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赤壁赋公开课教案
赤壁赋
教学目的
1、了解“赋”的特征,鉴赏本文的音韵美和意境美。
2、分析本文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以及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鉴赏文章的表达技巧。
3、结合作者处境,体验作者情感,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作者对人生的看法如何理解。
2、景、情、理的融合,写景的技巧。
教学方法
1、诵读、翻译、理解、总结拓展 。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1、2课时
教学要点
1、解题,介绍“赋”的特点。
2、介绍作者生平以及写作背景。
3、结合诵读分析前半部分的思想内容。
一、导入新课
1、导入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投影以下文字):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2、 苏轼其人其文
(1)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父苏询,弟苏辙均以文名著称,而以苏轼成就最大。文坛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为“三苏”。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中进士,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
自号东坡居士。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
(2)苏轼的文章如波澜迭出,变化无穷,无论什么样的题材,在他的笔下都表达得新鲜贴切而又明白晓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赤壁赋》用古代散文的笔调写赋,叙事,写景,抒情,说理浑然一体,想象丰富,哲理深邃,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我们的课文所选是他的《前赤壁赋》。
3、 关于赋
赋是一种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讲究文采,以铺陈为能事。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象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
二、检查预习
A、课文正音。
属(Zhǔ) 窈窕(Yǎo Tiǎo)斗(Dǒu) 冯(Píng) 棹(ZHào ) 和(Hè)愀(Qiǎo) 扁(Piān) 藏(Zàng)藉(Jiè)
B、特殊句式和活用现象
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状语后置 )
2、凌万顷之茫然。( 定语后置 )
3、渺渺兮予怀( 倒装句 )
4、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名作状 )
5、侣鱼虾而友麋鹿( 意动用法 )
6、正襟危坐( 使动用法 )
7、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使动用法 )
8、方其破荆州(使动用法 )
9、夫水,智者乐也。( 判断句 )
10、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 被动句 )
三、诵读提示
第2段,注意这个乐极生悲的转折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一位客人吹起洞箫,悲戚的箫声使大家“乐甚”的心情陡转,一下跌落到情绪的低谷,都随着箫声悲伤、痛苦。诵读时,注意三个阶段:第一,读“乐甚”句,语速要快一些,这样可以表达快乐的心情。第二,“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句,语速可以逐渐放慢,情绪由快乐转为平静。将这句话作为下文“生悲”的过渡。第三,读吹箫客人倚歌和之,传出悲凉曲调时,语速要放得更慢,并且要注重重读的字。如“可读成“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四、分析第一段
1、重点词语:
属:通“嘱”,劝酒。少焉:一会儿,不一会儿。
横:笼罩。 如:往。凌:越过。冯:通“凭”。
2、本段的层次怎样划分?
可分三层。 第一层,第一句,点明时间、人物、地点。这是写赋的笔法,
如一首诗歌前的小序。 第二层,第二、三句,前句写景,后句叙事,是月出之前的情况。 第三层,第五—七句,先写景后叙事,是月出之后的情况。
3、本段展示了一个怎样的境界?
本段展示了一个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
4、本段的感情色彩如何?
以喜悦为主。
五、分析第二段
1、重点词语
空明:月光下江水明澈。溯:逆流而上。和:伴奏。 舞、泣:读是使动用法。
2、本段可分几层?
可分两层。 第一层写作者的歌声。 第二层写客人的箫声。
3、本段刻画了怎样的意境?
本段刻画了一个主客之间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
4、本段的“喜”从何体现?与上段的“喜”有什么不同?
本段的“喜”由主人“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看出。本段的“喜”比上段更甚,这样可为下层转入“悲”形成更大的反差。
5、歌词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词表达了主人怎样的情怀?
“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6、本段的“悲”从何体现?
本段“悲”从客人悲凉的箫声中体现。
7、作者是怎样描写箫声之悲的?
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徊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8、本段在全文的结构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转折过渡。
六、作业 1、整理重点实虚词 2、课外阅读背诵本文
第3、4课时
教学要点
1、继续分析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鉴赏课文的艺术特色,领略卓越的艺术成就。
一、分析第三段
1、重点字词
A、一词多义
(1)固
A 固一世之雄也 (本来)
B 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 (险固)
C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使动,使??稳固)
D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顽固)
B、通假字
(1)举匏樽以相属 (通“嘱”,劝酒)(2)山川相缪 (通“缭”)
C、词类活用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名作状)
(2)顺流而东也 (名作动)
(3)侣鱼虾而友麋鹿 (意动)
D、特殊句式
(1)何为其然也 (宾语前置)(2)而今安在哉 (宾语前置)
2、诵读提示
第3段,客人说出“悲”的原因——人生短暂,历史无情。比起气势宏大、生命悠长的长江来,人类显得多么渺小、可悲!诵读这一段时,第一,读曹孟德横槊赋诗,周瑜鏖兵赤壁时,要读出英雄当时的气势,同时,也要把对英雄的仰慕之情读出来。可以这样读:“月明星稀??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对这两个反问句要诵出他们当年踌躇满志、英姿勃发的情感。读“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横槊赋诗”句,读出当年英雄的气魄——“舳舻千里,旌旗蔽空”,语速放慢,字字千钧。第二,读出转折。如:“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前半句肯定上文,后半句骤转,读成“而今/安——在——哉”,强调英雄不在了,突出心情的怅惘空虚。第三,读“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羡长江之无穷”这句时,要突出悲哀感叹的心情。
4、本段主要写了什么?
本段写客的回答,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
5、本段的感情色彩如何?
悲伤。
6、“客”是如何阐发当时的情怀的?
“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有感于人生短暂。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这么一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销声匿迹,那么默默无闻的平庸之辈,就更连影子都不曾晃动一下就悄然消失了。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的思想。对于封建社会的文人来说,当他们政治失意或生活遭遇到挫折的时候,往往就陷入到这样的苦闷和迷茫之中。虽为客语,实际上也反映了作者本人思想中的消极面。
二、分析第四段
1、重点字词
(1)、一词多义
A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享有)
B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到) 适 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女子出嫁)
D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山丘 (适合)
E 适得君府书,明日来临汝 (刚刚,才)
F 适大病,不能行 (适逢)
A 逝者如斯,而未尝为也 (流逝)
逝 B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通“誓”,发誓)
C 淑尔远逝,往来翕忽 (去,消失)
D 时不利兮骓不逝 (跑)
(2)虚词
A 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
B 曾不知老之将近 (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
(3)苟
A 苟非吾之所有 (假如)B 欲苟顺私情 (假如)
(4)虽
A 虽一毫而莫取 (即使)B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虽然)
2、诵读提示第4段,苏轼的一番话表现他力求排遣苦闷、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诵读时要注意感情的转折,语速要平缓。
3、本段主要写什么内容?感情色彩如何?
