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所有修辞手法
所有修辞手法:
一.比喻.
就使用了比喻的手法.这篇课文题目把[手术台
[阵地
二.拟人.
使用了拟人手法.题目把无生命的大海当作有生命的[人
三.设问.
使用了设问手法.运用设问手法在课题中提出问题.揭示了全文的中心.能够引起读者的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四.双关.
使用了双关手法.[高大的背影
五.引用.
六.倒装.
使用了倒装手法.这样写.不但渲染了气氛.而且着力烘托了主人公与亲人无比眷恋之情.
仔细研究品味课文中的标题.对于大家审题.拟题大有好处.希望大家在平时的学习中能多加留心.
⒈比喻
⑴比喻的特点
比喻就是[打比方
3 〔语文基础运用〕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⑵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
②暗喻.典型的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
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例如:瞧.那一群骑自行车翩翩而来的身着风衣的少女.是红蝴蝶.是绿鹦鹉.还是蓝孔雀?
⑶比喻的作用
主要是或化平淡为生动,或化深奥为浅显,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冗长为简洁. ⑷下列几种情况.虽有[像
她的性格很像母亲.(同类比较)
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表示猜度)
她仿佛听见了她的心脏跳得非常厉害.(表示想象)
我们这时代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像徐洪刚.李向群等.(表示列举) ⒉比拟
⑴比拟的特点
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把抽象的概念当做人或物.或者把人当做物.把此物当做彼物来描写.其形式是:事物[人化
⑵比拟的种类
①拟人(把物当人来写).例如: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②拟物(把人当物写或把甲物当乙物写).例如: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了出来.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⑶比拟的作用
正确运用比拟.增加了语言的生动和形象性.可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可感受到对该事物的强烈的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⒊借代
⑴借代的特点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的本来名称.而借用和人或事物密切相关的事物的名称来代替.
⑵借代的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的吼叫着.
②材料代本体.例如: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③标志代本体.例如: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
⑤绰号代本人.例如:[芦柴棒
⑥专名代泛称.例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⑦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⑧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⑶借代的作用
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⒋夸张
⑴夸张的特点
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漫天浮夸.要给人以真实感.
⑵夸张的种类
①扩大夸张.例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②缩小夸张.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③超前夸张.例如: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⑶夸张的作用
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鲜明地表现出作者对事物的感情态度.增加语言的生动性.
⒌对偶
⑴对偶的特点
八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或相反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的排列在一起.
⑵对偶的种类
①按内容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对或相反的对偶形式.例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串对:又称[流水对
4 〔语文基础运用〕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②按形式可分为工对和宽对.
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均按对仗要求,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③按结构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成分对偶.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既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句子对偶.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⑶对偶的作用
①形式整齐.结构对称.可以收到一种均衡的美感效果.
②词句凝炼概括.富有表现力.能够把相关事物间的关系表现得集中鲜明,是对立事物间的对比强烈.褒贬分明.
③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便于传诵记忆.
⒍排比
⑴排比的特点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 ⑵排比的种类
①成分排比.例如:大堰河.含泪的去了!同着四十几年的人世生活的凌侮.同着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同着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同着几尺长方的埋棺材的土地.同着一手把的纸钱的灰.大堰河.她含泪的去了.
②句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纯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⑶排比的作用
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⒎设问
设问的特点
[无疑而问
例如: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部队.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⒏反问
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
反问的形式有两种
⑴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哪里还能有什么言语?
⑵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
辨析几种修辞手法
高考虽不强调从概念上分辨修辞格.但这并不等于连一般的理解也不需要了.不理解和掌握.怎么能正确判断修辞方法使用的正误.优劣呢?又怎能谈得上按要求和语境正确运用呢?对各种修辞方法进行理解时.最好用分组比较的方法.比较出同中有何异.异中有何同.
⒈借喻和借代
区别借喻和借代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⑴借喻的本质是[喻
⑶借喻一般可以对未出现的本体起描写作用.借代却只能起
⑷在一篇文章中.如果前面出现了[××像××
⒉比拟和比喻
比拟和比喻的相似之处在于均涉及甲.乙两事物相比.甲.乙两事物有可[比
⑴从意义上看.比喻的重点在[喻
⑵从形式上看.比喻的喻体往往以名词性词语的形式出现.表示一种实体.比拟中起比拟作用的部分则是描述性的.其表现形式为动词性词语或形容性词语. ⒊排比和对偶
排比与对偶的不同主要表现在:排比必须有三项或三项以上构成.而对偶仅限于上下两句,排比在字数上无严格要求.只要求结构相同或相似即可.而对偶则要求字数相等或相近.且结构完全相同,排比的各项多有相同的词语做提挈词语.而对偶的上下句一般忌用相同的词语(宽对不那么严格),排比一般只表示相近或相关的意思.而对偶则表达相对.相反或相连的意思.
⒋设问和反问
设问和反问的不同主要表现在:设问句有答或提请读者思考.往往在篇首或段首.目的是提请读者注意.且必须用问号,反问句不必答.问中已有明确答案.常常在段中或末尾.目的是加强语气.表示强烈的感情.所以有时可用叹号.
1.比喻: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
1、本体
2、喻体
3、比喻词
(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类别 特点 本体 比喻词 喻体 例句
明喻 甲像乙 出现 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 出现 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 甲是乙 出现 是、成为 出现 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 甲代乙 不出现 无 出现 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例句: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老舍《济南的冬天》
2.比拟:
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1)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句: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春》 朱自清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杜甫
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春》 朱自清
(2)拟物:
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例句
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句
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2.月光如流水一般, 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荷塘月色》 朱自清)
3.夸张:
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大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1)扩大夸张
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例句: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2)缩小夸张 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例句: 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3)超前夸张 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例句: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
4.排比:
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5.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主要方式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句:.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6.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1. 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例句: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作用: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7.设问:
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8.反问(激问、反诘、诘问):
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例句: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9.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和两种。
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明 引(直接引用)
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
暗 引(间接引用)
例句: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
10.借代: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方法:
①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②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
③具体代抽象
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④工具代本体。
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
⑤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
11.反语: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12. 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例如: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
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
排比、对偶、拟人、夸张、反问......
13.联想:
看到某事物,从而联想到一些事物,也就是想象.
例如:太阳出来了,地上好像着了火.
14.通感:
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作用: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它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例如
“晨钟云外湿”(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本味》)听琴声而知志在高山、流水,听觉与视觉相互沟通。
15.双关:
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 (或音近) 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双关。
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例如
2.谐音双关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杨”实际上是指**,“柳”实际上是指柳直荀)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丝”即 “思”的意思,以此来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情)
1.语音双关
是一种根据词的多义条件而故意导致言在次而意在彼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再歇后语中经常出现。
例如
茶壶里煮饺子——心里有嘴倒不出
老太太抹口红——给你点颜色瞧瞧
16.顶真
顶真也作顶针
用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开头,首尾相连两次以上,使邻近接的语句或片断或章节传下接,首尾蝉联,用符号表示就是“ABC,CDE”.这种修辞手法,叫做顶真,又叫顶针或联珠。
运用顶真修辞手法,不但能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
例句:友情是花,引来群群之蝶。
友情是蝶,两人翩翩起舞。
友情是舞,舞出激情之火。
友情是火,永恒地在燃烧。
梦想是翅,飞翔永恒蓝天。
梦想是天,遮住茫茫大海。
梦想是海,还是小船悠悠。
梦想是船,海上乘风破浪。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17.互文
带有修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
在古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就是互文。
古语对它的解释是: “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例如:
秦时明月汉时关
烟笼寒水月笼沙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主人下马客上船, 举酒欲饮无管弦
在阅读古代散文作品时,对于一些运用互文手法的句子,如果不进行仔细的思索和体味,往往容易忽略过去。例如:
(1) 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意为:“她微微一笑就迷惑了阳城、下蔡所有的公子哥儿。”
(2) 子建援牍如口诵,仲宣举笔如宿构。(《文心雕龙·神思》)意为:“曹植、王粲铺上纸拿起笔写作时,就象事先写好了背出来一样。”
(3) 齐魏徭戍,荆韩召募。(李华《吊古战场文》)齐魏荆(楚)韩等战国时期君王为徭役守边而招募兵员。”
(4)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柳宗元《捕蛇者说》)意为:“凶暴的差吏来到我们村里,到处叫嚷喧哗,到处骚扰百姓。”这里的“东西南北”泛指 “各处”。
(5)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范仲《岳阳楼记》)意为:“不因外物的影响而悲哀欢喜,也不因为个人处境好坏而欢欣悲伤。”
18. 回环
简单地说回环就是顺读逆读一个样。例如:
响水潭中潭水响;黄金谷里谷金黄。
佛山香敬香山佛;翁源乳养乳源翁。
星岛港迎港岛星。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19.移情
为了突出某种强烈的感情,写说者有意识地赋予 客观事物一些与自己的感情相一致、但实际上并不 存在的特性,这样的修辞手法叫做移情。
运用移情修辞手法,首先将主观的感情移到事物上, 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事物衬托主观情绪,使物人一体, 能够更好地表达人的强烈感情,发挥修辞效果。
例如:
①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③清渭无情极,愁时独向东。
(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
④行宫见月伤心色,
夜雨闻铃断肠声。
(白居易《长恨歌》)
⑤转朱阁, 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苏轼《水调歌头》)
⑥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
(牛希济《生查子》)
上面例①两句诗的意思是: 露从今夜起才特别惨白,月是故乡的才格外明亮。为什么是这样的呢?因为诗人杜甫亲历了安史之乱的大动荡, 在国家前途、个
人命运不断遭到打击的情况下,不得不于公元前 759 年秋天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客居。在这凄冷荒漠的边塞小城里, 诗人将思念故乡的感情 移到露色和月光上, 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露色和 月光衬托诗人思念故乡的情绪, 使事人一体,从而 更好的表达了诗人思乡的强烈感情。 例②中两句诗 的意思是:感叹国家遭逢丧乱,花朵溅滴悲伤的泪; 痛恨一家流离分散,鸟儿叫唤惊动忧愁的心。花开 鸟叫是自然界的现象,是没有人的情感的,诗人运 用移情修辞手法, 才能写出这样感人的诗句。例③ 说渭河水只有在人愁的时候才“独向东” ;例④说月亮发出的是一种叫人看了“伤心”的光,铃子摇响的是一种叫人听了“断肠”的声;例⑤说月亮常常在人离别时变圆; 例⑥说红豆不是红豆,而是一 颗颗“相思泪”。以上各例都是运用移情修辞手法,将人的感情移到事物上。这样人情和事物融为一体,能够更好的表达人的强烈感情。
移情和移就的区别是: 移情是将人的主观的感情移到客观的事物上, 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客观事物衬托主观情绪, 使物人一体,能够更集中地表达强烈感情; 移就是甲乙两项事物相关联,就把原属于形容甲事物(或人)的修辞语移来属于乙事物,是一种词语活用的修辞手法。 简言之,前者是“移人情及事物” ;后者是“移形容,甲事物(或人)的词来形容乙事物。”
移情和拟人的区别是:前者是“移人情及事物”;后者是“将物当作人来写”。
20.呼告
写文章时,对著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并且跟他(它)说起话来,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呼告。
运用呼告,能增加抒情效果,加强感染力。
例子(1):硕鼠!硕鼠! 无食我黍。 《诗经.硕鼠》
例子(2):天啊!为什么你要这样对我?
