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doc】『非功能性』音响的历史意义:兼论德彪西,拉威尔,萨蒂音乐作品的某些特点
『非功能性』音响的历史意义:兼论德彪西,
拉威尔,萨蒂音乐作品的某些特点
自从西方音乐进人了主调 一
风格时期,尤其当和声思 维占据主导之后,音响方式便 由横向为主趋向于以纵 向为主.与此相应,为了充分 肯定"主音"在大小调体系当 中的轴心作用,一种由功能性 伸张结构力度,由色彩性铺展 结构广度的做法,也渐渐成了 一
种具规范性意义的"时
尚".及至后浪漫乐派,这种 "时尚"可谓"登峰造极,大量 使用离调和弦,甚至出现长时 段的半音化,以极度增强音响 结构动力,就是一个十分典型 的实例.
与此截然不同,一种旨在 渲染"色彩性"的做法,却一反 "常态"的显现出一种新的"景 观".虽然,在强调"功能性"的 一
方看来有如"另类"一般,然 而.其强调"非功能性"本身,
尽管对传统意义上的结构力度来说,似乎是一 种"解构",但是,由此基点出发并形成相应自 足逻辑,却实实在在表明了一种新的"音响概 念",从而具有了一种"建构"的意义.对此,我 们可以通过法国作曲家德彪西,拉威尔,萨蒂 等人的作品得到相应的感受和认识.
就现有的西方音乐史研究来看,一般对这
些处于l9世纪末到?世纪初的法国作曲家, 不是以某种"乐派"对其进行风格归属(比如, 将德彪西,拉威尔视为"印象派"作曲家,将萨 蒂及其"六人团"视为反印象主义的"新古典丰 义乐派"),就是将他们与其他文艺思潮关联起 来(比如.将德彪西的创作与"象征主义"诗歌 及"印象主义"绘画关联起来,将萨蒂的刨作与 "超现实主义"及"达达主义"思潮关联起来). 虽然,这种看法在相当程度上反映出了当时的 历史状况,然而,从其具体的音响实践以及由 此显现出来的某种"新音响概念"来看,还缺乏 如此集中地听到来自世界各地富有创意的电脑音乐作 品.对当前电脑音乐发展最新成果的概貌有了初步了 解之后,砖静地想一想,该承认中国的电脑音乐才刚 冈起步.尽管在十多年里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但由于 文化差异以及设备,资金和技术条件等种种限翻,国内 的电脑音乐创作和教学目前还基本上停留在M1DI阶 段(一种只是用计算机辅助作曲的电子系统).无论创 作观念,技法,软件设计和多媒体运用等很多方面都落 后干当今电脑音乐的最前沿.这次音乐节对中国音乐 界无疑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也是一次激励,一次挑 战.它让我们清醒地意识到,在即将到来的2l世纪里,
新必的电脑音乐及其相关的艺术品种将成为重要的艺 术品种,甚至是主流艺术品种之一.我们的音乐界特别 是年轻一代必须急起直追.加快电脑音乐发展的步伐, 以缩小并尽快达到世界的先进水平. 陈倩1994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1997
年获中国音乐学院计算机音乐硕士学位. (责任鳙辑#新安)
44?《,L民音乐》20?年第9期总第413期
更为深层的历史惑:一种由音响本身体现出来 的历史进程.限于篇幅,以下分别对"印象主 义"音乐在音响结构方面的特点,以及德彪西, 拉威尔,萨蒂等人的钢琴音乐创作的某些特 点,作出相关的叙述.
"印象主义"音乐在音响结构方面比较突 出的是和弦结构上.如果说,在传统的大小调 功能和声结构系统中,,些诸如九和弦,十一 和弦,十三和弦仅仅是带有使个别和弦音响更 加结实丰满的目的,那么,在"印象主义"音乐 的音响结构过程中,它们所充当的角色已然发 生了很大的变化,它们不再是一种带有装饰性 目的的基本音响效果的扩展,而是带有实质性 目的的,作为整体音响构筑过程当中的支柱性 元素,它们常常取代三和弦,七和弦,作为一种 基本音响结构的主导逻辑.其结果,不仅仅使 得原有的音响更加结实丰满,而且,还具有了 一
种崭新的音响意味,尤其,由九和弦,十三和 弦本身所具有的复合功能使然,就直接导致了
凋性的模糊.再加上单一和弦音响的复杂化处 理(比如,把原本外音性质的"倚音"作为和弦 的一部分)和相关和弦的平行序进(比如,三, 七,九和弦的成组进行),就更加剧了调性的模 糊,从而使得原本凋内单一和弦的有限展开通 过复合和弦的多方面展开而获得了更为广泛 的"空问".另外,某些非大小调音阶和调式.以 及变化音和全音和弦的大量使用.也从某个方 面表明,这种所谓的"新音响概念",已不仅仅 是一种抽象的"理念",而确确实实是一种具体 的"存在".
从德彪西的音乐作品中可以看到,他的音 响结构方面,比较多地采用块状和弦和具有调 式风味的和声,经常通过"层层叠置"的手法增 强音响的厚度.并且在全音音阶的基础上建立 和声.从某种角度上讲,其特殊的音乐风采,有 时候就是通过一个有别于常规的和声序列,或 者通过一个有别于常规的调式组合而获得的, 比如,其钢琴作品《贝加玛斯克组曲》的第三首 《月光》,之所以给人一种独特的意境感,,个关 键的地方,就在于使用了一个"I一降?一I" 的和声序列,甚至把它当作一种极具色彩性效 果的和声技法予以强调;再比如,其《钢琴前奏 曲集》第一卷中的《亚麻色头发的少女》,之所以 给人一种特殊的安宁和温情,就在于使用了一 个"降G依奥尼亚调式"与"同主音密克索里底 亚调式"的交替和向"降E依奥尼亚"的转调. 拉威尔虽然在总体风格上有别于德彪西, 或者说,他的"印象主义"倾向不如德彪西那样
典型,然而,两者在追求音响的色彩方面.却取 得了同样重要的成果,况且在具体上方法,如 对和弦和调式调性有着相仿的做法.一方面, 通过使用不常见的和弦和双调性而扩展调性 范围;另一方面,通过不同结构元素的并置以 造成某种对比,比如,在钢琴独奏曲《水的嬉 戏》中,第一主题以一个相对复杂的在主音上 构成的分解九和弦和一个相对简单的空五度 形成对比,而其第二主题,又以一个不断反复 的带五声音阶风格的旋律和,个流畅的分解 和弦形成对比,另外还加入了一些增音程和全 音阶以及四度,五度和弦的平行进行,以增加 特殊的音响效果.由此引伸,正是丰富的音响 经验基础上,才使得他在日后的管弦乐创作 中.尤其在管弦乐配器方面取得了令世人瞩目 的成就,其中包括最为人称道的管弦乐曲《波 莱罗》和为俄罗斯作曲家穆索尔斯基钢琴组曲 配器的《图画展览会》.就前者而言,之所以能 够使得人们在一个固定节奏型和两个主题旋 律的持续反复过程中依然保持一种感性的驱 动,关键之处就在于作品在音色,音量,音区等 方面的丰富变化和层层递增.就后者丽言,人 们在受到穆索尔斯基原作品调形态感染的同 时,更是受制于拉威尔特殊的管弦乐的色彩引 导.甚至在一定程度,拉威尔配器所体现出的 色彩特性,不仅使原作的曲调有所丰满,而且 还有了一种具原创意义的显现,其管弦乐色彩 给人的感受有时更甚于原作的形态. 《人民音乐》呻O年第9期总第413期
萨蒂的音乐观,虽然似乎与"印象主义"音 乐相对,但是,在具体音响技法的运用方面,却 与之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比如,在其钢琴作品 《三首萨拉班德》中,运用了全音阶,以及七和 弦,九和弦和奥尔加农式的连续五度音响,这 些方面,甚至被认为是"印象主义"音乐的萌芽. 另外,以和弦的不解决为特色,在某种程度上 也可与"印象主义"强调和弦的复合化乃至独 立意义形成呼应兴许是受制于他的某种动机 目的,在他的音乐作品中,在简洁和单纯方面 有非常明显的显露,比如,旋律单纯而不加以 发展,和声织体清晰单纯,甚至被减缩到最晟 简洁的地步,以至于被有些人认为是开了二十 世纪"简约主义"音乐的先河.相对于传统的大 小调体系,广泛使用多种调式并造成不同色彩 的对比,也是萨蒂创作中的一个特点,比如,其 钢琴曲《三首"吉姆诺佩迪"》,为追求某种古朴 的调式风格,在第一首中,以"D依奥尼亚调式" 开始,以"同主音多利亚调式"终结,并且,以?, I两级七和弦的同一种切分节奏交替来衬托 一
个纯净清新的单旋律,以造成某种形态上的 对比;为过到某种游移不定的目的,在调式主 音下方配以?级的原位七和弦,从而削弱了旋 律调式的稳定性;为在相对统一的基础上增加 一
些色彩性,在稳定的a爱奥尼亚调式框架内, 出现一些带降B音的弗里几亚交替和弦.
