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中国工农红军
红军一般使用游击战战术,规模较大的正规红军也采用运动战和阵地战。红军作战的主要对象是**领导的国民革命军,也包括一些地方军阀。红军和敌人作战的基本样式,初期是反会剿,后期是反围剿,反会剿和反围剿是在根据地内线作战,一般得到根据地人民的广泛支持。在反围剿的间隙,红军也采取主动出击的战略,以便扩大根据地,筹集物资。 按**的总结,红军不但是战斗队,也是宣传队、工作队。红军要承担发动群众、建设革命根据地的职能,特别是军队的政工人员还要负责指导地方党政工作,这通过党政军的联席会议或前敌委员会来实施。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先后建立了军级番号的红军部队有35个(下表中未列红17军?)(若算上先后授予同一个番号的军级部队,这个数字更大),分布在全国各地,但主要集中在中国南方。直到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才全部集中中国北方的陕甘宁边区,但此时南方八省仍有为数上万人的红军游击队分散活动。 目录
[隐藏]
o 1.1 南昌起义和井冈山会师
o 1.2 反围剿
o
o 1.4 改编为八路军
? ?
2.1 第一方面军
o
o 2.3 第四方面军
?
o
治委员詹才芳、副军长许世友、参谋长王学礼、政治部主任王新亭)、红三十军(军长余天云、政治委员**)和红三十一军(军长王树声、政治委员张广才),又将川东游击队改编为红三十三军(军长王维舟、政治委员杨克明、副军长罗南辉),共辖5个军,总兵力达8万人。
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奉命退出川陕苏区,开始长征。6月,在四川懋功与红一方面军会师。8月,两军混编共同北上,红四方面军主力和中共中央军委为左路军。不久,张国焘率左路军穿过松潘草地到达阿坝后,拒绝继续北上,南下再过草地,希望能在西康创建根据地,但屡遭挫折,部队损失严重。
1936年7月初,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二、六军团旋即组成红二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共同北上。10月22日,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随后,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命令,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率红五军、红九军、红三十军和骑兵师奉命西渡黄河后,11月8日改称西路军,致力于打通前往苏联的通道,但是因受马家军阻截,加之后无援军,全军覆灭,余部分为两部,一部分436人由**率领进入新疆,被当地军阀盛世才缴械,后编为红军特特种大队,另一部分各自突围后分批回到延安。
1937年8月,剩余红四方面军部队和红二十九军等整编为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投入抗日战争。
红一军团:| 红三军 | 红四军 (红一方面军) | 红十二军 | 红二十军 | 红二十二军 红三军团:| 红五军 | 红七军 | 红八军 | 红十六军 | 红二十一军 红五军团:| 红十三军 | 红十四军 | 红十五军 红七军团 红八军团 红九军团 红三十五军 | 少共国际师 |红十八军
红十五军团:| 红二十五军 | 红二十六军
| 红二十七军 红二军团:| 红二军 | 红六军
红六军团
| 红三十二军
红四军 (红四方面军) | 红九军 | 红三十军 |
红三十一军 | 红三十三军
红十军团 | 红十军 | 红二十八军 | 红二十九军 | 红三十四军 | 红一军 | 红二十三军 | 红二十四军 |
红十一军 | 红十九军
范文二:中国工农红军
中国工农红军
中国工农红军(在中國一般简称为红军),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1928年5月前稱爲“中國工農革命軍”。隨着1937年的盧溝橋事變,中國工農紅軍被改編為八路軍和新四军。
历史
南昌起义和井冈山会师
参见: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
1927年8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爆发了“南昌起义”。1928年4月,**领导的南昌起义的队伍到达井冈山,与**领导的秋收起义的队伍与在井冈山上会师,组成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反围剿
从1930年10月,到1934年10月,国民党先后发动了五次围剿红军和根据地的军事行动,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了五次反围剿的斗争,前四次反围剿取得胜利,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长征
参见: 长征 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主力被迫战略撤退,史称“长征”。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
在会宁会师之后,出于打通对苏联的国际交通线的战略部署,一方面军第五军团加上第四方面军主力组成"西路军",约两万人,在虎豹口度过黄河之后,继续向甘肃河西地区前进.不幸遭受重大损失.剩余四百人在**等人的带领下,到达新疆星星峡,最后返回陕北根据地.
