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地形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地形因素对气候的影响,政史地教学与研究,
刘 军 约2705字
摘要: 各地由于受“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地形、季风、人类活动”等影响不同,因而气候差异很大。在影响气候的因素中,地形是一个重要因素。“地形类型、地势高低、山脉分布、山脉走向和迎风坡背风坡”等的不同,都会对气候的特征和分布产生影响。
关键词: 地形影响气候
气候是地理环境中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各地由于受“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地形、大气环流、人类活动”等影响不同,因而气候差异很大。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因此,每一种气候类型都是由各个影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影响的主导因素是有差异的。在影响气候的众多因素中,地形是一个重要因素。“地形类型、地势高低、山脉分布、山脉走向和迎风坡背风坡”等都会对气候的特征和分布产生影响,甚至会破坏气候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因此,地形是一个非地带性因素。不同的地形对气候有不同的影响,笔者经过多年教学,偶有小得,记录如下,以飨读者。
一、地势高低对气候的影响
根据对流层气温的变化规律,在同一纬度地带,地势越高,气温越低。降水是在一定高度的范围内随高度的升高而增加,在达到最大降水高度后,随高度的升高而降水减少。
[图片]
1.地形起伏对山地气候的影响。山地上随着高度的增加,气温降低,气压减低,降水量在达到最大降水带以前不断增加,但超过这一高度即减少,在高山顶上还有冰雪覆盖,从而形成山地的垂直气候分布。
例如:喜马拉雅山山脚与山顶的降水量有明显的差别。从山脚向上,随着高度的增加,降水量增加,到了海拔1000—1500米,降水达到最大,而后降水量就随高度增高而减少(原因:山地上海拔较高,气温低,水汽容易达到饱和,凝结为雨;空气与山地寒冷地面相遇,容易冷却致雨;暖湿气流遇到山地,被迫沿山坡上升,水汽容易凝结致雨)。南美洲西部赤道西侧的高山气候是由于高大的安第斯山脉的影响,非洲赤道东侧的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气候也是由于东非高原地势高的缘故。高耸的山脉往往成为低层空气流动运行的障碍,它可以阻滞北方的冷空气和南方的暖空气,又可以使气流的水分大大损耗,高大的山脉往往成为山脉两侧气候的分界线。
2.地形凹凸和形态的不同对气温也有明显的影响。在凸起地形,如山顶,因与大陆接触面积小,受到地面日间增热、夜间冷却的影响较小,湍流交换较强,再加上夜间地面附近的冷空气沿坡下沉,而换来自由大气中较暖的空气,所以气温日较差、年较差皆较小;凹陷地形则相反,气流不通畅,湍流交换弱,又处于周围山坡的围经营管绕之中,白天在强烈阳光下,地温急剧增高,影响下层气温,夜间地面散热快,又因冷气流的下沉,谷底和盆地底部气温特别寒冷,因此,气温日较差很大。
二、地形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地形分布会改变某地的气温分布,也会使某种气候只局限分布于某一狭窄的区域。
例如,受安第斯山脉的影响,南美洲西海岸热带沙漠气候只分布在沿岸狭长的地带,北美洲西海岸温带海洋性气候只分布在沿岸狭长的地带,而西欧的温带海洋性气候能够分布到大陆内部,分布的面积广阔,就是与“西欧平原面积广,山脉呈东西走向、相间分布,从而有利于来自海洋的暖湿西风深入大陆内部”有关。
三、地形类型对气候的影响
在同一纬度的地区,由于地形类型的不同,影响气候的因子也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
例如:非洲赤道东侧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气候是由于东非高原地势高的影响,而同纬度非洲刚果盆地则形成热带雨林气候,说明地形类型的差异对气候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又如下图甲
乙两地气温分布呈现封闭状态,与相邻的大致与纬线平行的等温线分布明显不同,就是因为甲地受山地的影响,而乙地则受谷地(盆地)的影响。
高大的山脉不仅本身具有特别的气候特征,而且影响邻近地区的气候。如我国有些山脉可以阻挡或改变气流的活动情况,使北来的寒潮不易南下,南来的暖气流滞缓北上,又可以使湿润气团的水分在迎风坡大量成为降水降落,背风坡则变得异常干燥,所以山脉两侧的气候出现极大的差异,往往成为气候区域的分界线。例如我国秦岭山脉横亘东西,其一般高度在2000—3000米,使冬季风的南下与夏季风的北上受到阻障,从而使华北、华中气候明显不同。秦岭以北,1月均温在0?以下,秦岭以南,1月均温在0?上。如西安1月均温为-0.5?,南郑则为3?;西安年降水量只有518毫米,而南郑则有791毫米。因此秦岭成为我国北亚热带与南温带气候的天然分界线。又如,新疆降水的水汽来源主要是北冰洋,因为天山山脉对北来水汽输入起了相当大的阻障作用,天山以北的乌鲁木齐年降水量为345毫米,天山以南各地普遍少于100毫米。从气温来讲,天山对于阻挡西伯利亚寒流的侵袭起着一定的作用,天山以北日均温在0?以上的日数每年不到200天,天山以南则超过260天。
总之,大致与纬线平行的山脉以南北气温悬殊为主,与海岸线平行的山脉以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干旱为主,高耸绵延的山脉则是不同气候区域的分界线。
四、山坡方向对气候的影响
山脉的迎风坡和背风坡的气温与降水有明显的差异,山地的迎风坡比背风坡多雨,向阳坡比背阳坡气温高。山坡方向由于对气候各要素产生显著影响,因此对气候也就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与海岸平行的太行山、武夷山等山脉,山脉的迎风坡和背风坡雨量悬殊;马达加斯加岛东侧为热带雨林气候,主要是因为其位于来自海洋的暖湿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多(当然还受到马达加斯加暖流的增温增湿的影响);南美洲南端西岸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而东侧却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是由于安第斯山脉的影响,南美洲南端东侧处于背风地带,降水少,气候干旱。喜马拉雅山的南坡是西南季风的迎风坡,是世界上降水最多的地区之一,乞拉朋齐降水量达11429毫米,最多年降水量达26461.2毫米,其中七月份的降水量就有9300毫米,而喜马拉雅山的北坡年降水量一般不超过250—500毫米。
同一山地,向阳坡由于日照时间长,气温高,霜冻情况比背阳坡大为减轻,所以向阳坡可以发展某些经济林木,而背阴坡则因冬季气温过低而不宜种植。由于喜马拉雅山对冬季风的屏障作用,因此印度的冬季气温比同纬度的我国华南地区要高得多。如印度加尔各答1月均温为19.5?,我国广州则只有13.6?。