本段的感情色彩变为喜悦。主要写苏子批评客的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
4、作者是如何阐发自己的人生感悟的?
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开头的写景和客的答话,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应该轻物质而重精神,执着于自己的不朽事业,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5、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
(主要从观点是积极还是消极的方面进行讨论)
作者的某些语言容易被理解为及时行乐,但这种思想并没有从文章中直接反映出来,作者表明的观点是希望一个人不要发无病之呻吟,不要去追求那种看似超脱尘世其实却并不现实的幻想世界;而适应现实,在目前这种宁静恬适的环境中不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作者的这种观点包含一定的合理性,因为作者不同意看问题绝对化,注意到事物相反相成的辨证关系。但这种观点并不科学,他是沿袭了庄子的相对主义观点,否认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抹杀事物质与量的区别。总之,在当时的背景下,作者的观点还是积极的。
三、分析第五段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不知东方之既白”,诵读要点是经过苏轼的劝导,大家转悲为喜,要读出转折和欢快来。
1、本段感情色彩如何?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本段感情色彩是“喜”。照应了开头飘然欲仙的快乐。主要写客人听了苏子的话,身心释然,主客开怀畅饮,兴尽酣睡。
2、这样的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这种结尾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不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3、结合全文,应如何认识文中的主与客?
主客实际是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积极和消极的两种心态。
四、艺术鉴赏
1、写景、抒情和议论的紧密结合。
全文不论是议论还是抒情,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
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又蕴涵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历史陈迹,缅怀历史人物,显示人生的变与不变的道理。
2、以文为赋的体裁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声韵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勃郁顿挫,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整齐对偶不同,它的写作更为自由。如开头几句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却有整饬;以下直至篇末,虽都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文义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很适宜于朗读,极富声韵之美,体现出韵文文学的长处。
3、优美形象,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
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具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五、作业:1、背诵本文 2、改写本文
范文二:赤壁赋公开课教案
精品文档
赤壁赋公开课教案
周口中学 贾金凤
假如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地拔起,我相信,整部中国文化史将因之而失重。
——方方《喜欢苏东坡》
1、知识与能力:
熟读并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
合作学习,体会本文的情感变化和景、情、理水乳交融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文中对人生意义的讨论,揣摩体味作者旷达乐观的情怀。
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
1课时
多媒体、探究法、课前确定“走近苏东坡”主题阅读并确立研读小组等
1 / 33
精品文档
一、导入
?在中国诗人中,李白太高,瑶台仙阁高不可攀;陶渊明太远,桃花源里忽隐忽现;杜甫较近,却显太实而缺空灵;比较起来我更喜欢苏轼,他的诗,随手拈来如飞天袖间散落的花朵,气韵生动,神思逸飞。有豪迈酣畅的“老夫聊发少年狂”,也有缠绵多情的“十年生死两茫茫”;有慷慨纵横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也有冷静直观的“不识庐山真面目”;有旷达洒脱的“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有“若把西湖比西子”的浪漫细腻?? 今天我们就走进他的千古美文《前赤壁赋》去了解他在黄州期间艰难而不平凡这段经历里的复杂心情。
?他仕宦一生,沉浮一生,却总对生命保持着一种热忱,他在江边吟诵“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惆怅,他在月下低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思念;他在沙场上豪言“西北望,射天狼”的威武,他在风雨中咏颂:“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想必大家都猜出他是谁了吧,
是的,他就是永不低头的苏轼。
国家优秀经典剧目《班昭》中的一段精彩台词说:人生“最难耐的是寂寞,最难抛的是荣华,从来学问欺富贵,真文章在孤灯下”,这又何尝不可以来概括苏轼在黄州期间那段苦难而又不平凡的经历。苏轼因“乌台诗案”含冤来到
2 / 33
精品文档
满目荒凉的黄州,一代名人与鱼虾麋鹿为友,与樵夫渔民为伍,苏轼感受到了有生以来从未有过的孤寂和悲苦。于是他多次来到黄州壮美的赤鼻矶,寄情山水、凭吊古人。在赤壁下,他看透生命的短暂,一次次悟透生命的永恒,他用《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为他苦难多变的人生作了最精彩的诠释,那么今天就让我来欣赏其中的《前赤壁赋》这篇千古美文,共同感受这位大文豪的心里路程。
?知人论世
1(走近苏轼
2(关于“赋”
3. 写作背景
4. 释题
以上相关内容见资料
二、自主学习
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词类活用
疑难解决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2.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3 / 33
精品文档
三、合作探究
?情感思路
1、阅读读全文,:感受苏轼和客人在黄州的心情的变化,试从文中找出最能体现思想感情变化的关键词语:
板书:乐甚 ——愀然——悲——喜而笑
乐————悲———— 乐
?赏“乐”之景
1、作者在第二段开头说:“于是饮酒乐甚”,请问作者因何而“乐”,
如诗如画的美景。
古诗有云: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齐具,怎能不让人飘飘欲仙呢,请同学们齐读第一自然段,指出四美分别对应的内容是什么。
第一段写了哪些美景,能否为我们描绘这些画面,
清风、白露、流水,再加上月色、天光,使人赏心悦目,陶醉其中,不仅是“乐”,还是“乐甚”。 清风水波
白露水光
?画面描绘,肯定两种不同的学习方法:有的写,有的思考。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凉爽的秋风徐徐吹来,
4 / 33
精品文档
江面上荡起漾漾微波。这时,一轮明月,冉冉升起了:“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清风与明月相伴,白露与水光交织,苏子泛舟赤壁之下,一叶扁舟如一片苇叶,轻浮水面,任意飘荡。这澄澈幽美、如梦境一般的夜景,使作者飘飘欲仙,超然物外,陶醉于良辰美景之中 ?这句话中,哪个词用得最好,好在哪里,
徘徊:不只写出月亮令人不易觉察的缓慢移动,生动形象,而且写出了月亮对于游人的依依眷恋,脉脉含情。
文中诗人的“乐”除了表现在美景,还有哪些动词也表现了诗人泛舟秋江的快乐,
诵 歌纵 凌
泛舟秋江赏美景的愉悦,任凭、凌越、身心自由
找出诗人主观感受的句子
浩浩乎
飘飘乎
