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碧螺春
《碧螺春》教学设计
【教材解读】
《碧螺春》是冀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里的一篇课文。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描绘了久负盛名的碧螺春名字的由来以及采摘、制作和品尝碧螺春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色、香、味、形俱佳的碧螺春的喜爱和对勤劳的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教学理念】
1、加强理解、体验、感悟,通过读、听、看、练、议的最基本的语文教学形式,让学生与文本紧密的接触,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课文、感悟文本,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体验茶艺,激发作者对色、香、味、形俱佳的碧螺春的喜爱和对勤劳的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2、注重实践、综合、开放。在课堂上让学生亲自泡茶、品尝。在品茶的过程中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碧螺春特有的韵味。把语文学习和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深化文本的意蕴。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2、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用“关于”、“如果??那么??”造句。
3、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碧螺春的。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心灵手巧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碧螺春的。感受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心灵手巧。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茶具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披文入情
1、师述:茶,是中国的特产,提起龙井、毛峰、绿杨春、铁观音这些名茶,更是名闻遐迩。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苏州吴县盛产一种以“蜷曲成螺,碧绿清香”而驰名的茶,它就叫“碧螺春”。(板书课题:碧螺春)
2、碧螺春驰名中外,有位外国诗人在品茶之余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大屏幕出示诗句)看了这句话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3、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来朗读全文,读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难懂的地方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课文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而难忘的印象?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学课文
(1)提出自学要求:
A、读准字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顺每句话。
B、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C、想想课文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D、学生自学,教师适时辅导。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对学生不懂的词语教师作适当讲解。
(3)、课文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
3、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一部分写什么?
4、学生讨论分段情况。
第一段(1~2节)写碧螺春的产地及名字的由来。
第二段(第3节)写碧螺春的采摘。
第三段(第4~5节)写碧螺春的制作。
第四段(第6节)写品尝碧螺春有一种陶醉的感受。
第五段(第7节)写碧螺春以其独有的特点赢得了人们的喜爱。
5、再读课文,把你最喜欢的一段朗读给大家听。
三、学习课文第一节
1、“碧螺春”这个名字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一部分。把碧螺春的传说讲给同桌听。
2、学生讲述碧螺春的传说。
3、小结
五、总结课文
今天,我们了解了碧螺春名字的由来,它的采摘、它的制作更有着一道道工艺,要是能亲自品尝一下碧螺春,更是让人回味无穷。课文同样以优美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这些过程,请大家课后细细品读课文语言,体会其中的乐趣。
六、作业: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抄写课后词语。
七、板书:
17 碧螺春
由来
采摘
焙茶
品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大屏幕播放背景图,同时播放音乐)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碧螺春的产地和她的一个美丽的传说,现在,在这优美的音乐中,你来把这个传说介绍给大家,好吗?
2、你从碧螺春的传说中了解了什么?(香)怪不得古代诗人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入出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百里醉。”
过渡:碧螺春的出名不仅仅是因为它的香,它的采摘,它的制作,还有一道道严格的工序,要是品上一口啊,更是让人回味无穷,通过今天这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会对碧螺春有一个更深刻的了解。
二、精读感悟
1、图画再现、走进茶乡
谈话:“碧螺春的采摘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每年刚交春分,碧螺春茶汛便开始了。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一起碧螺春的故乡——苏州吴县去旅游一番,看一看碧螺春的生长环境以及它的采摘过程。”(出示录像剪辑)
(1)“看了之后,你有什么感受吗?你能用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来谈谈你的感受吗?”
(2)学生汇报。 (3)结合语言材料理解“这是一幅美丽动人的图画。”
①从“随着几声嘹亮的鸡叫,湖山的早晨醒来了”等语句中感受江南春光的无限美好,指导朗读。
②从“披着晨雾,踏着朝霞,采茶姑娘三五成群,结伴向茶园走去”等语句中体会采茶姑娘的勤劳灵巧和兴奋喜悦的心情,练读。
3)给这幅图加上一个名字,并且说说你的理由。
(4)配乐朗读。
小结:湖山的茶园风景美,采茶的姑娘神态美、动作美,这一切构成了一幅美丽动人的江南春光图。
2、角色扮演、体验茶艺
过渡:清晨采茶是一幅美丽动人的图画,入夜制茶更是让人新奇无比。
(1)自由读,哪里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2)根据交流出示:“忽而揉,忽而搓,忽而捺,忽而抓,嫩叶如同一条青龙一下翻飞,煞是好看。”(出示多媒体课件)
(3)你是不是也能像焙茶手一样来演一演这些动作,另外请一个同学来为你解说。(学生演示)
(4)从这些动作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技艺高超)
渐渐地,随着水分的蒸发,叶芽的颜色变深了,条索纤纤,蜷曲成螺。这时一边降温一边揉捻、搓团,待到茶叶捏拢放开就能自行松散之时,满屋子已弥漫着浓郁的芳香。引读:此时的茶叶——(媒体出示)干而不焦,脆而不碎,青而不腥,细而不断。无怪乎人们称它为“工艺茶”了!
(5)为什么称它“工艺茶”?(这是工艺品,不仅外观美,而且是焙茶手辛勤劳动与高超技艺的结晶。)
(6)看着这“工艺茶”你想说些什么呢?
过渡:看着这工艺茶,老师最想说,我要泡上一杯尝尝,你们呢?
3、 演示、观察品茶
(1)现场沏茶引导观察(四人小组一杯) (2)汇报:你们看到了什么?
(3)交流:色:碧绿清澈
香:清香扑鼻 味:甜津津的 形:清螺入水,姿态动人
(4)你在品茶时想到了什么?怪不得连外国文诗人也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
(5)在这一杯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你看到了什么?还看到了什么?
小结:碧螺春真不愧是“天下第一茶”啊!
三、总结课文
这篇课文主要向我们描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拓展练习
如果你是江南碧螺春有限公司的广告策划人员为碧螺春进行广告宣传,你的广告语将怎样设计?