红军东征
1936年1月,到达陕北的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整编为第一方面军,开始东征,向山西进发。
改编为八路军
抗日战争爆发后,迎来了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1937年8月25日,中国工农红军和西北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红一方面军改编为第115师,红二方面军为第120师,红四方面军为第129师。 中国工农红军番号从此撤销。
编制
第一方面军
1930年8月,红一、三军团在浏阳永和市会师,成立了第一方面军。由於該軍團負責中央蘇區的軍事安全,也稱中央紅軍。兵力最高達24個軍共7万余人。总司令**,总政治委员**。1932年6月改稱紅一方面軍。 第二方面军
1936年5月,红二、六军团在战略转移途中,奉中央命令,组成第二方面军,并将红三十二军(一方面军)编入二方面军。总指挥贺龙,副总指挥萧克,政治委员**,副政治委员关向应。 共1万余人 ]
第四方面军
1931年11月,红四军和红二十五军在黄安,成立了红四方面军。共3万余人。总指挥徐向前,副总指挥王树声,政治委员陈昌浩。
范文三:中国工农红军
中国工农红军.txt逆风的方向,更适合飞翔。我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你发怒一分钟,便失去60分钟的幸福。忙碌是一种幸福,让我们没时间体会痛苦;奔波是一种快乐,让我们真实地感受生活;疲惫是一种享受,让我们无暇空虚。生活就像"呼吸""呼"是为出一口气,"吸"是为争一口气。中国工农红军
百科名片
中国工农红军中国工农红军是中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简称“红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1928年5月25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决定,全国各地工农革命军正式定名为红军。1930年后,又逐渐改称中国工农红军。在国共内战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不断发展壮大,先后组成了第一方面军(曾经称中央红军)、第四方面军、第二方面军和西北红军等红军部队,建立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和湘鄂西、鄂豫皖、琼崖、闽浙赣、湘鄂赣、湘赣、左右江、川陕、陕甘、湘鄂川黔等革命根据地,连续粉碎了国民党军多次“围剿”和“清剿”。
目录
中国工农红军简介
历史沿革南昌起义与井冈山会师
中共中央颁布
第一次反“围剿”(1930)
第二次反“围剿”(1931)
第三次反“围剿”(1931)
第四次反“围剿”(1932)
第五次反“围剿”(1933)
长征
改编
编制变迁红一方面军
红二方面军
红四方面军
关于没有红军第三方面军的问题
中国工农红军的序列概述
1933年6月以后(第五次反围剿前)的序列表
1934年10月以后,即长征开始时的序列表
1935年7月的序列表
1935年11月——1936年10月
1936年12月——1937年7月
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关于红军改编成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命令
南方游击队改编为新编第四军
中国工农红军简介
历史沿革 南昌起义与井冈山会师
中共中央颁布
第一次反“围剿”(1930)
第二次反“围剿”(1931)
第三次反“围剿”(1931)
第四次反“围剿”(1932)
第五次反“围剿”(1933)
长征
改编
编制变迁 红一方面军
红二方面军
红四方面军
关于没有红军第三方面军的问题
中国工农红军的序列 概述
1933年6月以后(第五次反围剿前)的序列表
1934年10月以后,即长征开始时的序列表
1935年7月的序列表
1935年11月——1936年10月
1936年12月——1937年7月
改编为国民革命军 关于红军改编成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命令
南方游击队改编为新编第四军
展开 编辑本段中国工农红军简介
全国红军发展到最多时达到约30万人。由于王明“左”倾错误的战略指导,中央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军的第五次“围剿”,被迫于1934年10月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长 中国工农红军
征。在长征中,红军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于1935年9月、10月和1936年10月先后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和甘肃南部地区会师。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根据中共中央同国民党政府达成的协议,主力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在江西、福建、浙江、广东、湖南、湖北、河南、安徽8省13个地区坚持斗争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南昌起义与井冈山会师
