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肌张力增高
肌张力的分级标准
肌肉静止松弛状态下肌细胞相互牵 引产 生的力量称为肌张力, 肌张力代表肌肉的 紧张 度。当发生 脑瘫 时,由于神经细胞的损害导 致神经系统控制的肌肉组织发生异常,导致肌张力的异常。
肌张力的主要作用是维持人在静止状态下身体的各种姿势,也 是各种正常运动的基础。无论人是躺着、坐着或站立时虽不见肌肉 显着收缩,但躯体前后肌肉仍保持一定张力,以维持姿势和身体稳 定,称为姿势性肌张力。肌肉在运动过程中的张力,称为运动性肌 张力,是保证肌肉运动连续的重要因素。
肌张力分级标准将肌张力分为 5个级别 目前多采用修改的 Ashworth(阿什沃 ) 量表 :
0级:正常肌张力。
1级:肌张力略微增加 :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在关节活动范围 之末时呈现最小的阻力,或出现突然卡住和突然释放。
1+级:肌张力轻度增加,在关节活动后 50%范围内出现突然卡 住,然后在关节活动范围后 50%均呈现最小阻力。
2级:肌张力较明显地增加,通过关节活动范围的大部分时, 肌张力均较明显地增加,但受累部分仍能较容易地被移动。
3级:肌张力严重增加,被动活动困难。
4级:僵直,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呈现僵直状态,不能活动。
肌张力可分五级:
0 级:无肌张力增高;
Ⅰ级:肌张力稍有增高,受累部位在关节活动范围内被动屈曲或伸 展时出现 “ 卡住 ” 和 “ 突然释放 ” 感,或在关节活动范围的最后出现最小 的阻力;
Ⅰ + 级:肌张力稍有增高,表现为轻微的卡住感,并且在剩余的关节 活动范围内(1/2关节活动度)一直伴有最小阻力;
Ⅱ级:在大部分关节活动范围内肌张力明显增高,但受累部位被动 活动容易;
Ⅲ级:肌张力严重增高,被动活动困难;
Ⅳ级:受累部位僵直于屈曲或伸展位
范文二:肌张力增高及痉挛的处理方法
痉挛
痉挛是上运动神经元病损后,由于脊髓和脑干反射亢进而出现的肌张力异常增高的症候群。脑或脊髓损伤后,中枢神经系统调节运动的能力下降,和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增高,再抑制的改变, 突触前抑制的丧失以及肌肉等软组织内在特性的变化从而形成了痉挛。痉挛的原因主要是整个脊髓反射亢进所致,包括牵张反射、屈肌反射、对侧伸肌反射亢进。痉挛可以影响患者日常生活活动和康复训练。严重痉挛是患者功能恢复的主要障碍,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将有严重的不利影响,应给予积极有效地综合治疗。
一、治疗原则
痉挛的表现在不同患者之间差异很大,制定治疗方案时必须因人而异,首先针对每个特定患者来判断问题的特殊所在;单从痉挛不能决定治疗,是否治疗痉挛以及如何积极实施应以患者功能状态为指导,以小组工作方式进行。
二、治疗方法
痉挛治疗应是综合性的,包括预防伤害性刺激、早期的预防体位、运动疗法和其他物理疗法、药物、神经阻滞和手术等。
(一) 减少加重痉挛的不当处理和刺激
1. 抗痉挛模式 脑外伤、中风、脊髓损伤等患者从急性期开始即应采取良姿体位,对于严重脑外伤,去皮质强直者采取俯卧位,去脑强直者宜取半坐卧位,使异常增高的肌力得到抑制;早期进行斜板站立和负重练习,避免不当刺激,如刺激抓握反射和阳性支持反射。
2. 消除加重痉挛的危险因素 褥疮、便秘或泌尿道感染等各种原因引起的疼痛(如合并骨折、足嵌甲、关节疼痛),都可使痉挛加重。
3. 慎用某些抗抑郁药 用于抗抑郁的某些药物可对痉挛产生不良影响,可加重痉挛,应慎用或不用。
(二) 康复治疗
保持软组织的伸展性和适当的训练,控制不必要的肌肉活动和避免不适当用力,痉挛的发展将会得到有效的控制。常用方法包括:
