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鱼类生理学 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1. 慢性实验:在无菌条件下对健康动物施行手术,并在不损害动物机体 完整性的前提下暴露、摘除、破坏以及移植所要研究的器官,然后在尽可 能接近正常的生活条件下,观察实验动物的功能变化或功能紊乱等。2. 在 体 实 验 ( in vivo) : 一 般 是 指 在 麻 醉 状 态 下 , 对 动 物 实 施 手 术 , 暴 露所要观察或实验的器官,也称活体解剖实验。3. 离 体 实 验 ( in vitro) : 从 动 物 体 内 取 出 某 一 器 官 、 组 织 或 分 离 出 某 种 细胞,置于适宜的人工环境中使其在短时间内保持生理功能,观察它们的 功能活动及影响因素。4. 可兴奋组织:以神经细胞、肌肉细胞、腺体细胞表现出较高的兴奋性, 称为可兴奋组织或可兴奋细胞。5. 刺 激 : 能 被 生 物 体 所 感 受 并 且 引 起 生 物 体 发 生 反 应 的 环 境 变 化 称 为 刺 激 。6. 稳态:内环境理化性质在不断转换中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称为稳态。7. 被动转运:当同种物质不同浓度的两种溶液相邻地放在一起时,溶质 的分子会顺着浓度差(梯度)或电位差(梯度,二者合称为电化学梯度) 产生净流动叫被动转运。8. 易化扩散:一些不溶于脂质的,或溶
些 特 殊 蛋 白 质 的 “ 帮 助 ” 下 ,也 能 解度很小的物质,在膜结构中的 一
从 膜 的 高 浓 度 一 侧 扩 散 到 低 浓 度 的 一 侧 , 这种物质转运方式称为易化扩散。9. 主动转运:是指细胞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某种物质分子或离 子逆着电化学梯度由膜的一侧移向另一侧的过程。10. 原 发 性 主 动 转 运 :在 主 动 转 运 中 ,如 果 所 需 的 能 量 是 由 A T P 直 接 提 供 的 主动
发 性 主 动 转 运 : 物 质 逆 着 浓 度 转运过程,称为原发性主动转运。11. 继
差 转 运 的 能 量 间 接 来 自 于 ATP, 这 种 形 式的转运被称为继发性主动转运或联合转运。12. 第二 信使 :含 氮激 素作为 第一信 使与靶 细胞膜 上的特 异受体 结合 ,并通 过 鸟 苷 酸 结 合 蛋 白 ( 简 称 G 蛋 白 ) 激 活 膜 内 侧 的 腺 苷 酸 环 化 酶 ( AC) , 2 活 化 的 腺 苷 酸 环 化 酶 在 Mg 的 条 件 下 ,催 化 AT P 形 成 c AMP。c AMP 的 功 能是接续传递信息,故被称为第二信使。13. 基强度:在一定刺激强度下,刺激持续时间越短,则作用越弱;刺激持 续时间越长,所需要刺激强度越小。当刺激时间超过一定限度后,阈强度 不再随着刺激时间增长而进一步减少,这个最小阈强度称为基强度。14. 效 用 时 间 :用 基 强 度 的 刺 激 引 起 兴 奋 所 需 要 的 最 短 刺 激 时 间 叫 做 效 用 时 间。15. 利用时:用基强度来刺激组织时,能引起组织兴奋所必需的最短作用时 间,叫做利用时。一般是用来测试组织的敏感程度。16. 时值:是以 2 倍基强度刺激组织,刚能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最短作用 时间。兴奋性与时值亦呈倒数关系。17. 绝对不应期:在神经接受前一个刺激而兴奋的一个短暂时期内,无论第 二个刺激多么强大,都不能使它再产生兴奋。也就是说,这一段时期里神 经的兴奋性下降为零,此时出现的任何刺激均无效。称为绝对不应期。18. 相对不应期:在绝对不应期之后,第二个刺激有可能引起新的兴奋,但 所用的刺激强度必须大于该神经的阈强度。说明神经的兴奋性有所恢复, 这段时期称为相对不应期。19. 超常期:经过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神经的兴奋性继续上升,可超 过正常水平,用低于正常阈强度的检测刺激就可引起神经第二次兴奋,这 个时期称为超常期。20. 低常期:继超常期之后神经的兴奋性又下降到低于正常水平,称为低常 期。21. 静息电位:细胞在未受刺激、处于静息状态时,存在于膜内外两侧的电 位差称为跨膜静息电位,简称静息电位。22. 动 作 电 位 :当 神 经 或 肌 肉 细 胞 受 一 次
短 促 的 阈 刺 激 或 阈 上 刺 激 而 发 生 兴 奋时,细胞膜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会发生一次迅速而短暂的、可向周围扩 布的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23. 阈电位:膜内负电位必须去极化到某一临界值时,才能在整段膜引发一 次 动 作 电 位 , 这 个 临 界 值 大 约 比 正 常 静 息 电 位 的 绝 对 值 小 10, 20mV, 称 为阈电位。24. 完全 强直收 缩 :刺 激频率 继续增 加,那 么肌肉 就有可 能在前 一次收 缩的 收 缩 期 结 束 以 前 或 在 收 缩 期 的 顶 点 开 始 新 的 收 缩 ,于 是 各 次 收 缩 的 张 力 或 长度变化可以融合而叠加起来,使描记曲线上的锯齿形消失,这就是完全 强直收缩。25. 突触后电位:递质释放出来后,通过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与后 膜上的特殊受体结合,改变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使后膜电位发生变化。 这种后膜的电位变化,称为突触后电位。26.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当动作电位传至轴突末梢时,使突触前膜兴奋,并 释放兴奋性化学递质,递质经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与后膜的受体结 - 合 , 使 后 膜 对 Na 、 K 、 Cl , 尤 其 是 对 Na 的 通 透 性 升 高 , Na 内 流 ,
局部去极化,这种局部电位变化,叫做兴奋性突触后电位。27. 抑制 性使 后膜出现
突触 后电位 :当 抑制性 中间神经 元兴奋 时,其末梢释 放抑制 性化 - 学 递 质 。 递 质 扩 散 到 后 膜 与 后 膜 上 的 受 体 结 合 , 使 后 膜 对 K 、 Cl , 尤 其 - - 是 对 Cl 的 通 透 性 升 高 , K 外 流 和 Cl 内 流 , 使 后 膜 两 侧 的 极 化 加 深 , 即 呈 现超极化,此超极化电位叫做抑制性突触后电
:是 由突 触前神 经元合 成并在 位,此过程称抑制性突触传 递。28. 神经 递质
其末梢 释放 ,经突触 间隙扩 散到 突触后膜,特异性地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的受体,导致信息 从突触前传递到突触后的一些化学物质。29. 感受器是指分布于体表或组织内部的一些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 的特殊结构或装置。30. 感 觉 器 官 :由 感 受 器 以 及 与 其 相 连 的 非 神 经 性 附 属 结 构 共 同 构 成 的 特 殊 装置。31. 红 细 胞 的 可 塑 性 变 形 :红 细 胞 常 要 经 过 口 径 比 它 小 的 毛 细 血 管 和 血 窦 孔 隙,这是红细胞将发生卷曲变形,通过后又恢复原形。32. 溶血:血红蛋白从红细胞中释放出来,此现象叫做红细胞溶解,简称溶 血。33. 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红细胞的质量密度虽然比血浆大,但在血管中流 动时,彼此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在血浆中能够保持悬浮状态而不宜下沉, 这一特性叫做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34. 红细胞凝集:若将血型不相容的两个人的血液滴加在玻片上并使之混 合,红细胞可凝集成簇,这个现象称为红细胞凝集。35. 内源性凝血:内源性凝血的启动因子是因子?,参与血液凝固过程的凝 血因子全部来自血浆。36. 外 源 性 凝 血 :外 源 性 凝 血 是 由 因 子 ? 启 动 的 。由 于 因 子 ? 来 源 于 血 管 外 , 故称为外源性凝血。37. 心 动 周 期 :心 脏 一 次 收 缩 和 舒 张 构 成 了 一 个 机 械 活 动 周 期 称 为 心 动 周 期 , 包括收缩期和舒张期。38.全 心 舒 张 期 :在 心 室 舒 张 期 的 前 0.4s, 心 房 也 处 于 舒 张 期 , 这 一 时 期 称 为 全心舒张期。39. 冲压呼吸:停止呼吸动作而简单张口的呼吸叫冲压呼吸。40. 鲁 特 效 应 : 在 许 多 鱼 类 , CO2 增 加 或 pH 值 降 低 , 不 仅 使 血 红 蛋 白 对 氧 的亲和力降低,而且,使血红蛋白的氧容量,即血红蛋白结合氧的饱和水 平降低,称为鲁特效应。41. 肠肝 循环 :分 泌的 大部分 胆汁盐 可被肠 重新吸 收进入 血液,相当 大一部 分都会返回肝脏,这一过程称为肠肝循环。42. 激素 :由 内分 泌细 胞或
神 经细胞 等所分 泌的生 物活性 物质,从一 组细胞 传 递 到 另 一 组 细 胞 ,或 从 细 胞 的 部 分 传 递 到 另 一 部 分 ,以 发 挥 其 调 节 作 用 。43. 含氮激素:胺类激素、肽类激素、蛋白质激素都因含有含氮元素,故又 合称为含氮激素。44. 受体 的脱敏 性 :当 受体长 时间的 暴露于 配体时 ,大 多数受体 会失去 反应 性,即产生脱敏现象。45. 氧离解曲线:血红蛋白血氧饱和度与氧分压的关系曲线称为氧离曲线。填空题1. 1628 年 , W illiam Harvey 出 版 了 《 心 与 血 的 运 动 》 , 这 是 历 史 上 第 一 本基于实验证据的生理学著作。2. 20 世 纪 30 年 代 ,德 国 人 翁 德 编 写 了 “中 欧 淡 水 鱼 生 理 ”,可 认 为 是 鱼 类 生理学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3.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是新陈代谢、兴奋性和生殖。4. 机体维持自稳态的机制中除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外还有自身调节。5. 虽然几乎所有活组织或细胞都具有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但神经细 胞、肌肉细胞、腺体细胞对于较弱的刺激就可以引起其反应,将这三种组 织或细胞称为可兴奋组织或可兴奋细胞。6. 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是结构和功能完整性、绝缘性、双向性、相 对不疲劳性、不衰减性。7. 除极少数植物外,所有动植物细胞的静息电位都表现为膜内较膜外为 负。 8. 正 常 情 况 下 是 细 胞 外 K 低 于 细 胞 内 的 ; 细 胞 外 Na 高 于 细 胞 内 的 。9. 作为一个有效刺激作用于可兴奋细胞时可使之去极化,当达到阈电位, 膜 对 Na 的 通 透 性 突 然 增 大 , 从 而 引 起 动 作 电 位 产 生 。10. 动 作 电 位 或 锋 电 位 的 产 生
胞 兴 奋 的 标 志 ,它 只 在 刺 激 满 足 一 定 条 件 或在特定条件下是 细
刺激强度达到阈值时才能产生。 11. 在 静 息 状 态 下 膜 对 K 有 较 大 的 通 透 性 ,对 Na 的 通 透 性 很 低 ,所 以 静 息电位主要是 K 所形成的电化学平衡电位。12. 每 个 肌 纤 维 含 有 大 量 直 径 1, 2μm 的 纤 维 状 结 构 , 称 为 肌 原 纤 维 。13. 每条肌原纤维的全长都呈现规则的明、暗交替,分别称为明带(又称 I 带)和暗带(又称 A 带)。14. 肌 原 纤 维 上 每 一 段 位 于 两 条 z 线 之 间 的 区 域 ,是 肌 肉 收 缩 和 舒 张 的 最 基 本 单 位 , 它 包 含 一 个 位 于 中 间 部 分 的 暗 带 和 两 侧 各 1/2 的 明 带 , 合 称 为 肌 小节。15. 肌 管 的 走 行 方 向 和 肌 原 纤 维 相 垂 直 ,称 为 横 管 系 统 或 称 T 管 ,走 行 方 向 和肌小节平行,称为纵管系统或称为 L 管。16. 在接近肌小节两端的横管时管腔出现膨大,称为终末池,它使纵管以较 大 的 面 积 和 横 管 相 靠 近 。粗 肌 丝 主 要 由 肌 凝 蛋 白( 亦 称 肌 球 蛋 白 )所 组 成 , 细肌丝包括肌纤蛋白、原肌凝蛋白和肌钙蛋白等三种蛋白质。17. 神经系统可分为中枢和外周两部分。18. 反馈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其中前者是使生理活动不断增强,后者是维 持机体的稳态。19. 中 枢 神 经 系 统 包 括 脑 和 脊 髓 ;外 周 神 经 包 括 由 脑 和 脊 髓 发 出 的 脑 神 经 和 脊神经。20. 中 枢 抑 制 可 分 为 :突 触 前 抑 制 和 突 触 后 抑 制 两 种 后 者 又 可 分 为 传 入 侧 支 性抑制和回返性抑制。21. 围 绕 在 脊 髓 神 经 管 腔 四 周 成 蝶 形 的 灰 质 ,是 神 经 原 本 体 ,其 周 围 为 白 质 , 里面只有神经纤维。22. 每根脊神经又分为感觉性的背根和运动性的腹根。23. 鱼类的脑由端脑、间脑、中脑、小脑、延脑等五部分组成。24. 调节内脏机能的神经系统称为植物性神经系统或称自主神经系统。25. 从 解 剖 和 机 能 两 方 面 来 看 ,可 将 植 物 性 神 经 系 统 分 为 交 感 神 经 系 统 和 副 交感神经系
