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威尼斯商人》简介(英文版)
The Merchant of Venice
William Shakespeare England
Venice, 1596. Melancholy Antonio loves the youthful Bassanio, so when Bassanio asks for 3000 ducats, Antonio says yes before knowing it's to sue for the hand of Portia. His capital tied up in merchant ships at sea, Antonio must go to Shylock, a Jewish moneylender he reviles. Shylock wraps his grudge in kindness, offering a three-month loan at no interest, but if not repaid, Antonio will owe a pound of flesh. The Jew's daughter elopes with a Christian, whetting Shylock's hatred. While Bassanio's away wooing Portia, Antonio's ships founder, and Shylock demands his pound of flesh. With court assembled and a judgment due, Portia swings into action to save Bassanio's friend.
Although critics tend to agree that Shylock is The Merchant of Venice’s most noteworthy
figure, no consensus has been reached on whether to read him as a bloodthirsty bogeyman, a clownish Jewish stereotype, or a tragic figure whose sense of decency has been fractured by the persecution he endures. Certainly, Shylock is the play’s antagonist, and he is menacing enough to seriously imperil the -happiness of Venice’s businessmen and young lovers alike. Shylock is
also, however, a creation of circumstance; even in his single-minded pursuit of a pound of flesh, his frequent mentions of the cruelty he has endured at Christian hands make it hard for us to label him a naturalborn monster. In one of Shakespeare’s most famous monologues, for example, Shylock argues that Jews are humans and calls his quest for vengeance the product of lessons taught to him by the cruelty of Venetian citizens. On the other hand, Shylock’s coldly
calculated attempt to revenge the wrongs done to him by
murdering his persecutor, Antonio, prevents us from viewing him in a primarily positive light. Shakespeare gives us unmistakably human moments, but he often steers us against Shylock as well, painting him as a miserly, cruel, and prosaic figure.
Portia Quick-witted, wealthy, and beautiful, Portia embodies the virtues that are typical of Shakespeare’s heroines—it is no surprise that she emerges as the antidote to Shylock’s
malice.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play, however, we do not see Portia’s potential for initiative and
resourcefulness, as she is a near prisoner, feeling herself absolutely bound to follow her father’s
dying wishes. This opening appearance, however, proves to be a revealing introduction to Portia, who emerges as that rarest of combinations—a free spirit who abides rigidly by rules.
Rather than ignoring the stipulations of her father’s will, she watches a stream of suitors pass
1
her by, happy to see these particular suitors go, but sad that she has no choice in the matter. When Bassanio arrives, however, Portia proves herself to be highly resourceful, begging the man she loves to stay a while before picking a chest, and finding loopholes in the will’s
provision that we never thought possible. Also, in her defeat of Shylock Portia prevails by applying a more rigid standard than Shylock himself, agreeing that his contract very much entitles him to his pound of flesh, but adding that it does not allow for any loss of blood. Anybody can break the rules, but Portia’s effectiveness comes from her ability to make the law
work for her. Portia rejects the stuffiness that rigid adherence to the law might otherwise suggest. In her courtroom appearance, she vigorously applies the law, but still flouts convention by appearing disguised as a man. After depriving Bassanio of his ring, she stops the prank before it goes to far, but still takes it far enough to berate Bassanio and Graziano for their callousness, and she even insinuates that she has been unfaithful.
Antonio Although the play’s title refers to him, Antonio is a rather lackluster character.
He emerges in Act I, scene i as a hopeless depressive, someone who cannot name the source of his melancholy and who, throughout the course of the play, devolves into a self-pitying lump, unable to muster the energy required to defend himself against execution. Antonio never names the cause of his melancholy, but the evidence seems to point to his being in love, despite his denial of this idea in Act I, scene i. The most likely object of his affection is Bassanio, who takes full advantage of the merchant’s boundless feelings for him. Antonio has risked the
entirety of his fortune on overseas trading ventures, yet he agrees to guarantee the potentially lethal loan Bassanio secures from Shylock. In the context of his unrequited and presumably unconsummated relationship with Bassanio, Antonio’s willingness to offer up a pound of his
own flesh seem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signifying a union that grotesquely alludes to the rites of marriage, where two partners become ―one flesh.‖ Further evidence of the nature of Antonio’s feelings for Bassanio appears later in the play, when Antonio’s proclamations
resonate with the hyperbole and self-satisfaction of a doomed lover’s declaration: ―Pray God
Bassanio come / To see me pay his debt, and then I care not‖ (III.iii.35–36). Antonio ends the
play as happily as he can, restored to wealth even if not delivered into love. Without a mate, he is indeed the ―tainted wether‖—or castrated ram—of the flock, and he will likely return to
his favorite pastime of moping about the streets of Venice (IV.i.113). After all, he has effectively disabled himself from pursuing his other hobby—abusing Shylock—by insisting
that the Jew convert to Christianity. Although a sixteenth-century audience might have seen
2
this demand as merciful, as Shylock is saving himself from eternal damnation by converting, we are less likely to be convinced. Not only does Antonio’s reputation as an anti-Semite
precede him, but the only instance in the play when he breaks out of his doldrums is his ―storm‖ against Shylock (I.iii.132). In this context, Antonio proves that the dominant threads of his character are melancholy and cruelty.