总之,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也是错综复杂的。高大的山脉和高原的热力作用和动力作用十分巨大,能对气候发生重大的影响,与海陆分布和洋流对气候的影响作用同样重要。局部地形由于海拔高度、坡向、坡度和地形形态的差异,可在短距离内产生显著不同的局地气候。由于地形进一步破坏气候的纬度地带性,因而地面气候更加复杂多样。
范文二:地形因素对气候影响复习设计
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时间内的天气特征,包括天气的平均状况和极端状况。由于各地受“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地形、季风、人类活动”等影响气候的因素不同,因而气候差异很大。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因此每一种气候类型都是由各个影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影响的主导因素是有差异的,在影响气候的因素中,地形是一个重要因素。地形中由于“地形类型、地势高低、山脉分布、山脉走向和迎风坡背风坡”等的不同,都会对气候的特征和分布产生影响,甚至会破坏气候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因此地形是一个非地带性因素,不同的地形对气候有不同的影响,由于地形知识综合性强、要求有很
强的空间概念,因此也就必然成为学生的学习难点,因此对地形知识的拓展分析,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和难点的化解。
一、地势高低对气候的影响
根据对流层气温的变化规律,在同一纬度地带,地势越高,气温越低,降水在一定高度的范围内,是随高度的升高而增加,
在达到最大降水高度后,随高度的升高降水减少。
1.地形起伏对山地气候的影响。山地上随着高度的增加,日照增强,气温降低,气压减低,降水在达到最大降水带以前不
断增加,但超过这一高度即行减少,在高山顶上还有冰雪覆盖,从而形成山地的垂直气候分布。
例1,喜马拉雅山从山脚下与山顶的降水量有明显的差别,开始;随着高度的增加降水增加,到了海拔1000~1500米左右,
降水达到最大,而后降水量就随高度增高而减少(原因:山地上海拔较高,气温低,水汽容易
达到饱和,凝结为雨;空气与山地寒冷地面相遇,容易冷却致雨;暖湿气流遇到山地,被迫沿
山坡上升,水汽容易凝结致雨)。
例2,在热带地区的高山,从山麓到山顶,先后出现类似从赤道到极地的气候变化。
例3,南美洲西部赤道西侧的高山气候是由于高大的安第斯山的影响,非洲赤道东侧的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气候也是由于
东非高原地势高的缘故。
2.地形起伏对山脉两侧气候的影响。高耸的山脉往往成为低层空气流动运行的障碍,它可以阻滞北方的冷空气和南来的暖
空气又可使气流的水份大大损耗,在山脉两侧高大的山脉往往成为气候的分界线。
例1,与纬线大致平行的秦岭、南岭南北的冬季气温有着显著的差异,使得南岭以南可以发展某些热带作物,具有热带性
环境,而南岭以北热带作物不能越冬,具有亚热带环境,而秦岭则成为亚热带和温带气候的分界线。
例2,冬季,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每隔一定时间表现为寒潮的侵袭,寒潮南下过程中,遇到青藏高原的阻挡,便折向东,
直驱华北以至华南,使我国东部气温低于世界其他同纬度地区。
二、地形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地形分布会改变某地的气温分布,也会使某种气候只局限分布于某一狭窄的区域。
例1,南美洲西海岸热带沙漠气候只分布在沿岸狭长的地带,主要是安第斯山的影响。
例2,北美洲西海岸温带海洋性气候只分布在沿岸狭长的地带,主要是受科迪勒拉山脉的影响。
例3,北美洲西海岸温带海洋性气候只分布在沿岸狭长的地带,而西欧的温带海洋性气候能够分布到大陆内部,分布的面积广阔,就是与“西欧平原面积广,山脉呈东西走向、相间分布,从而有利于来自海洋的暖湿西风深入大陆内部”有关。
三、地形类型对气候的影响
在同一纬度的地区,由于地形类型的不同,使得影响气候的因子也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
例1,非洲赤道东侧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气候是由于东非高原地势高的影响,而同纬度非洲刚果盆地则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说明地形类型的差异对气候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例2,右图甲乙两地气温分布呈现封闭状态,与相邻的大致与纬线平行的等温线分布明显不同,就是因为甲地受山地的影
响,而乙地则受谷地(盆地)的影响。
四、山坡方向对气候的影响
山脉的迎风坡和背风坡的气温与降水有明显的差异,山地的迎风坡(指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在山脉的迎风坡,暖湿气流
被迫抬升,容易成云致雨。背风山坡因空气下沉,气温升高,降水就少)比背风坡多雨,向阳坡比背阳坡气温高。由于山坡方
向对气候各要素发生显著影响,因此对气候也就产生重要影响。
例1,与海岸平行的太行山、武夷山等山脉,山脉的迎风坡和背风坡雨量悬殊。
例2,马达加斯加岛东侧的热带雨林气候,主要是其位于来自海洋的
暖湿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多,当然还
受到马达加斯加暖流的增温增湿的影响。
例3,同一山地,由于向阳坡日照时间
长,气温高,霜冻情况比阴坡大为减轻,以
致阳坡可以发展某些经济林木,而阴坡则因
冬季受到冻害而不宜种植。
例4,南美洲南端西岸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而东侧却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是由于安第斯山的影响,南美洲南端东侧
处于背风地带,降水少,气候干旱。
课堂练习
读华北某地地形图,据图判断1~3题:
1.①②③④四条坡面线的坡度比较
A.①<③>③><② c.①="">② D.③=④
2.实际调查发现乙坡植物生长好于甲坡,其原因为乙坡的
A.日照较强,辐射收入多 B.蒸发较少,土壤水分条件较好
C.气温较高,且日变化大 D.降水较多,水源充足
3.若乙坡植物受破坏成为荒地,则对其合理的开发整治措施是
A.放牧山羊 B.种植喜阳的经济林木
C.修梯田,种植水稻 D.营造混交林。
4.读“中国北纬32度地形剖面图”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A位于地势第 级阶梯;①为 山;(2)A、B、C三大地形区中,夏季气温最低的是 ,原因是: ;该地形区的东南呈现出亚热带风光,原因是: 。(3)A、B、C三地形区中种植甘蔗条件最好的是 ,原因是 。
5.读“沿东经89度经线的我国地形剖面图”,分析并回答:
(1)在图下用符号“”标出我国地势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的范围并加注名称。
(2)图中A是 盆地,B是 盆地,C是 盆地。
(3)我国的 江经缅甸流入E,即 湾。
(4)D是 山脉,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它是由 板块和 板块相撞而形成。(5)F是 山脉,在气候上它是我国
区
和 区的分界线。
6.古人在一篇游记中写道:“登高南望,俯视太行诸山,晴岚可爱。北顾但寒沙衰草??”
