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关于堂吉诃德的论文
×××大学 ××××届学士学位论文
《堂吉诃德》在中国的接受与影响
学院、专业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
研 究 方 向 外国文学
学 生姓 名 ××
学 号 ×××××××
指导教师姓名 ××
指导教师职称 ××
年 月 日
1
《堂吉诃德》在中国的接受与影响
摘要:本文主要从塞万提斯小说《堂吉诃德》中的主人公堂吉诃德形象出发~
研究其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对中国文学以及文化精神上的的影响。堂吉诃德的形
象的主要特点集中体现在他的精神方面~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于超越
现实的理想的执著追求,另一方面~堂吉诃德又显示存在着精神的迷乱~把头脑
中想象的虚幻世界与真实的社会与人生混同起来。随着堂吉诃德形象传入中国~
这样一个被时代赋予新的内容的艺术“共名”在不同时代的有着不同的解读。同
时本文也借此初步展望在未来的多元化文化的主流下~堂吉诃德将呈现何种精神
面貌。
关键词:塞万提斯 《堂吉诃德》 精神世界 中国影响
The novel in Chinese accept and influence
Abstract: This article mainly from the novel novel Cervantes hero image Don Quixote was based on studying the spread of the Chinese in the process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on the influence of the spirit. The image of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Quixote embodied in his spirit, mainly includes two aspects: one is to go beyond the realistic ideal persistent pursuit; On the other hand, there is spirit and Don Quixote was that the confusing, the in the mind think with the real illusory world of social life and confused. With image Don Quixote was introduced to China, such a time with new contents art "total name" in different time have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The paper also take this preliminary prospect in the future the mainstream of diversified culture, will present the Don Quixote was what spirit
Key words: the novel Cervantes; spiritual; world Chinese influence
1
目 录
引言 ((((((((((((((((((((((((((((((((((((((((((((((((((((((((( 正文
一、文化精神的移用 20—40年代(((((((((((((((((((((((((((((((((( 二、主流话语的国音 50、60年代(((((((((((((((((((((((((((((( 三、多元认识的反响 80年代以来(((((((((((((((((((((((((((((((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1
引言
总有这样的看法,认为塞万提斯要是没写《堂吉诃德》,他在今天的世界文坛就将无疑是个名不见经传的作家。但从过去三个世纪以来对他这部《堂吉诃德》大量的批评材料来看,上述断言是正确的。当然,除过几个世纪来这部小说给读者以娱乐的享受而外,它还产生了无法精确估算的文学影响,被大批文学精英所推崇,所研究。
从国内外对《堂吉诃德》的研究成果来看,大多数研究者研究观念的模式从以“外部研究”视角和“内部研究”视角对截至目前的《堂吉诃德》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和思考,进而发现:中西《堂吉诃德》的批评基本上经历了一个由人物外部到作品内部、由堂吉诃德到《堂吉诃德》的过程;《堂吉诃德》在主题蕴含、叙事语言、叙事模式、故事空间连接点、体裁样式以及叙事视角等方面都有所创新性的突破。
17世纪到19世纪,大部分时间研究者多从分析人物形象的角度入手,关注的是外部研究层面的“写什么”。重在分析堂吉诃德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的个性特点,以及人物形象极具个性特点的独特性背后的典型性,赋予了堂吉诃德以下几种面貌:疯癫可笑的骑士、可笑而又可爱的傻子、值得敬佩有很强的理性和想象力的严肃道德家、可笑又可悲的人物。虽然读者和批评家门目光透过故事情节来直接关注人物形象上在文学发展史上是很少见的,但这样的分析也存在的片面性,在关注其人物形象的同时往往忽略到《堂吉诃德》的内在价值。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才开始将目光转移到内部,研究“怎么写”, 从《堂吉诃德》这部作品的整体角度去把握对《堂吉诃德》结构、视角等方面的发现以及主题意蕴的开掘。这个研究的角度对《堂吉诃德》的研究更透彻全面。 本文拟从《堂吉诃德》的形象出发来研究其对中国的接受和影响。
一、 文化精神的移用 20—40年代
自从1605年,《堂吉诃德》诞生的四百年来,西班牙国内外对《堂吉诃德》的研究和讨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堂吉诃德是一个极其奇特的形象,使人们很难从众多性格层面中去分析它,判断它占统治方面的性格,读者只能根据各自1
所认识、所理解的那一面给堂吉诃德定性。
从《堂吉诃德》的翻译情况来看,最早的版本时间是在1922年,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第一部由林纾、陈家麟用文言文编译的《魔侠传》,由上海商务书馆出版,虽然这部书翻译存在着不少的缺陷,但它让中国读者知道了《堂吉诃德》这部名著,同时也领略了堂吉诃德的光彩。
接着,三十年代中国出现了一股堂吉诃德热:这十年之间(1931—1939年),继林纾《魔侠传》之后,又先后出版了四种不同《堂吉诃德》译本,即1931年的贺玉波译本由开明书店出版,1933年的蒋瑞青节译本由世界书局出版,1937年的温志达译本由上海启明书局出版,1939年的傅东华译本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为普及需要,还出版了《堂吉诃德》的改写本。与此同时,报刊上也发表了不少文章或是翻译,或自撰来阐释堂吉诃德精神的,如在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初期,社会各派政治力量和文学社团激烈的论争中,创造社的成员李初梨在《文学批评》第四期上刊登了《请看我们中国的Don Quixote底乱舞》,而另一位成员石厚生则在创造月刊第一卷的第11期发表了《毕竟是“醉眼陶然”罢了》等文章,文章取得是堂吉诃德乱冲乱打之意,并借此把鲁迅比作中国的堂吉诃德。而鲁迅从创造社、太阳社的革命骑士把自己误认为堂吉诃德而挥革命戈矛这件事,看出他们不仅不懂得中国社会历史、现状、而且对西方文化中的堂吉诃德精神实质理解也肤浅。为了正本清源,于是他约请郁达夫从德文直接转译过来屠格涅夫的《哈姆雷特和堂吉诃德》,并发表在他们合编的创刊《奔流》上。
对评论界来说,《堂吉诃德》传入中国以来,一直受广大中国的读者的喜爱。在读的过程中中国读者,学者又加入了自己的观点,看法。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关于堂吉诃德的最早评论可能是郑振铎这位新文化运动先驱在自己所编的《文学大纲》(1927)中是评价堂吉诃德的,他说:“在论述吉诃德先生故事时,西方提斯开头是笑,终结是祈祷。吉诃德先生年近五十,身体瘦弱,但他平时嗜读侠义小说,因此逐欲为武士,周游天下,以雪直人间不平事??他的信仰是不可动摇的。”【1】。我们可以从这段文字中看出,虽然郑振泽先生对故事情节的了解还不够完整准确,也许只看过《堂吉诃德》的上半部,但他却正确的理解和把握了堂吉诃德性格。郑先生清楚的指出堂吉诃德“贻笑于现实社会”的戏剧性特点,在对其滑稽可笑行为的叙述中,同时又从中感受到心灵的伟大、崇高的鲜明的人物形象的特点。
1
在1918年,周作人出版的《欧洲文学史》中有最早对《堂吉诃德》作出较为准确的评价。周作人的书中是这样介绍《堂吉诃德》:“Cervantest(塞万提斯)以此书为刺,即示人以旧思想之难行于新时代也,唯其成果之大,乃出意外,凡一时之讽刺,至今或失色泽,而人生永久之问题,并寄于此,故其书亦永久如新,不以时地变其价值。书中所记,以平庸实在之背景,演勇壮虚幻之行事。不啻示空想与实生活之抵触,亦即人间向上精进之心,与现实俗世之冲突也。Don Quixote(堂吉诃德)后时而失败,其行事可笑。然古之英雄,失时而失败者,其精神固皆Don Quixote(堂吉诃德)后时而失败,其行事可笑。然古之英雄,先是而失败者,其精神固皆Don Quixote(堂吉诃德)也,此可深常思者也。”【2】。周作人指出《堂吉诃德》中具有的讽刺特点和对人性的更深一度的解剖力度,同时也看到了到堂吉诃德行动中的爱幻想的不切实际,又从这虚幻的不切实际的行动中体味到“不畏阻挠勇往直前的人间向上之心”与“现实充满俗世的世界”矛盾冲突,借此高度评价了堂吉诃德的“勇壮虚幻之行事”。从这可以看出周作人和广大的20世纪初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一样顺应时代社会变革的需要不断的接受外来的西方影响的思维逻辑,在这个评论中明显受西方浪漫主义时代以来西方的文学批评家关于塞万提斯和《堂吉诃德》研究的影响,这样的理解已有相当的深度;
