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浅析解放后县级政府组织形式的演变
解放后,县级政府组织形式一般经过了如下演变历程:临时人民政府——人民政府——人民政府委员会——人民委员会——革命委员会——人民政府。
为了说明问题,笔者以湖北省来凤县的县级政府组织形式的演变情况为例,来浅析解放后县级政府组织形式的演变历程。
1949年11月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十一军解放来凤县,随即成立来凤县临时人民政府。12月1日,正式成立来凤县人民政府。
1950年9月,按照《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颁布的《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组织通则》的规定,来凤县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在县城召开。根据《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组织通则》的规定,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可代行县人民代表大会的如下的职权:听取与审查县人民政府的工作报告。审查与通过县人民政府的预决算。建议与决议有关县政的兴革事宜。向人民传达并解释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决议案,并协助县人民政府动员人民推行之。选举县人民政府县长、副县长、委员,组成县人民政府委员会。1954年6月召开的来凤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县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及正、副县长,会议选举产生县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21人。可见,在1956年12月底以前,来凤县的县级政府组织形式为来凤县人民政府委员会。
1954年9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庄严地通过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该部《宪法》第五十四条规定:“省、直辖市、县、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设立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委员会。”第六十二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即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是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因此,从1957年开始,来凤县人民政府改称为来凤县人民委员会。1954年9月21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在第二十七条规定:“县级以上的人民委员会在本行政区域内行使下列职权:(一)根据法律、法令、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和上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决议和命令,规定行政措施,发布决议和命令,并且审查这些决议和命令的实施情况;(二)主持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三)召集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提出议案;……(五)停止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不适当的决议的执行;(六)改变或者撤销所属各工作部门的不适当的命令,和指示和下级人民委员会的不适当的决议和命令;(七)依照法律的规定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等,同时,还从法律上赋予人民委员会在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担负着一些相当于后来成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职能。
1968年,由于“**”的严重干扰,来凤县人民委员会已经无法履行职能,9月17日,经湖北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来凤县成立革命委员会,取代了来凤县人民委员会,来凤县革命委员会一度曾经行使党政军等的领导职能。
1979年7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1980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四条规定:“省、直辖市、县、市、市辖区、镇设立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第三十七条规定:“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是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由此,来凤县革命委员会改称为来凤县人民政府。
1979年12月1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来凤县建制,设立来凤土家族自治县;1980年5月21日,在县体育馆隆重举行庆祝大会,正式成立来凤土家族自治县,来凤县人民政府改称为来凤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1983年8月1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恩施地区行政公署,成立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93年4月,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正式更名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土家族自治县建制随之撤销,恢复来凤县建制,同时,来凤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也改称为来凤县人民政府,因此,来凤县人民政府一直沿用至今。
考察县级政府组织形式的演变,可以看出,它不只是名称的变化和职能的转移,实际上,它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风云,同时,反映了在民主和法制指引下县级政府组织形式不断规范的历史进程。