例子(3): 秋,听说你已来到。
范文二:小学,阅读理解,句子含义的理解,修辞手法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之句子含义的分析 考点分析:
考点主要有以下几类:
(1)把握文中重点语句的准确含义,其中包括分析句子本身的意思,句子的深层含义,体味句子的言外之意。
)理解重要句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分析句子使用了何种句式、什么修辞手法及其表达(2
作用。
(3)分析作者在文中运用某一重要语句的原因,即分析句子的表达意图。 (4) 对抽象的句子进行阐发,使之具体化等。
重点:1、联系上下文分析句子内涵;2、把握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难点:分析句子内涵
【重点评析】:句子含义理解中包含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的理解。
(一)掌握修辞手法主要考点类型: 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
(二)掌握各类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三)把握作者透过事物想表达的思想感情
详细分析句子含义
内容含义: 联系上下文理解
比喻、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什么事物的什么特点 句子理解 排比:增强气势,突出了什么事物的什么特点 修辞手法 夸张:加强语气,突出了什么事物的什么特点
反问:明知故问,加强语气,什么事物的什么特点
表现手法:象征、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对比、衬托(正衬、反衬)、抑扬结合(欲扬先抑、欲抑
先扬)讽刺、联想、想象
例如:对比:形成鲜明对比,衬托出事物的什么特点
衬托:突出什么事物的什么特点,使事物形象更加突出
易错点:答题时,有些学生容易忽视分值来答题,一般分值为2分的答题为:**修辞手法+
表达效果;如果分值为3分的则大提为:**修辞手法+表达效果+作者的思想感情
因此,答完运用的手法以及它的表达效果后,需再答“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模式:句子理解=**修辞手法+表达效果+思想感情
【例题分析】
1、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解析】这个长句子中,把绿色的草原上的小丘比喻成一幅中国画。中国画的技法有许多种,有的用墨线勾勒,有的只用颜色渲染。作者觉得草原上的小丘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不用墨线勾勒”,指的是小丘和平地之间没有截然分明的界限。“翠色欲流”,是说一片翠绿,又浓又润,像要流下来似的。流到哪里去呢,“流入云际”。这是说绿色的草原一望无际,和天相接。仿佛翠绿的颜色流入了天边。
“渲染”“勾勒”均是绘画用语,“渲染”是指用水墨或淡的水彩涂抹画面,以取得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勾勒”是指用线条勾画出轮廓。“翠色欲流”是指青草鲜嫩,颜色青翠,似在流动,富有生机。
这句话中,作者用上了比喻的手法,把小丘的线条比作一幅中国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草原的辽阔碧绿,小丘线条的柔美。
【专题训练】
迷人的海滨夏夜
这是一个迷人的海滨夏夜。
夕阳西下,天空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大海被霞光染(rǎn yǎn)成了红色,比天空的景色更壮观,当一排排波浪涌(yǒng rǒng)起的时候,那照在浪峰的霞光,又红又亮,滚动着,使人赞叹。
夜幕降临,天空的霞光渐渐淡下去了,深红的颜色变成浅红,当一切红光都消失了的时候,那高而远的天空中便出现了(启 起)明星。它那么大,那么亮,放射着令人注目的光辉,活像一盏挂在市空的明灯。
夜色加浓,各处的灯火也陆续亮了起来,尤其是山坡上那一片片灯光,从半空中倒(应映)在乌蓝的海面上,像一串串流动的珍珠。
我踏着软绵绵的沙滩,望着这夏夜的景色,心里有说不出的愉快和兴奋。
用“ ”划出文中的句子,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花的启示
在我家的小院里,种着两种花——牵牛花和郁春棒.这是两种品格不同的花。
牵牛花一向是把根埋在土里,依靠葡萄架向上爬,(1)它纤细的身体那样柔弱,仿佛一阵风就能吹倒似的。而郁春棒总是把根深深地扎在土壤里,依靠自己吸收的养料,在狂风暴雨的侵袭下顽强地生长着。
春暖花开的季节,牵牛花开出一朵朵色彩艳丽的花。(2)它躺在毛茸茸的叶子上,吹着喇叭,炫耀着自己的美貌。在又大又圆的绿叶上,(3)郁春棒也开出一朵朵水灵灵的白花.白花绿叶,格为淡雅,但它并没有为此而飘飘然,而是默默地散发出浓郁的芳香。
一进入秋天,牵牛花早已枯黄的叶子纷纷落下,花茎也渐渐枯萎,最后结出几粒干瘪的种子就死了。(5)郁春棒也脱去翠绿的外衣,只留下几根一寸长的茎露出干燥的地面,待到和煦的春风再度吹拂大地,就又破土萌发。
在社会上,(6)有的人肤浅软弱,有的人扎实坚强.有的人取得一点成绩就居功自傲,有的人默默无闻地为大家做了许多好事而从不夸耀。有的人遇到困难就心灰意冷,有的人无论遇到什么挫折都毫不畏惧,对未来充满信心。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
花没有思维,它只能按自己的本性生存于世。人是有思想、有头脑的,能自己决定怎样做人。
简要分析划线句子的含义(每句3分)
范文三:高考常见修辞手法的含义及其效果
高考修辞手法的含义及其效果
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很多,高考考纲明确要求的有以下八种:比喻、比拟(分为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 一般说,比喻、夸张、拟人是语言类;对偶、排比、反复是结构类;反问和设问表述增强语气类。这八类修辞手法的含义、作用和表达效果各不相同,下面做一简要归纳。
1(比喻:
它是用某一具体、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即打比方,帮助人容易深入理解。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简洁,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1〉本体、〈2〉喻体、〈3〉比喻(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具体见下表: 类别 特点 本体 比喻词 喻体 例句
明喻 甲像乙 出现 像、似的、好像、如、出现 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宛如、好比、犹如
暗喻 甲是乙 出现 是、成为 出现 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
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 甲代乙 不出现 无 出现 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
落下万千条瀑布。 【附】通感
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作用: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它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最典型的例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此外有:
“晨钟云外湿”(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本味》)听琴声而知志在高山、流水,听觉与视觉相互沟通。
2(比拟:
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作用: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令文章更生动。
(1)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例句: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朱自清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杜甫
〈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朱自清
(2)拟物(借物喻人):
?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例句:
〈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例句:
〈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2〉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 〈
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淀》孙犁)
3(借代: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方法: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
?具体代抽象
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工具代本体。
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
?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
4(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故意地夸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1)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例句: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2)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例句: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3)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例句: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
5(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或相近,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易于记忆,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主要方式: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句: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6(排比:
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或增强表达效果)。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7(设问:
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或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即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总的作用是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用在标题上,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体现文章的中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也可以婉转表达情感,引起读者思考和重视,领会主题。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8(反问(激问、反诘、诘问):
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表达鲜明,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例句: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以上修辞手法在实际运用中,因种种原因常常会出现一些误用情况,因此,运用时务必注意:
1(比喻:要贴切、生动;要注意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喻的喻体必须是常见、易懂的事物;
2(比拟:必须是自己强烈感情的流露,感情必须与所描写的环境气氛协调一致;进行比拟的人和物或物和物,在性格、形态、动作等方面应该相似或相近。 3(借代:借体必须有明显的代表性,使人一听就明白所指称的事物;用人物的形体特征作借体时,要注意它的褒贬色彩和使用场合的不同。 4. 夸张:要以客观实际为基础;要明确、显豁,不能又像夸张,又像事实;要
力求新颖。
5. 对偶:要尽量做到上下联字数相等、结构一致、音节和谐,注意相关;要尽量做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6(排比:必须从内容的需要出发,不能生拼硬凑排比的形式。排比是多项并举的,有的是多项全举,有的是在多项中举其要者,留有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让读者自己深思,后一种排比的句末要用省略号。
此外,高考中引用、反语、反复、双关等修辞手法也常常会考到,下面一并说明。 1(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为明引和暗引两种。
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1〉明引(直接引用)。
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
〈2〉暗引(间接引用)。
例句: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
2(反语:
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3.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即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
〈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例句: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作用: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4.双关:
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或音近)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双关。
作用: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1〉谐音双关。
例如:“我失骄 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杨”实际上是指杨开
慧,“柳”实际上是指柳直荀)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丝”即“思”的意思,以此来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情)
〈2〉语音双关。
是一种根据词的多义条件而故意导致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在歇后语中经常出现。例如:
茶壶里煮饺子——心里有嘴倒不出
老太太抹口红——给你点颜色瞧瞧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的区别
许多记者分不清“表达方式” “修辞手法” 与“表现手法”这三个概念,经常张冠李戴,将其混为一谈,进而影响自己正确地答题。它们虽然都属于表达技巧,却有明显的区别:
1(修辞手法
凡是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艺术美感的方法或手段,都可称为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针对具体的句子而言的。
修辞手法的种类很多,内容博杂。但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修辞手法(辞格)共有八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设问、反问、顶真、起兴等。
?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有突出事物特征,化抽象为形象的作用。比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歌巧妙地把抽象的“愁”比做滚滚东去的江水,写出了愁绪的多与绵长。
