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 数据收集整?理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学情分析
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能正确地进?行计数,所以填写统?计表时不会?感到太困难?,其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整理数据,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较?多的生活经?验,能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分析,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体会统计的?作用。本单元教材?选择了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生的校服?、讲故事比赛?、春游的人数?情况统计等?,同时渗透一?些生活基本?常识,使学生明确?统计的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对统?计数据的初?步分析。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要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
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情感态度: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使学生亲历?统计的过程?,在统计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3课时
1(数据收集整?理????????????2课时
2(练习一???????????????,课时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认?识表内除法?,包括平均分?、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这是学习除?法计算的开?始,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二)以及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利用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物的实践?经验。为此,教学时要借?助教材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机会。单元主题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熟悉?的具体情境?——参观科技园?的准备活动?。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平均分”,了解“每份同样多?”的生活实例?,通过直观操?作展示了除?法在应用时?的两种实际?操作的方法?,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生活,消除学生因?为第一次接?触除法而产?生的陌生感?,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数学思考: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获得使用数?学的成功经?验,逐步形成用?数学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问题解决: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12课时
1(除法的初步?认识??????????????6课时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5课时
3(整理和复习?????????????????1课时
第三单元 图形的运动?
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三部分内容?:认识轴对称?、平移和旋转?、剪一剪等。这些内容都?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
轴对称、平移和旋转?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二年级学生?的能力差别?比较大,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也?有不同的层?次,对空间图形?的理解水平?参差不平,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对不同的学?生课时目标?也应有不同?的要求。本单元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变换?,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教学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物?体,注重实践活?动的丰富多?样性,帮助学生发?展空间观念?,使学生能在?不同数学活?动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可以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学会?辨认轴对称?图形;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数学思考: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能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问题解决: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情感态度: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教学重点:从实物对称?抽象出轴对?称图形,感知旋转与?平移现象。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区别旋转与?平移现象,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课时安排:4课时
1(轴对称图形?的认识???????,课时
2(平移和旋转?,课时???????,课时
3(实践活动:剪一剪???????,课时
4(练习七????????????,课时
第四单元 表内除法(二)
教材分析
表内除法(二)是在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本单元的学?习属于《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
域的内容?,在《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首先是对表?内除法(一)单元除法意?义的巩固,其次是为三?年级学习“多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做好?知识储备。着重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综合应用表?内乘除法的?计算技能解?诀一些简单?和稍复杂的?涉及乘、除运算的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善于模仿。但注意力较?弱,解决问题能?力欠缺,对应用题不?能很好地去?分析。所以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主要采?用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玩?中体验,玩中创造。在游戏中让?学生理解教?材中比较抽?象的内容,同时将所学?课本知识生?活化。在平日的教?学中,应注重营造?愉悦、欢快的学习?氛围,运用多种活?动增强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使他们在亲?身体验中进?行有效的学?习,保持他们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理解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解决一个数?里有几个几?的用除法计?算的实际问?题是本单元?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学中,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通过例题和?相关的练习?,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求平均?分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让学生经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数学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尝试运用分?析、推理和转化?的学习方法?。
问题解决:使学生学会?综合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简单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1、使学生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
2、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应用分析推?理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课时安排:5课时
1(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2课时
2(解决问题????????????????2课时
3(整理和复习????????????????1课时
第五单元: 混合运算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习?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包括只含同?一级的混合?运算,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以及用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情境,体验运算顺?序规定的合?理性,帮助学生理?解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解决问题主?要是将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转化成混合?运算的应用?题,运用括号,能使列出的?综合算式与?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相一致,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学情分析
运算顺序是?人们共同遵?循的计算规?则,是一整套合?理的规定。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会了?加、减、乘、除的基础知?识,懂得简单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有一定的计?算基础,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先乘除、后加减”“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里?的算式”的运算顺序?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在让学生独?立计算时进?行演绎推理?,经历“观察算式——回忆运算顺?序——规划
计算步?骤——按次序进行?计算——反思并积累?体会”的过程,既发展了他?们数学思考?的能力,又提升了掌?握运算顺序?的水平。以观察、比较、分组讨论、推理和应用?及口算、听算为主线?。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留给学生学?习思考的空?间。采用问题——发现法与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积极?主动获得新?知。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二级运算的?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学会计算含?有乘除混合?以及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
数学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问题解决: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掌握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和敢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审题?、仔细验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能联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两步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在认识和理?解混合运算?顺序的过程?中,积累学习的?经验,形成计算技?能,并且能用两?步计算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7课时
1(混合运算????????4课时
2(解决问题????????2课时
3(整理和复习????????1课时
第六单元: 有余数的除?法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内容包?括体会余数?的含义及利?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两大部分?内容。教材注重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具体情?境,选择数目小?,学生熟悉的?事物作为例?题,配以实物图?,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学情分析
本单元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学过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包括有?余数除法的?认识和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以及?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学生在前一?阶段刚学会?表内除法,已经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但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想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变,就要借助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自?去实验,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时,应该根据知?识的系统性?以及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使学生通过?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获取知?识,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掌握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
数学思考:通过例题教?学,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使学生感悟?到人民的卓?越智慧,提高审美意?识。
问题解决: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加强概念,掌握算法,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让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展开学习,激发学
