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举国体制的利弊分析
举国体制的利与避
中国体育的“举国体制”一直存在争议,但是许多从中受益的人都认为,举国体制仍是中国体育成功的关键。
首先,什么是“举国体制”呢,我摘录香港文汇报2008年6月13日一名作者的文章:
“举国体制”就是现行宪法第三条规定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的一种体现??新中国初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是最彻底的“举国体制”,但过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不利于发挥地方和公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于是上世纪80年代开始改革,1982年宪法中增加了“|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的条款,90年代明确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所谓“举国体制”,其实是一种很强的国家能力。学者王绍光等认为,国家能力包括汲取财政的能力、宏观调控能力、合法化能力以及强制(管制)能力??从国家能力的主体构成来说,它应当包括国家机构,执政党,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等的能力??从国家能力的纵向结构来看,国家能力主要是指中央政府能力,也包括地方政府和基层政府的能力。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我国以金牌数51枚名列奥远金牌榜的首位,在彰显我国体育健儿优异的竞技水平之外,也显示出了我国竞技体育制,即"举国体制"的优越性.但是在举国欢庆的同时,也引发了公众对"一度
个奥运冠军背后上亿元的投入"是否合理、"金牌大国不等于体育强国"这样一些争议,对举国体制的批评也是一浪高过一浪. 利就是这好比是一个很大的投资,会有一些回报.可以赢利.给举办城市的市政建设带来一些好处.当然还有一些虚的内容比如民族自豪感啥的.
弊就是奥运这种投资也有亏损的可能.看看历届奥运会就知道了.还有就是会"一切为了奥运"给老百姓带来生活上的不便.容易短线操作,揠苗助长.只想着奥运会上出成绩,不想着奥运以后怎么办.容易导致所谓的“金牌战略”,说白了,就是“金牌至上”。我们不否认金牌是对运动员成绩的肯定,但我们却在金牌里附加了太多的政治意义,即所谓“为国争光”。由此,源于嬉戏的体育运动,就承载了它不该承载的内涵,金牌的数目就成了国力强盛与否的指标,也就成为了体育官员晋身的阶梯。员们为了自身的利益,为了实现“金牌战略”,为了“扬我国威”,自然会将工作的重点放在金牌上,尤其是奥运金牌上,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独创了体育界的“举国体制”。 什么是“举国体制”呢,就是通过市级体校、省队、国家队的阶梯,从小培养运动员的苗子,经过层层筛选,将其中的优秀者送上冠军台。本来,这并没有什么错,但错就错在,这一体制剥夺了孩子的正常成长过程,忽视了他们的人文培养,将他们训练成一台简单的运动机器,而这个过程又充满了丑陋和罪恶(激素、兴奋剂、暴力、性侵害)。这个体制,不仅在吞噬着运动员的青春、
身体,也在吞噬着运动员的智慧、良知(让球、赌球、毒品)。而一旦当他们退役,境遇也有天壤之别。
无数的事实证明,举国体制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如果国家重视,则举国体制带动的行业兴旺;如果国家轻忽,则举国体制带动的行业将迅速瓦解。
但凡做事,用人少,花钱小,效果大,都是最佳最好的结果。在缺钱,缺物。缺专家,甚至缺吃少穿的情况下。举国体制,对于新中国的建设,科技进步。体育建设等行业。可谓功不可没。也是无奈之举。
“举国体制”他本身就具有着两面性。我们应该发扬它的积极的一面,它的存在必然有其推动发展的一面,在“举国体制”起重大推动作用的有关重大事件应积极推进和发扬。现阶段,根据我国的国情及发展制度,举国体制还不足以阻碍我国社会的总体发展和进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逐步提高,“举国体制”将不会再适应我国这片土壤。
举国体制其实就是计划经济,换个马夹而已,举国体制的 缺点也非常可怕 举国体制,办好了。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但是,如果办砸了,也自然是全国受到牵连。“**”,举国产钢,举国搞产量。虽然本意是没错的。但是举国体制搞得全民搞工业。山砍光了,粮没人种了,结果导致本就贫乏的国家资源浪费巨大。即在1958年,在国家仍然十分贫穷的情况下,相关部门急于求成,制定了不切实际的发展目标,号召全国各条战线集中力量“**”、全国人民大炼钢,结果导致本就贫乏的国家资源浪费巨大,自然环境也遭到严重破坏。从1966年起,又集中力量搞“**”,结果被证明是“十年浩劫”,当时对无数的个人、家庭,对整个社会、国家和民族都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这实在是“举国体制”的一个深刻教训~其本质在于用表面上的、短时期内的“高效率”掩盖了事实上的、长远来看的低效率,有时是用某些个案上的高效率掩盖其他更多情况下的低效率。在这里,并不怀疑相关部门的出发点是好的,是真心实意打算为国家、为人民做成一件大好事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无论他们抱有多么美好的愿望,其决策过程一旦失去科学态度的引领,失去民主精神的支撑,而只靠个别的相关部门的凌云壮志,出现事与愿违的结果也就不足为怪了。