例析: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
??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泛菊:饮菊花酒。?吹梅:吹奏《梅花落》。
问: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简析: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借用人(或物)的标志、特征去代替人(或物)的名称
例析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简析:“朱门”指代居住在骊山宫的显贵之家,反衬宫门之外的凄惨景况。 ?借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去代替事物的整体
例析1: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简析:“帆”,原指挂在船桅上利用风力使船前进的布篷,这里诗人以“帆”代指整个船。
例析2: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简析:“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比桨长大的划船工具,安在船尾或船旁。这里用樯橹代战船。
?以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去代替概括抽象的事物
例析1:? 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
简析:“管”是一种类似于笛的乐器,“弦”是乐器上的肠线或金属丝。这里,诗人用“管”“弦”指代音乐。
例析2: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简析:“金戈”指金属制的戈,“铁马”指配有铁甲的战马。这里“金戈铁马”用来代指精锐部队。
?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李白的作品中表现极为突出,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危楼高百尺”等。
例析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问: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简析: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
”,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
?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例析: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简析:这首诗的第三、四句修辞方法是对偶,“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例析: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咏白海棠(薛宝钗)
珍熏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采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咏白海棠(林黛玉)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据人民文学出版杜1996年12月第2版《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以上两诗,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消玉洁之魂。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洗”“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而“秋阶”“露
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诗人含蓄地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
简析:“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前句以梨花之白,形容白海棠的“白”,较之“洗出”句,更侧重于表现“白”的鲜艳洁净,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
?设问和反问:设问是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例析1:“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简析: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例析2:王安石的《题乌江亭》:“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简析: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在阅读教学中,许多同学分不清“表达方式” “修辞手法” 与“表现手法”这三个概念,经常张冠李戴,将其混为一谈,进而影响自己正确地答题。它们虽然都属于表达技巧,却有明显的区别:
2(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亦可称为表达方法,是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属于文章的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
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诗歌中没有“说明”这一种)。
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一般用于叙事诗的表达,以高中课本中《琵琶行》和《孔雀东南飞》为代表,而律诗和绝句当中也有出现,如:杜甫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如:《孔雀东南飞》中对刘兰芝的描写:“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其中白描是诗歌鉴赏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
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例如:秦观的《鹊桥仙》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柳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抒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在诗歌鉴赏中一般表现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哀情、托物言志等,而这一般又称之为表现手法)
例析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端居:闲居。?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简析: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例析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暮春浐水送别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问:这首诗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
简析: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融情于景的特色。
一般说来,记叙文多采用叙述、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议论文多采用议论的表达方式,说明文多采用说明的表达方式。
当然,表达方式的运用也不是绝对的,如记叙文里也可以使用少量议论或说明,议论文里同样也可以使用少量的叙述、描写或说明,说明文里也可以有叙述或描写。至于杂文、游记、随笔等更细的分类文体,表达方式则更加灵活。 总之,表达方式的使用,一切服从文体和表现主题的需要。
3(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也可称为表现方法(或表达技巧),凡是能使文章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印象,达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视为表现手法。主要着眼于使文章的整体或部分产生效果。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烘托、象征、用典、白描、蒙太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心理刻画、寓庄于谐、联想和想象,等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例析:简析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
荒秽,带月荷锄归。……”句的表现手法
简析:该句纯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就为我们勾勒出了田园生活图景,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巧。这种画法,不用色彩的烘染,只用黑线勾描物象。在文学创作上,白描指不加渲染、烘托,不用华丽辞藻,而以最经济、最省俭的笔墨,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其特点是:抓住被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寥寥几笔,形神逼肖。
4(区别与联系
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都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但表现手法是用以增强文章的整体或某一部分的表达效果,而修辞手法则是增强文章中句子的表达效果,主要着眼于对句子的修饰;表现手法是从宏观角度表现文章的,而修辞手法是从微观角度表现文章的。
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界限也不是绝对的。
比如,反复是一种修辞手法,但它如果间隔使用,对文章的整体表达效果就非常明显,也可视为表现手法;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有时也可以是一种表现手法;等等。
总之,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当某种修辞手法在文章中产生了一种整体的效果,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或是某种修辞手法在文章中反复使用后产生了整体的表现力,那么这种修辞手法也可视为表现手法。
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经常接触到的概念,不可回避,我们必须在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认真体会,才能真正将它们区分开来,并娴熟地运用。
例示:
1(试分析下面这首诗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答:本诗所用的表现手法及作用如下:?衬托,以冰雪林衬托梅花的坚毅耐寒;?对比,与混芳尘的桃花对比,显示梅的高洁守志;?托物言志(象征),借梅花的形象表达作者的理想追求。
2(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注释】?青玉案:词牌名。?花千树:形容灯火之多,如千树繁花齐开。?宝马雕车:指观灯的贵族豪门的华丽车马。?凤箫:《神仙传》载,秦穆公之女弄玉,善吹箫作凤鸣声,引来了凤。故称箫为凤箫。?玉壶:比喻月亮。?蛾儿雪柳:元宵节妇女头上戴的装饰物。?阑珊:零落。
全词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主要运用了反衬(或衬托、烘托)的表现手法,以元夜的繁华热闹反衬“那人”的孤独寂寞,表达了作者不趋流俗,甘于寂寞,保持志士操守的高洁品性。 这首词着力用反衬法。上片渲染元宵节灯火辉煌,车水马龙,一片繁华热闹景象;下片开头,又描绘观灯女子的盛装艳服,笑语欢快的情景。这一切都不是本篇要写的主要对象,而只是陪衬。最后点出“灯火阑珊处”的“那人”,一位忧愁、孤独、自甘寂寞者,才是作品的主角。前面热闹非凡的场景,是衬托灯火阑珊处的冷落;那笑语欢快的一群观灯者,是衬托“那人”的寂寞孤独。但是,作者描写这样一位孤独者,用意何在,梁启超在《艺蘅馆词选》中评论说:“自怜幽独,伤心人自有怀抱。”联系作者身世看这首词大约作于被罢职闲居期间,置身热闹之外的“那人”形象里,实有作者自身的影子在,或者简直就是作者人格的化身,以“那人”自比,抒发了词人满面腔的闲愁与寂寞。
就修辞而言,本词主要用了如下几种:
比喻:“花千树”——将元夕的焰火比作千万棵繁花锦簇的花树;“更吹落星如雨”——焰火像被吹得如雨落下的星星;“玉壶”——喻月亮。
借代:“蛾儿雪柳”——用元宵节妇女头上戴的装饰物代年轻美貌的女子。 3(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和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各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提示: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运用了设问、比喻、排比的修辞。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运用了夸张、比喻。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教学建议
近年来高考命题中“修辞”考查的核心是检测考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目的是指导语言实践,因此高考不会考查单纯的修辞概念。高考试卷中亮相以来,形式在不断创新,大致出现了这样两个特点:试题命制的形式,由主观题向客观题转
变;考查内容的设置,由单一考查向综合考查转变。本专题的复习教师应努力达成这样两个目标:引导学生把握复习重点和难点;指导学生设计合理的复习方法。
“常见的修辞方法”即《考试说明》中所规定考查的八种常见修辞格: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本考点的复习在内容上包括:?能够辨识常见的修辞方法;?能够理解修辞所表达的内容和表达作用;?能够评价修辞运用的优劣;?能够根据要求运用修辞方法等四方面。
复习的重点有:?结合语境,准确理解常见修辞方法所表达的内容及其作用;?能够运用不同的修辞方法遣词造句。
复习的难点是:?诗歌鉴赏题中,结合诗句内容考查包括修辞方法在内的表达技巧的鉴赏;?在现代文阅读题中,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修辞格的具体含义,理解语句。
问题磁场使用指导
一、使用指导
本栏目意在引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典型问题的思考,了解“修辞”在高考中的地位与知识的建构。并通过问题的点拨,能大致熟悉高考“修辞题”设置的角度、类型及解题要领。
二、问题磁场
1(找出《水调歌头?游泳》中有5处修辞手法,并说说表达的效果。
水调歌头?游泳
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今世界殊。
[点拨]开头两句既是引用又是对偶,引用两个古代歌谣:“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和童谣“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这两句是对比句,诗人运用对比手法,进一步表现在风浪中游泳的轻松自如,抒发了迎战风浪、激流勇进的革命豪情。“逝者如斯夫”这里引用孔子的名言,诗人自己也鼓励人民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发图强,加速社会主义建设。“风樯动”此句是借代,用风帆代替船只,是以部分代整体。“巫山云雨”这里引用一段传说。
2(在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句子,使之构成排比句。
人的一生像金,要刚正,人格须挺立; , , ;人的一生像水,要灵活,方法须随和; , , ;人的一生像土,要本色,作风须朴实。
[点拨]此题把仿写与修辞运用结合在一起,做题时首先要把握好所提供语句的基本结构及表现特点,然后以联想的方式选择恰当的内容,并使整体语句符合试题要求的修辞要求。参考答案:人的一生像木,要充实(或成材),内涵须深刻(或立场须坚定)??人的一生像火,要燃烧(或要热情),性格须热情(或态度须诚恳);??
