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DOC] 唐璜形象的时空演变
唐璜形象的时空演变
总204期第6期
2006年11月
贵州社会科学
SocialSciencesinCuizhOU
Vo1.2o4.No.6
November.2006
唐璜形象的时空演变
陈训明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贵州贵阳550002)
摘要:唐璜与浮士德,哈姆雷特和唐吉诃德在西方并称”四大不朽人物”,其形象源于西班牙传说.在莫利纳,莫里哀,
莫扎特,拜伦,普希金,梅里美,肖伯纳和弗里施等各个时代,各个国家艺术家的作品中,唐璜呈现出不同的面目,反映出不同
的思想倾向与审美评价,但美丽的青春和对性爱的追求始终是这一形象不可或缺的的标志.
关键词:唐璜形象;莫里哀;拜伦;普希金
中图分类号:1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6924(2006)一06—101—105
说起唐璜这名字,不由使人联想到英国诗人拜
伦的同名巨着.其实,唐璜这一传奇人物,早在拜伦
之前几百年就产生了.他不仅出现在拜伦,普希金
等文学家的诗文中,还被莫里哀和莫扎特的话剧和
歌剧推向舞台.据统计,到2o世纪末,有关他的文
艺作品就多达千部以上,论着也有近两千篇(部).
因而他在西方与浮士德,哈姆雷特和唐吉诃德并称
“四大不朽人物”,真正做到了家喻户晓,在我国也广
为人知.
唐璜(DonJuan)这一艺术形象源于西班牙传说:
在14世纪,塞维利亚地区有一个姓”泰诺利奥”,名
“璜”的贵族,玩世不恭,肆意行骗,为所欲为,更以诱
惑,奸淫妇女为最大乐趣.由于得到国王的庇护,受
害者及其亲属都敢怒而不敢言;对El出怨言乃至反
抗者,他都残忍地将其杀害.但是这个恶棍最后还
是遭到报应:他诱奸教团统领唐?孔扎戈的女儿,孑L
扎戈为维护女儿的名誉,与他决斗,被他杀死.教团
成员们将他诱捕,处死,为首领复了仇,并散布传闻,
说他死于魔鬼手中.后来又传说,他杀死孑L扎戈之
后,为寻开心,邀请死者的雕像同他共进晚餐.雕像
如约而至,同他握手,令他惊恐不已,堕入地狱之中.
在这之后,人们又把另一些贪图肉欲享受的浪荡子
的故事混杂进来,比如:唐璜?德?马拉尼亚为了满足
自己的欲望,把灵魂出卖给魔鬼,后来终于悔悟,在
修道院里度过余生,等等.在西班牙语中,”唐”
(Don)是”老爷”的意思,”璜”(Juan)是名字.由于唐
璜的故事是由名叫”璜”或别的什么的若干贵族老爷
的传说集合而成,主人翁就被简称为”唐璜”,再无人
去管他的姓氏.就这样,随着岁月的流逝,经过人们
的不断加工,唐璜的故事越来越丰富,流传的地域越
来越广,情节越来越复杂,越精彩,唐璜也从一个骄
横,残忍而又堕落的纯粹的下流坯,逐渐变成讲究风
度礼仪,追求刺激冒险,勇于征战决斗的多情种.他
对于女性的永无止境的追求和占有,不单是贪图肉
欲的享受,也是为了显示自己的魅力和本事.因此,
他在追求时可以不择手段,甚至低三下四,但一经占
有,便弃之如敝履.
西班牙人加布里埃尔?杰列茨以笔名蒂尔索-德
?
莫利纳(TirsodeMolina),发表的剧本<塞维利亚的
登徒子,又名石客>((ElBurladordeSeviliaYconvidado
dePie&a),1630),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早的关于
唐璜的重要文艺作品.其大意是:唐璜自称奥克塔
维奥公爵,在那不勒斯宫廷骗得伊莎贝拉公爵夫人
与他过夜,被识破真相后逃走.九死一生到达西班
牙海岸,他又诱奸了渔女蒂斯贝娅,使之羞愧自尽.
他得知塞维利亚侯爵莫塔要在夜间去与统领唐?孑L
扎戈的女儿唐?安娜幽会,遂抢先潜入唐?安娜的闺
房.因被唐?孑L扎戈撞见,他便将后者杀死.不久,
他诱骗了一个村女,对之发誓:若不娶她为妻,愿死
在死人手中.为寻开心,他邀请唐?孑L扎戈的石像同
作者简介:陈训明,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比较文
学和俄苏文学.
102贵州社会科学
他共进晚餐,石像亦回请他到自己墓中进餐.石像
握住他的手不放,使他堕入地狱.
<塞维利亚的登徒子>的作者是一个天主教神
父,这部作品充满了道德说教.但是,由于它产生时
文艺复兴的影响犹在,从而使唐璜的形象显现出双
重性.一方面,他是一个骄横残暴,自私自利的纨绔
子,一心满足自己的肉欲,以诱惑和玩弄女性为能
事,对于感情,荣誉乃至于生命,无论是自己还是别
人的,通通不当一回事;另一方面,他又风度翩翩,聪
明机智,敢做敢为.这部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
作者的本意,将唐璜描绘成为对宗教禁欲主义和社
会陈规陋习的大无畏的破坏者,充满生命活力的贵
族少年的榜样.
不久之后,<塞维利亚的登徒子>就传到意大利:
吉利贝蒂和契可尼尼先后于1652和1670年对它进
行改编.唐璜的名字也按意大利习惯改成了”唐?乔
万尼”.契可尼尼的改编本删除了西班牙原作的道
德说教,淡化了阴森恐怖的气氛,增加了喜剧成分,
在城乡各地演出,广受欢迎.到18世纪,意大利剧
作家哥尔多尼又在此基础上创作了有关唐璜的剧
本.
唐璜这一极富个性的人物形象最先产生于西班
牙,传播于意大利,并非偶然.照司汤达的说法,在
古希腊,罗马世界,唐璜及其所代表的自由人的激情
是不可思议的.在切扎列?博尔贾的文艺复兴时代,
唐璜的行为毫无特异之处.仅仅是在路德之后,西
班牙和意人利人才把唐璜视为罪恶的化身,因为此
时人们的宗教意识和狂热急剧上升,喜欢放肆地作
恶,然后又苦苦祈求饶恕.(3)
唐璜故事传人法国的时间略晚于意人利.
1658,1659年法国人多里蒙和德维尼耶先后推出有
关这个传奇人物的剧本.不过,无论是作品本身的
价值还是影响力,这两个剧本都无法同大作家莫里
哀的<唐璜,又名石宴>(《DonJuan,OUFestinde
pierre~,1665年首演)相比.莫里哀的剧作尽管沿
用了西班牙人名和西班牙传说的基本框架,依然把
唐璜描绘成一个蔑视一切宗教和世俗法规的贵族浪
荡子,并让他最后遭到天谴,死于石像的手中,但情
节更为曲折,时代气息更为强烈,人物形象更为丰
满,使人们对书中的唐璜产生了各不相同乃至互相
抵牾的评论:”一个个人主义者,富于智慧,但属于可
诅咒的社会集团”;一个勇敢的理性主义者,堕落而
又邪恶,但又戴着自由思想的面具:”一只猛禽”,美
丽的羽毛掩盖着毁灭性的本能.?正是莫里哀的这
总第204期
部作品强化并最终确立了唐璜作为一个典刑人物的
双重性:温柔的情人与冷漠的负心汉,勇敢豪爽的骑
士与庸俗猥琐的无赖,彬彬有礼的绅士与粗鲁强暴
的淫棍等相互对立的形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了
唐璜的经典形象.这儿再没有西班牙故事和剧本中
的长篇大论的宗教说教,更多的是对于尘世幸福和
欢乐的歌颂,对聪明机智的赞美,对善恶,美丑等人
性和道德的探索.它长期遭禁这一事实,或许可从
对于唐璜游戏人生态度的着力渲染得到解释.可以
说,游戏就是他的人生哲学:他无尽无了地追求和占
有女人是游戏,与人为友为敌乃至决斗是游戏,嘲弄
宗教和上帝是游戏,甚至同死人,同死人的雕像都要
玩游戏.而这种游戏人生态度,正是17世纪的法国
社会所流行的,只是教会和正人君子们故意视而不
见罢了.莫里哀推出这部作品,等于是向他们宣战,
因而才上演十五场,便遭禁止.莫里哀之伟大,在
于他借唐璜这个历史传奇人物表现了时代的弊端与
追求,又通过对这个人物的重新演绎而赋予他新的
生命力.