然而,无论是从理论还是从实践来看,通过“集中力量”来办的大事不见得就全是对事、好事,它有可能是错事、甚至是坏事。更多的情形是,大事办过之后,其结果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一旦结果证明是错事、坏事,或者不利成份多于有利成份,其损失和危害程度因“集中力量”的办事方式而可能相当巨大。而且,即使“办大事”的初衷是办好事,也无法排除“好心办错事”的可能性。在这方面,确实有不少的教训。
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的各种需求日益扩大及思想观念的日趋提升,人们对个人权利、公平等人性化问题的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普遍认为“举国体制”已经开始阻碍了人的全
面发展及社会经济科技的全面进步。
所以希望国家能在这个基础上作出在大点的成就,是人民过上好的
生活
范文二:对举国体制的看法
课程名称 运动训练学 论文题目 对举国体制的看法 学 期 第一学期 学 号 313040301002 姓 名 张新宇 专 业 体育人文社会学 院系名称 2013体育学院 任课老师 张弛
成 绩
摘要:举国体制是相对于市场体制来说的,举国体制中由国家政府占据主导地位。只有少数一些商业性项目是由市场体制来调控的,大多数体育赛事靠市场体制是无法坚持下去的,所以还是得靠国家的支持
关键字:举国体制 市场体制 政府
一举国体制的看法
对于举国体制,说法向来不一。自从实行举国体制这么多年来,我国的体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就比如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健儿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就是与举国体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为实行举国体制,有利于全国集中有效的资源,全力的投入到体育项目中,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更好的发展体育。
但是,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举国体制也暴露了很多的问题。举国体制具有浓重的社会主义色彩,这个会给体育带来很多的封闭性,最终可能会给我国的体育发展带来负面效应。我觉得举国体制缺少创新性,会最终限制体育的发展。而且,并不是所有的体育项目都适合举国体制,如果全都采取这种体制,最后可能会走上衰落这条路。举一个例子吧,昨晚李娜在法网决赛中战胜了斯齐亚沃尼,成为了冠军,这不能不说,这成绩与单飞政策息息相关。所以,这是一个与举国体制完全不同的体制,这种政策带来了很多新鲜的血液。
在我看来,举国体制并不是一个非常好的体制,很有必要要注入一些新鲜的因素,这样我国的体育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举国体制的思考
2. 1 还原本意: 举国体制改革研究的前提对举国体制本意的还原是进行举国体制改革研究的前提,也是遵循“务实”原则的基本体现。举国体制的提法大致是在 1984 年洛杉矶奥运会之后,原国家体委着手制定“奥运战略”,一些同志在分析我国优势项目迅速崛起的原因时提出来的。这种在体育系统内高度整合资源的组织管理方式由于类似
,1,于“两弹一星”的模式,所以,被形象化地称之为举国体制。于是,举国体制也一直成为了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代名词。与举国体制相对应的是市场体制,指的是选拔和培养运动员的经费及其他费用由市场行为来筹集。但只有少数职业化程度高、商业化程度强的体育项目可以通过市场解决,其他大多数体育项目因缺乏观赏性,靠市场体制是不可能解决其经费问题的,最终还是要靠政府的支持。就连商业最发达的美国也有奥林匹克训练中心,只是费用来源与中国不一样。所以,举国体制不只是中国竞技体育独有,世界上许多对国际体育比
赛足够重视的国家都有这种模式,尽管各国的做法有所不同,说法也不一样,但政府投入的实质并没有什么区别。其实举国体制也并不是我国竞技体育的专利,国内外一些其他领域也运用过或正准备运用举国体制。如美国在“曼哈顿工程”、“阿波罗登月计划”和“攻克癌症
,2,计划”中实行高度计划的科技举国体制; 日本通过立法明确地规范文化遗产当事各方,亦即政府、地方公共团体、文化遗产的所有者及管理者、普通国民的相关法律责任、权利和义务,进而促成了其文化
,3,遗产保护之举国体制的经验我国也正是运用举国体制来应对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尤其是正在举全国之力开展灾后重建工作; 此外还有我国的中国特色科技举国体制等等。通过对诸多领域的举国体制进行综合分析,不难发现举国体制至少应该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需要举全国之力,包括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其他非政府组织以及社会大众等等,而不仅仅是依靠某个部门或几个部门的力量; 二是举国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并非对等的,在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也可以实行举国体制; 三是政府主导与社会广泛参与也应是举国体制的应有之义。举国体制本意的还原对于体育举国体制改革研究具有如下启示: 一是要打破封闭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充分运用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 二是体育举国体制与市场经济可以实现有机的融合; 三是政府体育行政部门在举国体制中仍需发挥主导作用。
2. 2 立足国情:
