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兵家管理思想
兵家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
一、兵家简介
春秋战国时代,诸侯之间不断爆发战争,从事军事的智谋有识之士,总结军事方面的经验教训,研究制胜的规律,这一类学者,古称之为兵家。兵家主要代表人物有孙武、司马穰苴(ráng jū)、孙膑、吴起、尉缭、魏无忌、白起等。各家学说虽有异同,但都以研究军事理论与军事活动为主,影响当时及后世甚大,是我国古代宝贵的军事思想遗产。
二、兵家管理思想的发展历程
根据刘云柏在《中国兵家管理思想》中的论述,我国古代兵家管理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由比较零散的军事管理观点开始形成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时期;第二阶段为秦、汉至唐朝安史之乱以前,中国古代不能兵家思想比较完整,进入分支学科研究的时期,出现了所谓的谋家、势家、阴阳家等兵家流派;第三阶段从唐朝中叶直到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兵家管理思想逐渐发生变化并走向衰落的时期。
三、兵家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成就
(一)、姜尚与《六韬》
姜尚,又称吕尚,姓姜,字子牙,号太公望 。公元前1211年出生于今山东省日照市,是中国古代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代表作《六韬》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兵书之—,也是最早涉及管理的著作。《六韬》分别以文、武、龙、虎、豹、犬为标题。
(二)、孙武与《孙子兵法》
孙武,字长卿,出生于公元前535年左右的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被国外誉之“东方兵学鼻祖”。《孙子兵法》(“兵学圣典”)全书共十三篇:《始计》 、《作战》、《谋攻》、《形》、《势》、 《虚实》、 《军争》 、《九变》、 《行军》 、《地形》、《九地》、 《火攻》、 《用间》。
(三)、田穰苴(ráng jū)与《司马法》
田穰苴,春秋末期齐国著名军事家,以严法治军,克敌制胜而知名于世。因功被封为大司马,故史上多尊称其为司马穰苴。《司马法》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 。尽管该书亡佚严重,155篇仅存5篇,内容不全,但仍具有很好的军事思想和很高的军事价值。
(四)、吴起与《吴子兵法》
吴起,卫国左氏邑(今山东省定陶 )人,是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军事家、统帅。著有《吴子兵法》一书,与《孙子兵法》合称《孙吴兵法》.《吴子兵法》48篇,今存
六《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变化》、《励士》) ,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主要谋略思想是:“内修文德,外治武备”。
(五)、尉缭与《尉缭子》
尉缭,魏国大梁(今河南开封)人。秦王嬴政十年(公元前237年)入秦游说,被任为国尉,因而被称作尉缭。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尉缭子》今存5卷共计24篇,近万言。
(六)、黄石公与《三略》
黄石公所作《三略》,是中国古代第一部专讲战略的兵书,以论述政治战略为主,兼及军事战略。《上略》强调统治者要切实掌握民心动向;《中略》强调君主应有识人之明;《下略》则说明治国的根本。《三略》与《六韬》一起,合称“六韬三略”,影响深远。
(七)、李靖与《李卫公对问》
李靖(571—649),字药师,京兆府三原(今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人,唐朝伟大的军事家、军事理论家、统帅。著有《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在北宋时期列入《武经七书》,堪称古代兵学的代表著作。
(八)、《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是人们根据兵家思想和历史上战争经验逐步总结而成的兵书,作为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而蜚声中外,对于现代商战具有直接的应用价值。原书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共有三十六计,依序分别为:金蝉脱壳、抛砖引玉、借刀杀人、以逸待劳、擒贼擒王、趁火打劫、关门捉贼、浑水摸鱼、打草惊蛇、瞒天过海、反间计、笑里藏刀、顺手牵羊、调虎离山、李代桃僵、指桑骂槐、隔岸观火、树上开花、暗渡陈仓、走为上策、假痴不癫、欲擒故纵、釜底抽薪、空城计、苦肉计、远交近攻、反客为主、上屋抽梯、偷梁换柱、无中生有、美人计、借尸还魂、声东击西、围魏救赵、连环计、假道代虢。
(九)、《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兵家战略管理的案例大全。众多重要的战役,尤其是象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这样以少胜多的经典案例,无不是兵家思想的战略战术的成功运用的结果。