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重点: 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课时安排:9课时
1(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4课时 2(解决问题?????????????3课时 3(整理和复习?????????????1课时 4(小小设计师?????????????1课时
第七单元 万以内数的?认识
教材分析
教材先通过?向学生介绍?熟悉的体育?场的容量,从而引出万?以内数的认?识。教材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与心理发?展规律,按从易到难?螺旋上升的?编排原则,创设了一幅?幅现实的、有数学意义?的画面,让学生认识?千、万,知道万位,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法?,而且懂得对?于较大的数?,可以一百一?百或一千一?千地数,它不仅是进?行大数计算?的基础,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为更大的计?数单位的教?学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百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掌握了百以?内的计数单?位名称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能够明确“满十进一”的计数方法?,并能体会数?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本学期将认?数的范围扩?展到万以内?。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为学生?学习多位数?的认识打好?基础。在整数的认?识过程中,本单元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它不仅是进?行大数计算?的基础,而且对实际?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因为万以内?的数需要大?量关于数的?认识的直接?经验,而二年级学?生的经验有?限,尤其对万以?内数的组成?和计数单位?等,学生在读、写大数时可?能会出现错?误,这往往与数?的概念不清?楚、数的感受不?丰富有关。教学时,应留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教学计数单?位认识时,更多地是让?学生利用前?面的知识进?行迁移类推?。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经历数数的?过程,能认识万以?内的数,结合实际物?体知道这些?数的组成与?分解。
数学思考:经历估一估?、数一数、想一想、认一认、说一说、拿一拿、比一比等数?学实践活动?,体验感受万?以内数的大?小,培养数感。
问题解决:初步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认识“万位”及其位值,能说出万以?内各数位的?名称及相邻?数位之间的?进率,能掌握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情感态度:进一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经历与他人?交流活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
1(会数100?00以内的?数,探索万以内?的数的读法?、写法及数的?组成。
2(能比较万以?内的数的大?小。
3(会口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
教学难点:1(体会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2(掌握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法?。
3(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课时安排:14课时
1(1000以?内数的认识??????4课时
2(10000?以内数的认?识 ????6课时
3(整百、整千数加减?法????3课时
3(整理和复习?????????1课时
第八单元 克和千克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初次学习?质量单位。它的主要内?容有:认识克和千?克、解决问题。其中“克和千克的?认识”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克与千克是?比较抽象的?知识,必须依靠学?生的体验去?感知知识,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材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实际操?作活动进行?感知。“解决问题”则注重对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并?联系实际,使学生初步?体验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常用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的基?础上,来学习常用?的质量单位?。二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需要在操作?中充分地感?知,并逐步达到?完善。同时,这部分内容?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它的实践性?比较强,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建立在操作?的基础上,提供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为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特别注意让?学生亲身体?会,感受克与千?克的不同,帮助学生建?立质量观念?,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并?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了解克、千克的实际?意义及1千?克,1000克?。
数学思考: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渗透数学模?型思想。
问题解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根据具体?物体选择恰?当的质量单?位,培养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1(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2(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难点: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课时安排:4课时
1(认识克???????????1课时
2(认识千克??????????1课时
3(解决问题??????????1课时
4(练习二十??????????1课时
范文二: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教材分析解析
第一单元 数据收集整理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学情分析
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能正确地进行计数,所以填写统计表时不会感到太困难,其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整理数据,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较多的生活经验,能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分析,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体会统计的作用。本单元教材选择了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生的校服、讲故事比赛、春游的人数情况统计等,同时渗透一些生活基本常识,使学生明确统计的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对统计数据的初步分析。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要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情感态度: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使学生亲历统计的过程,在统计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3课时
1(数据收集整理????????????2课时
2(练习一???????????????,课时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认识表内除法,包括平均分、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这是学习除法计算的开始,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二)以及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利用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物的实践经验。为此,教学时要借助教材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机会。单元主题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熟悉的具体情境——参观科技园的准备活动。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平均分”,了解“每份同样多”的生活实例,通过直观操作展示了除法在应用时的两种实际操作的方法,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生活,消除学生因为第一次接触除法而产生的陌生感,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数学思考: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获得使用数学的成功经验,逐步形成用数学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问题解决: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12课时
1(除法的初步认识??????????????6课时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5课时
3(整理和复习????????????????1课时
第三单元 图形的运动
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三部分内容:认识轴对称、平移和旋转、剪一剪等。这些内容都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
轴对称、平移和旋转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二年级学生的能力差别比较大,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也有不同的层次,对空间图形的理解水平参差不平,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对不同的学生课时目标也应有不同的要求。本单元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变换,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教学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物体,注重实践活动的丰富多样性,帮助学生发展空间观念,使学生能在不同数学活动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可以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学会辨认轴对称图形;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数学思考: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能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问题解决: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情感态度: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教学重点:从实物对称抽象出轴对称图形,感知旋转与平移现象。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区别旋转与平移现象,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课时安排:4课时
1(轴对称图形的认识???????,课时
2(平移和旋转,课时???????,课时
3(实践活动:剪一剪???????,课时
4(练习七????????????,课时
第四单元 表内除法(二)
教材分析
表内除法(二)是在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本单元的学习属于《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的
内容,在《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首先是对表内除法(一)单元除法意义的巩固,其次是为三年级学习“多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做好知识储备。着重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综合应用表内乘除法的计算技能解诀一些简单和稍复杂的涉及乘、除运算的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善于模仿。但注意力较弱,解决问题能力欠缺,对应用题不能很好地去分析。所以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主要采用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玩中体验,玩中创造。在游戏中让学生理解教材中比较抽象的内容,同时将所学课本知识生活化。在平日的教学中,应注重营造愉悦、欢快的学习氛围,运用多种活动增强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使他们在亲身体验中进行有效的学习,保持他们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理解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解决一个数里有几个几的用除法计算的实际问题是本单元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学中,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通过例题和相关的练习,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求平均分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让学生经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数学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尝试运用分析、推理和转化的学习方法。
问题解决:使学生学会综合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简单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1、使学生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
2、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应用分析推理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课时安排:5课时