据此和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有6个经纬线交点,其中与游记作者登临之地相距最近的交点的地理坐标是 。
作者北顾的是 高原的深秋景色。
(2)描述图中10℃等温线的走向,并说明其原因。
7.读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1)A、B、C三地中降水量最为丰富的________地,因为这里处在山的________坡,暖湿气流运动方向是________,容易
成云至雨,这种降雨被称为________雨。
(2)C地的降水量________________。
范文三:地形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地形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2009年第35期(上卷)雹;氓J~:FIJ
地形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刘军
(秦安县魏店中学,甘肃秦安741612)
摘要:各地由于受”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地形,季风,
人类活动”等影响不同.因而气候差异很大.在影响气候的因
素中.地形是一个重要因素.”地形类型,地势高低,山脉分布,
山脉走向和迎风坡背风坡”等的不同,都会对气候的特征和分
布产生影响.
关键词:地形影响气候
气候是地理环境中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各地由于受
“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地形,大气环流,人类活动”等影响不
同,因而气候差异很大.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相互影响,相互
制约.因此,每一种气候类型都是由各个影响因素共同作用的
结果.但影响的主导因素是有差异的.在影响气候的众多因素
中.地形是一个重要因素.”地形类型,地势高低,山脉分布,山
脉走向和迎风坡背风坡”等都会对气候的特征和分布产生影
响,甚至会破坏气候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因此,地形是一个非
地带性因素.不同的地形对气候有不同的影响,笔者经过多年
教学.偶有小得,记录如下,以飨读者.
一
,地势高低对气候的影响
根据对流层气温的变化规律,在同一纬度地带,地势越
一定高度的范围内随高度的升高而增 高,气温越低.降水是在
加.在达到最大降水高度后,随高度的升高而降水减少.
1.地形起伏对山地气候的影响.山地上随着高度的增加,
气温降低,气压减低,降水量在达到最大降水带以前不断增
加.但超过这一高度即减少,在高山顶上还有冰雪覆盖,从而
形成山地的垂直气候分布.
例如:喜马拉雅山山脚与山顶的降水量有明显的差别.从
山脚向上,随着高度的增加,降水量增加,到了海拔1000—
1500米.降水达到最大,而后降水量就随高度增高而减少(原
因:山地上海拔较高,气温低,水汽容易达到饱和,凝结为雨;
空气与山地寒冷地面相遇.容易冷却致雨;暖湿气流遇到山
地.被迫沿山坡上升,水汽容易凝结致雨).南美洲西部赤道西
侧的高山气候是由于高大的安第斯山脉的影响,非洲赤道东
侧的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气候也是由于东非高原地势高的缘
故.高耸的山脉往往成为低层空气流动运行的障碍,它可以阻
滞北方的冷空气和南方的暖空气,又可以使气流的水分大大
损耗.高大的山脉往往成为山脉两侧气候的分界线.
2.地形凹凸和形态的不同对气温也有明显的影响.在凸起
地形.如山顶,因与大陆接触面积小,受到地面日间增热,夜间
冷却的影响较小.湍流交换较强,再加上夜间地面附近的冷空
气沿坡下沉,而换来自由大气中较暖的空气,所以气温日较差,
年较差皆较小:凹陷地形则相反,气流不通畅,湍流交换弱,又
处于周围山坡的围经营管绕之中,白天在强烈阳光下,地温急
剧增高.影响下层气温,夜间地面散热快,又因冷气流的下沉,
谷底和盆地底部气温特别寒冷,因此,气温日较差很大.
二,地形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地形分布会改变某地的气温分布.也会使某种气候只局
限分布于某一狭窄的区域.
例如.受安第斯山脉的影响,南美洲西海岸热带沙漠气候
只分布在沿岸狭长的地带,北美洲西海岸温带海洋性气候只
分布在沿岸狭长的地带.而西欧的温带海洋性气候能够分布
到大陆内部,分布的面积广阔,就是与”西欧平原面积广,山脉
呈东西走向,相间分布.从而有利于来自海洋的暖湿西风深人
162
大陆内部”有关.
三,地形类型对气候的影响
在同一纬度的地区.由于地形类型的不同,影响气候的因
子也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
例如:非洲赤道东侧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气候是由于东
非高原地势高的影响,而同纬度非洲刚果盆地则形成热带雨
林气候.说明地形类型的差异对气候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又如
下图甲乙两地气温分布呈现封闭状态,与相邻的大致与纬线
平行的等温线分布明显不同,就是因为甲地受山地的影响,而
乙地则受谷地(盆地)的影响.
够
高大的山脉不仅本身具有特别的气候特征,而且影响邻
近地区的气候.如我国有些山脉可以阻挡或改变气流的活动
情况.使北来的寒潮不易南下,南来的暖气流滞缓北上,又可
以使湿润气团的水分在迎风坡大量成为降水降落,背风坡则
变得异常干燥,所以山脉两侧的气候出现极大的差异,往往成
为气候区域的分界线.例如我国秦岭山脉横亘东西,其一般高
度在2000—3000米,使冬季风的南下与夏季风的北上受到阻
障,从而使华北,华中气候明显不同.秦岭以北,1月均温在O?
以下.秦岭以南.1月均温在0?上.如西安1月均温为一0.5?,南
郑则为3?:西安年降水量只有518毫米,而南郑则有791毫米.
因此秦岭成为我国北亚热带与南温带气候的天然分界线.又
如.新疆降水的水汽来源主要是北冰洋,因为天山山脉对北来
水汽输入起了相当大的阻障作用,天山以北的乌鲁木齐年降
水量为345毫米,天山以南各地普遍少于100毫米.从气温来
讲,天山对于阻挡西伯利亚寒流的侵袭起着一定的作用,天山
以北日均温在0?以上的日数每年不到200天,天山以南则超
过260天.
