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孟子 二章 课后练习 开明版
孟子 二章 课后练习
【巩固练习】
(一)写出下列句中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其意义。
1. 亲戚畔之 ( )通( )译为( )
2. 曾益其所不能 ( )通( )译为( )
而后作 ( )通( )译为( ) 3. 困于心,衡于虑,
4. 入则无法家拂士 ( )通( )译为( )
(二)为画线字选择正确解释。
1(环而攻之( )A.环节 B.环子 C.围绕包围
2(池非不深也( )A.池塘 B.像水池的 C.护城河
3(委而去之( )A.曲折 B.枯萎 C.放弃
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A.区域 B.界限 C.限制
举于版筑之间( )A.举起 B.被推举 C.举行 5(傅说
6(人恒过( )A.过失 B.经过 C.犯错误
(三)选择下列句子的正确译文。
1.委而去之。( )
A.受委屈而离开他 B.放弃城而逃跑 C.受委托到那儿去
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
A.所以君子有时不打仗,有时就打了胜仗。
B.过去的君子有的不打仗,打仗的就一定能取胜。
C.因此施行仁政的君主要么不进行战争,(如果进行战争),就一定能够胜利。
) 3.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A.(通过那样的途径)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使他(不断)增长才干。 B. 因此惊动他的心,坚韧他的性情,增加他缺乏的才能。
C.(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使他动了心,忍住了性子,增长了他的才干。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
A. 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出国打仗如果没有抵抗国外敌人的猛将,那个国家常会灭亡。 B. 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抵抗国外敌人的猛将,那个国家常会灭亡。 C.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祸患,(那么)这个国家就常有灭亡的危险。 (四)语文常识填空:
《〈孟子〉二章》的作者是________,名____,字________,________(时代)人,是孔子以后的__________。本文的文体是________,这两篇的中心论点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
文段一: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 1(阅读第一自然段,回答问题:
(1)守城一方的防卫条件具体表现在哪里?
(2)攻城一方“环而攻之”所凭借的条件是什么,
(3)作者在这一段论证的角度是攻方还是守方,
2(阅读第二自然段,回答问题:
(1)守城一方的防卫条件具体表现在哪里?
用心 爱心 专心 123号编辑 - 1 -
(2)攻防之战的结果是什么?
(3)守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什么?
3(阅读第三自然段,回答问题:
(1)本段中心句是什么?
(2)画线句子否定了什么?
(3)文中“君子”指本段中的什么?作者认为“域民”、“固国”、“威天下”应该靠什么?
(4)“君子”战必胜的主要条件是什么,
文段二: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
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阅读第一自然段,回答问题:
(1)“大任”指什么?“是人”指哪种人?
(2)用横线标出“是人”需要经受哪些磨难?
用原文回答) (3)通过这些磨练能带来什么好处?(
2(阅读第二自然段,回答问题:
(1)经过痛苦斗争进程而得到的好处是什么?(用文中的三个字概括)
(2)造成一个国家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用心 爱心 专心 123号编辑 - 2 -
参考答案
(一) 畔通叛 叛变 曾通增 增加 衡 通 横 梗塞 拂 通弼,辅助
(二)C C C C B C
(三)B C A C
(四)略
(五)阅读:
文段一:
1(1)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2)天时(3)攻方
2(1)守方的条件是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粟多。(2)委而去之(3)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3((1)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2)域民以封疆之界, 固国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以兵革之利 (3)得道者 得道 (4)得道
文段二:
(1)治理国家的重任 指承担和能够承担这种治理国家重任的人 (2)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 (3)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1(
2(1)改、作、喻 (2)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用心 爱心 专心 123号编辑 - 3 -
用心 爱心 专心 123号编辑
4
范文二:《〈孟子〉二章》课后小结(打印版)
《〈孟子〉二章》课后小结
一、文学常识。
1、孟子,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儒家思想的代
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认为他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因此把他和孔子并称:孔孟~
并尊其为“亚圣”。
2、《孟子》是儒家的经典之一,为孟子和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著。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
《中庸》、《论语》合为“四书”。
3、孟子思想的核心是“仁政”“王道”“仁义”“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
君为轻”的观点。
4、相关成语:得道多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内忧外患 二、正音
?夫(fú)环而攻之
?亲戚畔(pàn)之
?米粟(sù)非不多也
?舜发于畎(quǎn)亩
?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
?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
?入则无法家拂士( bì)
?曾(zāng)益其所不能
?行拂(fú)乱其所为
三、通假字
?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
?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困于心衡于虑 “衡”同“横”~梗塞~不顺。
?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通“弼”~辅佐。 四、古今异义
?七里之郭 (
古义:外城 今义:姓氏
?池非不深也 (
古义:护城河 今义:池塘
?亲戚畔之 (
古义:内亲外戚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成员
?委而去之 (
古义:放弃 今义:委任
?降大任于是人 (
1
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词
?举于士 (
古义:狱官 今义:士兵
?版筑之间 (
古义:捣土用的杵 今义:建筑、修路 五、一词多义
国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国防
国恒亡 国家 ?