好,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种情景吧
?解“悲”之情
1、作者泛舟赤壁既然如此之乐,那么,他为何在第三段开头突然就“愀然”呢,悲从何来,
来自“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歌词中的“美人”,“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是什么意思,怎样
5 / 33
精品文档
理解“美人”,
预设:我心里想得很远啊,眺望着美人啊,她却在天的那一边。
美人:象征圣主贤臣、美好理想。而“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句话其实是在说,皇帝啊,皇帝啊,我想念你呀,想念你,何时才能回到您的身边去~美人比君,说明作者仍然惦念着心中的君主,写出忠君之殷切,希望能重用自己,为宋王朝分忧。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著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用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的一句话就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对苏轼来说,“美人”意味着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而此时,在“天一方”的“美人”,却成了他可望而不可即的追念。
“为什么“美人”在“天一方”
苏东坡生存的年代恰好王安石变法新党与司马光旧党斗争,由于坚持正义,夹在两种势力中间,屡遭贬谪与磨难。这时的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一生忠君,却被贬他乡,壮志难酬。理想不能实现,怎能不“愀然”,
他在去世前曾写过一首《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6 / 33
精品文档
黄州、惠州、儋州是他人生的三处贬所,也是他人生中的三杯苦酒。在他自己看来,他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在政治上是个地地道道的失败者。所以他“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来自客人悲怨的“萧声”,怎样描述“萧声”的,
作者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2、第三段末尾借客人之口发出了“托遗响于悲风”的感叹。客人为何而“悲”, ?来自“一世之雄”的曹操和“吾与子”的处境对比:
由眼前的水月联想到像曹操这样不可一世的英雄尚目随“大江东去”,销声匿迹,“而今安在”,何况“渔樵于江诸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的“吾与子”,只能是白添几许白发而己,悲~ ?悲叹生命的短暂:
宇宙无穷而人生短暂,渺如沧海一粟;江水无穷而人生须臾。
陈子昂 “念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涕下”
许浑“英雄一去豪华尽,唯有青山似洛中”
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7 / 33
精品文档
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由理想现实矛盾生悲。
渴望能“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却“知不可乎骤得”。
3、小结:同学们,你看,作者真可谓乐极悲来,至悲至痛啊~ ?悟“乐”之理
1、作者是怎样劝慰客人,使他从悲情中解脱出来,
心病还须心药医。听了苏子的一翻理,客人思想上得到了顿悟。苏子是怎样说理的,你能为我们阐述一下吗,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说的是水,它千百年来一直不停的奔流,永不停息,流走了多少岁月,也流走了多少英才伟人;“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说的是月,它虽有圆有缺,但却并没有增加也不见减少。从这两个角度推广到天地万物的话,可以来说明一个事理:
变与不变
角度一:变。天地万物时刻都在变化着,即使是一瞬间的功夫也不停止,就像水的奔流不息,月的阴晴圆缺一样。
角度二:不变。天地万物包括我们人,一样都是永恒的。什么意思,高山、明月、江水、天空星辰,它们的恒久我们是可以认同的,但人怎么是永恒的呢,人也在万物之内,人看山,看江水,看明月是永恒的,是因为它们和人的寿命相比,要长久得多;对于寿命短暂的蜉蝣、蝼蚁、落叶
8 / 33
精品文档
等来说,在它们的眼中,我们人类又何尝不是和高山、江水、明月一样永恒呢;再推,那些比蜉蝣、蝼蚁、落叶等寿命更短的生物,在他们的眼中,蜉蝣、蝼蚁、落叶不也是永恒的吗,即使再推,那些比人更为恒久的高山、江水、明月相对于广袤的宇宙而言,它们还是永恒的吗,因此,苏子便得出了一个结论:“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我们又何必感叹那人生的苦短呢,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真正的脱胎换骨,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他——真正地成熟了。
变 不变
逝者如斯 未尝往矣
盈虚者如彼 卒莫消长
时刻在变 无尽也
水与月、人都是即变又不变的
取与不取
取不取
清风明月 非吾之所有
这种成熟让“客人”最终“喜而笑”。 此时的喜是大彻大悟的喜,是彻底悟透人生后的喜。
2、你认为当时真有这样一场主客问答吗,他们所表现的人生态度有什么不同,
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
9 / 33
精品文档
随遇而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消极局限的出世入世思想
“主”“客”实为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积极和消极的心态。
作者的复杂思想:
儒:积极入世,忧国忧民,平生倾慕贾谊
佛:精通佛理,不计得失,常与僧人来往
道:好学老庄,齐万物,一死生,追求内心调和
儒家的积极入世态度与佛道的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态度是矛盾的,但又奇妙地统一在苏轼身上。当儒家思想遭遇挫折时,苏轼却能峰回路转,在佛道二家思想中找到精神归宿。
3.讨论: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 谈谈对自己的启示。
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的,作者表明的观点是希望一个人不要发无病之呻吟,不要去追求那种看似超脱尘世其实却并不现实的幻想世界;而适应现实,在目前这种宁静恬适的环境中不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但也有负面因素,主张随遇而安也可能导致斗志的消减。
但苏轼是在走出监狱到达流放地而几乎丧失自由的情况下说这番话的,反映了他的坦荡、旷达和强烈的生活信
10 / 33
精品文档
念,值得肯定的方面是主流。
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
3、小结:
同学们,你看,作者从游之乐,到生悲,到最后的喜而笑。在赤壁下,他一次次看穿生命的短暂,一次次悟透生命的永恒。
四、拓展延伸
?品“苏”之韵
这是苏轼在被贬黄州时所写的两首词:
卜算子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赤壁赋
假如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地拔起,我相信,整部中国文化史将因之而失重。
11 / 33
精品文档
——方方《喜欢苏东坡》
1、知识与能力:
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整理重要的文言知识 。
2、过程与方法:
合作学习,用文学视角解读诗中景物描写与诗人情感的关系。体悟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中国传统文人身处逆境之中不同自我解脱模式的比较中肯定苏轼的达观精神,探讨这一精神对当代的指导意义。
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
一、导入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
12 / 33
精品文档
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大家熟悉吧,齐读。苏轼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那么,当我们的生命中出现了“阴晴圆缺”时,应该怎么办呢,
面对不幸,我们应该??
