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讨论国内热点问题
讨论国内热点问题
艾滋病是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目前还没有预防疫苗,也无
法治愈,因而病死率非常高。在日常生活中,对预防艾滋病的传染你
知道多少,请你写出几点。
说起日本,我们中国人都忘不了曾经在中国实行杀光、抢光、烧
光的“三光”政策的罪行,单是在南京大赌杀中,就有30多万的中
国人被杀害。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了9.0级大地震有将近7000
人死亡,中国政府出于种种原因对日本伸出援助之手。你认为中国该
不该帮助日本?为什么?
根据国家教育部统计的资料显示,每年我国有超过18500名14岁以
下儿童死于道路交通。看过资料后,你有什么话要说?请用简要的语
言表达。
根据国家交通部统计的资料显示,2010年上半年,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99282起,造成27270人死亡、116982人受伤。看过资料后,针对这一现象,谈谈你对交通安全常识的看法。
范文二:国内重点、热点问题
6分的时政题目应该不会超出下列范围——隋原时政押题
第一部分:国内重点、热点问题
一、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
单项选择题
1.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制定“十二五”规划的主题是
A .科学发展 B.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C .深化改革开放 D.保障和改善民生 (A)
2.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制定“十二五”规划的主线是
A .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
B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C .科学发展
D .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B)
3.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是
A.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B. 科技进步和创新
C. 保障和改善民生
D.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A )
4.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是
A.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B. 科技进步和创新
C. 保障和改善民生
D.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B )
5.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
A.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B. 科技进步和创新
C. 保障和改善民生
D.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C )
6.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是
A.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B. 科技进步和创新
C. 保障和改善民生
D.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D )
7.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是
A. 改革开放
B. 科技进步和创新
C. 保障和改善民生
D.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A )
8.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
A. 坚持科学发展
B. 坚持以人为本
C. 坚持统筹兼顾
D. 坚持社会公平正义 (A )
9.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 实现 “十二五” 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 是
A. 党的领导
B. 科学发展
C.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D. 保障和改善民生 (A )
多项选择题
1.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 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
A .注重以人为本 B .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C . 注重统筹兼顾 D . 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ABCD)
2.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 场深刻变革, 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 提高发展的全面性、 协调 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 发展。 基本要求是: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 攻方向 , 坚持
A .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B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C .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 点
D .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ABCD)
3.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提出了今后五年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A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
B .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
C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
D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ABCD)
4.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 坚持扩大内需战略,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为此 要做到
A.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B. 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C.. 调整优化投资结构
D.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ABC )
5.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加快建设 创新型国家。为此要做到
A.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B.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C. 加快教育改革发展
D. 建设人才强国 (ABCD )
6.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 加强社会建设, 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为此 要做到
A. 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B. 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和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C. 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
D. 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和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ABCD )
7.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为 此要做到
A. 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B. 推进文化创新
C.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D.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ABC )
8.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加快改革攻坚步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为此要做到
A.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B. 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和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C. 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
D. 加快社会事业体制改革 (ABCD )
9.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 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 平。为此要做到
A. 优化对外贸易结构
B. 提高利用外资水平
C. 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
D. 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 (ABCD )
10.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城乡 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为此要做到
A. 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
B. 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C. 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
D. 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ABCD )
11.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经过全国人 民共同努力奋斗,要使我国
A.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
B. 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
C. 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
D.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ABCD )
12.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十二五”时期(二 0一一年至二 0一五年), 是
A.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B.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时期
C. 深化改革开放的攻坚时期
D.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ACD )
二、**的重要讲话
(一)**在纪念深圳经济特区建立 30周年的重要讲话
单项选择题
2010年 9月 6日,在深圳举行的深圳经济特区建立 30周年庆祝大会上,胡锦 涛发表重要讲话, 对经济特区今后发展提出了 5点要求, 其中摆在第一位的要求 是
A. 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努力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动力源泉
B. 继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努力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良好文化条件
C. 继续促进社会和谐,努力为推动科学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D. 继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为推动科学发展探索新路 (D ) 多项选择题
2010年 9月 6日, **在深圳举行的深圳经济特区建立 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 讲话指出,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 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 我们 要胜利实现既定战略目标,必须
A. 坚定不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B. 坚定不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 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
D. 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 (ABCD )
(二)**在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多项选择题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 2010年 7月 5日至 6日在北京 举行。 **发表了重要讲话, 强调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实现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任务,事关
A. 各族群众福祉
B. 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
C. 国家长治久安
D.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ABCD )
2. 在西部大开发工总会议上,**强调新形势下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A. 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主线
B. 以改善民生为核心
C. 以科技进步和人才开发为支撑
D. 以科学发展为内容 (ABC )
三、台港澳问题
单项选择题
1. 祝澳门回归祖国 10周年大会暨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三届政府就职典礼 2009年 12月 20日上午在澳门隆重举行。**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总结澳门 回归祖国 10年来的重要启示,强调必须全面准确理解和贯彻
A. 把爱国和爱澳有机统一起来
B. 严格依照澳门基本法办事
C. 集中精力推动发展
D. 坚持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A )
2.2010年 6月 29日,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林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 长江丙坤在重庆签署了 ECFA ,这指的是
A. 《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B. 《海峡两岸政治合作框架协议》
C. 《海峡两岸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
D. 《海峡两岸经贸合作框架协议》 (A )
多项选择题
1.2010年 6月 29日,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林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 长江丙坤在重庆签署了 《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 在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 议中
A. 双方确立了开展合作的基本精神、合作范围和推进步骤
B. 双方同意逐步减少或消除彼此间的贸易和投资障碍, 创造公平的贸易与投资环 境
C. 双方同意进一步增进双方的投资贸易关系, 建立有利于两岸经济繁荣与发展的 合作机制
D. 双方同意在部分服务贸易领域实施更加开放的政策措施。 (ABC)
2.2010年 6月 29日,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林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 长江丙坤在重庆签署了 《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 框架协议是两岸遵循世 界贸易组织规则, 结合两岸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特点, 按照平等互惠原则签署的经 济合作协议。它充分兼顾两岸特色,是两岸推进经济全面深入合作的特殊安排。 其意义在于
A. 框架协议的签署标志着两岸经济关系进入了制度化合作的新的发展阶段
B. 框架协议将开创两岸经济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新格局
C. 框架协议将为两岸携手参与新一轮国际竞争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D. 框架协议将为两岸经济关系逐步实现正常化, 并向未来更加自由化的方向发展 提供了制度保障 (ABCD )
3. 庆祝澳门回归祖国 10周年大会暨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三届政府就职典礼 2009年 12月 20日上午在澳门隆重举行。 **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 **在讲话 中总结的澳门回归祖国 10年来的重要启示有
A. 必须全面准确理解和贯彻
B. 必须严格依照澳门基本法办事
C. 必须集中精力推动发展,坚持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D. 必须着力培养各类人才 (ABCD )
四、上海世博会
单项选择题
第 41届世界博览会于 2010年 5月 1日至 10月 31日期间在中国上海市举行。 上 海世博会的主题是
A.
B.
C.
D.