利 ?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
?兵革非不坚利也 锐利 于 ?舜发于畎亩之中 从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给
?征于色 在
?生于忧患 由于~在 发 ?发于畎亩 被任用
?发于声 表现 拂 ?行拂乱其所为 阻挠~违反
?入则无法家拂士 同“弼”~辅佐
城 ?三里之城 内城
?城非不高也 城墙 六、词类活用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名词用作动词~震慑。 (
?人恒过 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 (
?入则无法家拂士 动词活用为名词~国内 (
?出则无敌国外患 动词活用为名词~国外 (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使动用法~使…坚固。 (
?必先苦其心志 使动用法~使 ……痛苦 (
?劳其筋骨 使动用法~使 ……劳累 (
?饿其体肤 使动用法~使 ……受饥饿之苦 (
?空乏其身 使动用法~使 ……受到贫困之苦 ((
七、其他重点词
? 得道多助 助~帮助、支持。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2
不如~比不上。
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环而攻之而不胜 环~围。 (
?兵革非不坚利也 ((((
兵革~武器装备。
坚利~坚固锋利。
?委而去之 委~放弃。去~离开。 ((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固~使…巩固。险~险要。 (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威~震慑~使人害怕~屈服。 (
?寡助之至 寡~少。至~极点。 (((
?以天下之所顺 顺~归顺~服从。 (
?举于版筑之间 被选拨 (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 责任、使命 (
?行拂乱其所为 拂~违背。 ((
?曾益其所不能 益~增加。 (
?人恒过 恒~常常。 (
?而后作 作~奋起~有所作为。 (
?而后喻 喻~明白~了解。 (
?敌国外患 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 八、写出两个含有下面句中加点词义的成语。
(1)多助之至:如获至宝、至高无上、至理名言 (2)失道者寡助:
曲高和寡、孤陋寡闻、寡廉鲜耻、孤家寡人 九、重点句翻译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
部团结啊。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
武力的强大。
4、得到多助,失道寡助。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
人就少。
3
5、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6、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所以~上天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体肤饿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7、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颜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颜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8、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如果国内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国家时时都有灭亡的危险。
9、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之后才知道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十、关于本文的对联
?有道百姓不弃 无德万民皆责
?得道得民得天下 失义失心失苍生
?得地不如得利 取利哪比取民
?暴君穷黩武 仁者得人心
十一、回答问题。
1、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说这一观点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具体体现, 答:观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天时、地利、人和这三要素中~孟子认为人和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要赢得民心的前提是“得道”~而这个“道”就是他一贯主张的“仁政”。所以孟子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说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实际上就是在说明他的“仁政”主张。
2、武王伐纣、牧野倒戈,能够证明文中所说什么道理,
答: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3、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答:?内有法家拂士~?外有敌国外患。
4、语段主要论述了凡是能担天下大任的人才,都必须经受一定的磨炼,这样才能取得“曾益其所不能”的效果或成就。请紧扣这一论述,任意举一个恰当的事例作论据。 ,所举事例必须包括人名、所受的磨炼、取得的成就)(3分,每点1分) 5、《论语》中孔子曾称赞他的弟子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结合本文,谈谈颜回的故事能说明什么道理。
围绕“痛苦和磨难可以造就人才”来答即可,答“生于忧患”亦可。 6(孟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警示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两千多年后的今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名言能引起你什么样的共鸣,
4