1. 持续被动牵伸 每日进行关节活动范围的训练是处理痉挛的最基本的因素。关节活动应缓慢、稳定而达全范围。每日持续数小时的静力牵张,可使亢进的反射降低。站立对髋关节屈肌、膝关节屈肌和踝关节屈肌是另一形势的静态牵张,它可使早期的挛缩逆转和降低牵张反射的兴奋性。除良姿体位外(尽量不使用加重痉挛的仰卧位),应用充气夹板,使痉挛肢体得到持续缓慢的牵伸而暂时缓解。还可利用上、下肢夹板,矫形器做持续的静态肌肉牵张,例如膝分离器,全下肢外展枕, 坐位下用分腿器(这种辅助具可用硬塑泡沫制作,简单实用),保持软组织长度,伸展痉挛的肌肉及维持功能位。踝-足矫形器可用于控制踝关节的痉挛性马蹄足畸形。
2. 放松疗法 对于全身性痉挛,放松是一种有效治疗手段。例如中风或脑瘫患者,让其仰卧下屈髋屈膝,治疗师固定膝,踝并左右摇摆,在不同体位下使用巴氏球,多体位下被动旋转躯干等。
3. 抑制异常反射性模式 使用控制关键点等神经发育技术抑制异常反射性模式;通过日常活动训练(如坐 — 站,行走)使患者获得再适应和再学习的机会,如要求偏瘫患者使用双上肢促进身体从坐位站起:首先在坐位下身体保持平
衡、对称和稳定,在一个高的座位上双手十字交叉相握并双上肢抬起,骨盆前倾,腿脚适当放置负重,反复进行坐-站训练,不仅使患者学习掌握肌肉活动的时间,由于坐位升高减少了使用伸肌的力量,使其容易站起,并有助于抑制下肢屈曲异常模式,从而抑制了痉挛。此外,鼓励非卧床患者参加某种形式的功能活动如散步、游泳、踏车练习等有助于减少肌肉僵直,同时也可以作为有效的抗痉挛治疗。
4. 其它物理因子治疗 许多物理因子均可使肌张力得到不同程度上的暂时降低,从而缓解痉挛。包括:
(1) 冷疗法:如冰敷,冰水浸泡,将屈曲痉挛的手放在冰水中浸泡5 ~ 10秒后取出,反复多次后手指即可比较容易的被动松开。
(2) 电刺激疗法:痉挛肌及其对抗肌的交替电刺激疗法(Hufschmidt电疗法)利用交互抑制收缩和高尔基腱器兴奋引起抑制以对抗痉挛。另外还有脊髓通电疗法,痉挛肌电刺激疗法,直肠电极植入电刺激法;
(3) 温热疗法:各种传导热(砂、泥、盐),辐射热(红外线),内生热(微波、超短波);
(4) 温水浴:患者在具有一定水温的游泳池或Hubbard槽中治疗,利用温度的作用和进行被动关节活动,也能缓解痉挛。
(三) 药物治疗
1. 口服药
(1) 巴氯芬 ( Baclofen ) :是一种肌肉松弛剂,是脊髓内突触传递强有力的阻滞剂,同时作用于单突触和多突触反射而达到缓解痉挛的目的。该药对脊髓性痉挛有效,对脑损伤痉挛几乎无效。应用时从小剂量开始,每次5 ~ 10mg,一日两次,每3日增加5mg,直到痉挛缓解为止,通常每日最大量可达80mg。
(2) 丹曲林 ( Dantrolene ) :肌肉松弛剂,是目前使用作用于骨骼肌而非脊髓的唯一抗痉挛药。因作用于外周,合并使用中枢性用药,可适用于各种痉挛。 初始治疗的常用剂量为每日25mg,每两星期增加25mg,最大剂量为每次100mg,一天4次,6星期无效应停药。
(3) 替扎尼定 ( Tizanidine ) :咪唑衍生物是相对选择性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有脊髓和脊髓上的降低张力和抑痛作用。该药临床疗效类似巴氯芬和安定,但比巴氯芬较少无力,比安定较少镇静,耐受性更好。通常从每天睡前2 ~ 4mg开始治疗,每隔2 ~ 4天增加一次日剂量,最大剂量为每日36mg,一天3次或4次,对主要为夜间痉挛所困扰的患者,夜间1 ~ 2次剂量治疗效果可能最佳。
(4) 其它口服药:安定,复方录唑沙宗,吩噻嗪类(氯丙嗪等)等中枢神经抑制剂,也可能降低过高的肌张力。
2. 局部注射药 主要用于缓解靶肌肉或小肌群痉挛。这种方法使药物集中在关键肌肉,减少了全身副作用。