总之.大致与纬线平行的山脉以南北气温悬殊为主,与海
岸线平行的山脉以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干旱为主,高耸绵延的
山脉则是不同气候区域的分界线.
四,山坡方向对气候的影响
山脉的迎风坡和背风坡的气温与降水有明显的差异,山
地的迎风坡比背风坡多雨,向阳坡比背阳坡气温高.山坡方向
由于对气候各要素产生显着影响,因此对气候也就产生重要
影响.
例如:与海岸平行的太行山,武夷山等山脉,山脉的迎风
坡和背风坡雨量悬殊;马达加斯加岛东侧为热带雨林气候,主
要是因为其位于来自海洋的暖湿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
多(当然还受到马达加斯加暖流的增温增湿的影响);南美洲
南端西岸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而东侧却形成温带大陆性气
候.主要是由于安第斯山脉的影响,南美洲南端东侧处于背风
地带,降水少,气候干旱.喜马拉雅山的南坡是西南季风的迎
风坡,是世界上降水最多的地区之一,乞拉朋齐降水量达
11429毫米.最多年降水量达26461.2毫米,其中七月份的降水
量就有9300毫米.而喜马拉雅山的北坡年降水量一般不超过
25O一500毫米
毒爹试周刊20()9年第35期(上卷)
加大培养中学生物理方面的思维能力
徐腾虎
(三河市第二中学,河北三河065201)
教育者普遍认为.物理方面的思维能力是可以培养的,
但对如何培养持有不同观点.我认为将课堂渗透与课外活动
相结合.以动机激发,方法训练,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为序
列的”学思维”活动课.对培养中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有一定
的作用.
一
,科学思维的主要内容
根据思维材料的不同,科学思维可以分为科学抽象思维,
科学形象思维和科学直觉思维三种基本形式.科学抽象思维
是以科学概念为思维材料而进行的思维;科学形象思维是以
科学表象为思维材料而进行的思维:科学直觉思维是以由科
学概念和科学表象结合而成的.具有整体功能的”知识组块”
为思维材料而进行的思维,是人脑不借助逻辑推理,综合运用
已有知识,表象和经验知觉.以高度省略,简化,浓缩的方式洞
察事物实质.并迅速作出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科学
创造性思维是在科学抽象思维,科学形象思维和科学直觉思
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高层次综合能力,是科学思维结
果具有新奇性,独创性,目的性和价值性的科学思维活动.
二,训练中学生的思维品质
1.训练中学生的思维品质是突破口.
依据中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发展的年龄特征,承认智力的
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是培养和提高中学生
科学思维能力的前提和基础.训练中学生的思维品质是培养
和提高中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突破口.
2.如何在训练方法上”突破”.
(1)训练中学生的深刻性品质.这种训练方法的要求是:
加强科学模型,科学概念,科学规律,科学理论的理解和教学;
结合具体内容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思维方法;注意
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加强抽象与概括能力的训练和
培养:注意挖掘科学问题中的隐蔽条件,排除多余因素干扰;
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全面性和推理的严密性.
(2)训练中学生的灵活性品质.这种训练方法的要求是:
抓住知识,方法间的”渗透”与”迁移”;引导学生发散式思维,
立体思考.培养学生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问,多题归一
的能力:教授并训练学生灵活选择研究对象和解决问题的方
法:帮助学生形成事物的正确的动态图景;使学生掌握科学中
的辩证法.
(3)训练中学生的批判性品质.这种训练方法的目的是: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提出质疑;排除各种干扰,包括
有关信息的干扰,无关信息的干扰,前科学概念的干扰等;训
练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
(4)i)11练中学生的敏捷性品质.这种训练方法的要求是:
使学生掌握科学概念,科学规律之间的关系,掌握科学学科的
基本结构,结合科学问题的解决,在大脑中形成合理的”知识
组块”:教给学生一定的提高速度的方法和技巧:通过做作业
和测验等方式.给学生提出速度要求,并加以训练.
(5)训练中学生的独创性品质.这种训练方法的要求是:
提倡”新颖性”.包括问题,思路,方法和结果的新颖性;训练发
散思维;狠抓自编习题;改进实验教学,加强实验的探究性.
三发展非智力因素
1.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非智力因素,又叫非认知因素,是指除智力和能力之外,
与智力活动效益有关的一切心理因素,主要有与智力活动有
关的情感,意志,个性意识倾向性(兴趣,动机,理想等),气质
和性格等因素.在学生的科学思维活动,乃至整个智力活动
中,非智力因素有三个方面的作用:(1)动力作用.(2)定型作
用.(3)补偿作用.
2.如何培养学生的理想,动机,兴趣.
(1)抓好学生的理想教育.理想与品德是一致的,是人生
观的核心.是非智力因素具有导向功能的因素,是学习动机中
具有长远目标且具有长期效应的动机成分.
(2)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可利用创设问题情景,发
挥实验作用,注意联系实际,加强目的教育,端正学习态度,制
订学习计划,采取特殊措施等方法来激发动机.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验中,教师可通过演示实
验,分组实验,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唤起学生已有的表象,
科学图景,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直接兴趣.
(4)培养师生情感,提高教师的水平.师生的情感是培养
学生对教与学的内容发生兴趣的关键.师生情感的主导一方
是教师,当教师的情感灌注到教学内容中,激起学生的学习情
感时.学生就能更好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这也是培养学生
兴趣的秘诀.
(5)训练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培养
思维能力的前提.实验班的教师根据自己所教学生的年龄特
征.应制订相应的学习习惯要求:一是自觉遵守纪律,以保证
学习的顺利进行;二是学会学习,掌握预习,上课,复习,练习
等学习环节;三是矫正不良学习习惯,对学生做题不总结,记
多思少等习惯进行矫正.教师在实验中要坚持做到:一是提出
要求,执行要求;二是重复练习,以熟练,自然,自觉为目标;三
是正面引导,积极提供效仿的榜样;四是督促检查,帮助学生
克服不良学习习惯.