3
范文二:威尼斯商人人物分析
威尼斯商人人物分析
安东尼奥是很看重友情的,而他的财产和地位也确保了他可以时时把友谊放在第一位,即使是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作为一个新兴的资产阶级商人,他具有这种特点也正说明他受过良好的教育,是从属于上流社会的一员。从文中可以看出,即使巴萨尼奥已经多次借钱不还了,可是他还是愿意再借钱给他,这种气度确实是非同常人。您是知道我的为人的,现在您用这种譬喻的话来试探我的友谊,不过是浪费时间罢了;您要是怀疑我不肯尽力相助,那就比花掉我所有的钱还要对不起我。所以您只要对我说我应该怎么做,如果您知道哪件事是我的力量所能办到的,我一定会给您办到。您说吧。这样的话说出来,除了称赞他一声够朋友,还能给予什么别的评价呢?令人奇怪的是接下来的话,你知道我的全部财产都在海上;我现在既没有钱,也没有可以变换现款的货物。所以我们还是去试一试我的信用,看它在威尼斯城里有些什么效力吧;我一定凭着我这一点面子,能借多少就借多少,尽我最大的力量供给你到贝尔蒙特去见那位美貌的鲍西娅。去,我们两人就去分头打听什么地方可以借到钱,我就用我的信用做担保,或者用我自己的名义给你借下来。重视友情交游广泛的安东尼奥手头资金不足了,于是就演变为他去向夏洛克借钱。难道他所有的朋友都是只会和他伸手借钱,而当他困难的时候便不能给予他任何帮助,而只能听任他去借高利贷么。一个人的朋友,往往是和自己层次相同的人物,可是他做为一个阔绰的商人,朋友却都是些只会借钱度日的无能之辈,不由得让人对他本人的人品性格产生了一定得怀疑。
安东尼奥,是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资产阶级,他为人宽厚,重视友情,却也为人虚伪,懦弱无能更兼具了恃强凌弱的特点。从剧本中来说,他应该算得上是个不错的好人,而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他的好就要打上几分折扣了他也无非是那个时代中一个普通不过的角色罢了。
巴萨尼奥:虽然在剧中的戏份不多,但是巴萨尼奥也是一个很典型的人物。他在自己的好朋友受难的时候,没有舍他而去,而是想尽办法要救他,说明他也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再加上他能够从众多求婚者中胜出,赢得鲍西娅小姐的欢心,说明他也同安东尼奥一样,是一名受过良好教育,谈吐优雅举止得体的上流社会人士。可惜的是安东尼奥,您知道得很清楚,我怎样为了维持我外强中干的体面,把一份微薄的资产都挥霍光了;现在我对于家道中落、生活紧缩,倒也不怎么在乎了;我最大的烦恼是怎样可以解脱我背上这一重重由于挥霍而积欠下来的债务。,那么败家子的名头,他也是当之无愧的了。综合考虑到鲍西娅的富裕,以及巴萨尼奥的困窘,于是他对于这份爱情的诚意也就不那么清晰了。 巴萨尼奥,是那个时代中另一类型的角色,他们也有着显赫的家世,有着不凡的气度,有着光鲜的外表,但是却奢侈浪费,挥霍无度,最终沦落到只能靠借钱度日。若非找到了一个阔绰的妻子,那么他未来的命运的能就不怎么美妙了。
范文三:肖钦文威尼斯商人人物分析
说英雄谁是真英雄——威尼斯商人人物分析
惠阳高级中学初中部 肖钦文
2011年10 月 25 日 第10 周 星期二 第2节
集体
定教
课题
说英雄谁是真英雄——威尼斯商人人物分析备课
萧钦文
知识与技能、
1、 在已经具备了一定常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导自演,直观感受戏剧特点。
2、 有感情地朗读剧本,品味语言,赏析人物。
3、 个性化阅读发现问题,正确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过程与方法、
1、组织舞台表演 2、朗读和美读法 3、小组合作探究法总课时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自主合作,发现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甄别“英雄”的过程中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培养学生人是生而平等的思想和善良的品格。
中考考点
作品主题 戏剧语言、人物分析
分工备课 (第3课时)
学生活动
课堂生成补记
预习:自主学习《威尼斯商人》全剧,完成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对人物的个性化解读
一、导入新课
请戏剧社的同学把剧本高潮——第四幕第一场搬上舞台,请在座的各位同学出任“过把瘾剧场”的点评专家,参照评价表,对戏剧社的表演作出精彩点评。
二、“过把瘾剧场”表演
附“过把瘾剧场”表演评价标准:
1、表演是否体现了原著的主题:
2、演员对原著形象的把握是否准确,动作台词是否体现人物形象的性格:
安东尼奥
鲍西亚
夏洛克
3、服装道具是否符合原著精神
4、针对原著,表演有无创新,这些创新是否合理
5、演出过程是否流畅完整
三、我交流,我演绎
请依照评价表,自由讨论,最少选取一点与同学分享心得。
追问:a你喜欢哪个人物?你觉得该表演者演得传神吗?
b你能读给大家听吗?/你能模仿演员,读给我们听听吗?
c你觉得谁是你心目中的英雄?(安东尼奥/鲍西亚/夏洛克)
能否联系剧本,举例分享你的探究成果?(联系剧本,关注语言的表达效果)
明确:
安东尼奥:一个 的英雄
鲍西亚:一个 的英雄
夏洛克:一个 的英雄
d大家的探究,正好证明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名言啊!说英雄道英雄,说自己心中的英雄,我们酣畅淋漓,现在大家能否猜猜,这三个人,谁会是莎士比亚心目中的真英雄呢?