综上所述,一般概念中的"印象主义"音 乐,由于在美学追求上表现出"造型重于表 情","诗意重于情节","直感重于理性"的特 点,即便是通过具体音技法(比如和声,音色). 也只是为了唤起人的一种观念性的意境,或者 是为了增加人的一种感官性的直觉.然而,透 过具体作品,则可进一步发现,这种技法本身 已不再是一种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在一 定程度上,其本身就是目的.在此,转摘《西方 音乐史》(格劳特,帕利斯卡着)中的一段引述: 这里的和弦不是用来借紧张和松弛塑造乐句, 而是作为音响单元来构思的,乐句的结构更多 是决定于旋律造型或色彩价值,而不是决定于 和声运动."很显然,将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和 弦作为音响单元来进行构思,其本身就意味 着,这种所谓的"新音响概念"已然对传统的音 响结构观念有所冲击,并且,在极度扩张这种 独立意义的过程中,将必然引发新的音响逻 辑,看上去仅仅是一种"色彩性"的铺展,实质 上,这种"色彩性"的铺展就如同传统和声需要 求得"功能性"的伸张一样,已然成了一种新的 结构动力,况且,在这种音响逻辑主导下的"和 声运动",在相当程度上,已经预设了这类创作 的整体走向:"色彩"本身就是它的结构动力所 在.由此可见,所谓的"非功能性"意义恰恰倒 是有了一种新的"攻能性"意义,这种新的意 义,不仅为二十世纪西方音乐发展创造了一个 更为广阔的音响空间,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为 二十世纪西方音乐在观念和技法上发生重大
革命(全面瓦解大小调性功能体系和寻找新的 音源)有所预备.
参考文献:
《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
格劳特,帕利斯卡:《西方音乐史》
汉森:《二十世纪音乐概论》
钟子林:《西方现代音乐概连》
罗忠镕主编:《现代音乐欣赏辞典》 张庆阳生于1970年1992年毕业于山东师 范大学音乐系.现任山东临沂师范学院音乐系 讲师
(责任j寰辑韩新安)
《人民音乐》2O0D年第9期总第413期
范文二:探索拉威尔音乐创作的和声特点
更多专业、稀缺文档请访问——搜索此文档,访问上传用户主页~
探索拉威尔音乐创作的和声特点
探索拉威尔音乐创作的和声特点
[摘 要] 莫里斯?拉威尔是法国印象派作曲家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创作作品主要集中于钢琴及管弦乐领域。拉威尔音乐创作的和声风格及特点,继承了德彪西的创作优点,同时又大胆进行创新,是新音乐重要的作曲家。探索拉威尔的和声风格及特点对我们今后的音乐创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拉威尔 印象派音乐 和声特点
莫里斯?拉威尔(MauriceRavel,1875,1937),著名的法国作曲家,印象派作曲家的最杰出代表之一。拉威尔七岁开始学习钢琴,十四岁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早期印象派音乐热衷于明暗对比、光明与阴影中神秘的游戏,而自我陶醉在冗长的印象中。而拉威尔作为印象派音乐家则大大发展了印象派音乐的表现力,他喜爱喷射出五彩缤纷、光彩夺目的人造烟火,喜爱富于诗意的洪亮的声响。他既是乐曲形式的大师,又赋予音乐丰富的色彩,另外他严守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戒律,而以独创的手法运用这些传统戒律来形成自己独特的音乐语言和作品形式。对于音乐的描述性,他主张不注重事物的外部,而是关注事物的本质和浓郁的色彩,并认为真正的诗不能是长篇大论,而是在于真正的感情。他的代表作品有歌剧《达芙妮与克罗埃》,芭蕾舞剧《鹅妈妈》,小提琴曲《茨冈》和管弦乐曲《波莱罗舞曲》。另外,他将穆索尔斯基的钢琴独奏曲《图画展览会》改编为同名管弦乐组曲,使得此曲广为流传。
印象派音乐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德彪西,而拉威尔是德彪西的真正继承者。尽管拉威尔崇拜德彪西的艺术,在风格上受德彪西的影响和启发,但他始终保持个人的特点。他的个性在早期作品中就已经表现出来:旋律手法经常比德彪西更坚强、更硬朗,结构更明显、更尖锐。他爱用的和声配置常常是表现主义多于印象主义。拉威尔在1901
更多专业、稀缺文档请访问——搜索此文档,访问上传用户主页~ 年写了钢琴曲《镜画》(Spiegelbilder),1907年又写了管弦乐曲《西班牙狂想曲》(Rapsodie Espagnole)。拉威尔的这首管弦乐曲在许多方面令人想起德彪西的《伊贝里亚》(Iberia)。印象主义音响魔法师有了拉威尔这样一位出色的继承者。这位继承者在德彪西去世后影响了法国音乐的发展有20年之久,但他也是最终超越了法国印象主义音乐的一位艺术家。现代音乐没有拉威尔是不可想象的。
拉威尔不仅可以与德彪西相媲美,而且在某些领域里走在德彪西的前面。《水的嬉戏》即是一例。远在德彪西出版他的第一本《前奏曲》(Preludes)之前,于1901年拉威尔就写成了这首作品。他充分利用了钢琴上的高音区,为后来的一些作曲家使用这一音区开了先例。这首乐曲从它开始于一个九和弦到结束一个七和弦,在和声运用上是非常有趣的。
谱例1
