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古代诗歌阅读答案 送人归京师①陈与义②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 送人归京师?陈与义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2)题。 (
送人归京师?
陈与义?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
参考答案: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
解析:“子规”是运用了典故。相传古蜀帝杜宇,号望帝,在亡国后死去,其魂化为子规,即杜鹃鸟,死后仍对故国念念不忘,每每深夜时在山中哀啼,其声悲切,以至于泪尽而啼血,后成为思归或催人返乡之代名词古代诗歌阅读答案 送人归京师?陈与义?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诗中诗人送友人到北宋都城汴梁,那里早已经被金人占领。联系下面“故园”“愁”可以概括“子规”意象的含义。
(2)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参考答案:不矛盾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
1 / 2
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古代诗歌阅读答案 送人归京师?陈与义?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解析:故地沦丧,有家难归,联系时代背景和诗人当时的心情分析,两者并不矛盾。
2 / 2
范文二:古代诗歌阅读答案 送人归京师①陈与义②门外子规啼未休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送人归京师?陈与义?
门外子规啼未休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人归京师?
陈与义?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10.请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
11.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案
10.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古代诗歌阅读答儒案送人归京师?陈与义画?门外子规啼未休。传殆说中的蜀帝杜宇的魂魄焉所化。常夜鸣~声音凄贮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怒楔之情
11.不矛盾竣。因为在诗人看来~即攒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炙土沦丧~南北分裂~所沿以送友人归京时。触景脾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隅段优国之愁古代诗歌阅钦读答案送人归京师?陈镰与义?门外子规啼未休啮。
10.试题分析聂:本题第一问考查对典嚼型意象的把握。子规是覆诗歌中常见意象~它一周般与乡愁和思念亲人有第关~因此解答时首先要儿想到这些术语。
考脾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炼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至。
11.试题分析宽:本题考查对诗句感情轨的理解解答时应先明确挎看法――不矛盾~然后忍结合诗句分析~分析时碗要关注注释?中作者是乔南宋初年爱国诗人这一灸说明~然后结合题目“颜送人归京师”就可揣摩云出此时诗内心复杂的感斤情古代诗歌阅读答案送淑人归京师?陈与义?门娘外子规啼未休。
考贸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汛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操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吱。
范文三:门外青山
推窗远望,青山隐隐,默默独幽。
寂寂云影中,风清云淡;清雾飞扬里,软语轻颤。
心迹凝香,若云烟缭绕在门前青山。
如水的思念散落在寂寞的指尖,瞬间划过红尘清欢。
向来,喜欢将自己的思绪浸泡在文字里,
以饱尝文字中的相知与冷暖。
然,一不小心丢失了羽翼,喜欢上了真味人间;
一不小心断念游丝,喜欢上了净水涓然 。
谁在千千万万的文字里,偏要邀约于如诗的行板?
谁在千千万万的文字里,偏要邀约于一曲知音断弦?
谁在千千万万的文字里,偏要邀约于风清云也淡?
天尽头,青山依旧在,浓香飘散无?
