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学科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学科
青岛理工大学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学科于2000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并于同年被列为校级重点学科,2005年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设有岩土灾害与G IS 预测系统、结构抗震与防护、地质灾害非线性动力学评价与防治、结构抗火及防火减灾工程4个稳定的研究方向。本学科共有教授13人,副教授16人,获得博士学位人员18人,其中博士生导师5人,曾指导和正在指导博士研究生共12名、硕士生76名。近五年获国家级、山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多项。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学科近几年共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项16项。发表学术论文310篇,被国际三大检索收录96篇,著书11部。该学科近几年共完成6项国家级项目,60余项省部级项目和横向课题。目前在研国家级项目有5项,其中国家十五攻关重点项目1项、973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项目13项及49余项重大横向课题。
该学科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到本学科任教或讲学,郑颖人、卢耀如2位院士是本学科的特聘院士。与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瑞士苏伊士大学、日本九州大学、日本千叶大学和德国大学保持稳定的合作关系。
近年来,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学科在以下方面取得了标志性成果:
(1)基于3S 技术研制了“边坡稳定性预测预报3S 系统”和“开采沉陷可视化工程分析设计系统”,已应用于三峡工程、国防工程、高速公路及兖矿集团等多项大型工程中。成功地进行了巴东新城镇搬迁选址,为国家避免了近6亿元的经济损失;不完全取证,成果应用于工程,目前累计新增产值55296.261万元,新增利税6808.285万元,增收节支62961.816万元。多项研究成果被评价为国
际领先水平,于04年获国家生产安全监督管理总局科技进步一等奖、0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以“山东省地质环境与效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为依托,组织与完成由本学科承担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山东省“十一五”重大规划研究课题等项目的研究与开发工作,主要研究成果“长江三峡链子地质灾害防治监测预报”(国务院专项)、“高陡堆积层边坡稳定性预测预报理论研究”(中科院基础理论项目)等,已成功应用于多项大型工程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3)在我国较早进行建筑结构火灾行为方面的研究,得到了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创新工程项目、山东省重点科技项目的支持,并参加了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 )的建筑与火灾安全研究计划,自行研制建成了国内高校最大的结构火灾试验台, 并开展了系列结构构件火灾行为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有关成果得到了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并于2004年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相关专著《混凝土结构的火安全设计》已在科学出版社出版。
(4)完成了亚洲混凝土模式规范,提出的“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设计建议”被美国混凝土学会的“设计建议”采用;完成了第五批国家规范课题“高强混凝土在压剪应力作用下的受力性能与强度破坏准则”的课题,提出了多种新型结构体系和实用技术。
“十一五”期间,本学科将以省重点学科为契机,在学校、土木学院的领导下,充分发挥本学科的人才优势、学科优势,在学术技术创新、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充分发挥我校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学科在山东省的龙头作用,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服务,在“半岛城市群”建设中发挥领军
作用;降低各种灾害对人民群众的损失,促进青岛地区的经济发展,改善山东人民生活水平。
研究方向一: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
1. 特色
混凝土结构由于耐久性原因而破坏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损伤过程。本研究方向通过对混凝土的渗透性和服役期内环境条件对渗透性影响的研究,以微裂缝和孔隙作为混凝土劣化的初因,考虑环境与荷载的作用使孔隙、裂缝扩展与连通,外界气体、水分和侵蚀性介质通过裂缝和孔隙进入混凝土体,如此反复,使混凝土碱度降低、剥落、开裂及其中钢筋锈蚀,最终导致结构破坏。研究中采用实验室试验、现场试验和在役工程结构取样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利用先进的测试手段,研究结构使用状态、材料性能及破坏规律,研究高耐久性混凝土、修复材料与技术、使用寿命预测模型等。主要专题有: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混凝土早期开裂控制,渗透性与耐久性的关系,开裂与侵蚀环境下混凝土劣化的关系,混凝土防水处理及其耐久性,渗透型涂料在混凝土表面的渗透与作用机理,根据碳化理论和氯离子扩散机理建立混凝土结构使用寿命预测模型等。
2. 学术地位