统。26. 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可分为单线式联系、辐散、聚合和链锁式四种。27. 感受器根据所感受刺激的性质可分为化学感受器、机械感受器、光感受 器、温度感受器、电感受器等。28. 鱼类眼球壁由巩膜、脉络膜和视网膜三层组成。29. 巩膜在眼球前方形成透明的角膜。30. 脉络 膜大致 由银膜、血 管膜和 色素膜三 层组织 构成 。脉络膜 向前延 伸称 为虹膜,其中央的小圆孔即为瞳孔。31. 视 网 膜 的 结 构 按 主 要 细 胞 层 次 可 简 化 为 四 层 ,由 外 到 内 依 次 为 色 素 细 胞 层、感光细胞层、双极细胞层和神经节细胞层。32. 眼的折光系统包括角膜、水状液、水晶体和玻璃体。33. 感光细胞有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两种。34. 典型 的内耳 可以分 成上 、下两 部分 :上 部包括 椭球囊和三个 相互垂 直的 半规管及其壶腹,主要起平衡感觉的作用;下部包括球状囊和瓶装囊,主 要其听觉作用。35. 鱼类的嗅觉器官是嗅囊,味觉器官是味蕾,主要的机械感受器是侧线。36. 电感受器按其结构与功能特点可分两种基本类型:壶腹型和结节型。37. 执 行 物 质 跨 膜 转 运 的 通 道 蛋 白 的 开 放 是 离 子 通 道 调 控 的 ,根 据 控 制 其 开 放或关闭的原理不同,可将它们分为化学门控通道、电压门控通道和机械 门控通道三种。38. 在安 静状态 时 ,全 身血量 的绝大 部分是 在心血 管系统 中不停 流动 ,这部 分血量叫做循环血量;其余小部分血量分布在肝、肺、脾等贮血库中,流 称为贮备血量。39. 血清与血浆的最主要差别是血浆中含有纤维蛋白原。40. 血浆蛋白是多种蛋白的总称,包括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三种。41. 血浆渗透压由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两部分构成。42. 红细胞运输气体的机能主要由血红蛋白完成。43. 常见的呼吸色素的种类有血红蛋白、血蓝蛋白、血绿蛋白和血褐蛋白。44. 水 流 通 过 鳃 部 和 血 流 灌 注 鳃 部 是 反 方 向 的 ,这 样 就 可 以 最 大 限 度 地 提 高 气体交换效率,叫做逆流倍增效应 。1. 板鳃鱼类的心脏分为四部分,即静脉窦、心耳、心室和动脉圆锥。2. 硬骨鱼类的心脏分为四部分,即静脉窦、心耳、心室和动脉球。3. 在心脏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有瓣膜控制血流方向。静脉窦与心房之间 有窦房瓣,心房与心室之间有房室瓣,心室与动脉球(或动脉圆锥)之间 有半月瓣。45. 组成心脏的心肌细胞可分成工作细胞和自律细胞两类。46. 心肌具有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等特性。47. 血压形成的三个因素是心血管系统内有血液充盈、心脏射血和外周阻 力。48. 细 胞 外 液 包 括 血 液 和 组 织 液 两 大 部 分 其 中 血 液 是 内 环 境 中 最 活 跃 的 部 分。49. 鱼类血细胞起源于造血干细胞,主要包括红细胞 、白细胞 和凝血?胞 。50. 虾蟹类的呼吸色素是血蓝蛋白。51. 鱼 类 消 化 道 对 食 物 的 消 化 通 过 机 械 性 消 化 、化 学 性 消 化 和 微 生 物 消 化 等 三种方式来进行。52. 消化道运动的方式主要有紧张性收缩、蠕动、摆动和分节运动等四种形 式。53. 胰脏分泌的蛋白酶类包括胰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羧肽酶、弹性蛋白 酶,它们都以酶原形式存在于胰细胞中。54. 专 门 感 受 机 体 内 外 环 境 变 化 的 细 胞 或 结 构 , 称 为 感 受 器 。55. 鱼类鳃上皮分为鳃丝上皮 和鳃小片上皮 ,其 中 进 行 气 体 交 换 的 部 位 是 鳃小片上皮 ,氯细胞存在于鳃丝上皮 中。56. 鳃丝上皮的最主要特征之一是氯细胞的存在。57. 每一个氯细胞旁都连着一个辅助细胞,二者之间形成细胞旁路,用于排 出 Na 。58. 血 液 运 输 二 氧 化 碳 主 要 以 碳 酸 氢 根 的 形 式 排 出 二 氧 化 碳 主 要 以 二 氧 化 碳的形式。59. 鱼类肾脏由许多肾单位构成。60. 每 个 肾 单 位 可 分 为 肾 小 体 和 肾 小
管 两 部 分 ,肾 小 体 又 分 为 肾 小 囊 和 肾 小 球。61. 激素作用具有四个特点,分别是信使作用 、高效性 、特异性 和相互 作用 。62. 激素受体具有特异性、高度亲和性、饱和性和可逆性等特性。63. 激素可通过远距离分泌 、旁分泌 、自分泌 和神经分泌 四种方式运 送到靶细胞。64. 鱼类的脑垂体的胚胎来源于两方面:来源于神经成分的称为神经垂体; 来源于胚胎口腔上皮成分的称为腺垂体,是真正的内分泌腺。65. 神 经 垂 体 的 分 泌 末 梢 主 要 释 放 两 类 激 素 ,即 后 叶 加 压 素 又 称 抗 利 尿 激 素 和催产素。66. 腺 垂 体 释 放 的 激 素 主 要 有 GH、GtH、PRL、ATCH、MSH、TSH 等 六 种 。67. 在哺 乳类 ,催 乳激 素主要 作用于 乳腺和 性腺 ,而在 鱼类主要 维持渗 透压 和 水 ——盐 平 衡 。68. 甲状腺素为含碘的酪氨酸,是唯一含有卤族元素的激素。69. 含氮激素可分为蛋白质激素和胺类激素两类。70. 主 要 的 甲 状 腺 素 有 四 碘 甲 腺 原 氨 酸( T 4)和 三 碘 甲 腺 原 氨 酸( T 3)两 种 。71. 鱼类循环血液中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主要来自肾上腺髓质。72. 甲 状 腺 激 素 合 成 的
原 料 是 碘 和 酪 氨 酸 ,合 成 的 部 位 是 在 甲 状 腺 球 蛋 白上。主 要
73. 鱼类没有完整的肾上腺,但有相应的组织与肾上腺皮质、髓质同源。与 肾上腺皮质同源组织为肾间组织;与肾上腺髓质同源组织为嗜铬组织。74. 肾上腺髓质分泌的激素有多巴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合称为 儿茶酚胺。75. 肾上腺皮质释放的激素有盐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和性激素等三类。76. 松果体分泌的激素为褪黑激素。77. 胰 岛 组 织 受 低 血 糖 的 刺 激 而 分 泌 胰 高 血 糖 素 ,受 高 血 糖 和 高 血 糖 素 以 及 生长激素的刺激而释放胰岛素。78. 尾 下 垂 体 分 泌 多 种 激 素 , 其 中 以 尾 紧 张 素 I( u-I) 和 尾 紧 张 素 II( u-II) 为主。79. 胰岛素的作用是使血糖水平降低,胰高血糖素的作用是使血糖水平升 高,调节这两种激素分泌的最重要的因素是血糖含量。80. 甲壳动物的幼虫期的排泄器官是触角腺,而成体则是下颚腺。选择题1. 生 理 学 的 任 务 是 阐 明 ___D___ A、 机 体 物 理 变 化 的 规 律 B、 机 体 化 学 变 化 的 规 律 C、 机 体 细 胞 的 功 能 D、 正 常 机 体 功 能 活 动 的 规 律 E、 机 体 与 环 境 中 间 的 关 系2. 机 体 内 O2CO2 和 NH3 进 出 细 胞 膜 是 通 过 __A____ A、 单 纯 扩 散 B、 易 化 扩 散 C、 主 动 运 输 D、 入 胞 作 用 E、 出 胞 作 用3. 神 经 细 胞 兴 奋 时 的 钠 离 子 内 流 是 __A____ A、 单 纯 扩 散 B、 易 化 扩 散 C、 主 动 转 运 D、 出 胞 作 用 E、 入 胞 作 用4. 以 quot载 体 quot为 中 介 的 异 化 扩 散 的 特 点 , 错 误 的 说 法 是 ___D___ A、 有 结 构 特 异 性 B、 饱 和 现 象 C、 竞 争 性 抑 制 D、 不 依 赖 细 胞 膜 上 的 蛋白质5. 下 .
范文二:鱼类生理学 试题库 连答案
鱼类生理学 试题库 连答案
绪论
一. 名词解释
鱼类生理学 急性实验法 慢性实验法 新陈代谢 兴奋与抑制
适应性 刺激 神经调节 反射 体液调节 自动调节 1( 2(
二(填空 反馈(反馈调节) 负反馈 正反馈 稳态
1(鱼类生理学的研究层次有四个方面,它们是( 整体水平 )、( 器官系统水平 )、( 细胞水平 )和( 分子水平 )
2(生理学既是实验性很强的科学,实验研究方法极为重要。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大致分为( 分析法 )和( 综合法 )两类。
3(神经调节的特点是反应速度快、( 作用短暂 )、( 精确 )。
4(体液调节的特点是反应速度慢、作用时间( 持久 )。
5(机体机能的协调性、相对稳定性和适应性,主要靠神经系统的反射性调节机制,但体液调节也起着重要作用。许多
生理机能活动的神经性和体液性调节机制具有( 自动调节 )和( 反馈 )现象,这对于保证生理机能的稳定性和精确性具有重要意义。
6(反馈包括( 正反馈 )和( 负反馈 )两种。
7(新陈代谢过程可以分为( 物质 )代谢和( 能量 )代谢两个方面。
8(所谓兴奋性就是机体具有感受( 刺激 )产生( 反应 )
的能力。
9(在传统生理学中,通常将(
范文三:鱼类生理学 试题库 连答案
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鱼类生理学 试题库 连答案”的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92to.com的支持!
2(在肾小管,全部被重吸收的物质为( 葡萄糖 )
3(肠和肾小管吸收葡萄糖必需的离子有(Na+ )
4(在肾小管,完全不被重吸收的物质是( C )
A(水 B. 小分子蛋白质 C. 肌酐 D. 葡萄糖
5(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来自( 白蛋白 )。
6(抗利尿激素生成的部位是(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 )
1
7(下列哪种情况会导致肾小球滤过率减少( B )
A.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B. 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
C. 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 D. 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
8(下列哪种生物活性物质不是肾脏分泌的( B )
A(肾素 B(羟化的维生素D3 C(前列腺素
D(血管舒张素E(促红细胞红成素
9(进入集合管的尿液是( 等渗的 )
10(产生肾素的细胞是肾脏的( 入球小动脉肌上皮样细胞 )
11(肾脏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没有( C )
A(肾素B(1,25(OH)2D3 C(肾上腺素 D(促红细胞生成素
2
12(在肾小管处与Na+重吸收相关的物质没有( D )
A(葡萄糖B(氨基酸C(Cl- D(Ca2+
13(近球小体的生理功能是( 分泌肾素 )
14(肾小管分泌H+可促进肾小管( 重吸收Na+ )。
15(近球小体的生理功能是(分泌肾素)
16(可分泌肾素的结构是肾脏的(颗粒细胞 )
17(肾脏致密斑的作用是直接感受( 肾小管液NaCl含量变化 )
18(肾脏的基本功能单位是( 肾单位 )
19(肾脏血液供应的特点是(肾小球毛细血管内血压高 )
20(促进肾小球滤过的动力是(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
21(下列哪种情况可导致肾小球滤过率增高( C )
3
A 肾交感神经兴奋B 注射大量肾上腺素C 快速静脉滴注生理盐水
D 静脉滴注高渗葡萄糖液E 注射抗利尿激素
22(静脉滴注生理盐水引起肾小球滤过率增加是由于(肾血浆流量增多
23(交感神经兴奋时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是由于(肾血浆流量降低 )
24(肾小球滤过率是指每分钟(两肾生成的原尿量 )
25(下列哪项属于被动转运( A )
A 水从低渗透压侧至高渗透压一侧 B Na+ 从低浓度侧至高浓度侧
C 葡萄糖从低浓度侧至高浓度侧 D 氨基酸从低浓度侧至高浓度侧
4
E 蛋白质进入细胞
26(抑制近球小管的Na+ -H +交换不引起( E )
A Na+ 排出增多 B Cl-排出增多 C 水排出增多
D HCO3-排出增多E 葡萄糖排出增多
27(肾脏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发生于(近球小管 )
28(近球小管对小管液的重吸收为( 等渗重吸收 )
29(肾小管对HCO3-的重吸收( 以CO2的形式吸收 )
30(肾小管对H+的分泌增加不引起( D )
A Na+ 吸收增加
B HCO3-重吸收增加
C NH3分泌增加
5
D K+分泌增加
E H2PO4-排出增加
31(抗利尿激素的主要作用是( 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
) )
32(下列可抑制抗利尿激素分泌的因素是( A )
A 心钠素B 血管 紧张素?C 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D 血压降低E 大量出汗
33(大量饮清水后引起尿量增多的主要原因是(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
34(大量饮清水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主要是由于(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 )
35(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时(肾脏NaCl排出减少 )
6
36(致密斑感受器直接感受下列哪项变化( 流经致密斑的钠量 )
37(可致肾素分泌增多的因素是(入球小动脉压降低 )
38(醛固酮可促进肾小管( K+排出增加)
39(可促进醛固酮分泌的因素是(血管紧张素?增多 )
40(肾小球液中的葡萄糖重吸收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是通过(主动转运 )
41(肾脏不能分泌下列哪种激素( A )
A 醛固酮 B 促红细胞生成素 C 肾素 D 1,25二羟维生素D3 E 前列腺素
42(肾小球滤过的原尿流经下列哪一部分后,其成分将不再变化而成为终尿(集合管 )
43(关于近球小管的描述,下列哪一条是错误的( B )
7
A 为入球小动脉的肌上皮样细胞 B 是Na+离子浓度的感受器
C 属内分泌细胞,可释放激素 D 受交感神经支配
E 在醛固酮释放的调节中起重要作用
44(关于致密斑的描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B )
A 位于近球小管起始部 B 是Na+含量变化的感受器 C 是肾素分泌细胞
D 可调节抗利尿激素的释放 E 是晶体渗透压感受器
45(肾小球滤过率是指( 两侧肾脏每分钟生成的原尿量 )
46(下列哪种物质在正常情况下不能通过滤过膜( B )
A Na+、K+、Cl-等电解质 B 血浆白蛋白 C 氨基酸 D 葡萄样 E 甘露醇
8
范文四:[定稿]鱼类生理学 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1. 慢性实验:在无菌条件下对健康动物施行手术,并在不损害动物机体
完整性的前提下暴露、摘除、破坏以及移植所要研究的器官,然后在尽可
能接近正常的生活条件下,观察实验动物的功能变化或功能紊乱等。
2. 在体实验(in vivo):一般是指在麻醉状态下,对动物实施手术,暴
露所要观察或实验的器官,也称活体解剖实验。 3. 离体实验(in vitro):从动物体内取出某一器官、组织或分离出某种
细胞,置于适宜的人工环境中使其在短时间内保持生理功能,观察它们的
功能活动及影响因素。
4. 可兴奋组织:以神经细胞、肌肉细胞、腺体细胞表现出较高的兴奋性,
