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青铜器的文化发展史
青铜器的文化发展史 环球收藏网 2010-12-30 12:14:05 “国之大事在祀及戎”。对于中国先秦中原各国而言最大的事情莫过于祭祀和对外战争。作为代表当时最先进的金属治炼、铸造技术的青铜也主要用在祭祀礼仪和战争上。夏、商、周三代所发现的青铜器其功能用均为礼仪用具和武器以及围绕二者的附属用具这一点与世界各国青铜器有区别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青铜器文化体系。 一般把中国青铜器文化的发展划分为三大阶段即形成期、鼎盛时期和转变期。形成期是指龙山时代距今45004000年鼎盛期即中国青铜器时代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也就是中国传统体系的青铜器文化时代转变时期指战国末期秦汉时期青铜器已逐步被铁器取代不仅数量上大减而且也由原来礼乐兵器及使用在礼仪祭祀战争活动等等重要场合变成日常用具其相应的器别种类、构造特征、装饰艺术也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 一、形成期 距今45004000年龙山时代相当于尧舜禹传说时代。古文献上纪载当时人们已开始冶铸青铜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龙山时代遗址里经考古发掘在几十处遗址里发现了青铜器制品。从现有的材料来看形成期的铜器有以下特点 、红铜与青铜器并存并出现黄铜。甘肃省东乡林家遗址出土一件范铸的青铜刀河北省唐山大城山遗址发现两件带孔红铜牌饰河南省登封王城岗龙山城内出土一件含锡7的青铜容器残片山西省襄汾陶寺墓地内出土一件完整铜铃系红铜山东胶县三里河遗址出土两件黄铜锥山东省栖霞杨家圈出土黄铜残片。发现铜质制品数量最多的是甘肃、青海、宁夏一带的齐家文化有好几处墓地出土刀、锥、钻、环和铜境有些是青铜有些是红铜。制作技术方面有的是锻打的有的是用范铸造的比较先进。 、青铜器品种较少多属于日常工具和生活类如刀、锥、钻、环、铜镜、装饰品等。但是应当承认当时人们已能够制造容器。此外在龙山文化中常见红色或黄色陶鬶且流口腹裆部常有模仿的金属柳钉如果认为这时的铜鬶容器与夏商铜鬶爵、斝容器功能一样的话当时的青铜器已经在或开始转向礼器了。 、一般小遗址也出土铜制品一般居民也拥青铜制品。此外这个时期的青铜制品多朴实无饰就是有纹饰的铜镜也仅为星条纹、三角纹等等的几何文饰绝无三代青铜器纹饰的神秘感。 二、鼎盛期 鼎盛期即中国青铜器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这个时期的青铜器主要分为礼乐器、兵器及杂器。乐器也主要用在宗庙祭祀活动中。 礼器是古代繁文缛节的礼仪中使用的或陈于庙堂或用于宴饮、盥洗还有一些是专门做殉葬的明器。青铜礼器带有一定的神圣性是不能在一般生活场合使用的。所有青铜器中礼器数量最多制作也最精美。礼乐器可以代表中国青铜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礼器种类包括烹炊器、食器、酒器、水器和神像类。这一时期的青铜器装饰最为精美文饰种类也较多。艺术家www.96hq.com/yishujia/ 青铜器最常见花纹之一是饕餮纹也叫兽面纹。这种纹饰最早出现在距今五千年前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器上山东龙山文化继承了这种纹饰。饕餮纹本身就有浓厚的神秘色彩。《吕氏春秋?先识》篇内云“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故此一般把这种兽面纹称之为饕餮纹。饕餮纹在二里头夏文化中青铜器上已有了。 商周两代的饕餮纹类型很多有的像龙、像虎、像牛、像羊、像鹿还有像鸟、像凤、 像人的。西周时代青铜器纹饰的神秘色彩逐渐减退。龙和凤仍然是许多青铜器花纹的母题。可以说许多图案化的花纹实际是从龙蛇、凤鸟两大类纹饰衍变而来的。 蝉纹是商代、西周常见的花纹到了春秋还有变形的蝉纹。春秋时代螭龙纹盛行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把其他花纹差不多都挤掉了。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另一个突出特征是制作工艺的精
巧绝伦显示出古代匠师们巧夺天工的创造才能。用陶质的复合范浇铸制作青铜器的和范法在中国古代得到充分的发展。陶范的选料塑模翻范花纹刻制均极为考究浑铸、分铸、铸接、叠铸技术非常成熟。随后发展出来毋需分铸的失蜡法工艺技术无疑是青铜铸造工艺的一大进步。 在青铜器上加以镶嵌以增加美观这种技术很早就出现了。镶嵌的材料第一种是绿松石这种绿色的宝石至今仍应用在首饰上。第二种是玉有玉援戈玉叶的矛玉刃的斧钺等。第三种陨铁如铁刃铜钺铁援铜刃经鉴定铁刃均为硕铁。第四种是嵌红铜用红铜来组成兽形花纹。春秋战国时也有用金、银来镶嵌装饰的青铜器。 东周时代冶铸技术发展较高出现了制造青铜器的技术总结性文献《考工记》。书中对 制作钟鼎、斧斤、弋戟等各种器物所用青铜中铜锡的比例作了详细的规定。由于战争频繁兵器铸造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是吴、越的宝剑异常锋利名闻天下出现了一些著名的铸剑的匠师如干将欧治子等人。有的宝剑虽已在地下埋藏两千多年但仍然可以切开成叠的纸张。越王勾践剑等一些剑其表面经过一定的化学处理形成防锈的菱形、鳞片形或火焰形的花纹异常华丽。 中国青铜器还有一特点就是迄今为止没有发现过任何肖像。不少的青铜器用人的面形作为装饰品如人面方鼎、人面钺等但这些人面都不是什么特定人物的面容。更多的器物是人的整体形象如人形的灯或器座或者以人的整体作为器物的一部分如钟架有佩剑人形举手托住横梁铜盘下有几个人形器足之类这些人形大部分是男女待从的装束而且也不是特定婢奴的肖像。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立体像、人头像大小均超过正常人均长耳突目高鼻阔口富于神秘色彩应是神话人物。 商周青铜器中数以万计的铜器留有铭文这些文字现在一般叫金文。对于历史学者而言起着证史、补史的作用。 中国青铜器的铭文文字以铸成者为多。凹入的字样称为阴文少数文字凸起称阳文。商代和西周可以说铭文都是铸成的只有极个别用锋利的工具刻字的例子。 西周晚期开始出现完全是刻成的铭文。战国中期大多数铭文已经是刻制的连河北省平山中山王汉墓的三件极为典重的礼器都是契刻而成其刀法异常圆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古人认为青铜器极其牢固铭文可以传流不朽因此要长期流传的事项必须铸在青铜物之上。因此铭文已成为今天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材料。 三、转变时期 转变时期一般指战国末年至秦汉末年这一时期。经过几百年的兼并战争及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政治、经济、文化改革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具有中央集权性质的封建社会最终建立传统的礼仪制度已彻底瓦解铁制品已广泛使用。社会各领域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青铜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逐渐下降器物大多日用化但是具体到某些青铜器精美的作品还是不少的。如在陕西临潼秦始皇陵掘获的两乘铜车马。第一乘驾四马车上有棚御者为坐状。这两乘车马均为青铜器铸件构成大小与实际合乎比例极其精巧。车马上还有不少金银饰件通体施以彩绘。第二乘马长3.17、高1.06米可以说是迄今发掘到的形制巨大、结构又最复杂的青铜器。 到了东汉末年陶瓷器得到较大发展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从而把日用青铜器皿进一步从生活中排挤出去。至于兵器工具等方面这时铁器早已占了主导地位。 隋唐时期的铜器主要是各类精美的铜镜一般均有各种铭文。自此以后青铜器除了铜镜外可以说不再有什么发展了。 本文来自环球收藏网http://www.96hq.com/sccidian/1210.html
范文二:中国青铜器发展史
中国青铜器发展史
中国古代青铜器源远流长,绚丽璀璨,有着永恒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享誉世界久已。
传世和近年发现的大量青铜器表明,青铜器自身有着一个完整的发展演变系统。大体说,青铜器在原始社会后期开始萌芽,夏代初步发展,商周鼎盛,春秋战国繁荣,秦汉则变革、中兴,两晋南北朝至隋唐走向衰落,宋元明清仿古和作伪。
一、原始社会后期青铜器的萌芽
1.原始社会后期青铜文明的发生
(1)出现铜器
原始社会后期,出现了金属器物,这种金属器物最先是铜制品。铜器的出现不仅标志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而且也表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最终也引起了生产关系的巨大变革,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因此,冶铜术的发明,铜器的制作和使用,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有着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2)发明冶铜术的物质基础
①社会大分工
新石器时代晚期,由于农业的发展,农业经济在人们的生活中越发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劳动效率的提高,人们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剩余产品,这就引起了社会大分工,首先是农业与畜牧业的分离,这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其次是农业与手工业的分离,这是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在考古发现中,大汶口文化和比之稍晚的龙山文化,都反映出了贫富分化和私有财产的占有情况。