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省、部和市级科研课题和多项国际合作项目,培养硕士研究生17名,已有6名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自2002年5月,赵铁军教授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评聘为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专业的博士生导师,目前指导博士研究生2名。山东省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落户我校。2002年8月7~8日我校成功举办了International Seminar on Maintenance and Repair of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s, 2003年9月16~20
日赵铁军教授在德国参与组织了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terials Science and Restoration, 2004年2月18~19日我校与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建筑学部共同组织了“重大土木工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讨论会”,2004年4月27~29日我校与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委员会共同组织了“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第五届学术讨论会”。由我校牵头组织编写的《山东省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技术规程》已在山东省内执行。
3. 作用和意义
当前和以后相当长时期内混凝土都(将)是世界上用量最大的人造材料,并广泛应用于各种土木、建筑、水利、交通、军事等工程之中。近20年来,我国进行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基本建设,每年的混凝土用量都居世界各国之首;而且专家预计,我国这样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至少还将继续20年。国内外大量的工程实践表明,看似无比坚硬的混凝土材料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坚固、耐久。由于过去对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重视不够,美国和欧洲一些工业发达国家正面临着大量混凝土结构基础设施老化问题,需要投入巨资进行修复或拆换。如果我国不认真对待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基础设施大修的时期不久就将到来,由此引发的技术、经济、资源、能源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将十分严峻。本方向的研究有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因此具有重大的技术、经济和社会意义。
研究方向之二:结构抗火及防火减灾工程
1. 特色
结构抗火及防火减灾工程研究方向面向国家火灾安全重大需求和世界火灾科学研究前沿,是结构工程和火灾安全工程的学科交叉,主要对火灾中建筑结构的行为及建筑结构抗火基本理论与防火可靠度进行研究。主要的研究特色
有:(1)根据建筑结构空间火灾特点、导热过程确定火灾充分发展阶段的温度,并基于钢筋和混凝土不同温度下应力—应变关系和强度变化,对火灾中受荷载的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等各种结构形式进行热—力耦合作用下的火安全基本理论研究;(2)物理模化技术是解决结构安全工程学中许多重大问题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技术之一,该研究方向利用本校研制的结构火灾试验平台,率先通过系列足尺寸结构试验探索建筑结构在空间火灾下的性能规律,已经进行的足尺试验有3跨钢筋混凝土连续楼板、后张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楼板、压型钢板与混凝土组合连续楼板、轻型钢结构、H 型钢钢结构等水平、竖向承重构件的试验,掌握了这些结构在热—力耦合作用下的性能规律,为将现行的“处方式”设计理论向以火灾风险评估和火灾动力学为基础的性能化设计理论的转变提供了可靠的试验研究结果;(3)对基于足尺寸结构试验得到的试验研究结果进行数学仿真模化定量分析,验证建筑结构火灾的全过程对结构的影响规律,引入国际领先的性能化设计新思想建立并制定建筑结构的抗火设计理论和应用规程。
2. 学术地位
本研究方向经过积累和发展已经形成了稳定合理的学术梯队,在火安全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得到了国家“973”项目和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的有力支持。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 )从技术层面上制定了建筑与火灾安全研究计划,本研究方向的人员也参加了这一研究计划的中美合作研究课题,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和中科院创新工程基金的资助。目前本研究方向建成了国内高校最大的结构火灾试验平台, 并开展了系列结构构件火灾行为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已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的
研究工作水平相当。在抗火设计理论方面引入国际领先的性能化设计新思想建立的建筑结构的抗火设计理论改变了采用“处方式”设计理论的局限性,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建筑防火设计的水平。该方面工作已在《自然灾害学报》、《安全与环境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培养3名博士生和7名硕士生,在科学出版社出版专著《混凝土结构的火安全设计》。目前承担科研项目多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部级6项,科研经费近200万元,“多高层轻钢结构住宅体系混凝土板防火行为的研究”2004年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3. 作用和意义
随着建设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总结“9.11”事件和国内频繁发生的特大建筑火灾的经验教训,加之新结构体系和新材料在建筑结构中的日益广泛应用,我国的结构火安全理论离实际的需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建筑结构火灾科学基础理论及火安全设计方法的研究亟待加强,本方向的研究为突破建筑结构在自然火灾时的行为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系列足尺寸试验所得到的宝贵试验资料,揭示这些超静定结构温度场的变化规律、火灾蔓延对各种建筑结构水平承重构件和竖向承重构件的影响规律、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预应力筋在火灾下的的预应力损失和各种结构的内力重分布规律,为建筑结构抗火设计基本理论的建立和性能化设计方法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方向之三:地层塌陷灾害及其控制