师拓展小结:
我们不希望有机会当“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式的英雄;法治社会,我们不该当“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的鲁达式的鲁莽英雄;和平万岁,我们更不想当什么“乱世英雄”;更不能当“英雄难过美人关”的无原则英雄,英雄在哪里呢?
主题:
谴责 仇恨和残忍、唯利是图
赞美 友谊和仁爱、高尚的爱情 —— 真的英雄
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去成为真正的英雄。
四、根据以上讨论结果,请完成你的“过把瘾剧场”表演评价表,并进行小组讨论,评出我们的“奥斯卡金像奖”得主并为他们颁奖。
五、总结:
友爱和慈悲是幸福的源泉,贪婪和报复是灾难的根本。
六、布置作业:以《 (人名):一个 的英雄》为题,完成《威尼斯商人》的读书笔记。
一、学生演出,其他同学完成表演评价表
三、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
自由朗读
自由讨论、交流、质疑
明确:
安东尼奥:他是一个慷慨大方、见义勇为、重义轻利的人。(赞美)但是,在尖锐的斗争面前,他又显得很懦弱,缺乏战斗精神。
鲍西亚:人文主义妇女的典型形象,她崇尚正义,注重友情,慈悲为怀,执法如山;聪明机智、行事果断,充满着人性的光辉。(赞美)
夏洛克:惟利是图、贪婪残忍、老于世故、能言善辩、复仇心重、孤傲偏执、冷酷狡诈。(谴责、同情)
以生——生、生——师合作的形式相互质疑
四、评奖、颁奖
五、深思熟虑后,完善自己的想法并完成作业
在分角色朗读和表演中,学生们互相合作、交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本篇教学设计,对夏洛克和安东尼奥、鲍西娅形象的微型专题性探究的意义在于:以对“点”的欣赏带动探究的宽度,以对“点”的集中研讨来达成探究的深度。专题性研讨能更好的增强自主合作探究的效率。
板书设计
真英雄
金钱、友情、仁慈、尊重、种族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对于欣赏文学作品提出以下要求:一是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二是能联系文化背景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三是能说出自己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的体验;四是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可以说,《威尼斯商人》为我们从以上所言的四个角度来学习和欣赏话剧提供了最好的材料。
《威尼斯商人》为我们奉献了永恒的人文主义主题,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优美典雅的戏剧台词,极富戏剧性的情节结构。怎样设计,既能让学生感受戏剧之美,又能有新意呢?
我抓住学生爱表现这一特点,设计了“过把瘾剧场”为教学的第一个亮点,“文学语言,无论是在思想性上,还是在艺术性上,都须比日常生活语言高出一头”(老舍),话剧的语言更是如此。朗诵优美的话剧语言,甚至是模拟舞台演员表演诵读,对体会这种语言的思想与艺术魅力是大有裨益的。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学生的排练,准备道具、背景和服饰,来激发学生完成预习内容:课前布置阅读《威尼斯商人》全剧,并朗读课文的节选内容,以了解故事梗概,看看能否找出喜剧的矛盾冲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选择研读对象,通过分组尝试以舞台的方式模拟表演和富于激情地朗读代表性人物台词,解读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个性,品析剧本中典雅优美、诙谐活泼的语言,领会莎剧的语言魅力。在分角色朗读和表演中,学生们互相合作、交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我因势利导,设计“说英雄道英雄,谁是莎士比亚心目中的真英雄”为教学的第二个亮点。随着《水浒传》的热播,学生仰慕英雄,模仿英雄的热情高涨,为了让学生了解真正英雄的内涵,树立好正确的英雄价值观,由此导入新课,并成为贯穿整节课线索。我引导学生在阅读、排练中,要通过戏剧突然逆转的情节和富于感染力的语言体会戏剧对仁慈、友谊与智慧的歌颂,领会在生死交锋之际,安东尼奥甘心为友谊而慷慨赴死,巴萨尼奥愿意牺牲一切来挽救挚友,鲍西娅凭借冷静与机智解脱困境,夏洛克虽仇敌如蝎而又视钱如命,为了让学生更全面了解文艺复兴时期犹太人的遭遇,从而了解莎士比亚对夏洛克有同情这一观点,我用多媒体技术剪辑了2004年电影《威尼斯商人》片段,并在学生的讨论中相机播放,从而引导学生朝更深层次思考。甄别英雄,辨别善恶,分清是非,每一个人物都带给学生以人生的启示。而洋溢在剧本中的人文主义精神更可以让学生接受一次灵魂的沐浴。特别是鲍西娅假扮律师发表的关于仁慈的一番陈词,更是带给人一种高贵心灵的光芒。
综合以上种种因素,我决定设计以下共五个步骤的教学环节:
1、“过把瘾剧场”——法庭审判(导入激趣)
2、找英雄(重点比较分析鲍西亚、安东尼奥、夏洛克人物形象,找出作者心目中的真英雄,带出文章主题)