四、先秦兵家的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
兵家研究军事理论与军事活动,实质是军事管理。人们常说:商场如战场,管理公司如同指挥战役。军事管理与现代企业管理都是管理,管理对象虽然不同,管理的基本原理却大同小异。在军事上,要根据敌我形势制定好战略,选择良将,排兵布阵,是为了打胜仗,扩
边疆;在企业里,也要根据市场环境制定发展规划,选择适当的管理者,组织各个部门和所有员工共同努力,是为了抢市场,获利益。所以,军事管理和企业管理的目标、原理和方法都是类似的。
兵家管理思想对企业管理的决策、计划、组织、指挥等方面有重要作用。战争需要具备谋断、运筹、统帅和约束等军事素质的将才,并由此引战争获胜的一系列战术、战法。这就相当于企业管理中的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等职能。兵家对这方面的论述都可以运用在企业管理中。
兵家关于谋略的论述,是管理思想中内容最丰富的方面,揭示了管理的基本规律。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更需要这种战略思想。例如,“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居安思危”,“有备无患”,“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兵贵其和,和则一心”等等。这些著名的兵家管理战略,正是现代企业管理思想的源头。
(一)谋划与决策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战争是国家的大事,他关系到民众的生死存亡,不可不认真考察,仔细研究。
因此,战争的决策者一定要在出战之前周密谋划,对战争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作出不同的估计和安排,也就是说要打有准备之仗。
商场如战场。对一个企业而言,其经营方针、经营目标和经营计划的决策过程就是管理者运筹帷幄、精心谋划的过程。如果企业准备进入一个新的市场,在此之前,企业必须针对相关的消费者倾向、生产趋势及市场变化等进行分析和预测,从而做出相关的战略计划,以此作为经营决策的依据。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破兵,下次攻城。”用兵的上策是挫败敌人的战略谋划,其次是敌人的外交关系,再次是击败敌人的军队,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
“伐谋”,在现代管理中就是要深思熟虑,精密策划。企业要确定经营方针,同时根据这个方针确定进行目标,并组织员工去实现。目标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绩效管理都是“伐谋”的表现。
(二)领导者与领导艺术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所谓将才就是说将帅要足智多谋、赏罚有信、爱抚部属、勇敢坚毅、严于律己。
在现代管理中,这也是对领导者品质的要求。智,就是领导者的知识才能,这是基本条件。信,领导者的威信和处事讲信。言必行,行必果,办事公平,奖罚公正。仁,就是说领
导者要关心员工。勇,指领导者处事应当果断,要有胆识,敢于承担责任。严,即领导者要严于律己,对工作严格,对部属也要严格要求。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一般作战,总是以正兵当敌,以奇兵取胜。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正”相当于正规管理,奇相当于非常规管理。领导艺术的核心就是对于变化的管理,能以变制变。
(三)组织管理幅度
“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治理大部队如同治理小部队一样,这属于军队的组织编制问题。
在现代管理中这是组织管理幅度的问题。在组织创建初期,人员很少,便于管理,随着组织规模的不断扩大,组织可以增加管理幅度,实行层级管理。这样借助组织机构的力量,可以使组织内部协调一致,增强合力。
(四)企业信息管理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既了解自己又了解对手,百战都不会有危险。这深刻揭示了信息在军事指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同样,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现在,企业管理更加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企业要充分全面的掌握信息,既要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扬长避短,又要全面掌握竞争对手的具体情况,了解其强项与不足,避其锋芒,击其要害。
(五)组织文化的塑造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水势很急的水,能够把硕重的石头冲的漂起来,这就是势。“混混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双方混战中,情况不明,方向不清是,士兵应积极主动地靠拢即团结在指挥人员周围,团结一致,服从指挥,八方抗敌,而不被敌人打散。这些可以看出,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结合精神,就能以柔克刚,以小胜大,以弱胜强。