??????? 天这边,诗情画意残,梦落影只单。
青山不语,那些月落眉弯的浅笑和丝丝缕缕的清愁,
却如同天街小雨,飘洒着满满的柔情与怜惜,与我邀约缠绵。
如门前青山般安然,管他是不是爱与红尘,
管他是不是爱与清欢,管他是不是不安分与寂寞的张望,
管他是不是妩媚妖艳的一响贪欢……
面对青山,苍白的手挥不去尘世的阑珊;
面对青山,暗哑的思念唱不出雅奏的同欢;
面对青山,着痕的素笺描不出如初的欢颜。
梦残断,爱意粘,云水光中望青山。柔情挥尽,天外寒烟。
范文四:门外青山
门外青山
小孩离家的时候十三岁,小学刚毕业。跟村子里所有的孩子一样,十三岁理所当然的就是大人了。
虽然在毕业典礼上领了县长奖,他还是把奖品留给了弟弟妹妹,第二天带着小小的包袱,就跟着陌生的叔叔走下山,坐着火车到城市当学徒去了。
没有人为他送行。爸爸妈妈工作去了,爸爸六点多就进矿坑了,妈妈七点多就去洗煤场,家里只剩下弟弟妹妹。
小孩离家前跟弟弟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字典要找一张纸包起来,不然皮很快就会坏的,知道吗?”字典是他昨天刚拿到的奖品之一,另外还有一支钢笔。钢笔他随身带着,就别在白上衣的口袋上。
此后几年,小孩用到钢笔的机会很少。上班的前几年每天都是早睡晚起,像陀螺一样,被老板、老板的妈妈、老板的小孩,以及大大小小的师傅们叫来叫去、骂来骂去,打来打去。。。。。。当然,还有必须要做的工作,而且自己还要偷空学习别人如何操控工作机器的。 三年多之后,他升为师傅。才十七岁却已是家里真正的家长了,因为一家人的生活所需主要靠的就是他的收入了。
十九岁那年,他恋爱了,爱上工厂隔壁的一个念北二的女生。第一次写情书的时候,他发现当年的那支获县长奖的钢笔的墨水管早已干涸,而且粘在一起,根本无法吸水。 他买了圆珠笔,用两个晚上打草稿,然后把信寄给女生。女生竟然回信了,说愿意和他交朋友,并且赞美他字写的好,信也写的得好。女生不知道她曾经得过好多次作文比赛和书法比赛第一名,当然也不知道小学毕业时,他拿的是县长奖。
但,也就是那一年,他的右手被冲床轧到,整个手掌只剩下一根大拇指。当天,冲床的撞击声和剧痛的惨叫声汇集而成的巨响,仿佛也成了他奋发飞扬的生命的紧急刹车声,之后,仿佛一切都停滞了。
学了六年的技术,停了。
一直上涨的薪水,停了。
写了十七封的情书,停了。
出院后,他山上老家休养。他带回来一个小小的旅行袋,以及一些棉被旅行袋里装的是几件外出穿的衣服以及十几女孩给他的信。
什么都停了,似乎连时间也停了。他每天重复看着女孩给他的信。妹妹问:“怎么不再写信给人家呢?”他说:“我会再写啊!但总要等到我学会怎么用左手写字,而且要和右手写的一样好看的时候。。。。。。”
也许,女孩等不到他的来信,或是其它的原因,有一天竟坐着火车,然后又走了近两个小时的山路到村里来找他。女孩细致,美好的模样,让村子里的妈妈们惊讶到几乎他们反而成了客人,除了傻笑外,也不知如何应对。
厨房里,妈妈煮着冬粉鸭蛋汤,要请女孩吃。他帮妈妈往灶里添煤,忽然妈妈一掩脸闷声哭了起来,断断续续地跟他说:“人家是好命人,咱不要害人家。”他说:“我知道!” 那天黄昏之前,他陪女孩下山去搭火车,从此,就再也没有回来了。
曾经在山路上遇到他们的人说,两个人走得很慢,好像舍不得把路一下子就走完的样子。
女孩回家了。
男孩四天后才被家人找到。他在离山路稍远的杂木林里,用树藤结束了自己十九岁的生命。这应该算故事的一大纲吧!