3、学英雄(树立正确的英雄价值观)
4、写英雄(课后作业)
5、奖英雄(评出“过把瘾剧场” 的“奥斯卡金像奖”得主)
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连贯一体。语文学习的过程不止是课堂也绝不能止于课堂。文学作品本身是具有张力的,本课内容也仅是从原剧中选取出来的一个部分。课堂教学要实现课内学习对课外学习的指导、促进和激发。因此,本课我所留的作业是阅读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哈姆雷特》,激发了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通过课外阅读,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教师评语:
此教案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培养学生欣赏情感体验、阅读鉴赏能力,这是符合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要求的。
我耳目一新的是是教案中的戏剧评价方面,“对服装、创新、演出过程是否忠于原著精神”这一环节在引导学生仔细准备阅读文本的同时,也有一个提升鉴赏能力的过程,不仅是对《威尼斯商人》本人,对学生在电视网络上欣赏时也暗藏了一种学会鉴别好坏、是非的能力。是特别能体现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环节。
这篇教案,体现出了这种课改前沿的意识,在学生为主体的表演中,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的阅读、统筹、表演、合作能力,都远远超出老师讲的范围。
处处体现了课改中的生本理念,点点紧扣了《语文课程标准》中文学阅读能力的要求。重视剧本中语句的引导和赏析,不仅仅是从课堂的知识和能力培养,对学生欣赏戏剧的态度情感方面都是一个很好的引导。
在评价环节中,重视比较阅读细节,重视原著精神,这是一种严谨的教学态度,也对当前电视、网络上出现的“戏说”“篡改”名著的现象做了很好的回击。正确引导了学生阅读的鉴赏价值观。
范文四:威尼斯商人形象分析
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的犹太人形象分析
张珍 (20100101146)
摘要:莎士比亚在戏剧《威尼斯商人》中塑造的犹太人形象夏洛克,一方面包含了许多作者本人对犹太人的态度和理解,显示出了形象制作者对于异国异族文化的判断和评价,从而表现了自我对待他者文化的态度;另一方面也是由作者所身处的社会历史环境和人们集体意识形态决定的,形象制作者基本上是依据、顺从在本国占统治地位的文化模式、价值观念来表现和描述异国异族形象的,进而展现了当时欧洲人对犹太人的集体想象。但是不可不注意的是,莎士比亚作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虽然无法彻底摆脱中世纪西欧反犹排犹情结的影响,但是在戏剧中还是表达了对犹太民族的深切的人道主义同情。 关键字:自我与他者 异国异族形象 社会集体想象物 《威尼斯商人》
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的是在一国文学中对异国形象的塑造和描述。关于形象的定义目前普遍采用的是巴柔在《从文化形象到集体想象物》一文中的定义:“在文学化,同时也是社会化的过程中对异国认识的总和。”①在巴柔看来,形象是制作者按照自己的文化模式、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对异国异族的一种解读。“因此,比较文学意义上的形象,并非现实的复制品(或相似物),它是按照注视者文化中的模式、程序而重组、重写的。这些模式和程序均先存在于形象”②形象又是作者对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现实之间的差距的表述,也就是说,形象制作者代表一种文化现实,他所制作的异国异族形象则代表另外一种文化现实,两者之间的差异正是通过形象来表明的。莎士比亚在戏剧《威尼斯商人》中对犹太人的塑造正体现了这一点。莎士比亚作为形象的制作者,不可避免在他的文化模式中有中世纪西欧反犹排犹的情结。因此,他所塑造的异国异族形象也代表了社会集体的想象,故他笔下的犹太人夏洛克是贪婪、自私、凶狠的,这是符合欧洲对待犹太人的文化现实的。然而,实际上夏洛克的形象是不能代表真正的犹太人形象① [法国]达尼埃尔-亨利·巴柔著:《从文化形象到集体想象物》,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16页。
② 转引自陈惇主编《比较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的,这又是一种文化现实,而这两文化现实之间的差距也正反映了一国文化对于异国异族文化的态度和看法。比较文学形象学就是挖掘、寻找异国异族形象的文化内涵,寻找隐藏在异国异族形象背后的、创造者的自我形象,研究有异国异族形象身上所折射出来的自我民族的意识、价值观、生活观等等。
一、自我与他者的关系