在知识经济时代,良好的企业文化是营造核心竞争力优势必不可少的因素。这就需要“造势治众”。“势”,强调的是“一致和谐”,即通过营造员工都认同的企业文化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让员工有共同的愿景,和谐的人际关系。
(六)管理的科学性艺术性
“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数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用政治道义教育士卒,用军纪军法去管束他们,这样就必定取得战争的胜利。平素能严格贯彻命令,管教士卒,士卒就会养成服从的习惯,平素不
重视严格贯彻命令,管教士卒,士卒就会养成不服从的习惯。平素命令能够得到贯彻执行,表明将帅同士卒之间关系融洽。
“文”、“武”相当于企业管理中的硬性和弹性管理。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管理者向被管理者施加影响和控制的过程。企业的规章制度属于硬性管理,这也是管理科学性的体现;弹性管理就是依据员工的思想,组织的共同价值和文化进行人性化人格化的管理。这是管理的艺术,他要求管理者以人为核心,对人进行管理与协调,与员工建立融洽的关系。
五、结语
兵家思想的核心是力求以智谋取胜,它所包含的思想广博精深,观点严谨,是智慧的结晶,其社会功能早已突破了兵法的限制。在企业的竞争中,兵家的思想为众多的企业家所认识和运用,尤其是兵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孙子兵法》,被誉为“现代商战中的指南”。
范文二:兵家思想浅谈
兵家思想浅谈
中国文化绚丽多彩,先秦诸子争鸣,百家共吟,各派学说经数代人努力日益完善,自成体系,儒家倡礼,墨家兼爱,法家重利,名家善辩,然纵论百家而集其大义于一身的惟有兵家。兵家思想的核心是利,而不同的价值观对利的理解都不尽相同,所以就有兵家依附于各家,如儒兵家,法兵家,道兵家等等,其实各派学说并不是完全孤立的,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道家阐述天道,其他各家则是将其思想置于社会中,有人说道家讲求无为,兵家则是利,其实这并不矛盾,道家所讲的“无为”并非后人所谓的“消极避世”,而恰恰是有目的,有企图的,其目标是要达到“为无为,则天下治”的成效,以无为而达到有为,这才是道家的最高境界。
兵家以利动,以利止,是彻彻底底的唯物主义,在兵家看来人本来是没有善恶之分的,天下熙熙,皆为名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有了利益才有善恶,所以以利言仁义是最合适的做法。利益不应该只是维系人类社会存在和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次要的、补充性的因素,而应该是主要的、决定性的因素。失去利益维系和推动作用的、被强权或法律维系的、由人的道德推动的人类社会是无法消除不断涌现的问题和矛盾的。在众多利益驱使下,怎么做出正确选择,兵家思想提出要有度即利益大小的标准,首先,做事情一定是有利可图的;然后,看是否符合时势;再看,是否有大义名分,所谓“得到多助失道寡
助”;“有为天时地利人和”就是以上条件,兵家“谋定而后动”就是如此。
兵家分为兵权谋家、兵形势家、兵阴阳家和兵技巧家四类。兵家的代表人物有春秋时期孙武、司马穰苴,战国时期孙膑、吴起、尉缭、公孙鞅、赵奢、白起,汉初张良、韩信等。今有兵家著作《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吴子》、《六韬》、《尉缭子》等。兵家著作中含有丰富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兵家是最讲究实际功效的。兵家的目的很明确:取胜。战而屈人之兵也好,不战屈人之兵也好,火攻也好,用间也好,所有一切手段都为着一个清晰的目的:胜利。在生活、学习或者工作中,我们常常遇到需要解决的问题,然而我们在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对目标没有清晰的认识,经常兜圈子,转来转去,精力被分散,不能全力以赴,迟迟不能解决问题。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有必要把任务或目标当作一场战争来处理,应当追求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问题,打赢战争。
在非战争时期,战争的威胁依然时刻存在。任何国民均不可丧失警惕。《司马法》说:“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汉唐时期,中国绝不缺乏阳刚之气。宋明两朝,却屡屡受辱,严重影响了国民的性格。“人可贫贱不可受辱;可富有不可糜烂。国民不必好战,然必有血性与阳刚。见义不为,无勇也。丈夫胸有浩然之气,虽仁爱,不失刚强”。故《司马法》说:“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君子“以仁为本,
以义治之”,故君子必不敢忘战
范文三:兵家思想简介
兵家思想简介(泣血请求讨论)
yangyun10 2005-02-03 23:29:18
兵家分明都是治国的道理啊,我们的祖先怎么会忽略了呢?为什么把孔子奉为万世师表?要是
历代统治者都把孙子兵法作为治国典籍,只怕中国早就统一世界了,就不说别的,单单是这一
条‘智、信、仁、勇、严’,如果我们把它当作做人的标准中国人又怎么会变成今天这幅德行
。
现在中国的思想一直在弱势,其实兵家思想很好,可以仔细研究,主要由于他藐视君主权威(将