五、板书
碧螺春
采摘 美丽动人
制作 揉、捻、搓、抓
品尝 色、香、味、形 最近读者
范文二:碧螺春
凡是品饮过碧螺春的人,都会由衷赞赏它的嫩绿隐翠、叶底柔匀、清香幽雅、鲜爽生津的绝妙韵味,但茶友们是否也会对它那雅韵十足的名称而感到好奇呢,说起它的名称之来历,这里面还有个趣味盎然的故事:碧螺春原名吓煞人香,茶友们一定会觉得这个名字怪怪的,是怎么叫起来的呢,相传在清康熙年间,有一年洞庭东山碧螺峰上的茶树长得特别繁茂,采茶姑娘们采下来的。 茶用竹筐装不下了,就把多余的茶放在怀中。茶得热气后透出一阵异香,采茶姑娘们争呼吓煞人香(吴中方言),此茶由此得名。后康熙皇帝下江南,巡抚宋荦以此茶进献,康熙帝对茶大加欣赏,但觉其名不雅,便据其采撷于碧螺峰,茶色碧绿,形曲似螺,又值于早春采撷,因此钦定茶名碧螺春。从此以后碧螺春茶就成为了历年进贡之茶中珍品。
碧螺春茶原产于苏州东、西山, 但关于碧螺春却有着许多美丽而动人的传说。一种传说讲:碧螺春兴于唐代、盛于宋朝,明清之际遍及江南。因色如碧、形似螺,又值春天之际,故而得名。据说,此茶为王母娘娘派仙鹤传的种,山人朱元正独得其妙,植于山崖下。初称其为“吓煞人香”,后清康熙南巡到东山,才改名碧螺春。另一类说法也就是目前比较认可的一种,传说认为碧螺春至今已有三百年历史,当初茶农采茶,因“筐不胜贮,置于怀中,茶得热气,忽发异香”,茶农于是惊呼“吓煞人格香”,“吓煞人香”于是便成为碧螺春的俗名。后适逢康熙皇帝南巡,江苏巡抚宋荦用此茶进献,甚得嘉许,但圣上以为名称不雅,遂钦赐“碧螺春”之名。于是,今天就有了人人传颂的碧螺春美称。
碧螺春传说(东山篇)很早以前,东洞庭莫厘峰上有一种奇异的香气,人们误认为有妖精作祟,不敢上山。一天,有位胆大勇敢、个性倔强的姑娘去莫厘蜂砍柴,刚走到 半山腰,确闻到一股清香,她也感到惊奇,就朝山顶 观看,看来看去没有发现什么奇异怪物,为好奇心所 驱,她冒着危险,爬上悬崖,来到山峰顶上,只见在石 续里长着几棵绿油油的茶树,一阵阵香味好像就从树上发出来的。她走近茶树,采摘了一些芽叶揣在坏 里,就下山来,谁知一路走,怀里的茶叶一路散发出 浓郁香气,而且越走,这股香气越浓,这异香薰得她 有些昏沉沉。回到家里,姑娘感到又累又渴,就从怀 里取出茶叶,但觉满屋芬芳,姑娘大叫“吓煞人哉,吓 煞人哉~”,一边撮些芽叶泡上一杯喝起来。碗到嘴边,香沁心脾,一口下咽,满口芳香;二口下咽,喉润 头清;三口下咽,疲劳消除。姑娘喜出望外,决心把宝 贝茶树移回家来栽种。第二天,她带上锄头,把小茶 树挖来,移植在西洞庭的石山脚下,加以精心培育。几年以后,茶树长得枝壮叶茂,茶树散发出来的香 气,吸引了远近乡邻,姑娘把采下来的芽叶泡茶招待 大家,但见这芽叶满身茸毛,香浓味爽,大家赞不绝 口,因问这是何茶,姑娘随口答曰:“吓煞人香。”从 此,吓煞人香茶,渐渐引种繁殖,遍布了整个洞庭西 山和东山,
采制加工技术也逐步提高,逐步形成现今具有“一嫩三鲜”(即芽叶嫩,色、香、味鲜)特点,碧绿 澄清,形似螺旋,满披茸毛的碧螺春茶。
至于吓煞人香怎么改名为碧螺春,据说是皇帝下江南时,品尝此茶,见其香气芬芳,味醇回甘,碧绿清澈,爱不释手,因“吓煞人香”茶名太俗,才赐名为 “碧萝春”。以后因其形如卷螺,又称“碧螺春”了。
碧螺春传说(西山篇)
相传很早以前,西洞庭山上住着一位美 丽、勤劳、善良的姑娘,名叫碧螺。姑娘喜欢唱歌,又 有一副清亮圆润的嗓子,唱起歌来像甘泉直泻,逗得 大伙非常欢乐。这歌声打动了隔水相望的东洞庭山 上的一个小伙子,名叫阿祥。这阿祥长得魁梧壮实, 武艺高强,以打渔为生,为人正直,又乐于助人,方圆 数十里,人们都夸他、爱他。碧螺常在湖边结网唱歌, 阿祥老在湖中撑船打鱼,两人虽不曾有机会倾吐爱慕之情,但心里却已深深相爱,乡亲们也很喜欢这两个人,因为他们给乡亲们带来幸福和欢乐。
有一年初春,灾难突然降临太湖。湖中出现一条 凶恶残暴的恶龙,狂风暴雨,兴妖作怪,还扬言要碧 螺姑娘做他的“太湖夫人”,搞得太湖人民日夜不得安宁。阿样决心与恶龙决一死战,保护洞庭山人民的生命安全,也保护心爱的碧螺姑娘免遭魔难~
一个没有月亮的晚上,阿祥操起一把大渔叉,悄 悄潜到西洞庭山,见恶龙行凶作恶之后正在得意地 休息,阿祥乘其不备猛窜上前,用尽全身力气,把手 中渔叉直刺恶龙背脊。恶龙受了重伤,挣扎了一下, 就张开血放大口,加倍凶狠地向阿祥扑来。阿祥高举渔叉勇猛迎战,于是一场恶战展开了,从晚上杀到天明,从天明又杀到晚上,杀得天昏地暗,地动山摇,那山上、湖里留下了斑斑的血迹,直到斗了七天七夜, 阿祥的鱼叉才刺进了恶龙的咽喉,这时双方都身负 重伤,精疲力竭了,恶龙的爪子再也拾不起来,而阿 祥的鱼叉也举不动了,跌倒在血泊中昏了过去。
乡亲们怀着深深感激和崇敬的心情,把阿祥拾了回来,碧螺姑娘一看心如刀绞,为了报答阿祥救命之恩,她要求把阿祥抬进自己家中,由她亲自照料。碧螺姑娘千方百计为他治疗,日夜陪伴在床边,细心加以照料,当阿祥痛苦的时候,还轻轻地哼着最动听的歌。可是,阿祥的伤势仍一天天恶化。阿祥知道碧 螺姑娘日夜陪在他身边,感到莫大快慰,他有多少话要向姑娘倾诉啊,可是虚弱的身体使他说不出话来,他只能用无限感激的目光凝视着姑娘。
碧螺姑娘更是焦急万分,她在乡亲们的帮助下,访医求药,仍不见效。一天,姑娘找草药来到了阿祥与恶龙搏斗过的地方,忽然看到一棵小茶树长得特别好,心
想:这可是阿祥和恶龙搏斗的见证,应该把它培育好,让以后的人们知道阿祥是如何为了人民 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而不惜流血牺牲的~接着就给小茶树加上些肥,培了些土。以后她每天跑去看看, 惊蛰刚过,树上就长出很多芽苞,春意盎然,非常可爱,在寒冷的气温下,碧螺怕芽苞冻着,就用小嘴含住芽苞,这样每天早晨都去含一遍。至清明前后,芽苞初放,伸出了第一片、第二片嫩叶。姑娘看着这些 嫩绿的芽叶,自言自语地说:“这棵茶树是阿样的鲜血滋润的,我会唱歌的嘴含过的,何不采些回去给 阿祥喝,也表达我的一番心意。”于是采摘了一把嫩梢,揣在怀里,回家后泡了杯茶端给阿祥。说也奇怪, 这茶刚倒上开水,就有一股纯正而清馥的高香直沁心脾,阿祥闻了精神大振,一口气把茶汤喝光。香喷喷、热腾腾的菜汤,好像渗透到了他身上每一个毛孔,感到有说不出的舒服。他试着抬抬手,伸伸腿,惊奇地说:“好怪啊~我简直可以坐起来了~这是什么 妙药,真比仙丹还灵呢。”姑娘见此情景,高兴得热泪 直流,也来不及拿竹篮盛器,飞奔到茶树边,一口气又采了一把嫩芽,揣入胸前,用自已的体温使芽叶萎蔫,拿到家中再取出轻轻搓揉,然后泡给阿祥喝。如此接连数日,阿祥居然一天天好起来了。阿祥终于坐起来了,拉着姑娘的手倾诉自己爱慕和感激之情,姑 娘羞答答地也诉说自己对阿祥的敬爱之心。阿祥得救了,姑娘心上沉重的石头落了地。就在两人陶醉在 爱情的幸福之中时,碧螺的身体再也支撑不住,憔悴的脸上没有一点血色,一天她倒在阿祥怀里,带着甜 蜜幸福的微笑,再也睁不开双眼了。阿祥悲痛欲绝,就把姑娘埋在洞庭山的茶树旁。从此,他努力繁殖培 育茶树,采制名茶。“从来佳茗似佳人”,为了纪念碧螺姑娘,人们就把这种名贵茶叶取名为“碧螺春”。