在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中,他或许是和堂吉诃德联系最多的一位。鲁迅在日本留学的时候就接触了《堂吉诃德》。对国外堂吉诃德批评动向有所了解,但他并没受其它看法的左右。在与现代评论派进行论战的时候,鲁迅被冷嘲热讽的攻击为中国的堂吉诃德。但鲁迅有自己的理解而且更深刻准确,在翻译的《解放了的堂吉诃德》的后记中说:“吉诃德的立志去打不平,是不能说他错误的;不自量力,也并非错误。错误是在他的打法。因为糊涂的思想,引出错误的打法??而且是‘非徒无益,而又害之’的”【3】。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始终把堂吉诃德看作讽刺性的喜剧人物。同时,鲁迅敲起警钟谨防“作戏的堂吉诃德”。他否定“黄金世界”,粉碎一切泯灭彼岸理想与现实界限的迷梦,对行动(实践)的呼唤。
就创作界来说,1924年鲁迅发表的《阿Q正传》则被认为颇有堂吉诃德的影子。也就是说,鲁迅用阿Q创造了一个反堂吉诃德。。中国读者在对《堂吉1
诃德》或作者塞万提斯创作《堂吉诃德》的创作活动解读中,往往存在着正面理解(悟读)或负面理解(误读)的可能,它们都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不同文学间的相互影响。而鲁迅所写的《阿Q正传》,很明显是受到西班牙塞万提斯名著《堂吉诃德》的启发并予以借鉴的结果,但同时他对《堂吉诃德》这部名著又有了自己的独特理解。
鲁迅的阿Q则被认为颇有堂吉诃德的影子,也就是说鲁迅用阿Q创造了另外一个堂吉诃德,是一个失了灵魂的影子,阿Q是一个反的堂吉诃德。我们知道堂吉诃德的形象主要集中体现在他的精神方面,堂吉诃德的精神包括两个侧面:一方面是对于超越现实的理想的执著的追求;另一方面,堂吉诃德又显然存在着精神的迷乱,将书中所描绘的,头脑中想象的虚幻世界,理想人生,当做真实的社会与人生,这才出现了把“风车”当做“货真价实的巨人”,勇猛冲杀而去的悲喜剧。鲁迅是一位清醒的现实主义者,他在肯定前者的同时,极力的突出这一精神的消极面,视之为一种自欺欺人的精神麻醉剂。,他的思维特点即不轻信“黄金世界”的预约,也不主张虚无主义,最反对形形色色的自欺欺人,用瞒和欺骗来制造精神的“逃路”。他这种严峻的态度基于对国民病态心理的一种痛苦体验和深刻观察。为了“改造国民性”撕掉一切自欺欺人的假面,逼中国人“睁眼看”他才创造了阿Q。虽然我们会认为堂吉诃德和阿Q是对精神兄弟,但他们却有着深刻的差别。堂吉诃德不畏各种阻挠有百倍的勇气向虚幻中的敌人冲杀,属于“主观冒进型”。而阿Q则属于“内心退缩型”遇到障碍惯于退却,自轻自贱,性格上留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消极烙印。阿Q的精神集中体现中国国民的这种劣根性。而堂吉诃德身上还有积极进取的一面,值得学习。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除了鲁迅的《阿Q正传》受《堂吉诃德》的影响,还有废名的《莫须有先生传》也很明显的受《堂吉诃德》的影响,但有所不同。1932年,废名出版了长篇自述性小说《莫须有先生传》以人生真谛探寻者的姿态,用戏拟手法把堂吉诃德的精神东方化了。从作品中,堂吉诃德和莫须有先生都是有理想的人,但他们的理想在这个时代环境下,又显得格格不入。一个经常会被误解为“疯子”,另一个则被认为是“怪人”。作品中也是有受《堂吉诃德》影响的根据德。其中有一段这样描写的莫须有先生在上西山途中,脑海里突然想起了西班牙骑士堂吉诃德,越想越觉得自己像这位中世纪的骑士,只是马变成了驴,又1
少了一个“桑丘”。同时,废名自己也曾明确谈到塞万提斯与《堂吉诃德》,并透露了《莫须有先生传》的创作缘起。他认为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是给我们耍了一个猴戏看。而他创作的《莫须有先生传》其实也是用真实材料耍给读者看的“一个猴戏”。两书也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堂吉诃德和莫须有先生都有正义感、有理想,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义之士,也都疯疯癫癫的,精神不太正常。如堂吉诃德把风车当成巨人,莫须有先生把骆驼当成野兽等。废名戏拟堂吉诃德的行状,表达他自己的感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但是与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不同,废名的莫须有先生最终悟道的是带禅宗佛教色彩的“道”。这实际上是废名暂时忘却了现世的烦恼,于想象中体验了精神自由和生命永恒的喜悦
在二、三十年代我国正处于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至革命文学时期,文学担负着反帝、反封建和阶级斗争的阶段。在这个大的环境下,外国文学翻译及文学批评接受大多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的。中国读者看到了国外对堂吉诃德的批评自《堂吉诃德》问世以来已发生过几次大的转变,不同的时代,分别被看作喜剧形象、悲喜性格的合体、悲剧性人物,几乎一个时代形成一种主导性的看法。而从19世纪到至今被广泛采用的是屠格涅夫的观点,他把堂吉诃德拔高为一个忠于真理与信仰、一个自我牺牲反抗一切“敌视人类力量的战士”,一位理想英雄。但奇怪的是,这主流观点但未因此影响中国读者已形成的对堂吉诃德的看法,人们仍然把他看做一个滑稽可笑的人物,仍然使用其喜剧特点作为批评嘲笑的武器。
二、 主流话语的国语 50、60年代
50年代以来,我国文艺界针对《堂吉诃德》问世350周年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在这前后还出版了一些译本。前期开始形成一个堂吉诃德研究高潮,1954年出版伍实译《吉诃德先生传》,在《人民文学》、《新华月报》、《文艺月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杂志报刊上发表了多篇评论介绍《堂吉诃德》及其作者的文章,。而傅东华全译本《堂吉诃德》的出版就是这次纪念活动结出的丰硕果实。
1
60年代,研究《堂吉诃德》这个文本的代表人物是杨绛。她从50年代就开始从事从西班牙原文翻译《堂吉诃德》的工作。在政治浓重1964年,她发表了一篇纯学术研究的文章《堂吉诃德和<堂吉诃德>》。 经历了十年“**”在粉碎“四人帮”后,也就是1978年,杨绛先生花费多年心血,直接由西班牙文译出的《堂吉诃德》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随着这部译作的出版,在如雨后春笋般办起的各种学报、文学性刊物上一系列的有关堂吉诃德的文章随之发表。如孟宪强的《堂吉诃德不是骑士的典型形象》、文美惠先生的《塞万提斯和<堂吉诃德>》。
随着出版物的增多,我国读者对堂吉诃德的认识、评价发生明显变化,不再像二三十年代那样,只注意他滑稽可笑的一面,完全把他用作讽刺嘲笑的“箭垛”。 学者们通过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同时继承了俄国苏联评论家们的观点、看法,屏息着弃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宗旨,不仅指出了堂吉诃德性格中的荒唐、可笑的一面,而且还揭示其可笑的外表下蕴藏着的伟大与崇高,并把这些上升到社会、历史的、哲学的层面上来思考。如周扬指出“堂吉诃德是可笑的,但始终又是一个理想主义的化身,??一个人依照幻觉办事只会把事情办坏,是自己陷入绝境的。”从这些文字中可以看出堂吉诃德的典型意义已被重视采纳,也使我国堂吉诃德研究的上了一个新台阶。
到了六十年代,研究《堂吉诃德》的代表是杨绛先生,她从西班牙原文直接翻译《堂吉诃德》,在翻译的过程中对文本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她改变了过去传统的批评方法,不再从堂吉诃德的性格形象上作文章,而是系统梳理西方学者对堂吉诃德看法评价,进而深入文本探讨分析作者的村做意图与堂吉诃德性格的关系,从而揭示堂吉诃德性格为什么如此复杂、矛盾的原因。她说:“塞万提斯对堂吉诃德的嘲笑既然带着深厚的同情,他自己的笑脸也躲藏在堂吉诃德的哭脸后面,小说里哪里是嘲笑哪里是认真,有时候不易分辨,会使人得出矛盾的结论;会使人得出矛盾的结论:堂吉诃德是可笑的呢,可悲的呢,【4】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党和政府也重视中外文化交流,《堂吉诃德》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堂吉诃德的典型意义得到重视,对文本研究更加深入。
三、 多元认识的反响 80年代以来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国门的打开,国外许多新的批评方1
法思想观念的传入,《堂吉诃德》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以钱理群《丰富的痛苦—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的东移》为代表,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有关堂吉诃德评论的文章,秦家琪、陆协新合写的《阿Q和堂吉诃德形象的比较研究》;陈众议的《魔幻现实主义与<堂吉诃德>》;饶道庆《意义的重建:从过去直到未来—<堂吉诃德>新论》;周宁《幻想中的英雄:论<堂吉诃德>的多重意义》;孙靖、马汉光《论堂吉诃德与模糊的世界》等等。受到出版市场的的驱动,又出现了十余个《堂吉诃德》译本在神州大地上相续问世。如浙江文学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译林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先后推出了董燕生、张广森、屠孟超、刘京胜等人从西班牙文直接译出的《堂吉诃德》,这么多译本问世说明我国读者对《堂吉诃德》的喜爱。在新时期,在不同的价值观的驱使下,人们开始用用新眼光,角度阐释堂吉诃德的意义,堂吉诃德本体意义也日益“多元化”、“现代化”。