称为可兴奋组织或可兴奋细胞。
5. 刺激:能被生物体所感受并且引起生物体发生反应的环境变化称为刺激。
6. 稳态:内环境理化性质在不断转换中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称为稳态。
7. 被动转运:当同种物质不同浓度的两种溶液相邻地放在一起时,溶质
的分子会顺着浓度差(梯度)或电位差(梯度,二者合称为电化学梯度)
产生净流动叫被动转运。
8. 易化扩散:一些不溶于脂质的,或溶解度很小的物质,在膜结构中的
一些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也能从膜的高浓度一侧扩散到低浓度的一侧,
这种物质转运方式称为易化扩散。 9. 主动转运:是指细胞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某种物质分子或离
子逆着电化学梯度由膜的一侧移向另一侧的过程。 10. 原发性主动转运:在主动转运中,如果所需的能量是由ATP直接提供的
主动转运过程,称为原发性主动转运。 11. 继发性主动转运:物质逆着浓度差转运的能量间接来自于ATP,这种形
式的转运被称为继发性主动转运或联合转运。 12. 第二信使:含氮激素作为第一信使与靶细胞膜上的特异受体结合,并通
过鸟苷酸结合蛋白(简称G蛋白)激活膜内侧的腺苷酸环化酶(AC),
2+活化的腺苷酸环化酶在Mg的条件下,催化ATP形成cAMP。cAMP的功
能是接续传递信息,故被称为第二信使。 13. 基强度:在一定刺激强度下,刺激持续时间越短,则作用越弱;刺激持
续时间越长,所需要刺激强度越小。当刺激时间超过一定限度后,阈强度
不再随着刺激时间增长而进一步减少,这个最小阈强度称为基强度。
14. 效用时间:用基强度的刺激引起兴奋所需要的最短刺激时间叫做效用时
间。
15. 利用时:用基强度来刺激组织时,能引起组织兴奋所必需的最短作用时
间,叫做利用时。一般是用来测试组织的敏感程度。 16. 时值:是以 2 倍基强度刺激组织,刚能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最短作用
时间。兴奋性与时值亦呈倒数关系。 17. 绝对不应期:在神经接受前一个刺激而兴奋的一个短暂时期内,无论第
二个刺激多么强大,都不能使它再产生兴奋。也就是说,这一段时期里神
经的兴奋性下降为零,此时出现的任何刺激均无效。称为绝对不应期。
18. 相对不应期:在绝对不应期之后,第二个刺激有可能引起新的兴奋,但
所用的刺激强度必须大于该神经的阈强度。说明神经的兴奋性有所恢复,
这段时期称为相对不应期。
19. 超常期:经过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神经的兴奋性继续上升,可超
过正常水平,用低于正常阈强度的检测刺激就可引起神经第二次兴奋,这
个时期称为超常期。
20. 低常期:继超常期之后神经的兴奋性又下降到低于正常水平,称为低常
期。
21. 静息电位:细胞在未受刺激、处于静息状态时,存在于膜内外两侧的电
位差称为跨膜静息电位,简称静息电位。 22. 动作电位:当神经或肌肉细胞受一次短促的阈刺激或阈上刺激而发生兴
奋时,细胞膜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会发生一次迅速而短暂的、可向周围扩
布的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23. 阈电位:膜内负电位必须去极化到某一临界值时,才能在整段膜引发一
次动作电位,这个临界值大约比正常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小10,20mV,称
为阈电位。
24. 完全强直收缩:刺激频率继续增加,那么肌肉就有可能在前一次收缩的
收缩期结束以前或在收缩期的顶点开始新的收缩,于是各次收缩的张力或
长度变化可以融合而叠加起来,使描记曲线上的锯齿形消失,这就是完全
强直收缩。
25. 突触后电位:递质释放出来后,通过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与后
膜上的特殊受体结合,改变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使后膜电位发生变化。
这种后膜的电位变化,称为突触后电位。 26.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当动作电位传至轴突末梢时,使突触前膜兴奋,并
释放兴奋性化学递质,递质经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与后膜的受体结
++-++合,使后膜对Na、K、Cl,尤其是对Na的通透性升高,Na内流,使
后膜出现局部去极化,这种局部电位变化,叫做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27.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当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时,其末梢释放抑制性化
+-学递质。递质扩散到后膜与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使后膜对K、Cl,尤其
-+-是对Cl的通透性升高,K外流和Cl内流,使后膜两侧的极化加深,即呈
现超极化,此超极化电位叫做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此过程称抑制性突触传
递。
28. 神经递质:是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其末梢释放,经突触间隙扩散到
突触后膜,特异性地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的受体,导致信息
从突触前传递到突触后的一些化学物质。 29. 感受器是指分布于体表或组织内部的一些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
的特殊结构或装置。
30. 感觉器官:由感受器以及与其相连的非神经性附属结构共同构成的特殊
装置。
31. 红细胞的可塑性变形:红细胞常要经过口径比它小的毛细血管和血窦孔
隙,这是红细胞将发生卷曲变形,通过后又恢复原形。
32. 溶血:血红蛋白从红细胞中释放出来,此现象叫做红细胞溶解,简称溶
血。
33. 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红细胞的质量密度虽然比血浆大,但在血管中流
动时,彼此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在血浆中能够保持悬浮状态而不宜下沉,
这一特性叫做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 34. 红细胞凝集:若将血型不相容的两个人的血液滴加在玻片上并使之混
合,红细胞可凝集成簇,这个现象称为红细胞凝集。
35. 内源性凝血:内源性凝血的启动因子是因子?,参与血液凝固过程的凝
血因子全部来自血浆。
36. 外源性凝血:外源性凝血是由因子?启动的。由于因子?来源于血管外,
故称为外源性凝血。
37. 心动周期: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了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包括收缩期和舒张期。
38.全心舒张期:在心室舒张期的前0.4s,心房也处于舒张期,这一时期称为
全心舒张期。
39. 冲压呼吸:停止呼吸动作而简单张口的呼吸叫冲压呼吸。
40. 鲁特效应:在许多鱼类,CO增加或pH值降低,不仅使血红蛋白对氧2
的亲和力降低,而且,使血红蛋白的氧容量,即血红蛋白结合氧的饱和水
平降低,称为鲁特效应。
41. 肠肝循环:分泌的大部分胆汁盐可被肠重新吸收进入血液,相当大一部
分都会返回肝脏,这一过程称为肠肝循环。 42. 激素:由内分泌细胞或神经细胞等所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从一组细胞
传递到另一组细胞,或从细胞的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以发挥其调节作用。
43. 含氮激素:胺类激素、肽类激素、蛋白质激素都因含有含氮元素,故又
合称为含氮激素。
44. 受体的脱敏性:当受体长时间的暴露于配体时,大多数受体会失去反应
性,即产生脱敏现象。
45. 氧离解曲线:血红蛋白血氧饱和度与氧分压的关系曲线称为氧离曲线。
填空题
1. 1628年,William Harvey出版了《心与血的运动》,这是历史上第一
本基于实验证据的生理学著作。
2. 20世纪30年代,德国人翁德编写了“中欧淡水鱼生理”,可认为是鱼类
生理学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
3.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是新陈代谢、兴奋性和生殖。 4. 机体维持自稳态的机制中除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外还有自身调节。
5. 虽然几乎所有活组织或细胞都具有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但神经细
胞、肌肉细胞、腺体细胞对于较弱的刺激就可以引起其反应,将这三种组
织或细胞称为可兴奋组织或可兴奋细胞。 6. 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是结构和功能完整性、绝缘性、双向性、相
对不疲劳性、不衰减性。
7. 除极少数植物外,所有动植物细胞的静息电位都表现为膜内较膜外为
负。
++8. 正常情况下是细胞外[K]低于细胞内的;细胞外[Na]高于细胞内的。
9. 作为一个有效刺激作用于可兴奋细胞时可使之去极化,当达到阈电位,
+膜对Na的通透性突然增大,从而引起动作电位产生。 10. 动作电位或锋电位的产生是细胞兴奋的标志,它只在刺激满足一定条件
或在特定条件下刺激强度达到阈值时才能产生。
++11. 在静息状态下, 膜对K有较大的通透性,对Na的通透性很低,所以静
+息电位主要是K所形成的电化学平衡电位。 12. 每个肌纤维含有大量直径1,2μm的纤维状结构,称为肌原纤维。
13. 每条肌原纤维的全长都呈现规则的明、暗交替,分别称为明带(又称I
带)和暗带(又称A带)。
14. 肌原纤维上每一段位于两条z线之间的区域,是肌肉收缩和舒张的最基
本单位,它包含一个位于中间部分的暗带和两侧各1/2的明带,合称为肌
小节。
15. 肌管的走行方向和肌原纤维相垂直,称为横管系统或称T管,走行方向
和肌小节平行,称为纵管系统或称为L管。 16. 在接近肌小节两端的横管时管腔出现膨大,称为终末池,它使纵管以较
大的面积和横管相靠近。粗肌丝主要由肌凝蛋白(亦称肌球蛋白)所组成,
细肌丝包括肌纤蛋白、原肌凝蛋白和肌钙蛋白等三种蛋白质。
17. 神经系统可分为中枢和外周两部分。 18. 反馈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其中前者是使生理活动不断增强,后者是维
持机体的稳态。
19.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外周神经包括由脑和脊髓发出的脑神经和
脊神经。
20. 中枢抑制可分为:突触前抑制和突触后抑制两种,后者又可分为传入侧支
性抑制和回返性抑制。
21. 围绕在脊髓神经管腔四周成蝶形的灰质,是神经原本体,其周围为白质,
里面只有神经纤维。
22. 每根脊神经又分为感觉性的背根和运动性的腹根。 23. 鱼类的脑由端脑、间脑、中脑、小脑、延脑等五部分组成。
24. 调节内脏机能的神经系统称为植物性神经系统或称自主神经系统。
25. 从解剖和机能两方面来看,可将植物性神经系统分为交感神经系统和副
交感神经系统。
26. 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可分为单线式联系、辐散、聚合和链锁式四种。
27. 感受器根据所感受刺激的性质可分为化学感受器、机械感受器、光感受
器、温度感受器、电感受器等。
28. 鱼类眼球壁由巩膜、脉络膜和视网膜三层组成。
29. 巩膜在眼球前方形成透明的角膜。
30. 脉络膜大致由银膜、血管膜和色素膜三层组织构成。脉络膜向前延伸称
为虹膜,其中央的小圆孔即为瞳孔。
31. 视网膜的结构按主要细胞层次可简化为四层,由外到内依次为色素细胞
层、感光细胞层、双极细胞层和神经节细胞层。 32. 眼的折光系统包括角膜、水状液、水晶体和玻璃体。 33. 感光细胞有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两种。 34. 典型的内耳可以分成上、下两部分:上部包括椭球囊和三个相互垂直的
半规管及其壶腹,主要起平衡感觉的作用;下部包括球状囊和瓶装囊,主
要其听觉作用。
35. 鱼类的嗅觉器官是嗅囊,味觉器官是味蕾,主要的机械感受器是侧线。
36. 电感受器按其结构与功能特点可分两种基本类型:壶腹型和结节型。
37. 执行物质跨膜转运的通道蛋白的开放是离子通道调控的,根据控制其开
化学门控通道、电压门控通道和机械放或关闭的原理不同,可将它们分为
门控通道三种。
38. 在安静状态时,全身血量的绝大部分是在心血管系统中不停流动,这部
分血量叫做循环血量;其余小部分血量分布在肝、肺、脾等贮血库中,流
称为贮备血量。
39. 血清与血浆的最主要差别是血浆中含有纤维蛋白原。 40. 血浆蛋白是多种蛋白的总称,包括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三种。
41. 血浆渗透压由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两部分构成。 42. 红细胞运输气体的机能主要由血红蛋白完成。 43. 常见的呼吸色素的种类有血红蛋白、血蓝蛋白、血绿蛋白和血褐蛋白。
44. 水流通过鳃部和血流灌注鳃部是反方向的,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
气体交换效率,叫做逆流倍增效应 。
1. 板鳃鱼类的心脏分为四部分,即静脉窦、心耳、心室和动脉圆锥。
2. 硬骨鱼类的心脏分为四部分,即静脉窦、心耳、心室和动脉球。
3. 在心脏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有瓣膜控制血流方向。静脉窦与心房之间
有窦房瓣,心房与心室之间有房室瓣,心室与动脉球(或动脉圆锥)之间
有半月瓣。
45. 组成心脏的心肌细胞可分成工作细胞和自律细胞两类。
46. 心肌具有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等特性。 47. 血压形成的三个因素是心血管系统内有血液充盈、心脏射血和外周阻
力。
48. 细胞外液包括血液和组织液两大部分,其中血液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