比较文学形象学含义的本质是对“自我”与“他者”间文学、文化关系的关注,注重“自我”与“他者”的互动关系。自我即作者、作者所属的国家及民族,他者即形象、形象所代表的异国异族。“一切形象都源于‘自我’与‘他者’,‘本土’与‘异域’关系的自觉意识之中。即使这种意识是十分微弱的。”①也就是说,形象制作者在描述异国异族形象时,受制于一种自觉的意识。所以,“形象同时具有‘言说他者’与‘言说自我’这两种功能。”②那么,比较文学意义上的形象学研究则存在“他者形象”和“自我形象”两个对象。“‘他者形象’是指各民族与国家之间的相互看法和评价,亦即他国他民图像;‘自我形象’说的则是对本国、本群体或自我文化的看法和评价。”③作家在对异国异族形象的塑造中,伴随着对自我民族的对照和透视。胡戈·狄译林克曾说:“每一种他者形象的形成同
④时伴随着自我形象的形成。”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他者形象犹如一面镜子,
照见别人的同时也照见了自己。与其说是以文本中的“他者形象”为研究对象,不如说是对“他者形象”制作“主体”,即“自我形象”的研究。莎士比亚在戏剧《威尼斯商人》中关于犹太人的描写和塑造中,也体现了这一点。首先,体现在资本主义早期商业资产阶级安东尼奥与高利贷者夏洛克的矛盾冲突上。安东尼奥作为新兴资产阶级的商人,代表的是一种互通有无,繁荣经济,借钱不要利息的人文主义的品质,而相反,作为“外邦人”的夏洛克则被描绘成为寄生经济,重利盘剥的凶狠的高利贷者形象,代表的是一种封建落后的发展模式。这种对于自我的高度赞扬,正反衬着形象制作者对于异族形象的否定。其次,体现在基督徒与犹太人的碰撞和基督教与犹太教之间冲突上。莎士比亚在剧中赋予了基督徒安东尼奥以多种品质,如,写他好仁义,借钱不收利息;写他珍重友谊,为了朋① [法国]达尼埃尔-亨利·巴柔著:《形象·比较文学形象学》,孟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55页。
② 孟华著:《中国文学中的西方人形象》,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9页。
③ 方维规著:《形象、幻想、想象及其他·跨文化对话》,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53-254页。
④ 狄泽林克著:《比较文学形象学》,《中国比较文学》,方维规译,1992年版第1期,第179页。
友而向高利贷者借钱并为此死而无怨;写他宽宏大量,面对夏洛克的无耻阴谋,竟逆来顺受;写他面对死的威胁,具有古罗马英雄那样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气概。总之,他身上有正派,重情,温文尔雅等人文主义者为之讴歌的品质。而作为犹太人的夏洛克,作者则是对他有另一番刻画,说他是唯利是图,向借款者收取高额的利息;说他是心狠残酷,虐待仆人而只有逃跑;说他冷酷无情、视财如命,才使得女儿抱着自己的财产和情人私奔??总之,作者给夏洛克定位的是个不择不扣的恶魔、吝啬鬼形象。通过对比显示出基督教的崇高和犹太教的卑下,作者也正是想通过他者形象的丑恶和龌龊来映照出自我形象的美好与光明。从而显示出形象制作者对待异国异族文化的态度:憎恶。持有这一种观点的西欧人认为,本土文化是优越和高贵的,异国异族文化则是低下和卑劣的,所以因此产生这种憎恶之情。这种“月是故乡明”的态度,往往对异国异族文化的看法和评价带有较多的偏见色彩,不能真实反映异国异族文化,带有这种偏见情绪的形象制作者常常只能看到消极、落后、残缺的一面,甚至有可能走得更远,例如歪曲,讽刺、诽谤等等。由于中世纪西欧国家的反犹排犹情绪的影响,莎士比亚难免产生这种意识形态。
二、社会集体想象物
异国异族形象虽经作家之手创造,但并不是一种单纯的个人行为。作家对异国异族的理解不是直接的,而是以作家本人所属的社会和群体的想象为介质的。一国文学中的异国异族形象是整个社会想象力参与创造的结晶,作家在其中只充当一个媒介,法国当代著名比较文学学者巴柔将之称为“社会集体想象物”,他阐释道:“异国形象应被作为一个广泛且复杂的总体——想象物的一部分来研究。更确切地说,它是社会集体想象物(这是从史学家们那里借来的词)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对他者的描述”①所以,这个想象物是与一个社会、集体的过去和未来密切连在一起的。也正是因为“这个异国形象上连历史文化层面,下连文学的审美层面,为此方显示出比较文学文学形象学研究的价值与意义来”②因此,对异国形象的研究,不应该只局限于文学作品内部,更应该进一步探究塑造者背后的历史文化语境。然而,法国学者认为,社会集体想象物不是统一的,它有认同① [法国]达尼埃尔-亨利·巴柔著:《从文化形象到集体想象物》,《比较文学形象学》,孟华译,北京:北京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21页。
② 曹顺庆:《比较文学论》,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作用和颠覆作用两种力。有的作家站在本国占统治地位的文化范型去变现异国,认为异国文化现实低下、负面,对异国文明持否定态度,法国学者称这种异国形象是意识形态化的;有的作家把异国文化现实视作是绝对优越于本“民族”文化、本土文化,意识到本土文化中缺乏的东西,超值评价一种异国文化,法国学者称之为乌托邦式的异国形象。社会集体想象就存在于意识形态和乌托邦之间。