当兵的时候,一个同梯的跟我的说的这个真实的故事,那时候也许是年轻,干净,
不管是刚听到的时候,还是后来回想,眼泪总是不忍的流了出来,那时想把它写成一篇小说,只是为那样和自己有着近乎相似的成长背景的干净而无奈的青春感到惋惜。
那时候甚至连题目都定了,就叫“门外青山”。只因为联想到的画面始终难忘:孩子回到山上老家休养的时候,孤独的坐在门口的样子。他的眼神,以及他所看到的云彩的阴影,不时快速飞掠的山峦。
小说一直没有写成,一直停留在大纲的样子。写不下去的最大原因是,始终无法达到心里早已形成的那种厚度和层次。慢慢的这个故事被自己遗忘了。只剩下一些枝枝节节的片段。一直到了在脊髓损伤潜能发展中心和许多“超人”面对面之后,这个故事又清晰的浮现。而一转眼。三十年过去了。
逐渐老去的人,心思不再年轻,单纯,敏感,甚至连笑与流泪都不再那么自然自在,那么理直气壮,理所当然。
然而,类似的停顿的生命,残缺抑或足以惋惜的青春的悲剧,却始终不曾停止发生。所以,当一个病友说,受伤之后,有五年时间,他躲在屋里不敢见人,或者说得更明确一点,他根本不敢面对世界。五年里,他想到的只是如何结束自己的生命,然而,即便想到也无能为力。
看到用略带自嘲的眼神如此回忆着的他,我很想跟他说,我懂。我很想跟他说,三十年前,一个和我一般年纪,一般背景的孩子就曾想过,也这样做过。也很想跟他说,你真幸运。因为有人适时的喊了你一声拉你走出门外,让你知道门外青山依旧。而三十多年前的那个孩子最后一眼的青山,也就是最后一晚了。你在剧痛之后,期待与希望。他却带给别人一生无法除却的剧痛与遗憾。
范文五:门外之思
1. 我在敦煌门外
历史文化学院 2009级民族学班 徐文奇 320090921011
有那么一个孩子, 他的生命总是漂泊的, 有一天他走到了那么一块圣地, 怅望着那久经 岁月淘洗的斑驳了油漆的大门, 许久的凝视, 他徘徊——也是许久,这许久之后, 终于他还 是没有走进去。
我常想, 为什么我没有走进去敦煌学这大门呢?我年轻的时候时常仰望一些东西, 喜欢 我自己是自由的, 那时便常常觉得是能做任何事情的。 但是直到现在我才真的找到了一个门, 也许并不是我真心想要进去的——然而我已经进去了,但那不是敦煌学的。因此对于敦煌, 我总觉得有千言万语,可是一句都不敢说。
我还只是在门口往里面张望, 我看着那些富丽, 看到那些富丽被慢慢都揭示出来, 也看 到那些富丽都慢慢凋零着了。 曾经一度我那么心动, 曾经一度我也为她心痛, 但是我只是 “无 能为也已” 。渐渐的,对于敦煌,连仰视的行动都没有了——人到了这个年纪,总是去追求 一些青春时鄙夷和摈弃的东西, 自己不要想的, 想起来就会为了这越来越世俗化而兀自痛心 的。
我的知道敦煌已经已经没有记忆的痕迹可以追踪了。 越是亲近的东西, 越是不能在记忆 里将它独立出来。 我只是记得, 我的到兰州大学来读书, 一半是动了为西部大开发做贡献的 社会主义好青年的心思的, 一半却是为了敦煌学的。 曾经有那么一段时间我是真的要沉潜进 入了,那时也有老师似乎很有提携的心思,然而终于因为中间的一次出走而断掉了这链条, 再也不能附接起来了。
那时我尚且在大一, 写一些读书笔记, 有关于隋朝的均田制的, 我后来却发现隋朝根本 没有所谓的“均田制” ,即使有也只是隋文帝的几个没有得到贯彻执行的诏令上的——但是 没有执行——其执行的时候却是在唐朝。隋朝短岁而亡,却在许多地方给唐朝留下了遗制, 以往人们只注意到了政治上的官制, 文教上的科举制等等, 却忽视了也很重要的经济上的制 度。 我那时有了这个发现, 也很有写一些文章的想法, 然而只是写了一个很随意散笔性质的 文章, 我的老师看后说, 可以参考一些敦煌文书去发见和佐证的。 然而我到底没有听话去查 找、去作为。也许是因为我觉得查找也无从开始, 我那时认为敦煌学的入门太难了,因为她 是文书的世界,是图画的世界,这两种于我都是有差距的——我现在也还这样认为。后来, 关于隋唐在经济制度上的渊源问题, 拖得久了我就再也没有心思去展开论述了, 渐渐也不再 想去写什么文章了。
大二那一年去了山东大学。 回来后已大半放弃了历史学, 改投于民族学门下了。 有一些 原因是山大的历史学实在是叫我很失望的, 连带着的是对于历史学的整个的失去了兴致, 也 有原因是对于民族学或者人类学的不了解而觉得神秘也觉得可爱, 以为和自己的人生志向多 少是有些关联的。 然而后来真的进入了民族学的大门了, 才发现在名称和内容上都已经很是 上了一些不提防的当了,只是因为秉持着圣人的“既来之则安之”的“圣训”而仍然安心下 来了。