多项选择题
1. 上海 . 世博会的理念是
A. 理解
B. 沟通
C. 欢聚
D. 合作 (ABCD )
2. 上海世博会的主要目标
A. 提高公众对“城市时代”中各种挑战的忧患意识,并提供可能的解决方案
B. 促进对城市遗产的保护,使人们更加关注健康的城市发展
C. 推广可持续的城市发展理念, 成功实践和创新技术; 寻求发展中国家的可持 续的城市发展模式
D. 促进人类社会的交流融合和互相理解 (ABCD )
五、其它
单项选择题
1.2010年 3月 14日, 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 定,我国农村和城市每一名全国人大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比例规定为
A. 8:1
B. 4:1
C. 2:1
D. 1:1 (D )
2. 2010年 7月 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研究问题进行第 22次集体学习。 **指出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坚决抵制 “三俗” 。 “三俗”是
A. 庸俗、低俗、媚俗
B. 庸俗、低俗、习俗
C. 庸俗、低俗、坏俗
D. 庸俗、低俗、恶俗 (A )
多项选择题
1 .2010年 3月 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选举法的 规定。我国城乡居民选举首次实现“同票同权”。自 1953年以来,我国农村和 城市每一名全国人大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比例经历了 8:1到 4:1的变化。 新修改 的选举法将这一比例规定为 1:1。选举法修改的重大意义
A. 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发展
B. 是完善人大制度的重要举措
C. 更好地体现人人平等、地区平等和民族平等的原则
D. 是我国人权事业的重大进步 (ABCD )
2.2010年 5月 17日至 19日,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在北京举行。**在会上 发表重要讲话, 强调要广泛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 增 强各族人民
A. 对伟大祖国的认同
B. 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C. 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D.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ABCD )
第二部分:国际重点、热点问题
一、**重要外交活动
(一)**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四次峰会
多项选择题
1. 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四次峰会 2010年 6月 27日在加拿大多伦多举行。 中国国 家主席**出席峰会并发表题为《同心协力 共创未来》的重要讲话,就推动 世界经济尽早进入强劲、 可持续和平衡增长的新阶段提出重要建议, 主要内容有
A. 推动二十国集团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有效机制转向促进国际经济合作的 主要平台
B. 加快建立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金融新秩序
C. 进一步 坚定信心、加强合作
D. 促进建设开放自由的全球贸易体制 (ABD )
2. 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四次峰会 2010年 6月 27日在加拿大多伦多举行, 中国国 家主席**在发表的题为《同心协力 共创未来》的重要讲话中,在谈到如何 实现
A. 确保强劲增长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
B. 可持续增长是长期目标,
C. 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平衡增长是客观要求
D. 保持宏观经济 政策 连续性和稳定性是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的结合 点 (ABC )
(二)**出席核安全峰会
多项选择题
1.2010年 4月 13日,**主席在核安全峰会上发表题为《携手应对核安全挑 战 共同促进和平与发展》的讲话,就加强核安全提出重要主张,主要有
A. 切实履行核安全的国家承诺和责任,巩固现有核安全国际法框架
B. 切实加强核安全国际合作
C. 切实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核安全能力
D. 切实处理好核安全与和平利用核能的关系 (ABCD )
2.2010年 4月 13日,**主席在核安全峰会上发表的题为《携手应对核安全 挑战 共同促进和平与发展》的讲话中强调,中国本着负责任的态度,高度重视 核安全,坚决反对核扩散和核恐怖主义,为此作出了一系列积极努力。主要是
A. 全面加强核安全能力
B. 严格履行核安全国际义务
C. 重视并积极参与国际核安全合作
D. 应为积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核安全援助 (ABCD )
(三)**出席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
多项选择题
1..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十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2009年 11月 14日—— 15日 在新加坡召开。 **在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 就巩固世界经济复苏势头、 推 动世界经济平衡有序发展提出的主张有
A. 坚持不懈,推动世界经济全面恢复增长
B. 着眼长远,促进可持续增长
C. 统筹兼顾,倡导包容性增长
D. 全面协调,推动平衡增长 (ABCD )
2.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十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2009年 11月 14日—— 15日在 新加坡召开。**在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就亚太经合组织如何与时俱进、 顺应形势,不断改革完善,提升合作效率提出的意见有
A. 通力合作,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B. 突出特色,继续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进程
C. 加大投入,推动经济技术合作取得更大成果
D. 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机制生机活力 (BCD )
3. **在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的开幕式上发表的题 为《深化交流合作 实现包容性增长》的致辞,深刻阐述了包容性增长问题,指 出
A. 实现包容性增长是亚太经合组织各成员需要共同研究和着力解决的重大课 题
B. 实现包容性增长的根本目的是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 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
C. 实现包容性增长是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D. 中国是包容性增长的积极倡导者和积极实践者 (ABCD )
(四)**出席“金砖四国”领导人第二次正式会晤
多项选择题
1.2010年 4月 15日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举行“金砖四国”领导人第二次正式会 晤。**在会晤时发表了题为《合作 开放 互利 共赢》的重要讲话。胡锦 涛指出,去年以来,我们四国对话和合作内涵不断丰富、层次不断拓展、成果不 断涌现。我们四国 政治 体制、发展方式、宗教信仰、文化传统不尽相同,却能成 为好朋友、好伙伴,这充分证明了
A. 不同社会制度可以相互包容
B. 不同发展模式可以相互合作
C. 不同历史文明可以相互借鉴
D. 不同文化传统可以相互交流 (ABCD )
2. **在 “金砖四国”领导人第二次正式会晤时发表的题为《合作开放互利 共赢》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国际体系如何变革
A. 互利共赢的目标不能变
B. 民主公平的原则不能变
C. 相互尊重的方向不能变
D. 同舟共济的精神不能变 (ABCD )
(五)锦涛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次会议
单项选择题
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次会议 2010年 6月 11日在乌兹别克斯坦首 都塔什干举行, **在会上发表讲话, 就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深化合作提出 意见,其中作为增强本组织发展的持续后劲的是
A. 巩固团结互信
B. 深挖合作潜力
C. 扩大友好交流
D. 完善内部建设 (B )
二、中外关系
(一)中美关系
多项选择题
国家主席** 2010年 4月 12日在华盛顿会见美国总统奥巴马, **就下阶 段中美关系发展提出重要主张,主要有
A. 始终坚持中美关系的正确方向
B. 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
C. 保持高层和各级别交往,深化务实合作
D. 加强在重大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及全球性问题上的沟通和协调
(ABCD ) (二)中俄关系
多项选择题
1.2010年 5月 9日,**出席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 65周年庆典。在与俄 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会见时, **就加强中俄战略协作提出重要建议。 主要有
A. 加强二十国集团机制化问题上的协调和配合
B. 保持密切沟通,共同维护地区和平稳定
C. 加强反恐领域合作,共同打击
D. 加强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等重大国际问题上的协调和配合 (ABCD )
2. 2010年9月26日至28日,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访华。27日,** 与梅德韦杰夫举行会谈。 **强调, 中俄双方加强两国经济发展战略协调, 推 动两国务实合作向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发展,包括
A. 扩大经贸投资合作,改善贸易结构,保持双边贸易持续稳定增长
B. 深化能源合作,拓宽金融合作
C. 是推进地方合作
D. 加强高科技和创新合作 (ABCD )
(三)中日韩领导人会议
单项选择题
第三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于 2010年 5月 30日在韩国济州岛举行,会议通过了
A. 《三国伙伴关系联合声明》
B. 《国际金融和经济问题的联合声明》
C. 《 2020中日韩合作展望》
D. 《中日韩合作十周年联合声明》 (C )
(四)其它对外关系
单项选择题
1. 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前夕, 为推动哥本哈根会议谈判取得成果, 中 国政府提出了新的减排目标, 在 1990至 200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 强度下降 46%的基础上, 提出到 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 2005年下降
A. 35%至 40%
B. 40%至 45%
C. 45%至 50%
D. 50%至 55%(B )
2.2010年是中欧建交 35周年,现在中欧之间建立的关系是
A. 建设性伙伴关系
B. 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C. 全面伙伴关系
D. 战略伙伴关系 (B )
多项选择题
2009年 12月 8日,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凝 聚共识 加强合作 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历史进程》 的重要讲话, 强调应对气候变 化需要国际社会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积极努力,加强合作,必须始终牢牢把握
A. 保持成果的一致性
B. 坚持规则的公平性
C. 注重目标的合理性
D. 确保机制的有效性 (ABCD )
三、国际问题
单项选择题
1.2009年 12月 1日起开始生效的,最终被公众否决了的“欧盟宪法”简化版的 替代品是
A. 《欧盟宪章》 B. 《里斯本条约》
C. 《巴黎条约》 D. 《欧盟一体化议定书》 (B )
2.2009年 12月 1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的贝拉中心举 行。会议达成了不具法律约束力的文件是
A.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B. 《哥本哈根协议》
C.《京都协定书》
D.《欧盟一体化议定书巴厘路线图》 (B )
3.2009年 12月 1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达成的《哥本哈根协议》,维护了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协定书》确立的
A. “共同承担”原则
B. “平均分配”原则
C. “发达国家承担一切”原则
D.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D ) 4. 第四届夏季达沃斯论坛主题是
A.