面对亡国的悲痛,屈原选择了“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面对官场的黑暗,陶渊明选择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面对权贵的淫威,李白选择了“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面对命运的不公,苏轼又是怎样选择的,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千古名篇《赤壁赋》,走进苏东坡的精神世界。
二、文学常识
1、关于“赤壁”
本文说的赤壁,在现在的湖北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是一处风景胜地。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很像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鼻矶;又因为山崖陡峭如一面墙壁,所以它也被称为赤壁。此处并非赤壁大战处。
2、关于“赋”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赋讲究文采、对仗、韵律,兼具诗与散文的特点。 ?赋大体上经历了骚赋、汉赋、
13 / 33
精品文档
骈赋、律赋、文赋等几个发展阶段。
?在特点上,刘勰说过:“赋,铺采摛文也。”借景抒情,铺叙风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托物言志,卒章显志,以寄讽喻之意是它的写作特点。
?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人被后世誉为汉赋四大家。
3、关于“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今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成员。
?诗词文赋书画样样精通:
?苏轼在诗歌创作方面成就显著,与黄庭坚齐名,人称“苏黄”。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表现更加突出,与辛弃疾一同开创了豪放词风,人称“苏辛”。 ?在散文创作方面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欧阳修、曾巩。
?宋初四大书画家:苏、黄、米、蔡
4、关于写作背景
本文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他的心情十分苦闷。同年,他先后两次游览黄州的赤鼻矶,
14 / 33
精品文档
“借地抒情”,相继写下《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诗文。
三、情感思路
1、同学们,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文人自古就有亲近自然、亲近山水的情怀。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特别是当人在现实中受到伤害的时候,只有山水最懂人的那颗苦闷和破碎的心。公元1079年,湖北的黄州迎来了一位满心伤痛的人,他就是苏轼。所幸,黄州赤壁的山山水水接纳了这个伤痕累累的人。面对眼前的山水和明月,苏轼心里有一丝慰藉,有一点感悟,感情有一些变化。那么,苏轼的心情有着怎样的变化呢,现在,请同学们集体朗读课文,找出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
板书:乐甚 ——愀然——悲——喜而笑
乐————悲———— 乐
四、赏“乐”之景
作者在第二段开头说:“于是饮酒乐甚”,请问作者因何而“乐”,
明确:如诗如画的月夜美景。
苏轼眼中夜景。
通过开头几句我们知道苏轼与客月夜泛舟游于赤壁之下,那么苏轼眼中的赤壁夜景有什么特点,
明确:“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
15 / 33
精品文档
天”。“清风徐来”而非“清风吹来”。一个“徐”字写出了清风给人的闲适、柔和的感觉。“徘徊”一词写月,不仅写出月亮令人不易觉察的缓慢移动,生动形象,而且写出了月亮对于游人的依依眷恋,脉脉含情。“横”是笼罩的意思,写出江面水雾很大,把整个江面都罩住了。几个关键
字词写出了水雾缥缈,月色朦胧的特征。苏轼眼中的赤壁夜景亦真亦幻,具有一种朦胧美。
感受:学生齐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这一部分,想象感受朦胧夜景。
苏轼心中夜景。
探讨:面对眼前的朦胧美景,苏轼是否沉浸陶醉其中呢,苏轼面对眼前美景产生了怎样的感觉,
明确:苏轼俨然沉浸陶醉其中。平日里,那些遭“乌台诗案”被贬的种种不快都可以抛却脑后。否则,他何以会说“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一苇”为什么不是“一舟”呢,“一苇”有窄小、轻飘之意,苇草漂在水面自由自在。这是苏轼沉浸于眼前美景中获得的自在自由感觉。犹如“达摩一苇渡江”,苏轼“一苇”游赤壁。
此时,苏轼坐在小船上像神仙在天空中驾风遨游一样,有一种遗弃尘世,得道成仙的感觉,逍遥自在,无所牵
16 / 33
精品文档
挂,内心澄明。苏轼眼前的夜景使他获得暂时的超脱。
五、解“悲”之情
1、作者泛舟赤壁既然如此之乐,那么,他为何在第三段开头突然就“愀然”了呢,
因为感觉的东西往往会瞬间飞逝,所以苏轼是不会满足暂时感觉的。“扣舷而歌之”,一“扣”一“歌”自然把他拉回到现实中来。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歌中“美人”是否指现实生活中的美人,苏轼在这里用“美人”有其他特别含义吗, ?是与不是,自然要与歌词相联系。歌词多用“兮”字,很有骚体的味道。自然让人联想到这里的“美人”该是屈原笔下的“美人”,或者是国君,或者就是一种理想追求、政治抱负。这里用 “美人”比国君,而“望美人兮天一方”,说明什么,
背景:苏东坡生存的年代恰逢王安石变法新党与司马光旧党斗争,由于坚持正义,夹在两种势力中间,屡遭贬谪与磨难。这时的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一生忠君,却被贬他乡,壮志难酬。怎能不“愀然”,
