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游园惊梦是昆剧的代表作
游园惊梦是昆剧的代表作,昆剧和京剧当年就好比一个是阳春三月,一个是下里巴人,但因为过于高雅,所以不被满清统治者喜欢,因为它过于江南文化气息了
昆曲还是张继青的最耐听了,有幸在前年现场(杭州)观了她的演出,想不到60多岁的人还有这么好的嗓音,而听听现在年轻演员,真是有传统艺术一代不如一代的感慨,看着与她的合影照,真期待能再看一场她的演出~
我个人很喜欢京剧,和我年龄差不多的人(30出头吧)里面,能听京剧的已经很少了。以前经常听京剧的时候就曾经看过一些文章中提到昆曲比京剧更高雅,在京剧流行于市井之间的时候很多文人雅士沉浸于昆曲之中,可能有点向现在流行与古典之分吧(只是我个人的感觉)。所以我曾经尝试着听听昆曲,但实在没听进去。一方面可能是没能静下心来听,另一方面可能实在太高雅了,自己听不进去。 听来未觉已销魂——我与《牡丹亭》 江南兰花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中的这一支名曲,皂罗袍,,我不知已听过多少遍了,无论是梅兰芳的,还是华文漪、张继青的唱,每一次听,都倾耳忘倦,那遏云绕梁之音,“哀响馥若兰”,将杜丽娘那种惋惜韶华易逝、好景不常的美人迟暮之感,唱得直透人心,其美妙端难用笔墨来形容。
汤显祖撰《牡丹亭》,诚可谓是“丽藻凭巧肠而浚发,幽情逐彩笔以纷飞”,词藻华丽,沁人心脾。记得以前未接触昆曲《牡丹亭》前读到《红楼梦》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那一回时,曾悬想那场上之曲该是如何的美妙,但却一直无缘看到听到。直至上了大学,有一回跑去旁听一位老先生(杨子才也)上的《中国民族音乐》选修课,恰逢上到《中国戏曲音乐》一章,讲课之间播放了一些戏曲精彩唱段,其中就有《牡丹亭》中的,步步娇,“袅晴丝吹来闲庭院”一段,虽然当时教室里颇显得嘈杂,我还是被那优美的唱腔所深深吸引住了。
不过我却有幸搜罗到一二张昆曲,,,如《昆剧精品——当代名家精彩唱段》,其中就有华文漪、金采琴演唱的《游园》片断,还有江苏昆剧院张继青演唱的《牡丹亭》,,,另外还意外地购到俞振飞、梅兰芳演唱的《游园惊梦》录音带——说是意外,是指那次购录音带时几乎是“灵机一动”,想到梅兰芳也是演过一些昆曲剧目的,于是便在以往熟视无睹的一堆《梅兰芳唱腔选集》中发现了《游园惊梦》,而且还有《断桥》~
张继青的《牡丹亭》,,,可说是费了一番周折才到手的。有一回——记得是一个“阴雨梅天”——在收音机中偶然听到张继青唱的《牡丹亭》,十分倾倒,恨不得立即就能拥有她的唱片,想起新华书店曾售过她的《牡丹亭》,,的,兴冲冲去购买时,却已售缺,当时真有一种“人面不知何处去”的怅惘,后来辗转打听到出版社的地址,才邮购到这张,,。
与华文漪的唱颇有些不同,张的唱颇显得“泛艳”,感情外露,听起来每一字每一句都充满了深情,或让人觉得芳香直浸骨髓,或是幽凄之音遍满斗室,其艺颇可赞叹。“似这等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待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啊呀人儿啊,守的个梅根相见。”张的唱,将杜丽娘那满腹的酸酸楚楚,万般的凄恻伤情,唱得毕露无遗,瓿斋主人陈朗老先生夜听《寻梦》录音,至,江儿水,
这一段时,曾“不禁泪为之下”,特填《定风波》一词以赏之:“……今夕柔情何若此,江水,听来未觉已销魂,泪眼难收谁管见,三变,空劳回首夜灯昏。”(引自其所著《瓿斋戏剧杂咏》)其艺之感人也深矣~ 上(10)月中旬,浙江省少数剧种交流演出在我家乡温岭举行时,曲友从西子湖畔托省艺术研究所徐宏图老师捎来她为我翻录的七、八盘昆曲录音带,此后空闲时,我常独自聆赏《折柳阳关》、《浇墓》、《描容》等折的精采唱段,陶醉在美妙的意境中。
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称昆曲为“中国表演艺术中最精致最完善的一种形式”,余秋雨教授则称之为“中国传统戏剧学的最高范型”,园林学陈从周教授亦称“戏曲中的昆曲,正如花卉中的兰花一样,明洁清雅,代表了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和高尚的品德。”(《春兰乍放话昆曲》)可惜的是,这样一种精美的艺术样式,我还是直到在杭大念书时才接触到的。记得最初偶然间听同学小白(原是戏曲编剧班的,曾向省京昆艺术剧院汪世瑜学唱过一点昆曲)哼起《玉簪记?琴挑》中那一支脍炙人口的〔懒画眉〕(月明云淡露华浓)时,我就不由为那纡徐有致极富韵味的唱腔深深吸引住了。其后,又有数次机会在舞台上欣赏到浙昆张志红、林为林、翁国生演的《游园惊梦》、《寻梦》、《吕布试马》、《问探》等精采折子,留给我美妙而难忘的印象。
白先勇曾感叹(像昆曲)“那么美妙的艺术形式,而今天已经式微了。”确实,在今天,喜爱昆曲者如空谷足音,昆曲的演出也比较难以看到,但化一番功夫搜求,还是能接触到一些的。于是,在大四时萌生了搜求昆曲音像资料的念头。小白帮我从上海购回一张《昆剧精品??当代名家精采唱段》CD,从此可以经常欣赏上昆蔡正仁、梁谷音、华文漪、计镇华、刘异龙、张静娴、岳美缇等的精采唱段,真是“云胡不乐”~其后我又费了一番心思邮购到江苏昆剧院张继青演唱的《牡丹亭》CD,此外还无意中购到梅兰芳、俞振飞两大师合作的《游园惊梦》、《断桥》盒带(说是“无意中”,因这两盒音带混在《梅兰芳唱腔选集》中未加留意),闲时播放欣赏,深觉韵味无穷。
回家乡温岭报社工作后,虽然工作繁忙,但对昆曲的热爱之情却一直没有停歇过。在闭路电视还没有解密时,为看到中央三套节目中播出的昆曲节目,我可以来回半小时去表姐家(当时她家电视装了解密器)过戏瘾。我还一直注意搜寻昆曲音像资料,在逛音像店时购到了《十五贯》VCD?,前不久还得到了两种版本的《牡丹亭》VCD,一为上昆梁谷音演出版,?一为浙昆王奉梅演出版,对照着欣赏,不亦乐乎,在曲友的帮助下,我还得到了王奉梅、汪世瑜的《琴挑》、《游园惊梦》、《拾画叫画》、《题曲》和梁谷音演唱的《思凡》等录音。另外,在电视上播放昆曲节目时,我也注意录一些作为资料,前不久录到了蔡正仁演唱的《八阳》,?虽然只是其中的一段,我却颇为欣喜,?经常听那“收拾大地山河一担挑……”充满悲愤、苍凉,如破空而来裂石穿云的演唱。
有人说,要捕捉音乐的美,必先撒下文字的网。一年多来,我也一直在搜寻有关昆曲的书报资料。看到报上刊载的有关文章,方便时,总要剪而藏之。在颇费了一番搜求功夫后,我的书架上也摆上了《中国昆曲艺术》、《昆剧史补论》、《俞振飞传》、《新缀白裘》、《荣庆传铎》、《雨丝风片》、《振飞曲谱》等有关昆曲的图书,对昆曲的了解也加深了许多。闲时写作的数篇关于昆曲的小文,还先后蒙编辑不弃刊于《钱江晚报》、《宁波日报》、《温州日报》、《台州日报》、《大舞台》等报上。期间,我还得了著名昆剧演员梁谷音、蔡正仁、王奉梅、张继青以及苏州戏曲博物馆顾聆森先生、江苏昆剧院丁修询先生、中国昆剧研究会秘书长丛兆恒等的帮忙支持,丛先生在信中还写了一句“希望你能成为研究会会员”加以勉励,我自知离研究还很远,但可以肯定的是,我对昆曲的挚爱之情将不会“降温”。“何以解忧,惟有昆曲~”当我庸庸碌碌地在尘世奔忙之时,将美妙的昆曲作为我心灵小憩的一处“后花园”,不也挺好吗,
论青春版《牡丹亭》现象