举国体制改革研究的基础任何一项改革都不能脱离国情,否则都将成为乌托邦式的理想,这其实就是哲学的实事求是的方法,也是坚持“务实”原则的基本要求之一。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我们不是照搬照抄西方市场经济体制,而是在立足国情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与此同时,不论是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还是其他领域的改革,“渐进性”也是一大特征,因为“休克疗法”激进式改革不适合中国的国情。这些经验都对我国体育举国体制改革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在进行举国体制改革研究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国情:当前计划与市场经济体制并存的双轨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尤其是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落后、现代化水平较低、发展不平衡等基本国情尚未得到根本性改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基于当前的现实国情,举国体制改革研究至少需要考虑到以下问题: 一是我国体育举国体制的起源其实就是基于当时国情的现实选择,而且促进了我国竞技体育的一次又一次腾飞,说明其本身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此
举国体制应该坚持完善,而不是像一些学者所说的“废弃”,这是进行改革研究的前提; 二是当前举国体制改革应该兼顾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双重体制,即适应双轨制的体制要求,但必须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而逐步改革; 三是在生产力尚不发达的现阶段,竞技体育所具有的提高国际地位、增强凝聚力的功能仍需继续发挥,因此举国体制改革要有利于促进竞技体育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四是需要探索举国体制的渐进改革模式,逐步建立完善中国特色的体育举国体制。
2. 3 丰富外延: 举国体制改革研究视野的拓宽当前无论是政府体育行政部门还是学术界,其话语中的举国体制主要是指我国竞技体育的管理体制,没有涉及到其他体育领域。其实如果对我国的社会体育管理体制进行审视的话不难发现,我国社会体育是按照“中央?省( 直辖市)?市?区( 县) ?乡镇( 街道) ?村( 居) 委”的行政管理模式来运行的,是典型的政府管理型体制。无论是《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还是《全民健身条例》; 无论是全民健身路径工程还是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都是在政府强有力的政策、经费、人力、物质等的保障下有条不紊地实施的。我国学校体育的管理体制相对较为复杂,管理部门包括教育部门、体育行政部门、共青团等,如典型的“阳光体育活动”即是由多部门联合开展的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活动计划。无论是社会体育还是学校体育,其管理体制都与现行的竞技体育举国体制有着共同的特征,即都是政府主导下的体育管理体制。基于此,举国体制改革研究应该将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也纳入进来,改革的目标应该是建立一种能够对社会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都能够起到统摄作用的体育管理体制,是“体育管理体制”而不仅仅是“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如果说能对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起到促进作用的竞技体育需要举全国之力的话,那么关系到全体国民特别是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关系到人的现代化的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更需要举全国之力。因此,举国体制不应该仅仅是竞技体育的专利,其外延应该拓宽到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其实这也是举国体制研究坚持务实与创新原则的体现。
2. 4 认清形势: 举国体制改革目标的明确举国体制作为体育的组织管理方式是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必须不断适应体育发展实践而进行改革,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但其改革不能脱离我国体育发展的现实,更不能忽视对未来我国体育发展趋势的把握。可以说,正确认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现状及准确把握未来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趋势是进行举国体制改革研究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尽管在 2008 年北京奥运会上我国体育代表团取得金牌总数世界第一的优异成绩,国人为之振奋,但这并不能掩盖当前我国