(6)加强科学教学中的美育.科学家们普遍认为,自然科
学中蕴含的形式美主要有”对称,和谐,简洁,多样,统一”.臻
美是科学研究中一种很重要的方法,就是在研究科学问题的
过程中,按照美学规律,对尚不完美的东西(科学概念,科学规
律,科学假说,科学模型,科学理论等)进行加工,修改以至重
构的思维方法.这一方法的最大特点是把对美的追求放在思
维的首位.通过对科学概念,科学规律,科学假说,科学模型,
科学理论等的审美处理.探索解决科学问题的新方向.
同一山地,向阳坡由于日照时间长,气温高,霜冻情况比
背阳坡大为减轻,所以向阳坡可以发展某些经济林木,而背阴
坡则因冬季气温过低而不宜种植.由于喜马拉雅山对冬季风
的屏障作用.因此印度的冬季气温比同纬度的我国华南地区
要高得多.如印度加尔各答1月均温为19.5?.我国广州则只有
13.6?.
总之.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也是错综复杂的.
高大的山脉和高原的热力作用和动力作用十分巨大,能对气
候发生重大的影响.与海陆分布和洋流对气候的影响作用同
样重要局部地形由于海拔高度,坡向,坡度和地形形态的差
异.可在短距离内产生显着不同的局地气候.由于地形进一步
破坏气候的纬度地带性,因而地面气候更加复杂多样.
163
范文四:气候因素对昆虫的影响
气候因素对昆虫的影响
声明:本文是本人从互联网上搜集而来,供各位农资同仁学习如有读书乐,藏书乐,孰乐,......未知驱动探索,专注成就专业......
温度对昆虫繁殖的影响
昆虫繁殖也要求一定的适温范围,但该范围较生长发育的适温范围为窄,一般接近于昆虫生长发育的最适温度范围。在此范围内,昆虫的繁殖力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如棉红铃虫在21,31.4?范围内,其产卵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多;但在32.4?,产卵量下降;在35?时,则不能产卵。小地老虎成虫产卵的适宜温度为15,22?;当平均温度高于26?时,其交配率下降22.3%,50%;当平均温度达30?时,成虫不能产卵。稻蓟马在17,29?之间都能产卵,产卵的适宜温度为17,25?;当温度达到28?时,产卵即明显受到抑制。
昆虫的成虫在较低的温度下虽能生存,寿命也较长,但其性腺不能发育成熟,不能交配产卵,或产卵极少而多为不孕卵;在过高温度下,成虫寿命短,特别是雄虫精子不易发育形成,或失去活力,也影响交配行为,而引起雌虫产下的卵多为未受精卵。
二、湿度和降水对昆虫的影响
湿度实质上就是水的问题。水分是昆虫维持生命活动的介质,如消化作用的进行,营养物质的运输,废物的排出,以及体温的调节等都与水分直接相关;同时水也是影响昆虫种群数量动态的重要环境因素。
(一)昆虫获得、散失和调节水分的途径
昆虫主要从食物中获得水分,一般取食含水量多的食物,虫体含水量也较高;而取食含水量较少的食物,虫体含水量也较低。如米象取食贮藏小麦时,虫体含水量仅为48%, 50%;粘虫取食玉米叶茎时,虫体含水量达87%,89%。其次,昆虫还可利用代谢水和通过体壁或卵壳从环境中吸收水分。有些昆虫也可直接饮水。
昆虫散失水分的途径主要有:通过消化、排泄系统和外分泌腺排水;通过呼吸系统的气体交换作用而失水;通过体壁失水等。昆虫对水分的调节,主要是通过虫体结构、生理和行为活动等。如昆虫的体壁构造具有良好的保水机制;消化道后肠中的直肠垫可以回收食物残渣和排泄物中的水分;某些昆虫可以通过气门的开闭或改变栖息场所等调节体内水分的蒸发。
(二)湿度和降水对昆虫的影响
不同种类的昆虫和同种昆虫的不同发育阶段,都有其一定的适湿范围,高湿或低湿对其生长发育,特别是对其繁殖和存活影响较大。同时,湿度和降水还可通过天敌和食物间接地对昆虫发生影响。
湿度对昆虫发育速度的影响远不如温度明显,主要是因为其血液有一定的调节代谢水的能力和在其发育期间食物含水量充足,所以只有在湿度过高或过低而且持续一定时间,其影响才比较明显。如东亚飞蝗卵在30?时,土壤含水量在15%,18%范围内发育正常,但土壤含水量下降至4%时,不仅孵化率低,而且孵化时间也大大延迟。
湿度对昆虫的繁殖影响显著。如粘虫成虫在16,30?范围内,湿度愈大,产卵愈多;当温度为2.5?时,在相对湿度90%时的产卵量比
在相对湿度60%以下的产卵量约增加1倍。米象虽耐干旱,但须在相对湿度60%以上才能产卵,其产卵量随湿度的增高而增多。干旱主要影响成虫的交配行为和使其寿命缩短,如粘虫、稻纵卷叶螟等在相对湿度低于 60%,80%时,交配率很低。但干旱可使蚜虫、叶螨的寄主植物体内水解酶增加,促使其可溶性糖类浓度提高,有利于蚜、螨的营养代谢,使之大量繁殖,造成大发生。
湿度对昆虫存活的影响也很明显。如粘虫卵在23?下,相对湿度为18%、50%、75%、 80%和95%时,其孵化率分别为0%、20%、60%、76.7%和76.73%,但相对湿度为100%时,其孵化率又下降为73.9%,表示粘虫卵在适温范围内,其孵化率随着湿度的增加而提高。再如亚洲玉米螟的卵在25?下,相对湿度为90%时,可全部孵化;相对湿度为70%时,孵化率为83%。亚洲玉米螟的卵在25?下,相对湿度为90%时,可全部孵化;相对湿度为70%时,孵化率为83%。亚洲玉米螟、栗灰螟等的卵块,在干旱和高温情况下,易于干瘪脱落。
环境湿度较低时,可使部分已抱卵的雌虫不能正常产卵;一些在卵内已完成发育的幼虫不能孵化;一些在蛹壳内已形成的成虫不能羽化;一些已羽化的成虫不能正常展翅。这主要是因为偏低的湿度使虫体水分消耗较多,在虫体内不能形成足够的液压,而对昆虫的产卵、孵化、脱皮、羽化和展翅等产生不利影响。
降雨持续日期、次数以及降雨量的大小,对昆虫种群数量动态的影响更为密切。降雨对于那些与土壤直接有关的昆虫往往有很大的影响。如春季3、4月间适当降雨,对促进小麦吸浆虫休眠幼虫出土有利,
常为当年发生危害程度的决定因素。而春、夏季多雨对东亚飞蝗的发生不利,这是由于降雨使洼地长期积水,造成蝗卵的大量死亡。大雨,特别是暴雨对一些小型昆虫(如蚜、螨类等)和一些昆虫卵(如棉铃虫等)有机械冲刷和粘着于土表的作用,造成死亡,可导致其种群密度下降。
三、温湿度对昆虫的综合影响
在自然界中,虽然在某些情况下,温度和湿度对昆虫的影响有主有次,但两者是互相影响并综合作用于昆虫的。对不同昆虫或同种昆虫的不同发育阶段,适宜的温度范围是因湿度的变化而转移的。反之亦然。如南京农学院(1960)观察,大地老虎卵在不同温湿度的综合影响下,其死亡率不同。
