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国家十三五规划
精品文档
国家十三五规划
中国十三五规划详细解读:**“中国梦”全面启航
中共中央周二(11月3日)发布了中国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报告,从报告中的细节来看,一方面,十三五规划充分体现了中国国家主席**自2012年当选以来关于实践中国梦和净化互联网的相关思想,同时,中国的五年计划也是未来五年内经济发展的重要指示文件,描绘了中国未来五年的发展方向和计划。
中国经济和社会等各方面都处于转型期,而国家主席**主要面临中国经济转型带来的两大挑战,一方面,中国目前正向中高收入的准发达国家转变,另一方面,**主席也需要切实推进中国经济等改革,来配合经济环境的“新常态”。
**主席也向中央委员会对十三五规划作出说明,过去数十年以来这都是中国国家总理的工作。同时,他也表示,中国今年经济增长目标的底线是6.5%。
毫无疑问,中国十三五规划很明显地体现了**主席关于“中国梦”的描述。中国梦是指中国经济达到中等富裕国家水平,同时,中国在全球秩序下处于有利地位。
新常态
**主席将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委婉的描述为中国经济的“新常态”,而这也是十三五规划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1 / 3
精品文档
同时,规划指出,中国经济未来将更加平衡,更加具有包容性和可持续性。此外,十三五规划对推动中国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尤为重视,这也显示中国经济将从传统的依靠出口和制造业发展转向依靠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推动经济发展。
随着中国中产阶级规模的不断扩大,中产阶级对生活质量的关注也逐步增加,而十三五规划也要求对中国环境进行实时监控,增加低碳的公共交通数量,增加新能源汽车的数量。
世界新秩序
中国十三五规划中传达出中国希望在全球事务中占有更多话语权的雄心壮志,这主要表现在中国政府今年主导成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同时,规划也指出中国将积极参与全球规则的制定,中国也将积极推动全球经济平衡发展和维护全球金融安全。十三五规划也指出,国际互联网监控,太空,深海地区和极地地区的探索与开发也进入新时代。为推展发展空间,十三五规划也强调了“一带一路”两条线上基础设施投资和贸易发展的重要性。
军事现代化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军队。十三五规划也做出关于军事现代化改革的指示,其中,包括军事软件升级,建立联合指挥体系和强调空军和海军在现代军事斗争中
2 / 3
精品文档
的重要性,同时,中国海军和空军也将在远海以及海外作战中的所用越来越突出。规划要求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信息对抗的现代战争中能打仗,打胜仗。
反腐
十三五规划寻求将反腐制度化,这也是**当选国家主席后,持续三年展开反腐行动以来的必然结果,这项制度旨在建立一个让中国官员不敢腐,不会腐和不想腐的机制。
3 / 3
范文二:国家十三五规划
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
新华社北京 3月 17日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目录
第一篇 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发展理念
第一章 发展环境
第二章 指导思想
第三章 主要目标
第四章 发展理念
第五章 发展主线
第二篇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第六章 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
第七章 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第八章 构建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
第九章 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
第十章 拓展发展动力新空间
第三篇 构建发展新体制
第十一章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第十二章 建立现代产权制度
第十三章 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第十四章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第十五章 加快财税体制改革
第十六章 加快金融体制改革
第十七章 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
第四篇 推进农业现代化
第十八章 增强农产品安全保障能力 第十九章 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第二十章 提高农业技术装备和信息化水平 第二十一章 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第五篇 优化现代产业体系
第二十二章 实施制造强国战略
第二十三章 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第二十四章 加快推动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 第六篇 拓展网络经济空间
第二十五章 构建泛在高效的信息网络 第二十六章 发展现代互联网产业体系 第二十七章 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
第二十八章 强化信息安全保障
第七篇 构筑现代基础设施网络
第二十九章 完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第三十章 建设现代能源体系
第三十一章 强化水安全保障
第八篇 推进新型城镇化
第三十二章 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第三十三章 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 第三十四章 建设和谐宜居城市
第三十五章 健全住房供应体系
第三十六章 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第九篇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第三十七章 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第三十八章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第三十九章 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 第四十章 扶持特殊类型地区发展 第四十一章 拓展蓝色经济空间
第十篇 加快改善生态环境
第四十二章 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 第四十三章 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第四十四章 加大环境综合治理力度 第四十五章 加强生态保护修复
第四十六章 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第四十七章 健全生态安全保障机制 第四十八章 发展绿色环保产业
第十一篇 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第四十九章 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 第五十章 健全对外开放新体制
第五十一章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第五十二章 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第五十三章 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
第十二篇 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 第五十四章 支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发展
第五十五章 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进程 第十三篇 全力实施脱贫攻坚
第五十六章 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第五十七章 支持贫困地区加快发展
第五十八章 完善脱贫攻坚支撑体系
第十四篇 提升全民教育和健康水平
第五十九章 推进教育现代化
第六十章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第十五篇 提高民生保障水平
第六十一章 增加公共服务供给
第六十二章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第六十三章 缩小收入差距
第六十四章 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第六十五章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第六十六章 保障妇女未成年人和残疾人基本权益 第十六篇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六十七章 提升国民文明素质
第六十八章 丰富文化产品和服务
第六十九章 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第十七篇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第七十章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
第七十一章 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第七十二章 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第七十三章 建立国家安全体系
第十八篇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第七十四章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七十五章 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第七十六章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第十九篇 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
第七十七章 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
第七十八章 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
第二十篇 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第七十九章 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第八十章 形成规划实施合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 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经济社会发展宏伟 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是市场主体的行为导向,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 愿景。
第一篇 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发展理念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必须认真贯彻党中央战略决策和部署,准确把握国内外 发展环境和条件的深刻变化, 积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全面推进创新发展、 协调发展、 绿色发展、 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一章 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很不平凡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 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顽强拼搏、开拓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胜利完成 “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影响等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 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不断创新和完善宏观调 控,推动形成经济结构优化、发展动力转换、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的良好态势。经济保持持续较快发展,经济 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至 49351元(折合 7924美元)。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 农业稳定增长,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第二产业,居民消费率不断提高,城乡区域差距趋 于缩小,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 56.1%,基础设施水平全面跃升,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覆盖面持续扩大,教育水平明显提升,全民 健康状况明显改善,新增就业持续增加,贫困人口大幅减少,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生态文明建 设取得新进展,主体功能区制度逐步健全,主要污染物排放持续减少,节能环保水平明显提升。全面深化改 革有力推进,经济体制继续完善,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依法治国开启新征程。全方位外交取得重大进展,国 际地位显著提高,对外开放不断深入,成为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和主要对外投资大国,人民币纳入国际货 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国家文化软 实力不断增强。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成就显著,强军兴军迈出新步伐。全面从严治党开创新局面,党风廉政建 设成效显著。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国际影响力又上了一个大台阶。
尤为重要的是, 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同志为**的党中央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勇于实践、善于创新,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一 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 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十三五”时期,国内外发展环境更加错综复杂。从国际看,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世界多极 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期依然存 在, 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 增长乏力。 主要经济体走势和宏观政策取向分化, 金融市场动荡不稳, 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全球贸易持续低迷,贸易保护主义强化,新兴经济体困难和风险明显加大。新一轮 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国际能源格局发生重大调整。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发展中国家群体力量 继续增强,国际力量对比逐步趋向平衡,国际投资贸易规则体系加快重构,多边贸易体制受到区域性高标准
自由贸易体制挑战。局部地区地缘博弈更加激烈,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国际关系复杂程度 前所未有。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加大。
从国内看,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发展前景依然广阔,但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要求更加紧 迫。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阶段演化的趋势更加明显。消费升级加 快, 市场空间广阔, 物质基础雄厚, 产业体系完备, 资金供给充裕, 人力资本丰富, 创新累积效应正在显现, 综合优势依然显著。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发展,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新 的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不断成长壮大。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正释放新的动力、激发新的活 力。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发展方式粗放,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经济增速换挡、结 构调整阵痛、动能转换困难相互交织,面临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惠民生等多重挑战。有效需求乏力和 有效供给不足并存,结构性矛盾更加凸显,传统比较优势减弱,创新能力不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财政收 支矛盾更加突出,金融风险隐患增大。农业基础依然薄弱,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商品房库存过高,企业 效益下滑,债务水平持续上升。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空间开发粗放低效,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恶化趋 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仍然不足,收入差距较大,人口老龄化加快,消除贫困任务艰巨。 重大安全事故频发,影响社会稳定因素增多,国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有待提高,法治建设有待加强,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难度加大。
综合判断,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 峻挑战。必须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深刻变化,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强化底线思维,尊重 规律与国情,积极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原则,坚持解放和发展社 会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坚定信心,迎难而上,继续集中力量 办好自己的事情,着力在优化结构、增强动力、化解矛盾、补齐短板上取得突破,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提高 发展质量和效益,努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第二章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