体育发展中存在的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体育系统内部发展严重失衡,突出表现为竞技体育、社会体育、学校体育三者之间,一方面是竞技体育的辉煌成绩,另一方面是国民体质( 特别是中小学生体质)的下降,社会体育、学校体育开展滞后; 区域体育发展也严重失衡,西部地区严重滞后于东中部地区; 即使是竞技体育内部也存在许多问题,三大球、田径、游泳等大项发展滞后,尤其是足球水平与我国体育整体发展水平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尚存在一定的差距; 体育社会问题频发,特别是赌球、黑哨、假摔等时常发生,等等。展望未来,我国体育正面临着由 “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宏伟目标。2009 年 10 月 16日,****在接见新中国体育发展 60 年来涌现出的优秀运动员、教练员代表和全国体育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代表时特别强调“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不断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努力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进示着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国体育的发展方向是建设“体育强国”。通过对我国体育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的审视,举国体制改革研究需要着重思考以下问题: 一是如何统筹发展体育事业,促进体育系统内部的均衡发展; 二是如何统筹区域体育事业发展,促进区域体育发展的平衡; 三是如何预防与解决体育社会问题,实现体育事业良性发展; 四是如何保障体育强国目标的实现,为实现人的现代化服务。这些都应该是举国体制所要努力实现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元伟,鲍明晓,任 海,等( 关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竞技体育举
国体制的研究,J,( 中国体育科技,2003,39( 8) : 1 ,5(
,2,钟书华( 论科技举国体制,J,( 科学学研究,2009,27( 12) : 1785
, 1792(
,3,周 星,周 超( 日本文化遗产保护的举国体制,J,( 文化遗产,
2008( 1) : 133 , 143(
范文三:举国体制下的乞丐
曾经得过大运会体操冠军的张尚武在北京行乞,这个消息再次引起人们对中国体育举国体制的质疑。其实,类似的事情,已经出现过许多次了,不是冠军在搓澡,就是冠军摆地摊,每次,都会在网上激起一点不小的风波。主要是冠军光环,跟冠军后来的境遇有着太大的反差。
张尚武事件还在发酵,网络和媒体,又陆续挖出了有关他更多的猛料。有消息说,没有退役前的张尚武,已经劣迹斑斑,他的退役,也许跟伤病无关,而是违纪在先。这位退役后因盗窃罪蹲过监狱的世界冠军,其实是有前科的。但是,这样的猛料,也无法掩饰一个看起来很无情的事实。不管因为什么原因退役,这个练了18年体操的年轻人,一旦退役,就身无长技,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毕竟,张尚武还拿过大运会的世界冠军,那些没有得到过如此荣誉的人更多,他们的付出,也不比冠亚军们少,他们退役之后,境遇会怎样呢?没有了冠军的头衔,就算是街头行乞,也许也不会有人关注。
中国体育人,为国家争得了很多金牌,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已经是一个金牌大国了。但是,我们的金牌,是靠举国体制得来的。以国家的力量,从全国找一些合适人选,集中力量培训强化,的确可以在短时间内让这些项目冲上去。如果投入依旧,维持这些项目的优势,也不难。只要这些项目不属于市场化运作,我们就一直有机会。可只要是市场化的项目,我们就只能向隅,无论怎么投入都没有用。更大的困局是,举国体制的体育,只是一小撮人的体育,为了金牌突击的体育。跟“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长远目标没有多少关系。像中国跳水、体操这样的优势项目在全民体育中没有多少分量。而为了突击金牌组成的专业队员,一旦青春已逝,不得不退役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在本该受教育的年月,一直在训练场上,一点谋生之技也没有。冠军尚有活不下去的时候,别的人就更不用说了。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举国体制在引进一些运动项目上,的确有开山之功。但是,到了中国国力已经有相当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达到一定程度的今天,举国体制是到了谢幕的时候了。就像女子网球一样,到一定时候,就得放这些优秀运动员单飞,让她们飞向市场,飞向世界。体育,原本就该是人们的一种爱好,有自己职业的人的一种业余爱好。只有那些市场化的项目,才可以专业吃这碗饭。在大赛之前,国家固然可以临时组队练习一下,但长年的专业队,还是散了吧。否则,张尚武的悲剧,还会接着演。
责任编辑:赵涛
范文四:举国体制的利与弊
举国体制的利与弊
潘明阳
举国体制就是指以国家利益为最高目标,动员和调配全国有关的力量,包括精神意志和物质资源,攻克某一项世界尖端领域或国家级特别重大项目的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在体育上,就是以世界大赛的冠军(特别是奥运会)为最高目标,统一动员和调配全国有关的力量,包括精神意志和物质资源。来夺取比赛运动的好成绩的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 举国体制的积极作用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产物,它的最大特点就是政府以行政手段管理体育事务,以计划手段配置体育资源,在管理、训练、竞赛等各个方面形成全国一体化,形成一个由各级体委为中心的管理体制、以专业运动队为中心的训练体制、以全运会为中心的国内竞赛体制三足鼎立的刚性结构。凭借这一体制的实施,使我国的竞技体育在国力尚不强大的情况下,能够迅速地崛起,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竞技体育的腾飞,确立在亚洲,乃至世界的领先地位,成为举世公认的体育强国。其产生的积极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这一体制保证了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一个国家的整体实力,集最有效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最大限度地推动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
