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doc】北京鸭淋巴结毛细血管后微静脉的超微结构
北京鸭淋巴结毛细血管后微静脉的超微结
构
第25卷第2期
]994年4月
解剖
ACTAANAT0MIcASINIcA
Vo1.25.No.2
Apt.1994
一
lf,f7
北京鸭淋巴结毛细血管后微静脉的超微结构
,刘济五赳主量林庆文邓衔柏昆7坤C-b?一
'
—————,
.'————一
?
(北京农业大学兽医学院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教研室.电锈室北京100094)' A擒叠对6周龄北京鸭淋巴结毛细血管后微静脉的电镜观察证明,其基本结构与哺乳动着有
相似之处.但也有显着差异.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多位于淋巴细胞聚集区(致密区),也见于淋巴组
织索和结缔组织网状索内.管腔多不规则,管壁厚度不一.内皮辨离面未见微城毛.其横断面管径
一
般较细.管壁外周被网状细胞所环绕,管周未见巨嚆细胞,内皮细胞基膜外有网状细胞及其突
起,纤维和基质所环绕.可见淋巴细胞穿越管壁.
~llilB桓堂当瑚毛细血管后蔓照准王暑萤电镜室壁
位于哺乳类淋巴结副皮质区内的毛细血管后微静脉的结构和功能已为人们熟知].但在
已有的禽类淋巴结的研究中r,关于毛细血管后微静脉结构的研究很少,大多认为与哺乳
类的相似.我们对北京鸭淋巴结的光镜研究证明,其结构与哺乳类的有明显差别口].我们对北
京鸭较大的两对淋巴结——颈胸淋巴结和授淋巴结的毛细血管后微静脉超微结构进行了研
究,以对禽类淋巴结毛细血管后微静脉的分布和结构提供证据.. 材料和方法
选用6周龄北京鸭(北京树村鸭场供给)4只(雄性3只,雌性1只).断颈处死后立即取左
或右颈胸淋巴结,腰淋巴结各4个.将淋巴结横切后,取其一半制备电镜标本以3戊二醛
(O.1md/L磷酸盐缓i中液配制)固定5h后,再以1四氧化锇(双蒸馏水配制)固定2h.丙酮
系列脱水,环氧树脂812包埋.修块机定位,LKB—V型超薄切片机切片,片厚50nlll,以醋酸
铀和枸橼酸铅染色,JEMlOOS型透射电镜观察和摄片.
结果
1.毛细血管后徽?'脉的形态和位置
北京鸭淋巴结内毛细血管后微静脉(以下简称PCV)多见于淋巴细胞聚积区(致密区),也
见于淋巴组织索和结缔组织网状索(疏松区)内.PCV横切面呈圆形或卵圆形(图1,2),横切
面最小管径约8,2O1I在斜和纵切面上可见管壁厚度不一,壁厚部厚约3,3,9.3m,薄
部厚约0.3,2.81,并见有不规则膨大部,其最大外径约361.
2.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内皮细胞的结构
在PCV横切面上一般可见由5个内皮细胞围成管壁,膨大部及不规则部管壁例外(图2,
3).在PCV不同切面上可见内皮细胞厚薄不一,有核部分厚而无核部分较薄.这就形成在纵
切面上所见的一侧管壁厚,另一侧管壁薄的图像(图5).在PCV横切面上,内皮细胞的大小
相似,呈立方形(图2,3).
内皮细胞核为圆形或卵圆形,核膜平整,有的稍有凹陷核内异染色质少,多贴附于核膜
2期刘济五等.北京鸭淋巴结毛细血管后微静脉的超微结构
内表面,使核膜明显可见(图1,2)内皮细胞质内细胞器较少,可见少数线粒体.胞质电子密
度较低,与网状细胞的胞质相似.内皮细胞游离面较平整,未见微绒毛存在(图2,4).内废细
胞基底面有一层薄厚不一并完整的基膜,厚80~140nl'i3,其电子密度明显高于胞质(图2).
3.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外周的结构
在PCV的断面上均见其外面有网状细胞包绕,有的细胞可环绕血管管壁周长的1/3左
右,管周的其余部分则有相邻网状细胞突起(长短不一)所环绕(图2,4).在网状细胞外面,
可见基质和位于基质中的胶原原纤维或细的胶原纤维,其电子密度较高(图2,4)此外,在
PCV附近可见有典型的毛细血管.在较大的PCV管腔内见有红细胞,有粒白细胞,单核细胞
及淋巴细胞.淋巴细胞穿越PCV管壁的图像清晰可见(图4). 论
由于北京鸭淋巴结不具有皮质,副皮质区和髓质的分区r,故其淋巴结中PCV的位置不
同于哺乳类.北京鸭淋巴结存在着为数不少的PCV,它们主要位于淋巴细胞聚集区,也见有
些位于淋巴组织索和结缔组织网状索.淋巴细胞聚集区是否相当于哺乳类淋巴结的副皮质区,
该区内是否T淋巴细胞为主,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从本研究结果看,北京鸭淋巴结内PCV内皮细胞厚薄不一,出现不规则管腔膨大部等均
与哺乳类的相似r".但是,哺乳类淋巴结PVC的内皮细胞游离面有长[或短[1的微绒毛,而
在禽类淋巴结的有关研究中均未提及".我们的观察也未见有微绒毛存在.这也许是禽类
PCV内皮的特点之一.
在哺乳类淋巴结结构的研究中,把PCV称之为高内皮微静脉"口].内皮下的基膜不完
整,基膜外有许多巨噬细胞和网状细胞r.我们的观察表明,内皮下基膜完整并连续,基膜外
有网状细胞环绕,但未见巨噬细胞.本文的结果表明,北京鸭淋巴结内PcV的内皮下有一层
完整的基膜,PCV管周的结构是由网状细胞及其突起,胶原纤维和基质共同组成的.
收稿1992—10修目1993-09
本文圈1,5见插圈第17页
参考文献
E1]01.R.岫chP.Tm'cI(eds).Uhmst~ture0fLympl~d0r鲫Ph~ddpII?uppl岣";1975{87?lgl
[2]上海第一医学院(主编).组织学.北京t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584-,586 [3]LAM,RoseME.?IIceofBcompleteendothe,li~lberzlerbetweenlymphandlymphoidti$einthelm,g~rlymph
nod髑oftheduck.ResVeterSci,1981.80:38,5
[1]NoFe~roonsriC.LukSC.SimonGT.U1n?nu吐
mofthenormsilymphnode.AmJPathel,1871?65(1)|1
[5]RBut~eldDB,BudKDTopogrBphy.r岫讯
Lcnandphs~c'ytic|ty0fn1.vmphnoCellTiptoeRes,
1983,228|389
[6]Summur,M,?oY,Nakzni~YT~ymus-andBm'sa-dem删inducklymphnocies.J印
JVetR圈,
1977,25(1),7
[7]刘济五,李永生.王于旭.北京鸭淋巴结光镜组织学研究.解剖,1982,28(4):4l6
?198?解剖25卷
ULTRASTRUCTURE0FTHEP0STCAPILLARYVENULES
INLYMPHN0DESINPEKINDUCKS(A?ASPLALl,R日?C日DS
DDESCA,)——ANELECTR0NMICR0SC0PICSTUDY
LiuJi—wu,LjuHal—hong,LinQing—Well,DengXian—bo
(皿州州A,mtom~,Ek咖M~croscopyLa晰,,&啪增d曲U'crs)
ThegtltrastructgLraoftheposteapillaryvenules(PCVs)oflymphnodesin6weeksoldPekin duckswasstudiedbyelectronmicroscopy.Thevenulessresimilartothoseofthemammals,and
exhibitcertainstructura1features.ThePCVSdistributemainly-mthe1ympholdcellmasses (denseareas)andsomeofthemfireinlymphtissueCOMsandconnectivetissuereticuhrcords.