这些和弦具有典型的拉威尔的和声特点,因为比起调性上更加不明确的半音组合来,他更喜欢全音阶不谐和音。建立在上面加了C和升F两个三和弦上的终止,是一种令人惊异的嘈杂声。《水的嬉戏》是印象派作曲家所写的一系列的描写“水”的作品中的第一首。他的套曲《镜子》和《夜神》是更加复杂的作品,也是属于这一时期最好的钢琴作品中的作品。优美的《小奏鸣曲》也许可以用来说明拉威尔对古曲形式的兴趣,在那时候,这种对古典形式的兴趣,一定会被人们看成是一种倒退。
拉威尔早期管弦乐作品中最流行的作品之一,是由芭蕾舞剧《达芙妮与克罗埃》编成的组曲。这首乐曲一开始就很有特点。在弦乐器最低弦上奏着刚刚可以听到的半音型的同时,长笛和单簧管奏出了各种窃窃私语般的音调。法国号持续奏出一个很轻的和弦衬托着竖琴上弹出的滑奏。第一段的标题《破晓》是通过在大提琴上开始而最后响彻整个乐队的一个流畅的音型表现出来的。
谱例2
然后,在由一个缓慢和一个快速的两首舞曲组成的乐段中出现了印象派作曲家最喜爱的乐器――长笛。钢琴和短笛增加了音乐的色彩。稍停之后,一个热烈、狂欢的乐段开始,而且逐步增强直到辉煌灿烂
更多专业、稀缺文档请访问——搜索此文档,访问上传用户主页~ 的顶点。5/4的拍子和连续的三连音使人仿佛看到了芭蕾舞团刚健有力的舞蹈动作。乐曲的主要主题显示出是来自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天方夜谭》的某些乐段。
拉威尔的后期作品变得更加严谨朴素,不再出现《达芙妮与克罗埃》的那种热切的、主观的表现方式了。这一时期的两首大型钢琴曲表明了这种倾向。在题词献给“属于无益消遣的永远新鲜而富有趣味的娱乐”的一组圆舞曲中没有任何精细的旋律装饰。代替它们的是具有刺激性的、带有棱角的不谐和音。如谱例3(《华贵多情的圆舞曲》的开头)
谱例3
1917年拉威尔完成了著名的钢琴组曲《库泊兰墓志铭》,这首作品在前面加上了一个序曲和一个赋格,后面加上了一个托卡塔。这一组曲采用了羽管键琴的演奏风格,完全避免了混杂的持续音的效果。在这首为纪念往事而写的乐曲中,拉威尔巧妙地运用了法国羽管键琴家们的一些作曲手法,但这是结合着“李斯特式”托卡塔终曲发展结构而运用的,第二乐章的赋格曲非常独特。复调手法的各种巧妙运用,其中下声部有时暂时成为上声部;平行二度的巧妙结合发出新鲜而自然的音响。从《弗尔兰纳》开始抒情色彩逐渐增浓。组曲中的六首钢琴小曲是为了纪念拉威尔在战争中牺牲的朋友们而写的。《库泊兰墓志铭》的托卡塔终曲说明:虽然战争给拉威尔留下极其悲惨的印象,但他在自己身上找到一股精神力量,相信人道必胜。在其他作品中也可以看到这一倾向,――显著地表现在一些带有器乐的声乐套曲和钢琴协奏曲中,不过在《圆舞曲》中又恢复了前期作品的那种深沉洪亮的音调。拉威尔对调式音阶,特别是对多里亚调式和弗里季亚调式的喜爱,在他的很多作品――从1899年的《帕凡舞曲》到1931年的钢琴协奏曲中都得到了证实。他也使用五声音阶和六声音阶。
虽然他有时写5/4拍子的东西(如《达芙妮与克罗埃》及《三重重奏》),但更为经常使用的是一般常见的拍子。他喜欢舞蹈音乐的节奏,不管是西班牙的“波莱罗”、“哈巴涅拉”、“玛拉盖那”,还是巴罗克时代的“福尔兰那”、“里戈顿”,还是爵士乐(小提琴奏鸣曲、《被蛊惑的儿童》的某些场面以及钢琴协奏曲中均吸收了爵士
更多专业、稀缺文档请访问——搜索此文档,访问上传用户主页~ 节奏)。
他逐渐创造出了一套有特点的和声语汇,他通过使半音阶的倚音与和弦的解决音一同奏出以加强一个和弦的张力。下面是他最喜爱的和弦之一。
谱例4
我们可以将拉威尔的钢琴作品和德彪西的钢琴作品相比较,会发现其中有许多不同的手法,在德彪西运用着全音音阶的丰富音源时,拉威尔却对这种音列完全不感兴趣,他爱上了从肖邦音乐中继承来的二度音程,这些手法在拉威尔的音乐中得到了进一步丰富的发展,拉威尔喜欢运用自然音体系中的五音音列,这种以自然音体系为基础构成了以小调九和弦为中心的和声布局。他运用的调式及和声都新颖别致,常用自然调式、五声音阶及不解决的七和弦、九和弦等,但总是以传统和声为基础,从不在无调性的领域里走得太远。
显然,拉威尔把创造新的和声语汇看作是作曲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他也是管弦乐大师之一,他的《波莱罗舞曲》和他对他的钢琴作品的改编以及对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所作的改编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他偏爱较小的音乐形式,只是在他音乐生涯开始时和末期写了一些奏鸣曲。虽然拉威尔有时候只被看作是一位不重要的印象派作曲家,但是这种看法远非正确,因为他的一些印象派作品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不过当他为了追求更明确的音乐语言而放弃了印象派的理想后,他回到了更古老和更纯粹的法国传统。但绝非倒退,他独创性的一套和弦语汇,他对管弦乐队音色的敏锐的感受力大大丰富了当时法国的音乐。
探索拉威尔音乐创作的和声风格极其特点,对于我们今后的音乐创作、实践及教学工作,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G.韦尔顿.马逵斯.20世纪的音乐语言[M].人民音乐出版社.
[2]钟子林.西方现代音乐概述[M].人民音乐出版社.
[3]姚恒璐.二十世纪作曲技法分析[M].上海音乐出版社.