莫里哀的《唐璜》是一部散文剧.他去世后,
1677年,另一位戏剧家高乃依将它改写成诗剧,
法国长期演出的也是高乃依的本子.直到1841
年,莫里哀的名剧才又回到舞台.
1713年,法国勒泰里耶创作的第一部有关唐
璜的歌剧在巴黎上演.1761年,德国格鲁克作曲
的芭蕾舞剧《唐璜》在维也纳获得成功.后来,里
奇尼,特里托,阿尔贝蒂尼和克鲁比尼等意大利音
乐家也相继以唐璜为题材创作歌剧,各有千秋.
1787年,莫扎特作曲的歌剧《唐璜》(全名为<遭报
应的浪荡子,又名唐?乔万尼》)在布拉格首演,随
后又在各国演出,引起轰动,传遍世界.使此前有
关唐璜的所有歌剧,舞剧和话剧黯然失色.其大
意是:唐璜遗弃妻子艾尔维拉,四处猎艳.一日潜
入统领内宅,企图奸淫统领之女安娜.统领赶来
制止,死于唐璜剑下.接着,唐璜又诱骗农女,被
艾尔维拉揭穿.他在一墓地见到安娜父亲的石
像,戏请其共进晚餐.石像如约而至,令唐璜悔
罪,并堕入地狱.此剧的剧本系宫廷诗人达?庞特
(DaPonte,1749—1838)根据意人利剧本改编而
成,本是个轻松,逗趣的作品,莫扎特作的曲子大
大提升了它的厚重度,使之成为对于生命和爱情
的热情颂歌,世界艺术史上的不朽之作.在这部
歌剧中,唐璜从一个贪图享乐的风流鬼,升华为一
第6期唐璜形象的时空演变l03
个对于美,对于爱与被爱,对于生死奥秘的永恒追
求者,小市民习气和宗教禁欲主义的激烈反叛者,
充满浪漫主义精神;他是生命的象征,与死寂的死
亡世界相对抗.继莫扎特之后,意大利作曲家加
查尼基也写了一部关于唐璜的歌剧<石客>,并在
罗马,巴黎和米兰等地成功演出,但其影响终难与
莫扎特的<唐璜>相比.
进人l9世纪之后.欧洲各国的诗歌,小说,话
剧和歌剧中都出现了大量描绘唐璜的作品,使之
以浪漫主义者,悲观主义者,享乐主义者,个人主
义者,理想主义者,冒险主义者和怀疑论者等种种
面目出现.其中,德国作家霍夫曼的<唐璜?一个
旅游爱好者的不寻常遭遇>是一篇颇有特色的短
篇小说,他以旅行者漫谈观看莫扎特歌剧<唐璜>
感受的方式,对唐璜作了独特的阐释.他认为唐
璜出身高贵,仪表非凡,智慧过人,理当追求种种
享受;他的堕落源于情场失意所产生的报复心理,
只是对安娜的爱才可能使他得救.
格拉伯(ChristianDietrichGrabbe)的《唐璜与浮
土德>(DonJuanundFaut?l829)也不可不谈.它将
这两个本来互不相干的传说人物联系在一起,对
他们的行为和内心世界进行比较,揭示了天生恶
棍唐璜与受恶魔引诱作恶的浮土德的差异与共
性.除此之外,这部作品还表现出明显的超人思
想.超人思想尽管还有待日后由尼采等系统表
述,但在这部作品中,唐璜已被描绘为超人的化
身.他集中了超人的一切优点,他蔑视一切平庸
之辈,他放纵自己,为所欲为,不计后果.他问道:
“神父为什么要祷告?生意人为什么要操劳?君
王为什么要打仗,与雷电比赛谁的破坏力大?他
们无非是为了享受而已.”在回答石像对他的规劝
时,他傲然回答:”我过去是怎样,将来还是怎样.
我若是变成了另外一个人,我就将一文不值.”(Z)
其他德国作家如莱瑙,维塞,布劳温塔尔及弗
里德曼等人均曾写过唐璜.法国对唐璜感兴趣的
作家也不少:巴尔扎克写了一篇名叫<长命水>
(183o)的小说,大仲马则写了剧本<唐璜?德?马拉
尼亚,又名堕落天使>(1836).
至于英国,直到l9世纪初,似乎对唐璜不那
么感兴趣.可是拜伦的长篇叙事诗<唐璜>((Don
Juan),1819--1824)一经问世,就迅速风靡全球.
在我国一提起唐璜,人们首先就会想到它.
在拜伦之前,以唐璜为题材的作品主要是描
绘这个风流浪荡子的猎艳和斗殴经历,对这个人
物及其行为做出道德评价;莫里哀的<唐璜>等优
秀作品,还相当深刻地揭示了唐璜复杂的内心世
界,并把道德问题扩展到社会问题:但若与拜伦这
部未及完成的巨着相比,它们都显得逊色.
乍看之下,拜伦的<唐璜>是一部精彩的历险
记:海难中的挣扎,吃人肉的场面,土耳其后宫的
离奇遭遇,俄土军队的厮杀,俄国宫廷的礼遇,英
国强盗的欢迎……一环紧扣一环,一险紧接一险,
主人翁频频陷于绝境,每次脱险的方式都出人意
表.不仅如此,在这部长篇叙事诗中,唐璜依然保
持自己的风流本分:十六岁就与有夫之妇偷尝禁
果,被迫外逃;海难九死一生之余,得海盗的美丽
女儿救助;被卖到土耳其为奴,却成了后宫佳丽争
夺的宠儿;到达俄京,又被风流女皇看中,几乎死
在她的石榴裙下.然而历险也好,艳遇也罢,都仅
仅是作者用来表现他对于人性和人生价值的深沉
思考,对于各国政治与社会问题的普遍关注的手
段.
单就这部作品中的核心人物唐璜而言,它与
传统形象已大不一样.首先,尽管他对女性有天
生的魅力,但他并不是一个以玩弄女性为荣,以追
求肉欲享受为人生目的的登徒子.他春情萌动时
对异性感兴趣甚至与之发生关系,是出于人类爱
美,爱异性的纯真天性,没有必要过多指责;他对
海盗之女海甸之爱是真心的,并含有感恩之情;在
土耳其后宫与宫女的不谨慎行为的确显得有些荒
唐,但这主要是情势使然,并非他贪淫所致;至于
土耳其王后的勾引,俄国女皇的宠幸,英国贵妇人
的青睐,那更不是他的罪过,仅仅因为他是一个人
见人爱的美男子:
璜不向人家求爱,人家却向他求爱,一
一
件少见的事情:这个他大致
归功于他的青春,归功于他的大家传说的
勇敢:也大致归功于他表示的
象赛马的马一样的血气;归功于他
时常调换服装,使他美丽的红润更加突出.
有如深红的云彩装点了太阳……?
照拜伦的构思,唐璜还将因命运的安排,游历
法,意,德诸国,甚至参加法国大革命.可惜天不
假年,这些设想都未及化为诗篇.不过,《唐璜>业
已完成的部分已经表明,它完全突破了仅仅满足
于将唐璜描绘成只知享乐的情场高手,仅仅满足
104贵州社会科学总第204期
于表现恶有恶报观念的传统模式,为这一题材拓
展了无限广阔的时空,注入了无比深刻的内涵:作
者对他倾注多年心血塑造的唐璜这一人物,在总
体上持肯定态度,尽管对之时有调侃.
不容否认,无论是<唐璜>这部作品还是唐璜
这个人物,都包含着不少拜伦的自传因素.或许
正是这些因素的发酵,才使这部作品和这个人物
具有如此强烈的感染力.然而,如同对莫扎特的
<唐璜>一样,不能过分夸大其自传因素.作为一
个文学形象,唐璜不仅是一个风度翩翩的多情种
和风趣幽默的谈友,而且是一个正直的男子汉,处
难不惊的冒险家,宁肯饿死也不吃人肉的人道主
义者,在枪林弹雨中拯救敌方幼儿的勇士,机灵的
外交家和敏锐的观察家.当然,他也绝非完人.
比如,他像许多贵族青年一样知识肤浅而又自以
为是;他一遇美人就怦然心动,既迷恋新欢,又不
忘旧情;他与英国贵妇人交往时,也像她们一样矫
揉造作…….拜伦这种对人物性格多重性和复杂
性的探索与揭示,使爱情冲突与社会冲突紧密结
合的处理,让作者本人时时处处”追随”主人翁,不
断以叙事者和作者的身份对人物和事件进行评价
甚至借题发挥的写法,以及贯穿全书的嘲弄意味,
都对俄国诗人普希金产生了重大影响.不过这影
响最明显者不是普希金关于唐璜的小悲剧<石
客>,而是被称为俄罗斯生活百科全书的<叶甫盖
尼?奥涅金>.