Thecrosssectionofthevascular1uiTlenisregularinshepe,howevertheohl/queorIongitudinal
sectionofthekmenisirregualr.Thevascularwallisuneven-mthickness,owingtothenucleus containingpertionofendothelialceilsrehtivelythickandtherestportionisthin.Thefreesur- faceoftheendothelia1ceUsnomierovU~andnomacrophagesaroundthePCVs.Thehasallamina
oftheendotheliumiSsurroundedbyreticu1arcells.groundsnbstanceandconnectivetissue
fibers.ThelymphocytespenetratingthroughthewallofPcvswereobserred.
KEYW0】毗)sUhrastructure}postcapilhryvenule;Lympnnode;Electronmicroscopy}
Pekinduck'
范文二:正常淋巴结内主要细胞的超微结构特征
KKME---专业医学搜索引擎http://www.kkme.net/
正常淋巴结内主要细胞的超微结构特征
正常淋巴结内的细胞,根据其形态(光镜、电镜)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主要有三大类:淋巴样细胞、组织细胞(包括巨噬细胞和濯细胞)及特殊网状细胞。
(一)淋巴样细胞
1.小淋巴细胞T、B两种小淋巴细胞的形态基本相似。细胞直径约6,8μm。核大胞质少,核呈圆形,或核膜有小凹陷,异染色质丰富,常聚集成团,分布于核内或沿核膜分布。可见1,2个核致密体。胞质内各种细胞器均不发育,单核糖体多,粗面内质网及线粒体均少,可见中心体及少量溶酶体。B细胞较圆,胞质内有少量粗面内质网及发育良好的高尔基复合体,而T细胞胞核扭曲,无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小。
2.核裂细胞和无核裂细胞位于淋巴滤泡生发中心内的核裂细胞和无核裂细胞又称为滤泡中心细胞和成滤泡中心细胞,为B淋巴细胞的转化细胞。细胞大小不一,核裂细胞核膜有较深的凹陷或裂沟,核沟深度为核直径的1/3或以上。核异染色质聚集成小块。胞质比小淋巴细胞多,含丰富的单核糖体,内质网数量不一,高尔基复合体仍较小。无裂细胞核呈圆形,异染色质沿核膜聚集,有多个明显的核仁。胞质较核裂细胞多,多聚核糖体增多;但粗面内质网少而短,或有小群内质网小泡。
3.成免疫细胞由T、B淋巴细胞转化而来,主要位于淋巴滤泡生
KKME---专业医学搜索引擎http://www.kkme.net/
发中心,也可见于生发中心外及髓索内。细胞大,直径在20,40μm,最大者可达70μm左右。胞核呈大圆形或不规则形。成B免疫细胞核膜常有深裂沟。常染色质丰富,异染色质少,散在分布于核内,在成B免疫细胞中沿核膜有一狭条染色质致密的带。核仁大或中等,1,2个,多位于核中央。胞质丰富,含多量多聚核糖体,成B免疫细胞含发育良好的粗面内质网,但排列紊乱。成T免疫细胞仅含少量粗面内质网。
4.浆细胞主要位于髓索,皮质区也可见到。浆细胞比小淋巴细胞稍大,核多呈圆形或卵圆形,或有浅裂沟。异染色质丰富,聚集成大团块,靠近核膜排列,核仁较大。胞质中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呈叠层排列如葱皮样,并有发育良好的高尔基复合体。
浆细胞样淋巴细胞,细胞与浆细胞大小相似,细胞核圆形,异染色质丰富,聚集于核膜呈块状;胞质比小淋巴细胞丰富,含大量紧密排列的粗面内质网。
(二)组织细胞(包括巨噬细胞和濯组织细胞)广泛分布于淋巴结内。细胞大,可达20μm以上。核呈圆形或多形性,单个或分叶状,核膜有浅凹陷或深裂,异染色质沿核膜分布,核仁大小不一;胞质丰富,内含大量溶酶体与吞噬溶酶体。
(三)特殊网状细胞
1.树突状网状细胞(DRC)主要位于淋巴滤泡生发中心内。细胞较大,直径约10μm。核呈长形、卵圆形或锯齿状,异染色质少,沿核膜分布,核仁中等大。胞质少,有长的树枝状突起,有发育好的桥粒。
KKME---专业医学搜索引擎http://www.kkme.net/
邻近细胞的突起连接,形成网状,胞质内含中量核糖体、粗面内质网和线粒体,有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少见。
2.指突状网状细胞(IRC)位于淋巴结副皮质区。细胞大小与树突状网状细胞相似。核形极不规则,核仁较小;细胞表面有无数胞浆突起,与邻近细胞突起相互交织,呈镶嵌状。胞质内细胞器少,胞质及核的电子密度均低。
(四)其他
1.成纤维细胞性网状细胞(FRC)细胞为长形,与周围的纤维关系密切,有半桥粒结构将FRC与纤维连接,FRC胞质内的张力原纤维可穿过细胞膜,融合到邻近纤维中。在细胞外网状纤维中有大量基板样物质,无胶原纤维。有报道指出FRC能产生胶原纤维。
2.朗格罕细胞(Langerhan′scell,LGC)LGC与IRC在形态及功能上相似。细胞呈长形,有长树状突起,相邻细胞的胞突紧密连接。胞质内偶见小脂滴及包涵小体,后者有吞噬泡的膜包裹。有发育良好的高尔基复合体,其周围可找见LGC特有的朗格罕颗粒或Birbeck颗粒。此颗粒为长度不一的杆状或网球拍状结构,外有与细胞膜连续的单位膜;胞核不规则,呈分叶状或扭曲状,异染色质少,形态与IRC的核相似。
大头医生http://www.datouyisheng.com/
范文三:超顺磁性纳米氧化铁颗粒淋巴结成像及其与病理超微结构的比较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ACT A ACADE M I A E MED I C I N AE SI N I CAE
?论 著?