围绕“物质生活优裕了~仍然需要忧患意识”或“因有忧患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来答即可。
7. 孟子说理散文的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你以选文第?段为例加以具体分析。
这段文字以“先必”二字领起“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构成一组排比~读起来一句紧似一句~非常有气势,且这组句子句式较整齐~以短句为主~和前后较长的句子搭配起来~使全段句式富于变化~读起来节奏感很强。(3分,意思对即可)
8. 孟子在选文第?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必须经受磨炼。下面列出的名言中,与之意思相近的是( )和( )这两句。(3分) A. 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
B.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C.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A D
9、回忆你学过的文言课文,从中举出一则可以证明本文论点的史实。 答:秦王朝施行暴政~使“天下苦秦久矣”~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秦王朝灭亡。或者长勺之战能以弱胜强的先决条件~就是作到取信于民。
10、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4分) ,1,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用自己的话解说也可,,一点1分。共2分,,答出是否有现实意义~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2分,,共4分,
11.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你今后的学习或生活有怎样的指导意义,(3分)
从磨炼意志、知错能改、做事要有原则等方面回答。
12(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体会。(不超过20个字)(4分)
如:“磨难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要有危机意识~不要贪图安乐”等。(言之成理即可)(本题4分~超过20字扣1分)
(将2013年中考卷中的题目再加入)
5
范文三:孟子 二章 课后练习 开明版[doc]-下载
孟子 二章 课后练习
【巩固练习】
(一)写出下列句中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其意义。
1. 亲戚畔之 ( )通( )译为( )
2. 曾益其所不能 ( )通( )译为( )
3.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通( )译为( )
4. 入则无法家拂士 ( )通( )译为( )
(二)为画线字选择正确解释。
1(环而攻之( )A.环节 B.环子 C.围绕包围
2(池非不深也( )A.池塘 B.像水池的 C.护城河
3(委而去之( )A.曲折 B.枯萎 C.放弃
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A.区域 B.界限 C.限制
5(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A.举起 B.被推举 C.举行
6(人恒过( )A.过失 B.经过 C.犯错误
(三)选择下列句子的正确译文。
1.委而去之。( )
A.受委屈而离开他 B.放弃城而逃跑 C.受委托到那儿去
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
A.所以君子有时不打仗,有时就打了胜仗。
B.过去的君子有的不打仗,打仗的就一定能取胜。
C.因此施行仁政的君主要么不进行战争,(如果进行战争),就一定能够胜利。 3.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A.(通过那样的途径)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使他(不断)增长才干。 B. 因此惊动他的心,坚韧他的性情,增加他缺乏的才能。
C.(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使他动了心,忍住了性子,增长了他的才干。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
A. 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出国打仗如果没有抵抗国外敌人的猛将,那个国家常会灭亡。
B. 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抵抗国外敌人的猛将,那个国家常会灭亡。
C.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祸患,(那么)这个国家就常有灭亡的危险。
(四)语文常识填空:
《〈孟子〉二章》的作者是________,名____,字________,________(时代)人,是孔子以后的__________。本文的文体是________,这两篇的中心论点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
文段一: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 1(阅读第一自然段,回答问题:
(1)守城一方的防卫条件具体表现在哪里?
(2)攻城一方“环而攻之”所凭借的条件是什么,
(3)作者在这一段论证的角度是攻方还是守方,
2(阅读第二自然段,回答问题:
(1)守城一方的防卫条件具体表现在哪里?
(2)攻防之战的结果是什么?
(3)守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什么?
3(阅读第三自然段,回答问题:
(1)本段中心句是什么?
(2)画线句子否定了什么?
(3)文中“君子”指本段中的什么?作者认为“域民”、“固国”、“威天下”应该靠什么?
(4)“君子”战必胜的主要条件是什么,
文段二: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
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阅读第一自然段,回答问题:
(1)“大任”指什么?“是人”指哪种人?
(2)用横线标出“是人”需要经受哪些磨难?