1927年8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爆发了“南昌起义”。1928年4月,**领导的南昌起义的队伍到达井冈山,与**领导的秋收起义的队伍与在井冈山会师,组成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中共中央颁布
《中国工农红军政治工作暂行条例草案》 1930年10月,中共中央颁布《中国工农红军政治工作暂行条例草案》。这是中国工农红军政治工作的第一个正式条例,分别为总则、政治指导员、政治委员、各级政治机关、党支部、党务委员会、青年团及红军政治机关与地方党的关系等10个具体条例。 条例的总则规定:在红军中建立政治工作的目的,"就是要巩固无产阶级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在红军中的领导,要使红军成为有力的工农革命的武装力量"。红军中的政治机关"是苏维埃政权的一部分",是"党在红军政治路线及纪律的执行者",是"红军中的政治指导员。政治工作的任务,是"实施无产阶级的阶级教育",使红军的指战员明了红军所担负的阶级的政治责任和与敌人作战的意义。要把红军的指战员训练成为"有军事技术的战士",成为"建立苏维埃政权巩固苏维埃政权有阶级觉悟的公民",还要成为"完成世界革命的国际主义者"。 因此,条例作了具体的规定。其中主要的有以下几点: 一、政治指导员是红军战士政治工作的指导员和进行者。 二、政治委员会是中国共产党在红军中全权代表,他是代表政权及党的双重意义,在执行行党在红军政治路线及纪律方面,是完全负责者。政治委员在政治方面有单独发行命令之权,并在与同级军事指挥员发生争执时,有停止军事指挥员命令之权。 三、团及独立营设立政治处,师以上各级设立政治部。
四、连队党支部"是党在红军中的基本单位的组织,每连中有党员三人以上者均得组织支部"。 此外,条例还规定:军团、军、师政治部均设立党务委员会。这是一个维护党纪,发展党员等有关党务工作的部门。
第一次反“围剿”(1930)
1930年12月上旬,国民党鄂豫皖三省“围剿”军共集结8个师3个旅近10万兵力,发动了对鄂豫皖根据地的第一次“围剿”。12月30日红一军属部红一师和红二师痛击敌四十六师与六安香火岭,为粉碎第一次“围剿”奠定了胜利的基础。红一军与红十五军于1月中旬在麻城福田河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邝继勋任军长,余笃三任政治委员。2月退守六安国民党第四十六师以第一、第二营为骨干武装起义,捣毁了六安先政府,取得胜利。至此国民党对皖西苏区发动的第一次“围剿”被彻底粉碎。
第二次反“围剿”(1931)
1931年3月下旬,**限令5月下旬“完全肃清” 鄂豫皖区红军。围攻兵力达11个师,约13万人。4月13日国民党军占领独山,14日占领诸佛庵,15日占领麻埠。25日红十一师及红十师第二十九师猛攻独山镇,全歼守敌。诸佛庵、麻埠守敌逃回霍山。至5月下旬,共歼敌5000余人,取得第二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
第三次反“围剿”(1931)
1931年10月在六安麻埠成立了红二十五军,邝继勋任军长,王平章任政治委员。11月7日红二十五军和红四军合编成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政治委员,近3万人。 红四方面军成立后于1931年11月10日发起黄安战役,历时43天,歼敌15000余人;1932年1月19日发起商潢战役,历时10多天,歼敌5000余人。1932年3月21日,徐向前率部包围了六安苏家埠等敌据点,用围点打援的战术,历时48天,歼敌30000余人,生擒总指挥厉式鼎,解放了淠河以东的广大地区,取得了第三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
第四次反“围剿”(1932)
1932年,鄂豫皖中央分局在六安县燕子河(今属金寨县)召开会议,讨论红四方面军战略转移问题,图为会议遗址。 1932年6月,**抽调30余万兵力,对鄂豫皖根据地发动了第四次“围剿”。根据地军民奋战三个月,打破敌人的“围剿”,鄂豫皖中心区霍邱、红安、新集、金家寨均未落入敌手。10月12日,张国焘率鄂豫皖中央分局和红四方面军主力西移川陕,只留下鄂豫皖省委和在皖西的红七十四师、七十五师及各独立师团由沈泽民负责,在根据地继续坚持斗争。
第五次反“围剿”(1933)
1933年7月17日,**调8个师10万余人,以刘镇华为司令,第五次进攻鄂豫皖根据地。9月10日,敌以7个师向皖西北根据地中心合围。鄂豫皖省委组织反击,因寡不敌众失利。26日省委令红二十五军返回鄂东北, 留部分部队坚持皖西北苏区斗争。10月初,红二十五军与红八十二师合编,重建红二十八军,军长徐海东,政委郭述申。
长征
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主力被迫战略撤退,史称“长征”。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在会宁会师之后,出于打通对苏联的国际交通线的战略部署,一方面军第五军团加上第四方面军主力组成"西路军",渡过黄河之后,继续向甘肃河西走廊地区前进.遭受重大损失.剩余四百人最后返回陕北根据地.