这是新近的经历了, 大三回来后,一切重新开始, 也真的能自主选择了一些什么。 忽然 看到学院里有了敦煌学的课程的选修了, 也是很糊涂的, 就选上了。 然而听课并不十分认真, 实在是觉得我和敦煌学的距离不是可以道里计的, 太远以至于彼此不能熟识, 太无关以至于 彼此不相关心。 我很悔改我的行径, 只是我实在无能为力。 我们的生命总是面临众多的选择, 因为这世上的路是太多了, 我们不能每一条路都选择去走, 这世上的门也太多了, 我们不能 每一扇都试图推开, 这世界就是这样, 尽管我们可能因为错失而惆怅, 可能因为不能而失落, 可能因为终于成为陌路而愁苦,我们还是不得不做出自己的选择。不仅是我没有选敦煌学,
而且敦煌学也没有选择我, 我们彼此各自行着, 但是这种并行并不是陌路的, 因为我还在兰 州,我还在兰大。敦煌学的中心一直被争论着,我总觉得该是多中心的——乃至于无中心, 敦煌本土是一个,北京首府是一个,兰州省城也是一个。我很庆幸,我来到了兰州大学,虽 然终于没有能够感受到她最有特色也最有成就的学科, 仍然和一些甘心做这些寂寞的研究的 有坚持精神的人相遇了,受教于他们,虽然收获却是很少的,也是值得人怀念的。
2. 门外二思
前些日子在杜斗成先生的课上, 他讲着佛教, 讲到了地狱, 说起来原来中国的地狱不在 重庆的什么酆都而是在泰山的, 因此连带着叙述了一段自己到泰山的闻见, 说泰山那么丰盛 的文化资源, 完全可以建立起来一门和敦煌学一样的 “泰山学” 的。 这种以地域命名的学科, 我不知道该怎么评价, 只记得有一天和一位同学闲话, 他对于敦煌学不怎么有好评, 只是说:敦煌学作为一门学科是很古怪的。这话叫我很认真想了一些什么,可是究竟没有得到答案。 敦煌学自然不能和那些传统的学科比较, 比如社会学、历史学、民族学等等, 但是也不是没 有自己的体系,也不是没有自己的学术地位。好像敦煌学同考古学和历史学有更多的渊源, 因此敦煌学招收的研究生大多本科出身考古学的,也有一些学历史学的——主要是考古学。 而敦煌学也渐渐变成了一门用来证明历史和重现历史的材料性的基础性的学科了。 我觉得这 样是很冤枉这门学问的, 但是好像中国考古学不能够像美国的考古学那样冠上 “人类学” 的 帽子, 因为它一直没有能够从历史的阴影中独立出来。 然而独立出来将归于什么——人类学 的吗?却仍然是不独立的啊!作为不能独立成为一门专门学科的考古学学科们下的一门学 科, 敦煌学, 是没有什么独立地位可言的。 这样想, 我也觉得古怪了。 然而敦煌不止有历史, 还有社会人文, 就好像所有的考古发掘都不只是历史的证明材料或者否定材料, 而实际上书 写着过去的生活的种种, 是比较全面的社会生活史的, 它远比历史生动也真实, 敦煌也应该 一样。 这是第一点思考, 敦煌学,其实并不和人类学有隔阂, 对于敦煌的研究完全可以从人 类学的视角出发出体认, 对于敦煌学的研究者来说, 不知道这会打开一扇怎样的能够看到更 多明蓝的天空的窗子。 敦煌学完全是可以做得十分复杂而非纯粹历史学化的, 好像最早是一 批搞艺术的人来这里做研究, 现在也还有艺术化的一门路子。 这提醒那些研究敦煌学和有志 于投身于中的人, 要扩张自己的研究思路和视角, 不要被自己的本来专业局限了。 然而话说 回来, 要是专精到能够研究敦煌学的人, 又怎么还会有精力进行跨专业跨学科的综合呢。 因 此为我这点思考是很寄希望于我们的教育的, 我很恐怕我们的教育太专业化了以至于要将学 术研究的视野小化了。
另外我想说的一个问题是, 究竟敦煌学的中心是在日本的吗?我前些年读书, 读到季羡 林说的“敦煌学在世界”的说法,觉得这是很有洞见力的。然而早就有听说,日本人的确说 过,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日本。中国建国以后的历史对于文化是很有一些摧残的,追溯什 么学科的历史, 总是要提到那么一个时期的停滞的。敦煌学也是如此。 然而到如今,中国已 经很是发展了——经济的政治的诸种方面, 所有学科也都有了一种欣欣向荣的征象了, 敦煌 学也是如此的吧?然而我觉得最近的各种学科领域的人都很有一种中国中心主义的论调和 气度了, 好像敦煌学也不能例外, 我们总以为敦煌学的中心地位终于是给夺了回来的, 敦煌 同敦煌学的中心都在中国了——这是多么值得庆贺的一桩美事啊!