在外军令有所不受),讲究利益分配上下一致(吴起:同甘共苦,无往不利),没有对君主的忠诚
(知识物者为俊杰),要争取民众,结果被封建君主放弃。
吴国以兵家治国,一举灭楚,开小国灭大国的先河,兵家治国厉害。然而,兵家不是军国主意
,司马子说的很清楚,好战必亡,忘武必危;说的就是吴国四处开战,结果亡国。孙武这个老
狐狸,发现吴国已经远离兵家,就赶紧跑回家开孙子兵法学校去了。
我的资料还不充分,希望大家来讨论
兵家上五度
利,势,名,刑,法
下五度
智、信、仁、勇、严
前五个可以看成总指导思想,后面5个是实现时的手段。
利:就是利益,一部孙子,上面的利字多的很。兵家的利益其实不是商人眼中的利益,是复杂
的利益阵,有很多利益组成,兵家要审时度势,舍弃小利,求得大利。
以兵家思想来看文天祥:
在文天祥那个时候,南宋已事不可为,这一点必须承认,兵家作分析的时候客观是极重要的一
条标准,那么文天祥的宁死不降有哪些利弊呢?中国被蒙古人占领之后,我们汉人的利益蒙受
了巨大的损失,而且由于人分四等所以还要一直损失下去,可是只要我们不是真心屈服了我们
就还有机会把这些利益夺回来,而文天祥的宁死不降恰恰激励了这种精神,最后实现了我们民
族的大利,兵家言利只有大小之分没有高低之别,也就是说公利不一定就高过私利,像这种为
了其他人的大利放弃个人的小利的人我称其为高尚,为了其他人的小利而放弃自己的大利的人
我称其为愚蠢
以兵家思想来看吴三桂
从后人的眼光来看满清入主中原的确给中国带来了很大的利益,满人不论是早期的开疆拓
土的欲望还是晚期对关外的控制力都比汉人要强,也就是说如果中国最后一个王朝是汉人政权
的话是保不住那些少数民族地区的,这一点我承认,当然也有人认为是满人入关打断了中国的
资本主义进程才使得中国近代积弱,我认为这种说法有点一厢情愿,毕竟除了欧洲还没有哪个
地方是独立发展出资本主义的,更何况自明以来中国一直以保守著称。但是是不是因此吴三桂
就可以翻案了呢,不是,为什么?兵家在计算的时候有些因素是不可以列入计算的,运气就是
其中之一,投降作为实在没有办法的办法不被人接受除了因为其要牺牲巨大的利益以外,还有
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投降实际上是一场赌博,而且胜率完全无法确定,有投降成功的例子
,比如说勾践,但也有失败的例子比如说章邯,但是不管成功还是失败命运都不在你手中了,
我曾经说过‘用错误的方法打了胜仗比打了败仗还糟糕’,如果因为一次运气好投降以后反而
落了好处就把汉奸当英雄看待,从此投降主义盛行,那这个民族就真的里灭亡不远了。所以从
兵家的观点来看吴三桂还是汉奸。
姜子牙是信史最早的兵家
孙子云:将有五德,智、信、仁、勇、严也,凡为将者,以智为先。吕公辅佐文王、武王平定天下,创周天下八百年之基业,入则相,出则将,又有《六韬》六十篇传世,以智而论,后世无出其右者,单是这一点,便足以为武圣。而且他五德皆备,不负文王之托,辅武王成大业,堪称为‘信’;以有道伐无道,救民于水火,堪称为‘仁’;亲率六军,冒敌矢石,自可当‘勇’;至于‘严’字,《尚书》有《牧誓》篇,虽出于武王之口,然当时军令,皆出于吕太公,亦不能瞒了他的功劳。
当年文王问治道于太公,太公回说‘王者之国,使人民富裕。霸者之国,使士人富裕。仅存之国,使大夫富裕。无道之国,国库富裕,这就是所谓的上溢而下漏’,太公到了齐国后,精简礼仪,重视工商,以利字言仁义.
从姜子牙治国上面看,我们兵家治国注重普通人的利益,在兵家看来,人本来是没有善恶的;
天下熙熙,皆为名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有了利益,才有了善恶,所以以利字言仁义是最
合适的做法。利益不应该只是维系人类社会存在和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次要的、补充性的因素
,而应该是主要的、决定性的因素。失去利益维系和推动作用的、被强权或法律维系的、由人
的道德推动的人类社会是无法消除不断涌现的问题和矛盾的。
利益阵上的利益那么多,怎么才能分的出大小,所以兵家提出要有度,就是评价利益大小的标
准。首先做事情一定是有利可图的,可以增加利益阵上的某一项;
然后看是否符合天下大势,顺应时势,在兵家看来,即不是时势造英雄,也不是英雄造时势,
而是早有准备的人借着大势脱颖而出,兵家讲究借助而不是等待待运气,冒险而不是涉险。
再看是否有大义名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名分要考虑好。
刑法就是看现有的规律中对你做的事情有什么奖惩,你要获得利益阵上的一个利益,可能会受
到什么刑罚,损失什么利益;也要考虑得到什么法度规定的奖赏,附带增加了什么利益。
最后总结一下,看评价的结果是什么;就可以决断了,兵家的谋定而后动,就是如此。
举简单的例子,有一笔钱,去贩鸦片还是开网站;兵家会这样分析,贩鸦片赚的钱多,但是现
在没有英国帮你打鸦片战争了,名声也不好听,国内外都会罚没你家产,还会赏你颗子弹;做
网站国家会抽你税,对有科技含量的国家有资金扶住。这样比较起来,贩鸦片是涉险,做网站
是小利,就可以选择一个了。
历史上最接近兵家理想的一次是刘秀时期,我们通过观察这段历史可以理解兵家对下克上,臣代主,以及叛乱的认识;兵家认为合理的政府组织应该是怎样的。(另外几个时期是李世民时期,朱隶时期,当代邓成祖)
提起中国历史上的皇帝,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明太祖,康乾盛世。但对东汉开国皇帝,神武不可测,允冠百王的刘秀却知之甚少。这位庙号世祖,溢号光武帝的刘秀名气显然不如前面所提的几位皇帝和那些著名的亡国之君。但在作为方面丝毫不逊色。
汉光武帝刘秀(公元前6—公元57),汉景帝庶子长沙王刘发的后人。王莽篡汉后,他和哥哥刘縯在家乡组织舂陵军,欲恢复刘氏统治。兄弟两人加入了更始政权。刘秀在昆阳以少胜多打败了王莽的四十余万大军。刘縯因为功高震主,被更始帝杀害。善于韬晦的刘秀亲