分。
49. 鱼类血细胞起源于造血干细胞,主要包括红细胞 、白细胞 和凝血细
胞 。
50. 虾蟹类的呼吸色素是血蓝蛋白。
51. 鱼类消化道对食物的消化通过机械性消化、化学性消化和微生物消化等
三种方式来进行。
52. 消化道运动的方式主要有紧张性收缩、蠕动、摆动和分节运动等四种形
式。
53. 胰脏分泌的蛋白酶类包括胰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羧肽酶、弹性蛋白
酶,它们都以酶原形式存在于胰细胞中。 54. 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细胞或结构,称为感受器。
55. 鱼类鳃上皮分为鳃丝上皮 和鳃小片上皮 ,其中进行气体交换的部位是
鳃小片上皮 ,氯细胞存在于鳃丝上皮 中。 56. 鳃丝上皮的最主要特征之一是氯细胞的存在。 57. 每一个氯细胞旁都连着一个辅助细胞,二者之间形成细胞旁路,用于排
+出Na。
58. 血液运输二氧化碳主要以碳酸氢根的形式,排出二氧化碳主要以二氧化
碳的形式。
59. 鱼类肾脏由许多肾单位构成。
60. 每个肾单位可分为肾小体和肾小管两部分,肾小体又分为肾小囊和肾小
球。
61. 激素作用具有四个特点,分别是信使作用 、高效性 、特异性 和相互
作用 。
62. 激素受体具有特异性、高度亲和性、饱和性和可逆性等特性。
63. 激素可通过远距离分泌 、旁分泌 、自分泌 和神经分泌 四种方式运
送到靶细胞。
64. 鱼类的脑垂体的胚胎来源于两方面:来源于神经成分的称为神经垂体;
来源于胚胎口腔上皮成分的称为腺垂体,是真正的内分泌腺。
65. 神经垂体的分泌末梢主要释放两类激素,即后叶加压素又称抗利尿激素
和催产素。
66. 腺垂体释放的激素主要有GH、GtH、PRL、ATCH、MSH、TSH等六种。
67. 在哺乳类,催乳激素主要作用于乳腺和性腺,而在鱼类主要维持渗透压
和水——盐平衡。
68. 甲状腺素为含碘的酪氨酸,是唯一含有卤族元素的激素。
69. 含氮激素可分为蛋白质激素和胺类激素两类。 70. 主要的甲状腺素有四碘甲腺原氨酸(T)和三碘甲腺原氨酸(T)两种。43
71. 鱼类循环血液中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主要来自肾上腺髓质。
72. 甲状腺激素合成的主要原料是碘和酪氨酸,合成的部位是在甲状腺球蛋
白上。
73. 鱼类没有完整的肾上腺,但有相应的组织与肾上腺皮质、髓质同源。与
肾上腺皮质同源组织为肾间组织;与肾上腺髓质同源组织为嗜铬组织。
74. 肾上腺髓质分泌的激素有多巴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合称为
儿茶酚胺。
75. 肾上腺皮质释放的激素有盐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和性激素等三类。
76. 松果体分泌的激素为褪黑激素。
77. 胰岛组织受低血糖的刺激而分泌胰高血糖素,受高血糖和高血糖素以及
生长激素的刺激而释放胰岛素。
78. 尾下垂体分泌多种激素,其中以尾紧张素I(u-I)和尾紧张素II(u-II)
为主。
79. 胰岛素的作用是使血糖水平降低,胰高血糖素的作用是使血糖水平升
高,调节这两种激素分泌的最重要的因素是血糖含量。 80. 甲壳动物的幼虫期的排泄器官是触角腺,而成体则是下颚腺。
选择题
1. 生理学的任务是阐明___D___
A、机体物理变化的规律 B、机体化学变化的规律 C、机体细胞的功
能 D、正常机体功能活动的规律 E、机体与环境中间的关系
2. 机体内O,CO和NH进出细胞膜是通过__A____ 223
A、单纯扩散 B、易化扩散 C、主动运输 D、入胞作用 E、出胞作
用
3. 神经细胞兴奋时的钠离子内流是__A____
A、单纯扩散 B、易化扩散 C、主动转运 D、出胞作用 E、入胞作用
4. 以"载体"为中介的异化扩散的特点,错误的说法是___D___
A、有结构特异性 B、饱和现象 C、竞争性抑制 D、不依赖细胞膜上的
蛋白质
5. 下列对体液调节的特点描述错误的是___D___
A、反应速度慢 B、参与维持机体的稳态 C、作用范围广、时间持久 D、
反应迅速而准确
6. 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中起关键作用的离子是__C____
A、钠离子 B、钾离子 C、钙离子 D、钾离子 E、镁离子
7. 血红蛋白结合的氧量和饱和度主要取决于__D____
A、血液的PH值 B、红细胞中2.3—二磷酸甘油酸的浓度 C、二氧化碳
分压 D、氧分压 E、血液温度
8. 可兴奋细胞包括__C____
A、神经细胞,肌细胞 B、神经细胞,腺细胞 C、神经细胞,肌细胞,
腺细胞 D、神经细胞,骨细胞,腺细胞 E、神经细胞,肌细胞,骨细
胞
9. 大分子蛋白质进入细胞膜的方式是__D____
A、单纯扩散 B、易化扩散 C、主动运输 D、入胞作用 E、出胞作用
10. 对脂肪和蛋白质的消化,作用最强的消化酶是__D____
A、唾液 B、胃液 C、胆汁 D、胰液 E、小肠液 11. 可兴奋细胞兴奋时,共有的特征是产生__E____
A、收缩反应 B、分泌 C、神经冲动 D、反射活动 E、电位变化
12.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__A____
A、反射 B、反应 C、适应 D、正反馈调节 E、负反馈调节
13. 安静时细胞膜内钾离子向膜外移动是由于___A___
A、单纯扩散 B、易化扩散 C、主动运输 D、出胞作用 E、以上都不
是
14. 判断组织兴奋性高低常用的简便指标是___B___
A、阈电位 B、时值 C、阈强度 D、刺激强度的变化率 E、刺激频率
15. 骨骼肌中的调节蛋白酶指的是___D___
A、肌凝蛋白 B、原肌凝蛋白 C、肌钙蛋白 D、原肌凝蛋白和肌钙
蛋白 E、肌凝蛋白和原肌凝蛋白
16. 下列哪种情况使血液氧离曲线右移__A____
A、CO分压升高 B、CO分压降低 C、pH值升高 D、温度降低 E、22
N2分压增高
17. 肠上皮细胞由腔肠吸收葡萄糖,是属于__B____
A、单纯扩散 B、易化扩散 C、主动运输 D、入胞作用 E、吞噬
18. 细胞膜在静息条件下,对下列哪种离子通透性最大___A___
++-2+2+A、K B、Na C、Cl D、Ca E、Mg 19. 细胞膜在受到刺激引发动作电位时,对下列哪种离子通透性最大
___B___
++-2+2+A、K B、Na C、Cl D、Ca E、Mg 20. 心肌不会产生强直收缩,其原因是___E___
2+A、心肌是机能上的合胞体 B、心肌肌浆网不发达,Ca储存少 C、心
肌有自律性,会自动节律收缩 D、心肌呈"全或无"收缩 E、心肌的有效
不应期特别长
21. 中枢神经系统内,兴奋性化学传递的下述特征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__D____
A、单项传递 B、中枢延搁 C、总和 D、兴奋节律不变 E、易受内环境条
件改变的影响
22. 在自动控制系统中,从受控部分到达控制部分的信息称为___C___
A、参考信息 B、偏差信息 C、反馈信息 D、控制信息 E、干扰
23. 组织兴奋后处于绝对不应期时,其兴奋性为__A____
A、零 B、无限大 C、大于正常 D、小于正常 E、等于正常
24. 组织兴奋后处于相对不应期时,其兴奋性为__D____
A、零 B、无限大 C、大于正常 D、小于正常 E、等于正常
25. 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化学递质是___D___
A、肾上腺素 B、去甲上腺素 C、γ-氨基丁酸 D、乙酰胆碱 E、5-
羟色胺
26. 血液氧离曲线是表示___C___
A、血红蛋白含量与氧解离量的关系的曲线
B、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与氧含量的关系的曲线
C、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与血氧分压的关系的曲线
D、血氧含量与血氧容量关系的曲线
E、血氧容量与氧分压的关系的曲线
27. 下列对自身调节的特点描述错误的是___A___
A、调节幅度较大 B、调解范围局限于单个细胞或一小部分组织内 C、
调节不够灵敏 D、调节的效果是保持生理功能的稳定 28. 下列生理功能中,不属于生命的基本特征是__D____
A、新陈代谢 B、神经反射 C、兴奋性 D、植物性功能与动物性功能
29. 在正常情况下,肾小球滤过率的直接调节者是___B___
A、肾小球毛细血管血流量 B、肾小管毛细血管血压 C、肾小球囊内
压 D、血浆胶体参透压 E、肾血浆流量 30. 肌肉收缩滑行学说的直接根据是肌肉收缩时___B___
A、肌小节长度缩短 B、暗带长度不变,明带和H带缩短 C、暗带长度缩
短,明带和H带不变 D、相邻的Z线相互靠近 E、明带和暗带的长度均
缩短
31. 血压氧饱和度是指__C____
A、血红蛋白能结合氧的最大量 B、血红蛋白实际结合的氧量 C、血液
氧含量占氧容量的百分比 D、氧扩散的总量 E、血浆中溶解的氧量
32. 下列哪些情况可加速凝血___A___
A、升高温度 B、血液置于硅胶管中 C、血液中加入肝素 D、血液中加入
草酸盐
33. 下列各种液体中,属于机体内环境的是 D
A、胆汁 B、胰液 C、血浆 D、尿液 34. 机体内环境是指 C
A、体液 B、细胞内液 C、细胞外液 D、血液 35. 机体内环境稳态是指 A
A、细胞外液的物理、化学因素保持着动态平衡
B、细胞内液的物理、化学因素保持着动态平衡
C、细胞外液的物理、化学因素保持不变
D、细胞内液的物理、化学因素保持不变 36. 最能反应血液中红细胞和血浆相对数量变化的是 B
A、血液粘滞性 B、血细胞比容 C、血浆渗透压 D、血红蛋白量
37. 血液中除去血细胞的液体部分是 C
A、细胞外液 B、血清 C、血浆 D组织液 38. 血液凝固、血块收缩后析出的液体是 B
A、细胞外液 B、血清 C、血浆 D组织液 39. 血清与血浆的主要不同是前者不含 D
A、球蛋白 B、白蛋白 C、凝集素 D纤维蛋白原 40.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 D
A、提供营养 B、缓冲温度 C、运输激素 D、运输O和CO22
41. 通常所说的血型是指 B
A、红细胞膜上特异凝集素的类型 B、红细胞膜上特异凝集原的类型
C、血浆中特异凝集素的类型 D、血浆中特异凝集原的类型
问答题
1. 简述生理学研究方法及其特点。 答:观察:以动物活体(整体、器官、组织或细胞)为观察对象,以物理或化学的基本方法,通过数据处理、科学分析得出对生命活动规律的认识。
实验分为急性实验(分析法)和慢性实验(综合法)。
(1)慢性实验:在无菌条件下对健康动物施行手术,并在不损害动物机体完整性的前提下暴露、摘除、破坏以及移植所要研究的器官,然后在尽可能接近正常的生活条件下,观察实验动物的功能变化或功能紊乱等。由于这种动物可以在较长时间内用于实验,故此方法称为慢性实验。慢性实验特点是保存了各器官的自然联系和相互作用,便于观察某一器官在正常情况下的生理功能及其与整体的关系,可以在动物清醒条件下长期观察某一活动,使所获得的结果更接近正常生理状态。慢性实验的缺点,整体条件太复杂不易分析。
(2)急性实验(acute experiment):实验动物最终死亡,可分为在体实验与离体实验。
在体实验(in vivo):一般是指在麻醉状态下,对动物实施手术,暴露所要观察或实验的器官,也称活体解剖实验。此方法的优点是实验条件简单,易于控制,有利于观察器官间的相互关系和分析某一器官活动的过程和特点。
离体实验(in vitro):从动物体内取出某一器官、组织或分离出某种细胞,置于适宜的人工环境中使其在短时间内保持生理功能,观察它们的功能活动及影响因素。
由于器官、组织或细胞已经从身体分离出来,实验条件易于控制,结果也易于分析。这种方法还有利于排除无关因素的影响,便于观察离体器官、组织或细胞的基本生理特性。缺点是?具有片面性,缺乏与整体的联系,
所以结论要进行分析。?对动物的损害大,往往实验完后不能存活。所以要用低等动物。
2. 简述生理功能调节方式。 答:(1)神经调节
神经调节是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各组织、器官和系统的生理功能所发挥的调节作用。一般来说,神经调节的特点是:反应迅速、准确、作用部位局限和作用时间短暂。高等动物主要依赖神经系统。
(2)体液调节
体液调节是指由体内某些细胞生成并分泌的某些化学物质(如内分泌腺细胞分泌的激素)经体液运输到达全身的组织细胞或体内某些特殊的组织细胞,通过作用于细胞上的相应的受体,对这些组织细胞的活动进行调节。相对于神经调节而言,体液调节的特点是:调节的速度较缓慢,但作用广泛而持久。
(3)自身调节
自身调节是指某些细胞、组织和器官并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的作用,也能对周围环境变化产生的适应性反应。这种反应是该器官和组织及细胞自身的生理特性。一般来说,自身调节的幅度较小,不十分灵敏,但仍有一定的意义。
3. 简述生理功能的调控模式。 答:(1)非自动控制系统。非自动控制系统是一个开环系统,不存在反馈,是单方向性的,其控制部分不受受控部分的影响,即受控部分不能反馈改变控制部分的活动。非自动控制系统的活动在体内不多见。
(2)自动控制系统。自动控制系统属于闭环系统,具有自动控制的能力。控制部分不断对受控部分发出指令,令其活动;而受控部分则能不断地将其活动状况作为反馈信息送回给控制部分,使控制部分能根据反馈信号来改变或调整自己的活动,使这一活动不断进行,从而对受控部分的活动实行自动控制。自动控制系统的工作特点是控制部分与受控部分之间存在着往返的双向联系即反馈作用。
(3)前馈控制系统。这类控制系统是指由控制部分直接检测到干扰信息后发出信号,指令受控部分活动,同时通过另一快速途径向受控部分发出前馈信号,及时调整受控部分的活动。前馈控制系统所起的作用是预先监测干扰,防止干扰的扰乱;或是超前洞察动因,及时作出适应性反应。
4. 简述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答:根据跨膜物质转运的方向和供能特征,基本上可以分为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两大类。
(1)被动转运
当同种物质不同浓度的两种溶液相邻地放在一起时,溶质的分子会顺着浓度差(梯度)或电位差(梯度,二者合称为电化学梯度)产生净流动叫被动转运。这种转运不需要细胞膜或细胞另外提供其他形式的能量,故称为被动转运。
被动转运中按照是否有其他物质参与,可分为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
? 单纯扩散 生物体中,物质的分子或离子顺着电化学梯度通过细胞膜的方式称为单纯扩散。?易化扩散 一些不溶于脂质的,或溶解度很小的物质,在膜结构中的一些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也能从膜的高浓度一侧扩散到低浓度的一侧,这种物质转运方式称为易化扩散。由于引起易化扩散的蛋白质不同,易化扩散又可分为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和以通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