(1) 局部肌肉注射:目前国内外最常用的是肉毒毒素。其中A形肉毒梭菌毒素 ( Butulinum toxin A, BTXA ) 是一种较强的肌肉松弛剂,肌肉局部注射后在肌肉内弥散,与神经肌肉接头的胆碱能受体结合,阻滞神经突触乙酰胆碱接受,从而缓解肌肉的痉挛。该生物制剂可直接用于治疗肌张力异常的各种疾病,如面肌痉挛、斜颈、偏瘫后的手足痉挛。对前述口服药无效的病例疗效更好。靶肌肉选择:除口、眼、面部小肌肉外,上下肢常选的靶肌有收肌、指深屈肌、指浅屈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旋前圆肌、大腿内收肌群、腘绳肌、小腿三头肌、胫前肌等。 注射方法:根据体重和靶肌的需要剂量用生理盐水稀释BTX A制剂。稀释后用1ml 针管抽取,选用适当长度针头,在皮肤常规消毒后直接向靶肌注
射,注射点主要在肌腹部位。 一般每块肌肉注射4 ~ 6 个位点,深层靶肌最好有肌电图检测定位。剂量:一般按公斤体重,靶肌的体积,痉挛严重程度计算临床治疗剂量。通常最大注射剂量每个注射位点50单位,每次不超过300单位,每公斤体重,注射后在24 小时内即可起效,2 ~ 5 天达高峰,药效维持可达3 ~ 6 个月。
(2) 鞘内注射:常用巴氯芬。对常规口服药物反应不良或不能耐受的患者,或其他物理方法如电刺激等不起作用的难治性痉挛,以及严重痉挛伴剧烈疼痛的患者可考虑鞘内注射,所需剂量仅为口服用药的1%。主要副作用是药物过量可导致呼吸抑制。最近人们使用巴氯芬泵,有控制地向鞘内注药。脊髓损伤后的严重痉挛应用此法效果良好,且没有不良反应和耐药现象。这种方法比其他方法都理想,因为它可逆、无破坏、可随时调整,非常适合那些既要控制痉挛,又要保留残留的运动或感觉功能的不完全性瘫痪的患者。
(3) 神经或运动点阻滞:应用酒精,酚或局麻药进行神经阻滞,所产生的影响持续时间长,
(四) 手术治疗
当痉挛不能用药物和其他方法缓解时,可考虑用手术治疗。通过破坏神经通路某些部分,而达到缓解痉挛的目的。包括神经切断、高选择性脊神经根切断、脊髓部分切断、肌腱切断或肌腱延长。
范文三:针刺治疗脑卒中下肢肌张力增高的临床观察
针刺治疗脑卒中下肢肌张力增高的临床观
察
第23卷第11期
2005年11月
中医药学刊
CHINESEARCHIVES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VoJ.23No.11
文章编号:1009—5276[2005】11—2089—02
针刺治疗脑卒中下肢肌张力增高的临床观察
沈甜
(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针灸教研室,江苏南京210029) 摘要:目的:探讨针刺对脑卒中下肢肌张力增高的康复作用.方法:将40例脑卒中下肢肌张力增高的
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应用针刺治疗,对照组应用康复运动疗法,两组病例数及用药均相同.在
临床上观察肌张力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积分(CNS),El常生活活动能力积分(即巴氏指数MBI),下肢运
动功能积分(Fugle—Meyer)的变化来评定疗效.结果:针刺对脑卒中下肢肌张力增高是有效的,但治疗组与
对照组比较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O.05).针刺对脑卒中下肢肌张力增高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
生活活动能力,下肢运动功能等方面的改善亦是有效的,但治疗组与对照组效果元显着统计学意义.结论:
针刺是治疗脑卒中下肢肌张力增高的有效方法之一.其疗效与康复运动疗法的疗效无显着性差异.针刺拮
抗肌治疗脑卒中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外周刺激,反射性诱发拮抗肌肌张力的产生和增强.以抑制主动肌过
高的肌张力.使二者趋于协调.