参考资料:
1、《来凤县志》(1990年10月版)
2、《中国共产党湖北省来凤县组织史资料(第一卷)》
3、《来凤县年鉴(2000~2007年合卷)》
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5、《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1954年)
6、《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0年)
7、《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组织通则》
湖北省来凤县人大民族法制工委? 李? 明
联系电话及邮箱13997775428,13997775428@163.com
邮编445700
范文二:从解放后不同阶段的农业产出看我国农地制度的发展方向
三 农 问 题 研 究
《生产力研究N》o.10.200 9
从解放后不同阶段的农业产出看我国农地制度的发展方向
12王志彬 ,袁一方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2.厦门大学 经济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5)
【摘 要】 农业产出的多少是衡量农地制度绩效最主要的标志。文章选取了我国解放后几个典型阶段的农业生产 情
况,通过资料对比、分析,总结了当时不同的农地制度的特点和农地制度演变的规律,并对我国今后农地制度的发展方 向进行
了探讨。
【关 键 词】 农业生产;农地制度;农地制度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2768(2009)10- 0030- 02
解放后,随农地制度变迁,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也出现了反 况
复现象。近年来,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进入相对缓慢期,围绕农民 “合作化运动”以建立合作社为标志,因而也叫“合作社运
增收、节约与合理利用土地,我国农地制度下一步将向何处去, 动”,包括土地私有的初级合作社和土地公有的高级合作社两 理论界给予相当大的关注,但看法并不一致。党的十七届三中 个阶段。 全会的召开,虽然为农地集约经营指明了方向,但似乎还难以 1.初级合作社时期。初级合作社又称土地合作社,是在互助 平息大家对上述问题的关切。农业产出的多少是衡量农地制度 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般由 20~30 户组成,也有少数合作 绩效最主要的标志,本文通过对解放后几个典型阶段的农业产社的规模比较大 。它对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生活有着很大
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初级合作社的产出进行比较,对我国今后的农地制度发展方向作一探讨。
量,显著超过个体农民。1955 年,全国进行秋收分配的合作社是 一、解放后不同时期的农业产出情况 634 000 个,这些合作社农产品的平均单位面积产量和个体农 (一)“土改”时期(1950 年 ~1953 年)的农业产出情况 民相比,有了明显的增长(见表 2);二是初级合作社社员的收入 解放前夕,我国仍是一个土地高度集中的封建私有制国 也有显著的提高,不仅比个体农户高,一般也比互助组组员高 家。解放后,国家着手土地改革。1950 年 6 月,中央人民政府通
(表 3 是湖南、湖北、江西 3 省 10 个乡 1953 年参加互助合作组 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第 1 条明确指出:“土改的
织的农户同个体农户平均收入的比较)。 目的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
表 2 195 5年初级合作社农产品单产与个体农民的比较 制,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 道路”。国家以此为开端,经过有计划、有步骤、分期分批地开展 土 地改革运动,到 1953 年春,除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及 台湾省外,全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共有 3 亿多无地、少地的农 民,先后无偿获得了 7.3 亿亩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 当农民成 为土地真正的主人后,就大大激发了他们生产的 积极性,从而使农业生产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见表 1)。 表 1 中国 194 9年 ~195 2年部分农产品产量增长倩况 资料来源:王琢、许浜:《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论》,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 年,第 76- 77 页 表 3 湖南、湖北、江西 3 省 10 乡 195 3年参加互助合作组织 的农户与个体农户平均收入的比较 资料来源:《中国农业年鉴》,1980 年 到 1952 年,全国粮食产量比 1936 年历史最高产量增长
9.3%,比 1949 年增长 44%,年平均增长 14.6%;棉花产量比 资料来源:王琢、许派:《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论》,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 年,第 78 页 1936 年历史最高产量增长 53.6%,比 1949 年增长近 2 倍。
(二)“合作化运动”时期(1955 年 ~1958 年)的农业产出情 2.高级合作社时期。1955 年夏季之后,农业合作化步伐骤
【收稿日期】2009- 01- 05
【基金项目】司法部 2007 年度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农业投资法制化研究”(07SFB203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志彬(1 965- ),男,陕西乾县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农村政策;袁一方,男,陕西安康人,厦门大 学经济学院,研究方向:财政学。
輧輮
间理论的探索和实践的检验,确立了农村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 然加快。1955 年,**发表了《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