由于生产力的提高,人们对生产工具的锋锐与坚硬必然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由于剩余产品的增多,给人们追求美的愿望提供了更多的物质条件,这是原始社会末期出现金属工具和小件装饰品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农业、手工业的分工,使金属制造业与制陶、玉石、纺织一样,成为独立的手工业部门,因此,向青铜文明迈进的步伐更大了。
②冶炼铜矿石
我国原始社会晚期,人们为了制作石制农具、工具和武器,在开采和选择石料的过程中,逐渐发现和认识了含有铜质的石头和自然铜,或铜锡混合的矿石。为了能从矿石中冶炼出铜,人们把长期烧制陶器的生产经验用在冶铜上。烧制陶器的温度一般在950℃-1050℃,而铜的熔点在1080℃,两者的温度相当接近,这就为冶炼铜矿石提供了重要的燃烧条件。 ③熟练掌握磨光和钻孔等技术
原始社会后期,人们能制作多种工具、武器与生活用具,娴熟地掌握了磨光和钻孔等技术,并且造型准确。特别是在玉器的制作上,已经运用了切割、雕琢、磨等一整套技术,反映了高超的制作工艺水平,这为铜器的制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原始社会后期铜器的主要特征(举例)
(1)铜片:
1956年在西安半坡、1973年在临潼姜寨的仰韶文化遗址里,各发现了一个铜片,两个遗址依碳-14测定分别距今为6000多年和5000多年。半坡的铜片为薄长条形,姜寨的铜片为薄圆形,经有关方面测定,前者为含镍20%的白铜;后者为含锌25%的黄铜。
(2)铜刀:
1977年在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遗址和1975年在甘肃永登连城蒋家坪马长遗址各出土了一件铜刀,前者年代为公元前3000年;后者年代为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东乡
林家铜刀特征是:背凸,刃微凹,刀身前部呈弧状,刀把与刀身分界不明显;永登连城铜刀已残,只存刀体的前半部,刀呈凸背凹刃状。两者都是锡青铜,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制品。
3.原始社会后期铜器的几个问题
关于青铜器的起源,尚无一致定论。
二、初步发展的夏代青铜器
1.考古学对夏文化的探索
从考古发现的有关夏朝的遗迹情况来看,五十年代初期在河南登丰玉村发现的遗存就早于商代前期郑州二里冈的遗存,以后又在郑州洛达庙、偃师二里头先后发现同类遗存。由于二里头遗存在同类遗存中内涵最丰富、最典型,因此学者们就将这一类遗存定为“二里头文化”。
根据各方面的分析研究,认为二里头文化属夏代文化。从理论上讲,在物质文明发展史上,夏代已进入青铜器文明时代。
2.夏代青铜文明的渊源
我国最早的青铜制品:甘肃马家窑文化出土的公元前3000年的青铜刀。
3.夏代青铜器的种类与特征
(1)工具
①锛:扁平体,横剖面呈梯形,弧形刃,长11.4、厚0.5、刃宽2.9厘米
②凿:一面刃,横剖面呈梯形或矩形
③锥:呈向一面弯曲的扁平体,横剖面近似椭圆,四棱聚合成锥头
④刀:形制简单
⑤鱼钩:钩体弯成半圆形,钩尖尖锐,靠近顶端有一周凹槽,以系线
(2)武器
①镞:双翼形、圆叶形和四棱形
②戈:曲内、直内
③戚:钺的一种,窄长身,刃部略外侈,身中部凸起,内与身间两侧有阑
(3)容器
①爵:形体单薄、束腰、平底
②斝:壁较薄,作侈口,束腰,平底,一鋬,三棱锥状足,口沿有二短柱
③鼎:器壁较薄,作圆腹,平底,锥形四棱空心足,口沿一对半圆形耳,一耳对应一足,另一耳在两足之间
4.夏代青铜铸造业的影响
以郑州二里冈为代表的商代前期青铜器,继承和发展了二里头铜器,出现了多种食器、酒器与水器。器物造型准确规整,装饰动物或几何形的单层花纹,较以前大为长进。
商代后期是青铜时代的鼎盛时期,铜器数量与种类都较多,器物造型浑厚中寓精巧,花纹繁缛中寓细腻,且有精工的铭文。
从商代后期青铜器制作的水平和总的特点可进一步看出我国古代青铜器具有独特的风格,自成体系,为世界古代青铜冶铸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图1 夏 乳钉纹平底爵
三、高度发展的商代青铜器
1.商代青铜冶铸业的概况
商代青铜器可分为前后两大期:殷商前期和殷商后期。
商代的青铜冶铸业,完全由商王室和奴隶主贵族所控制。从近年发现的大量有关冶铸资料看,冶铸工业除集中在王都外,各级奴隶主贵族的都邑也都设有大小不同的生产作坊,大批奴隶在作坊内劳动,青铜冶铸业规模相当大,尤其是在商代后期青铜工艺达到了高度发展时期。
人们已经能够准确地掌握青铜的含锡、铅比例,可根据铸造器物的不同,按比例加锡、铅。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一份合金比例表,在中国和世界冶金史上都有重要的意义。
陶范法这时也达到了更高的水平,不但会铸造圆形器,而且还会铸造难度更大的方形器。陶范法铸造青铜器无论是单扇范法,还是合范法,一般都是一次浇铸成。随着青铜铸造业的发展,由于要完成某种铜器造型上的需要,发明了分铸法。所谓分铸法即某件铜器器体上的某些部件先单铸好,然后再与整体合铸在一起。
2.商代前期青铜器的种类与特征
1952年在河南郑州二里冈发现了商代前期文化遗迹,以后学者们即以“二里冈”作为殷商前期文化的代表。
(1)食器:鼎,鬲,甗,
(2)酒器:爵,觚,斝,尊,罍,盉,卣
(3)水器:盘,盂
(4)兵器与工具:戈,矛,戟,钺,镞,刀,锛,凿,斧,锯,鱼钩
特征举例:
(1)1974年郑州张寨杜岭出土的两件大方鼎,均为斗形方腹,立槽耳,四柱足,腹表每面左、右下的边侧饰乳钉纹,腹部上端饰兽面纹,器的整体谐调平稳。
(2)鼎器的重要特征:一耳与一足相对应,另一耳则在两足中间。
(3)戈:援狭窄,有上下栏,有的内部中心有一小穿孔。
(4)钺:体呈长方形,中一圆形孔,弧形刃。
(5)矛:体似柳叶形,中部起脊,靠近銎处有一对钩形纽,镞为双翼式。
3.商代后期青铜器的种类与特征
商后期的青铜器是以安阳殷墟出土的为代表。大量事实证明,商代后期青铜器铸造业,比前期又有了一个新的飞跃,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青铜器的时代鉴定方法,尤其是对绝对年代的确定,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对铜器铭文本身的研究考察。根据青铜器铭文内容和铜器本身其它方面的特征,可以确定出一些殷商末期青铜器断代的标准器,在殷商铜器断代上开拓了一个新阶段。
(1)食器:鼎,甗,簋,盂,三联甗
(2)酒器:方彝,偶方彝,尊,方罍,壶,瓿,缶,兕觥,斝,盉,爵,觚,觯
(3)水器:盘
(4)乐器:铙
新创造——青铜盛酒器鸟兽尊:象尊、鸮尊、猪尊等等。这些象生铜器,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既是实用品,又是优美的青铜艺术雕塑,坚刚璀璨,光辉永恒,透视出古代匠师的智慧与技巧。
4.商代后期青铜器铭文内容简说
青铜器上铸或刻的字,现在一般称“青铜器铭文”,也习称为“金文”或“钟鼎文”。铜器种类丰富而复杂,商代铭文在器物上的部位,由于器种的不同而不尽相同。
鼎、簋:器内底或内壁
鬲:口沿内壁
甗:甑的内壁
觚:圈足内
觯:器内底或盖内
尊、罍:圈足内、盖内、器口内或腹内壁
瓿:器内底
卣:内底、盖内或圈足内
方彝:器内底
兕觚:盖内
铙:口缘内
戈:内上
殷商后期铜器铭文字数一般是一个字,二三字,十几字,几十字不等。殷商铜器铭文虽然与西周铜器铭文无论在数量上和重要性上都不能相比拟,但不容忽视的是它对金文的继续发展起了开拓和奠基的作用。
图2 商 叶脉纹镜 图3 商 兽面纹方鼎 图4 商 三羊尊 图5 商 四羊方尊
图6 商 虎食人 图7 商 青铜人面 图8 商 猪尊 图9 商 立人像
图10 商 兽面纹大甗 图11 商 戈卣
四、西周时期青铜器的继续发展
西周时代由于礼乐制度的发展,青铜器铸造业较商代更为兴旺发达,这时不但青铜器数量较商代较多,而且在青铜器铸造业上的许多方面达到更高水平。从青铜器本身特点上看,西周初年多因袭商代后期特征,而中、后期则更多地出现了本时代的特色。
1.西周时期青铜冶铸业简况
陶范
容器:鼎范,簋范,觚范,觯范,卣范,尊范,罍范
武器:戈范,镞范,
车马器:辖范,泡范
2.西周时期青铜器的分期与断代
已故郭沫若先生率先利用铜器铭文对青铜器进行断代,其他学者也有各自的断代方法。 关于西周青铜器的分期,根据西周历史发展和青铜器本身的发展演变的实际情况,大体上可分为两大阶段。前段从武王至穆王,称西周前期;后段从共王到幽王,称西周后期。
主要风格:庄严厚重
器物的种类:
食器:鼎、簋、甗,鬲、豆不多见
酒器:爵、觚
青铜礼器组合:爵与觯,鼎与簋
鼎制:列鼎制度
形制:三足器柱足与蹄足并存
花纹的主要题材:兽面纹和夔纹
铭文:发展到上百字
3.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内容与历史价值
贵族常将他们一些思想或大事铭刻在铜器上,且内容丰富,铸刻铭文的目的主要是称扬祖先之美,以及记载贵族的“功绩”。
铜器铭文内容保存了古代的大量史料,是古人的真实手迹,与古籍相较,有很多优点,其真实性、可靠性更强。
西周铭文书体称大篆或籀文,是汉字发展演变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因此也是研究汉字字体发展演变和书法艺术史的重要资料。
西周铜器有很多都带长铭,应该说,这时是以文字为主,器物为辅。
西周青铜器铭文的读法,一般是从右向左读,但也有从左向右读的。
西周铜器铭文内容分类:
(1)祭祀
(2)思想意识上的天命和德治
(3)策命与赏赐
(4)阶级压迫与反抗
(5)对外战争与征伐
(6)赏赐土地与土地制度的变革
(7)职官名
(8)礼仪制度
(9)训诰
(10)计时法
图12 西周 何尊 图13 西周 淳化大鼎 图14 西周 鸳鸯尊
五、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繁荣
1.春秋战国时期大型铜矿和青铜铸造遗址的发现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特点:数量多,种类涉及各方面内容。
典型遗址:湖北大冶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山西侯马的青铜铸造遗址。
2.春秋战国时期青铜铸造工艺的发展与创新
这时仍继承着商周以来制作铜器的传统方法——陶范法,有单范铸造和合范铸造。 铜器铸造在我国古代一般是采用范陶法,留存的优美的各类青铜器,证明此种方法无论是铸小件或大件的铜器都有着良好的艺术效果,但铸器形、雕镂复杂的铜器则表现出了它的弱点,为了克服这一弱点,又发明了失腊铸造法。失腊法又称“出腊法”、“拨腊法”、“走腊法”。
春秋中期以后在制作铜器花纹上的模印法的发明,是青铜铸造业上的一项重大革新。 春秋战国青铜镶嵌工艺也相当发达,其工艺方法,就是在铸好的铜器表面上镶嵌其它物质材料作成的丝或片,再用腊石在铜器表面磨错平整,构成纹饰或文字。所镶嵌的物质主要有绿松石、宝石、红铜、金、银等等。