--------------------------------------------------------------------------------
【作者】朱栋霖
【内容提要】
青春版《牡丹亭》提炼了汤显祖传奇的青春与爱情主题,以典雅柔美的昆曲艺术演绎了一段生死恋情,在当代大学生中产生了巨大影响。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引领了一条中国昆曲遗产保护传承、薪火传续、代有传人的路子。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出展示了中国昆曲正宗的艺术与美学风貌,赋予古典艺术遗产以青春的生命,也为青年学子提供了与传统、古典对话的空间。
2004年4月由白先勇策划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在台北首演,9000张戏票早就抢购一空,《联合报》破例头版头条刊登首演消息。青春版《牡丹亭》上演成为当年台湾一个轰动的文化事件。2004年5月青春版《牡丹亭》轰动香港剧坛。2004年6月,苏州大学存菊堂内2400个座位满满当当,开演前已是一票难求。11月,在上海国际艺术节上青春版《牡丹亭》依然红火。2005年3月青春版《牡丹亭》成为澳门国际艺术节上最具看头的剧目。2005年4月8日起,青春版《牡丹亭》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演出。每到一处,校园里就掀起一阵热潮,剧场内掌声迭起,大学生好评如潮,称观看青春版《牡丹亭》是一次心灵的震撼。2006年4月,青春版《牡丹亭》二度进北京大学、南开大学演出,依然盛况如前。
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出,已是近年来中国戏剧界影响最大、最引人关注的事件,尤其是她走进高校,在中国大学生中产生的轰动与影响,使这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可称之为“青春版《牡丹亭》现象”。
一
形成“青春版《牡丹亭》现象”的主要原因,我提炼出三个关键词:“白先勇”、“青春版”、“中国昆曲”。
一、“昆曲义工”白先勇。白先勇先生以其智慧决策、美学导向与组织才能,在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策划与演出中所起的核心与决定性作用,已是有口皆碑。他杰出的文学创作成就以及他本人在文化界、高校中的巨大影响,是本次拓展青春版《牡丹亭》在台港澳、在中国大陆的影响与成功走进高校的最大推动力,这也是无可置疑的。可以说,他是青春版《牡丹亭》演出的灵魂。三年来,他搁置写作,基本坐镇苏州,在台北与苏州之间往来奔波,对剧本整编、排演的大小环节悉心指导;每次演出之前,又马不停蹄,亲自出马宣传造势,召开新闻发布会、接受记者采访、到各大学演讲、与大学生座谈。演出之后又认真听取各方意
见,不断推敲、修改演出。他的“昆曲义工”精神感动了大家,台北的艺术家、大陆、香港的教授专家与研究生、大学生们,都愿意为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出奔忙。
二、诉诸至情的“青春版”。白先勇先生拈出“青春版”三字作为这次昆曲《牡丹亭》搬演的题旨,我认为这是其成功的关键。
它强调与提炼了汤显祖创作的“青春与爱情”主题。《牡丹亭》问世以来的演出,各个时代曾有各种各样的理解、诠释与处理,如“艳情”、“鬼情”,而近50年来的流行看法是“反封建”,因为柳、杜“反封建礼教”,《牡丹亭》才得以继续公演。在一段时期,《牡丹亭》也可以被诠释成歌颂杜丽娘追求个性解放。而白先勇则从《牡丹亭》中四百年前的唯美绮梦,提炼出一段缠绵古今的生死恋情,杜丽娘为情而死、因情而生,死死生生中唯情是灵魂,汤显祖以“情至”为自己创作追求的精髓。强调青春与爱情的主题,更符合汤氏精神,也贴近白先勇策划《牡丹亭》锁定的观众群——当代青年人的心灵。
青春版《牡丹亭》对“青春与爱情”主题的提炼,乃是真情、纯情、痴情、至情,是刻骨铭心、生死不渝乃至跨越生死之情。《牡丹亭》表现的至真恋情,已为今日文艺作品所鄙弃,今日铺天盖地描写爱情婚姻的作品大都表现三角恋、婚外恋、乱伦恋、非道德恋、变态恋、移情别恋,包括流行歌曲、影视剧。在那些作品中,爱与情总是与非道德、与乱、与恶、与邪相维系,描写真情、纯情、至情被嘲笑为陈旧、保守,不合时宜。因此当《牡丹亭》剧场中浓郁的真情、纯情、至情被激荡起来,一下子唤醒了人类心灵深处饥渴的真纯之情,尤其是剧场中年轻的心。剧中缠绵四百年的爱情梦想是中国人心底的爱的情结,是人类心灵的渴望。正如白先勇所说,虽然现代人比较浮躁,但是内心总有一个自己的爱情神话,现实中可能得不到、太难得,而《牡丹亭》中爱情的真挚以及表演的优雅,使此剧得以超越时代,令其获得年轻人的欣赏成为可能。每次演出,都激起青年观众如潮掌声与心灵震撼,说明它对e世代青年具有吸引力,青年大学生是今日社会上纯情一族。这是一个爱情神话,一对痴情的情人舞动翩翩水袖唱着纯真优雅的情歌,将青年人的心灵之窗打开。
青春版《牡丹亭》的剧本整编,颇费经营。他们考虑到,对于不熟悉古典戏曲情节的青年观众,片断式的经典折子戏无法使他们产生理解与共鸣,需要演全本。戏剧的意义,是在剧场中通过“演”与“观”的互动产生的。连续性的情节才能产生情感的激动与心灵的投入。以“梦中情”、“人鬼情”、“人间情”提纲挈领形成上、中、下三本;为了体现汤氏原著精神和艺术风貌,对原作遵循“只删不改”原则,将原作55折提炼、整编为27折,保留了全部经典折子戏;加强了柳梦梅的戏分,使杜丽娘、柳梦梅的戏成为剧中两条互相呼应起伏的戏剧行动主线,形成耐人寻味的戏剧复调来丰富戏剧内涵。又以杜宝奉旨抗贼、强盗李全杨婆夫妇的活动为副线,形成全剧文武场、冷热场交叉协调,使全剧充满剧场张力。
青春版《牡丹亭》启用青年演员来饰演处于青春爱情中的男女主人公,是这次演出获得轰动效应的根本原因。就象当年好莱坞影片《泰坦尼克号》全球轰动一样,因为男女主人公青春靓丽,是影坛新人。
戏曲舞台演出的特点是演员的“肉身化”的表演,戏剧的文学、音乐、唱腔、舞蹈、做功、舞美、服饰到导演构思与舞台调度、对人物的理解与处理,以及昆曲艺术的诗化意境等,这
一切都要通过演员的肉身化表演来实现。演员的“肉身化”形象——“扮相”十分重要。因此,戏曲表演要求色艺双全,乃是戏剧观赏的情理与美学规律所致。
白先勇以其艺术敏感,选定苏州昆剧院“小兰花”班青年演员沈丰英、俞玖林出演《牡丹亭》的“梦中情人”。他们与剧中人杜丽娘、柳梦梅的年龄相仿,正值青春年华。沈丰英、俞玖林以清俊优雅的舞台形象与自然细腻的表演,赋予汤显祖的古典形象以活泼新鲜的血肉。舞台上的演员就是有血有肉、有真情真爱的真的杜丽娘、柳梦梅,这对情侣不只用缠绵的水袖来表达缱绻的恋情,而且眉目传情,举手投足温情脉脉,成了青年观众的梦中情人。我们在好几所大学的观众中了解,有的同学是看了海报的靓丽剧照去看戏的,不少女同学是喜爱男女演员的俊雅靓丽才第一次进剧场看了昆曲。