A、由载体中介的易化扩散:许多必需的营养物质,例如葡萄糖、氨基酸都不溶解于脂质,但在“载体”的帮助下也能进行被动的跨膜转运。其特点是:a、高度的结构特异性;b、饱和现象;c、竞争性抑制。
++2+B、由通道中介的易化扩散:细胞膜对于溶于水的Na、K、Ca等离子的通透性很小,但在一定的条件下它们却能以非常高的速度顺着电化学梯度跨过细胞膜,这是因为在细胞膜中存在着另一种蛋白质分子——离子通道“帮助”的结果。其特点是:a、速度快;b、对转运的离子具有选择性。
(2)主动转运
是指细胞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某种物质分子或离子逆着电化学梯度由膜的一侧移向另一侧的过程。所需要的能量是由细胞膜或细胞膜所属的细胞提供。
(1)原发性主动转运,在主动转运中,如果所需的能量是由ATP直接提供的主动转运过程,称为原发性主动转运。 (2)继发性主动转运,物质逆着浓度差转运的能量间接来自于ATP,这种形式的转运被称为继发性主动转运或联合转运。 (3)出胞与入胞式转运
细胞膜对于一些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固态或液态的)还能通过更复杂的结构和功能变化,使之通过细胞膜。有出胞和入胞两种方式。
出胞是细胞分泌的一种机制。入胞是指某些物质团块,例如细菌、病毒、异物、血浆中脂蛋白及大分子营养物质等进入细胞的过程。被摄取物质如果是固体,则可形成较大的囊泡,称为吞噬。如果是微小的液滴状液体则形成较小的囊泡,称为胞饮。
5. 简述跨膜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 答:(一)离子通道介导的跨膜信号传递 根据控制其开放或关闭的原理不同,可将它们分为电压门控通道、机械门控通道和化学门控通道。
(1)化学门控通道
在细胞膜的通道蛋白上,有能与某种特殊化学物质相结合的位点(受体),当化学物质与该受体特异地结合后,引起该通道的开放或关闭,完成跨膜信号传递过程。
(2)电压门控通道
+主要分布在除突触后膜和终板膜以外的神经和肌肉细胞表面膜中,有Na,
+2+K、Ca等通道。控制这类通道开放与否的因子是通道所在膜两侧的跨膜电位的改变,即在这些通道的分子结构中存在着一些对跨膜电位改变敏感的结构或亚单位,通过其构型的改变诱发通道的开、闭和离子跨膜流动的变化,把信号传到细胞内部。
(3)机械门控通道
能感受机械刺激引起通道开放并诱发离子流动的变化,把信号传递到细胞
内部的通道。如动物内耳、侧线器官的毛细胞 (4)细胞间通道
允许相邻细胞之间直接进行胞浆内物质交换的通道,故称为细胞间通道。
细胞间通道的孔洞大小,一般可允许分子量小于1.0~1.5kd或分子直径小于1.0nm的物质分子通过,这包括了电解质离子、氨基酸、葡萄糖和核苷酸等。这种缝隙连接或细胞间通道多见于肝细胞、心肌细胞、肠平滑肌细
胞、晶状体细胞和一些神经细胞之间。
(二)通过膜受体-通道蛋白质完成的跨膜信息传递 G蛋白(GTP结合蛋白)耦联受体,是指配体—受体复合物通过与G,蛋白耦联,与细胞内特定的酶作用,产生第二信使,最后引起生理效应。G蛋白介导的跨膜信号传递的通路主要有cAMP信号通路和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
(1)cAMP信号通路:细胞外的化学信号与兴奋性受体结合后,通过Gs(兴奋性G—蛋白)中介,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使胞浆中的ATP生成cAMP,cAMP作为第二信使,使无活性的蛋白激酶A转化为有活性的蛋白激酶A,最后产生一系列的生理效应,如基因表达、离子通道激活等。
(2) 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有些细胞外的化学信号与兴奋性受体结合后,可以通过一种称为Go的G蛋白,再激活磷脂酶C,使磷脂酰肌醇生成三磷酸酰肌醇(IP3)和二酰甘油(DG)的第二信使,影响细胞内过程,完
2+成跨膜信号传递。DG可以激活蛋白激酶C,IP3通过使内质网释放Ca,后者再与钙调蛋白结合,使细胞内一些酶的活性发生改变,进而改变细胞
的功能。
6. 简述细胞兴奋时的兴奋性变化。
答:各种组织、细胞在接受刺激而兴奋时和以后的一小段时期内,它的兴
奋性要经历一些列有次序的变化,然后才能恢复正常。也就是说,组织或
细胞接受连续刺激时,后一个刺激引起的反应可受到前一个刺激作用的影
响。分四个时期:
绝对不应期:在神经接受前一个刺激而兴奋的一个短暂时期内,无论第二
个刺激多么强大,都不能使它再产生兴奋。也就是说,这一段时期里神经
的兴奋性下降为零,此时出现的任何刺激均无效。称为绝对不应期。
相对不应期:在绝对不应期之后,第二个刺激有可能引起新的兴奋,但所
用的刺激强度必须大于该神经的阈强度。说明神经的兴奋性有所恢复,这
段时期称为相对不应期。持续时间大约3 ms(神经细胞)。
超常期:经过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神经的兴奋性继续上升,可超过
正常水平,用低于正常阈强度的检测刺激就可引起神经第二次兴奋,这个
时期称为超常期。
低常期:继超常期之后神经的兴奋性又下降到低于正常水平,称为低常期。这一时期持续时间较长,此后组织、细胞的兴奋性才完全恢复到正常水平。
7. 简述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
答:1902年,Bernstein提出的膜学说认为,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均
+匀和安静时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是细胞保持膜内负、膜外正极化状态的基
++础。细胞膜内有较多的K和带负电荷的有机阴离子;膜外有较多Na和-+++Cl。这种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主要是Na泵活动的结果。由于高浓
+度的离子具有较高的势能,再加上静息时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则+-+K可顺着浓度梯度向细胞膜外扩散;带负电的有机阴离子(A)有随同K外流的趋势,但它不能通透过细胞膜,只能聚集在膜的内侧;由于正负电
+荷相互吸引,K不能离开膜很远,只能聚集在膜的外侧面。这样在膜内、
++外就形成了电位差,该电位差又成了阻止K外流的力量,随着K向外扩
+散,这种电位差越来越大,当它与浓度梯度促使K外流的力量达到平衡时,++K的净流量为零。此时的膜内、外电位差称为K平衡电位,即是静息跨膜电位。
8. 简述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
++答:在受到刺激时可能出现了膜对Na通透性的突然增大,超过了K的通
++透性,由于细胞外高Na,而且膜内静息时原已维持着的负电位也对Na
+的内流起吸引作用,于是Na迅速内流,结果先是造成膜内负电位的迅速
++消失;而且由于膜外Na的较高的浓度势能,Na在膜内负电位减小到零
++电位时仍可继续内移,直至内移的Na在膜内形成的正电位足以阻止Na
+的净移入时为止,这时膜内所具有的电位即为Na平衡电位。
9. 简述突触前抑制的形成。 答:动作电位是触发递质释放的因素,动作电位大递质释放量多,动作电位小递质释放量就少。而动作电位的大小又决定于安静时膜电位的大小。膜电位大产生的动作电位就大,反之则小。当轴突?兴奋时,将引起轴突?发生较小程度的去极化,使轴突?的膜电位减小,因而轴突?兴奋时所产生的动作电位就变小,释放的兴奋性递质也就减少,从而引起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也随之降低,达不到阈电位水平,故突触后神经元不能进入兴奋状态,而呈现抑制。因此,突触前膜的去极化程度越大,突触后膜上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就越小,抑制的程度也就越强。突触前抑制是由于突触前膜的去极化引起的,故也称去极化抑制。
10. 简述局部兴奋有以下几个基本特性: 答:(1)不是“全或无”的,而是随着阈下刺激的增大而增大;
(2)不能在膜上作远距离的传播,虽然由于膜本身有电阻特性且膜内外都是电解质溶液,发生在膜的某一点的局部兴奋,可以使邻近的膜也产生类似的去极化,但随距离加大而迅速减小以至消失,这个局部兴奋所波及的范围在一般神经细胞膜上不超过数十乃至数百微米,但有的细胞本身也不很大,如神经元细胞体,局部兴奋的这种电紧张性扩布还是有重要生理意义的;
(3)局部兴奋是可以互相叠加的,也就是说,当一处产生的局部兴奋由于电紧张性扩布致使邻近处的膜也出现程度较小的去极化,而该处又因另一刺激也产生了局部兴奋,虽然两者(当然不一定限于两者)单独出现时都不足以引发一次动作电位,但如果遇到一起时可以叠加起来,以致有可能达到阈电位而引发一次动作电位。称为兴奋的空间性总和;局部兴奋的叠加也可以发生在连续受数个阈下刺激的膜的某一点,亦即当前面刺激引起的局部兴奋尚未消失时,与后面刺激引起的局部兴奋发生叠加,称为时间性总和。总和现象在神经元细胞的功能活动中十分重要和常见。
(4)无不应期。
11. 简述兴奋在神经-骨骼接头处的传递。 答:信息(兴奋)传递过程始于动作电位到达神经末梢(即突触前膜)时,
+2+使前膜通透性改变,开放了膜上的Ca通道,让细胞外Ca进入轴突末梢膜内。进入膜内可促使大量囊泡移向轴突膜并贴附其上,然后通过出胞作用将囊泡内的乙酰胆硷(Ach)释放入接头间隙。终板膜上有ACh受体,另外在终板膜上还分布有乙酰胆碱酯酶,它们可将ACh分解为胆碱和乙酸。当乙酰胆碱释放入接头间隙后,即扩散到终板膜(突触后膜)与其上的特殊受体相结合,这种结合引起受体蛋白质分子构型的改变。
12. 简述肌肉收缩的滑行学说
答:Huxley等在50年代初期就提出了用肌小节中粗、细肌丝的相互滑行来说明肌肉收缩的机制。这一被称为滑行理论的主要内容是:肌肉收缩时虽然在外观上可以看到整个肌肉或肌纤维的缩短,但在肌细胞内并无肌丝或它们所含的分子结构的缩短,而只是在每一个肌小节内发生了细肌丝向粗肌丝之间的滑行,亦即由z线发出的细肌丝在某种力量的作用下主动向暗带中央移动,结果各相邻的z线都互相靠近,肌小节长度变短,造成整个肌原纤维、肌细胞乃至整条肌肉长度的缩短。
13. 简述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
答:(1)结构和功能完整性。神经纤维必须保持结构上和生理功能上的完整才能传导冲动。神经纤维被切断后,破坏了结构上的完整性,冲动就不能传导。如果结扎或在麻醉药、低温等作用下,使神经纤维机能发生改变,破坏了生理功能的完整性,冲动传导也将发生阻滞。如随着体温或局部温度的降低,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减慢,当温度降低到0?时,传导终止,这也是冷冻麻醉的原理。
(2)绝缘性。由于髓鞘的绝缘作用,神经传导具有绝缘性。这种绝缘性保证了神经干内数以千万计的纤维进行独立传导,即它们各自传导自身的冲动,在通常常况下不波及邻近的纤维,不会相互干扰。
(3)双向性。刺激神经纤维的任何一点,所产生的冲动可同时向两侧方向传导,称为双向传导,这是因为兴奋区的两侧都毗邻静息膜而同时产生
局部电流。同理,细胞体的某一点发生兴奋时,兴奋将向四周扩布。
(4)相对不疲劳性。在适宜的条件下,以50-100Hz的电脉冲连续刺激12h,
神经纤维仍能产生和传导冲动,即使细胞的代谢受到抑制,神经纤维仍能在离子浓度的总变化大到足以影响机能活动之前,继续传导数万次的冲动,所以,神经传导是相对不易疲劳的。 (5)不衰减性。神经纤维在传导冲动时,不论传导距离多长,其冲动的大小,频率和速度始终不变,这一特点称为传导的不衰减性。这对于保证及时、迅速和准确地完成正常的神经调节功能十分重要。即动作电位的“全或无”
现象。
14. 一种化学物质被确认为神经递质,应符合的条件。
答:?合成:在突触前神经元内具有合成递质的前体物质和合成酶系,能够合成这一递质;?贮存:递质贮存于突触小泡以防止被胞浆内其它酶系所破坏,并利于运输;?释放:当兴奋冲动抵达神经末梢时,小泡内递质能释放入突触间隙;?受体:递质通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特殊受体,发挥其生理作用;?失活:在突触的部位存在使该递质失活的酶或摄取、回收该递质的其他失活方式,使递质的作用能迅速终止;?实验验证:当人为施加递质至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时,能引起相同的生理效应,用递质的受体激动剂或阻断(拮抗)剂等药物,能分别拟似或阻断该递质的突触传递功能。关于神经递质,首先是在外周迷走神经对心脏抑制作用的环节上发现的。
15.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区别。 答:(1)中枢发源部位不同:交感神经来自脊髓的胸腰段,经前根进入交感神经节,再由神经节发出神经到内脏器官,称为节前神经元或节前纤维。副交感神经来自脑干和脊髓骶段,经第三、七、九、十对脑神经和前根进入副交感神经节,再分布到眼内肌、唾液腺、胸腹腔和盆腔脏器。
(2)交感神经节离效应器官较远,因此节前纤维短,而节后纤维长;副交感神经节离效应器官较近,有的神经节就在效应器官壁内,因此节前纤维长,而节后纤维短。
(3)交感神经分布广,几乎全身内脏器官都有。副交感神经分布较局限,某些器官(如皮肤、骨骼肌血管,汗腺、竖毛肌、肾上腺髓质)均无。
(4)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一般比较广泛,往往不会只波及个别的神经及其支配的效应器官,而常以整个系统来参加反应。交感神经系统在环境急骤变化的条件下,可以动员机体许多器官的潜在力量,以适应环境的急变,这种反应称为应急反应。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不如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那样广泛,而是比较局限的;其整个系统的活动主要在于保护机体、休整恢复、促进消化、积蓄能量以及加强排泄和生殖功能等方面。
16. 简述鱼类眼睛的光强调节机制。 答:鱼类受到不同强度的光照射时,可实现不同的调节以达到光感受细胞的有效光强度,以保护光感受细胞不致受到过强光线的损伤,或保护眼睛在昏暗时也能行使视觉功能。 绝大多数硬骨鱼没有瞳孔盖,也不能调节瞳孔大小,因此视网膜中色素细胞和感光细胞的相对运动是调节光线适宜强度而被感受的重要调节机制。色素细胞具有长的突起,这些突起向感光细胞延伸并和它们的外节交错对插。光照时,色素细胞伸展,细胞内大部分黑色素颗粒转移到长突起内,视杆细胞的肌样体伸长,结果把视杆细胞外节耸入色素细胞层中保护起来。与此同时,视锥细胞的肌样体收缩,以防止其外节被色素细胞包围。所以,在强光下只有视锥细胞感受光线,产生明视觉。微光或暗光时出现相反的过程,色素细胞向内即细胞核方向收缩,黑色素集中在细胞体,视杆细胞的肌样体也收缩,结果使其外节脱离色素细胞层而行使视觉机能,视锥细胞放松,朝着视杆细胞相反的方向运动。这时视锥细胞虽然未被色素细胞所覆盖,但由于它们对光的敏感性较视杆细胞低,因此,弱光不能使视锥细胞兴奋。
17. 侧线器官的生理意义。