青铜器上的鎏金技术也开始兴起,所谓鎏金,简单说就是将金汞的合剂涂在铜器表面,经烘烤后,汞即蒸发,金就附在器物的表面上,不但可使器物外表富丽优美,而且对保护铜器起着良好的作用。
青铜加工技术这时在很多方面还有不少的发展,在焊接技术上掌握的有锡焊、铜焊、铅锡合金焊。
3.春秋战国时期青铜礼乐器的衰落与日用器的发展
春秋时期:
在器类上,食器和乐器的种类数量很多
乐器除沿袭西周时代的甬钟外,出现可以正悬的纽钟,而且钟顶作扁环纽或伏兽形纽的平口镈钟在西周后期出现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
由于战争的频繁加多,青铜武器有着飞跃的发展,主要盛行戈、矛、戟、剑,以及戈、矛的附件鐏、镦等等。
大量资料业已证明,中国古代使用的最早的货币是海贝。
作为官方书信往来和私人交往凭证的玺印,这时也开始萌芽,目前所知传世的春秋时代玺有“连尹之玺”、“上场行邑大夫玺”。
这一时期器物造型的主要特征是,春秋前期大体上仍沿袭西周晚期的风格与特征,中期以后开始显示出本时代的特色。青铜鼎除仍保持着无盖,口沿二直耳的外,一种深腹、腹耳有盖的鼎很流行,盖中心部位常有圆形捉手,也有许多鼎盖上铸三小兽或三环纽,马蹄形足多呈外侈的的瘦长形。
这时期铜器上的铭文仍主要为铸文。
战国时期:
由于这时礼乐制度进一步衰落,因而以青铜制作的传统的青铜礼乐器在数量和青铜质器物的比例上也逐渐减少和缩小,而青铜制作的日常生活用器逐见增多。
青铜武器由于此时战争的需要格外发达,许多先前原有种类的武器这时制作得更加精细,形制上也有一定的改进。戈援变得窄长而扬起,多三至四穿,内上也常有一穿。矛普遍发展成细长形。出现了卜字形的戟,镞多三棱体,有的铤很长。剑也多有剑格、剑首和剑箍。
青铜制货币形式,主要有似农具镈的布币、似刀削的刀币、圆形方孔或圆孔的圆钱,以及仿海贝的铜贝币。
战国时铜器上的装饰,其制作技法多样化,有平雕、浮雕、圆雕。
4.铜镜的起源与战国铜镜的风格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铸造青铜礼乐器逐渐减少,日常生活用器则迅速增加,而在日常生活用器中,铜镜则占有很大的比重,并有着重要的地位。
从考古发现的实物资料看,属原始社会后期的齐家文化已有铜镜出现,这是迄今在我国发现的最早铜镜,在铜镜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齐家文化的铜镜形体都较小而外表粗糙,呈现出铜镜的初始形态。
战国铜镜的制作特点是多圆形,少方形,圆形镜多为素卷缘,方形镜有较宽的边沿;形制轻巧,镜较轻薄,厚度在0.1-0.8厘米之间,直径一般在10-20厘米之间;镜纽多为细小的弓形纽,纽上常有几道弦纹,纽的周缘常有圆形或方形纽座。
战国铜镜不铸铭文,但花纹样式及其丰富多彩,除素面外,还有单层或双层花纹。对这种花纹种类的划分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作为区分战国时代不同时期铜镜的重要依据。
从战国早期到晚期,铜镜发展的一般趋势:直径由小到大,花纹由简趋繁,纽由小弓形纽到较宽的弓形弦纹纽,纽座由无到有,镜面由平到凸,边由平缘到卷缘。
图15 春秋 狩猎纹豆 图16 春秋 莲鹤壶 图17 春秋 云纹禁 图18 战国 越王勾践剑
图19 战国 尊与盘 图20 战国 鹿角立鹤 图21战国 虎噬鹿器 图22 战国 银首人俑灯
图23 战国 鸟盖瓠形壶 图24 战国 编钟
六、秦代青铜器的变革
1.秦代青铜铸造业的概况
秦代对冶铸业很重视,铸铜术发展水平很高。
众所周知,战国时代秦国的青铜乐器著名的有秦公钟和秦公镈,由此可见这时青铜乐器的一斑。乐府钟制作精致,钟上的花纹极纤细,反映了这时在掌握制模工艺和浇注铜水的温度上都有很高的水平。
兵马俑:陶武士俑、陶马俑、木质战车、青铜制与铁制武器。
武器中大部分为青铜制,箭镞有铁质的或铁铤铜镞的。青铜制实用器主要有刀、剑、戈、矛、镞、铍、弩机。“铍”被认为是近年青铜器考古收获中的重要一项。
2.秦代统一度量衡和文字在青铜器上的反映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诏书,有的直接刻或铸在官定的量器或衡器上;有的先刻在一块铜版上,此铜版成为诏版,然后再将诏版嵌在量或衡器上。
秦朝对度量衡、货币和文字的统一,对促进当时经济与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对以后漫长的封建社会也起了重要影响。
图25 秦 秦始皇陵一号铜车马
七、两汉时期青铜器的继续繁荣
1.两汉时期青铜冶铸业的基本状况
两汉时代铁制农具、工具、武器逐渐代替了同类的青铜制品,甚至日常生活用器如釜、镜等,也出现了铁制的。漆器与瓷器的发展,也逐步取代了青铜器,故两汉时代的青铜器与商周青铜器相比,大大逊色了。
但从遗留下来的两汉时代的大量青铜遗物和近年考古发现的有关冶铸遗址看,这时仍较大量的进行生产,而且青铜铸造业的某些方面的技术还在继续发展,不过生产的物品已完全
转到日常生活用器上来了。又由于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还大量铸造青铜货币。
2.两汉时期青铜冶铸业的性质
西汉时代手工业中的铜器铸造主要是由官手工业控制。官手工业控制的冶铜和铜器铸造,主要特点是机构庞大,所制铜器铸造精工;生产的成品主要供宫廷、官府与贵族使用。
官府手工业所铸铜器,铭文内容常常是很丰富的,如1958年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墓出土的长信宫铜灯,全器9处刻铭65字,铭文内容包括灯的重量、容量、铸造时间和所有者。
3.两汉时期的青铜工艺特点
(1)错金银与镶嵌工艺
两汉初期不但继承了先秦时代已有的错金银与镶嵌技术的传统,而且还有一定的创新,工艺更精湛。
(2)鎏金与镶嵌技术
青铜器上的鎏金工艺早在战国中期就已出现,至两汉时代发展到高峰。
(3)青铜器上的细线刻纹的发展
青铜器上细线刻花纹早在春秋时代已萌芽,这种工艺手法装饰,到了两汉时代,尤其是西汉后期以后在南方和西南地区更为发达。我们分析,刻线图案的产生与发展,应是与刻刀的锋锐程度有密切关系,淬火技术在西汉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坚硬锋利的雕刻刀的出现,为青铜器上的细线镂刻技术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
(4)分铸套接和使用铆钉技术的发展
典型作品如1981年河北省徐水县防陵村2号汉墓出土的一对青铜雕铜马,两件铜马均系头、耳、身、腿分铸,然后再套接成全形。整体套接严丝合缝,可见制作者构思设计之精巧。在一些薄胎铜洗上也常常可见到修补痕迹,证明这时已采用了铆钉技术。
(5)在漆器上采用鎏金铜箍“扣器”的出现
在漆器的口、腰或耳等部位加以镏金铜箍,也有加镶银扣的,这样可使漆器的色彩更加富丽堂皇。
4.两汉时期青铜器的种类、风格与特征
西汉时期仍以日常生活的多种类的实用器为主,主要有:
食器:鼎、釜、甑、鍪
酒器:钟、钫、耳杯、樽、卮、盉
水器:盘、洗
新出的和在原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器种主要有灯,博山炉、熨斗、炉、漏壶、案等。 两汉时代各类青铜容器从铸造技术上看,大致可分成两种情况:一类是相当华丽的鎏金、鎏银、错金银和镶嵌器,及一些美观精致的薄壁素面器;另一类是素面厚胎器,显得不够精致。
总之,两汉时代青铜器的内容及其丰富,在器物用途上主要以日常生活用器为主,扫先秦时代迂礼于器的特点。在器物的风格与特征上,又强烈地表现了时代风格。在边远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青铜制品,除吸收并融合汉族的青铜文化特点外,又创造了具有本民族文化特色的器物,共同组成了两汉时代的青铜文化。
5.两汉时期铜镜的特点
关于两汉时代铜镜的发展,可以依其本身发展规律,并结合两汉时代南、北几处重要墓群的分期来作为铜镜分期的标尺。两汉铜镜大致可分成西汉初——武帝前、武帝——西汉末、西汉末王莽——东汉初、东汉中晚期。
(1)西汉初——武帝前
这时有的铜镜造型与花纹仍袭战国式,镜体较薄,桥形弦纹,小纽者居多,纹饰以蟠
汉初的铜镜区别于战国,最根本的特点是,镜背上开始出现铭文,其内容多三字或四字一句的吉祥语,常见的有:“长相思,毋相忘,常贵富,乐未央。”、“长乐未央”、“大乐贵富,千秋万岁,宜酒食。”
铜镜在武帝前后除饰纹有新的特点外,出现了若干时代特征:弓形弦纹小纽已发展成半球形纽,星云纹镜的纽常呈峰峦式,出现了柿蒂形纽座。镜的边缘宽而平,镜身也普遍厚重。
(2)武帝——西汉末
主要流行“日光镜”和“昭明镜”,镜的名称是以镜上的铭文内容而定的,常见的日光镜铭:“见日之光,天下大明”。 昭明镜铭:“内清质以昭明,光辉夫日月”。
(3)西汉末王莽——东汉初
除继续沿袭日光镜和昭明镜外,新出现了具有“T、L、V”符号的四神镜和鸟兽纹镜。 东汉时代,初期仍制作日光、昭明和规矩四神镜,但图案又有所变化,如连弧云雷纹镜和鸟兽带纹镜的出现。
(4)东汉中晚期
东汉中期以后,铜镜才真正出现了本时代特征,镜面从平版式变成微凸式,纽普遍加大,纽边上的柿蒂纹更加扩大,很像蝙蝠状。
图26 西汉 错金博山炉 图27 西汉 六山纹镜 图28 西汉 铜屋 图29 东汉 奔马
八、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青铜器的衰落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青铜器的概况
传世或出土的这一时期的青铜制品,从器物种类到风格特征上看,主要是沿袭两汉以来的传统。不容忽视的是,这时期的青铜器一般较汉代铜器要粗糙许多。
2.三国两晋时期青铜器的种类与特征
日常生活用品:釜、勺、酒樽、耳杯、洗、博山炉、灯、炭炉、熨斗、唾壶、铜镜 武器:弩机、刀
车马器:镳、辖
特征举例说明:
铜釜:圆形、大腹、直口、半圆形肩、腹下收、平底
酒樽:两汉时代的酒樽,多作圆形,直壁或圆形鼓腹,下均有三短足,有的在腹壁有二铺首。两晋时期的酒樽有的则做成长筒形、平底、下有三短足。
铜洗:圆唇、折沿、弧形壁
3.南北朝时期青铜器的种类与特征
南朝:勺、熨斗、碗、杯、盘、唾壶、虎符
熨斗:直腹、平沿、直柄
铜碗:扁圆腹、矮圈足
唾盂:又称唾壶,盘形口,扁圆或扁鼓腹,圈足
铜杯:圆深腹或长圆腹,圈足或喇叭形高足
铜盘:深腹、侈口、平底
北朝:铜铸业很不发达,这时期的青铜制生活用品较少见,质地也差,器物表面一般没有什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铜镜发展简况
这一较长时期中,铜镜形制仍作圆形,一定程度上沿袭了东汉以来的镜面特点,即将平板式改变称微凸式镜面,从物理学原理考察,微凸式镜面更适于照容。