在害虫的预测预报中,常用温湿系数(或温雨系数)、气候图(或生物气候图)来表示温度和湿度对昆虫的综合影响。
(一)温湿系数 温湿系数(E)是平均相对湿度(RH,去掉,号)与平均温度(T)的比值,即:
E:RH,T
或用温雨系数(Q)即温度与降雨量(P)的比值表示,即:
Q:P,T
温湿系数可以应用于日、候(5日)、旬、月、年不同的时间范围。但应注意不同的温湿度组合,常会得到相同的温湿系数,故应标出此期的温度。
例如,华北地区用温湿系数分析棉蚜的消长,当5日的温湿系数为2.5—3.0时,有利于棉蚜发生,可造成猖獗为害。东亚飞蝗在长江下游
地区,当5月份温度高于21?、4月下半月到5月上半月雨量低于80mm时,则夏蝗可能大发生;如7、8月总降雨量低于240mm时,则当年秋蝗就有可能猖獗发生。
(二)气候图
以月(或旬)平均相对湿度或降雨量为座标纵轴,以月(或旬)平均温度为座标横轴,将各月(或旬)的温度、相对湿度或温度、降雨量组合为座标点,然后用线条顺序将各月(或旬)的座标点连接起来,绘成多边形不规则的封闭曲线,这种图象称为气侯图。然后,将某种昆虫各代发生的适宜温湿范围,以方框在图上绘出,就可以分析比较年际间温湿度组合与这种昆虫发生数量的关系。
例如,将1975年和1976年江苏扬州稻褐飞虱第2代(7月下旬,8月中旬)、第3代(9月中旬—10月上旬)成虫和卵发生期间平均气温和平均相对湿度的气候图进行比较,1975年这两代温湿度组合的封闭曲线均落在其当代适宜温湿度范围的方框内,该年实测均属于大发生年;而1976年则均落于其当代适宜温湿度范围的方框外,该年实测均属于中等偏轻发生年。
从上述两年的气候图可以看出,第2、3代稻褐飞虱发生轻重的主导因素是温湿度组合的不同,可为其发生量预测提供依据。如果这两年气候图没有明显差异,而实测其发生量又明显不同,则表明温湿度组合不是决定发生量的主导因素,则应从营养、天敌等其它因素去分析。
气侯图也可结合昆虫不同发育阶段的出现时期绘制,就成为生物
气候图(bioclimatic graph)。生物气候图的绘制与气候图一样,先按月在图上标出座标点,而在连线时则用不同线段符号代表昆虫的不同发育阶段。常用“+”表示成虫,“(”表示卵,“,”表示幼虫,“。”表示蛹。
在实际应用时,首先要根据多年或多点的资料,分别绘制成气候图;从中找出昆虫不同发生程度的模式气候图。然后再根据当地中、长期或近期的气象预报,绘制成当年气候图,与模式图比较,即可进行该种昆虫发生量趋势的预测。但应注意由于气象预报有时不够准确,需分析研究。此外,气候图还可用作昆虫地理分布的预测。
四、光对昆虫的影响
在自然界,光和热是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两种热能状态。昆虫可以从太阳的辐射热中直接吸收热能。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养分,供给植食性昆虫食物,昆虫也可从太阳辐射热中,间接获得能量。所以光是生态系统中能的主要来源。此外,光的波长、强度和光周期对昆虫的趋性、滞育、行为等也有重要的影响。
(一)光的波长
光是一种电滋波,由于波长不同,显示出各种不同的性质,表现出各种不同的颜色。
昆虫可见光波的范围与人不同。人眼可见波长在3900,7500埃之间,对红色最为敏感,对紫外光和红外光均不可见;昆虫可见波长范围在2500-7000埃之间,对紫外光敏感,而对红外光不可见。如蜜蜂可见波长范围为2970—6500A;果蝇甚至可见2570A的波长。
昆虫的趋光性与光的波长关系密切。许多昆虫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趋
光性,并对光的波长具有选择性。一些夜间活动的昆虫对紫外光最敏感,如棉红铃虫对3658—4000A光波的趋性最强,棉铃虫和烟青虫对光波3300A光波的趋性为强。测报上使用的黑光灯波长一般在3600,4000A之间,比白炽灯诱集昆虫的数量多、范围广。黑光灯结合白炽灯或高压荧光灯(高压汞灯)诱集昆虫的效果更好。
蚜虫对粉红色有正趋性,对银白色、黑色有负趋性,故可利用银灰色塑料薄膜等隔行铺于烟苗、蔬菜等行间,忌避防治蚜虫为害。黄色对蚜虫的飞行活动有突然抑制作用,类似某些物理刺激而引起昆虫的假死性,据此可利用“黄皿诱蚜”进行测报和“黄板诱蚜”进行防治。
植物的花色和叶色对一些昆虫趋向也有关。如大莱粉蝶喜欢趋向于黄色和蓝色花,雌蝶喜欢在绿色和蓝绿色叶上产卵;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等在深绿色稻株上产卵,而在黄绿色的稻株上产卵较少。
(二)光的强度
光的强度是指光的亮度或照度。光强度的单位常用勒克斯(lx,即米烛光)表示。1lx是指1个国际烛光在1m距离处的亮度。光强度主要影响昆虫昼夜的活动节律和行为,如交配、产卵、取食、栖息等。按照昆虫生活与光强度的关系(其中温度也有一定影响),可以把昆虫分为:白昼活动(如蝶类、蝇类、蚜虫等)、夜间活动(如夜蛾科、螟蛾科及多数金龟科昆虫等)、黄昏活动(弱光活动,如小麦吸浆虫、蚊等)和昼夜活动(如某些天蛾科、大蚕蛾科、蚕蛾科昆虫)4类。
上述4类昆虫在活动期内,由于光强度的强弱,各自的活动情况也不尽相同。如小麦吸浆虫主要在暗(弱)光下(小于1lx)活动;蚊多在0.5
,1.5 lx下活动,强光和完全黑暗的条件下活动较少。夜间活动的一些蛾类,多自傍晚开始交配、产卵,暗光是产卵的必要条件。不少蛾类在黑夜扑灯最多,有云的月夜次之,强月光下最少。松毛虫幼虫主要在白昼取食,每小时约取食17.7 min,而夜晚只取食4.2 min;而柞蚕幼虫白昼与夜晚取食的时间相似,前者每小时约取食24.5 min,后者约23.2 min。蚜虫有翅蚜在黑暗中不起飞,每天上午和下午出现两次起飞高峰,中午光强度超过10000 lx时,对其起飞有抑制作用;在无风的情况下,光源对蚜虫的迁飞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光强度与昆虫活动的关系,不仅因虫种而异,而且同种昆虫的不同发育阶段也有所不同。如家蚕成虫主要在白天交配,但在暗光下产卵最多,强光有抑制产卵的作用;其幼虫则昼夜均可取食。
(三)光周期