3(阅读下首一词,简要回答问题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词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两句倍受后人的称道,你觉得为什么,
[点拨]这两句是以水喻愁的名句,用设问和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愁的弥漫、深浓、绵长,表现了词人内心无尽的哀伤,既有深度,又有力度。
4(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中国新诗是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文学进入了光辉的现代时期而形成的。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发展中探讨中国诗歌的民族传统,就好像一道九曲黄河,永不停息地滚滚奔流着,它是既多曲折又割不断的一道长流。新的地理形势促使黄河转了弯,新的历史条件推动“五四”以来诗歌的革新。如果循流溯源,那当然还是“黄河之水天上来”,那当然还是继承与发展着殷周以至明清的诗歌传统。只是自此而下,黄河便一泻千里,“奔流到海不复回”,现代诗歌,已经突破“民族的片面性和狭隘性”,而直接汇入“世界文学”的汪洋了。
上文中有这样三个比喻:?“九曲黄河”,?“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它们分别比喻什么,请你加以具体的说明。
[点拨]这道题实际上考查的还是在特定的语境中把握比喻的构成,找出本体是解题的关键,如?对应的是“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发展中??一道长流”这句话,且句中有比喻词“好像”,但本体是“探讨中国诗歌的民族传统”还是“民族传统”,就需要从本体和喻体的相似形上加以区分了,通过比较可得出:奔流的九曲黄河还是跟传承的民族传统能够更好地对应,即可确定答案,??两句也可按这样的思路。参考答案:?中国诗歌的民族传统;?新诗继承与发展着中国古典诗歌的民族传统;?新诗汇入了“世界文学”的汪洋。
案例探究使用指导
一、使用指导
本栏目根据近几年高考“修辞题”基本考法进行探讨,意在引出规范的解题思路与方法。四个案例按“修辞方法及其作用的判断”“按要求拟写辞格句”“按要求仿写辞格句”和“按要求仿写辞格段”的顺序分类设题。使用时应提醒学生,先自己认真探究,再看后面的解题和探究。
二、案例探究
[案例1]2002年全国春季高考第6题。
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个手术我来给你做,希望你能配合。”话语轻柔得像一团云,一团雾。不,像一团松软的棉球,轻轻地擦着疼痛的伤口。
——“棉球”这个比喻贴切,不仅符合医生职业的特点,而且切合患者当时的心态。
B.哦!我突然感觉到,我是看到了一个更是巴金的巴金。文静、温和、诚挚的外表里,却有一颗无比坚强的心。
——后一个“巴金”指代巴金的风格和精神,突出了描述对象的特征,给人印象鲜明深刻。
C.目前,我正兴致勃勃地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减肥”,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绝不吝惜。
——将作品拟人化,把删削冗繁说成是“减肥”,生动幽默。
D.小雪和妹妹常常不吃晚饭,就跑到海边,把自己焊在礁石上,听潮起潮落,看日沉日升。
——用拟物的方法夸大听潮的痴迷程度,形象生动,有感染力。
[解题思路]B项中的后一个“巴金”是指生活中的巴金,前一个才是指代巴金精神及其作品的风格特点。
[正确答案]B
[评点与探究]本题考查常见修辞手法的运用。容易错选的是A项,认为把“话语”比喻成“棉球”不恰当。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此比喻由医务人员所说,并且其对象是病人,在特写的场合中是合适的。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了解各种常见修辞手法的基本特点,然后结合语句的特定语境进行分析。
[案例2] 2002年全国秋季高考第25题。
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写一组句子。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意思完整。(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
海是水的一部字典:
浪花是部首,
涛声是音序,
鱼虾、海鸥是海的文字。
[解题思路]要正确解答这一试题,首先要正确理解所给语例的比喻和所表达的意义。所给的四句话本体的中心是“海”。“浪花”“涛声”“鱼虾、海鸥”是“海”的局部细节或与“海”密切相联。四个喻体的中心是“字典”,“部首”“音序”“文字”是“字典”的组成部分,各自发挥作用。不仅如此,四个喻体与四个本体之间凭借“相似点”构成完整的比喻。这样“另写的一组句子”才能符合要求。同时,还要注意题干“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意思完整”的要求。
参考答案]事业是人生的一座大厦:追求是支柱,奋斗是砖瓦,热情是事业[
成功的脚手架。(或生命是人生的一颗树:出生是发芽,过程是树干,成绩付出则是树叶和果实。)
[评点与探究]这是一道主要考查比喻运用的试题。比喻是考生最常用的修辞手段,但此题更具有智力的色彩。本体和喻体要贴切,四个比喻句内容上要连贯,结构上要构成总分关系:第一句的比喻领有下面三个比喻,四个比喻构成一个完整的意思。
[案例3]假如你有一位同学“重理轻文”(或重文轻理),请你用赠言的方式启发他(她)纠正这个偏向,赠言中比必须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解题思路]根据题干要求“必须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先要了解比喻辞格的基本特征,然后选择好设喻的角度。一般有这样三个角度可供选择:“重理轻文”、“重文轻理”抑或“文理兼顾”等。
[参考答案]精通“数理化”,学好“文史政”,是确定智慧与高尚“交点坐标”的两条轨迹。
[评点与探究]本题容易出错的是赠言内容虽然符合题目要求,但没有使用比喻辞格;或虽使用了比喻辞格,但赠言内容不符合题目要求。解题时必须在内容和辞格上加以综合考虑。
知识归纳与思维拓展使用指导
一、使用指导
本栏目是在“案例探究”的基础上的归纳和拓展,从两个层面上展开:一是“修辞题”复习的注意点;二是高考“修辞题”的常见的四种题型和解题的策略。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自行小结或归纳,这样相关内容的掌握,效果可能会更佳。
二、知识归纳与思维拓展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能力层次D级。近年来更多地趋向于简答、仿写、补写题,重在考查在实际语言环境中运用和理解修辞手法的能力,常出现在试卷的第五、六大题中。在今后的高考试卷中,修辞方法的考查同阅读、鉴赏结合,是重要的关注点;修辞方法与语言表达结合起来考查更是高考的发展趋势所在,这或许又将是以后几年修辞命题的一大热点。因此,复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 掌握各种修辞方法
比喻
1、构成条件:?比喻的本体和喻体是本质不同的两类事物;?本体与喻体两事物在某一方面具有相似点。由此可分析是不是比喻,例:?小玲长得象她的妈妈一样漂亮;?看照片,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时代;?母亲觉得这个人好象有些面熟;?事实正如他所预料的那样;?我们要放下包袱,解放思想。
辨析:?句中“小玲”与“妈妈”是同类事物,不能构成比喻,仅是比较;?句中没有用一事物比另一事物,只是再现记忆中的某些情景,属单纯的想象;?句没有两个事物,“好象”像表示一种猜测;?句两事物实质上是同一事物事实结果与预料的结果,不是比喻,只表证实、等同;?句用的是“包袱”一词的比喻义,不再看作比喻修辞。
、修辞的作用: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能使事物生动、具体、形 2
象、以鲜明可感的印象;用作说理,能使深奥的抽象的道理,变得浅显通俗、生动。
拟人
1、构成条件:拟人是赋予物以人的情态、感情或言行。
2、修辞作用:不仅可以使读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事物的强烈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借代
1、构成条件:
?本体不出现,而借用一个事物来代替;?本体与借体是密切相关的两事物,存在着具体与抽象或部分与整体、专名与泛名、特征与本体等的关系。
2、和借喻的区别:?借喻的本体与喻体必须有相似性,借代的两事物则必须有相关性;?借喻能加“像”等喻词转化为明喻,借代不能。
3、修辞作用:引人联想,使表达的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夸张
1、夸张,是对客观的人、事物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2、修辞作用:?能深刻地表现出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形象的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
排比与反复
1、构成条件不同。反复:相同词语、句子的重复。排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短语或句子的排列;?排列的短语或句子三个或三个以上。
2、修辞作用。排比,能增强文章气势,增强感情的表达。反复,能突出、强调思想感情,加强节奏感。
对偶与对比
1、构成条件:对偶?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相联。 对比:用以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必须是确有相互对立的关系。
2、修辞作用:对偶,在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顿挫感强;从内容上看,凝练集中,概括力强。对比,使事物的性质、状态、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3、区别:对比要求意义上的相反、相对;对偶要求结构形式上的整齐。
设问与反问
两者均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但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则明确地表示肯定和否定的内容。设问,自问自答;反问寓答于问。
设问的作用是提出问题,启发思考,加强印象;反问的作用则是为了加强语气、语意的表达。
(二)把握试题的基本特征,及试题对修辞的基本要求。
1.注意形式要求。如写一个比喻句,语句整体上要构成排比句、对偶句等,
2.注意内容要求。所写内容要与已经提供的语句相关,或直接根据试题要求的话题内容进行做题。
(三)树立大修辞观,克服片面性。
1.在运用常见修辞方法的时候,要理解修辞除修辞方法外,还存在着范围的广阔性、内容的全面性。修辞不仅包括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各种辞格的运用,还包括在语音、词语、句法、篇章等方面的运用。
2.修辞的理解和运用要注意和语法、逻辑结合。语法管话说得通不通,逻辑管话说得对不对,而修辞管话说得好不好。说话、写文章,先要通顺、正确,然后要求好,即形象生动。
?提高联想、想象等思维能力。
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而思想是思维的结果。因此,近年来高考对修辞运用能力的考查,与其说是考语言运用能力,不如说是考思维能力;要写得出,写得对,首先要想得出,想得对。有些考生写不出恰当的比喻句,不是因为不懂比喻手法,也不是语言表达能力差,而是思维能力不够,想不出恰当的喻体。因此,要提高修辞运用能力,关键是要提高思维能力,尤其是联想、想象能力。
备考创新训练使用指导
一、使用指导
本栏目的练习按同“辨识常见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辨识常见的修辞方法”“根据要求运用修辞方法”“分析与评价修辞方法运用的优劣”等四方面的顺序归类编排,以便于教师的指导,更有利于学生通过训练形成规范的解题意识和实际运用技能。
二、备考创新训练
1.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及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用具体的可以感知的“骨头”代替实际存在而又不可触摸的抽象的精神,给人形象而深刻的感受。
B.我们总希望一切都是完美的,总希望所有的机缘都能在同时出现,总希望整条路上都是和风丽日、鸟语花香。却没想到,追求完美的我们,本身就是一种不完美,一种极端的不完美。
——三个“总希望”领起的排比句强调了“我们”对“完美”的希求,以及对完美难以得到的深深的惋惜。
C.海与山绸缪在一起,分不出,是海侵入了山间,还是山诱俘了海水,只见海把山围成了一角角的半岛,山呢,把海围成了一汪汪的海湾。
——拟人手法的运用,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海山浑然一体的优美意境。
D.江上的景色越发奇丽。两岸都是悬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里面,像莲花,像海棠叶,像一挂一挂的葡萄,也像仙人骑鹤,乐手吹箫??说
不定你忘记自己在漓江上了呢~
——用多个比喻表现漓江两岸石乳的千姿百态,进而表现了漓江景色的奇丽。
[解析]三个“总希望”领起的排比句强调了“我们”对“完美”的希求,但并没有表达“对完美难以得到的深深的惋惜”。“却没想到”后面表达的应是作者对“我们”希求完美的这种思想的否定。
[答案],
2.对下列句子(诗句)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述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紧扣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特点,用夸张的修辞方法凸现诗仙的逼人才气——
和对盛唐诗歌的巨大影响。
B.月光把野地镀成银色。恰好有几片云小跑着去找月亮,月亮也小跑着躲那些云,云比月亮跑得快,月亮终于被遮住了。
——用拟人手法,笔法轻灵地描绘了一幅云追月的图画。把云和月都写活了。
C.巴金先生在致冰心的信中写道:“有你在,灯亮着;我们不在黑暗中,我们放心了。”现在我们也对巴金先生说:“有你在,灯亮着;我们不在黑暗中,我们放心了??”
——在引用和重复中,蕴含着对冰心、巴金先生的无限景仰之情。“灯”这喻体,使人联想到文坛前辈的不朽作品和巨大精神力量。
D.我的两耳灌满了大潮的喧响。多少面鼙鼓在擂动,多少面旌旗在翻卷,多少人组成的巨型乐队在演奏,大海是活脱脱的千手观音,大潮是大海充满魔力的手指。没有大海做力源,大潮哪有如此这般的强烈、浩大和雄奇,