普希金风流倜傥,被称为俄国的唐璜,他的一
份情侣名单也叫做”唐璜名单”.无论是爱情还是
创作的天才,他都不比莫里哀,莫扎特和拜伦逊
色,因而他对唐璜这个题材感兴趣,是十分自然的
事情.限于本文主题,这里只谈一下<石客>.?他
1830年秋天在波尔金诺创作的这个小悲剧,如他
同时写成的许多怀旧诗篇一样,似乎表明要在结
婚前了结过去的情债,做个心无旁骛的模范丈夫,
尽管婚后又宣称:”我过去是怎样,现在还是怎
样.”
普希金一生没有离开过俄国,他笔下的唐璜
也没有拜伦人物那么广阔的活动空间与离奇的遭
遇.然而作为一个富于创造性的作家,他自然不
屑于因袭陈说,而是对唐璜这个人物做出了新的
阐释,并为此构思了新的情节.<石客>中的统领
不是安娜的父亲,而是她的丈夫.唐璜杀死他是
因为与他争夺别的女人——唐璜是在后来才认识
安娜的.笔者以为这一点很重要,它为安娜接受
唐璜的追求提供了道德根据:既然丈夫可以追求
别的女人,妻子为什么不可以爱别的男人呢?她
现在爱的虽说是杀害丈大的凶手,但丈夫之死是
咎由自取.普希金笔下的唐璜不是邀请死者的石
像到自己的住处去共进晚餐,而是请他到其遗孀
处看唐璜与她幽会.尽管在两种情况下唐璜都死
于石像手中,但二者的意义大不一样.邀请石像
到自己的住处进餐,只表明唐璜玩世不恭;石像在
这种情况下置他于死地,与其说是代表天意惩罚
他的浪荡行为,不如说更像报一己之私仇.后一
种情况则是唐璜道德彻底堕落的反映.在这种情
况下,即使不是石像,任何神明,任何正直的人都
会谴责和惩罚他.
对普希金颇有好感并将其作品译成法文的法
国作家梅里美,也写过一篇以唐璜为主人翁的小
说<炼狱里的灵魂>(<LesamesduPurgatoire>,
1834).?这部作品虽然篇幅不大,译成中文才三万
多字,但却从生到死地描绘了唐璜曲尽变化的人
生历程.他本来品行端正,只因接受朋友的影响
和教唆,才一步步误人歧途,成为以勾引女性为乐
的色鬼和无端斗殴,杀人的恶棍,为逃避罪责还远
赴外国从军.父母死后他回乡继承遗产,为炫耀
自己在情场上的功绩,还编写了一份详尽的名单,
其中包括他诱惑过的全部女性,以及她们的亲属
或情夫:从教皇,君王,达官贵人到普通民众.但
他毕竟天良未泯,炼狱中灵魂的显现激发了他改
恶从善,重新做人的决心.尽管他经不起虚荣心
的诱惑,一怒之下杀死为众亲友向他复仇的人,最
后还是因为真心悔罪而获得宽恕,甚至被尊为圣
人.梅里美的这部作品似乎带有道德说教意味,
其实不然.它着力揭示的,是唐璜及其所属阶层
乃至整个法国上流社会的两面性:一方面,他们毫
无节制地追求一切权力和世俗的享乐,在享乐够
了而感到百无聊赖,或是作恶多端而不容于世之
时,又到宗教里去寻求庇护和慰籍.<炼狱里的灵
魂>的最大创新,在于它既没有像拜伦的<唐璜>那
样彻底改变唐璜生活的时代,又完全打破了数百
年来有关唐璜作品的传统模式,把唐安娜,唐安娜
的丈夫或父亲,唐璜的仆人等几个似乎不可或缺
的人物通通取消,塑造了豪侠仗义而又不无恶习
的朋友加西亚等一系列崭新的形象;对于唐璜性
格的复杂性,矛盾性和变化性的精心处理,现实世
第6期唐璜形象的时空演变105
界与与幽冥世界的意外交会,也使它迥异于其他
同题材的作品.
到20世纪,人们对唐璜的兴趣并未减弱.如
俄国的勃洛克和古米廖夫,德国的布莱希特,西班
牙的巴尔耶斯特,捷克的托曼等作家和诗人,都写
过有关他的作品.限于篇幅,这里只略谈两个剧
本.
一
个是英国肖伯纳的<人与超人>(Manand
Superman,1903)?.作为一个以风趣幽默着称于
世的作家,肖伯纳不仅给主人翁取了一个地道的
英国名字约翰?坦尼尔(JohnTanner),还故意将其
长相,性情和举止等写得跟传统的唐璜不一样.
此人并不沉迷女色,而是避之唯恐不及.他蔑视
女性,认为她们的天职就是生儿育女;为了达到这
一
目的,她们会不择手段地诱惑男人,使他们失去
自由,理智和创造力.因此,在男女关系上,主动
出击的始终是女人而不是男人,只不过人们出于
虚伪,不愿公开承认罢了.剧本中的活榜样是:不
是约翰追求安?怀特福德,而是后者主动追求一心
思考理论问题的约翰.约翰明白自己难以抗拒安
的魅力,逃奔西班牙.他在那儿的山中做了一个
奇怪的梦:唐璜与统领的石像相见后的遭遇,即所
谓<地狱中的唐璜>所展示的情景.这地狱是一个
谈情说爱,放肆享乐的地方,唐璜在其中感到无聊
已极;他向往的是乐园:那儿的人都喜欢思考和从
事创造性的工作.约翰的梦很快就散去,他逃跑
的目的也未能达到:安追到两班牙来,他终于同意
与她结婚.
这个剧本所写的与其说是男女之情,毋宁说
是对于男女社会地位,对于人生哲理的思考:在某
种意义上,也是既不愿受女人纠缠和约束,又须臾
离不开女人的肖伯纳的心声.
瑞士马克斯?弗里施(MaxFfisch)的<唐璜,又
名对几何学之爱>(DonJuanoderDieLiebezur
Geome~e,1953),也是一部”反唐璜”作品.其中
的唐璜对女色无动于衷.他一心扑在数学研究
上,憎恨女性,认为她们身上存在着难以捉摸的原
始力量:这力量十分强大而又富于攻击性,可能会
吞噬人类的理智乃至一切.他深信,几何学所体
现的条理清晰的高级理性的男性因素必定会战胜
混乱而又隐秘的女性因素.他年轻时蔑视人类最
天然的感情,时刻担心丧失童真.可是为了逃避
包办婚姻,他又躲进女人的卧室,饱尝了禁果的滋
味.紧接着,由于自卫,他违心地杀了人.于是与
世隔绝,弄得一贫如洗.一女人帮助他摆脱劫难,
获得自由,远离尘世的烦嚣,住进一个城堡之中,
从事学术研究.但这女人对他的爱又带给他无尽
的烦恼.最后,这位长期反对爱情,反感女人的唐
璜终于承认,能令日月星辰运动的爱情具有战胜
一
切的威力.
话说回来,尽管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不同倾
向,不同经历和不同气质的艺术家所塑造的唐璜
各具特色,反映出不同的思想倾向与审美评价,但
美丽的青春和对性爱的追求始终是这一形象不可
或缺的的标志.无法想象唐璜不是一个充满青春
活力的美少年,也很难想象他与性爱无关:无论是
强烈追求,还是徒劳地反对.
[责任编辑:章金]
注:
?http://old.sgu.ru/win/math-econom/lab-me/archetype/
(http://www.sch001一city.by/marX.php?optionCOII1-
contentS~ask=view&id=1145&Itemid=134.
?比科夫(欧洲文化史论>.http://sscadm.nsu.ru/deps/
hum/pikov/lO.htm1.
?这部作品有李健吾先生中译本,见<莫里哀喜剧>第二
集269—242页,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
?<文学人物百科辞典>,第128页,莫斯科,阿格拉夫出
版社,1997年.
?布尔加科夫<莫里哀传>(臧传真等译),166—168页,
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年.
?引自基辛’唐璜>.http://feb—web.ru/feb/litet~’ency-
dop/le3/le3—3494.him.
?拜伦<唐璜>(朱维基译),667页,新文艺出版社,1956
年.
?普希金全集,第7卷第135—171页,莫斯科,复活出版
社,1995年.
?<梅里美小说选>(郑永慧译),第187—256页,人民文
学出版社,1980年.
?http://www.~tleby.com/157/1—4.htm1.
?http://dieterwunderlich.de/FrischDonJuan.hnn.