[4]瓦尔特.基泽勒.二十世纪音乐的和声技法[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更多专业、稀缺文档请访问——搜索此文档,访问上传用户主页~
[5]彼得.S.汉森.二十世纪音乐概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
作者单位:西安音乐学院 陕西西安
范文三:拉威尔著名作品赏析
拉威尔著名作品赏析
话题:休闲阅读 波莱罗 写作技巧 节奏
摘要:拉威尔是法国近代史上最杰出的印象派作曲家之一。本文通过对拉威尔的生平及创作风格特色等方面对拉威尔进行了描述,并以《波莱罗舞曲》为例对拉威尔的作品进行赏析。关键词:拉威尔;印象派;波莱罗舞曲;节奏拉威尔?莫里斯(Ravel Maurice,1875—1937年),是法国近代史上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他是一位印象派的作曲家,更是一位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新古典主义”作曲家。拉威尔生于靠近西班牙国境的西部尔城,他自小接触音乐,7岁开始就学习钢琴,12岁学习作曲,14岁考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音乐。拉威尔在学院跟随福雷(法国著名作曲家、钢琴家、管风琴家和音乐教师)学习作曲,他十分好学,求知欲强。《波莱罗舞曲》是拉威尔广为流传的一部管弦乐曲作品。这是拉威尔于1928年应女舞蹈家伊达?鲁宾斯坦之约而创作的一首交响乐队演奏的舞曲。《波莱罗》是西班牙文“bolero”的音泽,原意是指一种西班牙民间男女双人舞。德国民族音乐学家萨克斯
(1881—1959年)在《世界舞蹈史》中指出:“这种舞蹈为西班牙舞蹈家塞雷索约于1780年根据西班牙古老的传统舞蹈改编而成。”舞蹈常以响板、吉他、铃鼓伴奏,舞姿柔美、典雅。《波莱罗》舞曲首演后,很快地为全世界的听众所接受,它不但在音乐会上演奏,而且还被改编成为了适合各种乐器组合演奏的乐曲,甚至在大街小巷里行人的哨声中也可以听到。舞剧的场景是这样的:在一家烟雾弥漫的西班牙旅馆里,一个西班牙女郎(就是鲁宾斯坦扮演的)插着梳子,围着围巾,在一张圆桌上神情痴迷的翩翩起舞,她轻盈曼妙的舞姿深深地吸引了周围的人们,他们纷纷围拢过来,共同跳起欢快的舞蹈。《波莱罗舞曲》在巴黎演出后,许多舞蹈演员以及舞剧编导都很注目。爱尔兰舞蹈演员多林把它作为自己独舞的保留曲目,连续演出许多年。拉威尔作为印象派音乐家大大发展了印象派音乐的表现力,他早期的创作受到德彪西的影响,追求印象主义色彩。创作特色则以法国传统音乐文化为基础,一方面继承了法国古典作曲家拉莫和库泊兰典雅、清秀的艺术风格,另一方面又发展了柏辽兹、比才鲜艳绚丽的配器色彩。他具有高超的配器技巧,就像变魔术一样,把简单的素材创作成光彩夺目、激动人心的管弦乐曲。拉威尔的音乐作品构思新颖,和声富于色彩,具有音乐织体层次清晰、节奏自由,配器精致细腻等特点。拉威尔作品主要吸收的是多民族的民间音乐素材,比如希腊、茨冈等地区的音乐,作
品开朗、淳朴,旋律清新、明朗,节奏富有生活气息,在音乐的表现手法上主要继承和研究法国及国外的专业音乐传统。音响色彩较为确定、辉煌、华丽,音乐语言明晰,很少出现模模糊糊的音乐效果,音乐的节奏与节拍相互辉映,调性是约束音乐材料和思维活动的基础,即使是大胆的移调,也不太像德彪西那样近于无调可寻。他大胆地改变了传统的学院派模式,极力摆脱音乐前辈和同时代大师在创作思维上的相似之处,到了后来,他逐渐摆脱印象主义美学思想的拘束,音乐形象显得越来越清晰、音乐的情感表达也越来越明朗。在长期的音乐实践中,他探索各种乐器组合的可能性,努力扩大乐器的表现性能,丰富了乐队的色彩。拉威尔喜欢舞蹈音乐的节奏,这一点在西班牙风格的《波莱罗舞曲》中得到了体现。在《波莱罗舞曲》中隐藏着舞剧化的各种重要元素。《波莱罗舞曲》由同一节奏型伴奏下的两支旋律反复发展而成。它的旋律、和声与节奏始终如一、不断反复多次,但却丝毫没有使人感到单调。真正的“波莱罗”舞曲的速度要比它稍快一点。一开始两小节的节奏型始终不变,贯穿全曲:首先出现三拍子的节奏型,中提琴和大提琴的拨弦声交相呼应,小鼓的节奏轻快而富有活力。作者曾说:“这是始终如一的中庸速度的舞曲,不论是旋律、和声还是由小鼓不断击出的节奏。始终保持原样不变。唯一的变化是管弦乐音响的逐渐增强。”这首作品在各个方面都有较丰富的创新,例如在曲
体结构、调性设置、配器方案等方面。对音色的巧妙运用和对力度的熟练使用(从轻到响或从响到轻的变化)的结合,让人听起来趣味横生,变化无穷。这首曲子的第一大特点是它的节奏:全曲从头至尾都是在一个固定的节奏型之上的,从旋律还没有出现,这个节奏就慢慢奏出,直到乐曲结束也没有出现一点变化。作曲家采取贯穿始终的固定节奏和两个节奏和两个交替演奏的固定旋律,写成了这首规模宏大的变奏曲。这个被后人称做“纠缠不休的节奏”一直响了15分钟以上,不仅用小鼓来演奏,各种乐器:长笛、大管、小号、法国号、双簧管和弦乐器等也被慢慢的增加进来。第二个特点是它的速度:它的速度从头到尾没有出现一点变化。比实际的波莱罗舞曲的速度要慢一些。第三个特点是旋律;这里只有两个16小节的反复的乐句,从头到尾都是简单的重复,既没有变奏也没有展开。按照AA BB前后共9遍,这种“固执”和“单调”的特点成为这首曲子的迷人之处。最后乐曲在高潮处突然有了一个转调,是从c大调转到E大调,然后结束。《波莱罗舞曲》丰富的色彩和辉煌的写作技巧,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前苏联著名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曾把这首作品誉为“作曲技巧的奇迹”。谱例如下:第四个特点是它的力度:力度变化很有层次,乐队音色不断加厚,音量不断增加,从一开始的单个乐器独奏开始,到逐个乐器的加入,全曲慢慢渐强。作曲家采用贯穿始终的固定节奏和两个交替演奏的
固定旋律,写成了这首规模庞大的变奏曲。全曲曲式是组成交替的变奏曲式,首先第一阶段中的旋律是独奏呈示,由木管组乐器,其次加入了弦乐与木管乐器,随着力度的不断加强又引入了铜管组,所有的乐器都齐奏,打击乐的力度也随之增强了。一落千丈直到伴奏旋律呈示的由小军鼓所奏的具有固定节奏的“主导节奏”。由这个主导节奏伴随着不同力度的旋律呈示。“主导节奏”实际上就是一种带有主题意义的节奏形态,它在作品中具有非常典型的特征,起着概括、揭示作品的内容、情绪及其风格的重要作用。《波莱罗舞曲》可以被称为是交响乐配器的百科全书。除了节奏和旋律基本固定不变外,力度、和声、织体……都在变,特别是音色、配器发生的变化最为突出。拉威尔对交响乐队各种乐器的使用,标新立异,独具特色。这首乐曲的演出在听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范文四:打印修改------浅谈拉威尔音乐作品的融合性(毕业论文初稿)
拉威尔音乐作品中的民族风格分析
——以《西班牙狂想曲》和《鹅妈妈》为例
中 文 摘 要
莫里斯·拉威尔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音乐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作曲家之一,也
是法国民族乐派的重要作曲家之一。作为一位杰出的管弦乐配器大师和钢琴家,拉威尔一生