列宁主义、**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 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 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 益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扩大有效供给,满足有效需求,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 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 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 点和落脚点, 发展人民民主,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保障人民平等参与、 平等发展权利, 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 主动性、创造性。
——坚持科学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 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基本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这是谋划发展的基本依据。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实际出发,把 握发展新特征,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 持续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必须按照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 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健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制度体 系,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加快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破除一切不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发展 提供持续动力。
——坚持依法治国。法治是发展的可靠保障。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加快建设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加快 建设法治经济和法治社会,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法治轨道。
——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全方位对外开放是发展的必然要求。必须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既立 足国内,充分运用我国资源、市场、制度等优势,又重视国内国际经济联动效应,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 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坚持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是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 本政治保证。必须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和执政水平,确保我国发展航船沿着正确航道破浪前进。
第三章 主要目标
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基础上,到 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 2010年翻一番,主要经济指标平衡协调,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产业迈向中高端 水平,农业现代化进展明显,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 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成长,服务业比重进一步提高。
——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 创业创新蓬勃发展, 全要素生产率明显提高。 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创新要素配置更加高效,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自主创新能力 全面增强,迈进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
——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继续加大,投资效率和企业效率明显上升。城镇化质量 明显改善,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发展空间布局得到优化。对外开放 深度广度不断提高,全球配置资源能力进一步增强,进出口结构不断优化,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就业、教育、文化体育、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 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就 业比较充分,收入差距缩小,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 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
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弘扬,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国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 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 柱性产业。中华文化影响持续扩大。
——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 高,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主体功能区 布局和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
——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 各领域基础性制度 体系基本形成。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人权得到切实保障,产权得 到有效保护。 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 中国特色现代军事体系更加完善。 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显著提高。
第四章 发展理念
实现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 享的新发展理念。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制度创新、 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 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 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 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 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 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 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 略,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 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 共同体。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 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创 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 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必须贯穿于“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
第五章 发展主线
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必须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推进供给侧 结构性改革,使供给能力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必须用改 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加大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市场化改革力度,调整各类扭曲的政策和制度安排,完善公 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和机制,最大限度激发微观活力,优化要素配置,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扩大有 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必须以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为 目标,实施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支柱,去
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夯实实体经济 根基,推动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改善。
第二篇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人才发展为支撑,推动科技创新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 机结合,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第六章 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
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 新,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第一节 推动战略前沿领域创新突破
坚持战略和前沿导向, 集中支持事关发展全局的基础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 更加重视原始创新和颠 覆性技术创新。聚焦目标、突出重点,加快实施已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部署启动一批新的重大科技项目。 加快突破新一代信息通信、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领域核心技术。加强深海、 深地、深空、深蓝等领域的战略高技术部署。围绕现代农业、城镇化、环境治理、健康养老、公共服务等领 域的瓶颈制约,制定系统性技术解决方案。强化宇宙演化、物质结构、生命起源、脑与认知等基础前沿科学 研究。积极提出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建设若干国际创新合作平台。
第二节 优化创新组织体系
明确各类创新主体功能定位,构建政产学研用一体的创新网络。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鼓 励企业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创新研究, 深入实施创新企业百强工程, 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 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推进科教融合发展,促进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和科研院所全面参与国家创新体系 建设,支持一批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组建跨学科、综合交叉的科研团队。在重大关键项目上发挥市场经济 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优势。 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 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发展市场导向的新型研发机构, 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
第三节 提升创新基础能力
瞄准国际科技前沿,以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为导向,布局一批高水平国家实验室。加快能源、生命、地 球系统与环境、材料、粒子物理和核物理、空间和天文、工程技术等科学领域和部分多学科交叉领域国家重 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依托现有先进设施组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依托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建设一批国 家技术创新中心,支持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开放科研基础设施和创新资源。
第四节 打造区域创新高地
引导创新要素聚集流动,构建跨区域创新网络。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密集的中心城市、国家自主创 新示范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用,形成一批带动力强的创新型省份、城市和区域创新中心。系统推 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支持北京、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第七章 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融入发展各领域各环节,鼓励各类主体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打 造发展新引擎。
第一节 建设创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
实施“双创”行动计划,鼓励发展面向大众、服务中小微企业的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服务平台,打 造一批“双创”示范基地和城市。加强信息资源整合,向企业开放专利信息资源和科研基地。鼓励大型企业 建立技术转移和服务平台, 向创业者提供技术支撑服务。 完善创业培育服务, 打造创业服务与创业投资结合、 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开放式服务载体。更好发挥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
第二节 全面推进众创众包众扶众筹
依托互联网拓宽市场资源、社会需求与创业创新对接通道。推进专业空间、网络平台和企业内部众创, 加强创新资源共享。 推广研发创意、 制造运维、 知识内容和生活服务众包, 推动大众参与线上生产流通分工。 发展公众众扶、分享众扶和互助众扶。完善监管制度,规范发展实物众筹、股权众筹和网络借贷。
第八章 构建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
破除束缚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制度障碍, 优化创新政策供给, 形成创新活力竞相迸发、 创新成果高效转化、 创新价值充分体现的体制机制。
第一节 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尊重科学研究规律,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改革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深化中央财政 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完善计划项目生成机制和实施机制。建立统一的科技管理平台,健全科技报告、创新调 查、资源开放共享机制。完善国家科技决策咨询制度,增强企业家在国家创新决策体系中的话语权。市场导 向的科技项目主要由企业牵头。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实行中长期目标导向的考核评价机制,更加注 重研究质量、 原创价值和实际贡献。 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人财物支配权、 技术路线决策权。 支持自主探索, 包容非共识创新。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强化知识产权司法保护。
第二节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和收益分配机制
实施科技成果转化行动,全面下放创新成果处置权、使用权和收益权,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 比例,支持科研人员兼职和离岗转化科技成果。建立从实验研究、中试到生产的全过程科技创新融资模式, 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加强对创新人才的股权、期权、分红 激励。
第三节 构建普惠性创新支持政策体系
营造激励创新的市场竞争环境,清理妨碍创新的制度规定和行业标准,加快创新薄弱环节和领域立法, 强化产业技术政策和标准的执行监管。增加财政科技投入,重点支持基础前沿、社会公益和共性关键技术研 究。 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和扩大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实施范围政策, 强化对创新产品的首购、 订购支持,
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强化金融支持,大力发展风险投资。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包容创新对传统利益格 局的挑战,依法保护企业家财产权和创新收益。
第九章 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
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 加快推进人才发展体制和政策创新, 构建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 势,提高人才质量,优化人才结构,加快建设人才强国。
第一节 建设规模宏大的人才队伍
推动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实施重大人才工程,着力发现、培养、集聚战略科 学家、科技领军人才、社科人才、企业家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一批讲政治、懂专业、善管理、有国 际视野的党政人才。善于发现、重点支持、放手使用青年优秀人才。改革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引导推 动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第二节 促进人才优化配置
建立健全人才流动机制, 提高社会横向和纵向流动性, 促进人才在不同性质单位和不同地域间有序自由 流动。完善工资、医疗待遇、职称评定、养老保障等激励政策,激励人才向基层一线、中西部、艰苦边远地 区流动。开展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人才交流和对口支援,继续实施东部城市对口 支持西部地区人才培训工程。
第三节 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