关键词:针刺;脑卒中;下肢肌张力增高
中图分类号:R255.2文献标识码:B
脑卒中肌张力增高是该病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 了患者的Et常生活自理能力.脑卒中后可能会出现大部 分肌群肌张力增高伴腱反射亢进,运动时阻力增加,生 硬.肢体常被拉向肌群痉挛的一方.不能产生协调运动. 是临床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的一大难点.如果出现持续的 肌张力增高状态,会使分离运动出现延滞.并可导致永久 性的关节挛缩.从而使患者终生残废.因此,及时地治疗 肌张力异常增高是脑卒中早期康复的重点.且下肢功能 的恢复对脑卒中患者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发挥着至关重要 的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2年12月一2003年11月江苏省中 医院住院,江苏省第二中医院门诊,无锡市崇安区康复医 院住院,南京市社会福利院住院符合脑卒中下肢肌张力 增高诊断标准的患者共4O例.随机分为针刺治疗组(治 疗组),康复治疗组(对照组),见表1.排除继发性癫痫 者,伴有帕金森综合征者,合并有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 统严重原发性疾病的患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变性 质,既往史及伴发病评分经统计学处理无显着性差异,即 两组具有可比性.
表1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1.2观察指标两组病例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既 往史伴发病评分【川,肌张力采用修改的Ashworth量表【】 分级.运动功能采用改良Fugl—Meyer(FMA)评分【3J, 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评分(MBI)【1J,治 疗前后由同一医师测评.
1.3治疗方法所有病例根据病情均按常规统一予以 相应药物同等治疗.针刺组以选取下肢屈肌侧(即拮抗 肌群)的有效穴位为主,取穴:承山,委中,承扶,曲泉,血 海,阴陵泉,三阴交,太溪,悬钟,丘墟,解溪,太冲.上述 腧穴,每次选取5,8个,平补平泻,轻刺激,留针30min. 收稿日期:2005一O5—28
作者简介:沈甜(1978一),女.江苏南通人,助教,硕士,从事针灸 教学及科研工作.
1O天为1疗程.观察3个疗程.康复组以神经促进技术 为主的运动疗法【4J由专业康复师进行康复治疗,每天至 少1次,每次至少30min,其余时问由护士和家属帮助训 练.1O天为1疗程,观察3个疗程.
1.4统计方法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 t检验,计数资料用检验,等级分类资料用秩和检验 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蠡
见表2--3.治疗后,治疗组下肢肌张力增高的改善 自身前后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但治疗组与对—— 照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前后神经功能 缺损程度,Et常生活能力指数,下肢运动功能积分变化, 治疗组自身前后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但治疗 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O.05).
中医药学刊2005年第23卷
注:治疗组自身前后比较经秩和检验,P<0.O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经秩和检
验,P>0.05.
表3两组治疗前后神经,生活,下肢运动功能比较 注:治疗组自身前后比较经t检验,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经t检
验,P>O.05.
3讨论有大量的文献提供了理论依据.下肢乃至躯干运动能办
中医认为脑卒中肌张力增高的病机责之于肝肾阴的恢复是急性脑卒中患者康复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直
虚.筋脉失濡,阴阳失调.根据现代康复学原理及偏瘫的接影响患者ADL能力的一个主要因素u...而依据现代
恢复发展规律.在痉挛性瘫痪的治疗中,应以协调肌群间康复医学观点,一些专家提出了针刺是否会加重偏瘫痉
肌张力的平衡为重点.即注重强化上肢伸肌,下肢屈肌运挛状态,影响运动功能康复等问题.本研究表明,针刺不
动.拮抗上肢屈肌,下肢伸肌运动,协调和平衡主动肌与仅能改善患者肌张力增高的程度,而且对其神经功能的
拮抗肌之肌张力,促进共同运动向分离运动转化,抑制及缺损程度,下肢的运动功能,Et常生活能力均有明显改
控制痉挛.建立正常运动模式.同时根据针刺穴位分布善,达到在残疾,残损,残障三个层次上推动脑卒中患者
四肢阴经分的康复.脑卒中肌张力增路径与人体解剖,神经及运动生理学的关系,
高的治疗方法有很多.然而在
布路径多为屈肌.阳经穴多为伸肌.而上肢的主动肌以目前,大部分医院采用的是传统的针刺疗法或康复运动
屈肌为主.拮抗肌以伸肌为主,下肢的主动肌及拮抗肌则疗法,较少能做到将两者有机的结合.相对于针刺疗法,
反之.根据现代医学对痉挛的认识,改变传统的"治痿独康复运动疗法需要花费较大的人力,物力.本研究由于
取阳明"的理论,选取下肢屈肌侧(即拮抗肌群)有效穴条件有限,亦未能设置针灸配合康复运动疗法组.在综
位.如太溪,三阴交,阴陵泉,血海,曲泉,承扶,委中,承合康复治疗中,针刺疗法固然有其独特的优势,但如果能
山.且绝大多数的脑卒中下肢肌张力增高的患者存在足在引入现代康复医学障碍学的观点和功能评价的方法的
内翻,若未予以及时纠正,亦会加重膝关节僵直[5l,故加基础上,将针刺疗法与康复运动疗法这两种具有不同理
用太冲,丘墟,悬钟.同时,针灸处方的腧穴选取,亦是符论体系的疗法,在不违背各自理论原则的前提下,更好地
合中医辨证论治基本原理的,针对该病的病因病机,多选结合起来,既能相互补充,又能发挥各自优势.