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基本格局,农产品产量在稳定中也不断提 告,认为合作化的高潮已经到来,提出一些地方有些“**”,要
高。因篇幅所限,本文选取了 1979 年 ~1997 年各年农业生产情 “赶快上马”。来自高层的政治压力,把农村合作化运动推向
况资料(见表 7)。 “左”的错误轨道。于是,各地全面行动起来,动员农民入社,许
多农民迫于时势,不得不“自愿”加入。在迅速实现初级形式的 表 6 “三级所有、队为基础”时期农业生产情况1962(~197) 8
合作化基础上,不到两年时间,就在全国农村一举实现了高级
形式的合作化。高级社的普遍建立,标志着土地私有制向公有 制转变。 高级社时期,虽然农业产量也逐年上升,但粮食单产却有 所下降。不过,这一时期所进行的兴修农田水利、改良土壤,对 于后来农业抵抗自然灾害能力的提高,还是起了一定的积极作 用的。表 4 是农业合作化时期粮食、棉花等产量增长情况。 表 4 中国 195 3年 ~195 7年部分农产品产量增长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农业年鉴》,1980 年 资料来源:《中国农业年鉴》,1980 年,第 34- 36 页
表 7 1979 年 ~199 7年农业生产情 况单位:万吨 (三)人民公社化时期(1958 年 ~1978 年)的农业产出情况 为了巩固和发展农业合作社,1958 年 8 月,中央政治局北 戴河扩大会议通过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 声势浩大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就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漫延开来。 1958 年 9 月初,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全国达到高潮。到 11 月初, 全国农村原有的 75 万多个农业合作社组成了 23 600 多个“一 860 多万户,占全 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参加公社的农户有 12 国农户总数的 99%。在不到 3 个月的时间里,全国范围内实现 了人民公社化。 人民公社制度实行不到半年时间,就陷入了困境,粮食全 面减产,农业总产值在 1959 年下降了 13.6%,1960 年下降了 12.7%,1961 年又继续下降了 2.4%(见表 5)。 表 5 人民公社化时期部分农产品产出情1958况( 196-)1 资料来源:《中国农业年鉴》1980- 1998 各年整理而成
资料来源:《中国农业年鉴》,1980 年 二、我国农地制度的发展方向 与此同时,农民生活水平迅速下降,绝大多数地方粮食不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基本的经营形式将长期存 足,很多地方出现了饿死人的情况,甚至在广西、安徽、河南等 在
地还出现了人吃人的情况,城市也出现了大量的浮肿病。 如前所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我国作为一种制度,是
人民公社化运动还包括土地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特 在 1978 年以后确立的,但作为一种经营形式,合作化运动的时 殊时期。20 世纪 60 年代初期所确立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 期就出现了。例如,根据资料记载,1956 年 5 月份,浙江省温州 的农村土地制度体系和农业体制,是在纠正人民公社化形势下 地区永嘉县的燎原农业合作社的社员为抵制高级社办得过急
以及出现的许多严重问题,开始试行包产到户,并取得了显著 的所作出的一种应急措施。它的产生和建立,与人民公社化制度
相比,显示出了很多优点。“三级所有、队为基础”时期农业生产 成效。这些责任制后来都以各种理由被打压下去了。1978 年
责任制被确立后,其形式在很短时间内也发生过变化,首先出 现情况见表 6。
的是包工,即承包一定的工作量,承包的工作量完成后生产 队给(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 年以后)
承包人计一定量的工分。承包人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 几个人。“大锅饭”的弊端一天天显露出来,最终引起了国家重视。
这种责任制形式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但因为仅限于 1978 年 12 月,党中央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 小工量、短
时期承包,工分不与产出挂钩,农业产出效果并不明 显;其次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决定》明确指出要建
是包产,即包产量,农户承包一定量的土地,最后产出 交够国立严格的生产责任制,认真执行按劳分配原则,克服平均主义,
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的全归自己。这种责任制形式不对包产到组、联产计酬等生产责任制进行了肯定,各地以此为 计工
分,把劳动与自己所得结合起来,从而提高了劳动产出效 率;最契机,普遍推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到 1983 年底,实行包干到户
的农户已占到农村总户数的 94.5%,1984 年则达到了 98.6%。 后是包干,即在包产的基础上,生产队把集体的牲畜、农 机具
等也承包给农户,因而也叫大包干,更受农(下转第 40 页) 总体来看,1978 年开始的农村土地制度变革经历了五年时
輧輯
速走向混业经营,但有效的监管制度并没有及时跟上。商在投行、 为趋同。如果在某一领域(如房贷证券化)产生失误,便会立即引
行采取不同的监管政策取向下,各自领域内的具体监管措施 起全局性危机。
单一,增加了趋同现象的发生。其中,对投资银行业务、金融衍 2.买方趋同:金融衍生品的复杂性和规模效益使得其市场 生市场采取的是放任政策,企图无为而治;对商业银行虽然按 上的买方从一般企业、组织、散户转向以机构投资者为主。除了 照巴塞尔新协议实行了严格的监管,但过于统一的支柱要求条 各种对冲基金、共同基金、养老基金外,投资银行、商业银行、保
款、统一的风险控制模型、统一的 IT 处理流程等,却招来了所 险公司、政策性金融机构也同时成了巨额持有者。这不但使得 有受约束机构的行为趋同而导致市场瘫痪,自我调节机制失 市场买方由社会各行业、各阶层大比例集中到金融业同一体系
效。 之内,而且使得买方与卖方的差异界限日益淡化,更加促成了
【 参考文献 】 决策模式的趋同、市场行为的趋同。
3.产品趋同:由于上述交易主体、交易目的的趋同,又带来 [1] Soros,G.The New Paradigm for Financial Markets:The Credit Crisis of 了产品开发、产品设计的趋同。支撑证券化的资产池趋同、衍生 2008 [M].Public Affairs Press,2008.