三 、古典美学精髓——中国昆曲。中国昆曲终于有机会面对当代大学生嫣然一展其宁静、优雅的古典美,汤显祖的杰出才华在《牡丹亭》演出中得以淋漓尽致挥洒自如。这让二十年来处于流行歌曲摇滚乐、西方文化肯德基包围中的当代年轻人,真正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青春版《牡丹亭》剧场中,真正让当代青年心灵震撼的,真正使大学生被征服的,是中国昆曲自身的艺术魅力。昆山腔经魏良辅改革,成为一种格律严谨、声腔音乐婉转悦耳柔媚悠长的演唱艺术。又浸润过许多文学艺术家的智慧,昆曲艺术成为融汇文学、戏剧、表演、音乐、舞蹈、美术于一体,富有诗情画意的舞台综合艺术,它集中国古典艺术与美学之大成,独具神韵的中国戏剧诗风格,具有永远的魅力。而汤显祖的文采词章、横溢才华,他对戏剧情节、戏剧人物的新鲜别致、想落天外又游刃有余的独特描写,使青年观众惊喜赞叹连连。这是一出中国文化的盛宴,是中国古典美学的胜利。
二
将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出称之为“青春版《牡丹亭》现象”,是鉴于其演出的意义已超越了一出戏。我认为,它是继上世纪50年代昆曲《十五贯》之后,在中国昆曲的弘扬传承史上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引领了一条昆曲遗产保护传承,薪火传续、代有传人的路子。
中国昆曲虽然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杰出的文化与艺术价值尽管为世界公认,但是它的濒危的境况却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中国文化的杰出遗产昆曲艺术,能否在21世纪获得保护传承,这是我们面临的文化挑战与世纪命题。
珍爱昆曲如生命的白先勇,看到了昆曲目前面临的危机主要是由于观众老化和演员老化所致,他希望通过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出,造就一代年轻演员,培养昆曲人才,以青春的演员面对年轻的观众,让传统的经曲焕发出青春的生命。他请来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张继青、汪世瑜,请他们向青年演员亲自传授其艺术真传,并举行了传统的拜师仪式,就像八十年前昆剧传习所所做的那样。昆曲的五百年传承就是靠这样的方式薪火传续、代有传人的。无疑的,从青春版《牡丹亭》的排练到两年来的演出活动中,两位师傅的真传保证了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出是正宗、正统、正派的南昆艺术,他们的演唱、表演、风格、他们对剧中人的
理解,都在两位传人身上获得了传承。两位师父的倾心传授得到格外的尊重。我注意到从排练到每次演出,“旦角祭酒”、“巾生魁首”的称誉一直如雷贯耳,响遍海峡两岸,白先勇先生每次出席新闻发布会、每次谢幕、每次座谈会,总是都请张、汪两位师傅一起出席。
白先勇力主青春版《牡丹亭》重在推出青年演员。名不见经传的青年演员担纲的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对中国昆曲界在今日需迫切解决的人才培养与艺术传承问题,打破昆剧演员队伍固有的凝固、尴尬局面,具有特别意义。
我国戏曲界的历史与各种原因,造成名演员的年龄已不年轻。戏剧界对此已习以为常。我们欣赏他们的演出,是对艺术经典的鉴赏。对于有经验的戏剧鉴赏者来说,人家都非常熟悉这些经典折子戏的情节,以至于念白唱词行腔都烂熟于心,戏剧的情节内容已在观剧中被淡去,演员的外形扮相对于鉴赏者来说已不重要,戏剧鉴赏的重点在于欣赏与鉴别演员的表演艺术如何以形传神,他的表演与演唱如何达到艺术理想的最佳状态,例如以某个著名演员的表演为标准,以及他是否还能有个人的艺术风格。观剧心理的另一方面是,出于对某一著名演员表演的认同,因而对于他因年龄造成的形体扮相的不足就忽略不计了。上面所说的当然是戏剧鉴赏的理想境界,但这样懂行的戏剧鉴赏者毕竟是少数,在今天只剩下极少数老年观众了。戏剧演出是必须面对大多数观众的,观众进剧场总是通过对戏剧情节与戏剧人物的理解、关注,才能进而欣赏艺术的。某剧团曾安排青年与中老演员分别演《牡丹亭》的上、中、下本,一位青年观众看后说:“他们的唱腔确实炉火纯青,表演已臻化境,但看着他们臃肿的身形,满脸的沧桑却要作出小儿女的种种娇态。我却浑身起了鸡皮疙瘩。”这话虽然使人难以接受,但可能是大多数观众的感受。
戏剧舞台演出的“肉身化”特点,需要青年演员担纲表演主体。现在昆曲界津津乐道当年传字辈顾传、朱传茗的表演。顾、朱的表演,我没亲见,但看当年留下的剧照与剧评,可知青春靓丽是他们当年红透海上昆坛的一个重要原因。顾传当年在上海声誉鹊起时,年仅十五六岁。他二十一岁时被梅兰芳(当年梅兰芳二十六岁)邀请同台演出全本《贩马记》,之后即离开舞台,他的名伶生涯与演艺声誉是在二十一岁之前。另一位名角朱传茗也是在二十岁之前已享誉沪上。剧评与回忆都说,顾传扮相清秀飘逸,举止文雅潇洒,风神奕奕,音调清丽委婉,抑扬自如,表演自然真切,细腻传神,他表演中时有皱眉,更令其表演楚楚动人。朱传铭扮相端庄秀丽,身段优美,表情细腻,唱腔清丽柔润。有人描写顾、朱二位:“正当妙年,或濯濯如春柳,或灿灿如奇葩,清歌妙舞,一回视听,令人作十日思。”(半村主人:《仙霓社之前后》,《红茶》)。当年《申报》是这样评论仙霓社传字辈的演出的:“今日新乐府之脚色,皆为年青子弟,扮相甚佳,行头亦颇漂亮。所演之剧,均能破除沉闷,以迎合社会之心理。”(1928年)想当年梅兰芳在北京初登菊坛崭露头角,尚在十八九岁,他的风头甚至压倒“伶界大王”谭鑫培,主要还是得之于青春的优势与表演细腻,吻合大众的观剧审美心理。1923年程砚秋邀俞振飞在上海丹桂第一台演出《游园惊梦》,珠联璧合,佳评如潮,那一年程二十岁,俞二十二岁。他们当年的演技决不可能已达到后来的大师级水平。
昆曲艺术是以生旦戏为主的,剧目的这一特点与昆曲成长于江南、也成熟于江南文化这一特点相融合,昆曲艺术是充分体现了“江南春色”的美学特色的。它尤其需要演员的年轻化,清俊文雅的生旦无疑也是昆曲舞台表演艺术的美的追求。设若没有了生旦的清俊优雅,昆曲的典雅柔媚婉转的艺术风格就会损失不少,演员形体的变异与生旦角色美的要求之间的错位
造成的遗憾,是很难弥补的。不管这舞台是如今镜框式舞台还是古典厅堂的红氍毹演出,后者由于观、演距离的贴近更要求优伶年轻可爱。所以昆曲史上,无论是明清家班还是清代职业昆班,都挑选青少年为戏班优伶。如张岱在《陶庵梦忆》中自述其家班:“自大父于万历年间与范长白、邹愚公、黄贞父、包涵所诸先生讲究此道,遂破天荒为之。……主人解事日精一日,而童技艺亦愈出愈奇。余历年半百,小自小而老、老而复小、小而复老者,凡五易之。”(《陶庵梦忆》卷四“张氏声伎”条)张氏不惜花费重金,五易其人,以保持家班演员的年轻化。
三
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出展示了中国昆曲的正宗的艺术与美学风貌,赋予古典昆曲遗产以青春的生命。这是中国美学的胜利。这在今日全球化、现代化的浪潮中,尤其具有意义。近二十多年来,戏剧行业全面衰落,观众大量流失,曲高和寡的昆曲尤甚。青春版《牡丹亭》在苏州大学首演,我最初的估计是需组织四百观众在小礼堂演出,因为根据以往的经验能够耐心观看昆曲的大学生只有几百人,而且还难以保持三场不走人。但是白先勇先生专门从台北打来电话,希望进入二千多座位的大礼堂。结果连演三天,无需组织观众,七千多人次全部满座,盛况空前。大学生赞叹:“唱腔婉转悠扬,唱词高雅清秀”,“舞台简洁独特,意境美妙无比”,“昆剧真的是国粹!”