1. 特色
本研究方向经过近20年的研究和积累,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并取得了重要成果,主要包括:(1)针对地下工程开挖引起的地层塌陷、岩体破坏,
并造成大量地上和地下建筑结构、道路桥梁、大坝工程、村庄农田等的严重损害现象,开展采动地层塌陷和岩体破坏的机理研究;(2)研制地层塌陷、岩体破坏的预测预报技术及其防护、控制工程技术;(3)地层塌陷综合治理技术;(4) 地层塌陷信息化及其3S 预测预报技术等等。
2. 学术地位
本研究方向由长期从事地层塌陷灾害及其控制研究、具有丰富经验的博士生导师、教授和博士组成的稳定学术梯队来支撑。近五年来,承担和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国际合作项目5项及省部科学基金和横向课题17项,取得了国内外同行专家认可的科研成果,如,与东北大学合作完成的项目“岩石破裂过程失稳理论及其工程应用”,经四位院士组成的鉴定委员会评价为“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于200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采动地层塌陷的协同与突变原理及其控制方法”,由刘天泉院士等组成的鉴定委员会评价为:“成果具有创新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得到了国际岩石力学学会教育委员会主席、欧洲岩石力学学会主席、波兰国家级教授Kwasniewski 的高度评价:“开拓性地将分形几何和协同学应用于地层塌陷研究中”;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著出版基金资助主持出版的著作《地层沉陷的非线性原理、监测与控制》被Kwasniewski 教授评价为“该书取得了创造性成果,该书是地层沉陷非线性理论到来的标志”,被中国工程院院士、波兰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南大学刘宝琛教授评价为“该书是一部内容新颖、富于创造性的专著,是地层沉陷学科的一大进步”,特别是在枯竭矿区(辽宁北票)塌陷灾害治理方面,完成了国家发改委的专项计划,得到前来视察工作的
**总理的好评;在采矿工程井下支护控制覆岩塌陷研究中,主持国家“七五”、“八五”、“九五”及“十五”科技攻关子课题,进行了连续而稳定的研究。其中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地下矿山低贫化放矿与顶板塌陷控制技术的研究”199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梅山无底柱分段法加大结构参数的研究”200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大间距集中化无底柱采矿和支护新工艺研究”2004年已通过科技部组织的技术鉴定,并进入国家“十五”科技攻关滚动资助项目,认为其成果具“原始创新性”等等,均充分体现出了该方向的研究地位。
3. 作用和意义
深入研究地下开挖引起地层塌陷和岩体破坏的机理、建立更适合工程岩体破坏真实特征的数学力学模型、并利用先进的数值模拟技术予以实现,乃是进行地层塌陷、岩体破坏的预测预报及其防护、控制以及减轻地层塌陷、岩体破坏和地上下建筑结构破坏造成损失的理论依据,对土木工程灾害防护、工农业生产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通过近几年的成果转化和应用于生产实践,解决了矿山生产实际问题,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共创效益29160万元,新增利税6210万元;同时,丰富了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学科的研究内容,促进了该学科的发展,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研究方向之四:城市公共安全
本研究方向的特色、学术地位、作用和意义:
1. 特色
本研究方向密切联系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客观需求,提炼出城市公共安全的基本问题,在体制、机制和技术依托三个层次上开展了富有特色的研究,并取得了重要成果。主要包括:首次给出了安全工作中预防为主思想的理论依据;结合系统论、突变论、控制论、信息论和非线性理论等,概括出公共安全的双重性(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规律。在社会科学的领域,运用耗散结构论和熵增原理,提出了城市公共安全体系的整体性、动态相关性和预决性等问题,研究了城市公共安全系统的开放性问题以及城市公共安全与危机管理的体制和机制;在自然科学的领域,研究城市公共安全与危机管理的科学理论与技术手段问题。对预防、监测预警、应急和处置等技术环节和危机模式应急对策略等方面进行应用基础研究,并结合地方公共安全的实际需要,承担了青岛崂山森林防火视频监控系统、山东泰山森林防火无线视频传输系统、青岛市水利防汛视频监控系统、青岛市人防指挥决策系统和海上110移动视频监控系统等一批项目,组建了山东省城市灾变预防与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成了以计算机、视频通讯、网络和空间信息技术等为依托的城市公共安全技术研发平台,相关工作获得中国工程院和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有关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相关成果已在该领域内有影响的中外期刊上发表。
2. 学术地位
2000年以来,承担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重点项目1项、省级自然科学基金3项、教育部资助项目1项、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重点项目1项,青岛市科技发展计划重点项目4项、地方企业和单位委托课题11项。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山东省教育厅实验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青岛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取得省级鉴定成果2项,青岛市鉴定成果4项。培养研究生28