以钱理群《丰富的痛苦—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的东移》为代表,堂吉诃德的冲动在中国逐渐转化为形而上学的思考。钱理群在这本不同凡响的作品中把堂吉诃德的精神放大为民主借镜,提出了“集体堂吉诃德”、“专制主义的浪漫主义”等概念。这些概念本身需要探讨,它们启发我们进行不同的思考,比如如何由堂吉诃德凸现中国人文历史中的某种阙如—对于真理的执著。堂吉诃德超越现实的理想固然可悲,但他那种积极主动的挑战精神更使得他比那些已经没有理想的凡夫俗子更伟大,而且比那些有理想但不敢付出行动的人还要来的真切。这个观点无疑使适应了时代的发展,受屠格涅夫观点影响,这一时段是主流看法。在这一时期,人们把在当代市场经济大潮下的不合流同污追求真正学术的知识分子比作“中国的堂吉诃德”。我们可以从这看出这经过“**”这动乱的十年,人们原有的理想的崩塌,在深刻反思中重新确立新的价值观。
相较于二三十年代《堂吉诃德》在中国的接受的针锋相对,八九十年代的探讨明显有些有形而上学的色彩。继往开来,人们刚从七十年代的**动乱中走出来,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国门大开,中国社会逐步进入了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时代,物质主义的膨胀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精神的错位、理想的失落。从七十年代**的动乱中走出的人们,在反思中重新确立价值,于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堂吉诃德又一次成为人文学者关注的对象。堂吉诃德的那种积极追求理想的精神正好和这一时期人们普遍的对理想的要求相吻合。于是把堂吉诃德作为理想英雄加以赞美。
1
结语
《堂吉诃德》传入中国大概有一个世纪之久。从堂吉诃德在中国的接受过程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二三十年代,五六十年代,八九十年代。这三个时期读者对《堂吉诃德》看法不同有其深刻的文化、社会、心理因素。当一个时代、一个社会需要正视现实的时候,读者会以现实的眼光审视《堂吉诃德》,拿现实的尺度衡量《堂吉诃德》。当时代需要理性时,读者又拿理想的尺度去衡量他,把他看做一个勇于追求理想的英雄加以赞扬。上面论述了自《堂吉诃德》传入中国以来,堂吉诃德的形象被不同时代的读者给予不同的解读。从二三十年代滑稽可笑具有讽刺意味的人,到五六十年代可爱又可悲的人物,再到八九十年代冲出重重阻挠为理想献身的人物,我们可以看出时代在变化,人们的观念,价值取向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随着,在解读的文本的过程中堂吉诃德的形象也在发生着变化。 从《堂吉诃德》来到中国,我们由此发现其接受和影响的过程具有中国的特色。在了解国外主流的批评方法理论的同时,中国读者未因此受19世纪到至今占主导性的把堂吉诃德拔高为一个忠于真理与信仰、一个自我牺牲反抗一切“敌视人类力量的战士”,一位理想英雄的观念的影响,仍然把他看做一个滑稽可笑的人物,仍然使用其喜剧特点作为批评嘲笑的武器。直到八十年代以后,屠格涅夫的观念才在中国《堂吉诃德》研究中逐渐占据着上峰的位置。将来如何,我们可以从《堂吉诃德》在中国这一个世纪传播的过程和影响来预示,堂吉诃德形象的多元化和现代化并存着,但占主导地位的仍是堂吉诃德形象的典型性,一个代表着不屈不挠追求理想的崇高悲剧英雄形象。这也是《堂吉诃德》始终给人们启示被人们所追捧的原因所在。
1
注释
[1] [3] [4]刘武和 《堂吉诃德的中国接受》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 钱理群 《丰富的痛苦 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的东移》 北京大学出版社 〔M〕 158
1
参考文献
1(钱理群 《丰富的痛苦 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的东移》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年
2(罗文敏 《我是小丑 塞万提斯《堂吉诃德》研究》 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
3(陈众议 《堂吉诃德的长予》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年
4((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堂吉诃德》讲稿》 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 2007年
5(田松 《堂吉诃德的长矛 穿过科学话语的迷雾》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3年
6(石榴楼 米盖尔?德?塞万提斯: 《堂吉诃德》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7年
7. 陈国恩 《堂?吉诃德》与20世纪中国文学 外国文学研究 2002年03期
8. 刘武和 《堂吉诃德的中国接受》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9.陈国恩 《堂吉诃德》与20世纪中国文学 外国文学研究
10.陈众议 《永远的堂吉诃德》 中华读书报
11(陈众议 《堂吉诃德》在中国 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元文学文化的对话与共生”外国文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
1
致谢
经过这几个月的努力,我的毕业论文《堂吉诃德在中国的接受和影响》最终完成。首先要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陆老师,他从一开始论文的选题,到最后整篇论文的完成,都非常耐心的对我指导。陆老师给我提出了很多修改意见和要注意的细节问题,他诲人不倦的工作作风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值得我永远学习。在此,谨向陆老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此即将毕业之际,感谢培养教育我的母校和各位老师的悉心教授。在大学阶段,我在学习上和思想上都受益匪浅,这除了自身的努力外,与各位老师的帮助是分不开的。同时还要感谢我们班所有同学对我论文写作的帮助,没有你们我的论文不会这么顺利完成。
1
1
范文二:《堂吉诃德》论文
堂吉诃德何以不朽
郝晨燕
(重庆师范大学 文学院 重庆 401331)
【摘要】:《堂吉诃德》是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顶峰之作,西班牙人民将它视为民族的骄傲,世界文学也将其奉为瑰宝,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堂吉诃德这一形象是具有复杂性和矛盾性的多重立体的典型形象,本文立足于探讨堂吉诃德性格所包含的悲剧与喜剧性的特点,结合作者在创作这一人物时的多方面因素,进一步探讨堂吉诃德何以成为一个不朽的经典,屹立于世界文学之林。
【关键词】:堂吉诃德;二重性格;理想主义;悲喜剧形象
Abstract: Don Quixote, the master piece of Cervantes, has been regarded as a pride of Spain since it was published during the Renaissance. It is also a great treasure, playing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the literature world. Don Quixote, the main character in the book, was created as a person of complexity and contradiction. This thesis is to discuss the tragedy and comedy in Don’s characteristic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background that the writer was being through when he was writing the book. Also, this thesis will be talking about how Don Quixote was created to be a world-well-known character which interests readers deeply.
Key words: Don Quixote, ambiversion, idealism, tragicomedy characters
《堂吉诃德》这部作品,初读之下会被堂吉诃德的荒诞举动逗得捧腹大笑,但实际在对文本仔细解读和对作者深层寓意的解析之后,会发现塞万提斯的作品表达的内涵十分深刻。“唐吉诃德形象是一个多层面、多维度的立体。作为一种典型,它蕴涵和揭示了许多本质的东西,而这些本质的东西往往是贯通历史的,具有着超越时空的普遍性。”[1]堂吉诃德在正常与疯癫之间演绎着骑士精神和理想主义的不断交替,体现了理想与现实之间强烈的戏剧冲突。但堂吉诃德并没有背叛我们眼中的现实,只是更尊重他自己眼中的现实。用福柯的话说,“疯癫是理性的眩惑,而不是理性的扭曲”。这通过对堂吉诃德形象的分析和社会历史变革大背景的理解,可以总结出堂吉诃德身上所兼具的喜剧与悲剧的多重形象特点,以及他所具有的理想主义精神。 [2]