答:(1)鱼类借助侧线器官可以感受身体周围的水流情况,其他鱼类或敌害的运动情况以及还没有触及鱼体的任何物体的位置和水中各种对侧线器官产生反压力的变化。 (2)生活在江河或潮汐区域的鱼类依赖水流的方向来确定游泳方向,因此,侧线也被认为是控制这种趋流行为的主要感觉器官。
(3)侧线还和听觉器密切联系而能感受水中低频率的振动,包括在水体以外的声音。此外,侧线也具有辨别声源方向的能力。当声源垂直于身体侧面时,海鲶后侧线神经记录到的反应最大。 (4)鱼类触觉十分发达,但没有专门触觉感受器。除分布于皮肤的感觉神经的自由末梢能接受触觉刺激外,感觉芽、侧线等均具有接受触觉刺激的作用。
18. 简述鱼类化学感觉的机能。 答:(1)觅食。鱼类在寻找食物时采用多种感觉渠道。依照各种感觉在寻找食物中的作用大小,可将鱼类分为视觉鱼、味觉鱼、嗅觉鱼和混合类型鱼。嗅觉对深海鱼类以及杂食性鱼类尤为重要,特别是底层鱼类和一些在夜间进行捕食的肉食性鱼类(如鲨类、鳐类)。
(2)洄游过程的定向。鲑鳟鱼类最终能回归到它们原来出生的河流产卵,是因为故乡水中有特殊气味。河流中有气味的物质是一种挥发性的有机芳香物质,它可能来源于洄游鱼类原来出生河流中的泥土、水草、非洄游性的定栖鱼类群体,此气味不随季节和年份而变化,也不会受到伐木、垦荒等人为干扰的影响。
(3)辨别种群和性别。鱼类根据气味识别同种或异种的个体,这可能是鱼类夜间集群的方法之一。 (4)警戒反应。鱼类不仅能区别出同类不同个体的气味,还能区别出其他鱼类的气味,因此嗅觉可使它们提前发现敌害而逃避,这在温和性鱼类表现的最为突出。
(5)阻抗反应。一些鱼类可以通过识别和躲避捕食者的气味来发现和躲避潜在的捕食者,如一种太平洋鲑,在溯河洄游时能够躲避捕食者(哺乳动物)的捕食,因为捕食者皮肤沾过的水中溶有L-丝氨酸,而L-丝氨酸对
太平洋鲑可能有忌避作用。 (6)嗅与生殖。鱼类在性成熟时都能产生性信息素,它们向同类发出信息,这些信息素可以被嗅觉系统感受到,嗅觉在鱼类的求偶和繁殖活动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7)群体控制。化学感觉亦可影响群体大小,高密度饲养能使鱼释放出某种化学物质,通过化学感觉产生抑制性生理和行为反应。
19. 简述发电器官的发电原理。 答:电细胞不仅是电器官的结构单位,也是放电的基本单位。
以电鳗为例,静息时,细胞膜处于极化状态,膜内负外正,静息电位约为-90mV,有神经的一面和无神经的一面电位相等,没有电位差。活动时,有神经的一面发生去极化直至反极化,最终膜电位可达60mV,而无神经
的一面无变化,即跨膜电位不变,两面之间出现约有150mV的电位差,
这样每个电细胞就变成一个小电池。 单个电细胞产生的动作电位只有几十毫伏到百毫伏,是很微小的,但在电细胞柱中电细胞是串联着的,则电细胞柱两端的电压等于各电细胞电位差的总和,电鳗每个电细胞柱约有6000个电细胞,如每个电细胞产生100mV
的电压,整个电细胞柱的电压可高达600V,成为巨大的电击。
20. 简述血液的功能。
答:(1)运载与联系功能。血浆血蛋白、球蛋白是许多激素、离子、脂质、维生素和代谢产物的载体。机体组织细胞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氧气,以及水分、葡萄糖、氨基酸、脂肪、无机盐等都要通过血液输送到全身各组织;全身各组织的代谢最终产物,包括二氧化碳、尿素都要通过血液输送到排泄器官而排出体外。 许多体液性因素,如激素分泌后直接进入血液,也要依靠血液运输才能到达它们所作用的靶组织或靶器官。可见,血液是体液性调节的联系媒介。此外,酶、维生素等物质也要依靠血液运输才能发挥其对代谢的调节作用。
(2)维持内环境稳态
机体内各组织器官能够正常的活动和保持正常的兴奋性,是需要一个适宜的理化环境的,包括适宜的温度、酸碱度、渗透压等,如果这些理化条件不适宜,则将引起组织兴奋性的异常变化,影响器官正常活动。同时由于血液所含的水量和各种电解质都相当恒定,而且血液是不断流动着,所以对于温度和各种理化因素的平衡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从而影响组织兴奋性。
(3)防御和保护机能
机体具有防御或消除伤害性刺激的能力,这种自我保护的能力在血液主要体现在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免疫作用以及机体的生理凝血机能三个方面。
(4)营养功能
血浆中的蛋白质起着营养储备的作用。机体内的某些细胞,特别是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能吞饮完整的血浆蛋白,并由细胞内酶将其分解为氨基酸,氨基酸再经扩散进入血液,随时提供给其他细胞合成新的蛋白质。
21. 简述生理性止血过程。
答:生理性止血过程包括三部分功能活动。?小血管受伤后立即收缩:这是损伤刺激引起的局部缩血管反应,持续时间很短。若破损不大即可使血管封闭,起到暂时止血的目的。?血小板止血栓的形成:血管内膜损伤暴露出来的内膜下组织,可以激活血小板。还由于血管收缩使血流暂停或减缓,有利于血小板粘附、聚集,形成松软的血小板止血栓以填塞伤口。?血凝块的形成:血管内膜破损还可激活血液凝固的发生,血小板的参与更加快了血液凝固过程,在伤口处迅速形成凝血块,即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变成了不溶性的纤维蛋白分子多聚体,这种血纤维与血小板一道构成牢固的止血栓,堵住伤口,有效地制止了出血。
22. 血管的种类与功能
答:(1)弹性贮器血管。弹性贮器血管指主动脉、肺动脉(鳃动脉)及其发出的最大分支。管壁厚而坚韧,富含弹力纤维,因而具有弹性和收缩性。弹性贮器血管可以将心脏间断性射血时产生的动能在血管壁上以位能的形式吸收和贮存起来,从而转变成动脉中持续不断的血流。
(2)分配血管。指从弹性贮器血管以后到分支为小动脉前的动脉管道,其功能是将血液输送至各器官组织,故称为分配血管。
(3)阻力血管。在哺乳动物组织中,阻碍血液流动的血管主要指血管主要直径小于300um的小血管。小动脉和微动脉的管径小,对血流的阻力大,称为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
(4)交换血管,指毛细血管。其管壁仅由单层内皮细胞构成,外面有一薄层基膜,故通透性很高,成为血管内血液和血管外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5)容量血管。静脉和相应的动脉比较,数量较多,口径较粗,管壁较薄,故其容量较大,而且可扩张性较大,即较小的压力变化就可使容积发生较大的变化。在安静状态下,循环血量的60%-70%容纳在静脉中。静脉
的口径发生较小变化时,静脉内容纳的血量就可发生很大的变化,而压力的变化较小。因此,静脉在血管系统中起着血液贮存库的作用,在生理学中将静脉称为容量血管。
23. 举例列举鱼类呼吸器官的种类。 答:(1)鳃
多数鱼类的鳃除具有呼吸功能外,还具有排泄含氮废物及渗透压调节功能。一般而言,具有辅助呼吸器官的鱼类,其鳃的作用往往有不同程度的退化。
(2)皮肤
象鲤、鲫、鲶、鳗鲡等,它们的皮肤呼吸容量大约占总呼吸量的17~32%,
皮肤的呼吸机能在于表皮之下分布着许多微血管,而且皮肤薄,鳞片退化,表皮是由单层鳞状上皮细胞构成,通透性强,以便与外界进行充分的气体交换。
(3)鳃上器官
鳃上器官是鳃弓及其附近的特殊结构,是一种气呼吸器官。攀鲈、尖头鱼的鳃上器官是第一鳃弓的上鳃骨及咽鳃骨扩大特化为迷路的构造,形成“皱
褶”的迷路囊,外观呈花朵状或木耳状,也是气呼吸器官的一种。
(4)口腔咽粘膜
鲤科鱼类口腔黏膜布满了微血管,能够进行气体交换。当水中缺氧时,会出现浮头现象,鱼类就靠近水面,以口伸出水面吞咽空气,通过口咽黏膜摄取氧气,以弥补鳃呼吸的不足。 (5)肠道
泥鳅、条鳅和花鳅等就具有肠呼吸的机能,它们的肠道的前半段具有消化机能,肠的后段经常没有食物贮留,肠壁很薄,上皮细胞下面分布着丰富
的微血管,且具有粘液细胞,能分泌粘液以包裹消化残渣,使粪便很快地通过具有呼吸机能的部分,不致损伤肠道。 (6)气鳔(肺)
多鳍鱼类和肺鱼以及弓鳍鱼、雀鳝的鳔变态为“肺”,作为一种辅助呼吸器官。
24. 简述在血液中CO的运输过程。 2
答:(1)细胞和组织 静脉血
? 代谢活动产生的入血浆内。少量CO物理性溶解于血浆内。一部分CO22与血浆蛋白结合。大部分CO迅速扩散,经过红细胞的细胞膜而进入红细2
胞。
碳酸酐酶是一种含锌的酶,能加速碳酸的合成与分解,对协助血液运送CO2
-起重要作用,但血浆中没有碳酸酐酶,所以作用缓慢,HCO只有在血液3离开组织和处于静脉内才形成。
? 红细胞内含有大量的碳酸酐酶,进入红细胞内的大部分CO在碳酸酐酶2
-的催化作用下,使下列反应向右进行,HCO成为CO的主要形式。32
由组织进入血液并进一步进入红细胞的二氧化碳,一部分与Hb分子中的氨基结合形成氨基甲酸血红蛋白,这一反应无需酶的催化,迅速、可逆,当静脉血流经呼吸器官时,由于其二氧化碳分压较低,于是二氧化碳从HbCO释放出来,经呼吸器官排出体外。 2
(2)静脉血——鳃上皮
--?红细胞内HCO不断增加,HCO便顺浓度梯度通过红细胞的载体扩散33
-入血浆,使血浆中HCO不断增加,而CO分压降低。 32
红细胞负离子的减少应伴有等量的正离子向外扩散或负离子的内向扩散,才能维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平衡。但红细胞膜不允许正离子自由通过,小
-的负离子可以通过,于是Cl便由血浆扩散进入红细胞,这一现象称为氯
--转移。在红细胞膜上有特异的HCO-Cl在体,运载这两类离子进行跨膜3
-交换。这样,HCO不会在红细胞内堆积,有利于反应向右进行和二氧化3
++-碳运输。在红细胞内HCO与K结合,在血浆中则与Na结合成碳酸氢盐。3
+上述反应中所产生的H,大部分与Hb结合,Hb是强有力的缓冲剂。
+-? 血红蛋白在呼吸器官充氧时产生的H促使红细胞内的HCO脱水形成3
CO,从红细胞扩散到血浆内再经过鳃上皮扩散到外界水中。2
--? 由于红细胞内HCO脱水形成CO并扩散到体外,HCO的量减少,血323
---浆中的HCO进入红细胞以补充消耗了的HCO,Cl则透出红细胞,发生33
反方向的氯转移。
-所以,CO主要以HCO的形式贮存在血液中,但以CO的形式经过鳃上232
皮扩散到体外。
25. 简述胃分泌盐酸的作用。
答:? 激活胃蛋白酶原,供给胃蛋白酶所需酸性环境。?可使食物中的
蛋白质变性而易于分解。?可杀死随食物进入胃内的细菌。?盐酸进入小
肠后还可促进胰液、肠液和胆汁的分泌。?它所造成的酸性环境还有助于
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
26. 海水鱼类为了调节体内渗透压平衡,需要吞饮海水。碱性的海水大量进
入胃中必然会降低胃液的酸性。它们往往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调节:
答:a、食物在胃中消化时不吞饮海水;b、分泌过量的酸以酸化进入胃中
的海水;c、食道和幽门相互靠近,使海水通过胃的部位受到限制;d、在
胃粘膜上消化食物,胃蛋白酶和酸直接分泌在食物的表面。
27. 简述胆汁作用。
答:?胆汁盐能激活胰脂肪酶,消化分解脂肪;
?胆盐、胆固醇和卵磷脂均可作为脂肪乳化剂,使脂肪乳化成微滴,分散
于水溶液中,增加胰脂肪酶作用面积,有利于脂肪消化;
?胆酸与脂肪酸结合形成水溶性复合物,能够促进脂肪酸的吸收;
?胆盐还可沉淀经胃消化而产生的酸性变性蛋白标灯,使其停留在小肠,
让胰液消化作用充分进行;
? 胆汁能促进脂溶性维生素(A,D,E,K)的吸收。 28. 简述机体的排泄途径。
答:(1)由呼吸器官鳃排出,鳃排泄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以及易扩散的含氮物质如氨和尿素;(2)肾脏,主要以尿的形式排出,尿中所含的排泄物种类最多,主要排泄水、无机盐以及氮化合物分解产物中比较难扩散的物质,如尿酸、肌酸、肌酸酐等;(3)除了肾脏和鳃外,有些鱼类的肠和板鳃类的直肠腺(直肠腺是板鳃鱼类和空棘鱼类所特有的调渗器官,位于肠末端,由肠壁向外延伸而成。直肠腺主要排出体内多余的单价离子,如NaCl。)具有泌盐的功能(4)由皮肤排出,主要为粘液,其中主要为水分及多种盐类。
29. 鱼类排泄氨的优点。
答:首先蛋白氮转化为氨不需要消耗能量,而且一些产生氨的反应中,同时还伴随着自由能的产生。其次,氨具有较小的体积和高的脂质可溶性,因此很容易通过生物膜排出,而不必伴随水的额外流失。第三,氨还可以
++++以NH的形式排泄。在淡水鱼类中NH可以与Na进行离子交换,Na44
的吸收在维持水盐平衡中是十分重要的。
30. 由淡水进入海水的渗透调节
答:(1)吞饮海水。
(2)减少尿量。广盐性鱼类进入海水后,在神经垂体分泌的抗利尿激素作用下,肾小球的血管收缩,使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同时,肾小管壁对水的渗透性增强,使大量水分从滤过液中被重新吸收,结果导致尿量减少。
2+2+2-3-鱼类在吞饮海水时吸收的Ca,Mg,SO,PO等主要经过肾脏在尿44液中排出。
+-(3)排出Na和Cl。广盐性鱼类进入海水后,大量吞饮海水时吸收的NaCl
主要通过鳃上皮的氯细胞排出体外,维持体内的离子和渗透压平衡。鱼类在淡水移入海水后,鳃上皮的氯细胞发生明显的细胞学变化,首先是氯细胞数量增加,并在氯细胞旁边出现辅助细胞,它们之间形成细胞旁道。其次是氯细胞直径增大,形成顶隐窝,细胞基部质膜内褶增加,形成发达的管系,同时与管系相联系的线粒体数量增加。
31. 由海水进入淡水的调节
2+2+2-答:(1)当鱼类由海水进入淡水后,停止吞饮水,Ca,Mg,SO等4的吸收和排出都迅速减少。由于神经垂体分泌的激素起调节作用,促使肾
小球滤过率增大,肾小管对水的渗透性降低,从而减少水分的重吸收,使肾脏排出大量稀薄的尿液。
(2)鱼类鳃上皮排出的NaCl亦迅速下降到低水平。原因首先是鳃上皮细
+-+胞对Na和Cl的通透性降低。但鱼从海水进入淡水后,水中Na含量很低,
-+顶隐窝对Cl的可通透性降低,细胞旁道关闭,影响Na扩散出去,整个氯细胞不能很好的将NaCl排出体外;其次鱼类从海水进入淡水,催乳激素
+分泌细胞被激活,血液的催乳激素水平升高,可减少Na外排,并可控制++-Na,K-ATP酶活性,还可抑制Cl外排,这种作用可能是通过影响离子转运通道和氯细胞的分化与数量以及鳃上皮细胞间的联结而完成的。第
+-三,能通过离子主动转换系统从低渗的水环境中吸收Na和Cl。
32. 激素的生理机能。
答:(1)调节新陈代谢和消化过程:多数激素都参与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
(2)维持内环境的稳态:调节细胞外液容量和成分,维持内环境理化状态相对稳定。如参与机体的水盐平衡,酸碱平衡,体温、血压平衡等调节过程;
(3)调节和控制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如生长素、甲状腺素、促性腺激素、性类固醇激素等的作用。 (4)增强机体对有害刺激的抵抗和适应能力: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在应急和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在处理应激活胁迫中所发挥的作用。
33. 激素的作用特征。
答:(1)激素的信息传递作用。发挥作用的方式如信使传递信息。它们作用于靶细胞时,既不添加成分,也不提供能量,只能将携带的信息传递给靶细胞,促进或抑制靶细胞内原有的生理生化过程。含氮激素与膜受体结合时,都不对靶细胞直接发挥调节作用,而只作为第一信使先引起胞浆中第二信使的生成,由第二信使调节细胞内酶类的活性,再改变细胞的功能。