人。在国内外发表科研论文120篇,SCI 、EI 收录12篇,出版专著3部。同中国科技大学、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美国University of Nebraska -Lincoln 、加拿大瑞尔森大学、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巴西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等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培养硕士研究生25名,合作培养博士生4名。主办和协办全国性学术研讨会5次。结合承担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对公共安全的研究对象、范围和内容进行了界定,初步建立了具有鲜明交叉学科特色的公共安全学科体系。
3. 作用和意义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使得自然灾害的频度和强度不断上升,海洋灾害、气象灾害、交通、水患、火灾、地震和生物灾害等无不时刻威胁着城市的公共安全。城市人口密集和财产密集的特点,使得城市各类事故的直接损失特别巨大,各类灾害对城市安全的威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严重。本研究方向从研究我国公共安全现状入手,确定城市公共安全建设要素,寻求改进和完善城市公共安全体系的途径。其学术领域宽阔,研究内容丰富,是对现有安全工程与技术领域的重要拓展,国家中长期科技和技术规划战略研究第九专题明确了公共安全科技问题的体系结构,在此框架内,对公共安全和危机管理的基本问题研究和探讨,有助于提升我国在国际公共安全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并通过技术进步促进机制和体制的革新,实现公共安全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
范文二:防灾减灾及防护工程-边坡生态防护
防灾减灾及防护工程学科前言问题
----边坡生态防护
詹登民
1、前言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是21世纪人类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也是人们为之不懈努力解决的焦点问题。基本建设的快速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不协调,导致了人类赖以生存环境的生态破坏,同时也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人类的生存和社会发展构成了威胁。因此,项目开发与环境保护兼顾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在工程建设中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美化环境,是我们必须正视和认真对待的问题。
公路、铁路、水利等工程建设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其工程规模大、项目多、涉及面广,土石填挖工程形成的大量土石裸露边坡,破坏了既有植被,对当地生态环境影响较大,以往通常采用单纯的工程防护,如浆(干)砌片石、喷锚防护等,这些工程措施都导致原有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滑坡、边坡失稳等一系列生态环境和工程问题。
2、边坡生态防护现状
近十多年来人们开发出了多种既能起到良好边坡防护作用,又能改善工程环境、体现自然环境美的边坡植物防护新技术,与传统的坡面工程防护措施共同形成了边坡工程植物防护体系。
根据不同的边坡土质条件,采用不同的施工方法和施工工艺可将边坡植物防护技术分为:人工种草护坡、平铺草皮护坡、液压喷播植草护坡、土工网植草护坡、OH液植草护坡、行栽香根草护坡、蜂巢式网格植草护坡、客土植生植物护坡、喷混植生植物护坡。各类边坡植物防护技术的主要作用及应用条件各不相同。
2.1人工种草护坡
人工种草护坡,是通过人工在边坡坡面简单播撒草种的一种传统
边坡植物防护措施。多用于边坡高度不高、坡度较缓且适宜草类生长的土质路堑和路堤边坡防护工程。具有施工简单、造价低兼等特点。但由于草籽播撒不均匀,草籽易被雨水冲走,种草成活率低等原因,往往达不到满意的边坡防护效果,而造成坡面冲沟,表土流失等边坡病害,导致大量的边坡病害整治、修复工程,使得该技术近年应用较少。
2.2平铺草皮护坡
平铺草皮护坡,是通过人工在边坡面铺设天然草皮的一种传统边坡植物防护措施。具有施工简单、工程造价较低等特点。适用于附近草皮来源较易、边坡高度不高且坡度较缓的各种土质及严重风化的岩层和成岩作用差的软岩层边坡防护工程,是设计应用最多的传统坡面植物防护措施之一,但由于施工后期养护管理困难,平铺草皮易被冲走,且成活率低,工程质量往往难以保证,达不到满意的边坡防护效果,而造成坡面冲沟,表土流失、坍滑等边坡病害,导致大量的边坡病害整治、修复工程。近年来,由于草皮来源紧张,使得平铺草皮护坡的作用逐渐受到了限制。
2.3液压喷播植草护坡
液压喷播植草护坡,是国外近十多年新开发的一项边坡植物防护措施,是交草籽、肥料、粘着剂、纸浆、土壤改良剂上、色素等按一定比例在混合箱内配水搅匀,通过机械加压喷射到边坡坡面而完成植草施工的。其特点是:①施工简单、速度快;②施工质量高,草籽喷播均匀发芽快、整齐一致;③防护效果好,正常情况下,喷播一个月后坡面植物覆盖率可达70%以上,二个月后形成防护、绿化功能;④适用性广;⑤工程造价低。目前,国内液压喷播植草护坡在公路、铁路、城市建设等部门边坡防护与绿化工程中使用较多。
2.4土工网植草护坡
土工网植草护坡,是国外近十多年新开发的一项集坡面加固和植
物防护于一体的复合型边坡植物防护措施。该技术所用土工网是一种边坡防护新材料,是通过特殊工艺生产的三维立体网,不仅具有加固边坡的功能,在播种初期还起到防止冲刷、保持土壤以利草籽发芽、生长的作用随着植物生长、成熟,坡面逐渐被植物覆盖,这样植物与土工网就共同对边坡起到了长期防护,绿化作用,土工网植草护坡能承受4m/s以上流速的水流冲刷,在一定条件下可替代浆(干)砌片石护坡。目前,国内土工网植草护坡在公路、堤坝边坡防护工程中使用较多,铁路部门相对较少。
2.5 OH液植草护坡
该项技术是国外近十多年新开发的一项边坡化学植草防护措施。它是通过专用机械,将新型化工产品HYCEL_OH液用水按一定比例稀释后和草籽一起喷洒于坡面,使之在极短时间内硬化,而将边坡表土固结成弹性固体薄膜,达到植草初期边坡防护目的,3~6个月后其弹性固体薄膜开始逐渐分解,此时草种已发芽、生长成熟,根深叶茂的植物已能独立起到边坡防护、绿化双重效果,具有施工简单、迅速,不需后期养护,边坡防护、绿化效果好等特点。尽管OH液植草护坡具有理想的边坡防护、绿化效果,但由于该技术所用的这种HYCEL_OH液还末能实现国产化,使得其工程造价较高。
2.6行栽香根草护坡
香根草是近十多年才被人们“重新发现”的一种禾本科植物,具有长势挺立,在3~4月内可长成茂密的活篱笆;根系发达、粗壮,一年内一般可深入地下2~3m;根系抗拉强度大,达75MPa,耐旱、耐涝、耐火、耐贫瘠、抗病虫、适应能力极强等特点。行栽香根草护坡就是在土质边坡上行栽香根草进行边坡防护的一种工程措施,该技术充分利用了香根草的优良特征,具有显著增强边坡稳定性和理想的固土护坡功能,大有取代传统片石护坡之趋势。目前国内应用较少,还有待于在公路、铁路、堤坝、城市建设等边坡防护工程中进一步试