南方主要流行神兽镜和画像镜,北方多见连弧纹镜、夔凤镜,还有龙戏珠铜镜。
九、隋唐时期青铜器的继续衰落
1.隋唐时期青铜器的概况
隋朝各种手工业部门主要在官府控制下制作产品。从文献记载看,唐朝采矿冶铸业发达,冶铜的处所已达96处。从这一时期的铜器实物资料看,铜镜铸造业此时得到高度发展。不过这一时期除铜镜外,日常生活所用铜制品在考古发掘或传世品中所见标准器均不多。
2.隋唐时期青铜器的种类与风格特征
隋唐时期瓷器制造业非常兴盛,不但青瓷在南北朝时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而且还有了白瓷和三彩瓷器,但青铜生活用器种类仍较多,包括食器。酒器、水器等,还有宗庙与军事用器。
主要有:碗、钵、盂、壶、勺、盆、洗、匜、杯、罐、盒、灯、净瓶、手炉、刀、锁、镊、勾、笔架、钟、符,以及高度发展的青铜镜等等。
特征举例说明:
盂:器作圆形鼓腹、敛口、圆底
盆:一种为直腹、平底、大折沿;另一种为侈口、腹呈弧形、平底;第三种为侈口、腹向下斜收、圆底
洗:直口、深腹、平底
匜:器体呈圆形、底有较高的圈足、口一侧有一流
杯:基本上有两种形制,其一,方形、侈口、高足;其二,圆形、腹较深、高足 盒:圆形、深腹、圈足、有盖。另外,也有扁体形状的盒
净瓶:长圆体、细长颈、上腹微鼓、下腹下收,平底或矮圈足,瓶顶竖一直管状流,圆形器肩一侧铸一管
3.隋唐时期铜镜的高度发展
隋唐时期铜镜普遍厚重,洁白光亮,锡、铅的成分增加了,据化验资料表明,铜约占70%,锡与铅约占30%。除银白色镜外,有的铜镜表面呈黑褐色。
主要题材有:花蝶、葡萄、团花、鸟兽、雀绕花枝、双鸾、对鸟、云龙、月宫仙人、人物故事、打马球、狩猎、万字、八卦,以及采用金银平脱、螺钿等特种工艺方法组成的多种花纹图案。
将铜镜的发展演变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隋至唐初
这一时期铜镜一般是圆形,少数为方形,圆纽。主要流行四神十二生肖。
第二阶段:盛唐时代
这一阶段铜镜除圆形盒方形外,为适应一些新出现的花纹图案的构图特征,又出现了菱花形和葵花形镜。流行的主要种类有:海兽葡萄镜、雀绕花枝镜、双鸾镜、团花镜、云龙镜、月宫仙人镜、人物故事镜、打马球镜以及金银箔和螺钿镜等等。
第三阶段:晚唐时期
这时铜镜又有很大的变化,总的发展趋势是质量不如从前,多轻薄一些,花纹也简单多了。但在造型上又出现了新样式,有“亚”字形镜和方形委角镜。为使用方便,又创造了带柄手镜。铸铭也简单化了,出现如“千秋万岁”吉祥语铭。
图30 唐 花鸟人物螺钿镜
十、宋元明清时期仿古铜器
1.宋代至清代铜器铸造业概况
胆铜生产法在宋代进一步得到应用与发展。所谓胆铜法,简言之即自然界中的辉铜矿和黄铜矿,通过与水接触,“在细菌的作用下,氧化生成硫酸铜,并融解于水,就是所谓胆水,胆水遇铁,铁就把硫酸铜中的铜置换出来,生成硫酸铁和铜,于是铜就从胆水中沉淀出来,这就是胆水浸铜生产的基本原理。”
从宋代到清代,在铸造货币以及日常生活用器上,常常是用黄铜代替青铜。黄铜是纯铜与锌的合金。这时除大量生产黄铜外,更令人注意的是白铜的生产。白铜通常是纯铜与镍的合金,但也有铜与砷的合金。
纵观宋至清代铜器制造业,铜制品的种类主要是货币、铜镜,以及铜造像等。
2.宋代至清代铜器简说
两宋时代的铜制品,最负盛名的莫过于大晟编钟和宣和三年尊。
元代铜器种类主要有:鼎、簠、盘、罐、碗、盆、鼓、铃、权、盒、笔架等。但所见最多的是铜权。
明代的铜制品种类也较多,有:鼎、锅、盆、盆架、壶、炉、钟、砝码、墨盒、镊、钩、腰牌,宗教造像。讲究的还常表现出鎏金、嵌镶等金属细工的特点。
清代铜器中铜薰炉一类的实用器较多,样式也丰富多彩,制作精美,器外表常鎏金,有的还镶嵌宝石和水晶。
3.宋以后铜器的仿制、伪造及鉴别方法
宋代:
(1)主要仿商至汉魏六朝铜器。
(2)仿造器多种多样,大致有:鼎、豆、尊、罍、壶、觥、卣、盘、匜、洗、炉、钟等。还有各种鸟兽尊,如牛尊、凫尊和新创造的天鸡尊等。
(3)仿造水平较高,其水平与古器无甚大区别。但严格讲,仿器仍较古器粗糙。
(4)仿造器的形体一般较大,尤其与明清时代的仿造器比较更为明显,这时形体较大的器种主要有鼎、爵、斝。铜器外表也较洁净。
(5)仿造器上所表现的金属细工工艺很发达,如嵌错金银丝的觚,嵌金银片和松石的鎏金豆等等。
明代:
(1)重要仿商代至汉魏六朝铜器。
(2)仿制铜器的种类有:鼎、甗、敦(有球形的)、觥、卣、罍、尊、壶、钟、砚滴等等。
(3)器上有的有纪年,写明本时代,如“嘉靖”;有的写古代纪年,如“元朔”、“建安”;有的器上有“某人造”款样,如“陈大声造”。
(4)出现了一些特殊形制的器物,如百环方形觚,有贯耳的觚,出戟大尊,长筒形觯,小球形敦。
(5)有错金银与鎏金器物。
(6)宣德年间制作的宣德炉在历史上非常闻名,它的仿制品历经明、清,以至民国,都程度不同地充斥市场。
清代:
(1)仿制品的种类没有宋、明时代的多,主要有鼎、尊、罍、觚、卣、壶等。
(2)特殊形制的器物主要有:百环尊、方口觚、出戟大尊、扁足方鼎、天鸡尊等等。
4.宋至清代铜镜断代
铜镜到宋代有了一定的创新。就镜的形制看,仍保留传统的和唐朝发展起来的镜形,如:圆形、方形、方形圆角、亚字形、菱花形、葵花形,其中菱花形和葵花形所占比重很大,也有极少量的长方形镜。新发展的还有钟形、桃形、盾形等。为了实用,还大量发展了带柄手镜。
宋代铜镜纹饰,最常见的是缠枝花草牡丹纹,其外形主要呈菱形、葵花形,也有圆形和亚字形的。
这时流行的素面铜镜还常铸有制镜作坊的标记,从这种广告性质的标记可以看到铜镜铸造业中的商品竞争情况。
元明清几个朝代的铜镜,除较多仿照汉、唐铜镜上的纹样外,本身也出现了一些时代特点,在镜形上主要流行圆形和圆形手镜,其它样式的则逐渐被淘汰。
参考书目:
杜乃松. 中国青铜器发展史[M]. 紫禁城出版社, 1995年
范文三:中国青铜器发展史
中国青铜器发展史
中国古代青铜器源远流长,绽放着绚丽璀璨的光芒,不仅在中国是价值连城的瑰宝,在世界上也享有盛名。它代表的是中国的光辉,也见证了历史留给泱泱大国的鼎盛。
据研究发现,青铜器的发展早在原始社会后期就开始萌芽,在夏代初步发展,商周鼎盛,在春秋战国繁荣,至秦汉则变革,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走向衰败,宋元明清是便可仿古和作伪。
在古代,青铜器的主要功能就是烹饪和盛装食物与美酒。在越来越发达的社会,人们不仅仅的功能用途上发展,美观也变成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中商、周时代的青铜器,就以种类繁多,造型新奇,纹饰精美而著称。
在此,我们就以商周时代的青铜器为例,简单解析一下青铜在我国工艺艺术上的重要地位。
鼎盛时期的青铜器主要分为礼乐器、兵器及杂器。乐器也主要用在宗庙祭祀活动中。礼器是古代繁文缛节的礼仪中使用的,陈于庙堂,或用于宴饮、盥洗,还有一些是专门做殉葬的明器。青铜礼器带有一定的神圣性,是不能在一般生活场合使用的。所有青铜器中,礼器数量最多,制作也最精美。礼乐器可以代表中国青铜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 在器型类别上,商代最多见的是鼎(方形四足)、尊、爵、觚、觯、觥、偃、簋、彝、豆等。西周和春秋的青铜器,名目更加繁多,除部分袭用商器之外,常见的有鼎(圆形三足)、鬲、匜卣、瓿、壶、盘、盂、甑、钫、敦、鉴等。另外还有属于兵器的戈、矛,属于乐器
的钟、铙、等。其中包括盛酒器、饮酒器、煮食器、盛食器、盛水器、和取水器等。各个不同时期的制作,不论是器形或纹饰,都有程度不同的变化。
商、周青铜器制作特点,主要表现在器形和纹饰的构成上,是运用对称、连续等富有装饰性的艺术手法,用变化多样的曲线、弧线,构成各种形象的浮雕、线刻。不论是器形整体或是纹饰部分,都显示出浑朴、庄重的性格和精致、瑰丽的气质,但同时也具有威严、神秘的气氛,从分反映了当时奴隶主阶级的阶级意识和审美观点。而纹饰,最常见花纹之一,是饕餮纹,也叫兽面纹。这种纹饰最早出现在距今五千年前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器上,山东龙山文化继承了这种纹饰。以粗犷的勾曲回旋的线条构成,全是变形纹样,兽目圆大,以象征主。商周两代的饕餮纹类型很多,有的像龙、像虎、像牛、像羊、像鹿;还有像鸟、像凤、像人的。西周时代,青铜器纹饰的神秘色彩逐渐减退。龙和凤,仍然是许多青铜器花纹的母题。可以说许多图案化的花纹,实际是从龙蛇、凤鸟两大类纹饰衍变而来的。除此之外,还有一类纹饰叫做蝉纹,是商代、西周常见的花纹,到了春秋,还有变形的蝉纹。春秋时代,螭龙纹盛行,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把其他花纹差不多都淘汰掉了。
中国古代青铜器有着极度庞大的数目,但是享有盛誉并非以数量取胜,关键在于它的质量。中国青铜器精品极多。尤其在商周时期,中国青铜器制造处于顶峰阶段。此时的青铜器精品极多,以其制作精湛、形制瑰异、花纹繁缛、富丽堂皇而为收藏家们所钟爱。
比如我们大家都十分熟悉的司母戊方鼎。而司母戊方鼎也以它的巨大而闻名遐迩。它高133厘米,重875公斤,宽78厘米、重约832千克,形体宏伟,外观庄严。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显现出不可动摇的气势。后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耳侧以鱼纹为饰。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据考证,后母戊鼎应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
后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形制雄伟,气势宏大,纹势华丽,工艺高超,又称后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约832千克,鼎腹长方形,上竖两只直耳(发现时仅剩一耳,另一耳是后来据另一耳复制补上),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该鼎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的。在奴隶社会的商代,要制作如此巨大的铜鼎,实在是件很不容易的事,体现了中国古代青铜铸造技术的高超水平和精湛的工艺。
也就是这样,中国的青铜器在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篇章,也留给了中华炎黄子孙丰富的瑰宝,留下了感叹和敬佩。历史的成就是在中国工艺的充分体现,也是中国工艺的伟大能量在历史的见证。
10130221 园林2班
田嘉敏文案 编辑词条
B 添加义项 ?