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在其作品中,都不乏对西班牙、法国以及其他国家民族音乐元素的
运用。他的早期作品接近印象主义风格,之后,在追寻法国更古老的音乐传统以及在对法国
古典、浪漫主义音乐法则的综合把握中,想成了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
对拉威尔音乐作品中民族风格的分析,不但能够细致的了解拉威尔的独特音乐风格,更
能对拉威尔乃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音乐,尤其是民族音乐有更加宏观的认识,这些分析
对进一步诠释拉威尔的音乐作品以及在以后的教学上都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拉威尔;民族风格;《西班牙狂想曲》;《鹅妈妈》组曲
前言
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所存在的各种思潮因其稳定的背景而异常活跃。不同的文化
领域,都产生新的新式。其中象征艺术的文学和绘画最早风行于法国。这时,音乐的创作,
不可避免的的受其影响,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法国历史上占据了重要位置便是法国民族
音乐的复兴,法国音乐的复兴对印象主义音乐产生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0世纪初的艺术虽然是对古典音乐、传统音乐写作手法的一种颠覆,但对民族民间的
音乐元素保留浓厚的兴趣,不论是本国民间民歌还是中国,俄罗斯的等东方的民族音乐元素,
都会吸收到他们所创作的音乐中,是创作的必要因素之一。
莫里斯·拉威尔作为这一时期杰出的作曲家之一,也在创作中添加了大量的民族音乐元
素,表现出他对各国民族音乐的喜爱,尤其对法国和西班牙的音乐的音乐更是钟爱,他的任
何一部音乐作品几乎都会涉及到民族民间音乐元素,例如在《西班牙狂想曲》中大量的使用
西班牙的舞曲节奏,在音乐会狂想曲《茨冈》中用到了匈牙利的民间音调,在《鹅妈妈》组
曲中用到中国的传统的五声调式等等,这些都使得他的作品表现出浓厚的异国情调。
一、 拉威尔及法国民族乐派概述
法国作曲家莫里斯·拉威尔(Manirc e Ravel 1875—1937)在1875年3月7日生于
法国南部靠近西班牙的山区小城西布勒(Ciboure )一个工程师家庭。父亲是瑞士人,
母亲是西班牙人,在他的创作中,经常会出现法国和西班牙的民族音乐元素。拉威尔
的父亲虽然是个平民工程师,但对艺术极度热爱,拥有非常丰富的音乐知识,有极高
的音乐修养。在对拉威尔的音乐教育上也是非常重视的,并努力培养拉威尔成为钢琴
家。可以说,父亲是拉威尔音乐道路上的启蒙老师。拉威尔曾这样评价其父亲:“音
乐修养比大多数音乐爱好者要高得多,他知道怎样开发我对音乐的兴趣,怎样在恰当
的时机激发我对音乐的热情”。在充满艺术氛围与宽松自如的环境中,拉威尔如鱼得
水的吸收着各种各样的音乐元素,为他多样性的民族音乐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俗话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句话在音乐中也同样适用,如果音乐在创作中
脱离了属于他的民族,那么即使这样创作出来的音乐也是没有灵魂的,无法打动人心
的,无论在何时何地,无论在任何国家,音乐都是有其民族性的。在西方音乐的历史
长河中,民族音乐的位置是至关重要的。同根源的民族拥有着共同的的文化和艺术,
民族主义通常带有着爱国之心,人们将自己的感情通过音乐或文学传达出来。从音乐
的角度上来看,民族音乐家所创作的作品都是为了振兴本民族的音乐,他们把民间音
乐素材融入到作品中,现实的生活,民族的历史为创作题材,对自己民族的深厚感情
和爱国之情为主要表达内容。当时法国民族音乐的复兴运动进行的轰轰烈烈,将法国
音乐的发展推向了一个历史性的高潮。圣—桑、弗朗克、弗莱、丹弟等作为民族音乐
复兴运动的先行者,为后来的音乐家们开辟了新的创作视野。拉威尔和德彪西在他们
的基础上继续对法国传统音乐推陈出新。他们吸收传统音乐的精髓,又对固有的条条
框框进行开拓、创新,形成一种新的形式。他们吸收本国民族音乐所特有的风格特点,
将古老传统的格里高利圣咏歌和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放进所创作的音乐中,东方民族,
西班牙,匈牙利,法国和俄罗斯等现代民歌音乐元素也在音乐中与古老的传统形式相
结合。这就形成了拉威尔独有的民族音乐风格。
法国民族音乐主要的代表人物是德彪西和拉威尔,在他们的作品中不难发现一
些具有法国、西班牙民歌或者是其他国家民间音乐的元素。“所有有创造力的艺术家
都和他的民族有着切不断的联系,也都有属于自己的创作原则。”值得一提的是,,其
他国家的民族音乐元素,如西班牙的舞蹈音乐,俄罗斯民族音乐,美国黑人音乐,爵
士乐等等同样受到音乐家的重视,取材于此用带有法国特有的音乐创作手法来创作,
吸收进自己的音乐中。法国民族乐派的音乐家更偏爱描写生活场景和大自然的景物而
不是重大事件,历史人物等却极少涉及。在拉威尔看来,民族音乐元素是至关重要不
可或缺的,在他的作品中无论是钢琴作品还是管弦乐作品,民族民间音乐可以说是无
处不在。
二、 影响拉威尔民族风格形成的因素
拉威尔爱好广泛,喜爱各种各样的艺术,不论是音乐,诗歌还是绘画他都很有兴
趣。古典的与新型的,本国的与异的他都一并接受。创新,他音乐创作中的一大特色,
在他的创作中,连当下流行的音乐元素都能够被发现,作品呈现风格也是多样化的。
同时,拉威尔非常有理智,虽然敏感,但却极有主见。外界的变化几乎不会影响他自
己的想法。他的性格决定了其音乐作品,作品采用整体构思和逻辑向思维,结构精准,
逻辑严密。
巴黎是拉威尔成长和学习的地方,法国传统音乐元素早已在无形中 扎根于拉威尔的心理。拉威尔认为“艺术作品是作曲家独特意识的产物,他是无法摆
脱他的民族传统的约束的”法兰西民族音乐的特点,柔美雅致,精制线条都成为了拉
威尔音乐创作的依据。
福雷是拉威尔在巴黎音乐学院的作曲老师,他对拉威尔的影响可以说是最大的
一位。福雷的一生都致力于发展法国音乐,同时也是法国民族音乐学会的创作者和领
导人。拉威尔所具有的古典作曲规则功底,是从他老师福雷那里学到的。温和的语言,
含蓄的表达风格,并不刺骨的批判讽刺,是福雷的风格,同时拉威尔也巧妙地借鉴模
仿老师对于民族民间音乐元素的运用,把其运用到自己的音乐中。这也是其音乐创作
的一大特色。福雷给拉威尔充分的空间让其发展,并且支持其创新创作。拉威尔对这
位老师充满了敬爱之情,那首著名的钢琴作品《水之嬉戏》便是其送给恩师福雷的。
夏布里埃,是另一位对拉威尔影响重大的法国组曲家。夏布里埃的音乐也是特
色十足,传统和创新元素都可以在他的音乐创作中找到。拉威尔称其为“法国现代音
乐的鼻祖”。夏布里埃创造了法国式的和声,在全音阶中将调式音乐与和声统一。这
种新的和声形式的出现为拉威尔的音乐创作仿佛打开了另一扇窗户,继承与发展的大
胆创新,进一步的丰富了法国音乐。拉威尔的音乐创作里有着夏布里埃的影子,他的
早期钢琴作品也是模仿其特殊的音乐风格的,《古风》和夏布里埃的《牧歌》如出一
辙,清澈见底,如诗如画的意境让人陶醉。
艺术联盟是拉威尔和瑞卡多·维涅两人在1902年发起,自称“捣蛋帮”(Soc iete
Des Apaches)。是对有创新精神的艺术家进行支持的团体。每当其中的人有创作或是
