部存在一个“生物钟”,随时监视着时间的进程。 29(韦伯定律
描述觉察刺激的微弱变化所需变化量与原有刺激之间的关系的规律,最早由德国生理学
家韦伯发现。它指出,在一个刺激能量上发现一个最小可觉察的感觉差异所需要的刺激
变化量与原有刺激量的大小有固定的比例关系,这个固定比例对不同感觉是不同的。 30(思维
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应。它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
实现,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
31(效度
测量的有效性,即一个测验对它所要测量的特性准确测量的程度。
32(压力
也叫应激,是表现出某种特殊症状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由生理系统中因对刺激的反
应所引发的非特定性变化所组成。当代的压力概念有三种含义:一是指那些使人感到紧
2
张的事件或环境刺激,二是指一种身心反应,包括心理成分和生理成分;三是指一个过
程,这个过程包括引起压力的刺激、压力状态以及情绪。
33(拮抗理论
由黑林提出,他认为人眼对光反应的视觉基本单元是成对组织的,有红、绿、蓝四种原
色,加上黑与白共成三对,在光波影响下起作用。每一对的两个要素如红与绿、黄与蓝,
其作用相反,具有拮抗作用,表现是当其中一个停止作用后,另一个就激活。这一理论
可以很好地解释颜色视觉后像。
34(概念
在心理学上指的是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特点与本质属性的思维模式,是高级认知活动的基
本单元。每个概念通常包含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内涵指的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
外延指的是概念的范围。
35(常模
解释测验结果的参照指标,由总体测量结果和统计平均值表示。将测验施测于一个标准
团体,即总体中的一个有代表性的样本是制定常模的必要条件。参加测验的每一个人所
得原始分都要与常模团体相比较才能做出解释,即指出该分数在总体上所处的位置。 36(挫折
个体在通向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目标不能达到、需要无法满足
时,所产生的不愉快的情绪反应。
37(知觉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知觉是在感觉
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
38(离差智商
美国心理学家韦克勒斯在20世纪50年代依据统计学原理提出了离差智商的概念。离差
智商是确定个体在相同的条件下在团体(例如同年龄组)中的相对位置,它实质上是将
个体的成绩和同年龄组被试的平均成绩比较而得出的相对分类。
39(动机
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
动力。
40(心理防御机制
个体在潜意识中为减弱、回避或克服现实冲突带来的挫折、焦虑、紧张等而采取的一种
防御手段,借此保护自己。
41(催眠诱导
催眠者运用暗示性的语言,对受暗示性较高的个体进行诱导,使之进入催眠状态的过程。 42(想象
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44(人格
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概念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
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45(焦虑障碍
指受不合乎现实或不合乎理性的害怕所困扰的状态,它所表现出的行为是多种多样的,
但有一点是共同的——极度焦虑的体验。
46(心理促动药物
有些药物在使用后能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影响而使个体的感知觉、情绪和行为等心理活
动发生变化,这类药物统称心理促动药物。
3
47(近因效应
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48(创造性思维
相对常规思维而言,指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
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49(投射测验
一般是由若干个模凌两可的刺激所组成,被试可任加解释,使自己的动机、态度、感情
以及性格等在不知不觉中反应出来,然后由主试将其反应加以分析,就可以推出若干人
格特征。
50(横断研究法
在同一时间里研究不同年龄组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并对其进行比较。 51(感觉
个体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52(需要
有机体内部生理与心理的不平衡状态,它是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 53(句子完成法
以未完的句子作为刺激,让受测者自由地给予语言反应来完成未完成的部分,依据受测
者的反应内容来推断受测者的情感、态度以及内心冲突。
54(社会性发展
个体在与他人交往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适合于自己生活的社会情境的人格,掌握社
会认可的行为方式的过程。
55(超感知觉
通过不同于正常人类感官而获得有关外部世界、其他人或未来的信息的可能性。 56(社会刻板印象
指人们对于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57(能力
人们成功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可以有多种形式去表现,而智力则只是
表现在人的认知学习方面。能力具有两层涵义,首先它指个体现在实际“所能为者”,
其次它又指个体将来“可能为者”。
58(人际沟通
信息的发送者与信息的接收者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沟通的双方
彼此交流各种思想、情感、观念、态度和意见,从而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 59(发展心理学
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前者主要研究动物种系进化过程中心理的发展、民族心理的
发展和个体心理的发展等三个方面;后者主要指个体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出生到衰
老的整个过程中的心理发展和变化规律。
4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心理学考研名词解释之知觉的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