光周期主要是对昆虫的生活节律起着一种信息反应。自然界的光照有年和日的周期变化,即有光周期的日变化和年变化(季节变化)。光照以每日光照时数为单位。在北半球,一年内以“冬至”日光照最短(即昼最短、夜最长),以后至“夏至”日光照逐渐变长;到“夏至”日光照最长(即昼最长、夜最短),以后光照逐渐变短;“春分”和“秋分”两日为昼夜相等的转折日。这样,便形成了光周期的年变化。在同一纬度上光周期年变化的节律相同,不同纬度上则不同。在赤道上,“夏至”日和“冬至”日的光照时数没有差别,但随着纬度的增加,“夏至”日的光照时数依次增加,“冬至”日的光照时数依次缩短。在N65度以上,“夏至”日前后整日可见太阳,“冬至”日前后整日都呈黑夜。
昆虫对光周期变化节律的适应所产生的各种反应,称为光周期反应,或光周期现象。许多昆虫的地理分布、形态特征、年生活史、滞育特性、行为以及蚜虫的季节性多型现象等,都与光周期的变化有着密切关系。
光周期的变化是诱导昆虫的主要环境因素。对昆虫体内色素的变化也产生影响,如莱粉蝶蛹在长日照下呈绿色,在短日照下则呈褐色。光周期对一些迁飞性昆虫行为有影响,如夏季长日照和高温引起稻纵卷叶螟向北迁飞,秋季短日照和低温引起其向南迁飞。
光周期对蚜虫季节性多型起着重要作用,如豌豆蚜若蚜在短日照 (每日8小时光照)、温度20?时,产生有性蚜繁殖后代;而在长日照(每日16小时光照)、温度25,26?或29,30?,产生有性蚜繁殖后代。棉蚜在短日照结合低温、食物不适宜的条件下,不仅诱导其产生有翅型,而且产生有性蚜,交配产卵越冬。
生物钟(biological clock)是生物由于长期受地球自转和公转引起的昼夜和季节变化的影响,海洋生物受月球运动引起的潮汐和月周期性的影响,而发展为能适应这些环境周期变化的时间节律。昆虫的生命活动如趋光性、体色的变化、迁移、取食、孵化、羽化、交配等,也都表现出一定的时间节律,并构成种的生物学特性,称为昆虫钟(insect clock)。昆虫钟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它控制着昆虫的生理机制的节律,并与光周期节律的信号密切关联,使昆虫的活动和行为表现出时间上的节律反应。昆虫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在控制其生理和行为的节律上,是昆虫钟的控制机制。
昆虫活动的时间节律,按其性质可分为外生性节律(exogenous rhythm)和内生性节律两类。外生性节律也称为昼夜节律(diurmal rhythm),其对外界环境条件可产生直接反应,如蛾类白天潜伏、晚上活动,蝶类则相反。如将其置于恒定条件(如连续黑暗或连续光照)下,它们原有的昼夜活动节律就会消失。内生性节律也称为时辰节律(circadian rhythm),是昆虫体内具有真正的指示时间节律的机制。如昆虫的运动、取食、羽化、以及萤火虫发光等节律,即使在恒定条件下原有的节律也不会消失。
昆虫钟具有机械钟的类似特性,光周期的变化是引起昆虫钟重新调时的信号,温度的高低影响昆虫钟走的快慢,温度降至一定的程度可使之停摆,温度回升又可使之重新摆动。昆虫钟保证昆虫活动与季节变化的一致性,也保证种间节律的一致性。
此外,风对昆虫的飞翔和分布也有影响。风与水分蒸发量的关系密切,从而对相对湿度发生影响。许多飞翔的昆虫大多在微风或无风晴天时飞行;当风速增大到一定程度时,飞行受阻;当风速每小时超过15km时,所有昆虫都停止自发的飞行。在风大的地方,昆虫常具有相适应的形态特征和习性,如海岛上的昆虫以无翅型居多,生活在西藏高原的蚱蜢也多为无翅型。一些体小的昆虫,如飞虱、瘿蚊等可随风作远距离的传播;一些有长距离定向迁飞的昆虫,如东亚飞蝗、稻纵卷叶螟、褐飞虱等,与季候风的关系更为密切。在1000m的高空中,发现有瘿纹、茧蜂、姬蜂、蚜虫、叶蜂、蓟马等;在2300m的高空中,可发现秆蝇、木虱等;甚至在4000m的高空中,也能发现少量昆虫。
有时发生乘风迁飞的害虫,遇高山阻隔,被迫降落,在高山山麓下的
农田,危害成灾。
范文五:02地形因素对气候影响
第六节 地形因素对气候影响
【知识概况】
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时间内的天气特征,包括天气的平均状况和极端状况。由于各地受“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地形、季风、人类活动”等影响气候的因素不同,因而气候差异很大。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因此每一种气候类型都是由各个影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影响的主导因素是有差异的,在影响气候的因素中,地形是一个重要因素。地形中由于“地形类型、地势高低、山脉分布、山脉走向和迎风坡背风坡”等的不同,都会对气候的特征和分布产生影响,甚至会破坏气候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因此地形是一个非地带性因素,不同的地形对气候有不同的影响,由于地形知识综合性强、要求有很强的空间概念,因此也就必然成为学生的学习难点,因此对地形知识的拓展分析,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和难点的化解。一、地势高低对气候的影响
在同一纬度地带,地势越高,气温越低。 1.地形起伏对山地气候的影响。
山地上随着高度的增加,气温降低,气压减低。
★在热带地区的高山,从山麓到山顶,先后出现从赤道到极地的气候变化。
★南美洲西部赤道西侧的高山气候是由于高大的安第斯山的影响,非洲赤道东侧的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气候也是由于东非高原地势高的缘故。
2.地形起伏对山脉两侧气候的影响。
高耸的山脉往往成为低层空气流动运行的障碍,它可以阻滞北方的冷空气和南来的暖空气又可使气流的水份大大损耗,在山脉两侧高大的山脉往往成为气候的分界线。
★.与纬线大致平行的秦岭、南岭南北的冬季气温有着显著的差异,使得南岭以南可以发展某些热带作物,具有热带性环境,
而南岭以北热带作物不能越冬,具有亚热带环境,而秦岭则成为亚热带和温带气候的分界线。