这一体制为一个体育基础薄弱、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竞技体育的迅速崛起找到了一条最简便快捷,也最具有实效性的途径。
满足了我国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发展所需要的良好外部条件,实现了现代竞技体育所固有的政治功能,为扩大我国的国际影响做出了重大贡献。
推动了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使我国的竞技体育运动达到了很高的水平,2008北京奥运会,获总奖牌数第二和金牌数第一,谱写出奥运史上新的篇章。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举国体制”赖以生存的社会大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有的“举国体制”管理模式及运行机制越来越难以适应当前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竞技体育自身孕育的改革需求,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与缺陷也日益暴露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包办体育。政府以计划手段配置体育资源,以行政手段管理体育事业,政府既是办体育的主体,又是管体育的主体。这种“管办不分”的体育体制与市场经济下的体育高度社会化和产业化要求背道而驰。
2.机构运行高度依赖于政府行政手段。在“举国体制”下,体育事业主要依靠行政部门层层下达的政策、文件、指示等手段来维持其运行,这显然与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小政府,大社会”是不一致的。
3.资金来源高度依赖于计划手段和政府财政投入。中央与各级政府通过财政预算和财政拨款对体育发展提供各级体育部门的行政经费和人员工资福利、国家与省市两级专业运动队的训练比赛经费及运动员薪金福利、体育训练比赛场馆建设经费等等。这造成了体育事业在资金上对国家和政府的严重依赖,抑制了社会办体育的积极性,使得整个体育系统的发展缺乏自我造血功能,发展要求与资金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
4.体育人才难以合理流动。教练员、运动员均按行政区划统管理,只能上下调动,横向流动困难。这不仅造成人才资源大量浪费,各地的训练优势无法合理运用,同时还造成全运会等比赛出现大量关于运动员归属与身份的争议,既影响了运动员、教练员的积极性,又与市场经济所要求的人才自由流动原则相悖离。
5.以行政区划为单位参加的全运会与“奥运战略”错位。全运会这一竞赛体制的优点是可以调动“地方”搞体育的积极性,是“举国体制”不可缺少的支柱之一,但由于利益主
体的不同,也出现了各地的“全运战略”与国家的“奥运战略”之间的错位现象。
6.运动员退役和再就业问题难以解决。在“举国体制”下,凡入选省市专业运动队的运动员,自入队之日起即计工龄,成为国家正式职工与国家职工享受同样待遇。由于运动员职业的特殊性,这一国家保底的体制在实际运行中存在巨大困难,竞技体育的发展实际上是以大量运动员牺牲自己接受普通国民教育的权利换来的。育上的举国体制在于能快速“集中力量办大事”,集中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有效配置全国的竞技体育资源,而在体制下获得荣誉的运动员也能获得铁饭碗。然而当这个机制不复存在时,曾经生老病死都包的保障制度也画上了句号,最致命的是相比其它行业,这些在体制内只能埋头苦练的运动员缺少工作技能,当他们进入社会自由择业时就要从体育的巨人沦落为现实的矮子,特别是没有巨额奖金的运动员们,他们在国内赛场上再好的成绩都无法取得更高的经济回报、
相同的问题也让我们想起,我国退役运动员的种种遭遇,虽有像体操皇后刘璇、前乒乓球运动员杨影、跳水运动员熊倪,这些众多体育员退役后,找准方向的成功案例,更多的运动员退役后是苦不堪言,在生活上苦苦挣扎,连生活都无法自理,如中国国家队前体操运动员张尚武沦落到在北京地铁站卖艺乞讨、技巧
运动员刘菲长期训练一身伤病,退役后无法工作只好靠家人照顾。全国高山滑雪冠军赛4枚金牌得主赵永华,严重的糖尿病使她的双目近乎完全失明,“亚洲第一力士”才力,退役后当门卫,无钱治病英年早逝,终年33年。温俊武,本将成为“彭伟国接班人”的年轻球员如今沦为杀人犯等等。
不可否认,强大的“国家体育”可以帮助运动员全力以赴的获得佳绩,但也往往给他们留下了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隐患,当离开体制后退役运动员如同弃婴必须自谋生路,残酷性可见一斑。毋庸置疑,芙罗丽卡、米洛索维奇、张尚武、刘菲等就扮演了弃婴的角色,尽管有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但他们仍然是体育的举国体制下悲哀的缩影。
当新时代运动员逐渐凸显自己的个性之时,体制下的领导们却依然停留在过去“集体至上、顾全大局”的思想,依然对个体缺乏关怀。
范文五:_举国体制_的改革
Vol.9No.1第9卷第1期 体 育 学 刊
2002年1月JournalofPhysicalEducationJan.2002
?探索与争鸣?