改编
抗日战争爆发后,迎来了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1937年8月25日,中国工农红军和西北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中国工农红军番号从此撤销。根据中
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协议,将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南方8省的红军游击队,集中整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编辑本段编制变迁
红一方面军
1930年8月24日,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在湖南浏阳永和会师,组成红一方面军(也称中央红军)。总司令**,总政治委员**。当时红一军团辖红三、四、十二军,红三军团辖红五、八、十六军。1931年8月,张云逸、**的红七军编入三军团。1931年12月24日,宁都起义的国民党军(26路军)编为红五军团。1932年6月改称红一方面军。1933年编成为红一、三、五军团和江西军区独立师,其中,一军团辖四、十四、十五军(十四、十五军原为五军团编制),三军团辖一、二、三、四、六、七师,无军一级,五军团辖三、二(原一军团十二军)军。红七军团原为1930年赣东北红军部队扩编而成的红十军,1933年1月与中央红军会师,划归一方面军,1933年7月20日改为红七军团,红九军团于1933年10月28日由红一军团三师、红五军团十四师合编而成。红八军团由红七军团二十一师和中央红军直属二十三师,在1934年9月合编而成,兵力最高达24个军共7万余人。1933年编成为,
一、三、五、六、七军团,1934年7月红七军团北上,改名“抗日先遣队”,10月与1933年初成立的新红十军合编为红十军团,后失败;六军团作为长征先遣队先前进至湘西和二军团会师。 红一方面军
1934年长征开始时,一方面军编成为红一、三(各三个师)、五、八、九(各两个师)军团,其中八、九军团为长征前最后一次“扩红”时组建,多为新兵,装备及战斗力较差。湘江之战时,八、九军团被打散。湘江之战后,八军团番号撤销。余部编入五、九军团一直是作为全军后卫。九军团在贵州曾经单独作战,以掩护主力进行机动作战。 1935年毛儿盖会议之后,红一方面军离开红四方面军向陕北前进,其时五、九军团因驻地在四方面军中,未能随军北上,编入红四方面军。俄界会议后,一、三军团与干部团编乘中央纵队至陕北组成陕甘支队,到达陕北前全军整编为红一军团,1935年11月与红十五军团汇合,合编为红一方面军。
红二方面军
原为红二、六军团,1935年接中央命令编为红二方面军,后来和四方面军会师后编成中还包括九军团和三十三军一部整编为三十二军(和四方面军的九军区分)。总指挥贺龙,副总指挥萧克,政治委员**,副政治委员关向应。 1936年7月,红二、六军团到达甘孜与四方面军会师,奉命组成红二方面军,并将原属一方面军的三十二军(三十二军就是原一方面军的九军团)编入。
红四方面军
红四方面军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927年黄麻起义后成立的红七军,黄麻起义失败后余部以后发展成红11军31师。加上在六霍起义和商南起义中诞生的红32师和红33师改编成红1军。1930中红15军与红1军合并成红四军,军长为邝继勋,政委曾中生,参谋长徐向前。1931年11月,以红4军和红25军正式成立红4方面军。四方面军总指挥为徐向前,政委为陈昌浩,政治部主任为**。 鄂豫皖时期:在鄂豫皖根据地时,包括红四军及红七十三师。后四次“围剿”后红四军转移向川陕发展,留红七十三师于鄂豫皖坚持。后徐海东率部向陕北突围而去,到达陕北后编为红二十五军,与当地的二十六、二十七军编为红十五军团。 川陕时期(一、四方面军会合前):红四、九、三十、三十一、三十三军。 毛尔盖会议之后,南下时:红四、五、九、三十、三十一、三十二军,与国民党大战之后,损失惨重。一、四方面军会师时,四方面军已有三十三军,在当时左路军编制内三十三军是川东游击队改编的。南下受挫后也没有取消建制,至少在四方面军西渡黄河被分隔时还有三十三军。 长征会师之后: 西路军:红五、九军及三十军一部。 东路军:红二、
六军团及三十二军。 此外还有红四军及三十军一部。 红一方面军:红一、十五军团。
关于没有红军第三方面军的问题
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红二方面军与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地区会师,宣告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结束!那为什么没有红军第三方面军? 比较流行的说法是: 中央原计划将红军1、2、3、4军团依次扩编为四个方面军,后来因为3军团总指挥彭德怀主动提议3军团和1军团合编为第一方面军,放弃了单独扩编为第三方面军的计划,遂造成第三方面军缺编。其实,据历史档案资料考证,缺编是另有原因的。 红军由军发展到方面军,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在1930年1月以前,中央还没有统一编制红军的计划。那时中央认为:“目前中国,只有朱、毛、彭德怀的部队可以称为红军,其余如贺龙等都不能叫做红军”,只能算作游击队[1]。因此,各地红军的编制及番号也就各行其是了。 1930年1月,中央军事部召开会议,决定统一全国红军的番号和编制,将几支较大的红军编为一至八军。4月15日,中央军委决定将红军按地域组成三个军团。5月间,全国红军代表会议对该计划作了调整,决定组成四个军团,即三、四军为第一军团,二、六军为第二军团,五、八军为第三军团,十一、十二军为第四军团。六七月间,第一、二、三军团分别成立,只有第四军团没有成立。从目前所见到的史料看,在此期间,中央及中央军委并没有发出成立方面军的指示。 同年8月23日,**、**所领导的红一军团,和彭德怀所领导的红三军团在湖南浏阳永和市会师。随即根据第二次攻打长沙的需要,为了便于统一指挥,自发组成了第一方面军,**为总司令,**为总政治委员。中央在得知此情后,仍然没有发出组织方面军的指示。8月29日,中央在给长江局的信中提到:“关于红军问题??在现时一、
二、三军团上应成立总司令部组织”,并没有指示其组成红一方面军。这年9月党的六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要求全国红军的军团和方面军都取 红二方面军