莎士比亚在戏剧《威尼斯商人》中所塑造的犹太人形象不仅体现了作者本人对犹太人所持有的情感态度,同时也反映了历史文化环境下整个社会对于犹太人形象的集体想象。首先,莎士比亚所身处的西欧社会的反犹排犹情绪一直都处于高涨状态。一方面,中世纪西欧社会中对犹太人怀有偏见和歧视。在欧洲人眼中的犹太人是灭绝人性、无恶不作的恶棍,在社会上是向来遭到唾骂和歧视的,犹太人在社会上是没有尊严的。另一方面,基督教与犹太教之间的冲突一直是水火不容的。基督教发源于犹太教,自产生之日起,就与犹太教有着割不断的联系。根据基督教的宣传,犹太人是基督教的死敌。因为基督教徒认为是犹太人出卖、杀害耶稣,将耶稣钉在十字架上面,他们认为整个犹太民族是“与撒旦沆瀣一气的民族”。中世纪西欧对犹太人有着强烈的宗教偏见,基督教创始人把犹太人的《圣经》称为《旧约》,而将基督教增添的部分称之为《新约》,言下之意为上帝抛弃了犹太人,与犹太人订约的事已成为过去,而现在上帝已与基督教订立新约。《新约》中一些无端攻击犹太人的不实之辞显然加深了普通基督教徒对犹太人的憎恨,成为中世纪基督社会仇视犹太人的一大根源。其次,源于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十六世纪初期,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快速崛起,赢得人们的普遍支持。而作者的创作意图之一就是为了反映日益增长的重商主义精神。另外,这部作品可能是由一桩真实的事件激发而写的。1954年一位犹太人医生罗德里戈·洛柏兹被指控阴谋毒死女王,并因此被绞死。该事件点燃了公众的反犹情绪,因此马洛写于1592年的《马耳他的犹太人》的戏剧又再一度上演,仅在1954年就上演了15场。此剧在激发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创作可能起到很显著的作用,并且杰西卡这个角色也可能来自马洛的作品。所以,作者的另一个创作意图即是反映那时英国人的反犹太情绪和展现人文主义者对于犹太人的态度和看法。因此,一方面,莎士比亚塑造夏洛克形象反映了社会对犹太人的集体想象,并且其思想品行基本上是符合中世纪反犹情感标准的。
他仇视基督徒,蔑称他们是夏甲的后代,说宁可把女儿嫁给强盗也不嫁给基督徒;他放贷取利,对借钱不要利息的安东尼奥,处心积虑地想要抓住他的把柄,以便“痛痛快快地向他报复我的深仇宿怨”;他口蜜腹剑,当他借钱给安东尼奥时,说“完全是一片好心”,愿意忘记他给自己的羞辱,和他交个朋友,却又提出在借据里载明,如果违约,就得“在您身上的任何部位割下整整一磅肉,作为处罚”,而且强调这只是开个玩笑,“这一磅肉对我有什么好处呢?”而当安东尼奥不能如期还债时,他便露出了真面目,坚持要割一磅肉;他嗜钱如命,只因女儿随人私奔带了些首饰,便恶毒地希望女儿死在他的脚下。??总之,作为犹太人的夏洛克被批的体无完肤,简直就是邪恶和魔鬼的代名词。但是,另一方面,《威尼斯商人》正是创作于文艺复兴时代,莎士比亚作为英国最著名的人文主义学者,又展现了作者对犹太民族的深切同情。他通过夏洛克、安东尼奥等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意义的艺术形象,真实再现了犹太人在中世纪西欧所遭遇的不公平待遇,讽刺了中世纪西欧基督教主流群体对犹太人财富的不轨之心。在剧中有好几场,作者安排夏洛克尽情地吐露他个人所遭受的侮辱、他们民族所遭到的歧视,尽情地表达他对本民族的热爱。最典型的是第三幕第一场夏洛克回答萨拉里诺时的著名台词:“他(指安东尼奥)曾经羞辱过我,夺去我几十万块钱的生意,讥笑我亏老本,挖苦我赚了钱,侮蔑我的民族,破坏我的买卖,离间我的朋友,煽动我的仇敌。他的理由是什么?只因为我是一个犹太人。难道犹太人没有眼睛吗?难道犹太人没有五官四肢、没有知觉、没有血气吗???要是你们欺侮了我们,我们难道不会复仇吗?要是在别的地方我们都跟你们一样,那么在这一点上也是彼此相同的。要是一个犹太人欺侮了一个基督徒,那基督徒会忍耐吗?不。他怎样?报仇。要是一个基督徒欺侮了一个犹太人,那么照着基督徒的榜样,那犹太人应该怎样?报仇呀。你们已经把残虐的手段教给我,我一定会照着你们的教训实行,而且还要加倍奉敬哩”。这段台词在剧中,实际上构成了对反犹排犹的抨击与抗争。展现了形象制作者莎士比亚在社会集体想象物之外,对于犹太民族给予的真切的同情,闪现出人文主义的光辉。
综上所述,莎士比亚笔下塑造的异国异族形象夏洛克,他的形象是十分复杂的。一方面,作为形象制作者的莎士比亚是依据和顺从本国、本民族占统治地位①① [英国]威廉·莎士比亚著:《莎士比亚喜剧悲剧集》,朱生豪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年7月第1版,第97-98页。
的文化模式、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来评判异国异族形象,所以,犹太人夏洛克的身上体现了欧洲人们对于犹太人的社会集体想象,他被刻画成为一个吝啬、充满仇恨、唯利是图、市侩气十足的任务。另一方面,异国异族形象也浸透着作家的特殊感受,浸透着作家对形象的情感把握。莎士比亚作为一个欧洲人,自然无法摆脱西欧长期反犹主义的影响,但是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他对待犹太人的看法还是超越其所处时代的,给予了理解和同情且大有人文主义的悲悯之情。
范文五:_威尼斯商人_主要人物分析
2010年第8期外国文学研究NO.8
《威尼斯商人》主要人物分析
岑
莉
摘要:“英国戏剧之父”莎士比亚的作品按其思想和写作艺术的发展成熟可分为三个时期。在第一时期,莎士比亚的创作