超顺磁性纳米氧化铁颗粒淋巴结成像及其
与病理超微结构的比较
薛华丹, 雷 晶, 李 琢, 王德田, 周炜洵, 戴 威, 金征宇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 1放射科 2病理科, 北京100730
31112231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基础医学研究所电镜室, 北京100005
通信作者:金征宇 电话:010265295441, 电子邮件:jin_zhengyu@1631com
摘要:目的 研究不同性质淋巴结超顺磁性纳米氧化铁颗粒(USP I O ) 的增强磁共振特征, 探讨其与淋巴结超微结构的关系。方法 36只健康新西兰兔随机分为炎症组及肿瘤转移组, , 用于建立腘窝淋巴结的炎性增生模型; 兔后小腿肌肉接种VX2瘤株, 90μmol Fe /kg的USP I O , 于注射前及注射后24h ) T2值变化并计算强化率, 扫描后取出腘窝淋巴结行HE 染色, 、铁颗粒在淋巴结内的分布特征, 36枚淋巴结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反应性增生, 肿瘤转移组共26T2信号强度差异无显著性, USP I O 强化后, T2信号强度明显降低, 肿瘤转移淋巴结则表现为均匀而不明显的T2信号下降, 二57139%和29145%, 差异具有显著性(P <0101) 。he="" 染色、普鲁士蓝染色及电镜切片显示淋巴结内的usp="" i="" o="" 铁颗粒主要分布于淋巴结髓索结构内,="" 副皮质区及皮质区巨噬细胞相对较少,="" 与mr="" i="" 图像相对应;="" 电镜检查显示usp="" i="" o="" 颗粒均存在于巨噬细胞的胞饮泡内。肿瘤转移淋巴结中,="" 4枚正常淋巴结结构丧失,="" 19枚仍存在部分淋巴结结构但其内含usp="" i="" o="" 铁颗粒的巨噬细胞减少且巨噬细胞内铁颗粒数目减少,="" 3枚仅见小片状包膜下转移灶。结论 良恶性淋巴结usp="" i="" o="" 强化特征与淋巴结的超微结构特别是巨噬细胞在结内的分布及其功能状态有较密切关系,="" 可能影响usp="" i="" o="">0101)>
关键词:超顺磁性纳米氧化铁颗粒; 淋巴结; 磁共振成像
中图分类号:R814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03X (2009) 0220139207
DO I:1013881/j 1issn 110002503X 120091021005
L ym ph Node Image w ith Ultra s ma ll Superparamagnetic Iron O x ide
and Com par ison w ith Pa tholog ica l Result
XUE Hua 2dan , LE I J ing , L I Zhuo , WANG De 2tian , ZHOU W ei 2xun , DA IW ei , J IN Zheng 2yu 11112231Depart m ent of Radiol ogy, Depart m ent of Pathol ogy, PUMC Hosp ital, CAMS and PUMC, Beijing 100730, China
32Depart m ent of Electroscopy, Institute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s, CAMS and PUMC, Beijing 100005, China
Corres ponding author:J I N Zheng 2yu Tel:010265295441, E 2mail:jin_zhengyu@1631com
ABSTRACT:O bjective To asses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 mage with ul 2tras mall 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 (USP I O ) in the inflammatory and tumor metastatic rabbit model, and ex 2p lore its relevance with histologic ultrastructural findings 1M ethods Totally 36New Zealand white rabbits 基金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
China (863Program ) (2007AA02Z400) (2007AA02Z400) Supported by the N ational H igh Technol 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of
Vol 131No 12 139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were random ly divided into ly mphadenitis group and metastatic group 1Comp lete Freund πs adjuvant was injected into the bilateral dorsal footpads of 18rabbits to set up ip silateral ly mphadenitis model 1The other 18rabbits re 2
7ceived a subcutaneous i mp lantation of VX2tumor cell suspension (115×10cells/ml ) in both thighs to set up
metastatic ly mph node model 1Magnetic resonance scan were perfor med 24hours before and after USP I O (90μmol Fe /kg ) injection 1T2values of each ly mph node were measured and ly mph node T2enhancement rate was calculated as well 1HE staining, Prussian blue staining, and electronic m icroscopy were perfor med to ob 2serve the pathological m icrostructure change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iron particle in ly mph node 1Relation 2ship bet ween ly mph nodes USP I O enhancement and its m icrostructures were further analyzed 1Results Thirty 2six ly mph nodes in ly mphadenitis group showed different degrees of reactive hyperp lasia 1T wenty 2six ly mph nodes in metastatic group were invaded by tumor cell 1Non 2enhanced scan showed m ild difference bet w een T2signal intensity of the t wo pathological ly mph node types 1After USP I O enhancement, inflammatory ly mph nodes showed distinct T2signal reduction at the center, and metastatic ly mph nodes showed homogenous and faint T2signal reduction 1Enhancement rate of benign and malignant ly mph nodes were 57139%and 29145%respec 2tively (P <0101) 1he="" staining="" and="" prussian="" blue="" staining="" indicated="" usp="" i="" o="" located="" mainly="" in="" the="" macrophages="" at="" inflammatory="" ly="" mphatic="" medulla,="" while="" area="" contained="" relatively="" much="" less="" usp="" i="" o="" particles="" due="" to="" less="" macrophages="" i="" with="" the="" patho="" 2logical="" results="" 1electronic="" m="" icroscopy="" also="" i="" were="" located="" in="" the="" nu="" 2merous="" cytophagic="" bubbles="" of="" 1ly="" including="" 4ly="" mph="" nodes="" with="" comp="" leted="" structure="" 19ly="" mph="" nodes="" with="" partially="" ly="" mph="" node="" structure="" de="" 2struction="" but="" i="" o="" contained="" macrophage="" numbers="" or="" reduced="" usp="" i="" o="" particles="" in="" macrophages,="" and="" 3ly="" mph="" nodes="" with="" only="" localized="" foci="" tumor="" metastasis="" at="" subcap="" sular="" area="" 1conclusion="" s="" usp="" i="" o="" enhancement="" pattern="" of="" different="" ly="" mph="" nodes="" is="" closely="" related="" to="" distribution="" and="" functional="" status="" of="" the="" intra="" 2node="" macro="" 2phages="" 1it="" may="" affect="" the="" accuracy="" of="" the="" ly="" mph="" node="" p="" roperty="" diagnosis="" based="" on="" usp="" i="" o="" enhanced="" i="" mage="">0101)>