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服务保障体系, 营造有利于人人皆可成才和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 发 挥政府投入引导作用,鼓励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引进。完善业绩和贡献导向的人才评价标准。保障人才以知 识、技能、管理等创新要素参与利益分配,以市场价值回报人才价值,强化对人才的物质和精神激励,鼓励 人才弘扬奉献精神。营造崇尚专业的社会氛围,大力弘扬新时期工匠精神。实施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 人才引进政策,完善外国人永久居留制度,放宽技术技能型人才取得永久居留权的条件。加快完善高效便捷 的海外人才来华工作、出入境、居留管理服务。扩大来华留学规模,优化留学生结构,完善培养支持机制。 培养推荐优秀人才到国际组织任职,完善配套政策,畅通回国任职通道。
第十章 拓展发展动力新空间
坚持需求引领、供给创新,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激活和释放有效需求,形成消费与投资良性互动、需 求升级与供给升级协调共进的高效循环,增强发展新动能。
第一节 促进消费升级
适应消费加快升级,以消费环境改善释放消费潜力,以供给改善和创新更好满足、创造消费需求,不断 增强消费拉动经济的基础作用。 增强消费能力, 改善大众消费预期, 挖掘农村消费潜力, 着力扩大居民消费。
以扩大服务消费为重点带动消费结构升级,支持信息、绿色、时尚、品质等新型消费,稳步促进住房、汽车 和健康养老等大宗消费。推动线上线下融合等消费新模式发展。实施消费品质量提升工程,强化消费者权益 保护,充分发挥消费者协会作用,营造放心便利的消费环境。积极引导海外消费回流。以重要旅游目的地城 市为依托,优化免税店布局,培育发展国际消费中心。
第二节 扩大有效投资
围绕有效需求扩大有效投资,优化供给结构,提高投资效率,发挥投资对稳增长、调结构的关键作用。 更好发挥社会投资主力军作用,营造宽松公平的投资经营环境,鼓励民间资本和企业投资,激发民间资本活 力和潜能。 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杠杆撬动作用, 加大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投资力度, 加大人力资本投资, 增加有利于供给结构升级、弥补小康短板、城乡区域协调、增强发展后劲的投资,启动实施一批全局性、战 略性、基础性重大投资工程。
第三节 培育出口新优势
适应国际市场需求变化,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优化贸易结构,发挥出口对增长的促进作用。加快培 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对外经济新优势,推动高端装备出口,提高出口产品科技含量 和附加值。扩大服务出口,健全售后保养维修等服务体系,促进在岸、离岸服务外包协调发展。加大对中小 微企业出口支持力度。
第三篇 构建发展新体制
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 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 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形成有利于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
第十一章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毫不动摇鼓励、 支持、 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依法监管各种所有制经济。
第一节 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坚定不移把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 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国有骨干企业, 增强国
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更好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商业类国有企业以增强国有经济活 力、放大国有资本功能、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主要目标,依法独立自主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实现优胜劣 汰、有序进退。公益类国有企业以保障民生、服务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为主要目标,引入市场机制, 加强成本控制、产品服务质量、运营效率和保障能力考核。加快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完善现代企业 制度、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完善差异化薪酬制度和创新激励。加快剥离企业 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着力推进农垦改革发展。
第二节 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提高资本回报,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改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 司,提高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行效率,形成国有资本流动重组、布局调整的有效平台。健全国有资本合理流动 机制,推进国有资本布局战略性调整,引导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 键领域。建立国有资产出资人监管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稳步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建立覆盖 全部国有企业、 分级管理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制度。 对国有企业国有资本和企业领导人员履行经济责任 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
第三节 积极稳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支持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推进公有制经济之间股权多元化改革。 稳妥推动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示范。 引入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 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鼓励国有资本以多种方式入股非国有企业。
第四节 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更好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 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保证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 护、共同履行社会责任。鼓励民营企业依法进入更多领域。
第十二章 建立现代产权制度
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推进产权保护法治化,依法保护各种
所有制经济权益。 依法合规界定企业财产权归属, 保障国有资本收益权和企业自主经营权, 健全规则、 过程、 结果公开的国有资产产权交易制度。完善农村集体产权权能,全面完成农村承包经营地、宅基地、农房、集 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颁证。 完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认定办法和集体经济资产所有权实现形式, 将经营性资产 折股量化到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规范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完善农村集体资产处置决策程序。全面落实不动 产统一登记制度。加快构建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确定产权主体,创新产权实现形式。保护自然资源资产 所有者权益, 公平分享自然资源资产收益。 深化矿业权制度改革。 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性权益交易制度和平台。 实施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完善有利于激励创新的知识产权归属制度, 建设知识产权运营交易和服务平 台,建设知识产权强国。
第十三章 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立公平竞争保障机制,打破地域分割和行业垄断,着力清 除市场壁垒,促进商品和要素自由有序流动、平等交换。
第一节 健全要素市场体系
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在符合规划、用途管制和依法取得前提下,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 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健全集体土地征收制度,缩小征地范围,规范征收程序,完善 被征地农民权益保障机制。开展宅基地融资抵押、适度流转、自愿有偿退出试点。完善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 制度。统筹人力资源市场,实行平等就业制度。加强各类技术交易平台建设,健全技术市场交易规则,鼓励 技术中介服务机构发展。
第二节 推进价格形成机制改革
减少政府对价格形成的干预,全面放开竞争性领域商品和服务价格,放开电力、石油、天然气、交通运 输、电信等领域竞争性环节价格。理顺医疗服务价格。完善水价形成机制。完善居民阶梯电价,全面推行居 民阶梯水价、气价。健全物价补贴联动机制。建立健全公用事业和公益性服务政府投入与价格调整相协调机 制。规范定价程序,加强成本监审,推进成本公开。
第三节 维护公平竞争
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健全竞争政策,完善市场竞争规则,实施公平竞 争审查制度。放宽市场准入,健全市场退出机制。健全统一规范、权责明确、公正高效、法治保障的市场监 管和反垄断执法体系。严格产品质量、安全生产、能源消耗、环境损害的强制性标准,建立健全市场主体行 为规则和监管办法。健全社会化监管机制,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强化互联网交易监管。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行 为。
第十四章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提高行政效能,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 造力。
第一节 深入推进简政放权
建立健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划定政府与市场、社会的权责边界。深化行政审批 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企业经营的干预,最大限度缩减政府审批范围。增强简政放权的针对性、协 同性。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提供便捷便利服务。深化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大力推进政事分开。 第二节 提高政府监管效能
转变监管理念,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制定科学有效的市场监管规则、流程和标准,健全监管责任制,推 进监管现代化。创新监管机制和监管方式,推进综合执法和大数据监管,运用市场、信用、法治等手段协同 监管。全面实行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抽取执法人员、检查结果公开。强化社会监督。
第三节 优化政府服务
创新政府服务方式,提供公开透明、高效便捷、公平可及的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加快推进行政审批标 准化建设,优化直接面向企业和群众服务项目的办事流程和服务标准。加强部门间业务协同。推广“互联网 +政务服务”,全面推进政务公开。
第十五章 加快财税体制改革
围绕解决中央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完善地方税体系、增强地方发展能力、减轻企业负担等关键性 问题,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现代财税制度。
第一节 确立合理有序的财力格局
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适度加强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结合税制改革,考虑税种属性,进 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完善增值税划分办法。完善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制度,规范一般性转移支付 制度,完善资金分配办法,提高财政转移支付透明度。健全省以下财力分配机制。
第二节 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
建立健全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相互制约、相互协调机制。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加大政府性基金预算、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一般公共预算的统筹力度, 完善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编制制度。 实施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 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加强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计划的衔接。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建立政府资产报告制 度,深化政府债务管理制度改革,建立规范的政府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建立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 报告制度和财政库底目标余额管理制度。扩大预算公开范围,细化公开内容。
第三节 改革和完善税费制度
按照优化税制结构、稳定宏观税负、推进依法治税的要求全面落实税收法定原则,建立税种科学、结构 优化、法律健全、规范公平、征管高效的现代税收制度,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全面完成营业税改增值税改 革,建立规范的消费型增值税制度。完善消费税制度。实施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逐步扩大征税范围。清理 规范相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开征环境保护税。完善地方税体系,推进房地产税立法。完善关税 制度。加快推进非税收入管理改革,建立科学规范、依法有据、公开透明的非税收入管理制度。深化国税、 地税征管体制改革,完善税收征管方式,提高税收征管效能。推行电子发票。
第四节 完善财政可持续发展机制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修正不可持续的支出政策,调整无效和低效支出,腾退重复和错位支出。建立库款 管理与转移支付资金调度挂钩机制。创新财政支出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公共产品提供,使财政支出保持 在合理水平,将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确保财政的可持续性。
第十六章 加快金融体制改革
完善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健全货币政策机制,深化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健全
现代金融体系,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和支持经济转型的能力,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第一节 丰富金融机构体系
健全商业性金融、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分工合理、相互补充的金融机构体系。构建多 层次、 广覆盖、 有差异的银行机构体系, 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 发展普惠金融和多业态中小微金融组织。 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稳妥推进金融机构开展综合经营。推动民间融资阳光化,规范小额贷款、融资担保机 构等发展。提高金融机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第二节 健全金融市场体系
积极培育公开透明、健康发展的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降低杠杆率。创造条件实施股票发行注 册制,发展多层次股权融资市场,深化创业板、新三板改革,规范发展区域性股权市场,建立健全转板机制 和退出机制。完善债券发行注册制和债券市场基础设施,加快债券市场互联互通。开发符合创新需求的金融 服务,稳妥推进债券产品创新,推进高收益债券及股债相结合的融资方式,大力发展融资租赁服务。健全利 率、汇率市场决定机制,更好发挥国债收益率曲线定价基准作用。推动同业拆借、回购、票据、外汇、黄金 等市场发展。 积极稳妥推进期货等衍生品市场创新。 加快发展保险再保险市场, 探索建立保险资产交易机制。 建立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础设施,实施国家金库工程。
第三节 改革金融监管框架
加强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建设,加强统筹协调,改革并完善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监管框架, 明确监管职责和风险防范处置责任, 构建货币政策与审慎管理相协调的金融管理体制。 统筹监管系统重要性 金融机构、金融控股公司和重要金融基础设施,统筹金融业综合统计,强化综合监管和功能监管。完善中央 与地方金融管理体制。 健全符合我国国情和国际标准的监管规则, 建立针对各类投融资行为的功能监管和切 实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监管框架,实现金融风险监管全覆盖。完善国有金融资本管理制度。加强 外汇储备经营管理,优化外汇储备运用。有效运用和发展金融风险管理工具,健全监测预警、压力测试、评 估处置和市场稳定机制,防止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
第十七章 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
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增强宏观政策协同性,更加注重扩大就业、稳定物价、调整结 构、提高效益、防控风险、保护环境,更加注重引导市场行为和社会预期,为结构性改革营造稳定的宏观经 济环境。
第一节 强化规划战略导向作用
依据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目标和总供求格局实施宏观调控。发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的引导约束作用,
各类宏观调控政策要服从服务于发展全局需要。完善以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为主,产业政策、区域政策、投 资政策、消费政策、价格政策协调配合的政策体系,增强财政货币政策协调性。
第二节 改进调控方式和丰富政策工具
坚持总量平衡、优化结构,把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提高质量效益作为宏观调控的基本要求和政策 取向,在区间调控的基础上加强定向调控、相机调控,采取精准调控措施,适时预调微调。稳定政策基调, 改善与市场的沟通,增强可预期性和透明度。更好发挥财政政策对定向调控的支持作用。完善货币政策操作 目标、 调控框架和传导机制, 构建目标利率和利率走廊机制, 推动货币政策由数量型为主向价格型为主转变。 第三节 完善政策制定和决策机制