他在去世前曾写过一首《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黄州、惠州、儋州是他人生的三处贬所,也是他人生
17 / 33
精品文档
中的三杯苦酒。在他自己看来,他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在政治上是个地地道道的失败者。所以他“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通过前文的学习,我们知道歌声凄婉,传达出作者对政治理想的渴望与追求。那么与歌声相和的箫声又具有怎样的特点呢,作者是怎样描述“萧声”的,反衬出苏轼怎样的心境呢,
明确:箫声相和,悲情浓郁。箫声具有非常强的穿透力,加强了这种愁绪。“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中,“舞”和“泣”是使动用法,反映出歌声与箫声传达的
悲伤情感具有非常强的感染性,连那些最不易打动的都被打动了,可见“美人”郁结在心是多么深多么浓。羡“美人”,悲情满怀。
?苏轼的悲情难道仅仅是因为萧声,他的内心本来就没有悲吗,
明确:心底的悲和客人的萧声产生了共鸣。
2、第三段末尾借客人之口发出了“托遗响于悲风”的感叹。这“悲”又从何而来呢,
?来自“一世之雄”的曹操和“吾与子”的处境对比:
由眼前的水月联想到像曹操这样不可一世的英雄尚目随“大江东去”,销声匿迹,“而今安在”,何况“渔樵
18 / 33
精品文档
于江诸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的“吾与子”,只能是白添几许白发而己,悲~
?悲叹生命的短暂:
宇宙无穷而人生短暂,渺如沧海一粟;江水无穷而人生须臾。
?由理想现实矛盾生悲。
渴望能“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却“知不可乎骤得”。
3、小结:同学们,你看,作者真可谓乐极悲来,至悲至痛啊~
六、悟“乐”之理
1、既然作者如此之“悲”,最后一段又为何借客人说出了自己“喜而笑”呢,
心病还须心药医。听了苏子的一翻理,客人思想上得到了顿悟。苏子是怎样说理的,你能为我们阐述一下吗,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说的是水,它千百年来一直不停的奔流,永不停息,流走了多少岁月,也流走了多少英才伟人;“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说的是月,它虽有圆有缺,但却并没有增加也不见减少。从这两个角度推广到天地万物的话,可以来说明一个事理:
角度一:变。天地万物时刻都在变化着,即使是一瞬间的功夫也不停止,就像水的奔流不息,月的阴晴圆缺一样。
19 / 33
精品文档
角度二:不变。天地万物包括我们人,一样都是永恒的。什么意思,高山、明月、江水、天空星辰,它们的恒久我们是可以认同的,但人怎么是永恒的呢,人也在万物之内,人看山,看江水,看明月是永恒的,是因为它们和人的寿命相比,要长久得多;对于寿命短暂的蜉蝣、蝼蚁、落叶等来说,在它们的眼中,我们人类又何尝不是和高山、江水、明月一样永恒呢;再推,那些比蜉蝣、蝼蚁、落叶等寿命更短的生物,在他们的眼中,蜉蝣、蝼蚁、落叶不也是永恒的吗,即使再推,那些比人更为恒久的高山、江水、明月相对于广袤的宇宙而言,它们还是永恒的吗,因此,苏子便得出了一个结论:“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我们又何必感叹那人生的苦短呢,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真正的脱胎换骨,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他——真正地成熟了。
这种成熟让“客人”最终“喜而笑”。此时的喜是大彻大悟的喜,是彻底悟透人生后的喜。
2、小结:
同学们,你看,作者从游之乐,到生悲,到最后的喜而笑。在赤壁下,他一次次看穿生命的短暂,一次次悟透生命的永恒。
七、品“苏”之韵
1、这是苏轼在被贬黄州时所写的两首词:
20 / 33
精品文档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这两首词分别写出了苏轼被贬黄州后的心路历程。大家自由读一读,注意蓝色的词,看看你分别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一个孤独寂寞的苏轼;《定风波》,一个忧乐两忘,祸福不惊,任天而动的苏轼。
3、点拨:
注意《定风波》的下阙,这里描绘了一个充满哲理的画面:一边是料峭春风,作者感到丝丝的寒意;一边是山头斜照,作者感到些许的暖意。这既是写景,也是表达人生的哲理。人生不就是这样充满辩证法吗,在寒冷中有温暖,在逆境中有希望,在忧患中有喜悦。当我们的心灵进入了宁静
21 / 33
精品文档
的境界的时候,再看生活中的风雨或阳光,哪有什么区别呢,都微不足道。“宠辱不惊。”苏轼在这里表达的正是这样一种哲理。
八、总结:
1、同学们,现在让我们回到课前的问题:
面对亡国的悲痛,屈原??选择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面对官场的黑暗,陶渊明??选择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面对权贵的淫威,李白??选择了“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面对命运的不公,苏轼??,
2、写一句你认为最有文采最有意蕴的话。 所以,苏轼是——
最浪漫的诗人,最豪放的词家,最超脱的文人,最潇洒的过客,最具人格魅力的大师。
3、小结:
苏东坡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心灵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快乐,他的精神滋养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田,提升着每个人的人格。愿我们用心去体味生命中的每一缕清风,每一轮明月。因为——
在人生中还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凌
22 / 33
精品文档
驾于一切祸福之上的豁达胸怀~ ——周国平
赤壁赋
一、导入:联系文学人物,背诵名句,激发情感。
面对不幸,我们应该??