——连续使用比喻、排比和反问,写出大海涨潮时的伟力和振聋发聩的声响。
[解析]D项中有4个问句,包括3个设问句和1个反问句,不可说“连续使用反问”。
[答案]D
3.下列句子修辞手法运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欢笑盛开在眉毛、眼睛上,心啊,要从嘴里跳出。
B.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青年人,珍重地描写吧,时间要翻着书页,请你着笔~
C.无数条淙淙流淌的河流就像大地上的脉搏一样在不停地流动着、跳动着。
D.头发梳得光,脸上搽得香。只因不生产,人人说她脏。
[解析]脉搏只会跳动,不会流动,用来比喻小河不恰当。
[答案]C
4.对下面这首宋词所用的修辞方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
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千秋去。
A.“庭院深深深几许”句用了反复的手法。
B.“玉勒雕鞍游冶处”句用了借代的手法。
C.“泪眼问花花不语”句用了拟人的手法。D.“乱红飞过千秋去”句用了借
代的手法。
[解析]“庭院深深深几许”用的是“反问”的手法。
[答案]A
5.依照下面两个比喻句的句式,以“时间”开头,写两个句式相同的比喻句。
书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书籍如同一把钥匙,它将帮助我们开启心灵的智慧之窗。(不超过60个字)
[解析]此题在仿句中考查比喻辞格的运用,找准“喻体”是解题的关键:题干要求以“时间”为本体,时间有哪些性质,哪些事物跟它有某一方面相同的性质,可作它的喻体等,注意比喻的构成要恰当;同时,要注意所提供的语句在形式上的特点。
[答案]?时间好比一个良医,它能教我们医治流血的伤口。时间如同一位慈母,它将帮助我们抚平心灵的创伤。?时间好比清风,它能帮助我们驱散心头的愁云。时间如同细雨,它能协助我们涤去心灵的杂质。
6.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
人民共和国迎来了她五十诞辰。五十年像一条长河,有急流也有缓流;五十年像一幅画卷,有冷色也有暖色; , ;五十年像一部史诗,有痛苦也有欢乐。长河永远奔流,画卷刚刚展开, ,史诗还在续写。我们的共和国正迈着坚定的步伐,跨入新的时代!
[解析]题目要求考生在规定的语境中,拟出一个恰当的比喻句,并且与所给出的语句组成排比,还要注意前后呼应。难点就在于学生是否具有丰富的联想和想像能力,有没有较深刻的认识能力。第三条横线上填写的语句要与第一、二条横线所写的内容呼应,还要与其前后语句构成排比,这又是一个难点。
[答案]五十年像一首歌曲/有低音也有高音/乐曲渐趋高潮
7.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
即使书中没有黄金屋、颜如玉,书籍仍旧是精神追求者的宠儿,因为读书不仅仅是一种需要,更是一种性情的愉悦,它如同春日扁舟里的放
歌、 、 、隆冬炉火旁的倾谈,它是心绪的慰藉, ,是生命的落脚处。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中准确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能力。题干要求“填入适当的语句”,全句是说读书的功用,表达上是按时序,用比喻,所以满足这些要求的答案才能算“适当”,才能“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
[答案]?仲夏亭榭里的弄弦?深秋山林中的独步?是灵魂的依傍
8. 在画线部分填上恰当的话,使分号前后内容、句式对应,修辞方法相同。
?悲观者说,希望是地平线,就算看得见,也永远走不到;乐观者说,希望是 , , 。
?乐观者说,风是帆的伙伴,能把你送到胜利的彼岸;悲观者说,风是 , 。
[解析]这是一道与修辞紧密相联的仿写题,就本题来说修辞方式、句式都是限制。句?必须用暗语的修辞方法,并且用假设的句式表现出乐观者积极的态度;句?要写出风和某事物的关系,而且要写出风的消极作用以体现悲观。
[答案]?启明星,即使摘不到,也能告诉人们曙光就在前头。?浪的报凶,能把你埋葬在大海深处。
9.将下面语段中画线部分的句子改为句式整齐的排比句。可以更换个别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窥探一个成功人的履迹,无一例外,他首先是在乎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一屋不会扫”的人,自然也“扫不了天下”,所以,见到茂密的森林,你只要无愧地作了丛林中最挺拔的一棵;在奔腾的大河面前,你只要无愧地把自己化作浪花里最纯净的一滴水珠;仰望无边无垠的蓝天,你只要毫无愧疚地让自己成为朵朵云中的最祥和的一朵??这样的人生就够了。
改句:
[解析]可把划线句改为三个含有“见到??你只要无愧地做了??”结构的句子,从而构成排比。
[答案]见到茂密的森林,你只要无愧地做了丛林中挺拔的一棵;见到奔腾的大河,你只要无愧地做了浪花里最纯净的一滴;见到无垠的蓝天,你只要无愧地做了云朵中的最祥和的一朵。
10.对划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宋代的苏舜钦住在他丈人家中,每晚要饮一斗酒。他丈人很奇怪,就去窥探他。只听他在朗读《汉书?张子房传》。读到张良狙击秦始皇,误中副车,拍案叫道:“惜乎击之不中~”就满饮一大杯。他丈人笑道:“有如此下酒物,一斗诚不为多也~”这就是有名的“汉书下酒”的典故,其乐趣在“书”而不在“酒”也。
A.好书一部不为多,只要有乐趣,越多越好。
B.精湛的书籍能给人带来无穷的乐趣。
C.好文章能引起人们的乐趣,读得越多乐趣越大。
D.能引起人们乐趣的好文章越多越好。
[解析]划线句中的“下酒物”喻指“文章”,“一斗诚不为多”喻为“读好文章应多读几遍”。
[答案]C
11.对下列古诗中加线部分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运用了拟人手法,表达了诗人爱山的深厚情感。
B.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既是比喻又是排比,以景物喻愁思,烘托出闲愁之多。
C.螟虫喧暮色,默思坐西林。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多。——运用对比手法,以彻夜听雨反衬叶落之多。
D.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运用夸张手法,赞美诗人诗才出众。
[解析]C项没有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也不能说是“彻夜听雨”,因为诗中只是表明一夜未眠。
[答案]C
12.一位学生在学习中写落叶飘零的情景时写道:“一片片的落叶,轻轻悠悠的飘向原野、大道,也飘在人们身上。”请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方法,将这句话修改的形象些,读起来有一种韵律感。
[解析]第一步,先找出可作为比喻对象的事物——应是落叶;然后展开相似联想,想出恰当的喻体。第二步,找出可以构成排比的词:两个“飘向”、三个相关词语“原野”、“大道”“身上”,这样,给“大道”前加上“飘向”一词,既可构成排比。
[答案]一片片落叶,像蝴蝶拍打着金灿灿的翅膀,轻轻的飞向原野,飞向大道,飞落在人们身上。
13.青少年应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当你看到环境受到污染或破坏的时候,你有何感受,请用两个结构大致相同的句子,例举污染或受破坏的现象,用一个比喻句描写你心中的感受。
[解析]首先要展开相关联想,联想现实生活中耳闻目睹的污染或破坏环境的现象;其次确定你内心的感受,或气愤,或忧虑,或沉重,或叹惋,然后围绕这种感受选择一个恰当的喻体,最后用语句按要求表述出来。
[答案]当我看见有人捕杀珍稀动物,有人肆意砍伐森林,我心中便燃起了熊熊怒火;看见有人损坏花草树木,有些工厂污染河流湖泊,我的心里就像灌了铅一样的沉重。
14.以“梨花院落溶溶月”为上句,下面四个句子中,哪个能作为下句与它
组成对偶句,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
A.柳絮池塘淡淡风B.榆荚临窗片片雪
C.带水芙渠点点雨D.丁香初绽悠悠云
[解析]对偶句要求上下两句结构完全相同。
[答案]A
15.依据下面提供的上联,请联系生活拟写出下联。
昔日范仲淹忧乐关乎天下,
。
[解析]此题涉及到的知识是对偶句的运用,拟写下联时应注意词性的对仗。
[答案]当代孔繁森血汗洒遍臧疆。
16.阅读下面一段话,完成后面的问题。
归于长城成为民族共识的象征作出根本相反的解释无疑应该十分审慎。那种把长城简单类比成为“空间上扩大的四合院”,贬为“巨大的纪念碑”的观点,于古于今都是荒谬的。中国不再需要孟姜女,刻薄饶舌者不过是中华文明之树的蛀虫。
划线句子的含义是什么,(不超过20字)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形象性语言的再表述”能力,句中的“孟姜女”是借代“控诉长城的人”或“控诉建筑长城的人”,泛指“对长城持否定观点的人”。
[答案]中国不需要对长城的意义和作用否定的观点。
备课资料汇编
一、近年高考“修辞题”分析
?2002年全国春季高考第6题(见前面“案例1”)
考查在具体语境中正确判断借代辞格及其修辞效果的能力。
?2002年全国春季高考第26题(见前面“备考创新训练”第7题)
考查仿写中准确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能力。
?2002年全国秋季高考第25题(见前面“案例2”)
考查准确运用比喻辞格的能力。
?2003年北京春季高考第25题,请另选一物进行仿写。要求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符合该物的特征并寄寓一定的思想情感。
雨伞
你注定一生与乌云为伴,
时时为别人遮风挡雨,
却湿透你自己。
此题以仿写的形式考查准确运用拟人辞格的能力。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另选一物进行仿写,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寄寓一定的思想情感。然后分析原作的形式、内容上的特点:他是以“雨伞”为抒情物,通过拟人化的手法,以第二人称,用了三个分句叙述“雨伞”的行为(其中第三个分句是转折关系),赞扬了“雨伞”的献身精神。最后可以选择“蜡烛”“粉笔”等带有奉献精神的抒情物进行仿写。
归纳:从近几年的高考命题的趋势看,“修辞”题已经不在选择题中单独设题考查,而是与其他考点相结合的“综合类”考查,备考时可特别关注以下四种题型:
1.与扩展语句题的结合。扩展语句往往是把抽象的语句进行二度创作,使之变得具体、形象、生动;而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在描述性的语句,常常能起到形象化的表达效果,因此,扩展描写性语句时,要运用到常见的几种修辞方法。
2.与仿用句式题的结合。仿句题从近几高考的考查形式来看,往往与修辞、句意的连贯结合起来,既考查了语言表达,又考查思维能力,同时还考创造能力,真正体现了“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方向。
3.与换用句式题的结合。句式的变换,有时是为了增加文采,则可运用排比等修辞方法;有时是为了强调,则可运用句子成分的移位的方法;有时是为了连贯或话题的衔接,增强言语的清晰度,则可进行主语、宾语的调整等。
4.与诗歌鉴赏题的结合。古诗词鉴赏题考查重点是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评价,而古诗常用一些表现手法和修辞方法来表达情感、体现思想,如比喻、夸张、拟人、对偶、借代、衬托、反衬等修辞方法,因此鉴赏古诗时常常要从分析诗中所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着手。
5.与现代文阅读题的结合。在现代文阅读中还原或指明所运用的辞格,并分析该修辞方法的具体含义,从而把握整句话的意思。在理解表达作用时,我们既要考虑各种修辞的一般作用,也要考虑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特殊作用。
二、如何应对高考中的修辞题
1.遵循的原则:全面与重点相结合的原则;以训练带知识的原则;查漏补缺及时矫正的原则。
2.具体的方法:
(1)辨识题。我们要善于抓住各修辞方法的特征加以辨析,特别是几种不易辨别的修辞。同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来分析。辨识题的复习要结合理解题同时进行。
(2)理解题。对于理解语意,我们要考虑不同文体的特点,并且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表达作用,我们则既要考虑各种修辞的一般作用,也要考虑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特殊作用。
(3)评价题。我们要掌握各种修辞在具体运用中的要求,也就是要掌握评价的标准。评价题虽不常见,但也应做好相应的准备。
(3)运用题。往往是综合题,需要我们考虑各方面的命题要求,既有修辞上的,也有可能是句式上的,还有可能是内容上的。我们可以结合小写作练习进行。
范文四:高考九种常见修辞手法的含义
高考九种常见修辞手法的含义、作用,效果,及比较
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很多,高考考纲明确要求的有以下八种:比喻、比拟(分为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
一般说,比喻、夸张、拟人是语言类;对偶、排比、反复是结构类;反问和设问表述增强语气类。这八类修辞手法的含义、作用和表达效果各不相同,下面做一简要归纳。
1(比喻:
它是用某一具体、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即打比方,帮助人容易深入理解。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简洁,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1〉本体、〈2〉喻体、〈3〉比喻(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具体见下表:
类别 特点 本体 比喻词 喻体 例句
像、似的、好像、如、明喻 甲像乙 出现 出现 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宛如、好比、犹如
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暗喻 甲是乙 出现 是、成为 出现 青山绿水画。
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借喻 甲代乙 不出现 无 出现 万千条瀑布。
【附】通感