这是中国戏曲的一个奇迹!奇迹的产生,我认为当然离不开白先勇先生个人的魅力与努力,不应低估两位年轻演员的成功扮演与全体的努力,但是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昆曲自身的魅力,是中国美学的胜利。
白先勇说:“昆曲是唯美艺术,追求美是我的出发点和归宿,我就是要叫中国的古典美还魂,以美唤醒观众心中的浪漫和憧憬。”
大家都在试图说明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以期求得中国古典戏曲复活的可能性。
北京世纪剧院演出归来,苏昆院长蔡少华告诉记者,北京的评论认为古老艺术与现代审美的完美结合也是青春版《牡丹亭》成功的重要原因,毕竟面对的是21世纪的观众,他们的审美标准已经随时代有转变,青春版《牡丹亭》抓住了这种转变。“采用了全新的手法来演绎他们的爱情神话。”这是一种很流行的、也很易为潮流所接受的解释。
有的认为青春版《牡丹亭》是因为“改编了”,才“属于我们的”。引用黑格尔的话:“我们自己的民族的过去的事物必须和我们现在的状况、生活和存在密切相关,他们才算是属于我们的。”“如果要把情节生疏的剧本搬上舞台表演,观众就有权利要求把它加以改编,就连最优美的作品在上演时也需要改编。”(黑格尔:《美学》,第一卷,第351页)因为社会变化了,人们的心理变化了,戏剧观众的欣赏习惯和欣赏要求也变化了,上演古代剧本时就必须适应这种变化。
我认为,这是对于青春版《牡丹亭》成功的误解,是一种从层层因袭的流行理论中产生的误解。对于保护传承昆曲遗产,是一种误导。
我认为,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与魅力,是中国昆曲自身的艺术魅力。而不是在古典传统之外又加上了现代因素,或者是把古典剧本改编了,改得迎合了现代观众的欣赏习惯与欣赏要求。
这个戏的整编组当然对汤显祖原剧本进行了整编,但他们不称“改编”而称“整编”,他们的原则是“只删不改”,是考虑在上、中、下三本九小时演出单元时间内如何更好地体现汤氏原作的精神,而不是将原剧本改得现代些,以适应今日现代社会观众的新的审美要求。青春版《牡丹亭》中对于爱情与性的相互吸引的刻画,对于剧中人的青春的苦闷、遐想、迷思、浪漫与执著的渲染,那些让今日大学生痴迷和心灵震荡的种种因素,恰恰都是属于原作首创的,而不是迎合今日要求改编的。
剧中的舞美、灯光、服饰、音乐甚至舞蹈与表演,也都有新的创造与设计。但这一切的美学目的是明确的,那就是如何更好地塑造符合汤氏原作的两位男女主人的浪漫爱情与执著痴迷,更好地烘托出汤显祖原作的艺术风格与美学精神。王童为杜丽娘、柳梦梅新设计的服饰,烘托出剧中人的心灵与气质,《惊梦》中花神隐去,一袭白衣的柳梦梅如玉树临风清新俊雅,出现在杜丽娘身边,给浪漫的爱梦增添了清隽的诗意。舞美的设计风格写意简约,吸收了苏州古典园林的艺术要素,那是属于中国戏曲的美学风格,而不是现代话剧的。戏曲音乐家周友良为青春版《牡丹亭》的唱腔全部配乐、配器,全部唱腔都依现存昆曲曲谱,新配的音乐、过场都体现了昆曲音乐特点。周友良音乐设计的一大成功是,他从杜丽娘核心唱段《袅情丝》抽取音乐旋律设计了杜丽娘主题音乐,从柳梦梅核心唱段《山桃红》抽取音乐旋律设计了柳梦梅主题音乐,在杜、柳后来的重要唱段中,在戏剧情节的关键环节,不断地交叉演奏起这两支主题旋律,这是男女主人公的音乐灵魂,是他们的心灵深处的呼唤,也是青春版《牡丹亭》付诸音乐的主题呼唤。它使上、中、下三本九小时的演出在音乐上浑然一体,音乐主题鲜明、印象深刻。
古典戏剧在现代剧场的演出,当然遇到一个古典美学与现代剧场的接轨问题,因为面对的是现代的青年观众。白先勇的态度是:“选择但避免滥用?现代'”。
负责美术设计的王童说得好:“须抱着谦卑的态度,体味昆曲抽象写意、以简驭繁的美学传统,其实相当符合于现代精神。而昆曲与园林、苏绣三者,同为吴越传统人文、细细体味的代表,也可当作舞台美术、服装设计的援引。让苏州本身的文化,得以溶入青春版《牡丹亭》中,也使我们幕后制作、设计群的共识。”他追求“写意、简约”的美学精神,这正吻合了昆曲的美学精神。
白先勇是唯美的,他的唯美主义的美学原则使他对青春版《牡丹亭》的制作十分讲究,唯求至美精良。“离魂”结尾,黑幕下杜丽娘身披曳地的红色斗篷,手拈一枝梅花蓦然回首,拉起,一束追光留下了杜丽娘对人间无限的依恋。“回生”的结尾呼应了“离魂”,黑幕徐徐拉开,杜丽娘从沉睡中慢慢起来,在晨光中返回人间。这显然是运用了现代话剧的手法创造出汤显祖笔下的杜丽娘出生入死、因情回生的舞台意境。全场的掌声就是对于这种艺术创造精神的赞许。
青春版《牡丹亭》借助制作中的现代元素,让从未进传统剧场的青年观众领略到中国昆曲的“兰韵幽香”,是中国的古典雅韵。“不到园林,怎知这春色如许!”当正值花样年华的杜丽娘在游园时感叹撩人春色时,很多第一次与昆曲接触的年轻观众也对古老的昆曲发出了同样的赞叹。
我们也不能不赞叹,那是中国昆曲自身的魅力。她的曲词、对白的华彩,她的音乐、唱腔的柔婉,她的表演、舞蹈的袅娜呼应,她的剧中人心灵的丰富激荡,她的舞台的空灵意境,让现代青年观众直接领略了中国文化的风采。
我在这里还需要指出的是,青春版《牡丹亭》的表演艺术是正宗的“苏州风范”,是中国昆曲的正宗艺术,体现了古典昆曲的正统一脉。就是白先勇一再强调的:“正宗”、“正统”、“正派”。
青春版《牡丹亭》两位演员沈丰英、俞玖林的表演,展示了正宗南昆的艺术,让人欣赏到古典昆曲所蕴含的“江南春色”。所谓昆曲的“苏州风范”,是在苏州历代文人雅士的精心指导下产生的。讲究咬字准确、吐字清晰;行腔运音严守家门规范,这些演唱规范来自数百年苏州清工曲家的制谱校订;表演文雅柔美细腻,风骨内蕴,创造出俊雅柔美细腻丰厚、具有书卷气的南方风格。苏州软水温土,风物清嘉,人文灵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江南水文化的滋养浸润是苏州文化审美清俊雅致灵动精细,产生了园艺、丝绸、刺绣、盆景、雕刻、丝竹。而昆曲的歌唱、舞蹈,乃是依循吴语音韵、行腔谱曲,提炼吴中艺术与审美资源而设计、谱写的。“吴音清柔,歌则窈窕洞彻,沉沉绵绵,切于感慕”(明王同祖《昆山续志》)。以吴侬软语唱“水磨调”,恰好表现出苏州文化与审美的需求特点。明清以来许多著名曲家、“拍先”都是苏州人,昆班教习也都聘自苏州(如《红楼梦》中写梨香院)。明清时期各地昆班优伶大都来自苏州,“梨园子弟”曾与“苏州状元”一起被戏称为苏州特产。当代昆坛,从俞振飞到张继青、汪世瑜、蔡正仁、石小梅、吴锦芳、张寄蝶等一大批昆曲梅花奖得主,都是苏州人氏。俞玖林来自昆曲发源地昆山,沈丰英生于太湖之滨,他们都得苏州山水之灵气,他们演唱的曲谱是叶堂旧谱,吐字行腔得自张继青、汪世渝亲授,表演也是张、汪数十年舞台经验的传承,而张继青、汪世瑜又是沈传芷、周传瑛等传字辈的真传。他们的表演呈现的自然是正宗南昆的艺术美与文化意蕴。
四
在今日全球化、现代化的浪潮中,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就具有了特别的意义。它显示出昆曲作为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的生命力。在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一片骚乱涌动声浪之中,这是中国美学的胜利。
从上世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已形成了一种习惯性的、几乎是无可置疑的思维定势与批判态度。那就是,一是批判继承论。虽然不能不承认传统文化有糟粕也有精华,但是凡传统文化一言以蔽之都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化与要求,因此必须对此批判地继承;二是传统的现代改造与创新论。传统文化要发挥作用,必须经过现代改造。这种思维定势,在8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化潮流中愈加强化,思想文化界出于文化改造的迫切要求,对传统文化展开了又一次全面的批判,再加上中国社会的深度政治化,渊源深厚、博大精深
的中国传统文化在20世纪遭受毁灭性的打击。传统文化艺术,似乎已被宣判了死刑。几乎一致的看法是,中国传统文化是封建社会的产物与文化,只是为封建社会服务的,它在现代社会不能发挥作用,已经只是一种阻力;若要使传统文化再发挥作用,必须改造它。也是几乎一致的看法是,昆曲内容陈旧,节奏拖沓缓慢,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已是博物馆艺术。