消,统编为一至七军,鄂豫皖地区的红军按统一规划编为红四军。中央在此期间的多次指示中,仍然坚持取消军团和方面军的意见。 1931年11月,红四军和新成立的红二十五军合攻黄安县城,为了便于统一指挥,成立了第四方面军,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政委。可见,红四方面军的成立也不是中央统一规划的。诚然,1931年底中央也曾有过组织方面军的计划。按照该计划,全国较大的红军部队将基本上被编入第一、二方面军。可是,由于种种原因,此计划未能实行。因为鄂豫皖地区没等到与湘鄂西及鄂北等处打通,早已成立了红四方面军(中央本来的计划是让他们成立红二方面军)。后来,他们得知中央这一指示后,也曾打算改称红二方面军,可是这个打算却一直没有付诸实行。造成红三方面军缺编,不能不说这是一个重要原因。 尽管一、四方面军的成立不是中央统一规划的,但毕竟已成事实。在那个年代,中央与各地的联系因交通不便而造成很多困难,各地的情况也是瞬息万变,因而发生这种现象并不奇怪。中央在后来的指示中,也承认了这些组织。作为主力红军,除此两大部外,尚有红二、六军团。1936年7月,这两个军团遵照中央的指示,合编为红二方面军,贺龙任总指挥,**任政委。于是,第三方面军只好缺编。 另外一个说法: 红军方面军是由开始第几军演变而来。关于第四军开始是1930.5黄公略5000人的第三军(后加入朱毛的第一方面军)。1931年贺龙成立10000人的第三军,1934.10.26改称第二军团和第六军团合并成为第二方面军。第一方面军领导第一军团**、第三军团彭德怀、第五军团季振同、第八、第九军团。而红四军成为第四方面军。第三方面军准备让第七军团寻维洲6000人、第十军团方志敏10000人领导,但是北上损失惨重,未能合并成为第三方面军。如果不北上,在南方根据地,将成为一大主力,这就是历史。 还有一个说法: 1930年5月,党中央召开了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会议和全国红军代表会议,决定将活动于闽西和赣南以及湘鄂西、湘鄂赣、鄂豫皖等革命根据地的红军,分别改编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军团;还准备在这四个军团的基础上继续扩大红军,然后再把它们编为四个方面军。同年6月,
红四军、红十二军和红三军在福建汀州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任总指挥,**任政治委员。红五军、红八军在湖北大冶合编为第三军团,彭德怀任总指挥,滕代远任政治委员。随后,湘鄂赣边部分地方红军组成红十六军,也编入第三军团。7月,由湘鄂边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改编的红四军与红六军在湖北公安会师,组成第二军团,贺龙任总指挥,周逸群任政治委员。鄂豫皖的红军当时则未编成第四军团。 1930年8月下旬,一、三军团在湖南浏阳会师后,在两个军团的前委联席会上,以彭德怀为书记的三军团前委则提议成立第一方面军和总前委,三军团编进一方面军建制。这就是说,三军团不再扩编为第三方面军。彭德怀说:“从战略方针来看,我赞成三军团编为第一方面军的建制,统一指挥,这是革命的需要。”一、三军团前委联席会议通过三军团前委的这一提议,并一致同意**为总司令,**为总政委和第一方面军总前委书记。这样,第三方面军就没有成立。 1931年1月,鄂豫皖根据地的红一军与红十五军在河南商城城南的长竹园会师后,合编为红四军。同年11月,红四军与红二十五军在湖北黄安七里坪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政治委员。 1934年10月,第二军团和第六军团在贵州印江的木黄会师,成立了以贺龙、**为首的总指挥部。1936年7月初,二、六军团及其总指挥部和第三十二军(原为第一方面军第九军团)在长征途中奉命组成第二方面军,贺龙任总指挥,**任政治委员。 1933年秋,中央军委也曾有过把新成立的七、八、九、十这四个军团合编为第三方面军的计划,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由于这四个军团一部分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一部分跟第一方面军参加长征,所以合编计划未能实现。
编辑本段中国工农红军的序列
概述
红一方面军:第一、三、五、七、八、九军团(长征前)。 红二方面军:第二、六军团,第三十二军(原九军团)。(二、四方面军会师时) 红四方面军:第四、九、三十、三十一、三十三军。(一、四方面军会师前) 红四方面军在鄂豫皖根据地时,包括第四、二十五军,后四军转移开辟川陕苏区,二十五军留在鄂豫皖,后来长征至陕北与红二十六、二十七军会师,组编为红十五军团。 红军团长征前,红七军团首先转移至闽浙赣根据地,与当地红十军 红一方面军:总司令**
合编为红十军团,组成抗日先遣队,由方志敏领导。
1933年6月以后(第五次反围剿前)的序列表
红一方面军:总司令**、政委**、参谋长**,(后)刘伯承 共辖: 红一军团:军团长**、政委聂荣臻、参谋长徐彦刚、(后)左权,共辖:红一师、红二师 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政委滕代远、(后)杨尚昆、参谋长邓萍,共辖:红四师、红五师、红六师 以上两个是红军战斗力最强的军团 红五军团:军团长董振堂(牺牲在西路军上)、政委朱瑞、参谋长陈伯钧、曹里怀,共辖:红十三师、红十四师 红七军团(1933年9月成立)军团长肖劲光、(后)寻淮洲、政委肖劲光(兼)、(后)乐少华、参谋长粟裕,共辖:红十九师、红二十师、红二十一师 红九军团(同为9月成立)军团长罗炳辉、政委蔡树藩、参谋长郭天民,共辖:红三师、红三十四师 红六军团(未设军团指挥机构,由十七师首长指挥),共辖:红十六、十七、十八师 另外,红一方面军还有以下几个直辖军和师: 少共国际师(后改为第十五师)师长陈光、政委肖华 红三军,军长贺龙、政委关向应,共辖:红七、八、九师 闽浙赣新十军,军长匡海龙、政委聂洪钧,共辖:红二十八、二十九、三十师 红二十五军,军长吴焕先、政委王平章,共辖:红七十
三、七十四、七十五师 红二十六军,下辖第四十二师,师长王泰吉、政委高岗 红二十八军,军长廖荣坤、政委王平章,共辖:第八十二师、八十四师 红二十九军,军长陈浅伦、政委李艮 红四方面军 总指挥徐向前、政委陈昌浩 共辖: 红四军,军长王宏坤,政委周纯全,共辖:红十师、红十一师、红十二师 红九军,军长何畏,
政委詹才芬,共辖:红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师 红三十军,军长余天云、政委**,共辖:第八十八、八十九、九十师 红三十一军,军长王树声、政委张广才,共辖:第九十一、九十二、九十三师 红三十三军,军长王维舟、政委杨克明,共辖:第九十七、九十八、九十九师 (当时未有红二方面军,红二方面军于1936年7月2日于四川甘孜成立)