以喜剧为主,其中讽刺性的喜剧《威尼斯商人》给大多数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文通过对《威尼斯商人》主要人物的分析,力图从新的视角去尝试发觉人物的真实性和人性的多面性;进一步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深度和力度。
关键词:安东尼奥;夏洛克;巴萨尼奥;鲍西娅
“文学巨匠”、“英国戏剧之父”莎士比亚的作品按其思想和写作艺术的发展成熟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从1590年到
1600年。在第一时期,莎士比亚的创作以喜剧为主,也包括历史剧和诗歌。作品中充满了乐观精神。其中讽刺性的喜剧《威尼斯
商人》给大多数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威尼斯商人》主要讲述:贫穷而出身高贵的威尼斯青年巴萨尼奥向其好友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借钱,以向美丽并富有的鲍西娅求婚。但就在他即将成婚时,他收到了安东尼奥的一封告别信,明白了事情真相。安东尼奥的钱都投资与海上贸易了,只好向犹太人夏洛克借钱以帮助巴萨尼奥。谁知两人宿怨颇深,夏洛克提出若安东尼奥不能按时还钱,则割其身体一镑肉偿还。天有不测风云,安东尼奥的船只失事,无法还钱,只好被迫走上法庭与夏洛克对质。在威尼斯长老院,安东尼奥险些丧命;终因鲍西娅假扮律师出庭,由于她的聪明机智,舌战而胜,得以了结此案。故事结尾皆大欢喜,有情人终成眷属。《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喜剧的巅峰,但它也是喜剧中的悲剧,剧中多次提到金钱这一古老而又永不过时、永不衰退的话题。以下具体分析剧中几个主要人物。
一、安东尼奥———慷慨、忠贞、鲁莽、愚蠢
安东尼奥对待金钱和人情的态度或许值得我们借鉴。金钱固然重要,可是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远远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慷慨仁厚,淡泊金钱。例如:他经常无偿借钱给别人而不收取利息;他将意外获得的财产让给了夏洛克的女儿和女婿———罗伦佐,罗伦佐也是安东尼奥的朋友之一。他珍惜朋友之间忠贞的友情。安东尼奥为了朋友可以赴汤蹈火,冒自己的性命去借钱,说明他对朋友讲义气、尊重友谊、不惜牺牲生命。
但是应该看到这个人物在做事方面欠考虑与谋略,并且较鲁莽和冲动,有时显得有些愚蠢。安东尼奥明知夏洛克是一个势利、贪婪、有仇必报的小人,并且自己和夏洛克积怨已久,但他仍然不加思索、鲁莽地去向夏洛克借钱。当夏洛克提出了苛刻、令人发指的条件时,安东尼奥居然能够接受,这也说明了他逆来顺受与愚蠢的心态。虽然他是为了朋友能够娶上心爱的女人,但是他的做法真的欠妥。安东尼奥应该以诚相待、开诚布公地把自己的处境告诉给朋友;并劝说朋友用真情去打动那个富有、美丽的女人,而不是用借来的钱去求婚。毕竟安东尼奥试图用自己生命换来的钱,只是帮朋友求婚,而并不是为了救助真正需要帮助的穷人或做正义的事情;两者性质是截然不同的。当安东尼奥面对死的威胁时,他具有古罗马英雄那样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气概;但是死也有重于泰山、轻于鸿毛之分,毕竟他不是为了正义事业或帮助贫穷受难的人们而去牺牲自己。他在夏洛克无耻阴谋前,不知所措、束手无策,显得软弱无力。
二、夏洛克———贪婪、心胸狭窄、残忍冷酷、可悲
夏洛克和安东尼奥是两个对立的人物形象,他们对待金钱和人情的态度是截然相反的。金钱并不是万能的,要知道世界上有些东西是金钱买不到的,例如:亲情、爱情、友谊、幸福等等。个别人为了获得金钱,不择手段,加害与自己无关的人,或者出卖朋友、亲情;这种行为是不道德的,是可耻的,令人唾弃的。夏洛克是这一形象的典型代表。在这个人物身上,几乎看不到亲情和友善;看到的只有贪婪、冷酷以及利欲熏心。夏洛克爱财如命,损人利己,人面兽心。他从事高利贷行业,高息放贷,来谋取暴利;对穷人缺乏同情心;在他的心理,“钱”是至高无上的。由于安东尼奥借钱给别人不要利息,挡了他的财路;再加上安东尼奥曾经帮助夏洛克的女儿杰西卡与安东尼奥的友人罗伦佐的恋爱和私奔;夏洛克更是小肚鸡肠、怀恨在心,乘签订借款契约之机设下圈套,伺机报复,充分表现出此人物唯利是图,心胸狭窄、诡计多端、暗藏杀机的性格特点。
虽然守财奴夏洛克爱财如命,但是当巴萨尼奥许诺以两倍的金钱替安东尼奥还债,夏洛克却一反常态,不为所动,坚持要安东尼奥身上的一磅肉,且当场磨刀准备动手。为什么仇恨超过了他对金钱的占有欲?为什么金钱不能打动他的心,非要置安东尼奥于死地?因为他认为消灭了挡住他财路的拦路虎、绊脚石———安东尼奥,就是除掉了心腹之患,同时为自己赢得赚大钱的机会。他的疯狂报复行为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冷酷无情、贪婪无比在莎士比亚的笔下充分暴露无遗。此人物性格中的黑暗面
143
遭到人们的唾弃。
所谓恶有恶报,喜剧接近尾声时,恶人夏洛克终于为他的卑劣可耻行为受到了惩罚。他节节败退,彻底败诉。被剥夺了财产又嗜钱如命的他,绝望地嚎叫:“不,把我的生命连着财产一起拿了去吧,我不要你们的宽恕。你们拿掉了支撑房子的柱子,就是拆了我的房子;你们夺去了我的养家活命的根本,就是活活要了我的命。”夏洛克悲惨的结局或许让读者感到大快人心。但是,仔细研究一下夏洛克这个人物,会感到他是这部喜剧中的悲剧人物,是一个可悲的角色。他是一个在基督教社会里受歧视和欺侮的犹太人;种种的不公平待遇,造就了夏洛克变态的人格。他报复的欲望几乎和屈辱的感觉难于分开。夏洛克对安东尼奥复杂的报复动机,促就了他使用卑鄙的手段。人们鄙视他的贪婪,憎恨他的残酷无情,同时也应该同情他所受的种族压迫和屈辱。换一个角度看,夏洛克并不可恨,可恨的是当时的社会造就了一个自私冷漠、贪婪无比、心胸狭隘的夏洛克。