(2)激素作用的相对特异性。激素作用具较高的组织特异性与效应特异性,即激素能选择性的作用于某些器官和组织细胞,产生特异的作用。这
是由于靶细胞膜上,或细胞浆内,或细胞核内具有该激素的受体。
(3)激素的高效能生物放大作用。激素在血液中的生理浓度较低,一般在纳摩尔或皮摩尔水平上变化,就能发挥强大的生理效应。
(4)激素间的相互作用。当多种激素共同调节一种生理活动时,激素之间往往存在协同或拮抗作用,这对维持其功能活动的相对稳定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34. 简述激素的作用机制。
答:(1) 由胞膜受体介导的机制: 主要是针对那些含氮激素以及前列腺素。 含氮激素均为脂溶性物质,不能穿透细胞膜,只能与胞膜上(外侧面)受体结合,而脂溶性的前列腺素则能通过细胞膜与细胞膜内测的受体结合,这些激素先与胞膜受体结合,再通过激发细胞内生成第二信使物质,而实现调节效应。
第二信使:含氮激素作为第一信使与靶细胞膜上的特异受体结合,并通过鸟苷酸结合蛋白(简称G蛋白)激活膜内侧的腺苷酸环化酶(AC),活
2+化的腺苷酸环化酶在Mg的条件下,催化ATP形成cAMP。cAMP的功能是接续传递信息,故被称为第二信使。它能激活细胞内的cAMP依赖性蛋白激酶A(cAMP-PKA),cAMP-PKA能在ATP功能和供给磷酸基团的条件下,使细胞内的多种蛋白质磷酸化,改变它们的构型和功能,进而引起细胞内的各种生物效应。
2+除cAMP外,cGMP、Ca、三磷酸肌醇(IP)、二酰甘油(DG)等也是3
第二信使。
(2)由胞内受体介导的机制:(基因表达学说) 类固醇一类激素并不与胞膜受体结合,而是直接进入细胞内,与胞内受体结合成复合物,直接起介导靶细胞效应的信使作用。胞内受体分为胞浆受体和核内受体。
类固醇、维生素D和甲状腺激素等亲脂性激素的受体位于细胞内,而且多半是核内受体,这类激素分子为非极性,呈脂溶性,相对分子质量较小。
? 可透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与胞浆受体结合,形成激素受体复合物,受体蛋白发生构型变化,使激素-受体复合物获得向细胞核内转移的能力;
? 激素-受体复合物进入核内后,再与核内受体结合,变成有生物活性的核内激素-受体复合物,附着于DNA上,从而触发基因的转录过程;
? 生成新的mRNA诱导新的蛋白质的合成,再引起细胞的最终效应。
还有一些激素(如雌激素、孕激素、雄激素),它们进入细胞后,直接穿过核膜与核内受体结合,调节基因表达。 甲状腺激素虽然为含氮激素,但其作用机制却与类固醇激素类似,进入细胞内,直接与核受体结合调节转录过程。 35. 简述甲状腺激素的合成。
答:甲状腺激素合成的主要原料是碘和酪氨酸,合成的部位是在甲状腺球蛋白上,合成的过程有三步:
(1)聚碘作用:
-甲状腺腺泡上皮有很强的聚碘能力,有肠吸收的碘,以I的形式存在于血
-液中,甲状腺上皮细胞逆电化学梯度,将血液中的I转运入腺细胞内。
(2)碘的活化
-是一种氧化过程,是在甲状腺过氧化酶的催化下,I迅速变成了I或是与2
-过氧化酶形成复合物。I只有活化才能取代酪氨酸残基上的氢原子。
(3)酪氨酸碘化和碘化酪氨酸的耦联 发生在甲状腺球蛋白上,需要甲状腺过氧化酶的作用。 甲状腺球蛋白的酪氨酸残基上的氢原子被碘原子取代或碘化,首先合成一碘酪氨酸残基(MIT)和二碘酪氨酸残基(DIT),然后两个分子的DIT耦联成T,一份子MIT和DIT耦联成T。 43
36. 阐述骨骼肌如何通过兴奋-收缩耦联机制下肌丝的相对滑行实现肌肉收缩。
答:Huxley等在50年代初期就提出了用肌小节中粗、细肌丝的相互滑行来说明肌肉收缩的机制。这一被称为滑行理论的主要内容是:肌肉收
缩时虽然在外观上可以看到整个肌肉或肌纤维的缩短,但在肌细胞内并无
肌丝或它们所含的分子结构的缩短,而只是在每一个肌小节内发生了细肌
丝向粗肌丝之间的滑行,亦即由z线发出的细肌丝在某种力量的作用下主动向暗带中央移动,结果各相邻的z线都互相靠近,肌小节长度变短,造成整个肌原纤维、肌细胞乃至整条肌肉长度的缩短。
在以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的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
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中介性过程把两者联系起来,这一过程,称为兴奋
-收缩耦联。目前认为,它至少包括三个主要步骤: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
2+向肌细胞的深处;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肌浆网(即纵管系统)对Ca释放和再聚积。
横管系统对正常肌细胞的兴奋-收缩耦联是十分必要的。横管膜和一般
+肌细胞膜有类似的特性,又是后者的延续部分,因而它也可以产生以Na内流为基础的膜的去极化甚或动作电位;当一般细胞膜因兴奋而产生动作
电位时,这一电变化可沿着凹入细胞内部的横管膜传导,深入到三联管结
2+2+构和每个肌小节的近旁,激活T管和肌膜上的L型Ca通道,L型Ca
2+2+通道通过变构激活肌浆网上的Ca通道,肌浆网膜上Ca通道开放,终
2+末池中的Ca就不需耗能而靠易化扩散进入肌浆,到达肌丝区。传递这一信号的可能是横管膜上存在的一种特殊蛋白,也可能是管膜因电位变化而
2+产生了第二信使类物质IP,它作用于Ca通道使之开放。3
2+2+当肌细胞上的动作电位引起肌浆中Ca浓度升高时,作为Ca受体
2+的肌钙蛋白结合了足够数量的Ca,这就引起了肌钙蛋白分子构象的某些改变,这种改变“传递”给了原肌凝蛋白,使后者的构象也发生某些改变,其结果是使原肌凝蛋白的双螺旋结构发生了某种扭转,这就把安静时阻止肌纤蛋白和横桥相互结合的阻碍因素除去,出现了两者的结
合。在横桥与肌纤蛋白的结合、扭动、解离和再结合、再扭动构成的横桥循环过程中,使细肌丝不断向暗带中央移动;与此相伴随的是ATP的分解消耗和化学能向机械能的转换,完成了肌肉的收缩。当肌浆中的
2+2+2+Ca浓度升高时,便使肌浆网上的Ca泵激活,可将Ca逆着浓度梯
2+度由肌浆中转运到肌浆网中,使肌浆中Ca浓度下降到静息浓度,肌钙蛋白与原肌凝蛋白质的构想也随之恢复静息时的状态,重新阻碍横桥与肌纤蛋白质的结合,细肌丝滑出,肌肉舒张。
37(试述尿形成的过程。
答:(1)滤过作用:
在肾小体内进行。肾小球起着一个过滤器的作用,当血液流过肾小球毛细血管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不能滤出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电解质和小分子有机物(尿素、尿酸及分子量较小的蛋白质)可以滤入肾小囊囊腔而形成肾小球滤液这个过程称肾小球滤过作用,形成的滤液称超滤液或原尿,因此,原尿实际为无蛋白质的血浆过滤液。
肾小球微血管压与肾球囊内压力之差称为肾小球滤过压,它是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
(2)重吸收作用:
是滤液经过肾小管时,其中的水分和各种溶质全部或部分由管壁细胞所吸收,最后返回血液中去的过程。
滤液中的多数物质由近段小管重吸收,其他管段吸收较少。
+滤液中99%的水分被重吸收,葡萄糖和蛋白质完全被重吸收,Na,-2+2++2-3-Cl,Ca、Mg,K等绝大部分被重吸收;尿素、尿酸,SO,HPO,4
3-PO等大部分被重吸收,肌酐则完全不被重吸收。这表明肾小管的重吸收4
是有选择性的所以称为“选择性”重吸收。
重吸收的方式,可分为被动重吸收和主动重吸收。
+-一般地,葡萄糖,氨基酸等大分子以及水,Na,Cl主要在第一近段小管和远段小管处吸收。
海水板鳃鱼类滤液中的尿素和三甲铵化氧(TMAO)大量的在第二近段小管处重吸收,且水分也随之被吸收。 (3) 分泌作用:
肾小管把血液中带来的一些离子和代谢产物,如尿素、肌酸、尿酸、有机酸等主动分泌到滤液中去,它对尿液的最终形成十分重要。分泌作用
2+2+2-通常是在近段小管部位进行。分泌物有有机酸,Mg,SO和Ca等二4
+价离子,H,NH,肌酐,尿酸,肌酸,三甲铵化氧,尿素,酚红等。3
其中酚红在第一近段小管处分泌,有机酸,二价离子等在第二近段小
管处分泌。
范文五:鱼类生理学
鱼类生理学
一
一·鱼类生理学定义:研究健康鱼类功能活动规律的学科
功能:是生物体及其各个部分所表现出的生命现象
二·鱼类学研究层次:整体和环境、器官和系统水平、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
方法: 离体器官:离体器官→模拟在体条件→刺激
1 活体解剖:麻醉或破坏大脑→暴露器官→刺激
优点:直观、操作简单、条件易控制
以完整、健康动物为研究对象,在无菌、麻醉条件下进行手术,待 2 动物清醒和恢复健康后进行实验
优点:充分反映器官在体内的正常规律。
1·新陈代谢:物质交换、能量转移、自我更新
2·兴奋性:活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兴奋或抑制)
三·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3·刺激:能引起机体发生反应的环境变化
4·生殖:个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后,产生与自己相似的子代个体的功能
四·稳态的定义:内环境化学成分和生理特征相对稳定的现象
1·保持新城代谢正常进行
2·维持细胞的正常兴奋性
3·使机体适应外环境的剧烈变化
五·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六·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的机能的调节
方式:为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能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特点:迅速、精确、短暂
七·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八·体液调节:由某一器官或组成分泌的化学物质(主要是激素),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另一器官,调节其功能活动的过程 特点:缓慢、持久、弥散
九·反馈的概念:由受控制部分发出的返回信息对控制部分的作用
负反馈:反馈信息抑制或减弱控制部分活动,使系统保持稳态,是可逆的
正反馈:反馈信息促进和加强控制部分活动,使系统处于再生状态,不可逆过程
二
一·血液的机能
1·营养功能
2·运输功能
(一) 3·维持内环境稳定
4·参与体液调节
5·防御和保护功能
二·血浆渗透压:1·晶体渗透压:由无机离子和小分子晶体构成,维持血细胞内外水的分布
2·胶体渗透压:出血浆蛋白(主要是白蛋白构成)维持血管内外水的分布
三·等渗溶液: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主要有0.9% Nacl和5%GS
四·NaHCO3与Na2CO3的比例为20:1
血液中NaHCO3的含量称碱储
三
一·溶血:RBC膜破裂释放出血红蛋白的现象
二·红细胞的生理功能:1·运输O2和CO2
2·缓冲血液酸碱物质
生成调节:体液性调节,受雄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素)刺激RBC
生长发育,增加骨骼肌肌力。
三·血栓细胞的生理功能:1·促进生理性止血
2·加速凝血
3·维持血管壁完整性
四·凝血因子的数量:凝血因子有12个,其中IV为Ca
五·血液凝固的三大步骤:凝血酶原激活作用
↓(激活)
凝血酶原→凝血酶(IIa)
↓
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Ia) 2+
内源和外源凝血过程的不同:1·内原性凝血途径:参与凝血的全部因子来自血液
2·外源性凝血途径:凝血的组织因子来自组织
六·抗凝和促凝的方法
(一)抗凝 (二)促凝
1·去钙 补钙+CaCl2
2·血液与光滑面接触 血液与粗糙面接触
3·低温 适度提高创面温
4·肝素、抗凝酶原 给机体补充Vk
5·脱纤
四
一·心肌细胞的分类(结构和功能)
1·普通心肌细胞:心房肌和心室肌,有兴奋性、传导性、收缩性、无自律性
2·特殊心肌细胞(自律细胞): (1)快速反应细胞:结间束、房室束、浦肯野氏纤维
(2)慢反应细胞:窦房结、房室结
二·静息电位:活细胞在安静时存在于膜两侧的电位差(外正内负,约为90mv)
意义:细胞产生兴奋性的前提和基础。
产生机制:1·基础:细胞静息时膜内外两侧离子浓度分布不均
2·关键:膜对K+具有中等强度的通透性
3·结果:K+跨膜流动,形成K+电化学平衡,该电位与静息电位相等
三·动作电位:细胞膜受刺激后,在静息电位基础上膜两侧电位发生快速、可逆的倒转和复原
四·心肌的四大特性 1·有效不应期
(一)·兴奋性:细胞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流的能力。分为: 2·相对不应期
3·超常期
(二)·自律性:心肌在屋外来刺激下能自动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征
正常起搏点:窦房结和静脉窦
1·A型心脏:三个,见于硬骨鱼类鳗鲡等
2·B型心脏:三个,软骨鱼类
3·C型心脏:两个,大部分硬骨鱼类
(三)·传导性:动作电位沿细胞膜两侧向外传播的特性
特点:1·兴奋在心肌细胞间润盘传导,使心膜组织成为功能合胞体
2·兴奋在不同部位间传导速度不同,具有“房室延搁”现象,使依依收缩,以利泵血
(四)·收缩性:心肌接受刺激产生收缩反应的能力
特点:1·交替收缩
2·“全或无”式收缩
3·依赖外源Ca2+
五
一·呼吸的定义: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吸入O2排出CO2的过程
三个过程:1·外呼吸:水中O2与鳃部毛细血管中的CO2进行交换
2·气体运输:O2与CO2通过血液运输
3·内呼吸:毛细血管中的O2与组织细胞中的CO2进行的交换
呼吸色素:存在于动物体内专门运输气体的有色蛋白质
种类:血红蛋白、血蓝蛋白、学绿蛋白、学褐蛋白
二·血氧饱和度:氧含量占氧容量的百分比
血氧饱和度=(氧含量/氧容量) X 100%
氧离曲线:表示氧饱和度与氧分压的关系。
三·鲁特效应:血中PCO2增加到一定程度,即使PO2很高,血红蛋白也不能被氧饱和
产生原因:CO2增加会使血液的PH值降低,使血液蛋白对氧的亲和力下降,而且使血红蛋白的氧容量水平
下降。
四·CO2存在形式: 1·物理结合(5%)
碳酸氢盐(88%)
2·化学结合(95%
氨基甲酸血红蛋白(7%)
五·初级呼吸中枢:延脑
传入神经:1·第九对脑神经:舌咽神经鳃支
2·第十对脑神经:迷走神经鳃支
传出神经:1·第五对脑神经:三叉神经上颌支
2·第七对脑神经:面神经鳃支
六·调节呼吸运动的体液因素
1·CO2:(1)直接兴奋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CO2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与H2O反应生成H2CO3,最后使脑脊