面对亡国的悲痛,屈 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面对官场的黑暗,陶渊明——识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面对权贵的淫威,李 白——安能摧眉折腰侍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面对现实的苦难,杜 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
面对被贬的遭遇,柳宗元——以愚辞歌愚溪,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
面对命运的不公,苏 轼——会怎样做呢,今天我们且看苏东坡如何突围。
二、全文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
乐——悲——乐
1、因何而乐,——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著名作家巴金曾说,《赤壁赋》给人潇洒神奇、出尘脱俗的纯净的美感。朗读第一段,找出你最欣赏的词语或句子,说说它的景物描写美在哪里。
23 / 33
精品文档
预设:“清风徐来”,好风~“水波不兴”,好水~正因为此二者,苏子与客才能泛
舟而游。“举酒属客”,好酒~“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好诗~同学们想象一下,在这样的环境中,把酒临风,对江而歌,畅游赤壁,一定是很有雅兴的,有此一游,也不枉此一生了。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徘徊”二字绝倒,为什么会“徘徊”,仿佛是有情之人,在那里驻足,俯瞰人间,不忍离去,可谓情景交融,一字千金。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雾气苍茫,水天一色,平添了一层朦胧之美 ,更使苏子与客急不可耐。于是“纵一苇之所如,临万顷之茫然。”简直就是如醉如痴了。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我们期待的月终于来了,还等什么,拥抱她吧,暂时忘却人间的烦恼,和她一起飞翔,“浩浩乎如冯虎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好境界——人间仙境~“浩浩乎”言心情迫切,动作之强,速度之快,视角之广;“飘飘乎”则言感受之美,心情之爽,脱俗之高。作者在辽阔江面上泛舟,仿佛在浩荡的太空中乘风飞行,毫无阻碍简直就要远离人世,悠悠忽忽升入仙界里去了,令人陶醉其中,赏心悦目。
小结:这一段描写蕴涵着一种深沉隽永的诗意,一下子把人带进了诗的国土,沉
24 / 33
精品文档
醉在山水风月之中,气魄豪迈雄浑,文笔简洁明快,节奏朗朗上口,抒发了诗人羽化登仙、飘然世外的欢快之情。
配乐朗读第一段。
良辰美景,当然要做点什么事了,诗人做了什么呢,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一边品着美酒,一边高歌。唱的什么歌呢,“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这句话让我想起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的一句;
“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谁来模仿
这一句,把这句改写了一下,
预设:架一双兰桨,向月华如练处漫溯,满载一船月光,在月色空明中放歌。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是什么意思,
预设:我心里想得很远啊,眺望着美人啊,她却在天的那一边。
美人:象征圣主贤臣、美好理想。这句话其实是在说,皇帝啊,皇帝啊,我想念你呀,想念你,何时才能回到您的身边去~美人比君,写出忠君之殷切,希望能重用自己,为宋王朝
分忧。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著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
沦的情怀。
25 / 33
精品文档
对苏轼来说,“美人”意味着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而此时,在“天
一方”的“美人”,却成了他可望而不可即的追念。
当然,这只是诗人的一种理想追求,显然是倾心而不可得,暗含惆怅之意。快乐
的歌声唱到这里,开始有了忧伤。主人的怅惘,引起了客人的悲愁。客人吹起了箫,“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
之嫠妇。”
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
现得十分形象、真切,使人如闻其声,几乎也要潸然下泪。
当无尽的忧伤随着箫声传入苏轼的耳膜又扩散到辽阔的江面上,那是怎样一种宏
壮扩大而又无限悠远的忧伤啊~
由此,文章的感情起了变化,由乐而悲。所以第二段在结构上起了转折过渡的作
用。
2、悲什么,
明确:客人由身边的赤壁自然联想到赤壁之战,想到了曹操。想当年,浩浩
26 / 33
精品文档
荡荡的曹军从江陵沿江而下,战船千里相连,战旗遮天蔽日。曹操志得意满,趾高气
扬,在船头对江饮酒,横槊赋诗,可谓“一世之雄”~如今他在哪里呢,曹操这类英
雄人物,也只是显赫一时,最终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何况我同你只不过是过着渔
人樵夫的生活,鱼虾为伴,麋鹿为友,举杯相劝。唉,我们这命运不济、仕途坎坷之
人,也终究会被滚滚的历史车轮所碾碎。
为英雄落幕,吾辈渔樵而悲伤。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像蜉蝣一样将短暂的生命寄托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里的一颗
米粒。蜉蝣与天地,沧海与一粟对比,说明人的渺小。
为天地阔远,自身渺小而悲伤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吾生之须臾和长江之无穷对比,说明人生短暂,如匆匆过客。
为长江无穷,人生短暂而悲伤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終。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想与神仙一起遨游太空,同明月一样永世长存。我知
27 / 33
精品文档
道这些想法不可能多次得
到,只好把自己的无奈通过箫声寄托在这悲凉的秋风中。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終。”与“知不可乎骤得”对比,说明理想与现实
的冲突。
为无法摆脱现实,理想难得而悲伤。
这四悲只是客人的悲伤吗,
一主一客其实都是作者的独白,这些正是苏轼贬谪黄州后苦闷与迷惘的写照,
只不过是借客人之口表达出来罢了。
延伸:有那些诗句体现了人生的短暂或英雄成为历史积淀的感慨呢,
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许浑:英雄一去豪华尽,唯有青山似洛中
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学生个别朗读,以音乐辅之,把作者的情感融入文本的字里行间。
3、客人感到人生的悲哀,心情不好,作为朋友自然
28 / 33
精品文档
要开导他。其实也是劝自己,这
种悲哀是他们所共有的。那么苏轼是如何开导客人和自己的呢,
矛盾关系:取与不取
变 不变
逝者如斯 未尝往也
盈虚者如彼 卒莫消长也
时刻在变 无尽也
水、月、人都是既变又不变的。
从“变”与“不变”的角度,借水的流逝,月的盈虚,来说明人个体生老病死,
总在变化,人类代代相承,有时永恒的。
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
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
和人类都是永久不变的,所以我们用不着羡慕江水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
着哀叹人生的短促,用不着哀叹自身的渺小,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
矛盾关系:取与不取
不取:天地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
29 / 33
精品文档
莫取”。比如权势、地位、
功勋、荣誉等。如果不属于我们。我们不必羡慕。如此,人世间的荣辱、得失、忧乐便不足为念了。
取:取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大自然
是个无穷宝藏,是一种抚慰人心灵、开阔人胸襟、陶冶人情操、启迪人智慧的百科全
书。苏轼为“客人”指出出路: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精神上的寄托,表现了一种旷达开
朗的胸襟和生活态度。