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作用: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它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最典型的例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此外有:
“晨钟云外湿”(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
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本味》)听琴声而知志在高山、流水,听觉与视觉相互沟通。
2(比拟:
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作用: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令文章更生动。
(1)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例句: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朱自清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杜甫
〈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朱自清
(2)拟物(借物喻人):
?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例句:
〈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例句:
〈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2〉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淀》孙犁)
【比喻与比拟的比较】比喻和比拟,都是加强语言形象性的修辞手段,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式。 (一)比喻与比拟的性质不同、作用不同.比喻是用与本体事物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作比‘也就是打比方;一定得有相似点,通过相似点使本体同喻体联系起来,唤起人们的联想,使人更具体地惑知事物。比拟即模拟,它是用乙事物具有的特性(包括称渭、动作、行为等)写甲事物,或者说是把乙事物的特性“强加于甲事物。乙事物—般是有生命力的,能活动,有感情的;它比甲事物具体实在,于是本来较抽象、不太实在的事物变得具体实在了,当然就增添了语言的生动性。由此可见,比喻强调的是甲乙两物的相似性,而比拟却是利用它们之间的不同特性,使两体融为一体,这是区别比喻和比拟最重要的标志。请看如下例句:
(1)故人已经成为瓮中之鳖,不好攻暂且围着算了。(徐海东《奠基礼》)
(2)他确乎有点像一橡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 (老舍《骆驼祥子》)
(3)月亮一露面,满天的星星惊散了。(杨朔《金字塔夜月》)
(4)真理它却不会弯腰。(臧克家《胜利的狂飚》)
例(1)取瓮中之鳖待擒这一点说明敌人当时的处境,二者有相似点, 能给人具体形象的感受,这是比喻。例(2)从树的外形特点联想到样子的外貌、气质特征,两者有相似点,也属比喻。例(3)“月亮”“星星”本是无生物,并无“露面”“惊散”这样的特征,现以生物的特征描写它们,只是为了让其情态逼真,跃然纸上,这是比拟。例(4)将无形的抽象物“真理”人格化、形象化,也属比拟。
(二)比喻与比拟的句式结构不同。比喻句由本体、喻体和喻词三部分组成。借喻虽然不出现喻词和本体,但可以变换为有喻词和本体的明喻、暗喻。不管是哪一种比喻,始终都有喻体;比拟句主要是借助想象,将本体模拟为人的或物的某种行为、动作或情态,不论是拟人,还是拟物,始终都无拟体。
例如“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袁鹰《十月长安街》)。这是暗喻、由本体(长安街)、喻体(大海)、喻词(成)构成,又如“我们之闻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鲁迅(故乡))。这是借蝓,借“厚障壁”比喻“我”与闰土之间形成的隔阂。它把本体和喻词都隐去了,只用喻体代替本体。另如“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高尔基《海燕》)。这却是拟人句,将“波浪”当作人描写,赋予它一些人的动作和思想感情。比喻和比拟虽然是两种党见而又容易混淆的修辞格,但只要我们把握了区分两者的要领,就会一目了然。
3(借代: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方法: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
?具体代抽象
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工具代本体。
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
?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
6.以结果代原因
例如:令人捧腹
捧腹是捧着肚子,捧腹的原因是出现笑话或令人发笑的东西。以“捧腹”的结果代之“笑话”等令人发笑的原因。
7.形象代本体
例如:上面坐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
【借喻与借代的区别】借喻和借代都是隐去本体,只出现客体(喻体或借体)的辞格,因而容易混淆,下面介绍简便的辨析方法。
首先看本体和客体之间是否有相似性,没有相似性的肯定不是借喻。如“旌旗十万斩阎罗”“南国烽烟正十年”中“旌旗”“烽烟”到底是借喻还是借代用法呢? 先了解这两个词的含义。旌旗:旗帜的通称,这里指部队。烽烟: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起来作报警用的火,后泛指战火或战争。大家想想,“旌旗”和“军队”,“烽烟”和“战争”之间没有任何相似性,因此可以判断这两词的用法不是借喻。借代的本体和客体之间有相关性,借代用法就是借用和本体相关的事物来代指这个本体。古代军队在行军和作战时都举着自己特有的旗帜,旗帜既用来区分敌我,又用来指明军队前进的方向。因此可以用旌旗来代指军队。“旌旗十万”即“十万旌旗”。“旌旗”不能发出“斩”的动作,能发出“斩”的动作的肯定是人,所以“十万旌旗”指“十万军队”。同理,古代一遇敌人侵犯,边境就燃狼烟报警,所以“烽烟”“狼烟”俨然成了战争的代名词。“南国烽烟正十年”就是“南国战争正十年”。所以,把握住借喻的本体和客体之间具有相似性、借代的本体和客体之间具有相关性这一特点,就能将二者区分开。
其次看能否转换成明喻,能转换成明喻的是借喻,不能转换成明喻的肯定不是借喻。如“敌人像狗一样夹着尾巴逃跑了”运用的是明喻,换成借喻就是“这条狗夹着尾巴逃跑了”。在上面两句中,本体是“敌人”,喻体是“狗”,喻词是“像”。由明喻到借喻,只是省略了本体和喻词。因此所有借喻只要增加本体和喻词都可以转换成明喻。“旌旗十万斩阎罗”一句假设是借喻用法,“旌旗”是喻体,“军队”是本体,转换成明喻就成了“军队像十万旌旗一样斩掉了阎罗”,显然不成句子。同理,假设“南国烽烟正十年”运用的是借喻手法,那么“烽烟”是喻体,“战争”是本体,转换成明喻就成了“南国的战争像烽烟一样整整十年”,显然不成句子。因此可以断定以上两句不是借喻用法。
再,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是借喻用法,也可以是借代用法。那么如何辨别呢?这时就要看与客体相应的词语是否采取相应的比喻说法。借喻是以此哺彼,重在喻,因此与客体(喻体)相关的词语必须采取相应的比喻说法,借代是以此代彼,重在代,因此与客体(借体)相应的词语不必改成与之相应的说法。请看下面两例。
〔A1〕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借喻)
〔A2〕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榨尽了我们的血汗。(借代)
〔B1〕大白熊呲牙咧嘴向我扑来。(借喻)
〔B2〕大白熊答应了我的价钱。(借代)上面两组中A1、B1都是借喻。
A1中客体是“毒蛇猛兽”,与它相关的词语“吃尽”“血肉”都采用了相应的比喻说法。这句话可改为明喻“最可恨那些敌人像毒蛇猛兽一样吃尽了我们的血肉”。A2是借代,不能换成明喻。因为与客体(毒蛇猛兽)相关的词语(榨尽、血汗)没有改为与它相应的说法,可见客体只是作为一个代号,换个名字罢了,并不是用来打比方的。毒蛇猛兽代指反统治
者或敌人。改为一般说法就是“最可恨那些反统治者榨尽了我们的血汗。”第二组中B1是借喻,可转为明喻“那个人像大白熊一样向我扑来。”形象地描写了那个外国人肥胖的身躯、笨拙的动作,又像熊一样凶狠。而在B2中“大白熊”仅代指那个又白又胖的外国人,是用某人的特征来代替该人,与它相应的词语“答应”没有改成描写动物相应的说法。若改为一般说法就成了“那个人答应了我的价钱。”但不能改为明喻:“那个人像白熊一样答应了我的价钱”,显然不成句子。总之,看与客体相应的词语是否采用相应的比喻说法。若是借喻,与客体(喻体)相应的词语必须采取相应的比喻说法;若是借代,与客体(借体)相应的词语不必改成与之相应的说法。如果从以上三方面进行辨析,就不难将借喻和借代区别开。如“丈夫难过了,她却觉得安慰,到底,萤火虫飞回了车间,她自己也没影响工作。”(《离不开你》) 这句是借喻用法。首先萤火虫光虽弱但也要奉献给社会,与耿玉亭身体残废却坚持工作、为社会作贡献二者有相似性,其次与客体(萤火虫)相应的词语“飞”采用了比喻说法,由此可判断这句话运用的是借喻手法。以下句子中同样运用了借喻手法,分析从略。1、要清除语言中的“垃圾”,拭去蒙在“镜子”上的灰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奏效的。2、很难没想,在五颜六色的染缸里,纯丝素绢能够保持自己的洁白。(1、2选自《大家都来讲究语言的文明和健康》)3、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故乡》)下列句子运用了借代手法,读者可以自己分析。4、“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 (《包身工》)5、郭全海解下青骡马,翻身去撵玉石眼去了。(《分马》)6、先生,给现洋钱,袁世凯,不行吗? (《多收了三五斗》)7、花白胡子恍然大悟似地说??(《药》)
4(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故意地夸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1)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例句: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2)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例句: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3)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例句: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
5(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或相近,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易于记忆,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主要方式: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句: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6(排比:
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或增强表达效果)。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7(设问:
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或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即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总的作用是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用在标题上,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体现文章的中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也可以婉转表达情感,引起读者思考和重视,领会主题。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8(反问(激问、反诘、诘问):
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表达鲜明,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例句: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以上修辞手法在实际运用中,因种种原因常常会出现一些误用情况,因此,运用时务必注意:
1(比喻:要贴切、生动;要注意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喻的喻体必须是常见、易懂的事物;
2(比拟:必须是自己强烈感情的流露,感情必须与所描写的环境气氛协调一致;进行比拟的人和物或物和物,在性格、形态、动作等方面应该相似或相近。
3(借代:借体必须有明显的代表性,使人一听就明白所指称的事物;用人物的形体特征作借体时,要注意它的褒贬色彩和使用场合的不同。
4. 夸张:要以客观实际为基础;要明确、显豁,不能又像夸张,又像事实;要力求新颖。
5. 对偶:要尽量做到上下联字数相等、结构一致、音节和谐,注意相关;要尽量做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6(排比:必须从内容的需要出发,不能生拼硬凑排比的形式。排比是多项并举的,有的是多项全举,有的是在多项中举其要者,留有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让读者自己深思,后一种排比的句末要用省略号。
此外,高考中引用、反语、反复、双关等修辞手法也常常会考到,下面一并说明。
1(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为明引和暗引两种。
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1〉明引(直接引用)。
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