碧螺春名字的由来
洞庭碧螺春是我国名茶的珍品,以形美、色艳、香浓、味醇“四绝”闻名于中外。碧螺春始于何时,名称由来,说法颇多。据清代《野史大观》(卷一)载:“洞庭东山碧螺峰石壁,产野茶数株,土人称曰:?吓煞人香'。康熙己卯......抚臣朱荦购此茶以进......,以其名不雅驯,题之曰碧螺春。自地方有司,岁必采办进奉矣。”又据相传,明朝期间,宰相王鳌,是东后山陆巷人,“碧螺春”名称系他所题。又据《随见录》载“洞庭山有茶,微似岕而细,味甚甘香,俗称?吓煞人',产碧螺峰者尤佳,名? 碧螺春'”。 若以此为实,则碧螺春茶应始于明朝,在乾隆下江南之前就已名声显赫了。也有人认为:碧螺春是因形状卷曲如螺,色泽碧绿,采于早春而得名。不管碧螺春的名称由来如何,该茶历史悠久,早为贡茶是毫无疑义的了。
碧螺春产于江苏吴县太湖洞庭山,洞庭分东、西两山,洞庭东山是宛如一个巨舟伸进太湖的半岛,洞庭西山是一个屹立在湖中的岛屿。两山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5.5,16.5?C,年降雨量1200,1500毫米,太湖水面,水气升腾,雾气悠悠,空气湿润,土壤呈微酸性或酸性。加之质地疏松,极宜于茶树生长。
洞庭碧螺春产区是我国著名的茶、果间作区。茶树和桃、李、杏、梅、柿、桔、白果、石榴等果木交错种植,一行行青翠欲滴的茶蓬,像一道道绿色的屏风,一片片浓荫如伞的果树,蔽覆霜雪,掩映秋阳。茶树、果树枝桠相连,根脉相通,茶吸果香,花窨茶味,陶冶着碧螺春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质。正如明代《茶解》中所说:“茶园不宜杂以恶木,唯桂、梅、辛夷、玉兰、玫瑰、苍松、翠竹之类与之间植,亦足以蔽覆霜雪,掩映秋阳。”
碧螺春采制技艺高超,采摘有三大特点:一是摘得早,二是采得嫩,三是拣得净。每年春分前后开采,谷雨前后结束,以春分至清明采制的明前茶品质最为名贵。通常采一芽一叶初展,芽长1.6,2.0厘米的原料,叶形卷如雀舌,称之“雀舌”,炒制500克高级碧螺春约需采6.8,7.4万颗芽头,历史上曾有500克干茶达到9万颗左右芽头,可见茶叶之幼嫩,采摘功夫之深非同一般。细嫩的芽叶,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和茶多酚。优越的环境条件,加之优质的鲜叶原料,为碧螺春品质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采回的芽叶必须及时进行精心拣剔,剔去鱼叶和不符标准的芽叶,保持芽叶匀整一致。通常拣剔一公斤芽叶,需费工2,4小时。其实,芽叶拣剔过程也是鲜叶摊放过程,可促使内含物轻度氧化,有利于品质的形成。一般5~9时采,9,15时拣剔,15时~晚上炒制,做到当天采摘,当天炒制,不炒隔夜茶。 碧螺春炒制的特点是:手不离茶,茶不离锅,揉中带炒,炒中有揉,炒揉结合,连续操作,起锅即成。主要工序为:杀青、揉捻、搓团显毫、烘干。 杀青:在平锅内或斜锅内进行,当锅温190,200?C时,投叶500克左右,以抖为主,双手翻炒,做到捞净、抖散、杀匀、杀透、无红梗无红叶、无烟焦叶,历时3,5分钟。
揉捻:锅温70,75?C,采用抖、炒、揉三种手法交替进行,边抖,边炒,边揉,随着茶叶水分的减少,条索逐渐形成。炒时手握茶叶松紧应适度。太松不利紧条,太紧茶叶溢出,易在锅面上结“锅巴”,产生烟焦味,使茶叶色泽发黑,茶条断碎,茸毛脆落。当茶叶干度达六、七成干,时间约10分钟左右,继续降低锅温转入搓团显毫过程。历时12,15分钟左右。
搓团显毫:是形成形状卷曲似螺、茸毫满披的关键过程。锅温50,60?C,边炒边用双手用力地将全部茶叶揉搓成数个小团,不时抖散,反复多次,搓至条形卷曲,茸毫显露,达八成干左右时,进入烘干过程。历时13,15分钟。 烘干:采用轻揉、轻炒手法,达到固定形状,继续显毫,蒸发水分的目的。当九成干左右时,起锅将茶叶摊放在桑皮纸上,连纸放在锅上文火烘至足干。锅温约30,40?C,足干叶含水量7%左右,历时6,8分钟。全程约为40分钟左右。
产于苏州东、西山, 国十大名茶之一。属于绿茶。 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太湖洞庭山,太湖水面,水气升腾,雾气悠悠,空气湿润,土壤呈微松,极宜于茶树生长,由于茶树与果树间种,所以碧螺春茶叶具有特殊的花朵香味。据记载,碧螺春茶叶早在隋唐时期即负盛名,有千余历史。传说清康熙皇帝南巡苏州赐名为“碧螺春”。碧螺春条索紧结,蜷曲似螺,边沿上一层均匀的细白绒毛。“碧螺飞翠太湖美,新雨吟香云水闲 。”喝一杯碧螺春,仿如品赏传说中的江南美女。
碧螺春属于绿茶类。主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吴县太湖的洞庭山,所以又称“洞庭碧螺春”。碧螺春茶始于明代,俗名“吓煞人香”,到了清代康熙年间,康熙皇帝视察并品尝了这种汤色碧绿、卷曲如螺的名茶,倍加赞赏,但觉得“吓煞人香”其名不雅,于是题名“碧螺春”。从此成为年年进贡的贡茶。
碧螺春产地,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而且多是果木与茶树间作,茶吸果香,花窨茶味,孕育着碧螺春茶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质。
碧螺春茶是采摘一芽一叶为原料,制造500克特级碧螺春茶,需采6,7万颗芽叶。碧螺春茶外形条索纤细,卷曲成螺,满身披毫,银白隐翠,汤色碧绿清澈,香气浓郁,滋味鲜醇甘厚。冲泡碧螺春茶时可观赏到“雪浪喷珠,春染杯底,绿满晶宫”三种奇观。
碧螺春是一种驰名中外的绿茶,自古就是茶中珍品,唐朝时就被列为贡品。碧螺春以江苏省吴县太湖之滨的东、西洞庭山出产的茶叶为最佳。碧螺春条索紧结,蛾曲似螺,边沿上一层均匀的细白绒毛。泡在开水中,只见杯中犹如雪片飞舞,慢慢舒展成一芽一叶。汤色碧绿,味道清雅,经久不散。碧螺春因其碧绿澄清,形似螺旋,产于春季而得名。
碧螺春
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属于绿茶。 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太湖洞庭山,太湖水面,水气升腾,雾气悠悠,空气湿润,土壤呈微酸性或酸性,质地疏松,极宜于茶树生长,由于茶树与果树间种,所以碧螺春茶叶具有特殊的花朵香味。据记载,碧螺春茶叶早在隋唐时期即负盛名,有千余历史。传说清康熙皇帝南巡苏州赐名为“碧螺春”。碧螺春条索紧结,蜷曲似螺,边沿上
一层均匀的细白绒毛。“碧螺飞翠太湖美,新雨吟香云水闲 。”喝一杯碧螺春,仿如品赏传
说中的江南美女。
范文三:碧螺春
碧螺春》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2、学会 5个生字,认识 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用 “关于”、“如果??那么??”造句。