加强经济监测预测预警,提高国际国内形势分析研判水平。强化重大问题研究和政策储备,完善政策分 析评估及调整机制。建立健全重大调控政策统筹协调机制,有效形成调控合力。建立现代统计调查体系,推 进统计调查制度、机制、方法创新,注重运用互联网、统计云、大数据技术,提高经济运行信息及时性、全 面性和准确性。加快推进宏观调控立法工作。
第四节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建立企业投资项目管理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制度,更好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进一步精简投资审批,减 少、整合和规范报建审批事项,完善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建立企业投资项目并联核准制度。进一步放宽基础 设施、公用事业等领域的市场准入限制,采取特许经营、政府购买服务等政府和社会合作模式,鼓励社会资 本参与投资建设运营。完善财政资金投资模式,更好发挥产业投资引导基金撬动作用。
第四篇 推进农业现代化
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基础, 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 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 业现代化道路。
第十八章 增强农产品安全保障能力
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安全水平,形
成结构更加合理、保障更加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
第一节 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水平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粮食等大宗农 产品主产区为重点,大规模推进农田水利、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耕地占补平衡 制度,研究探索重大建设项目国家统筹补充耕地办法,全面推进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剥离再利用。建立粮食 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确保稻谷、小麦等口粮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 机制。深入推进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
第二节 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发展。积极引导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支持优势产区加强棉 花、油料、糖料、大豆、林果等生产基地建设。统筹考虑种养规模和资源环境承载力,推广粮改饲和种养结 合模式, 发展农区畜牧业。 分区域推进现代草业和草食畜牧业发展。 提高畜禽、 水产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水平。 促进奶业优质安全发展。实施园艺产品提质增效工程。发展特色经济林和林下经济。优化特色农产品生产布 局。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第三节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推进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建设,建立多形式利益联结机制,培育融合主体、创新融合方式,拓宽农民增 收渠道,更多分享增值收益。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农业与 旅游休闲、教育文化、健康养生等深度融合,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业态。加快发展都市 现代农业。激活农村要素资源,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第四节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加快完善农业标准,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投入品监管,强化产地安全 管理,实行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平台,健全从农田 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管体系。 强化农药和兽药残留超标治理。 严格食用农产品添加剂控制标准。 开展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行动。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能力建设,强化进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创建
优质农产品品牌,支持品牌化营销。
第五节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大力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农药精准高效施 用。实施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工程,推动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综合 防治。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推进农产品主产区深耕深松整地,加强东北黑土地保护。重点在地下 水漏斗区、重金属污染区、生态严重退化地区,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在重点灌区全面开展规模 化高效节水灌溉行动。推广旱作农业。在南疆叶尔羌河、和田河等流域,以及甘肃河西走廊、吉林白城等严 重缺水区域,实施专项节水行动计划。加强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创建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 第六节 开展农业国际合作
健全农产品贸易调控机制,优化进口来源地布局,在确保供给安全条件下,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适度 增加国内紧缺农产品进口。积极开展境外农业合作开发,建立规模化海外生产加工储运基地,培育有国际竞 争力的农业跨国公司。拓展农业国际合作领域,支持开展多双边农业技术合作。
第十九章 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以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为引领,创新农业经营组织方式,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 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第一节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完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 通过代耕代种、联耕联种、土地托管、股份合作等方式,推动实现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第二节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健全有利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长的政策体系, 扶持发展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 引导和促进农民合作社 规范发展,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打造高素质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 鼓励和支持工商资本投资现代农业,促进农商联盟等新型经营模式发展。
第三节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支撑工程,培育壮大经营性服务组织。支持科研机构、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和具有 资质的经营性服务组织从事农业公益性服务,支持多种类型的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开展专业化、规模化服务。 推进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积极推广合作式、托管式、订单式等服务形式。加强农产品流通设 施和市场建设,完善农村配送和综合服务网络,鼓励发展农村电商,实施特色农产品产区预冷工程和“快递 下乡”工程。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机制。
第二十章 提高农业技术装备和信息化水平
健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强农业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智慧农业,提 高农业生产力水平。
第一节 提升农业技术装备水平
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加快生物育种、农机装备、绿色增产等技术攻关,推广高产优质适宜机械化品 种和区域性标准化高产高效栽培模式,改善农业重点实验室创新条件。发展现代种业,开展良种重大科技攻 关,实施新一轮品种更新换代行动计划,建设国家级育制种基地,培育壮大育繁推一体化的种业龙头企业。 推进主要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健全和激活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网络。
第二节 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
推动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管理、 经营管理、 市场流通、 资源环境等融合。 实施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 推进农业物联网应用,提高农业智能化和精准化水平。推进农业大数据应用,增强农业综合信息服务能力。 鼓励互联网企业建立产销衔接的农业服务平台,加快发展涉农电子商务。
第二十一章 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以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重点,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提高农 业支持保护效能。
第一节 持续增加农业投入
建立农业农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结构,创新涉农资金投入方式和运行机制,推进整 合统筹,提高农业补贴政策效能。逐步扩大“绿箱”补贴规模和范围,调整改进“黄箱”政策。将农业“三
项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完善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向种粮农民、新型经营主体、主产区倾斜。 建立耕地保护补偿制度。
第二节 完善农产品价格和收储制度
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和保护农民利益并重, 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制度和市场体系。 继续实施并完善稻谷、 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深化棉花、大豆目标价格改革。探索开展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试点。积极稳妥推进玉 米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建立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实施粮食收储供应安全保障工程,科学确定粮 食等重要农产品储备规模,改革完善粮食储备管理体制和吞吐调节机制,引导流通、加工企业等多元化市场 主体参与农产品收储。推进智慧粮库建设和节粮减损。
第三节 创新农村金融服务
发挥各类金融机构支农作用,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完善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支持农业发展和农村基 础设施建设的制度。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增强省级联社服务功能。积极发展村镇银行等多形式农村金融机 构。稳妥开展农民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试点。建立健全农业政策性信贷担保体系。完善农业保险制度,稳步 扩大“保险 +期货”试点,扩大保险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完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
第五篇 优化现代产业体系
围绕结构深度调整、振兴实体经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加快构建创新能力强、品质服务优、协作紧密、环境友好的现代产业新体系。
第二十二章 实施制造强国战略
深入实施《中国制造 2025》,以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和基础能力为重点,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 度融合,促进制造业朝高端、智能、绿色、服务方向发展,培育制造业竞争新优势。
第一节 全面提升工业基础能力
实施工业强基工程,重点突破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 础等“四基”瓶颈。引导整机企业与“四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产需对接。支持全产业链协同创新和联 合攻关,系统解决“四基”工程化和产业化关键问题。强化基础领域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体系 建设。实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支持工业设计中心建设。设立国家工业设计研究院。
第二节 加快发展新型制造业
实施高端装备创新发展工程,明显提升自主设计水平和系统集成能力。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加快发展智 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 强化智能制造标准、 工业电子设备、 核心支撑软件等基础。 加强工业互联网设施建设、 技术验证和示范推广,推动“中国制造 +互联网”取得实质性突破。培育推广新型智能制造模式,推动生产 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化转变。鼓励建立智能制造产业联盟。实施绿色制造工程,推进产品全生命周期绿 色管理,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推动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引导制造企业延伸服务链条、促进服 务增值。推进制造业集聚区改造提升,建设一批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培育若干先进制造业中心。 第三节 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完善政策体系,支持企业瞄准国际同行业标杆全面提高产品技术、 工艺装备、能效环保等水平,实现重点领域向中高端的群体性突破。开展改善消费品供给专项行动。鼓励企 业并购,形成以大企业集团为核心,集中度高、分工细化、协作高效的产业组织形态。支持专业化中小企业 发展。
第四节 加强质量品牌建设
实施质量强国战略,全面强化企业质量管理,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解决一批影响产品质量提升的关 键共性技术问题,加强商标品牌法律保护,打造一批有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建立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 明公开和监督制度,支持企业提高质量在线检测控制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完善质量监管体系,
加强国家级检测与评定中心、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商品质量惩罚性赔偿制度。
第五节 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
综合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法治办法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实现市场出清。建立 以工艺、技术、能耗、环保、质量、安全等为约束条件的推进机制,强化行业规范和准入管理,坚决淘汰落 后产能。 设立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 通过兼并重组、 债务重组、 破产清算、 盘活资产, 加快钢铁、 煤炭等行业过剩产能退出,分类有序、积极稳妥处置退出企业,妥善做好人员安置等工作。
第六节 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
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进一步简政放权,精简规范行政审批前置中介服务,清理规范中介服 务收费,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合理确定最低工资标准,精简归并“五险一金”,适当降低缴费比例,降低 企业人工成本。降低增值税税负和流转税比重,清理规范涉企基金,清理不合理涉企收费,降低企业税费负 担。保持合理流动性和利率水平,创新符合企业需要的直接融资产品,设立国家融资担保基金,降低企业财 务成本。完善国际国内能源价格联动和煤电价格联动机制,降低企业能源成本。提高物流组织管理水平,规 范公路收费行为,降低企业物流成本。鼓励和引导企业创新管理、改进工艺、节能节材。
第二十三章 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瞄准技术前沿,把握产业变革方向,围绕重点领域,优化政策组合,拓展新兴产业增长空间,抢占未来 竞争制高点,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15%。
第一节 提升新兴产业支撑作用
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生物技术、绿色低碳、高端装备与材料、数字创意等领域的产业发 展壮大。大力推进先进半导体、机器人、增材制造、智能系统、新一代航空装备、空间技术综合服务系统、
智能交通、精准医疗、高效储能与分布式能源系统、智能材料、高效节能环保、虚拟现实与互动影视等新兴 前沿领域创新和产业化,形成一批新增长点。
第二节 培育发展战略性产业
加强前瞻布局,在空天海洋、信息网络、生命科学、核技术等领域,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大力发展新 型飞行器及航行器、新一代作业平台和空天一体化观测系统,着力构建量子通信和泛在安全物联网,加快发 展合成生物和再生医学技术,加速开发新一代核电装备和小型核动力系统、民用核分析与成像,打造未来发 展新优势。
第三节 构建新兴产业发展新格局
支持产业创新中心、 新技术推广应用中心建设, 支持创新资源密集度高的城市发展成为新兴产业创新发 展策源地。推动新兴产业链创新链快速发展,加速形成特色新兴产业集群。实施新兴产业全球创新发展网络 计划,鼓励企业全球配置创新资源,支持建立一批海外研发中心。
第四节 完善新兴产业发展环境
发挥产业政策导向和促进竞争功能,构建有利于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准入条件、监 管规则和标准体系。鼓励民生和基础设施重大工程采用创新产品和服务。设立国家战略性产业发展基金,充 分发挥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重点支持新兴产业领域初创期创新型企业。
第二十四章 加快推动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
开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 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