Key words:ultras mall 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 ly mph node; magnetic resonance i m aging
Acta Acad M ed S in , 2009, 31(2) :139-145
近年纳米技术的发展为淋巴结的靶向性及早期
诊断提供了新的机遇, 研究表明应用网状内皮系统
靶向性造影剂2超顺磁性纳米氧化铁颗粒(ultras mall
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 USP I O ) 的磁共振
(magnetic resonance, MR ) 成像可以对淋巴结进行更015) kg, 由北京协和医院动物中心提供; 完全弗氏佐剂购于Sig ma 公司, VX2瘤株购于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细胞中心; USP I O 由法国Guerbet 公司惠赠。动物模型的建立 36只兔随机分成2组, 每组
18只, 分别用于建立炎性淋巴结模型和淋巴结肿瘤为准确的定性诊断[1]。但大多数研究只是从淋巴结
大体病理上判断USP I O 的准确性、敏感性及特异性,
对淋巴结精细病理解剖结构与USP I O 在淋巴结内的
强化部位、特点及信号强弱关系等的研究较少。本
研究旨在采用不同模型淋巴结的MR 增强影像学表
现与病理标本的准确对照, 通过研究淋巴结USP I O
增强MR 影像特征, 从病理显微结构上探讨USP I O
对良恶性淋巴结鉴别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转移模型。炎性淋巴结模型的建立:以3%戊巴比妥钠(30mg/kg ) 经耳缘静脉麻醉后, 在兔双足脚足垫处分别注射015m l 完全弗氏佐剂, 注射后2周建立腘窝炎症淋巴结模型。淋巴结肿瘤转移模型:浓度为112×10/ml 的VX2瘤株单细胞悬液, 2m l 注射器吸取, 1m l /单7
侧, 于兔双侧小腿肌肉接种, 接种3周后建立腘窝
材料和方法
材料 健康雄性新西兰兔36只, 体重(215±
140 Ap ril, 2009淋巴结肿瘤转移模型。核磁扫描 扫描前从兔耳缘静脉注射3%戊巴比妥钠(30mg/kg ) 麻醉。增强前及USP I O 注射24h
超顺磁性纳米氧化铁颗粒淋巴结成像及其与病理超微结构的比较
后的扫描均采用GE Signal Excite HD 115T 超导型磁
共振扫描仪, 包括轴位快速自旋回波T2加权序列
(fast sp in echo T2weighted i mage, FSE T2W I ) 及T2
map 序列。体位为俯卧位, 足先进, 选用八通道头颈兔的转移性淋巴结进行比较, 首先比较两者USP I O 增强前T2值有无差异, 其次比较二者增强后T2值有无差异, 最终对2组淋巴结增强后T2强化率进行比较。对各组数据首先进行正态性分布检验(Kol 2
mogorov 2S m irnov 检验) , 如符合正态性分布则采用独相控阵线圈, 轴位T2map 成像参数:重复时间(repe 2
tition ti me, TR ) 1200m s, 回波时间(echo ti m e, TE )
11、22、33、44、55、66m s, 层厚2mm, 层间距0
mm , 激励次数(number of excitation, NEX ) =1, 矩立样本T 检验, 如不符合正态性分布, 则采用非参数轶和检验(W ilcoxon 检验) 。P <>
阵128×128, 视野(field of view, FOV ) 16cm ×16
cm 。FSE T2W I (TR 2400m s, TE 7016m s ) 。USP I O
增强剂由耳缘静脉缓慢注射, 剂量为90μmol Fe /kg
(相当于5103mgFe /kg ) 。结 果淋巴结病理诊断结果 根据病理诊断结果, 炎
症组所有36枚腘窝淋巴结均可见不同程度的炎性增
生性改变, ; 36枚淋巴结中10枚为
, , 较
, 占有淋巴结面积
不超过30%且瘤巢未累及髓索; 19枚转移面积在
50%~80%, 主要包括包膜下的多灶性转移或经髓病理学检查 处死实验兔, 取淋巴结, 朝向腘窝方向为前面, 横断面切开, 厚度约3μm, 用10%中性甲醛溶液浸泡, 石蜡包埋, 同一标本分别进行HE 染色和普鲁士蓝铁染色。HE 染色标本在体式镜及显微镜下观察, 的大小1转移模型的双侧淋巴结标本横断面切开后, 取一半
标本进行常规固定及染色, 另一半用215%的戊二醛
液固定12h 后, 经锇酸固定、乙醇脱水、环氧丙烷
浸泡, 最终采用环氧树脂包被。样品经常规超薄切
片后, 用乙酸双氧铀及枸橼酸铅双染色, 采用JE M 2
1200EX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巨噬细胞的形态及US 2
P I O 颗粒的位置。病理结果由1名高年病理科主治医索的转移; 3枚淋巴结为肿瘤浸润导致的淋巴结完全性液化坏死改变, HE 染色表现为大片红染区, 仅存在包膜结构, 内部结构完全丧失。淋巴结USP I O 强化特征及其与病理结构的关系 炎症组炎性增生性淋巴结(n =36) 经USP I O 强化后在T2W I 上显示强化区域呈极低信号, 强化程度均匀, 主要分布在淋巴结中心, 呈宽窄不一的环形
或C 形, 强化区周围尚可见环形无明显强化区(图
1) 。结合病理结果显示以髓质增生为主的炎性淋巴师与1名高年放射科主治医师共同读片记录。图像分析 由2名从事多年放射科肿瘤影像学
工作的医师在不知道病理结果的情况下共同观察US 2
P I O 增强前后FSE T2W I 包括淋巴结的信号变化范围结USP I O 增强后可见较宽大的USP I O 强化中心, 外周未强化区较菲薄(n =14) ; 以副皮质及皮质增生
为主的炎性淋巴结USP I O 增强后低信号区小而集中,
外周无明显强化区较宽大(n =22) (图2) 。肿瘤转
移组26枚转移性淋巴结中, 强化特征不尽一致。4
枚面积较小的局灶性淋巴结转移的淋巴结在USP I O
增强前呈均匀的T2稍高信号, 增强扫描可见淋巴结
中心区域不连续或受挤压变形的近环形极低信号强
化区(图3) 。19枚肿瘤浸润面积超过50%在USP I O
增强前呈T2W I 稍高信号, 强化后淋巴结信号轻度均
匀性减低, 但不表现为中心的环形极低信号区(图
4) 。3枚完全坏死液化的淋巴结呈较高的T2信号强在内的淋巴结信号强度变化特点。在S UN ADW 412工作站上测定淋巴结T2值并计算强化率。具体测量方法:经GE Functool 软件处理, 选取整个淋巴结横断面作为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 RO I ) , 连续测量3个层面后取平均值, 分别测定淋巴结在USP I O 增强前及增强后的T2值, 并计算其强化率, 公式:M R =(M o 2M s ) /Mo×100%。式中M o 、M s 分别为增强前、后的淋巴结T2值。记录图像强化特征后结合病理结果评价淋巴结的强化特征与淋巴结病理改变的关系。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10统计软件, 根据病
理结果将炎症模型兔的炎症淋巴结与肿瘤转移模型度, USP I O 增强后无明显信号减低变化(图5) 。淋巴结T2值及强化率 USP I O 增强前炎性淋巴
Vol 131No 12 141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结(n =36) 及肿瘤转移淋巴结(n =26) 的T2值均
符合正态性分布(P =01200, P =01175) , 肿瘤转移
淋巴结与炎性淋巴结的增强前T2值差异具有显著性
(P =01001) , 但绝对值相差仅20m s; USP I O 增强后炎性淋巴结的T2值明显降低, 转移性淋巴结T2值减低较少, 两者间T2值差异具有显著性(P =01000) 。炎性淋巴结与转移性淋巴结的平均强化率差异具有显著性(P =01000) (表1)
。142 Ap ril, 2009
超顺磁性纳米氧化铁颗粒淋巴结成像及其与病理超微结构的比较
表1 炎性淋巴结及转移性淋巴结的T2值及强化率
Table 1 T2value and enhancement rate of inflammatory and metastatic ly mph nodes
淋巴结病理结果
Pathological result of ly mph nodes 增强前T2值T2value before enhancement (m s )
122147±24130
103173增强后T2值T2value after enhancement (m s ) 50159±713773123强化率Enhancement rate (%) 571392914533炎性淋巴结I nflammat ory ly mph nodes (n =36) 转移性淋巴结M etastatic ly mph nodes (n =26)
与炎性淋巴结比较, 3P =01001, 33P =01000±141723±2113333
3P =01001, 33P =01000compared w ith inflammatory ly mph nodes
普鲁士蓝铁染色结果 与肿瘤转移性淋巴结相比, 炎症性淋巴结中的蓝色铁颗粒较多, 且大多分
Vol 131No 12 143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布在髓索内; 肿瘤转移性淋巴结内蓝色铁颗粒较少,
且瘤巢内无铁颗粒的沉积(图6) 。
电镜观察结果 炎性淋巴结电镜观察显示髓索
内的大量吞噬了铁颗粒的巨噬细胞, 细胞伪足较多,
胞浆内可见大量含有铁颗粒的胞饮泡, 部分图像尚
可见正在吞噬铁颗粒的巨噬细胞。肿瘤转移淋巴结
中的巨噬细胞内可见多个溶酶体, 部分溶酶体内可
见细胞残迹, 未见到含铁颗粒的胞饮泡结构(图