B.
C.
D.
范文三:2016国内热点问题
2016年中国周边安全热点问题观察及未来走向
2015年到2016年,中国周边安全形势中最突出的动向是中美战略性博弈凸显,南海问题升温,朝鲜半岛局势趋紧。尤其朝鲜半岛局势发生新的变化,对中国的安全利益和周边安全大局有可能产生直接的威胁。中国对周边安全形势的判断,既不能低估威胁与风险,也要避免以点盖面、过度反应。应对复杂多变的周边形势,最需要的是战略定力与战略韧性。 2016年年初以来,东亚地区局势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都有所上升:朝鲜进行第四次核试验并发射远程弹道导弹,美国借机谋求将“萨德”导弹防御系统部署韩国,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危险局面;在南海地区,美国仍顽固坚持派军舰进行频繁巡航,并加强与菲律宾、越南等与中国存在海洋权益争端的东南亚国家的关系;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落幕,民进党领袖蔡英文胜出,这使未来台海局势发展平添变数;等等。凡此种种事态的产生、发展和演变,都反映出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新动向。如何看待中国周边安全形势产生的新问题、新动向以及导致局势紧张升级的深层原因?中国该如何加以应对?
周边安全环境对于中国外部安全的影响最为直接。在中国综合实力继续提升的背景下,中国的周边安全战略和政策正在发生由以应对为主向以构建为主的转变,这一转变对于国际格局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当前,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呈现出一些新动向,其中,最突出的是中美战略性博弈凸显,南海问题升温,朝鲜半岛局势趋紧。总体来看,2015年中,尽管一些挑战性问题突出,但对中国总体安全大局的影响有限,热点问题没有引发大的冲突,中国周边地区和平发展的大环境基本上得到了维护。但是,2016年,由于朝鲜半岛局势发生新的变化,发生冲突的风险增大,对中国的安全利益和周边安全大局有可能产生直接的威胁。因此,降低冲突风险,保持大局可控,是2016年中国周边安全外交的当务之急。
周边安全热点问题观察
2015年以来,南海、朝鲜半岛、钓鱼岛及东海在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演进中分别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南海问题热度上升,朝鲜半岛冲突风险增大,钓鱼岛及东海风险犹存。不同地缘板块的交织搅动,给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构建平添了新的不确定因素。
一、南海问题:热度上升
南海问题成为热点中的热点,其中一个最大变化是美国从幕后走向了前台,中美在南海问题上的战略博弈明显升温,从而使南海地区紧张局势加剧。由于中国在南海岛礁进行相关建设工程,美国开始在南海问题上对中国公开发难。2015年5月8日,美国国防部发布《中国军力和安全发展报告2015》,指责中国在南海正在推进“可用作作战基地”的大规模填海造地工程。5月20日,美国国防部允许CNN记者登上美军反潜巡逻机随同采访,飞越了南沙永暑礁周边海域。随后,美国媒体掀起对中国南海岛礁建设的一轮热炒。10—12月间,美国屡次派遣军舰进入中国南海水域,并有B-52战略轰炸机“误闯”中国南海华阳礁上空2海里范围之内。美军的上述挑衅行动构成了对中国南海主权主张最为严重的干涉和挑战,恶化了地区安全局势。2016年1月30日,美海军“威尔伯号”导弹驱逐舰再次驶入属于中国西沙群岛的中建岛区域12海里。不难看出,随着美国军舰公开巡航南海岛礁行动的常态化,美国政府改变了此前在南海问题上居于幕后进行挑动、干预的做法,开始走上了与中国直面相对的前台,从而使得中美两国在南海地区的战略博弈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那么,美国为何要加大对南海问题的直接参与呢?大体上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解释:一是把南海问题当作制约中国作为的抓手。在亚太地区国际政治问题中,没有哪个问题比南海问题更容易利用,且可以得到诸多国家的支持(其中既包括与中国有领土海洋争端的国家,也包括那些担心中国控制南海、希望藉此获利的国家)。二是所谓“原则之争”。美国没有签署《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但却时常将《公约》的一些模糊原则为己所用,比如,专属经济
区的划分原则、领海的无害通过原则等。三是借机加快“重返亚洲”的步伐,加大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尽管美国声称并没有改变在南海领土争端中不持立场的原则,但却利用争端最大限度地获得了话语权和影响力,极大地推动了其“重返亚洲”战略的实施。
与美国的高调干预相呼应,菲律宾也加大了对南海问题的炒作,妄图推波助澜,把事情闹大,制造紧张局势,从中渔利。2015年7月7日至13日,由菲律宾单方面提起的所谓“南海仲裁案”在常设于荷兰海牙的国际仲裁法院仲裁庭举行听证会。菲方派出了由60人组成的超大规模代表团,大肆造势。国际仲裁法院决定受理菲方诉讼,使得南海问题变得更为复杂。
与菲律宾相比,越南2015年在南海问题上的主要策略是在大幅度提升海军力量、抓紧时间进行自占岛礁扩建的同时,进一步深化同美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以及俄罗斯的军事合作,以形成对中国的巨大压力。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中越政治关系稳中有进。4月越共中央**阮富仲访问中国,11月**主席访问越南,为两国关系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中越同意就海上安全问题加强磋商和谈判,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办法,共同维护南海的和平与稳定。
2015年12月底,东盟共同体如期建成。中国坚持解决南海问题的“双轨”思路,继续与东盟加强合作,就“南海行为准则”(COC)同东盟继续进行磋商,双方推动建立了“中国—东盟海上搜救热线平台”、“中国—东盟应对紧急事态外交高官热线平台”,推进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谈判等。不过,一个鲜明的变化是,在南海问题上,东盟内部的协调在加强,各方的协同立场在接近,南海问题正在被提上东盟的集体议事日程。例如,2015年东盟外长会议发表的《联合公报》罕见地就中国在南海的行动表示关切,认为“有关行为在南中国海地区削弱了信任,增加了紧张,破坏和平、安全与稳定”,声称将采取“预防性措施”,轮值主席国马来西亚还呼吁东盟国家组建联合维和部队巡逻南海等。可见,东盟在南海问题上将会进一步加强协调,一是为维护东盟的地区利益,努力防止南海成为冲突,甚至是战争的策源地;二是对中国在南海地区的行动进行限制,包括支持外部力量适度介入等。这样看来,东盟共同体建成后,将会在捍卫东盟利益、制约中国方面表现得更为明显,这无疑会为中国东盟关系的发展增添新的变数。
南海问题持续升温,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很有可能失控。因此,防止南海问题成为破坏地区和平的“定时炸弹”,甚至是战争的策源地,继续保持与东盟的沟通协商,通过共同努力,加强合作,管控分歧,拓展合作的共利点,就变得十分紧迫而重要。
二、朝鲜半岛:冲突风险增大
在2015年的大部分时间里,朝鲜半岛处于不稳定状态,尽管大的冲突没有发生,但是风波迭起,险象环生。在军事上,朝鲜延续了过去几年来的强硬示威与“悬崖战术”相结合的政策套路,继续保持核威慑,并开始试图将更为强硬的核恫吓付诸行动。为了回应美韩联合军演,朝鲜在2015年内多次进行了远程导弹试射,用以向外界宣示其战斗力量。 2015年以来,韩国对朝鲜表现出了一种更为强硬的姿态。例如,韩国坚持要求在朝鲜具备“弃核诚意”后才能进行有效对话,还在军事上将“5027”等对朝作战计划更新为“5016”作战计划,提出了一套基于“先发制人”考虑的、用以打击朝鲜“挑衅性行动”的作战方针和指导原则。与此同时,为了对朝鲜施加政治压力,韩国政府在首尔设立了“朝鲜人权事务所”,就人权问题向朝鲜施压,积极支持将朝鲜人权问题提交联合国审议。
2016年1月6日,朝鲜宣布成功进行了氢弹试验,并在此后不顾国际社会的普遍反对,执意于 2 月 7 日以弹道导弹技术发射了 “光明星 4 号”卫星。这次新的核试验及随后的卫星发射引发了新一轮矛盾冲突和局势紧张升级。韩国大幅度提升军事对抗级别,加大了与美国的军事合作力度,决定部署“萨德”导弹防御系统,美日韩三国还在三边军事合作上实现了突破,形成了三边军事协调机制的雏形。同时,韩国中断了开城工业园区项目,并