〈2〉暗引(间接引用)。
例句: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
2(反语:
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3.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即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
〈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例句: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作用: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4.双关:
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或音近)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双关。
作用: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1〉谐音双关。
例如:“我失骄 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杨”实际上是指**,
“柳”实际上是指柳直荀)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丝”即“思”的意思,以此来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情)
〈2〉语音双关。
是一种根据词的多义条件而故意导致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在歇后语中经常出现。例如:
茶壶里煮饺子——心里有嘴倒不出
老太太抹口红——给你点颜色瞧瞧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5. 互文
带有修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
在古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就是互文。
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例如:
秦时明月汉时关
烟笼寒水月笼沙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主人下马客上船, 举酒欲饮无管弦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柳宗元《捕蛇者说》)意为:“凶暴的差吏来到我们村 里,到处叫嚷喧哗,到处骚扰百姓。”这里的“东西南北”泛指“各处”。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范仲《岳阳楼记》)意为:“不因外物的影响而悲哀欢喜,也不因为个人处境 好坏而欢欣悲伤。”
范文五:高考八种常见修辞手法的含义及其效果
高考八种常见修辞手法的含义及其效果
话题:事物 作用 教育学习
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很多,高考考纲明确要求的有以下八种:比喻、比拟(分为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一般说,比喻、夸张、拟人是语言类;对偶、排比、反复是结构类;反问和设问表述增强语气类。这八类修辞手法的含义、作用和表达效果各不相同,下面做一简要归纳。1(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作用:即打比方,帮助人容易深入理解。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简洁,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比喻由三部分构成:〈1〉本体、〈2〉喻体、〈3〉比喻(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暗
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具体见下表:类别特点本体比喻词喻体例句明喻甲像乙出现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出现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暗喻甲是乙出现是、成为出现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借喻甲代乙不出现无出现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附】通感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作用: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它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最典型的例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此外有:“晨钟云外湿”(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本味》)听琴声而知志在高山、流水,听觉与视觉相互沟通。2(比拟: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
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作用: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令文章更生动。(1)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例句:〈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朱自清〈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杜甫〈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朱自清(2)拟物(借物喻人):?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例句:〈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例句:〈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2〉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淀》孙犁)3(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方法: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具体代抽象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工具代本体。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4(夸张:对事物的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故意地夸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作用: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1)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例句: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2)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例句: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3)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例句: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5(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或相近,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作用: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易于记忆,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主要方式:〈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
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句: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6(排比: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或增强表达效果)。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7(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或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即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作用:总的作用是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用在标题上,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体现文章的中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也可以婉转表达情感,引起读者思考和重视,领会主题。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8(反问(激问、反诘、诘问):用疑
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作用:表达鲜明,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例句: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以上修辞手法在实际运用中,因种种原因常常会出现一些误用情况,因此,运用时务必注意:1(比喻:要贴切、生动;要注意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喻的喻体必须是常见、易懂的事物;2(比拟:必须是自己强烈感情的流露,感情必须与所描写的环境气氛协调一致;进行比拟的人和物或物和物,在性格、形态、动作等方面应该相似或相近。3(借代:借体必须有明显的代表性,使人一听就明白所指称的事物;用人物的形体特征作借体时,要注意它的褒贬色彩和使用场合的不同。4. 夸张:要以客观实际为基础;要明确、显豁,不能又像夸张,又像事实;要力求新颖。5. 对偶:要尽量做到上下联字数相等、结构一致、音节和谐,注意相关;要尽量做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6(排比:必须从内容的需要出发,不能生拼硬凑排比的形式。排比是多项并举的,有的是多项全举,有的是在多项中举其要者,留有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让读者自己深思,后一种排比的句末要用省略号。此外,高考中引用、反语、反复、双关等修辞手法也常常会考到,下面一并说明。1(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为
明引和暗引两种。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1〉明引(直接引用)。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2〉暗引(间接引用)。例句: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2(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3.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即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例句: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作用: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4.双关: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或音近)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双关。作用: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1〉谐音双关。例如:“我失骄 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杨”实际上是指**,“柳”实际上是指柳直荀)“春蚕到死丝方
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丝”即“思”的意思,以此来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情)〈2〉语音双关。是一种根据词的多义条件而故意导致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在歇后语中经常出现。例如:茶壶里煮饺子——心里有嘴倒不出老太太抹口红——给你点颜色瞧瞧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的区别许多记者分不清“表达方式” “修辞手法” 与“表现手法”这三个概念,经常张冠李戴,将其混为一谈,进而影响自己正确地答题。它们虽然都属于表达技巧,却有明显的区别:1(修辞手法凡是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艺术美感的方法或手段,都可称为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针对具体的句子而言的。修辞手法的种类很多,内容博杂。但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修辞手法(辞格)共有八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设问、反问、顶真、起兴等。?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有突出事物特征,化抽象为形象的作用。比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歌巧妙地把抽象的“愁”比做滚滚东去的江水,写出了愁绪的多与绵长。例析: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