“举国体制”的改革
胡小明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广东广州 510631)
摘 要:中国的竞技运动在改革开放后大放异彩,但其体制却是计划经济体制下为政治服务的产物,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将发生的改变———从中央集权到政府调控;从花钱到挣钱;从充当“工具”到制造“玩具”。关 键 词:中国体育;竞技运动;改革开放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02)01-0001-0
Systemofcentralizationtobechanged
HUXiao2ming
(InstituteofPhysicalEducation,SouthChina,)
Abstract:Therearegreatsandreforming.Howeveritssystemwasresultedfromthetoservethepolitics.Theoldsystemwillbechangedinthemarketbygovernmenttobylocalgovernment,fromfinancialallowancetopayoff,andfromonetoolpeople’sentertainment.
Keywords:Chinesesports;athletics;theopeningandreforming
20世纪80年代以来,体坛健儿在竞技场上谱写着中国体育史上最辉煌的篇章。这是因为,中国体育有一个特殊的“举国体制”。
“举国体制”,是国家行政机构高度集中权力,自上而下指挥全国力量推动竞技运动发展的管理体制的简称。它是计划经济体制下不惜代价为政治服务的产物,改革开放后大放异彩,随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却不得不发生这样的改变———从中央集权到政府调控;从花钱到挣钱;从充当“工具”到制造“玩具”。
在全国建立青少年业余体校,形成了竞技专业化的萌芽。“举国体制”已见端倪。
在经济困难时期的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国家体委调整和压缩了群众体育活动的规模,把力量集中到运动训练方面。以业余体校、运动技术学校、优秀运动队为基础的三级训练网建立起来,完善了运动员、教练员等级制度,提出“三从一大”的训练原则,确立管理运动队的“三不怕,五过硬”的作风“,举国体制”的框架基本成型。“**”中体委曾一度被军管,但“举国体制”的架构并没有伤筋动骨。1971年恢复体委,权利再次高度集中,为“举国体制”的成熟提供了条件,只是无从施展。
1978年,国家体委提出开展运动竞赛迅速攀登运动技
1 从中央集权到政府调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共青团发起组织了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原计划转给教育部管理,循序渐进地发展,但
1952年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第15届奥运会并顺道访问了
术高峰的目标;1979年提出发展体育侧重抓“提高”;1980年国务院批准了国家体委关于加速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报告;
1983年国务院发出通知,要求运动技术水平要达到世界一
苏联和东欧的体育组织,受到强烈的政治刺激,回国后写报告力主中央政府直接抓体育以便迅速提高竞技水平。同年中央决定成立体育运动委员会,接管体育总会和国防体育俱乐部。从1953年到1956年,我国组建了田径、乒乓球、羽毛球、排球、游泳、体操等项目的国家队,但队员几乎都是在地、市以上运动会中选拔产生的业余体育爱好者。1956年开始
收稿日期:2001-12-18
流,成为体育强国之一;1984年中共中央发出了进一步发展体育的通知;1985年,全国体育发展战略讨论会认为实现体育强国的重要目标是实施奥运会战略。“举国体制”的“软件”已完全安装到位,开始发挥威力。
改革开放使“举国体制”大展拳脚,使体育健儿在国际大
作者简介:胡小明(1952-),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体育人类学、体育美学。
体育学刊 第9卷2
赛上获得的奖牌迅猛增长。1982年第九届亚运会,中国队金牌数首次超过日本,跃居亚洲第一,从此连续名列亚运会榜首。1984年许海峰在洛杉矶奥运会上的枪声,宣告了中国人实现了奥运金牌“零的突破”。改革开放20年里,中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世界锦标赛和世界杯三大赛事上共获得1
000多个世界冠军,打破和超过数百项世界纪录,产生了一
提是它必须改革。
“举国体制”不能扔掉,但又非改革不可,必须使它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而且,对其改革既不能脱离国内体制改革的进度,又要保持中国特色和国际优势。所以,惟一的出路还是认真进行内部的改革,脱胎换骨,实现体制创新,打造一个“新举国体制”。
批批世界级运动员。新时期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通过“举国体制”鲜明地书写在竞技场上。
改革初期我国高水平竞技积淀在雄厚基础上的能量爆发性释放,展现了“举国体制”的强大功能,显示了这一竞技体制在组织、保障、运作、监控方面的明显优势。