自向更始皇帝请罪,平息了这次危机。在消灭王莽后,刘秀自请出定河北,借机脱离了更始。 刘秀在河北地方势力的支持下,在建武元年,30岁时称帝,采用先关东后陇蜀的策略,用13年的时间,统一了中国。重建了汉王朝。建国后,又轻徭薄赋,解放奴裨,恢复经济,发展生产。又加强中央集权,改革官制。历史上称他统治的时期为光武中兴。
历史上的皇帝中,汉高心黑,魏武残忍,唐宗好色,宋祖贪杯,明祖嗜杀。而光武身上却没有这些让后人印象深刻的特色东西。
一说开国皇帝,大家就想到杀功臣,刘秀封了28云台,都是善终,最差的是马援,领军在外死在越南,都比当代毛高祖的功臣好多了。
为什么说刘秀当时的做法接近兵家,首先刘秀本人是兵家。
其次,当时的治国采用武将,36云台(8个是刘秀亲戚,有云台的功绩,没有称号),72功臣,封候过百,满朝的决策者都是兵家。
怎么说刘秀是兵家呢,看具备兵家五德智、信、仁、勇、严;有大智慧,不聪明早被杀掉了,刘秀曾经是太学学生,了解了新朝的情况以后认为新朝不能持久,回家种田,等待时机出山,是大智慧;讲信誉,昆阳被围,他突围带回来3000援军,手下柴太保说,人太少,解不了围,刘秀认为要讲信誉,坚决回去解围。
仁就一个字,我只说一次,看他杀了那个功臣没有?没有。另外还有很多小事,有次汉兵小败长安,诸将多亡家属,光武单马遁走。遇女弟伯姬,与共骑而奔。前行复见元,超令上马。元以手捴曰:“行矣,不能相救,无为两没也。”
单车定河北,大智大勇;3000军马解昆阳之围,带头冲锋,怎一个猛字了得。
说到严,刘秀的军队纪律很好,同时期的无法比拟。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中国的王朝只有后汉没有出现过瓶颈时期,其他王朝在开国皇帝后总会遇到外戚或者权臣或者接班人不好带来的问题,搞的不好就象秦隋一样完蛋了。 下面我们慢慢分析兵家治国的制衡。
“道”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中国古代哲学的范畴,有着非常深刻的内涵。 老子曾经说过“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道”的内涵用一般的语言是难以表述清楚的。因此,这个“道”字,对外国人来说是非常难翻译的。许多外国的《孙子兵法》译著,将“道”注音译为“tao”,不敢越雷池一步。这样的译法,虽然尊重了原义,但语言障碍没有排除,外国人还是无法理解其中深刻的涵义。根据中国古人对“道”的解释,它不仅内涵深刻,而且还包括有多种意思。 “道”是万物之本,这是属于哲学本体论方面的一个含义,即“道”是构成万物并决定万物变化的最本原的东西。正如中国古人所说:“夫道者,无为之理体,玄妙之本宗,自然之母,虚无之祖。高乎盖天,深乎包地。与天地为元,与万物为本。”从哲学本体论方面来看,“道”体现在一个“大”字上,它具有无所不包、无边无际、无所不在、无时不在的无限性。如果从战略上理解这个“大”字,就是一种高远的战略意境,就是一种胸中自有雄兵百万的战略胸怀。“道”是一种恒常不变的东西。“道”就是“道”,它不为其他因素所左右,不为任何条件所制约。它自身不变,却引发周围一切事物的变化,并且决定周围一切事物变化的形态和方向。按照现代哲学理论来理解,“道”就是一种以不变致万变的“绝对的存在”。对战略来说,理解“道”的这层含义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掌握了“道”,战略才能够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高深境界。“道”作为万物之本,是一种“无”,是一种无形、无声、无臭的存在物。它不具有万物所具有的任一特性,却能产生万物所有的特性;它不会有万物任一固定的形
态,却能产生万物所有的形态。老子说过:“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四十章》)真正的“无形”体现在“有形”之中,它展现在人们面前是一种不固定、无常形的客观存在。这就是老子所讲的“道法自然”。“道”的存在,是自然而然的自在。这就是说,在刻意寻求“无”的意境中,不能得“道”,只有在顺其自然的和谐意境中,才能得“道”。讲到本体,人们常用“一”来作形象的描述。现代哲学概念中也有“本一”的说法。同样,中国许多古人用“一”来解释“道”的涵义。就战略而言,知一者,无一不知,不知一者,无一能知。正如中国古代哲学家程颐所说:“天下之理一也,余虽殊而其归则同,虑虽百而其致则一。虽物有万殊,事有万变,统之以一,则无能违也。”明白“道生一”的道理,就是要着眼事物最本原的“道”,善于捕捉事物的最本质的东西,善于从这个最本质的东西出发,对周围复杂的现象进行缜密的符合逻辑的思考。深刻认识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领会老子说过的一句话,即“‘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三十七章》)“无为”讲的是“道”不专为,而“无不为”讲的是“道”无所不为。只有把握“道”,把握事物本质,才能够关照到事物的方方面面,才能够“无不为”。但是,这种关照,又不是事无巨细,又不是直接具体,这叫做“无为”。
范文四:兵家管理思想