验推广。
2.7蜂巢式网格植草护坡
蜂巢式网格植草护坡,是一项类似于干砌片石护坡的边坡防护技术。是在修整好的边坡坡面上拼铺正六边形混凝土框砖形成蜂巢式网格后,在网格内铺填种植土,再在砖框内栽草或种草的一项边坡防护措施。该技术所用框砖可在预制场批量生产,其受力结构合理,拼铺在边坡上能有效地分散坡面雨水径流,减缓水流速度,防止坡面冲刷,保护草皮生长。这种护坡施工简单,外观齐整,造型美观大方,具有边坡防护、绿化双重效果,工程造价适中,略高于浆砌片石骨架护坡,该技术多用于填方边坡的防护。
2.8客土植生植物护坡
客土植生植物护坡,是在边坡坡面上挂网机械喷填(或人工铺设)一定厚度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壤或基质(客土) 和种子的边坡植物防护措施。该技术的特点是可根据地质和气候条件进行基质和种子配方,从而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多用于普通条件下无法绿化或绿化效果差的边坡。由于客土可以由机械拌和,挂网实施容易,因此施工的机械化程度高,速度快,无论从效率和成本上都比浆砌片石和挂网喷砼防护要优越,而且植被防护效果良好,基本不需要养护即可维持植物的正常生长。该技术在公路边坡防护中已被大量应用,在日本等国家已经被作为边坡绿化的常规方法加以应用。
2.9喷混植生植物护坡
喷混植生植物护坡,是在稳定岩质边坡上施工短锚杆、铺挂镀锌铁丝网后,采用专用喷射机,将拌和均匀的种植基材喷射到坡面上,植物依靠“基材”生长发育,形成植物护坡的施工技术,具有防护边坡、恢复植被双重作用,可以取代传统的喷锚防护、片石护坡等圬工措施。该技术使用的种植基材由种植土、混合草灌种子、有机质、肥料、团粒剂、保水剂、稳定剂、PH缓解剂和水等组成,其种植基材
的配方是成功的关键,良好的配方能够达到在陡于1∶0.75的岩质边坡上既具备一定的强度保护坡面和抵抗雨水冲刷,又具有足够的空隙率和肥力以保证植物生长。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铁路、公路、水利等各类岩石边坡绿化防护工程。
3.边坡绿化工程中的难点问题
随着边坡植物防护技术的推广应用,各类边坡植物防护技术已发展成为公路、铁路绿色通道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存在一些难点问题。
3.1边坡植草的退化
在公路、铁路等工程建设中,其边坡绿化防护上投入的资金比例较低,在低投入、低养护或无养护情况下,边坡草坪处于自生自养状态,极易退化、死亡。因为人工种植草种生长较弱、品种单一,随着时间的增长,在养分水分供应较差的边坡上都会呈现不同程度的草坡退化现象,这是一个十分突出和严重的问题,若草被退化得不到解决,不仅造成重复建设、资金浪费,而且起不到边坡绿化防护效果,最终可能会引起水土流失、坡面坍塌等许多不良后果。
3.2喷播时的植物种子配比与最终植物状态
在较短的时间内把开挖的边坡恢复到自然状态,施工者将面临:①植物种子的配比如何确定;②如何考虑当地自生优势群落的结构特点进行种子配比;③如何确定喷播时的植物配比与最终形成的植物群落之间的动态关系。只有对这些问题作详尽的调查研究分析,才能正确指导施工,否则边坡的植物生长将无法实现人工强制绿化向原始植物群落的顺利演替。
3.3干旱对土体很薄的坡面植物构成威胁
开挖后的岩石边坡,岩石层厚、整体性好,坡体高陡,对边坡进行植物绿化后,随着时间的增长,秋冬季干旱、夏伏季炎热,土体养分逐渐流失,土壤肥力降低,如何解决边坡呈现的无土、缺水、缺肥
的配方是成功的关键,良好的配方能够达到在陡于1∶0.75的岩质边坡上既具备一定的强度保护坡面和抵抗雨水冲刷,又具有足够的空隙率和肥力以保证植物生长。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铁路、公路、水利等各类岩石边坡绿化防护工程。
3.边坡绿化工程中的难点问题
随着边坡植物防护技术的推广应用,各类边坡植物防护技术已发展成为公路、铁路绿色通道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存在一些难点问题。
3.1边坡植草的退化
在公路、铁路等工程建设中,其边坡绿化防护上投入的资金比例较低,在低投入、低养护或无养护情况下,边坡草坪处于自生自养状态,极易退化、死亡。因为人工种植草种生长较弱、品种单一,随着时间的增长,在养分水分供应较差的边坡上都会呈现不同程度的草坡退化现象,这是一个十分突出和严重的问题,若草被退化得不到解决,不仅造成重复建设、资金浪费,而且起不到边坡绿化防护效果,最终可能会引起水土流失、坡面坍塌等许多不良后果。
3.2喷播时的植物种子配比与最终植物状态
在较短的时间内把开挖的边坡恢复到自然状态,施工者将面临:①植物种子的配比如何确定;②如何考虑当地自生优势群落的结构特点进行种子配比;③如何确定喷播时的植物配比与最终形成的植物群落之间的动态关系。只有对这些问题作详尽的调查研究分析,才能正确指导施工,否则边坡的植物生长将无法实现人工强制绿化向原始植物群落的顺利演替。
3.3干旱对土体很薄的坡面植物构成威胁
开挖后的岩石边坡,岩石层厚、整体性好,坡体高陡,对边坡进行植物绿化后,随着时间的增长,秋冬季干旱、夏伏季炎热,土体养分逐渐流失,土壤肥力降低,如何解决边坡呈现的无土、缺水、缺肥
的状态及边坡植被面临的干、热威胁,这将直接影响到边坡最终的绿化效果和生态效益。
4.边坡绿化工程可持续发展的着眼点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人类与自然和谐的前提下,不断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能力,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对子孙后代的需求;满足一个区域或一个国家的需求面又不损害其他区域或国家的需求。根据可持续发展内涵的要求,边坡绿化工程中应着眼于与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的协调性和环保生态功能,结合目前国内边坡绿化防护工程现状及问题,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4.1注重边坡生态防护的设计与资金投入
在公路、铁路设计与建设中,人们常将设计重点和大量资金放在它的工程功能及安全功能上,而生态功能的设计与投资力度不足,生态防护工程往往采取低价中标的方式,这种低投入、低质量的恶性循环,使边坡生态环境发展不够好,抗灾能力不强等。应建立和加大公路、铁路边坡建设、养护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专项资金,在设计上要深入细化,根据不同气候条件、不同环境、不同区域结合具体情况单独设计,注重落实边坡的生态环境保护方案。
4.2边坡植草退化的防治技术