用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参考文献: 竺为考:案,平衡阴…景篙菡阳之功.利用针刺来刺激拮抗肌,实际上也是一~-rhbk,1351::::…一…,..………''",.
感觉的输入,使7运动神经元兴奋,易化脊髓低位中枢,[2]朱镛连,神经康复学[M].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150
反射性诱发拮抗肌肌张力的产生和增强,以抑制主动肌[3JSherriUH.Earlyinterventioncareintheacutestrokepa一
过高肌使二者三同时又兴妻:运动…高京67::大学出版
经元,促进共同运动向分离运动转化,抑制及控制痉挛模料1ooRn1 式,以建立正常的运动模式【6J.虽然脑卒中偏瘫患者[5]励建安.下肢运动控制障碍的评估和康复治疗[J].中国
随着时间的推移.疾病的自然演变.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康复医学杂志,2002,17(5):319
度,日常生活能力以及下肢的运动功能均可能会获得一篇其.临床研究定的改善与提高,但其幅度较小,甚至可能会出现倒退,[7]陈立典.针刺的现代评价与针刺治疗的研究[J].中国针
或因治疗不当出现"误用综合征".康复理论认为脑卒中灸,1996,16(10):1, 星要笆喜嚣等霎2090塑性,在条件适宜时部分神经元可以再生,因此康复治疗…, ~,,20…0
1
…
,16
一
(1):.2—7…………一………"
?一中通过输入正常的运动功能模式来影响输出,从而促进[9】南登昆,谬鸿石.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正常运动模式的形成,达到运动功能最大限度恢复的目1996.208--212 的[8,9l.针刺目的亦在于此,通过纠正错误的运动模式,[0lsdnche~B1ancoOc .
ho
.
a-Sangoc,L6pez-MuL'.
以确保输入正常的运动模式,达到最大限度恢复运动功
tientsadmjttedtoaehabilitatbpan1me[J]. Cli
.
R
.v
eh
r
a
-
一
能的目的.针灸对脑卒中偏瘫运动功能的改善作用,已bil.1999,13:464~75
范文四:怎样预防宝宝肌张力增高
怎样预防宝宝肌张力增高
肌张力高一旦发生就会给脑瘫患儿的生活带来很多的不良影响,所以人们要了解肌张力高的预防方法,这样可以有效降低该病发作的几率,从而降低疾病对孩子及脑瘫患儿造成的危害。那么,肌张力高的预防常识有哪些呢?