范文二:_唐璜_中拜伦的女性观念分析
《唐璜》中拜伦的女性观念分析
◎赵星
(宝鸡文理学院陕西·宝鸡721007)
摘要不乏众多的研究者对拜伦作品中的女性观进行探究,但较少有从《唐璜》这部作品去研究拜伦的女性观,本文则基于此作
品,在分析拜伦生活经历对女性观影响的基础上,提出其正反两面的女性观念。关键词《唐璜》拜伦女性观
文章编号1671-0703(2011)09-0083-02
拜伦不可否认是浪漫主义时期最具成就的作家,其经典之作《唐璜》一经出世,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称赞,至今还是众多学者所研究的热点。该作品主要讲述了男主人公唐璜在欧洲各国旅行中的种种艳遇,整个作品中不乏众多的女性角色,形成了《唐璜》作品中的一大特色,对这些女性角色的塑造和描写可以真实体现作者对女性的态度和认识。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唐璜》中的女性,来揭示拜伦的正反女性观。本文主要分为两部分,首先介绍了拜伦真实人生经历对其《唐璜》中女性观形成的影响;其次从正反两个方面来阐述《唐璜》中拜伦女性观的体现。一、拜伦生活经历对《唐璜》女性观的影响分析
拜伦在实际生活中曾说过会同拿破仑一样轻蔑女性,认为女人就是祸水。但也指出不能没有女人而生活,女人要比男人好,女人的缺点都是男人造成的。这充分体现出拜伦颇为矛盾的女性观:在对女性歧视嘲笑的同时,又洞察和同情女性的苦难,这种矛盾的女性观与他自身的生活经历是密切相关的。
拜伦自幼跛足,父亲生活放荡,在花光妻子凯瑟琳·戈登的嫁妆后弃之不顾,拜伦母亲由于婚姻不幸,而变得暴躁、神经质,并迁怒于独子拜伦身上,她对待拜伦的态度也就变得喜怒无常,时而无比溺爱,时而苛责凌辱,甚至骂他是“小瘸鬼”。可以说母亲这种对拜伦多变的行为和态度,使拜伦对女性产生了既依恋又抗拒、恐惧的心态,对他《唐璜》中所体现的女性观产生深刻的影响。另外,拜伦的初恋情人玛丽·安妮·查沃斯表面对他友好,但背地里对别人说:“你以为我会喜欢那个瘸子吗?”这种嘲笑和对自尊的伤害使拜伦痛苦到极点,留下了难以愈合的心理创伤,直接导致他对女性的消极态度,都在《唐璜》中有所体现。拜伦的夫人安娜·密尔班克富有才华但保守冷漠,与拜伦在志趣爱好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她无法理解拜伦孤僻的性格和离经叛道的思想,只是一厢情愿地想净化拜伦的思想道德。结婚一年后,安娜·密尔班克暗示拜伦与他同父异母的姐姐奥古斯塔存在着暧昧关系,于是带着女儿离开了他,拜伦再次遭到女性的遗弃,加重了他对女性的那种批判观念。这件事发生之后,由于英国社会对他进行恶意攻击和诽谤,使他最终永远离开了祖国,心中充满了对女性的痛恨。
虽说拜伦从自己最亲近的女性那里尝到了众多误解、嘲笑和遗弃的痛苦,但他那种放纵情欲,玩世不恭的方式又使他受损的男性自尊得到了补偿,同时,拜伦姐姐奥古斯塔对他的那种宽容温存、细致照料以及慈善贤惠,使拜伦对女性的态度又拾回了不少期望,对女性的观念不至于彻底走向绝望,其在《唐璜》中所表现的女性观亦是如此。
虽说拜伦的生活经历不能完全等同于他的创作世界,但对他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现实生活中对女性情感的体验构建了他作品中的女性生活原型和心理原型。特别是在《唐璜》这部作品中,其男主人公的各种与女性相关的经历处处都有拜伦生活中的影子。母亲、初恋女友、妻子及所结交女子带给他的感情划痕,深深地渗透了拜伦的创作观和女性观,使拜伦在作品中对女性表现出冷漠、戒备、轻视、恐惧的“厌女情结”,但与姐姐奥古斯塔的交往又使他企盼天使型女性的出现。
二、《唐璜》中拜伦女性观分析(一)对女性的消极否定
通过对拜伦生活经历的分析,可以看出他的人生中遭遇了许多女性的不良对待,所以在其作品《唐璜》中所体现的女性观以消极为主,表现出了对女性的处处歧视和辛辣讽刺,认为女性是弱于男性的,女性的身体是属于男性的。其批判较多的是软弱、虚伪、淫荡的女性。
首先,拜伦嘲讽软弱无能的女性。在《唐璜》的第七章,有这样的叙述:“两个可怜虫,眼泪汪汪地望着自己的保护人。”拜伦把这两个土耳其贵妇描写为只会流泪的“累赘”。从故事情节来看,这两个土耳其贵妇既然能帮助唐璜和约翰逊逃出戒备森严的苏丹王宫,那就说明她们身上有着智慧和勇敢的因子,为何一旦进入战争,作者就认为她们是依赖男性保护而软弱无能的“可怜虫”呢?这种刻画显然是一种刻意贬低女性能力和精神的表现,试图为了让男性从被救者的尴尬局面,恢复到拯救者和统治者的“英雄本色”上来,而刻意去弱化女性,也是一种典型的男权意识流露。
其次,拜伦深恶欺诈虚伪的女性。在《唐璜》中,拜伦加大了对具有伪善欺诈和背信弃义特征女性的嘲弄。其中伊涅兹就是拜伦笔下典型的伪善者形象,伊涅兹可以说是拜伦参照自己母亲和妻子的某些特征而塑造的,表面上伊涅
2011年第
期
安徽文学
83
兹是女教育家,而且道德完美、善良温顺、高尚博学,但实质上只是力图证明自己丈夫是疯子的假道学,她通晓各门学问和多种语言,但她的谈话“含糊不清”,“她的语言都是问题,仿佛她认为说得越是神秘越有道理”,并与朱丽亚的丈夫存在着暧昧关系,对其各方面的细节描写都是对她虚伪特征的讥讽。
最后,拜伦着力抨击荡妇型女性。拜伦在批判伪善的同时,用了大量的章节来抨击女性的轻浮淫荡。在拜伦的笔下,如果一个女人因为男人的美貌受其吸引,那这个女人就会被马上处理为不可救药的“淫妇”。在《唐璜》中,凡是对英俊的唐璜直接表现出性欲念的女性都被描写为荡妇形象:将情人藏在被窝却能在捉奸在床时振振有词的朱莉亚;魅惑力犹如神圣权利的苏丹王妃古尔佩霞;看帮国之争似看斗鸡的俄国女皇卡捷琳娜;半贞洁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化装成天主教僧侣深夜潜入唐璜卧室的弗芝·甫尔克公爵夫人都是这类典型,甚至是“自然之女”海黛也难免有荡妇的影子。
当海黛初见落难的唐璜时,拜伦通过其心理活动暴露她救人动机的“不纯”。“不料看见在海边躺着的唐璜,他的赤身使得她惊惶,凭谁没有恻隐之心,更何况唐璜皮肤白皙。”通过这些语句,可以看出,海黛救唐璜除了因为她拥有救人于危难的良知外,还被唐璜健美的裸体所吸引。另外,当海黛的父亲兰勃洛出海后,也就是男权控制机制消失后,海黛此刻被形容为“自由得像有夫之妇”,也有少许的淫妇特征。对海黛的这种刻薄描写,体现出作者强烈的男权主义思想,把女性的身体作为男性的一笔财产。同时,这种对“荡妇”的否定也反映了男性对人性中难以控制的心灵潜流的恐惧和压抑。
(二)对女性的积极肯定
虽说拜伦的生活经历中遭遇到诸多女人的伤害,但其姐姐奥古斯塔对其女性观念正面化的引导产生了重要作要,使他在消极否定女性的同时,对女性又存在着一些肯定,在《唐璜》所体现出的主要是对女性的赞赏:一方面是她们美丽的外表,这种外表的美丽也是大多数拜伦作品中女性所具有的,另外一方面就是女性美德。
由于现实的残酷,拜伦只能将其“阿尼玛”原型寄托于作品之中,她们具有美丽、温柔、善良、服从、无私等特点,显示出拜伦对理想中完美女性的期待。拜伦常常用笑靥迷人,细腰红唇,缕缕长发,野鹿般的眼睛来形容其理想的审美主体。其中,在《唐璜》中,海黛就是其心目中那种无言而单纯的天使般女性形象,是拜伦极力讴歌的“自然之子”。根据诗中描写,她是集外貌美和内心美为一体的女性。她美丽善良、热情赤诚、纯洁无瑕、敢于反抗父权、追求爱情、追求自由。她从未表示过犹疑和顾虑,不担心恋爱少女所面临的凶险,不要求爱人立誓,她与唐璜的爱情没有任何功利思想,她那片心田被纯洁和无知所主宰着。她的善良本性拯救了
参考文献
唐璜的性命,并温柔细心的照料他,唐璜“在她下面熟睡,向母亲怀里的婴儿那样安稳”。可以看出唐璜感受到了心中完美女性的细心照料和痴迷深情,同时,也是作者心灵完美女性的寄托。
另外,奥罗拉和莱拉也是拜伦理想的“美女”,符合其理想的审美载体和评判标准,并被拜伦天使化,超凡化,正如拜伦所说那样,对女主人公描写总得益于他一次又一次的想象力。从而使他所赞美的完美女人失去现实感,非本真的存在着。三、结语
《唐璜》中拜伦的女性观深刻地受到其实际生活经历的影响,无论是从多个女性角色“好坏”比例区分,还是从一个女性角色“善恶”品质比重来看,对女性的态度以否定为主,肯定为辅。他对女性的评判,总体上还基于父权意识形态的立场,强化了男性的权威和英雄气概,从而刻意描写出女性的软弱、虚伪、放荡、幼稚和无知,忽略了女性的感受和体验,抹杀了女性自主意识。但拜伦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体察和同情女性的苦难,理解男性对女性的歧视和排挤,所以对少数女性持有肯定赞扬的态度。同时,这种同情也是极为有限的,终究不能脱离父权制这个社会大背景。
[1](英) 拜伦. 唐璜[M].查良铮, 译.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对拜伦式[2]原一川. 黄兴亚. 杨丽瑞理想与现实的错位—
英雄双重人物性格的成因解读[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10(1).