一、对堂吉诃德多重疯子形象中喜剧性的分析
笔者认为:堂吉诃德作为骑士小说的受害者,使他形成了一个思想疯癫、行为荒唐的人物形象。因为骑士小说的影响使他进入了:1、想象中的骑士与现实中的自我的错位;2、艺术虚构与现实生活的错位;3、历史轨迹与当下现实的错位的三重错位境地,这些矛盾直接造成了他荒诞可笑的行为,堂吉诃德疯子形象简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可爱的疯子、可笑的疯子、可怜的疯子。
(一)、可笑又可爱的疯子
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是一个具有滑稽而疯癫的性格,愚蠢而荒诞的行为,固执迂腐的思维模式的多重立体的形象,这些经常造成他身处狼狈甚至危险的境地,在故事中不断引读者发笑。这笑是对骑士精神和骑士小说的双重否定与讽刺。也是堂吉诃德这一形象喜剧性的最好体现,具有很高的喜剧效果又不失诙谐幽默。在刘雅虹的文章中提出——“反英雄”的观点很有新意。与传统英雄形象相对应“堂吉诃德出现在读者面前的形象是一个无名村夫,没有显赫的门第和确切的家乡:读者只知道他是拉曼却地方的某个角落的小乡绅,拥有的装备不过是一匹干瘦的劣马、一只猎狗以及祖上遗留下来的锈迹斑斑的长矛和盾牌。他没有辉煌的过去和灿烂的前途,没有承继事业的后代。他单枪匹马闯荡天下,好不容易找到桑丘这个随从,给后者的酬劳也很微薄。”
(二)、疯癫的原因
他的疯癫病症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起源于中世纪的骑士精神的影响,由于时代发展,在文艺复兴的的历史潮流下,骑士精神被淘汰,这种意识与现实的冲突造就了这一形象的多重性。并且还在此基础之上研究了堂吉诃德这一形象对于骑士精神和传统封建统治的抨击。笔者还认为:堂吉诃德是生活在幻觉与现实交替冲突下的喜剧人物,幻觉与现实相对应,他的想法经常离奇虚幻,行为荒诞不经,这就为堂吉诃德形象的喜剧性又增添了新的一层反讽意味。他是一个理想主义的梦想家,但是在与幻想的时代相左的现实面前又无法成为理想的实践者,理想与幻觉总是矛盾的存在着,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堂吉诃德的行为总是产生事与愿违的荒唐结果,而引人发笑。
(三)、疯子背后的疯子
最后,着眼于《堂吉诃德》的作者塞万提斯,将作家与其创造的形象结合起来,可以看出:堂吉诃德这种情感和理智的冲突正是塞万提斯内心矛盾的表现。塞万提斯的思想感情非常复杂,他既缅怀中世纪,又反对封建传统制度;既追求进步的政治思想和社会理想,又对没落的骑士精神有所眷恋。他既尊奉中世纪骑士精神中除恶扬善、扶弱济贫等较为理想的那部分,又怀有人道主义的同情心,宣扬自由平等思想主张。正如文中写道“堂吉诃德释放一[3]
伙将被押送到海船上服苦役的囚犯的行为,正是“扶弱除强”的骑士精神与“人是天生自由”这种人文主义思想的奇妙的混合。”[4]塞万提斯在堂吉诃德这一形象上倾注的感情主要还是对西班牙封建社会的抨击,他通过财主抢走他人的未婚妻,农场主殴打牧童,父亲粗暴的干涉女儿婚姻等一系列故事描写出这是一个“世道人心,一年不如一年”的“可恶的年代”[5]
这些也是塞万提斯的价值倾向的侧面体现,可笑、可爱又可悲的疯子:堂吉诃德从17世纪以来,跨越国度,跨越时代,他的形象几乎遍布世界各个角落,深入人心。在引人发笑的同时更引发读者更深层次的思索。在不同的历史时代的背景下人们对它的解读也有着不同的深度,这一形象塑造的宽渡与深度注定使它成为一个“永远前进的形象”。
正因为读者对堂吉诃德的形象在认识过程中不断加深,他由可爱变得可敬,进而变得可笑又可爱,最后让读者产生现实主义的悲剧感受——可悲又可笑。也强烈体现出他的悲剧意味。堂吉诃德他是一个身处现代的人,却妄图采用古老的方式,用战马和长矛来达到改造未来的理想,这一行为从现实主义的角度分析确实很荒诞不羁,而又充满着喜剧性。但同时他的理想属于未来,但现实条件的制约造成了这一形象的悲剧性。
二、对堂吉诃德多重疯子形象中悲剧性的分析
二元性的整合与互构:“吉诃德自身形象的二元性体现在,他对社会现实认识的清醒和睿智,以及他对骑士道偏执的狂癫。”堂吉诃德并不总是疯癫的,在冷静理智的时候他是一位博古通今知识丰富的“智者”。可是一进入骑士的世界,就带有偏执的狂癫。
(一)、可怜的疯子
他既生活在真实的现实生活中,又生活在虚幻的理想世界里,作者将这两种极端的个性巧妙地融合在一个典型人物的身上,将人物巧妙地悬置在两个世界中不断交替的环境之中,从而形成一种由表层对立到深层互构的机理。于是内在的狂癫和外在的清醒,外在的狂癫和内在的清醒,在这里相互交融,狂癫和清醒在对峙中互为因果。另外,堂吉诃德对自由平等、司法、爱情、文学等,多个方面都有自己伴随新的人文主义的见解,但却总是被现实所无情打击。堂吉诃德对待女性的真诚、平等态度,正是他追求理想社会的一种具体表现。他的爱情从某种程度上讲,只是一种柏拉图式的爱情观。例如,在对待杜尔西内娅的态度上,他已经超越了肉体的需求而上升到灵魂的高度。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与天主教描绘的的天国如出一辙,但他相对于耶稣和平博爱的方式不同,他采取用手中的长毛去战斗的的方式获得平等、博爱和解放,从而获得美好生活。战斗!这也正符合了当时社会变革的特点。 [6]
“堂吉诃德是位理想主义者,他幻想的理想社会与社会现实形成鲜明的反差,愈是对理想社会向往与追求,愈是深感现实社会的黑暗,这种反差使堂吉诃德尽显英雄本色,义无反顾,
勇往直前。毋庸讳言,由于作者时代的局限性,在创作中表现出对历史事件和事物上认识的偏差。”[7]堂吉诃德的精神信仰体现了中世纪及西方文化的基本特点,他相信人类应该依附于某种高于自身的力量,对正义和信仰的维护。他所信仰的绝对精神价值具有丰富的内涵,堂吉诃德的精神信仰具有复杂性与多重性,和其他人所追求的简单和内化有本质区别。在不断细化的分析中,不难发现:堂吉诃德的精神是毫不利己的,他思想先进,品质高尚,有很多正面的道德品质。英国古典主义诗人蒲伯就认为唐吉诃德是“最讲道德,最有理性的疯子”,但是在现实面前,他的大无畏精神并不被人们理解,在世俗社会中一次次受到嘲弄与打击,处于失败之中。从在这一层面来讲:在理想与现实的双重对立中,为堂吉诃德的形象又增添了一层悲剧色彩。但是,社会需要堂吉诃德式的“疯子”。他的精神是人类的拯救者。英国作家撒缪尔·约翰生也认为堂吉诃德的疯狂实际上和正常人的理性相去不远,甚至通过这个形象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感受古典主义启蒙运动时期高扬的理性主义精神和革命哲学的先导意义,所以堂吉诃德并不是脱离普通群众的,“读者在感到堂吉诃德或桑丘可笑或者可怜的时候,很少能否认他们自己也曾有过同样的幻觉”
(二)、堂吉诃德形象的局限性
堂吉诃德这一形象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局限,他不仅受时代的局限,也受到自身阶级的局限。堂吉诃德出身于破落的封建贵族,只是乡村中的小乡绅, 有牲畜、有房产,也有几亩薄地,在当时看来日子过得很舒适惬意,但封建贵族的烙印却镌刻在他的灵魂中。这让他在与桑丘的相处中时而表现的平等真诚具有很强的民主意识,有时又表现出强烈的封建思想影响下的主仆意识。只要桑丘的想法与他稍有背离,他就会指责、谩骂,以此显示自己主子的威风,但也体现了他身上的封建贵族印记。还有作者塞万提斯在创作时的局限性,也使堂吉诃德这一形象蒙上了一些阴影,这是一个典型的悖论。关于堂吉诃德身上所引申出的不可回避的人生悖论,还包括多个方面:理想与现实;理性与疯癫;真是与虚幻;理智与愚蠢;崇高与荒唐等,这些都值得深入探讨。 [8]
三、结语
综上所述,塞万提斯在《堂吉诃德》这部著作中塑造了一个勇于挑战、笑料百出但又不断追寻理想而充满现实主义悲剧意味的堂吉诃德这一个典型形象。由于作品的深刻含义赋予了堂吉诃德形象的多重意义——悲剧意义与喜剧意义并存。堂吉诃德一生的斗争与回归的历史也正是向人们讲述了骑士精神与骑士小说的衰亡史,同时堂吉诃德的疯子形象更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挑战与反抗,作者抨击的矛头直指封建教会与王公贵族,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堂吉诃德这一人物形象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塞万提斯某些民主与变革思想的化身。在真实与虚幻、崇高与荒唐的强烈对比之下,体现出的不可回避的人性悖论,在某些层面上讲也是
人性的悲剧,形成了过去、现在、未来,喜剧与悲剧的多重冲突的艺术效果。最后笔者认为应该多角度多层面的延展对《堂吉诃德》的艺术形象分析,更大程度的联系作家与作品的内在联系。更加立体与全面的研讨堂吉诃德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秦凤珍. 堂吉诃德何以不朽[J]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2,(9):15
[2]米歇尔·福柯.疯癫与文明[M].刘北成、杨远婴(译),上海:三联书店,2003.
[3]刘雅虹. 加西亚·马尔克斯小说中的堂吉诃德精神[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11):102
[4]王宪伟.可笑可爱可悲的疯子——堂吉诃德疯子形象分析[J]新东方 The New Orient,2007,(7):57
[5]塞万提斯.堂吉诃德[M].杨绛(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8.,74, 84, 85, 11, 1012.
[6]崔俊勇. 二元性的整合与互构——《堂吉诃德》的文化阐释 [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43
[7]李德恩. 堂吉诃德:伟大与渺小———兼论《堂吉诃德》中后现代主义小说特征[J]外国文学,2009,(2):41
[8]文美惠.塞万提斯和《唐吉诃德》[M]北京:北京出版社, 1981:105.