且还有一系列后续措施正在商讨之中。朝鲜也不甘示弱,宣布开城工业园为军事管制区,并将接收韩方在园区内的一切资产。当前,朝韩对抗仍在进一步升级中。
2015至2016年间,朝鲜多次发射弹道导弹,图为2015年2月8日朝中社提供的照片,显示一艘朝鲜人民军海军舰船在朝鲜附近海域发射“反舰火箭”。韩国军队联合参谋本部当日说,朝鲜当天下午4时20分至5时10分之间,从元山一带向半岛东部海域发射了5枚疑似短程战术导弹的飞行物。
2016年3月,美韩两国军队于7日至18日举行“双龙”训练。据韩联社报道,此次训练,美军派出9200余名海军陆战队队员和3000余名海军士兵参加,韩军出动海军陆战队和海军5000余人。图为3月12日,在韩国浦项,韩国军人(蓝色头带)和美国军人参加联合登陆作战演习。
面对朝鲜半岛的复杂紧张局势,中国从维护自身安全利益和半岛稳定的大局出发,一方面,在坚持朝鲜半岛无核化原则不动摇、反对朝鲜拥有和发展核武器的同时,适度发展与朝鲜的经贸关系;另一方面,着力提升与韩国的合作水平,包括签署自贸区协定,推进安全合作机制建设等,把加强中韩关系作为稳定朝鲜半岛大局的重要抓手。应该说,中国的这种做法有利于维护朝鲜半岛大局的稳定。
但是,朝鲜半岛的根本性矛盾依然存在,随时都有爆发的危险。毫无疑问,朝鲜半岛问题的根源
范文四:2011年国内热点问题
2011年时政热点
2011年春夏之交,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及洪湖等其他湖泊的水位都下降到了半世纪以来的最低点。6月2日至4日,**总理亲赴江西、湖南和湖北等地考察抗旱工作。此次大旱导致近167千公顷农田绝收,民政部估计旱灾直接经济损失近150亿元。
在这些情况的背后,却是纷至沓来的议论,其中一大特点是出现许多质疑三峡工程的声音。2006年5月主体工程大坝封顶的三峡水库是世界最大的人工湖之一,不过同期发生的各种自然现象都被指可能“与其有关”:2003年重庆开县天然气井喷、2006年川渝干旱、2007年重庆特大暴雨、2009年西南大旱以及2011年的“长江中下游大旱”。
三峡工程再成舆论热点 2011年春夏之交,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及洪湖等其他湖泊的水位都下降到了半世纪以来的最低点。6月2日至4日,**总理亲赴江西、湖南和湖北等地考察抗旱工作。此次大旱导致近167千公顷农田绝收,民政部估计旱灾直接经济损失近150亿元。
在这些情况的背后,却是纷至沓来的议论,其中一大特点是出现许多质疑三峡工程的声音。2006年5月主体工程大坝封顶的三峡水库是世界最大的人工湖之一,不过同期发生的各种自然现象都被指可能“与其有关”:2003年重庆开县
天然气井喷、2006年川渝干旱、2007年重庆特大暴雨、2009年西南大旱以及2011年的“长江中下游大旱”。
“对于它的争议不是现在才出现,而是一直都有,或者说它的整个历史都在被关注中。”英国《金融时报》(FT)中文网中国问题观察员徐达内说,“民众积极关注政府的公共决策,关注环保工作、生态问题,同时有了表达意见的宽松氛围,都是一种社会进步的迹象。”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为三峡工程担心,担心它会变成一个“问题工程”,担心它曾经给全国人民承诺的美好蓝图无法实现。
三峡大坝真的有这么大的能量吗,忽而制造大旱,忽而又制造大涝,甚至能够引发地质活动,西南政法大学的新闻传播学者李韧说:“舆论的形成不是盲目的,而是有规律可循,其形成和消长与当今社会利益分配、社会心理演变、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矛盾激化等因素密不可分。”
“三个诉求”与舆论泛滥
不少热心人士最近收集了三峡工程曾经的一些防水患的宣传内容:从“抵御万年一遇”到“抗击千年一遇”到“能防百年一遇”,最后成了“不要把什么希望都寄托在三峡大坝”。
令人疑惑的是,“能否防水患”的问题还没有弄明白,
干旱的情况又陆续出现了。如果说之前的“川渝大旱”、“西南大旱”的感受还不够直观,那么今年的“长江中下游大旱”则令人有切肤之感了,按照这些地区的气候记录,在春夏之交发生大面积干旱距今百年时间未见。
这次大旱与三峡工程有关系吗,这样的学术问题一旦被公开讨论,正反两方的意见表达都如滔滔江水。
肯定者认为,三峡大坝改变了周围气候,破坏了形成降雨的条件,导致长江上游平时降水稀少,极端气候增多,从源头上破坏了这条河。有人比喻:“上游蓄
水,中游拦水,下游引水,跨流域调水——四个环节统称‘蓄拦引调’,哪一个环节都可能给长江口的水安全带来威胁。”
否定者却表示,旱情是全球极端气候所致,是一种自然的过程。在5月份中国气象局的新闻发布会上,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陈振林表示,造成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持续偏少的主要原因,是大气环流异常,冷暖空气不匹配。 5月24日,三峡工程主要设计者、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守仁对“三峡诱发干旱论”作出回应,“不能一遇到极端气候就怪罪三峡工程。恰恰相反,若没有三峡工程,长江中下游的干旱程度将会加剧。”同日,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董事长曹广晶也公开表示,即使人类不去影响,自然界也会发生自身变化,三峡工程对自然的影响不等于破坏,要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世界上没有什么事
情是完美的,关键是利弊权衡。
在“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的官方网站上,大量气象、地质和水利等领域的知名专家和学者纷纷出面喊话,力图说明目前尚未有证据支撑“三峡工程影响气候”。
还有在国外生活的中国网友评论,不应该将建设水电站政治化,维基百科(英文版)里的世界最大、最高的水电站和大坝排名,大部分都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发达国家基本上都开发完了,所谓拆大坝,都是已经到寿命期,三峡大坝也有寿命期,以后也会拆。
中国留美经济学者张永璟认为:“三峡工程本来就是个争议很大的项目,而民众也需要发泄。”李韧表示,三峡工程之所以不断进入舆论中心,其实背后潜藏着公众的三个诉求:一是知情权诉求,二是参与决策权诉求,三是社会公正诉求,这三个诉求是中国社会转型阶段公众普遍感觉没有得到保障的,也没有得到官方的有效回应。而“三峡工程在一定程度上是国家权力和意志的象征,对这样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国家工程质疑,事实上强化了公众‘三个诉求’的合法性基础。民众对这个耗资巨大的国家工程的质疑,也更能系统地呈现出他们的整体诉求”。
“政府对于这样的问题不能简单回应,要实事求是摸清楚情况,不能主观臆断,更不能刻意隐瞒真相。”重庆市社会科学院的经济学者王秀模表示。每一次情况似乎都是这
样,在有人对三峡工程有质疑时,也总会有专家出来辩解,指为气候反常,与三峡工程无关。
回顾工程上马时宣称的“一劳永逸解决长江流域的洪涝和干旱”、“万吨巨轮可直达重庆”及“水库像大空调机可调节四川盆地气候至冬暖夏凉”等承诺,现在被讥讽为“牛皮吹破”。目前,三峡工程的发电功能基本达标,但其他诸如移民安置、水体污染、水土保持和生态保护等情况都不尽如人意。
重庆大学的环境学者王里奥此前也表示:“生态环境的恶化是缓慢的,也是灾难性的。可以肯定的是,水质会恶化,植被被破坏,地质变脆弱,气候更恶劣。”位于三峡大坝上游约15公里处的湖北省秭归县,从工程开始的2000年起就开始频繁地震:2000年5次、2001年两次、2002年两次;在蓄水的2003年,更增至18次;此后几年地震遗址发生频率较高,最低的3次,最高的是一年12次。
多年来,一直有人表示三峡工程“质量请自然检验,得失让历史评判”,这样的方式是一种被动的伪命题,尤其政府一直没有向公众具体说明。
争议无解
5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三峡后续工作规划》和《长江中下游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并制定了目标:
2020年,移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达到湖北省、重庆市同期平均水平,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地质灾害防治长效机制进一步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基本建立。
“会议通稿中出现了三峡工程‘不利影响’的公开表述,由于恰逢长江中下游罕见大旱,使那些长期反对该工程的人得到了激励。”王秀模说,“不过民间的议论与官方的说法之间沟壑总是很大,双方始终各执一词。”