有新的想法时,成员们都会相互鼓励,进项研究和讨论并且支持其创新精神。这在一
定程度上也帮拉威尔开阔视野,拓宽了他的音乐研究的道路。当时,俄罗斯和西班牙
的音乐让拉威尔沉醉其中,他把这些充满异国情调的音乐元素放到他的创作里,使其
作品充满了奇异的异国色彩。管弦乐曲《西班牙狂想曲》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浓厚的异域色彩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曲子中掩盖了传统的元素。
三、拉威尔音乐作品中的民族风格分析
拉威尔的作品中重视对民间音乐的运用,如“法国、匈牙利的民间音调和节奏;古老的巴斯克民间音调;吉普赛人而热情的音乐;东方音乐特别是对其母亲的故乡西班牙的音乐更为熟悉和喜爱,”在其作品中,都不乏对这些音乐元素的运用。
(一)以《西班牙狂想曲》为例
狂想曲(Rhasody )这个名词,源于古希腊的史诗咏吟者,他们用乐器伴奏歌唱或朗诵,后来在专业创作中是指以民歌曲调为主题而发展的器乐幻想曲。大多数“狂想曲”是以缓慢的民歌曲调为基础进行变奏,又与宣叙调的段落和快速的民间舞曲段落相对比,音乐富于民间特色。十九世纪以后,狂想曲运用民族民间音乐素材进行发挥,结构较自由,具有史诗风格和民族色彩的器乐独奏或管弦乐曲,多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和叙事性段落。
《西班牙狂想曲》是拉威尔1907年创作的一部管弦乐作品,当时正是作者创作精力旺盛、技术成熟的时期,他将富于魅力的民间音乐融化在自己独特的风格中,并在配器手法上大胆而成功地进行创造,生动的描绘了西班牙生活风俗场面。全曲由四个乐章组成:《夜的前奏曲》、《马拉加舞曲》、《哈巴涅拉舞曲》和《市集》。“这是他作品中唯一一部专为管弦乐构思,而不是在一定程度上潜伏在作曲家头脑中的某种朦胧的、未成形的计划构思的作品”。
1908年3月15日这部作品在巴黎首演,据说当时大厅的保守派发出嘲弄的声音,学生和 穷人却报以热烈的掌声,他们向那些不理解音乐的高贵听众喊到:“你们这些人,如果这首乐曲是瓦格纳写的,你们一定会喝彩。”西班牙作曲大师法雅对这部作品的评价平息了这场争论:“这首狂想曲让人吃惊的是通过运用我们西班牙的流行音乐的调式和装饰音型,他所表现出来的纯粹的西班牙特性丝毫没有被作曲家的风格所改变。”许多听众认为这部作品是无与伦比的,它以如画般的手法描绘出浓郁的西班牙气氛和西班牙精神,具有鲜明的西班牙情趣。这部作品是作曲家第一部成功的管弦乐作品,在作曲家的创作生涯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 夜的前奏曲(第一乐章)
“夜的前奏曲”是一首以持续反复的四音动机为基础写成的别具一格的西班牙夜曲,这个主导动机(有时简化为三个音)在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的各个音区,在木管乐器法国号和钢片琴上始终不断地反复着,并同3/4拍子的基本 构成一种交错节奏。
而在这背景上则可以看到个别音调或简短动机呈现——这是西班牙民间音乐的歌曲与舞曲样式的概括,它有时是忧郁的冥想主题,带有几乎觉察不出的东方色彩,现有两个现有两个单簧管相隔八度奏出:
谱例
5
而有时则完全是典型的西班牙旋律进行,像这样的旋律模式,我们在作者的《西班牙时钟》中、在德彪西的《格拉纳达之夜》和其他作品中都长可看到:
谱例
6
这些乐句以其阿拉伯式花纹,增添了乐曲所要体现的那充满温柔和倦意的南国之夜的神秘气氛。
2、 马拉加舞曲(第二乐章)
“马拉加舞曲”原是西班牙南部安达卢西亚省马拉加地区的一种很有力的凡旦戈舞曲,常带有即兴性的歌唱,通常为3/8拍,速度为“适当中速”。拉威尔运用这一题材写成了这首篇幅短小、色彩艳丽、技术新颖的乐曲。他将这首舞曲一改通常所用的3/8拍,采用了3/4拍,使得音乐更加自由,而速度则适当要求轻快(Assezvif )。
在该乐章的前段,这首马拉加舞曲保持着典型的舞曲形式,例如:其中三拍子的活跃进行,伴奏中富有特点的节奏以及三小节构成的一单元的结构等。
谱例
7
作者把马拉加舞曲的这个三小节的舞蹈性动机,放在低音提琴隆隆作响的低音区,因而
带有一种神秘和警觉的意味,而在这多次反复的音型之上的乐队变奏(木管乐器上几近于滑奏的流畅音阶和其他一些简短的旋律),又显得十分轻快,几乎带有虚幻的色彩。但是,随后出现一个带有朗诵调特点的舞蹈旋律:
谱例
8
之后,音乐的速度随即转快,主题从b 小调移入升g 小调,显得比前便更加有力,这个主题只有属和弦构成。值得注意的是,这主题只有属和弦构成,这是西班牙舞蹈音乐富有特点的手法之一。乐曲的中段出现由英国管的独奏乐句,这是一种热烈的冥想性独白,情绪有点抑郁,同前面的活跃激烈形成对比:
谱例9:
英国管的简短叙述才刚开始,前一首“夜曲”的四音动机便蓦地出现,并立即把音乐带入最后一段。现在,英国管的旋律被长笛和 单簧管半音下行的急速乐句所取代,马拉加舞曲的固定动机在低音弦乐器中又隐约可闻,最后音乐在十分轻柔的气氛中淡然消失。
3、哈巴涅拉舞曲(第三乐章)
“哈巴涅拉” 是起源于古巴哈瓦那的一种较慢的二拍子舞曲,19世纪中叶传入西班牙,在西班牙有很大发展,而且广泛流传到欧洲各国,在法国也引起很多作曲家的兴趣。此曲是最早写出的一个乐章,作曲家在将其收入进《西班牙狂想曲》时,连一个音符也没改变可见这首乐曲非常精致并富有浓郁的西班牙风格。
谱例10
3、 市集(第四乐章)
“市集”即“民间节日”,具有西班牙舞曲风格的辉煌的环线乐曲,情绪热烈、活跃,用民间音乐的节奏和旋律模式写成,它的巨大的篇幅组成了民间节日市集上的喧闹、欢乐的生动画面。
这首乐曲从短笛从C 大调的属音(G 音)上编织的快捷音型开始,在这一背景上,有长笛奏出一个奇特而美丽的舞蹈性动机,少顷又转到单簧管声部,与此同时,好像作为这个动机的一种反响,从弦乐低声部也两次出现某种不明显的神秘音响——这是节日的喧嚣声,但这是他只是从远处传来,一切还显得相当朦胧而柔和。
谱例
11
(二)以《鹅妈妈》组曲为例
儿童组曲《鹅妈妈》法国作曲家拉威尔的《鹅妈妈》组曲,原来是四手联弹钢琴组曲,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儿童组曲 — 采用儿童题材、为儿童创作、供儿童演奏的组曲。采用儿童题材 — 内容取材于法国作家贝洛(1628—1703)、奥努瓦夫人(约1650—1705)和 博蒙夫人(1711—1780)的童话;为儿童创作这部组曲是1909年拉威尔为他的好朋友哥台勃斯基的两个孩子创作的,并把这部作品献给了他们;供儿童演奏——1910年4月,这部组曲在巴黎独立音乐协会的一次音乐会上初次演出时,担任钢琴四手联弹的是六岁的韦尔热尔和十岁的拉米。《鹅妈妈》作为一部地道的儿童组曲,似乎只差作曲者不是儿童了。但拉威尔告诉我们:“我写这部组曲,目的是要唤起童年时代的诗意,因此手法就必须单纯,一切表面的效果只好摒弃不用。”可见作曲家也是怀着一颗童心来创作的。
1911年,拉威尔把《鹅妈妈》改编为管弦乐组曲,后来又加上了两个乐章,改变
了各乐章的次序,并用间奏曲把它们贯串起来,成为舞剧音乐。舞剧由拉威尔根据贝洛等的鹅妈妈故事编剧,让娜·于加尔编舞,1912月首演于巴黎。
《鹅妈妈》组曲共有五首乐曲,并都带有小标题,这些乐曲中都不同的加入了民族音调和节奏。
1、帕凡舞曲