1(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2课时
2(解决问题????????????????2课时
3(整理和复习???????????????1课时
第五单元: 混合运算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习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包括只含同一级的混合运算,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以及用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情境,体验运算顺序规定的合理性,帮助学生理解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解决问题主要是将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转化成混合运算的应用题,运用括号,能使列出的综合算式与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相一致,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学情分析
运算顺序是人们共同遵循的计算规则,是一整套合理的规定。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会了加、减、乘、除的基础知识,懂得简单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有一定的计算基础,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先乘除、后加减”“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里的算式”的运算顺序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在让学生独立计算时进行演绎推理,经历“观察算式——回忆运算顺序——规划计算步骤—
—按次序进行计算——反思并积累体会”的过程,既发展了他们数学思考的能力,又提升了掌握运算顺序的水平。以观察、比较、分组讨论、推理和应用及口算、听算为主线。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留给学生学习思考的空间。采用问题——发现法与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积极主动获得新知。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二级运算的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学会计算含有乘除混合以及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
数学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问题解决: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掌握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和敢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审题、仔细验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能联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两步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在认识和理解混合运算顺序的过程中,积累学习的经验,形成计算技能,并且能用两步计算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7课时
1(混合运算????????4课时
2(解决问题????????2课时
3(整理和复习???????1课时
第六单元: 有余数的除法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内容包括体会余数的含义及利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两大部分内容。教材注重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具体情境,选择数目小,学生熟悉的事物作为例题,配以实物图,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学情分析
本单元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学过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包括有余数除法的认识和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以及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学生在前一阶段刚学会表内除法,已经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但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想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变,就要借助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自去实验,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时,应该根据知识的系统性以及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使学生通过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获取知识,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掌握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
数学思考:通过例题教学,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使学生感悟到人民的卓越智慧,提高审美意识。
问题解决: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加强概念,掌握算法,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让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展开学习,激发学
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重点: 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课时安排:9课时
1(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4课时 2(解决问题?????????????3课时 3(整理和复习????????????1课时 4(小小设计师????????????1课时
第七单元 万以内数的认识
教材分析
教材先通过向学生介绍熟悉的体育场的容量,从而引出万以内数的认识。教材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与心理发展规律,按从易到难螺旋上升的编排原则,创设了一幅幅现实的、有数学意义的画面,让学生认识千、万,知道万位,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法,而且懂得对于较大的数,可以一百一百或一千一千地数,它不仅是进行大数计算的基础,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为更大的计数单位的教学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百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掌握了百以内的计数单位名称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能够明确“满十进一”的计数方法,并能体会数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本学期将认数的范围扩展到万以内。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为学生学习多位数的认识打好基础。在整数的认识过程中,本单元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它不仅是进行大数计算的基础,而且对实际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因为万以内的数需要大量关于数的认识的直接经验,而二年级学生的经验有限,尤其对万以内数的组成和计数单位等,学生在读、写大数时可能会出现错误,这往往与数的概念不清楚、数的感受不丰富有关。教学时,应留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教学计数单位认识时,更多地是让学生利用前面的知识进行迁移类推。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经历数数的过程,能认识万以内的数,结合实际物体知道这些数的组成与分解。
数学思考:经历估一估、数一数、想一想、认一认、说一说、拿一拿、比一比等数学实践活动,体验感受万以内数的大小,培养数感。
问题解决:初步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认识“万位”及其位值,能说出万以内各数位的名称及相邻数位之间的进率,能掌握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情感态度:进一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经历与他人交流活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
1(会数10000以内的数,探索万以内的数的读法、写法及数的组成。
2(能比较万以内的数的大小。
3(会口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
教学难点:1(体会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2(掌握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法。 3(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课时安排:14课时
1(1000以内数的认识?????4课时 2(10000以内数的认识 ????6课时 3(整百、整千数加减法????3课时
3(整理和复习????????1课时
第八单元 克和千克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初次学习质量单位。它的主要内容有:认识克和千克、解决问题。其中“克和千克的认识”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克与千克是比较抽象的知识,必须依靠学生的体验去感知知识,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材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实际操作活动进行感知。“解决问题”则注重对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并联系实际,使学生初步体验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常用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的基础上,来学习常用的质量单位。二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需要在操作中充分地感知,并逐步达到完善。同时,这部分内容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它的实践性比较强,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建立在操作的基础上,提供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为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特别注意让学生亲身体会,感受克与千克的不同,帮助学生建立质量观念,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并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了解克、千克的实际意义及1千克,1000克。
数学思考: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渗透数学模型思想。
问题解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根据具体物体选择恰当的质量单位,培养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1(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2(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难点: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课时安排:4课时
1(认识克???????????1课时
2(认识千克??????????1课时
3(解决问题??????????1课时
4(练习二十??????????1课时
古今名言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声明
访问者可将本资料提供的内容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不得侵犯本文档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谢谢合作~
范文三: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
知识点一:总体、样本的概念
1.总体:要考察的全体对象称为总体 .
2.个体: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称为个体 .
3.样本:被抽取的那些个体组成一个样本 .
4.样本容量:样本中个体的数目叫样本容量(不带单位) .
注意:为了使样本能较好地反映总体的情况,除了要有合适的样本容量外,抽取时还要尽量使 每一个个体都有同等的机会被抽到 .
知识点二: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
调查的方式有两种: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
1.全面调查:考察全面对象的调查叫全面调查 . 全面调查也称作普查,调查的方法有:问卷调 查、访问调查、电话调查等 .
全面调查的步骤:
(1)收集数据;
(2)整理数据(划记法) ;
(3)描述数据(条形图或扇形图等) .
2.抽样调查:若调查时因考察对象牵扯面较广,调查范围大,不宜采用全面调查,因此,采用 抽样调查 . 抽样调查只抽取一部分对象进行调查,然后根据调查数据推断全体对象的情况 .
抽样调查的意义:
(1)减少统计的工作量;
(2)抽样调查是实际工作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调查方式,它是总体中抽取样本进行调查,根 据样本
来估计总体的一种调查 .
3.判断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的方法在于:
①全面调查是对考察对象的全面调查,它要求对考察范围内所有个体进行一个不漏的逐个准确 统计;而抽样调查则是对总体中的部分个体进行调查,以样本来估计总体的情况 . ②注意区分“总 体”和“部分”在表述上的差异 . 在调查实际生活中的相关问题时,要灵活处理,既要考虑问题本 身的需要,又要考虑实现的可能性和所付出代价的大小 .
1.一般我们称落在不同小组中的数据个数为该组的频数, 频数与数据总数的比为频率 . 频率 反映了各组频数的大小在总数中所占的分量 .
注意:(1)所有频数之和一定等于总数; (2)所有频率之和一定等于 1.
2. 数据的频数分布表反映了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出现的频数, 从而反映了在一组数据中各数 据的分布情况 . 要全面地掌握一组数据,必须分析这组数据中各个数据的分布情况 .