液中[H]升高,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使呼吸加深加快
(2)刺激外周感受器,反射性的兴奋呼吸中枢,增强呼吸运动
2·O2:O2不足使呼吸中枢兴奋,呼吸运动增强和频率加快
氧阈:使鱼类窒息死亡的氧浓度(“窒息点”)
3·PH
4·温度
六
一·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结构简单、可被动物直接利用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1·兴奋性较低,收缩缓慢
2·较大的伸展性
3·持续的紧张性
4·不规则的自律性
5·对化学、温度和机械牵张刺激敏感
胃底腺的构成:1·壁细胞:分泌盐酸和内因子
2·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
3·粘液细胞:分泌粘液
其中内因子的作用:体内与VB12结合成大分子复合物,集合后VB12不易被消化液破裂,易吸收。
二·鱼类胃内消化特点:1·胃腺结构简单
2·胃中含游离酸浓度较高(0.6-1.0%HCl)
3·胃蛋白酶适宜PH2~3,适宜温度30~50℃
4·胃液分泌由食物刺激引起,无明显的条件反射现象
5·胃内消化较哺乳类慢(肉食鱼类胃排空需2~5天)
6·消化酶种类与食性有关,肉食性鱼类蛋白酶较多,非肉食性鱼类糖酶较多
7·鱼类胃中虽然具有丰富的迷走纤维,但尚未证实它对胃蛋白酶原的分泌有影响
为何鱼胃对食物是初步消化:1·胃内酸度低(PH4.5~4.7),达不到胃蛋白酶的最适PH(PH2~3)
2·变温动物,水温达不到胃蛋白酶最适(30~50℃)
3·胃蠕动慢,食物不能再胃内充分搅和,消化液仅能浸透食物表层
三·幽门垂的功能:1·辅助消化:进行酶的分泌以增加肠的消化能力
2·辅助吸收:有褶皱和丰富血管的粘膜层,微细纤毛
四·小肠的运动形式:1·蠕动:环肌和纵肌依次进行收缩
+
2·分节运动:环肌为主的舒缩活动,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
3·钟摆运动:纵肌为主的节律性舒缩活动,意义同分节运动
化学性消化中功能最强:胰液
胰蛋白酶原的激活物是:肠致活酶(肠激酶)
胃蛋白酶原的激活物是:盐酸和已激活的胃蛋白酶
五·胆汁:其中胆盐最重要
小肠中由小肠腺产生的酶是肠激酶。
六
一·吸收:消化产物通过消化道粘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
条件:1·食物被消化的程度
2·食物在该处停留的时间
3·该处的组织结构
主要物质的吸收:1·糖类:继发性主动转运
(1) 肠腔内Na+和葡萄糖先后与载体蛋白结合,转运Na+和GS到胞内,最后GS通过易化扩散进入
血液
(2) Na+—K+泵:将细胞内Na+转入血液,以维持肠内较高的[Na+]
2·蛋白质:继发性主动转运;大部分以二肽形式吸收,少数以氨基酸形式吸收,吸收机制与葡萄糖相似 3·脂肪:被动转运;脂肪分解为甘油、脂肪酸和甘油一酯后吸收,甘油和短链脂肪酸进入血液,甘油一
酯和长链脂肪酸进入淋巴液
维生素B12吸收:与内因子结合成复合物,在回肠主动转运吸收
二·钙和铁的主要吸收场所:十二指肠
机体只能利用二价铁:而食物中的铁主要是三价,需经维生素C转化
七
一·排泄:机体将代谢终产物经循环从排泄器官排出
途径:1·呼吸器官:鳃排盐和NH3、尿素
2·消化器官:肝脏代谢产生的胆色素,以及经肠粘膜排出的无机盐,如钙、镁、铁等
3·皮肤:水分、少量盐、NH3等经粘液排出
4·肾脏:尿酸、肌酸、肌酐等,排泄物种类多,数量大
鱼类的头肾退化为造血器官与内分泌器官。
二·鱼类尿的性质:1·水分:95%以上
2·固体物:(1)有机物:尿酸、肌酸、肌酐等
(2)无机物:Na+、K+、Ca2+、Mg2+、Cl—、硫酸盐等
鱼类尿与食性的关系:1·肉食性鱼类为酸性(蛋白质在体内代谢产生酸性物质)
2·草食性鱼类为碱性(草料中含有机酸钾盐,代谢产物为KHCO3)
3·杂食性鱼类随食物性质而异。
三·肾脏的血液循环特点:1·肾动脉直接来自腹主动脉,血压高(肾重量占体重0.5%,供血量占心输出量20%~25%) 2·两套毛细血管网的血压差异大:(1)肾小球毛细血管网血压高,有利于滤过作用
(2)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血压低,促进肾小管的重吸收 四·尿的生成过程:1·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2·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
3·肾小管与集合管的分泌作用
(1) 肾小球滤过作用:血浆中的水和小分子溶质通过滤过膜进入肾球囊腔内的过程
滤过膜构成:1·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层
2·基膜层
3·肾球囊内层上皮细胞层
(2) 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滤过的动力=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入球动脉端=45-(20+10)=15mmHg; 出球动脉端=45-(35+10)=0mmHg ,原尿生成主要发生在肾小球与入球小动脉相连处。
重吸收:物质从肾小管和集合管转运到血液中的过程。
特点:1·选择性:葡萄糖和氨基酸全部吸收;Na+、Cl—、K+、水、HCO3-等绝大部分重吸收;HPO42—、SO42—、尿酸、
尿素等部分重吸收
2·差异性:近端小管吸收能力最强(营养物质重吸收的主要部位),水分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 肾糖阈: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葡萄糖的最大值。
五·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作用:1·泌H:H+一Na交换,排酸保碱
2·泌NH3:协助促进泌H+,加强排酸保碱
3·泌K+:K+一Na+交换,排碱保酸
六·影响尿生成的因素:1·影响滤过作用的因素: (1)滤过膜的通透性
(2)有效滤过压:A·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B·肾小囊内压
C·血浆胶体渗透压
(3)肾血流量改变:肾血浆流量增至正常的3倍则肾小球毛细血管全
长都有滤过;肾血浆流量急剧减少时则肾小球滤过率明显下降。
七·鱼类的渗透压调节
(一)辅助呼吸器官:1·鳃:气体交换、离子转运、排泄含氮废物、维持酸碱平衡
2·直肠腺:板鳃鱼类特有,主要分泌NaCl
(二)含氮废物的排泄:鱼类排NH3为主(鳃),而陆生动物以排尿素或尿酸为主(肾脏)
(三)淡水硬骨鱼类渗透压调节:1·排水:肾脏排出大量极低渗尿。
(1)进球小段有吸盐细胞,重吸收原尿中绝大部分盐分
2 (2)通过投饲从消化道吸收部分盐分
(3)鳃上特化吸盐细胞从水中吸收盐分以补充盐分丢失
(四)海水硬骨鱼类渗透压调节:1·排水: (1)大量吞饮海水,以补充体内水分的丢失
(2)肾脏退化,重吸收能力前,排尿量较少
2·排盐:(1)鳃上泌盐细胞排出Na、Cl、NH4、HCO3等离子
(2)肾脏排出二价(Mg2+、Ca2+、SO42—)和三价(PO43一)离子
(3)肠中二价离子(Mg2+、Ca2+、SO42—)形成沉淀随粪便排出
(五)海水软骨鱼类渗透压调节:1·肾脏:肾小管重吸收尿素和TMAO,多余水和二价、三价离子随尿排出
2·直肠腺:排出体内多余的单价离子(Na+、K+、Cl—等)
(六)广盐性鱼类渗透压调节:
由淡水进入海水的调节:1·吞饮海水
2·较少尿量:ADH作用,肾小球血管收缩,肾小球滤过率降低,水分重吸收增强,尿量减少 3·排出Na+和Cl—:广盐性鱼类—进入海水—喝水+吸收NaCl—血[Na+]↑—肾间组织分泌—皮
质醇鳃上皮氯细胞数量↑—提高Na+—ATP酶活性:
A·Cl一由顶隐窝排出
B·Na+通过细胞旁道排出—血[Na+]正常—皮质醇正常
由海水进入淡水的调节:1·停止吞饮淡水,肾脏排出大量稀尿
2·减少鳃对Na+和Cl一的排出
+—++++—— 3·启动离子主动转运系统,吸收Na和Cl(Na∕NH4、Na/H、Cl/HCO3)
八
一·内分泌:由内分泌系统产生的高效生物活性物质通过血液传递给靶细胞,调节其生理功能的过程
信息传递的方式:
激素: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传递调节信息的生物活性物质
特点:1·特异性 2·调节作用 3·分泌的间断性或周期性 4·高效性 5·相互作用(协同、拮抗、竞争、允许) 分类:1·含氮激素:分子量大,不宜口服
2·类固醇激素:分子量小,适宜口服(含环戊烷多氢菲核)
3·脂肪酸衍生物:21碳脂肪酸衍生物,包括前列腺素、血栓素、白细胞三烯类生物活性物质等
作用机制:1·含氮类激素—第二信使学说 2·类固醇激素—基因表达学说
二·下丘脑与垂体的关系:1·与神经垂体的关系:下丘脑与神经垂体是一个整体,神经垂体仅仅是贮存和释放下丘脑所分
泌激素的地方
+—+++—
2·与腺垂体的关系:腺垂体是独立的内分泌腺体,可以分泌激素,但受下丘脑所分泌的调节性
多肽的控制和影响。
甲状腺的作用:利用碘和酪氨酸合成甲状腺激素
原料:碘和酪氨酸
生理作用:1·对代谢的影响:生热、升血糖、促进脂肪代谢、蛋白质合成、利尿,促进钙、磷、钾随尿排出
2·促进生长发育和变态
3·维持NS发育和功能正常
4·促进生殖和泌乳
三·胰岛激素及作用:1·胰岛素是由胰岛B、C细胞分泌产生的,其功能为:强烈降低血糖,促进脂肪、蛋白质合成。 2·胰高血糖素由胰岛A细胞分泌产生,其功能为:升高血糖,促进脂肪、蛋白质的分解。 嗜铬组织激素:肾上腺素(AD)、去甲肾上腺素(NE)
应急:机体受意外刺激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功能显著增强,使机体对意外刺激的耐受力增强的现象。
应激:机体受刺激时,血液中ACTH和皮质激素分泌增加,耐受力增强的现象
四·糖皮质激素“五抗一退热”:抗炎、抗毒、抗过敏、抗免疫、抗休克、退热
皮质激素对鱼类的作用:1·渗透压的调节:与ADH和催乳素协同作用,调节水盐代谢
A·海水软骨鱼类:a—羟皮质酮直接刺激直肠腺分泌Na+
B·淡水硬骨鱼类:刺激肠、鳃和膀胱吸收Na+维持水盐平衡
2·代谢:刺激血糖升高,维持肝中糖原水平和促进蛋白质分解
九
一·神经元的基本结构:1·胞体:接受和整合信息
2·突起:A·树突:接受和整合信息
B·轴突:传导信息
突触:神经元之间相互联系进行信息传递的部位
分类:1·按接触 2·按信息传递方式 3·按功能
A·轴—体突触 化学性突触 兴奋性突触
B·轴—树突触 电性突触 抑制性突触
C·轴—轴突触
D·树—树突触
结构:1·突触前膜:有突触小泡,内含Ach
2·~~~~间隙:宽约20~50nm
3·~~~~厚膜:胆碱酯酶和受体
突触传递:前神经元活动通过突触传递给后神经元的过程
~~~~方式:1·性奋性突触传递 2·抑制性突触传递
特征:1·单向传递:信息从前神经元传递到后神经元
2·总和作用:时间总和与空间总和
3·突触延搁:信息在突触空间传递时时间延缓
4·对内环境敏感:缺氧、酸碱度
5·对化学物质敏感:药物阻断或加强突触传递
二·反射弧:感受器、传入N、反射中枢、传出N、效应器
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方式:1·辐射式:实现中枢信息扩散,扩大突触前神经元影响范围
2·聚合式:实现中枢信息的集中
3·连锁式:实现中枢信息的扩散
4·实现中枢信息的反馈调节;正反馈占1%,负反馈占99%
三·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
非特异性 维持皮层觉醒
1·感觉功能:感受器—传入系统—投射系统
特异性 产生特定感觉
2·躯体的运动功能
3·植物性功能(对内脏活动调节):A·双重支配与对立统一
B·紧张性作用
C·交感神经的应急作用
D·交感神经减少体内贮备力量,副交感神经相反
四·条件反射:建立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在生活中形成
建立条件:1·完善皮层功能 2·以非条件反射为基础 3·条件刺激的强化 4·生理和环境条件保证
意义:是动物具有预见性,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
十
一·鱼类Gth的来源:由中腺垂体促性腺激素分泌细胞分泌。
GRIF :来自下丘脑前腹视前围脑室核,属多巴胺,作用:抑制鱼类垂体释放Gth,在性腺发育的
整个时期,Gth分泌活动都受到GRIF的紧张性抑制
Gth分泌活动的调节:1·促进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下丘脑外侧结节核、视前核和端脑分泌,刺激鱼类
腺垂体分泌Gth
2·促性腺激素释放抑制因子(GRIF):下丘脑视前隐窝区前腹视前围脑室核(NPP)分泌,
属多巴胺,抑制鱼类腺垂体释放Gth
二·卵母细胞的最终成熟特征:核偏移、溶解、卵黄与原生质极化
Gth诱导卵母细胞最终成熟的两种形式:1·垂体—卵巢轴 2·垂体—肾间组织—卵巢轴
排卵:滤泡膜破裂,卵母细胞从固着状态称为游离的成熟卵子的过程
产卵:排入卵巢腔或体腔的成熟卵,从泄殖孔排出体外的过程
人工诱导排卵的理论依据:在下丘脑—腺垂体—性腺作用轴上的任何一个环节,引入外源性激素加之环境因子的作用,都
可影响到鱼类的生殖活动。
鱼类常见催产制剂:1·下丘脑制剂:促性腺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食物、多巴胺拮抗剂、马尿酸地欧酮 2·脑垂体制剂:鱼类腺垂体提取液、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助产剂
精巢的内分泌组织位置:间质细胞和小液界细胞
卵巢~~~~~~~~~~~~~~~:特殊的鞘膜细胞和颗粒细胞
产卵类型:1·一次产卵类型(四大家鱼):雌鱼:卵母细胞由III时相进入IV时相几乎同步。
雄鱼:精巢IV期越冬,在正常气候和饲养条件腺,由IV期过渡到V期约需两
个月
2·多次产卵类型(罗非鱼):初级卵母细胞由细胞III时相进入IV时相不同步,产卵后,卵巢仍为IV期
环境条件对性腺发育的影响:1·营养:亲鱼性腺发育早期,卵细胞处于原生质期,卵巢需要大量的蛋白质,若营养不足,
或不能按发育阶段的需要提供适宜的营养,性腺发育必将受到影响
2·温度:环境温度决定鱼体内的酶活性和新陈代谢强度,一般情况下,在适宜温度范围内,
亲鱼的生长发育速度随温度升高而加快。低温时刺激营养物质向性腺转移的条件;温度的作用:
A·直接作用于性腺,影响酶和激素的活性和作用
B·影响性腺对垂体分泌Gth的敏感性
C·影响垂体对Gth的合成和分泌
3·流水对溯河性和产半浮性卵的鱼类性腺成熟和产卵极为重要,当性腺发育到IV期,流水
刺激对性腺进一步发育成熟非常重要
4·光照:光线刺激松果体,通过CNS引起垂体分泌活动从而影响性腺发育,过长、过短的
光照对鱼性腺发育虽有好处,但对其生长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