范文三:《堂吉诃德》论文
在现实中,为梦想奋斗
尼日利亚著名作家奥克斯颇动感情地说过:“人生在世,如果有什么必读的作品,那就是《堂吉诃德》。
《堂吉诃德》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现实主义杰作,作者塞万提斯。《堂吉诃德》问世以来,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堂吉诃德的名字在不同历史年代,不同国家都流传着。别林斯基曾说,堂吉诃德是一个“永远前进的形象”。堂吉诃德的名字已经变成一个具有特定意义的名词,成了脱离实际、热忱幻想,主观主义,迂腐顽固,落后于历史进程的同义语。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在著作里不止一次地提到堂吉诃德。堂吉诃德的形象在今天仍保持它的意义。
刚开始接触这部小说的时候,只是感觉它很滑稽,习惯看中国传统的以情节见长的小说的我,除了留下一个全身盔甲的骑着高高的瘦马和一个胖嘟嘟的连同他的驴也这么矮小的卡通般形象的印象外别无可谈之处;再次看这部小说的时候,已经是大学的时候了,了解了外国文学的发展脉头,知道了什么是骑士文学,发觉《堂吉诃德》这部小说是传统骑士文学的异类,因为我觉得传统的骑士文学比较悲壮和典雅;而另类的骑士文学荒诞,仿佛是周星驰的无厘头电影这般那般。单就文学样式来说,我一直认为是没有什么太大的优差之别的(因为我觉得任何的文学形式纵使有某些瑕疵,这只是从大的文学发展历史的比较后所总结出的,但是它能够在文化历史中占了一个时期,影响那一代人,自有它的优点)如果把唐这部小说硬说为是为了抨击骑士小说之类的话来,那是把它放在当时的文艺复兴的文化氛围来说的,也许是刚好应了时事的发展。在塞万提斯他自己描述写《堂吉诃德》的时候,他本打算写成几个短篇故事,后来写着写着,他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人生理想都写进去了,思想内容越来越丰富,人物形象越来越现实。
我看了这部书,也看了这部电影。越看越发觉《堂吉诃德》里面的许多值得我们回味与反思的人生问题。也终于感觉到了经典之所以会被奉为经典,之所以被当世人追捧,更为后来人流传,都是固有其因的。一部经典著作,永远给人以不同的感受,给人以新的启迪。不同时代的人,不同生活经历的人,不同人生理想目标的人,都会有着不同的理解。这样的作品,才会不仅当时会被译成多种文字,而且随着时代的演进,不断会有新的译文出现,这就是作品的生命力所在。当我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幡然醒悟:《堂吉诃德》不正是这样一部作品吗,自古以来,理想和现实是左右着人类的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体。而《堂?吉诃德》正是利用文学形式将这对矛盾揭示得深刻而生动,淋漓尽致,使得每代人都感受到果真如此,予以认同。
如果我们认真地去读一个作品,我们总能在作品中发现自己,或者找到一些让我们有同感和对我们有启示的东西。先简单说一下我眼中的堂吉诃德,书中写道,这个瘦削的、面带愁容的小贵族,由于爱读骑士文学,
入了迷,竟然骑上一匹瘦弱的老马“驽骍难得”,找到了一柄生了锈的长矛,戴着破了洞的头盔,要去游侠,锄强扶弱,为人民打抱不平。他雇了附近的农民桑丘?潘沙做侍从,骑了驴儿跟在后面。堂吉诃德又把邻村的一个挤奶姑娘想像为他的女主人,给她取了名字叫杜尔西内亚。于是他以一个未受正式封号的骑士身份出去找寻冒险事业,他完全失掉对现实的感觉而沉入了漫无边际的幻想中,唯心地对要老板封他为骑士。一方面他是神智不清的,疯狂而可笑的,但又正是他代表着高度的道德原则、无畏的精神、英雄的行为、对正义的坚信以及对爱情的忠贞等等。他越疯疯癫癫,造成的灾难也越大,几乎谁碰上他都会遭到一场灾难,但他的优秀品德也越鲜明。桑丘?潘沙本来为当“总督”而追随堂吉诃德,后看无望,仍不舍离去也正为此。堂吉诃德是可笑的,但又始终是一个理想主义的化身。他对于被压迫者和弱小者寄予无限的同情。从许多章节中,我们都可以找到他以热情的语言歌颂自由,反对人压迫人、人奴役人。有的人说这是个喜剧,堂吉诃德是个滑稽搞笑的角色,是生活中的愚者;有的人说这是个悲剧,堂吉诃德是生活中的悲惨者,被周围人耻笑和愚弄。而我却从他身上看到了那为了心中的理想而拼搏不止的精神。他把风车看成了一群巨人,却无所畏惧地冲上前去搏斗,他把羊群看成了两方军队,毅然地加入了正义的一方。虽然他总是帮错忙,但他的初衷都是好的,他一直在坚持着自己信奉的原则,并为之 不停地奋斗。后来他被家人设计弄回家中,在学士的鼓动下又开始了他的新的征程。第二次的冒险比第一次要顺利得多,他遇到了镜子骑士,并打败了他,后又遇见一个公爵,在那里他虽然被愚弄,但却和桑丘一起体会到了他们一直追寻的目标。他们一起坐在木头做的神马上飞向太阳,解救了被魔鬼困住的堂吉诃德的杜尔西内亚。桑丘还做上了总督,当一切随着堂吉诃德和学士第二次装扮的骑士决斗并失败而逐渐结束的时候,堂吉诃德终于渐渐从梦想中走出来,接受了他生活在的现实,他不再带着老朋友桑丘一起冒险,而是立下遗嘱,然后安静地躺在伸在太阳下的睡椅上。面对着对冒险依然充满热情的老朋友桑丘的一再鼓动甚至把堂吉诃德一直苦苦寻找的梦中情人杜尔西内亚带到他面前时,他都不再有了原来的那种兴致去谈论骑士与冒险。
现实与梦想总是有着差距,在小说中堂吉诃德的每一次让人看来都觉滑稽的经历无不说明了这一点。在一次帮助一个牧羊人下地洞去救跌下去的羊时,堂吉诃德在洞底遇见了他想象的神,然后又遇见了他梦寐以求的杜尔西内亚。但是相遇并不是如堂吉诃德所想的那样,当他向梦中情人倾心吐露爱慕与相思时,他的杜尔西内亚对他提出的要求竟然是给她两个铜板。这是多么大是一种讽刺,甚而让人感觉到这是一种悲哀。堂吉诃德,当然是非常失落与沮丧的,他的所有奋斗都是因为有着精神动力,而这精神动力都是他心中的杜尔西内亚给与的,一个人精神的溃败无疑会比身体上受伤害遭到的打击严重得多,而堂吉诃德并没有就此而结束自己的梦想,他认为是魔鬼让自己的杜尔西内亚变成了现在这样,于是他决定要为了心中的杜尔西内亚继续奋战,知道最后他在伯爵那里和桑丘一起坐木马上,在众人的嘲笑中解救了杜尔西内亚,而后他才觉得自己的冒险有所值,有所结果了。
当然,我们是不能忽略一个人的,他对于堂吉诃德同样是很重要的,那就是农民桑丘。桑丘的形象从反面烘托了信仰主义的衰落这一主题。堂吉诃德充满幻想,桑丘?潘沙则事事从实际出发;堂吉诃德是禁欲主义的苦行僧,而桑丘?潘沙则是伊壁鸠鲁式的享乐派;堂吉诃德有丰富的学识,而桑丘?潘沙是文盲;堂吉诃德瘦而高,桑丘?潘沙胖而矮。他,桑丘?潘沙是一个农民,有小私有者的缺点,然而到真正把他放在治理海岛的位置上时,他又能够秉公办事,不徇私情,不贪污受贿。后来由于受不了贵族们的捉弄离了职。他说:“我赤条条来,又赤条条去,既没有吃亏,也没有占便宜,这是我同其他总督不同的地方。”朱光潜先生在评价堂吉诃德与桑丘?潘沙这两个人物时说:“一个是满脑子虚幻理想、持长矛来和风车搏斗,以显出骑士威风的堂吉诃德本人,另一个是要从美酒佳肴和高官厚禄中享受人生滋味的桑丘?潘沙。他们一个是可笑的理想主义者,一个 是可笑的实用主义者。但是堂吉诃德属于过去,桑丘?潘沙却属于未来。其实在性格上桑丘和堂吉诃德有很多相似之处,不然也不会听了堂吉诃德说的一席话之后就抛家而去追随着堂吉诃德进行各种冒险。当然,做为朋友,他们互相照顾和依赖。我想桑丘愿意追随堂吉诃德也并非完全出于为了寻找金钱和成为一个海岛的总督,和堂吉诃德一起经历的种种也让同样地让桑丘感到了生活的快乐。不然在堂吉诃德穷途落寞一无所有的时候,桑丘仍然选择跟随堂吉诃德而非离他而去呢,不仅在别人看来,在桑丘眼里堂吉诃德的种种行为也是荒唐可笑的,但桑丘并未去讽刺挖苦堂吉诃德,而是一直在他身边,和他一起去面对所要经历的各种事情。直到最后堂吉诃德被学士假扮的骑士打败,依照诺言要放弃所有冒险回家时,桑丘依然在他身边。当堂吉诃德睡在连椅上,回想往事时,桑丘又来找他,说起他们曾一起经历的冒险,当堂吉诃德回到了现实中时,桑丘对于冒险任然热情高涨,那是因为和堂吉诃德一起有过的经历让桑丘也明白了许多生活的道理。
大概英雄都是不问出处,不以成败论的。堂吉诃德最后并未实现他的梦想:没有铲除世间的所有邪恶和不平,没有见到没有得到心目中的杜尔西内亚,没能让桑丘得到最初被许诺给的金钱和海岛总督。但是,我们能说堂吉诃德是失败的吗,在小说的结尾,学士在向堂吉诃德说明自己假扮骑士并打败他的时候,堂吉诃德微笑着说了一句:“是我打败了自己。”我又想起了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塑造的老人圣地亚哥的形象。“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这是圣地亚哥的生活信念,同样也是堂吉诃德的信念。堂吉诃德最终是接受了现实,但是他曾经历过的种种不会随着自己冒险的结束而被忘掉,那会成为自己生活弥足珍贵的记忆。同样不会被忘掉的是自己心中那最初的梦想,堂吉诃德最后躺在睡椅上的时候仍在想着自己和心爱的杜尔西内亚骑着马飞翔在浪漫的星空。你可以说堂吉诃德的生活是滑稽的,也可以说他的生活是悲哀的,但之于堂吉诃德自己而言,他的生活是精彩的,是无悔的,因为他曾有过自己的梦想并为止而努力奋斗过,这样的人生才是有愿意和值得赞颂的。
我们是一群风华正茂的青年,处在拥有理想但又容易迷茫的年龄。我们不用等到像堂吉诃德那样人近暮年才去寻找理想,但要像堂吉诃德那样具有为梦想而奋斗的人生信念。也许我们会像堂吉诃德那样会在追寻梦想的途中遇到许多自己想不到的困难和来自不同的人的嘲笑讽刺,我们是否也该像堂吉诃德那样和自己的朋友一起去面对,不管是在被别人嘲笑或是