然而据冯培红老师说, 有一次李源朝来兰视察, 指着一本中国的敦煌学人研究敦煌某一 具体门类的学科 (我给忘掉了) 问冯,这是世界上最有水平的学术著作了吧?冯回答说,上 世纪三十年前,一个日本人(我也不能记下来是谁) ,就同一题材写了同一本书,至今无人
超越。李源朝笑笑不说话了。
我举这个例子,就是想说,任何“中心”的说法都是站不住脚或者十分可笑的。然而像 “敦煌学在世界” 的说法, 现在看来虽然很是模糊的——因为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不是也在 世界上, 也没有一种学问不是依附于一定地域的。 然而这话不因其模糊性而让人觉得好像说 的是废话。 我认为这种说法恰是破除各种中心主义的一剂猛药, 尤其是由这么一个有学术影 响力的人说出来, 对于学科的发展无疑具有很有力的促进作用。 学科的确有研究重镇, 这是 不容置疑的, 因为各地方的人有努力多少之分, 故而其成果亦必然有大小之分, 因其成果而 断定其学术地位,这是自然而然也十分有必要的。 然而一旦说到了中心,就必然有边缘,有 中心与边缘之分自然会在意识上或者有歧视至少是不能正视之诱发。因此破除中心主义观 念,直接拥抱学术, 无论国别种族, 只看其研究成果,这实在是具有国际性渊源和视野的敦 煌学的研究的一种必需的清醒。 惜哉!学术圈的人虽明白这道理, 但是仍囿于俗人见闻,而 终不能广搜博览以成就其学术之“敦煌” !
3. 题外的话
这些天一直为要写着作业而心里怀揣着不安。 因为对于敦煌的敬与爱, 所以迟迟不肯轻 易动笔。我对朋友说,这文章是最好写的,然而我最不能轻易就写——要么就不写,写就一 定要写得最好。因为这是两年半来第一次和唯一一次就敦煌写一点什么。
本来是想写一些观影的感受的, 只是那些东西恐怕不能表达真心; 学术化的东西又是我 不能铺陈的,至少现在不能——至于以后,大约仍然是不能。 因此想走另一条路子,譬如写 有关敦煌学的研究历史的文章, 再就是那些有成就的敦煌学家的有趣的事, 然而这样的文章 和书籍也是很少, 并且因为自己不是这个圈子里面的人所以不知道要从哪里找到。 时间实在 又是太仓促了, 因为是学期末, 许多作业挤压在一处做, 这是常有的事也不觉得什么, 只是 问起心来总是不能安然的。
我很想,假如有宽裕的时间了, 也确实读了些书了,仍然要写这样的文章。 不是要应付 作业,也不是要对付别的什么,就是为自己,为自己的心,为自己曾经对敦煌那么动情过。 这些话大约是很多余的, 也似乎很难兑现, 我经常对自己定一些计划, 然而后来一忙起 来,一任性起来,就都要忘掉了,这是很不好的一种习惯。然而这终归也能表示我确实是有 心的人,确实是尊重过自我的生命的。
别的, 我实在再不知该说些什么了。 只愿望在人类学这条路上, 我能够走出仍然有自我 的各色的路,希望不要淹没迷失于那些所谓“学者大家”们的权威主义的海洋里,也希望, 永远能够保持回望的心境以及真的能够回望过去, 因此总是能够记起年少时的情感, 也便总 是能够给生命注入一点怀旧时的熟悉感而不至于迷失于光怪陆离的新鲜感之中。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送人归京师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