1、怀孕前。健康状况不好时不要怀孕。怀孕前对妇女进行风疹免疫。
2、怀孕后。进行定期健康检查:注意排除难产的因素,如果有高血压、糖尿病应积极治疗。保证营养,防止早产。避免不必要的服药。按预产期选择好产院,有准备地进行安全分娩。
3、出生前预防。积极开展早期产前诊断,胎儿预测,开展优生优育宣传教育,增进孕妇健康,防止发生先天性疾病。孕妇应该注意:避免病毒感染,如流感,风疹等。特别是在妊娠10~18周是胎儿神经系统发育迅速时期,此时更应注意防止感染。禁止吸烟,饮酒;避免接触有毒有害物质和放射线的照射,不要过多地做B超检查,最好不看电视。另外不可近亲结婚。
4、出生过程中的预防。造成肌张力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分娩过程中引起胎儿窒息和颅内出血,因此要预防早产、难产。做好难产胎儿的各种处理,这是预防肌张力高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一旦出现
新生儿窒息,颅内出血等病症,要积极进行治疗,减少对新生儿的损害。
5、后遗症的预防脑部感染,脑血管疾病,脑外伤等均可引起后天性瘫痪,因此要加强预防措施,防止发生上述疾病是预防后天性肌张力高的根本。一旦发生上述情况,要及时住院治疗。
肌张力高者怎样进行护理
1、皮肤护理:病情严重和不能保持坐位的肌张力高患者往往长时间卧床,帮助患者翻身,注意患者的卫生,定期洗浴,及时更换衣服、床单,以防感染和病情恶化。
2、饮食的护理:肌张力高需供给高热量、高蛋白及富有维生素、易消化的食品;对独立进食困难患者应进行饮食练习,培养其独立能力。
3、日常生活护理:肌张力高患者往往存在多方面能力缺陷,需对其进行日常生活护理及练习。更衣时应留意患者的体位,先穿患侧再穿健侧。
本文由百里挑一网整理发布(http://www.100tiao1.net/health/content-116194.html)
范文五:针灸对中风偏瘫肢体肌张力增高治疗经验的初探
,,, ,’四川省针灸学术年会论文汇编 面了解疾病的进展情况(以期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预防与治疗并重 针对病区居民饮水矿化度较低、自然污染较重的情况,应努力改良水质,加强对饮水源的保护,防止 污染。水质不良、有机物含量高者可因地制宜修建滤水设施,集中滤过,统一供水。针对病区居民食物 单调、偏食情况,应提倡农作物种植多样化和食物多样化。北方有水利条件的病区可以改旱田为水田, 把以玉米或小麦为主的主食改为以大米为主。针对病区土壤、农作物缺硒而采取大面积投硒预防,可考 虑农作物喷硒。大规模补硒可在食盐中加硒,这和碘盐预防碘缺乏疾病一样,也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方 法。 总之,大骨节病的治疗与预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国家治政策支持以及医务、预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针灸对中风偏瘫肢体肌张力增高治疗经验的初探 李松通讯作者:张虹 (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级,四川成都,,,,,,) 脑卒中是一种具有较高发病率、病死率和致残率的疾病,即便是存活下来的患者有,,,,,,,可以致残,不同程度丧失独立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笔者认为对上下肢的功能改善严重关系到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而肌张力增高是改善肢体功能的一大难题。脑卒中肌张力增高其实是运动机能恢复的一个自然过程,根据,,,,,,,,,分级:分为迟缓(无反射)、轻度痉挛、出现联合反应,痉挛加剧可随意引起协同作用,痉挛减弱、出现分离性运动、运动接近正常六个阶段。而过程中高肌张力得不到合理有效的治疗,将严重延长病程,伴有疼痛,影响患者睡眠、情绪、精神心理状态,长期得不到改善导致肌肉萎缩,更加增添了治愈的难度。因此笔者认为,中风偏瘫的恢复过程中,如何有效地抑制肌张力增高是康复治疗的关键。在临床上,针灸治疗显示了其独特的优势,效果也得到了大众的认可。