文案,原指放书的桌子,后来指在桌子上写字的人。现在指的是公司或企业中从事文字工作的职位,就是以文字来表现已经制定的创意策略。文案它不同于设计师用画面或其他手段的表现手法,它是一个与广告创意先后相继的表现的过程、发展的过程、深化的过程, 多存在于广告公司,企业宣传,新闻策划等。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文案
外文名称
Copy
目录
1发展历程
2主要工作
3分类构成
4基本要求
5工作范围
6文案写法
7实际应用
折叠编辑本段发展历程
汉字"文案"(wén àn)是指古代官衙中掌管档案、负责起草文书的幕友,亦指官署中的公文、书信等;在现代,文案的称呼主要用在商业领域,其意义与中国古代所说的文案是有区别的。
在中国古代,文案亦作" 文按 "。公文案卷。《北堂书钞》卷六八引《汉杂事》:"先是公府掾多不视事,但以文案为务。"《晋书?桓温传》:"机务不可停废,常行文按宜为限日。" 唐戴叔伦《答崔载华》诗:"文案日成堆,愁眉拽不开。"《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十四年》:"诸曹皆得良吏以掌文按。"《花月痕》第五一回:" 荷生 觉得自己是替他掌文案。"
旧时衙门里草拟文牍、掌管档案的幕僚,其地位比一般属吏高。《老残游记》第四回:"像你老这样抚台央出文案老爷来请进去谈谈,这面子有多大!"夏衍《秋瑾传》序幕:"将这 阮财富 带回衙门去,要文案给他补一份状子。"
文案音译
文案英文:copywriter、copy、copywriting
文案拼音:wén àn
现代文案的概念:
文案来源于广告行业,是"广告文案"的简称,由copy writer翻译而来。多指以语辞进行广告信息内容表现的形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广告文案包括标题、正文、口号的撰写和对广告形象的选择搭配;狭义的广告文案包括标题、正文、口号的撰写。
在中国,由于各个行业发展都相对不够成熟,人员素质也参差不齐,这使得"文案"的概念常常被错误引用和理解。最典型的就是把文案等同于"策划",其实这是两种差别很大,有着本质区别的工作。只是由于文案人员常常需要和策划人员、设计人员配合工作,且策划人员也需要撰写一些方案,这使得很多人误认为文案和策划就是一回事,甚至常常把策划与文案的工作会混淆在一起(这也和发源于中国的"策划学"发展不够成熟有关)。
广告文案
广告文案
很多企业中,都有了的专职的文案人员,只有当需要搞一些大型推广活动、做商业策划案、写可行性分析报告等需求量大的项目时,才需要对外寻求合作。以往一般企业都会找广告、文化传媒等公司合作。这些公司一般都有专业的文案、设计团队,经验也相对丰富,但因为业务量大,范围广泛,在针对性方面会较为薄 弱。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对专业文案的要求更加严格,逐渐衍生了一些专注于文字服务的文案策划公司。这类企业发展速度很快,大多数都是从工作室形式转型而来,也有从文化传播机构独立出来的。
随着中国广告业二十余年的迅猛发展,广告公司的经营范围,操作流程,工作方式都在变化,文案的角色由无闻转为配角,现正昂首阔步走向台面,成为主角,从前一则广告多是由设计出计划,再配图之后,文案轮为完稿,一则广告的计划多是由文案与美工共同完成,然后各自分工。说起文案的地位,日本是从1992年意识到文案的重要性,台湾是1998年。2002年,大陆的一些中大型广告公司的老总几乎都在垂叹,好的文案太少了。好的文案往往愿意扎堆,从全国形式来看,这股潜规则正逐渐由华南广告重镇广州向华东中心上海转移。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工作
撰写报纸广告、杂志广告、海报; 撰写企业样本、品牌样本、产品目录; 撰写日常宣传文案白领一族
文案白领一族
单页、各类宣传小册子; 撰写DM直邮广告,包括信封、邮件正文; 撰写电视广告脚本,包括分镜头、旁白、字幕; 撰写电视专题片脚本; 撰写电视广告的拍摄清单; 撰写广播广告; 将海外版广告文案作 汉化(翻译); 撰写广告歌词,或汉化(翻译)外文歌词; 撰写各种形式的网络广告; 为网站栏目命名; 撰写网站内部文案; 撰写手机短信广告; 撰写各类广告作品的创意阐述; 撰写广告口号; 撰写产品包装文案,包括:品牌名、使用说明、产品成分等; 为产品或品牌命名,并作创意阐述; 为路演或活动命名,并作创意阐述; 撰写活动请柬及活动现场宣传品上的文字; 为各种礼品命名,并作创意阐述; 为专卖店命名,并作创意阐述; 撰写商店的橱窗或店内POP物料文案; 撰写软文、新闻式、故事式、评论式; 撰写策划书,或协助策划人员优化、润色方案文字; 协助客户企业内刊的编辑,提供主题方向,审核文字。 不同的环境对文案撰稿人有着不同的锤炼和要求。
折叠编辑本段分类构成
从现有的文案分类有很多种,按照4A标准,一般有四类:助理文案(ACW), 文案(CW策划文案
策划文案
),高级文案(ACW),资深文案(SCW),其中稍微要区别的是高级文案与资深文案,前者要求的是文案的撰写能力,而后者不仅仅是文案的撰写能力还包括做文案的年资。有些4A公司设有文案主任(CE)一职,大体上与文案职责类似,有时候负责专项。另外有些个别公司还配有首席文案的职位(CCW),文案功力凤毛麟角,虽不具领导才能,但有的首席文案拿的工资却比创意总监还要高。大部分国内广告公司文案的种类繁杂,有房地产文案、创意文案、企划文案、品牌文案等。
文案是由标题、副标题、广告正文、广告口号组成的。它是广告内容的文字化表现。在广告设计中,文案与图案图形同等重要,图形具有前期的冲击力,广告文案具有较深的影响力。
广告标题:它是广告文案的主题,往往也是广告内容的诉求重点。它的作用在于吸引人们对广告的注目,留下印象,引起人们对广告的兴趣。只有当受众对标语产生兴趣时, 才会阅读正文。广告标语的设计形式有:情报式,问答式、祈使式、新闻式、口号式、暗示式、提醒式等。广告标语撰写时要语言简明扼要,易懂易记,传递清楚,新颖个性,句 子中的文字数量一般掌握在12个字以内为宜。
广告副标题:它是广告方案的补充部分,有一个点睛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对标题的补充及让人感觉,前面的不懂,在这里全部让人了解。
广告正文:广告正文是对产品及服务,以客观的事实、具体的说明,来增加消费者的了解与认识,以理服人。广告正文撰写使内容要实事求是,通俗易懂。不论采用何种 题材式样,都要抓住主要的信息来叙述,言简易明。
广告口号:口号是战略性的语言,目的是经过反复和相同的表现,以便名域其他企业精神的不同,使消费者掌握商品或服务的个性。这以成为推广商品不可或缺的要素。广告 口号常有的形式:联想式、比喻式、许诺式、推理式、赞扬式、命令式。广告口号的撰写要注意简洁明了、语言明确、独创有趣、便于记忆、易读上口。
所谓广告文案是以语辞进行广告信息内容表现的形式。广告文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广告文案就是指通过广告语言、形象和其他因素,对既定的广告主题、广告创意所 进行的具体表现。狭义的广告文案则指表现广告信息的言语与文字构成。广义的广告文案包括标题、正文、口号的撰写和对广告形象的选择搭配;狭义的广告文案包括标题、正文 、口号的撰写。
折叠编辑本段基本要求
1)准确规范、点明主题
准确规范是文案中最基本的要求。要实现对广告主题和广告创意的有效表现和对广告信息的广告文案
广告文案
有效传播,首先要求广告文案中语言表达规范完整,避免语法错误或表达残缺。其次,广告文案中所使用的语言要准确无误,避免产生歧义或误解。第三,广告文案中的语言要符合语 言表达习惯,不可生搬硬套,自己创造众所不知的词汇。第四,广告文案中的语言要尽量通俗化、大众化,避免使用冷僻以及过于专业化的词语。
2)简明精炼、言简意赅
文案在文字语言的使用上,要简明扼要、精练概括。首先,要以尽可能少的语言和文字表达出广告产品的精髓,实现有效的广告信息传播。其次,简明精练的广告文案有助于吸引广告受众的注意力和迅速记忆下广告内容。第三, 要尽量使用简短的句子,以防止受众因繁长语句所带来的反感。
3)生动形象、表明创意
文案中的生动形象能够吸引受众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兴趣。国外研究资料表明:文字、图像能引起人们注意的百分比分别文字是35%, 图像是65%,文案创作时采用生动活泼、新颖独特的语言的同时,附助以一定的图像来配合。
4)优美流畅、上口易记
文案是广告的整体构思,对于由其中诉之于听觉的广告语言,要注意优美、流畅和动听,使其易识别、易记忆和易传播,从而突出广告定位,很好地表现广告主题和广告创意,产生良好的广告效果。同时,也要避免过分追求语言和音韵美,而忽视广告主题,生搬硬套,牵强附会,因文害意。
折叠编辑本段工作范围
策划文案和创意文案
一)策划文案:工作主要是将策划工作人员的策划思路形成文字。毋庸置疑,公司很多策划人员均有很强的策划水平和丰富的策划经验,但有时候手上同时进行几个案子,同时时间又比较紧的情况下,文案可以在充分理解策划意图的情况下帮助策划人员完成策划方案的写作。这其中有几个内容:
1.必须充分了解本案的运作背景,包括宏观市场信息和微观市场动态。
2.掌握整个策划的战略指导思想。
3.以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的论述方式将策划思想反映在字里行间。
4.到比较专业的问题或障碍的时候,应及时与策划人员沟通,保证策划方向的一致性。
5.贯彻战略方针的同时,也可就战略思想的表达方式和文字提述上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从
而更好地展现策划的战略核心点。
二)创意文案:主要是将广告作品的表现及形式用完整的文字表达出来,其中,除了产生画面的构想之外,还包括广告语言的表现内容(如平面的标题、引文、正文、随文,广告语等,影视的音效、旁白、字幕、广告语等)。其中至关重要的就是新颖的创意和传神的文字表现。而这些智慧的闪光绝对不是拍一下脑门子就能出来的。这其中包括了以下内容:
1.通过各个层面,特别是swot方面深入理解,从而找出项目的核心优势。
2.把握目标消费群的心态。
3.掌握宏观政策及大市场对项目本身的影响。
4.场策划人员和设计人员保持密切联系,随时沟通。
5.市场上类似房产项目的文案及创意,力求全面加以突破。
6.获悉开发商对文案创作的要求,调整文字内容和形式。
折叠编辑本段文案写法
商家要吸引、留住消费者必须注重细节的提高和改善,而其中,文案就是不可忽视的一大细节。下面是一些能吸引买家的写文案方法:
折叠九宫格思考法
拿一张白纸,用笔先分割成9宫格。中间那格填上你的商品名,接下来开始在其它8格填上可以帮助此商品销售的众多可能优点。这是强迫创意产生的简单练习法,我也常用这种方式构思出企划案或演讲PPT的结构。
折叠要点衍伸法
把该商品型录上的商品特点照抄下来,然后每个要点后面加以延伸。如果你真的很懒,照抄型录商品卖点也可,但文字会比较没有人味,说服力道会稍差。
折叠三段式写作法
这是仿新闻学中"倒三角写作法"。第一段,请精要地浓缩全文的销售话术,因为多数人都没耐心看全文。第二段,请依照型录要点衍伸法,逐一说明该商品的众多特色。到底是点列还是一段长文章较好,要看你的文字功力。文字功力欠佳就点列式写出卖点即可。最后一段是「钩子」,主要任务是要叫人【Buy Now】,所以一般是强化商品USP(Unique Selling Point,独特销售卖点)、价格优势或赠品。
折叠编辑本段实际应用
市场研究
没有正确的市场导向,任何文案或创意都是天马行空的奇思怪想。的确,再优美的文字用在不适宜的场合中都可能导致整个策划执行的失败。一篇优秀的文案,一定是在对市场有深入的了解后方能下笔的。 例如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构成、风土人情、产业结构比重等等皆有很大差异,同一地区不同年龄、阶层人士的世界观、思维观、道德观和价值观也参差不齐,加上特定环境、特定历史背景或政策规文赋予某些项目的特殊意义,都会对文案产生深远的影响。 所以无市场,文案便如枯井之蛙,其作品不仅缺乏远见,生命力也极为低下。
沟通与互助
在创作一幅作品时,常常发生这种情况:设计人员与文案人员一开始没有很好的沟通;结果是设计人员设计出来的作品文案看来好像是曲解了原意,而将文案配上去时候,设计人员又认为文案的风格与画面差入甚大。矛盾自然就出现了。 其实文案和设计,乃至市场、企划、媒体等各部门工作人员都应随时保持高效的沟通。通篇来看,文案的工作是将市场的调查分析结果作为其创作的翔实论据、企划的核心思想作为其创作的指引方向,媒体投放的渠道作为其创作的特定模式,设计排版作为其创作的具体表现。因此,每一个环节都是动态维系着的。在做一个文稿之前,与各个部门广泛沟通,并做到互爱互助,才能在一个凝聚力超强的团队中展现出自己独特的个性和才华
范文四:青铜器的发展史
青铜器
1、萌生期 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 二里头二、青铜器发展的历史沿革
遗址) 偃师二里头文化 以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见二里头遗址) 为
,前1580年间。 为代表 加上山西夏县代表,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080
东下冯、山东岳石文化、辽宁长 城东边的夏家店下层文化、黄河上游的四坝文 化等,都相继出现了品类繁杂的青铜制品,在 一些墓葬中还发现了人殉和 人牲。上述遗址的 放射性碳 素 断 代(见考古年代学)