第一节 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
以产业升级和提高效率为导向,发展工业设计和创意、工程咨询、商务咨询、法律会计、现代保险、信 用评级、售后服务、检验检测认证、人力资源服务等产业。深化流通体制改革,促进流通信息化、标准化、
集约化, 推动传统商业加速向现代流通转型升级。 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和绿色物流、 冷链物流、城乡配送。实施高技术服务业创新工程。引导生产企业加快服务环节专业化分离和外包。建立与 国际接轨的生产性服务业标准体系,提高国际化水平。
第二节 提高生活性服务业品质
加快教育培训、健康养老、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领域发展。大力发展旅游业,深入实施旅游业提质增 效工程,加快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支持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休闲旅游、山地旅游等。积极发展家庭 服务业,促进专业化、规模化和网络化发展。推动生活性服务业融合发展,鼓励发展针对个性化需求的定制 服务。支持从业人员参加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考核,推进从业者职业化、专业化。实施生活性服务业放心行 动计划,推广优质服务承诺标识与管理制度,培育知名服务品牌。
第三节 完善服务业发展体制和政策
面向社会资本扩大市场准入,加快开放电力、民航、铁路、石油、天然气、邮政、市政公用等行业的竞 争性业务,扩大金融、教育、医疗、文化、互联网、商贸物流等领域开放,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 清理各类歧视性规定,完善各类社会资本公平参与医疗、教育、托幼、养老、体育等领域发展的政策。扩大 政府购买服务范围,推动竞争性购买第三方服务。
第六篇 拓展网络经济空间
牢牢把握信息技术变革趋势,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推动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深 度融合,加快推动信息经济发展壮大。
第二十五章 构建泛在高效的信息网络
加快构建高速、 移动、 安全、 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 推进信息网络技术广泛运用, 形成万物互联、 人机交互、天地一体的网络空间。
第一节 完善新一代高速光纤网络
构建现代化通信骨干网络,提升高速传送、灵活调度和智能适配能力。推进宽带接入光纤化进程,城镇
地区实现光网覆盖,提供 1000兆比特每秒以上接入服务能力,大中城市家庭用户带宽实现 100兆比特以上 灵活选择; 98%的行政村实现光纤通达,有条件地区提供 100兆比特每秒以上接入服务能力,半数以上农村 家庭用户带宽实现 50兆比特以上灵活选择。建立畅通的国际通信设施,优化国际通信网络布局,完善跨境 陆海缆基础设施。建设中国-阿拉伯国家等网上丝绸之路,加快建设中国-东盟信息港。
第二节 构建先进泛在的无线宽带网
深入普及高速无线宽带。加快第四代移动通信(4G )网络建设,实现乡镇及人口密集的行政村全面深度 覆盖, 在城镇热点公共区域推广免费高速无线局域网 (WLAN ) 接入。 加快边远山区、 牧区及岛礁等网络覆盖。 优化国家频谱资源配置,加强无线电频谱管理,维护安全有序的电波秩序。合理规划利用卫星频率和轨道资 源。加快空间互联网部署,实现空间与地面设施互联互通。
第三节 加快信息网络新技术开发应用
积极推进第五代移动通信(5G )和超宽带关键技术研究,启动 5G 商用。超前布局下一代互联网,全面 向互联网协议第 6版(IPv6)演进升级。布局未来网络架构、技术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重点突破大数据和 云计算关键技术、自主可控操作系统、高端工业和大型管理软件、新兴领域人工智能技术。
第四节 推进宽带网络提速降费
开放民间资本进入基础电信领域竞争性业务,形成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业务服务相互竞争的市场格局。 深入推进“三网融合”。强化普遍服务责任,完善普遍服务机制。开展网络提速降费行动,简化电信资费结 构,提高电信业务性价比。完善优化互联网架构及接入技术、计费标准。加强网络资费行为监管。
第二十六章 发展现代互联网产业体系
实施“互联网 +”行动计划,促进互联网深度广泛应用,带动生产模式和组织方式变革,形成网络化、 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产业发展新形态。
第一节 夯实互联网应用基础
积极推进云计算和物联网发展。鼓励互联网骨干企业开放平台资源,加强行业云服务平台建设,支持行 业信息系统向云平台迁移。推进物联网感知设施规划布局,发展物联网开环应用。推进信息物理系统关键技
术研发和应用。建立“互联网 +”标准体系,加快互联网及其融合应用的基础共性标准和关键技术标准研制 推广,增强国际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
第二节 加快多领域互联网融合发展
组织实施“互联网 +”重大工程,加快推进基于互联网的商业模式、服务模式、管理模式及供应链、物 流链等各类创新,培育“互联网 +”生态体系,形成网络化协同分工新格局。引导大型互联网企业向小微企 业和创业团队开放创新资源,鼓励建立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式创新联盟。促进“互联网 +”新业态创新,鼓励 搭建资源开放共享平台,探索建立国家信息经济试点示范区,积极发展分享经济。推动互联网医疗、互联网 教育、线上线下结合等新兴业态快速发展。放宽融合性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准入限制。
第二十七章 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
把大数据作为基础性战略资源, 全面实施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 加快推动数据资源共享开放和开发应用, 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和社会治理创新。
第一节 加快政府数据开放共享
全面推进重点领域大数据高效采集、有效整合,深化政府数据和社会数据关联分析、融合利用,提高宏 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精准性和有效性。依托政府数据统一共享交换平台,加快推进跨部 门数据资源共享共用。加快建设国家政府数据统一开放平台,推动政府信息系统和公共数据互联开放共享。 制定政府数据共享开放目录,依法推进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统筹布局建设国家大数据平台、数据中心等基 础设施。研究制定数据开放、保护等法律法规,制定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办法。
第二节 促进大数据产业健康发展
深化大数据在各行业的创新应用,探索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完善大数据产业链。加 快海量数据采集、存储、清洗、分析发掘、可视化、安全与隐私保护等领域关键技术攻关。促进大数据软硬 件产品发展。完善大数据产业公共服务支撑体系和生态体系,加强标准体系和质量技术基础建设。
第二十八章 强化信息安全保障
统筹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展,完善国家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强化重要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保护,提高网
络治理能力,保障国家信息安全。
第一节 加强数据资源安全保护
建立大数据安全管理制度,实行数据资源分类分级管理,保障安全高效可信应用。实施大数据安全保障 工程,加强数据资源在采集、存储、应用和开放等环节的安全保护,加强各类公共数据资源在公开共享等环 节的安全评估与保护,建立互联网企业数据资源资产化和利用授信机制。加强个人数据保护,严厉打击非法 泄露和出卖个人数据行为。
第二节 科学实施网络空间治理
完善网络空间治理,营造安全文明的网络环境。建立网络空间治理基础保障体系,完善网络安全法律法 规, 完善网络信息有效登记和网络实名认证。 建立网络安全审查制度和标准体系, 加强精细化网络空间管理, 清理违法和不良信息, 依法惩治网络违法犯罪行为。 健全网络与信息突发安全事件应急机制。 推动建立多边、 民主、透明的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积极参与国际网络空间安全规则制定、打击网络犯罪、网络安全技术和 标准等领域的国际合作。
第三节 全面保障重要信息系统安全
建立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制度,完善涉及国家安全重要信息系统的设计、建设和运行监督机制。集中 力量突破信息管理、信息保护、安全审查和基础支撑关键技术,提高自主保障能力。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 核心技术装备威胁感知和持续防御能力建设。完善重要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制度。健全重点行业、重点地区、 重要信息系统条块融合的联动安全保障机制。积极发展信息安全产业。
第七篇 构筑现代基础设施网络
拓展基础设施建设空间,加快完善安全高效、智能绿色、互联互通的现代基础设施网络,更好发挥对经 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
第二十九章 完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坚持网络化布局、 智能化管理、 一体化服务、 绿色化发展, 建设国内国际通道联通、 区域城乡覆盖广泛、 枢纽节点功能完善、运输服务一体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第一节 构建内通外联的运输通道网络
构建横贯东西、纵贯南北、内畅外通的综合运输大通道,加强进出疆、出入藏通道建设,构建西北、西 南、东北对外交通走廊和海上丝绸之路走廊。打造高品质的快速网络,加快推进高速铁路成网,完善国家高 速公路网络,适度建设地方高速公路,增强枢纽机场和干支线机场功能。完善广覆盖的基础网络,加快中西 部铁路建设,推进普通国省道提质改造和瓶颈路段建设,提升沿海和内河水运设施专业化水平,加强农村公 路、通用机场建设,推进油气管道区域互联。提升邮政网络服务水平,加强快递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节 建设现代高效的城际城市交通
在城镇化地区大力发展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鼓励利用既有铁路开行城际列车,形成多层次轨道 交通骨干网络,高效衔接大中小城市和城镇。实行公共交通优先,加快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公交等大容 量公共交通,鼓励绿色出行。促进网络预约等定制交通发展。强化中心城区与对外干线公路快速联系,畅通 城市内外交通。加强城市停车设施建设。加强邮政、快递网络终端建设。
第三节 打造一体衔接的综合交通枢纽
优化枢纽空间布局,建设北京、上海、广州等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提升全国性、区域性和地区性综合 交通枢纽水平,加强中西部重要枢纽建设,推进沿边重要口岸枢纽建设,提升枢纽内外辐射能力。完善枢纽 综合服务功能,优化中转设施和集疏运网络,强化客运零距离换乘和货运无缝化衔接,实现不同运输方式协 调高效,发挥综合优势,提升交通物流整体效率。
第四节 推动运输服务低碳智能安全发展
推进交通运输低碳发展,集约节约利用资源,加强标准化、现代化运输装备和节能环保运输工具推广应 用。加快智能交通发展,推广先进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装备应用,加强联程联运系统、智能管理系统、公共 信息系统建设,加快发展多式联运,提高交通运输服务质量和效益。强化交通运输、邮政安全管理,提升安 全保障、应急处置和救援能力。推进出租汽车行业改革、铁路市场化改革,加快推进空域管理体制改革。
第三十章 建设现代能源体系
深入推进能源革命,着力推动能源生产利用方式变革,优化能源供给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设清 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维护国家能源安全。
第一节 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升级
统筹水电开发与生态保护, 坚持生态优先, 以重要流域龙头水电站建设为重点, 科学开发西南水电资源。 继续推进风电、光伏发电发展,积极支持光热发电。以沿海核电带为重点,安全建设自主核电示范工程和项
目。加快发展生物质能、地热能,积极开发沿海潮汐能资源。完善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发电扶持政策。 优化建设国家综合能源基地,大力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限制东部、控制中部和东北、优化西部地区煤炭 资源开发, 推进大型煤炭基地绿色化开采和改造, 鼓励采用新技术发展煤电。 加强陆上和海上油气勘探开发, 有序开放矿业权,积极开发天然气、煤层气、页岩油(气)。推进炼油产业转型升级,开展成品油质量升级 行动计划,拓展生物燃料等新的清洁油品来源。
第二节 构建现代能源储运网络
统筹推进煤电油气多种能源输送方式发展,加强能源储备和调峰设施建设,加快构建多能互补、外通内 畅、 安全可靠的现代能源储运网络。 加强跨区域骨干能源输送网络建设, 建成蒙西-华中北煤南运战略通道, 优化建设电网主网架和跨区域输电通道。加快建设陆路进口油气战略通道。推进油气储备设施建设,提高油 气储备和调峰能力。
第三节 积极构建智慧能源系统
加快推进能源全领域、全环节智慧化发展,提高可持续自适应能力。适应分布式能源发展、用户多元化 需求,优化电力需求侧管理,加快智能电网建设,提高电网与发电侧、需求侧交互响应能力。推进能源与信 息等领域新技术深度融合, 统筹能源与通信、 交通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 建设 “源-网-荷-储” 协调发展、 集成互补的能源互联网。
第三十一章 强化水安全保障
加快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推进水资源科学开发、合理调配、节约使用、高效利用,全面提升水安全 保障能力。
第一节 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
科学论证、稳步推进一批重大引调水工程、河湖水系连通骨干工程和重点水源等工程建设,统筹加强中 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加快构筑多水源互联互调、安全可靠的城乡区域用水保障网。因地制宜实施抗旱水源工
程,加强城市应急和备用水源建设。科学开发利用地表水及各类非常规水源,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推进江 河流域系统整治,维持基本生态用水需求,增强保水储水能力。科学实施跨界河流开发治理,深化与周边国 家跨界水合作。科学开展人工影响天气活动。
第二节 完善综合防洪减灾体系
加强江河湖泊治理骨干工程建设,继续推进大江大河大湖堤防加固、河道治理、控制性枢纽和蓄滞洪区 建设。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山洪灾害防治、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推进重点海堤达标建设。加强气象水文 监测和雨情水情预报,强化洪水风险管理,提高防洪减灾水平。
第八篇 推进新型城镇化
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 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 以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 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 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努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第三十二章 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健全常住人口市民化激励机制, 推动更多人口融入城镇。 第一节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推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并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和义务。 优先解决农村学生升学和参军进入城镇的人口、在城镇就业居住 5年以上、举家迁徙的农业转移人口、新生 代农民工落户问题。省会及以下城市要全面放开对高校毕业生、技术工人、职业院校毕业生、留学归国人员 的落户限制。推广专业技术职称、技能等级等同大城市落户挂钩做法。大中城市不得采取购买房屋、投资纳 税、积分制等方式设置落户限制。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要以具有合法稳定就业和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 参加城镇社会保险年限、连续居住年限等为主要条件,实行差异化的落户政策。强化地方政府推动农业转移 人口市民化主体责任。
第二节 实施居住证制度
全面实施居住证暂行条例, 推进居住证制度覆盖全部未落户城镇常住人口。 保障居住证持有人在居住地 享有义务教育、公共就业服务、公共卫生服务等国家规定的基本公共服务。鼓励各级政府不断扩大对居住证 持有人的公共服务范围并提高服务标准,缩小与户籍人口的差距。
第三节 健全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机制
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 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 户数量挂钩机制,建立财政性建设资金对城市基础设施补贴数额与城市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 制。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并支持引导依法自愿有偿转让。深入 推进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
第三十三章 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
加快构建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纵轴,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 合理分布、协调发展的“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
第一节 加快城市群建设发展
优化提升东部地区城市群,建设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提升山东半岛、海峡西岸城市
群开放竞争水平。培育中西部地区城市群,发展壮大东北地区、中原地区、长江中游、成渝地区、关中平原 城市群,规划引导北部湾、山西中部、呼包鄂榆、黔中、滇中、兰州-西宁、宁夏沿黄、天山北坡城市群发 展,形成更多支撑区域发展的增长极。促进以拉萨为中心、以喀什为中心的城市圈发展。建立健全城市群发 展协调机制,推动跨区域城市间产业分工、基础设施、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等协调联动,实现城市群一体化 高效发展。
第二节 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
发展一批中心城市,强化区域服务功能。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要加快提高国际化水平,适当疏解中心城 区非核心功能,强化与周边城镇高效通勤和一体发展,促进形成都市圈。大中城市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延 伸面向腹地的产业和服务链,形成带动区域发展的增长节点。科学划定中心城区开发边界,推动城市发展由 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
第三节 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和特色镇
以提升质量、增加数量为方向,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引导产业项目在中小城市和县城布局,完善市政基 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推动优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向中小城市和小城镇配置。加快拓展特大镇功 能,赋予镇区人口 10万以上的特大镇部分县级管理权限,完善设市设区标准,符合条件的县和特大镇可有 序改市。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鲜明、产城融合、充满魅力的小城镇。提升边境口岸城镇功能。
范文三:好事|鲁山机场靠谱了,已列入国家民航“十三五”规划