经历种种最后归于平静时。青春就这么几年,在我们的整个人生中所占的比例尚不足十分之一,但却极大地决定了我们人生的后半程。泰戈尔说过;“天空不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当我们走过这段青春,甚而当我们老到不能再为生活忙碌和奋斗的时候,我们也该是可以在某个阳光明媚的午后,伸开一张连椅躺在上面,安静地回味自己的青春:我曾有过梦想,并为之奋斗过,我的青春和人生无悔,和堂吉诃德一样。
汉师0901班
赵健坤
学号:
1502090127
范文四:堂吉诃德论文
和谐的光芒
【摘要】在塞万提斯生活的年代,骑士小说一度在西班牙泛滥成灾。而塞万提斯所创作的《堂吉诃德》无疑成为那个时代直至当代最富有活力的骑士小说。堂吉诃德是一个最讲理性、最讲道德的疯子。我们笑他,却也敬他爱他。他的形象具有鲜明的现代社会的和谐特征。他的精神愈来愈赢得人们的尊敬,他是不断进步的,是现代社会强烈需要的。
【关键词】堂吉诃德 性格 和谐社会 人本 自由
正文
《堂吉诃德》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小说。是使塞万提斯享誉世界、名垂千古的文学巨著。自它问世以来,就一直受到全世界进步人类的关注。它不仅是关于西班牙当时社会经济、文化和风俗习惯的百科全书,而且作品的字里行间处处闪耀着人文主义的思想光芒。
在世界著名的文学形象中,堂吉诃德无疑是最独特的一个。他不仅是个可敬可爱而又可笑可悲的人,同时又具有善良正直、无私无畏、坚持真理、嫉恶如仇、脱离实际、主观武断、迂腐顽固、不自量力的双重性格。他由悲喜剧特性交织而成,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他对桑丘就任所谓"总督"前的临别赠言,处处流露出人文主义的真知灼见。黑格尔指出,人物丰富多样的性格中“应该有一个主要方面作为统治方面”,方能使复杂矛盾的多方面性格统一起来,人物才能由此获得定性。堂吉诃德种种复杂性格表现,我认为正是由他最基本的两
种性格决定的。一是愚勇,二是智慧与“单纯”。下面我们从他的行动和语言里来谈谈其中蕴含的和谐社会的特征。
一、矛盾性格的并存者——愚勇、智慧与“单纯”
堂吉诃德以济贫救困、扶弱锄强为己任,肩负着扫除暴行、伸雪冤屈、改革弊端的义务,这就是他当游侠骑士的动机与目的。并且,他不光有思想,还以一腔热情与愚勇去行动。首次出马,他解救了一个被财主鞭打的牧童。可是他的方式最后又导致了这个牧童被主人更残忍的鞭打。在他的游侠途中,他遇一队被压送去服役的犯人,听了他们的陈述后说道:“老天爷特意叫我到这个世界上来,实施我信奉的骑士道,履行我扶弱锄强的誓愿。”于是他先是恳求押送者放了犯人,继之以武力行事,从而解放了所有苦役犯。当神圣友爱团为此要逮捕堂吉诃德时,他义正严词地讲到:“让带锁链的重获自由,释放囚犯,救苦、扶危、济困,你们把这个叫做拦路打劫么,”他的思想里闪耀着人本、自由的光芒,然而思想具有超前性,却不成熟,过于单纯,导致了他的新思想不能代替旧秩序,为人性自由释放苦役犯而带来了混乱。
但是,思想与行为,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中都要不断进步的。任何时期思想与行为都有缺陷,依靠这种单纯的勇敢,一点点进步,总会有和谐的社会大融合。
二、历史与现实中的和谐
当时西班牙社会状况是不太平的。坏人横行,是非颠倒,民不聊生,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时势。在那个年代,“懒惰压倒了勤快,
闲散压倒了工作,罪恶压倒了美德,傲慢压倒了勇敢”。因此,堂吉诃德生在那个铁的时代,要来恢复金子的时代。他十分强调骑士的个人修养,认为骑士“应该温文有礼,和气谨慎,不骄横,不傲慢,不背后议论人,最要紧的是居心仁厚”。其实这里已经超越了“骑士”原有的概念,已然是中国古代的仁人君子,人类中的优秀分子。他亦认为博学多才并不等于“好人”,只有那种身赋德才而又见义勇为、为人类的真理而献身的奋斗者才算是一个大写字母的人。他那滑稽的言行,是智慧而真诚的。
《堂吉诃德》里他之所以要解救苦役犯,正如他向押送人所说的:“我认为人天生是自由的,把自己的人当奴隶未免残酷。”在他看来,人是自由、平等的权利应受到尊重,这正是当时盛行的人文主义的一个重要的内容。但是,作为人文主义思想的人物典型并不多。其中,尤以哈姆莱特和堂吉诃德最为著名。哈姆莱特属于思考型人物,而堂吉诃德属于行动型人物,他不仅具有丰富而鲜明的人文主义思想,并把这种思想注入到自己的行动中。堂吉诃德也让后来的作家的写作开始倾向人文主义,注重对人的关注,重视维护人的权利,争取人的自由与理想。
然而,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变得尔虞我诈,互不信任,对假丑恶现象无动于衷,人们之间变的自私与冷漠,英雄不仅流血还要流泪,整个社会充满残忍时,我们要提倡和谐社会,以人为本。在堂吉诃德身上,无论作者还是读者,自始至终主要侧重的还是好的一面,记忆深刻的还是他独特而美好的精神。他敢于和坏的现象作斗争,捍
卫并践行着真理,不畏强权的勇气,真诚与人交往,能为人的自由与权利以及生存条件而奋斗,是我们这个社会强烈呼吁的。
三、现实中需要的和谐精神
堂吉诃德作为一个矛盾体(第一点已论述)。我们大多数读者在接触到他时都觉得可笑,然而总体上自始至终我们觉得他是一个好人。正如英国诗人薄柏所说“最讲道德,最有理性的疯子,我们虽然笑他,也敬他爱他,因为我们可以笑自己敬爱的人,不带一点恶意或轻鄙之心。”其实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强调的是堂吉诃德正义勇敢、智慧善良的一面,是值得肯定的一面。一个为了维护正义,拯救世人,甘愿牺牲自身生命的无畏勇士。他痛恨专制残暴,同情被压迫的劳苦大众,向往自由,把保护人的正当权利与尊严,锄强扶弱,消除人间不平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他见义勇为,从不胆怯退缩。他执著于他那理想化的骑士道,从不怕人们议论与讥笑,更不怕侮辱与打击。虽然四处碰壁,但却百折不悔,一片赤诚。无论什么都不能改变他的初衷,不愧为真理与正义的捍卫者。现代生活需要堂吉诃德的精神与行为。有了正义,便有了主动的见义勇为;有了善良,便不再有冷漠;也要有“单纯”,“单纯”让每个人快乐,所以他又可以看作是一个和谐体。现实中,如果每个人都成为一个和谐体,那么世界将充满阳光。
结论
《堂吉诃德》留给我们的思考空间是无限的,它的文化和教育价值对于当今社会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从历史的和现实的方面,社会都需要单诚的人的存在。单纯而有挚诚的人心里透露出人本和人性的
光,是和谐社会热烈追求的。西班牙国家流行了这样一句话:“即使我们到了一无所有的时候,我们至少还有《堂吉诃德》。”那么,我们就借鉴和发挥它的价值吧。
【参考文献】
? (西班牙)塞万提斯著,杨绛译:《堂吉诃德》(上)(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
?黄汉平:《外国文学名著导读》,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范文五:新建堂吉诃德论文
开放教育试点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一个有着崇高精神境界的“疯子”
———堂吉诃德形象浅析
姓 名 亢瑞芳
学 号
学 校 焦作广播电视大学
指导教师 张海军
写作时间 2009年6月5日
目录
摘要??????????????????? 第2页
正文??????????????????? 第3页
一、夸张的滑稽的喜剧角色??????????第4页
二、矢志不渝的“疯子”???????????第5页
三、热情的人文主义的传播者?????????第6页
四、堂吉诃德性格中的内在矛盾????????第8页
参考文献 ????????????????? 第9页
1
【内容摘要】《堂吉诃德》是西班牙伟大的作家塞万提斯的代表作,也是一部脍炙人口的世界名著,是欧洲长篇小说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展示了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西班牙现实生活的广阔图景,揭露了封建专制制度的黑暗与腐败,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的矛盾。在这里,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不畏强暴,不恤丧身”、立志扫尽人间不平的喜剧性人物堂吉诃德。塞万提斯塑造的这个堂吉诃德,是世界文学史上非常成功的一个艺术典型。堂吉诃德是一个脱离现实、耽于幻想、一切从主观出发、行动盲目、行为荒唐、卤莽,不会吸取教训的一个人。堂吉诃德绝不是单纯的喜剧性角色。他的所作所为的出发点却有着高尚的一面,即为了奉行一种崇高的原则。他要做一个行侠仗义的骑士,要锄强扶弱、伸张正义,并为此而奋不顾身,具有自我牺牲的精神。 堂吉诃德敢用自己的行动、甚至生命来捍卫道德、正义和信仰,即使大多数情况下都以失败而告终,但他这种不屈不挠、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实在是足可令人敬佩的。只要不提骑士道,他的谈吐应答都十分高明,是一个学识渊博的学者,他的见解高于周围的人。他身上存在着一种伟大的信仰,一种超越常人的意愿而献身于他人的伟大精神,体现了崇高道德原则、正义感和无畏的精神,是一个热情的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者。他是一个“永远前进的形象”。他已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最卓越的典型形象之一。