他表示,这些争论已经变得非常麻烦,似乎人人都是专家,已经形成一种谁也说不服谁,人人陷于尴尬的局面。但“三峡工程是个很复杂的事情,肯定有积极的作用,也有负面的作用,但是这些利弊不是某个官员或学者能够随便说清楚的。”王秀模说,“媒体记者不要再到处找专家、学者发表意见了,没有用。工程本身就有争议,而且从来就没有能够消除过这些争议,所以每次有了导火索事件,民众就会积极发言。”
一个典型例子就是,6月3日,长江中下游旱区大部喜降甘霖,但由于连日降雨量过大,湖南、江西等省局部地区又旱涝急转,发生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民众舆论又一次将原因指向了三峡工程。
“民众永远会抱怨,不管什么社会。” 张永璟说,“作为影响到中国社会的一件大事,估计三峡工程问题会这样一直热闹下去。”
王秀模表示,民众对三峡工程存在非议、质疑很正常,因为其本身的确有辫子可抓,“因为数据不明,也没有客观第三方参与,老百姓心里没有底,所以非常不服气”。他提醒,争议背后其实还包含着一种巨大的利益博弈,尤其是地方希望借此向中央要政策、要资金,“为什么不找发电企业而找中央政府,犹如车祸发生后许多受害人不告驾驶员而告车属单位一样,因为后者能够提供更多的利益”。
比如,截至2009年底,三峡工程已累计完成投资1849亿元。2010年“两会”期间,重庆代表团曾经要求中央政府拨给1600亿解决三峡工程移民的问题。另据2011年《三峡(重庆)库区移民工作报告》显示,最终要搬迁400万到500万移民,三峡后续工作所需规划投资总额为1238.9亿元。 王秀模建议成立一个全国性的专家组,对三峡工程的正、负面情况都进行调查,对各种数据进行收集。最后还可以请国际专家参与论证,因为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在水坝、水库方面都很有经验或教训。
同时,亦有观点表示,三峡工程目前还处在磨合期,对其如何驾驭还没有完全掌握,需要时间来体验,但最终一定会给长江中下游带来福音。无论是目前建成的水电或核电,一定有超出当初设计者思考范围的地方,问题要积极应对,但不应该将其作为如今谩骂或嘲讽的资本。
大旱引起总理思考
三峡工程是中国唯一一个通过立法程序,即全国人大来决策的工程。在1992
年的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人大代表们以1767票赞成、177票反对、664票弃权批准三峡工程“上马”,其中赞成票仅占全部票数的67%,为全国人大通过议案赞成票的罕见低票数,反映出存在严重争议。 徐达内认为,现在政府开放和容忍争论是好事情,总会有一些具有公信力的人出来说话,让民众多一些获取正确知识的途径,“回顾当初工程上马时,政府对于各种争论和建议是漠视的,
这也是后来三峡工程暴露出许多不足的重要原因”。
事实上,新中国成立初期在讨论三峡问题时,已经有中外专家提出,“从防洪观点看,可用支流水库代替三峡,所以在修建三峡之前,需要开发支流,不能认为三峡工程能彻底解决长江防洪问题。”
重庆合川市水务局的技术员舒红说:“不同的水库有不同的功能,比如有的用于饮水,有的用于灌溉,有的用于发电,一般来说不会同时具备多种功能。很多人并不清楚三峡工程是一个有限责任工程,其在设计之初就没有考虑对农业水利的支持功能,主要考虑了航运、发电和防洪等,而且如果要从三峡水库抽水解决干旱问题,近的地方还行,但是远地方就不现实了,因为经济成本非常高。”
而随着长江中下游干旱加剧,舆论从质疑“三峡工程诱发大旱”转移到“三峡工程抗旱能力”上来。王秀模认为,三峡工程之所以一直遭遇非议,其实与工程上马之初缺乏预见、预测及预警机制有关,或者说相关配套机制不够,应急方案不够,尤其长江中下游大旱更暴露出这些不足。
他说:“不能抗洪、不能抗旱,污染严重和水土流失等情况都成为社会舆论的热点,或者说旱季大量放水给下游,却又担心库存水量少不能正常发电。由此民众当然会产生质疑:修三峡工程的意义何在,”
民众对于三峡工程的议论涉及方方面面,完全可以用包罗万象来形容。比如工程中还暴露出大量的贪污腐败案件,有些涉案金额达到10多亿元,涉及的人员不仅有一般的工作人员,还有县长、县委书记和市长等中高层干部,也有一般的施工人员,甚至公司的总裁。
徐达内说:“许多人还拿出数据说话,抨击水电企业在利益追逐下的恶意扩张,往往让后者苦不堪言。”的确,从2000到2010年,中国总用电量增长164.2%,同时总装机增长185.7%,意味着不但在总量上,产能远远多于需求,而且在增速上,产能远远高于需求。
**总理在赣湘鄂三省考察抗旱救灾工作期间表示,长江中下游的大旱引起其思考,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央决策的重大工程,必须建设好。他同时提出“水质问题”、“移民问
题”、“汉江水环境容量问题”和“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四个重大问题,表示“水利工程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影响,生态环境的变化也会给水利工程带来影响,要综合考虑”。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生态文
明
生态文明是价值观的革命,是党对执政规律认识的升华。与长期以来所提倡的环境保护、污染防治、清洁生产等概念相比,生态文明具有更深刻、更丰富的内涵,不能将生态文明建设简单化。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体
现着保护环境、保护生态、以人为本的现代思维,是人类对自己行为的深刻反思的重大成果。
【标准表述】
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既着眼当前,又考虑未来,实现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建设生态文明,前提和关键是如何发展。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只有发展,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
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生态文明要求人类选择有利于生态安全的经济发展方式,建设有利于生态安全的产业结构,建立有利于生态安全的制度体系,逐步形成促进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的良性运转机制,使经济社会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对后代人的需求不构成危害,最终实现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
第二,建设生态文明,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文明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环境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成果的总和,其本质特征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形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既是生态文明的核心价值理念和根本目标,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评价标准。
第三,建设生态文明,目标是不断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坚持以人为本,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落实到改善人民生活上,坚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
第四,建设生态文明,基本途径是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全社会履行维护生态安全的责任和义务。现实社会中资源和环境危机的实质很大程度上是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出现偏差造成的。“生态效益高于一切”是生态文明教育的核心理念和所遵循的最高价值。生态文明倡导的
社会消费模式应当是:低消费、生态化、俭朴、健康而有益。 第五,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从思想意识上实现三大转变:必须从传统的“向自然宣战”、“征服自然”等理念,向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转变;必须从粗放型的以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模式,向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模式转变;必须从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观念、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转变