7) 。研究显示USP I O 增强MR 图像检测兔髂血管周围淋巴结的敏感性和准确度显著高于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和CT, 并有助于发现<5mm 微小转移淋巴结[10]。可见,="" 磁性氧化铁纳米微粒以其高特异高敏感性在区分良恶性淋巴结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应用网状内皮系统靶向性造影剂的mr="" 成像可以对淋巴结进行更为准确的定性诊断。但usp="" i="" o="" 的淋巴结成像方法仍然存在一定比例的假阳性率及假阴性率,="" 如m="" ichel="" 等[6]报道usp="" i="" o="">5mm>
断的敏感性仅为82%。本研究显示炎症性淋巴结较
肿瘤转移淋巴结的USP I O 强化更为明显, 同时, US 2
P I O 的淋巴结强化特征与其内的超微结构有着很大关
系, 有可能解释前人研究中假阳性及假阴性的发生。
由于USP I O 。而淋巴结内的巨
图7 炎性及转移性淋巴结中巨噬细胞的电镜图片
F ig 1 Electronic i m ages of macrophage in static ly mph nodes
A 1、髓索、髓质, 但主要分布于髓索及髓质淋巴, 即淋巴结的中心, 本研究普鲁士蓝染色证实了这一现象。因此可以看到兔炎症淋巴结的USP I O 强
化是以髓质强化为主的中心样强化, 周边区域强化
不明显。若淋巴结皮质内淋巴滤泡增生较明显, 副
皮质区扩大, 则淋巴结的强化区域缩小, 在MR I 图
像上也可以看到淋巴结不均匀强化的表现, 导致诊
断上假阳性的出现。肿瘤较常见的淋巴结转移方式
是被膜下的巢状转移。但是, 当瘤巢体积较小未累
及髓质区导致髓质区变形或破坏时, 髓质的USP I O
强化表现不会被影响, 导致诊断上假阴性的出现。
有些淋巴结虽然肿瘤组织未完全浸润破坏淋巴结结
构, 但在USP I O 增强后淋巴结强化仍然不明显, 这
可能与肿瘤浸润淋巴结后影响结内巨噬细胞功能有
关。电镜结构显示巨噬细胞内含有大量的细胞残迹,
提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可能出现饱和。
兔腘窝部只有一个淋巴结, 便于取材和定位,
病理切片采用3μm 横断面, 与影像扫描参数断面基
本保持一致, 保证了淋巴结的断面病理结构与MR I
图像的精确对照。本研究的剂量采用相当于5mg/kg
铁颗粒, 而其他针对人及兔淋巴结的研究多采用216
mg/kg[8, 10211]粒的胞饮泡() B 1转移性淋巴结中的巨噬细胞, , 但未见含铁颗粒的胞饮泡结构A 1Electronic i m age of macrophage in an inflammatory ly mph node, and many black granule were observed in the cytophagic bubbles of the macrophage rep resenting iron particles (arrow ) 1B 1Electronic i m age of macrophage in a metastatic ly mph node, and p lenty of cellular residues were seen scattered around the p las ma but no black granule were found inside the cell 讨 论对于肿瘤患者来说, 能否准确地评价淋巴结转移关系到临床分期、治疗计划的制定和对预后的判断。常规影像学技术包括CT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 2nance i maging, MR I ) 、超声等不同方法在评价转移性淋巴结时存在敏感性和特异性不高的问题晶体组成, 外面包裹低分子量葡聚糖[5][224]。新型MR 阴性造影剂USP I O 由非化学计量的Fe 3O 4磁性单, 属于单核, 因此良性淋巴结的不均匀强化应不是
(1) 对网状内皮系统造影剂, 可以被淋巴结内的巨噬细胞
吞噬, 使得淋巴结在磁共振图像上呈低信号改变。
目前USP I O 已经以早期临床试验的方式应用到了以
腹盆腔恶性肿瘤为主的淋巴结转移诊断评估中, 敏
感性82%~100%、特异性9215%~100%
144 Ap ril, 2009[629]剂量不足引起的。本研究存在的不足包括:淋巴结内转移灶的显示受到空间分辨力、USP I O 的剂量以及转移灶的具体定位(生发中心或淋巴窦) 等几个因素的影响; (2) 磁化率效应取决于主磁场强度和梯度场强度, 敏感度受到制约, 故其对于淋。近期
超顺磁性纳米氧化铁颗粒淋巴结成像及其与病理超微结构的比较
巴结内微小转移灶和包膜下浸润的前哨淋巴结的诊断意义值得进一步探讨; (3) 本研究发现的假阳性及假阴性的可能原因是基于兔淋巴结而非人淋巴结的病理改变, 用于推广到人淋巴结USP I O 强化特征的解释可能存在因物种差异导致的不一致。
综上, 磁性氧化铁纳米微粒对淋巴结的强化能力与淋巴结的超微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 可能导致临床应用中假阳性及假阴性情况的存在。但随着对其发生机制的深入探讨和研究, 有助于对USP I O 诊断淋巴结性质的检查方法进行有效的调整, 使之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本文图5, 6见插图第3页) [5]W ang YX, Hussain S M , Krestin GP 1Superparamagnetic i 2ron oxide contrast agents:physicochem 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app licati ons in MR i m aging [J ]1Eur Radi ol ogy, 2001, 11(11) :23191[6]M ichel SC, Keller T M, Froehlich J M, et al 1Preoperative breast cancer staging:MR i m aging of the axilla with ultras 2mall 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 enhancement [J ]1Radi 2ology, 2002, 225(2) :52725361[7]**a M , Christ opher CR, Andreas K, et al 1Axillary ly mph node metastases in patients with breast carcinomas:assess 2ment with nonenhanced versus USP I O 2enhanced MR i m aging [J ]1Radi ology, 2006, 241(2) :36723771[8]Gul m araes AR, Tabatabei S, Dahl D, et al 1Pilot study eval 2
uating use of ly mphotrophic nanoparticle 2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 m aging for assessing ly mph nodes in renal cell cancer [J ]1U rology, 71(4) :70827121
]M , et al 1Evaluation of
node cancer using magnetic res 2i aging with ultras mall 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 (USP I O ) :diagnostic perfor mance in post 2contrast i m ages u 2sing new diagnostic criteria [J ]1Gastric Cancer, 2008, 11(4) :19422001
[10]Choi SH, Moon W K, Hong JH, et al 1Ly mph node metasta 2
sis:ultras mall 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 2enhanced MR i m aging versus PET/CTin a rabbit model [J ]1Radi ol ogy, 2007, 242(1) :13721431
[11]Max JL, Sanne ME, A lfons GH 1USP I O 2enhanced MR i m a 2
ging for nodal staging in patients with p ri m ary rectal cancer:p redictive criteria [J ]1Radiology, 2008, 246(3) :80428111
(2009202211收稿) 参 考 文 献[1]Saksena MA, Saokar A, Harisinghani MG 1Ly mphotrop ic nanoparticle enhanced MR i m aging (LNMR I ) ly mph node i m aging [J ]1Eur Radi ol ogy, 58) :36723741[2]Sum i M , Ohki M of sonography and CT for benign from malignant cervical ly mph nodes in patients with 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 [J ]1AJR Am J Roentgenol, 2001, 176(4) :1019210241[3]van den B rekel MW , Stel HV, Castelijns JA, et al 1Cervi 2cal ly mph node metastasis:assess ment of radi ologic criteria [J ]1Radiology, 1990, 177(2) :37923841[4]Chikui T, Yonetsu K, Nakamura T 1Multivariate feature a 2nalysis of sonographic findings of metastatic cervical ly mph nodes:contributi on of bl ood fl ow features revealed by power
Dopp ler sonography for p redicting metastasis [J ]1AJNR Am J Neuroradiol, 2000, 21(3) :56125671
Vol 131No 12 145
范文四:实验性肝癌周淋巴结淋巴细胞酶超微结构定位
实验性肝癌周淋巴结淋巴细胞酶超微结构
定位
?
?
?
实验性肝癌周淋巴结淋巴细胞酶超微结构定位
l37?