1934年10月以后,即长征开始时的序列表
中革委及红军总部 总司令:**、总政委:** 共辖: 红一军团,军团长**、政委聂荣臻、参谋长左权,共辖:红一师、红二师、红十五师 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政委杨尚昆、参谋长邓萍,(后)叶剑 红军长征路线图
英,共辖:红四、五、六师 红五军团,军团长董振堂、政委李卓然,参谋长刘伯承,共辖:红十三师、红三十四师(即湘江血战中的全军后卫,全师几乎无人生还。) 红八军团,军团长周昆、政委黄更、参谋长黄睿,共辖:红二十一、二十三师 红九军团,军团长罗炳辉、政委蔡树藩、(后)何长工、参谋长郭天民,共辖:红三、二十二师 还有两个军委纵队及教导师 军政委员会共辖: 主席:方志敏 红十军团,军团长刘畴西,政委乐少华、参谋长粟裕,共辖:红十九、二十、二十一师 中革军委分会共辖: 主席:贺龙 红二军团,军团长贺龙、政委**、参谋长李达,共辖:红四、六师 红六军团,军团长萧克、政委王震、参谋长谭家述,共辖:无师。只有第四十九、五十一、五十三团 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共辖: 主席:张国焘 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政委陈昌浩、参谋长李特 共辖:红四军,军长王宏坤、(后)许世友,政委王建安,共辖:红十、十一、十二师 红九军,军长何畏、政委陈海松、参谋长王学礼,共辖:红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师 红三十军,军长余天云、政委**,共辖:红八十八、八十
九、九十师 红三十一军,军长孙玉清、政委詹才芳、参谋长龚炳章,共辖:红九十一师、九十二师、九十三师 红三十三军。军长王维舟、政委张广才,共辖:第九十八、九十九师 以下三个军为各根据地独立军 红二十五军,军长程子华、政委吴焕先、参谋长戴季英,共辖:四个团 红二十六军第四十二师,师长刘志丹,政委杨森 红二十七军第八十四师,师长杨琪、政委张达荣、参谋长朱子修
1935年7月的序列表
1935年7月21日,中革军委将红一方面军的第一,第三,第五,第九军团依此改为第1,第3,第5,第32军,红四方面军的第4,第9,第30,第31,第33军的番号不变。 8月15日,由**和张国焘率第5,第9,第31,第32,第33五个军(左路军),向阿坝地区开进,党中央和前敌总指挥部率第1,第3,第4,第30四个军(右路军),向巴西,班佑前进。
1935年11月——1936年10月
直罗镇战役结束后,中共中央成立中华苏维埃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简称中革军委。1935年11月组成军委后方办事处,统一领导前、后方的供给、运输、医院、学校和地方武装。1935年11月恢复红一方面军番号(1936年2月,主力东征时,曾用“中国人民红军先锋军”称号)。第4方面军(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总参谋长刘伯承随同第4方面军行动) 1936年12月——1937年7月
1936年9月,党中央批准成立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团,同年12月,扩大组织,组成中央军委。1936年10月组成前敌总指挥部,下设司令部、政治部、供给部、卫生部,辖第1方面军(西征期间称西方野战军,之后,所辖部队统归前敌总指挥部指挥)、第2方面军、后方司令部。1937年1月,红军大学改称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
编辑本段改编为国民革命军
关于红军改编成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命令
为着实现共产党中央给国民党三中全会红军改名之保证,特依据与国民党及南京政治谈判结果,宣布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着将:前总指挥部改为第八路总指挥部,以**为总指挥,彭德怀为副总指挥,**为参谋长,左权为副参谋长。总政治部改为第八路政治部,以**为主任,**为副主任。 第一军团、十五军团及七十四师合编为陆军第一一五师,以**为该师师长,聂荣臻为副师长,周昆为参谋长,罗荣桓为该师政训处主任,肖华为副主任。 二方面军二十七军、二十八军、独立第一、第二两师及赤水警卫营前总直之一部合编为陆军第一百二十师,以贺龙为师长,萧克为副师长,周士第为参谋长,关向应为政训处主任,甘泗淇为副主任。 四方面军二十九军、三十军,陕甘宁独立第一、二、三、四团等部改编为陆军第一百二十九师,以刘伯承为师长,徐向前为副师长,倪志亮为参谋长,张浩为政训处主任,宋任穷为副主任。 以上各部改编后,人员委任照前总命令行之。各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后,必须加强党的领导,保持和发挥十年斗争的光荣传统,坚决执行党中央与军委会的命令,为党的路线及政策而斗争,完成中国革命之伟大使命。 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 副主席**、**
南方游击队改编为新编第四军
南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1937年10月,中国共产党根据同国民党达成的协议,决定将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八省的红军游击队分别集中,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任命叶挺为军长,项英为副军长,张云逸为参谋长,袁国平为政治部主任。1938年1月,新四军军部成立,下辖四个支队:第一支队,陈毅任司令员,傅秋涛任副司令员;第二支队,张鼎丞任司令员,粟裕任副司令员;第三支队,张云逸兼任司令员,谭震林任副司令员;第四支队,高敬亭任司令员。新四军随即开赴敌后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范文四:中国工农红军简介
中国工农红军简介