2011年公考申论热点:房价调控问题
一、房价调控背后的两条基本主线:供给与需求,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
针对房价问题,我们在申论答题过程中要始终把握这两条主线增加有效供给,抑制过旺需求,把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结合起来。对于房价过高和持续上涨的现实,我们可以找到多种原因,尽管这些原因当中有非市场的因素,房地产市场因为政治权利因素的不当介入,而呈现一定的非正常状况。但是,我们仍然要承认,在整体上,导致房价过高主要是住房市场的供小于求,进一步分析,我们会发现导致供小于求这种状况的既有供给上由于土地资源紧张而导致的新建住房供应量减少的因素,也有购房需求过旺而导致需求大于供给,在进一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种过于旺盛的需求并非人们真实、自愿、迫切、主动的需求,而是诸多
其他因素制造了一种需求过于旺盛的假象,比如传统观念与世俗压力使得大量年轻人由于婚恋需要, 即便负债累累也匆忙加入购房者的大军当中,本来以他们的年龄和实际条件可以推迟购房,从而避免抬高需求; 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开发商垄断信息资源,一些消费者在不了解供求状况的前提下业盲目购房;大量的投机性投资性购房需求进一步制造了一种需求假象以及近几年来速度过快的大规模拆迁是被拆迁人也被动加入购房者的行列中。
由于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特殊性,房价调控的措施既包括
增加住房供给,又包括抑制过于旺盛的住房需求。但两者毕竟都属于市场手段,市场也并非是万能的,还需要结合政府调控。
二、房价过高及持续上涨的原因:
1( 市场供应总量失衡及供应结构不合理。
目前房地产市场供求总量的阶段性失衡直接影响房地产价格变动,即中低价位商品住房供应量下降,高档商品房供应增加,使得商品房平均价格上扬。
2( 商品房开发建设成本增加
土地价格上涨。随着国民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发展,相关土地会因 级差地租 变化的影响,造成土地出让价格的上涨。另外,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拆迁成本也在增加,新建住宅品质的不断提高,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商品房的开发成本。
3( 投资性购房需求增长过快。
除了自用性需求,也就是消费需求外,当前房地产市场中还存在大量投资需求。在一定条件下,局部地区的投资有可能转化为投机。目前国内部分地区房价飞涨,与存在投机性炒作密切相关。
4( 房地产市场中开发商与消费者之间信息不对称,从而导致大量盲目的购房需求以及近年来大规模的拆迁导致了大量的被动性住房需求。
三、 房价调控的措施方案
(一)切实调整住房供应结构。重点发展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各地都要制定和实施住房建设规划,对新建住房结构提出具体比例要求。
(二)进一步发挥税收、信贷、土地政策的调节作用。严格执行住房开发、销售有关政策,完善住房转让环节税收政策,有区别地适度调整信贷政策,引导和调节住房需求。科学确定房地产开发土地供应规模,加强土地使用监管,制止囤积土地行为。
(三)合理控制城市房屋拆迁规模和进度,减缓被动性住房需求过快增长。
(四)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加强房地产开发建设全过程监管,制止擅自变更项目、违规交易、囤积房源和哄抬房价行为。
(五)加快城镇廉租住房制度建设,规范发展经济适用住房,积极发展住房二级市场和租赁市场,有步骤地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
(六)完善房地产统计和信息披露制度,增强房地产市场信息透明度,全面、及时、准确地发布市场供求信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三农问
题
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7个中央一号文件于2010年1月31日发布,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第十二次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这个题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的文件推出了一系列含金量高的强农惠农新政策。
【标准表述】
[总体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和政府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确保把党的各项农村政策落到实处。
[原因]当前,农业农村进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之一,但是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统筹城乡发展,夯实农业基础,要立
足当前,着眼长远,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在关键环节上花气力、下功夫。决不能以牺牲农业农村为代价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决不能借统筹城乡之名削弱农业农村、损害农民利益。
[措施]三农问题是一个长期的问题,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土地制度是农村的基础制度。按照产权明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
第二,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层层落实责任,坚决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确保粮食安全。
第三,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现代农业建设的首位,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粮食安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必须长抓不懈。加快构建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稳定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不断增强综合生产能力。 第四,大力提高农民收入。灵活运用多种手段,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保障农业经营收入稳定增长;采取有力措施,最大限度安置好农民工,努力增加农民的务工收入,积极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
第五,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切实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第六,完善农村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证农民安居乐业,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打下坚实基础。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民工荒”问题
1(“民工荒”现象的背景
今年春节长假结束后,“民工荒”成为各大媒体的一个“热门词汇”,连日来,珠三角频传“民工荒”,经历了去年初的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这一现象令各方瞩目。
在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政府首次将“新生代农民工”提法纳入中央正式文件,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2010年全国两会农民工问题继续成为代表关注的热点问题。民工荒现象所折射出的,除了表层上的劳资关系纠缠不清外,还有深层的体制问题。这样一