3、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碧螺春的。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体会 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心灵手巧。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 知道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碧螺春的。 感受碧螺春特 有的色、香、味、形,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心灵手巧。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知道我们江苏太湖生产地一种名茶叫什么吗?(碧螺春) 二、范读课文 (听录音 )
听课文录音,提出学习要求:为什么茶叶的名字要用上“春”呢?课 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全班交流)
三、自读课文(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顺每句话。
2、画出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了解它们的意思,仍 然不懂的请做上记号。
四、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引导学生把课文 读正确。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对学生不懂的词语教师作适当讲解。 五、指导书写生字
1、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后,指名板演。
2、引导评价,适当范写。
3、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练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二、精读课文
1、学习第一段
“久负盛名”什么意思?说明了碧螺春什么?
2、细读第二段
(1)采摘茶叶也有一番技巧,第三、四自然段就是写了清晨,采茶 姑娘在茶园里采摘嫩芽的情景, 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 边读边在脑海 中想象这幅画面, 然后说一说你觉得哪些地方写得很美, 给你的印象 最深刻?为什么?
(2)集体交流:
从“空中弥漫??茶树丛中” “太阳升起来??染上一层金色”中感 受江南春光的无限美好;
从 “披着晨雾??结伴向茶园走去” “不时传来银铃般的欢笑声” “采 茶姑娘??摘下一片片嫩叶” 中体会采茶姑娘的勤劳和灵巧及采茶时 兴奋、愉快的心情。
(3)制作茶叶更有一番讲究,阅读第五自然段,你看了制作碧螺春 茶有什么感受?(交流时谈感受,抓动词“揉、搓、捺、抓、揉捻、 搓团”)
3、品读第三段
(1)引读:如果说——看制作碧螺春茶有一种新奇的感觉的话, 那么——品尝碧螺春茶就更有一种陶醉的感受了。
(2)体会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3)读读,说说自己的感受。
(4)有感情地诵读这一段,体会品尝碧螺春茶的温馨和惬意。 4、学习第四段
(1)引读:碧螺春正是以它独特的——色、香、味、形赢得了人们 的喜爱。
怪不得有位外国诗人在品茶之余,还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在清 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
(2)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三、总结全课
1、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碧螺春”的?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
情?
2、完成课后的两个词语造句。
四、实践活动
1、请学着外国诗人那样,也写一句诗,赞颂这色、香、味、形俱佳 的碧螺春茶;
2、请课后搜集有关我国茶文化的资料,利用班队课进行交流,比比 谁搜集的资料多,看看谁介绍得清楚明白。
《碧螺春》教学设计之二
佚名
教学要求:
1 学会本课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用 “关于” 、 “如果??那么??” 造句。
2 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碧螺春”的。
3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 感受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 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心 灵手巧。
4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 4自然段。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背诵,感受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心灵手巧。 教具准备:网络课件。
教学时间:三课时。
板书:产地 名字由来
17 碧螺春 采摘 美丽动人的图画
制作 工艺茶
品茶 陶醉
第一课时
一、揭题
茶,是中国的特产,提起龙井、毛峰、芦阳春、绿杨春、铁观音这些名茶,更是 名闻遐迩。今天,我们所要学的课文就是介绍一种名茶的。
看了课题,同学们想知道些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
1 检查自学情况:
(1)读生字新词,读准子音,认清字型,联系上下文理解部分词语。
(2)指名读课文,帮助纠正子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
(3)指名回答揭题时所提的问题。
2 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可分为几段,每段写什么?