应是夏王朝时年代,正 好在历史记载的夏王朝纪年范围内,这些遗址 期的奴隶制文化类型 ,标志着中 国奴隶制国家已经形成。 二里头遗址
距今约为3500至3800年,相 当于中国历史上的夏、商王朝 时期 这是我国目前发现年代最早 的青铜鼎器,被誉为“华夏第一 鼎”。 ,距今约为3500至3800 年
束腰爵 夏代晚期(公元 前18世纪-前16世纪) 爵是古代的饮酒器, 相当于现代的酒杯。这 件3800年以前的爵,是 目前所知最早的青铜器 之一。它有一个较阔的 鋬和狭长的流口,虽然 它的形制还比较简单, 但整个造型趋于规整, 表明铸造技术已达到了 初步熟练的程度 镶嵌十字纹方钺 夏代晚 期(公元前18世纪-前16 世纪) 钺是古代用于杀戮的 刑具。此器方形平刃,阑 旁有两方孔,似用于皮条 捆扎。器物中心有一圆 孔,其周围用绿松石镶嵌 十字纹六组,纹饰较为 特殊。此方钺大而重,使 用不便,且有绿松石作 镶嵌,当是仪仗用具。
2、育成期
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铜器是中国青铜 器艺术趋於成熟的发展时期。以
的礼器体制初步建立。普遍装饰兽面纹样, 构图渐趋繁密,酒器为主
线条峻深劲利。分铸技术 的应用已较娴熟,制范、合范技术相当进 步。奠定了青铜艺术鼎盛发展的基础
兽面纹斝 商代中期(公元前16前14世纪) 斝是古代盛酒器,兼作祭神的祼 器,是中国最早的礼器之一。此 器敞口高颈,前有双柱作帽形,
下有三锥足,足部与器腹相通。袋 足的作用是为了在温酒时扩大受 火
物的颈、腹部各饰兽面纹。腹部 兽面纹,面积,所以有温酒的作用。器
双目突出,带有神秘感。 此器形体高大,器壁匀薄,在口 沿上有一周加厚的唇边,形成商 代早中期青铜器的铸造特色。
3、鼎盛期青铜器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青铜艺术辉煌灿烂。 商代礼器的重酒体制臻於完善,满布器身的纹 饰大量采用浮雕和平雕相结合的方法,精美绝 伦。运用夸张、象徵手法表现动物神怪的兽面 纹空前发达,既庄严神秘又富有生气。纪事体 铭文在商末出现。周初礼器沿袭商制,出现了 向重食体制转变的端倪。铸记长篇铭文是西周 青铜礼器的重要特点。 这一时期是青铜器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 特点:崇高肃穆,雄厚凝重,富丽繁缛。
青铜觥 商代晚期(公元前 13世纪-前11世纪) 这是一件器形和纹饰都 很别致的盛酒器。觥盖前端 为一昂首而出的兽首,后端 作牛首形,中脊为一小龙, 前端兽耳后部各有一小蛇。 器身周体饰凤纹,主凤特大, 长尾逶迤,形态优雅。整器 装饰手法纯熟灵巧,是商代 晚期中
较为独特的作品。
龙纹扁足鼎 商晚期(公元前14一前11世 纪) 鼎是青铜礼器中的大
明尊卑,别上下",是统治阶级 划分等级和类,在古代社会 里曾被用来"
权力的标志。鼎有烹煮肉食, 实牲祭祀和宴享等各种用途。扁足鼎,传
圆底,下置三个龙形的扁 世和出土均很少。此鼎立耳、方唇、浅腹、
足。每一个扁足 既薄又宽,且两面都有繁密而遒劲的龙纹, 龙尾斜卷成落地的支撑点,使整个鼎有稳 定感,从而增强了造型的气势。鼎的腹部 饰长鼻兽纹,图案结构别致协调。这件鼎 从整体到局部的设计都
不必要的装饰堆砌,具有相当高超的工艺 水平。 很和谐,没有其它
青铜方尊 西周早期(公元 前11世纪) 尊也是一种盛酒器,一 般为圆形。这件尊为圆口方 体。器上的装饰以兽面纹为 主,肩部四周各饰有立体的 大象,象鼻高高翘起,庄严 中略带诙谐。尊的四角有镂 雕棱脊,雕工精细。此器形 体虽不大,而其气度则深厚 雄健,仿佛大器。 司母戊鼎
又称司母戊大方鼎 司母戊大方鼎,是中 司母戊大方鼎 国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6 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王 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因 其腹部著有“司母戊”三 字而得名。 司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 高133厘米、口长110厘 米、口宽79厘米、重 832.84千克,鼎腹长方形, 上竖两只直耳,上有虎噬 人图案,下有四根圆柱形 鼎足,是中国目前已发现
的最重的青铜器。该鼎是 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 母所铸。 四羊方尊
商代青铜器,是商代方尊中现存最大的一件,其造型独特 和工艺精美
而堪称国宝。 四羊方尊高58.3厘米,重约34.5公斤,尊的肩部四角各有 一个卷角羊头,其中羊角是先铸成后再合范浇铸而成,因 为高超
缛的凤鸟纹、兽面的技术而难见接口,浑然一体。整个器物通体饰繁
纹、蕉叶纹和云雷纹,纹饰精美。
人面纹方鼎
全名是大禾人面纹方鼎,是商周时期的铸品。 原器通高38.5厘米,重12.85公斤,口长29.8厘米,宽 23.7厘米。鼎呈长方形,口沿外翻,立有两耳,鼎腹外四 面有四个人面纹,边角有象征性的角、爪纹装饰。 人面纹方鼎
四羊方尊
该鼎的人面纹造型生动严肃,十分罕见, 以人面作为主体装饰的方鼎仅此一件 , 现藏湖南省博物馆。
中国青铜器的设计因与该特殊的礼制文化紧密 相关,形成以下主要特点: 1、象物 2、纹样狰狞 3、繁缛富丽,系统严谨
这一时期的青铜器装饰最为精美,文饰种类也较多。 青铜器最常见花纹之一,是饕餮纹,也叫兽面纹。这种纹 饰最早出现在距今五千年前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器 上,山东龙山文化继承了这种纹饰。 蝉纹,是商代、西周常见的花纹,到了春秋,还有变形的 蝉纹。春秋时代,螭龙纹盛行,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另一个突出特征是制作工艺的精巧绝伦, 显示出古代匠师们巧夺天工的创造才能。用陶质的复合范 浇铸制作青铜器的和范法,在中国古代得到充分的发展。 陶范的选料塑模翻范,花纹刻制均极为考究,浑铸、分铸、
铸接、叠铸技术非常成熟。随后发展出来毋需分铸的失蜡 法工艺技术,无疑是青铜铸造工艺的一大进步。 中国青铜器还有一特点,就是迄今
像。不少的青铜器用人的面形作为装饰品,如为止没有发现过任何肖
人面方鼎、 人面钺等,但这些人面都不是什么特定人物的面容。 兽面纹
兽面纹铜爵 兽面纹
蝉纹
商晚期 蝉纹鼎
西周中晚期的青铜器形成重食的系统。列 鼎制度、4、转变期 转变期
编钟制度和赐命作器之习已经形成。 新的器型开始出现;器形端庄厚重,纹饰多为动 物变形,或流转舒畅,或朴质简率。作器铸铭 盛行,多见有长篇铭文的重器。春秋早期的形 制和纹饰是西周中晚期的自然延续。
大克鼎 西周孝王(公元前10世纪末) 鼎是青铜礼器中的大类,在古代 社会里曾是统治阶级划分等级和权力 的标志。鼎也有烹煮肉食,实牲祭祀 和宴享等各种用途。大克鼎为西周后 期著名重器,清光绪年间出土于陕西 扶风法门寺任村.同出器物多件,都属 于一个名叫克的贵族。大克鼎形体巨 大,高93.1厘米,重201.5公斤。口 沿饰兽面纹,腹部饰流畅的波曲纹。 腹内壁有铭文二百九十字,字体工整, 笔势圆润,堪称西周中晚期青铜器铭 文的典范。铭文内容主要叙述克依凭 先祖功绩,受到周王的策命和大量土 地、奴隶的赏赐,是研究西周经济制 度的重要史料。
齐侯匜 西周晚期(公 元前9世纪-前771年) 匜为盥洗器。此器 平盖,龙首鋬,四兽 形足。通体饰较密的 横条沟脊纹。腹内底 有铭文
记齐侯为虢孟姬良女 作匜。孟姬女是虢君 之女,为四行二十二字,
齐侯夫人。 在青铜匜中,以此形 制为最大、最重。
5、更新期 春秋中期至战国,青铜艺术的发展再次出 现高潮。列国青铜器趋向成熟,区域特徵明显, 北方晋秦、东方齐鲁、南方荆楚的青铜艺术交 相辉映。器物的生活实用性加强,礼器的功用 逐渐消失。形制的创新,出现了许多谲奇精丽 之器。失蜡法和印模块范拼合法的产生,使镶 嵌工艺绚丽工巧。铭文字体亦注重美化。 钟鸣鼎食,世俗化自由化的青铜器设计 特点: 特点:自由多变,开放张扬,复杂细腻,丰富 多彩,功能实用。
兽面纹龙流盉 春秋中期 (公元前7世纪上半叶--前6 世纪上半叶) 盉为调酒器。此盉口部 呈钝三角形,长流作龙形, 以张开的龙口为流口;盖顶 是一个盘旋而出的龙头,与 流口的龙头层叠趋前,呈双 龙继起的姿态。这是春秋中 期南方的越族人模仿西周盉 并加以创造的杰作。
牺尊 春秋晚期(公元前6 世纪上半叶——前476年) 牺尊的整体造型是一基 本写实的牛,凝重壮健。 背上有三个孔穴,中间一 穴放置一只小锅,是用来 盛酒的;牛的腹部中空, 与前后两个孔穴相通,可 以往孔穴里注水后,因此 是一只用以温酒的温酒器。 其形制独特,是一件极为 珍稀的器物。
6、晚期 一般指战国末年至秦汉末年这一时期。经 过几百年的兼并战
争及政治、经济、文化改革, 具有中央集权性质的封建社会最终建立,传统 的礼仪制度已彻底瓦解,铁制品已广泛使用。 社会各领域均发生
青铜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逐渐下降,器物大 多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日用化,但是具体到某些青铜器,精美的作 品还是不少的。 青 铜 铭 文
到了东汉末年,陶瓷器得到较大发展,在社会生活 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从而把日用青铜器皿进一步从 生活中排挤出去。至于兵器,工具等方面,这时铁 器早已占了主导地位。隋唐时期的铜器主要是各类 精美的铜镜,一般均有各种铭文。自此以后,青铜 器除了铜镜外,可以说不再有什么发展了,因而本 网对中国古代铜器发展的研究,至隋唐为止。
如 陕西临潼秦始皇陵掘获的两乘铜车马 这两乘车马均为青铜器铸件构成,大小与实际合乎 比例,极其精巧。车马上还有不少金银饰件,通体 施以彩绘。
铭文铜镜
秦始皇陵铜车马
虎牛形案
长信宫灯(西汉) 长信宫灯
错银铜双翼神兽
鎏金铜薰炉
七牛储贝器 西汉
铜 奔 马 (马 踏 飞 燕 ) (东 汉
)
骑士贮贝器(西汉) 骑士贮贝器(西汉)
三、分类 禮器:禮器是宗廟和宮室陳設的器物,使用於各種祭祀、饗
飪食器、酒器、水器、樂器 (一)宴和各種典 禮儀式的場合,可區分
飪食器
鼎:烹煮肉食,實牲 祭祀和饗宴等各種用 (一)飪食器 途 鬲:盛粥器,是大口 袋腹器,西周中期較 盛行
甗:蒸飯器,分上下 兩部分,上體用以盛 米,稱為甑,下為鬲, 用以煮水
梁:盛放煮熟的黍、 稷、稻、梁等飯食器 具
簠:盛放煮熟的黍、 稷、稻、梁等飯食器 具
盨:盛放煮熟的黍、 稷、稻、梁等飯食器 具
敦:盛放煮熟 的黍、稷、稻、 梁等飯食器具, 其形制是上下 皆圓,蓋與器 相合成球體 盂:大型盛飯 器,與梁配合 使用,兩中之 飯取自盂中
豆:盛放醃菜、肉醬和 味品的器具,其形制式 上有盤,下有長柄連圈
足
鋪:盛放肉醬器具,外 形似豆,盤邊狹而盤底 平,多為鏤空 俎:切肉、盛 肉器具,與鼎 配合使用
匕:挹取食物的匙子, 體呈桃葉形,有長柄
壺:容酒器,有圓形 , 方形,扁形,橢圓形, 一般有提梁及蓋 觥:容酒器,口部一側有 流,下有圈足,有蓋,蓋 注流口的一側裝飾獸頭
罍:容酒器,為有蓋酒 器,形體肩部兩側有耳, 正面腹部下端飾有一耳
欞:容酒器,器形微小口、 大腹、平底、蓋
瓿:容酒器,大型酒器, 歛口、大腹、圈足
即水), 以調淡酒味,形體為侈口、 寬腹,下連圈盉:酒器,盛玄酒(
足,頸腹間 有斜置流,有蓋
勺:挹酒器,以一個小 杯連鑄一條彎曲長柄, 作用與枓相似 禁:承酒尊的器座,四面 有壁,並有長方孔
(三)水器
盤:承水器,與匜配合使用,以匜之 水澆於手,以盤承接棄水 匜:盛水器,形體為口前端有彎曲的 流,腹部下有三足 鑑:盛水器,亦為盛冰器,形體為大 口、深腹、平底、圈足及兩側有獸耳
(四)樂器
鐃:打擊樂器,形體為 口部向上呈凹弧形,兩 側角尖銳,底部有一中
空圓管狀短柄,柄中 可置木段,主要用於祭 祀和宴樂 鉦:打擊樂器,體似鐃 比鐃高大厚重 鐸:撞擊樂器,形似鐃而 小,中有舌,振舌發音, 可用於軍旅和田獵
鈴:中國最早出現的同樂 器,形體較小,器壁薄, 頂部有半環形鈕是單翼鈴
鐘:打擊樂器,祭祀或 宴饗時使用,呈編懸掛, 用木槌打擊鼓部和鼓右 的鸞鳥圖案
鼓:打擊樂器,形如橫置 的筒形,上有一枕型座用 以插杆飾,下為長方形圈 足
大,再祭祀或宴饗與編 鐘、編磬相合使用 鏄:打擊樂器,形體特
三、兵器
戈:用以鉤殺的兵器, 由戈頭、柲、柲冒和 柲末的尊購成 劍:用以鉤殺的兵器, 古代貴族和戰士隨身, 用以防身進行格鬪,可 斬可刺的兵器 匕首:是一種點短劍, 近身殺傷武器
矛:用以衝刺的兵器
鉞:用以砍殺的兵器, 可作為形具,和儀仗 用具
弩機:具有遠程和殺傷 力較強的武器
刀:用以砍殺的兵器
矢鏃:是箭前端的鋒刃, 由尖銳的鋒、兩翼、脊 和鋌所構成 四、青銅工具 斧:是一種砍 伐工具,農業 和工業使用最 多 鑿:是鑿孔或挖槽 用的工具,鑿體細 長,上寬下窄,下 有尖或平的刃部 斤:是一種砍 伐工具,使用 時斤內按一個 曲柄
鋸:用於切割木、 竹、骨、角等器
五、青銅農具
耒:挖窖穴和開溝渠 的原始農具 鋤:間苗、除草和鬆碎 表土的農具 耜:曲餅的起土器具, 有就是手犁
鍤:開溝渠和作壟的農 具,其刃口套在木板前 端
鏟:鏟土耘苗、除草 和鬆碎表土的農具
鎌:收割用的農具,有 事手鎌,一側可裝短柄, 正面近口部有密集的
齒 槽
錛:形與斧接近,背 面微拱,偏刃、內置 曲形橫柄,為開墾土 地的農具
耨:短柄的除草農具, 兩側連接雙翼,正面近 口部有密集的齒槽
(一)演變 古代青銅器上經常有各種精麗神秘的紋飾,這四、青銅紋飾
些大多受 宗教觀念影響。 1. 夏商:青銅紋飾崇拜鬼神,青銅器即出現怪異和想像的 動物紋樣。 動物紋樣
2.