知识点三:频数分布直方图与频数折线图
1.在描述和整理数据时,往往可以把数据按照数据的范围进行分组,整理数据后可以得到频数 分布表,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用横轴表示数据范围,纵轴表示各小组的频数,以各组的频数为高
画出与这一组对应的矩形,得到频数分布直方图 .
2.条形图和直方图的异同:
直方图是特殊的条形图,条形图和直方图都易于比较各数据之间的差别,能够显示每组中的具
体数据和频率分布情况 .
直方图与条形图不同,条形图是用长方形的高(纵置时)表示各类别(或组别)频数的多少,
其宽度是固定的;直方图是用面积表示各组频数的多少(等距分组时可以用长方形的高表示频数) ,
长方形的宽表示各组的组距,各长方形的高和宽都有意义 . 此外由于分组数据都有连续性,直方图
的各长方形通常是连续排列,中间没有空隙,而条形图是分开排列,长方形之间有空隙 .
3.频数折线图的制作一般都是在频数分布直方图的基础上得到的,具体步骤是:首先取直方图
中每一个长方形上边的中点;然后再在横轴上取两个频数为 0的点(直方图最左及最右两边各取一
个,它们分别与直方图左右相距半个组距) ;最后再将这些点用线段依次连接起来,就得到了频数折
线图 .
4.频数分布直方图的画法:
(1)找到这一组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2)求出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
(3)确定组距,分组;
(4)列出频数分布表;
(5)由频数分布表画出频数分布直方图 .
5.画频数分布直方图的注意事项:
(1)分组时,不能出现数据中同一数据在两个组中的情况,为了避免,通常分组时,比题中要
求数据单位多一位 . 例如:题中数据要求到整数位,分组时要求数据到 0.5即可 .
(2)组距和组数的确定没有固定的标准,要凭借数据越多,分成的组数也就越多,当数据在
100以内时,根据数据的多少通常分成 5~12组 .
四 . 计数
科学计数法
科学计数法表示一个数就是把一个数写成 a ×10n 的形式, 其中 1≤ |a|<10,n为正整数且 n="">10,n为正整数且>
等于这个数的整数部分的位数减去 1.
(1)当它表示一个绝对值大于 10的数时, n 为正整数且 n 的值等于这个数的整数部分的位数
减去 1.
(2)当它表示一个绝对值小于 10
1的数时, n 为负数且 n 的绝对值等于这个数的第一个非零数 前面的零的个数(包括小数点后面的零) .
近似数和有效数字
(1)有效数字:对于一个近似数,从左边第一个不为 0的数字起,到精确到的数位为止,所有
的数字都是这个数的有效数字 .
(2)精确度:一个近似数,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说这个近似数精确到哪一位 .
近似数的精确度有两种形式:①精确到某一位;②保留几个有效数字 .
(3)用科学计数法表示近似数:一个绝对值比较大的的整数取近似值时,如果整数位数多于保
留的有效数字的个数,或表示整十、整百??的近似数,一般用科学计数法表示 .
注意:在说明一个数的精确度时,主要看最后一个有效数字的位数,在哪一位精确度就说成精
确到哪一位,对于科学计数法表示的数应注意将其还原为原来的数后,再确定它的精确度 .
3. 数学中常见的信息统计图
常见的统计图有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除此之外,媒体中还常见一些形象统 计图 .
(1)如何利用统计图中的信息
对统计图的利用,首先应明白统计图所反映的是关于哪个量的信息,并且其基本数量单位是什 么, 还要懂得统计图是用何种方式来显示数量的大小 . 从统计图中读出的信息, 为以后发展提供参考, 或者得出一定的归纳性的结论 . 在这里度量单位应加以重视 .
(2)如何制作形象的统计图
制作统计图的关键是选择什么样的直观形象来反映所统计的数量, 并且要在直观图上注明数字, 数字单位也要在图中注明 . 至于数量的多少可以用大小、高低或多少来表示 .
(3)如何有效估计
估计的关键是确定一个参照物,再确定度量,经过大致的测量,运用简单的数学运算来进行估 计,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角度、或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去进行估计、验证 .
五、应注意的问题
1.用 10的负整数指数幂表示一个较小的数时,若小数点后连续零的个数为 n ,则 10的指数为 -(n+1) .
2.用科学计数法表示一个近似数时, 10的整数次幂前的系数是只带一位整数的小数,它有几 位数这个近似数就有几个有效数字 .
3.应当学会根据不同的问题,进一步体会不同统计图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方法把杂乱无章的数 据整理得简洁、醒目和富有个性 .
5.注意收集数据、处理数据等过程的真实性和科学性 .
6. 常见的思维误区
(1)在科学计数法表示绝对值较大或较小的数时,常会出现以下错误认识:
① n 的正负写错了;
② a 的值不是 1~10之间 .
(2)近似数与有效数字的常见误区有:
①较大数中的精确度确定有错误;
②较大数中的近似数取的不对, 前者易与较小数的情形混淆, 后者常出现以较小数替代原数 . (3)对于辨图、作图、分析图表问题,常出现以下错误:
①不会分析、识图,不知从何入手;②不仔细分析,盲目得出结论;③制作图表粗糙、不精确 . 四、考点精析
考点 1:感受小数 ------认识百万分子一
例 1 (2006年江西省) 某运动场的面积为 300 m2, 则它的万分之一的面积大约相当于 () A. 课本封面的面积 B. 课桌桌面的面积
C. 黑板表面的面积 D. 教室地面的面积
练习 1:(1) (辽宁锦州市)锦州市宝石广场占地面积约为 12555米 2,它的面积与一个班级教 室面积的倍数关系,下列最接近的是 ()
A.40倍 B.80倍 C.100倍 D.150倍
(2) (2006年江苏淮安市)巳知某种型号的纸 100张厚度约为 lcm ,那么这种型号的纸 13亿张 厚度约为()
A. 1.3×107km B. 1.3×103km C. 1.3×102km D. 1.3×10km
例 2 (1) (2006年浙江诸暨市)国家质检总局出台了国内销售的纤维制品甲醛含量标准 , 从 2003年 1月 1 日起正式实施 . 该标准规定 :针织内衣 . 床上用品等直接接触皮肤的制品 , 甲醛含量应在 百万分之七十五以下 . 百万分之七十五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应写成 ( )
A . 75×10-7; B . 75×10-6; C . 7.5×10-6; D . 7.5×10-5
(2) (2006年山西临汾市) 2006年 5月 20 日,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混凝土重力坝三峡大坝浇筑
完成. 建成后, 三峡水库库容总量为 39 300 000 000立方米. 用科学计数法表示库容总量为 ________
立方米.