(1)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巡视辅导。
(2)集体讨论:
第一段:(1-2)写碧螺春的产地及其名字的由来。
第二段:(3-5)写采摘、制作碧螺春的情景。
第三段:(6)写品尝碧螺春有一种陶醉的感受。
第四段:(7)写碧螺春以它独特的色、香、味、形赢得了人们的喜爱。
3 分段朗读课文。
三、精读第一段。
(1) 自由轻声读这一段。 想一想: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碧螺春的产地与名字由来, 要用上“久负盛名”、“颇为雅致”,可以怎么说?
(2)指名发言,鼓励与众不同的说法,让学生领悟同样的意思有多种不同的表 达方式。(相机理解“久负盛名”、“颇为雅致”。板书:久负盛名)
四、指导书写生字
1 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后,指名板演。
2 评价,范写。
3 学生钢笔描红、临写,师巡视,纠正错误的写字姿势。
五、作业 :
1 练读课文
2 抄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提问: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碧螺春”的?(板书:产地名字由来采摘制作 品尝)
二、精读课文:
1、精读第二段。
(1)碧螺春久负盛名,一位外国诗人在品茶之余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在清香 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江南的春光究竟怎样的呢? (2)找出描写江南春光的自然段,好好地读几遍,有什么体会在书旁作简单批 注。
(3)交流体会。
课文第四自然段:从具体的句子中体会江南春光的无限美好, 采茶姑娘勤劳灵巧、 采茶时心情愉快。理解“翠绿欲滴、神采飞扬”
出示课件
(4)除了“明媚”,还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江南春光?
(5)讨论:“绿树映衬着俊美的身影,构成一幅美丽动人的图画。”是个什么 句?为什么这样说?
(6)指导朗读、背诵,读出对江南春光的赞美和喜爱。
(7)过渡:清晨,茶园里闪现着采茶姑娘忙碌的身影,飘荡着她们银铃般的欢 笑声, 入夜之后, 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自由读第 5自然段, 把你最喜欢的句 子多读几遍,想一想为什么喜欢?
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你的同座听。
(8)集体交流:(出示句子)
忽而揉,忽而搓,忽而捺,忽而抓,嫩叶如同一条青龙上下翻飞,煞是好看。 这句话写的是嫩叶吗?为什么说嫩叶如同一条青龙?出示焙茶图(技艺纯熟) 此时的茶叶干而不焦,脆而不碎,青而不腥,细而不断,无怪乎人们称它为“工 艺茶”了。
理解“无怪乎”,人们为什么称它为“工艺茶”?(从网上查资料)
假如你当时看到这种茶叶,你会怎样想?(回答写在网页上)
(9)指导朗读第 5自然段。
(10)教师小结。
3 有感情地朗读 3-5自然段。
三、作业 :
1 写近反义词:
近义词:嘹亮()弥漫()明媚()
反义词:敏捷()繁忙()清澈()
2 背诵第四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复习:
背诵第四自然段。
二、细读课文第三段:
“碧螺春以它独特的色、香、味、形赢得了人们的喜爱。”让我们也沏上一杯碧 螺春,看它独特在哪儿?
(1)课文是怎样描写的呢?读第 6自然段,画出相关的句子。
(2)沏上一杯碧螺春,让学生观察,试着说说它的色、香、味、形。
(3)交流讨论。
(4)填写表格:
色:碧绿清澈香:清香扑鼻味:甜津津的形:青螺入水,姿态动人
(5)你喝过茶吗?谈谈你喝过的那种茶的色、香、味、形。(体会独特)
(6) 这一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读一读体会 (承上启下) 板书:陶醉,看录象
(7)造句:如果??那么??
(8)默读这一自然段,想一想:使作者陶醉的除了碧螺春独特的色、香、味、 形,还有什么?
学生讨论。
(9)指导朗读,读出品尝碧螺春茶的温馨和惬意。
三、细读第四段:
1 齐读。
2 说说 “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 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 这句话包含着诗人 怎样的感情?
(喜爱、赞美)
3 联系课文内容,练习说话: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
四、指导造句
1 读文后习题 4中的两个句子。
2 练习用“关于”、“如果??那么??”造句。
3 指名造句,引导评价。
五、总结课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这篇课文描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五、作业 :
1 造句:
关于??
如果??那么??
2 课外阅读网上的资料库。
教材解读】
《碧螺春》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里的一篇课文。这篇文 质兼美的散文描绘了久负盛名的碧螺春名字的由来以及采摘、 制作和 品尝碧螺春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色、香、味、形俱佳的碧螺春的喜 爱和对勤劳的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教学理念】
1、加强理解、体验、感悟,通过读、听、看、练、议的最基 本的语文教学形式, 让学生与文本紧密的接触, 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 课文、感悟文本,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体验茶艺,激发作者对色、 香、味、形俱佳的碧螺春的喜爱和对勤劳的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2、注重实践、综合、开放。在课堂上让学生亲自泡茶、品尝。 在品茶的过程中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碧螺春特有的韵味。 把语文学习和 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深化文本的意蕴。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2、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用 “关于” 、 “如果??那么??” 造句。
3、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碧螺春的。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 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心灵手巧。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 知道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碧螺春的。 感受 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心灵手巧。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茶具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披文入情
1、播放《中国茶》 MTV 。
师述:茶,是中国的特产,提起龙井、毛峰、绿杨春、铁 观音这些名茶,更是名闻遐迩。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 历史。 我国苏州吴县盛产一种以 “蜷曲成螺, 碧绿清香” 而驰名的茶, 它就叫“碧螺春” 。 (板书课题:碧螺春)
2、碧螺春驰名中外,有位外国诗人在品茶之余写下了这样的
诗句:“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 ” (大屏 幕出示诗句)看了这句话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3、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来朗读全文,读不懂的地方 多读几遍,难懂的地方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课文哪些地方给你留下 了深刻而难忘的印象?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学课文
(1)提出自学要求:
A 、读准字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顺每句话。
B 、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C 、想想课文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D 、学生自学,教师适时辅导。
2、检查自学效果
(1) 、指名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引 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
(2) 、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对学生不懂的词语教师作适当 讲解。
(3) 、课文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
3、 默读课文, 想想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一部分写什么?