小结:苏轼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
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
来,理性地对待生活。因此,江上的清风有声,山间的明月有色,江山无穷,风月长
存,天地无私,声色娱人,我们恰恰可以徘徊其中而自得其乐。这样议论最后又回到
了“乐”上来。
4、你认为当初的月夜泛舟真有这么一番主客问答吗,
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
30 / 33
精品文档
而安
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消极、局限的出世入世思想;
作者的复杂思想:
儒:积极入世,忧国忧民,平生倾慕贾谊
佛:精通佛理,不计得失,常与僧人来往
道:好学老庄,齐万物,一死生,追求内心调和
儒家的积极入世态度与佛道的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态度是矛盾的,但又奇妙地
统一在苏轼身上。当儒家思想遭遇挫折时,苏轼却能峰回路转,在佛道二家思想中找
到精神归宿。
5、你如何看待苏轼的这种人生观,
三、总结
“人生最难抛的是荣华”,哲学思想和理性思辩使苏轼悟透功名利禄,荣华富贵是
身外之物,如过眼云烟,不必强求。
“人生最难耐的是寂寞”,集文化之大成的苏轼用丰厚的人文底蕴让自己在寂寞中
淡泊沉静下来,与自然山水对话,与历史人物对话,
31 / 33
精品文档
与自己的灵魂对话,寂寞也使苏
轼在孤灯下写完了流传千古的名篇佳作。
寂寞让苏轼如此美丽,
寂寞让苏轼如此成熟。
与其说是苏轼成全了赤壁,
不如说是赤壁成全了苏轼。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
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
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
刻 ??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
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
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
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32 / 33
精品文档
33 / 33
范文三:赤壁赋公开课教案
《赤壁赋》教案
课 题:《赤壁赋》
时 间:2009年11月20日星期五第三节
班 级:08(1)班
地 点:北501
课 型:新授课
课 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赋”的知识,以及本文作者与写作背景。
2、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
3、具体学习课文第1小节,了解作者蕴含在其中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二、新授内容
1、分析课文题目:有关赋的知识。
赋的来由;关于赋的特点;赋体(辞赋)的演变
2、作者介绍及背景介绍
苏轼( 1036 一 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
3、课文认识
(1)听录音范读
(2)串讲课文的第一小节
注意字词: 既望、属(通假字)、于(虚词)、徘徊(修辞手法)等
(3)学生朗诵
(4)课文的翻译与理解
写夜游之乐 。作者以传神的笔墨,描述了秋夜赤壁的美丽、静谧以及与客人夜游的逸兴。本段写赤壁夜景,突出了月出前的“清风”、“水波”和月出后的“白露”、“水光”,既烘托了游人自由愉悦的心绪,又为后文对“水”、“月 ”的变与不变的议论作了铺垫。
三、小结
四、作业
范文四:《赤壁赋》公开课教案
赤壁赋
教学目标:
1、指导预习,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利用工具书,自主疏通字词句意的习惯。
2、通过课前预习、课中朗读、课后练习,掌握文中重要实词的含义,掌握一些特殊句式。
3、指导诵读,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理解词语、句意,熟悉课文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4、知人论世,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分析作者心路历程及其原因,培养学生旷达乐观、勇于面对坎坷战胜困难的精神。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第1、2、3点。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第4点
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
1、借助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课文内容。找出对照注释还不能理解的词句,或问同桌,或课堂上提出共同探讨。
2、早读课反复朗读课文。
3、找出文中直接表明情感的几个词语。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介绍作者及文章背景。
同学们,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第三单元第二篇课文《赤壁赋》,其作者苏轼,我们在小学、初中就已经接触过,今天我要和大家讲一个他“死里逃生”的故事。苏轼四十三岁的时候,因为“名太高”而遭人陷害,被打入死牢,随时听候发落。弟弟苏辙、儿子苏迈多方营救。某一天,苏迈再次出去借钱,委托一个朋友给牢里苏轼送饭。本来他们父子有一个约定:事情恶化宣判死刑之时就送鱼进去,而朋友不知道,那天送了苏轼最喜欢吃的鱼进去。苏轼一看到是鱼,大吃一惊,知死期将至,便写下了两首绝命诗请狱卒转交给弟弟苏辙。装诗的信封通过监狱的最高长官传到了当朝皇帝手上。皇帝拆开一看,是两首绝命诗,(其中一首是: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了须偿债,十口无家更累人。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诗里写的是对皇帝的忠诚和愿与弟弟世世为兄弟的情感,大受感动;加上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立下了一个只有当朝皇帝知道的祖训:不得诛戮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于是就释放了苏轼。苏轼死里逃生,被贬到了黄州。该案史称“乌台诗案”。
经历了“乌台诗案”死里逃生的苏轼,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靠微薄的俸禄养活不了一家人,在朋友的帮助下,开辟了一片荒地耕种自给,这片地他取名为“东坡”,同时也自号“东坡居士”。居士原是对居家学道的佛教徒的称呼,这里是指追求清高,对世事淡泊的人。可见苏轼的思想有了很大的变化。被贬到黄州的第四年秋、冬,苏轼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下了两篇赋,赋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我们今天学的是第一篇,也称“前赤壁赋”。
(板书:赤壁赋? 苏轼 无台诗案? 死里逃生 东坡居士思想变化)
二、疏通字词。
1、在预习的基础上,教师补充强调一些读音,几个重点实词及特殊句式,学生提出对照注释不能理解的词句,师生共同探讨。
壬rén戌xū????????属zhǔ客????窈yǎo窕tiǎo ???冯píng虚御风
桂棹zhào ??????????倚歌而和hè??横槊shuò?????余音袅袅niǎo
幽壑 hè???????????扁舟piān????嫠妇lí????????愀然qiǎo
山川相缪liáo???????舳zhú舻lú???旌旗jīng??????酾shī酒
渔樵qiáo ??????????江渚zhǔ?????匏páo樽??????蜉fú蝣
无尽藏zàng????????狼籍jí??????枕藉jiè
舞幽壑之潜蛟: 舞,使……起舞,动词的使动用法。
泣孤舟之嫠妇: 泣,使……哭泣,动词的使动用法。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渔樵,打鱼砍柴,名词做动词。
侣鱼虾而友麋鹿:侣,以……为伴侣。友,以……为朋友。名词意动用法。
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句, 凌茫然之万顷。
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句,有吹洞箫之客。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
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而今在安哉?