蔡玉文张连洪刘海兴蔡朔赵磊A.F.I'IepeBaliI21KOB2 (辽宁中医学虢解剖纽胚教研室,沈阳)
摘要以DEN与AFB诱发大鼠肝癌为模型,应用电镜酶细胞化学方法对癌周淋巴结淋巴细
胞酶定位并与正常组对比酶活性变化.结果显示:(1)ATP酶反应颗粒主要定位在质膜的内侧,G
6一P酶反应颗粒定位在内质网及线粒体等膜相结构,5一ND反应颗粒定位在细胞膜外表面.(2)
肝癌模型组ATP酶与G一6一P酶活性明显下降,5一ND活性明显增强:(3)此结果与人肝癌癌周
淋巴结淋巴细胞酶超微结构定位及活性变化结果相同.结果提示:实验性肝癌周淋巴结淋巴细胞
酶活性变化可怍为研究肝癌免疫功能的客观指标.
关键词肝癌二乙基亚硝胺黄曲酶索酶细胞化学电镜
研究表明,应用电镜酶细胞化学方法能准确,特异性地标记人肝癌癌周淋巴结淋巴细胞
ATP酶,c一6一P酶,5一核苷酸酶(5一Nucleotidase)简称(5一ND),并且这三种酶活性与正常
人对比有明显改变,可作为判定机体免疫状态指标.本研究采用对二乙基亚硝胺(DEN)与黄
曲酶索B(AFB)致大鼠两种实验性肝癌,观察癌周淋巴结淋巴细胞酶的定位及其活性变化,
阐明应用实验性肝癌模型研究肝癌周淋巴结淋巴细胞酶活性的变化,探讨机体免疫状态的意
义.
弑与责法
1实验动物Wistar大鼠40只,雄性2o只,雌性2()只,体重100,120g,随机分成2组,
每组2o只,由中国医科大学实验动物部提供.
1.1对照组喂普通饲料,自由饮用自来水.
1.2造模组实验一组l0只,连续饮用含80ppmDEN的饮水诱癌,造模周期l4周实 验二组10只,采用Solt—Farber改良法,其诱癌过程为腹腔内注射AFB,同时进食含AAF饲料
喂养,造模周期6周半.
2试剂及仪器
2.1试剂DEN,AFB,2一乙酰氨基芴(AAF)均为莫斯科肿瘤研究中心馈赠三种酶作 用底物为美国Sigma公司产品,其它试剂均为国产分析纯.
?辽宁省自然基盘资助项目(962323
1辽宁省人民医院
2莫斯科肿瘤中心
l38?
2.2仪器IKB一3,超薄切片机为瑞士产,jern一1200透射电镜为日本产. 3组织样品制备及分析
3.1实验结束后常规处死动物,在肝中叶结节处取材,常规石腊包埋,HE染色,光镜病
理学观察.
3.2每只大鼠取腹腔淋巴结1,2个,按HBByXB,qJ1OB法.2%多聚甲醛磷酸缓冲液
(O1mollLpH7.2)冷固定lh,8%蔗糖液漂洗三次.恒冷箱切片机切片(厚40tnn).孵育液配
制:双蒸水44ml,0.2moULTris缓冲液40ral,02mol/L硫酸镁01nd,208mol/L蔗糖12ml,
2%醋酸铅0.3ml.用不同底物配制ATP酶G一6,P酶5一ND酶孵育液.37*孵育 30rain8%蔗糖漂洗3次,1%锇酸固定30rain.酒精丙酮,系列脱水,环氧树脂812包埋.
LKB一3超薄切片机切片,在JEN一12(30透射电镜下观察,摄片.标准孵育液中不加底物为阴
性对照组.观察酶反应颗粒在淋巴细胞内的分布部位,依颗粒大小,数量多少及密度作为活性
判定指标:(一)无反应,(+)弱反应,(+一)中等反应,()强反应.
结果
?
1病理形态学变化两实验模型组大鼠肝色泽淡,表面不光滑实验一模型组每例均可
见灰白色结节,太小不等(i0/i0j,实驻二模型组6例可见灰白色结节(6/10).光镜下观察,肝
癌阳性组均表现为肝细胞异型性增生灶的形成,灶内大多丧失正常肝小叶及肝索结构,排列成
索条或团块状,形态接近肝癌细胞.
2癌周淋巴结淋巴细胞酶超微结构定位及活性变化,
2,IATP酶此酶主要定位在淋巴细胞膜内侧,呈均匀线性配列.实验肝癌组ATP酶活 性明显下降,颗粒数量谈少,密度减低.如图l,2.
22G一6一P酶此酶主要定位在淋巴细胞内质网,线粒体膜相结构,颗粒很大,排列密
集,有的呈融合状实验肝癌组G一6一P酶活性明显下降.如图3…456.? 2.35一ND此酶定位在淋巴细胞膜外表面颗粒均匀,排列规则.实验肝癌组5一ND活
性明显升高,数量增多,密度增大,有的呈融合状排列.如图7,8,9,10,1l.以上三种酶活性反
应匣附表.
图1ATP酶,细胞膳下方,N为细胞核(以下同),(正常组).(it-) 图2ATP酶,细胞膜下方,颗粒稀少.(实验吐肝癌组).f+) 图3G一6一P酶,在内质同表面,(正常组),(,
-生垦塞壁堑堂盘查1塑f塑!查蔓塑
卑
?
图4
图5
图6
图7
图8
图9
图l0
图11
G一6一P酶,内质网腔变窄,酶颗粒稀少.(实验性肝癌组)(+) G一6一P酶线粒体及峙膜表面(正常纽).(?1)
G一6一P酶.线粒体及嵴膜几乎见不到酶反应颗粒.(实验性肝癌组)(一) 5一ND酶细胞表面,(正常组).(十一J
5一XD酶,颗粒数量多,密度大.有的融合状排列.(实验性肝癌组)(卅) ATP酶淋巴细胞质膜内侧未见酶反应颗粒.(,).
l39
G一6一P酶淋巴细胞内质网腔较小,内质同形态清晰可见,未见酶反应颗粒,(一).
5一N1)酶淋巴细胞膜外表面未见酶反应颗粒,(一).
附表淋巴结淋巴细胞酶活性
讨论
DEN与AFB1均为烈性化学致癌物,应用DEN与AFB.诱发大鼠肝癌已广泛应用在实验研
究中.本研究采用连续饮用含DEN的饮水与Solt—Father改良法制造肝癌模型,从病理学证
实两模型均出现典型的肝癌癌前期形态学变化.即肝细胞异型性增生灶随着癌灶的形成与
扩大,肿瘤抗原首先作用在癌周淋巴结淋巴细胞,ATP酶,G一6一P酶,5一ND在淋巴细胞内
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布局位置,并且高度严密有序地存在发挥其重要的催化作用,使细胞内错综
复杂的生化代谢反应井然有序地进行.ATP酶位于细胞膜,被称作典型的质膜酶,故把它作为
质膜标志酶,是阳离子主动转运系统之一.正常情况下,利用A1P水解释放的能量逆着离子
140?
将细胞外的钾离子主动转运到细胞浓度差,将细胞内的钠离子主动转运到细胞外,
内,保持细
胞内外的化学梯度的跨膜电位.G一6一P酶为内质网标志酶,常定位在内质网,其活性强度
与内质网多寡及功能有关,其功能是参与细胞内RNA等蛋白质合成].实验性肝癌周淋巴结
淋巴细胞ATP酶与G一6一P酶活性下降共同导致淋巴结内淋巴细胞正常生理功能及增殖分
化能力下降,淋巴细胞数量与质量发生变化,导致机体免疫功能降低.5一ND是细胞膜的标
志酶之一,细胞化学证实5一ND为外位酶,是一种69kda蛋白质,借糖基脂磷酰基醇固定于质
膜,其功能催化嘌呤或嘧啶单磷酸的脱磷酸的作用及核苷经胞膜的运输本研究证
实了实
验性肝癌周淋巴结淋巴细胞5一ND括性明显增强,提示淋巴细胞内核酸代谢旺盛,与一些学
者检测肝癌患者血清中5一ND增高的结果一致,这在肝癌诊断上具有一定意义,其机理有待
进一步探讨.