——拜伦笔下的女性人物群像[J].[3]王美萍. 爱情的囚徒们—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28(5).
[4]马旭. 拜伦女性观浅论[J].作家,2009(7).
[5]刘明景, 谢欢. 拜伦的女性观初探[J].文史博览,2011(4).
84
2011年第
期
安徽文学
范文三:昆德拉笔下的_唐璜式_人物形象探究
第32卷 第1期
Vol.32No.1
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ofZhaotongTeacherπsCollege2010年2月
Feb.2010
●文学
昆德拉笔下的“唐璜式”人物形象探究
郭 毅
(西南大学文学院, 重庆 400715)
摘要:唐璜是西方文学传统里不灭的人物形象母题。,和精神指向。,,,追求自由又嘲讽世界。:否定既定价值、寻求孤独自我的悲哀性与探寻生命意义、关键词:唐璜; 放荡者; 征服;; 中图分类号:I712.495:100829322(2010)0120057204
,唐璜主题被历代文学家反
复地采用和再创造,是西方文学家们使用最多的文学题材之一。莫里哀、巴尔扎克、拜伦、普希金等文学大家都曾用不同的文学体裁创造过不同的唐璜人物形象。其中最为人熟知的莫过于莫里哀的戏剧《唐璜》和拜伦的长诗《唐璜》。前者塑造了一个“世界上从未有过的最大的恶棍”,俊美文雅、无恶不作、风流成性、虚伪无耻。后者则扩展了唐璜的经历和性格,加深了人物的矛盾性。对历史的哀思和现实政治的批判及忧虑使得其主题更加延展和深入。另外还有巴尔扎克的《长寿药水》、莱瑙的《唐璜》、普希金的《石雕客人》等。在这些作品里,有无恶不作的唐璜,有真诚善良的唐璜,有虚伪狡诈的唐璜,有青春忧郁的唐璜。而这些不同的唐璜有着最重要的共同性格:风流。无论唐璜的性格在不同时代有着多么不同的改变,其风流韵事始终是一个贯穿性的中心主题。
昆德拉笔下的众多人物形象中恰恰也有一个重要的人物形象就是“放荡者”,或者叫作好色之徒、纵欲之徒。这些人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作者所要表达的心声,是小说里不可或缺的主要人物。例如《永恒欲望的金苹果》里的马丁。《笑忘录》里的扬《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里的托马斯《不朽》,
收稿日期:2009209222
中的鲁本斯《生活在别处》,里第六部分的主人公
以及《座谈会》里的哈威尔医生和《告别圆舞曲》里的伯特莱夫等等。几乎昆德拉的每一部小说里都会出现这样的人物,他们好色成性,以追求女人的成败作为其人生是否成功、是否有价值和荣誉感的标准,并乐此不疲。征服一个又一个女性构成了他们生活的全部。他们就如唐璜一样,极端地享受着征服女性过程中那种一步步攻破对方微弱防线的甘美滋味,他们不断征服新的女性那引人入胜的妙境刺激着所谓“爱情”的欲念,绝对不会沉睡于风平浪静的“这一个”爱情。就如莫里哀笔下的唐璜说的“攻破一个美人的抵抗是最甜蜜的事情;在这种事情上,我的雄心跟征城掠地的野心家一样,老是想从一个胜利飞到另一个胜利,绝不肯把自己的愿望加以限制。没有任何东西能够阻挡住我那欲念的剽悍刚强之气,我自己感觉到具
[1]
有一颗爱恋整个大地的心。”
昆德拉笔下的放荡者传承了唐璜的本性,但我们知道,即便唐璜人物本身也是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着的,这些放荡者们具有唐璜式的爱的本色之外,当然也具有来自作家本身赋予的独有魅力。但他们几乎毫无例外的具有唐璜式的认识。对他们而言,追逐女人的过程就是一种征服的过程,他们在征服中探索着、发现着、体验着,各有各的奇妙,每种境遇都给他们带来异样的收获,挑起
),女,河北邯郸人,在读研究生,主要从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作者简介:郭毅(1985—
?57?
第32卷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总第128期)
他们的欲望。就像《永恒欲望的金苹果》中的马丁,他乐此不疲地到处招惹各种女性,在成功地搭上之前,他想尽了各种方法试图让对方上钩,并且充满了欣喜与期待,他为自己编了一个又一个身份和处境,用妙语连篇的谎话让自己顿时变成了另一个人,直到对方最初的防线被打破。当他发现女性那微弱的戒备心理稍稍有所松动时便加紧了攻势,就像上演一出戏剧一样,环环相连地沉迷于故事之中,直到那位女性真的完全信以为真,并且答应了所谓的约会。于是他潜伏于约会地点附近侦查最后的战果,看对方是否赴约,当他躲在车后,便毫无留恋地掉头走人,服的女人中,,总之,的过程,,他就像脱了缰的野马立刻走开,准备下一个征程。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的托马斯与马丁略有不同,如果说马丁在“征服”中寻求,那么托马斯则是在“探索”中体验。托马斯与一个又一个女人发生性关系,在他看来,每个女人都有与众不同的一面,他在与女人的性关系中探索其特有的美妙就像自己之于手术的魔力,在挑战和开拓中获得快感和生命体验。正是不同女性那“无尽的多样性”挑起他的深层欲望。性与爱情在他那里完全没有关系,正如西美尔所说的男性是一种客观化对象,而女性是主观化对象。小说里的放荡者就具有这样一种“客观性”。“他们将主观性缩减到最少的存在,完全投入到外部世界的存在与事件中,他的‘征服’事业应该说是最不以自我为中心的,是最开放的,因为可以说,他是全身心地投入自己之外的对象,通过对抗、新花样和无尽的多样
[2]P.102性挑起他欲望的对象。”
这些唐璜式的放荡者们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蔑视女人。虽然追逐女性成为其生命中最有乐趣和津津乐道的事,但本质上他们是蔑视女性的。首先在观念上,他们并没有同等看待
(
)
爱情游戏,是驾驭游戏任意驰骋的高手,就算有一刹那灵魂出窍的感动和狂热,那也只能说是“没有明天的爱情”。正因为如此,他们可以创作出许多小小的杰作,在一系列充满浪漫、激情、魅惑和惊奇里,品味、发现、认识着女性给他们带来的美感。放荡者与女性的关系,完全是“看”与“被看”的关系,女性是非存在,是被物化的“他者”。蔑视女性又沉醉于激情的“唐璜”。、扑向他的女友的,,灵魂和肉体,令人,,不尽完美,就像存在本身。(参见埃娃?勒格朗《.昆德拉,欲望的记忆》:1995.)