2月15日,中国民用航空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交通运输部联合发布《中国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鲁山机场项目成功列入国家民航“十三五”时期建设机场新建类项目。
第四行第一位,鲁山
鲁山机场建设项目于2011年开始推动,是天瑞集团积极落实国家民航局《关于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运营民用机场的意见》,全面参与机场建设、运营,切实促进中原民航业发展、区域旅游产业升级的重要举措。
自项目启动以来,鲁山机场先后被列入《中国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河南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河南民用航空十年规划》,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和中国民用航空总局的大力支持。目前,各项工作进展顺利,预可研评审会已于去年12月在鲁山福泉大酒店召开,后续审批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中,力争下半年开工建设。
鲁山机场规划为4C级支线机场,计划建设1条2600×45米跑道,5个机位,航站楼面积1万平方米,另有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的停车场和货运库等设施,总投资约14.28亿元。建成后,可起降空客A320、波音737等双发中程窄体客机。
据预测,鲁山机场的服务范围可覆盖我国大部分主要城市和地区,有条件执行港澳台、日韩、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直飞航班。到2025年,机场年旅客吞吐量将达到48万人次,年货运量近2600吨。
机场位于鲁山县城北张店乡境内,郑尧高速北侧,距鲁山县城约10公里,距“尧山-中原大佛景区”直线距离40公里,乘坐规划的郑万高铁联络线可直达景区,将极大的方便境内外游客往来“尧山-中原大佛景区”,拉近了时空距离,为天瑞旅游长期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大交通环境。
范文四:国家涂料十三五规划
1 发展规划指导思想和总体发展的预测目标
1.1涂料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
****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的建议稿中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对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 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十三五”期间,为适应我国经济“新常态” ,满足国内各行业、民众对涂料的需求, 完成“一带一路” 、 “中国制造 2025”任务,保障国家重大专项对高性能、特种功能性涂料 需求,涂料行业必须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完成产业由量到质的飞跃。主要任务是:着力提高涂料行业科技创新能力;调整产品结构, 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优化产业布局,加 快涂料企业兼并重组, 推动产业集聚和升级, 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涂料企业; 切实保 护生态环境,促进涂料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概括起来涂料行业就是要按国家 “十三五” 规划 建议中提出的发展理念做到:创新发展、协调发展、优势发展、绿色发展。
1.2涂料行业“十三五”发展预测的总体目标
1.2.1涂料
1.2.1.1涂料产量及目标产值
“十三五”期间,全行业经济总量保持稳步增长,总产值年均增长底线 6.5%左右。到 2020年, 涂料行业总产值预计增长到 5600亿元左右; 产量按年均 5%增长计算, 到 2020年, 涂料行业总产量预计增长到 2200万吨左右。
1.2.1.2结构调整目标
产品结构。到 2020年,性价比优良、环境友好的涂料品种占涂料总产量的 57%。
企业规模化。到 2020年,销售额在 50亿元以上的涂料生产企业达到 10家以上,销售 额在 20亿元以上的涂料生产企业达到 20家。前 50家涂料生产企业的涂料产量占总产量的 50%以上。培育 2~3个销售额超过 50亿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涂料企业集团。
1.2.2颜料
1.2.2.1钛白粉
产量。 “十三五”期间预测钛白粉产量年增长 5%。据此预估,钛白粉产量将由 2014年 的 246万吨,增长至 2020年的 330万吨。
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和方向鼓励发展单线产能 3万 t/a及以上、 并以二氧化钛含量不小于 90%的富钛料(人造金红石、天然金红石、高钛渣)为原料的氯化法钛白粉生产工艺;限制 新建硫酸法钛白粉生产装置; 淘汰单线产能小于 2万 t 的硫酸法钛白粉生产装置。 钛白粉行
业内通过资源整合和重组等方式, 重点造就硫酸法年产 30万 t 以上的企业 2~3家; 氯化法 年产 10万 t 以上的企业 2~3家。 重点培育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企业, 培养成具有世界影响 力的品牌,为中国成为钛白粉制造强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1.2.2.2氧化铁颜料
产量。预计氧化铁颜料产量将由 2014年的 68万吨增长至 2020年的 80万吨。
产业布局调整重点方向和目标。 “十三五”期间,我国氧化铁颜料行业必须改变粗放型 发展方式,通过兼并重组和淘汰落后产能的方式,行业集中度较“十二五”末提高 15%。
2 涂料行业“十三五”期间应重点研发的项目
2.1涂料应用基础理论性的研发项目建议
2.1.1应用基础研究
“十三五” 期间,我国涂料行业的基础研究要在涂料应用基础理论、新型原材料、 先进 装备与自动化技术、 涂层评估技术等领域,增强已有优势,培植新优势,取得一批达到国际 先进水平的标志性成果,使涂料行业基础研究整体水平有较大提升。
重点围绕涂料配方设计理论、 涂料成膜机理及成膜动力学、 涂料流变行为、 涂料保护机 理、涂料功能特性机理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 对新型树脂、功能颜填料、环境友好多功能型 助剂等原材料进行全新系统理论研究,以指导涂料应用技术的全面发展。
主要的涂料基础理论研究如下:
(1)水性工业涂料的研究。包括防腐、汽车、船舶、木器、钢结构等水性工业涂料的 科学技术研究, 内容有水性涂料的抗性与成膜物结构关系、成膜机理、 颜料分散机理、 涂膜 流动及流平等机理; 还要特别关注有助于提高水性涂料性能的机理, 如水性防腐涂料的防闪 锈、 提高早期耐水性机理, 水性木器涂料的防胀筋机理, 水性汽车涂料实现紧凑涂装工艺的 机理。
(2)紫外光固化涂料的科学技术研究。包括水性紫外光固化涂料和粉末涂料紫外光固 化的研究,紫外光固化涂料厚涂层和色漆化新固化机理研究。
(3)无溶剂及超高固体分涂料的研究,特别是流变行为和成膜动力学研究。
(4)新型功能填料和新型助剂的作用机理研究。
(5)在严苛应用环境下的涂料防护机理研究。
(6)涂料人工老化及天然曝晒相关性研究。
2.1.3先进设备和自动化环保技术
党的十八大提出信息化和工业化的高度融合,最近国家层面又提出“互联网 +” 、 “工业 4.0” ,在涂料生产和施工技术方面引入这些创新思维、采用现代先进电子信息技术,大力推 动智能制造、清洁制造、机器人涂装,推动涂料装备的产业升级。
(1)开展涂料密闭型清洁生产线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减少粉尘、废气和废渣的产生 和排放,减少清洗用水或溶剂的使用,同时提高原材料的利用率, 具体技术包括:密闭式破 包机的研发和应用、 密闭式粉料贮存与投放的普及、 密闭式固定型生产罐的普及、 带盖的落 地式分散机和移动式生产罐配套罐盖的强制实施、 环境友好型涂料生产用过滤设备的研发和 应用、 粉尘回收和废气、 废水处理装置的强制推行、自动化生产罐清洗设备研发和应用、废 水与废溶剂回收利用装置的普及等。
(2)开展自动化高效率生产线技术研究。重点研究各工艺模块的衔接和一体化工艺的 实现:提高落地分散机、 生产罐、 研磨机、 包装机、 反应釜等单体设备的质量和自动化程度, 减少对人的依赖, 提高综合使用效率; 多套生产装置的自动化控制实施, 并配套完善的联锁 装置;针对主要生产设备,结合清洁化、自动化及安全性要求,制定新的行业标准。
(3)开展自动化高效率低污染环保涂装线技术研究。通过涂装设备、涂装工艺和涂装 流程的技术提升,提高涂料的使用效率、 降低稀释剂的使用量、提高涂膜的质量, 最终实现 减少 VOC 排放。积极开展机器人涂装、水性自动静电涂装、热喷涂自动涂装等高效环保涂 装工艺的研究。
2.1.4涂层体系性能评价技术
大力开发“现场涂层性能检测技术” 、在线检测技术,让涂料使用者清楚了解所使用产 品的优劣,避免弄虚作假现象发生,同时这一举措还能规范施工行为,监督施工质量。
建立涂料行业的 LCA (LifeCycleAssessment ,生命周期评价)评估体系,评价整个涂层 保护周期内对环境的综合影响。该体系的建立将有效地促进涂料行业的绿色发展。
2.2主要涂料、颜料研发项目
“十三五”期间涂料行业应用基础理论性研究及通用性研究的建议项目已列在附件 1中,本部分列出各工业涂料部门“个性化”重点项目的建议。
2.2.1汽车涂料
汽车产量在新的 5年里将进入新常态增长。如前所述,汽车涂料在 “十三五” 期间的科 技发展是重点研发水性、 高固体分、 粉末等环境友好型产品以及紧凑施工工艺, 基本实现全 行业的产品升级、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重点研发项目:
(1) 能与硅烷 /锆盐前处理材料相配套的、 无重金属、 高泳透力、 高平滑性阴极电泳漆;
(2) 水性 /高固体分汽车涂料及紧凑涂装工艺:水性 /高固体分中涂、 水性免中涂体系, 水性 /高固体分底色漆(basecoat ) ,高固体分清漆(1K 和 2K ) ,水性修补漆及其涂装工艺; 新能源汽车的非金属材料涂料和汽车的轻量化要求的涂料;
(3)开发具有特殊效应的面漆。包括开发具有无光 /亚光(mattcolor ) 、抗划伤 /自修复 (selfhealing ) 、 自清洁 (不沾灰尘) 、 变化闪耀感 (flip-flopeffect ) 、 深厚立体感 (deepfeeling ) 等特性面漆;
(4)加速国外技术深度国产化;新的节能降耗减排高效的涂装技术。
2.2.2建筑涂料
2015年,全国住房销售额同比增长 18%,但库存量仍很大,住房“去库存”是“十三 五” 前期的重要任务, 这决定新开工住宅面积增长速度放缓; 但城镇化和日益剧增的旧房翻 新工程为建筑涂料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 十三五” 期间建筑涂料增速预计在 6%左右, 其总量仍将占涂料总量的 1/3以上。 因此, 建筑涂料的科技进步对涂料行业的发展进步至关 重要。
“十三五”期间建筑涂料重点研发项目:
(1)水性多彩涂料的稳定化及大生产工艺改进,重点解决涂料贮存、运输过程中的稳 定性和大面积施工外观的一致性问题。
(2)红外强反射颜填料研究及长效彩色太阳热反射涂料的制备,重点是涂料具备强红 外反射特性,并能够长期保持太阳光反射性能。
(3)长寿命外墙涂料及外墙外保温配套体系和工艺技术研究。通过改善对外墙外保温 和基材的适应性和各涂层材料的匹配性, 解决开裂、 剥落等问题, 这是实现长寿命的重要基 础;高耐候外墙涂料的实现主要是解决高耐候性树脂(自交联、有机无机杂化、水性氟碳) 及高耐候颜填料问题(颜料成分及结构、包膜技术) 。
(4)改善环境的抗菌、光催化、自清洁等功能涂料研究,重点解决涂料的环保性和持 续性。开发高性能和功能型的无机干粉建筑涂料。
(5)开发兼具环境友好性、装饰性、更加符合人文需求的内墙艺术涂料。
(6)旧墙翻新涂料及涂装技术研究,重点解决涂料对旧基面和旧涂层的容忍性和适应 性,以及涂料的易施工特性。
(7)开发力学性能好、防火时效长的超薄型高性能防火涂料。
2.2.3木器涂料
2014年木器涂料产量已超 110万吨,作为重要的涂料品种,涉及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和
出口需要。预计“十三五”期间木器涂料产量会以 6%左右速度增长,但对涂料质量和环保 要求越来越高,重点研发项目:
(1)进一步开展水性木器涂料及涂装工艺研究,重点解决底漆的封闭防胀筋问题以及 水性涂料流平、丰满度等外观问题;推进 UV 涂料、高固体分 PU 涂料、水性 UV 涂料、水 性双组分丙烯酸聚氨酯涂料、 粉末涂料等环境友好型木器涂料及关键原材料 (如树脂等) 的 开发及应用。
(2)转变服务模式。从单一的涂料销售到涂料涂装一体化服务转变,重视涂装工艺的 合理性及创新性, 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整套的涂装解决方案。 与家具协会联合制定相应的木器 涂料涂装规范。
(3)重视涂装工艺自动化应用及 VOC 过程控制。推进自动化、流水线作业,促进机器 人涂装、静电喷涂涂装、 UV 涂装等生产线的发展。重视漆雾回收再利用系统的应用。
(4)突破水性涂料涂装干燥工艺技术壁垒,增强普遍适用性并降低成本。在溶剂型木 器涂料的应用中提倡合理使用干燥设备, 在水性木器涂料的应用中必须配备合理的烘干与空 气温度、湿度控制设备;推动微波、红外线(IR ) 、 UV 辐射(UV-LED )等先进的干燥、固化 设备的发展及应用。
(5)人才培养与储备。重视对涂料生产厂、家具生产厂、室内装修等相关人员关于木 器涂料与涂装方面的技术、技能培训工作。
2.2.4船舶涂料
受国际经济的影响, 航运业不景气, 造成造船量波动较大, 导致船舶涂料用量随之波动, 加剧船舶涂料企业间竞争。未来 5年,船舶涂料的产量仍将保持周期性变化,销量在 35万 吨上下大幅波动。总量将低于“十二五”期间水平。
国际上船舶涂料标准不断提升;涂料产品降低 VOC 的要求将越来越严格;涂料消费税 和涂装排污费将对船舶涂料行业的利润产生负面影响; 原材料价格可能要反弹, 企业利润压 力增大。溶剂型产品依然占据主要比例,外资企业已是高固体分、低 VOC 占主流;国内船 舶涂料企业环境友好型产品配套体系不完善, 国内企业售后服务环节较为薄弱, 阻碍了产品 的推广使用。高端船舶涂料市场基本被国外企业垄断。
为应对竞争,国内企业应集中力量突破技术瓶颈,整合企业、 科研院所的研发力量,开 发绿色、节能、环境友好型船舶涂料及配套产品,积极应对与船舶涂料相关的国际新标准、 新规范,加强船舶涂料研究人员和涂装施工人员的培养,提高售后服务质量和水平。
船舶有民用和军用之分,军舰用涂料一般比民用船舶涂料要求高, “十三五”船舶涂料 放在特种功能型涂料部分叙述。
2.2.5集装箱涂料
在 2008年金融危机前,集装箱涂料市场由称为主要供应商的中远关西、中涂、海虹老 人、金刚化学 4家瓜分。 “十二五”期间,新兴涂料供应商异军突起,包括 SKS 、 Valspar 、 MEGA 、 PPG 等国外供应商,以及三蝶、宝骏、德威等国内供应商,但主要供应商因其产品 稳定的质量和全方位的客户服务, 仍占据主导地位, 中远关西与中涂仍占据 55%, 其他各公 司合计占 45%,其中新兴供应商的市场份额已达到 13%~15%。
“十三五”期间集装箱涂料重点研发项目:
(1)大力发展高固体分和水性等环境友好型涂料在集装箱上应用,是环保政策和集装 箱行业发展的要求。
(2)修箱产业将成为行业新亮点,易清洁、耐磨、耐介质性好的特殊性能涂料需求量 大。在“一带一路”大方针的指引下,我国内贸箱,尤其是铁路箱的需求,据不完全统计, 在 300万 TEU 左右。逐步增长的内贸将成为造箱行业新增长极,将带动集装箱涂料行业健 康发展。涂料企业要适应集装箱行业结构调整,不断开发涂料新产品。
2.2.6防腐涂料
“十三五” 期间防腐涂料发展重点是围绕高铁装备、 海洋工程、 铁路与公路桥梁及大型 钢构、 新能源、 石油化工等领域的重防腐保护, 开展关键技术与产品研究。 继续开发水性化、 高固体分化、无溶剂化绿色环境友好型防腐涂料, 特别是针对包括船舶、集装箱、 高端装备 等诸多防腐领域,从涂料产品、 涂料装备、涂料工艺总体考虑研发低污染、 低排放的系统解 决方案; 研发绿色环境友好型长效防腐涂料及涂层体系方案, 延长涂料维修重涂周期, 减少 防腐涂料全部生命周期对环境的影响, 推进防腐涂料涂装的节能减排, 促进行业的可持续发 展;开发功能化重防腐涂料,如低表面处理涂料、纳米改性涂料、耐温耐湿涂料、聚苯胺涂 料、石墨烯涂料等新型重防腐涂料的研究。
“十三五”期间防腐涂料重点研发项目:
(1)水性车间底漆及工艺性能研究。关键解决与现有溶剂型车间底漆生产线的工艺适 应性问题。
(2)水性防腐涂料研究。重点开发水性环氧、水性丙烯酸、水性聚氨酯、水性醇酸及 改性等产品, 自主研发树脂等关键原材料, 重点解决防闪锈、 早期耐水性以及施工工艺性能 等问题,开发适合较严重腐蚀环境下长寿命水性防腐涂层配套体系。
(3)高固体分、无溶剂涂料研究。包括酚醛环氧树脂及活性稀释剂等关键原材料,重 点解决施工工艺性能及固化性能; 高固体分醇酸、 改性醇酸、 采用可再生原料制备的醇酸树 脂等醇酸涂料的研究。重点解决水性醇酸涂料的贮存稳定性及施工干性等问题。
(4)聚硅氧烷工程涂料研究。自主研发树脂,重点特性是低 VOC 、高耐候、不含游离 异氰酸酯,同时解决好涂料的施工工艺性能。
(5)低表面处理防腐涂料研究,关键是采用绿色环保材料制备的涂料在低表面处理的
条件下获得较高性能。
(6)高性能功能涂料,如聚苯胺、石墨烯在涂料中的应用研究。关键是解决分散性问 题和合理的性价比;微胶囊及相变材料在自修复防腐涂料中的推广应用。
2.2.7卷材涂料
目前国内彩钢板市场处于产能严重过剩、 生产线开工严重不足的局面, 建筑仍是其主要 用户。 高档的彩钢板越来越受建材市场重视, 家电用彩钢板的需求量在逐年增加, 市场巨大, 并且赋予了新的功能,如抗菌表面。功能型彩板市场需求量也会越来越大,比如:抗静电、 导电、冷屋顶等彩板也会是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十三五”期间卷材涂料重点研发项目:
(1)开发水性、高固体分、 UV 、粉末等绿色环境友好型涂料;
(2)发展氟碳涂料、高耐候聚酯涂料、有机硅改性聚酯涂料;
(3) 开发功能型卷材涂料, 包括自洁型涂料、 冷屋顶彩色涂料、 导电涂料、 抗菌涂料;
(4)发展装饰型面漆,以及无重金属环境友好型底漆;
(5)在大力发展建筑用绿色环境友好型高耐候卷材涂料的同时,加大家电用高档卷材 涂料的开发力度。
2.2.8特种功能性涂料
“十三五”期间重点围绕航空航天、武器装备、船舶、核工业、电子科技几大军事工业 领域开发适应现代军事装备的高性能特种涂料, 满足我国军队现代化的需要。 重点解决涂料 的长效性、功能性和安全可靠性。
“十三五”期间特种功能性涂料重点研发项目:
(1)开发新型战机用高性能蒙皮涂料及水性内舱涂料;
(2)开发航空母舰、新型军舰用高性能低污染防腐涂料及长效防腐涂层体系,长效低 风险防污涂料;
(3)开发适合多种基材(包括铝、不锈钢、铜、镀锌件、复合材料等)通用型底漆及 不含重金属的高性能防腐底漆;
(4)开发核潜艇、飞机用高性能隐身涂料;
(5)开发新型航空发动机用耐高温涂料;
(6)开发水性航天火箭涂料、卫星热控涂料;
(7)开发高性能的水性伪装涂料;
(8)开发高性能抗划伤自修复涂料。
2.2.9粉末涂料
“十三五”期间粉末涂料重点研发项目:
(1)高性能粉末涂料,如高耐候环境友好型聚酯粉末涂料、高耐久氟碳粉末涂料,高 剥离强度、高防腐性能环氧粉末涂料等;
(2)适合新应用的粉末涂料及涂装工艺,如汽车、彩板和某些防腐构件等领域;
(3)解决粉末涂料薄涂的涂装工艺及涂膜流平性与外观问题、粉末涂料换色难等关键 技术难题。
3 “十三五”涂料科技管理发展规划
3.1多出科研创新成果是“十三五”科技发展的基本要求
3.1.1指导思想
3.1.1.1适应行业新常态发展形势
“十三五” 时期是中国经济在新常态下深化改革和转型、 优化行业结构、 提高效率和效 益的关键时期, 涂料行业也体现出新常态特征:增长速度放缓,产能严重过剩,产业同质化 严重, 产品附加值低,严重阻碍行业的健康发展, 同时环保压力持续加大。 市场竞争更趋激 烈, 涂料行业面对新形势、 新任务, 要紧紧围绕国家科技发展规划和石化行业规划的总体要 求, 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对涂料行业加快转型升级的 重要支撑作用, 实现涂料行业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 进一步促进涂料行业向专业化、 规模化、 集团化方向发展。
3.1.1.2把握经济发展新机遇
涂料行业发展虽然面临较严峻挑战,但也面临诸多机遇。
前所未有的创新环境目前国家正在实施“创新驱动” 发展战略,在全社会掀起 “大众创 业、万众创新” 的热潮,对创新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为全社会营造了前所未有的 良好创新氛围,对涂料行业实施“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提供了良好环境。
面临更多发展机遇国家重大战略部署, “新四化 +绿色化” 、 “互联网 +” 、 “一带一路” 、 京
津冀一体化、长江中游地区经济带、 “中国制造 2025”等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给涂料行 业发展带来许多新机遇, 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条件, 紧跟国家战略导向与发展重点, 更多参 与国家重大战略部署,持续推动涂料行业的科技创新发展。
国民经济各部门转型升级为涂料发展提供新契机国民经济各行业各部门创新驱动、 转型 升级, 需要涂料配合,涂料如能协同发展,将为涂料科技创新提供新的发展机遇。 传统制造 业、房地产等增长引擎减速或萎缩,要恢复与振兴是长期过程;互联网经济、信息产业、医 疗、 新能源及环保等为代表的新经济正高速发展。 要跟踪和适应这种发展趋势, 要特别关注 新经济发展需要带来的商机。
3.1.2突破一些技术关键,形成一批产业化成果