4、学生讨论分段情况。
第一段(1~2节)写碧螺春的产地及名字的由来。 第二段(第 3节)写碧螺春的采摘。
第三段(第 4~5节)写碧螺春的制作。
第四段(第 6节)写品尝碧螺春有一种陶醉的感受。 第五段 (第 7节) 写碧螺春以其独有的特点赢得了人们的 喜爱。
5、再读课文,把你最喜欢的一段朗读给大家听。
三、学习课文第一节
1、 “碧螺春” 这个名字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呢?请同学们自由 朗读课文第一部分。把碧螺春的传说讲给同桌听。
2、学生讲述碧螺春的传说。
3、小结
五、总结课文
今天,我们了解了碧螺春名字的由来,它的采摘、它的制作 更有着一道道工艺, 要是能亲自品尝一下碧螺春, 更是让人回味无穷。 课文同样以优美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这些过程, 请大家课后细细品读 课文语言,体会其中的乐趣。
六、作业: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抄写课后词语。
七、板书:
17 碧螺春
由来
采摘
焙茶
品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 (大屏幕播放背景图,同时播放音乐)同学们,上节课我们 了解了碧螺春的产地和她的一个美丽的传说, 现在, 在这优美的音乐 中,你来把这个传说介绍给大家,好吗?
2、你从碧螺春的传说中了解了什么?(香)怪不得古代诗人 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入出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百里醉。 ”
过渡:碧螺春的出名不仅仅是因为它的香, 它的采摘, 它的制作, 还有一道道严格的工序,要是品上一口啊,更是让人回味无穷,通过 今天这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会对碧螺春有一个更深刻的了解。 二、精读感悟
1、图画再现、走进茶乡
谈话:“碧螺春的采摘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每年刚交春分, 碧螺春茶汛便开始了。 同学们,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碧螺春的故乡—— 苏州吴县去旅游一番, 看一看碧螺春的生长环境以及它的采摘过程。 ” (出示录像剪辑)
(1) “看了之后, 你有什么感受吗?你能用一个字、 一个词、 一句话来谈谈你的感受吗?”
(2)学生汇报。
(3)结合语言材料理解“这是一幅美丽动人的图画。 ” ①从“随着几声嘹亮的鸡叫,湖山的早晨醒来了”等语句 中感受江南春光的无限美好,指导朗读。
②从“披着晨雾,踏着朝霞,采茶姑娘三五成群,结伴向 茶园走去” 等语句中体会采茶姑娘的勤劳灵巧和兴奋喜悦的心情, 练 读。
(4)给这幅图加上一个名字,并且说说你的理由。
(5)配乐朗读。
小结:湖山的茶园风景美,采茶的姑娘神态美、动作美,这一切 构成了一幅美丽动人的江南春光图。
2、角色扮演、体验茶艺
过渡:清晨采茶是一幅美丽动人的图画, 入夜制茶更是让人新奇 无比。
(1)自由读,哪里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2)根据交流出示:“忽而揉,忽而搓,忽而捺,忽而抓,嫩 叶如同一条青龙一下翻飞,煞是好看。 ” (出示多媒体课件)
(3)你是不是也能像焙茶手一样来演一演这些动作,另外请 一个同学来为你解说。 (学生演示)
(4)从这些动作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技艺高超)
渐渐地,随着水分的蒸发,叶芽的颜色变深了,条索纤 纤,蜷曲成螺。这时一边降温一边揉捻、搓团,待到茶叶捏拢放开就
能自行松散之时,满屋子已弥漫着浓郁的芳香。引读:此时的茶叶— —(媒体出示)干而不焦,脆而不碎,青而不腥,细而不断。无怪乎 人们称它为“工艺茶”了!
(5)为什么称它“工艺茶”?(这是工艺品,不仅外观美, 而且是焙茶手辛勤劳动与高超技艺的结晶。 )
(6)看着这“工艺茶”你想说些什么呢?
过渡:看着这工艺茶, 老师最想说, 我要泡上一杯尝尝, 你们呢? 3、实物演示、观察品茶
(1)现场沏茶引导观察(四人小组一杯)
(2)汇报:你们看到了什么?
(3)交流:色:碧绿清澈
香:清香扑鼻
味:甜津津的
形:清螺入水,姿态动人
(4)你在品茶时想到了什么?怪不得连外国文诗人也写下了 这样的诗句“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 ” (5)在这一杯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你看到了什么?还看到 了什么?
小结:碧螺春真不愧是“天下第一茶”啊!
三、总结课文
这篇课文主要向我们描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 情?
四、拓展练习
如果你是江南碧螺春有限公司的广告策划人员为碧螺春进 行广告宣传,你的广告语将怎样设计?
五、板书
碧螺春
采摘 美丽动人
制作 揉、捻、搓、抓 品尝 色、香、味、形
范文四:碧螺春
名茶简介
名称:碧螺春
类别:绿茶
产地:江苏省苏州市太湖洞庭山
洞庭东山是宛如一个巨舟伸进太湖的半岛,洞庭西山是一个屹立在湖中的岛屿
。 碧螺飞翠太湖美 新雨吟香云水闲