电镜酶化学方法具有定位准确,特异性强,敏感性高的优点,本研究结果与我们其它研究
结果相似..本研究采用电镜酶细胞化学方法标记实验性肝癌周淋巴结淋巴细胞酶活性变
化可作为判定机体免疫状态的指标,为观察与研究实验性肝癌在其它受试因素条件下机体免'
疫水平有一定意义.
参考文献
H.B.E?,aJHlBAOXaHJtT口唧驯邱?【圳1982,82(4j5 Vionnemn^】.tilstochem铘0d舯19"14,翌(12):l128
Tollefsbo1]TCohenHJ.Mech.~elng如1985.30:53
DllsiudoR.TKamovskyM.】JHistochemCytochem,I,25(1j87 藜玉文.等上海实验动物科学,1993,13(4):206 蔡玉支.A.F.I~emuattcoe中国医科太学,1994.23(2):19 蔡玉文.HT.Pa,Sx.rm8肿瘤防治研究,1994.2l(】):4
?
?
毫
?
UltrastructuralLocalizationandActivity oftheLymphoproteaseontheLymphNodeAround theCancerofExperimentalLiverCarcinogenesis
CaiYuwen,etal
(p洲10rAnatmnyand?0印qd.,"llaeL/aoningCollegeofTn~htimkalChine~Medicine,sh邮g) 141?
ThelocalizatienandactivitiesofA?e,G一6一Paseand5一Nucleotidaseinlvn】Dlmesofthe
1)vaphnodesaroundCaln_cerinRatliverduringDENandAFBweI?studiedusingelectronellZy21~histo—
chemicallll~thods.
Theresultsshowed:(I)ReactiongranuksofA蹦lCouldbeseenclearlybem..aththecellm.
braheandendoplasmicreticulum,GranulesofG一6一pasewe?m~inlyobservedonthemu{?ofendo—
plasmicreticulumandmitochondrkaReactinggranulesof5一NuclcotidasecouldbefoundanthesI?{?
ofcell~rallO(2),nleactivitiesofAIaseandG一6一Pasebeconlelower,theactivityof5一Nu-
cleotidaseishidfler.
1heresultssuggestedthatenz~xneacti~iD-mayheImmunologicalnlaFkerinlymr~ocyteso
fthelp}I
nodesaroundcancerofexperimentallivercarcinogenesis.
KeywordsLivercancerDENAFB1Enz?~'necytochemistryElectronmicro— scope
范文五:人盆部淋巴结淋巴细胞酶超微结构定位与活性研究
CHIN ESE J OU RNAL O F ANA TOM Y Vol124 No13 2001 解剖学杂志 2001 年 24 卷 3 期
人盆部淋巴结淋巴细胞酶超微结构定位与活性研究
蔡 威 宋今丹
()中国医科大学卫生部细胞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沈阳 110001
2 + 摘要 目的 研究人盆部淋巴结淋巴细胞 Mg2A TP 酶 、G262P 酶 、5′2Nase 的定位与活性 。方法 :采用电镜酶细胞
2 + 2 + 化学方法观察 7 例人盆部淋巴结淋巴细胞 Mg2A TP 酶 、G262P 酶 、5′2Nase 的定位与活性 。结果 : Mg2A TP 酶主 要定位在淋巴细胞膜内侧 , G262P 酶主要定位在内质网 、线粒体膜相结构 ,5′2Nase 定位在细胞膜外表面 。结论 : 3 种
酶定位准确 ,颗粒清晰 ,酶反应特异性强 。应用电镜酶细胞化学方法可以检测酶活性变化 ,对判定机体免疫状态及对临床诊断与治疗具有一定意义 。
关键词 盆部淋巴系统 ;淋巴结 ;淋巴细胞
醋酸铀电子染色 。在 J EM21200 透射电镜下观 许多学者对盆部淋巴结的分布 、形态与肿
1 23 , 但 关 察 、摄片 。阴性组用去底物方法加以对照 。观 瘤转移关系等作了较为详尽的研究
于免疫淋巴细胞酶的定位与活性研究报道甚 察酶反应颗粒在淋巴细胞内的分布部位 。以酶 少 。本文应用电镜酶细胞化学方法对人盆部淋 反应颗粒大小 、数量多少 、密度大小等作为酶活
2 + ( 巴结 淋 巴 细 胞 内 Mg2三 磷 酸 腺 苷 酶 简 称 性判定依据 。 - 阴 性 , + 弱 阳 性 , + + 中 等 阳 2 + ) ( 性 , + + + 强阳性 。 Mg2A TP 酶、葡萄糖262磷酸酶 简 称 G262P
) () 酶5′2核苷酸酶 简称 5′2Nase的定位与活性作 2 结 果 了观察 。
2 + 211 Mg2A TP 酶 此酶主要定位在淋巴细1 材料和方法 胞膜内侧 。酶反应颗粒大小均匀 ,呈线性排列 , 111 对象 健康男性 3 例 ,女性 4 例 ,取髂总 密度大 ,排列规则 。淋巴细胞内质网及线粒体
( 等膜 相 结 构 也 可 见 此 酶 少 量 分 散 的 颗 粒 图 淋巴结 5 个 , 髂 外 淋 巴 结 2 个 , 髂 内 淋 巴 结 3
) 1。个 ,子宫旁淋巴结 4 个 ,直肠旁淋巴结 5 个 。4 112 方法 按 ByxBanoB 法。2 %多聚甲醛 12 2G262P 酶 此酶主要定位在内质网及线 ( ) 磷酸缓冲液 0 . 1 mol/ L P H7 . 2冷固定 1 h ,8 % 粒体 。在内质网表面此酶反应强阳性 ,酶颗粒 蔗糖 液 漂 洗 3 次 , 恒 冷 箱 切 片 机 切 片 , 厚 40 粗大 、密集 ,有的呈融合状 。在线粒体膜与嵴膜μm 。孵 育 液 配 制 : 双 蒸 水 4 . 4 ml , 0 . 2 mol/ L ( 表面此酶反应明显 ,颗粒粗大 ,排列密集 图 2 、 Tris 缓冲液 4 . 0 ml ,0 . 2 mol/ L 硫酸镁 0 . 1 ml ,
) 3。 2 . 08 mol/ L 蔗糖 1 . 2 ml , 2 %醋酸铅 0 . 3 ml 。 213 5′2Nase 此酶主要定位在淋巴细胞膜外 表2 + 用不 同 底 物 配 制 Mg2A TP 酶 、G262P 酶 、5′2 面 ,酶颗粒大小均匀 ,排列规则 ,呈线性分布 , 在Nase 三种孵育液 。37 ?, 孵育 30 min 。8 %蔗 内质网与线粒体等膜性部位也可见此酶少量 颗
() 糖液漂洗 3 次 。1 %锇酸后固定 30 min 。酒精 、 粒 图 4。每种酶在盆部不同部位淋巴结淋 巴
细胞内的定位与活性作了对比观察 ,未见明 显丙酮系列脱水 ,812 环氧树脂包埋 。L KB2 ?超
差异 ,结果见附表 。 薄切片机切片 。其中 1/ 2 不行电子染色 ,另1/ 2
附表 人盆部淋巴结淋巴细胞酶定位与活性
2 + G262P 酶 5′2Nase Mg2A TP 酶 子 直 子 直 子 直 反应部位 髂 骼 髂 髂 骼 髂 髂 骼 髂宫 肠 宫 肠 宫 肠 外 内 总 外 内 总 外 内 旁 旁 旁 旁 旁 旁 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细胞膜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内质网
线粒体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重要作用 。淋巴细胞膜上 5′2Nase 催化反应降 3 讨论 8 解产生的腺苷有助于 淋 巴 细 胞 的 游 走。以
2 + 研究观察到人盆部淋巴 311 Mg2A TP 酶上三种酶的定位与活性 ,与人腹腔淋巴结淋巴
2 + 9 结淋巴细胞 Mg2A TP 酶反应颗粒主要定位细胞酶定位与活性研究结果相似。
2 + 在细 胞 膜 内 侧 , 进 一 步 从 形 态 学 证 实 Mg2314 盆部淋巴结是盆腔器官恶性肿瘤累及与
10 A TP 酶是质膜标志酶的论点 。它的分布可能 转移部位 。研究表明,大肠癌患者盆腔淋巴