前面已提出“十三五”科研发展建议项目,有应用基础理论性项目(包括应用性研究、 新型原材料、先进设备和自动化环保技术和涂层性能评价技术) ,有汽车、建筑、海洋、防 腐、木器、卷材、集装箱、粉末、军工等涂料和颜料与助剂等领域的重点项目,均有关键技 术等待突破。在“十三五”期间,对上述重点项目要努力攻克其技术关键,形成一批产业化 成果, 要改变在高端涂料市场和高档助剂市场国内企业不占竞争优势的被动局面。 特别要突 破一批共性技术关键,如水性涂料树脂、高固体分涂料树脂的技术关键,达到性价比优越、 产业化和商品化,这对降低涂料中 VOC 意义重大。
力争完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重大科技成果的国家级奖 3~5项;申报有价值的中国和外 国技术发明专利 100项以上; 并要有一批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新产品实现产业化。 要加强品 牌建设, “十三五”期间要涌现出 5~10个国内外涂料市场承认的涂料知名品牌。
通过“十三五”科技发展,我国向世界涂料强国将迈进一大步!
3.2人才培养和科研队伍建设
“十三五” 期间要进一步发挥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作用, 大中型涂料企业要逐步形成 “领军人才 +专业人才 +技能人才” 的较完善人才体系的科研创新队伍, 以保证科技创新的活 力,真正发挥企业创新的主体作用。
为配合与支持涂料企业科研队伍建设, 要进一步建设好全行业人才培养基地。 “ 十三五” 期间按 “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 要求, 培养动手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强的涂料专业 本科毕业生 600人以上, 每个毕业生除获得本科毕业证外, 还要获得职业技能 (中、 高级工) 证;正式培养一批创新意识高、解决实际能力强的涂料研究生 15人以上。在培养人才基地 争取建设一个涂料博士点, 开始培养涂料博士和涂料行业科研领军人才。 开办不同类型培训 班, 根据行业需要, 每年培训 100~200人。 “十三五” 期间要进一步建设和完善涂料行业先 进职业培训基地,职业技能培训中、高级工要达到 1000人以上,技师 10名以上。
中国涂料工业协会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合办的 “高级人才研修班” 争取每年举办一 届,提高涂料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的经营管理水平。在原有基础上, 使国际交流与技术培 训常态化。
业内建成的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工作站、 国家和部委级技术开发中心是培养涂料科研领 军人才的平台,应充分发挥其作用,尤其是博士后工作站。在“十三五”期间,每个博士后 工作站要争取培养 1~2名本企业涂料科研的领军人才,从中“脱颖”出能引领涂料行业科 技发展的领跑者。
3.3建设创新平台,加大科研投入
建设一批精干有效的创新平台抓好大中型企业的各级企业技术中心和涂装工程技术开 发中心建设,巩固一批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 “十三五”期间争取晋级几个国家级的企业技 术中心,使产学研合作平台取得显著成果。
涂料行业已建成 9个院士工作站和 20个博士后工作站,和一批国家、省、市级企业技 术研发中心, 取得了一些成果。 但总体上是多数没有形成有效的创新机制, 尤其是整个行业 缺乏系统规划, 企业各自为政, 没有形成良好的协作开发和资源共享机制; 一些博士后工作 站、院士工作站、研发中心的建立, 更多是为了提高本企业声誉, 并没有形成企业有效的创 新平台,以取得多出成果、多出人才的效果。
“十三五” 期间, 中国涂料工业协会和涂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要在行业的整体创新环境、 创新平台建设中发挥统筹协调作用。 在定性基础研究、 开发研究、 涂装工艺研究等几个层面, 建设不同侧重点、 不同层级的创新平台。 要按细分行业成立一些研发中心, 避免同类研发中 心重复建设, 造成创新资源浪费。 对于涂料基础研究、 原始创新和一些关于产业发展的共性 核心技术, 应该成立几个科技龙头企业主导、 科研院所共同参与的创新平台, 形式可以多种 多样, 可以是研究院形式,也可以是虚拟的创新平台,关键是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对于技 术开发型创新平台, 由涂料生产龙头企业主导, 涂装单位和用户单位共同参与, 侧重点在于 应用,在于产业化。
中国涂料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和涂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可联合业内建成的院士工作站、 博士后工作站、 各类技术开发中心和各种创新平台, 定期组织技术信息和学术交流, 促进业 内技术信息互联互通, 资源共享。 还应组织评选优秀创新人才和优秀科技创新平台, 并加以 奖励,促进各工作站和技术中心做大做强。
加大科研投入到 2020年,大中型涂料企业研发投入(包括争取的国家投入)应达到其 销售收入的 2%~3%。 “十三五”期间业内至少要有 20~30家大中型企业(如建有院士工作 站、博士后工作站、 国家级技术中心等企业) 建立健全的科技创新平台,在业内起技术创新 带头作用,真正确立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
3.4建立和健全人才管理机制
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人才建设要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机制和环境。 建立人才管理机制, 形成选拔人才、考核人才、激励人才等完备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促进创新,激励成才。 营造吸引科技创新人才的氛围,建立“进得来、留得住、用得好”的良好环境。加大人才战 略的实施力度, 围绕行业要解决的大项目, 提供一切可能的保障条件, 形成一吸引优秀人才 的技术创新环境。
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尊重科技人员的劳动成果, 与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合作, 组织 科技成果鉴定和科技成果评奖, 设立成果奖励基金, 并与晋升职务和职称挂钩。 对申请的专 利也要采取同样的办法奖励。
进一步完善职称评定工作中国涂料工业协会将进一步推进职称评定及职业技能评定工 作。 大中型涂料企业应成立本单位的技术职称评委会, 助理工程师自评后送中国涂料工业协 会评委会备案发证,中高级职称企业评委会初评后进行推荐。
4 “十三五”涂料行业环保发展规划
4.1坚决贯彻国家有关“十三五”环保发展规划
“十三五”期间,我国要完成到 2020年单位 GDP 碳排放要比 2005年下降 40%~45%的国际承诺低碳目标,并且要为完成《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提出的我国在 2030年左 右要达到碳排放的峰值的中长期低碳发展目标奠定基础, 同时要在大气污染防治等环境指标 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为此,国家有关部门颁布了系列环保法规,已如前述。根据我国“十三 五”规划目录中环保、资源规划相关信息,涂料、涂料助剂、涂料颜料行业也应有针对性地 制定“十三五”节能环保发展规划。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1)深化行业准入机制研究;
(2)节能减排;
(3)推进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发展,节约资源;
(4)完善环保激励机制和惩罚机制;
(5)完善安全应急体系建设。
涂料及相关行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环保问题主要有:VOC 排放、 三废超标排放、 重金属 污染等。
4.2VOC 防治规划
近年来, 我国大气环境受雾霾影响日益加重, 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 以国务院 办公厅转发环保部等部门关于 《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指导意见的通 知》 (国办发 〔 2010〕 33号) 为标志, 从国家层面正式将 VOC 污染防治工作提上了日程; 2012年 9月国务院批复实施的《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 ,将 VOC 和二氧化硫、 氮氧化物、工业烟粉尘一起列为了三区十群的防控重点,把开展 VOC 污染防治工作纳入了 重点防治任务; 2015年 2月 1日起将涂料纳入消费税征收范畴,对施工状态下 VOC 含量低 于 420g/L(含)的涂料免征消费税。
目前,在我国涂料总产量中,溶剂型涂料占 49%左右,其余为水性、粉末、光固化等环 境友好型涂料。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溶剂型涂料比例大(美国溶剂型涂料占 30%左右,日
本是 35%~40%, 德国是 20%) , 产生的 VOC 比例偏高, 国内大多数涂料缺少 VOC 限值标准, 已有标准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为宽松。
改革开放以来 36年 (1978-2014年) , 环境友好型涂料占比每年约增加 1.2%, “十三五” 期间,我国环境友好型涂料占比增速力争增加 1倍,到 2020年环境友好型涂料占比从目前 51%争取达到 57%。
各细分领域的 VOC 减排规划建议如下:
4.2.1汽车涂料与涂装
针对配套产品升级任务及旧线改造问题,做以下规划建议:
(1)淘汰一批、限制一批、鼓励一批。逐步淘汰高 VOC 低固体分溶剂型汽车原厂漆, 限制高 VOC 低固体分汽车修补漆应用,鼓励水性、高固体分等替代型环境友好型涂料应用 新建汽车线必须为低 VOC 涂料涂装线。
(2)改建。针对已预留使用水性涂料的涂装线,应按期完成旧线改造,并根据实际情 况,做好末端治理,达到 VOC 减排与节能降耗并行目的;对未预留水性线的 3C2B 涂装线, 应做好逐步改建规划,一方面可考虑改建为高固体分溶剂型 3C1B 工艺,降低改建费用,达 到节能减排目的;另一方面酌情建造更环保的水性涂装线。
(3) 配套产品建议。 乘用车企业, 底漆全部采用阴极电泳, 中涂和底色漆全部水性化; 货车、箱式货车企业底漆全部采用阴极电泳漆,中涂实现水性化或采用高固体分、 UV 光固 化等环境友好型涂料。
(4) 涂装工艺改进。 禁止使用涂料利用率低于 60%的涂装工艺, 推广机器人自动喷涂。
(5) VOC 总去除率达到 90%以上(含) (非重点区域为 80%以上) 。
4.2.2船舶涂料与涂装
2014年全国船舶涂料供应量约为 25000万 L ,约合 32.5万吨,全年 VOC 排放约为 20万吨。鉴于船舶涂装特殊性及功能性要求,削减 VOC 排放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就是从源头降 低涂料 VOC 含量。
(1)源头控制。底漆固含量从 72%提高到 80%, VOC 降低 17.7%,施工同等膜厚,涂 料用量可减少 11%,总 VOC 的排放减少 26%;无溶剂产品基本不含 VOC ;固含量相近的水 性产品相比溶剂型产品, VOC 的含量可以减少超过 80%(表 2-1) 。 该控制技术面临两方面问 题:一方面,需要花费时间研发新的配方,克服技术壁垒,通过相关测试;另一方面,涂料 的成本一般会增加。
(2)完善环境友好产品配套体系。部分水性船舶涂料、高固体分溶剂型船舶涂料、粉 末涂料等相关产品已经进入应用试验阶段, 但配套产品缺失制约了体系产品应用发展, 因此,
产品开发的同时,应对配套产品开发给予更多关注。
(3)水性涂料产品技术突破:提升水性涂料性能,例如水性防腐底涂使用的水性环氧 底漆, 在水性底涂可靠性不足时, 可考虑在水性中涂和面涂上多做技术攻关, 弥补底涂性能 不足。
(4) 限制高 VOC 低固体分溶剂型船舶涂料生产应用, VOC 超过 500g/L或者稀释后 VOC 含量超过 600g/L涂料应予以限制生产或逐步淘汰。
4.2.3钢结构涂料与涂装
钢结构涂装目前以人工喷涂方式为主, 大型钢构件以高压无气喷涂为主要施工方式, 小 型构件以空气喷涂为主要施工方式。 涂装生产线在车间内或露天施工方式均有, 不管是何种 施工方式,目前 VOC 均是无组织排放。
4.2.3.1开发低 VOC 钢结构防腐涂料,减少有机物挥发
(1)推广一批高固体分涂料,如高固体分环氧涂料、丙烯酸聚氨酯涂料、脂肪族聚脲 涂料、聚硅氧烷涂料已经有高固体分产品推出,并在国内外已成功应用。
(2) 应用一批成熟的水性涂料, 如水性丙烯酸涂料、 水性环氧涂料、 水性聚氨酯涂料、 水性无机富锌涂料。 虽已有产品应用案例,但受限于施工因素 (冬季低温施工)及产品成本 的影响而得不到大规模应用, 可通过产品技术攻关与规范施工环节结合的方式, 提高产品市 场的应用份额。
(3)限制和淘汰一批涂料。溶剂型热塑丙烯酸、过氯乙烯、高氯化聚乙烯、氯磺化聚 乙烯等涂料在施工时产生较多的 VOC , 同时这几种涂料在性能上已完全可以用其他高固体分 涂料取代,建议给予限制或淘汰。
4.2.3.2提高涂层防腐质量降低涂层维修次数
钢结构产品的生命周期往往长于涂层寿命, 因此在整个钢结构产品生命周期内, 涂层要 定期进行维修维护,而每多一次涂装维护就会多产生一次 VOC 释放,因此根据防腐时限要 求针对性选用长效防腐涂料,可有效降低整个钢结构使用过程中的 VOC 排放。
4.2.3.3清洁、规范施工
推广采用高压无气喷涂、 空气辅助无气喷涂、 高压无气静电喷涂、 热喷涂等高施工效率、 低污染涂装技术, 禁止在露天环境下采用高压空气喷涂工艺, 降低漆雾产生, 从而降低 VOC 排放;规范施工,提高基层涂料附着力,防止因基层涂料脱落造成的涂层维护,从而降低 VOC 排放。
在有条件车间作业环境中, 应督促鼓励安装后端处理装置,通过燃烧、 吸附、 吸收等方 法对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有机溶剂进行回收处理达标后排放,降低污染。
4.2.4木器家具涂料与涂装
(1)突破水性木器涂料技术瓶颈。部分产品性能还不能达到溶剂型产品的要求,如丰 满度较差、表面张力大、单组分涂膜强度低、封闭性较差、表层返修难、吸水胀筋等问题。 部分缺点经过聚合工艺改进、 分子结构设计、 无机有机复合改性、 纳米技术等手段已经得到 改善,但在丰满度、表层返修等问题仍存在较大不足。
(2)政府采购应优先选择水性涂料涂装的家具。在各大政府采购项目,建议采购水性 木器涂料涂装家具,给民众起到带头作用。
(3) 淘汰一批、 限制一批、 鼓励一批。 淘汰高 VOC 溶剂型硝基木器涂料等高污染产品; 限制其他高 VOC 溶剂型木器涂料新线建设及生产规模,并逐步淘汰;鼓励水性木器涂料技 术研发及推广应用。
(4)督促并鼓励木器家具涂装企业加装废气过程收集设备和末端处理设备。
4.2.5集装箱涂料与涂装
4.2.5.1开发低 VOC 环境友好型涂料,突破技术瓶颈,降低成本,提高质量
水性涂料和高固体分溶剂型集装箱涂料全面应用还尚需时日, 需不断完善配套体系、 降 低成本、进一步降低产品 VOC 含量、提升防腐性能和涂膜强度,同时还必须解决水性涂料 冬季修补难题,使其更具广泛适用性。
(1)水性涂料在集装箱制造业已有一定应用,如水性 PVDC 底漆、水性丙烯酸内外用 面漆双层配套体系, 或是水性环氧富锌底漆、 水性环氧中间漆、内面漆、水性丙烯酸外面漆 三层配套体系,可有效降低 VOC 排放量 85%。
发展瓶颈水性集装箱涂料的防腐性能与现有溶剂型涂料性能仍有一定差距,且因气温、 湿度关系存在冬季修补难题, 制约其推广应用。 缺乏富锌底漆保护的双层防护体系, 防腐能 力暂还不能与三层体系相提并论, 虽已有水性环氧富锌底漆研发成功, 并实现了水性三层防 护体系, 但成本太高, 且防腐性能也受到业界质疑, 故在水性防腐涂料及配套产品技术攻关 上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成本在 2012年,受成本问题制约,水性涂料体系单箱成本较溶剂型涂料高 80~100美 元,若无重大技术突破降低产品成本,则成本将成为水性涂料推广的最大障碍。
(2)高固体分溶剂型涂料。现已开发了高固体分环氧中间漆和高固体分环氧内面漆, 高固体分环氧富锌涂料仅完成试验工作,体系还不够完善。
4.2.5.2涂装工艺升级
采用车间底漆自动辊涂、整箱排喷工艺, 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不仅节能降耗,而且有
效减少涂料用量,达到 VOC 减排目的。
4.2.6工程机械涂料与涂装
(1)降本提质。工程机械行业竞争激烈,降本保质是利益所驱,涂装方面自然就要求 物美价廉, 但水性涂料和高固体分溶剂型涂料的材料成本与施工成本都偏高, 因此, 需要在 技术上有所突破, 降低环境友好型涂料在工程机械行业上的应用成本, 打破其被动推广模式。
(2)增强表面适应性。工程机械钢板较厚,表面处理没有船舶、汽车制造要求高,故 而表面处理在脱脂、 磷化、化学残留、水膜等方面几乎都未做有效处置,因此需要涂料具有 较高的表面适应性(如低表面处理涂料) ,从而可降低生产成本。
(3) 突破产品通用性。 工程机械零件较多, 涂装需要多类型涂料, 在保证质量前提下, 设计通用型防腐产品,可有效降低涂装成本和涂装难度。
(4)速干问题。水性涂料通常存在干燥速率较慢问题,提高水性涂料的干燥速率可有 效打开水性涂料在工程机械涂装中推广被动的局面。
(5)开发修补专用涂料。原厂漆修补不便,开发低 VOC 环境友好型修补专用涂料,填 补工程机械修补市场巨大缺口。
(6) 清洁施工、 高效喷涂。 利用机器人喷涂、 静电喷涂先进喷涂方式提高涂料利用率, 降低 VOC 排放;减少溶剂使用量,回收清洗溶剂。
(7)督促安装涂装的末端处理设备,对废气做到收集处理,达标排放。
4.2.7彩钢(卷材)涂料与涂装
大型卷材涂装线在涂装中排放的 VOC 一般做到回收利用,但一些小型卷材涂装线在涂 装中仍是无组织排放。就目前来说,水性涂料、粉末涂料、光固化涂料都是低 VOC 、甚至零 VOC 产品, 这些品种在国内还没有真正应用于彩钢板行业, 除产品本身技术水平还达不到要 求外, 主要原因还有现行涂板生产线不能完全满足使用以上品种涂料的条件, 都要进行设备 的改造。特别是光固化涂料,现在正在进入研发试验阶段,如果成功, 将在节省烘烤能量的 同时有效降低 VOC 排放。
(1)突破低 VOC 、零 VOC 涂料研发瓶颈。增强环境友好型涂料在彩钢(卷材)行业的 涂装适用性,提高干燥速率、流平性、强度等性能,以便于机械快速辊涂和速干工艺。
(2)涂装过程管控。彩钢涂装生产线应安装废气收集处理装置以做到 VOC 达标排放。 4.2.8建筑涂料与涂装
国内建筑涂料中 80%以上是水性乳胶漆, VOC 含量不高。 然而, 其余 20%仍为溶剂型建 筑涂料,其 VOC 减排任务仍较重。因此,国家环保部批准了国家环保公益项目《建筑类涂
料 VOC 含量限值及管控途径研究》 ,中国涂料工业协会作为项目协作单位参与此项目,将重 点承担此部分中的诸多工作。
“十三五”期间,项目主要研究内容:
(1)开展国内在用建筑类涂料类型及使用情况的行业调研和市场调研,掌握不同类型 建筑类涂料的污染特征;
(2)建立 VOC 含量检测分析方法,对国内在用主要类型的建筑类涂料组织实施 VOC 含量检测分析;
(3) 筛选适合我国管理水平的 VOC 污染防治技术, 编制建筑类涂料 VOC 污染防治技术 指南;
(4)调研国外在含挥发性有机物产品管理方面的政策、法规和标准,提出各类建筑类 涂料挥发性有机物管控制度。
4.4含铅与重金属涂料的替代目标
当前涂料中含铅及其他重金属成分的来源主要有以下 4个方面:
(1)使用了含有铅及其他重金属杂质的原材料,如铝粉、锌粉、滑石粉、高岭土、硅 藻土等填料中带有一定量的铅及其他重金属杂质。
(2)使用了含铅的助剂,如以往使用羧酸铅催干剂、植物油制醇酸树脂的醇解催化剂 黄丹等。
(3)使用含铅及其他重金属的颜填料,如以前使用红丹、黄丹、碱式硅酸铅白等,现 仍在使用铅铬黄。
(4)使用含铬的表面钝化剂。
其中, (1)和(2)在技术和经济方面基本上不存在问题,只是要完善涂料限铅及重金 属的有关政策标准,严格监督,可完全符合代铅等重金属标准; (3)中的红丹、黄丹完全取 代在技术和经济方面不存在问题, 只需要严格监督; 只是铅铬黄的替代, 在技术和经济两方 面均有一定难度, “十三五”期间取代铅铬颜料要达到工业化推广的程度,建议引入激励政 策机制, 对于含铅涂料项目替代工作完成出色的单位, 国家可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补贴, 推进 淘汰含铅涂料工作的进展; (4) 中的金属涂装表面钝化处理取代含铬处理剂在技术上有很大 进步,关键在严格要求和积极推广。
5 “十三五”行业政策法规与标准化发展规划
5.1指导思想
(1)应以有利于行业发展为基本原则。涂料行业政策法规及标准的制修订,应围绕如 何推动行业的产品结构转型与可持续健康发展等方面开展工作,为行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应坚持循序渐进的推进原则。政策法规及标准的制修订应与行业技术发展相互衔 接。 针对尚在开发过程中的新产品、 新技术, 相应的政策法规及标准应分阶段制定目标或限 值。
(3)应针对细分领域特点。涂料产品分类众多,各细分领域情况迥异,相应的政策法 规及标准应分领域进行制修订,尽量避免一刀切的做法对行业造成伤害。
5.2有关环保政策研究与贯彻执行
5.2.1工业涂装 VOC 排放特征及防治对策研究
为响应《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对涂料与涂装行业 VOC 的治理精神,国家环保部批 准了国家环保公益项目《工业涂装污染源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特征及防治对策研究》 ,将通过 研究明确涂料和涂装行业 VOC 排放特征及防治对策,制定我国涂料与涂装行业 VOC 控制的 环境管理政策法规。 主要政策思路为:在对涂料生产过程与产品进行优化的同时, 严格控制 下游涂装用户的 VOC 排放,借此倒逼涂料生产企业对产品进行转型升级。中国涂料工业协 会作为项目协作单位参与此项目,将重点承担此部分中的诸多工作。
《工业涂装污染源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特征及防治对策研究》 项目将从微观技术和宏观调 控层面开展研究,通过开展 VOC 排放规律分析、 VOC 排放量核算、 VOC 污染防治可行技术 筛选、 VOC 减排潜力分析和 VOC 污染控制路线图构建等研究工作, 明确工业涂装污染源 VOC 排放特征及防治对策,为我国工业涂装行业 VOC 控制的环境管理与决策提供技术支撑。