帕帆舞,又称之为孔雀舞,Pavane (或称之为pavan ),是一种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盛行的缓慢双宫廷舞步,由许多对双人舞者组成一个队列,2/2拍,舞步缓慢而庄重。通常帕帆舞会与盖里尔舞(Galliard. )配对演出。近代作曲家亦采用此舞曲进行创作,如福雷的《帕凡》,拉威尔的《悼念公主的帕凡舞曲》,沃恩·威廉斯的《约伯》(job )中的帕凡舞曲。
在该曲的第一首乐曲“森林中睡美人的帕凡舞曲”中,使用了古老的帕凡舞曲。这支舞曲很简短,共有十二小节,它的速度缓慢,旋律融合了法国民间音调和巴斯克族音调,出了三个半音的进行之外,几乎都是自然音进行,有五声音阶的倾向,他那柔顺而倦慵的旋律具有摇篮曲的特点:
谱例
12
这只小调旋律在管乐器声部传递,有时同法国号的旋律相交织,充满温柔的诗意,又略带忧郁之感。这首乐曲通《为已故小公主而写的帕凡舞曲》属于同一题材。
2、 萨拉班德舞曲
萨拉班德是西欧古老舞曲之一种。据传16世纪初由波斯传入西班牙。16世纪后期传入法国演变成速度缓慢而庄重的舞曲。17世纪前半叶起,常见于德国古组曲,为其中四首固定舞曲的第三首。三拍,第二拍时值较长为其特色。两段体结构,速度缓慢,气氛庄重,是古典组曲中四首固定舞曲中的第三首。
该曲的第五首乐曲,“仙境般的花园”中,使用了萨拉班德舞曲,这段舞曲音乐是剧情发展到王子出现时响起的一段音乐,这段音乐的语言格外的简洁,整首乐曲几乎全在自然音
阶的音列之中,乐曲是从弦乐合奏开始的,它的节奏便是古老的萨拉班德舞曲。下面这一段是用独奏小提琴和钢片琴奏出的一段主体:
谱例
13
这段舞曲的的出现是剧中王子来到仙境时,安谧的花园的写照,同时也显示了作者富于诗意的心境。
3、 中国五声调式
五声调式是中国特有的名族调式,音阶一般是12356,拉威尔一直以来对遥远的东方的音乐充满了好奇感,所以在第三首乐曲“瓷偶女皇蕾德隆娜”中作者为了表现瓷偶的能歌善舞,他选用了所谓“古典”的升F 大调调性,以便用黑键来演奏中国的的五声音阶旋律来表现想象中的玩偶王国。
谱例
14
三、 拉威尔民族音乐风格总结
拉威尔在艺术上有其独到的见解,他说:“严格地说,我不是一个?现代作曲家?,因为我的音乐远不是一场? 革命?,而只是一种?进化?。虽然我对音乐中的新思潮一向是虚怀若谷、乐于接受的,但我从未企图摒弃已为人们公认的和声作曲规则。相反,我经常广泛地从一些大师身上吸取灵感(我从未中止过对莫扎特的研究) ,我的音乐大部分建立在过去时代的传统上,并且是它的一个自然的结果。我可不是一个擅长于写那种过激的和声与乱七八糟的对位的?现代作曲家?,因为我从来不是任何一种作曲风格的奴隶。我也从未与任何特定的乐派结盟。”
拉威尔认为在艺术上的“倾向”和“民族性”是不会让音乐家抛弃自己的民族意识,而音乐家创作的根源正是来自于民族。将具有民族风格的题材,节奏,旋律,调式等作为引子放入音乐创作中,形成了属于自己特点的音乐,这边是拉威尔在音乐中所追求的民族性效果。
拉威尔不但大力弘扬法国本土民族音乐,还对其他国家的民族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像是西班牙民间音乐,俄罗斯民间音乐,还有东方国家的民族民间音乐。正是因为这样,他所写的旋律优美动听,充满异国情调,就像是民歌一样通俗易懂,在民间大受欢迎,流传甚广。
民族音乐中的舞曲也是拉威尔特别感兴趣的题材,法国小步舞曲,西班牙马拉加舞曲,波罗来舞曲,美国爵士舞等都能在他的音乐作品中找到身影。特别是节奏,无趣的节奏多变动感,成了拉威尔的重要取材部分。其次感兴趣的是各个国家的民间歌曲,拉威尔曾写了许多异国民歌。这些都彰显了拉威尔对本国的热爱,对异国民间歌曲的热爱。
节奏,对位,和声,配器等多个音乐创作的领域里都可以发现拉威尔的两个特征——精湛的技巧和让人难以预料。拉威尔的思想和他的高超技巧站在同一条线上,就是因为他的思考才会写出这么有高品位的的作品。他的作品不但丰富了印象主义音乐还给人们以启迪。拉威尔音乐中那迷人的旋律也要归功于他对民族民间音乐和异国音乐的热爱,将这些民族音乐元素和拉威尔的创新形式相融合,所作出的乐曲也是火花四溅。拉威尔自己认为“我不是某一派别”,他是一位创新大师,完美平衡力的天才,他的多元化的音乐对法国乃至世界的音乐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结语
拉威尔一生坚持的原则是博采众长,正如《新格罗夫音乐辞典》所说:“学习研究前辈的作品是拉威尔创作实践的关键”,他喜欢传统的东西,也喜爱新的东西,只要是对自己创作有有利的,他都加以借鉴,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
拉威尔以自己的方式回归传统,又开拓创新,在作品中表现出两个极点的完美结合。在早期,拉威尔的音乐受到印象主义思潮的影响; 但从后来的发展来看,他逐渐摆脱了印象主义的美学思想的约束,写出了一些形象清晰、生动,色调明朗,在艺术上有许多创造并给后人以启迪和影响的作品。他的音乐,是以法国的音乐文化为基础的,融合其他民族音乐文化并以自己的方式加以创新。因此,拉威尔的音乐作品在法国乃至世界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美]唐纳德·杰·格劳特:《西方音乐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1)。
[2]沈旋 粱晴 王丹丹 :《音乐史导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1)。
[3]冯志平:《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1)。
[4]张式谷 潘一飞:《西方钢琴音乐概论》[M]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6(2)。
[5]于润洋:《西方音乐史》[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3)。
[6]杨民望:《世界名曲欣赏》[M],上海音乐出版社,1987(2)。
[7]林逸聪:《音乐圣经》[M],华夏出版社,2000(1)。
[8]李翔宇:《印象派音乐之德彪西与拉威尔风格比较》[J],艺术探索,2008(03)。
[9]刘菁媛:《最精确的瑞士钟表匠》,[J],科技创新导报,2008(18)。.
范文五:[word格式] 拉威尔著名作品赏析——《波莱罗舞曲》
拉威尔著名作品赏析——《波莱罗舞曲》
文艺评论
拉威尔着名作品赏析
于季芳(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710062)
摘要:拉威尔是法国近代史上最杰出的印象派作曲家之一.本
文通过对拉威尔的生平及创作风格特色等方面对拉威尔进行了描述,
并以《波莱罗舞曲》为例对拉威尔的作品进行赏析.
关键词:拉威尔;印象派;波莱罗舞曲;节奏
拉威尔?莫里斯(RavelMaurice,l875一l937年),是法
国近代史上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他是一位印象派的作曲家,更
是一位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新古典主义”作曲家.拉威尔生于
靠近西班牙国境的西部尔城,他自小接触音乐,7岁开始就学习
钢琴,l2岁学习作曲,14岁考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音乐.拉威
尔在学院跟随福雷(法国着名作曲家,钢琴家,管风琴家和音乐
教师)学习作曲,他十分好学,求知欲强.