防治边坡草被退化的重要措施就是乔灌草相结合,尽量模拟出当地的植物群落结构,走向本地化。实际上国外已经开始流行以乔灌木为主的绿化方式。天然植被一般都是草木混生的,在较高的贫瘠土质或石质边坡上,采用草灌结合的客土喷播或喷混植生技术施工,可以将草种和灌木树种进行混播,早期以草坪防护为主,后期以灌木防护为主,构建乔灌草立体防护生态体系,达到恢复自然植被的目的。植物种子的选择及配置应走本地化的道路,以地带性植被、乡土植物为基调,适当引进适于本地生长条件的野生植物和外地植物。同时也应考虑浅根植物和深根植物的结合、豆科植物与非豆科植物的结合,还
要尽可能配置抗逆性强的植物和水、肥、光、热利用率高的植物,这样才能使植物更能适应当地气候与自然植被融为一体,建设一个具有生物多样性的稳定的、生命力强的立体生态群落。
4.3积极引进开发边坡生态防护新技术
边坡绿化工程中的难点问题,是对边坡生态防护可持续发展和环境科学技术的挑战,边坡生态防护技术涉及到工程力学、生物学、土壤学、肥料学、园艺学、环境生态学等学科,必须不断在这些理论领域有所突破,积极引进开发新材料、新工艺及配套施工机械设备,充分吸收新的科研成果、先进技术和工程施工经验,注重国际和行业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总之,提高边坡生态防护技术的科技含量,是边坡绿化防护工程成败的重要环节。
目前在边坡绿化防护工程中,液压喷播、客土喷播、喷混植生是具有典型生态防护施工技术;在边坡绿化养护工程中,滴灌、渗灌、注水根灌、插管根灌、膜孔灌等是具有节约水资源、提高成活率、促进草灌木植物生长的灌溉技术;在土壤肥力方面,ABT生根粉、菌根菌、农菌及各种微生物肥料的应用,具有促进植物生根、生长和发育,提高植物的生理机能和抗逆性。在这些新技术的应用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和工艺需要探讨、改进,使其成本更低、操作更为简单、效果更好。随着边坡生态防护各项科研技术的不断深入,其各项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将日趋完善和成熟。
5.结论
5.1在边坡植物绿化防护施工措施中,根据目前的国情、机械化施工程度、适用性、经济性和质量效果比较,液压喷播、客土喷播、喷混植生是具有典型生态防护施工技术,符合边坡绿化工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值得普遍推广应用。
5.2正确的决策必须建立在相关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在边坡生态防护方面,针对难点问题有必要开展系列研究,加大这方面的科研投
入,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鼓励和扶持施工企业朝生态防护专门化队伍方向发展,为彻底解决边坡生态防护可持续发展问题提供坚定的基础。
5.3在公路、铁路设计与建设中,应将生态功能与工程功能及安全功能同等考虑,并根据具体情况相应提高经费投入的比例,其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效益是巨大的。
5.4边坡生态防护工程建设,应树立“尊重自然、恢复自然”的理念,采取一切措施,尽快恢复边坡原来的自然植物,使防护工程的植被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根据当地的生态植物结构,将乔、灌、草有机结合、合理配置,恢复其生态平衡,实现人工强制绿化向自然植被的自我繁衍。
范文三: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好搜百科
学科概况
白皮书指出,国家将用三年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开展抗震加固、提高综合防灾能力建设,使学校校舍达到重点设防类抗震设防标准,并符合对山体滑坡、岩崩、泥石流、热带气旋、火灾等灾害的防灾避险安全要求。据记者了解,重点设防类抗震设防标准,指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是土木工程学科中的边缘学科,(学科代码为081405)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重要作用。学科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和发展用以提高工程结构和工程系统抵御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科学理论、设计方法和工程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未来灾害可能造成的破坏,保证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保障灾后经济恢复和发展的能力,提高国家重大工程的防灾能力。
本学科研究工作的重点是围绕重要陆地交通干线建设和运营阶段出现的灾害现象,以工程科学和现代技术相结合研究常见灾害的形成条件、成灾模式、预测预报、防治工程优化以及防灾管理的信息化技术等课题,提高交通干线的抗灾能力。本学科有一支由年轻的博士、教授为主组成的充满朝气的研究队伍,由于具有边缘学科的特点,研究队伍组成具有很强的学科交叉特色,研究领域偏重于前沿性、基础性问题。
范文四: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培养方案-ok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81405 授予工学硕士学位)
一、培养目标
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科研学术作风。
2.掌握本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并应能运用该门外国语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文献资料。具备运用各种分析、计算和实验方法进行研究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以及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研究态度和作风。胜任教学、科研、设计、技术管理和其它工程技术工作。 3.身心健康。
二、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简介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为土木工程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于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该学科点具有一支雄厚的师资队伍,具有很强的科研和教学能力,现有教授8人,副教授7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6人;目前承担国家交战办、铁道部、河北省重大科研项目9项,其他技术开发项目3项,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其他科技进步奖10多项。本学科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和发展用以提高交通工程结构和工程系统抵御自然灾害和战争破坏能力的科学理论、设计方法和工程技术,通过工程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未来灾害和战争可能造成的破坏,保证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保障灾害期间和战争期间交通设施的基本(或必须)功能,保障灾后经济恢复和发展所需的交通运输能力,提高国防交通设施的防护能力。