[2] Persaud A.and Saurina J.Will Basel ? Help Prevent Crises or Worsen 证券的参数趋同、信用增级的方法趋同,甚至最后连产品的营 Them?[R].Point of View,Finance & development,IMF,June,2008. 销策略都在趋同。这种产品的趋同反过来又进一步加重了交易 [3] Eatwell J.and Persaud A.Freddie Mac and Fannie Mae.Damned by a 主体和交易目的的趋同。最终使得美国的房贷证券化虽然市场 Faustian Bargain [N].Financial Times,2008. 庞大,遍布到了全世界,但却品种稀少、性质单一,市场相关性 [4] 陆克文.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与变革[J].中国金融,2009,(6). 大大提高,一旦在某一品种上产生差错,极易引发连锁式系统 (责任编辑:L 校对:Z) 性危机。
4.监管方法趋同:金融管制放开后,虽然美国的金融业迅
(三)土地所有权主体进一步明确将更加迫切 (上接第 31 页)民欢迎。
解放后不同时期的农业产出,反映了各个时期农地制度的目前,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仍然沿用了 “三级所有、队为基 础”
的模式。在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初期,由于“一大二 公”绩效。事实证明,责任制比集体大生产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土地产权关系变得相对明晰了,因而农业生产得到很快恢复和 由于责任明确,劳动成果不存在承包人之间的再分配,对农户
发展。根据资料记载,1962 年与 1961 年相比,全国粮食产 量有极大的激发作用,比包工、包产好。国家法律、政策一再强调
增加了 250 亿斤,尤其是这一时期在土地经营与管理方式上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长期不变,正是反映和顺应了这一客观要
重新出现的“包产到户”农业生产责任制,对农业经济发展和农 求。 村土地制度本身的完善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如安徽省宿县符离 (二)土地产权细分需求将更加旺盛 区 1961 年 3 月实行责任田办法,当年粮食总产 3 600 万斤,比 根据前述资料,1952 年全国粮食产量比 1936 年历史最高
1960 年的 3 050 万斤增长 18%,牲畜 6 557 头,比 1960 年增加 产量增长 9.3%,得益于“土改”让农民不仅是土地经营者,还成 1 364 头,增长 20.8%。但是,到了 1966 年,由于“左”的思潮的 为土地所有者,土地产权各个主体都很明确;农业合作化初期 指导,取消了当时的各种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使“三级所有、 队遵从了农民自愿原则,农业生产状况很好;合作化后期和人民
为基础”的农村土地制度仅剩下一个空壳,农业生产发展受 到公社时期,土地高度集中,产权模糊,虽然生产轰轰烈烈,声势
了严重的阻碍。据统计资料,直到 1978 年,全国平均每人占 有浩大,但效果不理想,生产连年下降,民不聊生;1978 年实行承
的粮食大体仍相当与 1957 年的水平,近 23%的生产队人均 口包责任制后,又是另一种景象。**后最早实行土地承包制的 粮在 180 公斤以下,即每人每日不足 0.5 公斤,全国仍有 1 亿多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就是明显例证。小岗生产队 农民的温饱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有 1 100 亩耕地,在初级社时粮食常年产量在 18 万斤左右,人
从目前来看,“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土地所有权模式本 均 1 000 斤左右。高级社后,产量立即下降,1957 年全队粮食总 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农民集体”作为土地所有权主体缺乏实 在产 6 万多斤,比 1956 年的 16.5 万多斤减产 10 万多斤,到 1960
性,而把土地交给一个虚无缥缈的主体,土地怎么能被管好、 用年,“**”十年,该村年产量只有两三万斤,人均口粮一
二百斤,生产、生活主要依靠政府救济。实行包干到户后,当年好,管不好,用不好,势必又损害有关主体的利益 。农业产出 在这粮食产量就达到 13 万多斤 ,向国家交售粮食 3 万斤 ,油 料 段历史出现的反复说明,农业增长不是集体土地所有权下 的“集25 000 斤,肥猪 35 头,人均口粮 800 多斤,人均分配收入 200 体”带来的,而是在落实责任制后,由农民带来的。因此, 如何多元。 进一步明确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让“农民集体”更加明 确、更
不难看出,土地生产规模越小,产权就越明晰,农民就越有 加实在,应该是今后土地立法的主要任务 。生产积极性,农业产出就越好。产权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它涉 【 参考文献 】
及主体、内容及权利边界等多个方面。解放后不同时期不同的 [1] 王琢,许浜.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农业产出,反映的不仅仅是责任制问题,也不仅仅是规模经营 1996. 问题,而是土地产权各个方面是否具体化的问题。所以,家庭联 [2] 裴长洪.家庭承包制与中国农村发展[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产承包责任制虽然将长期存在,但它仅仅从所有权的次层面解 1989.