兵家管理思想 课程结构: 一、兵家管理思想的形成和影响 二、兵家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成就 三、《六韬》的主要管理思想 四、《孙子兵法》的主要管理思想 一、兵家管理思想的形成和影响 第一个阶段从商朝末年到东周末年。发端于《六韬》的 治兵之学,经由孙武,尉缭子整理和发展,大体形成一套比 较完整的兵家管理思想体系 。 第二个阶段从秦汉时期至唐朝前期(安史之乱前),兵 家管理思想逐步完整,并进入分支学科研究的时期。 班固《汉书艺文志》:汉朝的兵家管理思想可分为兵权 谋家、兵形势家、兵阴阳家、兵技巧家等流派。 第三个阶段从唐朝中叶直至明清时期,这是中国古代兵 家管理思想逐渐发生变化走向衰落的时期。 北宋《武经七书》:《孙子兵法》、《吴子兵法》、 《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 问对》 二、兵家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成就 (一)姜尚与《六韬》 姜尚,又称吕尚,姓姜,字子牙,号 太公望 。公元前1211年出生于今山东省 日照市,是中国古代杰出的韬略家、军事 家与政治家。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 位,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 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 代表作《六
—,也是最早涉及管理的著作。 《六韬》分别以韬》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 兵书之
文、武、龙、虎、豹、犬 为标题。(二)孙武与《孙子兵法》 孙武,字长卿,出生于公元前535年左右的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被国外誉之“东方兵学鼻祖”。 《孙子兵法》(“兵学圣典”)全书共十三篇:《始计》 、《作战》、《谋攻》、《形》、《势》、 《虚实》、 《军争》 、《九变》、 《行军》 、《九地》、 《火攻》、 《用间》 。 (三)田穰苴与《司马法》 田穰苴,春秋末期齐国著名军事家,以 严法治军,克敌制胜而知名于世。因功被封 为大司马,故史上多尊称其为司马穰苴。 《司马法》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 。尽 管该书亡佚严重,155篇仅存5篇,内容不 全,但仍具有很好的军事思想和很高的军事 价值。(四)吴起与《吴子兵法》 吴起,卫国左氏邑(今山东省定陶 )人,是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军事家、统帅。 著有《吴子兵法》一书,与《孙子兵法》合称《孙吴兵法》.《吴子兵法》48篇,今存六篇(《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变化》、《励士》) ,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主要谋略思想是:“内修文德,外治武备”。 (五)尉缭与《尉缭子》 尉缭,魏国大梁(今河南开封)人。秦 王嬴政十年(公元前237年)入秦游说,被 任为国尉,因而被称作尉缭。战国时期著 名的军事理论家。 《尉缭子》今存5卷共计24篇,近万言。(六)黄石公与《三略》 黄石公所作《三略》,是中国古代第一部专讲战略的兵书,以论述政治战略为主,兼及军事战略。《上略》强调统治者要切实掌握民心动向;《中略》强调君主应有识人之明;《下略》则说明治国的根本。《三略》与《六韬》一起,合称“六韬三略”,影响深远。 (七)李靖与《李卫公对问》 李靖(571—649),字药师,京兆府 三原(今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人,唐朝 伟大的军事家、军事理论家、统帅。著有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在北宋时期列入 《武经七书》,堪称古代兵学的代表著 作。 (八)《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是人们根据兵家思想和历史上战争经验逐步总结 而成的兵书,作为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而蜚声中外,对于 现代商战具有直接的应用价值。 原书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 计、败战计。共有三十六计,依序分别为:金蝉脱壳、抛砖引 玉、借刀杀人、以逸待劳、擒贼擒王、趁火打劫、关门捉贼、浑 水摸鱼、打草惊蛇、瞒天过海、反间计、笑里藏刀、顺手牵羊、 调虎离山、李代桃僵、指桑骂槐、隔岸观火、树上开花、暗渡陈 仓、
走为上策、假痴不癫、欲擒故纵、釜底抽薪、空城计、苦肉 计、远交近攻、反客为主、上屋抽梯、偷梁换柱、无中生有、美 人计、借尸还魂、声东击西、围魏救赵、连环计、假道代虢。 (九)《三国演义》---兵家战略管理的案例大全 三、《六韬》的主要管理思想 (一)收揽人心的三件法宝 姜尚十分强调百姓为立国之本,主张“同天下”、“天下同利”,强调“重 民”、“利民”、“爱民”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 “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 “军国之要,察众心,施百务” “失其众则败” 收揽人心的三件法宝---仁,义,利 “天有时”,“地有财”能与百姓分享则为仁;与众人爱憎相同,喜忧相 同,是为义;普通人怕死喜生,好德归利,能生利的人,就顺应了规律和 潮流。 “无疏其亲,无怠其众,抚其左右,御其四旁” “人君必从事于富,不富无以为仁,不施无以合亲。