但是在青春版《牡丹亭》剧场中,数千大学生一起为中国古典艺术鼓掌。他们发现了中国古典艺术美的不可抗拒。耐人寻味的是,剧场中的这一代年轻人,在西方肯德基与好莱坞片中成长,在网络游戏、流行音乐、摇滚乐中游走,在后现代快餐文化的熏陶中追逐着通俗、低俗与趣味。传统已被忘却或弃为敝帚。可是,青春版《牡丹亭》给他们带来前所未有的美的鉴赏,那是一种宁静、典雅、温柔、细腻的古典主义气质,是数百年文人雅士创造的精致文化,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高雅艺术的灵魂。一位大学生说,每次演出开始,唱主题曲“忙处抛人闲处住”,“当领唱头一个?忙'字一跳出来,所有侵入我国的西洋强势文化,诸如阿依达的歌剧,天鹅湖睡美人的芭蕾,古尔德的巴赫等等统统从空中摔下,跌得粉碎,丝毫不爽。我突然惊觉在剧院里正上演的昆剧就是自己与祖国千年历史的维系点。你看,书本上从小念到的词句都活了,变作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个身段妩媚地温柔地熟悉地向你抛来,你除了一呆一惊之余,便是欣喜若狂。”
青春版《牡丹亭》为青年学子提供了与传统、古典对话的空间。他们从古雅艺术中发现现代美,中国文化的美就是自己追求的美。它既是传统、古典的,又是现代、时尚的。中国古典精神在今天仍有生命力。
当年,《十五贯》“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有人说,青春版《牡丹亭》一出戏普及了一个剧种。一代新的昆曲观众群,从这里开始成长。
白先勇最初提出“青春版”创意,这一想法正在开始实现。〔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文学院〕曾在上世纪80年代被断言“濒临灭绝”的昆曲,如今在杭州也已拥有一批年轻的粉丝。他们真的很青春年少。
近半年来,每个星期天下午两点到四点,杭州新华路上一座写字楼里,总会传出阵阵悠扬的笛声和清唱。
推门而入,一位外形阳光的年轻教师正端坐着,手持纸扇,给十来个学员上昆曲课:老师先把每个字的尖团音变化(指在唱念时字的韵母变化)念给学员听,再解释唱词的意境,讲解曲子的腔格(指唱腔的行腔规范),然后就是拍曲子、吹笛子。
学员中,有穿着时尚的年轻白领,也有书卷气盈面的大学生,他们或侧耳倾听唯恐漏闻,或俯首疾书唯恐漏记……
昆曲美得让人屏住呼吸
第一节课就来了近40人
吴西浣穿着一条碎花连衣裙,用发簪将一头秀发盘起,很是古典。她正在安排迟到的学员入座。别看她年纪轻轻,只有22岁,却是这个昆曲班的创建人之一。
出生在江苏扬州的西浣说自己很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从小就爱古典书籍,就连家里的院子都很古典。“金鱼池,花花草草,小假山,现在想来,就像牡丹亭那个园子的缩影。”
去年11月,西浣和另一位昆曲爱好者银銮遇到了现在的昆曲老师,顿时有了建立一个昆曲社的灵感。
“因为昆曲太美了,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海、南京、苏州、扬州都有自己的曲社,尤其是青年曲社,杭州却几乎没有,所以我们想自己营造起青年人学昆曲的氛围。”
当时,为了让更多人知道这个昆曲社,西浣特意在豆瓣网上发了一个“成立昆曲社”的帖子。
“没想到得到了很多人的回应,第一节课就来了近四十个年轻人,把我们乐坏了。”
但是,也有很多人一开始是冲着新鲜、热闹来的。几个月、半年下来,能坚持的只有十几人,但同样,仍不断有新的爱好者加入。
在西浣眼里,昆曲美得让人屏住呼吸。“唱昆曲半年多,感觉很充实,觉得生活变得缓慢下来,很多浮躁的情绪都离开我了,心态也变得从容。同时也有机会接触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一起讨论旁人眼里很风雅的东西,比如古籍、诗词、书画,真的很有意思。” 锦衣霓裳让我莫名地喜欢
一下子就爱上了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一折《游园惊梦》,一部《牡丹亭》,不知迷倒了多少原先对昆曲一无所知的年轻人,小胡正是昆曲的“白领粉丝”。
28岁的小胡是从今年4月开始学习昆曲的。“大二的时候,同学间说起昆曲,就有好感,后来在电视上偶然看到,锦衣霓裳、身段唱腔都让我莫名地喜欢,一下子就爱上了。”痴迷昆曲多年,小胡家里的碟片已有一大摞,如果有好的演出,他更是会去赶场子。
《玉簪记?琴挑》、《浣纱记?寄子》这些著名折子,以前只能远距离欣赏,如今已能浅
吟轻唱了。上周,他跟着老师学《牡丹亭?游园》,“当初就被《游园惊梦》惊艳,听说要学,激动了好几天”。
小胡现在以学唱为主,附带基本的理论知识,打算明年学习身段。
“学昆曲要很用心,心静,气才能顺,”为了练好基本功,他一有空就听,MP3播放器里存的全是经典折子,“人家听流行歌曲,我听昆曲,走路、坐公交车,边听边哼,还在电脑上看碟片,一遍一遍地琢磨吐字发音。”
“昆曲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阳春白雪、那么小众,我身边喜欢的人很多。”学昆曲在无形中带给小胡很多东西,让他有了执迷的爱好,有了情感的寄托,也有了每天的好心情。
会一直学下去吗,
小胡的回答是:“当然~我愿意倾心去学,将昆曲坚持到底。”
但眼下,昆曲社的生存遇到了难题。西浣说,昆曲社的场地是借用別人的办公场地,現在这块场地需要收回做其他用途,这样上课地点就成了一大难题,也希望大家能帮忙寻找。
范文二:转 京剧、川剧、昆剧的特点和代表作分别是什
转 京剧、川剧、昆剧的特点和代表作
分别是什
转:京剧、川剧、昆剧的特点和代表作分别是什么? 2011年05月22日
京剧
艺术特色
京剧舞台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通过无数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构成了一套互相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它作为创造舞台形象的艺术手段是十分丰富的,而用法又是十分严格的。不能驾驭这些程式,就无法完成京剧舞台艺术的创造。由于京剧在形成之初,便进入了宫廷,使它的发育成长不同于地方剧种。要求它所要表现的生活领域更宽,所要塑造的人物类型更多,对它的技艺的全面性、完整性也要求得更严,对它创造舞台形象的美学要求也更高。当然,同时也相应地使它的民间乡土气息减弱,纯朴、粗犷的风格特色相对淡薄。因而,它的表演艺术更趋于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以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表演上要求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上要求悠扬委婉,声情并茂;武戏则不以火爆勇猛取胜,而以“武戏文唱”见佳。
传统剧目
京剧继承了皮簧戏的艺术成就及其丰富的剧目。不但有二簧、西皮、吹腔、四平调、拨子等属于二簧系统的剧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戏曲工作者和广大戏曲演员相互合作,共同进行整理修改,其中优秀的剧目作为民族文化艺术遗产列入中国新文化艺术林苑而被保留下来,继续在舞台上广泛流传。这类剧目据估计大约有200 余出,例如《宇宙锋》《玉堂春》《长坂坡》《群英会》《打渔杀家》《五人义》《挑华车》《打金枝》《拾玉镯》《三击
掌》《六月雪》《四进士》《搜孤救孤》《秦香莲》《打严嵩》《挡马》《金玉奴》《樊江关》《野猪林》《八大锤》《空城计》《霸王别姬》等,其题材和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文戏、武戏、唱功戏、做功戏、对儿戏、群戏、
折子戏、本戏等。各种形式的剧目,统称为传统戏。
川剧
【剧目】