二
然而我们知道,唐璜绝不仅仅只是一个单纯的风流鬼和蔑视女性玩弄感情的伪君子,其深层的精神内涵和矛盾在不同作家笔下体现不同的特点和可探究性。莫扎特的歌剧《唐璜》里主人公拥有一种不肯悔改,反抗一切束缚的个性,这来源于他的人生观念:我快乐、我自由,所以我存在!他认为这才是人之所以生存的意义所在。这里面体现了唐璜对人生对自我的一种执拗认识,构成了他之所以如此作为的根基和意义。奥地利诗人莱瑙笔下的唐璜是个典型的理想主义者,他追求完美的人生,追求完美的女性。他也好色风流,这种嗜好与其说是满足自己的猎艳欲望,满足自己的情欲,不如说是对自我理想的一种追寻。“他对于一个个受害者的背信弃义,代表他在对理想的不停顿的、不由自主的追求中接二连三地失败。最后终因理想境界的破灭而心灰意冷、陷入倦怠与
[3]
绝望。”这里的唐璜是一个为了理想而不断寻求,然而又因为失败彷徨陷于悲观绝望中的悲剧英雄人物。他的生与死诠释了一种理念之于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昆德拉笔下的放荡者也是如此,风流成性的表面行为却隐藏着一种嘲弄一切和讽刺一切的玩世不恭式的悲哀无奈与反抗挣扎。这或许才是放荡者们对于自我、对于社会和生命的真正理解和阐释。如果说昆德拉笔下的“唐璜”与传统角色唐璜有什么不同之处的话,他们最大的不同就在于
女性作为平等的对立面与男性拥有同样的价值和尊严。女性充其量在他们眼里就是玩物和被征服的对象,成为他们挑战自己的欲望与能力时所利用的工具。他们没有真正的爱情,他们与女人玩?58?
郭毅昆德拉笔下的“唐璜式”人物形象探究第1期
对于这个世界的理解和态度。后者是在认同世界
拥有一切、存在一切的合法性和意义性、价值性的[5]
的孤独者。”他对自己的国家也怀有一颗真挚而仁爱的心,也期望建立一种和谐、宽恕的家园;他
前提下进行反叛自我的生存状况,试图突破压抑之所以与萨宾娜建立长期的关系,是因为两人对
自我、束缚自我的传统道德以寻求新的生存方式。生活有着同样的认识,都反叛媚俗,反抗埋没个性他们从本质上不悲观,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究竟想的集体统一的政治特权。然而他所期待的存在只要什么,而这个愿望虽然受着来自社会、习俗、道能被排除在可能性之外。正如昆德拉本人说的德、传统等等的羁绊,但终归是有光明的,终归时,从而使代发展的规律正是按照他们预料中的和想往中的趋势而前行着。他们的悲哀仅在于生不适于时,在于一个偶然的造化所实施的惩罚也好,责任也罢。但在一条“必然”的路上,他们或者他们的继承者终会实现。相比之下,昆德拉笔下的是一个彻底的悲哀者角色,或者说,同,,他和抵抗。正如刘小枫在其《拯救与逍遥》中所说的“一般的自杀是对暧昧的世界感到绝望,诗人的自杀则起因于对自己的信念,也就是自己对世界所
[4](P.54)
持的态度的绝望。”前者是对这个世界的不公正性感到绝望,觉得人生没有意义,但并不质疑这个世界的存在;而后者则对世界现存的价值秩序进行怀疑,对自己之于这个世界的信念感到绝望,如果人的生命理念都已轰然倒塌,何谈怎么去生活?怎么去存在?这是一个永恒性的和形而上的人生哲学命题,是关乎自人类以来,过去的历史、现存的秩序以及未来的世界如何存在的问题。对与错的二元命题显然已不适于当下,任何定论都可以走向其辩证的另一面,世界是要延续?还是变奏?世界就这样在放荡者的目光里走向虚妄和孤独。
值得一提的是,但凡放荡者们无不都是精神的孤独者,是认识自我、否定非我的清醒者。托马斯可以和无数个女人做爱,却不愿意与她们睡觉,说明他在精神深处始终认为自己是孤独的,始终有一片天地只属于自己,只有自己明白那种不可抹灭的孤独与深刻。特蕾莎也只是以一个柔弱的
,人的可能性
[6](P.23224)
是什么?”,。“他,[5]
生存环境。”这所谓的和谐不过是以自己暂时获得快感与激情的方式来寻求短暂的庇护。或者像托马斯和《生活在别处》第六部分中的男人一样逃遁到与世隔绝的天地里,过着沉静而单纯的生活,完全孤独于自我存在;或者像马丁和伯特莱夫一样永远以追逐和欺骗的方式获得片刻的满足;或者如《不朽》中的鲁本斯,将自己伪装在调情高手的光环里领略过一个又一个女人,而面对与他同样的肯定自我又探寻存在、背叛媚俗又孤独而沉静的阿涅丝时,他仍用若即若离的方式与之相处,最终落寞在伊人不再的黯然神伤里,坠落于擦肩而过的悲哀中。无论如何,他们都是孤独的,他们在统一极权的社会里没有自我,在不可能的夹缝中寻求自我;清醒地悲观地注视着世界的无知和荒诞,执拗地真挚地背叛着遭摧残的历史和被蹂躏的世界。
既然“唐璜”是作为好坏兼具的矛盾形象来描写的,那么作者的态度究竟是怎样的呢?历代作家写唐璜,从最初的批判逐渐转换为褒贬参半再到后来几乎完全从赞扬的立场来体现他的追求自由、追求理想的英雄情怀,至于那些风流韵事,也多是以认可和理解的态度来对待。那么昆德拉对其小说中的“放荡者”们又是何种态度呢?显而易见,小说家非常钟爱这些人物。“不仅是如此忠诚,不断地回到这个形象上来,而且对这个形象总
易受伤害般的“孩子”形象左右着托马斯的一生。是倾注了莫大的‘感情’,因为在我们所处的这个托马斯拥有着绝对的困惑,对存在也有着绝对深‘爸爸化’的世界,就像《身份》的女主人观察到的,刻的领悟。有学者这样归纳他的形象“既是媚俗男人不再围绕在女人身边,放荡者这样的人物出的反对者,又是道德的参与者,同时也是一个精神现的可能性日渐减少,这就使得这个形象带有某
?59?
第32卷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总第128期)
种怀念的忧伤。然而,对于昆德拉来说,拯救放荡者就如同拯救小说。……放荡者以自己的方式实
[2]P.1022103现了小说的一切智慧与美学。”可见作者竭力推崇这种“唐璜式的爱”,这种爱,是探索、发现、认识,是对认知的渴求,是一种放荡型的迷恋。唯有这种欲望的驱使才能唤醒沉睡的生命细胞,挖掘生命的智慧,永不停歇地确证身份的存在
(
)
现存秩序的现代性批判和质疑,以及对于人类如何生存,如何确证自我的诗意性反思。
分析“唐璜式”人物形象之余,笔者不免产生这样的质疑:同样作为人类一分子,男性面对生存困境和生命反抗时可以拿女性的爱情聊以自慰,实现探索的欲望,或者将玩弄女性的爱情视为反抗世界的荒诞和生命的媚俗。那么,当女性也面临同样的困境时该如何呢?得自我肯定??就如,与大自然,?,即女性面临。这启迪我们走入另一片可探究的有意义的天地。
和自我的价值。就像西绪福思式的悖论,无休止地失败却又无休止地探索,在黑暗里寄托一丝光明,给荒诞的世界寻求一种执着生命的意义。“人类探索自我的悲剧,将在经验和愿望的不和谐中,
[5]
永劫回复。”“绝处逢生”如此罢。,性。参考文献:
[1]莫里哀.唐璜[M].陈佶,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55.
[2]弗朗索瓦?里卡尔.阿涅丝的最后一个下午[M].袁筱一,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3]张丽姝.唐璜故事的主题学意义及其现代性[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4]刘小枫.拯救与逍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5]张再红.荆棘丛生的背叛之旅———试论米兰?昆德拉笔下的背叛者群像[J].外国文学研究,2008,(4):15—22.[6]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M].孟湄,译.上海:三联书店,1992.
TheDonJuan2StyledCharactersandImagesCreatedbyKundera
GUOYi
(TheCollegeofLiterature,SouthWestUniversity,Chongqing400715,China)
Abstract:DonJuanisseenastheeternalmotifofcharacters’creationinwesternliterarytradition.Asthetimepas2sed,peoplecontinuetogivedifferentcharacterfeaturesandspiritualguidancetoit.ThecharacterscreatedbyKunderaalsoinheratedthefeaturesofDonJuan.Thesecharactersseemtoberomanticallthetimebutwhiletryingtocontrolandgettheloveofwomentheyalsodespisethemandtrytopursueafreeandsarcasticlworld.Inthemeantiem,thosedissoluteimagescreatedbyKunderaalsoshowussomedifferentproperties.Theytendtodenytheestablishedvaluesandtrytoseekthesadnessofalonelyselfaswellastrytoexplorethemeaningoflifeandthealoofnesstoquestionthereality.
Keywords:DonJuan;buffoon;conquer;sadness;aloofness
?60?