西周也信仰上帝和鬼神,反映在饕餮紋 饕餮紋上,中期較流行 饕餮紋
不強烈、變形的簡樸的紋飾。 不強烈、變形的簡樸的紋飾 春秋戰國時代百家爭鳴,主要為龍紋 龍紋,另反應上層社會 龍紋 生活有作戰勇 猛的宴樂、攻戰 作戰勇 猛的宴樂、攻戰等紋飾,以及純幾何圖 純幾何圖 形的紋飾出現。
3.
(二)獸面紋:舊稱饕餮紋
獸 面 紋 虎 紋 蛇 紋 魚 紋
象紋
龜紋
蟬紋
饕餮 紋
(三)龍紋 龍紋 卷龍 紋
交龍 紋
魚龍 紋
兩頭 龍紋
龍紋 爬行
(三)鳳鳥紋:包括鳳紋和各種鳥屬圖紋 鸞鳥 紋 鴟梟 紋
紋 鳳鳥
鳥紋
雁紋
鳳紋
(四)獸體變形紋: 波曲 紋 獸目 交連紋 鱗紋
鳥獸合 體紋
獸體 卷曲 紋
蝸身 獸紋
(五)幾何紋:
百 乳 雷 紋 鈎 連 雷 紋 三 角 雷 紋
重 環 紋 竊 曲 紋 (六)人物畫像紋: 宴樂
水戰
攻城
狩獵
搏鬥 紋
水路 攻戰 紋
五、青铜器特点
青铜器物是铜锡合金,有较强的硬度,不像瓦当砖瓦、甲骨陶瓷及书画
碑帖等易于破碎,而是便于长期收藏。再则青铜器皿形态各异古朴典雅,线 条畅达,这也是其他古玩所无法企及的。 其一,中国青铜器数量大,种类繁多。 其一,中国青铜器数量大,种类繁多。究竟中国有多少件青铜器物,这 是谁也无法统计的数字。有人统计过,仅以有铭文的青铜器物而论,从汉代 到今天,出土就达一万件以上。若加上无铭文的铜器,其数量之多就可想而 知了。正因为数量大,中国青铜器的品种也极其丰富,不仅有酒器、水器、 不仅有酒器、 不仅有酒器 水器、 食器、兵器、礼器,还有车马器、农具、工具及各类生活用具等一应器物。 食器、兵器、礼器,还有车马器、农具、工具及各类生活用具等一应器物。 众多的青铜器皿,造型生动、多彩多姿,令人目不暇接。数量大、品种繁 造型生动、 造型生动 多彩多姿,令人目不暇接。数量大、品种繁的 中国青铜器无疑增加了鉴定的难度,这是中国青铜器的特点之一。 其二,中国青铜器分布地区广,且质量上乘。 其二,中国青铜器分布地区广,且质量上乘。中国青铜器出土较为集中
的地区是中原,但它的分布范围远远超出中原地区,东北、西北、巴蜀、岭 南甚至西藏及东海渔岛上都发现有青铜器。这些青铜器造型生动、精美,风 这些青铜器造型生动、 这些青铜器造型生动 精美, 格各异,呈现出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 格各异,呈现出各自不同的艺术
风格。中国商周时代的青铜器,制作精湛、 形状瑰异、花纹随意、富丽典雅,其精品不胜枚举,如司母戊方鼎、虎食人 卣、双羊尊、大克
嵌绿松石卧鼎、毛公鼎、莲鹤方壶、双雄宝剑、勾践剑、长信宫灯、 鹿、铜车马一流,铸造精致,具有撼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当然 深受国内外藏家钟爱。其他各类青铜器物,铸造者根据不同的硬度要求,准
确把铜锡比例,使器皿质量优良,这是国外青铜器铸品望尘莫及的。 其三,器物铭文可以说是中国青铜器最大的特点。 其三,器物铭文可以说是中国青铜器最大的特点。世 界各地古青铜器绝大多数没有铭文 铭文,只有印度出土的 铭文 少量青铜器或铸有很短的铭文。中国古铜器有铭文者 仅出土的就达一万余件,且名文长篇巨制不少,如毛 公鼎铭文长达497字。这些铭文字体,或粗犷放达,或 苍劲有力,具有很高的很高的书法欣赏价值。这些铭 文也是鉴定中最难把握的一环。 其四, 其四,以容器为主的中国青铜器也在世界青铜文 化中独树一帜。
化中独树一帜。就世界范围而言,从印度河流域到巴 尔干半岛,从米诺斯文明到迈锡尼文明,其青铜器的 其青铜器的 代表作大多为武器,如戈、 代表作大多为武器,如戈、矛、刀、箭、剑、戟、镞 等,而中国却以铸造难度较大、纹饰复杂的容器为主。 这些容器,尤其鼎,是为国家重器。其寓意深奥、内 涵丰富,与政治纠缠在一起的神秘性始终是鉴定家及 藏家们感兴趣的问题。另外,欧洲青铜文化以武器为 代表,中国青铜文化以容器为代表,这是不是前者富 于侵略性,而后者安于保守性就不得而知了。
6、边远地区的青铜艺术 、 东周、秦汉时期,边远地区各族的青铜文
化 获得长足发展。南方的越族,西方的巴、蜀 族,西南夷诸族以及北方的匈奴族均有成熟 的青铜铸造业。所铸青铜器深受中原青铜艺 术的影响。同时,强烈体现出本民族的风格 和特色。
三星堆出土文物代表 三星堆出土文物代表
青铜立人像 商代晚期
人像人像高,,,厘米,底座高,,厘米, 人像人像高,,,厘米,底座高,,厘米, ,,,厘米 ,,厘米 通高,,, ,,,厘米 ,,,,年于四川广汉三星堆 通高,,,厘米 ,,,,年于四川广汉
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 整体由立人像和台座两大 部分接铸而三星堆
成。 部分接铸而成。 人像立人像头戴莲花状(代表日神) 人像立人像头戴莲花状(代表日神)的兽 面 纹和回字纹高冠,后脑勺上铸有一凹痕, 纹和回字纹高冠,后脑勺上铸有一凹痕,可能原 有发簪之灯的饰物嵌于此。 有发簪之灯的饰物嵌于此。身着 窄袖与半臂式 右衽套装上衣三件。 右衽套装上衣三件。 人像最外一层为单袖半臂式连肩衣,
人像最外一层为单袖半臂式连肩衣,衣上佩 似编织而成的“绶带” 绶带” 方格状类 似编织而成的“绶带”,“绶带”两 端在背心处结襻,襻上饰物已脱。 端在背心处结襻,襻上饰物已脱。衣左侧有两 组相同的龙纹,每组为两条, 字相背状。 组相同的龙纹,每组为两条,呈“已”字相背状。 人像衣服右衽前后两边各有竖行的两 组纹饰 图案,一组为横倒的蝉纹, 图案,一组为横倒的蝉纹,另一组为虫纹和目纹 由目和虫组成) (甲骨文和西周金文蜀字是 由目和虫组成)相 间的纹饰。中间一层为,形领,短袖。 间的纹饰。中间一层为,形领,
短袖。衣左背后 有一卷龙纹。 里一层深衣分前后裾, 有一卷龙纹。最 里一层深衣分前后裾,前裾短 而平整,后裾长,两侧摆角下垂近脚踝。在前后 而平整,后裾长,两侧摆角下垂近脚踝。 有头戴锯齿形冠的兽面纹。脚戴镯, 裾上 有头戴锯齿形冠的兽面纹。脚戴镯,赤足
立于兽面台座上。 立于兽面台座上。
青铜神树 商代商代晚期 树干高,,,厘米, 通高,,,厘米 ,,,,年于四川 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 青 铜神树由树座和树干两部分组成。 树座略呈圆锥状,底座呈圆环形, 上饰云 气纹,底座
状,山上亦有云气纹。树干接铸于 山顶正中,干直,之上为三山相连
树 根外露。树干 上有三层树枝,每层为三枝桠,枝 桠端部长有果实,一果枝上扬,果 上站立一鸟,两果枝下垂。在树桠 和果托下分别铸有火轮。在树的一 侧,有一条龙 援树而下,龙身呈辫 索状马面头,剑状羽翅。从造型来 看,该青铜神树应是代表东 方的神 木“扶桑”。 青铜人面具 商代晚期 高,,(, 厘米,宽,,厘米 , ,,,年于四川广汉 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 坑出土 脸宽短,宽额 ,三角形鼻,鼻梁短 直,鼻头肥大,长方 形耳廓,饰云雷纹, 耳 垂穿孔。长刀眉,
杏眼,方颐,阔口, 闭唇,嘴角下钩,下 颔向前斜伸。额正中 及 耳上下各有一个穿 孔。
青铜太阳形器
商代商代晚期 直径,,(,厘 米 ,,,,年于四川广汉三星 堆二号祭祀坑出土 这种近似车 轮的青铜器件,考古学者认为 是太阳神崇拜的象征物,被称 作太阳 形器。器中为圆凸形, 周围有五芒,呈放身
状,芒外 有一周晕圈。有圆凸中心及晕 圈上各有一小孔作固定使用。 三星堆“鸟形” 三星堆“鸟形”青铜器
泥范铸造: 一、制模: ,、选料与加工 ,、塑制模型 7、铸造方法
,、翻制范、芯 ,、铸型组合 二、熔炼: ,、筑炉及选料 ,、配料
三、浇铸:浑铸或分铸 四、修整 五、补铸或加工 六、成品 及熔炼
失蜡铸造: ,、塑制内范 ,、制蜡模 ,、制外范
,、自然干燥 ,、失蜡、烘焙 ,、熔炼、浇注 ,、铸后加工
范文五:简析青铜器发展史与表面纹饰
青铜器发展史与纹饰简析
简析青铜器发展史与表面纹饰
青铜器通常也简称铜器,在我国考古学上,主要指先秦时期用铜合金制作的器物,包括工具、兵器、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车马饰、铜镜、带钩、度量衡器等。青铜器是古代劳动者血汗和智慧的结晶。他们通过生产、生活的长期实践掌握了冶炼青铜的技术,用不同比例的铜锡等合金冶炼出适于不同用途的青铜,造出器型复杂多样,纹饰精美的青铜器,创造了举世文明的青铜文化。
在奴隶社会中,青铜器只能是奴隶主贵族享用和占有的“瑞器”,但我们今天研究和鉴赏铜器,可通过其制作工艺流程来分析当时生产力发展状况,可通过其器形、纹样来推断当时宗教信仰和一些社会状况,而青铜器的最大价值在于器物本身铭文的史料价值,它可以订证历史,弥补史料之不足,尤其对我国奴隶社会及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的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对我国汉字的发展也是极珍贵的实物资料。
一般把中国青铜器文化的发展划分为三大阶段,即形成期、鼎盛时期和转变期。形成期是指龙山时代,距今4500,4000年;鼎盛期即中国青铜器时代,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也就是中国传统体系的青铜器文化时代;转变时期指战国末期,秦汉时期,青铜器已逐步被铁器取代,不仅数量上大减,而且也由原来礼乐兵器及使用在礼仪祭祀,战争活动等等重要
1
青铜器发展史与纹饰简析
场合变成日常用具,其相应的器别种类、构造特征、装饰艺术也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
一、形成期