决了经营主体的产权主体问题,还没有涉及所有权特别是与所 [3] 黄河土地法教程[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有权有关的产权内容及边界问题。这应该是今后理论研究和立 (责任编辑:L 校对:Z) 法解决的重点。
輨輮
范文三:解放后英语教育的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解放后英语教育的发展
作者:赵梓瑜 张威
来源:《校园英语 ·中旬》 2015年第 08期
【摘要】本文从我国英语教育发展的前期几个阶段分析出发,分析了我国英语教育从中学 开始的坎坷发展道路,随着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英语教育最终迈出了具有定位,目标明确 的外语教育模式,继而现在的大众外语教育包括中学及大学教育。
【关键词】英语教育 外语教育 教育发展
一、我国英语教育发展前期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学的英语教学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由于国 家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英语教学的发展过程充满曲折。简单来说,这一时期中学英语教学 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勉强维持阶段(1949-1956)、初步恢复阶段(1957-1965)、横遭破坏 阶段(1966-1976)、发展繁荣阶段(1977到现在)。
1.第一阶段。勉强维持阶这一时期,人民政府对文化教育事业予以极大的关注。由于国家 在革命与建设事业总的方钟是向苏联学习,所以在外语教学中突出俄语教学,英语在中学教学 中处于一种勉强维持的状况。
1950年 8月,教育部颁发了《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草案的 “ 分科说明 ” 中,关于 外国语学科的说明是:“ 初高中均须设一种,如有条件(如师资、教材等)宜设俄语,但已授 英语之班级,仍应继续授英语,不可中途变更,其不具备俄语条件的学校,亦宜暂授英语。 ”
1952年 3月,教育部颁发试行《中学暂行规定(草案)》,明确中学为六年,分初、高 中各三年。在中学课程设置方面,关于外国语课的说明仍是:“ 外国语一种,各校得视具体条 件,教授俄语或英语 ” 。每周课时也未变动,初中每周 3学时,高中每周 4学时。
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当时,在教育方面提出的口号是:为要胜利地 完成教育建设工作的任务,首先要加紧学习苏联的先进教学经验。在外语教育方面, 1954年 4月 3日,政务院发布关于全国俄文教学工作指示,明确提出:“ 高等学校应开设俄文课 ” , “ 高 中和中等技术学校可设俄文课,但由于师资缺乏,目前可先在有条件的学校开设 . 然后再逐渐 普及。初中一般不设外国语 . 如己设立并办有成绩者,可继续下去,并应办得更好。 ”1955年 6月,教育部颁布《 1955一 1956学年度中学授课时数表》,表中,初中外国语一课已被取消, 高中每周安排 4小时。
1956年 7月,教育部下达《关于中学外国语科的通知》,这个通知在我国解放后的中学 外语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纠正了建国后忽视英语教学的偏向,撤销了 1954年起初中停 开外语科的决定。这个通知的下达结束了我国中学英语教学勉强维持的局面。
范文四:解放后一中校园的学生刊物
一楼人家?[角落] [飞语] 发表于:12-03-17 22:32?[只看该作者]
近期在整理学校资料时,看到几张校内出版的学生刊物。
最早的是1949年10月18日出版的《一中生活》,它是油印的。
后来改成了铅印。
现在只保留了三十期。
1950年6月17日,发行了《快报》。
1958年12月17日,发行了《红专》报。
不知何因,留下的这些都只有不多的几份。
[胡老师教育]丫头上了春季班,考试都淡定了
回复?引用
猜你喜欢换一换
·校园杂志征集刊物名称
·六合一中校园新景
·一中学生的优势
·回忆当年一中校园保卫战
·一中的校园风光图片
·徐州一中几十个学生食物中毒
一站式帮你搞定筹婚事宜抓住瞬间记录永恒绘多彩生活西祠活动平台新手指南胡同大妈微信,不定时抢福利
16620514
离线
一楼人家?[角落] [飞语] 发表于:12-03-17 22:36???[第2版 03-17 22:36]?[只看该作者]
第2楼
还有
范文五:中国解放后的税收发展历史
中国解放后的税收发展历史
从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50多年来,中国税制改革的 发展大致经历了 3个历史时期:长一个时期是从 1949年到 1957年, 即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这是新中国税制建立和巩固的 时期。 第二个时期是从 1958年到 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 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召开以前, 这是中国税制曲折发展的时期。 第 三个时期是 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实行改革、开 放政策以后的新时期, 这是中国税制建设得到全面加强, 税制改革不 断前进的时期。