简称“红军”。土地革命战争(即十年内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由中国工农革命军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其他工农武装于1928年5月25日后陆续改称。曾组成第一、二、四方面军和西北红军,粉碎国民党军多次“围剿”。1934年10月后陆续长征,并胜利到
红军
达陕北。抗日战争爆发后,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1928年5月25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决定,全国各地工农革命军正式定名为红军。1930年后,又逐渐改称中国工农红军。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不断发展壮大,先后组成了第一方面军(曾称中央红军)、第四方面军、第二方面军和西北红军等红军部队,建立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和湘鄂西、鄂豫皖、琼崖、闽浙赣、湘鄂赣、湘赣、左右江、川陕、陕甘、湘鄂川黔等革命根据地,连续粉碎了国民党军多次“围剿”和“清剿”。全国红军发展到最多时达到约30万人。由于王明“左”倾错误的战略指导,中央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军的第五次“围剿”,被迫于1934年10月撤离江西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长征。在长征中,红军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于1935年9月、10月和
1936年10月先后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和甘肃南部地区会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根据中共中央同国民党政府达成的协议,主力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后又改称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在江西、福建、浙江、广东、湖南、湖北、河南、安徽8省13个地区坚持斗争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军总指挥是贺龙,总政委是**;红四方面军总指挥是徐向前,总政委是陈昌浩。
红军主力部队的来源主要是北伐战争时的国民革命军的一部分和参加土地革命的农民军。其中,红一方面军的主力部队红一军团的骨干来自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和武昌国民政府警卫团,红三军团来自湘军彭德怀团,红七军来自广西省政府两个警备大队。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都来自农民军。
获重大胜利后,《红色中华》报道中即称红四方面军为“红军第四军团”。史载此时在鄂豫皖苏区活动和取得上述战绩的红军非四方面军莫属,故红四军团即是红四方面军无疑。
范文五: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八年级历史上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红军长征过程的路线及长征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 了解遵义会 议的召开及伟大意义; 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取得胜利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以长征路线为线索, 加深对长征艰苦过程的了解, 利用文学影视作品 的感染力,让学生感知历史,形成历史概念,认识时代特征。通过分 析遵义会议的作用及影响,形成对历史事实的正确理解与判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先烈们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勇于献身、追求崇高理想的革命英 雄主义精神, 加深对场镇精神的理解和认识。 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 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感情。【重点难点】 重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遵义会议。
难点:遵义会议。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图中展示的是**《七律〃长征》,概括 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赞扬了红军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那么, 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长征?他们在途中遭遇了哪些艰难险阻?今 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 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去感受红军长征 的伟大征程!
二 . 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战略转移和遵义会议
1. 教师讲解:由于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 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 从 1930年底,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 军事“围剿”,结果均被红军粉碎。
2. 教师引导:请学生阅读教材, 第五次反 “围剿” 失败的原因和结果? 学生回答:博古、李德在军事上的“左”的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 剿”失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3. 教师提问:长征初期,红军情况如何?