【关键词】 堂吉诃德 崇高 精神境界 疯子 人文主义
2
一个有着崇高精神境界的“疯子”
———堂吉诃德形象浅析
《堂吉诃德》是西班牙伟大的作家塞万提斯的代表作,也是一部脍炙人口的世界名著,是欧洲长篇小说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展示了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西班牙现实生活的广阔图景,揭露了封建专制制度的黑暗与腐败,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的矛盾。
小说的主人公堂吉诃德是蛰居在拉曼却村的一个穷乡绅,读骑士小说入了迷,决心恢复骑士道,模仿古代骑士去周游天下,打抱不平。他穿一身曾祖留下的破烂不堪的盔甲,提着长矛,骑上一匹可怜的瘦马,悄悄离家去冒险。他选中邻村的一位姑娘做他的理想的“夫人”,终身为她服务,立志“冒大险,成大业,立奇功”,帮助被侮辱与被压迫者。他第一次出马极为不利,被打得“像干尸一样”,横在驴上被邻居送回。家人看见他被骑士小说害到如此可怜的地步,便把满屋子的骑士小说一烧而光。第二次,他说服了一个农民桑丘?潘沙做他的侍从,答应有朝一日让他做岛上的总督。他又干出许多荒唐可笑的事情。第三次出马,桑丘在公爵的一个镇上做了“总督”,堂吉诃德迫不及待的要实现他的改革社会的理想,结果,主仆二人受尽折磨,险些丧命。最后,堂吉诃德败于白月骑士手下,从此卧床不起。临终时,他说,“我从前是疯子。现在脑子清醒了”,“现在知道那些书上都是胡说八道,只恨悔悟已迟”。他嘱咐他的外甥女,千万不要嫁给读过骑士小说的人,否则就不能继承他的遗产。
小说以恢复古代的骑士道来扫尽人间不平的主观幻想与处在资本主义兴起阶段的西班牙社会的丑恶现实的矛盾作为情节的基础。作者以讽刺夸张的艺术手法,巧妙地把堂吉诃德的荒诞离奇的幻想与苦难中的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的西班牙社会现实结合起来,以史诗般的规模描绘了这个时代的广阔的社会画面。
作品中作者以犀利的讽刺笔锋对西班牙的上层统治阶级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和嘲骂,对人民的苦难给予深深的同情。公爵夫妇是上层统治阶级的代表。表面豪华的公爵府第,内囊早已空虚。为了寻开心,他们不惜指挥上百的家奴,扮演妖魔鬼怪,残酷的折磨堂吉诃德主仆。作者揭露了以公爵夫妇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的空虚和在彬彬有礼的外表下掩饰着的阴险凶残的本性。好大喜功的国王疯狂地进行军事侵略,七千名西班牙士兵为保住在突尼斯的果雷塔这座殖民城堡而全部牺牲,无辜士兵,尽成炮灰。在反动暴君统治下,国内外都面临重重危机统治阶级往往以挑起宗教冲突或民族矛盾来摆脱困境。被驱逐的摩尔
3
人李果德父女的悲惨遭遇就是对这种反动政策的血泪控诉。人民活不下去了,只好铤而走险。深夜里,堂吉诃德主仆二人在绿林深处碰到了“累累满树的尸体”。“那时地方官府捉到土匪和强盗,往往把二三十个一起挂在树上绞死。”书中的强盗首领罗盖?吉纳特就是历史上真实的人物,西班牙人民爱戴的侠盗。作者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官逼民反的真情。堂吉诃德不止一次诅咒他的时代是“多灾多难的时世”,是“可恶的时代”。
在这黑暗腐朽、贫富悬殊的社会里,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不畏强暴,不恤丧身”、立志扫尽人间不平的喜剧性人物堂吉诃德。塞万提斯塑造的这个堂吉诃德,是世界文学史上非常成功的一个艺术典型。在西方,人们把他和哈姆雷特、浮士德并称为三个最杰出的典型。
一、夸张的滑稽的喜剧角色
堂吉诃德是一个脱离现实、耽于幻想、一切从主观出发、行动盲目、行为荒唐、卤莽,不会吸取教训的一个人。骑士道本是反映封建经济的观念形态,在西欧封建制度进入全盛时期的十一世纪流行,随着封建经济的解体和火枪在军事上的运用,它早已成为历史陈迹。可是,生活在资本主义兴起时代的堂吉诃德却认为,要扫除社会不平“莫过于游侠骑士和骑士道的复活”。这一情节冲突既有喜剧性又有悲剧性。
在小说的第一部中作者揭示了堂吉诃德性格中的喜剧因素。 他生活在自己心造的幻想世界之中,是一个脑子装满骑士幻想、完全没有现实感觉的疯子。他带着幻想中的骑士狂热,把风车当成了巨人,把穷客店看成了豪华的城堡,把理发师的铜盆当作魔法师的头盔,把羊群当作军队,把苦役犯当作受害的骑士。他冲杀过去,不但没有帮助别人解除苦难,反而给人们带来灾难;他善良调的动机,得到的却是危害别人的后果,堂吉诃德把牧童安德瑞斯从地主的皮鞭下救了出来,自以为做了好事,扬长而去,可是他一走,牧童却遭到更加残酷的鞭打。后来,安德瑞斯气愤地指责他:“凭我多么倒霉,总不如受您帮忙倒霉的厉害。但愿上帝诅咒您~诅咒世界上所有的游侠骑士~”堂吉诃德就这样单枪匹马地向社会冲杀过去,他“挨够了打,走尽背运,他遍尝道途艰辛”。
他把骑士小说的描写当成现实生活,无视已经发生了变化的时代,企图以自己的游侠行为来复活过时的骑士制度,把单枪匹马打抱不平当做主持正义、改造社会的途径。他沉浸在幻想中,完全丧失了对现实的感觉和判断,他不分青红皂白,对着臆想出来的敌人横冲直撞,乱劈乱刺。结果呢,虽然他是出于善良的动机,怀着满腔的真诚,但却只能是四处碰壁,受尽嘲弄和伤害。
4
骑士道在它产生的时代,本是一种严肃的道德规范,可是,这个犯了时代错误的堂吉诃德却要在现实生活中恢复过了时的骑士精神,因而使他成了一个夸张的、滑稽的、喜剧性的角色。作者借书中的一首诗表明了自己对骑士道的态度:“流光的奔驰注定能拨转方向,使已经变为未曾:世上哪有这么大的力量,能颠倒今古把这件事完成。时间像奔腾澎湃的急湍,它一去无还,毫不留恋。”
在非骑士的时代,堂吉诃德却以一个骑士的身份出现,注定了他性格中的滑稽因素。而其性格中的崇高性,又决定了堂吉诃德的形象是复杂而矛盾的。他一会是荒诞不经的梦想家,一会又成了真理与正义的捍卫者,有时候他既可笑又可怜,有时候却既伟大又崇高。堂吉诃德的性格是崇高性格与滑稽性格的二重组合。
二、矢志不渝的“疯子”
疯癫有时候也是伟大的,这意味着不受控制的癫狂。我们在其中可以看到这些东西:自由与反叛,梦想和被梦想背叛,爱情与牺牲??其实永远不止这些。
堂吉诃德绝不是单纯的喜剧性角色。他的所作所为的出发点却有着高尚的一面,即为了奉行一种崇高的原则。他要做一个行侠仗义的骑士,要锄强扶弱、伸张正义,并为此而奋不顾身,具有自我牺牲的精神。 堂吉诃德敢用自己的行动、甚至生命来捍卫道德、正义和信仰,即使大多数情况下都以失败而告终,但他这种不屈不挠、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实在是足可令人敬佩的。
他坚信骑士道,如果有谁否认游侠骑士,在他看来,“就仿佛要人相信太阳不放光,冰霜不寒冷,大地不滋育万物一样。”他从来不承认失败,并想出种种理由为自己辩护,认为是魔术师给他作对,剥夺了他的“胜利光荣”。他不怕人议论,、讥笑和咒骂,他说“名人而不遭毁谤,那是绝无仅有的”。他不怕遭受打击和侮辱,他虽然被人当作疯子一样关在笼子里,但不以为苦,反以为荣,他也不失去信心,还安慰别人:“干我们这一行,这种灾难是免不了的。”他更不怕死,他把非洲狮的笼子打开,凭一把又钝又锈的短剑,敢于和非洲狮一决胜负。作者把堂吉诃德放在种种意料不到的场合,反复突出他醉心于铲除人间罪恶的这一特点,从而展示出他性格中的这一高贵品质,为了自己的正义理想而置危险于不顾,愿为社会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
堂吉诃德的所作所为的出发点有着高尚的一面,即为了奉行一种崇高的原则。他为实现理想而奋不顾身的精神令我们折服,他是一个永不妥协的斗士。堂吉诃德敢于为主持正义、清除罪恶而忘我斗争,不管碰到什么样的敌人,他都毫不怯懦,永不退缩。他把磨坊
5
的风车当作巨人,毫不犹豫地挺枪拍马冲过去;他把皮酒囊当作巨人的头颅,不顾一切的提矛杀去;他把羊群当作魔法师的军队,纵马大加杀戳。他跟比斯盖人进行恶战,跟杨维斯人进行搏斗; 他为一个被曾经诱骗且遭无情抛弃的女人,而和抛弃她的人进行决斗;他甚至敢单枪匹马面对一头凶猛的狮子而毫无畏惧之心。他要作一个行侠仗义的骑士,要锄强扶弱、伸张正义,并为此而奋不顾身,具有自我牺牲的精神。他在主观上是追求和维护真理,只是他所追求的是脱离实际、早已过时的“骑士道”,所以注定只能碰壁,害人害己。他可笑又可悲,可乐又可敬。
堂吉诃德是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他痛恨专制残暴,同情被压迫的劳苦大众,向往自由,把保护人的正当权利与尊严,锄强扶弱,清除人世间的不平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或许这就是他那理想化的骑士道,但他对此是如此的迷恋和执着,如此的不可思议,已完全变成偏执;而且这种偏执不是一般性的,在他心目中它已经是全部了。因偏执而行为变得疯狂,于是大家都把他当疯子,觉得他可笑。但他从不怕人们议论与讥笑,更不怕侮辱和打击,虽然四处碰壁,但却百折不悔,一片赤诚,无论什么都不能使他改变初衷。对于他来说,人生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他说,他之所以珍重自己的生命,无非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活着是为别人,为自己的弟兄,为了铲除邪恶,为了反抗魔术家和巨人等压迫人类的势力。他坚信自己的理想,愿意一片挚情地为这个理想而尽忠。