个从微观到宏观都意味深长的问题,无疑会成为近年公务员申论考试的热点。
2(“民工荒”的表现和原因
业招工难、技校和职业介绍机构劳 从现实情况来分析,“民工荒”主要表现在企
务输出供不应求等方面,毋庸置疑的是民工荒的发生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必然结果。民工荒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民工无法得到有效保障,以及城乡二元传统体制所造成的种种身份歧视,其具体原因包括:
一、中国的人口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尤其是老龄化的趋势以及人口出生率的逐年下降,与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力需求的变化呈反方向发展。这是“民工荒”出现的必然。
二、随着年轻一代的成长,中国的教育制度以及就业观念的变化,愿意做一线工人的人员比例必然减少,他们更期望以平等而有尊严的方式成为劳动者。
三、政府部门在政策与管理上的短视与限制。管理部门为了便于管理民工,时有歧视性条款出现,令民工缺乏归宿
感,缺乏安全感。
四、民营企业主及其管理者的整体素质偏低,用工制度不够科学和不规范,欠缺人性化的管理。
五、我国实行的户籍管理制度进一步强化了城乡人口的界限和城乡分离的“二元社会结构”,形成了越来越严重的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加剧当前日益突出的城市“民工荒”。
3(解决“民工荒”问题的对策
解决民工荒问题方案的核心在于保障农民工权益,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第一,重新审视原有的经济增长模式。长期以来,部分沿海地区主要依靠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经济高速增长,在劳动力供求格局发生变化的新形势下,企业应注重改善工人劳动环境、提高工人工资待遇、加强工人的技能培训。
第二,建立供求信息对应的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已迫在眉
睫。劳动力的无序流动,劳动力供需的信息不通畅加剧了“民工荒”,建立完善的劳动力供需信息网络,在劳动力输出地区与用工地区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等问题已提上了日程。
第三,地方政府应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为农民工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政府用于农民工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的财政资金要到位,同时应加大劳动监察执法力
度,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为农民工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第四,从小城镇向大城市逐步推动户籍制度改革,改变长久以来的城乡二元分离体制,只有这样才能使城乡居民获得平等的法律地位和社会身份,使农民工获得“国民待遇”。
2011年申论热点解析:食品安全问题
-26 12:02 2011-09
【背景资料】
近几年来我国的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从瘦肉精事件、染色馒头、地沟油等事件看,大凡食品安全事件的背后,基本都有一个相同点就是:监管缺位、执法失语。"牛栏关猫"式的监管往往是事后诸葛亮,疲于救火,疏于预防。最近,地方政府开始积极应对食品安全问题。北京、广东、上海、浙江等地确定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到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推行食品安全整治区(县)长负责制。江苏、内蒙古、宁夏等地通过多种途径,广泛宣传滥用食品添加剂的危害以及防范、惩处等措施。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主任**出席食品安全工作专题会议研讨时,强调要进一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食品安全工作的决策部署,严格执行《制品安全法》,攻坚克难,深入持久推进重点整治,坚决把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和正常生活的食品安全工作抓实抓好。
【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不健全。首先食品法律法规的相关条款不明确,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差,有些法律法规规定的宽泛,有的甚至过时,对实际问题约束力较低;第二,食品法律法规对于违法犯罪分子的惩处力度较小,法律效力不够,相比西方国家缺乏威慑力,使得一些企业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
二、食品安全监管行政机构设置不合理,指责不明确。在食品安全综合监管方面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监督管理部门多,如水产品的监管就涉及到包括渔业、质监、食监、卫生防疫、检验检疫和工商等部门。部门间的职能交叉、重复执法、重复抽检、执法缺位、监管空白等现象较为突出,部门之间形不成合力,监管责任难以落到实处。
三、食品质量安全的技术支撑体系不完善。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共有各类检验机构数万个,行政色彩浓厚,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检测设备、检测技术落后,很难为食品质量监管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此外,由于部门障碍,检测报告的法律效力不被广泛承认,造成了检测资源的不必要浪费。而不同环节的检测,必然导致监管效果的不同。如工商部门为了整治流通市场食品安全,制订了一系列商品安全管理制度,并且试图通过进行经常性的市场抽检发现问
题。但由于处于管理链条的最末端,发现问题时危害往往已经造成。
【解决食品问题的对策】
一、强化监管措施。要加大监管力度,确保食品安全市场的有序发展。因此,要试试长效监管,不定期检查和多部门联合检查的模式,层层落实食品安全责任制和应急预案,全面加强食品市场的日常巡查监管。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完善投诉制度,提高工作效率,借助高科技设备和技术,提高食品检测的精度。
二、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对违法犯罪分子作出明确规定,加大惩罚力度。
三、提高对食品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责任感。全力提高全社会对食品安全重要性的认识,把食品安全问题作为保障人民健康、增强人民体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保证社会稳定的大事来抓。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认真做好食品安全相关工作,并要总结以往食品安全工作的经验和不足,加强各地区、各部门的协调工作。
四、坚决加强对小生产作坊的整治。加强对食品生产过程的控制。建立、完善并严格执行食品生产规程,将其贯彻到从原料进入、加工制造直至产成品出厂的全过程中,保证产品符合食品安全要求。
范文五:国内热点问题的调研 正文
正文
在当今社会,国内外的重要热点时事新闻不少,有倍受世界各国
关注的“中美关系”问题,有人们所担忧的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有世界经济发展的走向问题等等。而我,在此想就我国大学生毕业后普遍遇到的就业难的问题进行论述,这个问题关系着我们每位在校大学生以及即将走向就业岗位的大学生,非常最贴近我们的生活。
当代大学生,接受着高等教育,按常理说,找工作应该不是问题,可是,众所周知的一个问题,就是:大学生就业难。大学生为什么找不到工作呢?我就个人看法做了以下分析:
一、 专业学得“不专业”
什么叫专业?就是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根据社会专业分工的需要设立的学业类别,根据国家建设需要和学校性质设置各种专业。各专业都有独立的教学计划,以实现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