学生回答:1934年 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 8万人西进,冲 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但人员损失过半。在这样的情况下,博古等 人执意要去湘西,而敌人已经在红军去湘西的路上布置了新的防线, 此时**提出放弃进军湘西, 而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 得到 大家的认可,于是红军强渡乌江,攻克了遵义。
4. 教师过渡:红军占领遵义后,中共中央在此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 大会议, 成为影响中国革命的一次重要会议。 那么这次会议的具体内 容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
5.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列表概况有关遵义会议的有关信息。
时间: 1935年 1月,贵州遵义
内容
①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
②肯定了**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③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意义
遵义会议确立以**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 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 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 熟的标志
教师强调: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处理党内事务,是 总结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认识到**军事思想的正确性, 从而在事实上确立了以**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 是中国共产党 从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目标导学二:过雪山草地
1.教师出示图片,说一说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困难?
学生回答:恶劣的自热环境, 如终年积雪的雪山, 一望无际的草原, 缺衣少食;还有敌人的围追堵截。
2.红军战士靠着怎样的精神克服了长征途中的无数的艰难险阻 呢?学生讨论回答。
3、教师讲解:遵义会议后,红军克服重重困难,四渡赤水,巧渡 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冲破敌人的包围,进入甘肃。 目标导学三: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1.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 说一说长征的胜利要关注几次会师, 其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学生回答:两次, 分别是 1935年 10月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在吴起镇 的会师; 1936年 10月,红二方面和红四方面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
宁的会师。长征结束的标志是甘肃会宁三大主力会师。
2. 教师出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
教师讲述:同学们从图中可以看出,红军的长征经过了赣、闽、粤、 湘、桂、黔、滇、川、康、青、甘、陕 12个省,越过了五岭山脉, 湘江、乌江、金沙江、大渡河及雪山、草地等,历经 25000里。这是 人类历史上一次真正的前所未有的征途。
3. 教师提问:同学们,关于长征胜利的意义,你觉得有哪些?(学生 回答后,教师总结)
教师总结: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 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 征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正如**同志所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 长征是宣言书, 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三、联系实际,体会长征精神
同学们,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展现了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战胜 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永不言败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在今 天和平年代,长征精神有什么现实意义?我们怎样学习长征精神? 四、课堂总结
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特有的魅力使它就像一部最完美的神 话,突破时代和国界,在世界上广为传扬。同时,它又像一处取之不 尽的艺术宝藏,吸引着中外的新闻记者、战史专家和艺术家。长征不
但是战争史上的奇迹,而且还是 20世纪中华民族灵魂最壮美的写照 ——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及它领导的工农红军是战 无不胜的。长征精神,过去是、现在是、今后仍将是我们中华民族宝 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代代高呼:长征精神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