《波莱罗舞曲》是拉威尔广为流传的一部管弦乐曲作品.
这是拉威尔于1928年应女舞蹈家伊达?鲁宾斯坦之约而创作的一
首交响乐队演奏的舞曲.《波莱罗》是西班牙文”bolero”的音
泽,原意是指一种西班牙民间男女双人舞.德国民族音乐学家萨
克斯(1881一l959年)在《世界舞蹈史》中指出:”这种舞蹈
为西班牙舞蹈家塞雷索约于1780年根据西班牙古老的传统舞蹈改
编而成.”舞蹈常以响板,吉他,铃鼓伴奏,舞姿柔美,典雅.
《波莱罗》舞曲首演后,很快地为全世界的听众所接受,它
不但在音乐会上演奏,而且还被改编成为了适合各种乐器组合演
奏的乐曲,甚至在大街小巷里行人的哨声中也可以听到.舞剧的
场景是这样的:在一家烟雾弥漫的西班牙旅馆里,一个西班牙女
郎(就是鲁宾斯坦扮演的)插着梳子,围着围巾,在一张圆桌上
神情痴迷的翩翩起舞,她轻盈曼妙的舞姿深深地吸引了周围的人
们,他们纷纷围拢过来,共同跳起欢快的舞蹈.《波莱罗舞曲》
在巴黎演出后,许多舞蹈演员以及舞剧编导都很注目.爱尔兰舞
蹈演员多林把它作为自己独舞的保留曲目,连续演出许多年.
拉威尔作为印象派音乐家大大发展了印象派音乐的表现力,
他早期的创作受到德彪西的影响,追求印象主义色彩.创作特色
则以法国传统音乐文化为基础,一方面继承了法国古典作曲家拉
莫和库泊兰典雅,清秀的艺术风格,另一方面又发展了柏辽兹,
比才鲜艳绚丽的配器色彩.他具有高超的配器技巧,就像变魔术
一
样,把简单的素材创作成光彩夺目,激动人心的管弦乐曲.拉
威尔的音乐作品构思新颖,和声富于色彩,具有音乐织体层次清
晰,节奏自由,配器精致细腻等特点.
拉威尔作品主要吸收的是多民族的民间音乐素材,比如希
腊,茨冈等地区的音乐,作品开朗,淳朴,旋律清新,明朗,节
奏富有生活气息,在音乐的表现手法上主要继承和研究法国及国
外的专业音乐传统.音响色彩较为确定,辉煌,华丽,音乐语言
明晰,很少出现模模糊糊的音乐效果,音乐的节奏与节拍相互辉
映,调性是约束音乐材料和思维活动的基础,即使是大胆的移
调,也不太像德彪西那样近于无调可寻.他大胆地改变了传统的
学院派模式,极力摆脱音乐前辈和同时代大师在创作思维上的相
似之处,到了后来,他逐渐摆脱印象主义美学思想的拘束,音乐
形象显得越来越清晰,音乐的情感表达也越来越明朗.在长期的
音乐实践中,他探索各种乐器组合的可能性,努力扩大乐器的表
现性能,丰富了乐队的色彩.拉威尔喜欢舞蹈音乐的节奏,这一
点在西班牙风格的《波莱罗舞曲》中得到了体现.在《波莱罗舞
曲》中隐藏着舞剧化的各种重要元素.
《波莱罗舞曲》由同一节奏型伴奏下的两支旋律反复发展而
成.它的旋律,和声与节奏始终如一,不断反复多次,但却丝毫
没有使人感到单调.真正的”波莱罗”舞曲的速度要比它稍快一
点.一开始两小节的节奏型始终不变,贯穿全曲:首先出现三拍
子的节奏型,中提琴和大提琴的拨弦声交相呼应,小鼓的节奏轻
快而富有活力.作者曾说:”这是始终如一的中庸速度的舞曲,
不论是旋律,和声还是由小鼓不断击出的节奏,始终保持原样不
变.唯一的变化是管弦乐音响的逐渐增强.”
这首作品在各个方面都有较丰富的创新,例如在曲体结构,
调性设置,配器方案等方面.对音色的巧妙运用和对力度的熟练
《波莱罗舞曲》
使用(从轻到响或从响到轻的变化)的结合,让人听起来趣味横
生,变化无穷.
这首曲子的第一大特点是它的节奏:全曲从头至尾都是在
一
个固定的节奏型之上的,从旋律还没有出现,这个节奏就慢慢
奏出,直到乐曲结束也没有出现一点变化.作曲家采取贯穿始终
的固定节奏和两个节奏和两个交替演奏的固定旋律,写成了这首
规模宏大的变奏曲.这个被后人称做”纠缠不休的节奏”一直响
了15分钟以上,不仅用小鼓来演奏,各种乐器:长笛,大管,小
号,法国号,双簧管和弦乐器等也被慢慢的增加进来.
第二个特点是它的速度:它的速度从头到尾没有出现一点变
化.比实际的波莱罗舞曲的速度要慢一些.
第三个特点是旋律:.这里只有两个164,节的反复的乐句,从
头到尾都是简单的重复,既没有变奏也没有展开.按照从BB前
后共9遍,这种”固执”和”单调”的特点成为这首曲子的迷人
之处.最后乐曲在高潮处突然有了一个转调,是从C大调转到E大
调,然后结束.《波莱罗舞曲》丰富的色彩和辉煌的写作技巧,
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前苏联着名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曾把
这首作品誉为”作曲技巧的奇迹”.谱例如下:
第四个特点是它的力度:力度变化很有层次,乐队音色不断
加厚,音量不断增加,从一开始的单个乐器独奏开始,到逐个乐
器的加入,全曲慢慢渐强.
作曲家采用贯穿始终的固定节奏和两个交替演奏的固定旋
律,写成了这首规模庞大的变奏曲.全曲曲式是组成交替的变奏
曲式,首先第一阶段中的旋律是独奏呈示,由木管组乐器,其次
加入了弦乐与木管乐器,随着力度的不断加强又引入了铜管组,所
有的乐器都齐奏,打击乐的力度也随之增强了.一落千丈直到伴
奏旋律呈示的由小军鼓所奏的具有固定节奏的”主导节奏”.由
这个主导节奏伴随着不同力度的旋律呈示.”主导节奏”实际上
就是一种带有主题意义的节奏形态,它在作品中具有非常典型的
特征,起着概括,揭示作品的内容,情绪及其风格的重要作用.
《波莱罗舞曲》可以被称为是交响乐配器的百科全书.除了
节奏和旋律基本固定不变外,力度,和声,织体……都在变,特
别是音色,配器发生的变化最为突出.拉威尔对交响乐队各种乐
器的使用,标新立异,独具特色.这首乐曲的演出在听众中引起
了强烈的反响.
参考文献:
…1西方音乐通史.于润洋【M】.上海音乐出版社
[2]简明牛津音乐史.【英】杰拉尔德’亚伯拉罕着.【M】上海音乐出版社
.
1999年12月第1版.
[3]拉威尔画传.[法】弗拉基米尔?扬科列雏奇着.巨春艳.冯寿农译[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4]欧洲印象主义音乐研究[M】.赵京封着[M】.海南出版社.2003年6月
第1版.
『51外国音乐欣赏.张重辉汤琦着【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第1版
f61音乐精品选释.刘晓静李斌主编【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3
月第l版
作者简介:
于季芳,女,汉族,1984年10月14日出生,陕西省西安市人,
2003年考入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07年本科毕业,同年保送本校的
研究生,跟随导师王卫东老师学习多声部和声专业至今.
51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doc】『非功能性』音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