(3)通过这些磨练能带来什么好处?(用原文回答)
2(阅读第二自然段,回答问题:
(1)经过痛苦斗争进程而得到的好处是什么?(用文中的三个字概括)
(2)造成一个国家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参考答案
(一) 畔通叛 叛变 曾通增 增加 衡 通 横 梗塞 拂 通弼,辅助
(二)C C C C B C
(三)B C A C
(四)略
(五)阅读:
文段一:
1(1)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2)天时(3)攻方
2(1)守方的条件是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粟多。(2)委而去之(3)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3((1)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2)域民以封疆之界, 固国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以兵革之利 (3)得道者 得道 (4)得道
文段二:
1((1)治理国家的重任 指承担和能够承担这种治理国家重任的人 (2)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 (3)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2(1)改、作、喻 (2)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范文四:孟子二章
《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 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 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 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一、字音字形
畎亩 :quǎn 傅说:yu è胶鬲 :g é管夷吾 :yí wú百里奚:x ī行拂乱其所为:f ú曾益其所不能 :zēng 拂士 :bì
二、节奏停顿
三、词语解释
舜发 . 于:被任用 人恒过
.. :犯过失 。 傅说举 . 于:被选拔 衡 . 于虑:同“横 ” 梗塞, 指不顺。
故 . 天将降大任 . 于是 . 人也 所以 ; 责任,担子;这 而后 作 . :奋起,指有 所作为。
苦 . 其心志:使┅┅痛苦 征于色 . :脸色 劳 . 其筋骨:使┅┅劳累
发 . 于声:吟咏叹息之气 饿 . 其体肤:使┅┅饥饿 而后喻 . :了解,明白。
空乏
.. 其身:使┅┅贫困 法家拂 . 士:同“弼”辅佐 乱 . 其所为:使┅┅错 乱、扰乱 入 . 则:在里面。指国内 出 . 则 :在外面。指国外 所以 动 . 心忍 .
性:用这些办法 ; 使┅┅惊动; 使┅┅坚韧。 曾益
.. 其所不能:增加。 曾同“增 ”。 行 拂 乱其所为:违背
四、翻译
(一)重点句子翻译
1、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 为。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 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用这些办法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
3、人恒过,然后能改 一个 人常常是犯了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能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的国 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这个国家常常会灭亡。
5、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患使人生存发展, 而安逸享乐使人灭亡。
6、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句义: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起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 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然后人们才能了解他。
(二)全文翻译
五、理解填空
(1)文章讲的是 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 的问题,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2)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 事业。 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的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3)第一段承上启下的句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其中“ 是人 ”指上述六人和与此相 似的其他人。
(4)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 练。
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 。 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饿其体 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行为 。 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
其结果才能 动心忍性 ,(受磨练的益处) 曾益其所不能 。
(5)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即: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
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 征于 色,发于声,而后喻 。
(6)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个人)。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 (7)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 孟子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 法家拂士 和 敌国外患 。
五、思考、应用。 (1)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 在今天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如何看待,请举例谈谈。
(2)有人认为现在生活优越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失去了现实意义。请举例谈谈 你的看法。 附论证本文观点的名言及事例:勾践,卧薪尝胆。 艰难困 苦,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忧劳兴国,逸豫亡身。
六、开放题。 1、请再举出一些成功背后付出无数艰辛的例子或名言。(张海迪、爱 迪生 )
(名言: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 )
例:司马迁惨遭宫刑而愤作《史记》;越王勾践,经受奴仆之苦,而卧薪尝胆, 战胜吴国,成就大业。 )
“自古英雄多磨难”。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在与挫折斗争中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发愤著书,写出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 著《史记》。音乐家贝多芬,一生遭遇的挫折是难以形容的。他十七岁失去母亲,三十二 岁耳聋,接着又陷入了失恋的痛苦之中。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这打击是多么的大啊!可贝 多芬不消沉、不气馁,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 绝对办不到。”他始终顽强地生活,艰难地创作,成为世界不朽的音乐家 。
七、按要求答题: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答:生于忧患,死于安
乐
2、在作者看来,一个人经受了艰难困苦的磨练,将会有怎样的益处?
答: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什么?