本学科目前研究的灾害种类包括:地震、洪水、滑坡、泥石流、地下工程施工地质灾害、爆炸等灾害。主要研究各类灾害的成灾机理,毁损效应,各类交通工程结构与工程系统在灾害作用下的破坏机理、结构反应分析方法与试验技术,防灾减灾的设计理论、方法与工程技术,抢修抢建的设计理论、方法与工程技术,灾害荷载引起的工程结构与工程系统和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等。主要研究方向及其内容:
1.应急工程结构理论与实践
应急工程结构是指在紧急情况下为解决一些具有急、难、险、重特点的工程问题而设计的临时性结构。如桥梁抢修(建)中的抢修钢梁结构、抢修钢桥墩结构、临时码头结构、浮桥结构以及在应急工程中的各种施工结构等。其主要研究内容有:应急工程结构的设计理论,新型制式器材的研制,既有器材的扩大使用以及利用各种制式器材快速生成实用性结构的技术等。 2.工程结构的防灾与减灾
研究的内容有:结构的地震反应, 大型结构(如大跨桥梁及高层建筑) 的分析和设计, 抗震方法理论和设计准则和规范, 隔震、减震、制震措施, 基础设计与处理, 结构检测及能力评估与修复, 对灾害的应急反应等。
3.自然灾害或战争破坏下交通设施的抢修抢建技术
当自然灾害或战争对交通设施(桥梁、隧道、码头、站场等)造成破坏后,必须在最短的时间
内抢建或修复,保证一定的运输能力,这对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国家安全都是非常重要的。此方向的主要研究内容有:桥梁抢修抢建技术,隧道抢修技术,码头抢修抢建技术和铁路站场抢修技术等。 4.浮体结构水动力学研究
研究的主要内容:借助目前各种理论和实验研究方法,针对具体浮体结构模型及各种工况进行更深入的应用性研究,为各种浮体结构的设计提供理论支持;针对性地对应急用或永久性浮桥、大型海洋平台等浮体结构进行技术研究和工程设计。 5. 边坡稳定理论与实践
本方向主要研究内容:边坡稳定性分析、边坡渐进破坏过程分析、震动载荷作用下边坡的稳定、土与支护结构的相互作用、岩土体开挖大变形的控制理论、岩土体开挖稳定性的分析方法和施工技术、新型支挡结构的设计计算方法等。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1.硕士生的培养方式为导师负责制,导师应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对每个研究生制定培养计划;注意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并重,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可以相互交叉。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一般要求在前一年修满所要求的学分; 2.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为2-4年(含休学)。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课程设置分学位课和非学位课两大类,学位课分为公共学位课、基础理论课、专业学位课,非学位课分为选修课和必修环节。硕士生在校期间,应修最低学分为26学分,其中公共学位课6学分,基础理论课不少于4学分,专业学位课不少于6学分,专业选修课不少于6学分,公共选修课不少于2学分,必修环节2学分,最高学分不超过34学分。
五、课程考核方式 分为考试课和考查课两种:
1.考试课由试卷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构成,平时成绩作为试卷上的单独一道大题,不超过50%。考试可采取闭卷或开卷两种形式,由研究生学院统一组织。开卷考试只限携带课堂笔记和教材,不允许携带各种打印、复印资料。
2.考查课不组织考试,学生提交考核报告或结课论文,并由任课老师结合平时表现给出百分制成绩。
六、学位论文要求
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全面训练,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衡量研究生能否获得硕士学位的重要依据之一。学位论文必须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研究工作必须坚持实践性、实验性的原则,论文内容应以研究生本人从事的实验、观测和调查的材料为主,对所研究的课题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学位论文科研时间一般不少于1年。硕士生的学位论文要求做到:
1.学位论文的开题必须着重选择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或理论意义的课题,要充分考虑实验的各种条件、课题的份量与难易程度;论文开题须组织公开的开题报告会,对开题报告做出提问和评价。学位论文的开题一般在第三学期完成。
2.学位论文实行中期检查制度,一般应在第四学期进行,汇报学位论文工作的进展情况。 3.学位论文送审和答辩安排在第五学期或第六学期,学位申请和学位授予参照《石家庄铁道大学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执行。
硕士点负责人:张耀辉
培养单位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席:王明生
2014 年6月20 日
范文五:最新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实习报告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专业实习报告
学 院:
专 业: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学生姓名: 杜青道 学号: 14880121
指导教师: 杜晓峰 职称: 教授
完成时间: 2016年5月10日
本范文适合所有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实习报告,首页不显示页码,正文部分的标题更改之后,在目录上右键->更新域,就会自动更新目录。正文内容根据自己需要修改
目 录
一、实习目的 ............................................................................. 2
二、实习时间 ............................................................................. 2