川剧剧目繁多,早有“唐三千,宋八百,数不完的三、列国”之说。其中要以高腔部分的遗产最为丰富,艺术特色亦最显著,传统剧目有“五袍”(《青袍记》、《黄袍记》、《白袍记》、《红袍记》、《绿袍记》)、“四柱”(《碰天柱》、《水晶柱》、《炮烙柱》、《五行柱》),以及“江湖十八本”等,还有川剧界公认的“四大本头”(《琵琶记》、《金印记》、《红梅记》、《投笔记》),不少为其他剧种失传的剧目。 1949年后,经过整理,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川剧剧目,如《柳荫记》、《玉簪记》、《彩楼记》等。
川剧的表演艺术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并形成一套完美的表演程式,剧本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表演真实细腻,幽默机趣,生活气息浓郁,为群众喜爱。有的演员还创造了不少绝技,如托举、开慧眼、变脸、钻火圈、藏刀等,善于利用绝技创造人物,叹为观止。
明末清初,由于各地移民入川,以及各地会馆的先后建立,致使多种南北声腔剧种也相继流播四川各地,并且在长期的发展衍变中,与四川方言土语、民风民俗、民间音乐、舞蹈、说唱曲艺、民歌小调的融合,逐渐形成具有四川特色的声腔艺术,从而促进了四川地方戏曲剧种--川剧的发展。
【艺术特色】
变脸
川剧表演生活气息浓郁,生动活泼,风趣幽默,为了更好地塑造人物,川剧艺人创造了变脸、藏刀、钻火圈、开慧眼等许多绝技,表演时火爆热闹,新奇有趣,形成川剧的一大特色。
变脸是川剧表演艺术的特殊技巧之一。它是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变脸的方法大体分为三种--抹脸、吹脸、扯脸。
抹脸:将油彩涂在脸的某一特定部位上,到时用手往脸上一抹,就可变成另外一种脸色。如果要全部变,则油彩涂于额上或眉毛上,如果只变下半部脸,则油彩可涂在脸或鼻子上。
吹脸:只适合于粉末状的化妆品,如金粉、墨粉、银粉等,演员将粉状的化妆品放置在舞台位置上的容器内或人物所使用的酒杯之类器皿中,特定末
演员到时做一个伏地或其他的舞蹈动作,趁机将脸贴近器皿,闭眼、闭气、特定
用口一吹,扑在脸上,立即变成另一种颜色的脸。 粉末
扯脸:比较复杂的一种变脸方法。它是事前将脸谱画在一张张绸子上,剪好,每张脸谱上都系一根丝线。再一张一张地将若干张脸谱叠在一起贴在脸上,每一张脸谱有一根特定的丝线,丝线则系在衣服的某一个顺手而又不引人注目的地方,随着表演的需要,在舞蹈动作的掩护下,再一张一张地迅速扯下来。此法贵在巧妙、干净、利落。
面具变脸,是演员根据实际需要,事先将不同的脸谱绘制在以木、纸、布、绸、橡皮等不同的材料上,也就是脸壳来施以变幻。如川剧《变脸》中的水上漂,《活捉三郎》中的阎惜姣等人物的变脸就是用的此种方法。
胡子,胡子的变化有以下两种:变无为有,演员变化神迅,甚至比变脸还快。令一种是变黑为白。川剧《文昭关》中,伍员投奔吴国,逃至昭关,关口悬挂其画像以便捉拿。伍员往隐士东皋公家暂避,因内心忧忿,一夜之间须发全白。守军误捉皇甫纳,伍员得以出关。
唱腔
川剧由昆曲、高腔、胡琴、弹戏、灯调五种声腔组成。其中,除灯调系源于本土外,其余均由外地传入。这五种声腔和为五种声腔伴奏的锣鼓、唢呐曲牌以及琴、笛曲谱等音乐形式。川剧音乐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她囊括吸收了全国戏曲各大声腔体系的营养,与四川的地方语言、声韵、音乐融汇结合,衍变形成为形式多样、曲牌丰富、结构严谨、风格迥异的地方戏曲音乐。
高腔
高腔是川剧中最重要的一种声腔,是明末清初从外地传入四川。高腔传入四川以后,结合了四川方言、民间歌谣、劳动号子、发间说唱等形式,几经加工和提炼,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声腔音乐。
川剧高腔是曲牌体音乐,川剧高腔曲牌数量众多,形式复杂。它的结构基本上可以概括为:起腔、立柱、唱腔、扫尾。高腔剧目多、题材广、适应
一唱众和"的多种文词格式。高腔最主要的特点是没有乐器伴奏的干唱即所谓"徒歌形式,它以帮打唱为一体。锣鼓的曲牌都是以这种方式组成的。有的曲牌帮腔多于唱腔,有的基本全部都是帮腔,有的曲牌只在首尾两句有帮腔,其具体形式是由戏决定的。
川剧高腔保留了南曲和北曲的优秀传统,它兼有高亢激越和婉转抒情
的唱腔曲调。
昆腔
昆腔多文人之作,词白典雅,格律规严,演唱时特别讲究字正腔圆,加之曲牌曲折,节奏缓慢,如今已渐衰微。川昆源于苏昆,川剧艺人利用了昆曲长于歌唱和利于舞蹈的特点,往往只选取昆曲中某些曲牌或唱句,插入其它声腔中演唱,形成了川昆独具姿色的艺术风格。
川剧昆腔的曲牌结构与它的母体"苏昆"基本相同。应用时有"单支"和"成堂"两种形式。目前,以昆腔单一的声腔形式演出的剧目已经不多了,更多的是溶于高腔、胡琴、弹戏诸声腔之中,或者是与其它声腔共和。
昆腔的主奏乐器是笛子。伴奏锣鼓及方式与其余高、胡、弹、灯诸声腔相同,以大锣敲边和苏钹二件乐器的特殊单色构成锣鼓的"苏味"来区别于其它声腔的锣鼓伴奏。
胡琴
胡琴是二黄与西皮腔的统称。因其主要伴奏乐器是"小胡琴",故统称胡琴。《燕兰小谱》卷五记载:"蜀伶新出琴腔,??其器不用笙笛,以胡琴为
主,月琴应之,工尺咿唔如话",可以说是四川胡琴腔的注脚。胡琴腔约在乾隆年间就已经形成了。
二黄包括正调(二黄)、阴调(反二黄)、老调三类基本腔。正调善于表现深沉、严肃、委婉和轻快的情绪;反二黄宜表现苍凉、凄苦、悲愤的情绪;老调则大多用于高亢、激昂的情绪。西皮腔与二黄腔的音乐性格相反,具有明朗、潇洒、激越、简练、流畅的品格。西皮、二黄多为单独使用,但也有不少剧目同时包纳二种声腔。
弹戏
川剧弹戏是用盖板胡琴为主要伴奏乐器演唱的一种戏曲声腔。它源自陕西的秦腔,属梆子系统,因此又有"川梆子"之称。弹戏虽源于秦腔,但它同四川地方语言结合,并受四川锣鼓和民间音乐的影响,经过长期的衍变,无论曲调、唱法还是唱腔结构都与秦腔有所不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具有浓郁的四川地方色彩。尽管二者的关系不是相当接近,但从从曲调结构,调式特点,以及整个唱腔的韵味等方面分析,均可找到它们之间的渊源。
弹戏包括情绪完全不同的两类曲调:一类是长于表现喜的感情的叫"甜平"(又称"甜品"、"甜皮"、"甜腔"),一类叫"苦平"(又称"苦品"、"苦皮"),则善于表现悲的感情。它们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它们的调式、板别、结构都是相同的,甚至在同一板别的唱腔中,曲调的骨架都一样。
灯调
灯戏在在川剧中颇有特色,它源于四川民间的迎神赛社时的歌舞表演,也可以说是古代巴蜀传统灯会的产物。所演为生活小戏,所唱为民歌小调,村坊小曲,体现了当地浓烈的生活气息。
灯戏声腔的特点是:乐曲短小,节奏鲜明,轻松活泼,旋律明快,具有浓厚的四川地方风味。
灯调声腔主要由"胖筒筒"、发间小曲和"神歌腔"组成。灯戏伴奏的"胖筒筒",是一种比二胡杆粗、筒身大、声音略带"嗡"声的琴。
角色
川剧分小生、旦角、生角、花脸、丑角5个行当,各行当均有自成体系的功法程序,尤以文生、小丑、旦角的表演最具特色,在戏剧表现手法、表演技法方面多有卓越创造,能充分体现中国戏曲虚实相生、遗形写意的美学特色。
乐器
川戏锣鼓,是川剧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使用乐器共有二十多种,常用的可简为小鼓、堂鼓、大锣、大钹、小锣(兼铰子),统称为"五方",加上弦乐、唢呐为六方,由小鼓指挥。这是去农村演出的轻便乐队。锣鼓曲牌有三百支左右。"装龙象龙,装虎象虎",这一句形容和要求川剧表演的话,在川剧演员中代代相传。川剧表演具有深厚的现实主义传统,同时又运用大量的艺术夸张手法,表演真实、细腻、优美动人。
昆曲
【艺术特点】
昆剧作为一个曾经在全国范围内有着巨大影响的剧种,在历尽了艰辛困苦之后,能奇迹般地再次复活,这和它本身超绝的艺术魅力有紧密关系,其艺术成就首先表现在它的音乐上。
昆剧行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柔漫悠远见长。在演唱技巧上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顿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讲究,场面伴奏乐曲齐全。