范文四:以唐璜形象阐发渊源学的研究特点
以唐璜形象阐发渊源学的研究特点
《唐璜》是诗人拜伦创作的艺术精品,作品的问世为作者非凡的诗人生涯挥就了最辉煌的一笔,代表了浪漫主义时代欧洲创作的最高成就。
《唐璜》的故事缘起于西班牙塞维利牙的一个古老传说。17世纪,西班牙作家盖布里尔?代叶斯以此传说为题材编写了剧本,自此以后,唐璜的故事引起了不少文人的兴趣。虽说莫里哀的戏剧、莫扎特的歌剧、高乃依的诗剧、霍夫曼的作品中均出现过这个故事,巴尔扎克以此为题材创作了《长命水》,大仲马写过同类题材的《堕落天使》,萧伯纳把它写进了剧本《人与超人》。然而,惟有拜伦笔下的唐璜,作为永久的精品留存人间。由此可证,西班牙的古老传说一直影响着英国拜伦的创作,但是拜伦的创作之所以永垂不朽,是因为他升华了唐璜的形象与思想内涵。而唐璜的形象绝非拜伦一人创作,但众多名家都有以唐璜为主要人物创作或者当做小说材料,也充分体现渊源学必须以实证性研究为根基,他们的创作成书就是最好的实证。
在传说里,唐璜是一个放荡公子,勾引了西班牙塞维尔驻军司令的女儿,等这位司令上门去质问时,又被他一剑刺死。后来,司令的灵魂前来报仇,终将唐璜拖入地狱。传说里的唐璜是一个无恶不作、毫无心肝的放浪贵族公子。这样的传说在人们代代相传的过程中,不断地被加工、丰富、充实着。而拜伦小说《唐璜》一改传统中放荡公子的形象,而使其成为一个心地善良、易受诱惑、时而坚强时而软弱的青年。这样的塑造,使人物有血有肉、不甚完美,但却真实存在。
正是天才诗人拜伦把《唐璜》推向了艺术的最高峰,而最终使唐璜走进了每个读者的内心。这一诗体小说《唐璜》也当之无愧地成为“唐璜系列”中最闪耀的明珠。
《唐璜》绝非拜伦的自传,但唐璜作为诗人笔下为数不多的男性形象,多少融入了作者自己的思想,浸染了作者本身的血液,带有诗人生活的印记。以拜伦理想化形象而存在的唐璜,与真实的诗人拜伦有着相通之处。这体现了现实生活的多样性与道德性的复杂性。从这一点能看出作为接受者的拜伦,素材源于西班牙,但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大处不同,细节相同,充分体现了渊源学的跨国影响。例如唐璜是一个心地善良的热血青年,但是因为缺乏人生经验,经不起诱惑,也做了一些蠢事,但传说中唐璜形象是一个十足的恶棍,从来不会存在善良与无知的性格特点。从一个头发卷曲的活猴子,又无赖又惹事闯祸的小顽童到一个服服帖帖的安静的少年,表面上看,性格在成长中由动到静的发展,实际上安静的外表下掩藏了躁动不安的心,心理的多维矛盾随着多年的禁欲教育的压抑却不自觉地突显出来,也体现人类本性的自然流露,绝对不同于西班牙传说中的恶贯满盈的色鬼形象。唐璜可以不顾一切地爱朱丽亚,甚至想要提起尖刀杀了阿尔方索,海上遇难,他拯救落水的侍从,宁可饿死也坚决不吃一口同类的尸体,面对枪口,他毫不退缩,面对苏丹王妃厚颜求欢,不为所动,在战场上,他英勇战斗,挺身而出。而同时,他又无时不受命运的捉弄、环境的支配,常常作情感的俘虏、泪水的奴隶,随波逐流,随遇而安,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
以上这些都是拜伦塑造的唐璜形象高于原作的不同之处与相同之处。我们可以从唐璜的形象看出拜伦式的英雄,却还是符合人物原型中的贵族青年形象。两者虽然差别显著却还是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而且拜伦作为英国青年不断吸收借鉴了法国的唐璜形象,形成了跨国性影响。
有关唐璜的古老传说讲的是很久以前的事,拜伦把故事拉近到18世纪末期,伊斯迈之役发生在1790年11月底,而拜伦作品发表在19世纪20年代。两个人的时代就这样被拜伦巧妙地拉在了一起,通过唐璜的行为,实现拜伦对时代的认识。1790~1820年的30年,正是欧洲以及英国政治上极为动荡的时期。法国大革命爆发,引起整个欧洲的鼎沸,拿破仑纵横欧洲大陆,英国组织势力反扑,战争导致欧洲的许多国家内政不稳。政治上阴云密布,激荡着诗人心中的愤怒,拜伦在文字上作战,让唐璜参加了战争,奋不顾身,勇往直前。面对一些权贵,拜伦毫不留情地给予打击,他重点打击三类人:大臣、武将、骚塞等“湖畔派”诗人。唐璜面对苏丹王妃强权之下的性欲要求,能够坚决拒绝,没有丝毫畏惧。封建专制的暴虐和社会道德的虚伪深入到欧洲社会的每个角落。从英国走出来的拜伦,游历了葡萄牙、西班牙、阿尔巴尼亚、希腊、土耳其,作品中的唐璜自从走出家乡西班牙,又先后到了希腊、土耳其、俄国、英国。这些足迹遍布欧洲大陆,记载了欧洲社会的概貌。海盗称霸的希腊岛屿、土耳其禁围、俄罗斯宫廷混乱及英国上流社会的黑暗,通过唐璜的眼睛,我们看到的世界,也是拜伦经历的社会,即他所批判的社会。唐璜在流血、战争、兼并
充斥的社会里挣扎,面对赤裸裸的欺诈、出卖、抢劫,无力改变。拜伦用无声的战争,剥下社会的画皮,残暴的君主专制、猖獗的商业资本、罪恶的奴隶买卖呈现在人们眼前。唐璜所处之境,正是拜伦感知的世界,只是唐璜演绎了拜伦的时代,拜伦表露了自己的思想。当封建贵族逐步走向没落,而新兴的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唐璜成为当时青年的肖像画,拜伦批判之笔正是他们思想的反映,这也是《唐璜》的可贵之处。想象中的唐璜,加上拜伦闪光的思想,更本真地理想化了诗人自我的世界。
因此,唐璜的形象是拜伦所处时代的产物。他深刻地批判了当时所处时代的黑暗与不公。同时,唐璜形象的正义与对自由的向往都体现了当时青年人对理想的最求与现实的写照。从这一点看经过原始渊源改造过的原型中不具备的时代背景,却对拜伦的创作带来了莫大的影响。这都能从拜伦笔下的唐璜追溯到60年代到70年代间唐璜形象的转变,都在以接受者的角度阐发与原型的相似性。
以上通过个性与时代多方面的阐述,使我们认识了一位新的被诠释的唐璜形象。这是诗人用心血铸造的人物形象,有血有肉,鲜活生动,这也是对西班牙、意大利、法国的唐璜形象改编。被赋予了双重身份的唐璜将成为定格于世间的永久的“美男子”形象。我们从唐璜的形象分析、证明渊源学的研究特点。
范文五:1不同时期不同国度的唐璜形象浅析
不同时期不同国度的唐璜形象浅析 辽宁师范大学高阳
一、引言
唐璜主题是西方文学家们使用最多的文学题材之一,被历代文学 家反复地采用和再创造。据统计,到20世纪末,有关他的文艺作品就多 达千部以上,论著也有近两千篇(部)。巴尔扎克、拜伦、普希金等大家都 曾创作过有关唐璜的作品,在这些作品里,有无恶不作的唐璜,有真诚 善良的唐璜,有虚伪狡诈的唐璜,有青春忧郁的唐璜。
唐璜这一艺术形象源于西班牙传说:在14世纪,塞维利亚地区有 一个姓“泰诺利奥”、名“璜”的贵族,玩世不恭,肆意行骗,为所欲为,更 以诱惑、奸淫妇女为最大乐趣。由于得到国王的庇护,受害者及其亲属 都敢怒而不敢言;对口出怨言乃至反抗者,他都残忍地将其杀害。但是 这个恶棍最后还是遭到报应:他诱奸教团统领唐?孔扎戈的女儿,孔扎 戈为维护女儿的名誉,与他决斗,被他杀死。教团成员们将他诱捕、处 死,为首领复了仇,并散布传闻,说他死于魔鬼手中。后来又传说,他杀 死孔扎戈之后,为寻开心,邀请死者的雕像同他共进晚餐。雕像如约而 至,同他握手,令他惊恐不已,堕入地狱之中。这一古老的传说为后世提 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后世文学家们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自 身的艺术理念对其进行再创造,他们始终如一地继承了不少核心情节 也大量地增删了许多情节,为古老的传说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散发着 绚烂多彩、永不褪色的光芒。
本文将以浪漫主义时期以前和浪漫主义时期的不同唐璜形象为研 究目标,把不同国度的唐璜形象的异同点作为分析的重点,以期从历 史、政治、文化的视角能够考察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产生不同唐璜的基 础。
二、浪漫主义时期以前的不同唐璜形象浅析
14至16世纪欧洲许多国家先后发生了文化和思想上的深刻变革 即文艺复兴。这个时期,资本主义在欧洲许多国家有了不同程度的初步 发展。到了17世纪,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极不平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必然导致了文化发展的明显不平衡。这一时期政治上是专政王权与资 产阶级的矛盾冲突,思想上是教会思想与人的自由思想的冲突。两种冲 突的思想充斥在这一时期所有的文学作品当中,自然以唐璜为主题的 作品也不例外。欲望与理性、人与上帝的冲突是这一时期唐璜形象的特 点。