三、找出文中直接表明情感的几个词语,朗读并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明确:乐——哀/悲——喜
2、初步明确朗读的情感基调
“乐”的部分要读得轻松愉悦;
“悲”的部分要读得悲凉激昂;
“喜”的部分要读得旷达洒脱。
2、听录音朗读或教师范读。生齐读。
四、分析课文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找出写景的美句。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指导朗读,体会优美的意境)
2、齐读第一段,找出写事的美句。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指导朗读,体会事情的高雅)
3、齐读第一段,找出表达游玩时感受的美句。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指导朗读,体会作者的感受)
五、分析课文第二段。
1、齐读第二段,明确本段分为两层,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重点分析第一层中“美人”意象。“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著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3、指导朗读第二层,感受箫声的悲凉。
作者借助夸张、想像,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萧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齐读课文
一、分析课文第三段
1、朗读指导:三个反问句语气层层递进,稍做强调,读出感情的层次。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停顿较小语速稍快)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朔赋诗(语速越来越快)固一世之雄也,(停顿较大气势豪迈)而今安—在—哉?(强烈的反问,感慨人生无常,语速缓慢低沉,读出顿挫之感)
后半部分一连串六字句,是客人情感的一个迸发,要读得连贯,一气呵成,表现出那种强烈的人生感慨,最后一句“托遗响于悲风”要突出第三段悲凉的感情基调。
2、明确“何为其然也?”其一,赤壁一带的江山触发他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当年的英雄,而今安在?何况吾辈渔樵于江渚之上。其二,由江水无穷想到人生须臾,渺如沧海一粟。其三,要摆脱现实处境,渴望能“挟飞仙以游,抱名悦而长终”,却“知不可乎骤得”。
3、明白客人之悲其实是儒者苏轼之悲。悲生命短促,人生无常。
二、分析课文第四段
1、明确:本段分为三层,第一层承上,议论“水”与“月”;第二层议论“变”与“不变”的哲理;第三层指出“明月清风”为大自然之“无尽藏”。
2、此段其实是作为道者的苏轼超然物外的情怀给客人极大的宽解
3、指导朗读:读出本段的层次,读出旷达洒脱的情感。
三、分析课文第五段
明确:客人之喜与文章开头之乐的不同。课文开头是主客欣赏美景之乐,结尾是指客人精神得到超脱忘怀得失而喜。
四、齐读课文,再次整体感知课文,结合苏轼经历,分析全文中作者情感的变化。
现实中的水月???融入自然,游赏之乐
历史中的水月???感慨历史,人生之悲????儒者(入世) 渴望建功立业??慨叹人生短促
哲理中的水月???分析哲理,超脱之喜?????道者(出世) 清静无为超然物外逍遥之游
五、总结
读《赤壁赋》
康靖贤
景佳事雅乐而歌,
客倚洞箫悲恨多。
明月清风无尽藏,
一儒一道两东坡。
范文五:[生活]赤壁赋 公开课教案
江 苏 省 盐 城 技 师 学 院
教 案 首 页 编 号:YJQD-0507-07 版 本:B/O 流水号:
编 制: 审 核: 批 准:
授课日期
班 级
课题: 赤壁赋
教学目的、要求:
1、知识与能力:
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整理重要的文言知识 。
2、过程与方法:
合作学习,用文学视角解读诗中景物描写与诗人情感的关系。体悟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中国传统文人身处逆境之中不同自我解脱模式的比较中肯定苏轼的达观精神,探讨这一精神对当代的指导意义。
教学重点::熟读并且背诵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教学难点:理解并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变化
授课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自主探讨研究法 授课执行情况及分析:
板书设计或授课提纲:
一、导入新课
二、作者简介
三,写作背景
四、朗读课文
五、文本研习
《赤壁赋》公开课教案 假如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地拔起~我相信~整部中国文化史将因之而失重。
——方方《喜欢苏东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整理重要的文言知识 。
2、过程与方法:
合作学习,用文学视角解读诗中景物描写与诗人情感的关系。体悟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中国传统文人身处逆境之中不同自我解脱模式的比较中肯定苏轼的达观精神,探讨这一精神对当代的指导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熟读并且背诵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教学难点:理解并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变化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2分钟)【课件】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请生回忆朗读
2.师:苏轼的词令人记忆尤深,而他的文也同样令人回味无穷,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千古名篇《赤壁赋》,走进苏东坡的精神世界,领略苏东坡的人格魅力。
二(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人(四川眉山),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美食家,(PS:我想直到现在依旧很有名的“东坡肉”不少同学想要大快朵颐吧)
豪放派词人代表。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全才之一
三(写作背景
不过苏轼的魅力不仅仅在于他的才华更来自于他的人格,林语堂先生曾说“他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那么这么一个乐天派遭遇命运的挫折时,该如何选择呢,接下来我们关联一下当时的写作背景
课件
四(朗读课文
1.请生聆听、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同时圈出文中的生字词
导入音频
2.请生正字正音、
导入课件
很好,理解字词是学习文言文第一步,只有把握了字词才能去理解课文,接下来
五(文本研习
(一)( 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请生再次回顾全文,在感受语言魅力的同时寻找作者思想情感的变化,试从文中找出关键词
板书:乐甚 ——愀然———喜而笑
乐————悲———— 乐
(二)、精读课文(第一段)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鉴赏评析课文的第一段,首先我们来看看作者到底“乐”在何处,(用原文原句来回答)
1“乐在何处”
见课件
良辰
美景
豪情
2、
接下来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第一节描绘了怎样的景,此时作者心情如何,”(请生概括)
景:皓月当空,碧水万顷,月光朦胧,清风徐徐,景象澄沏,如梦境一般 情:“乐”。舒畅飘逸,飘飘欲仙,超然物外,陶醉于良辰美景 3.
如此美妙的景象,如此豪迈的胸怀,如此优美的语言,接下来我们以其中一句为例带大家品味苏轼语言的魅力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这句话中,哪个词用得最好,好在哪里,
徘徊:不只写出月亮令人不易觉察的缓慢移动,生动形象,而且写出了月亮对于游人的依依眷恋,脉脉含情。
4.请生再次诵读第一段,投入这情与景之中,同时思考并尝试翻译语句 ?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 译:宋神宗元丰五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
?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 译: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
?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 译:举起酒杯,劝客人饮酒,朗诵着《月出》诗里“窈窕”这一章 ?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 译:白茫茫的水汽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 ?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 译:任凭小船儿在茫无边际的江上飘荡,越过那茫茫的江面。 ?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 译:(我的情思)浩荡,就如同凭空乘风,却不知道在哪里停止
六、归纳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苏轼的《赤壁赋》,对文章进行了整体感知,且对作者生平以及写作背景作了了解,尤其对文章的第一段进行了重点赏析,让我们能够走进苏轼,领略其魅力,可以说
苏东坡的名字在我们的脑海中本只是一个记忆,可是通过他的文章我们能感受到他思想的快乐,心灵的喜悦。苏轼用他豁达开朗的胸怀告诉我们———【课件】
在人生中还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凌驾于一切祸福之上的豁达胸怀:
——周国平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
2(预习二、三两段~揣摩“悲”从何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