距今4500~4000年龙山时代,相当于尧舜禹传说时代。古文献上纪载当时人们已开始冶铸青铜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龙山时代遗址里,经考古发掘,在几十处遗址里发现了青铜器制品。从现有的材料来看,形成期的铜器有以下特点:
,、红铜与青铜器并存,并出现黄铜。甘肃省东乡林家遗址,出土一件范铸的青铜刀;河北省唐山大城山遗址发现两件带孔红铜牌饰;河南省登封王城岗龙山城内出土一件含锡7%的青铜容器残片;山西省襄汾陶寺墓地内出土一件完整铜铃,系红铜;山东胶县三里河遗址出土两件黄铜锥;山东省栖霞杨家圈出土黄铜残片。发现铜质制品数量最多的是甘肃、青海、宁夏一带的齐家文化,有好几处墓地出土刀、锥、钻、环和铜境,有些是青铜,有些是红铜。制作技术方面,有的是锻打的,有的是用范铸造的,比较先进。
,、青铜器品种较少,多属于日常工具和生活类,如刀、锥、钻、环、铜镜、装饰品等。但是应当承认当时人们已能够制造容器。此外,在龙山文化中常见红色或黄色陶鬶,且流口,腹裆部常有模仿的金属柳钉,如果认为这时的铜鬶容器与夏商铜鬶,爵、斝容器功能一样的话,当时的青铜器已经在或开始转向礼器了。
2
青铜器发展史与纹饰简析
,、一般小遗址也出土铜制品,一般居民也拥青铜制品。此外,这个时期的青铜制品多朴实无饰,就是有纹饰的铜镜也仅为星条纹、三角纹等等的几何文饰,绝无三代青铜器纹饰的神秘感。
二、鼎盛期:
鼎盛期即中国青铜器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这个时期的青铜器主要分为礼乐器、兵器及杂器。乐器也主要用在宗庙祭祀活动中。礼器是古代繁文缛节的礼仪中使用的,或陈于庙堂,或用于宴饮、盥洗,还有一些是专门做殉葬的明器。青铜礼器带有一定的神圣性,是不能在一般生活场合使用的。所有青铜器中,礼器数量最多,制作也最精美。礼乐器可以代表中国青铜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礼器种类包括烹炊器、食器、酒器、水器和神像类。这一时期的青铜器装饰最为精美,文饰种类也较多。
青铜器最常见花纹之一,是饕餮纹,也叫兽面纹。这种纹饰最早出现在距今五千年前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器上,山东龙山文化继承了这种纹饰。饕餮纹,本身就有浓厚的神秘色彩。《吕氏春秋?先识》篇内云“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故此,一般把这种兽面纹称之为饕餮纹。饕餮纹在二里头夏文化中青铜器上已有了。商周两代的饕餮纹类型很多,有的像龙、像虎、像牛、像羊、像鹿;还有像鸟、像凤、像人的。西周时代,青铜器纹饰的神秘色彩逐渐减退。龙和凤,仍然是许多青铜器花纹的母题。可以说许多图案化的花纹,实际是从龙蛇、凤鸟两大类纹饰衍变而来的。
3
青铜器发展史与纹饰简析
蝉纹,是商代、西周常见的花纹,到了春秋,还有变形的蝉纹。春秋时代,螭龙纹盛行,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把其他花纹差不多都挤掉了。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另一个突出特征是制作工艺的精巧绝伦,显示出古代匠师们巧夺天工的创造才能。用陶质的复合范浇铸制作青铜器的和范法,在中国古代得到充分的发展。陶范的选料塑模翻范,花纹刻制均极为考究,浑铸、分铸、铸接、叠铸技术非常成熟。随后发展出来毋需分铸的失蜡法工艺技术,无疑是青铜铸造工艺的一大进步。
在青铜器上加以镶嵌以增加美观,这种技术很早就出现了。镶嵌的材料,第一种是绿松石,这种绿色的宝石,至今仍应用在首饰上。第二种是玉,有玉援戈,玉叶的矛,玉刃的斧钺等。第三种陨铁,如铁刃铜钺,铁援铜刃,经鉴定,铁刃均为硕铁。第四种是嵌红铜,用红铜来组成兽形花纹。春秋战国时也有用金、银来镶嵌装饰的青铜器。
东周时代,冶铸技术发展较高,出现了制造青铜器的技术总结性文献《考工记》。书中对制作钟鼎、斧斤、弋戟等各种器物所用青铜中铜锡的比例作了详细的规定。由于战争频繁,兵器铸造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是吴、越的宝剑,异常锋利,名闻天下,出现了一些著名的铸剑的匠师,如干将,欧治子等人。有的宝剑虽已在地下埋藏两千多年,但仍然可以切开成叠的纸张。越王勾践剑等一些剑,其表面经过一定的化学处理,形成防锈的菱形、鳞片形或火焰形的花纹,异常华丽。
4
青铜器发展史与纹饰简析
中国青铜器还有一特点,就是迄今为止没有发现过任何肖像。不少的青铜器用人的面形作为装饰品,如人面方鼎、人面钺等,但这些人面都不是什么特定人物的面容。更多的器物是人的整体形象,如人形的灯或器座;或者以人的整体作为器物的一部分,如钟架有佩剑人形举手托住横梁,铜盘下有几个人形器足之类,这些人形大部分是男女待从的装束,而且也不是特定婢奴的肖像。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立体像、人头像,大小均超过正常人,均长耳突目,高鼻阔口,富于神秘色彩,应是神话人物。
商周青铜器中数以万计的铜器留有铭文,这些文字,现在一般叫金文。对于历史学者而言起着证史、补史的作用。
中国青铜器的铭文,文字以铸成者为多。凹入的字样,称为阴文,少数文字凸起,称阳文。商代和西周,可以说铭文都是铸成的,只有极个别用锋利的工具刻字的例子。
西周晚期,开始出现完全是刻成的铭文。战国中期,大多数铭文已经是刻制的,连河北省平山中山王汉墓的三件极为典重的礼器,都是契刻而成,其刀法异常圆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古人认为青铜器极其牢固,铭文可以传流不朽,因此要长期流传的事项必须铸在青铜物之上。因此,铭文已成为今天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材料。
三、转变时期;
5
青铜器发展史与纹饰简析
转变时期一般指战国末年至秦汉末年这一时期。经过几百年的兼并战争及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政治、经济、文化改革,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具有中央集权性质的封建社会最终建立,传统的礼仪制度已彻底瓦解,铁制品已广泛使用。社会各领域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青铜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逐渐下降,器物大多日用化,但是具体到某些青铜器,精美的作品还是不少的。如在陕西临潼秦始皇陵掘获的两乘铜车马。第一乘驾四马,车上有棚,御者为坐状。这两乘车马均为青铜器铸件构成,大小与实际合乎比例,极其精巧。车马上还有不少金银饰件,通体施以彩绘。第二乘马,长3.17、高1.06米,可以说是迄今发掘到的形制巨大、结构又最复杂的青铜器。
到了东汉末年,陶瓷器得到较大发展,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从而把日用青铜器皿进一步从生活中排挤出去。至于兵器,工具等方面,这时铁器早已占了主导地位。隋唐时期的铜器主要是各类精美的铜镜,一般均有各种铭文。自此以后,青铜器除了铜镜外,可以说不再有什么发展了,因而本网对中国古代铜器发展的研究,至隋唐为止。
青铜器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各个时期的不同特点和风格,在大量的考古发掘的实物上得到证实。商代早期器胎轻薄,纹稀及内容亦较简单。商代中晚期及西周前期的器物厚重华丽,纹稀多为表现神权思想的兽面纹(饕餮纹)、夔龙纹、各种动物纹和几何纹,复杂繁缚、内容
6
青铜器发展史与纹饰简析
丰富,图案构图活泼。西周中期至春秋中期,风格趋于简朴,纹饰多为粗线条的窃曲纹、重环纹等,此前铭文较少,这一时期,长篇铭文增多,字数有数十字亦有数百字。春秋后期至战国,器形制做轻巧、纹饰以活泼的动物纹和复杂细密的蟠璃纹、云纹为多,如出现用细线雕刻狩猎、攻战、宴乐等画面,出现金了用、银、红铜、玉石镶嵌器壁的镶嵌工艺,图案内容丰富、新殷极富变化。
青铜器纹饰种类繁多,其中要数动物纹出现最早 ,表现形式最为丰富。动物纹是青铜器纹饰中门类最多的种类,其内容丰富,主要有:兽面纹,龙纹,鸟纹,蟠璃纹,虎纹等,这些纹饰中大部分动物形象都经过变形化、图案化,大部分属于虚构的奇特动物,多种动物特征的结合导致有的都无法准确的推测出它们的原型是哪此。有的可能反映了原始人对神秘莫测大自然的理解和幻想,是远古时代各种文化长期融合、选择、继承和发展的结果。
青铜时代的图案纹样这要是以单独纹样为主。这种单独纹样是以变形奇特且想象出来的(现实中没有)怪牌纹和自然界动物纹为主。其主要常见的有饕餮纹,也有用相对的两个“夔”纹组成。图案纹样多采用对称的形式。兽面的正面对称表现可以更强烈地衬托出青铜祭器的肃穆威严的氛围;另一方面,也与器物的制作和成型有关,运用左右对称的办法,更能做到工整和准确。器物多采用主纹和地纹的结合。早期装饰方法脱胎于陶器的雕印,后期则运用刻花的力一法,且在主纹和地纹之外,再勾刻以细线,形成三层花纹,增加了器物的层
7
青铜器发展史与纹饰简析
次感。
实际上,青铜器上的这些纹饰,其主要的意义是在加强青铜器的神秘性,使其更好的成为通大地的有利器物,是老百姓乃至统治者对其产生敬畏心理。这种用意在这些纹饰上也深刻的表现出来,如动物纹中的饕餮纹,双目圆睁、齿牙森列、有耳与角。其眼睛表现力最强,能从很远的距离抓住人们的视线,其狰狞的形象给人以强烈的精神震撼。总之,由于当时人们的知识水平有限,通过对这此怪异动物形象的塑造,在恐惧、残酷和凶狠的表象后,蕴涵了某种似乎超世间的权威神力的观念,对当时统治阶级的统治也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