答: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十四)《鱼我所欲也》《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 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 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 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 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 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 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 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乡为 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 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一、生字箪(dān)蹴(cù)羹 (g ēng)死亦我所 恶(wù)
二、重点词解释
1、二者不可得兼
.. :同时得到 2、故患 . 有所不辟 . 也:祸患,灾难;通“避”,躲 避。
3、如使
.. 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假如 4、贤者能勿丧
.. 耳:不丢掉。 何加:有什么益处 5、蹴 . 尔 而与之:践踏,助词 。 6、万钟则不辩 . 礼仪而受之:通“辨”,辨别 。
7、万钟于我何加
.. 焉:有什么益处 8、妻妾之奉 . :侍奉。 9、不屑:认为不值得,这里 指不愿意接受的意思。 9、所识穷乏者得 . 我与 . :通“德”,感激;通“欤”,语气词。 10、乡 . 为身死而不受:通“向”,从前。 11、是亦不可以已 . 乎:停止,放弃。
12、此之谓失其本心
.. :本来的思想,即义。 13、苟得:苟且取得,本文指:“苟且偷生, 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15、万种则:丰厚的俸禄,表假设。
二、翻译下列句子
1、舍生而取义者也 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保持这种品德使它不丧失罢 了。
3、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 译为 :如果你轻蔑地呼唤着给他吃,连过路的饥民也不 会接受。 。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译为:为了我所认识的贫困穷苦的人感激我的恩 德吗?
5、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原先为了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却为了宫室的华丽而接受了。
6、此之谓失其本心 这就是所谓的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 心 。
7、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
对于优厚的俸禄如果不问他合不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来说有 什么益处呢?
8、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人不用。
四、思考题
1、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 孟子 , 战国 时期鲁国人, 思想家 、 教育家 ,是 儒 家 思想的代表人物,人称 亚圣 。还学过他的文章有 《得到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附“四书”:《孟子》《论语》《大学》《中庸》 )
2、理解及背诵:(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 也。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 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 开头以
(3)《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 ;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 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4)《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 之,贤者能勿丧耳。
(5)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6)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 之 ) 。
(7)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 故患有所不辟也 。)
(8)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9)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 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3、思考。(1)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 道义 ,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 是指 丧失道义。
(2)人的本心是什么? 舍生取义
(3)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 证、道理论证 。
(4)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 写的好处是什么? 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
垫。
(5)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
鱼和熊掌对比 //生与死对比 // 向与今天比较等
(6)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 意在说明在 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 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 5、联系。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 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观点:舍生取义诗句:(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 间遍种自由花(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 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6、 应用。 (1) 本文孟子用“舍生而取义”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 (选择) 文天祥 《过零丁洋》 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 中有正确选择的人。例如: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 (2)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 启示,请简要谈谈。 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 (3)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 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如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 魔,以身殉国。刘胡兰,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
(4)列举奉行“舍生取义”这一行为准则的事例,并简要概述。如:南宋末年文天 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 终被杀,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5) 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 作为 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 “义”字?(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 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6)作者在文中赞扬的是怎样的人:舍生取义的人(精神永存),批评的是怎样的 人:见利忘义的人(无生命价值)
(7) 文章阐述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的观点,读完此文后你有何见解。答:人生 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辨礼义,要有舍生取义的精神;要保持善良的天性,见利忘义,苟且偷 生的行径是不可取的。
范文五:孟子二章
《孟子二章》课时练
(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2~15题。(15分)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
②敖蹴然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狐丘丈人曰:“夫
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此之谓也。”孙叔敖曰:“不然。吾.
④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狐丘
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尤病诸。”(《孙叔敖遇狐丘丈人》)
[注]①仆:对自己的谦称。②蹴然:吃惊不安的样子。③怨归之:怨恨会集中于他。④吾志益下:我的心志越在于下层。⑤尧,舜其尤病诸: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特别担心做不到呢。 ⑤③①
1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必先苦其心志 ( )(2)入则无法家拂士( ) ..
(3)仆闻之 ( )(4)官大者,主恶之( ) ..
1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不知木兰是女郎B .舜发于畎亩之中 此之谓也 ....
C .所以动心忍性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D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孙叔敖曰:不然。 ......
14.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人恒过然后能改。
(2)可以免于患乎?