, 中医对中风后肌张力增高的认识 中风肌张力增高大多表现为,上肢屈曲肌和下肢伸展肌的肌张力增高,中风多出现于老年人中,大多属阴虚体质,《素问?脉解篇》:“内夺而厥,则为暗痱,此肾虚也。少阴不至者,厥也。”盖因患者年事已高,机体衰老,素体肝肾阴亏,肝风内动,肝阳亢盛。肝肾之阴俱损,津亏血燥,则筋脉失养。如《杂病源流犀烛?中风源流》日:“劳倦过甚,耗其精血。虽其少壮,无奈形盛气衰,往往亦成中风;或因劳乏过度,正气衰弱,气血不足,营卫失调,风邪乘虚而人,使气血痹阻,肌肤筋脉失濡养而见偏枯,劳倦过度,易致人体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日久必致阴亏于下,阳浮予上,虚阳鸱张亢盛,致内风骤生。偶因内外失宜,扰动气血,必致血随气逆,上冲于脑而发病。”同时,肝阳偏亢则易乘脾土,致脾失健运,运化失司,肌肉四肢失去脾的主宰。同时阴虚火旺,炼液成痰,兼阴虚体质,易致血液瘀滞,运行不利,瘀滞成瘀,痹阻经脉,加重肢体失养。众多因素叠加终至肢体萎废失用,痉挛拘急。本证因中风而发,当然我们不能脱离中风的病因病机来论治。,西医对中风后肌张力增高的认识 中风病程恢复中后期逐渐向痉挛性瘫痪过度——脊髓反射因大脑抑制中枢损伤而亢进,出现抗重力肌(上肢屈肌、下肢伸肌)紧张,牵张反射亢进,而相应的拮抗肌肌群不能抵抗牵拉,导致上肢屈肌和下肢伸肌共同运动的肌痉挛模式形成。伸屈肌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正常情况下总是处在动态平衡中, ?,,,? ,,, ,’四,,,省针灸学术年会论文汇编 一旦一方过度兴奋,必然使另一方过度抑制,产生失衡现象,表现为一系列异常运动模式,表现为:上肢 肩胛带后撤、下沉;肩关节内收、内旋;肘关节屈曲;前臂旋前;腕关节掌屈、尺偏;手指屈曲、内收。下肢 髋关节伸展、内收、内旋;膝关节伸展;踩关节跖屈、
内翻;趾屈曲、内收。所以此时无论是抑制(泻)主动 肌或兴奋(补)拈抗肌其最终目的都是要恢复伸屈肌张力的动态平衡。 ,对中风后肌张力增高的治疗 ,(, 目前西医的治疗方法 目前常用的方法:口服苯二氮卓类如地西泮、二钾氯氮卓和氯硝西泮等;口服郝智即巴氯芬片;口服 乙哌立松即妙纳;采用神经阻滞和化学性去神经术,如使用乙醇、石碳酸和肉毒素;肌电生物反馈法即脑 反射治疗仪;神经根切除术,脊髓切开术。 ,(,临床针灸对中风后肌张力增高的治疗 基于以上对此证的认识及在临床上的学习和总结,笔者总结一套行之有效地治疗方案:在石氏醒脑 开窍法的基础上,针对拮抗肌肌群和其阴虚的本质,可以很好的降低肌张力。 具体穴位:取上肢伸肌侧手少阳、下肢屈肌侧足太阴为主和部分滋阴的穴位,取患侧上肢:极泉、尺 泽、曲池、手三里、外关、中渚、合谷,下肢:血海、殷门、委中、阴陵泉、三阴交、太溪、照海、太冲,并可取健 侧内关、合谷、阴陵泉、三阴交、太溪、照海。 操作方法:外关透向内关,阴陵泉透向阳陵泉,太溪透向昆仑,照海透向申脉,极泉、尺泽用重刺激, 余穴用轻刺激、小幅度的提插捻转。 选取的穴位基本上都位于拮抗肌一侧,操作上用轻刺激、小幅度提插捻转,即用补法,目的为增强拮 抗肌的收缩力,以平衡主动肌的过度牵拉,主动肌与拮抗肌即属于中医理论中的阴与阳,根据阴阳对立 制约,一方的强盛能制约另一方,故不需要多在主动肌上选穴,因为操作不当会增高其肌张力,并且多穴 耗气,适得其反。针对其阴虚之本,多选用阴经上穴位如,血海、阴陵泉、三阴交、太溪、照海,目的是为滋 阴养血,滋补肝肾,充养肌肉,濡润筋骨关节。阴陵泉为脾经合穴,能健脾化湿,益气养血,增强经气和四肢肌肉功能;三阴交健脾消痰,滋补肝肾之阴,能平复肝升太过;太溪、照海滋补肾阴,肾阴充足,化生肝血有源,濡养肢体筋脉。而外关透内关,阴陵泉透阳陵泉,太溪透昆仑,照海透申脉,更是针对中风患者上肢“阳缓而阴急”,下肢“阴缓而阳急”。有研究表明针刺中渚穴能降低中风致全手肌张力增高;实验研究也证明,阴经穴如血海、内关、阴陵泉、三阴交、尺泽、极泉等具有改善微循环障碍、血液流变性及血脂等作用,即很好的活血化瘀作用,血行脉通筋利则活动如常。而针刺健侧穴位,属“巨刺法”类似现代康复医学中枢性促进术,利用针刺健侧经穴调动同经真气驱逐邪气的效果,与利用残余的肌肉功能促进正常运动,恢复大脑皮层对运动的控制,并且,此证为全身性疾病,不独只在于患侧,而健侧针刺得气等方面会有更好的效果。 验案举隅: 患者,男,,,岁,右侧肢体偏瘫一年余。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年,一直口服降压药,血压维持正常。