三、巴萨尼奥———感情真挚、碍于颜面、重情重义、有勇无谋
爱情是纯洁、美好的,不能有杂念。爱情的力量是巨大的,它能唤醒人们寂寞的心灵。巴萨尼奥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不懈努力,用自己真挚的感情和善解人意的行动打动了美丽富有的鲍西娅,娶到了心中向往的妻子。两颗相爱的心,只有碰撞在一起,才能产生出火花和力量,获得人生真正的幸福。
但是,巴萨尼奥有一点值得批评。巴萨尼奥虽然出身高贵,但家境贫寒。他没有金钱,这是他无法改变的现状和事实,但他为了顺利地求婚,又碍于颜面,只好借得三千块金币,给自己的朋友安东尼奥差点带来灭顶之灾。金钱固然重要,但是没有,也不能强求。金钱是买不来爱情和幸福的。他还是不够了解鲍西娅这个女人。鲍西娅追求真爱,她并不在乎男人有钱与否。
巴萨尼奥也是一位重情重义的男子汉,他在法庭上,愿意出两倍的金钱替安东尼奥还债。但他有勇无谋,不懂得斗争策略,只知道一味地恳求夏洛克手下留情。面对困难,他束手无策,表现得较软弱,因此成不了大器。
四、鲍西娅———美丽、善良、勇敢、足智多谋
在莎士比亚笔下,女性的感情与理智平分秋色,女性是以与男性平等的形象出现的。这在鲍西娅这一角色身上表现最为突出。鲍西娅美丽温柔、忠贞不渝、善良可爱、机智勇敢、足智多谋。她掌握着自己的命运,不仅在自主选择丈夫方面,而且在与夏洛克的斗争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在当今的现实生活中,鲍西娅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也可以带给人们启迪和借鉴。
美女鲍西亚在金钱和爱情的杠杆上,选择了爱情。在她的内心深处,爱情价更高,是金钱、物质所无法取代的。她对
144
于爱情忠贞不渝,不为金钱、权势所动摇。在择偶的时候,为了自己心爱的人,她不惜做手脚,勇敢地选择了与自己心心相印的人作为伴侣。她并不考虑男方是否家产万贯、是否地位显赫、是否王孙贵族。虽然具有贵族血统的鲍西娅继承了丰厚的遗产,她并没有瞧不起贫穷的巴萨尼奥。她那份对爱的执着,值得现代生活中个别只追求物质享受的女人去学习。在现实生活中,个别人不应该由于自己的优越条件而歧视别人,更要学会不用有色眼光去看待别人。
就在戏剧冲突发展到了不可开交的关口,讲义气、才智非凡的鲍西娅女扮男装以法律博士的身份出场了,使剧情有了戏剧性的转折。在一群贵族男子都一筹莫展、束手无策的情况下,她略施小计,不被困难所吓倒,巧妙地击败了夏洛克。她以请君入瓮的方法让夏洛克自己钻进死胡同;对矛盾冲突的剧烈变化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为了维护法律的尊严,她仍委婉地劝导夏洛克。从表面上看,鲍西娅似乎是为夏洛克打算,而实际上一步步使夏洛克在不知不觉中陷入她的计策,将夏洛克一步步地逼向绝路。夏洛克等于当众表示自己要杀人,这就为鲍西娅宣判他有意谋害威尼斯公民的罪名提供了依据。她成功的妙计足以显示出其学问深厚、机智敏锐、足智多谋、见义勇为、有胆有识的特点。这种女性形象也是莎士比亚所认同和赞赏的。
鲍西娅戏弄巴萨尼奥,要回结婚戒指做为替安东尼奥辩护的代价,接着回到家中。等她丈夫回来时,则调侃她亲爱的丈夫,责备丈夫忽视了结婚戒指的意义,并一口咬定巴萨尼奥一定是把结婚戒指送给了其他女人。从中可以看出鲍西娅是一位活泼可爱、开朗大方、调皮幽默的女人。
莎士比亚通过对生活细仔入微的观察,对人性深刻的剖析,加上他自己高超的文采和精湛的构思,才能写出《威尼斯商人》这部极具讽刺性的喜剧。他成功塑造了人物形象,充分展示、刻画出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威尼斯商人》中的人物形象具有生动鲜明、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等特点。本文通过对《威尼斯商人》主要人物的分析,力图从新的视角去尝试发觉人物的真实性和人性的多面性;进一步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深度和力度。因为这种真实的人物形象,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才值得人们去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胡宗锋.英美文学精要回答[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
社,1999.
[2]谢宇、薛初晴.英国文学名著便览[M].上海:上海外语
教育出版社,2006.
[2]杨岂深、孙铢.英国文学选读[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
社,1981.
(作者单位:上海电力学院外语系)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威尼斯商人》简介英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