贯穿于80年代的“体育强国”的奋斗目标,使“举国体制”得到了空前的强化,我国的竞技运动实力已经大大超过综合国力在世界上的排名。与此同时,金牌的耀眼光芒,一次又一次地掩盖了体制自身根本性改革的紧迫性。虽然有世界大赛中不断增加的金牌作支撑,但我国高水平竞技达到峰值后,已产生边际效用。1988年汉城奥运会,我国仅获5枚金牌,这虽然基本反映了当时我国的实际水平,却被期望值过高的舆论界视为“兵败汉城”,怀疑亚洲盟主地位已为韩国取代。响彻80年代的“体育强国”育界开始冷静思考90年代对“。市,从政府自上而下具体操办,、服务和监督。“举国体制”势必从中央集权转为政府调控,减少和调整专业部门,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加强执法监督部门,理顺各层次的职权职能。
行政手段是政府体育行政机构的主要管理手段。这一手段的实质是这些机构拥有的法定权力,主要包括制定政策的权力、编制计划和规划的权力、检查和评估的权力、预算拨付的权力、人事调动以及行政处罚的权力等。这一指令性手段的特点是指挥有力、时效性好,但运用不当会产生一定的负作用。市场经济要求体育下放权力,陡然转轨可能遭到原体制利益集团的抵制,加大改革成本。因此,采用了设立各项目管理中心的缓冲办法。但是,目前的机构仍然只是过渡性的。在形成新的利益集团后,改革的过程不能过长的滞留,以避免改革前期的动力变为改革后期的阻力。管理中心应彻底放弃依赖政府的思路,转为完全的社团实体。考虑到北京申办奥运成功,需要一个集中力量为2008年服务的系统优化过程,规避风险,保持现有体制的相对稳定。减少
2008年以后的中国体育必将产生的负面震荡,避免新的体
2 从花钱到挣钱
以政府为主导还是以市场为主导,是“举国体制”改革的分水岭。体现在改革效果上,就是从花钱到挣钱,从政府花钱自产自购到进入市场计算投入产出,是追求更高效益的变革。类似大型国企改造,它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性质并没有必要改变,却可以得到更多渠道的充裕补给,在更加广袤和复杂的环境中发挥更强的威力。
改革初期,采用中央向地方“放权让利”和“摸着石头过河”的温和渐进的方式,先在那些改革成本较低而收效明显的领域进行。这一阶段,,与伴随着困惑和年国家体委做出《关于体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
出体育改革要以社会化为突破口,以训练竞赛改革为重点。这一阶段的体育改革虽然开始注重与体育外部的协调发展,
(以革命化为灵魂,以社会化和科学化为两翼,如“一魂两翼”
实现体育腾飞)、两个“超前发展”理论(体育可以超越于经济的发展,竞技体育可以超越于群众体育的发展)的提出,显示了观念的进步,但是仍然没有完全挣脱计划经济模式下自上而下思维的模式束缚,还带有一点在显赫战绩下的非理性冒进情绪,并没有深刻认识到体育自身也需要脱胎换骨的整体改革。高水平竞技运动中隐含的高投资、高重复、高消耗、高淘汰的弊端尚未引起重视。当时搞体育就像端上了国家铸就的铁饭碗,吃着计划经济积累的老本,沾着改革开放的光。体育界以为自己离经济建设中心尚远,仅仅需要怎样去“适应”市场经济而已,缺乏被迫改革的危机感。直到20世纪
90年代“,举国体制”的性质、内涵、特征、任务及组织结构仍
然没有发生改变。
1998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中国取得了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就在这一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决议,使1952设立的“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变成国家体育总局。中国体育的最高管理机构,由一个在国务院存在了46年的部委,排除了与其他部委合并的可能性,突然变成事业局。“举国体制”受到强烈震撼,它必须离开计划经济的怀抱,摆脱工具主义的潜在驱动,在市场经济中寻找新的生存条件。
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时期,改革是围绕所有制的边缘进行的。如选择运动成绩不突出、国家负担大、群众喜爱的项目如足球等为突破口,改革成本可控制到最低水平。不过,整体上仍然沿用政府办体育的模式,存在“恋政情结”,靠财政经费支持,指挥协调发文件的局面依然存在。90年代中期以后,体育
制摩擦。
“举国体制”是中国竞技体育攀登世界高峰的一张战无不胜的王牌,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效益,成为许多国家羡慕的摘取金牌的最佳途径。这个体制是特别适用于发展中国家快速提高竞技水平的“软件”,目前属于功能强大的高版本而不必立即与国际“接轨”,置换为发达国家的自由自主型的训练模式。换言之“,举国体制”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将存在相当长一段时期,惟一的前
第1期 胡小明“:举国体制”的改革 3界终于明白自己并非仅仅是“上层建筑”的“事业”,从而抓住了产业化的方向,终于跟上经济建设的中轴同步运行,集中在短短几年里完成了从花钱到挣钱的转变。
体育产业是由经济实体构成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规范运转,需要政企分家,更需要避免中央集权的指令计划。也就是说政府体育管理部门不能办体育产业,即使有,也要脱钩。目前的“举国体制”状况是亦“官”亦“商”,身份暧昧,受到计划体制、官本位弊端和政治的挤压。与体育产业的关系也需要研究。发达国家在体育市场化方面积累了成功的经验,但是由于国情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使中国无法将这些经验全盘照搬。“举国体制”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性质问题,仍然需要探讨。