2 + 结淋巴细胞酶活性下降 。电镜酶细胞化学方法 与 Mg2A TP 酶通过水解 A TP ,进行逆化学梯
+ + 具有定位准确 ,特异性强 ,敏感性高等特点 。应 度的离子运输 ,维持细胞内 Na 、K 浓度的相
对稳定 ,保持细胞内 、外的渗透压平衡以及参与 用本法检测免疫淋巴细胞酶活性变化 ,对于正
确判定机体免疫状态 ,掌握机体细胞免疫水平 细胞膜离子通道的开和关 、细胞膜电位的变化 、
可能有意义 。 维持细胞内 、外环境稳定等对于细胞及整个机
体都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 。在内质网 、线粒体 2 + 参 考 文 献 等膜相结构也有 Mg2A TP 酶的分布是否提
示它 参 与 细 胞 内 能 量 转 换 、物 质 代 谢 等 功 1 刘执玉 . 淋巴学 .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6 ,
81,91 5 。 能吴爱如 . 妇科癌瘤的淋巴结转移 : 生物学概念及治 2 312 G262P 酶是细胞内糖元异生作用中的重疗意义 . 妇 科 肿 瘤 问 题 . 北 京 : 人 民 卫 生 出 版 社 ,
1992 ,315,358 要酶之一 ,通常被定位在内质网表面 ,其活性强 江 森 . 卵巢恶性肿瘤. 见山东省人民医院等主编 . 6 度与内质网多寡及功 能 状 态 有 关。本 研 究 实用妇科 学 . 济 南 : 山 东 人 民 出 版 社 , 1976 , 247 , 3 表明在淋巴细胞内质网数量多 ,网腔较大的部 299 位 G262P 酶颗粒粗大 ,呈连续排列 ,有的呈融合Ъухвалов ИБ. УлитраИ Toимия Фосгидроз. Арх
АнатГистЭмбр,1982 ,82 :5 状 。在内质网腔较窄的部位 ,酶颗粒细小 ,分散 4 + + 祁 鸣 、薛京伦 . Na 、K2A TP 酶的特性研究及其 存在 。可能与淋巴细胞的糖代 谢 状 态 不 同 有 应用.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进展 ,1986 ,3 :22 汤雪5 关 。在线 粒 体 膜 与 嵴 膜 也 见 G262P 酶 反 应 颗 明 . 超微结构酶细胞化学技术的建立和应用 . 细胞
) (生物学杂志 . 1985 ,7 增刊:3 粒 ,它可能参与线粒体内代谢 , 能 量 转 换 等 功
6 Mo nnero n A. Ult rast ruct ural st udy of membranbound 能 。
enzymes in t hymocytes. Histochem Cytochem , 1974 , 313 5′2Nase 5′2核苷酸酶是细胞膜的标志酶
之一 , 细 胞 化 学 研 究 证 实 5′2Nase 为 外 位 酶 。 7 22 :1128
U sitalo R T. Karnovsky MJ . Surface localizatio n of 5′2 即此酶定位在细胞膜外表面 ,面向细胞外环境 7 并对细胞外底物进行作用,本研究证实淋巴 Nucleotidase o n t he mouse lymp hocyte. J Histochem 细胞膜外表面有强反应的 5′2Nase 定位 , 表明 Cytochem ,1997 ,25 :87 8 蔡玉文 , ПepeвашиКовАГ. 人腹腔淋巴结淋巴细胞 此酶在细胞重新利用核苷 ,催化嘌呤或嘧啶单
磷酸的脱磷酸作用及核苷经胞膜的运转方面有
9
( ) ( ) 酶超微结构定位 .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1994 ,23 2: . 中国肛肠病杂志 ,1996 ,16 4: 巴细胞酶活性研究
19 3
10 蔡玉文 . райхЛИнкт. 大肠癌患者癌周淋巴 结 淋
S TUD Y ON UL TRA S TRU C TU RAL L OCAL IZA T ION
AND AC T IV I T Y O F T H E L YM P HO PRO T EA S E
O F HU MAN P EL V IC L YM P H NOD ES
Cai Wei ,So ng J indan
( )Key L aboratory of Cel l B iology , Chi n a M edical U ni ve rsi t y , S heny a n g 110001
2 + Objective : To investigate t he localizatio n and activity of Mg2A TPase , G262Pase and 5′2Nase in lym2p hocytes of t he human pelvic lymp h no des. Met ho ds : By using t he elect ro n enzyme cytochemical
2 + met ho d ,t he localizatio n and activity of Mg2A TPase , G262Pase and 5′2Nase were o bserved in lymp ho2
2 + cytes of 7 human pelvic lymp h no des. Result s : The reactio n granules of Mg2A TPase co uld be seen clearly beneat h t he cell membrane and endoplasmic reticulum granules of G262Pase were mainly o b2 served o n t he surf ace of endoplasmic reticulum and mitocho ndria Reactio n granules of 5′2Nase co uld be fo und o n t he surf ace of cell membrane Co nclusio n : All t hese 3 enzymes are accurately localized wit h high sensitivit y and st ro ng specificit y The enzymes activities can be tested in t he lymp hocytes to deter2
mine t he patient′s immunological co nditio n and p rovide t he basis fo r clinica diagno sis and t reat ment .Key wordspelvic lymp h system ;lymp h no des ;lymp hocyte
图版说明
2 + ( ) ( ) 1 Mg2A TP 酶 : ?处示淋巴细胞膜内侧 ,酶反应呈强阳性 , + + + 。N2细胞核 以下同。( ) 2 G262P 酶 : ?处示淋巴细胞内质网表面 ,酶反应呈强阳性 , + + + 。
( ) 3 G262P 酶 : ?处示淋巴细胞线粒体膜与嵴膜表面 ,酶反应呈强阳性 , + + + 。
( ) 4 5′2Nase : ?处示淋巴细胞膜外表面 ,酶反应呈强阳性 。+ + + 。
解剖学杂志 2001 年 24 卷 3 期
欢迎订购《解剖学杂志》
《解剖学杂志》创刊于 1964 年 8 月 ,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 ,中国解剖学会主办 ,邮局发行 ,邮发代号 42380 , 为双月刊 ,属国家级刊物 ,每本定价 5100 元 ,全年 30100 元 ,欢迎前往邮局订购 。
《解剖学杂志》曾两次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评为核心期刊 。该总览统计了全国 131 个学科的 10 331 种 中文期刊 ,采用目前国际公认和通用的文献量 、文摘率及引用率等综合评审评选出 1578 种核心期刊 。总览每隔 4
() 年组织一次评选 1992 年为第一次,本次继 1992 年被评为中国核心期刊后 ,2000 年又第三次被确认为核心期刊 。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doc】北京鸭淋巴结毛细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