疏其亲则害,失其众则败” (二)爱民如子,富民利国 “为国之大务,爱民而已” “爱民奈何,利而无害,成而无败,生而无杀,与而无 夺,乐而无苦,喜而无怒。” “故善为国者,驭民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爱弟,见其 饥寒则为之忧,见其劳苦则为之悲,赏罚如加于身, 赋敛如取已物。此爱民之道也。” “务农桑,不夺其时。薄赋敛,不匮其财。罕徭役,不 使其劳” (三)赏罚分明,一视同仁 刑上极、赏下 通 只有赏罚分明,才能建立统治者的威信。即“赏禄有功”, “赏罚必信,如天如地”。 主张实行重赏,“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赏亏则士不用 命”,“军无赏,士不往”。 姜尚认为实行赏罚的目的,在于教育他人。“赏所以存劝, 罚所以示惩。吾欲赏一以劝百,罚一以惩众”。 在《六韬》 指出:“将以诛大为威,以赏小为明,故杀一人而三军震者 杀之;赏一人而万人说者赏之。杀贵大,赏贵小.…刑上 极、赏下通,是将威之所行也。” (四)以身作则,为人表率 强调领导者的重要作用:“夫将者,国之命也,将能制 胜,则国家安定” 领导者必备的素质:“将能清、能静、能平、能整、能 受谏、能听讼、能纳人,能采言,能知国俗,能图山 川,能表险难,能制军。” 领导如何正己化人 领导必须以身作则,为人表率,才能教育别人。想正 己而化人,统治者必须做到:道、德、仁、义、礼五 者浑然一体。 (五)善于识别和使用人才 1.选拔人才的标准 挑选将才的“六守”标准,即“仁、义、忠、信、勇、谋”(《六韬六守 第六》)。 “富之而不犯者,仁也;贵之而不骄者,义也;付之而不转者,忠也;使 之而不隐者,信也;危之而不恐者,勇也;串之而不穷者,谋也。” 将帅应该具备的五种素质和应当避免的十大缺点错误,即所谓“将有五材 十过” 。 所谓五材者,勇、智、仁、信、忠也。勇则不可犯,智则不可乱,仁则 爱人,信则不欺,忠则无二心。 所谓十过者,“勇而轻死者可暴也,急而心速者可久也,贪而好利者可遗 也,仁而不忍人者可劳也,智而心怯者可窘也,信而喜信人者可诳也, 廉洁而不爱人者可侮也,智而心缓者可袭也,刚毅而自用者可事也,懦 而喜任人者可欺也。” 2、考核人才的标准. 在考核人材方面,姜尚提出了“八证”标准。“太公曰:知 之有八征:一日问之以言以观其辞;二曰穷之以辞以观其 变;三曰与之间谍以观其诚;四曰明白显问以观其德;五曰 使之以财以观其廉;六曰试之以色以观其贞,七曰告之以难 以观其勇;八曰醉之以酒以观其态。八征皆备,则贤、不肖 别矣。” 3、使用人才的原则 提出了“实当其名,名当其实”的举贤之道。“以官名举 人,按名督实,选才考能,令实当其名,名当其实,则得举 贤之道也”“贤人所归,则其国强” 在使用人才时还要切忌“伤贤、蔽贤、嫉贤”,提倡进贤。 (六)善于激励士气 1. 激励的目标是达到统一意志 2. 激励的关键在于惩恶扬善,赏信罚必 3. 合理授权,身先士卒
《六韬.立将》中两个重要的管理学原则:一是用人不 疑,合理授权,二是上下同心,身先士卒。要想打胜仗,君 主就必须给将军授权,要“用人莫疑,疑人莫用”。 并且“士 未坐勿坐,士未食勿食,寒暑必同。”这样士卒才能尽其死 力而战,以取得胜利。 四、《孙子兵法》的主要管理思想 (一)“五事七计”道为首计 《孙子兵法.计篇》 “经之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五事”是指道、天、地、将、法。 “七计”指“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 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 “五事”、“七计”是衡量军队战斗力强弱的维度和制订作战方 法的依据 (二)知彼知已,百战不殆 《谋攻篇》 “知彼知已者,百战不殆;不知 彼而知己者,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 每战必殆。” 《地形篇》 “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 地,胜乃不殆。” 体现现代管理学的“信息观”。 (三)全胜思想 《形篇》“必以全争于天下”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 军为上,破军次之…不战而屈人之兵, 善之善者也” 《谋攻》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 兵,其下攻城。” “慎重初战,务求全胜” (四)运筹庙算 《计篇》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 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 观之,胜负见矣。 《谋攻篇》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 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 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 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 也。” (五)谋势取胜 孙武在《形篇》中提出
——以镒称铢的境界,就是我方 力量大大优越于敌方要造就一个理想的 势的境界
力量的态势。 “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 《势篇》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 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 也,如转?臼?