练习 2:(1)(2006年四川眉山市 ) 已知空气的密度为 0.001239克 /厘米 3,用科学计数法表示是
________克 /厘米 3.
(2)(2006年北京市海淀区) 据媒体报道, 我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巨大损失, 每年高达 680000000
元,这个数用科学计数法表示正确的是( ) A.6. 8×109元 B.6. 8×108元 C.6. 8×107元 D.6. 8×106元
考点 3:近似数
例 3 (2006年广东深圳市)今年 1---5月,深圳市累计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216.5 8亿元,
数据 216.58亿是精确到( )
A. 百亿位 B. 亿位 C. 百万位 D. 百分位
练习 3:下列问题中,哪些数据是准确数,哪些是近似数?近似数各精确到哪一位?
(1)某校七年级 4班有 40名同学,平均身高约为 1.56米,平均体重约为 50.6千克 .
(2)某商场 5月份的营业额约为 30万元,该商场经理的年收入约为 1.5万元 .
考点 4:有效数字
例 4 (2006年辽宁锦州市) 2005年 10月 17日新华网报道:“5天前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启航
的神舟六号飞船,在平安飞行 115小时 32分后重返神州 .”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神舟六号飞船飞行的时
间是 ____秒 (保留三个有效数字 ).
练习 4:(1)鲁迅先生十分重视精神文化方面的消费,据史料记载,他在晚年用于购书的费用
约占收入的 15. 6%, 则近似数 15.6%有 _______个有效数字 .
(2) (2006年湖北咸宁市)随意丢弃塑料袋,会对环境产生不良的影响.某班环保小组经抽样
调查得知平均每个家庭一周内丢弃 15个塑料袋.我市约有 75万个家庭,全市每周丢弃的塑料袋的
个数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约为 个(结果保留两个有效数字) .
《生活中的数据》测试
一、 精心选一选 :(本大题共 10小题,每题 3分,共 30分 . 在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是符合题意的 . 把所选项前的字母代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 相信你一定会选对! )
1. 下面的数据中,是精确数字的是( ) .
(A )中国人口约为 1223890000人 (B )俄罗斯的国土面积约为 17070000km 2
(C )小明有 5枝钢笔 (D )去年全年约有 92天是晴天
2. (2007年呼和浩特)某种生物孢子的直径为 0.00063m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
(A ) 30.6310m -?
(B ) 46.310m -? (C ) 36.310m -? (D ) 56310m -?
3. 纳米技术是 21世纪新兴技术,纳米是一个长度单位, 1 纳米等于 1m 的 10亿分之一,关系式 :1
纳米=10n
-m 中, n 应该是( )
(A ) 10 (B ) 9 (C )-9 (D ) -10
4. (2007年沈阳)沈阳市水质监测部门 2006年全年共监测水量达 48909.6万吨,水质达标率为
100%.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 2006年全年共监测水量约为( )万吨(保留三个有效数字)
(A ) 4.89×104 (B ) 4.89×105 (C ) 4.90×104 (D ) 4.90×105
5. 数 0.036 01四舍五入到万分位后的近似数的有效数字是( )
(A ) 0 0 3 6 (B ) 0 3 6 (C ) 0 3 0 6 (D ) 3 6 0
6. 某班在组织学生议一议:测量 1张纸大约有多厚 .
出现了以下四种观点,你认为较合理且可行的观点是 ( )
(A)直接用三角尺测量 1张纸的厚度 ;
(B)先用三角尺测量同类型的 2张纸的厚度 ;
(C)先用三角尺测量同类型的 50张纸的厚度 ;
(D)先用三角尺测量同类型的 1000张纸的厚度 .
7. 今年 1— 5月份, 深圳市累计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216.58亿元, 数据 ( ) .
(A)百亿位 (B)亿位 (C)百万位 (D)百分位
8. 一名宇航员向地球总站发回两组数据:甲、 乙两颗行星的直径分别为 46.110?千米和 4
6.1010?千
米,这两组数据之间( )
(A)有差别 (B)无差别 (C)差别是 40.00110?千米 (D)差别是 100千米
9. 用四舍五入得到近似数 0.470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精确到万位,有 3个有效数字 (B )精确到万分位,有 4个有效数字
(C )精确到十万分位,有 3个有效数字 (D )精确到十万分位,有 4个有效数字
10. 在课本的《世界新生儿图》中,如果画的 A 国比 B 国大,那么说明 A 国比 B 国( ) .
(A )国土面积大 (B )人口多
(C )新生儿数多 (D )新生儿数多,国土面积大
二、 细心填一填 :(本大题共有 10小题,每题 3分,共 30分.请把结果直接填在题中的横线上.只
要你理解概念,仔细运算,积极思考,相信你一定会填对的! )
11. 1本 100页的书大约 0.5cm 厚,则一张纸厚 ____________m.(用科学记数法表示)
12. 一根竹竿长 3.649米,精确到十分位是 米 .
13. 某种油漆中的染料颗粒的直径大约为 1.25×510-米,如果将若干个这种染料颗粒排成一排,其长
度恰好为 1米,那么这一排颗粒的个数大约为 ______________个 .
14. (2007年龙岩)龙岩市有着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据报道,去年我市接待游客 4340800人次,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约为 人次. (保留两个有效数字)
15. 某地图的比例尺为 1:1000 000, 如果有人在地面上行走了 2000米 , 那么在地图上的距离为 米 (结果用科学记数法表示 ).
16. 下图是根据我市 2002年至 2006年财政收入绘制的折线统计图,观察统计图可得:同上年相比
我市财政收入增长速度最快的年份是
年,比它的前一年增加 亿元.
年份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17. 线段 AB 的长度精确到 10
厘米是___厘米,有___个有效数字 .