“十三五”期间项目目标为:构建我国工业涂装行业 VOC 排放清单编制方法;评估我 国工业涂装行业 VOC 排放分布特征;建立工业涂装行业 VOC 污染防治技术库;编制我国工 业涂装行业 VOC 污染防治可行技术指南;梳理工业涂装行业 VOC 污染控制措施;分析工业 涂装行业污染控制措施的 VOC 减排潜力与减排成本;分析基于分阶段污染控制目标的工业 涂装行业 VOC 污染防治需求;工业涂装行业 VOC 排放情景分析;工业涂装行业 VOC 污染防 治政策研究。
5.2.2逐步替代含铅涂料的政策研究
第三届联合国国际化学品管理大会于 2012年 9月 17-21日在肯尼亚内罗毕召开,将削 减全球含铅涂料作为会议议题之一。 会后, 国家工信部高度重视国内含铅涂料问题, 与联合 国工业发展组织联合开发 “全球环境基金在中国逐步淘汰含铅涂料”项目。 此项目将于 “十 三五”期间启动并推进相关工作。中国涂料工业协会作为项目协作单位参加工作。
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我国含铅涂料基本情况的调查; 相关政策法规及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可行性替代技术的筛选、推广及示范工作等。
5.2.3《环境保护综合名录》涂料相关内容的修订
“十三五”期间, 《环境保护综合名录》将继续每年一次的修订工作,其中涂料行业围 绕行业 VOC 与重金属 (重点为铅) 及相关有毒有害物质的减排工作展开。 虽然涂料中的 VOC 与重金属大部分是在涂装过程中排放到环境中的,但国家已经意识到降低涂料 VOC 与重金 属含量并提高环境友好型涂料占比,成为从源头上控制涂料涂装行业 VOC 与重金属的有效 手段,符合国家清洁生产理念并易于执行与监管。
“十三五”期间, 《环境保护综合名录》在我国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作用将进一步凸显。 《环境保护综合名录管理办法》 将颁布实施, 其中明确 “综合名录旨在为管理部门制定基于 环境绩效的差异化的经济政策和市场监管政策提供明确的政策对象, 为市场主体自觉加强污 染防治、优化产品工艺结构提供技术支撑,为社会公众参与环保、加强监督提供引导支持。 支撑并推动国家环境管理的精细化进程” 。 《环境保护综合名录》 将被越来越多的各级政府与 相关企业给予更高的关注,并在国家有关部门制定和调整相关产业、税收、 贸易、 金融等经 济政策以及安全生产监管政策中得到广泛运用。
5.2.4《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涂料相关内容的修订
“十三五”期间,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将按计划再次进行修订。其中,涂料与颜 料行业修订的重点主要为两个方面:高固体分涂料与硫酸法钛白粉。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 》 (修正版)鼓励类中包括“高固体分涂料” ,限 制类中包括“新建溶剂型涂料(不包括鼓励类的涂料品种和生产工艺)生产装置” 。然而, 目录中尚缺乏对于高固体分涂料的定义,故高固体分涂料的界定需在目录修订过程中明确。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 》 (修正版)限制类中包括“新建硫酸法钛白粉 生产装置” 。然而,随着钛白粉行业清洁生产技术的发展,我国硫酸法钛白粉生产工艺已经 逐步区分为清洁生产型与传统型。因此, “十三五”期间,在钛白粉行业清洁生产相关标准 逐步形成的基础上, 计划对目录中硫酸法钛白粉进行区分, 并进一步使清洁生产型硫酸法钛 白粉生产工艺获得豁免。
根据《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 》 (修正版)的修订要求,重新修订涂料与 颜料行业规范和准入条件。
5.3涂料行业“十三五”标准化工作的重点任务和重点项目
5.3.1环保标准
涂料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涂料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与 《涂料工业水污染物排放 标准》将于“十三五”期间发布,为强制性环保标准,对涂料生产企业的废水与废气排放进 行规范。 标准将规定涂料工业企业及其生产设施的水、 气污染物排放限值、 监测和监督管理 要求, 适用于现有涂料工业企业或生产设施的水、 气污染物排放管理, 以及涂料工业企业建 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保护设施设计、 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及其投产后的水、 气污染物 排放管理。
涂装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涂料中的大部分 VOC 是在涂装环节排放的,故国家环保部对 涂装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进行了立项。 然而, 由于涂装环节涉及众多下游行业且排放特征各 异, 制定统一标准难度较大。 “十三五” 期间, 将先制定 《家具制造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与《汽车制造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分别对家具与汽车行业涂装过程的 VOC 进行重点控 制。
无机颜料的环保标准 “十三五” 期间, 国家环保部将发布《无机颜料工业污染物排放标 准》 ,对钛白粉、氧化铁、铬系颜料等无机颜料生产企业的三废排放限值进行强制性规定。 “十三五”期间,由国家发改委组织,将原有《清洁生产标准颜料制造业(钛白粉) 》 、 《清 洁生产标准颜料制造业(氧化铁) 》 、 《无机颜料(钛白粉)清洁生产水平评价标准》等尚未 发布的标准稿件合并,形成《无机颜料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 ,对无机颜料行业的清洁生 产工艺进行区分。
此外, 国家环保部将于“十三五”期间组织编制并发布《钛白粉工业废水治理工程技术 规范》 ; 国家发改委组织编写并发布 《钛白粉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 ; 国家工信部将组织发 布《钛白粉行业规范条件》 。
5.3.2涂料产品标准
有关涂料中 VOC 排放的标准要求日严,将促进环境友好型涂料发展,其中高固体分涂 料会发展较快, 这个品种标准基本缺失, 中国涂料工业协会标准化委员会目前正在制定汽车 涂料高固体分涂料技术标准。在此基础上,根据条件,陆续开展船舶、钢结构、桥梁、防腐 等涂料高固体分涂料标准制定。另外,高 VOC 的溶剂型 UV 固化涂料,已列为“双高” (高 污染、高环境风险)产品,应制定溶剂型 UV 固化涂料标准,对其中 VOC 限值做出规定。另 外,还可与家具协会、军工部门合作,开展相关标准制定的合作。
此外, “十三五”期间,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将进一步推进。
范文五:国家十三五规划文件
国家十三五规划文件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明年是“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将于10月份召开的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的主要议程就是研究关于制定“十三五”规划的建议。今年5月份,在浙江考察调研期间**系统阐述了“十三五”规划的框架和目标。**指出,“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在保持经济增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改革体制机制、推动协调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扶贫开发等方面取得明显突破。
**强调,要深入研究保持经济增长的举措和办法,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挖掘增长潜力,培育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拓展发展空间,推动经济总量上台阶。
今年上半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我国经济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增长与预期目标相符,主要经济指标有所回升,结构调整加快推进。目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调结构、转方式的关键阶段,结构调整的阵痛在继续释放,增速换挡的压力有所加大,而且新旧动力的转换也在进行之中,新动力还难以对冲传统动力下降的影响,以至于国内经济下行的压力还是比较大。
国家统计局局长王保安近日在《经济日报》撰文称,上半年7%的经济增长速度“含金量”较高。可以说,新常态下,发展仍然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化解各种矛盾和风险,归根到底要靠发展。要紧紧
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做到发展意识不淡化、发展干劲不懈怠、发展势头不减弱。我们不是不要GDP,而是要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GDP,这是“发展是硬道理”战略思想的内在要求。
**强调,要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从“九五”时期开始到“十二五”期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被列入历次规划纲要,作为一项重点任务不断推进。随着国内外形势发生诸多变化,“三期叠加”下的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显现出了更高的重要性与紧迫性。G20与新兴国家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张其佐在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上半年投资消费和出口“三大需求”等经济指标增速对经济的拉动效应均在放缓,经济下行压力主要是投资和出口回落过大,加大了稳增长的难度。张其佐认为,上半年经济仍处于合理区间运行,预判宏观经济政策的积极效果会在下半年凸显,经过努力是有把握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指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提高我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关键举措。要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深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积极培育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5%,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6.1%,回落0.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8.4%,加快0.5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对GDP增长的拉动点数分别为0.2、3.1和3.7个百分点,贡献率分别为3.1%、43.5%和53.4%。第三产业较快发展是支撑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课题组授权中国经济网发布的《“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发展趋势和战略思路研究》中期成果称,随着劳动供求关系及其他资源禀赋比较优势的变化,我国经济在增长率降低的同时,结构调整步伐将加快。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将在未来5-8年进一步加速,尤其是产业结构将逐步调整变化,第二产业比重将趋于稳定并逐步缩小,而第三产业比重将稳步加大。同时,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对外转移,也将促使我国从以往的技工制造向设计制造转变,即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
**强调,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创新的竞争。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等,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创新是推动一个国家和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经济日报》4月2日发表评论文章称,“十三五”时期,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和挑战,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趋势变化和特点,面对实现“两个
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任务和要求,必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有效的制度与支撑环境,降低创新活动的不确定性,最终实现增长动力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换。
**指出,要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同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薄弱环节是农业现代化。要着眼于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在稳定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同时,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技术创新步伐,走出一条集约、高效、安全、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我国是农业大国,2004年至2015年,连续十二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指出,全力推进农业发展“转方式、调结构”,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断提升农业物质装备和技术水平,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推动有条件地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根据农业部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农业现代化效果已逐步显现,生产方式调整取得成效。上半年我国粮食产量与产能同步提升,适度规模经营与主体培育同步加快,科技支撑与装备保障同步升级。目前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比重已超过30%,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大幅提升。另外,农业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使用比例增加,对传统农业的改造效果开始显现。
**强调,改革是培育和释放市场主体活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动力。要围绕破解经济社会发展突出问题的体制机制障碍,全面深化改革,增强改革意识,提高改革行动能力,使市场
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加快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
简政放权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和转变政府职能的“当头炮”。一年多来,国务院取消下放的行政审批等事项已逾500项。国企改革、生育改革、军队改革等领域进一步推进。改革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之道。中国正行进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新征程。如何在新的历史起点和时代条件下推进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改革实践,是一个矢志复兴梦想的国家和民族必须回答的重大命题。
**指出,协调发展、绿色发展既是理念又是举措,务必政策到位、落实到位。要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积极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于地域、资源、环境、体制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东部与西部、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发展差距一直长期存在。今年以来,我国的区域协调政策将以“一带一路”、“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等战略为基础,形成基本覆盖全国范围的战略格局;而环保的核心则主要包括寻求资源的高效利用、改善环境质量,以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强调,要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在浙江工作时提出的科学论断。在我国,绿色发展不是简单地作为一种环境管理手段,而是上升为协调经济发展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关系的制度安排,是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意见》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愿景、主要任务、制度建设重点和保障措施,被视为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今年8月,环境保护部表示,已起草完成了“十三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思路方案。值得一提的是,在初步确定的在保留现有4项主要污染物的基础上,“十三五”环保规划有望将更多的污染物纳入国家约束性减排指标。
**指出,要坚持经济发展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等问题,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实在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保障和改善民生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乎改革发展大局。在新常态下稳增长调结构的紧要之年,让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于民,是人民群众的殷切期待,也是党和政府沉甸甸的责任。改善民生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以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扩需求、促发展,在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扩大就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就能激活千千万万个市场细胞,激
发亿万人民的无穷智慧和创造活力,在实现个人价值过程中为社会发展创造财富,让中国经济焕发勃勃生机。
**强调,要采取超常举措,拿出过硬办法,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用一套政策组合拳,确保在既定时间节点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
国家统计局今年2月份数据显示,按年人均收入2300元的农村扶贫标准计算,2014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为7017万人,占总人口的5.1%。“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冲刺的五年,消除贫困人口是当务之急。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在做客中国经济网时在谈到未来5年减贫目标时表示,从解决突出问题入手,建立有内生动力、有活力,能够让贫困人口自己劳动致富的长效机制。通过这一机制,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使贫困人口生活逐步好起来。我国贫困人口到2020年全部脱贫,在中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