碧螺春属于绿茶类。主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吴县太湖的洞庭山(今苏州吴中区),所以又称“洞庭碧螺春”。洞庭碧螺春茶产于洞庭东、西山的碧螺春茶,芽多、嫩香、汤清、味醇,是我国的十大名茶之一。碧螺春茶已有1000多年历史。民间最早叫“洞庭茶”,又叫“吓煞人香”。相传有一尼姑上山游春,顺手摘了几片茶叶,泡茶后奇香扑鼻,脱口而道“香得吓煞人”,由此当地人便将此茶叫
“吓煞人香”。到了清代康熙年间,康熙皇帝视察并品尝了这种汤色碧绿、卷曲如螺的名茶,倍加赞赏,但觉得“吓煞人香”其名不雅,于是题名“碧螺春”。从此成为年年进贡的贡茶。
洞庭碧螺春产区是我国著名的茶、果间作区。茶树和桃、李、杏、梅、柿、桔、白果、石榴等果木交错种植,一行行青翠欲滴的茶蓬,像一道道绿色的屏风,一片片浓荫如伞的果树,蔽覆霜雪,掩映秋阳。茶树、果树枝桠相连,根脉相通,茶吸果香,花窨茶味,陶冶着碧螺春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质。茶树、果树相间种植,令碧螺春茶独具天然茶香果味,品质优异。其成品茶外形紧密,条索纤细,嫩绿隐翠,清香幽雅,鲜爽生津,汤色碧绿清澈,叶底柔匀,饮后回甘。
碧螺春茶条索紧结,卷曲如螺,白毫毕露,银绿隐翠,叶芽幼嫩,冲泡后茶味徐徐舒展,上下翻飞,茶水银澄碧绿,清香袭人,口味凉甜,鲜爽生津,早在唐末宋初便列为贡品。
历史溯源
洞庭碧螺春是中国名茶的珍品,以形美、色艳、香浓、味醇“四绝”闻名于中外。碧螺春始于何时,名称由来,说法颇多。
又据相传,明朝期间,宰相王鳌,是东后山陆巷人,“碧螺春”名称系他所题。又据《随见录》载“洞庭山有茶,微似岕而细,味甚甘香,俗称‘吓煞人’,产碧螺峰者尤佳,名‘ 碧螺春’”。 若以此为实,则碧螺春茶应始于明朝,在乾隆下江南之前就已名声显赫了。也有人认为:碧螺春是因形状卷曲如螺,色泽碧绿,采于早春而得名。据《苏州府志》载:“洞庭东山碧螺石壁,产野茶几株,每岁土人持筐采归,未见其异。康熙某年,按候采者,如故,而叶较多,因置怀中,茶得体温,异香突发。采茶者争呼:吓煞人香!茶遂以此得名。” 又据清代王应奎《柳南随笔》记载:清圣祖康熙皇帝,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春,第三次南巡车驾幸太湖。巡抚宋荦从当地制茶高手朱正元处
购得精制的“吓煞人香”进贡,帝以其名不雅驯,题之日“碧螺春”。这即是碧螺春雅名由来的故事之一。后人评曰,此乃康熙帝取其色泽碧绿,卷曲似螺,春时采制,又得自洞庭碧螺峰等特点,钦赐其美名。从此碧螺春遂闻名于世,成为清宫的贡茶了。 雅名传说
碧螺春茶名之由来,还有一个动人的民间传说。云昔年,在太湖的西洞庭山上住着一位勤劳、善良的孤女,名叫碧螺。碧螺生得美丽、聪慧,喜欢唱歌,且有一副圆润清亮的嗓子,她的歌声,如行云流水般的优美清脆,山乡里的人都喜欢听她唱歌。而与隔水相望的洞庭东山上,有一位青年渔民,名为阿祥。阿祥为人勇敢、正直,又乐于助人,在吴县洞庭东、西山一带方圆数十里的人们都很敬佩他。而碧螺姑娘那悠扬宛转的歌声,常常飘入正在太湖上打鱼的阿祥耳中,阿祥被碧螺的优美歌声所打动,于是默默地产生了倾慕之情,却无由相见。
在某年的早春里有一天,太湖里突然跃出一条恶龙,蟠居湖山,强使人们在西洞庭山上为其立庙,且要每年选一少女为其做“太湖夫人”。太湖人民不
应其强暴所求,恶龙乃扬言要荡平西山,劫走碧螺。阿祥闻讯怒火中烧,义愤填膺,为保卫洞庭乡邻与碧螺的安全,维护太湖的平静生活,阿祥趁更深夜静之时潜游至西洞庭,手执利器与恶龙交战,连续大战七个昼夜,阿祥与恶龙俱负重伤,倒卧在洞庭之滨。乡邻们赶到湖畔,斩除了恶龙;将已身负重伤,倒在血泊中的降龙英雄——阿祥救回了村里,碧螺为了报答救命之恩,要求把阿祥抬到自己家里,亲自护理,为他疗伤。阿祥因伤势太重,已处于昏迷垂危之中。
一日,碧螺为寻觅草药,来到阿祥与恶龙交战的流血处,猛可发现生出了一株小茶树,枝叶繁茂。为纪念阿祥大战恶龙的功绩,碧螺便将这株小茶树移植于洞庭山上并加以精心护理。在清明刚过,那株茶树便吐出了鲜嫩的芽叶,而阿祥的身体却日渐衰弱,汤药不进。碧螺在万分焦虑之中,陡然想到山上那株以阿祥的鲜血育成的茶树,于是她跑上山去,以口衔茶芽,泡成了翠绿清香的茶汤,双手捧给阿祥饮尝,阿祥饮后,精神顿爽。碧螺从阿祥那则毅而苍白的脸上第一次看到了笑容,她的心里充满了喜悦和欣慰。当阿祥问及是从哪里采来的“仙茗”时,碧螺将实情告诉了阿祥。阿祥和碧螺的心里
憧憬着未来美好的生活。于是碧螺每天清晨上山,将那饱含晶莹露珠的新茶芽以口衔回,揉搓焙干,泡成香茶,以饮阿祥。阿祥的身体渐渐复原了;可是碧螺却因天天衔茶,以至情相报阿祥,渐渐失去了原气,终于憔悴而死。
阿祥万没想到,自己得救了,却失去了美丽善良的碧螺,悲痛欲绝,遂与众乡邻将碧螺共葬于洞庭山上的茶树之下,为告慰碧螺的芳魂,于是就把这株奇异的茶树称之为碧螺茶。后人每逢春时采自碧螺茶树上的芽叶而制成的茶叶,其条索纤秀弯曲似螺,色泽嫩绿隐翠,清香幽雅,汤色清澈碧绿;洞庭太湖虽历经沧桑,但那以阿祥的斑斑碧血和碧螺的一片丹心孕育而生的碧螺春茶,却仍是独具幽香妙韵永惠人间的。 茶联 茶诗 茶词
洞庭碧螺春,茶香百里醉。
洞庭帝了春长恨,二千年来茶更香。 入山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百里醉。 碧螺春
清·陈康祺
从来隽物有嘉名,物以名传愈自珍。
梅盛每称香雪海,茶尖争说碧螺春。 已知焙制传三地,喜得揄扬到上京。 吓煞人香原夸语,还须早摘趁春分。 碧 螺 春
清·梁同书
此茶自昔知者稀,精气不关火焙足。 蛾眉十五采摘时,一抹酥胸蒸绿玉。 纤衫不惜春雨干,满盏真成乳花馥。 碧 螺 春
现代·田汉
更无天堑能防越,何处桃源可避秦? 只愿涛平风定日,扁舟重品碧螺春。 碧 螺 春
现代·周瘦鹃
及时品茗未为奢,携侣招邀共品茶。 都道狮峰无此味,舌端似放妙莲花。 如梦令( 清·吴伟业)
镇日莺愁燕懒,遍地落红谁管?