★.冬季,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每隔一定时间表现为寒潮的侵袭,寒潮南下过程中,遇到青藏高原的阻挡,便折向东,直驱
华北以至华南,使我国东部气温低于世界其他同纬度地区。 二、地形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地形分布会改变某地的气温分布,也会使某种气候只局限分布于某一狭窄的区域。 ★南美洲西海岸热带沙漠气候只分布在沿岸狭长的地带,主要是受安第斯山的影响。 ★北美洲西海岸温带海洋性气候只分布在沿岸狭长的地带,主要是受科迪勒拉山脉的影响。
★北美洲西海岸温带海洋性气候只分布在沿岸狭长的地带,而西欧的温带海洋性气候能够分布到大陆内部,分布的面积广阔,就是与“西欧平原面积广,山脉呈东西走向、相间分布,从而有利于来自海洋的暖湿西风深入大陆内部”有关。 三、地形类型对气候的影响
在同一纬度的地区,由于地形类型的不同,使得影响气候的因子也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
★非洲赤道东侧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气候是由于东非高原地势高的影响,而同纬度非洲刚果盆地则形成热带雨林气候,说明地形类型的差异对气候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下图甲乙两地气温分布呈现封闭状态,与相临的大致与纬线平行的等温线分布明显不同,就是因为,甲地受山地的影响,而乙地则受谷地(盆地)的影响。
四、山坡方向对气候的影响
山脉的迎风坡和背风坡的气温与降水有明显的差异,山地的迎风坡(指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在山脉的迎风坡,暖湿气流被迫抬升,容易成云致而。背风山坡因空气下沉,气温升高,降水就少)比背风坡多雨,向阳坡比背阳坡气温高。由于山坡方向对气候各要素发生显著影响,而且对气候也就产生重要影响。 ★与海岸平行的太行山、武夷山等山脉,山脉的迎风坡和背风坡雨量悬殊。
★马达加斯加岛东侧的热带雨林气候,主要是其位于迎风坡接纳来自海洋的暖湿的东南信风,降水多,当然还受到马达加斯加暖流的增温增湿的影响。
★同一山地,由于向阳坡日照时间长,气温高,霜冻情况比阴坡大为减轻,以至阳坡可以发展某些经济林木,而阴坡则因冬季受到冻害而不宜种植。
★南美洲南端西岸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东侧却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是由于安第斯山的影响,南美洲南端东侧处于背风地带,降水少,气候干旱。
【练习】
读华北某地地形图,据图判断1~3题: 1.①②③④四条坡面线的坡度比较( ) A.①<③>③><② c.①="">② D.③=④
2.实际调查发现乙坡植物生长好于甲坡,其原因为乙坡的( ) A.日照较强,辐射收入多 B.蒸发较少,土壤水分条件较好
C.气温较高,且日变化大 D.降水较多,水源充足
3.若乙坡植物受破坏成为荒地,则对其合理的开发整治措施是( ) A.放牧山羊 B.种植喜阳的经济林木
C.修梯田,种植水稻 D.营造混交林。
4.读“中国北纬32度地形剖面图”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A位于地势第 级阶梯;①为 山;
(2)A、B、C三大地形区中,夏季气温最低的是 ,原因是: ;
该地形区的东南呈现出亚热带风光,原因是: 。 (3)A、B、C三地形区中种植甘蔗条件最好的是 ,原因是 。
5.读“沿东经89度经线的我国地形剖面图”,分析并回答:
(1)图中A是 盆地,B是 盆地,C是 盆地。 (2)我国的 江经缅甸流入E,即 湾。
(3)D是 山脉,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它是由 板块和 板块相撞而形成。 (4)F是 山脉,在气候上它是我国 区和 区的分界线。
6.古人在一篇游记中写道:“登高南望,俯视太行诸山,晴岚可爱。北顾但寒沙衰草……”据此和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有6个经纬线交点,其中与游记作者登临之地相距最近的交点的地理坐标是 。 作者北顾的是 高原的深秋景色。
(2)描述图中10℃等温线的走向,并说明其原因。
7.读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1)A、B、C三地中降水量最为丰富的____ ____地,因为这里处在山的__ ______坡,暖湿气流运动方向是________,容易成云至雨,这种降雨被称为________雨。
1.读下列某区域图回答有关问题。
(1)比较A、B两地气候差异,并简要分析B地气候的主要形成原因。
下图是部分地区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气候类型:甲为____________,乙为_________,丙为______________。
(2)甲、丙两地都在近海地区,但降水状况不同,试从大气运动、地形、洋流方面作简要分析。 甲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丙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乙、丁气候类型相同,但面积大小不等,试从地形、海陆状况作简要分析。
读下图回答问题。
(1)沿图中航线航行,大陆沿岸的气候类型依次为热带雨林气候、 气候、 气候和地中海气候。(2)图中A地等温线明显弯曲,简述其原因。
(3)B地7月份平均气温高于C地,简要分析其原因。
世界各大洲的气候图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地形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②>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