那么,我所说的专业学得“不专业”是指什么呢?很多大学生在报考专业时,有考虑了诸多因素的,也有什么都不考虑就随手乱报一气的。对于考虑了诸多因素的大学生,无外乎都是在想什么专业好就业,什么专业是自己喜欢的。当走入大学,有很多人开始苦恼,发现好就业的却不是自己喜欢的,学习起来也没什么兴趣,面对一些自己觉得很枯燥的科目,上课也没心听,偶尔再旷课几次,考试又寥寥草草,勉强求个不挂科就好,并不管自己专业知识学得是否扎实。
当大学毕业,找工作的时候,开始迷茫,不知道找什么方向的工
作,本专业的吧,又学艺不精。回想四年,匆匆走过,对于老师所讲知识,也是蜻蜓点水般的听课,浅尝辄止。如果就业方向就找自己本专业的,工作中遇到专业性问题,又由于学艺不精而担忧无法胜任工作,在公司不比在学校,没有谁会去一点点地教你,更何况这问题也是自己专业内的,请教谁都会让人觉得你学艺不精,又怎么可能会在公司长期呆下去?更不必说,想要在公司站得住脚,有所发展了。专业,很重要,因此,在校期间就该好好把握机会,有效的学习,掌握好专业知识。
二、 过分热衷于大型知名企业
很多大学生毕业后,无论是网上投简历,还是去一些重要的招聘
会,大都是朝着一个方向去的,那就是知名大型企业,诸如一些国企,外企,500强企业等等。他们在多次投简历之后,终于获得了一个万分难得的面试机会,当走入这些闪耀的大型企业进行面试时,自己虽然做好了准备,可是往往面试结果依然多数是不为乐观的,没有被录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就会给初入社会的莘莘学子们心灵上一击,有愈挫愈勇型的,也有知难而退型的,还有执迷不悔型的。有的甚至为了进国企,或是其他知名企业,让自己的父母帮忙托关系,或者是花钱找工作。这些学生,从心理上,就是不道德的,也是不思进取的,没有必要为了进国企,要搭上父母的老脸,这种行为是可耻的,一个大学生毕业之后,连工作都要父母包办了,还有什么能力胜任工作?我这么说并没有任何对这些热衷于大型知名企业的学生进行批评或者
不好的意思。“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这句古话我们都懂,谁不想积极向上,去一个优秀知名的企业工作呢?谁都想,包括我。只是,我想说找工作,要凭借自己的能力去找,父母已经花钱供你读大学了,没有义务再去打理你毕业之后的工作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先打好自己的基础,这就好比是盖楼房,你地基没有稳固好,怎么可能一级一级的往上盖砖瓦。
因此,过于热衷大型知名企业并不是好事,应该先树立一个接近
于目前现状的目标才好,这样不至于跑瞎道。有时候,去一些中小型企业工作并不是什么坏事,起点不要定位太好,毕竟刚刚毕业,完全可以不必太急于去寻求一个高门槛儿,这样不仅仅会四处碰壁,还会打击我们对自己职业生涯的信心。
三、就业方向不明确导致频繁换工作
很多人毕业后,从一开始就错了方向,甚至是根本没有方向,随
意找份工作。工作一段时间发现,这份工作不适合自己,思前想后决定换工作,可是第二份工作依然没有一个计划性,依然是走马观花似的寻工作,于是,反复尝试,发现不合适又换工作,最终导致的结果是,任何一家公司都没有意向去录用你。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很简单,你频繁换工作,给人感觉很不稳
定,没有哪个人事经理会经过面试后想去录用这样的职员,每一个公司,无论大小,招聘员工,都是从一个长远角度去想的,因此,稳定性很重要,而这个稳定性又与最初找工作的计划很重要。设想一下,从一开始,我们就思路清晰,分析好自己的就业取向,做一个简单的
计划,思考一下找什么类型的工作,自己既能胜任又可以工作长久一些,这样可以避免出现频繁换工作现象。
四、要求远远大于自己的能力 我们大学生,在学校期间缺少社会经验,有一些社会经验的学生,
也无非是去做些零时工类型的兼职,诸如肯德基的小时工,饭店的点餐员,超市的促销员,发单员等等,这些兼职也无非积累一些所必需的社会经验,在就业时,也没有什么专业性的更好的帮助。
虽然没有工作经验,在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够有能力去胜任这份工
作的前提下,就在面试时提出很多的要求。当然,要求公司提供五险一金,有双休的这是最基本的考虑。不过有些同学要求公司不要有太多出差,有一周左右的带薪培训期,自己还想要一个宽敞舒适的工作环境,工资4000左右等等。也许面试官会通过给你面试过程中,觉得你很自信,这样很好,不过在工作中,他会对你进行观察评估,看你是否真的有能力,给予你所要求的薪金待遇条件,你是否值得公司这样做。对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不要高估自己的能力,应该多谦虚一些。否则在工作中,当遇到实际操作的困难问题时,才意识到自己的动手能力差,缺乏经验,老板交代的任务无法按时完成或者没办法做好,被批是必不可少的。到时候,会让领导觉得你对于这个薪金并不是值得的,就会考虑找其他人来代替你。我们应该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少问别人为什么,多问自己凭什么。”很多大学生,有学历没能力,虽然有这高学历证书,但是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薄弱,公司培训了几天,依然会有错误,掌握不好要领。这其实也是因为自己“高
不成,低不就”心理定位的影响,导致了自己要求过多。
其实,我们每一位大学生,大可以在面试时,提出你所期望得到的任何要求,但一定要是在自己可以胜任的能力范围之内的,不要不切实际。先就自己对所应聘工作的内容性质进行一个分析,看看自己能否在短期内吸收,从而在日后做好工作。
五、普遍问题:找工作聚集在热点城市
我们都知道,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是存在很多差距的,这是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其中,在东西部地区之间、沿海地区和内地之间的差距比较大。而我们大学毕业生,又偏偏都要在选择就业区域时,过度集中于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热点地区,这从一定程度上就造成这些地区的就业压力明显增加,“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我们都懂,所有人才都聚集于这些热点地区找工作,怎么可能会都能如愿找到一心期待的好工作?肯定存在激烈的PK ,人事经理,在各方面的对比之后,自然会大大刷掉一批求职的大学生,有竞争就又淘汰,淘汰固然是残酷的,但是我们对于寻求工作也不应该盲目跟风,哪里就业前景好就去哪里,这样未免过于盲目,有的不远万里,离开自己的所在城市寻求一份好工作,但是,在经过竞争被pass 掉的那一刻起,才能明白自己千里迢迢地跑到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城市,到头来也是白忙一场。
总结:对于大学生为什么就业难的问题,我就个人看法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大体上分为以上几个主要原因。对于导致每个主要原因的根源,上述内容已有提及,下面我想就怎样解决这几类问题进行综合
分析。
(1)对于专业问题,这是在学校期间我们就应该抓好的,对于所学专业,如果毕业后,没有意向找本专业工作或者是想找跨专业的工作,也要学好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多多普及和渗透其他专业的知识,如果日后在就业方向有这个意向,更加要掌握好专业知识,对于日后工作中遇到的专业性问题也可以有助于避免出现冷场现象。
(2)对于热衷大型知名企业的学生,可以先找一份中小型规模的公司,进行锻炼,不断加深自己的工作内容上的硬性学习,积累处理问题的经验,踏踏实实的工作两年。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我相信一定会有很多提高,到时候再尝试去面试一些大型企业,也会更有底气,工作起来也比较遂心应手。
(3)对于频繁换工作,很多人之所以这样,多数是因为自己并不知道想要做什么工作,在面试时,面试官也可以通过你的简历介绍,工作履历,觉得你这个人思路不清晰,工作心态不稳定。解决根源问题,最主要是找好出发点,决定好自己做什么类型工作后就坚持下去,不能工作几个月就辞职。
(4)对于要求远远大于能力,我们首先要找好自己的位置,衡量好自己刚毕业后的能力,是否值自己所提出的要求,不要过度的自信,毕竟很多工作需要的是实际操作,工作中包括学习,但是学校中学习到的并不包括日后工作中的。
(5)对于找工作聚集在热点城市,理性考虑,综合考虑一个城市
的经济发展状况,消费水平。做到不盲目,寻求一个适合自己发展的城市找一份工作。
总之,我们大学生在就业方面,一定要进行分析与自我剖析,找工作并不难,只要我们有方向,思路清晰,相信会找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