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注]?泛菊:饮菊花酒。?吹梅:吹奏《梅花落》。问: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简析: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借用人(或物)的标志、特征去代替人(或物)的名称例析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简析:“朱门”指代居住在骊山宫的显贵之家,反衬宫门之外的凄惨景况。?借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去代替事物的整体例析1: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简析:“帆”,原指挂在船桅上利用风力使船前进的布篷,这里诗人以“帆”代指整个船。例析2: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简析:“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比桨长大的划船工具,安在船尾或船旁。这里用樯橹代战船。?以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去代替概括抽象的事物例析1:? 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简析:“管”是一种类似于笛的乐器,“弦”是乐器上的肠线或金属丝。这里,诗
人用“管”“弦”指代音乐。例析2: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简析:“金戈”指金属制的戈,“铁马”指配有铁甲的战马。这里“金戈铁马”用来代指精锐部队。?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李白的作品中表现极为突出,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危楼高百尺”等。例析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问: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简析: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例析: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春行即兴 李华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简析:这首诗的第三、四句修辞方法是对偶,“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
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例析: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咏白海棠(薛宝钗)珍熏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采露砌魂。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咏白海棠(林黛玉)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据人民文学出版杜1996年12月第2版《红楼梦》第三十七回)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以上两诗,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消玉洁之魂。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洗”“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而“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诗人含蓄地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简析:“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前句以梨花之白,形容白海棠的“白”,较之“洗出”句,更侧重于表现“白”的鲜艳洁净,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设问和反问:设问是先提出问题,接
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例析1:“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简析: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例析2:王安石的《题乌江亭》:“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简析: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在阅读教学中,许多同学分不清“表达方式” “修辞手法” 与“表现手法”这三个概念,经常张冠李戴,将其混为一谈,进而影响自己正确地答题。它们虽然都属于表达技巧,却有明显的区别:2(表达方式:表达方式亦可称为表达方法,是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属于文章的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诗歌中没有“说明”这一种)。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一般用于叙事诗的表达,以高中课本中《琵琶行》和《孔雀东南飞》为代表,而律诗和绝句当中也有出现,如:杜甫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如:《孔雀东南飞》中对刘兰芝的描写:“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其中白描是诗歌鉴赏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
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例如:秦观的《鹊桥仙》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柳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抒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在诗歌鉴赏中一般表现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哀情、托物言志等,而这一般又称之为表现手法)例析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端居? 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注]?端居:闲居。?素秋:秋天的代称。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简析: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例析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问:这首诗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简析: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融情于景的特色。一般说来,记叙文多采用叙述、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议论文多采用议论的表达方式,说明文多采用
说明的表达方式。当然,表达方式的运用也不是绝对的,如记叙文里也可以使用少量议论或说明,议论文里同样也可以使用少量的叙述、描写或说明,说明文里也可以有叙述或描写。至于杂文、游记、随笔等更细的分类文体,表达方式则更加灵活。总之,表达方式的使用,一切服从文体和表现主题的需要。3(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可称为表现方法(或表达技巧),凡是能使文章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印象,达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视为表现手法。主要着眼于使文章的整体或部分产生效果。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烘托、象征、用典、白描、蒙太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心理刻画、寓庄于谐、联想和想象,等等。例析:简析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句的表现手法简析:该句纯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就为我们勾勒出了田园生活图景,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巧。这种画法,不用色彩的烘染,只用黑线勾描物象。在文学创作上,白描指不加渲染、烘托,不用华丽辞藻,而以最经济、最省俭的笔墨,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其特点是:抓住被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寥寥几笔,形神逼肖。4(区别与联系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都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但表现手法是用以增强文章的整体或某一部分的表达效果,而修辞手法则是增强文
章中句子的表达效果,主要着眼于对句子的修饰;表现手法是从宏观角度表现文章的,而修辞手法是从微观角度表现文章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界限也不是绝对的。比如,反复是一种修辞手法,但它如果间隔使用,对文章的整体表达效果就非常明显,也可视为表现手法;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有时也可以是一种表现手法;等等。总之,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当某种修辞手法在文章中产生了一种整体的效果,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或是某种修辞手法在文章中反复使用后产生了整体的表现力,那么这种修辞手法也可视为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经常接触到的概念,不可回避,我们必须在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认真体会,才能真正将它们区分开来,并娴熟地运用。例示:1(试分析下面这首诗的表现手法及作用。白梅 (王冕)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答:本诗所用的表现手法及作用如下:?衬托,以冰雪林衬托梅花的坚毅耐寒;?对比,与混芳尘的桃花对比,显示梅的高洁守志;?托物言志(象征),借梅花的形象表达作者的理想追求。2(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注释】?青玉案:词牌名。
?花千树:形容灯火之多,如千树繁花齐开。?宝马雕车:指观灯的贵族豪门的华丽车马。?凤箫:《神仙传》载,秦穆公之女弄玉,善吹箫作凤鸣声,引来了凤。故称箫为凤箫。?玉壶:比喻月亮。?蛾儿雪柳:元宵节妇女头上戴的装饰物。?阑珊:零落。全词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主要运用了反衬(或衬托、烘托)的表现手法,以元夜的繁华热闹反衬“那人”的孤独寂寞,表达了作者不趋流俗,甘于寂寞,保持志士操守的高洁品性。这首词着力用反衬法。上片渲染元宵节灯火辉煌,车水马龙,一片繁华热闹景象;下片开头,又描绘观灯女子的盛装艳服,笑语欢快的情景。这一切都不是本篇要写的主要对象,而只是陪衬。最后点出“灯火阑珊处”的“那人”,一位忧愁、孤独、自甘寂寞者,才是作品的主角。前面热闹非凡的场景,是衬托灯火阑珊处的冷落;那笑语欢快的一群观灯者,是衬托“那人”的寂寞孤独。但是,作者描写这样一位孤独者,用意何在,梁启超在《艺蘅馆词选》中评论说:“自怜幽独,伤心人自有怀抱。”联系作者身世看这首词大约作于被罢职闲居期间,置身热闹之外的“那人”形象里,实有作者自身的影子在,或者简直就是作者人格的化身,以“那人”自比,抒发了词人满面腔的闲愁与寂寞。就修辞而言,本词主要用了如下几种:比喻:“花千树”——将元夕的焰火比作千万棵繁花锦簇的花树;“更吹落星如雨”——焰火像被吹得如雨落下的星星;“玉
壶”——喻月亮。借代:“蛾儿雪柳”——用元宵节妇女头上戴的装饰物代年轻美貌的女子。3(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和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各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提示: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运用了设问、比喻、排比的修辞。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运用了夸张、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