18. 52.68亿精确到
19. 用四舍五入法,按保留两个有效数字的要求,对 475301取近似值,所得的近似数的有效数字为 _____________.
20.
三、 认真答一答 :(本大题共 5小题,共 36分 . 只要你认真思考 , 仔细运算 , 一定会解答正确的 ! ) 21. (8分)一种塑料颗粒是边长为 1mm 的小正方体,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用科学记数法表 示)若用这钟塑料颗粒制成一个边长为 1m 的正方体塑料块,要用多少个颗粒?
22. (8分)下面是在博物馆里的一段对话管理员:
小姐,这个化石有 800 002年了 .
参观者:你怎么知道得这么精确?
管理员:两年前,有个考古学家参观过这里,他说这个化石有 80万年了,现在,两年过去了,所 以是 800 002年 . 管理员的推断对吗?为什么?
23. (10分)阅读材料后填空:在生活中人们常用 “ 细如发丝 ” 来形容物体非常非常微小,自从扫描隧 道显微镜发明以后, 世界上便诞生了一门新学科, 这就是 “ 纳米技术 ”. 纳米是一种长度单位, 它用 来表示微小的长度, 1纳米是 1微米的千分之一, 1纳米是 1米的 10亿分之一, 1纳米相当于 1根头发丝的六百万分之一 .VCD 光碟是一个圆形薄片,它的两面有用激光刻成的小凹坑,坑的宽 度只有 0.4微米 . (4分)
⑴ 1纳米 =_____米; 1微米 =_____米;
⑵ 这种小凹坑的宽度有_____纳米, 1根头发丝约有____纳米 .
24. (10分)下图是明明作的一周的零用钱开支的统计图 (单位 :元 )
分析上图,试回答以下问题:
(1) 、星期几明明花的零用钱最少?是多少?他零用钱花得最多的一天用了多少?
答:;
(2) 、哪几天他花的零用钱是一样的?分别为多少?
答:;
(3) 、请你能帮明明算一算他一周平均每天花的零用钱 .
答:.
例 1:指出下列哪些问题不适合作普查而适合作抽样调查。
1、
了解夏季冷饮市场上冰淇淋的质量问题 2、
审查书稿有哪些科学性的错误 3、 了角你所在班级的每个学生周末晚上的时间安排。
例 2;为了了解七年级 2万名学生半学期考数学的成绩情况,在关部门从中抽取了 500名学生的数
学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在这个问题中,总体、个体、样本是多少?
例 3:小明有十次考试中,所取得的成绩如下:
85、 80、 92、 80、 78、 80、 83、 90、 75、 92
试求出 80分出现的频数与频率。
例 4、 中小学生的视力状况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某市有关部门对全市 4万名初中生的视力状况
进行一次抽样调查统计,所得到的有关数据绘制成频率分布直方图,如下图,从左至右五个小组的
频率之比依次是 2:4:9:7:3,第五小组的频数是 30.
(1)本次调查共抽测了多少名学生?
(2)本次调查抽测的数据的最中间的一个数应在哪个小组?说明理由 .
(3)如果视力在 4.9— 5.1(含 4.9、 5.1)均属正常,那么全市初中生视力正常的约有多少人?
例 5、 2003年振华中学初三(1)班的学生在学完“统计初步”后,对本校学生会倡导的“非典无情
人有情”自愿捐款活动进行抽样调查,得到了一组学生捐款情况的数据 . 下图是根据这组数据绘
制的统计图,图中从左到右各长方形的高度之比为 2:4:5:8:6.又知此次调查中捐款 20元和 25
元的学生一共 28人 .
(1)
占全部人数的百分比是多少?
(2)捐 5元和 10
元的分别是多少人?
(3)若该校共有 2000名学生,估
计全校学生大约捐款多少元?
5 10 15 20 25 捐款数(元)
练习题
一、填空题(共 14小题,每题 2分,共 28分)
1.在用表格整理数据时,我们通常用 _______法来记录数据.
2.为了掌握我校初中二年级女同学身高情况,从中抽测了 60名女同学的身高,这个问题中的总体 是 _______,样本是 _______.
3.调查某县所有学生的课外作业量应选用 _______. (调查方式)
4.数 3.141592653中数字 1出现的次数是 _____;一年 365天中,出现 31号的次数是 _____.
5.如果让你调查班级同学喜欢哪类运动,那么:
(1)你的调查问题是 _______; (2)你的调查对象是 _______;
(3)你要记录的数据是 _______; (4)你的调查方法是 _______.
6. 为了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我们需要制作统计表或统计图. 统计图有 、 和 .
7.护士若要统计一病人一昼夜体温情况,应选用 _______统计图.
8.小亮是位足球爱好者,某次在练习罚点球时,他在 10分钟之内罚球 20次,共罚进 15次,则小 亮点球罚进的频数是 ,频率是 .
9.第 29届奥运会在北京胜利召开,在一场射击比赛中,一个射击选手,连续射靶 10次,其中 1次 射中 10环, 3次射中 9环, 5次射中 8环, 1次射中 7环,射中 ______
环的频数最大,其频率是 ______.
10.连续抛一枚硬币 1000次,你认为正面朝上大约有 次,反面 朝上的频率大约是 .
11.某校对 1000名学生进行“个人爱好”调查,调查结果统计如图,则爱 好音乐的学生共有 人.
12.如图,是某报刊“百姓热线”一周内接到的热线电话统计
图,其中有关环境保护问题最多,共有 70个.请回答下
列问题:
(1)本周“百姓热线”共接到热线电话 个.
(2) 有关交通问题的电话有 个.
第 11
题 第 12题
13.请写出从 2050年世界人口预测的条形统计图中获得的
2条信息:
(1) ;
(2) .
14.如图,图中折线表示一人骑自行车离家的距离与时间的关系,骑车者九点离开家,十五点到家,
根据折线图提供的信息:
(1)该人离家最远距离是 _____km ;
(2)此人总共休息了 _______分.