“水磨腔”。这种新腔奠定了昆剧演唱的特色,充分体现在南曲的慢曲子(即“细曲”)中,具体表现为放慢拍子,延缓节奏,以便在旋律进行中运用较多的装饰性花腔,除了通常的一板三眼、一板一眼外,又出现了“赠板曲”,即将4/4拍的曲调放慢成8/4,声调清柔委婉,并对字音严格要求,平、上、去、入逐一考究,每唱一个字,注意咬字的头、腹、尾,即吐字、过腔和收音,使音乐布局的空间增大,变化增多,其缠绵婉转、柔曼悠远的特点也愈加突出。
相对而言,北曲的声情偏于跌宕豪爽,跳跃性强。它使用七声音阶和南曲用五声音阶(基本上不用半音)不同,但在昆山腔的长期吸收北曲演唱过程中,原来北曲的特性也渐渐被溶化成为“南曲化”的演唱风格,因此在昆剧演出剧目中,北曲既有成套的使用,也有单支曲牌的摘用,还有“南北合套”。
“南北合套”的使用很有特色:一般情况是北曲由一个角色应唱,南曲则由几个不同的角色分唱。这几种南北曲的配合使用办法,完全从剧情出发,使音乐尽可能完美地服从戏剧内容的需要。
从南北曲本身的变化说,尚有“借宫”、“犯调”、集曲“等多种手法。原来联成一套的曲子,无论南北曲,都有属于那一宫调的曲子问题,当唱曲要求情绪显著变化时,同一宫调内的曲子不能胜任,就可借用其它宫调的合适曲子。如《牡丹亭?惊梦》,先后所用的曲牌是[山坡羊](商调)、[山桃红](越调)、[鲍老催](黄钟宫)、[绵搭絮](越调)。
在演唱技巧上,昆剧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快慢以及咬字发音,并有“豁”、“叠”、“擞”、“嚯”等腔法的区分以及各类角色的性格唱法。音乐的板式节拍,除了南曲“赠板”将四拍子的慢曲放慢一倍外,无论南北曲,都包括通常使用的三眼板、一眼板、流水板和散板。它们在实际演唱时自有许多变化,一切服从于戏情和角色应有的情绪。
昆剧的乐器配置较为齐全,大体由管乐器、弦乐器、打击乐器三部分组成,主乐器是笛,还有笙、箫、三弦、琵琶等。由于以声若游丝的笛为主要伴奏乐器,加上赠板的广泛使用,字分头、腹、尾的吐字方式,以及它本身受吴中民歌的影响而具有的“流丽悠远”的特色,使昆剧音乐以“婉丽妩媚、一唱三叹”几百年冠绝梨园。伴奏有很多吹奏曲牌,适应不同场合,后来也被许多剧种所搬用。
昆剧的音乐属于联曲体结构,简称“曲牌体”。它所使用的曲牌大约有一千种以上,南北曲牌的来源,其中不仅有古代的歌舞音乐,唐宋时代的大曲、词调,宋代的唱赚、诸宫调,还有民歌和少数民族歌曲等。它以南曲为基础,兼用北曲套数,并以“犯调”、“借宫”、“集曲”等手法进行创作。此外,还有不少宗教歌曲。
昆剧的表演拥有一整套“载歌载舞”的严谨表演形式
昆剧表演的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谐和。昆剧是一种歌、舞、介、白各种表演手段相互配合的综合艺术,长期的演剧历史中形成了载歌载舞的表演特色,尤其体现在各门角色的表演身段上,其舞蹈身段大体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说话时的辅助姿态和由手势发展起来的着重写意的舞蹈;一种是配合唱词的抒情舞蹈,既是精湛的舞蹈动作,又是表达人物性格心灵和曲辞意义的有效手段。
昆剧的戏曲舞蹈多方吸收和继承了古代民间舞蹈、宫廷舞蹈的传统,通过长期舞台演出实践,积累了丰富的说唱与舞蹈紧密结合的经验,适应叙事写景的演出场子的需要,创造出许多偏重于描写的舞蹈表演,与“戏”配合,成为故事性较强的折子戏。适应了抒情性和动作性都很强的演出场子的需要,创造出许多抒情舞蹈表演,成为许多单折抒情歌舞剧的主要表演手段。代表性剧目如《西川图?芦花荡》《精忠记?扫秦》《拜月亭?踏伞》《宝剑记?夜奔》《连环记?问探》《虎囊弹?山亭》等。
昆剧的念白也很有特点,由于昆剧是从吴中发展起来的,所以它的语音带有吴侬软语的特点。其中,丑角还有一种基于吴方言的地方白,如苏白、扬州白等,这种吴中一带的市井语言,生活气息浓厚,而且往往用的是快板式的韵白,极有特色。另外,昆剧的演唱对于字声、行腔、节奏等有极其严格的规范,形成了完整的演唱理论。
昆剧的舞台美术包括丰富的服装式样,讲究的色彩和装饰的以及脸谱使用三个方面
除了继承元明以来戏曲角色服装样式外,昆剧的有些服装和当时社会上流行的穿着很为相似。反映在戏上,武将自有各式戎装,文官亦有各样依照封建社会阶级等级不同的穿戴。脸谱用于净、丑两行。属于生、旦的极个别人物也偶然采用,如孙悟空(生)、钟无盐(旦),颜色基本用红、白、黑三色。
昆剧艺术经过多年的磨合加工,已经形成相当完善的体系,而这一体系又长期在中国戏曲中占据独尊地位,所以昆剧艺术被尊为“百戏之祖”,对
整个戏曲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许多地方戏都在不同程度上吸收了它的艺术养分,其中还留有部分的昆腔戏。
【剧目】
昆曲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上演剧目。其中有影响而又经常演出的剧目如:王世贞的《鸣凤记》,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沈璟的《义侠记》等。高濂的《玉簪记》,李渔的《风筝误》,朱素臣的《十五贯》,孔尚任的《桃花扇》,洪升的《长生殿》,另外还有一些著名的折子戏,如《游园惊梦》《阳关》《三醉》《秋江》《思凡》《断桥》等。
京剧 《群英会》《定军山》
昆曲 《长生殿》《桃花扇》
川剧 《玉簪记》
特别声明:
1: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属原作者
2:资料内容属于网络意见,与本账号立场无关
3:如有侵权,请告知,立即删除。
范文三:叶圣陶的代表作
叶圣陶的代表作:
《稻草人》
《旅行家》
《小白船》
《古代英雄的石像》
《一粒种子》
《玫瑰和金鱼》
《月亮姑娘的亲事》
《含羞草》
《快乐的人》
张天翼儿童文学作品有长篇童话《大林和小林》、 《秃秃大王》,中篇小说《奇 怪的地方》等《金元帝国》《罗文应的故事》《宝葫芦的秘密》。
安徒生童话代表作; 《野天鹅》 、 《丑小鸭》 《柳树下的梦》 、 《她是一个废物》 、 《单身汉的睡帽》 、 《幸运的贝儿 《打火匣》 、 《小意达的花儿》 、 《拇指姑娘》 、 《海的女儿》 、 《野天鹅》 、 《丑小鸭》 等。 》 卖火柴的小女孩》 、 《白雪皇后》 、 《影子》 、 《一滴水》 、 《母亲的故事》 、 《演木偶戏的人》等。
郑渊洁童话代表作 :《 生化保姆》 、 《白客》 、 《智齿》 、 《金拇指》 《病菌集中营》 、 《活车》 、
《皮皮鲁和罐头小人》 、 《皮皮鲁和 419宗罪》 、 《仇象》等。
毫夫童话
范文四:关汉卿的代表作
精品文档
关汉卿的代表作
关汉卿(1219——1301年),号“己斋叟”,金末元初人,活跃于约1210年至约1300年(元成宗大德)间,解州(今山西运城)人元代杂剧奠基人,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戏剧家,“元曲四大家”之首。 以杂剧的成就最大,今知有67部,现存18部,最著名的是《窦娥冤》。关汉卿的戏剧创作在中国戏剧史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元杂剧的鼻祖”;关汉卿在世界文学艺术史上也享有盛誉,被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他的散曲,内容丰富多彩,格调清新刚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写窦娥被无赖诬陷,又被官府错判斩刑的冤屈故事。全剧四折一楔子。剧情是:楚州贫儒窦天章因无钱进京赶考,无奈之下将幼女窦娥卖给蔡婆家为童养媳。窦娥婚后丈夫去世,婆媳相依为命。蔡婆外出讨债时遇到流氓张驴儿父子,被其胁迫。张驴儿企图霸占窦娥,见她不从便想毒死蔡婆以要挟窦娥,不料误毙其父。张驴儿诬告窦娥杀人,官府严刑逼讯婆媳二人,窦娥为救蔡婆自认杀人,被判斩刑。窦娥在临刑之时指天为誓,死后将血溅白练、六月降雪、大旱三年,以明己冤,后来果然都应验。三年后窦天章任廉访使至楚州,见窦娥鬼魂出现,于是重审此案,为窦娥申冤。《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此剧现存版本有:明脉望馆藏《古今名家杂剧》本、《元曲选》壬集本、《酹江集》本、《元杂
1 / 7
精品文档
剧二种》本、《元人杂剧全集》本。