一年前,午休后发觉右侧肢体麻木,活动不利,在外院诊治,行头颅,,示:左侧基底部出血灶,与降压等治疗后,未有明显好转,左侧肢体乏力加重,遂来我院。初诊时右侧肢体乏力,肌张力明显增高,右上肢屈曲、内收,右下肢髋关节外旋,躁关节内翻,神志清楚,右口角下垂,经辨证,头针予颞三针,右运动区加电,右上肢:尺泽、曲池、手三里、外关、中渚、合谷,右下肢:血海、委中、阴陵泉、三阴交、太溪、照海、太冲,左上肢:尺泽、内关、神门,左下肢:血海、阴陵泉、三阴交、太溪。连续治疗,周后右肢肌张力明显下降,,周后基本正常。 配合其他疗法: 对于本证治疗,还应配合传统头针电针,并结合现代康复医学运动疗法,恢复其生理功能,可提高疗效。 ?,,,? ,,, ,’,四,,,省针灸学术年会论文汇编,讨论 《难经母二十九难》云:“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即为阴阳失衡,四肢出现痉挛状态,传统观点多取“治痿独取阳明”治之,实际上本证属于痉
证范畴,故不多取阳明经穴。此治疗方案结合中西医对肌张力增高的认识总结而来,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性(然而,临床上此证病程很长,缩短病程,减轻痛苦,是我们临床医生不懈追求的目标,如果能精确地控制(降低或提高)肌张力,那么我们将能在中风早期恢复患者肢体功能,通过神经解剖定位,用电针精确刺激某特定的神经元或许能达到这种效果,当然这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关于经络的思考 于建江 (四川省第五人民医院,四川成都,,,,,,) 经络现象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运用自身器官探索人体奥妙,感知生命规律的实践中而发现的。实践证明中医的针灸、推拿、药物归经,气功导引的大、小周天无不是以调整经络而达到祛病康复的治疗目的的。早在我国汉代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中对经络现象就有了十分详尽的记载。时间充分证明了经络现象在中华医学几千年的发展进程和人类的强身健体中是行之有效的。经络现象的发现和经络理论的产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经络是经脉、络脉的简称,古人云:“百病皆于经络不通。”可见经络至关重要,那么古人所描述的经络系统究竟是人体的什么结构组织,下面就个人二十余年的针灸临床体会以及自古至今人们对经络现象的假想,探讨和研究提出一些思考,供同道切磋。,历史回顾 在中国经典的人体生命理论中,经络占据着极重要的地位。它的作用是: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是人体内环境各系统之间;内环境与体表各部位之间、内环境和外环境之间交联的信息通道;是气血运行使身体各子系统之间代谢水平梯度维持着正常动态分布的通道。经络究竟是什么,多年的医学实践和现代研究揭示,经络应该是位于组织间隙中传递生命信息物质的通道性结构,为存在于肌肉之间及血管、神经之外,主要为体液、毛细血管及结缔组织构成的三维虚体性结构。经络系统的基本功能为传递及调控生命信息物质,这包括传递方式、运动过程及循行规律等。现代分子生物学及核技术等已证实确有信息物质沿经络路线传播,经络循行也有确定的方向和速度,而腧穴则是在生命信息运行过程中,那些活动密集的反映部位。经络现象为生命活动的反映,是一种生命现象,经络现象只有在生命的动态过程中才存在,离开生命的活动过程就难以观察到经络现象。,经络是时间占优势的生命现象 针灸的神奇疗效表明,经络是人体高层次的调控系统。经络是怎么被发现的,这是一个争论的问题,然而探讨这一问题,对于明确研究经络的途径,理解经络的本质是有益的。中国的古医家首先是将人的生命看作一个特殊的延续过程,而不是着重研究其实体结构,并采取研究时间过程的特殊方法来体察人体,于是发现了经络。 早在《内经》中就对经络运行在昼夜、四时、十二月中周期性的节律变化有过十分细致的观察。到了金元时期,则在时间经络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系统的时辰针法,主张针灸取穴不仅要考虑月、日,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