17世纪西班牙年轻人的宗教观念发生了变化,对上帝与人的关系 产生了怀疑。宗教信仰的丧失导致了这些年轻人生活目标的丧失,他们 终日无所事事,欺骗、玩弄、撒谎是他们生活的全部。在此时,作为主教 神父的蒂尔索创作了唐璜这个形象,剧中的唐璜是体现着双重性的矛 盾体:一方面,他放荡不羁、自私自利、轻视友谊、玩弄感情;另一方面 他风度翩翩、头脑聪明、办事果断、能言善辩。唐璜是他们生活时代西班 牙社会中富家子弟的典型代表。无疑作者是想告诫他的同代人,有失道 德准则的行为终将受到上帝的惩罚。
由于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和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同在十七世纪的
法国,大作家莫里哀的剧作《唐璜》(1665),又名《石宴》作依然沿用了西 班牙人名和西班牙传说的基本框架,但时代气息更为强烈,人物形象更 为丰满。17世纪的法国,国家政权利用行政手段直接干预文化演变,使 主流文化服从和服务于建立专制王权的政治路线。反映在文学上,所揭 示的主题也总是国家和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从社会生活上看,此时的 社会日益腐败,下层人民生活愈加艰辛。莫里哀同情劳动人民,他手中 的笔揭露的是昏庸腐朽的贵族,向法国社会进行宣战。他笔下的唐璜是 个表里不一的形象,表面上他文雅、潇洒,有“自由思想”,实际上他无恶 不作。这部作品强化并最终确立了唐璜作为一个典型人物的双重性:温 柔的情人与冷漠的负心汉、勇敢豪爽的骑士与庸俗猥琐的无赖、彬彬有 礼的绅士与粗鲁强暴的淫棍相互对立的形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了 唐璜的经典形象。
到了十八世纪中后期,奥地利作家莫扎特作曲的歌剧《唐磺》在布 拉格首演。莫扎特运用丰富的音乐语言将唐璜从一个贪图享乐的风流 鬼,升华为一个对于美、对于爱与被爱、对于自由永恒追求的个人主义 者,成了具有反抗权威的叛逆者。唐璜变得敢做敢为、至死不悔,他蔑视 一切、反抗一切的压力和束缚。这应源于18世纪全欧的启蒙运动。它继 承了人文主义者的理想,要求从教会束缚下解放个性,而且比人文主义 者更进一步把斗争的矛头直接指向了封建社会的全部上层建筑,其目 的是推翻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政权。启蒙思想家们充满乐观和自 信,相信理性,相信人类可以藉理性而建立自由、公正、人道的人间秩 序。因此,在这个时期,唐璜形象呈现出一种乐观、充满希望的倾向。 三、浪漫主义时期的唐璜形象
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的欧洲,革命和战争频仍,动乱不已社会各阶层,特别是知识分
子,对启蒙思想家设想的“理性王国”深感失
望,努力寻找新的精神寄托。他们抨击封建主义制度或资本主义的罪恶 形象,向自己创造的物质世界要自由,对未来充满美好的理想。他们批 判现实的武器都是人道主义,一般都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都企图建构 理想的社会图景。在相信民主,提倡民主的十九世纪,作家们用唐璜形 象表达了他们对这个世界一切不平等的反抗以及对人类自我救赎的不 懈努力。这一时期,唐璜形象成了勇敢、自由、追求民主的代名词。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于1803年发表了《长寿药水》是一部颇为荒诞 的浪漫主义珍品。巴尔扎克笔下的唐璜从原型中的对女人永无止境的 渴望,变成了对金钱的无限渴望。如果说以前的唐璜形象对家庭、亲人 还存有一丝温情,那巴尔扎克作品中的唐璜就是个彻头彻尾的利己主 义者。眼中永远都只有他自己,为了保全自己,他能无视亲情地亲手杀 死了自己的父亲和儿子。唐璜主题变成了巴尔扎克抨击现实、挖掘人性 的锐利武器。在这里,作者写作的主旨无疑是“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 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的现 实。
19世纪初,拜伦的长篇叙事诗《唐璜》一经问世,就迅速风靡全球。 拜伦的《唐璜》是一部精彩的历险记,唐璜依然保持自己的风流本性:十 六岁与有夫之妇偷尝禁果,被迫外逃;海难九死一生之余,得海盗的美 丽女儿救助;被卖到土耳其为奴,却成了后宫佳丽争夺的宠儿;到达俄
京,又被风流女皇看中,几乎死在她的石榴裙下。然而历险也好,艳遇也 罢,这些爱情故事显然不是拜伦写这部作品的主要目的。对历史的哀思 和对现实政治的讽刺与批判,以及讽刺背后的阴沉的忧虑,才是他这部 作品最动人之处,也是这部作品的主题。拜伦的《唐璜》塑造了一个崭新 的热爱自由,追求自由,痛恨虚伪的主人公唐璜形象。
作为十九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代表的普希金,风流倜傥,被称为 俄国的唐璜。他作品中的统领不再是安娜的父亲,而是她的丈夫。唐璜 杀死他是因为与他争夺别的女人(唐璜是在后来才认识安娜的)。这一 点很重要,它为安娜接受唐璜的追求提供了道德根据:既然丈夫可以追 求别的女人,妻子为什么不可以爱别的男人呢,普希金笔下的唐璜不再 是邀请死者的石像到自己的住处来共进晚餐,而是请他到其遗婿处看 唐璜与她幽会。尽管在这两种情况下唐璜都死于石像手中,但二者的意 义却大不一样。邀请石像到自己的住处进餐表明唐璜玩世不恭;石像在 这种情况下置他于死地,与其说是代表天意惩罚他的浪荡行为,不如说 更像报一己之私仇。后一种情况则是唐璜道德彻底堕落的反映。在这种 情况下,即使不是石像,任何神明、任何正直的人也都会谴责并惩罚他。 普希金在而立之年写成《石雕客人》,似乎是他回顾自己的过去,试图找 寻出正确的做人原则。他思考以后的生活状态,是否还要像以前那样, 追求女性、虚度时光而碌碌无为,还是同命运抗争,开辟新的人生道路, 他又思及自己的国家,是维持旧的秩序,继续压迫与剥削,还是推翻一 切不平等,迎接新生活的到来,普希金的选择无疑是后者:宁为玉碎,不 为瓦全。唐璜也因普希金的选择有了新的形象:即使毁灭,也要脱胎换 骨、弃旧迎新。
四、结语
唐璜形象自形成起就一直兴盛不衰达到繁荣态势,以唐璜故事为 题材的文学作品,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要远远胜过其他题材 的作品。不同国度、不同时代、不同经历和不同气质的文学家们尽管在 人生信念和美学趣味方面有自己的特点,但都在唐璜形象中寻找创作 灵感、挖掘人物类型和故事题材,并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自身的艺术理 念对其进行再创造,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形形色色风格迥 异的唐璜形象,但有一点我们不可否认,不同时期、不同国度、不同作家 笔下的不同唐璜都是作者用来反映其自身时代的社会现实和文化气息 的经典形象。
参考文献
,1,http://old.sgu.ru/win/math-econom/lab-me/archetype/PageRus/
Lesson06/LesCont.htm.
,2,基辛《唐璜》.http;//feb-web.ru/feb/litenc/ency-clop/le3/le3-
3494.htm.
,3,http://www.school-city.by/indeX.php?option=-content&task=view
&tid=1145&Itemid=134.
,4,布尔加科夫《莫里哀传》(减传真等译).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 166-168.
,5,张政文,张弼《.比较文学:文学范围内的比较研究》.社会科学文 献出版社,2001,101.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DOC]唐璜形象的时空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