二、选择题(共 4小题,每题 5分,共 20分)
15.能够反映出每个对象出现的频繁程度的是 ( ) A .频数 B .频率 C .频数和频率 D .以上答案都不对
16.某班进行民主选举班干部,要求每位同学将自己心中认为最合适的一位侯选
上,投入推荐箱.这个过程是收集数据中的 ( )
A .确定调查对象 B .展开调查 C .选择调查方法 D .得出结论.
17.为反映某种股票的涨跌情况,应选择 ( )
A .扇形统计图 B .条形统计图 C .折线形统计图 D .以上三种都一样
18.小明在选举班委时得了 28票,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 .不管小明所在班级有多少学生,所有选票中选小明的选票频率不变
B .不管小明所在班级有多少学生,所有选票中选小明的选票频数不变
C .小明所在班级的学生人数不少于 28人
D .小明的选票的频率不能大于 1
第 13题
第 14题
三、解答题
19. (6分)指出以下各情况哪些适宜用全面调查,哪些适宜作抽样调查 ? 并简要说明理由.
(1)某棉布厂了解一批棉花的纤维长度的情况 ;
(2)一个水库养了某种鱼 10万条,调查每条鱼的平均重量问题 ;
(3)了解一个跳高训练班的训练成绩是否达到了预定的训练目标.
20. (6分)指出下列问题中总体、样本分别是什么?
(1)为了了解某商店的日营业额,现抽出某月里的 6天的营业额进行统计;
(2) 为了了解某种酱油的质量合格情况, 从几个大商场的柜台上共购买了 30瓶该酱油进行化验.
21. (6分)李娟同学为考察学校的用水情况,她在 4 月份一周内每天同一时刻连续记录了水表的示
数,记录结果如下表:
李娟估计学校 4月份(按 30天计算)的用水量约是 ______吨.
22. (6分)如下图(1)是我市某中学为地震灾区小伙伴“献爱心”自愿捐款情况制成的条形图,
图(2)是该中学学生人数比例分布图,该校共有学生 1450人,
(1)八年级学生共捐款多少元?
(2)该校学生平均每人捐款多少元?
图 2 图 1
范文四:《数据收集整理》教材分析与重难点突破(第1课时)
《数据收集整理》教材分析与重难点突破(第 1课时)
教材分析:
“数据收集整理” 是学生正式接触统计的起始内容, 是学生在学习了分类与整理的基础 上进一步学习统计的起始内容。 教材依托学生熟悉的情境, 以收集数据、 记录数据和呈现的 数据为主, 从中学习调查的方法并初步了解统计表, 同时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从而使学 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到统计的价值
具体分析:
1.选校服颜色情境。
教材从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 创设了开学初订校服选颜色的情景, 引出 “选哪种 颜色合适?” 的问题。 教材中一个小女孩做出判断 : 应该选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颜色。 然后 出示 :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呢 ? 这一需要解决的问题 . 从而引发学生思考 , 引入新知的学习 .
教学这部分内容时 , 教师首先要创设定校服的情境 , 在叙述情境的过程中出示例 1红、 黄、蓝、白四种颜色,然后提问“选哪种颜色合适?”回答这个问题时,可能大部分学生会 选自己喜欢的颜色, 因此五花八门。 这里教师要注意引导,使学生明白,不可能满足每个人 的要求, 最合理的是选择大部分同学都喜欢的颜色。 这就需要确定 4种颜色中哪种颜色是大 多数学生最喜欢的, 引出用统计解决问题的方法, 即体现了统计的必要, 也体现了统计的作 用与价值。
2.调查法收集整理数据。
教材中首先出现了两个孩子正在针对“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呢 ? ” 这个问题进行研讨, 情境图中学生的对话揭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 ----调查(统计) 。第一次 对话。一个学生说“可以在全校进行调查”另一生说“全校学生那么多,怎样调查呢?哦, 可以先在班里调查。” 这里不仅确立了调查的对象(本班)而且渗透了抽样的思想。第二 次对话:一个学生说在班里用举手的方式进行调查, 另一个学生说可以用其他的方式进行调 查。对话中展示了调查的方式(举手、投票等) 以开放的方式体现了对学生其他调查方法的 尊重。 其次有一名老师正在让学生用举手的方法收集数据, 并提示应注意的事项:每人只能 举一次手(即只能选一种颜色或不能重复计数), 图下有一个统计表, 表明了呈现数据的方 式。
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进入情境, 真正参与进来, 首先通过小组研讨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 然后通过全班交流制定好调查计划, 接着再让学生严格按照计划进行统计。 最后把统计的数 据用统计表呈现出来。
在调查的过程中,确定调查对象这一环节,通过学生的话 “全校学生那么多,怎样调查 呢?哦,可以先在班里调查。”渗透了抽样的思想,这里要让学生体会到“我们班级学生最 喜欢的颜色,不一定是全校学生最喜欢的颜色。”
在确定调查方式这一环节,要引导学生多说几种方式,使其体会到调查方式的多样化。 在让学生用举手的方式收集数据时, 教师注意提示学生应注意的事项:每人只能举一次手 (即 只能选一种颜色或不能重复计数)。
3.分析数据解决问题
教材呈现了三个问题, 让学生对调查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 体会数据中蕴含的信息, 进 而判断是否能解决问题。如第(3)题,某班学生最喜欢的颜色,不宜代表全校学生最喜欢 的颜色。为了解决问题,可调整方案,如每个年级随便选一个班调查,或调查全校学生等。
教学时,要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订正。尤其是第(3)题的后一问“全 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突出体现了由于非统计抽样不具有代表性, 不能由此 推断出 “全校学生最喜欢的颜色” 的含义。 当然,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讲, 不必讲那么深入, 只要学生能体会出 “我们班级学生最喜欢的颜色, 不一定是全校学生最喜欢的颜色。 ” 即可。 另外, 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根据统计表提问题并解答,如“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让学生充 分利用信息,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提高学生质疑解题的能力。
重难点突破
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用调查法收集整理数据,难点是用调查法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 突破建议:
1. 挖掘情境内涵,理解“选择校服”的本质。
教学这部分内容时 , 教师首先要创设定校服的情境 , 在叙述情境的过程中出示例 1红、 黄、蓝、白四种颜色,然后提问“选哪种颜色合适?”回答这个问题时,要让学生充分进入 情境,真正参与进来。
首先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交流。 在交流中可能大部分学生会选自己喜欢的颜色,因 此五花八门。
然后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刚才同学们是针对自己喜欢的颜色来确定校服的。 谁来说一 说什么是校服?从而引发学生思考、讨论。
最后使学生明确校服的颜色不是以个人的观点为主的, 它需要统筹大家的意见。 使学生 明白, 最合理的是选择大部分同学都喜欢的颜色。 到底是什么颜色呢?这就需要确定 4种颜 色中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学生最喜欢的,引出用统计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体现了统计的必要, 也体现了统计的作用与价值,同时引发下个研讨内容。
2. 抓住问题冲突,引出收集信息的方法。
本课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抽样调查法, 调查法是学生首次运用, 学生没有这部分知识经验。 因此在教学时先通过小组研讨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 然后通过全班交流, 教师适时的引导从
而制定好调查计划。 从研讨到制定计划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 能够在顺应 学生思维的前提下,顺思导学,引导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即调查法。
比如:当学生知道校服的颜色不是以个人的观点为主的, 它需要统筹大家的意见后, 引 发学生思考:如何来听取大家的意见呢?