三、实习地点 ............................................................................. 2
四、实习单位 ............................................................................. 3
五、实习主要内容 ..................................................................... 3
六、实习总结 ............................................................................. 5
(1)实习体会 ...................................................................... 5
(2)实习反思 ...................................................................... 6
(3)实习心得 ...................................................................... 7
七、致谢 . ..................................................................................... 8
一、实习目的
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用人单位对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即将毕业的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在校生而言,为了能更好的适应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后能够尽快的融入到社会,同时能够为自己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参加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毕业实习是必不可少的阶段。
通过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毕业实习,能够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提高调查研究、文献检索和搜集资料的能力,提高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提高协同合作及组织工作的能力,同时也打开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只有把从书本上学到的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才能真正掌握这门知识。
二、实习时间
201×年02月01日~201×年03月15日
(修改成自己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实习时间)
三、实习地点
杭州市滨江经济开发区江南大道
(修改成自己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实习地点)
四、实习单位
杭州市振石教育集团(修改成自己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实习单位)
此处可以继续添加具体你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实习单位的详细介绍
五、实习主要内容
我很荣幸进入杭州市振石教育集团(修改成自己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实习单位) 开展毕业实习。为了更好地适应从学生到一个具备完善职业技能的工作人员,实习单位主管领导首先给我们分发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相关岗位从业相关知识材料进行一些基础知识的自主学习,并安排专门的老同事对岗位所涉及的相关知识进行专项培训。
在实习过程,单位安排的了杜老师作为技术指导,杜老师是位非常和蔼亲切的人,他也是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毕业的,从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领域工作已经有十年。他先带领我们熟悉工作环境和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岗位的相关业务,之后他亲切的和我们交谈关于实习工作性质以及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课堂上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容易遇到的问题。杜老师带领我们认识实习单位的其他工作人员,并让我们虚心地向这些辛勤地在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工作岗位上的前辈学习,在遇到不懂得问题后要
积极请教前辈。
在单位实习期间,我从事的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相关的工作之外,还负责协助人事部部的日常工作,包括制定计划,利用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知识处理相关文书。具体实习内容过程如下:
第一、招聘。协助人资部处理首先,要熟悉招聘流程。其次,与用人部门保持密切的联系,了解用人部门的需求状况。
第二、录用并建立员工档案。给员工办好入职手续,包括签订协议、劳动合同、办工作证等等;在合同方面遇到问题时,才发现在大学里学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理论知识之外,更应该学习合同相关实践法律知识。
第三、单位考勤管理,完成每月考勤记录,并根据考勤情况进行薪资计算。虽然只是简单的计算,但也需要Excel 相关知识。在大学里学习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知识之外,我利用课余时间考取电脑应用二级证书终于在这里发挥了作用。
短暂的实习生活除了掌握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相关工作经验,最大的收获莫过于学习到了很多在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课堂上无法学到的知识,还有人生角色的变换——从校园思维模式到职场思维模式的转变,为今后尽快适应融入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岗位职场生涯奠定了基础。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