范文五:兵家管理思想
兵家管理思想
学 院: 管理学院
专 业: 农林经济管理
班 级: 农经111
学 号: 1111010336
学生姓名: 罗雪
2012年 12 月 18
日
兵家管理思想
人类社会自形成之日起,就必须协调在社会活动中产生的人与人、人与事、人与物以及事与事、物与物之间的各种关系,由此便促生了最早的管理活动。作为世界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出了灿烂的管理文化,成为人类管理思想宝库中独具特色的部分。
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与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史相伴而生的也有这种“其乐无穷”的斗争史。据不完全统计,从神话传说到鸦片战争,中华大地曾经发生过3000多次战争。“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当是这些战争对社会和人民生活造成破坏的真实写照。与此同时,这些战争也造就了许多著名的军事管理人才以及我们所谓的兵家管理思想。
兵家管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赖于战争管理的实践。虽然我国原始社会也不乏战争,但囿于当时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以及人们的认识能力,战争呈现更多的是一种“匹夫之勇”的武斗状态,还谈不上对战争的组织管理,遑论所谓的战略战术。随着战争的次数增多战争规模扩大特别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都不约而同把战争作为实现自身目的的一条捷径。为谋求战争的最大利益,战争战略战术的要求日益凸显。战场上不再是“匹夫之勇”的斗士,而是侦察、伏击、奇袭等战略战术的运用。在观察战争实践、总结战争经验的基础上,历经军事管理专家的系统管理概括,先秦出现了诸多兵家管理思想典籍。在这些典籍中,我们不难发现先秦时期兵家管理思想的主要特点:
强调“师出有名”,以合“民心”,强调战争的目的不是为了战争,力求通过多种渠道解决战争,战争过程中迷信成分减少理性成分逐渐增加。
谈到兵家,最值得一说的就是《孙子兵法》。以“全”取胜,是贯穿起其中的核心思想,运用“令文齐武”“造势治众”的管理手段,进行“分数”的组织管理(即通过对士卒的组织编制来分门别类对士卒进行管理),培养领导者“五德并举”的修为。
《孙子兵法》的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也有一定的影响。“全”,在现代管理理论中就是最优化。“造势治众”对企业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带来诸多启示,“势”强调的是一种“一致和谐”,依此而论的企业文化则应强调在企业内部员
工树立共同的奋斗愿景、和谐的人际关系等。“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以及其相关论述,深刻揭示了信息在军事指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商场如战场,一个企业的兴旺繁荣同样离不开丰富有效信息的支持。“因变制宜”以“正”为基础,深刻揭示了军事管理的动态性这一客观规律,企业管理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令文齐武”的思想对当前企业的管理也不无裨益。
但是需要明确的是,兵家思想并非关于某种组织的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论有着巨大的差异。兵家对管理和战略管理的理解与其独特的观念系统及其表达方式是一致的,这个观念系统就是东方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表达方式。兵家思想作为一种知识体系,具有非现代科学体系的一些重要特征。
要把握兵家管理思想这种不同于现代科学的知识体系,不仅需要科学理性的思考,更重要的是必须遵循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使用直觉体悟的方式,依靠其价值取向在经验的范围内体悟,并把它与理性思考相结合。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和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的深入发展,企业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企业所面临的环境也变得越来越难以预测,战略管理理论越来越受到工商管理学者的重视。但要把兵家思想和现代管理结合起来并非一件容易的事。 兵家思想非常重视战略管理的系统性,认为战略管理作为一个管理过程,应当是领导者的自我战略管理行为,组织的发展战略管理行为和组织的竞争战略管理的行为的统一。三种战略管理行为都有自己的目标,形成一个目标体系,三种战略管理行为的目标应当相互支撑,如果冲突的话,必然会导致战略管理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