学生的意见可能很多,预设到的答案可能是:
(1)在学门口挨个询问?对此学生会反驳太麻烦了,全校人数太多,一天也问不完。
(2)打电话询问。
(3)听老师的。
当学生出现这样的问题时, 教师不要立刻给出答案。 而是把多种方法都呈现给孩子, 让 他们针对这些方法进行讨论, 指出不足及修改的方案。 在这样的前提下, 教师抓住学生的一 些有用信息进行引导, 全校人数太多不好操作, 我们可以划分成班级来统计, 然后根据众多 班级同学的想法来确定校服颜色。 这样抽样调查的名词学生不会说出, 但是他们会用自己的 语言来描述即先调查人数少的同学的意见, 在慢慢到人数多同学的意见, 从而把这种方法具 体的形象的让学生理解。
3. 优化调查方式,便于统计。
在学生懂得调查本班同学的意见后, 思考用什么方式来记录哪种颜色的人数呢?一般的 方法举手、起立、投票等。让学生充分地想、说。可以引导学生多说几种方式,使其体会到 调查方式的多样化。 在认同这些方法后想一想, 哪种方法又快又准确?让学生明白针对数据 少采取用举手的方式收集数据, 比较方便。 教师注意提示学生应注意的事项:每人只能举一 次手(即只能选一种颜色或不能重复计数)。
4. 学生亲身实践,完善统计表。
统计数据时, 可以师生共同统计一种颜色的人数, 以此作为样子。 然后放手让一名学生 充当教师角色, 来统计, 其余学生充当验证官,一是再次验证数据的正确否,同时也是让全 员参与统计数据的过程。 统计后可以让学生用语言描述统计数据、 方法的大体过程。 其目的 让学生对此方法有个完整的认知。
范文五:《数据收集整理》教材分析与重难点突破(第2课时)
《数据收集整理》教材分析与重难点突破(第2课时)
教材分析:
在学生学会运用调查法收集数据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习用最简单、最基础的的方法记录、整理和呈现数据,并会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本部分知识是对以前非正式的统计表整理和呈现数据知识的延伸,也是学生建立正式的统计表表象的重要环节,更是对今后学习统计知识的铺垫。
1.大赛选举情境。
内容设置: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投票调查的方式进行统计。
探究设置:创设“学校要举办讲故事大赛。我们班要从王明明和陈小菲这两位同学中选一位参加比赛”这样的情境,提出问题:想一想应该怎样选好呢?之后师生共同讨论出“投票”选举的方法。
思考设置:怎样统计选票数呢?
2.记录数据活动。
内容设置:呈现记录数据的方法。引导学生亲身体验记录数据方法的多样性。
探究设置:学生发表各种统计数据的方法,如:画“√”或“○”,写“正”字等。
思考设置:比一比,那种记录方法好呢?
3.优化方法。
内容设置:呈现记录数据方法后,突出写“正”字方法的好处——简便易数。整理和呈现数据,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探究设置: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共同探讨出用写“正”字方法记录数据的好处。根据统计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并体会:当两人得票结果相差较大时,少数数据的缺失并不太能影响统计结果。
思考设置: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练习做一做。
内容设置: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活动,收集数据,用最简单、最基础的方法记录、整理和呈现数据,再次体会用写“正”字方法记录数据的好处,并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回答问题。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学应用的价值。
探究设置:师生进行数据收集、记录和整理,并填写表格及回答问题。
重难点突破
1.学习记录数据的方法,体会用“正”字记录数据的优点。
突破建议:
结合情境,充分借助学生经验进行比较。
学生在之前的生活中,有许多需要投票确定某件事的机会,比如选班干部、选进步学生等活动。为此,教学中要从实际情境入手,以投票的方式学生共同协助收集数据,引导学生体验记录、整理和呈现数据的过程,能充分发挥学生已有的经验。同时,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渗透给学生多样化与优化的思想,在出现的写“正”字、画“√”、画“○”等记录方法中,教师提出“请大家看一看,你认为哪种记录方法好呢?为什么?”让学生比较后感知用“正”字记录数据的优点。
2.感受数据中蕴含的信息,体会统计的意义。
突破建议:
生生互动,在讨论中深化理解。
在用统计表整理、呈现数据后,引导学生根据统计的数据多说发现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解决了实际问题。但在解决“有两位同学缺勤没能参加投票,如果他们也投了票,结果可能会怎样?”这一问题时,教师多引导,学生多思考,多考虑不同的情况,生生互动,互相补充,引导学生把三种可能(两票都投给王明明;两票投给王明明和陈小菲各一票;两票都投给陈小菲)都呈现出来,并得出“这两票无论都给谁都不会影响陈小菲参赛的结果,因为陈小菲比王明明多7票。”的结论,这样学生们就很自然地理解:当两人得票结果相差较大时,少数数据的缺失并不太能影响统计结果,使学生体会到统计数据的意义。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教材分析