写三国时关羽凭借智勇单刀前赴鲁肃所设宴会,最终安全返回。全剧共四折。剧情是:三国时,鲁肃为了索还荆州,请关羽赴宴,暗中设下埋伏,并请关羽故人司马徽前来陪宴劝酒,司马徽拒绝,并告诫鲁肃不可鲁莽行事。关羽接到请书后明知是计,仍旧带周仓一人单刀赴会,关平、关兴带大军在江边接应。席间二人言辞交锋,鲁肃不能取胜。关羽智勇双全,震住鲁肃,令他不敢动用埋伏的军士,最后安然返回。《单刀会》全名《关大王单刀会》或《关大王独赴单刀会》,现传版本有:《元刻古今杂剧三十种》本、明万历间脉望馆钞校本、《元人杂剧全集》本、《孤本元明杂剧》本。
写谭记儿在望江亭内设计对付权贵杨衙内的故事,剧本表现了谭记儿的机智。全剧共四折。剧情是:才貌双全的谭记儿新寡,暂居于女道观中。观主的侄儿白士中往潭州上任途中探访观主,告知自己失偶之事。观主于是从中作合,使得白士中与谭记儿结成夫妻。权贵杨衙内早已看中谭记儿,本想娶她为妾,此时对白士中怀恨在心,暗奏圣上请得势剑金牌,前往潭州取白士中首级。白士中得到消息,愁眉不展。谭记儿不愿让他受自己连累,想出妙计。时逢中秋,谭记儿扮作渔妇卖鱼,在望江亭上灌醉杨衙内及其随从,将势剑金牌窃走。杨衙内欲绑缚白士中却没有凭据,白士中出
2 / 7
精品文档
示势剑金牌,说有渔妇告杨衙内中秋欲对她无礼。等到再见谭记儿,杨衙内方知中计。恰好湖南都御史李秉忠暗中访得此事,奏于朝廷,杨衙内到惩办,白士中依旧治理潭州,夫妻和美。《望江亭》又名《切浍旦》,全名《望江亭中秋切浍旦》,流传版本现有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脉望馆校息机子《古今杂剧选》本、明息机子《古今杂剧选》本、《元曲选》癸集本、《古今名剧选》卷二本、《元人杂剧全集》本。
写恶棍周舍骗娶妓女宋引章后又加以虐待,宋引章的结义姐妹赵盼儿见义勇为,设计将宋救出。全剧共四折。剧情是:妓女宋引章本与安秀才有约,后被恶少周舍花言巧语所惑,不听结义姐妹赵盼儿相劝,嫁给周舍。婚后宋引章饱受虐待,写信向赵盼儿求救。因周舍不肯轻易放过宋引章,赵盼儿巧用计策。她浓妆艳抹,假意愿嫁周舍,自带酒、羊和大红罗去找周舍,周舍喜不自禁。赵盼儿要周舍先休了宋引章才肯嫁他,刚好宋引章又来吵闹,周舍一怒之下写了休书,赶走宋引章。赵盼儿与宋引章二人一同离去,途中赵盼儿将宋引章手中休书另换一份。周舍发觉上当,赶上她们,一把抢过宋引章手中休书并毁掉,还到官府状告赵盼儿诱拐妇女。赵盼儿反告他强占有夫之妇,使安秀才到堂作证,又出示周舍亲手所写休书。赵盼儿证据确凿,周舍不能胜她,受杖刑责罚。宋引章与安秀才结为夫妇。《救风尘》全名《赵盼儿风月救风尘》,现存版本有:明脉望馆校藏《古名家杂
3 / 7
精品文档
剧》本、《新续古名家杂剧》宫集本、《元曲选》乙集本、《元曲大观》本、《元人杂剧全集》本。
写唐节度使李克用醉洒时误听谗言,杀死义子李存孝,酒醒后悔,与存孝妻邓夫人哭祭存孝。全剧共四折,剧情是:唐节度使李克用依靠义子李存孝镇压了黄巢农民起义后,终日饮酒,醉中听从奸人李存信和康君立二义子,违背以前诺言,将李存孝派往艰苦之地镇守。李存信、康君立后又假传李克用之令,让李存孝改回旧姓,反在李克用面前挑拨,说李存孝有怨恨之心,李克用大怒。存孝本欲解释,二奸人又灌醉李克用,借机传令杀死李存孝。李克用酒醒之后,闻知实情后悔不已,与存孝妻邓夫人哭祭存孝,并杀李存信、康君立二人祭奠李存孝。《哭存孝》全名《邓夫人哭存孝》或《邓夫人苦痛哭存孝》,流传版本现有:明万历间脉望馆钞校内府本、《孤本元明杂剧》本。
写关羽、张飞死后托梦的故事。共四折,元刊本无科白,仅载曲词。剧情是:三国时候,刘备西蜀称帝以后,甚为思念他桃园三结义的兄弟关羽、张飞。军师诸葛亮夜观天象,见贼星耀亮,而将星黯淡,心知关、张二人已死,但又不敢明告刘备,只得扯谎。某日,关羽、张飞阴魂相遇,给刘备托梦,悲愤不已,请刘备为他二人复仇。《双赴梦》又名《西蜀梦》,全名《关张双赴西蜀梦》或《关云长张翼德双赴梦》,有《元刻古今杂剧三十种》本、《元人杂剧全集》
4 / 7
精品文档
本。
写秀才韩辅臣与妓女杜蕊娘相爱,被鸨母挑拨而反目,最终解释误会,结为夫妇。全剧共四折一楔子。剧情是:秀才韩辅臣游学到同窗好友济南府尹石好问处。鸨母见韩辅臣银两颇多,又是石好问的好友,对他甚为有礼。但没多少时候,韩辅臣金钱散尽,此时石好问又恰好满考朝京,鸨母不肯相留。韩辅臣负气移居他处,杜蕊娘依旧不能忘情。鸨母谎称韩辅臣另有相好,杜蕊娘信以为真,气恨之下不肯原谅他。韩辅臣也误以为蕊娘变心。石好问此时复任济南,韩辅臣前往诉苦。石好问从中设计调解,暗地里出资让众妓设宴于金线池,劝说杜蕊娘与韩辅臣重修旧好。蕊娘思念韩辅臣,心情烦闷之下喝醉了酒,见辅臣来了却又不理。辅臣羞愤不已,向石好问告状。石好问假意借故拘拿杜蕊娘,蕊娘情急之下韩辅臣求救,二人终于和好。石好问出银百两给鸨母,使蕊娘归辅臣,二人结为夫妇。《金线池》全名《杜蕊娘智赏金钱池》,有明脉望馆藏《古名家杂剧》本、明顾曲斋刻《元人杂剧选》本、《元曲选》辛集本、《柳枝集》本、《元人杂剧全集》本
写温峤以玉镜台为聘物骗娶表妹刘倩英,婚后夫妻不和,经人调解终于和好。全剧共四折。剧情是:翰林学士温峤被姑母请去教表妹刘倩英弹琴写字,温峤心爱表妹姿容。恰好姑母托他在翰林院学士中为表妹觅亲,温峤于是以御赐
5 / 7
精品文档
玉镜台为定物,骗娶刘倩英。姑母无奈之下只好嫁女,但温、刘二人年龄悬殊,刘倩英满心不乐意,夫妻婚后不和。温峤友人王府尹设宴招待温峤夫妇,席间温峤展露才华,为刘倩英赢得风光,二人终于和解。《玉镜台》全名《温太真玉镜台》,现存版本有:明脉望馆藏《古名家杂剧》本、《元曲选》甲集本、《柳枝集》本、《元曲大观》本、《元人杂剧全集》本。
写李从珂自幼被李嗣源收留,长大后偶遇亲娘,最终母子团圆的故事。全剧共五折一楔子。剧情是:贫妇李氏欲卖子葬夫,恰巧有一赵太公为子寻一乳母,李氏愿典身三年。后赵太公私将文书改为卖身文契,且不能容忍李氏哺乳亲子。李氏被迫所弃之子被晋王李克用之子李嗣源收养,取名李从珂。十八年后,李从珂长大成人,与李亚子、石敬瑭、孟知祥、刘知远并为五虎将,随李嗣源出征。李从珂得胜归途中偶遇李氏,询问以后心中生疑。李嗣源因担心失去儿子而隐瞒实情。此时李克用妻刘夫人安排“五侯宴”庆功,李从珂一番哀恳之后,终知实情。刘夫人于是命李从珂前往认母。母子团聚,并杀了虐待李氏的赵太公之子赵脖揪。《五侯宴》全名《刘夫人庆赏五侯宴》,现存版本有:明万历间脉望馆钞校内府本、《孤本元明杂剧》本。
写唐代裴度拾宝不昧因而救人性命,最终得中状元的故事。全剧共四折一楔子。剧剧情是:唐代宰相裴度未做官
6 / 7
精品文档
时,因父母双亡家境贫寒,又不肯跟随姨父王员外做生意,只得寄居在山神庙中,幸有一白马寺长老供他斋饭。有一道人为裴度相面,断定他命该横死。此时另有韩太守因廉洁为官被国舅傅彬诬陷入狱,韩夫人与女儿琼英辛苦筹资以救韩太守,幸得朝廷采访使李邦彦赠玉带相助。琼英路过山神庙时不慎失落玉带,被裴度捡到。韩氏母女正要绝望自尽,裴度将玉带归还,韩太守一家三口性命皆得救。就在裴度送韩氏母女出门之时,山神庙倒塌,裴度得以逃脱横死厄运。后裴度赴京赶考,得中状元,并与韩琼英结为夫妇。《裴度还带》全名《山神庙裴度还带》,版本现有: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脉望馆钞校本、《孤本元明杂剧》本
7 / 7
范文五:辛弃疾的代表作
辛弃疾的代表作
辛弃疾的代表作2016-11-22浏览:分享人:姜朗芳手机版
辛弃疾宋朝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1 / 4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正剥莲蓬。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摸鱼儿》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迷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
2 / 4
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水龙吟》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
《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3 / 4
4 / 4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游园惊梦是昆剧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