最令我们为堂吉诃德感到辛酸的是他的爱情梦幻。《堂吉诃德》中写了许多的爱情故事,但这样的爱情故事没有一件是发生在堂吉诃德的身上。他梦幻中的心上人杜尔西内亚,可以说是从来就没有存在过,但我们又看到她无时不在堂吉诃德的左右――他成功时梦到她,失意时想到她,寂寞时想到她,热闹时也想到她。他可以容忍别人对自己的污辱,但他不能忍受别人对杜尔西内亚美貌的怀疑; 他在冒险途中遇到过无数个美女,但他认为没有人能和他的杜尔西内亚相比。直到最终他被击败,他还在为杜尔西内亚的美丽辩护——为此,他不惜放弃自己的荣誉和生命。堂吉诃德在最后一次返乡途中,念念不忘的不是自己已经被毁掉的名声,而是爱情给他造成的伤害——这种伤害当然只有他想象中的杜尔西内亚给得了他。堂吉诃德没有爱情,有的只是一个爱情梦幻,至多算是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但他为此却受尽了磨难,尝尽了屈辱,这又是多么的可笑、可悲、可叹~
堂吉诃德有着丰富的崇高性格因素。 与单纯的喜剧性角色不同,在主观上他又是一个带有悲剧性因素的人物,一个有着崇高精神境界的“疯子”。
三、热情的人文主义的传播者
堂吉诃德对社会的批评,对战争、法律、道德、文学艺术的看法都具有远见卓识,处
6
处闪耀着人文主义的思想光辉。只要不提骑士道,他的谈吐应答都十分高明,是一个学识渊博的学者,他的见解高于周围的人。他身上存在着一种伟大的信仰,一种超越常人的意愿而献身于他人的伟大精神,体现了崇高道德原则、正义感和无畏的精神,是一个热情的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者。他追求的理想社会是“不懂得什么叫做我的,什么叫做你的的黄金时代”,比起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社会来,这理想是狭窄而又模糊的,是以空想的托古改制的形式出现的,但它是反对私有制罪恶的,是进步的。堂吉诃德心中的游侠骑士是一个全才,既是一个“懂得公平分配公平交易原则”的法学家,又是神学家、医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甚至“会顶马蹄铁和修理鞍辔”。他品德上还要具有勇敢、文雅、胆大和为了“坚持真理,不惜以生命捍卫”等各种美德。这样的人正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作家心目中的理想人物。
其实堂吉诃德并不一直是糊涂的,他也是有严肃认真的一面的。他与卡迪纽等一行人聊天时所阐发的关于文武两行的精辟驳论,甚至之前的由一把橡树子所引发的关于“黄金世纪”的论述都可略见其见地深渊,学识渊博,乃至后来的那一大段在桑丘赴海岛总督之前的谆谆劝戒都不由得令人惊叹。看来他的确也是一个严肃的道德家,他有着极强的理性和想法,是一个深可敬佩的人。有谁能想象的到曾经让人百般讽嘲笑的他竟有如此的见地呢,应该说他对骑士道之外的一切是毫不含糊,对于那个时代,他有着深刻的认识:“多灾多难的时世”,“可恶的时代”,“现在这年头,懒惰压倒了勤快,困难压倒了美德,傲慢压倒了勇敢。”所以说他也是一直严肃认真地坚持自己的理想追求,并且有着随时为这个理想实现而竭尽全力即使牺牲也在所不惜。正是有着对时代,自己有这么清醒深刻的认识,他始终坚持自己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就像指导桑丘一样:“你不能只听富人的声音,该眼看穷人的涕泪,可是也不能心存偏袒”,“富人许愿送礼也罢,穷人的哀苦哭求也罢,你得尽力查明真相”,他劝导桑丘做一个正直光明磊落的总督,将自己无以实现的希望或多或少地灌输在桑丘身上。想想,如果不是本身的清醒认识,堂吉诃德能阐述得出此番大论,
作为堂吉诃德的仆人,桑丘对现实有着正确的判断力,常常纠正堂吉诃德。他说,“风车不是巨人,除非自己的头脑给风车转糊涂了。”他随时随地把主人从幻想世界拉回到现实中来。桑丘一开始就大骂骑士制度,说他主人“是个十足的疯子”,他没有得到一文工资,又吃尽苦头,几次要甩手不干,但是他还是没有抛弃堂吉诃德,他“爱他爱得像自己的心肝儿一样,随他多么疯傻也舍不得和他分手”。堂吉诃德的品德和他要扫尽人间不平的人文主义理想吸引了桑丘,他的忠诚的友情是十分感人的。桑丘跟堂吉诃德游侠,眼界在扩大,思想性格也在起变化。
7
堂吉诃德对妇女所受的侮辱和压迫也十分关注。他热情的支持美貌的玛塞拉摆脱封建偏见,追求个性解放胆大要求。在他的支持下,牧羊青年巴西琉用妙计战胜了大财主的儿子卡麻丘依仗金钱势力夺取他恋人的霸道行为。在公爵府中,他要求桑丘破除封建的门阀等级观念,进行人道的司法改革,还要“亲自视察监狱、屠场和菜市”等等。作者借堂吉诃德之口提出的“改革社会的方案”具有人文主义的特点,他把改革社会的希望寄托在道德高尚的贤明的统治者身上。这些带有人文主义特色的思想,反映了西班牙的社会运动的进步要求。
四、堂吉诃德性格中的内在矛盾
堂吉诃德穿着古代骑士的甲胄,脑袋里装的却是人文主义思想;他手中提的是中世纪的长矛,进攻的却是火枪、大炮盛行时代的西班牙社会。他清醒时是一个学识渊博的智者,糊涂时又是一个乱冲乱撞的疯子。他在主观上是追求和维护真理,只是他所追求的是脱离实际、早已过时的“骑士道”,所以注定只能碰壁,害人害己。这个滑稽的闹剧形象正反映出堂吉诃德性格中内在矛盾。
他要实现自己的人文主义理想,但他所凭借的却是过时的游侠骑士制度。然而堂吉诃德奉行的原则又并不全是骑士制度那套虚伪的东西,他外出游侠,既建立骑士的荣誉,也除暴安良,救世济人,主持正义,清除罪恶。堂吉诃德的同情心是在那些受压迫、受欺负者的一边的。他的骑士道精神的外衣下,包含着许多人文主义思想的内容。这就是堂吉诃德性格中的矛盾,而堂吉诃德的矛盾就是作者塞万提斯本人世界观的矛盾的反映,也是人文主义理想与西班牙社会现实之间矛盾的反映。
堂吉诃德这种极为矛盾的性格,,是西班牙极端野蛮的君主专制制度社会里产生的一种可悲的现象。堂吉诃德是处在西班牙帝国急遽衰落时代的穷乡绅。那时,许多小贵族、小地主都濒于破产。他们对现实满怀不满,缅怀帝国兴盛时期的繁荣,因而骑士思想在一些穷乡绅中很有影响。堂吉诃德是骑士小说的受害者,他幻想成为一个理想化的游侠骑士,他为社会打抱不平的思想是有现实基础的,也是有代表性的。然而这种现象在堂吉诃德身上却构不成悲剧,因为荒诞的游侠行为不能体现严肃的社会冲突,他只能是一个喜剧性的可笑的人物。但他追求的理想和他的崇高精神却反映了正在兴起的资产阶级的要求,这就构成了它所反应的时代要求和这个要求的不可能实现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冲突的结局必然是悲剧性的。塞万提斯借一首诗表明了自己的看法:“??两种愿望一样痴愚:或者当前再回到过去,或者未来马上在目前实现。”作者通过这种现象的集中和夸张的描绘,把
8
堂吉诃德性格中的内在矛盾揭露出来,通过喜剧的形式,将这种悲剧性的实质揭露出来。堂吉诃德性格中的矛盾正是处于新旧交替时代是西班牙现实社会的矛盾的反映。
堂吉诃德的形象是复杂而矛盾的,他身上既有滑稽可笑的特点,又有严肃认真的思考。他一会儿是荒诞不经的梦想家,荒谬绝伦,一会儿又成了真理与正义的捍卫者。有时候他既可笑又可怜,有时候却既伟大又崇高。是一个可笑又可悲、可乐又可敬的具有多重性格组合的人物形象。在非骑士的时代,堂吉诃德却以一个骑士的身份出现,注定了他性格中的滑稽因素。堂吉诃德虽然想维护正义,保护被压迫者,但他做出来的却是非正义的行为,反而使他所拯救的人受害。 但是,堂吉诃德还有丰富的崇高性格因素。他身上存在着一种伟大的信仰一种超越常人的意愿而献身于他人的伟大精神,体现了崇高道德原则、正义感和无畏的精神,是一个热情的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者。
《堂吉诃德》问世以来,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堂吉诃德的名字在不同的历史年代,在不同的国家流传着。他是一个“永远前进的形象”。他已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最卓越的典型形象之一。
参考文献
【1】陈应祥,《外国文学》修订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6
【2】傅希春,《外国文学名著选介》修订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5
【3】唯韬,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堂吉柯德》延边出版社 2006.10
【4】简同,《百部世界文学名著赏析》北京出版社,2001.2.
【5】袁世全,《外国文学名著微缩》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1.8.
【6】金志浩,《同行者:高中生自选名篇佳作》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0.3.
【7】陶德臻,《世界文学名著选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8】梁坤,《外国文学名著选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9
堂吉诃德>堂吉诃德>堂吉诃德>堂吉诃德>堂吉诃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