在上述 3个历史时期内, 中国的税收制度先后进行了 5次重大的 改革:第一次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 1950年,在总结老解放区税制建 设的经验和清理旧中国税收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人民共和国的新税 制。第二次是 1958年税制改革,其主要内容是简化税制,以适应社 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以后的形势的要求。 第三次 是 1973年税制改革,其主要内容仍然是简化税制,这是“文化大革 命”的产物。第四次是 1984年税制改革,其主要内容是普遍实行国 营企业“利改税” 和全面改革工商税收制度,以适应发展有计划社会 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第五次是 1994年税制改革,其主要内容是全 面改革工商税收制度,以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1958年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简化工商税制,试行工商统一税, 甚至一度在城市国营企业试行 “税利合一” , 在农村人民公社试行 “财
政包干”。至此,中国的工商税制共设 9个税种,即工商统一税、工 商所得税、盐税、屠宰税、利息所得税(1959年停征)和牲畜交易 税(无全国性统一法规)。其他税种还有农业税、牧业税、契税(从 20世纪 50年代中期以后基本停征)、关税、船舶吨税。
1962年, 为了配合加强集贸市场管理, 开征了集市交易税, 1966年以后各地基本停征。
1973年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仍然是简化工商税制。至此,中国 的工商税制一共设有 7种税,
财税部门从 1978年底、 1979年初就开始研究税制改革问题,提 出了包括开征国营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等内容的初步设想与实 施步骤,并确定, 为了配合贯彻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第一步先行解 决对外征税的问题。
从 1980年 9月到 1981年 12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先后 通过并公布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 个人所得税法和外国企业 所得税法。同时,国务院明确,对中外合资企业、外国企业和外国人 继续征收工商统一税、城市房地产税和车船使用牌照税。这样,就初 步形成了一套大体适用的涉外税收制度, 适应了中国对外开放初期引 进外资,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需要。
在建立涉外税制的同时, 财税部门就改革工商税制和国营企业利 润分配制度做了大量的调研工作, 并在部分地区进行了试点。 在此基 础上,财政部于 1981年 8月向国务院报送了《关于改革工商税制的 设想》,并很快获得批准。
11月,国务院向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提交的 《关于第六个五年计划的报告》 提出了今后 3年税制改革的任务, 获 得大会通过。
在此期间, 国务院还批准开征了烧油特别税, 发布了牲畜交易税 暂行条例。
2.改革开放初期的税制改革(1978年 ~1982年)
在 1978年底至 1982年期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地提出了 改革经济体制的任务,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进一步提出 要抓紧制定改革的总体方案和实施步骤, 在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 (即 1986年至 1990年)逐步推开。这些重要的会议及其所作的一系列重 大决策, 对于这一期间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税制改革具有极为重要 的指导作用。
`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时期的税制改革(1983年 ~1991年) 在 1983年至 1991年期间, 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的发 展有了重大突破, 从而为这一时期的税制改革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 和法律、政策依据。这一时期是中国税制改革全面展开的时期,取得 了改革开放以后税制改革的第二次重大突破。
国务院决定从 1984年 10月起在全国实施第二步 “利改税” 和工 商税制改革,发布了关于征收国营企业所得税、国营企业调节税、产 品税、增值税、营业税、盐税、资源税等税收的行政法规。
此后, 国务院陆续发布了关于征收集体企业所得税、 私营企业所 得税、 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 个人收入调节税、 城市维护建设税、 国营企业奖金税(1984年发布, 1985年修订发布)、集体企业奖金 税、事业企业奖金税、事业单位奖金税、国营企业工资调节税、固定 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其前身为 1983年开征的建筑税)、房产税、 车船使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筵席税等税收的行政法规, 并决定开征特别消费税。
1991年,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将中外合资企业 所得税法与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合并为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 税法。
至此,中国的工商税制共有 32种税收,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浅析解放后县级政府组织形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