15.阅读甲乙两文后,回答下面问题。(4分)
(1)甲文中,列举舜、孙叔敖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论证什么观点?
(2)乙文中,孙叔敖所持的观点与甲文中哪句话意思相近?
(二)阅读【甲】【乙】两文,回答12-15题。(共8分)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唐·魏徵《谏太宗十思疏(节选)》)【注】①固:使??稳固。②浚(jùn ):疏通,深挖。③下愚:愚蠢。④明哲:这里指聪明的人。⑤当:主持,掌握。⑥神器:这里指国家。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曾益其所不能 曾( )(2)臣闻求木之长者 闻( ) ..
1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语句。(2分)
(1)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
(2)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③④⑤⑥②①
译文:
14.【甲】【乙】两文都采用了的表达方式【甲】文还采用了
15.【甲】【乙】两文都表达了“居安思危”的思想。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2分)
答: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小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1.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入则无法家拂士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B .人恒过,然后能改 然则何时而乐耶 ....
C .舜发于畎亩之中 皆以美于徐公D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
12.把下面的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
13.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3分)
(1)文章开头列举了六位古代圣君贤臣,他们经历艰苦磨难后都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在历史长河中,这样的事例还很多,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再列举一例。(2分)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一句论证了论点中的“
”。(1分)
14.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你对“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的理解与认识。(3分)
四、阅读《鱼我所欲也》(节选),完成第12~14题。
一箪食,。。。。。。。。。此之谓失其本心。
1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蹴尔而与之 蹴: (2)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 ..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2分)
呼尔而与之 翻译:
14.“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4分)
五、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此之谓失其本心。
1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所欲有甚于生者 甚:厉害 B.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苟且得到 ...
C .万钟于我何加焉 加:增加 D.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 ..
12.与“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这句话中“而”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B.学而不思则罔 ..
C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D.朝而往,暮而归 ...
13.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将鱼与熊掌进行对比,提出了他的主张:当二者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
B .作者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证明自己的观点。
C .屈原纵使路途再漫长,也要上下求索,终遭奸臣毁谤,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怀着悲
愤投入汨罗江。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孟子舍生取义这一主张。
D .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的名言,如“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
六、文言文阅读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辟:同“避”,躲避B 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丧:丧失)
C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蹴:践踏)D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得:得到)
10.下列甸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A .相与步于中庭 B .苛政猛于虎也 C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D .管夷吾举于士
11.把第1卷《鱼我所欲也》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译文:
(2)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
12.根据《鱼我所欲也》的内容填空。(2分)
孟子认为人之“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他通过豆羹的取舍、 的取舍等方面论证了“义”和“不义”的存在。
(七)阅读《鱼我所欲也》和《万事莫贵于义》,完成29-32题。(15分)
【甲】鱼,我所欲也。。。。。,贤者能勿丧耳。(选自《孟子·告子上》)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
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选自《墨子》)
【注释】①予:给,送。②子:你,代词。③履:鞋子。④一言:一句话,即关系到正义与非正义的一句话。
29.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1)故患有所不辟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 ..
(3)今谓人曰( ) (3)何故( ) ..
30.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④①②③
(2)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31. 【甲】文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观点,具体来说是用 这个比喻来阐述 的观点;【乙】文论证层层深入,首先论证了帽子鞋子不如手脚珍贵 ,其次论证了 ,然后论证了生命不如义珍贵,最后强调了 的中心论点。(4分)
32. 【甲】【乙】两文都阐明了“义”的重要性,您认为“义”的内涵是什么?今天还有坚持的必要吗?为什么?(3分)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
乏者得我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①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
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
乐》
6、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B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7、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1)呼尔而与之( ) (2)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 ...
(3)所以动心忍性( ) (4)困于心,衡于虑( ) ...
8、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
(2)
9、选自《孟子》的两则文段,骈散结合,说理透彻,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甲
文第一段告诉我们:对于人来说,生死固为重要,但 更重要。乙文第一段则讲明了 的道理。(2分)
10、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当面对诸如“生”与“义”、“忧患”与“安乐”的选择时,如何才能做到不失“本心”?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4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孟子二章课后练习开明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