睡起热沉香,小饮碧螺春碗。
帘卷,帘卷,一任柳丝风软。
说明:吴伟业是明末清初的著名诗人,此词的发现表明,早在康熙帝赐名(1699年)之前的几十
年前,碧螺春之名已经在民间流传开来,只不过尚未闻名天下。
编辑本段种植采摘
碧螺春采制技艺高超,采摘有三大特点:一是摘得早,二是采得嫩,三是拣得净。每年春分前后开采,谷雨前后结束,以春分至清明采制的明前茶品质最为名贵。通常采一芽一叶初展,芽长1.6~2.0厘米的原料,叶形卷如雀舌,称之为“雀舌”,炒制500克高级碧螺春约需采6.8~7.4万颗芽头,历史上曾有500克干茶达到9万颗左右芽头,可见茶叶之幼嫩,采摘功夫之深非同一般。细嫩的芽叶,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和茶多酚。优越的环境条件,加之优质的鲜叶原料,为碧螺春品质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采回的芽叶必须及时进行精心拣剔,剔去鱼叶和不符标准的芽叶,保持芽叶匀整一致。通常拣剔一公斤芽叶,需费工2~4小时。其实,芽叶拣剔过程也是鲜叶摊放过程,可促使内含物轻度氧化,有利于品质的形成。一般5~9时采,9~15时拣剔,15时~晚上炒制,做到当天采摘,当天炒制,不炒隔夜茶。
编辑本段制做工艺
杀青
在平锅内或斜锅内进行,当锅温190~200°C时,投叶500克左右,以抖为主,双手翻炒,做到捞净、抖散、杀匀、杀透、无红梗无红叶、无烟焦叶,历时3~5分钟。
揉捻
锅温70~75°C,采用抖、炒、揉三种手法交替进行,边抖,边炒,边揉,随着茶叶水分的减少,条索逐渐形成。炒时手握茶叶松紧应适度。太松不利紧条,太紧茶叶溢出,易在锅面上结“锅巴”,产生烟焦味,使茶叶色泽发黑,茶条断碎,茸毛脆落。当茶叶干度达六、七成干,时间约10分钟左右,继续降低锅温转入搓团显毫过程。历时12~15分钟左右。
搓团显毫
是形成形状卷曲似螺、茸毫满披的关键过程。锅温50~60°C,边炒边用双手用力地将全部茶叶揉搓成数个小团,不时抖散,反复多次,搓至条形卷
曲,茸毫显露,达八成干左右时,进入烘干过程。历时13~15分钟。
烘干
采用轻揉、轻炒手法,达到固定形状,继续显毫,蒸发水分的目的。当九成干左右时,起锅将茶叶摊放在桑皮纸上,连纸放在锅上文火烘至足干。锅温约30~40°C,足干叶含水量7%左右,历时6~8分钟。全程约为40分钟左右。
炒制特点
手不离茶,茶不离锅,揉中带炒,炒中有揉,炒揉结合,连续操作,起锅即成。主要工序为:杀青、揉捻、搓团显毫、烘干。
范文五:碧螺春
学情分析:
我所授课的班级是六五班,学生课下收集了很多的茶叶及有关碧螺春的资料。课文学生已经能熟练有感情的朗读,而且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材料的处理消化能力也较强。
《碧螺春》第二课时
知识与技能:品读课文,了解碧螺春的有关知识,感悟文章的美。
过程与方法:品读、自悟,再有感情地朗读;想象画面,理解作者的意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孩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品读想象,感悟文章的美,理解作者的意图。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碧螺春》,抓住关键句子理清了课文的层次,还了解了碧螺春的传说及名字的来历。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品读《碧螺春》,感悟作者描写画面的美好。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上节课概括出来的三幅图画。
指名学生回答。师板书。
二、交流感悟
1、请同学们跟随作者的脚步,品悟作者优美的文字,一起走进江南明媚的春光吧。快速浏览课文“清晨采茶部分”,找出来最能触动你的词语。
指名回答。
师过渡:“美丽动人”的画面,你能从哪些具体的语句中体会出来呢?结合具体语句谈一谈。
指名回答。
师出示课件:
是呀,这么美的山,这么美的景,这么快乐美丽的采茶女,这么美丽动人的采茶图。我觉得只用美丽动人不足以表达这份美,你积累的词语中有那些词能形容这种美哪?
生答:美不胜收、精美绝伦、美轮美奂??
师继续出示采茶图课件,激情导读:对,如此美不胜收的画面啊!看那苍翠欲滴的茶园洒满金色的阳光,绿树丛中映衬着采茶女俊美的身影,再闻着淡淡的花香,听着采茶姑娘银铃般的欢笑声,老师都觉得是“穿行茶树间,如在画中游”呀。下面请我们男同学来美美地读读这段文字吧!
指名评价并赛读。
2、师过渡:清晨采茶图让我们领略了美不胜收的景色。老师还知道碧螺春茶制茶很有讲究。他们多在清晨5:00——9:00采摘,9:00——15:00进行挑拣,15:00——晚上炒制。而且碧螺春没有隔夜茶。清晨采摘的嫩芽,当天必须炒制出来。因此,没到采茶的时候,太湖附近的村子里晚上灯火辉煌,灯下则是繁忙的景象。老师想找一位小导游,领着大家来参观一下制茶的经过。
指名读课文入夜炒茶图。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或交流感受。
重点语句:
A、忽而揉,忽而搓,忽而捺,忽而抓,嫩叶如同一条青龙上下翻飞,煞是好看。 引导学生体会出茶手动作的娴熟,体会比喻句的妙用。
师引导学生表达,观看茶手制茶时的感受。
B、此时的茶叶干而不焦。脆而不碎,青而不腥,细而不断,无怪乎人们称它为“工艺茶”了。
指导学生体会后教师过渡:确实这个火候不易掌握,它是一门功夫。套用一句郭沫若的话来说:“增之一分则嫌多,减之一分则嫌少。”茶手精湛的制茶工艺让人折服。所以,此时的茶叶“——”生答。
师:同学们,如此高超娴熟的制茶工艺,如此恰到好处精美的茶叶,简直就是工艺品,无怪乎人们称它为“工艺茶”了。
孩子们,让我们模仿茶手的动作,身临其境地去体验一次制茶的奇妙吧。
3、大家看大屏幕,我们要走进“月夜品茶图”。女生来读课文,男同学找出你认为写的美的句子,大家交流学习。
指名回答,师出示课件,体会感受碧螺春茶汤的美。
4、师过渡:是呀,色、香、味、形都如此独特的碧螺春不但久负盛名,而且驰名中外。有位外国友人在品尝碧螺春后情不自禁地留下诗句“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
请大家也做回小诗人,把你学完课文后的感受表达出来。
生交流展示。
师:在江南明媚的春光里,不但有美景,更有勤劳、朴实、心灵手巧的人们。他们用自己的劳动制作了工艺茶——碧螺春,它带给我们回味无穷的感受。我想在这春光里,更美的应该是这些太湖人吧。请大家把对这人、这景的赞美送进文字,再读一下这句诗吧!
三、运用拓展
收集展示十大名茶,师课件出示。
师总结:《碧螺春》以优美的文字,细致的描述让我们了解了碧螺春,也叩开了中国茶文化的大门,希望大家课下多收集相关的知识,相信中国茶文化的博大进深一定会深深吸引你。
四、作业
制作一期以“中国茶文化”为主题的手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