旧“举国体制”,存在成本较高资源消耗大的毛病,但瑕不掩瑜。中国人为了荣誉,舍得花钱。何况计划经济的产物,并非都一无是处,经过改革也可以在市场经济中生存。对于几十年形成的庞大体系,改革虽然艰难,但比起其他领域如国营企业的转轨“举国体制”,却要轻松多了,其经历的波折和付出的机会成本都是可以接受的。
体育理论工作者过去对“举国体制”的抨击,程度不同地受传统思维方式的制约;蜂拐弯到体育产业研究,仍然不能完全解决有问题,,体育的文化本质。挣钱的层面,“举国体制”的何去何从。
“举国体制”所形成的专业竞技体制既非职业竞技,亦非业余竞技,而是一种特殊的国家意志化和政治功能化的竞技模式。纵观世界竞技史,这样一种竞技体制仅仅存在于20世纪以来的前苏联、古巴、中国及东欧、亚洲的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中,作为阶段性行为,迟早要发生改变。重心向休闲娱乐领域转移的发展趋向,是高水平竞技的世界性趋势。
为什么要搞竞技?为什么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竞技作为一个“玩具”,给体育带来刺激、兴奋和快乐,失去竞技的体育,如同失去内分泌的人体,将变成缺乏生命活力的僵尸。以前“举国体制”是为政治服务,而现在回归到为人的发展;不光是为中华民族这个群体的发展,也是为人类的发展,还可以倡导个人一切能力的发展。在这个目标下,竞技和体育才能成为一个共同体。
观念的改革是核心。如何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必需依靠人文观念的提升才能彻底解决。军事化色彩的消退和强制性手段的终止,使严酷的“驯兽式”训练法行不通了。,而是不愿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选材将更加困难。训练的高淘汰、文化教育的低水平、运动员的出路等痼疾,只能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来考虑解决,对我们的管理机制进行重大的调整,满足广大人民文化精神生活的新需求。
竞技运动将重新回到教育的正常轨道,具有中国特色的训练和竞赛模式融入到学校体育中,培养越来越多的优秀竞技选手。全国形成以俱乐部形式为主体、多渠道、多层次的体育社团网络,使体育真正为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服务。
我们所期望的“新举国体制”,不是僵化的计划体制,不是费钱的政治工具,而是一个能实现中国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新平台。旧“举国体制”的建立靠的是行政指令,而新“举国体制”要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站稳脚跟只能依靠法律。
3 从充当“工具”到制造“玩具”
体育传入中国伊始就被视为工具。20世纪80年代,中国体育事业经历了10年动乱后,在恶劣的社会经济条件下,角色定位也是振奋民族精神、促进国际交往的政治工具。通过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方式来为改革开放服务,突出发展高水平竞技运动,这也是当时中国体育合理的历史选择。在“侧重抓提高”思想指导下,取得空前辉煌业绩的同时,其负面结果是完善和强化了旧“举国体制”,加固了从中央到地方一条龙的办体育的模式,客观上延缓它向市场经济转换的步伐。这也影响到学校体育僵化体制的改革,并使中国的群众体育的发展滞后于竞技体育。
“举国体制”瞄准的是奥运会,而奥林匹克不是工具而是玩具,是欢快交流的娱乐盛会。它在世界大战和冷战期间曾一度沦落为工具,但在理性和功利的冲突中很快挣脱出来,摆脱阴影,成为人类最庞大的文化“玩具”。
“举国体制”既然是瞄准奥运会的,那就理应让奥委会来管。有学者认为应该改革目前的项目管理中心“既要抓金牌,又要搞群体;既要靠计划,又要找市场;既有行政管理权,又非行政管理单位”的体制和机制,提出了“在中国奥委会下设一个‘竞技体育指导中心’,专门负责修建一条竞技体育发展的‘高速公路’”的建议。(江流水:从茶馆到茶艺馆,体育文史,2001.2.)这样的思路是智慧的,孕育着“新举国体制”的雏形。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1成就辉煌的20年[M]1北京:中国统计出
版社,19981
[2]董兆祥,彭小华1中国改革开放20年纪事[M]1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1
[3]刘 吉1社会主义改革论[M]1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
[4]陈 勤1中国现代化史纲[M]1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1[5]李京文1中国社会前景[M]1团结出版社,20001[6]冯天瑜1文明的可持续发展之道[M]1北京:人民出版
社,19991
[7]熊晓正,谭 华1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史[M]1北京:中
国书籍出版社,19991
[8]胡小明1体育人类学[M]1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1
[编辑:郑植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